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2024-12-06

黑龙江省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共11篇)

黑龙江省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篇1

黑龙江省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人员退休审核“一站式”服务实施细则

第一章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退休审核“一站式”服务工作,进一步加强管理、健全制度、优化流程,根据《黑龙江省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员退休审批管理暂行办法》(黑劳社发〔2007〕12号)及《关于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员退休审批提供“一站式”服务有关问题的通知》(黑人社发〔2013〕56号)等文件精神,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退休审核“一站式”服务坚持职责明晰、部门联动、优化程序、创新机制、提升效能的原则,形成高效、便捷、透明的退休审核服务模式,打造专业、务实、廉洁的养老保险服务队伍,确保各项政策有效落实,从而全面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效能。

第二章职责分工

第三条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职责(以下简称人社行政部门)。人社行政部门负责参保人员退休资格审核、退休待遇及退休信息的核改,负责审查参保人员人事档案,认定档案出生年月、参加工作时间、参保时间、连续工龄、特殊工种年限、劳动能力鉴定评定等级及按原办法封定档案工资、计发比例、科技津贴、书刊费等涉及退休资格的项目。

省人社行政部门负责制定和调整全省退休审核政策,负责审核省级参保单位参保人员退休审核、待遇核改工作,负责全省特殊工种和因病提前退休的审核及待遇核改工作。

市(地)人社部门负责本辖区、县(市)正常退休审核及待遇核改工作;负责特殊工种和因病提前退休及待遇核改的复审工作,向省人社行政部门提交复审信息并汇总上报相关材料。

县(市)人社行政部门负责本辖区正常退休、特殊工种、因病提前退休初审及待遇核改初审工作,向市人社行政部门提交初审信息并汇总上报相关材料。

第四条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职责(以下简称社保经办机构)。社保经办机构负责核改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员基础信息,核定并发放退休待遇。根据人社行政部门的退休审核、退休信息核改结果,核定养老金待遇金额并社会化发放退休待遇。

第五条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中心职责(以下简称信息中心)。省厅信息中心负责为退休审核“一站式”服务提供技术支持和信息保障。根据省人社行政部门提供的行政管理需求,调整和完善金保工程退休审核信息系统;根据社保经办机构提供的业务需求调整和完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业务经办管理信息系统;受理人社行政部门和社保经办机构依据政策法规授权处理的特殊、批量业务。

第三章申报审核程序

第六条 退休申报。参保单位或存档部门(以下简称申报单位)填报《黑龙江省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员退休审核名册》(以下简称《退休审核名册》,附件1),携带人事档案等相关材料到人社行政部门审核退休条件。

第七条 退休审核。人社行政部门由初审人和复审人共同审查档案等相关材料,初审人录入并提交认定信息,打印《黑龙江省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员退休审核表》(以下简称《退休审核表》,附件2),加盖初审人名章;复审人核查档案材料、核对认定信息,网上点击审核结果、加盖复审人名章和退休审核公章。

第八条 待遇核定。社保经办机构待遇核定部门根据《退休审核名册》及《退休审核表》核对相关信息、核定养老金待遇并打印《黑龙江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员基本养老金核定表》(以下简称《养老金核定表》,附件3),加盖公章及审核人名章。

第九条 待遇发放。社保经办机构待遇发放部门根据《退休审核表》、《养老金核定表》核对相关信息,发放养老金待遇。

第四章待遇核改程序

第十条 核改申报。申报单位填报《黑龙江省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员待遇核改审核名册》(以下简称《待遇核改名册》,附件4),携带人事档案及相关材料到人社行政部门核改退休条件。

第十一条 核改审核。人社行政部门由初审、复审、处(科)室主管领导终审三级共同审查档案及相关材料,初审人录入并提交认定信息,打印《黑龙江省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员退休待遇核改审核表》(以下简称《待遇核改表》,附件5),加盖初审人名章;复审人核查档案材料、核对认定信息,网上提交复审结果、加盖复审人名章;处(科)室主管领导核查核改项目及相关材料,网上点击终审核改结果、加盖终审人名章和退休审核公章。退休待遇核改要留存相关佐证材料复印件,并加盖公章及各级审核人员名章后存入退休人员档案。

第十二条 待遇核定。社保经办机构待遇核定部门根据《待遇核改名册》、《待遇核改表》核对相关信息,重新核定相关待遇。将加盖公章和经办人名章的《待遇核改表》存入退休人员档案。

第十三条 待遇发放。社保经办机构待遇发放部门根据《待遇核改名册》、《待遇核改表》核对相关信息,发放养老金待遇。第五章核改信息管理权限

第十四条 人社行政部门负责的参保人员信息核改项目包括:出生年月、参加工作时间、间断工作年限、专业技术职务、国家职业资格等级、封档工资、退休时间、待遇享受月份等退休人员相关信息。

第十五条 社保经办机构负责的参保人员基础信息核改项目包括:姓名、性别、公民身份证号码、户口所在地、邮政编码、联系电话、地址等参保人员相关信息。

第十六条 省厅信息中心负责按政策法规对人社行政部门和社保经办机构提交业务变更需求涉及的相关信息以及其它授权处理的相关数据进行修改。

第十七条 人社行政部门、社保经办机构按职能权限修改人员相关信息后打印《黑龙江省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员信息修改表》(附件6)加盖公章及经办人员名章留存。

