黑龙江开放大学论文

2024-10-17

黑龙江开放大学论文(共9篇)

黑龙江开放大学论文 篇1

以广播电视大学为基础建设国家开放大学, 不是广播电视大学的简单更名或翻牌, 而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为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 实现国家战略目标而选择的战略转型。英国的开放大学坚持开放理念是“对人的开放、地点的开放、方法的开放和思想的开放”。[1]而我国要建立的开放大学, 它强调“思想开放、模式开放、方法开放、对象开放”, 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开展远程教育, 向一切有能力、有意愿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提供学习的机会和服务。[2]那么要建设这样的一所新型的大学, 必须以信息技术为支撑, 搭建开放灵活、功能强大的信息技术平台。同时创建数字化学习资源, 并以卫星、电视、互联网和移动终端为载体, 开展内容丰富的学历继续教育和非学历继续教育活动。

一、信息化教学平台建设

电大以往的教学模式, 除了传统的面授教学方式外, 还采用广播、电视和网络为主要手段。在网络快速发展的今天, 大多数教学活动都在网络中进行, 教师使用qq和电大在线这两个平台进行教学活动, 教师在qq中解答学生的疑问, 发布教学资源;电大在线中提供了发布资源、论坛答疑的功能。上述的两个平台所发布的资源都是散落的资源,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需要自己组织所得到的资源, 自己去查找所需的学习内容, 这样学生在没有基础的情况下根本就不知道该从什么位置开始学, 或者即使知道按照章节去学却很难掌握课程的重难点, 这也就是传统的面试教育和网络教育的一个区别, 这样学生很难独立的掌握一门课程。

而开放教育体系就是要采用网络的方式推行社会教育和终身教育, 这样所面向的学生层次是多样化的、所处的地域也是各不相同的, 要做到人人都能学, 处处都能学, 教师所构建的课程资源必须要成体系, 让学生所看到的资源是一门完整的课程, 新的教学平台应该具备以下的功能。

(一) 教学资源发布

发布教学计划、文本课件、视频课件、章节测试、复习指导、模拟测试等内容。教师在新的教学平台中可以按照原有的方式上传各类教学资源, 这些资源在上传时需要描述清楚属于哪一门课程, 那一章节, 主要内容是什么, 类型是什么。上传到系统中后系统会按照教师的描述自动把各类教学资源归类, 方便以后的查找, 这样在教师看起来是和以前相比只多了描述的工作量, 其他的工作任务是和以前一样的。

(二) 教学资源查找

新的教学平台应该是开放的, 教师不只是看到自己的教学资源, 还可以搜索其他同课程教师的资源, 便于教师参考改进自己的教学资源, 教师在教学平台中可以按照课程、章节、主要内容等关键字来查找自己不擅长的资源, 以便于教师完善自己的教学资源, 形成资源的共建。

(三) 构建课程

教师进行课程的构建, 然后按照传统教学的思路, 把已经发布的教学资源组织成一门课程, 这样呈现在学生面前的还是一门完整的课程, 学生按照教师的课程内容一步一步的学习, 学习完课程内容后就可以进行章节测试, 直到最后进行期末复习, 是期末模拟测试。

(四) 构建专题

教师还可以利用发布的资源, 构建就某一个问题的专题, 帮助学生更确切的掌握某一个问题, 专题中可以包括问题的提出、视频讲座和问题的解决等内容。有这样的一个教学平台, 无论什么层次的学生, 是否有基础都可以从头学习一门课程, 在网络上就像传统的教学过程一样, 从基础到深入, 完整的学习一门课程。

二、信息化资源平台建设

开放大学教育体系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成果建设信息化的资源平台, 整合开发社会优质教育资源, 并将这些优质资源输送到社会的各个角落, 包括广大农村、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 这样才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为不同的教育水平、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和机会, 实现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

(一) 资源的建设

黑龙江电大的资源以往的建设模式是:中央电大对统设课进行统一的管理, 包括资源的建设和修改;各省级电大对各自的省开课进行管理。那么对于同样的省开课, 各省级电大之间就存在着资源的重复建设问题。如果能够有一个统一的平台, 能够让各个省级电大教同一门课程的教师能同时建设这门课程的资源, 那么不但教学资源的内容丰富了, 而且资源的建设速度也提高了。所以我们在开放大学的建设过程中, 一定要把云计算技术应用在资源的整合过程中, 这样解决了资源分散的问题, 提高了工作效率, 也增强了资源的质量。

(二) 资源的管理形式

电大原有的资源管理形式是按照课程来分类的, 每一种资源都必须是完整的, 这样存在的问题, 某一门课程的教师必须把整门课程都建设出来, 但这位教师很有可能只了解这门课程的某一部分, 那么对于不了解的部分所建设的资源质量就很差了。新的资源平台资源的整合方式可以采用按类别、按科目、按内容。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专长来建设某一章节的内容, 这样资源的质量有所保证, 而对于自己不擅长的部分可以去搜索其他教师所提供的资源。黑龙江电大已经以分中心的身份加入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远程教育资源中心创建的国家数字化资源中心, 现阶段正在整合原有的资源, 并为总中心提供需求分析, 完成电大在线到国家数字化资源网的过渡。

(三) 信息化学习平台建设

学习平台建设也是开放大学信息化建设内容的重要方面, 由于开放大学面向的教学对象年龄、层次、地点都比较分散, 所以一个方便灵活的学习平台能更好地为学生学习提供便利条件, 为了提高学习效率, 必须加强信息化学习平台的建设, 实现学习平台“实时化、个性化”。黑龙江电大做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一个省级分校, 现阶段为学生提供的学习平台是电大在线, 这个平台中只有查找学习资源和发帖的功能,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看到的都是静态的资源, 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只能在论坛中发帖, 然后等待教师的答复。

黑龙江开放大学教育体系中的学习平台应具备的功能应该是学生可以在线查找资源, 然后在学习的过程中系统能自动的记录学习过程, 并设置时间点, 当学生遇到问题时, 有问题发送的对话框。问题会以手机短信的形式发送给对应的教师, 这样教师可以立即回答学生的问题, 实现“实时化”。如果学生第二次登陆的时候, 系统能提示学生“您上次学到了哪一科哪一章节, 可以继续学习!”这样实现了学习平台的“个性化”。

总之, 黑龙江开放大学教育体系的构建, 主要就是依托一个信息技术平台, 在信息平台上搭建一些资源, 在信息平台上引导各个层次、地点的学生利用资源进行随时随地的学习过程, 并通过学习取得学分, 积累足够的学分后换取毕业证。黑龙江开发大学今后的工作就是逐步整合各类教学资源, 探索宽进严出的开放教学制度, 通过信息技术建设搭建起终身学习的“立交桥”[3]来满足各层次人员的学习需求, 实现黑龙江省的终身教育。

摘要:开放大学教育体系要实现的是无时间无空间限制的教学模式, 建这样的大学必须以信息技术为支撑, 以卫星、电视、互联网和移动终端为载体, 进行各类教学教育活动。要建立信息化教学、信息化资源、信息化学习三个平台。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平台,信息化资源平台,信息化学习平台

参考文献

[1]孙万福.中英远程开放教育理念比较——以我国“四个面向”和英国“四个开放”为例[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0 (2) :19-23.

[2]杨志坚.国家开放大学的历史使命[J].中国高等教育, 2011 (13/14) :33-35.

[3]钟志贤.建设国家开放大学的十大关键字[J].现代远距离教育, 2011 (4) :3-7.

黑龙江开放大学论文 篇2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一)对内改革

改革首先是在农村拉开序幕。安徽小岗村是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新型集体所有制。

1、改革的性质和意义:改革是一场新的伟大的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扶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2、改革的衡量标准

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明确地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即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

3、全面深化改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战略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二)对外开放

目前中国有6大经济特区,包括: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岛、喀什。(1980年建立4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厦门、汕头。1988年设海南省。2010年设立喀什经济特区。)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我国在对外开放的进程中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1、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全方位的开放,即对所有国家的开放。

2、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多层次的开放,即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定,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开放区、开发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省区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

3、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宽领域的开放,即我国对外开放的范围涵盖了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众多领域。

黑龙江开放大学论文 篇3

一、改革开放前黑龙江商业发展状况

(一) 商业组织架构全面行政化

从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之前,黑龙江省的商业组织架构同全国一样,始终是在社会主义产品经济理论指导下,仿照苏联社会主义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建立起来的。即在与国家行政组织保持高度一致的前提下,企业全部为公有制,由政府部门采用计划调节手段,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在这一计划经济模式下,全省商业呈现出四个明显特点:

1. 市场由三大板块构成

按照区域性和专业性的分工,一个整体的市场被人为地分割为三大块,即城镇市场、乡村市场、粮食市场。国营商业负责县城以上 (包括县城) 的区域,供销社商业负责农村区域,即负责农村市场的日用商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与农副产品以及废旧物资的收购。国有粮食商业负责全省城乡的粮食购销。

按照这个框架,全省商业组织机构的设立和经营也完全是按照严格的分工进行的。在行政管理方面,无论是商业、供销社,还是粮食局,都是按照省、市 (地) 、县分级来设立行政管理机构,各行其是,各负其责。

2. 按照分工和条条管理的要求设置管理与经营机构

从行政角度看,设有省商业局 (厅) 、市 (地) 商业局、县商业科;从专业分工看,省、市、县三级设有百货、纺织、医药、药材、糖业烟酒、石油燃料、五金交电化工、食品、蔬菜等八个专业公司和八个二、三级采购供应站。各市县的专业公司下均设有各自的零售商店。除此之外,在大中型城市的大中型零售商业,均按照专业公司同等级别,行政上由当地商业局直接管理,业务上与同级专业公司和采购供应站进行协调。

3. 按照计划组织商业经营活动

商业的经营活动完全按照国家计划进行。在层级分明、专业细化的前提下,省级专业公司负责市场调研,计划分配,供需衔接;二级站负责商品采购,对市、县三级站按计划调拨;市、县级专业公司负责购销计划管理,指导三级站购销业务,下属的专业商店负责商品供应。作为零售商业,上级拨给什么商品就供应什么商品,拨给多少就供应多少。

自1952年供销社商业从国营商业中划出以后,其在管理机构与经营机构的设置方面,基本上与国营商业相类似。粮食商业则是在省、市 (地) 、县分级设置粮食局,在乡镇设有粮食管理所,各市 (地) 、县均设置粮库和相关专业公司,负责商品粮的征购、加工和城镇职工的粮食供应及国家征购粮的调运。

(二) 商业在曲折震荡中发展

1. 兴旺活跃的社会主义新商业

1949年3月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党中央提出了建国以后要“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到将来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构想,认为革命胜利以后不能立即搞社会主义,要先搞一段较长时期的新民主主义。其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经济落后的情况下,必须利用资本主义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因素,发挥个体小商品经济的生产积极性,以增强国家经济力量;通过适当发展资本主义加强社会主义,通过适当加强小生产者的力量来更加壮大国营经济的力量,为过渡到社会主义创造条件。因此,从新中国建立到1957年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黑龙江省按照中央政府的统一部署,在全省采取了统购统销、代购代销、大力发展国营商业和合作社商业、全面发挥各采购批发供应站和各专业公司的作用,统筹管理和经营全省的商品批发和销售业务。从而使社会主义新商业呈现出兴旺活跃的发展势头,在5年的时间里,全省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翻了近一番 (见表1) :

注:1952-1957年合作社商业包括在集体中。

2.庞大而萎缩的国营商业

随着1953年开始的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全行业公私合营等重大措施的实施,特别是在1958年推出大跃进、人民公社、总路线三面红旗以后,商业体制和流通渠道实行了二元化的公有制模式,原专业公司实行了政企合一,集体商业向全民“过渡”,个体商业向集体商业“升级”,国营商业组织机构和队伍迅速庞大起来。但是,商业的供应能力却迅速下降。主要是渠道堵塞,流通不畅,商业网点锐减,经营阵地缩小。到1961年全省商业网点已由1957年的3万个减少到1万个,每千人拥有零售网点由2.9个下降到0.5个。

3. 在调整中恢复发展的商业

1963年开始贯彻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和中央《关于商业工作问题的决定》以后,调整了国营商业管理体制,按照以国营商业为主体、集体商业为助手、个体和集市贸易为补充的原则,疏通了商品流通渠道,划出了小商小贩,并对工农产品的收购政策做了一些必要的调整,黑龙江省商业得到了稳步发展,到1965年,全省商业部门商品购进总额达25.84亿元,比1962年增长54.2%,社会商品零售额实现31.08亿元,增长3.5%。社会商饮服务网点发展到3.15万个,从业人员29.89万人,分别增长78.2%和17.1%。

4. 饱受文革破坏的商业

十年动乱期间,黑龙江省商业也同样遭到了严重破坏。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形成的以国营商业为主体、集体商业为助手、个体和集市贸易为补充的多种流通渠道,变成了国营商业一条渠道;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社会主义统一市场,几乎变成了国营商业的“一统天下”,“官商”作风严重,服务质量下降,网点大量减少,经济效益不高,造成了既不便于消费,又不利于生产的局面。

(三) 商业的任务是保证市场供应

从商业经营的角度讲,黑龙江商业可以划分为改革开放之前 (前30年) 的商业供应和改革开放之后 (后30年) 的商业经营两个大的阶段。

前30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商业无所谓经营管理,商业的所有活动都是按照政策和计划保证市场的供应,商业自身不需要真正承担经营管理职责。商业行政性专业公司和经营单位自己不仅没有人事权,经营管理方面的事项都是由政府计划管理。商品由计划调拨,费用、利润由财政部门核定,价格由物价部门统一核定,赢利或亏损都是由国家政策和计划指标决定的。如为了保证居民肉食品的供应,全省食品行业在1985年曾亏损1.6亿元。所以,在计划经济模式下,企业只是政府的附属物。

