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畜牧业基本情况(共11篇)
黑龙江省畜牧业基本情况 篇1
黑龙江省畜牧业基本情况
我们黑龙江省地域广阔,资源丰富,环境良好,是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和奶业大省,发展畜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和资源优势。我省生态环境优越,是世界上公认的奶牛养殖黄金带。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420亿公斤,年产作物秸秆500多亿公斤。有草原面积6500万亩,年产饲草800多万吨。青贮饲料种植面积324万亩,青贮贮量达到1100万吨,黄贮1300万吨,同时农副产品数量大、质量好、成本低,可为畜牧业提供大量的优质饲草饲料资源。
近几年,我省大力实施“主辅换位”战略,强力推进质量效益型现代畜牧业,形成了比较厚实的发展基础。畜牧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到2008年末,全省畜禽饲养总量达到5.2亿头(只),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303万吨、109万吨、582万吨;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全省高科技示范园区发展到342个,专业化养殖小区3533个,专业大户及标准化养殖场46531个,规模化经营比重已突破70%;产业素质明显提高。畜牧业实现产值84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40%。我省奶牛、蛋鸡和生猪的良种率已接近100%,肉牛的良种率已达到65%以上,畜牧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5%;产业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2008年全省认证绿色(有机)畜产品135个,无公害945个,无公害畜牧业产地认证188个,特别是我们的奶业,基础牢固,绿色、优质、安全的奶源基地更是全国闻名,1 国人每喝六杯牛奶就有一杯来自龙江。
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规模扩张和资产重组,不断打造知名品牌,初步实现集群式发展和优化升级。目前,全省已建成乳品加工企业81家,日加工能力为1.9万吨,加工产能位居全国前列;生猪屠宰加工企业594家,年加工能力2000多万头,加工能力位居全国前十名;肉牛肉羊屠宰加工企业62家,年加工肉牛、肉羊能力分别达到240万头和300万只,加工能力实现了超前配置,拉动畜牧业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
畜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为加速农村经济结构战略调整,满足城乡市场需求,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1、奶业生产 在各种政策的保护和引导下,2008年奶牛生产形势较好。“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后,我省是唯一没有出现产业危机的奶业大省,而且完达山、龙丹、飞鹤等本地品牌越来越受到全国消费者的认可。但受国内奶粉消费低迷和国际低价大包粉影响,下半年牛奶价格持续下跌。全年牛奶平均收购价格为2.48元/公斤,同比增长36.2%,饲养一头单产5吨的奶牛,平均收益在1500~3000元左右。2008年末, 全省奶牛存栏达221.5万头,同比增长22.1%。
2、生猪生产 2007年上半年,随着国家和省里一系列扶持政策的落实,生猪价格和效益一直保持高位运行。由于数量增长,生猪市场价格从2008年4月以来由高价位上开始平缓回落,9月份 2 以来价格逐步下跌,12月以来受传统节日影响有所回升。全年生猪平均价格为14.14元/公斤,同比增长23.4%,仔猪价格34.12元/公斤,同比增长72.57%。与此同时,豆粕、玉米等饲料价格稳中有降,全年平均猪粮比价在10.08左右,饲养一头自繁自育肥猪平均收益在100~150元左右。2008年末全省生猪存栏1788.1万头,同比增长35.6%,其中可繁母猪248.9万头,同比增长78.0%;出栏2350.2万头,同比增长24.0%。
3、家禽生产 2008年以来,我省活鸡、鸡蛋价格涨跌交替,总体呈现稳中有升的趋势。全年鸡蛋平均价格为6.24元/公斤,同比增长0.45%,西装鸡价格13.31元/公斤,同比增长13.94%,与此同时,商品代蛋、代肉鸡雏价格较去年同期下降8.82%、6.67%。目前来看,肉鸡生产效益有所提升,大鹅效益下滑,蛋鸡波动频繁,养殖者积极性仍需很好的保护。2008年末,全省家禽存栏1.7亿只,出栏2.8亿只,同比分别增长30.8%和33.3%。
4、肉牛、肉羊生产 牛羊肉是我省市场行情最稳定的畜产品,近年来价格走势一直保持稳中有升,目前仍保持稳中上扬的走势。全年牛肉平均价格为28.36元/公斤,同比增长37.62%;带骨羊肉平均价格为25.70元/公斤,同比增长27.53%。总体看,肉羊和架子牛集中育肥场户效益较好,而饲养母牛则处于亏损或微利状态,农户养殖积极性普遍不高。2008年末,全省黄牛及肉牛、山绵羊存栏分别达到515万头、1011万只,同比分别增长40.3%、23.3%;出栏311万头、762万只,同比增长40%、19.9%。
各养殖品种养殖量前20名市县排名情况附后。
附件: 1、2008年奶牛存栏量排名 2、2008年黄牛及肉牛存栏量排名 3、2008年猪出栏量排名 4、2008年羊存栏量排名 5、2008年肉鸡存栏量排名 6、2008年蛋鸡存栏量排名 7、2008年鸭存栏量排名 8、2008年鹅存栏量排名
黑龙江省畜牧业基本情况 篇2
1 奶牛养殖效益稳定
全省奶价在2.75~3.50元/kg之间, 平均3.00元/kg, 与2011年12月份持平。
通过对7个定点县的监测和分析情况来看。以一个泌乳期为周期, 以每头单产5 t的奶牛为参考标准, 净利润为3 196.57元, 环比上涨4.82%。
2 生猪价格平稳
全省仔猪价格在25.00~47.00元/kg区间, 平均33.96元/kg, 环比上涨0.99%;活猪价格在16.00~17.40元/kg之间, 平均16.76元/kg, 环比上涨2.59%;全省猪肉价格在21.60~29.00元/kg之间, 平均25.04元/kg, 环比上涨0.73%。据我省效益监测显示, 自繁自育养殖效益在454.49元, 环比上涨11.97%。
3 蛋鸡价格回落
黑龙江省鸡蛋价格为7.20~8.80元/kg, 平均8.07元/kg, 环比下降1.33%。通过对5个定点县的监测和分析情况来看, 以每只蛋鸡一个饲养周期计算, 每只蛋鸡净利润17.08元, 环比下降17.07%。1月份, 鸡蛋价格呈小幅回落趋势, 春节效应并没有带动蛋价上涨, 主要原因是市场供应充足。
4 肉牛肉羊价格持续上扬
黑龙江省牛肉价格为34.00~39.00元/kg, 平均36.12元/kg, 环比上涨1.48%。通过对3个定点县的监测和分析, 以育肥周期计算, 每头肉牛净利润为984.82元, 环比下降10.16%。
全省羊肉价格为30.00~59.00元/kg, 平均42.61元/kg, 环比上涨10.16%。通过对4个定点县的监测和分析, 每只肉羊的净利润为240.80元, 环比上涨2.74%。肉牛肉羊产业相对稳定, 价格效益均变化不大。
黑龙江省畜牧业基本情况 篇3
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省考察调研期间发表的重要讲话,在全省畜牧兽医系统干部职工中引起强烈反响,大家深受鼓舞,备感振奋,纷纷表示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牢记使命,勇于担当,全身心投入到现代畜牧产业建设中。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谋划发展思路和发展措施,在继续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发展方式转变上精准发力,把粮食库存短板转换为食品产业特别是高品质肉蛋奶发展优势,加快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切实发挥畜牧产业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的桥梁纽带作用,把黑龙江省建成全国重要的绿色、安全、放心、高品质食品供应基地。
全省畜牧产业发展将把转方式调结构作为重中之重,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素质,增加附加值和高品质产品供给。今后一个时期,黑龙江省将重点支持建设一批“两牛一猪”标准化规模场,快速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鼓励支持企业开发新产品,重点生产婴幼儿配方粉、奶酪以及休閑熟食制品等高附加值乳肉制品,满足中高端市场需求。
加强畜牧产业生产和经营体系建设,推进多种形式的规模化经营,持续促进农民增收。黑龙江省将着力提升畜牧产业竞争力,从强化科技创新和管理精细化入手,大力引进先进的生产、经营、管理和营销理念及技术,将先进的模式、标准、技术与黑龙江省产业基础相对接,借助外力激发内生动力。突出产业组织化建设,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发展方向,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等各类生产经营主体,推进规模化生产、合作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社会化服务。创新龙头企业和基地的利益联接机制,发挥合作社在利益分配中的平衡作用,引导建立长期的订单、契约关系,探索采取资本金注入、股权投资等方式,实现要素高效配置、产业链连动。
畜牧业推进情况汇报提纲 篇4
大庆市大同区畜牧水产总站
2006年07月