第六章制度建设

第十八条 建立一岗双责制约制度。退休审核建立双审复核机制,初审人、复核人共同审查档案及相关材料完成退休审核工作。退休待遇核改建立三级复查机制,初审人、复核人、处(科)室主管领导为终审人共同审查档案及相关材料完成退休待遇核改工作。各级审核人按照审核权限明确岗位责任。

第十九条 建立退休审核预审制度。正常退休实行预审。人社行政部门提前一年将下一年达到规定退休年龄的参保人员档案预审完毕。特殊工种实行提前半年预审,确定每年5月和9月为预审月,省级人社行政部门每年5月预审下半年特殊工种档案材料,每年9月预审第二年上半年特殊工种档案材料。

第二十条 建立内控预警监督制度。建立退休审核内控监督机制,开发“金保工程”退休审核内控软件,将退休审核、待遇核改风险点、问题多发点纳入内控软件,设置信息筛选、排查和预警功能。省厅信息中心提供筛选排查汇总信息和预警结果,各级养老保险行政部门、基金监督部门负责查询、比对,定期实施专项监督。

第二十一条 建立疑难职工档案联审制度。成立由人社行政、社保经办、信访、纪检等部门组成的疑难档案联审工作组,建立部门联审工作机制。对联审工作组认定的问题档案一次性审核终结,收回问题档案,并在“金保工程”网上锁定问题档案人员信息。

第二十二条 建立密钥复查备案制度。各级人社行政部门、社保经办机构要将本部门业务审核人员密钥用户名、密钥号码及密钥用户对应的职责权限上报当地人社纪检监察部门和省厅信息中心双重备案。省厅在全省范围定期对密钥管理情况进行检查。

第二十三条 建立网上申报备案制度。在“金保工程”退休审核系统中设立申报备案信息模块,建立女职工岗位变更、特殊工种从事情况网上报备制度。将全部报备数据纳入信息系统管理,并将新增女职工岗位变动情况、从事特殊工种情况在网上进行报备。

第二十四条 建立参保补费网上认定制度。建立新参保补费网上认定信息系统。人社行政部门负责对已参保企业未参保人员按相关规定新纳入人员进行参保资格和补费条件认定。通过网上认定系统,录入出生日期、工龄等信息并打印《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补费认定表》(附件7),社保经办机构根据《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补费认定表》及网上认定信息办理参保缴费手续。

第二十五条 建立退休审核一次告知制度。各级人社行政部门建立退休审核一次告知制度,印制《退休审核一次性告知单》,告知单内容包括申报材料及申报退休前需核实参保人员基础信息(姓名、性别、身份证号码)、参保信息(参保时间、建账时间)、单位信息(单位名称、单位代码)、缴费信息(欠缴情况、间断情况)。退休申报前提前告知申报单位核实参保人员相关情况,更改错误信息或补缴欠费后再申报办理退休审核手续。

第二十六条 建立基层现场办公制度。各级人社行政部门要通过深入基层现场办公的集中审核方式,对各市(地)、退休审核人数较多的企业和县(市),按排时间,组织专人集中上门审核退休档案,核改退休待遇、解答疑难问题。

第七章其它要求

第二十七条 充实人员力量,提高业务能力。各市(地)要加强人员配备,将综合素质好、业务能力和组织纪律性强的骨干力量充实到“一站式”服务队伍中,并严格实行退休审核一岗双责工作制度。同时,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业务培训,提高对政策掌握的准确度和业务操作的熟练度。

第二十八条 加强“一站式”办公环境建设。各级人社行政部门、社保经办机构要为退休审核“一站式”服务开辟绿色通道,设立人社行政退休审核、社保经办待遇核定和待遇发放“一站式”服务窗口。有条件的市(地)可增设“一站式”服务窗口,增设社保经办机构账户管理、基金财务窗口和银行收费窗口。要在“一站式”服务大厅安装监控设备和窗口服务评价设备。

第二十九条 逐步实现档案影像化管理。要加快参保人员档案信息化建设,各市(地)要抓紧研究开发档案影像扫描信息系统,集中场地、集中力量、集中时间分批次扫描参保人员档案要件,实现参保人员档案影像化管理。

第三十条 加强信息技术保障工作。省厅信息中心要健全退休审核“一站式”服务信息系统建设,建立网上报备、参保认定、内控软件等操作程序,完善退休审核、待遇核改数据统计和分析评估功能,实现退休审核程序和监管信息化。

第三十一条 本实施细则自2015年3月1日起执行。退休审核“一站式”服务各项工作要求与本实施细则不一致的,以本实施细则为准。

黑龙江省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篇2

浙江省积极推进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关于建立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的意见》(浙人社发〔2009〕222号)明确提出2011年在全省普遍建立门诊统筹,至今各地结合自身特点形成了不同的门诊统筹模式,其中,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门诊统筹较为成熟。通过对浙江省各统筹地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模式的总结和比较分析,可以为我国其他地区建立和完善医疗保险门诊统筹提供较好的参考。