应该说,这种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商品流通体制,在商品短缺的情况下,对于国家集中有限的产品资源,支援国家大规模建设,满足国民经济及人民生活的最低需求,保证军工、救灾、外援等特需,维持社会再生产的持续进行,还是非常必要的,其历史作用应当充分肯定。

但是,建国以来的实践也充分证明,这种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商品流通管理体制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先天缺陷:权益过度集中统一,地方、企业的权益未能得到兼顾;管理过度依赖计划,市场机制的作用得不到发挥,使商品流通缺乏竞争和活力;政府多部门直接行政介入商业经营和管理,严重肢解了商品流通系统,制约了市场机制的统一和和谐运作。可以说,这种计划管理体制造成了并不断强化着短缺经济,而短缺经济又使得这一体制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导致整个国民经济陷入了恶性循环的怪圈。

二、黑龙江商业艰苦卓绝地改革历程

商品管理体制、商业经营管理体制、市场管理体制以及商业行政管理体制构成了整个商品流通管理体制,是政府管理和调控商品流通过程及构建商品流通企业经营管理体系、结构和制度的重要依据。回顾前30年商业的发展状况,可以很清楚的看到,畸形的、丧失了本性的、落后而僵化地商业流通管理体制严重制约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继农村经济改革之后,商业率先开始了城市经济的改革。自上世纪80年代中叶开始,在改革开放总方针的指引下,在历届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黑龙江省从改革商品流通管理体制入手,按照调整社会商业结构,建立多种经济形式、多种经营方式、多种流通渠道、少环节、开放式的商品流通体制的改革目标,开始了渐进式的坚苦卓绝地改革。在历经了30年的改革开放之后,全省商品流通管理体制由过去人为地三大块分割的行政管理体制,逐步向统一的大商业管理体制转变;流通企业从经营承包、柜台租赁等内部改革起步,逐渐形成了以市场规律为内核的流通企业经营体制;在形成了企业法人地位的基础上,开始了以转制、改制、重组为主要内容的产权制度改革,逐步实现了流通企业产权制度的多元化,彻底打破了国有商业一统天下的格局,整个商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 彻底取消统购包销的商品管理体制

1. 改革商品购销形式

----在工业品方面,从1980年开始对地方工业产品分别实行统购、计划收购、订购、选购4种收购形式。此后,又开始接受工业部门委托,试办代批代营业务,与工业部门开展联营联销业务。

----在农副产品方面,以1985年国家取消生猪派养派购制度为标志,黑龙江省全面开始了取消农副产品统购包销的商品管理制度,取消猪肉定量供应,实行敞开销售和指导价格,并对职工实行价格补贴。对于蔬菜,在大中城市实行“放管结合,大管小活”的经营管理方式。粮食实行国家订购,订购以外的可以自行销售。

2. 改革商品流通体制

----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流通主体。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后,针对商品流通载体的过分单一,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的实际,按照国家改革开放的大政方略,全省商业部门率先确定了“多种经营成分”和“国有、集体、个体”一起上的改革指导思想,在发展国营商业、供销合作社商业的同时,积极发展集体商业和个体商业,恢复和建立贸易货栈,开放城乡农贸市场和工业品市场,工业企业开始了广泛的自销业务;农工联合企业、部门办商业等都得到了快速发展。

----改革商品批发体制。从1983年开始,陆续将省属二级站和储运公司下放给所在地。二级站下放后或与当地原三级站合并,或组成专业批发企业,或在当地与其他企业开展竞争性经营。在多头竞争的格局下,一些企业开始下伸批发点或开展批发代销业务,开拓农村市场。各大中城市以城市为依托,相继建立了工业品、副食品、农副产品贸易中心和批发市场,进一步打破了单一的流通渠道、固定的供货关系、旧的封闭式的批发流通体制。

批发体制的改革,使除了化肥、农药、卷烟、成品油等极少数有关国计民生的商品全部或部分由政府继续实行专营、控价、计划管理外,对其它十余万种商品实行自由交易,商品固有的市场潜能和经济属性得以全面释放。

(二) 废除僵化呆滞的商业经营管理体制

以国务院批转商业部《关于当前城市商业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报告》 (国发[1984]92号) 为标志,黑龙江省开始了全面推行政企分开的商业经营管理体制方面的改革,归还企业经营自主权。

1. 政府部门逐步退出对流通企业的管理

按照“政企分开”的改革目标,政府退出了对商业企业的管理,其标志是“四放开” (经营放开、价格放开、分配放开、用工放开) ,确立了企业所有者的身份,回归了企业应有的经营管理权利。

具体措施是:逐步取消了各级商业专业公司的行业管理职能,专业公司转为企业化经营;下放二级采购供应站,使其进入市场,与其它企业一样参与市场竞争;取消对批发企业的三固定 (固定的批发范围、销售对象和作价率) 的管理办法,由批发企业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进行自主经营;对大中型企业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推进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采取“改、转、租、卖” (即改“国营”为“国有”,集体经营,照章纳税,自负盈亏;“转”即转为集体所有制;“租”即小店铺租给个人经营;“卖”即一些地处偏僻、微利或亏损的小零售企业可以公开拍卖给予个人或合伙经营) 等多种方式,放开小型企业的经营;进而实施“国有商业战略性退出”的改革措施,商业企业退出国有制,或进行股份制改造;同时,实施“发展个体、私营、引进外资”的政策,个体、私营商业和外资商业企业迅速崛起,商业领域的国有经济比重迅速缩小。

2. 改革流通企业经营体制

为了推进流通企业进入市场,逐步形成以国营商业为主导,多种经济形式、多种流通渠道并存,有分有合,互有补充,又互有竞争的流通网络格局,确立了对流通企业改革的原则,即“三管三放”:坚持大的管住,小的放活;批发管住,零售放活;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生产生活资料管住,其它放活。同时,从调整商业企业所有制结构和实施“利改税”政策入手,在三个层面改变了传统的商品流通体制,使商业企业在经营体制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

一是调整了国营商业的分配关系,改善了以职工吃企业、企业吃国家大锅饭为特点的平均主义分配制度,使僵化的国合企业增添了活力。

二是允许国营工业自销,使工厂转为厂商,塑造了一条重要的批发、零售渠道。

三是恢复和发展个体商业。既满足了农民、城市待业群体主观上的迫切愿望,又满足了城乡商业服务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大量充满活力的个体商贩迅速涌现,恢复和充实了黑龙江的商业大军,商业所有制结构和商业经营管理体制实现了重大调整,商业经营活力显著提升。

(三) 破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商品市场管理体制

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市场管理体制,把发展市场看成是资本主义,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随着商品流通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陈旧的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商品市场管理体制得到了全面破除。在市场建设上,打破了单一的投资方式,形成了谁投资、谁建设、谁管理的多元化市场建设格局。在30年时间里,各类工业品、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各类综合性的、专业性的零售市场、商贸服务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如雨后春笋般得到了全面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黑龙江省工农业生产的发展。

(四) 改革商业行政管理职能

在商业行政管理体制方面:30年间,商业局、商业厅、贸易厅、物资厅、经贸委等众多商业主管部门,在经历了多次整合之后,于2004年初组建了面向社会的统一管理内外贸的商务厅,主管内外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实行内外贸行政管理一体化,打破了长期以来内外贸行政部门及体系分割的局面,实现了由微观到宏观、由部门到行业、由直接到间接的、面向社会商业的管理,对于整合内外贸资源,增强政府对国内贸易领域的调控和监管能力,为促进政府管理职能和工作方式的转变和规范贸易主体行为和市场秩序以及更好地争取国家在政策上、资金上更多的支持,提供了良好的体制条件,并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初步形成了内外贸一体化的管理体系,为将来实现社会商业统一管理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改革开放中不断发展的黑龙江商业

(一) 初步确立商业的先导性基础产业地位

1. 真正恢复了桥梁和纽带的地位

经过30年市场化取向的改革,商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开始凸显出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已经有96%的消费品、95%的农副产品和88%的生产资料的价格实行全面放开,价格转由市场供求决定。市场机制已经在商贸流通领域配置资源过程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正是因为商贸流通领域充分尊重和利用了市场机制的作用,从而使商贸流通业真正恢复了桥梁和纽带地位并可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了。因为市场是生产企业 (环节) 的出口,产品能否得到消费者认可,必须到市场上去检验。商贸流通业不仅仅是给生产企业 (环节) 提供了产品同向市场的渠道、桥梁,更为关键的是商业通过自己的经营活动,细致地收集消费者对产品的价格、规格、式样、质量以及售后服务等方面的意见,经过整理加工后反馈给生产部门,引导生产环节改进工艺和技术,进而生产出让消费者更加喜欢和信赖的产品,从而起到了按照市场需求来引导生产的作用,同时,商业通过自身的经营活动,连续不断地把新产品的新工艺、新功能及其使用价值推介给消费者,引导着消费的潮流,不断扩大生产企业 (环节) 的市场空间。这种双向作用所形成的纽带功能,对于第一、二产业来说,已经不仅仅是引导其生产适销对路产品的问题,还促使第一、二产业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其市场竞争力。正是因为如此,初步形成了商业的先导性基础产业地位。

2. 商业的经营潜能得到了空前释放

商业的本能是交换,其本性在于追逐利润。在前30年的计划经济条件下,商业企业是国有的,国家借用了商业的本能,剔除了商业本性。商业的主要责任是按照国家计划搞好市场供应。无论是工业品、还是农产品,都是按照国家的商品计划和价格计划进行收购和供应,数量的多与少、价格的高与低不需要商业来考虑,商业成为了国家的一种工具。

改革开放以后,通过对企业放权,实行承包经营,推行现代企业制度等等,商业企业不再是政府的附属物,真正成为了自主经营的法人实体,还原了商业本性,从而激发了商业的经营本能,极大地增强了商业经营活力,开始按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资本总公式[G—W—G’ (G+M) ]的定义开展商业经营。其经营机构、经营规模、经营方式,都得到了彻底的改变。

(1) 商业完全进入了市场竞争状态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在“国有、集体、个体一起上”的方针和“发展个体、私营、引进外资”政策的指导下,突破了国有商业和供销合作社分别在城乡实行独家经营的所有制结构,国有、集体、私营、个体、外资以及混合所有制商业企业共同构成了多元化新格局,企业开始进入竞争性经营状态。国有企业开始了产权制度的改革,股份制、合作制、私有商业、外资商业大批涌现,多元化的主体结构已经形成。传统的公有制为主体的商业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巨变,有活力的新的经营者大量涌入,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商业经营体制已经形成,在仅仅20年的时间里,黑龙江省商业经营规模就由61.8亿元扩大到949.7亿元,增长了近15倍。国营商业经营所占比重由93.7%下降到23.8%,集体商业则由5.7%上升到10.4%,私营和个体由0.2%上升到52.2%,农民对非农民的经营额由0.4%上升到13.6%。由此可见,各类型商业主体之间竞争相当激烈 (见表2) :

近10年,全省商品流通业发生了质的变化 (见表3) :

一是商品流通规模持续扩大。到2007年末,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已达到了2331.1亿元,比1998年又翻了近1.5倍。

二是商业企业主体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国有资本逐渐退出,形成了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股份合作企业、联营企业、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港澳台企业共同发展的局面,企业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彻底变革。

三是企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按省统计局年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总数已经达到772家,其经销额约占全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三分之二。

可以说,全省商品流通业无论是组织形式,还是经营规模,无论是组织结构,还是经营方式,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形成了城乡繁荣兴旺的局面,出现了开国以来少有的好形势。

(2) 现代经营方式给商业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突破了传统经营模式,经营业态不断创新,大卖场、专业店、品牌店、购物中心等新型经营业态在全省大中城市得到全面推广,商业经营进入了商品重档次、经营重特色、购物重环境良性运行局面,从而使商业企业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促进了经营规模不断扩大。

(3) 各种新型商业业态得到了快速发展

随着现代流通方式的快速发展,黑龙江商业现代化水平有明显的提高。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方式迅速发展。从1993年开始,到2007年末,连锁经营公司发展到175家,门店4250个,零售额350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5%。全省各个大中型商家利用现代流通技术和管理手段,改造传统商业,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使现代流通方式得到了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自身竞争力。到2007年末,正式注册龙运、德强、北大荒、北方等为代表的物流配送企业达到2122家。据不完全统计,到2007年全省物流企业的经营额已突破2000亿元以上。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各种先进流通经营和管理技术,在商业领域特别是在零售行业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在零售企业中,销售时点系统 (POS) 和管理信息系统 (MIS) 已普遍采用,企业资源计划 (ERP) 、客户关系管理 (CRM) 、供应链管理 (SCM) 、供应商供应管理 (VMI) 等经营管理技术已开始得到推广和应用。

新型业态加速发展,已扩展到零售、批发、餐饮和生产资料流通等领域。目前省内市场零售业业态形式已基本涵盖了发达国家半个多世纪以来探索和创新出来的各种商业业态。各据特色的交易市场、商业街、商品城、大卖场、专业店、购物中心、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经营方式得到了全面快速地发展,为国内外客商进行商品交易、为亿万消费者进行消费,提供了便捷、快速的交易平台。