大庆市大同区地处松嫩平原中部,是大庆市南部的一个农业区,全区现有 8个乡(镇)、58个行政村、318个自然屯,人口2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7万人,现有耕地86万亩,草原104万亩,宜渔水面18万亩。“十五”期间,大同区积极实施“主辅换位”战略,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壮大产业基地、完善社会化服务等一系列措施加快“农转牧”进程,畜牧业生产在规模化、标准化和专业化水平上比过去有了明显的提高,2005年全区发展奶牛9235头、大鹅150万只、生猪21万头、黄牛2.2万头、绵羊15万只、其它家禽150万只,同2000年相比分别增长193.9%、127.6%、69.4%、29.4%、78.6%、14%;肉、蛋、奶产量分别为19144吨、5256吨、30714吨,实现畜牧业产值2.85亿元,同2000年相比分别增长96.5%、39.6%、149.7%、67.6%。
与此同时,我们加强了龙头企业建设,一是在大鹅生产上,我区多方联系,与安徽、四川等地客商签订了定单销售合同,所收购的大鹅在大同区鑫通禽业有限公司就地屠宰加工,该公司拥有一套现代化的家禽屠宰加工生产线,其设备性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每天可屠宰加工大鹅1万只。大同区生产的白条鹅及鹅翅、鹅爪、鹅胗等分割产品符合国家卫生标准,深受消费者欢迎。二是在奶牛生产上,依托大庆伊利、惠尔康等加工企业在我区设立收购站点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奶牛饲养业,采取国外购进、国内引进、品种改良等途径,迅速扩大奶牛生产总量,奶牛存栏量比2000年增长了2倍。三是在生猪生产上,依托大庆金锣公司,以提高商品猪质量为重点,引进长白、哈白等优良品种,提高饲料转化率和商品猪出栏率。市区龙头企业的牵动,为我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十五”期末,全区牧业增加值、人均牧业收入分别实现1.3亿元、928元,分别比2000年增加51.2%、51.2%。
一、主要做法
“十五”期间,特别是近两年来,我区在畜牧业生产上,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精神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坚持科学发展观,在立足我区资源条件和畜牧业现实基础上,搞好产业定位,突出抓好奶牛、大鹅二项主导产业,围绕良种繁育体系、防疫灭病体系、饲草饲料体系和扶持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实现生产标准化、产品优质化、经营产业化,畜牧业各项生产任务得到较好的落实。
(一)从加强扶持服务体系入手,加快畜牧业产业化进程。在目前农村经济比较落后、农民科技意识比较低的现实条件下,推进一项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强有力的扶持与服务。一是加强了资金扶持。2001年以来,市、区两级政府加大了畜牧业资金扶持力度,共计投入扶持资金824万元,其中:市政府287万元、区政府 537万元。这些扶持资金的注入,有力地促进了我区畜牧业的发展。例如:“十五”期间,市区按50%的比例分别扶持疫苗资金146万元,乡镇政府相应解决了村级防疫人员工资124万元,对农民实行全额免费防疫,极大地调动了农民防疫积极性和监督责任感,提高防疫密度20%以上,重大疫病防疫密度达到100%,确保我区无重大疫情发生。特别是今年,区政府为扶持奶牛生产,在财政资金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出台了农户购买奶牛全额贴息(连续贴息2年)的优惠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户购牛积极性,截至目前,全区已发放贷款1488.1万元,外购奶牛1999头,奶牛目前存栏达到11800头。与此同时,为解决农户鲜奶销售问题,区政府补贴23万元扶持鲜奶收购站点建设,新建3个机械榨奶站、增设4个冷罐储存点,使得全区鲜奶收购站点达到17个,极大地改变了我区鲜奶销售靠流动商贩的被动局面。二是加大物资扶持力度。2003
年以来,市里扶持我们秸秆粉碎机械114台,发挥了了秸秆利用的示范带动作用,在区乡的扶持下,近两年大户又购入秸秆加工机械100台套,现在全区拥有粉碎机械214台,提高了秸秆利用率,增加了养殖效益。目前,全区40%的秸秆实施了黄贮、氨化、盐化处理,转化秸秆15万吨,比2000年提高了30%;为全面推进“六吨奶”工程,区政府给畜牧水产总站配备了“两牛”冻配专用车1台,并且每年区财政补贴5万元,免费为基层繁育站点送精氮,有利地促进了冻精配种工作。三是进一步搞好实用技术推广工作。首先加强了技术培训,每年都聘请专家、教授进行技术培训,例如:今年我们聘请了西南大学、八一农大和市畜牧水产局畜牧兽医专家对我区畜牧兽医人员和养殖户进行了大鹅、奶牛饲养管理、良种繁殖及疫病防治等方面的技术培训;另外,深入开展典型宣教活动,利用每年的“科普之冬”活动,积极推广大鹅规范化饲养、高产奶牛饲养、生猪直线育肥和种草养畜(禽)实用技术,推动我区整体饲养水平的提高。其次加强了基层畜牧兽医服务队建设,我们先后把23名农村青年送到东北农大、八一农大委培学习,毕业后充实到农村畜牧兽医服务队伍,有力地改善了农村畜牧兽医服务队伍年龄老化、技术水平陈旧的状况,提高了基层畜牧兽医技术服务水平。
(二)从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入手,提高现代畜牧业的质量效益。一是加强种鹅基地建设。为改变本地种鹅品种退化、近亲交配、商品鹅饲养周期长、体重偏低、肉质粗糙、出口受限的现状,2004年,我区引进大同北方种鹅场,选育北方白鹅为父本,选育籽鹅为母本,杂交生产增重快、耐粗饲、适合寒地饲养、绒质好、产量高的北方白鹅,为大庆市以及黑龙江省鹅产业的发展及鹅品种改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通过近两年的努力,大同区已经初步形成了“祖代场-父母代场-商品鹅饲养场(户)”三级良种生产体系,目前,大同区存栏种鹅达到8万套,其中:祖代种鹅3000套、父母代种鹅2.5万套,父母代种鹅要达到预留种鹅的30%,为我区发展优良品种大鹅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积极开展奶牛性控冻精配种工作。在巩固“两牛”冻精配种成果的基础上,今年,我区加大性控冻精配种推广力度,全区适合性控冻精技术的育成牛和一、二产牛共有2280头,目前已在老山头乡、林源镇、高台子镇开展性控配种技术,以提高母犊繁殖数量,迅速扩大我区良种奶牛存栏数量。三是积极开展羊的人工授精工作。近两年,我们结合禁牧舍饲,购进德肉美、萨克福等肉用优良种公羊124只,分配到8个乡镇部分饲养大户,杂交改良了部分当地土羊。今年,我们又积极开展羊的人工授精工作,在林源镇筹建了一处羊的鲜精配种示范点,开展羊的采精、稀释、检测及授精技术,引导各乡镇尽快开展羊的人工授精工作,迅速改良本地土羊,培育适合圈养舍饲的杂交良种羊。
(三)从加强饲草饲料体系建设入手,积极推进现代畜牧业经营方式。一是积极落实草原承包工作。全区现有草原104万亩,可发包草原69万亩(其中采草场9.9万亩、放牧场59.1万亩),因占用、积水及严重退化不能发包的草原35万亩。截止2005年末,全区已签订草原承包合同129份,完成了可发包草原承包任务。二是加大草原禁牧工作力度。牢固树立常年禁牧思想,强化草原执法队伍建设,配齐配强执法人员,足额安排执法经费,提供必需的交通工具及其它物品,全区草原看护队伍共计120人,各乡镇的禁牧看护人员都有固定工资,工资额度在300-400元/月,并且交通工具、迷彩服、农田鞋、雨靴等必备物资配备齐全,有力保证了禁牧看护工作顺利开展。05年以来,全区共查处各类违法案件214起。通过依法治理草原,逐步改善了我区的草原生态环境,采草量有承包前的40公斤上升到100公斤。三是扩大饲草饲料种植面积。随着禁牧舍饲工作的全面实施,种草养畜(禽)势在必行。今年在林源镇、高台子镇等奶牛饲养量大的乡镇,实行区域化种植青贮作物,增加奶牛青贮饲喂量,确保每头奶牛2亩青贮。05年以来,每年种植青贮玉米2万亩以上,种养鹅饲草5000亩以上,确保了规模型、效益型畜牧业的发展。四是积极开发利用现有秸秆资源。通过秸秆青黄贮、氨化、盐化处理,提高秸秆的利用率和转化率,为舍饲经营提供充足的饲
草饲料。
(四)从加强防疫灭病体系建设入手,保障畜牧业健康、稳定发展。一是加强动物防疫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建立健全疫苗管理、使用办法,推广新的防制技术,有计划地预防、控制各种动物疫病的发生。为确保及时完成免疫注射任务,全区配备防疫员70人、协防员140人,建立健全了防疫目标责任制,落实了奖惩措施,营造了群防群控的良好局面。高致病性禽流感和牲畜口蹄疫免疫密度达到100%,其它动物疫病免疫率达到省、市规定的标准,使畜禽长期处于高免状态,确保我区无重大疫情发生。二是加大动检执法力度。首先,严格执行动物防疫法,健全区、乡、村三级检疫网络,严把屠宰检疫关和市场监督管理关,对零散的不定期的经营业户进行登记造册,实施强制性的检疫,消灭检疫的死角死面,产地检疫面力争达到100%;其次,规范兽药诊疗活动和兽药经营市场,整顿农村兽医队伍,实施定点,持证经营,健全诊疗手续,打击无证经营活动,整顿市场经营秩序。
二、存在问题及建议
(一)畜牧业发展资金不足,影响了农转牧进程。目前信用社只设有短期的农资贷款,而且贷款担保条件严格,能够从银行贷款发展畜牧业的并不多。今年,我区计划贷款4255.2万元、购买奶牛4557头,由于银行信贷部门资金储量不足、贷款门槛过高等原因目前实际放贷1488.2万元,资金短缺成为制约奶牛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建议出台优惠宽松的信贷政策。协调农发行、信用社每年都投入一定数量的农贷资金用于畜牧生产,同时在贷款期限上要放长(3年以上),但保手续要放宽(五户联保、林权证抵押等),在贷款金额上要放大。同时建议上级财政实行贴息补贴的方式,鼓励农民发展长效、稳定的畜牧产业(如奶牛、肉牛生产等)。二是畜牧业生产环境改善资金投入较大。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环境治理上的要求,逐步改变畜禽混养,人畜混居的局面,这种局面不改变,不但影响新农村的环境,而且还影响畜牧业的安全,不利于防疫灭病,采取政府扶持、农民参合的方式,有计划地辟建奶牛广场,养殖小区,在广场、小区规划建设上政府上要出台优惠政策,如:给排水、道路、架电、通讯等公共设施由政府承担。在收费项目上如土地占用费等给予一定免减政策。
