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工程学院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表

2024-07-25

黑龙江工程学院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表(共8篇)

黑龙江工程学院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表 篇1

黑龙江工程学院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表

所属院系:专业:年级:

1.您的性别A.男B.女

2.您认为当今哪类专业更容易找到工作

A 师范类B理工类C 管理类

D农林类E.经济类F.其他

3.您认为目前普通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怎样?

A 十分严峻,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

B 有点严峻,但比其他较低学历人群要容易

C 有点严峻,与其他较低学历人群差不多D.不了解

4.你对自己就业有怎样的态度:

A.很乐观B.有难度,但能克服

C.悲观,不知道如何是好D.无所谓

5.你对未来的第一份工作薪酬的期待是

A.1000以下B.1000-2000C.2000-3000D.3000以上E.无所谓

6.您期待的就职单位是

A.政府机关部门B.私人企业C.国企D.外企E.自己创业F.自由职业G.继续深造H.无所谓

7.您如何看待考研热现象

A.继续深造可以躲避就业高峰,增加就业优势

B.研究生越来越多,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C.其他

8.您如何看待工作与专业不对口现象

A.现象很普遍,很容易适应

B.给就业造成一定的困难,但能克服

C.不能理解,不能接受

D.从未关注此现象

9.对于求职,您最担心的问题

A.英语和计算机能力不够好B.专业课成绩不稳定

C.没有工作经验D.对社会缺乏了解

10.你现在进行着怎样的就业准备(多选)

A.在注重学业的同时,参加多种职业培训,拿到了若干职业证书

B.关注社会就业动态,随时调整自己的就业决策

C.很茫然,很焦虑

D.没准备,顺其自然

E.多方面寻找与社会接触,增加经验

F.准备自主创业,主宰自己的命运

如果您有其他关于大学生就业方面的建议,请提出来,以便我们整理出来,为大

家服务再次感谢您的参与和支持!

黑龙江工程学院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表 篇2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取黑龙江省开设护理学专业的4所本科院校,包括齐齐哈尔医学院、哈尔滨医科大学、佳木斯大学、牡丹江医学院。调查对象为高校在校护生(5年制大学四年级学生和4年制大学三年级学生)。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每所学校的高年级随机抽取2个班。

1.2方法

1.2.1调查方法采用自制调查问卷,调查前调查人员统一培训,问卷以无记名的形式填写后,当场回收。调查内容包括一般资料、就业取向及影响因素、就业指导与政策认知3个部分,问卷由单选、多选构成,结果以频数和百分率呈现。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95份,回收率98.8%。

1.2.2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录入,描述性统计分析。

2结果

2.1一般资料在395份有效问卷中,4年制335名(84.8%),5年制60名(15.2%);男生42名(10.6%),女生353名(89.4%);选择护理的主要原因中“容易就业”177名(44.8%);喜欢护理程度中“非常喜欢”239名(6 0.5%);农村2 5 7名(6 5.1%),城镇1 3 8名(34.9%);独生子女169名(42.8%),非独生子女226名(57.2%);第一志愿护理126名(31.9%),第一志愿非护理269名(68.1%);家庭收入处于中上及富裕水平93名(23.5%),中等及以下水平302名(76.5%);

2.2就业观念89.6%的在校护生在毕业后选择三级甲等医院就业;46.3%的护生评价理想工作的关键标准是高薪;76.5%的护生认为就业前景非常乐观;毕业后期望月薪,68.4%的护生选择在5 000元以上。

2.3基层就业意向及影响因素被调查护生中86.6%的基层就业意愿为“不太愿意”“非常不愿意”或“没考虑过”。见表1。选择到基层的护生中,60.7%选择县级医院,28.6%选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选择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护生仅占10.7%;选择基层就业的主要原因依次为“国家优惠政策”(64.3%)、“对以后的工作有利”(54.4%)、“离家较近”(47.1%)等。见表2。不选择基层就业的主要原因依次为“薪酬待遇低”(79.7%)、“发展机会少”(47.3%)、“工作环境差”(44.3%)等(表3);护生就业的影响因素依次为“福利待遇”(86.8%)、“发展前景”(68.6%)、“父母意见”(65.6%)等。见表3。

2.4就业指导与政策认知就业指导的形式:听讲座207名(52.4%),咨询86名(21.8%),看录像71名(18.0%),选修课31名(7.8%);仅有11名(2.8%)对我国基层就业政策“非常了解”;最需要学校提供的基层就业指导内容是“基层就业政策”(70.4%);最易支持的优惠政策为“与城市同等工资”(53.4%);学校应加强的教育依次为“基层政策教育”(67.3%)、“社情民情教育”(41.8%)、“服务基层教育”(37.5%)。

3讨论

3.1基层就业意愿偏低,受多种因素影响本调查结果显示,非常愿意到基层就业的护生仅占5.6%,绝大部分不愿意投身于基层。影响护生基层就业的因素主要有:社会、基层、高校、家庭和自身。基层单位与城市相比环境苦、设施差、薪酬低、机会少,基层的福利待遇和硬件设施问题是阻碍大学生到基层的重要原因;学校就业指导不全面,政策宣传不到位,388名(98.2%)护生认为学校“从来没有”或“很少”组织过基层就业的讲座;259名(65.6%)护生择业时考虑“父母意见”,绝大部分护生在择业时很在乎家人的态度;护生就业期望过高影响其就业,就业期望过高主要反映在期望月薪过高,就业地点期望过高和自我预测过高[3],调查显示89.6%的护生选择三级甲等医院就业,68.4%的护生月薪期望值在5 000元以上。

3.2促进护生基层就业的对策

3.2.1完善国家优惠政策,加强舆论宣传一方面政府应完善相关政策,注重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监督和服务,制定健全的基层就业保障体系。另一方面应重视宣传,宣传基层护生成长成才的先进典型、宣传医学院校成功经验、宣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重视人才发展,利用舆论导向推广就业项目。

3.2.2加强基层机构建设,改进用人机制政府优先完善基层医疗设施、改善基层工作环境、建立多元化激励机制、提高基层护士工资待遇。基层部门应主动参与到引进护生的队列中,同高校搭建就业平台,联合高校开展“下基层、进社区”活动,使护生早接触基层,减少对基层的陌生感,同时建立灵活的用人机制,保证人才“引进来、留得住”。

3.2.3加大就业指导力度,调整专业结构高校应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推行分类培养模式,培养基层紧缺人才。定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护生将自己的青春与智慧奉献给基层,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实现自己的“中国梦”。同时调整教学内容与形式,积极组织大学生到基层进行社会实践、见习、实习,使护生与基层“零距离”。

3.2.4树立正确就业理念,向多方向发展大部分护生择业观念陈旧、趋向单一,一心向往大城市、大医院,人云亦云。护生要树立多元化就业理念,不仅仅局限于临床护理、护理教育、护理研究等方向,应开阔视野勇敢尝试社区护理、基层护理、家庭护理、老年护理等多种角色,坚信“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坚信基层是实现自身价值的广阔舞台,将大有可为。

摘要:[目的]了解黑龙江省护理本科学生基层就业意愿及影响因素,提出对策。[方法]采用自设问卷抽取黑龙江省4所医学高等院校400名护理本科生进行调查。[结果]5.6%的学生非常愿意到基层就业;选择乡镇卫生院或村卫生室的仅为0.8%;考虑去基层最主要的原因是“国家优惠政策”(64.3%);不愿去基层最主要的原因是“薪酬待遇低”(79.7%);86.8%的学生最先考虑的就业因素是“福利待遇”;53.4%的学生认为基层就业最易支持的优惠政策为“与城市同等工资”。[结论]护生基层就业意愿偏低,制定积极政策、加强基层建设、加大就业指导和更新就业观念是促进护生基层就业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护理本科生,基层就业,影响因素,对策

参考文献

[1]邹立娜,荣胜忠,李淼晶,等.医学生基层就业取向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卫生软科学,2014,28(7):459-461.

[2]封苏琴,徐汉波,薛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供给障碍分析[J].医学与哲学,2013,34(10A):48-49,75.

[3]毛颖,李燕,张京晶,等.云南省不同学历护理学生基层择业取向及影响因素[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4,35(5):33-36.