(4) 外 (外省) 商的进入加快了商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自1992年中国政府在商业领域实行对外开放试点开始,黑龙江省就采取了积极引入外 (外省) 商,努力增强市场活力的战略。从2000年以来,全省的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租赁服务业共提出300个项目与外商进行洽谈,利用外资签约额52176万美元。到目前,外商投资的大型超市已有9家、百货商场3家、4星级以上的宾馆5家、快餐企业 (总店) 3家。其中,哈尔滨温龙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外商投资2990万美元,大庆日康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外商投资500美元。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肯德基、麦当劳及台湾好又多等大型外商和台资企业,以及上海百联、上海华联、大连大商、北京国美等国内大公司均已进入黑龙江省,并以设立大卖场、连锁快餐店和并购等形式在省内几个大城市,尤其是在哈尔滨零售、快餐市场占据优势。这些强势资本和先进流通模式的加入,正在改变黑龙江省内贸流通格局,黑龙江省的区域市场正在变为国内、国际竞争的大市场。市场主体日趋多元化。目前,黑龙江省原商业部系统的企业已有90%退出国有形式,实现股份化和民营化改造。到2007年末,在全部社会商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商业仅占10%左右,个体私营及混合所有制商业占90%。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肯得基、卖当劳等世界零售企业的进驻,给本阜商业带来了极大触动,很多本阜商业不得不主动学习外资商业企业的先进理念和先进管理方法及技术,从而提高了全省市场的国际化水平和国内外市场相互融合程度,促进了流通业现代化水平的提升。

(二) 新型商品流通体系初步建立

自改革开放开始,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就始终坚持按照建设大市场,发展大贸易,搞活大流通,加快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和贸工农一体化的要求,创建“多渠道、少环节、开放式”的流通格局,经过30年来的努力,目前,以市场化为标志的商品流通体系已基本建立。

1. 新型商品市场体系初步形成

目前,黑龙江省各大中城市大型商场、大卖场、专业商场和市场,基本上都是由品牌代理商或厂家经销机构构成的营销主体,商品来自于全国各地乃至国际市场,这些品牌代理商或厂家一边在市场上进行推销零售,一边进行批发业务,充分借助大中城市信息、交通优势,形成了各自的商圈和辐射范围,建立了自己的商品集散渠道,彻底的打破了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形成了货畅其流的商品流通新体系。

2. 城乡市场一体化建设初具雏形

城乡市场分割的局面正在被连接起来,并向着一体化运作的方向发展。如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牡丹江、大庆、绥化市等,都在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推进超市建设中,充分利用连锁经营方式,构建起来了城乡紧密连接的日用生活消费品以及农业生产资料的流通网络。

以“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为主题,大力推进“社区双进工程”,全省已创建国家级商业示范社区8个,省级商业示范社区28个,省级社区商业示范企业8个。组织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双百市场工程”,累计改造建设1.1万家标准化农家店,8家大型涉农商贸流通企业列入国家的试点建设项目。目前,全省已经发展各类商业网点67.2万户,比2002年净增4.5万个。商务部门通过实施“万村千乡”工程和“双百工程”,积极指导并扶持城市龙头企业积极采用连锁经营与物流配送方式,在全省范围内初步形成了城乡一体化的市场局面。

3. 市场监控体系初步建立

制定和完善了市场供应应急预案,应对和处理“非典”、“禽流感”、松花江水体污染以及主要副食品市场供应趋紧等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显著提升。一是从省政府开始,到市、县政府都建立了对主要商品的市场监测网络,时时监测市场动态;二是各级政府都建立了应对突发事件和市场波动的工作机制和应急预案,而且这些应急机制和紧急预案在关键时刻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经受住了检验。

4. 完整的市场体系初见端倪

市场体系是指在社会化大生产充分发展的基础上,由各类市场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它包括生活资料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劳动力市场、金融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产权市场、房地产市场等,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统一体,推动着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从黑龙江省看,在商贸流通业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带动下,完整的市场体系已经初见端倪。其主要标志是随着商品市场的不断发展,各类服务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都得到了快速发展。从服务业看,金融业、保险业、公用事业、各种修理、教育和社会慈善事业、法律、会计等专业性服务市场都得到了快速发展。从要素市场看,土地市场、房地产市场、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科技市场、金融和证券市场、外汇调剂市场等,不仅都得到了快速发展,而且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反过来,这些市场的发展又从另一个角度促进了商贸流通业的发展。

四、黑龙江商业的巨大贡献

(一) 充分满足了社会生产、生活消费的需求

更具活力的商业流通体系和不断完善的社会服务职能,为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提供了日趋完善的服务,为持续改善和促进国民经济与社会的稳步发展作出重要贡献。2007年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331.1亿元,是1978年61.8亿元的36.7倍,30年间,平均每年增长125.7%。30年间平均每年实现645.11亿元,相当于上实际90年代中叶全年水平。也就是说,在10年时间里,商业商品服务量正好翻了一番。

从消费水平看,2007年黑龙江省居民消费指数是493.5,比1978年上升了3.9倍,其中,城镇居民消费指数上升3.48倍,农村居民消费指数上升3.32倍。

从居民消费结构看,2007年与2000年相比:居民消费中食品类,城镇占35%,下降3.4个百分点,农村占34.6%;下降9.7个半分点;衣着类,城镇占13.6%,增长0.3个百分点,农村占8.2%,增长1.4个百分点;居住,城镇占10.4%,增长1个百分点,农村占22.2%,2.5个百分点;用品及其他,城镇占41%,增长1.1个百分点,农村占35%,增长5.9个百分点。恩格尔系数,城镇为35%,比2000年的38.4%下降了3.4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4.6%,比2000年的44.3%下降了9.7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居民在消费方面所呈现的享受型特点越来越突出:

住房:追求住宅功能完善,方便、舒适。如哈尔滨市1978年无房户家庭比重为8%,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到1985年已降到1%,1990年降至0.3%,目前城市居民家庭基本不存在无房户。2007年人均使用面积达到18.85平方米,比2000年增长43.7%,年均增长5.3%。

用品:家庭生活用品不断升级换代。家庭耐用品是居民家庭主要资产之一,能够体现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居民家庭耐用品拥有量迅猛增加,更新换代步伐不断加快。改革开放前几十年,拥有“老四大件”是人们的梦想。改革开放后,在迅速普及了“三转一响” (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 以后,手机、彩电、洗衣机、电脑、冰箱等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必需品。家庭汽车已经成为相当一部分人的生活用品。

除上述方面之外,食品,讲营养重快捷;穿的,讲究时尚精品;出行,追求更加方便舒适;保健品逐渐受到重视,2007年,哈尔滨市人均滋补保健品支出为116元,比2000年和1995年分别增长3.2倍和7.5倍。

教育及文化娱乐是消费的亮点。2007年全省城镇人均教育及文化娱乐支出938.2元,农村为312.3元,与2000年相比,分别增长105%和107.2%。

通讯是消费的热点。改革开放之初,通讯业很落后,人们之间的联系远靠书信电报,近靠交通工具,打长途电话要接转。目前,电信业市场成熟,竞争激烈,居民从中得到实惠。2007年全省农村每百户拥有电话机69.7部、移动电话93.6部增长189.2%和1925%,而城镇居民移动电话每百户已达到134部,比2007年增长了931%。互联网已走向大众群体,使用宽带的家庭越来越多,网上查找资料、网上购物,信息高速公路为人们展示出一个消费的新天地。从城镇看,2007年人均交通和通讯支出746元,比2000年的288.9元增长158.2%。

(二) 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1978年末,黑龙江省在商贸服务业就业的人口为25.2万人,到2007年末达到了319.7万人,其中,批发零售业183万人、住宿餐饮业66.2万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9.8万人、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50.7万人。全省整个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基本接近第一产业的798.7万人,而商贸服务业就业人数则占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43%左右,占全社会就业总人数1827.6万人的17.5%。

(三) 对GDP的增加做出了突出贡献

自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省社会与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1978年到2006年的28年间,累计实现GDP52537.26亿元,年均增长8.2%。经过对这28年间年均增长8.22%的因素构成进行分析发现,支撑全省经济发展的动力主要源于社会最终消费,拉动GDP增加了4.35个百分点,指数为52.9%。

社会最终消费之所以成为拉动黑龙江省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关键在于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商贸服务业有了长足的发展。1978年全省仅仅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61.8亿元,到2007年则达到2331.1亿元。从所实现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对GDP的贡献看,2007年已经达到了41.98%,拉动GDP增长了5.29个百分点,是改革开放以来最高的年份。

黑龙江省经济总体水平虽然落后于一些省份,但商贸流通业对全省国民经济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并不小。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测算,2007年广东省GDP增长14.5%,消费的贡献率为31.5%,拉动经济增长了4.56个百分点;浙江省GDP增长14.5%,其社会消费的贡献率为29.7%,拉动投资增长了4.3个百分点;陕西省、河南省GDP增长均为14.4%,其社会消费贡献率都是28%,拉动经济增长都是4个百分点;辽宁省GDP增长14.5个百分点,其贡献率为34%,拉动经济增长了4.9个百分点;吉林省GDP增长16.1%,社会消费贡献率为33%,拉动经济增长了5.3个百分点。

(四) 率先开发了俄罗斯市场

在上世纪80年代初,黑龙江省内贸流通业率先开创了我国的边境贸易,发展和原苏联 (俄罗斯) 以及独联体的经济贸易关系。边境贸易由最初的以物易物,发展到组织商品到俄罗斯销售,以至发展到今天的具有战略性的国际贸易,到2007年,对俄贸易成交额达到了171亿美元,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应该说,内贸流通业做出了特殊贡献。

结论: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艰苦历程,黑龙江省商业实现了革命化的改变,一个充满生机和统一有序的商品市场正在形成:运行机制从计划调节向市场调节转变;市场态势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市场格局从封闭式向开放型转变;市场网点体系从单调向丰富、从单体向连锁转变;内外贸体系从分割向一体化转变;市场客体从单一的卖买商品向商品服务并重转变;所有制结构从二元化向多元化转变;商品结构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

五、黑龙江商业30年改革的经验与今后发展展望

(一) 应该坚持的经验

1. 在稳定中求发展

由于商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特殊地位和不可分割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商业的改革对整个国民经济、对千千万万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具有直接的影响,所以,在30年的改革历程中,我们始终坚持把保持社会稳定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始终坚持在确保社会安定的前提下推进改革。在具体操作上,基本上是由易到难 (从饮食、服务业到零售业,再到批发业、物资业等) , 从小到大 (先放开小商品、再放开大商品;先放开小生产者、小商贩,再放开中、大型企业;先放开长途贩运、小摊点,再放开中、大店铺) , 由表及里 (先变更经营范围和利润分成,再调整分配、用工制度,最后改革产权制度) , 由试点到普及的渐进式的工作方法, 从整体上避免了商品流通体制改革一哄而起、大起大落。这是30年来深化商业改革最成功的经验,在今后整个商贸流通业的发展进程中,在未来的商品流通体制改革中,必须坚持这种坚定、稳步、探索、渐进的改革方法, 为商业改革史继续填写新篇章。

2. 政府的鼎立支持和财政的必要扶持

实践证明:商业所取得的改革成就都与政府的鼎立支持和财政的必要扶持是分不开的。在商业改革开放30年的进程中,财政支持对全省商业减少改革失误和损失起到了重要保障。据不完全统计,自改革开放到2007年,仅仅针对关系人民生活安定的商业经营项目的补助、补贴和支持商业增强市场竞争力的扶持项目多达几十项,尤其是与人民群众生活关系密切的副食品生产和市场供应问题、农村市场建设问题等。从改革开放以来,先后投放5000万元贴息贷款,扶持专业户养猪,促进生猪产加销一体化的经营;为了保障肉食市场供应,实施了省市两级肉类储备制度,全省储备肉一度达到1.45万吨;在2006年生猪价格大幅下降,养猪严重亏损的情况下,省政府安排1000万元资金保护能繁母猪,保证了肉类产业始终保持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1998年国务院《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实施后,为了提高肉类质量安全,让居民吃上放心肉,省财政先后下拨了3570万元,用于改造生猪屠宰加工设施、增加肉品检验设备、改善肉品运输条件、维护冷藏设施、增加污水处理设施等,提高了生猪屠宰整体水平。2007年安排专项资金1000万元,对生猪定点屠宰企业加工设备进行维修改造。对省级生猪储备,每年安排补贴资金350万元。

为了搞活农村市场,财政积极支持商务部门实施“万村千乡工程”,除向国家财政争取到1934万元外,另积极筹措安排资金2268万元,使省政府确定的“万村千乡工程”实施目标超额完成。可拉动农村增加消费品零售额5亿元,增加地方税收1000余万元。

3. 适当的产业聚集与适度的规模化经营

产业聚集作为一种为创造竞争优势而形成的产业空间组织形式,它所具有的群体竞争优势和集聚发展的规模效益是其他形式无法比拟的。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产业集群化发展已成为全球性的经济发展潮流,产业集群构成了当今世界经济的基本空间构架。

黑龙江商业在30年的改革进程中,逐渐地体会并认识到,适当的以产业聚集的方式,形成一定的消费聚集的市场,能够降低交易费用,具有低成本竞争优势。到目前,在哈尔滨市形成了以中央大街为中心的道里商业圈、以秋林地区为中心的南岗商业圈、以红博为中心的香坊商业圈、以服装城为中心的哈西商业圈等,这些商业圈以自己适当的规模化经营程度为依托,与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大庆等中心城市的区域商业圈遥相呼应,密切联系,已经成为拉动哈尔滨流通经济、辐射全省及吉林、内蒙商业市场的重要力量。