(二)基层畜牧兽医技术支持设施薄弱,影响了畜牧业质量安全水平。全区58个行政村共有21个繁育站点,其中有5处没有办公房舍,防疫、诊疗均无办公场所,按照行业标准化管理和畜牧业的长远发展要求,村村都要规划建设独立的畜牧兽医综合服务站,做到防疫、治疗、繁育、饲料供应及产品销售“五不出村”,最终达到畜牧业经营一体化。建议上级加大扶持力度,加强村级畜牧兽医服务设施建设,为畜牧业健康快速发展奠定基础,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
三、规划和设想
(一)加强龙头企业建设,进一步提高我区畜牧产业化水平。一个产业,只有在其形成龙型产业后才能真正得到快速发展,而龙型产业必须有龙头企业带动。“十一五”期间,我们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引进龙头加工企业。一是乳产品深加工企业。目前,已同“新概念”乳品公司多次洽谈,初步达成一个投资3000万元的乳酸饮料加工企业,该企业投产后日可处理鲜奶60吨,利用该企业的入驻发展,延伸我区奶业产业链条,提高奶牛饲养规模,到“十一五”期末,我区奶牛要达到3万头,日产奶量由现在的70吨扩大到200吨,奶牛业实现产值1.6亿元,带动农民增收1亿元,农民人均增收714元。二是积极引进大鹅深加工项目。依托我区北方白鹅基地优势和鑫通禽业加工企业的载体优势,积极搞好产业的提档升级,在现有鹅屠宰分割的基础上,着重引外商、引深加工项目,目前已同安徽、广东客商取得联系,计划在我区建一个鹅类熟食制品、羽绒制品加工业,把大鹅产业做大做强。到“十一五”期末,我区的商品鹅生产要由现在150万只扩大到500万只,鹅产业实现产值
1.35亿元,带动农民增收6500万元,人均增收464元。三是引进肉牛屠宰加工企业。依托我区立志肉牛生产线闲置资产和同祝玉米产业园,争取创建一处养殖、屠宰加工为一体的肉
牛加工龙头企业。目前,我们已同南韩流通会社达成意向性协议,拟投资在祝三玉米产业园建一处育肥牛屠宰加工厂。另外,我们正在同北京鑫茂畜禽有限公司洽谈,今年计划在我区建一处日本和牛养殖基地,同时启动立志黄牛屠宰生产线。通过肉牛养殖加工龙头企业的入驻,带动我区肉牛生产,到“十一五”期末,我区肉牛饲养量要由现在的2.2万头,发展到5万头,肉牛产业实现产值1.6亿元,带动农民增收3500万元,农民人均增收250元。到“十一五”期末,以“两牛”和大鹅产业为主体,我区畜牧业可实现产值6.4亿元,带动农民增收2.9亿元,农民人均牧业增收2071元,分别比2005年提高124.6%、123.1%和123.1%。
(二)依靠科技进步,加强畜禽良种化建设。一是扩大良种奶牛饲养规模。我区现有奶牛11800头,日产鲜奶70吨,要引进日处理鲜奶200吨乳品企业,奶牛必须发展到3万头以上,以自然繁殖率计算,到“十一五”期末,我区奶牛最多可发展到2.1万头。为了使奶牛存栏量快速扩张,我们计划在全区普遍推广性控冻精配种技术,提高母犊自繁率;在此基础上,积极与东北农业大学合作,筹建胚胎移植基地,利用黄牛母体产奶牛,进一步扩大良种奶牛存栏量,为尽快引进乳品龙头加工企业创造条件。二是加强大鹅种源建设。“十一五”期间,充分利用大同区北方种鹅场的繁育成果,建立层次分明的“原种场—父母代场—商品场”的繁育体系。每个乡镇要建立一处千只以上的父母代种鹅场,每个村要有一处500只以上的种鹅饲养孵化大户,壮大大鹅良种繁育基地,提高大鹅生产性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区商品鹅留种问题。另外,要进一步扩大羊的人工授精范围,在今年羊的鲜精人工配种示范基础上,未来3年内,全区21个改良站点都要开展羊的人工授精,彻底改良我区本地土羊,为禁牧圈养打下良种基础。
(三)强化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畜牧业质量安全水平。一是建立区疫病监控实验室,开展疫病抗体效价监测、疫病实验室诊断、畜禽产品毒物分析和兽药、饲料质量检测,为我区动物重大疫病监控和畜牧业健康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二是强化乡镇畜牧兽医综合站建设,乡(镇)畜牧兽医服务站要配备必要的交通工具及诊疗、化验、繁育器材,提高技术服务功能。三是各村要建立标准化兽医服务室。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和畜牧兽医行业标准化管理要求,村村都要规划建设独立的畜牧兽医综合服务站,服务站点要配备冰箱、显微镜、消毒锅、液氮罐、人工授精器材等器材;同时配强配齐畜牧兽医技术人员,把村级兽医服务室建成集畜禽防疫、疫病诊疗、家畜繁育及养殖技术指导于一体的标准化畜牧兽医综合服务站,保证畜牧业健康、快速发展。
畜牧业抗旱救灾情况汇报文档 篇5
今年我镇遭遇久年不遇的旱灾,干旱持续时间之长、干旱程度之大导致大量牲畜饮水困难、饲草枯死、饲草饲料缺乏,严重影响畜牧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一、基本情况
干旱情况。去年10月至今,我镇受灾养殖场(户)共有21个,因灾造成饮水困难的畜禽共有49589头(只),其中生猪27680头,牛920头,羊1789只,禽只,兔、狗等其它畜禽19200头(只),受灾草地面积46亩,损
失饲草饲料共计812吨,此次灾情直接经济损失约115万元。
二、抗旱救灾工作措施
1、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我镇防汛抗旱工作会议召开之后,畜牧兽医站立即召开畜牧业抗灾救灾动员会,并成立了以站长任组长,畜牧站职工任成员的领导小组,主要负
责灾情的统计,抗旱救灾实施方案的制定和抗灾工作部署。
2、强化应急值守,做好灾情统计。建立健全抗旱值班制度,全站值班人员坚守岗位,关注旱情发展,认真接听电话、收发传真。一是每天打电话询问各村受灾情况,全面、真实了解最新受灾状况;二是及时、准确将我镇畜牧业受灾情况统计表报送上级主管部门;三是充分利用黑板报、宣传 1
材料等渠道将我镇畜牧业受灾情况向社会公众发布,做好宣传工作。
3、深入基层,实地开展抗灾工作。畜牧兽医站成立工作队,分2个小组奔赴16个村委会实地掌握受灾户数、受灾程度以及为受灾百姓提供技术帮助,为受灾百姓出谋划策,向上级反应了百姓牲畜饮水困难的问题,真正做到听百家事、解百家难、问百家需、暖百家心的目的。
4、部门协调配合,形成抗旱工作合力。抓好抗旱保增长是目前也是今年我镇畜牧业的主要任务,畜牧兽医站要大力加强与财政所、水务所、民政等部门的合作,通力协作,解决牲畜饮水、草地干旱等问题,保障我镇畜牧业良性发展。
5、多措并举,做好畜禽规模养殖场科学用水。镇畜牧兽医站技术员深入规模养殖场,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切实做好科学用水。一是保证饮水。引导规模养殖场充分利用现有水源,同时帮助养殖户做好蓄水及设施建设工作,并做好打机井的准备;二是清洁用水。在水源困难时,牲畜引用的自然水源必须经过净化处理,保证牲畜饮水健康;三是节约用水。倡导养殖场使用畜禽自动饮水装臵,减少用水浪费,倡导“干清粪”工艺,减少栏圈冲洗用水,同时将大牲畜转移至水源充足的地方。四是循环用水。引导大规模的养殖场推行污水的深度处理,实现场内清洁用水的可循环利用。
5、加强动物疫病防控,确保畜牧业健康发展。由于
受持续干旱的影响,极易诱发重大动物疫病。为防止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畜牧站2日1日召开了动物防疫工作会议。会议加强了动物疫病防治工作的领导;同时组织科技人员进场入户,抓好科技推广和动物防疫工作,推进标准化生产,使畜牧业生产和动物疫病防制工作规范化和科学化。
三、下一步工作重点
今年是争创畜牧大镇的关键年,做好当前的抗旱工作,对于我镇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对于营造我镇畜牧业良好氛围意义重大。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做好灾情统计。一是督促各养殖大户每天上报各自的受灾情况;二是每天准时向上级报送全镇畜牧业受灾情况。
2、申请抗旱救灾资金。为尽快恢复生产,向上级主管部门争取中央、省、县市对我镇畜牧业抗旱工作给予物资支持。一是我镇共有49589头(只)畜禽饮水困难,希望上级主管部门拨付资金用于养殖户主修建蓄水池、饮水渠、水井、水塔等饮水工程建设;二是我镇人工草地受灾严重,饲草饲料损失严重,为恢复受灾的草地建设,为减轻农户的经济损失,建议对我镇人工种草给予补助。
3、扎实抓好动物防疫。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养殖场,对圈舍及周围环境进行消毒灭源,并做好因缺水导致病死畜禽的无害化处理,确保大旱之后无大疫。
营上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关于我区畜牧业发展情况的汇报 篇6
畜牧业是我区一项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超60%,为国家级商品瘦肉型猪基地县(区),国家级奶牛生产优势县(区),蛋鸡存栏量和蛋鸡产量分别位居全省第五位。2011年,生猪和奶牛两项产业又被纳入“十二五”辽宁省现代畜牧业示范区,畜牧业在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不可代替作用。针对区划调整,现将我区畜牧业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全区畜牧业生产发展情况
(一)全区总体情况
2011年全区畜禽饲养总量达到2236.62万头(只),其中:猪59.88万头,牛4.36万头,羊51.21万只,禽2121.17万只;肉蛋奶总产量完成24万吨;畜牧业总产值实现20.7亿元。
(二)区划六乡镇牧业情况
2011年区划六乡镇畜禽饲养量为1305.68万头(只),占全区饲养总量58.4%。其中:猪27.25万头,占45.5%;牛2.15万头,占49.3%;羊14.35万只,占28%;禽1261.93万只,占59.5%。蛋鸡饲养相对集中于区划的六乡镇,蛋鸡饲养量达到1066.88万只,占全区1441.6万只的74%。
2011年区划六乡镇肉蛋奶产量完成13.4万吨,占全区55.8%。2011年区划六乡镇畜牧业产值实现10.6亿元,占全区51.2%。
二、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情况
(一)国家级规模场(小区)情况;
2011年全区共有国家级畜禽标准化规模场(小区)13个,区划调整六乡镇国家级畜禽标准化规模场(小区)5个,占全区总数的38.5%。
(二)省市级养殖小区情况