[4]褚湜婧,刘俊峰,翟晓辉.基层医疗卫生:“十二五”回顾及“十三五”展望[J].中国医疗保险,2015(12):22-24.

[5]杨琼,吴媛媛.促进和引导医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对策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5(2):30-34.

黑龙江工程学院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表 篇3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防灾减灾能力和水土资源保持能力,保障粮食稳定增产增收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战略基地,农田水利建设的完备与否对我国粮食安全产生直接的影响。对辖区农田水利建设基本情况开展调查,结果显示:龙江部分地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经费投入不足等问题十分突出,已对粮食稳定增产造成严重威胁,需引起有关部门高度重视。

一、基本情况(以某市为例)

(一)农田水利设施设备基本情况

某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辖内面积160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5.11万公顷,现有28处高效节水工程,总设计灌溉面积为10.4万公顷,有效灌溉面积为5.53万公顷,占耕地面积总量的8%。采用喷灌、微灌技术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控制的灌溉面积为2.4万公顷,占有效灌溉面积的43%,旱涝保收面积为2.34万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3.6%。

(二)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和管理情况

2009年初,为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保障粮食生产,提高农民收入,水务部门以承包、租赁拍卖等形式,开展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并积极探索非经营性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办法。于2003年6月,启动了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几年来陆续完成了多个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体制改革任务。组建了农民用水协会参与管理的试点工作,通过发挥其中介作用,理顺了灌区的管理单位与用水户之间的关系,提高了灌区管理单位的管理能力,节水能力和经营效益。

(三)农田水利工程发挥作用情况

黑龙江省春季受困于低气压影响,“十年九旱”,春旱状况十分显著,是影响龙江农业生产的主要自然灾害。每年因干旱而减产的粮食幅度在都在20%以上,严重时能达到近四成,农田水利工程作用仍不够显著。

2005-2009年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影响情况表

二、存在问题

(一)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现存水利工程大部分是五六十年代修建的,工程普设计普遍存在标准低、设施少、质量差、不配套等问题。灌溉输水基本是土渠,没有防渗措施,存在渠道坍塌、渗漏、跑冒等现象,直接导致水资源的损失,存在较多病险隐患。各渠系建筑物不配套,渠系水利用系数低,配套率仅45%,服务功能退化,节水效益不明显,控制面积少,只能勉强维持现有灌溉水平。因此,急需对现有水利工程设施进行配套改造,新建一批水利工程设施,满足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

(二)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农田水利工程投入严重不足。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投资,地方政府和乡镇政府财力有限,拿不出更多资金来维修加固小水库和堤防。虽然每年都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必要的维修和加固,但只能解燃眉之急,而且投入资金与实际需求相差较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加之农田灌溉面积逐年加大,现有水利工程设施满足不了农业发展需求。另外,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工程贷款额度大、周期长、见效慢,不能产生稳定的现金流,资金回收慢,不符合银行信贷资金投放条件,因此农田水利建设贷款缺乏可行性。由于投资项目公益性强,对社会其他投资者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三)管理体制不够理顺,配套政策滞后。首先是管理责任难落实。其次是配套政策滞后。需要各级财政解决的范围不明确,致使跨乡跨村的水利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主体不清,水利建设和管理的主要资金来源被切断。第三,资金分级投入机制未建立。国家和省级水利工程建设专项资金到位后,还应配套市、县资金,但地方配套资金到位率很低,使农田水利T程建设一直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

三、对策建议

(一)多渠道筹集资金,建立和完善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保障机制。一是切实增加各级政府资金投入,加大资金匹配力度,形成稳定的农田水利投入形式;二是积极鼓励社会资金投入。通过小台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到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三是充分调动农户积极性,按照“需要、自愿、量力”原则,加大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资投劳数量。发动群众以集体股份的形式投资,本着谁投资,谁受益原则,使其得实惠。

(二)积极探索农田水利建设的新机制,新办法,完善相关政策,创新管理机制,明确管理主体及相应责任,逐步建立起充满生机活力的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组织管理。通过转变灌区管理单位职能,理顺管理体制。通过组建农民用水户协会,把灌区和农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调动广大用水户参与灌区建设与管理的积极性,形成积极主动参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良好氛围,保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稳步推进。

滨州学院大学生消费情况调查报告 篇4

目前,无论是理论界还是教育界,倾向于大学生高消费或情绪性、先锋性消费的定性论述较多。但相关的定量研究较少。为了更准确地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脉搏,解读当代大学生消费文化,我们小组对此进行了初步探讨。伴随社会科技的进步,各类洋品牌、新产品、新消费观念将不断涌入。大学生,时尚的追随者、将来中高层商品的主要消费群体之

一、处于半踏入社会的人们,又是如何支配他们手中的货币的呢?

为了深入了解大学生的消费情况,特进行此次调查。调查对象是本校在校生,我们采用问卷的调查方式进行调查,本次选取的样本总数是200人。

正文

调查情况

1、学习是学生的首要任务,除了开学要交的学费之外,学生还需要买书、参考资料,参加各种等级考试,以及参加各种学习班,这些费用都是必须的。大部分同学在这部分的花费还是比较合理的。

2、民以食为天,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大概总结了一下,在大学生的生活费中,伙食费支出有32%的同学300元以下,48%的同学300—500元,15%的同学600—800元,5%的同学800元以上。在伙食费部分在我调查的人当中,分配还是比较合理的,但有些女生生活费挺高,但伙食费却较少,这或许与有的女同学“减肥”思想有关。

3、衣服等穿着类也占着不小的比例。大学生是新奇的一族,对自己的形象外在表现十分注重,在平均每学期购买衣物的花费方面,有19%的同学占5%以下,37%的同学占5%—15%,29%的同学占15%-30%,还有15%的同学占30%以上,从调查问卷上看,购买衣服的费用基本上跟学生的生活费的费用成正比,生活费高一点的,买衣服占的比重就大一些。

4、在对手机费用的调查方面,基本上所有调查的同学都有手机,在调查的同学当中手机费用超过50元以上的占了41%,从调查的数据看,似乎大一的同学手机费用较高,大二大三的同学手机费用明显减少。

调查表明大学生对电子产品的拥有率还是比较高的,其中有44%的大学生拥有电脑。从对拥有电脑的同学调查得到购买电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学习,其次为休闲娱乐,再者为查资料。当问及对电脑的要求时约20%的同学选择了经济实惠型,80%同学选择了笔记本电脑。总的看来,大学生购买电脑与专业和年级有关,其电脑消费并不是盲目的,主要为满足其发展需要,更与经济实力有关。在现今最想购买的物品的调研中,电脑也以超过50%的绝对优势胜出,其次是手机,接下来有电子字典、MP4系列、照相机等等。出现这样的结果也是和现在飞速发展的电子技术,及校园网的开通不无关系,便捷的网络环境是导致同学购买电脑的最主要原因。

5、在大学生的娱乐消费方面,大学生活比高中生活丰富多彩,每个班级和社团都会定期组织节目,这就不可避免地要交班费和社团费。每逢节日及生日,也总是会有同学聚会及集体旅游等。

6、恋爱消费。75%的大学生都承认有恋爱经历,每逢情人节圣诞节或是俩人过生日及特殊的纪念日,恋人之间必要互送礼物。在调查的学生中,有53%的同学认为恋爱会增加开支,但不会有特别开支,从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出男生的恋爱开支多一些,事实上我们的一般的感觉也是这样。但我们也有新的发现,传统的男方出钱局面已经打破,出现了男女共同承担甚至女方主动承担全部费用的情况,有的女生恋爱支出甚至超过男生。在当今大学校园这样付出到底值不值,尤其当今就业压力如此之大,我们认为还是应以学习为重。

情况分析

1、大学生的消费的层次性

大学生这一群体内部在经济消费水平上存在着一定差距。在问及“每个月生活费数额”时,消费呈现多层次化。有11%的同学300元以下,48%的同学300—500元,28%的同学600—1000元,13%的同学1000元以上。据有关资料显示:大学生年支出均值为8383.96元,其中消费最高的达到1.85万元,而年消费最低的只有2100元。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基本上城市学生比农村学生的消费要高一些,东南沿海地区学生比中西部地区消费要高一些。