4. 清晰的市场定位

要准确了解消费者需求,市场具有鲜明特色,才能保证市场具有竞争力。在改革的进程中越来越多的商业企业对自己的经营有了更加清晰的市场定位,各类专业商场、专业店、专业市场应运而生,市场分工更加精细,服务特色更加鲜明,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

5. 政府的服务意识是商业改革顺利进行的保障

从30年的改革历程看,由于政府部门在退出了对商业企业的直接管理以后并没有完全放手不管,而是牢固树立以为企业和经营者服务的意识,坚持协调和扶持商业的发展;坚持为企业和经营者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指导企业不断创新经营模式;支持企业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帮助企业加快交易进程,增强市场的扩散与影响能力。

事实证明,这种从宏观上加以指导,从微观上进行具体服务的政府服务意识,是保证商业不断发展和保持市场竞争力的关键。

6. 商业企业的自身素质是商业不断发展的前提

在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的今天,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黑龙江商业在与来自国内外、省内外强势企业的激烈竞争中,虽然有一些老牌企业败下阵,但是,也有一些企业、特别是一些年轻的企业却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其根本原因就是这些企业坚持不断增强自身素质,强化内部管理,坚持为顾客服务的理念,主动开展经营创新、管理创新,为广大消费者提供热心而全面的服务,从而提升了企业信誉,提高了企业的市场占有率。

(二) 在深化改革进程中需要继续探索的问题

在充分肯定30年商品流通体制改革成就的同时,也应承认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进程中,我们也走了不少弯路:不少改革举措还不到位;不少政策导向有所错位;在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问题的同时,被忽略的一些所谓的“次要矛盾”如今已转变为新的主要问题;部分失误所带来的“改革代价”则需要用更长时间才能根本消化。认识这些问题,不是否定30年的商品流通体制改革,而是为了对今后继续深化商品流通体制改革进行必要的探索。

1. 进一步探索商品流通体制的目标模式

从我们国家30年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的总体走势看,在改革进程中所发生的诸多矛盾、所经历的曲折和反复,其根源在于改革之初缺乏清晰的目标模式。“摸着石头过河”虽然具有开拓性质和稳健因素,但由于目标不明晰,导致了一些盲目行动、前后矛盾、延误时机等憾事的发生。受此影响,黑龙江省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类似问题。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过程中,特别是在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商业流通体制的目标模式还需要不断修正,以保证商贸流通业对国民经济的先导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2. 要深入探讨商业产权制度改革和传统商业的发展

商品流通领域国有资本应否全部退出,应该形成什么样的所有制结构?引进了现代新型零售业态后,传统业态是否必须退出商业领域?其战略意义和市场价值是什么?到目前为止对这些问题尚未做出明确的回答。

黑龙江省的国有国营商业,除大庆油田管理局的昆仑商业集团外,几乎全部退出了原有资本而改为民营或者私营。但实际上上,由于商业改革国家没有给予改革费用,没承担改革的必要成本,现在各个地方、特别是县城的国有商业虽然已经空壳了,牌子、帐目仍然保留在那里,这种状况对地方政府和财政都是一个潜在的负担。

同时,在改革初期,有的国企在产权制度改革中改成了私有企业,企业领导层自卖自买,国有资产严重流失,造就了一批权贵商业资本家,一大批员工待业降薪,企业内两极分化迅速蔓延。这一状况显然与大中型国有商业企业改革的初始设想相悖,令人始料未及。那么在今后的改革中应该搞好哪些制度或法规建设,防止发生类似问题。这应该是深化改革进程中认真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3. 要继续深化商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从我国目前政府职能机构的设置看,商务部门负责市场运行的监测、商业的改革发展、市场体系的建设,但是,在部门经济的体制下,工商部门管市场、物价部门管价格、供销社管农村商业和农村市场,食品和药品质量监督管理部门和质量监督管理部门管理市场商品质量,仍然是多家共管的性质。这种部门经济运行格式,涉及到权利的分配、机构的调整、市场的统一、产业的整合等诸多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已经和正在影响着整个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例如,在市场秩序整饬、农村市场建设、城市商业地产开发等很多方面,都需要工商、财政、商务、农业、建设、交通、规划等诸多政府部门通力合作,单纯依靠商业主管部门不仅事倍功半,而且常常独木难支,工作成效不显著。这种多部门共管的格局,对政府部门的威望和政策的执行力造成了消极的影响。商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并不是组建了商务部就算完成了任务。把内外贸机构整合到一起,仅仅是解决了内外贸范畴内的小部分问题,距离实现对整个商业体系乃至整个商品流通系统的全面管理还存在巨大差距。

4. 要继续探索市场管理体制改革问题

近些年来,市场建设盲目追求超大规模、现代时尚、设施豪华的现象比较突出,导致商业体系空间结构、业态结构、档次结构、规模结构等严重失衡,同业同质化竞争导致资源利用水平不断下降,行业平均盈利水平只有百分之一到二,不少商业企业、商户倒闭,商业资源浪费严重。其根本原因就是缺乏完善的市场管理体制。应该进一步完善市场经营管理体制,建立必要法规和完整市场经营管理政策体系。要明确市场经营管理主体的企业性质,按照企业化运作经营管理市场。要明确政府、市场经营管理主体和市场经营主体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各就各位,各司其职,共同把市场经营管理好。

5. 要深入研究城乡市场一体化建设

近些年来,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的市场建设得到了高度重视,而传统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系和农村消费品流通体系被改掉了,而新的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农民“卖难”、“买难”问题一直得不到根本解决,严重影响了农民增收以及农民消费的扩大。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尤其是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前提下,解决农村商业和市场这个问题已经刻不容缓。

研究和解决农村商业以及农村市场问题,应该充分考虑到城市商业和市场的辐射功能、当前交通建设的成就、现代物流与连锁配送手段的运用等诸多因素,树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用城市商业和市场带动农村商业和市场发展的理念,可以防止重复建设和减少恶性竞争,从而有效提升商业整体竞争力。

6. 进一步关注中小商业企业的发展

国家长期忽视中小流通企业,在政策上、资金上扶持力度不够。面对大型商业集团的过分扩张、个体商贩的持续膨胀、工业销售网络不断完善的三方挤压,部分中小流通企业已经或将陷入困境。

黑龙江省商业绝大多数都属于中小企业范畴,承担着全省近20%的就业人口,为全省国民经济的发展创造着不可忽视的财富。因此,从政策层面、从资金支持的角度为全省商业发展创造宽松环境,对于扩大就业能力,减轻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压力,建设安定团结的和谐社会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三) 黑龙江商业发展展望

30年的改革实践证明,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成就上是令人鼓舞的。其间所出现的问题,固然与我们在商品流通体制改革进程没有现成经验可循,与我们市场体系底子薄、基础差等客观情况有关,但同时也与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缺乏整体性、全局性的规划和战略导向密不可分。改革不是为改革而改革,而是为提升商品流通效率而改革;改革最终的成败取决于改革的举措,但更取决于改革的指导思想。没有正确、合理的战略导向,改革不会顺利地健康地取得成功。有鉴于此,在总结过去30年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更应该探讨未来深化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的战略导向。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研究,中国商品市场发展的未来趋势将呈现以下七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产权主体多元化。

主要是国内产业资本、民间资本、国外资本已经并且正在大量而快速地进入了流通领域,所形成的生产企业的供销体系、零售企业的厂店挂钩、批零兼营方式、股份制及多方联营联销模式等,未来我国流通业必将进入一个产权主体多元化的时代。

第二,跨越疆界的全球化。

中国正在成为全球采购的核心市场,同时,我国的个别商品市场也开始向吸引海外顾客为主的市场转变。中国的制造业需要全球采购平台的支撑。目前已有上海、天津、重庆、南京、青岛、武汉、深圳、宁波等城市兴建了全球采购出口交易平台。

第三,批发零售界限模糊化。

从整个社会来看,大零售企业也兼有批发的功能,生产企业销售环节批发零售双管齐下,网络交易中Bto B和Bto C的增多,诸多灵活多样的商品经销方式,使得批发与零售界限日益模糊。

第四,企业规模化。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商业企业都在追寻做大做强,以主体扩大或者以品牌效应进行组合,最终形成规模化强势经营正在成为新的发展模式。

第五,以品牌连锁的经营专业化。

以品牌连锁为特征的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市场以其具有的强势竞争力正在得到商家的普遍认可,将涌现一批对行业产品价格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专业市场,传统的综合市场将日益失去竞争力。

第六,交易方式现代化。

以电子商务、信托 (代理、拍卖) 、期货为主要标志的现代化交易方式正在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为各个商家所关注。随着市场经济体系和社会信誉体系的建立与不断完善,特别是随着流通业法律体系的建立与完善,现代化的交易方式必然会得到快速普及与发展。

第七,服务综合化。

未来商品市场将越来越依靠提供综合服务 (包括物流配送、会展、新品推介等) ,来更好地满足经营户的要求。即市场主办者将逐步告别收取租金、维系市场的做法,更多地依靠附加值较大的综合服务来增强市场的凝聚力,提升市场的聚集效应。

面对上述发展趋势,黑龙江商业的发展应该在充分研究全国商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结合省情,突出重点,全力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1. 市场及流通体系建设的着眼点应该是内外向并举

李克强副总理在天津考察时曾强调:扩大内需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也是应对国际经济形势变化的迫切需要。对于“新的经济增长点”,李克强着重强调:“要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改善消费环境,积极开拓农村市场,增强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黑龙江省既是农业大省,又是国家装备工业基地,因此,流通业在市场布局、基础设施、流通体系建设方面,必须是既要充分考虑省内经济发展的需要,也要充分考虑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求,做到内向型经济与外向型 (省外和国外) 发展并举。

(1) 要千方百计把省内市场做大

近几年来,随着全省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乡购买力开始不断提升,市场潜力越来越大,非常需要具有生机与活力的商业。因此,无论是市场体系建设还是流通体系建设,都必须把有利于黑龙江省内市场的发展放在首位,使本阜商业在省内市场上大有作为。在此基础上,扶持本阜商业向省外、国外市场扩展,为省内产品寻求更大的市场空间。

(2) 招商引资要遵循一定的前提条件

黑龙江省的市场建设和发展需要吸引外资、商 (包括省外) ,但是有两个前提必须坚持,一是进来的外资、商不能随意挑选地段,要按照商业网点布局规划进行落实。二是引进外资、商要有“度”。一方面要考虑国家经济安全意识。不能听信“商业属于竞争性行业, 对国计民生没有影响”, “中国市场容量巨大,再开放也不可能被外资完全控制”等观点而盲目过度引入,否则,会导致丧失商业控制权和流通控制权,进而丧失对整个经济的控制权。另一方面,要考虑本埠商业的适应能力和将来的发展,不能因为外资 (商) 把本埠商业挤垮。

2. 进一步深化商业企业的改革

商业企业的改革虽经历了30年漫长的路程,但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改革的任务仍然相当繁重。

(1) 对现仍为国有制的企业应完善政策

对于现在仍为国有制的企业,要明确国有商业在国民经济各行业、尤其是竞争性行业的定位;法定国有及控股企业工资待遇水平等;通过国资委选配合格的廉明的企业领导层,并明确企业的发展战略,包括企业的国内外上市、企业撤销、联合和重组体系。

(2) 对国有空壳企业要进行处理

对那些名存实亡的公有国有空壳企业 (招牌挂着、图章留着、领导呆着,不从事商业活动,靠出租房地产维持) ,妥善果断地加以处理。对其房地产、债务严格审核之后,摘牌子、收章子、注销企业;安排好现存和已辞退的职工的后事。这些企业遗留的问题极多,成为职工逐级上访的主要群体。有原企业房地产、财产严重流失,待追查问题;有职工安置过低,需补偿问题。对此,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应当研究出台具体措施,不能久拖不决。

3. 保持商业企业规模结构的适度性

(1) 在所有制方面

未来商业的所有制结构应当是:国有资本参股控股的股份制大型流通商业为主导,民营商业为主体,引进外资商业做示范,保持个体、小型商业为补充;以国有资本参股控股的大型流通商业为主导,以引进外资作为示范性、引导性,不仅是市场的稳定和繁荣的需要,也是新兴工业化道路的有序推进和国家的经济安全的需要;以民营商业为主体,可以更加适应商品流通点多、面广、变化大的特点,更有利于促进商业的繁荣与发展;以保持个体、小型商业为补充,是因为总体上人均收入水平不高、收入分配还存在不平衡、低收入群体庞大。保持个体商贩、集市、小商品市场,既有利于相当一些人以自谋生路来生存,也有利于满足不同层次消费群体的需要。

(2) 在企业经营规模方面

从全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出发,既要顺势发展大型商业企业,又要着力扶持中小商业企业,以利于增加社会就业。

---确保大型商业企业的应有地位。大型商业企业是应对外资商业冲击、带动行业跨越式发展、推动流通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改造的主力军。面对来自于国际市场的竞争,大型商业企业具有抗争力,对于中小企业具有稳定军心并带动其发展的重要作用。

---大力发展中小型商业。中小型商业具有点多、面广、服务层次多的优势,他们是保持市场活力、迎合多种消费需求,特别是满足低收入阶层消费行为、便利消费者日常消费、低成本扩大商业覆盖面、扩大就业的需要。因此,对于中小型商业企业更要加大扶持力度,帮助其不断发展。

---积极推进便民商业发展。便民商业应该是未来零售商业业态结构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积极发展大型商业企业连锁配送条件下的社区超市、专业店、小百货店等,是满足广大普通消费者日常生活需要的重要方式。它对于提高居民消费服务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许多地区特别是不发达地区还应该长期保留夫妻店、小商贩等传统商业形式。