2011年全区现有省市级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111个,其中:省级小区70个,市级小区41个;区划调整后六乡镇养殖小区为45个,占小区总数的40.5%。其中:省级小区24个,占34.3%;市级小区20个,占48.8%。
三、种畜禽场分布建设情况
(一)种畜禽场情况
2011年全区现共有种畜禽场20家,其中种猪场5家、种鸡场14家、种鸭场1家;区划六乡镇13家,占65%,其中种猪场2家,占40%;种鸡场11家,占78.5%。
(二)人工授精站(点)情况
2011年全区人工授精站(点)总计9个;区划六乡镇有4个,其中:猪人工授精站1家,牛人工授精站(点)3家,占44.4%。
四、饲料、兽药生产经营单位情况
(一)饲料生产企业情况 2011年全区现有饲料生产企业29家,饲料生产加工量14万吨;区划六乡镇有22家,饲料加工量8.4万吨,企业数量和生产加工量分别占75.8和占60%。
(二)兽药经营单位情况
2011年全区兽药店52家,区划六乡镇38家,占73%。
五、无公害畜产品认定和认证情况
(一)产地认定情况
2011年全区共有无公害畜产品认定企业26家,区划六乡镇有18家,占44.4%。
(二)产品认证情况
2011年全区共有无公害畜产品认证企业11家,区划六乡镇有3家,占27.3%。
六、动物防疫体系情况
(一)机构设置情况
全区16乡镇共设有8个区域动监所,区划6乡镇设有3个动监所,占37.5%。
(二)编制和人员情况
全区乡镇区域所共设编制48名,现有在职人员48人,区划3个所人员为19人,占人员总数的39.5%。
黑龙江省畜牧业基本情况 篇7
1 生鲜乳价格微涨, 奶牛养殖效益继续小幅增加
黑龙江省7月份奶价在3.05~3.63元/kg区间内, 7月份平均价格3.18元/kg, 比6月份上涨了1.31%。
通过对7个定点县的监测和分析情况来看, 以1 个泌乳期为周期, 以规模饲养场中每头单产5 t的奶牛为参考标准, 净利润为3 766.93元, 环比上涨2.70%。
7月份第4周生鲜乳价格3.16元/kg, 比第3周上涨0.34%, 同比上涨6.82%。黑龙江省奶价最高的地区是双城市, 为3.63元/kg;最低的地区是富锦市, 为3.05元/kg。对黑龙江省7个县21个规模场监测数据显示, 牛群结构好、管理规范的规模化场奶牛每头养殖效益在3 700元左右。6月份,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当月交售奶量最多, 为44 950 t, 其次为绥化市, 为42 415 t。在黑龙江省现有的乳品公司中, 完达山当月收购量为43 503 t, 占全省当月生鲜乳收购量的20.98%, 其次为伊利, 收购量为30 248 t, 占全省的19.21%。
2 猪产品价格回暖
7月全省仔猪价格在23.00~46.00元/kg, 平均价格32.05元/kg, 比6月份上涨了7.30%。全省活猪价格在14.00~16.00元/kg, 平均价格14.97元/kg, 比6月份上涨了8.41%。全省猪肉价格在19.00~26.00元/kg, 平均价格22.80元/kg, 比6月份上涨了7.42%。
猪产品自6月份开始回暖, 到7月底, 猪粮比价已达到7.28, 生猪养殖全线盈利, 对黑龙江省9个县27个规模场监测数据显示, 7月末自繁自育生猪养殖效益每头在150元左右, 全月平均100元左右。
3 鸡蛋价格下降
7月全省鸡蛋价格为6.40~8.40元/kg, 平均价格7.38元/kg, 比6月份下降了9.87%。通过对5个定点县的监测和分析情况来看, 以每只蛋鸡1个饲养周期计算, 每只蛋鸡净利润-8.51元, 环比下降252.56%。
2013年鸡蛋的效益呈现出大幅度的波动起伏, 7月份第3周达到2013年最低价7.08元/kg, 然后开始缓慢复苏, 蛋鸡养殖效益呈现出亏损的态势。
4 肉鸡价格上涨
全省活鸡的价格7.80~16.20元/kg, 平均价格10.71元/kg, 比6月份上涨了0.41%, 全省西装鸡价格10.80~16.80元/kg, 平均价格12.95元/kg, 比6月份上涨了0.93%。
通过对黑龙江省6个定点监测县的情况来看, 以每只肉鸡1个养殖周期计算, 净利润为2.73元, 环比下降19.65%。鸡肉制品开始呈现出微小幅度的上涨, 但是利润不高。
5 牛羊肉价格继续上涨
全省牛肉价格为50.00~64.00元/kg, 平均价格56.80元/kg, 比6月份上涨了1.50%。通过对6个定点县的监测和分析情况来看, 以育肥周期计算, 每头肉牛净利润为1 444.43元, 环比上涨3.19%。
全省羊肉价格为62.00~70.00元/kg, 平均价格65.44元/kg, 比6月份上涨了0.35%。通过对7个定点县的监测和分析情况来看, 每只肉羊的净利润为392.47元, 环比下降7.58%。2013年牛羊肉价格上涨的趋势明显减慢, 肉牛和肉羊养殖效益在调整性的波动。
6 饲料价格小幅上涨
黑龙江省畜牧业基本情况 篇8
【关键词】黑龙江省;高校;俄语专业;实践实习基地
黑龙江省凭借地缘优势,长久以来一直与俄罗斯保持活跃的经贸往来。中俄经贸活动在众多领域得到了发展和深化,2012年黑龙江省对俄贸易总额超过200亿美元,中国仍是俄罗斯第一大贸易伙伴国。我国对俄贸易的勃勃生机极大地促进就业市场对俄语专业人才的需求。校企合作,建立俄语实践实习基地,培养与市场接轨的高技能人才已经成为趋势。
为了了解对黑龙江省高校俄语专业实践实习基地建设和发展的基本情况,我们进行了问卷调查。
1、调查目的及对象
实践实习基地是指具有一定实习规模并相对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场所。实践实习基地建设会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质量,对培养俄语专业学生的实践言语能力和创新意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实践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的工作环境,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迅速适应。
本次我们进行问卷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黑龙江省高校俄语专业实践实习基地的建设情况。我们对黑龙江省设有俄语专业的十几所高校发放了问卷调查,问卷发放的范围涵盖了专业性院校、综合性院校,公办院校、民办院校等。参与调查的主要是大二、大三和大四的学生,因为一年级学生专业知识还比较薄弱,各高校在大一年级基本不安排实习活动,而且一年级学生对专业的安排往往不甚了解。
2、调查时间及方式
我们本次调查是在2013年4月份进行的,采取不记名的方式,当场发问卷,当场收回。问卷共发出300份,回收276份,回收率为92%。
3、调查内容
我们本次主要调查黑龙江省部分高校俄语专业实践实习基地的基本情况,各高校是否设有实习基地,实习基地的建设和发展情况,学生对实践实习的看法和要求等。我们的问卷提出了15个问题。问题涉及到学校是否有实践实习基地、学生是否愿意参加实践实习、实践实习基地对专业技能提高是否有帮助、对未来找工作是否有帮助、学生希望建立怎样的实践实习基地等等。
4、调查结果
4.1 各高校实践实习基地建设情况
我们的调查数据显示,黑龙江省高校俄语专业只有少部分学校拥有自己的实践实习基地。我们向13所院校发放了调查问卷,其中只有5所学校有与专业相关的实习基地,占38%,而且这5所高校中大部分是师范类院校,它们长期以来拥有自己固定的实习基地,但是它们主要进行的是教育实习,有的甚至不是实习俄语。其余院校并没有自己的言语技能实践基地,它们占到了大多数,为62%。从数据上看,黑龙江省高校俄语专业的建设中,实践实习基地建设是一大软肋,各高校俄语实习基地基本建设有待加强,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4.2 学生对实践实习基地建设的反应
被调查的学生整体上很欢迎和期待建立俄语实习基地。在回答“如果有实践实习基地,您是否愿意去实习”问题时,几乎100%的同学选择“是”。全部被调查同学认为有必要建立俄语专业实践实习基地。通过调查,我们还发现,高年级中确实有部分同学参加过与俄语专业相关的实习,占37%。这部分同学的实习是通过假期打工的形式实现的,他们的实习活动往往是零散的,短期的,非系统性的。可见,建设实践实习基地,将实践实习活动纳入教学环节是非常必要和势在必行的。
关于为什么要参加实践实习活动,被调查的学生说法不一。認为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占97%;认为可以加强学校与社会企业的联系的占48%;认为对毕业后职业规划有帮助的占96%。可见,实践实习活动在学生心目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4.3 学生对实践实习基地的基本要求
在实践实习的时间安排上,有55%的同学认为实践实习应该常态化,高年级阶段每个学期都要安排。45%的同学认为实习应该安排在三、四年级的一至两个学期。85%同学希望每次实习应该在一个月或更长的时间。
值得注意的是,在回答“您认为实践实习基地应该建立在哪”的问题上,被调查学生意见不是很一致:52%的同学认为,应该与校外企事业单位联合建立实习基地,学生“走出去”,即到企事业单位实习;其余48%的被调查者则认为应该“引进来”,也就是在校内建立模拟课堂,聘请企事业单位人员担任模拟课堂的指导教师,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72%的同学认为应该建立起一套系统而科学的实践实习活动的考核机制。69%的同学认为实践实习活动可以获得相当比重的学分。
5、对实践实习基地建设的建议
俄语实践实习基地的建设要立足于实践教学,以提高学生言语能力为目标,以达到与就业直接衔接的目的,从而消除教学与实际工作的脱节、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时的不适应、难以应对等情况。做到学以致用,学有所用。
俄语专业实践实习基地不仅要停留于形式,而且要扎实地落于实处。俄语专业实践实习基地的建设要结合专业方向,做到:1)多渠道、多途径:要最大限度地拓宽实践实习基地建设渠道,建设校内和校外两种基地。通过校内建设模拟课堂、校外与企事业单位合作等方式;2)范围广、地域宽:实践实习基地建设的地域应当更加广阔,这不仅能为学生就业铺好路,还有利于提高学校的知名度;3)重质量,抓验收:选择实习单位要严把质量关,尽量选择规模大、信誉好、经营强、发展稳的单位作为实习基地。建立并不断完善科学的实践实习成绩考核方法;(4) 深交往、互合作:要与实习单位之间应当保持良好的关系,及时沟通和处理相关事宜,共同发挥培养人才的作用。[1]
参考文献
[1]姜中平,肖跃田.外语教育实习基地建设的问题及措施[J].外语教学研究.2007(12).