大学生消费结构呈现出类似于金字塔的结构。家庭比较富裕的同学位于塔的上端,他们拥有电脑、名牌手机等贵重物品;家庭贫寒的同学则处于塔的下端,他们往往要靠勤工助学或贷款来维持大学正常生活;其他同学则位于塔的中间,他们衣食无忧,生活水平居中。同时,从以上的分析可以清醒的看出,从塔的上端到塔的下端依次降低,这

也鲜明的体现了大学生消费的层次性。

2、当代大学生消费新概念,追求时尚和名牌,存在攀比心理

即使在取消高考年龄限制之后,20岁左右的青年仍是大学校园的绝对多数,他们站在时代前沿,追新求异,惟恐落后于潮流,这是他们的共同特点。最突出的消费就是使用手机。当代大学生们的消费中普遍增加了手机的消费项目。本次调查中发现调查的每位学生都拥有手机。再次是发型、服装、饰物、生活用品,大学校园中都不乏追“新”族。调查资料也印证了这一点。

在调查的人当中,有35%的人的周围有攀比现象,有15%的人周围无攀比现象,而还有50%的同学不清楚。总体看来,周围有攀比现象的同学生活费相对较高些。在消费时53%的同学注重质量,11%的同学、消费建议

1,理性消费是主流

价格、质量、潮流是吸引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从调查结果来看,讲求实际、理性消费仍是当前大学生主要的消费观念。,当今大学生的各种社会活动都较以前增多,加上城市生活氛围、开始谈恋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他们不会考虑那些尽管价廉但不美的商品,相反,他们比较注重自己的形象,追求品位和档次,虽然不一定买名牌,但质量显然是他们非常关注的内容。

2.经济独立意识较差

从调查过程交谈得知,当今许多大学生追求的是潮流,消费也是

随着潮流走的。消费有种盲目性,根本没有考虑实用效果和可行性,这样就有许多不必要的资金被消费。其实这些没有必要用的资金完全可以存起来,买一些好的学习工具、急用等。再次,消费没有自控力,经常超出自己消费能力范围,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苦恼。当问及一学期结束后经济情况如何时,大部分同学都坦然承认自己的消费已经超出计划范围,甚至有些同学还需要向别人借回家的路费,略有剩余的同学也想着如何把剩余的钱花完,只有极个别同学有储蓄的意识。

3、消费关联

当前大学生在消费上出现无计划消费、消费结构不合理、攀比、奢侈浪费、恋爱支出过度等问题,既与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有关,也与家庭、学校教育缺乏正确引导不无关系。

今天的大学生生活在“没有围墙”的校园里,全方位地与社会接触,当某些大学生受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奢侈浪费等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袭时,如果没有及时得到学校老师和父母的正确引导,容易形成心理趋同的倾向,当学生所在家庭可以在经济上满足较高的消费条件时,这些思想就会在他们的消费行为上充分体现。

学校教育环境对学生消费观念培养的重要影响作用。可事实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消费观教育还没有形成足够的重视。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研究不足 “两课”教学中对大学生消费观的教育指导不够。由于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了解不够全面和客观以及课程设置等因素,与人生观、劳动观、金钱观、国情观等重要思想观念紧密相关的消费观的专题教育在思想品德修养课中没有充分开展,从而

也难以达到真正的指导目的。

另外,校风建设范畴中普遍缺少倡导大学生勤俭节约生活消费观的内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除了在个人喜好、穿着打扮等较少方面比较注重突出个性以外,他们对于时尚品牌、基本生活用品、生活费用的额度等主要消费内容都具有群体从众心理。高校校风主要体现的正是学生的群体心理和行为特征。在校风建设上注重塑造和强化学生良好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消费习惯。

通过这次调研,我们基本掌握了当代大学生消费心理趋势及现状。大学生的基本生活消费大体上是现实的、合理的。但离散趋势明显,个体差异大,这主要是生源来自全国各地,由于家庭情况的不同和消费习惯的差异造成的。在以寄生性消费为主的大学生中,培养独立的理财能力、科学的价值观和信用概念应是当务之急。

黑龙江工程学院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表 篇5

注:本表一式一份,必须为原件。请到家庭所在地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认定后,于开学报到一周内交辅导员处,其他 证明家庭经济困难的材料可以另附。

《调查表》填表说明及认定申请须知

1.学生提交《调查表》以后,还必需登录“校园网—数字化校园门户—学工管理—资助管理—困难生管理—我的困难生”进行在线申请参加困难生认定,经学校认定通过的学生方可申请享受国家、学校各项帮困资助政策。

2.《调查表》上的每一项目都必须填写,不能有空白。

3.《调查表》中“家庭基本情况”一栏家庭成员包括父母、未婚兄弟姐妹等,每位家庭成员的信息要填写完整。每位成员均须一一提供证明(除家庭成员是在读学生【大学以上】的开具在读证明外,其他成员均须提供有具体数字出现的年总收入证明)。人均月收入=各家庭成员年总收入之和/家庭总人数/12。《收入证明》模板可在校园网下载。【收入证明相关要求为:家庭成员如果有工作单位的,则由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开具;若近6个月内在2家以上(含2家)不同的单位工作,必须开具在每个单位工作时的收入证明。如果是个体户,则由工商部门出具就业情况及收入情况证明。如果都是务农的,由村委会和民政部门出具家庭具体务农情况证明,包括种植或养殖作物、农产品的种类、规模及收入情况等。如果为退休人员,则必须提供退休工资卡(包括封面和全部内页,不可缺页)的复印件,且必须有最近一个月(日期以提交认定申请书之日起推算)的工资记录,若仍在工作的,还必须由用人单位的人事部门开具收入证明。如果没有工作单位的(包含但不仅限于失业、协保、买断),则由所在街道乡镇的劳动保障部门出具就业情况及收入情况证明,协保、买断工龄的还需出具相关协议的复印件;劳动手册原件及复印件不能代替所在街道乡镇的劳动保障部门出具的就业情况及收入情况的证明,也不能代替协保、买断工龄的协议书复印件。】

4.《调查表》中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请选择“健康”、“残疾”、“大病”、“亡故”中的一项填写。【家庭成员中若有伤残人员的,必须出具伤残人员的伤残证复印件;有大病患者的,必须出具病例卡复印件及近三个月(日期从提交认定申请的当日开始推算)的医药费清单。】

5.《调查表》中“家庭经济情况简述” 一栏主要写明家庭困难的情况和主要原因。(提示:如果父母双亡,必须注明监护人的收入情况、父母亡故原因、赔偿金及抚恤金等情况;如果父母一方亡故,必须注明亡故原因、赔偿金及抚恤金等情况;如果父母离异,必须注明父母中非监护方的抚养情况;家庭成员中有祖父母及外祖父母的,必须注明父母亲的兄弟姐妹人数及对祖父母及外祖父母的赡养情况。)

6.《调查表》中“经济上受到的资助”,是指从2010年9月1日-2011年8月28日期间,学生所受到的学校及社会给与的各项帮困资助,以便学校了解您家庭的经济困难程度,不会影响学生受助资格。如有,请必填;如没有,请写无。

7.“街道乡镇的社会救助所(外省市学生可以民政部门)意见”,若所在当地部门无民政章只有政府章,则须由政府出具无专用民政章证明,并留经办人的姓名、办公电话。

黑龙江工程学院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表 篇6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10-11-21 10:47:00 ] 作者:朱定秀 郭晓艳 编辑:studa090420

论文关键词:巢湖学院;职业价值观;对策

论文摘要: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是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中对自身价值的定位.随着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加剧.探索评价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采集相关调查数据对巢湖学院在校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进行实证分析和深入探讨,在此基础上,就如何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如何做好本校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作一些对策性的分析。