4. 扶持和发展合作社商业

自从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以来,应该说,日用生活工业品进入农村市场的问题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但是,由于农村市场商品流通体系尚未真正形成,仍有两个问题还明显存在着:一是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存在的问题还很多,农民很难买到质优价廉的农业生产资料;二是农产品销售的问题仍然很突出,农民虽然不愁卖,但是也很难卖到可心的价格。因此,应该重构和发展合作社商业,使其真正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利用其历史上形成的网络优势,帮助农民销售大量的农副产品和为农民提供质优价廉的生产资料,实现供与销的良性互动。

5. 坚持传统商业与现代商业形式的多元化发展

坚持商业形式的多元化,既要发展传统商业,也要发展现代商业。从省情特征出发,一方面大力借鉴国外、省外最新的商业运作模式,在时机成熟的地区积极实践,另一方面也要勇于学习其成功转型传统商业的运作模式,如日本介于普通农贸市场与生鲜超市之间的正规化的菜市场等,从而进一步提升黑龙江商业的市场竞争力。

6. 以面向国际市场寻求商业发展新天地

我省地处东北亚重要位置,随着国际市场细分、产业转移、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全省产业已经进入一个新的“蓄能期”,商业的发展,只要调整思路,遵循市场规律,大力发展市场,补足市场短腿,充填产业转换期、新兴产业成长期、传统产业蓄能期的市场空间,学会运用市场来聚集产业、积累能量、培育主体、巩固基础、掌握制高点,构筑发展平台,就既可依托沿边优势做大做强市场,又可将产业发展起来,壮大出口基础,实现双赢。

首先,打造区域性商品集散中心。

一是尽快形成市场体系。以绥芬河青云市场和黑河大黑河岛综合市场为龙头,建设好对俄服装、轻工产品专业市场;哈尔滨哈达蔬菜批发市场、牡丹江中俄蔬菜果品批发中心;绥芬河、同江木材专业市场;东宁华宇集团矽钢片集散中心。通过完善市场功能,扩大市场规模,努力形成立足龙江,服务全国,辐射欧亚、通往世界的区域性商品集散中心。二是大力发展跨国物流产业。以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大庆等中心城市为依托,以绥芬河、黑河、东宁、同江等重点边境口岸为节点,推进“江海联运”、“陆海联运”、“内陆商品过境运输”方式,建设连接国内生产基地和国外商品市场的跨国物流网络。通过构建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为一体的现代服务体系,实现境内外商品、市场、资源的有效衔接,牵动工业,促进农业,带动第三产业加快发展。

其次,培育发展我省优势产业集群。

一是加快出口产业基地建设。依托佳木斯、鸡西、绥化等地现代农业产业优势,建设对俄大米、果菜、畜禽产品生产出口加工基地;依托牡丹江、黑河等地沿边优势,建设对俄轻工产品出口加工基地,吸引和鼓励沿海地区企业到沿边地区投资建设纺织服装、鞋业、建材及装饰材料、家电、家具等出口加工企业;依托哈尔滨汽车制造产业优势,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建设国家级对俄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加工基地。二是加快进口产品加工基地建设。依托全省能源、资源以及初级产品自俄进口规模大、品质好的优势,大力开展产品精深加工,提高进口产品的附加值。支持牡丹江市围绕木材、水产品进口,重点发展木材、水产品精深加工产业;支持佳木斯市围绕矿产品进口,重点发展海绵钛精深加工产业;支持大庆市围绕自俄原油进口,重点发展石化产品精深加工产业;支持黑河市围绕自俄电力资源进口,重点发展工业硅精深加工。

再次,努力扩大对外贸易规模。

一是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继续保持和扩大服装、轻工产品、农副产品的对俄出口增势,进一步扩大汽车、大型农机具、大型工程设备等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彩电、水泥、建筑装饰材料的出口;着力组织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进口,不断扩大原油、木材、矿产品等国内短缺的能源、资源类商品进口。二是实施品牌战略。推动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商品出口,扩大名优商品市场占有率。三是大力发展加工贸易。提升加工贸易的层次,增强产业配套能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7. 市场机制调节与宏观调控相结合

市场机制能引导流通产业实现无为而治,但也存在其无法克服的市场失灵的缺陷。弥补这些缺陷,需要宏观经济、社会体系提供全面的支持:一是完善市场法律法规体系,推动商法最终成形,维护公平竞争环境、保护市场弱势群体;二是发挥行业协会作为宏观调控助手的作用,强调成员自律,成员监督,自发、自觉遵守市场准则;三是提升社会诚信水平、完善金融监管系统,内外力共同作用,促进市场和谐运行;四是继续深化政府职能转变,探索社会商业统一管理的实施途径,最大限度、最高效率的实现小政府管理大市场。

摘要:黑龙江商业是新中国最早的商业, 曾经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 畸形的、丧失了本性的、落后而僵化地商业流通管理体制严重制约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造成了并不断强化着短缺经济, 而短缺经济又使得这一体制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导致整个国民经济陷入了恶性循环的怪圈。经历30年的改革开放, 黑龙江商业的商品流通管理体制已经由过去人为而分割的行政管理体制, 逐步向统一的大商业管理体制转变;流通企业从经营承包、柜台租赁等内部改革起步, 逐渐形成了以市场规律为内核的流通企业经营体制;在形成了企业法人地位的基础上, 开始了以转制、改制、重组为主要内容的产权制度改革, 逐步实现了流通企业产权制度的多元化, 彻底打破了国有商业一统天下的格局, 整个商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关键词:黑龙江商业,改革开放,30年巨变

参考文献

[1]中国商业经济学会通讯[J].2007, (11) .

[2]中国商业经济学会通讯[J].2008, (4) .

[2]黑龙江统计年鉴.

[3]黑龙江省经济年鉴.

黑龙江开放大学论文 篇4

大食堂分A、B、C区食堂。

A区食堂

在新图书馆对面,上面牌匾“饮食服务中心”。一共4层,是黑大最早且规模最大的食堂。一至三层是普通食堂,在每层的中间部分都是主食区,有馒头米饭粥菜之类的,是学校开的,饭菜质量一般,但价格较便宜。在两侧都是私人开的小窗口,有盖饭炒饭、面条、熘炒、麻辣烫等等。味道上感觉都差不多,我一般都吃二楼的面条、三楼的炒饭。一楼的包子很坑,吃过一次就再也打过一次。具体喜欢哪个口味,还要靠你们多多体会。

四楼较特别,东侧是清真餐厅,西侧是教工餐厅,两侧学生都可以就餐。不过,清真有禁忌,东西只准带出,不能带入,一定要注意!教工这边的饭菜质量比较高,但很贵,一般都在5块左右。其实清真那边的饭菜也很不错,价格也便宜。所以,可以从清真打完饭菜之后,换碗去教工这边吃!嘿嘿,我一般都这样吃!同时,特别声明一下,4楼的馒头很好吃,2、3楼的根本没法比,听说1楼的馒头也有了手蒸的小馒头,口感跟4楼差不多。对于北方习惯吃馒头的孩纸,要注意喽

B区食堂

在联通营业厅边上,大学生活动中心下面。共有2层,一楼跟A区下面楼层差不多,但饭菜质量和口感上都要比A区好。而B区2楼档次又比1楼高些,上面有普通区、清真区、西餐区,饭菜都比较可口,小吃也很多。总体来说,B区的小吃窗口挺多的,而且味道都还不错。喜欢吃小吃和各种美食的推荐多去B区尝尝。

C区食堂

在留学生公寓边上,也是有2层。第一层是各种小吃、各种快餐。价格算是三个大食堂中最贵的了吧!但是说到这个饭菜呃质量啊,可就真不敢恭维了。记得来黑大在这吃的第一顿饭,清楚的记得叫“西红柿牛腩盖浇面”,我这辈子都会记得它的=-=。二楼的就跟大食堂的那种感觉差不多了,挺简单的,也还可以。说实话,离得太远,很长时间没去了,不太清楚现在的具体情况。但还几个住C区的同学都在A、B区吃饭。

住宿条件:

黑大本部校区和宿舍共分A、B、C三个区,其中A区最老最旧,C区最新。

A区基本上全是八人寝,我就是住A区的,所以给你详细地说说八人寝的情况吧,嘿嘿,要做好心里准备哦。

首先,八人寝室内空间很小,八个人住显然很挤,你住过就知道了。没有独立卫生间,没有独立盥洗台,没有独立阳台,并且没有风扇,通风严重不良。反正跟我高中比起来,下降了不止一个档次啊。如果遇上有早课的天(即8点上课),这时候起床的人又多,所以洗漱和上厕所就得抢位子,并且盥洗室经常堵水,这主要是学生素质不高啊,经常乱扔东西。还有,如果你不幸住在顶楼,那么,由于水压的关系,你们这楼在人多的时候就很有可能没有水。

B区也是以八人寝为主,也有四人寝,有些的有独立的阳台(爽啊)

黑龙江开放大学论文 篇5

关键词:黑龙江省,延边开放,口岸城市

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使得包括中国东北地区、俄罗斯远东地区、日本、韩国和蒙古在内的东北亚各经济体之间在合作领域上获得不断拓展, 在经济关联度上有大幅提高。随着我国开放进一步深化, 沿边开放将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是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要途径。2005年6月, 国家就进一步扩大东北地区对外开放提出了相关实施意见, 2008年12月, 黑龙江省政府发布了《黑龙江省沿边开放带发展规划》。

黑龙江省作为中俄边境省份, 在中俄两国政府确立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签订了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良好背景下, 加大延边口岸城市的开放开发为其高起点参与东北亚区域合作带来了新的契机。笔者在对黑龙江省的绥芬河、黑河、同江、东宁等抚远等主要延边开放口岸城市进行实地调研之后, 有以下分析。

一、黑龙江省各主要延边开放口岸城市发展状况

(一) 绥芬河

绥芬河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 东与俄罗斯滨海边疆区接壤, 是我国首批沿经中边扩大开放城市。绥芬河铁路站位于滨绥线终点, 与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分局格罗迭克沃站接轨, 其公路口岸位于301国道东端中俄边境线上, 与俄罗斯滨海边疆区波格拉尼奇内区陆路接壤, 是国家对俄贸易的重要陆路口岸。从1998年至今, 对外贸易额已连续十多年占黑龙江省外贸的额1/4, 边境贸易额也连续十多年占全省边贸的1/3。

2011年, 绥芬河市生产总值 (GDP) 实现91.7亿元, 三次产业结构为0.6:16.8:82.6。绥芬河口岸进出口贸易额70.05亿美元, 实现过货689万吨, 全年接待进出境旅游人数达49.8万人次, 其中, 进境48.8万人次, 出境1.0万人次, 旅游业外汇收入8602万美元。

(二) 黑河

黑河市位于黑龙江省西北部, 小兴安岭北麓, 以黑龙江主航道中心为界, 与俄罗斯远东第三大城市——布拉戈维申斯克市隔江相望。黑河市有现代化的大型机场, 开通国内50余条航线;有109公里的铁路支线与横穿东西的西伯利亚和贝阿铁路相通。黑河与布拉戈维申斯克市口岸的货物, 都可以实行江海联运, 抵达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各国。

1987年, 黑河在全国率先打开了对俄边境贸易的大门, 开创了中俄经贸合作史上中俄边境贸易、中俄边境旅游、中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俄国际微波通讯、中俄边境城市国际金融结算业务等多个第一。

2012年黑河市生产总值实现366.2亿元, 三次产业结构为60.4:18.9:20.7。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38.1亿美元。边境小额贸易8.1亿美元, 一般贸易28.3亿美元, 对俄贸易19.2亿美元。截止2011年末, 有鄂伦春、俄罗斯和鄂温克族等38个少数民族, 人口约7万人, 有7个民族乡、47个民族村。

(三) 同江

同江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 黑龙江与松花江汇合处南岸, 三江平原腹地。北与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和犹太自治州隔江相望。从水路到俄犹太州下列港直线距离仅有1公里, 辐射能力可以达到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八个联邦主体。同江港是黑龙江省最大的河运港口, 有全省对俄口岸唯一一条中俄跨江浮箱固冰通道, “同三”公路将同江并入全国公路网, 特别是通过汽车轮渡码头和固冰浮桥可与俄公路相连接。

2011年, 同江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68.9亿元, 同江市和辖区农场共接待国内外游客61.8万人次, 旅游综合收入1.72亿元, 截止2011年底, 同江市累计完成口岸货运量574万吨, 口岸货运量连续八年居全省边境口岸第二位。累计实现出入境人员115万人次。

(四) 东宁

东宁县位于黑龙江省最东南部, 东与俄罗斯接壤。陆路可通朝鲜、俄罗斯及原苏联其它国家, 跨海可向韩国、日本延伸。东宁镇至三岔口镇公路与俄罗斯乌苏里斯克相通, 直抵中国距俄远东地区最大的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 (海参崴) , 两地相距153公里。

东宁县是“黑龙江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十强县”。2011年, 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13亿元, 东宁口岸完成进出口总值25.5亿美元, 过货量29万吨, 连续多年成为全省最大公路口岸, 全国对俄第三大口岸。

(五) 抚远

抚远县位于我国最东端, 地处黑龙江、乌苏里江交汇的三角地带。东、北两面与俄罗斯隔黑龙江、乌苏里江相望, 抚远镇距俄罗斯远东第一大城市——哈巴罗夫斯克市航道距离仅65公里。乌苏镇距离俄西伯力亚大铁路在远东地区最大编组站卡杂科维茨沃2.5公里。抚远口岸沿黑龙江而下可达远东第三大城市阿穆尔共青城, 由此经铁路可通往苏维埃港。