1 浙江省各地城镇职工医疗保险门诊统筹

1.1 筹资方式

持续、稳定的筹资是开展门诊统筹的必要保障。门诊统筹基金有3种筹资方式:第一种筹资来源于单位缴费的一定比例,这种方式事先将单位和个人的筹资划分为个人账户、门诊统筹基金和住院统筹基金。第二种与第一种类似,门诊统筹基金来源于个人和单位缴费的一定比例,突出了多方筹资、共同受益的原则。湖州、衢州、台州和温州4地采取了前两种筹资方式。前两种筹资方式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门诊和住院分开筹资,保证门诊统筹基金筹资和资金分配的独立性,在每年收缴保费时,就能根据门诊统筹基金收入制定预算管理方案。第三种是直接划拨统筹基金用于门诊,实现门诊和住院服务之间的基金共享,提高了门诊统筹的共济能力,也因为门诊和住院基金之间没有明确限定,因而如何有效平衡这两部分服务的保障有待进一步研究(表1)。

注:嘉兴市对2005年前后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者设定了两种不同的缴费水平和保障待遇

1.2 需方费用共担方式

起付标准、共付比例和最高支付限额等需方费用共担方式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参保者可能发生的道德风险,并且提高医保基金的管理效率,但对参保者的医疗服务利用也会产生一定影响[19]。

1.2.1 起付标准

半数以上的统筹地区规定了必须在个人账户当年资金使用完之后才能进入门诊统筹起付标准或共付段的计算。其中,金华、丽水不另设起付标准,个人账户当年资金相当于起付标准。杭州、宁波和温州在个人账户当年资金使用完毕后需支付相应的起付标准,才能进入统筹支付段。相较而言,前者保障水平较高,而后者则更有利于改善医保基金管理效率,遏制道德风险的发生。嘉兴、衢州、绍兴和舟山无论当年个人账户使用情况如何,经过起付标准后即可进入统筹共付段。湖州和台州不需要经过个人账户或起付标准,直接进入统筹基金共付段。该方式统筹基金管理简单,参保者保障待遇好(表2)。

衢州和绍兴所有参保者门诊统筹的起付标准一致,而杭州、嘉兴等地对在职和退休人员设置了不同的起付标准,差距在200~600元之间。宁波则分别针对45周岁以下、45周岁(含)以上在职及退休职工设立了不同的起付标准。不同年龄组参保者的卫生服务需要有所差异,而退休职工的支付能力往往低于在职职工,因而对退休职工设立较低的起付标准,有助于保障其卫生服务需求。此外,被调查地区的城镇职工医保门诊统筹未对不同级别医疗机构设置不同起付标准(表2)。

1.2.2 共付比例

湖州、金华等地在职与退休职工门诊统筹的支付比例相同。而杭州、绍兴等地退休职工则比在职职工享有更高的门诊统筹支付比例,差距在4%~6%之间(表2)。

浙江省各地城镇职工医保门诊统筹均对不同级别医疗机构设置了不同的统筹支付比例,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诊能获得额外5%~30%的统筹支付,旨在通过经济杠杆,引导患者就诊下沉。此外,丽水与舟山针对门诊费用采用“分段累进”式的支付比例,费用越高,统筹基金支付比例也越高(表2)。

1.2.3 最高支付限额

最高支付限额是医保基金的“止损线”,超过部分由患者或其他补充保险、医疗救助等承担,能有效控制医保基金风险。大部分地区规定了门诊统筹基金年度支付限额,其中,湖州和台州对在职和退休职工设立了不同的门诊统筹年度支付限额。舟山未设置独立的门诊统筹最高支付限额,而是对门诊统筹、门诊大病和住院费用汇总设立了一个总的年度支付限额。杭州和宁波的门诊统筹不设立最高支付限额(表2)。

1.2.4 需方费用共担水平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筹资标准以及卫生服务利用水平有所不同,各地对于门诊统筹的保障待遇设置了不同的标准(表2),归纳后可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衢州、绍兴、台州和温州):低起付(<500元)、低患者共付比例(<50%)、高封顶线(>3 000元),门诊统筹福利水平较高,同时需要控制参保者道德风险的发生。

第二类(杭州和宁波):高起付(>500元)、低患者共付比例(<50%)、高封顶线(>3 000元),医保基金管理效率高,且通过高起付标准的设置,减少了不必要的服务利用,但可能影响部分低收入者的服务利用。