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和态度,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取向,也是人们对各种人生需要的重视程度的反映。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黄金时期,其价值观已经趋于成熟,同时,选择职业、走人社会对大学生来说是人生的一个大的转折点,因此,随着我国劳动力市场竞争的加剧,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研究当今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次调查旨在对巢湖学院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状况进行抽样调查,希望通过了解在校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现状,为针对性地开展我院的就业指导工作,引导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成才观,实现顺利就业、成功就业作一些对策上的研究‘ 1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开放式问卷调查,问卷共设置四个模块的二十个问题,调查中随机抽取了巢湖学院312名在校大学生,涵盖学院所有专业。其中,男生136人,女生176人;理工类100人,人文类%人,管理类%人,艺体类20人。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12份,回收问卷312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306份。调查问卷由笔者根据研究目的自行设计,调查内容主要就学生的职业认知、职业价值观念、职业方向与理想等问题进行如实选择。问卷回收后,采用pc-EDIT软件进行数据录人,通过Stata10.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 2.1.1择业观呈现多元化趋势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期,求稳怕变、重视“铁饭碗”的传统就业观念遭到冲击。随着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及大学生独立自主意识的增强,我校大学生的择业动机也呈多元化趋势。在我们对“选择职业时,您主要考虑的因素是什么?”的调查中,15.69%选择“和自己专业吻合”,29.08%选择“职业的收人高”,选择“企业文化及工作氛围好”占29.74%,另外36.93%选择“企业发展潜力大”,选择“自我价值的实现”为49.02%。可见,学生在择业时考虑的因素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同样,如表一1所示,学生对择业单位性质的选择也具有多元性。

通过以上两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我校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呈现多样化趋势:追求自身价值实现的职业价值观,追求或展示自己兴趣、特长的职业价值观,追求收人与财富的职业价值观,“稳定压倒一切”的职业价值观,追求自由、独立的职业价值观等。2.1.2职业“发展”意识增强

通过对学生职业目标的调查,近60%的学生希望成为领导者、管理者或者是获得独立自主的工作皿表一,由此可见我院大学生已经能用发展的理性思维来对待自己的职业前景,他们更加注重工作的独立自主性,重视个人管理才能的提升。

此外,从图一1中可以看出调查中有43%的学生会视情况更换第一个工作单位,大部分学生已经不再局限于寻找一份固定的工作,而是倾向于向外界寻求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这种选择反映出大学生已经具备从发展的视角理性对待职业选择。当代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意识,既反映了市场机制下人才的“职业流动性”增强,同时也体现了大学生对实现自我价值和职业预期的不懈追求。

2.1.3自主意识的增强

在对“职业价值的认识”和“择业时主要考虑的因素”这两个问题进行调查时,超过一半的被调查学生强调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实现自我价值和理想,个人本位的价值观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同。在当前巨大的就业压力面前,超过80%的学生希望通过自身努力寻找工作,在问及毕业后的择业意向时,有37.2%的大学生选择了“自己创业”。可见,当代大学生的求职主动性、自主择业和创业的意识在明显增强,依靠社会网络(家人、亲友、政府、学.校)支持就业的传统观念开始淡化。2.1.4职业理想有前瞻性,突破“铁饭碗”思维

面对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大学生普遍感到就业压力大,工作不好找,有的甚至刚毕业就失业,然而这种局面并没有束缚大学生寻求赋有挑战性职业的理想。在问及“您想进什么性质的单位工作”时,有40%的学生有意向去外企或民营企业工作,希望进国家机关的仅占20%。可见,出生于90年前后的当代大学生,具有很强的拼搏意思,勇于创新,敢于直面挑战,希望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创造机遇,实现自我价值,“铁饭碗”对这代大学生并没有太强的吸引力。调查中263名学生在选择职业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是“自我价值的实现”或“企业发展潜力大”,这一数字也证明了学生更希望选择有升值潜力职业的愿望。

大学生择业时不仅仅注重个人的发展,更加强调机会的均等性和竞争的公平性,看重职业的发展空间。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职业的不稳定性也在增加,大学生就业困难已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也促使大学生择业心理有了相应的改变,职业理想有前瞻性,注重未来的价值实现。2.2存在问题

2.2.1职业认知不明晰,缺乏系统而长远的职业规划

在择业认知上,当代大学生由于受年龄和阅历的局限,导致对择业缺乏正确的认知,对职业的了解存在着局限性和片面性,脱离社会实际,导致择业时的矛盾心理等。主体的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往往以他对职业的认知和经验为前提,也就是说,学生对职业的认知也就是对价值客体—职业的性质和特征的认知。一般可以包括学生选择所学专业的原因、对所学专业今后从事何种职业的了解程度和对所学专业对口职业的从业资格的了解程度等相关的问题。调查中有50.33%的学生偶尔会关注一下本专业的就业前景,6.21%的学生从来不关注这一问题。表一3反映的是学生对可能从事职业发展趋势,行业背景的了解情况,数据很清楚地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缺乏系统长远的职业规划。

2.2.2缺乏“专业”兴趣,能力认识狭隘 在我们所调查的306个样本中,在“你对所学专业兴趣如何”这一问题上,仅有9.15%的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特别感兴趣,对自己所学专业不感兴趣的占65.03%。这一组数据明了地告诉我们,绝大部分的大学生并不看好自己现在所学的专业,这可能也是很多大学生对本专业的就业前景不太关注的一个原因。对所学专业的兴趣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大学生对自己未来职业的合理规划,这不能不算是一个严肃的问题。

本次调查也暴露出大学生过分看重社交能力和应用性技能,却忽视专业能力积累的问题(见图一2,图一3)。当今社会是一个注重能力的社会,能力不仅包括社交能力和应用性技能,专业技能更是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专业能力在社会发展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有目共睹的。过分地强调“社交能力”而不重视专业能力的具备,这种狭隘的能力发展观,已成为影响当代大学生树立健康合理的职业理想的一个障碍。

2.2.3职业价值取向功利化,个人本位的价值观得到广泛的认同

职业评价标准的务实性,在价值追求上,个人化特征非常明显:重视个人价值而忽视社会价值;在职业追求上,受利益驱动的影响,部分大学生过于追求经济利益,而忽略远大的职业理想,大学生就业观念不断更新,但功利色彩凸显许多大学生希望在职业实践活动中,达到自我物质利益、权利地位、成才愿望等需求的满足,具有较强的利己性和功利化色彩。

职业价值取向功利化受到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不少大学生在择业时明显表现出实用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特征。调查中,大学生在回答“您在选择职业时主要考虑的因素”问题时,89名大学生选择了“收人高”,在5个备选因素中位列第三。在回收的306份有效问卷中,有193名大学生表示今后就业的首选地点是“经济发达地区”,占总数的63.7%;90人选择在“本地就业(29.4%)";只有23人有去“西部地区(7.52%)”就业的意向。这反映出大学生怕吃苦,奉献意识欠缺,对大都市方便快捷的生活方式极度向往,过分追求物质层面的东西,在职业价值取向上有着强烈的求利、求名、贪图安逸、不愿去基层和艰苦地区等不良心理。2.2.4期望值往往偏高,择业观念不够理性化

自我价值意识的增强同时,一些大学生求职择业时过分高估自己,表现为要求工作地点在大城市或发达地区、单位的层次要高、工作待遇要好,·就业取向停滞于高端人才市场,职业期望值过高。调查中50%的大学生理想的月收人为3000元以上,4.58%和45.52%的学生把理想的月收人定位在1000-1500元和2000-3000元。在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中部地区,对月收人的这种定位有明显偏高的倾向。63.7%大学生首选在大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的外企就业,这种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就包含了一些不够理性的成分。2.3不同层次的差异性

2.3.1性别对职业价值观的影响

针对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容易产生的怕竞争,怕担就业风险的畏难心理,与女生相比,男生对自己的要求要更高一些。通过对本次调查结果的分析,不同性别的学生在就业取向上是存在明显差异的,如对就业地区的考虑、就业单位性质的要求、理想收人数额的确定、自主创业的比例、就业方式的选择等都有区别(见表—4)。

2.3.2专业对职业价值观的影响

专业对就业价值观影响的表现有以下几点:

首先,文、理科学生对专业的认可度及兴趣存在显著差异。调查发现与文科学生相比理工类学生对自己专业的兴趣较低,40%的理工类学生对自己专业不感兴趣,而只有15.2%的人文类学生、22.3%管理类学生、10%的艺体类学生对自己专业不感兴趣。