2011年, 抚远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39.87亿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4754元, 进出口总值实现12.06亿美元。

二、黑龙江省各主要延边开放口岸城市发展中各自具有的优势

绥芬河的外贸产业是支柱产业, 其最大的优势在于, 2009年4月21日经国务批准设立了综合保税区, 规划面积1.8平方公里, 具有国际中转、国际采购、国际配送、转口贸易、商品展销、进出口加工等功能。是目前中俄边境上唯一的开放层次最高、功能最齐全、政策最优惠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黑河与布拉戈维申斯克市, 是中俄4300多公里边境线上一对距离最近、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对应口岸城市, 被誉为“中俄双子城”。布市是俄罗斯阿穆尔州的首府, 远东第三大城市, 是俄罗斯著名大学城, 有高等院校6所, 中等学校15所, 中学30所。中国在中俄边境线上的唯一的一所本科大学就坐落在黑河市, 从而使黑河成为中俄双方展开文化交流和发展重要平台。黑河市还辟建了俄电加工区等功能性园区, 截止2011年, 累计进口俄电51亿度。

同江是通过江海联运连接日本、韩国、朝鲜及太平洋沿岸国家, 被成为东北亚“黄金水道”的始发港, 是贯穿我国南北大通道“同三”公路的北端起点, 具有较好的地理位置。另外, 2003年10月, 佳木斯市政府代表省政府与俄罗斯犹太州政府签订了同江中俄铁路大桥建设议定书。可使同江口岸与俄罗斯下列宁斯阔耶口岸连接, 与西伯利亚大铁路相贯通, 东连远东最大城市哈巴罗夫斯克, 西通欧洲大陆。同江对大桥建成之后, 其与俄更好的互动发展有极强的信心和乐观的预期。

东宁人被成为“黑龙江的温州人”, 其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有极强的创新能力。东宁对外贸易发展中, 最大的特点是外贸企业绝大多数都是本土企业, 与其他口岸城市的大部分招商引资企业不同, 本土企业能够更好的融入当地经济发展, 易于形成企业联盟, 对当地的就业及经济发展等贡献更大。东宁主要发展自己的宝玉石加工业, 通过佛教这样一种宗教信仰, 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城市文化。2012年, 东宁被国家批准为中俄地方合作文化基地。此外, 经国防军事专家考证, 在东宁县内有侵华日军在亚洲修筑的最大军事要塞群,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战场, 具有极大的开发价值。

抚远境内有原生态的湿地、东方第一哨等很好的旅游资源, 其极具文化与历史内涵。同时, 抚远县以黑瞎子岛保护和开放开发为核心, 全面致力于集旅游、生态、文化为依托的城市发展建设。

三、黑龙江省各主要延边开放口岸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 内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 在调研过程中, 黑龙江省各主要延边开放口岸城市的相关部门提出, 上级政府对当地的发展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不够, 各地方政府内部权限十分有限, 各职能部门之间缺乏配合, 从而给其发展带来了很多的阻碍。

第二, 当地外贸企业生存和发展艰难。根据调研了解到, 同江口岸最大的华鸿贸易公司也曾经一度面临关门的问题, 是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才得以维持。饶河当地注册的外贸企业有83家之多, 但实际在运行经营中的, 也只能达到40家左右。

第三, 外贸企业经营大部分都是以代理方式进行, 即大多都是过货企业, 对当地经济发展和增长贡献率很小。据不完全数据统计, 同江的大部分企业, 饶河80%左右的外贸公司在当地或出口的产品来自全国各地, 在口岸城市只是一个集散过程, 没有产品增值及产品附加值留在口岸城市。

第四, 当地旅游业是各口岸城市的一个主要带动产业, 但各地的旅游产业发展层次较为低端, 各地特殊不明确, 缺少亮点及旅游品牌。

第五, 各地由于地理位置较为临近, 特色及区位功能比较相似, 所以在有些问题上还存在竞争和外墙角的问题, 这将不利于我国整体的延边开放开发战略。

第六, 各地在城市经济发展及定位上, 整体没能很好的把握国家大的经济发展战略和方向, 不能及时针对性的给出项目和想法。同时, 在各县域层次内, 高水平、专业的外贸人才太少, 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缺少足够的理论引导和支撑。

(二) 外部发展环境存在的问题

虽然中俄两国政府确立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签订了睦邻友好合作条约, 为黑龙江省各主要延边开放口岸城市的对外贸易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但通过调研也了解到, 目前中俄双方在政治上的互信度较高, 但民间的经济浮动还依然较大。在各主要延边开放口岸城市与俄罗斯的一些企业和部门进行交易或投资时, 中方的热情要远高于俄方, 而且由于制度、体制等因素, 一些到俄方经营或投资的企业面临着一定的违约风险。

四、对策建议

第一, 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职能作用。首先, 各地方政府应在制度创新过程中扮演好制度的供给者的角色。延边开放开发没有固定的道路和方法可以遵循, 制度创新是提升开放口岸微观经济主体发现相对价格的能力, 降低经济组织和个人经济行为中不确定性的制度保障。为此, 延边开放开发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该地区的微观经济主体三个层面的博弈。地方政府在解决利益冲突方面拥有的信息资源比中央政府更为充分, 更容易利用信息比较优势在提供公共产品, 也更容易利用共同的预期, 解决利益集团在博弈僵局时的利益冲突和对抗问题, 使中央政府、微观主体获得激励相容的动力机制, 采用“诱致性制度变迁”的使其制度变迁路径更容易导向预期的目标。黑龙江省在此方面值得借鉴的成功案例是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

其次, 各地政府应该将对待企业的态度从指导型向服务性转变, 以服务企业的姿态来帮助和拉动外贸企业的发展。例如, 同江政府部门为了方便外贸企业的进出口过货贸易, 将相关的海关检验部门直接设立在了外贸企业园区里面, 在企业面临发展困境, 难以维持运转的情况下, 给予大力的扶持。但应该注意到, 对待解决外贸企业经营困难问题上, 在“输血”的同时, 更应该加强企业“造血”功能的培养。

第二, 各主要延边开放城市在发展过程中, 应采取合作不竞争的方式, 整合资源, 获得共赢的局面。在走访调研的过程中, 发现由于这些口岸城市有着许多相似的共同点, 其在各自发展过程当中, 有许多重叠及交叉的地方。例如, 口岸功能相似, 在过货贸易中, 绥芬河、同江等地都以进口原木为主, 这无形中就产生的对俄贸易的内部竞争。同江、抚远等地都有少数民族文化村, 以赫哲故里自称、虎林、东宁都极大的二战要塞遗址等。这些相似的资源如果在各自发展的情况下, 往往会由于竞争而给发展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充分利用国家给予的各种政策条件, 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 进行区域化发展。例如, 利用2010年国家发布的《东北地区旅游业发展规划》, 借助国家规划的“五大区、十五亚区”空间格局及“四横、四纵”区域旅游发展轴线, 创造各自的旅游特色和城市文化, 突出特点, 避免交叉, 错位发展。利用当地保护和维持的原生态自然景观及历史遗址、少数民族村等人文景观, 联合起来共同开发, 联手打造延边开放城市旅游带。

第三, 逐渐引导和转变外贸企业的经营方式, 将过货贸易这种代理式的简单营销方式逐渐转变, 延长其产业链条, 争取在延边口岸城市创造在加工, 增加产品附加值, 产生更多的价值来拉动当地经济发展。另外, 针对口岸进出口产品的相关特点, 建立木材、钢铁等初级产品的深度加工厂, 将进口来的原木、铁矿石等原材料变成初级产品或产成品再向外输送, 这样, 既可以拉动当地经济发展, 又可以促进当地的就业。

第四, 大量引进和启用相关专业性人才来推动各地经济发展。引进和启用相关的专业性人才, 将对外贸企业的发展如虎添翼, 也可加强对企业的微观层面的指导和帮助。

参考文献

[1]王红玲.当代西方政府经济理论的演变与借鉴[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3

[2]杨瑞龙.社会主义经济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3]黑龙江省人民政府.黑龙江省沿边开放带发展规划[Z].2008.12.30

黑龙江开放大学论文 篇6

一、黑龙江省对俄沿边开发开放现状

1.黑龙江发展基础良好

自金融危机结束起, 黑龙江省进出口数额不断增长, 仅2010年一年, 进出口总额已经超过380 亿美元, 快速的经济发展带动省内各产业与企业的发展与进步, 许多行业完成转型, 建立全新的高新产业, 部分产业已完成从原材料到形成品牌效应变革, 农业产业链日渐成熟, 基础设施日渐完善, 为中俄贸易提供良好的基础。

2.黑龙江的地理优势

黑龙江具有明显的地理优势区, 超过4 千公里的边界线与俄罗斯相连接, 交通运输设施完整, 可通过海运、路线、航运等等方式进行贸易交易。省内的主要城市如哈尔滨、牡丹江等都含有综合性的服务行业, 并且作为经济中心, 具有很强的福射能力。各区域内具有明显特色与产品的城镇发展速度更为快速, 靠近边界与沿海的城市也得到十足的发展, 如双鸭山地区就与俄罗斯可以直接进行产品的交易与运输, 使得该地区在数年间整体产业完成转型。同时, 这些城市自身也为开外开放战略的升级积累了经验。

3.两国开展多方领域的交流

黑龙江省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与农畜产品加工基地。如今, 通过与俄罗斯的多方面交流与学习, 已初步形成较为完成的工业体系, 包含有食品、农业、能源、石油、医药、服务等行业。在人文方面, 两国也有众多领域的联系, 如关于生态环境、科学研究、文化艺术等等。在语言上, 两国接触地区都有专门传授对面语言的学校, 双方的语言人才数量众多, 更便于交流与相互促进发展。

4.全面改善制度与环境

开放开展战略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相融合, 使得政府进一步增加对黑龙江省的政策扶植, 大幅度的改善黑龙江省基础设施缺乏、缺乏具有明显效果的体制、产业结构落后、社会事业发展失衡、开放时间短等矛盾与问题。增强黑龙江经济贸易区的建设, 推动省内经济结构的优化与经济规模的增长, 全面改善金融体制中存在的问题与激发省内企业的潜力与活力, 最终完成全面改善制度与环境的目标。

二、黑龙江省对俄沿边开发开放战略存在问题

1.无法发挥自身优势

黑龙江省为促进食品产业链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法律法规,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人存在监管力度不够, 导致农业产品出现质量问题无人问津的局面。黑龙江省的产品已经由原始的原料转变为品牌, 发挥了一定的品牌效应, 但是总体数量不足, 也缺乏国际市场的知名度。上述问题追根究底, 是黑龙江省无法发挥自身优势资源优势, 导致自身定位模糊、无法实现产业转型, 缺乏特色产业等。

2.运输道路的不足

中国东北地区用于与国际运输的路线共有4 条, 但其中依旧存在诸多问题, 严重影响运输效率。部分道路缺乏相应的服务站等基础设施, 还有很多路线碰到山谷与河流时需要绕很远的距离才能通道, 大幅度的增加行驶履历。铁路中, 由于我国与俄罗斯的铁路规格并不相同, 导致轨距无法对接, 货物运输到两国边界后, 需要经过繁重的换装来解决铁路无法对接的问题。

3.沿边开发开放战略过于单一

如今, 黑龙江省进行的沿边开发开放战略完全依靠自身产业进行, 并没有明显的出现针对整个东北乃至中国的经济影响。过于单一的问题与沿海经济开发区相同, 影响区域过小。所以, 为了改变当前局势, 应当与“一带一路”战略等相融合, 将两者的优势互补, 真正发挥出开放开发战略的优势所在。

三、黑龙江省对俄沿边开发开放战略升级的必要性

1.为南北双向开放提供基础

我国改革放开的实行, 使得对外开放战略取得优异的成果, 开放区域逐渐由南部沿海地区转向北部内陆地, 但是各地经济发展程度不尽相同, 使得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许多现实性问题, 包括人才、资金、技术主要集中于经济发达的区域中, 对全国的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其中的矛盾日益突显。伴随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到来, 传统的对外开放战略也出现更多的制约与风险。只有增强内陆地区开放程度, 将内部与经济开发区的经济相连接, 才能改善我国开发开放战略的新格局, 改善单一的开放问题, 完成南北双向开放新局面, 对我国经济发展将产生重大的现实意义。

2.服务于全省对外开放大局

黑龙江省对俄沿边开发开放战略的意义上看, 通过如贸易区的建设等项目, 会对黑龙江乃至全国各地产生深远的影响。例如贸易区的建设将促进黑龙江省内经济贸易、服务行业、航运行业、金融行业的发展与转型。将黑龙江省经济体系融入国际经济体系之中, 积极发挥开放开发战略优势, 将黒龙江省进一步发展为对外开放的新局面。

3.为东北的发展与振兴提供改革实验经验

开放开发作为一项改革方案已成为我国主要战略之一, 但是经过多年的发展, 开放开发战略并不是适宜当前经济发展状况, 需要在一些具有特殊优势的地区先行推广, 为开放开发战略的探索与升级进行经验积累, 其任务最终目标是构建可以在我国各地进行推广的改革模式。而黑龙江省作为沿边贸易的进行地, 不仅可以通过开放开发战略促进自身发展, 也可为东北的发展与振兴提供改革试验经验。