[2]关于大学生实习基地建设及实习情况调查报告[EB/OL]. http://wenku.baidu.com/link?url.2010.8
作者简介
魏丽萍(1982— ),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讲师,俄语语言文学硕士,主要从事修辞学、俄语教学研究。
项目名称
本文系黑龙江省俄语学会2012年度青年课题《黑龙江省俄语专业教学质量提高办法——实践实习基地建设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2—14
现代畜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9
各位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根据常委会年度工作安排,五月下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毕礼伟带领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对全市现代畜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先后到各区市实地察看了部分鱼粉加工企业、畜禽养殖厂和皮毛加工企业,详细了解了企业的生产经营及污染治理情况,并听取了相关部门工作汇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级畜牧部门按照“发展现代农业”和“抓特色促跨越”的总体要求,立足我市畜牧业区域特点和发展优势,加快畜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步伐,大力发展生态高效特色现代畜牧业,极大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全市畜牧业产值达76.3亿元,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18.1%。畜牧业已成为我市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一)畜牧业发展区域优势比较突出。各区市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合理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符合本区域特点的重点产业。如:文登区重点发展特种动物、生猪、奶牛产业,荣成市重点发展特种动物、奶牛、蛋鸡产业,乳山市重点发展肉鸡产业。畜牧业发展在有效保障全市各类畜禽产品充足供给的同时,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文登水貂、文登奶山羊和荣成水貂分别获得国家地理标志畜产品认证。
(二)高效特色畜牧业发展成效显著。皮毛业、肉鸡业和鱼粉加工业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已成为我市畜牧业的三大高效特色产业。皮毛业方面,全市貂皮年产量常年保持在1300万张左右,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年加工服装5万多件。从开始,连续举办了四届中国(文登)国际皮草博览会,20成功举办了毛皮交易订货会,成交额达8000万元。文登区被授予中国毛皮产业发展示范市。肉鸡产业方面,以引进的福喜(威海)牧业有限公司为龙头,形成了集饲料供应、种鸡饲养、孵化、商品鸡饲养、屠宰加工、产品销售和无害化处理完整的肉鸡产业链条,年可出栏肉鸡6000万只,加工熟食8万吨。去年,全市肉鸡总产值突破20亿元,提供就业岗位4000多个,带动养殖户增收1亿多元。鱼粉加工业方面,从去年开始严格按照环保的有关要求对鱼粉加工企业进行升级改造,关停不达标企业。目前全市共有37家鱼粉加工企业获得省畜牧兽医局颁发的饲料生产许可证,年产量达30万吨,约占全国产量的三分之二。
(三)畜牧养殖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程度日益提高。一是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场数量不断增加。近年来,我市通过积极组织开展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打造建设了一批具有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的畜禽养殖示范基地。目前,全市已建成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场13个,省级标准化示范场44个,市级标准化示范场187个,规模养殖场标准化率达到55%。二是产业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逐步壮大。水貂产业方面,目前全市有7家皮毛动物繁育、养殖、加工企业被评为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文登区规划建设了占地1000多亩的皮草产业园区,引进皮草加工企业25家,建成了海宁皮草总汇交易市场,进驻商家80多家。三是产业经济合作组织稳步发展。全市依托镇级畜牧兽医站,以龙头加工企业和养殖大户为主体,组建了肉鸡、特种毛皮等畜牧合作经济组织192个,80%以上的养殖户加入了产业化经营体系,带动了饲料、兽药、加工、冷藏、物流等相关产业发展,入社社员7000多户。
(四)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初步建立。畜禽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关系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一是健全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制。根据胶东半岛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简称“无疫区”)项目建设评估要求,设立了市级动疫控制中心和动监所,按照国家生物安全二级兽医实验室标准整合了市级和环翠区两级兽医实验室,在全市52个乡镇设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站,初步建立健全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二是加大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先后开展了“瘦肉精”、生鲜乳违禁物质、兽用抗菌药经营使用、生猪屠宰、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多项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整治和执法行动,及时查处违法违规问题,建立畜产品黑名单管理制度,对企业实行安全信用等级管理。同时,对全市规模养殖场全部实行程序化免疫,对社会散养畜禽开展春秋两季重大动物疫病集中强制免疫,应免畜禽免疫率多年保持100%。三是加快推进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监管信息平台建设。充分利用现代网络等科技平台,对全市规模养殖场、饲料和兽药生产经营单位、生鲜乳收购站、防检疫等实行网络监管,初步实现了畜产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
(五)畜牧养殖污染整治工作初见成效。一是进一步完善畜禽养殖发展政策。先后制定出台了《威海市“十二五”畜禽养殖业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实施方案》、《威海市畜禽养殖业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验收方案》等,对全市686家较大规模畜禽养殖场进行污染治理,明确要求养殖企业实现“零排放”的治污标准。同时,出台了《威海市畜牧业发展资金使用奖励办法》,对达到治污条件的养殖场予以奖励。二是深入开展重点畜禽养殖区域污染整治活动。集中对全市规模养殖场和水源保护地区域内的畜禽养殖进行重点整治,积极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固体废物和污水贮存设施。目前,全市共建成污水处理设施386个、固体废物贮存设施496个、无害化处理设施49个,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废弃物集中处理率达到95%以上。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调查的情况看,虽然我市的现代畜牧业发展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保障市场供给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畜牧业结构调整有待于进一步优化。一是生产方式落后,组织化水平较低,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突出。科技含量低,经济效益差,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二是产业化程度偏低,品牌意识不强,缺少行业话语权。各类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较少,规模偏小,产业链条短、缺乏精深加工,或者产品质量不高,没有形成品牌优势。
(二)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隐患。一是违规使用饲料添加剂和兽药的现象仍然存在。在畜禽疾病的防治过程中,不按规定使用兽药的现象仍个别存在,特别是抗生素的使用已形成恶性循环,剂量一再加大。兽药休药期制度执行不力,从而造成畜产品药物残留超标。二是私屠滥宰行为时有发生。目前保留的5家生猪定点屠宰企业,由于地理位置和运输成本原因,不少养殖场户不愿到定点屠宰企业集中屠宰。三是基层兽医体制改革问题亟待解决。部分县市区的乡镇兽医站人员配备严重不足,加之没有全额拨款,为了经济效益,忽略了应有的监管职能。部分畜产品检验检测机构资质不全,检测设备比较陈旧,从事检疫人员力量相对薄弱,检测手段落后。