其次,理工类和艺体类学生对收人的要求要明显高于人文和管理类学生。共有67.5%的理工艺体类学生和38.2%的人文管理类学生将理想月收人定位在3000元以上,与此形成对比的是29.1%的理工艺体类学生和55.9%的人文管理类学生将理想月收人定位在2000-3000元。

第三,管理类学生对未来就业前景的担忧程度高于其他三类专业。39.3%的管理类学生认为未来的就业前景不太乐观。

最后,专业对就业价值观的影响还体现在对职业目标和工作单位性质的选择上。34%的理工类学生职业目标是成为“领导者或管理者”,38%的人文类学生和41%的管理类学生把“获得独立自主的工作”作为职业目标,55%的艺体类学生将职业目标界定为“获得安全感和稳定感”。此外,理工类和管理类学生更倾向于在外企工作,而人文类学生希望进国家机关的较多,艺体类学生对工作单位的性质要求较平均,没有特别集中的区域。

2.3.3家庭背景的影响

父母的工作单位和职业对毕业生择业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孩子对职业世界的了解首先源于自己的父母,父母在与孩子的交往中也会不知不觉将与自己职业有关的信息灌输给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父母职业状况不同的毕业生,职业价值观自然会有所不同。

人学前长期居住地对职业价值观会有一定的影响,毕业生家庭出身和性别对择业的影响是显著的。本研究结果表明:来自城市的学生中有69.2%的人希望工作在大城市,61.1%的农村学生做出了跟城市生源同样的选择,将大城市作为理想的就业地区,是城乡两个社区学生的共同愿意。但在“本地就业”和到“西部地区”就业的选择上却体现了明显的地域差异:11.2%的城市学生和6%的农村学生有去“西部地区就业的意向”;23.5%的城市学生和31.9%的农村学生选择留在“本地就业”。另外,21.3%的城市学生和26.9%的农村学生希望成为“领导或者管理者”,41.6%的城市学生和30.6%的农村学生将“获得独立自主的工作”作为职业目标。从数据上看,农村学生似乎比城市学生更希望通过工作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农村学生在职业目标的定位上比城市学生要更加的务实。究其原因,可能是来自农村的学生由于生活条件艰苦和生活环境的落后,有借助体面工作改变命运的强烈愿望。家庭收人的高低对毕业生择业也有影响,家庭收人比较高的毕业生在择业时,更多考虑工作能否“赢得成就感,发挥自己的才能”及“自我价值的实现”;50%的农村学生认为“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并实现自己的理想”是自己的职业价值。家庭经济条件对学生就业选择产生影响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在此就不赘述。

3就业指导中的对策

本次调查使我们对巢湖学院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现状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们欣喜地看到大学生在择业的过程中有着许多积极的表现,如择业的自主意识增强,有积极进取的择业意识和趋于成熟理性的择业行为,部分大学生有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意识等。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消极因素的存在,如部分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有较保守、消极的思想观念,功利主义倾向和个人本位意识强烈等,这些都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普遍还处于形成过程之中,当前由于受市场的影响,高校过于看重大学生的就业率,在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中,往往受市场“指挥棒”的影响,过分注重对大学生择业技巧、就业政策、就业信息的指导,而轻视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教育。如何从本源上帮助学生进行理性的自我定位和职业设计,实现大学生的顺利就业、成功就业,教育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是一个鱼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3.1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加强职业价值取向教育,引导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定位。在进行职业价值取向教育中,要坚持正确的职业待遇观、职业苦乐观和职业地位观教育,引导大学生认识到人的需要是多层次的,既有物质需要又有精神追求,既要物质待遇更要享有精神待遇。当然,在职业价值取向教育中还必须注意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倡导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的同时也应肯定个人利益和自我价值的追求。要让大学生认识到把劳动和个人利益联系起来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来看,劳动的价值应该超越狭隘的个人利益,指向集体的、长远的共同利益;认识到职业无高低贵贱之别,却有成功与失败之分,只有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起来的事业才是成功的事业,才可能获得个人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

3.2培养大学生的择业信心竟争意识和创业意识

研究表明,我院大学生的择业信心并不是很强。一方面有社会学校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因素。当前,由于有的用人单位招聘大学生缺乏应有的规范,还存在不少招聘中的不公平现象,使部分大学生对自身的择业缺乏应有的预见能力,择业信心降低。作为地方型院校,我们的办学质量和社会声誉度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学生由于自身对社会不大了解,对自己能力缺乏正确的评价,也出现了信心不足的情况,因而学校要着力提高办学声誉,打造特色品牌,要组织学生与用人单位交流沟通,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加强心理教育,提高学生的择业信心,使学生在校期间以饱满的热情投人到学习和工作中去。在择业教育中尤其要关注女大学生的择业信心教育,一方面教育女大学生正确了解当前的社会现实,敢于面对现状,另一方面又要教育她们摆正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优势,敢于去竞争,形成主动择业、积极进取的择业意识,认清社会需要,把握市场信息,把择业和从业的过程看成是一个进取、创业、开拓的过程,是一个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掌握自己命运、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

3.3突出职业能力教育

针对我院学生对职业能力认知上的偏差,加强职业能力教育,引导大学生培育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非常重要。职业能力教育是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延伸,它是人们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水平,包括内在的工作技能和外在的精神面貌,对一个人的职业价值观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职业能力强在职业选择中就占有优势,个人就更加充满自信。在对大学生的职业能力教育中,要注意与专业课教学的结合和渗透,一方面要使专业课程与职业知识相结合,在巩固书本知识的同时,结合专业背景资料,进行相关的职业特点、从业要求等方面的教育,并通过行业调查、专业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途径帮助大学生适应社会,了解行情。另一方面要融人时代要求,培育大学生的创业精神、进取精神和开拓精神,培养他们强烈的创新意识和高超的动手能力,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通过职业能力教育,帮助大学生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充分展示出当代大学生应有的精神风貌。

3.4注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比较模糊,很多同学进行职业选择是以当前社会流行的职业观念和评判标准代替自己做选择,以外在的社会地位、经济收人等作为职业选择的依据,而不从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和价值观出发,致使生涯选择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学校应把素质教育与职业观教育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到选择职业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人生选择,生涯规划和选择的基础就是了解自己。要培养学生选择和规划自己职业生涯的能力,制定合理的职业目标,规划未来。

3.5坚持分类指导教育

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在性别、专业、家庭状况等变量上存在差异,要求学校调整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要对不同性别、不同专业等学生分类指导。尤其要加强对女大学生竞争意识的教育,要让女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建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信念,发现、发挥自身优势,学会有效的“整合”自己的优势,以健康的、积极的、主动的心态适应社会。要关注“双困生”,坚持个性化就业指导。

4教育教学中的建议

4.1加强学风建设,树立人才培养全面素质观

从调查中发现,我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专业认知度低,除了一些客观影响因素外,学风建设也是个问题。系部应在新生人学教育和平时的教学管理中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强化学风建设。由于学生适应就业市场变化的就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教育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的培养和提升。

4.2专业设里与课程结构的调整

目前,我校的有些专业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给毕业生就业的确造成障碍,一些课程的结构没有针对社会变化加重拓展知识面和加重实习环节,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与社会所需脱节,尤其是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造成专业教学及人才培养与市场的需求脱节。这也是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就业信心不足的重要原因。学校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专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机制应保持对市场中的人才需求的灵敏反应和积极应答,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

4.3培养模式多样化。

黑龙江省奶业情况调查报告 篇7

一、奶牛饲养业已处于极其危险状态, 亟需政府加以强力调控

1. 养牛成本上升速度明显快于奶价调整幅度, 奶农大面积、长时间亏损, 奶业危机严重

经对10个县 (市) 、2个国营牧场2009年6月份—2010年5月份奶牛养殖情况的调查, 90%的地区奶牛养殖亏损。其中规模场成母牛存栏占整个牛群的43.66%, 平均单产5.3吨, 生鲜乳收购成本价为3.14元/千克, 生鲜乳销售平均价格为2.65元/千克, 每头牛亏损1 938元;养殖大户成母牛存栏占整个牛群的43.8%, 平均单产4.8吨, 生鲜乳收购成本价为2.84元/千克, 生鲜乳销售平均价格为2.33元/千克, 每头牛亏损1 647元;散户成母牛存栏占整个牛群的12.54%, 平均单产4.3吨, 生鲜乳销售平均价格为2.34元/千克, 生鲜乳收购成本价格为2.51元/千克, 每头牛亏损481元。按照规模场、养殖大户、散户2∶5∶3比例加权平均, 生鲜乳收购成本价为2.8元/千克。目前饲料价格持续上涨, 奶牛养殖成本增加, 生鲜乳收购成本价也将继续走高 (见图1、图2、图3) 。