第三类(嘉兴、金华、丽水和湖州):低起付(<500元)、高患者共付比例(>50%)、低封顶线(<2 000元),进入共付段相对容易但保障水平不高,对于慢性病长期治疗等门诊费用较高的参保者的保障作用可能有限。

a:括号内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生费用的补偿比例;b:嘉兴市针对不同人群采用两档筹资水平和保障待遇;c:门诊医疗费用400元(含)以下部分统筹基金支付比例为20%,400元以上部分统筹基金支付比例为30%;d:在职职工起付线为45周岁以下的900元;45周岁(含)以上至退休的600元;e:市内定点零售药店门诊统筹基金支付比例为60%,市外二级及以上定点医疗机构55%;f:当年门诊费用840元(含)以内,统筹基金支付30%,超过840元至1.5万元部分,在职人员统筹基金支付45%,70周岁以下退休人员由统筹基金支付50%,70周岁(含)以上的退休人员由统筹基金支付55%,1.5万元(含)以上部分由统筹基金支付70%,其中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定点乡镇(街道)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站就诊发生的医疗费用,统筹基金支付提高5%

2 开展和完善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的政策建议

2.1 从国家层面出台指导意见,确立基本筹资标准和保障待遇

浙江各地城镇职工医保门诊统筹的筹资比例为缴费基数的1.5%~5.5%不等,参保者的保障待遇差异也较大,如各地的起付标准从0~1 000元不等,基金支付比例差异超过了50个百分点。不同地区、人群之间门诊统筹的差异,客观上受到经济发展和医保筹资水平的制约,对当地参保者的卫生服务可及性和利用将会产生直接影响,导致后续的公平性问题。为切实保障各地居民的基本门诊服务需求,应从国家层面出台指导性政策,明确门诊统筹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待遇水平,有助于各地有序建立和开展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更好地保障参保者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

2.2 鼓励多方筹资,完善需方费用共担机制,逐步提高门诊保障待遇

当前,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的报销比例普遍低于住院服务保障,部分参保者尤其是慢性病患者仍然面临较高的自付费用负担。同时,由于门诊服务的需求弹性较大,易产生道德风险,对医保基金造成冲击。因此,要坚持基本医疗保险多方筹资的原则,个人、单位、政府等共同筹资,并不断完善需方费用共担机制,提高患者对自身健康的责任意识以及对医疗服务的合理利用。在此过程中也不应忽视费用共担机制对卫生服务可及性和可负担性的影响。起付标准最先发挥作用、影响面最广,对减少不必要的服务以及降低医保管理成本有积极作用,但起付标准不宜过高,以免对卫生服务可及性产生负面影响。此外,费用分段累进的统筹支付具有一定借鉴价值,在筹资水平有限的情况下可优先提高年度内累计费用较高的参保者的保障水平。最高支付限额应随着筹资水平的提升而逐步提高。长期而言,随着我国全民参保目标的实现,应更加注重统筹基金所发挥的风险共济作用,更有效地发挥个人账户对社区或基础门诊服务的保障作用,提高医保基金的使用效率。

2.3 以门诊统筹为切入点,区域卫生规划和支付方式改革为依托,推进签约就诊管理和分级诊疗制度

国际经验表明,门诊签约就诊以及全科医师“守门人”制度能够及时处理常见病、多发病,为疑难杂症病人提供专业的转诊咨询服务,并且高效率地完成预防和健康管理等服务,有助于改善人群健康。门诊统筹是在我国重新引入门诊签约就诊管理的良好契机。杭州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推行的基层定点就诊减免起付标准、以及对不同级别医疗机构使用不同的报销比例的经验值得借鉴。在未开展门诊统筹或门诊统筹待遇水平较低的地区,可通过改善基层医疗机构就诊的保障待遇,鼓励患者在基层签约就诊。此外,通过门诊签约就诊管理与转诊的有序衔接,还能促进我国分级诊疗制度的构建,充分发挥不同层级医疗机构的职能。

区域卫生规划和服务网络布局是门诊签约就诊能否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只有不断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才能真正吸引患者就诊,并为患者提供适宜服务。支付方式改革则是从外部激励机制角度促进门诊签约就诊和分级诊疗制度构建的有力措施。按人头支付是门诊服务的主流支付方式,其前提就是签约就诊管理。在不能一步到位地引入按人头支付的情况下,因地制宜地实施其他的创新支付方式对于推进门诊统筹的发展至为重要。例如,杭州市2009年起推行以绩效为基础的总额预算管理办法,以规范行为、促进合理利用为目标,以控制费用上涨的增量为抓手,逐步引入控制成本的激励机制,引导医疗机构通过技术、服务吸引病人合理利用医疗服务[20]。

·作者声明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黑龙江省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篇3

[关键词]企业;城镇职工;医疗保险

一、基本情况

某企业是在京中央某企业的直属直管单位,地处河北某市,企业现有在职职工1340人(其中有内部提前退休28人,有40多人工作居住在市属的各县),退休人员450人(其中有210人安置在异地),企业的基本养老保险已在北京市参保。由于以上管理机构、地域和人员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所在地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面及保障水平一时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企业担心参加所在地的医保会使企业的职工和退休人员的医疗保障水平下降,企业参保积极性不高等原因,造成了企业的基本医疗保险未能及时在企业所在地参保。由企业参照所在地的医疗保险政策自己管理。

二、风险分析

1998年底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中明确规定: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包括企业(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等)、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职工,都要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社会保险是国家强制保险,不参加社会保险即构成企业违法。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落实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时期,企业参加所在地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是保障民生的基本要求。