四、提升黑龙江省对俄沿边开发开放战略的对策

1.构建更适宜当前状况的新机制

构建全新机制的目的是作为加强国际贸易区的建设、制度和法制化提供基础。针对我国多年来的招商引资与建立贸易开发区, 尤其是不同园区管理的统计上看, 针对制度上的创新与改革可以促使红利的增长更具备约束力与可持续性。同时, 对商业上的改变, 也更加有利于吸引投资与企业发展。上海建立经济贸易区并取得最大成功, 重点在于构建出更适宜自身情况的新制度。而黑龙江省针对俄罗斯的贸易区建设也要根据两国实情, 进行政府行政体系、发展规划和实施过程、开发政策和投资模式、贸易区的各项事务管理、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制度革新, 以具备可持续性的全新机制改变传统贸易体系, 去除弊端, 保障新机制运行的确实有效, 并坚持下去, 真正做到升级开发开放战略升级。

2.经边贸易区与“一带一路”战略相融合

政府在报告中详细说明, 要依靠与学习深圳、福建、上海等成功建设经济贸易区域的经验, 并在我国各地区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经济开放区域。“一带一路”是我国主要的经济战略策略, 将“一带一路”与经边贸易区相融合, 全新的市场环境必将刺激其中存在的潜力与活力。黑龙江省自身独特的地理优势使得自身经边贸易区的建设项目将对“一带一路”整体规划与布局产生积极的影响。

3.革新贸易体系

黑龙江省面对中俄交易大幅度提升的问题并没有具有规范化的制度, 急需革新老旧的贸易体系, 已适应当前实情。当地政府应引导企业依靠规范化的贸易流程参与到中俄边贸之中, 促使两国贸易都处于规划的交易体系之中。我国企业应扩展俄罗斯市场, 构建更多元化的销售渠道, 包括网络贸易、电子贸易等全新领域, 逐渐影响乃至改变俄罗斯市场环境, 使其更加稳定而提升需求。增强自身品牌形象与品牌效应, 并改变出口产品的定位, 使其更符合俄罗斯消费者的需要, 增强整体质量, 利用品牌商品提升利润空间。

4.推进两国贸易的道路建设

两国贸易的基础需要优异的运输能力, 针对运输道路的建设主要集中于下面四点:第一点是完善基础设施的建立, 包括公路与停车场、海运服务区、铁路等物流方面的基础设施;第二点是加快完成同江铁路桥梁、黒瞎子岛乌苏桥梁等大桥的建设, 减少运输距离与成本;第三点是推进立体化交通运输的建设, 可以通过海运、陆运、航运等方式进行商品的运输, 大大提高运输速度与效率;第四点强化边境查验程序, 增强必要项目的专业化检查, 减少并不重要的查验项目的步骤与时间, 提升查验的针对性与效率。

5.建立综合性产业集群

加快构建黑龙江省自身的高新产业研发与制造, 同时作为区域性国际物流集散中转中心, 并以上述两点为基础, 快速发展资源深加工产业、轻工业技术革新、高新技术产业、农产品产业链升级、构建中俄贸易粮食生产基地, 包括食品加工、粮食种植、果菜种植等内容。积极开展中俄经边贸易, 做好省内各产业的调研工作, 以确保得到矿产资源行业、石油化工行业、水电行业、林业行业、汽车制造行业、服务类行业、农业行业、物流行业等最新的信息, 构建更加明确的产业发展规划, 建立综合性的产业集群, 形成中俄贸易合作新基础, 完成开发开放战略的升级。针对黑龙江省境内的产业, 进行快速整合与转型, 优化产业链, 调整产品定位, 促进国内优势产品的品牌效应与竞争力。市场的走向与引导作为综合性产业集群的转型方向, 并选取更具有市场发展潜力与优势的产业作为经边贸易的合作主要项目, 政府应增加资金、人才与技术的扶持, 并从中选择龙头企业, 利用羊群效益, 将龙头企业发展扩大, 以吸引行业内其他企业自主参与到经边贸易之中, 快速培养出具有竞争意识与产品优势的品牌企业。

6.大力发展两国旅游行业

利用中俄经边贸易合作的优势, 提升签证效率, 增强入境审批的速度, 减化签证流程, 建立电子信息的签证体系, 为双方旅游的旅客提供便利, 强化两国旅游行业发展基础, 构建专业化、信息化的管理机构, 增设两国旅游咨询业务的信息平台, 积极促进旅游社的合作, 开发跨国旅游业务, 探索并增加全新的旅游资源与基础设施。

五、总结

上文主要从详细分析黑龙江省对俄沿边开发开放战略升级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为中俄沿边贸易合作战略转型提出发展方向。可以促使政府与企业充分了解开发开放战略的机遇所在, 并积极把握, 对于快速发展与提高自身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黄志勇, 杨鹏.中国跨境 (边境) 经济合作面临问题及对策建议[J].东南亚纵横, 2013 (09) .

[2]全毅.中国对外开放与跨境经济合作区发展策略[J].亚太经济, 2013 (05) .

[3]笪志刚.跨境经济合作:黑龙江省深化对俄罗斯及东北亚区域合作创新和转型发展的新路径[J].东南亚纵横, 2013 (10) .

[4]邢进生.试议俄罗斯入世后中俄贸易关系的新发展[J].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3 (14) .

黑龙江开放大学论文 篇7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

区域开放度的概念是在张有国、高红深的文章中首次提出的,区域开放度是指一个地区对外经济活动的程度,主要考虑的是区域与国外的经济开放度。而曾海鹰和任登鸿在《区域开放度指标体系研究及测算》中给区域开放度重新下了一个定义,他们认为区域开放度是经济要素在区域之间流动的程度,包括国内的区域间和区域与国外之间的要素流动。区域开放度不仅包括区域与国外的开放度,还应该包括区域与国内区域间的开放度,即包括对外开放度与对内开放度。本文更赞同他们的观点,对区域开放度从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两方面进行测量,即区域开放度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设定为对外开放度和对内开放度。

本文对区域开放度指标体系二级指标的设定主要借鉴的是国内外学者对经济开放度的研究成果。现今被我国学者普遍使用并认可的指标有贸易开放度、金融开放度、投资开放度、生产开放度、技术开放度、劳务开放度和旅游开放度等。由于现有数据的限制,本文选取了贸易开放度、投资开放度、生产开放度和旅游开放度这四个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对黑龙江省区域的对内开放度和对外开放度分别进行度量。需要指出的是这四个指标并不能全面地反映区域开放的程度,特别是金融在当今国内、国外的经济活动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缺少金融开放度这一指标势必会影响到对于黑龙江省区域开放度测量的准确性,对此本人深表歉意。

本文对区域开发度指标体系三级指标的设定,采用的是综合指标法,共设定了20个三级指标,并且指标具有多种性质,有总量指标、结构指标和质量指标。需要指出的是,限于本文篇幅及非数量指标难以获取,本文没有采用非数量指标,存在一定的缺陷。最终构建的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二、区域开放度的测算

(一) 测算方法

本文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黑龙江省区域开放度进行测试。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是根据因素之间发展趋势的相似或相异程度,亦即“灰色关联度”,作为衡量因素间关联程度的一种方法。灰色关联度反映各评价对象对理想(标准)对象的接近次序,即评价对象的优劣次序,其中灰色关联度最大的评价对象为最佳。关联度是表征两个事物的关联程度。具体地说,关联度是因素之间关联性大小的量度,它定量地描述了因素之间相对变化的情况。

灰色系统关联分析的具体计算步骤如下:

1. 指标值的无量纲化处理

常用的无量纲化方法主要有:“极差化”处理、“中心化”处理和“均值化”处理。其中“均值化”处理后各指标的方差是各指标变异系数的平方,它保留了各指标变异程度的信息,“均值化”处理是一种较好的无量纲化方法。因此本文采用的是均值化法消除量纲。

2. 参考数列的确定

把各评价对象中每一项指标的最佳值作为参考数列的指标值。最佳值从参加比选的被评对象中选取,对不同影响因素而言,有的指标以最大为好,有的指标则以最小为好,以最佳值为基础,便可构造参考数列的指标值。本文所构造的黑龙江省区域开放度的指标都是以最大为好,因此均以最大值作为参考值。

3. 计算灰色关联系数

关联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min是各个时刻的最小差值,△max是最大差值记,△i(k)为k时刻两比较序列的绝对差。ρ为分辨系数,ρ的取值介于0~1之间,一般情况下ρ可取0.1~0.5,ρ的作用是消除△max值过大从而使计算的关联系数r值失真的影响。本文中ρ值取为0.5。

4. 确定指标权重

确定权重系数的方法很多,归纳起来分为两类:即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对各指标赋权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分析的结论。因此本文将采用三种赋权方法,即: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变异系数法,取其三种方法的加权平均值作为最终的权重,以此尽量避免主客观赋权方法的各自的缺点。

5. 计算灰色加权关联度,建立关联序

灰色加权关联度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Ri为第i个评价对象对参考数列的灰色加权关联度;ri为第i个评价对象第k个指标值的关联系数;Wk为第k个指标的权重。

(二) 测算结果

本文按照灰色关联分析的具体计算步骤进行逐一计算,最终得到黑龙江省13个地区的对外开放度和对内开放度的灰色关联度及其关联序,结果如表2所示:

本文认为对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来说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同等重要,因此本文取其对外开放度和对内开放度的灰色关联度的算术平均数作为最终的区域开放度的灰色关联度,并对其进行排序,结果如表3所示:

关联度越大,说明被评价地区的开放水平越高,即开放度越大。反之,关联度越小,说明被评价地区的开放水平越低,即开放度越小。因此,关联度的大小顺序即关联序,就是被评价地区开放度大小的次序。那么由表3-6可知对外开放度最大的地区是牡丹江,对内开放度最大的地区是哈尔滨。由表3-7可知区域开放度最大的地区是哈尔滨,其次为牡丹江、黑河、绥化、大庆、大兴安岭、鸡西、齐齐哈尔、佳木斯、伊春、七台河、双鸭山,鹤岗的区域开放度最小,排在最后。

三、评价与分析

根据黑龙江省区域开放度的计算结果及其排序,并适当考虑区域的完整性,本文将黑龙江省13个地区大体分为区域开放水平高、中、低三种类型,以下分别对三种类型区进行分析。

1. 区域开放水平高的地区:

仅包括哈尔滨1个地区。哈尔滨是黑龙江省省会,其对内开放度高达0.963486,遥遥领先于黑龙江省的其它地区,对内开放已经达到很高水平。但是,哈尔滨的对外开放度只有0.573743,仅排在第4位,说明其对外开放水平低,应该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

2. 区域开放水平中的地区:

包括牡丹江、黑河2个地区。其中牡丹江占有黑龙江省贸易发展的主导地位,已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合作和经贸往来关系,其对外开放度为0.766187,排在黑龙江省第1位,对外开放水平较高。但是牡丹江的对内开放度仅为0.628203,排在第6位,对内开放水平较低。黑河的情况与牡丹江类似,其对外开放水平较高,但对内开放水平较低。因此,这两个城市都应该加大对内开放的力度。

3. 区域开放水平低的地区:

包括绥化、大庆、大兴安岭、鸡西、齐齐哈尔、佳木斯、伊春、七台河、双鸭山,鹤岗10个地区。这10个地区的区域开放度均在0.5~0.6之间,说明黑龙江省的绝大部分地区的开放水平都较低,地区之间的差距不大。并且这10个地区除了绥化的对外开放度大于对内开放度之外,其它9个地区的对外开放度均小于对内开放度,因此这9个地区都应该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

参考文献

[1]曾海鹰,任登鸿.区域开放度指标体系研究及测算[J].经济问题探索,2007(9)

[2]张卫华,赵铭军.指标无量纲化方法对综合评价结果可靠性的影响及其实证分析[J].统计理论与方法,2005(5)

[3]阎小妍,孟虹,汤明新.综合评价中不同赋权方法的比较探讨[J].研究与方法,2004(4)

黑龙江开放大学论文 篇8

一、改革开放30年来, 龙江歌坛的繁荣与发展

第一个时期是1978--1988年。改革开放初期, 以郭颂、金铁霖为代表的老一辈声乐艺术家、教育家, 积极投身声乐表演、教育事业, 取得了累累硕果, 对中国的声乐表演艺术和声乐教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为培养年轻一代声乐艺术人才, 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民歌演唱家郭颂创作演唱了《新货郎》《乌苏里船歌》《我爱这些年轻人》等50余首歌曲, 出版了《郭颂创作歌曲集》, 其中《乌苏里船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为亚洲声乐教材。

中国著名歌唱家、声乐教育家金铁霖, 50多年的教学实践, 培养了民族声乐教学人才400多人, 各类声乐表演人才1000多名, 培养出硕士研究生40多名, 培养出彭丽媛、宋祖英、阎维文等在中国和世界声乐界赫赫有名的歌唱家, 他有70多名学生在全国性的声乐比赛中获奖, 他的几代学生还遍布中国音乐教育界及各个国家级及地方文艺团体。他推出了金氏唱法, 《民族声乐的学习和训练》《浅谈我的声乐训练方法》等著作。

第二个时期是1988年-1998年。这一时期的龙江歌坛中青年歌唱教育家在老一辈声乐教育家的引领下, 勇于接受新鲜事物, 大胆吸收港台及欧美流行唱法, 创造了一批极具冲击力的歌曲作品, 逐步成为龙江歌坛的中间力量, 迎来了龙江声乐艺术的繁荣时期。代表人物有“双料歌后”万山红、歌手孙悦、张咪等。

“中国歌剧第一人”万山红, 从师于表演艺术家李波, 出演过大型歌剧《星光啊!星光》《黄河大合唱》《原野》等, 成功饰演了一个又一个光彩夺目的正面主角。她从师周小燕声乐教授, 在中央电视台主办的第四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 获民族唱法专业组第一名, 1988年荣获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