2. 犊牛、育成牛及丰产期奶牛被大量淘杀、转卖, 黑龙江省奶业基础严重动摇

由于奶农大面积、长时间亏损, 不堪重负, 故出现人为干奶、正值丰产期的奶牛以肉牛价格非正常淘杀、母牛犊以公牛犊的价格出售给制药企业抽取血清等不正常现象, 造成黑龙江省奶牛存栏量急剧下降, 奶农对奶牛养殖丧失信心。据国家统计局黑龙江调查总队41期统计调查报告, 在对双城、富裕、安达等5个市 (县) 及农垦系统150个奶牛养殖散户和35个奶牛规模场的问卷调查显示, 有34.6%的散养户在一年内淘汰、出售、宰杀过奶牛, 其中属于正常淘汰期处理的奶牛仅占13.3%。许多奶牛养殖户在亏损中艰难的维持, 降低一切可以降低的饲养成本, 以期待黑龙江省奶业的回暖。据调查, 由于饲养奶牛不挣钱, 许多地区奶牛户及其饲养的奶牛大量流入吉林和河北等外埠省份, 仅双城市即外售、淘杀奶牛近8万头, 相当于一个南方省份的存栏量, 严重影响了黑龙江省奶业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3. 农企双方矛盾激化, 产业链有断裂危险

2009年6月份—2010年5月份, 黑龙江省生鲜乳平均价格为2.3元/千克, 根据对尚志、海林、密山、富锦、杜蒙等10个县 (市) 、2个国营牧场的成本调查测算, 规模场生鲜乳生产成本为3.1元/千克, 养殖大户为2.8元/千克, 散户为2.5元/千克, 大部分地区生鲜乳收购价在成本价以下。乳品企业与奶农基本没有签订规范的收奶合同, 普遍存在以各种理由拒收原料奶、克扣奶资等现象, 奶农无法有效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乳品企业与奶农地位严重不对等, 生鲜乳已经成为一种自然垄断经营的特殊商品, 单一实施交易参考价格已很难维护产业健康发展, 亟需对这种价格形成机制进行完善和创新。

4. 奶业的金融服务几乎缺失, 奶农维持再生产极为艰难

目前, 除了农村信用社外, 对农户开展小型贷款服务的金融企业极少, 养殖业资金仍呈净流出状态, 从而加重了奶农及养殖户的融资困难。近两年, 黑龙江省政府出台扶持政策, 支持有关保险公司开展奶牛保险业务, 但由于运作效果不理想, 加之保险企业不肯让利, 致使奶牛保险有胎死腹中的危险。目前, 贷款难、保险难已成为制约奶牛养殖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

二、造成目前局面的原因分析

1. 农企双方地位不对等, 加工企业对奶农保护不利, 垄断地位得到加强

乳品企业与奶农双方地位不对等, 是造成黑龙江省奶业频繁波动、农企双方矛盾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奶农长时间亏损情况下, 乳品企业仍利用垄断经营地位继续维持超低奶价, 而黑龙江省目前实行的生鲜乳参考价的定价形式属于“市场调节价”性质。法律规定, 实行“市场调节价”定价形式的商品, 由生产者和经营者自主定价。在生鲜乳定价形式为“市场调节价”的前提下, 政府制定的生鲜乳参考价对于企业而言也仅仅是参考, 企业可执行也可以不执行, 不具有法律约束力。而由于乳品企业处于垄断地位, 奶价完全由乳品企业单方确定, 奶农只能无条件接受, 乳品企业还常以各种理由拒收原料奶、克扣奶资, 给奶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使奶业发展面临严重困境。

2. 以饲料、人工、土地、管理等为主体的养殖成本持续、快速上升, 后继产业链难以消化

2010年以来, 受国际国内环境影响, 饲料价格大幅上涨, 玉米较2009年上涨16.11%, 目前已达到1.77元/千克的历史高位。由于2009年冬季多雪这一自然原因, 2010年入春以来大量秸秆发生霉变, 在尚志、富锦等地区奶农基本买不到秸秆, 即使买到价格也非常高。在密山, 1 600元/月 (包食宿) 都很难雇佣到一个奶牛饲养员, 大部分农民下地务农、种植水稻1天的工钱达到220元, 相比之下更多的农民选择下地务农或外出打工。目前, 每头奶牛分摊人工成本已由580元上升至800元;与此同时, 粪污处理、用电及土地、管理等生产成本也不断上扬, 而奶价却保持平稳, 甚至有些地区出现下降的趋势, 正是严重的成本倒挂, 才导致大量奶牛非正常淘杀、转卖等现象的出现。

3. 奶农的组织化程度低, 获取市场信息及参与价格谈判能力弱, 无法适应统一大市场

黑龙江省奶牛养殖方式仍以小规模分散饲养为主, 户均饲养规模在5~10头左右, 500头以上规模牧场饲养奶牛比重不足4%, 与国外先进国家及国内先进地区差异很大。奶农、特别是散养的养殖户普遍存在经营能力差、科技意识不强、饲养管理不规范和市场适应能力低等问题, 而乳品企业对散养的养殖户不予重视, 奶价更低, 一般每千克低0.4~1.0元, 且无稳定的收购渠道;而奶农不具备与乳品企业谈判的实力, 无法适应统一大市场对原奶的质量需求, 也是造成养殖奶牛亏损的原因之一。

4. 奶业的产业素质不适应现代化大生产要求, 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企业化水平低

据行业内部统计, 截至2009年末, 黑龙江省奶牛养殖场 (大户、小区) 6 403个, 存栏奶牛82.9万头, 按照此标准, 全省规模化经营比重仅达到42.3%。如按照近期下发的规模场 (小区) 备案标准, 黑龙江省奶牛规模养殖比重不足40%;按照2009年年末黑龙江省奶牛生产统计, 黑龙江省奶牛平均单产仅为4.4吨, 远未达基本盈利的标准;牛群结构不合理也是造成亏损的重要原因之一。正常情况下, 泌乳母牛应占牛群的60%~70%, 而现阶段奶牛场 (小区) 多数存在泌乳母牛比例偏低的问题, 致使培育成本分摊比重过高, 亟待加强改进。同时, 即使在规模饲养场区内, 也未全面实行标准化饲养, 管理软件采用率极低, 兼营兼业仍为主体模式, 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尚未完全形成, 致使产业素质总体偏低。因此, 加快奶牛养殖的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企业化进程, 已成为推进黑龙江省奶业稳步、快速发展的当务之急。

三、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1. 将有形和无形的手段有机结合, 迅速调整奶价, 使之回归到成本线之上

为了确保奶农合理利益, 保证奶业能够渡过危机, 应进一步完善和创新生鲜乳收购价格管理机制, 继续完善交易参考价格机制, 发挥好价格协调委员会作用, 及时测算和公布合理的交易参考价格的同时, 在连续一段时间、一定幅度低于该参考价格的地区要启动政府指导价, 使奶农获得相对合理的利润空间, 促使奶价回归到正常区间, 待稳定一段时间后再恢复采用参考价格体系, 使奶业产业链能够健康协调运行。

2. 平衡农企双方利益, 推进产业一体化进程

引导、组织奶农与企业全面订立购销合同, 通过契约及服务对接机制, 实现产业有计划生产、有组织销售、有稳定效益。加大对规范化合同履约率的监督, 严厉查处克扣、无理拒收等价格违规行为, 完善一体化链条, 保护奶农利益, 推进产业化、一体化的发展。集中优势资源, 培育和整合名牌产品, 创造出一批特色突出、科技含量较高的黑龙江名牌产品, 占领市场, 积极构建黑龙江本地乳业集团的规模优势、管理优势、品牌优势和市场优势。