(三)畜禽养殖污染现象仍然存在。近年来,虽然我市的现代畜牧业发展较为迅速,但整体上看,中小规模养殖户数量多,多数家庭畜禽养殖户环境较差,粪便满地,污水横流,造成浅表水源污染,农村居民生产和生活环境严重恶化。部分规模化养殖场由于缺少完备的粪污处理设施,导致养殖过程中存在污染物乱排乱放现象,治污不彻底。此外,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措施还不完善。
三、几点建议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统筹畜牧产业发展。一是要坚持生态优先、适度发展原则。要正确处理畜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充分考虑我市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调优畜禽养殖结构,科学规划布点养殖场区,合理控制养殖规模,做到养殖场布局规模与土地、水等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二是严格执行实行畜禽养殖准入制度。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域内禁止养殖,其他区域的养殖企业(场)要严格实行建场的有关制度,必须配备完善的治污设施。三是坚持发展生态健康养殖。强化政策引领,全面提高畜禽养殖场粪污治理和综合利用水平,加快推广应用发酵床养殖、沼气工程等治污新模式,尝试推进农牧结合、种养结合,实现有机肥资源化利用;同时,严格实施病害畜禽无害化处理。
(二)调整产业结构,提升现代畜牧业整体发展水平。现代畜牧业区别于传统畜牧业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以规模化养殖实现生产、管理的标准化,提升产品品质,确保畜产品的优质和安全。一是要提高标准化水平。要依托各类畜牧业发展项目,推行以适度规模饲养为重点,以农户标准化养殖、养殖小区为基础的养殖模式,对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场实行统一饲料、统一防疫、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标准化管理和组织化生产,规范农户的养殖行为。二是提高组织化水平。要依靠各类养殖合作社组织开展指导培训、科学饲养等,提高养殖户科学养殖水平。依靠合作社的平台,协调畜牧企业与养殖户之间的利益关系,形成企业和养殖户之间的强力纽带,维护行业合法权益。三要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业。加工企业一头连着农户,一头延伸向市场,要把发展畜产品加工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环节,不断培育、发展、壮大骨干龙头企业,形成“农户+龙头企业+基地”的生产经营模式,打造标准化程度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强的利益共同体。四是要培育优势品牌。强化企业的品牌意识,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档次,扩大产品和企业的知名度,提升品牌价值,把优势产品变成名牌产品,加快实现由养殖基地到商品基地的转变。
(三)理顺体制、加大投入,不断提升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一是要加强基层畜牧兽医站建设。基层畜牧兽医站是动物防疫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措施得以有效落实的关键,财政要拿出专项资金,用于基层监管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做到人员、设施配备齐全,不断提高监管能力和水平。二是要提高检测水平。健全完善畜产品检测机构及其资质认证,进一步充实检测检验设备、完善检测手段、加大检测频率,不断提高检测能力和水平。三是提高畜产品认证率。要紧紧围绕我市创建国家食品安全城市、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的相关工作,加快推进有关无公害、绿色和有机畜产品的认证工作,提高认证率。四是加大执法检查力度。结合最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加大宣传,帮助企业牢固树立诚信经营的理念。对使用违禁药品和私屠乱宰等行为始终保持高压态势,严格检查、严厉打击,确保畜产品安全。同时,对定点屠宰场的设置重新进行合理化论证,务必使其便民利民,运作有序。
黑龙江省畜牧业基本情况 篇10
一、**县畜牧业生产状况
近年来,**县始终把发展畜牧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紧紧围绕市场变化,通过政策驱动,龙头带动,科技推动,市场拉动,大力发展牛、羊、猪、鸡四大支柱产业,全县畜牧业生产呈现出稳中有增的趋势。肉、蛋产量年递增率超过10%,人均占有量逐渐提高,人民膳食结构和营养状况得到了较大改善,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稳步上升。全县从事畜牧业生产的劳动力约有7万人,畜牧业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30%左右,畜牧业已经从农村家庭副业一跃成为农业中最有活力的支柱产业,成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门路之一。2003年,全县大牲畜存栏22万头,出栏9.5万头;猪存栏50万头,出栏65万头;羊存栏38万只,出栏50万只;鸡存栏362万只,出栏410万只,肉类总产7.6万吨,蛋类总产2万吨,畜牧业总产值9.5亿元。
在畜牧业生产上,呈现出了以下特点:一是饲养量大。全县25.3万户农民,牛、猪、羊年出存栏达198万头,户均7.8头;鸡年出存栏量730万只,户均29只。二是区域性强。全县初步形成了特色不同的四大养殖区,即以太清、城郊、观堂、王皮溜等乡镇为主的养牛区域;以枣集、贾滩、穆店等乡镇为主的养羊区域;以郑集、高集、城郊、唐集等乡镇为主的养猪区域;以马铺、张店、城郊、任集等乡镇为主的养禽区域。三是地方特色突出。在畜牧业生产上,突出地方特色,依托皮革加工、肉食加工、尾毛加工、饲料加工等畜牧相关企业,拉长了畜牧业生产链条,带动了畜牧养殖业的发展,形成了以牛、猪、羊、鸡四大产业为主,其它养殖竞相发展的特色格局。四是规模养殖发展迅速。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规模养殖发展迅速,目前,全县共有规模较大的养牛专业户45户,养猪专业户146户,养鸡专业户194户,养羊专业户34户,涌现出了像枣集养波尔山羊、涡北五门养猪、马铺三路口养鸡等养殖小区和专业村,畜禽饲养量逐年递增。五是科技含量逐步提高。科学饲养等技术已在畜牧生产中广泛应用,缩短了饲养周期,降低了饲养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特别是对畜产品的精深加工,进一步使其转化增值,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六是对农民增收作用增强。一部分“能人”已经靠发展养殖致了富,过上了小康生活。养殖业已从家庭副业逐步发展成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主导产业,在农民增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02年,我县农村人均畜牧业收入达600元。
二、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县畜牧业的发展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发展环境不够宽松。一是部分乡镇领导重视不够,多数乡镇没有出台相应的优惠措施,有的即使制定了一些优惠措施,也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去很好地落实;二是资金缺乏,政府和金融部门不能及时对困难户进行扶持,总爱“结富亲”,出现了“有钱的不愿干,想干的没有钱”的现象;三是治安条件差,牲畜被盗现象时有发生,农民缺乏安全感。
2、产业化程度低,科技含量不高。目前全县的畜牧养殖业仍是以农村散养为主,规模化养殖比重偏低,没有形成完善的科学饲养管理体制,饲养、管理、防疫、治疗水平低,对防疫工作重视不够,疫病时有发生,挫伤了农民养殖的积极性,给畜牧业发展带来隐患。产业化程度和科技含量偏低,缺乏对畜禽产品的进一步精深加工,产业链条不长,多限于自产自销,抗风险能力差。
3、畜产品质量不过硬。多数养殖户仍采用传统的饲养方式,难以适应市场要求。个别养殖户滥用违禁药物或饲料添加剂(如“瘦肉精”等),也不坚持休药期制度,难以避免药物残留和一些有毒有害物质的含量超标,严重影响畜禽产品的质量。对此,**县的畜产品生产和加工企业都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在收购时常不注意查验产地检疫、运输检疫、免疫标识、消毒等证明,对货源质量把关不严。
4、防治体系不完善。由于机构改革,21个乡镇兽医服务站均交给乡镇政府管理,防疫经费不到位,防疫网络不健全,不能及时对大的疫病和畜产品质量监测预报,一些重大疫病,如口蹄疫、新城疫、猪瘟等还时有发生。2004年1月5日我国所有疫病将向全世界解密,全县一旦出现疫情,疫区畜产品将会限制外调,甚至被销毁,这将是**县畜牧业发展的重大隐患。
5、畜牧执法力度不够。对畜产品生产和加工企业的管理没有严格按照《动物防疫法》的标准执行,一些不法商贩为牟取暴利,非法销售假种畜禽,假冒伪劣兽药饲料、添加剂,病死病害畜禽肉,严重扰乱了畜牧业经营市场。
三、关于**县畜牧业发展的思考