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的一重要管理原则是属地管理。基本医疗保险与大病统筹、工伤保险、生育保险是联带管理,未参加所在地的基本医疗保险也就不能参加所在地的大病统筹、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大病统筹是医疗保险不同保障层次的重要环节,是参保人员患大病的重要保障。企业发生工伤事故是无法绝对避免的,发生工伤事故后,相关的劳动能力鉴定等都无法正常进行,企业面临的风险是可以想像的。按照企业所在地政府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实施办法》的规定。职工连续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的最低年限为女满30年,男满35年,2000年12月31日前符合国家规定的工龄视为本人的基本医疗保险缴费年限。职工退休时,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的年限达不到最低缴费年限的,应以本人退休时的基本养老金为缴费基数,由用人单位继续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直至达到最低缴费年限。2001年1月1日以后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退休职工,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的年限达不到最低缴费年限的,应以本人退休时的基本养老金为缴费基数,由用人单位继续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直至达到最低缴费年限。经统计,截止到2009年1月1日,该企业2001年1月1日以后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退休人员中,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的年限达不到最低缴费年限的,男有53人,女有29人,累计欠缴年限为284年零3个月,假设职工退休时的基本养老金平均为1500元作为补缴的缴费基数,则须补缴的基本医疗保险费的金额为:(284×12+3)×1500×7%=358155元,对于企业来说,也是一笔可观的开支。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新退休职工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的年限达不到最低缴费年限的将越来越多。

近年来,虽然企业的社保工作人员做了大量细致工作,参照所在地的医疗保险政策制定了详细的实施办法,并为之实施付出了艰苦的努力,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职工年龄和退休人员的逐年增加,新的疾病诊疗手段方法、新的药品层出不穷,患恶性肿瘤等大病、疑难病的职工和退休人员人数的不断上升,医疗费用逐年上升的趋势难以改变,企业的社保工作人员难以胜任审核诊疗项目、药品目录等专业工作,企业提取的用于医药费支出的医疗保险基金越来越难以为继。2008年全年,该企业就有15人患恶性肿瘤等大病、疑难病,医药费支出高达160万元。

三、结论

未及时参加所在地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会给企业、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带来隐患和风险。现社会,企业领导和社保工作管理人员已经充分认识到了参加所在地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企业社保工作管理人员已做好准备,与所在地有关部门积极协调,争取早日参加所在地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解除企业、职工和退休人员的后顾之忧。

参考文献:

黑龙江省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篇4

档案有助于武汉市未参保集体企业职工及退休人员家属工参加城镇

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方案的良好实施

2011年2月,湖北省电信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及各子公司开始实施将未参保集体企业职工及退休人员家属工纳入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养老保险是按国发【2000】8号文件的规定,因企业破产,倒闭,停产,半停产多年且无力缴纳社会保险费而未参加我市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及退休人员.他们需要通过身份认定便可参保,而身份认定工作由市城镇老年居民养老保障工作领导小组办公统一组织实施,依托单位实行归口管理,身份认定工作很具职责分工,依托单位,按照个人申请、申请报单位初审 认定部门复审 认定结果报备的程序及要求进行.认定做工全程接受群众监督,认定结果实行公示制度.我公司严格根据个人原始资料或能够认定其身份的其他资料进行初审,并在《认定表》上分别签署意见,经办人签字加盖公章,然后将认定表和相关资料上报认定部门复审.而我局充分利用原始档案资料的记载对人员身份进行认定,而无原始档案资料或原始档案资料不全的,必须由申报单位,单位主管部门,认定部门逐级加盖公章予以确认.这是非常麻烦的,所以在身份认定的基础上,为每一位人员建立个人身份认定卷宗,就显得十分必要.我公司按照统一格式,统一要求,统一标准,为每一位员工建立个人身份认定卷宗,由我公司负责归集,整理装订成册,并附目录,基本做到一人一卷宗.并在参保登记时,由我单位向所在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移交身份认定卷宗,并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统一存放及管理.一律按照无卷宗或未按规定建立卷宗的人员不得纳入参保范围.这样就大大提高了我公司的现代化管理效率,通过在档案中提供的有力资料,确保了我公司未参保集体企业职工及退休人员家属工的利益,解决了员工个人各方面的问题,发挥出良好的社会效益.我公司通过利用档案,严格按照工作范围,认定程序建立,管理和移交档案,我局为每位参保登记人员从个人提交申请起建立卷宗,认定过程中,及时将各类表格和资料归档,参保登记时,也由我部门统一向社会保险登记部门移交卷宗,确保参保登记人员与档案一一对应.促进了此次我公司社保工作的高效率顺利完成,确保了员工的生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坚实基础,保证了我公司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充分发挥了档案的价值作用.体现了我公司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使我公司未参保集体企业职工及退休人员家属工纳入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问题得以圆满解决.