3. 继续完善扶持奶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支持奶业的现代化进程

在遵循农业用地原则的基础上, 优先安排规模饲养场和养殖小区建设用地;继续实行大型青贮机械、TMR设备、青贮设施、青贮种子等专项补贴政策;继续扩大优质冻精补贴范围, 尽快实现覆盖奶牛全群的目标。对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和人员职业技能培训等予以专项补贴;扩大奶站机械补贴范围, 提高补贴比例。尽快实施奶牛大县奖励政策。加大奶牛保险推进力度, 提高奶牛保费补贴比例。整合各类支农、支牧资金, 建立奶业发展专项资金, 并积极协调各级各类金融部门对奶业标准化基地、专业合作组织和产业化龙头建设予以信贷支持。加强国际合作和对外交流, 吸引外资和各类社会资本向奶业投入, 完善基础保障体系, 确保奶业持续健康发展。

4. 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与服务职能, 促进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 尽快建立公共财政体系, 确保新增财力主要用于“三农”, 并逐年提高支农资金中奶业专项的比例, 使之尽快与产业地位相适应。完善以信息化为基础的产业预警体系, 通过及时收集、分析和发布产销信息, 帮助农民减少养殖的盲目性, 准确把握市场走向。建立健全畜牧业保险制度, 减少养殖风险, 提高农户从业积极性。突破融资难、保险难瓶颈, 构建完善的村镇与农村专业银行体系, 增加用于农村发展养殖业的信贷额度, 探讨成立省级畜牧业贷款服务中心和担保、再保险公司, 补上缺失的金融服务环节;引导保险企业大力开发养殖类保险产品, 实现互惠双赢。畜牧、质监等有关部门要通力合作, 积极筹措专项资金, 加快建立第三方检测体系, 尽快解决奶农最关心的质量判定的公平、公开、公正问题, 有效化解企业和奶农之间的矛盾, 理顺农企双方利益关系, 减少不安定的社会矛盾。

5. 引导广大奶农走股份制、合作化、专业化发展之路, 改变千家万户单打独斗的局面

加强奶业合作社、奶业协会和专业服务组织建设, 把分散的奶农通过各种形式组织起来, 打破奶业产业链内不均衡的利益分配格局, 使之能够与企业建立平等的利益对接关系, 使奶农获得独立的市场地位和公平的市场交易话语权。积极推广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建设、普及奶业合作经济组织及奶业协会的经验,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 把奶农合作社发展成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并在市场竞争中能够参与市场谈判和利益分配的实体组织, 做到统一技术服务、统一疫病防治、统一投入品供应、统一产品销售、统一经营管理。积极探索“企业+奶农合作社+农户”、“企业+奶农协会+农户”等利益对接形式, 把产业化推向更高层次。

6. 发挥科技的先导作用, 建设、推广一批优质、高产、高效典型, 提高奶农科技与经营素质

黑龙江工程学院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表 篇8

【关键词】本科生;就业理念;调查研究

引言

河南作为毕业生人数大省,2014年毕业生为48.3万人,就业总量压力很大。此外,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环境仍十分复杂,高校毕业生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工作任务更为艰巨繁重〔1〕。面临如此局面,学院历来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近三年学院每年的工作要点中都明确提出: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和毕业生就业工作责任制〔2〕。为切实将就业工作做扎实做规范,2010年,学院制定了《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就业评估工作实施细则(试行)》,修订了《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奖惩实施细则(试行)》,并于当年开始每隔两年开展体育学院毕业生就业评估工作,至今已连续3次。虽然随着国内经济企稳回升,就业需求有所增加,但从另一方面看,岗位需求与专业差异较大。我院招生人数较多的运动训练专业就业困难,体育教育专业的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做好毕业生尤其是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一方面要强化学院的毕业生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强化公共就业服务的功能;另一方面要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3〕。这两方面得以有效实行的前提是要了解学生的就业观念以及就业意向等问题,只有首先搞清楚了学生想得到的究竟是什么,才能有的放矢地去解决问题。基于以上考虑,本文拟对体育学院毕业生进行相关调查研究,以发现学生的就业理念,从而为后续的就业指导工作开展做好准备。鉴于学生中既有体育类学生又有非体育类学生,他们的成长背景不同,学习基础、目标等方面也存在差异,所以本研究从非体育类和体育类学生的视角进行比较来分析学生在就业理念方面的特点。

1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郾1研究对象

以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本科毕业生为研究对象。

1?郾2研究方法

1?郾2?郾1问卷调查法

问卷包含“个人情况”和“对就业的看法”两个部分,共涉及22个变量,其中“个人情况”包含7个方面,分别为“性别、学习成绩、得奖学金情况、专业、签约情况、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情况及家庭情况”;“对就业的看法”分为客观因素影响和主观因素影响两个层面,其中客观因素包含“性别影响、形象、英语水平、计算机水平、院校知名度、专业背景、资格证书、社会实践(或实习)经历、成绩影响”9个方面,主观因素包括“对就业形势的态度、可接受薪酬、理想就业单位类型、学校的培养模式与用人单位要求之间的差距、学校努力与就业的关系、专业与从业的关系”6个方面。调查对象分为体育类普招生、体育类单招生和非体育类学生三个类别,共计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83份,全部为有效问卷,有效率为94?郾3%。

1?郾2?郾2 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20?郾0对调查结果分别进行列联表分析、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郾1样本的基本情况

参与调查的学生283人,其中男生148人,比例为52?郾3%,女生135人,比例为47?郾7%;体育普招生98人,比例为34?郾7%,体育单招生119人,比例为42?郾1%,非体育类学生66人,比例为23?郾2%;农村学生192人,比例为67?郾8%,城市学生91人,比例为32?郾2%。说明样本在性别、类别和家庭住址方面具有代表性。

2?郾2个人情况与就业主观因素之间的关系

在反映“个人情况”中选取“签约情况”,通过列联表分析“签约情况”和反映就业主观因素的“就业形势看法”“预期薪酬”“理想就业单位”“培养模式契合”“在校努力与最终就业”“所学专业与就业应该怎样”6个方面关系。

2?郾2?郾1签约情况和就业形势看法、预期薪酬的关系

以“是否签约”为行变量,以“就业形势看法”和“预期薪酬”为列变量分别进行列联表分析。结果显示(如表1):已经签约的学生占到总调查人数的34?郾3%,其中签约的学生中有74?郾2%的人认为就业形势比较乐观,这比没有签约的学生中有82?郾3%的人认为就业形势比较悲观形成强烈对比;预期薪酬为2000~4000元的学生占总数的37?郾1%,4000~6000元的学生占总数的62?郾9%,其中签约的学生中有74?郾2%的人的预期薪酬为2000~4000元,这与没有签约的学生中有82?郾3%的人的预期薪酬为4000~6000元形成强烈的对比。

2?郾2?郾2签约情况和理想就业单位、培养模式契合的关系

同样以“是否签约”为行变量,以“理想就业单位”和“培养模式契合”为列变量进行列联表分析。结果显示:没有签约的同学的理想就业单位都是政府部门或国有企业,而已签约的同学的理想就业单位则显得更加多元化;在已签约的学生中,认为学校的培养模式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之间契合得很好的学生占到56?郾7%,这与没有签约的学生中有0%的人认为学校的培养模式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之间契合得很好形成强烈对比。

2?郾2?郾3签约情况和在校的努力与最终就业、所学专业与就业的关系

同样以“是否签约”为行变量,以“在校努力与最终就业”和“所学专业与就业应该怎样”为列变量进行列联表分析。结果显示:在已签约的学生中,认为自己在学校的努力与最终就业情况之间成正比的学生占到61?郾9%,这与没有签约的学生中所有人都认为自己在学校的努力与最终的就业之间没有什么关系形成强烈的对比;已经签约的学生中,认为所学专业与从事的职业之间应该一致的学生占40?郾2%,认为不要差距太大就好的占到59?郾8%,而没有签约的学生中认为所学专业与从事的事业之间应该一致的学生占到60?郾8%,认为不要差距太大就好的占39?郾2%,这也形成很好的对照。

nlc202309032213

2?郾3个人情况和就业客观因素之间的关系

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来分别考察代表“个人情况”中的“是否签约、不同性别、不同专业和不同家庭住址”4个方面的被调查者,他们和就业客观因素的“性别影响、形象、英语水平、计算机水平、毕业院校、专业背景、资格证书、社会实践和在校成绩”影响这9个因素的关系,来查看“个人情况”在上述对就业的影响因素上有无显著性差异。