在畜牧业发展上,**县具有明显的现实优势和潜在优势。一是自然资源优势明显。**县气候及土壤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盛产小麦、大豆、玉米、红芋、花生、油菜等作物,年可产农作物秸秆63万吨,可提供饲料粮30万吨,饲养资源充足,有利于畜禽的生长,很多畜种都能适应这里的气候。二是龙头带动作用比较明显。**县有以鞋城皮革集团为龙头的皮制品加工业,以四通食业公司为龙头的生猪屠宰加工业,以张店刷料公司为龙头的尾毛加工业,以及试量狗肉、孔集卤鸡、中原牛肉等畜产品加工特色项目,都可以拉动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县的四通食业、粮食局万头猪场两家企业已初步通过河南省无公害体系认证。另外,**县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多,又实施过世界银行贷款肉牛发展项目、国家秸秆养牛示范县项目、省生猪基地县建设项目等,发展养殖有成功的经验。三是人力资源充足。21个农业乡镇都设有基层畜牧兽医服务站,从业人员380名,其中高级畜牧兽医师3名,有中级职称者40名,涉及畜牧、兽医、饲料、卫检、养殖、加工、市场营销等十几个专业的人员,可为发展畜牧业从规划、选种、生产、品种改良、疫病监测防治、饲料搭配、产品加工、质量鉴定、销售等多方面提供一条龙的网络服务。
如何发挥这一优势,做强做大畜牧产业?在以后的发展中,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优化发展环境,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良好的发展环境,是畜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基础。应注重从舆论、政策、执法、资金等方面,加大对畜牧业的支持和保护,为其提供全方位服务,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2、强化服务体系建设,增强服务功能
一是完善品种改良体系。不断增加品种改良网点,加大品种改良服务力度,进一步优化畜禽品种结构,提高良种覆盖率。二是完善疫病防治体系。建立健全规范的防疫服务网络,积极探索新的疫病防治服务形式和运行机制,有效地控制疫病的发生和流行。三是完善信息服务网络体系。以市畜牧局畜牧服务网为依托,开辟国内外信息网络的通道和窗口,建立**县畜牧信息网络平台,及时反馈县内、外市场信息,逐步完善信息服务体系。四是完善购销体系。积极组建专业养殖协会和经纪人队伍,在供种和销售上为养殖户提供便利。五是完善科技服务体系。狠抓畜牧技术培训,采取科技下乡、专家讲座、现场指导和办班培训等形式,加强同农业科技部门和科研院所的合作,有效促进畜牧业科技水平的提高。
3、突出龙头建设,提高产业化水平
按照上联市场、下联千家万户的要求,不断强化龙头组织建设,积极发挥龙头组织的桥梁纽带和辐射作用,促进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一是在发展方向上,把重点放在培植壮大已有的鞋城皮革、四通食业、尾毛加工等加工型和流通型企业上来,提高企业带动发展能力。二是在发展方式上,重点抓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使孔集烧鸡、试量狗肉、中原牛肉等特色加工向规模化、工业化方向发展,提高产品档次和竞争力。三是在经营机制上,强化龙头组织和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公司+基地+农户”、“市场+饲养场+农户”等经营模式,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四是在发展途径上,扩大招商引资范围,多渠道融资,充分利用外资建龙头。
4、突出标准化生产,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
要把标准化生产作为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拓宽销售渠道、增强市场竞争力、增加畜牧业效益的重要手段常抓不懈。一是狠抓无公害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建设。二是积极开展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证工作。对全县畜牧企业的生产管理不断进行规范,保证其产品达到无公害要求。在此基础上,积极帮助企业进行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证。三是积极开展畜产品市场准入。针对北京、上海、深圳、天津等城市实行市场准入制的问题,要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帮助养殖场取得市场准入资格。对进入市场的种畜、饲料、兽药、疫苗等要加强管理,防止不合格产品进入销售领域。
5、发展牧草种植,优化产业结构
牧草种植可以推动种植业由二元结构向三元结构转变,增加土地产出率、利用率;促进以牛、羊为主的畜牧业发展,优化畜牧业内部结构,降低饲养成本,提高畜产品品质。一是宣传发动。大力推广唐河、新野两县种草养畜的经验,广泛宣传种草养畜的意义和效益,提高群众种草养畜的积极性。二是搞好服务。举办专题培训班,对乡镇基层干部和种养大户进行集中培训;畜牧部门组织技术人员巡回到乡镇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举办牧草种子购销洽谈会,国内知名草种子公司与种养大户签订合同,确保草种质量和售后服务;乡镇政府和村组负责协调种草的土地,帮助群众解决连片种植的问题。三是种养结合。种草一定要与养畜相结合,因地制宜,因畜发展,以养畜带种草,以种草促养畜,走农林牧一体化开发的生态型养殖模式,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实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四是狠抓秸秆开发利用。围绕养牛和养羊小区、养殖场,推广秸秆青贮氨化等先进技术,提高秸秆利用率,降低养殖成本。
6、突出规模饲养,大力发展订单畜牧业
黑龙江省畜牧业基本情况 篇11
饲料质量安全执法年”先进单位
2009年, 农业部在全国组织开展了以“保障饲料安全、推进健康养殖”为主题的饲料质量安全暨执法年行动。黑龙江省畜牧兽医局各级领导及饲料管理部门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积极行动、扎实工作。2009年3月24日, 黑龙江省启动畜产品及投入品质量安全整治暨执法年活动, 3月25日, 作为黑龙江省2009年畜产品及投入品质量安全整治暨执法年活动的重要环节———黑龙江省饲料质量安全执法年推进会议在哈尔滨召开, 会议对饲料质量安全执法年活动作了部署, 并释读了《黑龙江省饲料质量安全执法年行动实施方案》;洪英华副局长代表黑龙江省畜牧兽医局与各地畜牧局负责同志签定了饲料质量安全责任状。在接下来的一年里, 黑龙江省各地市高度重视, 行动迅速, 通过召开各种会议传达贯彻农业部精神, 制定下发各类专项整治方案, 安排部署整治工作, 组织成立领导组织机构, 明确整治工作责任和目标, 落实各项整治措施, 把畜产品及投入品质量安全整治工作纳入重要工作日程。2009年6—7月份黑龙江省畜牧兽医局在全省开展了“畜产品及投入品质量安全整治暨执法年活动”督导检查工作, 由四个督查组对全省13个地市整顿工作进行了全面的检查。黑龙江省畜产品及投入品质量安全及监管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2009年11月份农业部下发了《农业部关于表扬饲料质量安全执法年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通报》文件 (农办牧[2009]74号) , 对全国54个先进集体、199个先进个人通报表彰。其中, 黑龙江省畜牧兽医局、哈尔滨市畜牧兽医局获得先进集体, 朱良坤、潘义德等7名同志获得先进个人。
畜牧业科技贡献率达55%
2009年, 黑龙江省依托畜牧科技推广体系建设项目, 实施推广了发酵床养猪技术、奶牛全混日粮饲喂技术 (TMR) 、甜菜粕利用技术等新技术。并不断加强畜牧科技培训和科技服务, 继续开展“走村进户”活动, 组织专家服务团先后深入到黑龙江省20个县 (市) 、近百个村屯开展技术服务活动, 共培训养殖户2 000余人次, 现场解决技术问题近千个, 发放各类资料万余份、专家联系卡5 000余张。同时, 黑龙江省畜牧兽医局还创造性地开展了“畜牧通”业务, 设立了畜牧移动服务热线。首批聘任24位专家, 配备了专用的无线通讯设备, 开展时时互动答疑工作。并新建了黑龙江省畜牧兽医科技网, 开通了专家在线答疑平台, 使养殖户可在网络上与专家进行互动沟通。据统计, 2009年专家共在线答疑800余例, 电话答疑1 000余例, 为养殖户提供了便捷的咨询通道。
黑龙江省还积极参与了奶牛、肉牛、生猪、家禽和牧草等6个类别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有9名专家成为该体系的岗位科学家, 7个科研单位被列入综合试验站。2009年, 黑龙江省畜牧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5%。
畜牧业向现代化转型升级
近两年, 虽然个别县 (市) 受奶业和猪产业波动的影响养殖量有所下降, 但是也为产业进一步转型升级提供了机遇。一部分散养户在经历了一段时期的养殖低谷后退出了行业, 而规模化养殖场资金充足, 技术条件好, 承受风险能力强, 受市场波动影响小, 低谷过后能够迅速提升生产能力, 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规模化经营比重和组织化程度的提升, 使黑龙江省畜牧业初步实现了向质量效益型现代产业的转型升级。
目前黑龙江省已发展各类养殖专业户41万多个, 养殖场7万多个, 养殖小区4 000多个, 奶牛、蛋鸡和生猪的良种率基本达到100%, 肉牛的良种率也已达到65%, 规模化经营比重达到70%以上, 全省有各类畜牧专业合作组织1 700多个, 拥有会员13万人, 组织化程度明显提升。与此同时, 由于近年来黑龙江省大力推广TMR全混日粮饲喂、青黄贮利用、生猪人工授精等先进技术, 使标准化养殖比例提高到65%左右。
“两个千万”工程顺利推进, 目标提前完成
为做大做强黑龙江省奶牛和生猪产业, 2008年, 黑龙江省制定了2008—2012年《黑龙江省千万吨奶战略工程规划》和《黑龙江省五千万头生猪规模化养殖战略工程规划》, 主要内容是通过金融部门贷款支持和财政部门的贴息, 重点发展规模经营, 加快推进全省奶牛业和生猪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进程, 继续巩固奶业大省地位, 做大生猪产业, 建设成全国性生猪生产基地, 转移农村劳动力, 提高农民收入, 推动黑龙江省由粮食大省向食品工业大省转变。