黑龙江省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篇5

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政策简介

一、参保范围

1、有雇工的城镇个体工商户和与其形成劳动关系的雇员应当依法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2、无雇工的城镇个体工商户、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可以依照《浙江省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条例》规定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二、参保登记手续办理

城镇个体工商户应当按规定到县社保中心办理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登记手续。申请办理社会保险登记时,应当填写《用人单位社会保险登记表》,并提供以下证件和资料:

1、工商营业执照及复印件;

2、税务登记证及复印件;

3、开户银行许可证及复印件;

4、法人身份证及复印件。

经审核符合规定的予以办理登记手续。

灵活就业人员按相关规定申请办理社会保险登记时,应当填写《城镇自由职业者社会保险登记表》,并提供户口本、身份证及复印件、工商银行存折及复印件等有效证件到地税大厅社保服务窗口办理。

三、缴费基数、缴费比例

城镇个体工商户以上一年月平均实际收入作为个人缴费基数。(上一月平均实际收入低于上一全省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80%的,按照80%确定缴费基数;高于上一全省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300%的,按照300%确定缴费基数)。城镇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缴费比例为18%。其中雇主的养老保险费全部由其本人缴纳;雇工的养老保险费由雇主缴纳为10%,雇工缴纳为8%。如2010年1-12月:缴费比例18%基数按80%则每月应缴329.76元,按100%则每月应缴412.20元。

四、待遇享受

参保人员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男60周岁、女50周岁)后,缴费年限满15年的,从其办理领取手续的次月起,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缴费年限不满15年的,可办理延缴或一次性领取手续。延满后满15年的,从其办理领取手续的次月起,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要求一次性领取的,其个人账户储存额一次性支付给本人,并按缴费年限每满一年发给一个月的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同时终止基本养老保险关系。

五、待遇计发

基本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参保人员退休时上一年全省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参保人员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全部缴费年限×1%+个人账户储存额÷计发月数(参保人员的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按本人缴费工资的8%建立,由个人缴费形成。)

六、正常缴满15年并到达退休年龄后,每月究竟能领取多少

如某职工2008年12月办理领取手续,按上一年省平工资(100%)正常缴费满15年所计算的基本养老金为597.5元,该职工15年所缴本金为41300元。根据《浙江省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条例》规定,符合享受最低基本养老金待遇的退休人员,其当年计发的月基本养老金低于当地上一月平均基本养老金60%的,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照当地上一月平均基本养老金的60%的为776.40元,那么该职工最后基本养老金认定金额为776.40元,那么该职工最后基本养老金认定金额为776.40元。

[假设某参保人员从2009年1月开始参保,按上一年省平工资(100%)作为缴费基数,每月应缴388.80元;每年递增5.5%,个人账户记账利率为4%,到领取时足额缴满15年,当年可领取的基本养老金待遇计算如下:

基本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686.60+382.70=1069.3元(如计发的月基本养老金低于当地上一月平均基本养老金60%的,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照当地上一月平均基本养老金的60%予以补足。)再加上养老金正常增资,则该参保人员约6年左右时间就能拿回所缴本金。]

七、办理领取后的养老金是否固定不变

办理领取手续后,即可每月领取养老金。同时建立基本养老金调整机制,正常性调整按省有关规定执行。这就意味着在领取后的日子里,您的养老金将逐步增加。

八、参保人员在职或退休后死亡的待遇

参保人员如在退休前死亡,其个人帐户部分(本金和利息)全部退还,并终止其养老关系;参保人员如在退休后死亡,享受的丧葬费、一次性抚恤费由社保中心按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支付。(目前标准:丧葬费4000元、一次性抚恤费10000元,两项合计14000元)

九、参加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有哪些好处?

(一)老有所养。参保人员在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后,符合按月领取基本养老保险条件的,终其一生,均可按月领取养老金直到死亡。

(二)基本生活有保障。参保人员退休后的养老金水平随职工工资水平的提高而提高。

(三)没有职业差异。无论是城镇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员,还是国有、集体企业职工,只要参加了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退休时就可按同样的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享有养老待遇。

(四)流动不影响待遇。劳动者在所有企业和个体经济组织之间的工作流动,养老保险关系和个人账户都可以保留并随之转移,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可累计计算,退休时不影响基本养老金待遇的计发。

十、社会养老保险与商业养老保险有何区别?

一、原则不同。基本养老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建立并实行的一种社会制度,是政府行为。商业保险是由保险公司经营,以自愿方式,通过投保人和保险人之间的合同建立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属企业行为。

二、性质不同。基本养老保险具有非盈利性质,它以国家财政作后盾,养老保险基金的支付风险责任由国家和政府承担;商业保险以盈利为目的,盈亏自负。

三、水平不同。基本养老保险的保险水平考虑劳动者原有生活水平、社会平

均消费水平以及国家财政承受能力,还要物价上涨调整;商业保险按投保人缴费多少确定保险水平。

黑龙江省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篇6

为保障在本市就业的外来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经研究,现就外来从业人员参加本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若干问题通知如下:

一、与本市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外来从业人员(以下简称“外来从业人员”),应当参加本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二、非城镇户籍外来从业人员参加本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缴费基数和比例如下:

(一)基本医疗保险缴费基数实行5年过渡,具体办法按市政府《关于外来从业人员参加本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执行。