2?郾3?郾1签约情况和就业客观因素之间的关系

以上述9种因素为因变量,以“是否签约”为因子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除“资格证书”这一因变量之外的其他因变量的显著性P值也都远远小于0?郾05,说明这些变量都在0?郾05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这就意味着,已经签约和尚未签约的被调查者在“性别影响、形象、英语水平、计算机水平、毕业院校、专业背景、社会实践和在校成绩”这些因素对就业的影响方面的看法是显著不同的,但是关于资格证书对就业的影响作用是有共识的。

2?郾3?郾2不同性别、专业、家庭住址和就业客观因素之间的关系

同样以上述9种因素为因变量,分别以“性别”“专业”“家庭住址”为因子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所有因变量的P值都远远小于0?郾05,说明这些变量都在0?郾05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这意味着,不同性别、专业、家庭住址的被调查者在“性别影响、形象、英语水平、计算机水平、毕业院校、专业背景、资格证书、社会实践和在校成绩”这些因素对就业的影响方面的看法是显著不同的。

2?郾4个人情况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从“个人情况”因素中选择“学习成绩、是否得过奖学金、是否签约、是否经常参加社会实践”4个影响因素进行双变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如表2):“本科期间学习成绩”“是否得过奖学金”“是否经常参加社会实践”这三个变量之间是高度显著正相关的,这很好理解,因为学生的学习成绩、社会实践都是与奖学金直接挂钩的。“是否签约”与其他的三个变量之间是显著负相关的。但是因为我们在进行值标签操作的时候,对于“本科期间学习成绩”“是否得过奖学金”“是否经常参加社会实践”这三个变量的设置都是越小越优秀(学习成绩好、经常拿奖学金、经常参加社会实践都被设为1),而对于“是否签约”采用的是1表示签约且0表示未签(大数字表示签约),于是我们的结论就是优秀的学生签约的可能性会较大。

2?郾5就业客观因素聚类分析

观察到不同变量的数量级相差不大,所以没有必要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直接进行分析即可。此分析依然选择“性别影响、形象、英语水平、计算机水平、毕业院校、专业背景、资格证书、社会实践和在校成绩”9个影响因素进行聚类分析。依据实际情况和研究目的将聚类分析的类别数选择4,即分成4个类别进行分析。从结果来看,4类被调查者样本分布还是均衡的,其中聚类4所包含的样本数最多,为92个,聚类2所包含样本数最少,为35个。从表3可以看出(结合9个影响因数的值标签,数值越小表示影响越大,数值越大表示影响越小),各类学生都认为在校成绩对就业的影响不大,除成绩影响因素外,第一类学生认为取得各类资格证书和社会实践经历对于就业的影响非常大,其他各因素对就业的影响都是比较大;第二类学生认为性别和形象对于就业的影响非常大,英语水平和计算机水平影响很小;第三类学生则认为英语水平和计算机水平对就业影响很大,各类资格证书和成绩对就业影响很小;第四类学生认为英语水平、计算机水平、毕业院校、专业背景对就业影响很大,性别、形象对就业影响很小。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除第一类学生外的被调查者都认为资格证书对就业的影响很小,这与前面方差分析的结论是有所契合的。4类学生都认为在校成绩对就业影响都不大,说明学校课程设置和学生就业的衔接与融合没有得到学生认可。

3结论

3?郾1已签约和未签约的学生就业理念主观影响因素差别较大

对于没有签约的学生来讲,就业理念主观因素影响有以下不同:①认为就业形势是比较乐观的;②期望薪酬相对较低;③理想就业单位多元化;④大部分人认为学校的培养模式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之间契合得很好;⑤多数人认为自己在学校的努力与最终的就业情况之间成正比;⑥有更多的人认为就业不一定非得与所学专业一致,只要不是差距太大就好。

3?郾2个人情况与对就业理念客观因素的认识存在显著不同

已经签约和尚未签约的被调查者在“性别影响、形象、英语水平、计算机水平、毕业院校、专业背景、社会实践和在校成绩”这8个因素对就业的影响看法都显著不同,但是关于资格证书对就业的影响作用是有共识的。不同性别、专业和家庭住址的被调查者在全部9个就业客观因素对就业的影响看法都是显著不同的。

3?郾3学习优劣和签约情况相关性较强

从学习成绩、是否得过奖学金、是否签约、是否经常参加社会实践4个影响因素的双变量相关性分析来看,优秀的学生签约的可能性更大。

3?郾4不同类别的学生就业理念存在差别

根据对就业影响因素看法的不同,分成的4类学生就业理念也存在不同,第一类学生认为取得各类资格证书和社会实践经历对于就业的影响非常大,其他各因素对就业的影响都是比较大;第二类学生认为性别和形象对于就业的影响非常大,英语水平和计算机水平影响很小;第三类学生则认为英语水平和计算机水平对就业影响很大,各类资格证书和成绩对就业影响很小;第四类学生认为英语水平、计算机水平、毕业院校、专业背景对就业影响很大,性别、形象对就业影响很小。

4对策

4?郾1正确认识和认真分析就业理念,做好思想教育引导工作

一是要明确大学教育不仅是传授专业知识,还是非常重要的学生融入社会前的过渡期社会适应能力教育〔4〕。要让学生明白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适合干什么,最大限度地做到人职匹配;二是正确看待留在大城市发展和基层就业的关系;三是正确认识稳定就业和自主创业的关系,根据已签约学生和未签约学生之间的就业理念的差异,对没有签约的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引导,如不要追求过高薪酬,改变一定要去政府部门或国有企业的就业思路;四是要注意到学生对就业影响因素看法的不同,对学生要统一思想认识,适时纠正一些不正确的想法,通过各种渠道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

nlc202309032213

4?郾2推动毕业生就业政策的完善与落实

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实施有利于扩大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政策。校内相关部门加大宣传力度,创新形式,广泛宣传大学生基层就业、自主创业、参军入伍、困难帮扶等各级层面的政策,确保每一位毕业生都知晓政策、用好政策。引导他们到人社部门注册登记,享受有关政策和服务。就业部门和人才培养部门要把就业工作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以切实推动毕业生就业政策的完善和落实。

4?郾3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要站在国家战略发展高度,深化人才培养改革与服务面向,提升学生专业能力〔5〕。积极开展就业市场需求分析和毕业生跟踪调查,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优化培养模式,加强专业建设,强化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增强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性,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4?郾4加强和改进就业指导工作

以教育部实行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制度为契机,要形成学院统筹设计、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心服务的大就业工作格局。一是做好顶层设计,加强领导,树立就业工作的中心地位,常抓不懈,确保组织到位、人员到位和责任到位。二是就业部门和教学单位领导要高度重视,精心策划,把就业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三是相关部门人员要摒弃就业工作与己无关的想法,加强对就业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切实为毕业生就业提供应有的服务。

4?郾5协同创新,探索校内学习和社会就业的有效融合衔接模式

从长远来看,社会对体育人才的刚性需求是长期的,高校应寻求有效的培养模式,以满足这种体育岗位的有效需求。如协同相关企业,采取校企合作联合培养模式,努力使校内学习、校外实习和社会就业融合衔接起来,让学生的就业理念从校内学习期间就开始萌芽,从实习期间开始明确,到毕业时水到渠成,实现有效就业。

参考文献

〔1〕魏真.郑州大学体育学院2014年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郾2014,4.

〔2〕巫兰英.郑州大学体育学院2013年度毕业生就业工作报告〔R〕?郾2014,4.

〔3〕杨国安.郑州大学体育学院2014年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郾2014,4.

〔4〕陈艳红?郾当代大学生创业难的现状、原因及对策?郾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J〕?郾2008(8):170-172?郾

〔5〕国务院.《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11〕16号),2011,5?郾

(责任编辑:李远伟)

上一篇:调查实施方案模板下一篇:广东梅州平远脐橙推销计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