尽管2009年黑龙江省奶牛和生猪两大主导品种生产形势比较严峻, 但在国家和省委省政府一系列有效措施的扶持和保护下, 黑龙江省奶业和生猪发展基础并未动摇。2009年, 黑龙江省认真落实《黑龙江省千万吨奶战略规划》和《黑龙江省五千万头生猪规模化养殖战略规划》, 细化各项工作措施, 并不断加大财政贴息扶持, 推进了全省奶牛业和生猪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的进程, 全面完成了“两个千万”年度任务目标。在生猪规模场的建设中, 建成2 000~6 000头规模场1 037个、万头以上规模场77个;奶牛规模场建设中, 建成150~800头规模场394个、5 000头以上的9个。截至目前, 黑龙江省新建、改 (扩) 建2 000头以上生猪规模场1 114个, 新增生猪出栏422万头, 完成年度任务的103%;全省新建、改 (扩) 建150头以上奶牛规模场403个, 新增奶牛存栏15.5万头, 完成年度任务的104%。
县级以上城市生猪定点屠宰率达100%,
乡镇达97%
近年来黑龙江省依法实施生猪等畜禽定点屠宰管理, 严厉打击私屠滥宰, 销售病害肉、注水肉等不法行为, 群众食肉安全得到保障。2009年黑龙江省定点屠宰生猪1 423万头, 县级以上城市生猪定点屠宰率达到100%, 乡镇生猪定点屠宰率达到97%。猪肉消费增长较快, 屠宰企业数量大幅减少。2009年黑龙江省居民猪肉消费量占全部肉类消费总量的60%以上, 居民人均猪肉消费量已由1990年的29.5千克增加到2009年的34.3千克。目前, 黑龙江省共有生猪定点屠宰企业623家, 较1995年实施生猪定点屠宰制度前减少了312家。企业规模不断扩大, 屠宰工艺水平明显提高。2009年黑龙江省生猪屠宰量在20万头以上的大型企业达到17家, 屠宰量占全省生猪屠宰总量的82.2%, 培育出一批品牌化龙头屠宰加工企业, 吸引省外投资13亿多元。
近三年, 黑龙江省财政每年专项安排2 000多万元支持屠宰企业升级改造, 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生产装备和工艺技术得到推广应用。“放心肉”服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生猪定点屠宰企业全面建立和执行肉品品质检验制度, 未经检验或检验不合格的产品不得出厂;对病害猪及其产品一律实行无害化处理;生猪屠宰企业全面落实进销台账管理、电子档案管理、网上诚信管理, 实现了毛猪来源和产品销售可追溯;冷却肉、分割肉和小包装肉在大中城市市场销售占有率接近20%。同时, 黑龙江省加强执法检查, 严厉打击私屠滥宰。全省13个地市66个县 (市) 以及农垦、森工系统全部建立畜禽屠宰管理机构, 共有专业执法人员722人。2009年, 黑龙江省共出动执法人员8 000多人次, 执法车辆900多台次, 集中检查城乡结合部等重点区域, 依法取缔私屠滥宰窝点47个, 罚没违法所得和非法财物17.2万元。《黑龙江省畜禽屠宰管理条例》2010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 标志着黑龙江省畜禽屠宰管理全面纳入法制化轨道。
牛奶产量同比增长12%, 奶业走出低谷
趋向稳定
2008年以来, 受金融危机、“三鹿奶粉”、进口奶粉以及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 国产乳品市场占有份额直线下降, 黑龙江省奶业同全国一样出现了价格下跌、效益下滑现象。为扭转这种不利形势, 黑龙江省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保护政策, 开展奶牛保险、建设规模化养殖场、对青贮机械进行补贴等。并制定了全省奶业及乳制品的宣传方案, 大幅提升黑龙江省乳品品牌及知名度。同时加强生鲜乳价格管理, 稳定奶农积极性。因此, 下半年黑龙江省奶业开始缓慢走出低谷, 奶价和农民的养殖效益逐步回升, 奶业呈稳定向好之势。2009年全国1—8月份乳制品产量1 252.31万吨, 黑龙江省产量就占到111.86万吨, 同比增长5.11%, 全国排名第四位;干乳制品产量40.05万吨, 同比增长17.31%, 全国排名第一位。全省乳制品总销售收入155.96亿元, 同比增长26.05%;利润10.37亿元, 同比增长5.91%。2009年, 黑龙江省牛奶平均价格为2.2元/千克, 同比下降12.8%, 奶价甚至一度跌破2元大关。目前, 黑龙江省奶业下滑的总体趋势有所扭转, 价格、效益稳定回升。2009年12月底, 黑龙江省牛奶平均价格为2.36元/千克左右, 饲养一头单产5吨的奶牛已经从亏损近千元恢复到盈利千元左右。第三季度黑龙江省奶牛存栏236.2万头, 同比增长16.1%。2009年黑龙江省奶产量达到650万吨, 比2008年同期增长12%。
初建畜牧业监测预警平台
黑龙江省畜牧业监测体系、预警平台初步建立。
早在2007年, 黑龙江省就投入150多万元开发了畜牧业信息监测预警软件, 进而集成了全省畜禽 (猪、牛等) 生产情况分布、市场、价格、饲料及相关产业情况的基础信息。该体系能够提供及时准确的统计数据和可靠的监测结果, 为政府宏观调控提供科学依据。同时通过各类预警报告, 为广大养殖户提供市场价格、禽畜数量、前景走势等信息, 帮助农民减少养殖的盲目性, 准确把握市场走向。在此基础上, 定期召开专家委员座谈会, 对系统监测数据进行分析预测。通过分析找到普遍规律, 在指标产生波动的情况下, 对发展趋势做出预测, 然后及时进行发布。目前, 经过不断的完善, 该系统软硬件的更新升级工作已全部完成。截至2009年, 黑龙江省15个市 (县) 被农业部确定为价格监测市 (县) , 建立了畜产品价格周报制度;3个生猪调出大县建立了月报监测制度。与此同时, 在农业部启动的“百场 (厂) 千村万户”统计监测计划中, 黑龙江省16个县110个村330个养殖户分别被列入奶牛、肉牛、生猪和蛋鸡监测项目中。
消灭马传染性贫血病
马传染性贫血病 (以下简称马传贫) 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严重危害马属动物健康的致死性传染病, 属我国法定二类动物疫病。据黑龙江省畜牧兽医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黑龙江省一直是国内马属动物存栏最多的省份之一, 最多时近200万匹。黑龙江省在历史上曾是全国马传贫病的重灾区, 也是我国最早确诊马传贫病的省份。经过国家农业部考核组的考核验收, 并经权威实验室验证, 农业部确认黑龙江省已于2009年7月份达到消灭标准。这意味着黑龙江省已消灭马传贫, 并成为全国马传贫重灾区中率先达到消灭标准的省份。这也是黑龙江省继20世纪50年代消灭牛瘟, 1994年消灭牛肺疫, 1998年消灭马鼻疽之后, 在动物疫病防控和公共卫生安全工作中取得的又一可喜成绩。
万亩草原得以休养生息
松嫩平原是黑龙江省畜牧主产区, 由于长期超载过牧, 草原的退化、沙化、碱化现象严重, 有些地方已经变成了不毛之地。为改变这一状况, 黑龙江省从2003年开始, 陆续对松嫩平原的部分草原进行了休牧禁牧试点, 并采取政府扶持、地方配套、群众自筹等多渠道筹措草原改良建设资金, 运用浅翻轻耙、松土补播等措施改良建设草原, 提高草原的生产能力。同时通过宣传引导, 使大多数农牧民理解草原禁牧政策, 过度放牧、私自放牧现象明显减少。
2009年, 黑龙江省继续加大草原保护力度, 完善草原承包经营机制, 强化草原执法监督, 加快“三化”草原治理步伐, 推广舍饲养殖技术, 有效缓解了草畜矛盾, 使草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2009年, 黑龙江省草原禁牧面积已达2 850万亩。禁牧后的草原植被状况明显好转, 优良牧草增多, 植被覆盖度明显增加, 草层高度平均提高15厘米以上, 牧草产量平均提高30千克/亩。
连续6年未发生重大动物疫情
一直以来, 黑龙江省都将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作为重点工作来抓, 结合本省的自然情况, 创新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区域督导机制, 紧抓防控关键环节, 有针对性地制定防控规划和防控措施, 不断加大动物卫生监管力度, 强化兽医生产经营使用监管, 取得了突出成绩。
2009年黑龙江省畜牧兽医局扎实有效地全面开展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和奶牛A型口蹄疫应免率达到了100%, 全年累计监测和检测畜禽样品219 722份, 全省累积购置消毒药1 342吨, 确保了内疫不发生和重大动物疫情稳定;对所有奶牛群全面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 并采集了89 510头份血清样品进行了实验室监测。及时掌握奶牛健康动态, 调入A型口蹄疫疫苗721万毫升, 对全省奶牛全部实施了两次免疫, 有效防范了奶牛A型口蹄疫疫情发生和传入, 确保了黑龙江省奶业生产安全;各级防控中心对198家种猪场、484家商品代饲养场、707户散养户和10个交易市场、152家屠宰场, 开展了猪流感的流行病学调查, 并采集4 800份猪血样和鼻腔拭子样本, 进行了实验室检测工作。
黑龙江省畜牧兽医局首席兽医官李书华在全省畜牧兽医工作会上指出, 黑龙江省2009年动物防疫工作, 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 按照农业部的工作部署, 贯彻落实国务院“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靠科学、依法防治, 群防群控、果断处置”24字方针, 面对国内外重大动物疫情错综复杂的严峻形势, 黑龙江省准确把握形势、抢前抓早部署、完善各项措施、扎实科学防控, 有效应对和规避了疫情发生的风险, 继续保持了全省动物疫情稳定, 并实现连续6年无重大动物疫情发生的成绩, 有力地推动了“两个千万”战略工程的实施, 促进了畜牧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012)
【黑龙江省畜牧业基本情况】推荐阅读:
《黑龙江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05-30
黑龙江工程学院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表07-25
黑龙江西部07-18
黑龙江绥棱10-20
黑龙江方正05-29
生态黑龙江06-07
黑龙江鹤岗06-21
黑龙江黑河10-04
黑龙江延寿10-25
黑龙江伊春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