孙悦是90年代中期中国内地歌坛的中流砥柱和当红一姐, 大陆百变歌后, 以一首《祝你平安》轰动全国。经典歌曲:《祝你平安》《欢乐中国年》《幸福快车》等歌曲家喻户晓, 广为传唱。如今的她已经在乐坛有了稳固的地位。

第三个时期是1998年至今。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青年歌唱家、歌手, 他们蓬勃的朝气与活力为龙江歌坛注入了新鲜血液, 演唱方法多以通俗唱法, 代表人物有青年男高音歌唱家刘和刚、青年独唱演员周虹池、流行歌手张振宇等。

刘和刚在2003年“金号奖”评选中, 荣获全国听众喜爱的歌手“最佳歌手奖”, 在2006年第十二届青歌赛团体赛上, 刘和刚凭借他扎实的唱功和他声情并茂的演唱, 以一曲《美丽的楼兰姑娘》获得100.13分的高分, 这是青歌赛有史以来的最高分!至今无人超越。代表作品:《儿行千里》《父老乡亲》《儿行千里》《父亲》等。

周虹池, 2006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系, 师从于著名声乐教育家邹文琴教授和谢艳丽教授。

二、改革开放30年龙江歌坛的基本经验与启示

1. 保持与时俱进的发展状态。

在30年中, 龙江歌坛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每一个阶段都能够看到不同时代变迁的烙印。声乐艺术同所有艺术一样, 思想僵化, 停滞不前, 必然被时代淘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 要紧密联系生活, 紧密联系群众, 保持对时代变化的敏感度, 紧跟时代的步伐。

2. 体现传统声乐的民族精神。

30年的龙江歌坛, 尽管受到外来文化的巨大影响, 但传统民族艺术始终是龙江声乐的主体, 无论是通俗、民族, 还是古典、美声, 都刻画着深深的民族印记, 始终把握着民族的脉搏, 从民族声乐艺术中汲取丰富的营养, 保持民族特色风格。

三、龙江歌坛重振雄风的对策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 黑龙江省在全国青年电视歌手大奖赛上摘金夺银, 成绩斐然, 涌现出了孙悦、陈红、马丽君、王忠燕等著名歌手, 可近几年来风光不再, 势头下滑。笔者认为振兴龙江歌坛需要培养人才、选拔人才:

1. 培养人才。

各类艺术院校, 要加强声乐理论知识学习, 积极组织开展实践活动, 搜集整理民间音乐素材, 感受乡音乡情, 体验民风民俗, 寻找音乐创作源泉, 激发音乐创作灵感, 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声乐理论功底和创作能力, 要经常举行艺术实践活动, 积极争取上台表演机会, 培养舞台艺术表现能力。

2. 选拔人才。

公开、公正、公平地选拔人才, 开展多种形式的比赛, 选择眼光独到的评委, 选拔出真正有实力、有水平、有潜力的歌手, 做到好的选手一个不漏, 差的选手一个不进。歌手选出之后, 就要给他们选好歌, 根据他们实际情况, 量身打造写新歌。

改革开放以来, 龙江歌坛老、中、青三代声乐艺术家创作演唱了许多传世经典歌曲, 深受我国各族人民和广大国际友人的喜爱, 为我国民族音乐发展和繁荣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如今我省要加大人才培养和选拔力度, 激发广大龙江艺术工作者的艺术潜能, 心无旁骛进行艺术创作表演, 一定会生产出更多更好的音乐作品, 一定会再现昨日的辉煌, 为中国的声乐艺术再立新功。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龙江歌坛成绩斐然, 涌现出很多我国著名的声乐表演艺术家, 本文分三个时期回顾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老中青三代部分杰出歌唱家、声乐教育家的成果, 研究总结龙江歌坛发展繁荣的基本经验, 并提出再现龙江歌坛昔日辉煌的对策, 以期实现我省声乐艺术的大发展大繁荣。

关键词:黑龙江,歌坛,改革开放,成果,经验

参考文献

[1]李西安.《新时期艺术歌曲回顾与发展对策研究》.

[2]曾遂今.《中国大众音乐:大众音乐文化的社会历史连接与传播》,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3.

黑龙江开放大学论文 篇9

林敏, 中共党员, 本科学历, 高级教师。在二十年的教学工作中, 先后被评为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南京市先进教育工作者、鼓楼区师德 先进个人, 鼓楼区“周恩来奖教基金”获得者, 获得“感动鼓楼的人民 教师”称号。曾多次参加南京市、鼓楼区市区两级的赛课活动, 均获一 等奖, 多次在省、市、区上公开课, 受到好评。撰写的多篇论文在教育 刊物上发表。

南京市龙江小学 (以下简称“龙江小学”) 芳草萋萋, 绿树荫荫, 校园内到处洋溢着清新自然的气息, 教室里传出的琅琅读书声更让整个校园都沉浸在浓厚的学习气氛中。在林敏校长的热情接待下, 记者伴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参观了整座校园, 感受着这所年轻学校的独特教育魅力。“乐活”是校园内最常见的字眼, 也是龙江小学最引以为傲的教育特色。“乐活”原是美国社会学家保罗?雷提出的一种健康、可持续的生活方式。而在龙江小学, “乐活”却变成了一种教育主张融入学校的教育体系与环节中。在林敏校长看来, 乐活教育就是要让龙江小学的每位师生都能健康、快乐、力学、永续地发展。在这样的理念引领下, 学校借助一系列数字化改造工程, 致力于打造一座开放式的智慧校园。

信息化应用构建智慧校园

一座成熟的智慧校园需要由数字化校园、科技校园以及书香校园三部分有机结合而成。林敏校长说: “数字化的办学条件是学校发展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基础, 因此学校在南京市教育局和市教育装备办的共同支持下, 作为南京市首批智慧校园试点学校开始了数字化改造。”

乐活教育的要求就是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条件, 因此学校搭建起了无障碍的网络环境, 方便学生通过网络检索答疑解惑。数字化学习中心、高保真视听艺术欣赏室以及楼道内随处可见的触摸大屏, 拉近了学生同网络之间的距离。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通过楼道内的触摸大屏实现“网上冲浪”, 还可以享受学校教师自主开发的教育资源。除此以外, 学校还为师生配备了电子白板、短焦投影仪、手持学习终端等电子设备, 利用数字化的条件提升课堂教学多边互动的频率, 深入推进“乐活课堂”实践探索, 为实现“基于网的教育” (南京市“新三基”教育构想之一) 奠定基础。

学校的科技教育在数字化学习环境的有力支持下迅速发展, 学生可以拿着笔记本电脑、科学采集器在校园内自由地观察、探究, 突破以往封闭式的科学实验教学, 让探究学习真正走进自然环境中。这样的科学课更为生动、直接, 学生也更感兴趣。除此以外, 学校还利用教学楼的顶层空间开辟了基于物联网技术架构起来的“城市小农夫体验园”, 让学生观察、比对全自动种植区与人工浇灌区植物生长的异同点, 体验种植劳作和收获成果的快乐。配建校园气象站, 由教师带领学生观察记录大气温度、湿度、风向等多种参数, 并通过网络数据传输在校园内实时播报。开辟“科学角”, 将旧电脑、显微镜、地球仪等设备配置其中, 方便学生随时拆装、查看。创设“3D数字交通安全体验馆”, 引导学生参与、体验虚拟道路出行, 帮助他们掌握交通安全知识。在林敏校长看来, 科技校园应当做到只要学生想学, 校园处处都能学。学校以身边的科学技术引导学生关注科学、热爱科学、探究科学, 让学生在无处不在的网络环境中分享知识。

学生在“3D数字交通安全体验馆”体验模拟驾驶

学校力图营造智能泛阅读的读书环境, 开辟阅读区域, 利用电子终端, 丰富学生阅读的方式, 增加学生阅读的机会。林敏校长说:“小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不是单一的, 不能单纯依赖课堂学习, 更多的学习可以来自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相结合的环境氛围, 电子触摸屏可以让学生在无意环境中学习。总而言之, 龙江小学的书香校园处处有图书、处处可得书、处处能读书。”智能泛阅读不仅能实现图书分散至班级, 更能通过大屏渗透到每个角落, 营造读书氛围。

开放式学习践行乐活教育

为了真正实现开放、自主式的学习, 践行乐活教育, 龙江小学结合自身小班化学情尝试进行“翻转课堂”的教学新模式探究, 即借助信息化设备让学生课前自学, 再由任课教师指导学生开展课堂互动讨论, 扎实掌握知识点。为了帮助学生自学, 教师会通过快拍仪、电子画板、计算机、摄像头等设备进行“8分钟课程”微录播。微录播内容涵盖多个方面, 如可就教学内容进行提问, 也可以进行重点例题的导学或讲解, 还可以为学生示范朗读等, 引导学生在课前自主发现、思考、探究。“翻转课堂”让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都发生了变化。一方面, 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鲜活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告别死板的“单向传授”, 让学生更感兴趣;另一方面, 学生可以化被动为主动, 有针对性地对感兴趣或不清楚的问题重点学习。数字化的学习情境替代了机械反复的家庭作业, 师生都在教学模式的转变中卸下了包袱, 收获了更多的乐趣。由于班级学生人数是20~30人, 教师能够对每位学生投入更多的关注, 逐一解决他们具有差异性的问题。

通过“微录播”学生在家中自主学习

想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就需要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选择。因此, 丰富、合理的课程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学生可以在层次分明的课程体系中夯实基础、发展优势。龙江小学紧抓发展契机, 在“教育均衡发展”的时代主题下, 积极向优质教育资源靠拢, 并于2010年正式加入力学教育集团, 依托集团优质资源和先进经验, 构建起了具有自身特色的“CSI”乐活课程体系。

C指学校在国家课程基础上设置的50门微型班本课程, 这些课程均由学校教师自主开发。

S指5门针对本校特色开发的校本课程, 其中包括受南京市媒体广泛关注、社会高度评价的交通安全教育校本课程。该课程帮助学生在体验游戏中感知、实践, 培养交通安全意识, 养成良好的出行习惯。值得一提的是, 由学校教师自主开发的校本教材被江苏省交通系统评为一等奖, 并将课程推送到全国交通系统评选。体育轮滑是龙江小学另一门优势校本课程, 要求全校学生集体参加, 帮助他们在体育锻炼中强健体魄。

I指11门电子课程, 基于“我”这一个体, 将学生研学方向进一步细化, 并投放到移动和触摸终端, 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电子课程包括教学课件、拓展训练习题等, 乐活语文、数学广角镜、蔷薇书苑、艺术天地、阅读漂流等课程都颇受学生欢迎。

学生参加轮滑课程

多样性评价支撑师生发展

打造智慧校园目的是帮助师生搭建起个性化的成长平台, 让他们在信息化的强大支撑下茁壮成长。龙江小学借助数字化校园基础, 构建起了多样性的师生评价体系, 作为乐活教育的科学支撑。在林敏校长看来, 新课程评价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 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对象、方法以及手段的转变。因此, 学校在学生发展方面制定了“五级评价”体系, 希望通过多元评价全面关注每一位学生, 努力通过评价的“正能量”, 促进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五级评价”体系包括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社会评价五个层次, 覆盖学生在校、在家、在外多个方面的表现。

结合“大数据时代”发展特点, 学校将数据统计、整理、分析应用于学生课堂评价体系, 借助答题器等手持终端实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探索建立“数字化教学过程管理与评价”体系, 更有效地促进每一位师生的可持续发展。

2013年4月, 学校针对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学科分别开展了“数字化课堂教学与评价”现场会。课堂上, 学生人手一台答题器, 在闯关式的练习中全员参与, 即时反馈。教师因“班”制宜, 自主、自助地编制趣味性交互式分层练习, 从而真正发挥多媒体的教学辅助功能。在答题过程中积累的“个人错题集”更能帮助每位学生准确找到自己的知识“漏洞”, 有针对性地进行下一阶段复习。今后, 学校将进一步探索平板电脑在数字化课堂中的应用, 力争借助“单装备”向“多功能”方向发展, 在更为强大的软件支撑下开发信息化课堂互动教学模式。

这样的课堂和评价体系不仅对学生帮助很大, 对教师来说也是意义非凡。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无疑是反映教师教学成效的一面镜子, 学生正答率高, 证明他们对于知识点的掌握很牢固, 并有潜力向更深层次内容学习, 这样一来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实际答题情况制定更为详细、得当的教学计划, 保证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汲取适当的知识养分。与此同时, 更为精细地数据分析还可以帮助教师实现个人成长和发展, 学校利用教学现场会统计出的数据, 整理出了多项有用信息, 如知识点掌握情况统计、成绩分布统计、成绩走势柱状图、学生学习即时评价、教师教学自我评价等, 帮助教师在数据指引下调整教学方式, 提升专业素养。

数字化交互课堂

智慧校园的建设同样也拉近了教师与信息化教学设备之间的距离, 不断更新换代的多媒体设备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一定信息素养, 能够将设备高效应用于教育教学中。龙江小学为培养教师的信息化素养, 定期举行各类教学竞赛和教学研讨活动, 通过“以赛代练”的方式让教师更加熟练地应用设备。在加入力学教育集团后, 龙江小学拥有了更为良好的教学研究环境, 学校教师可以同集团内骨干教师“结对”学习, 更可以在集体研讨活动中学习名师的先进教学经验, 促进自身快速成长。为了鼓励年轻教师向上发展, 学校还为教师提供了到全国性交流学习的平台, 一方面提供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 另一方面利用学校的录播设备将教师课堂风采保留, 并择优推送到全国大赛参评。

上一篇:医疗服务流程下一篇:热弹性应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