(二)基本医疗保险缴费比例为7%。其中,用人单位应当按缴费基数6%的比例,为职工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职工个人按照缴费基数1%的比例,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

三、非城镇户籍外来从业人员从参加本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次月起,可享有门诊医疗和住院医疗保险待遇。

(一)门诊医疗保险待遇

用人单位办理外来从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登记手续并按规定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后,市医保经办机构应当为非城镇户籍外来从业人员建立个人医疗帐户(门诊专用)。

非城镇户籍外来从业人员个人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全部计入本人的个人医疗帐户(门诊专用)。2011至2014(过渡期内),个人按月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低于30元的,个人医疗帐户计入标准按每月30元执行。

个人医疗帐户(门诊专用)可用于本市医保定点药店购药和本市医保定点医疗机构门急诊就医,用完为止。

(二)住院和急诊观察室医疗待遇

非城镇户籍外来从业人员住院或急诊观察室留院观察所发生的医疗费用的支付,按《上海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办法》的相关规定执行。

(三)非城镇户籍外来从业人员暂不享受门诊大病和家庭病床医疗待遇。注:

门诊大病: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大病范围规定的病种叫门诊大病。门诊大病病种参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特殊病种确定,由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联席会议公布。

目前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特殊病种有17个:各类恶性肿瘤、慢性肾功能衰竭、器官移植术后的抗排异药物治疗、慢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精神分裂症、糖尿病(合并心、脑、肾及神经系统慢性病变)、脑卒中后遗症(脑出血、脑栓塞、脑血栓引起)、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期)、肺结核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原发性高血压病(合并有心、脑、肾损害)、冠心病(合并心肌梗塞、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心脏扩大)、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合并肺心病、呼吸衰竭)、甲亢(浸润性突眼、严重心律不齐、心脏扩大,心力衰竭)、血友病。家庭病床:家庭病床是以家庭作为护理场所,选择适宜在家庭环境下进行医疗或康复的病种,让病人在熟悉的环境中接受医疗和护理,既有利于促进病员的康复,又可减轻家庭经济和人力负担。家庭病床的建立使医务人员走出医院大门,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医疗护理要求,服务的内容也日益扩大,包括疾病普查,健康教育与咨询,预防和控制疾病发生发展;从治疗扩大到预防,从医院内扩大到医院外,形成了一个综合的医疗护理体系;家庭病床是顺应社会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的医疗护理形式。

参保居民因脑血管意外后遗症、恶性肿瘤晚期、骨折牵引,经首诊定点医疗机构审核后,可设立家庭病床治疗。

四、非城镇户籍外来从业人员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支付范围、支付标准和转移接续等,按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有关规定执行。

五、非城镇户籍外来从业人员经与用人单位协商一致,可以按《上海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办法》的规定参保缴费(缴费比例14%),享受相应的医保待遇。

六、参加本市基本社会保险后在本市领取养老金的非城镇户籍外来从业人员,其按本市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办法缴费的年限(缴费比例低于14%的缴费年限)可以进行折算,折算后的累计缴费年限达到本市基本医疗保险规定的可以享受退休医疗保障待遇的最低缴费年限,可享受本市城保退休人员医保待遇。缴费年限折算办法由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另行规定。

本通知自2011年7月1日起执行,有效期为实施之日起5年。本市已有规定如与本通知不一致的,以本通知为准。

黑龙江省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篇7

一、户籍差异引起的问题与矛盾

(一) 本地农村户籍灵活就业人员因无法参加职工养老保险产生不满。

虽然农村户籍的灵活就业人员可以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 但对他们而言, 以缴费能力和享受养老待遇来看, 很多人还是希望参加职工养老保险, 与城镇灵活就业人员一样享受较高的养老待遇, 但目前因户籍障碍无法实现, 引起此类人员不满。

(二) 女职工退休年龄不同导致缴纳养老保险费终止时间不同而引发矛盾。

《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21条规定:“劳动者到达法定退休年龄的, 劳动合同终止”。企业在对女职工退休年龄认定上, 也是按照城镇户口50周岁, 农村户口55周岁。到龄时无论其能否享受养老金, 一律终止合同。这样就导致同一家企业, 同样岗位从事同样工作的女职工在缴交养老保险费上的不同。一是达到50周岁的城镇女职工, 缴费不足十五年的, 大多希望与农村女职工一样, 由企业为其继续缴费。二是达到50周岁的农村女职工, 缴费满十五年以上的, 则希望与城镇女职工一样可以办理退休。因女职工退休年龄的不同, 不仅影响养老保险缴费及待遇问题, 还牵涉到工伤保险参保与停保, 一些企业, 特别是商贸服务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多次到社保经办机构反映其不合理性。

(三) 未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户籍高龄职工无法申领老年生活保障金, 损害了他们的权益。

申报老年生活保障金时, 有些70周岁以上的农村户籍高龄职工, 个人提出申请并提交了相关档案材料。他们曾在国有企业、县级以上城镇集体企业或机关事业单位工作, 后因机构精简等各种原因回乡。原以为闽人社文[2013]139号文件可解决他们老年生活保障问题, 却因农村户籍身份而无法通过社保经办机构初审上报。他们年轻时也与同单位的城镇职工一样做出了贡献, 却在年老时无法享受同等待遇。

(四) 达到法定退休年龄, 但缴费不足十五年的农村户籍职工只能转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 影响了其养老待遇。

当前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农村职工, 如果到达法定退休年龄, 缴费年限不足十五年的, 按照《关于印发〈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暂行办法〉的通知》规定, “参保人员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转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个人帐户全部储存额并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个人账户, 参加城镇职工养老的缴费年限合并计算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缴费年限”。虽然衔接办法改变了以往一次性办理退保的做法, 但并没有从根本上使农村职工享受到更好的待遇。

1. 两种制度形成的个人账户储存额不同, 使得办理转移的农村职工养老待遇受损。

农村职工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 其个人账户储存额, 从2006年开始, 只是其个人缴费部分的本息。农村职工如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 其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了个人缴费部分本息外, 还有政府每年对参保人的缴费补贴, 以及可能获得的集体补助及其他经济组织、社会公益组织、个人对参保人缴费的资助等。

2. 农村户籍职工无法延续缴费, 影响养老金待遇水平。

在实际工作中, 有些达到退休年龄的农村职工已在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并缴费多年但不足十五年, 想办理补缴不符合政策, 想延长缴费满十五年后办退休, 却又因户籍问题不能延续缴费, 职工个人往往感觉很委屈又很无奈。目前对这类人员只能转入城乡养老保险衔接的办法, 其实对职工养老金影响很大。

二、进一步完善与户籍改革相适应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政策的几点建议

(一) 允许本地农村户籍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

据报道, 辽宁省大连市于2013年实行户籍改革, 取消农村户籍, 统一为居民户口, 原“农村户籍”人员也可以按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四川省也对年满16周岁以上的灵活就业者, 无论是城镇户口还是农村户口, 均可自愿申请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因此, 建议我省修订现行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政策。允许本地农村户籍就业人员, 可与本地城镇灵活就业人员一样, 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和意愿, 选择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或者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并享受相应的养老保险待遇。

(二) 统一企业女职工退休年龄, 女职工退休年龄不因户籍不同而区别对待。

女职工退休年龄的不同, 一方面影响养老保险缴费及待遇水平。另一方面, 农村户籍的女职工, 往往因家庭经济等因素, 身体状况不如同龄城镇女职工;受教育程度方面, 农村女职工也大多处于劣势。而城镇女职工50周岁退出劳动岗位, 农村女职工55周岁退休, 显失合理与公平。因此, 在法定退休年龄尚未改变的情况下, 建议企业女职工退休年龄统一, 即均按50周岁办理退休, 不再区别其是城镇户籍抑或农村户籍。

(三) 未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户籍高龄职工可按规定申领老年生活保障金。

为妥善解决福建省未参保高龄职工老年生活保障问题, 建议对符合政策规定的70周岁以上高龄职工, 不再区分户籍身份, 使符合条件的农村户籍未参保高龄职工同样享受老年生活保障金, 让此项民生工程惠及更多的高龄职工。

(四) 参照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 对转入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 除转移其个人账户储存额外, 还包括统筹基金部分。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的通知》解决了长期以来参保人员在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内跨省转移接续的障碍, 对广大劳动者来说, 不能不说是一种福音。同样, 农村户籍务工人员为企业发展做出贡献, 企业为农村职工缴纳养老保险, 是法定义务且是职工本人应获得的权益。农村职工在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 缴费不足15年, 转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 其在企业参保时, 未获得政府补贴及集体补助或其他资助。因此, 建议参照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办法, 不仅转移其个人账户储存额, 而且转移统筹基金12%部分, 将统筹基金转移额也并入其个人账户储存额计发城乡居民养老金待遇。此办法可弥补转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农村职工养老待遇损失, 有助于改变因不公平的制度安排, 而导致企业不愿为农村职工投保, 农村职工也不愿参加职工养老保险的现象, 调动企业和农村职工参保的积极性。

(五) 建议对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 到达法定退休年龄但缴费不足十五年的农村户籍人员, 可自愿选择延续缴费或办理转入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

《社会保险法》第十六条规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 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满十五年的, 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 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不足十五年的, 可以缴费至满十五年, 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也可以转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或者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 按照国务院规定享受相应的养老保险待遇”。从法条看, 《社会保险法》对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不足十五年, 可以超龄续缴的人员, 并没有以“户籍”作为限定条件。因此, 对农村户籍这类人员, 可由其自愿选择, 即允许其后延缴费至满十五年后办理退休, 享受职工养老保险待遇, 也允许其转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 享受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据悉, 2013年12月, 四川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打破户籍限制, 实施养老保险不受户籍限制这一新政。这是城乡二元结构长久持续情况下, 对城乡一体架构的新探索新举措。建议福建省尽快修订完善同《社会保险法》相配套的养老保险政策, 充分落实《社会保险法》赋予所有参保人员“延期缴费”的权益, 以保障参保人在年老时能够更好地享受养老待遇。

黑龙江省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篇8

关于参保人员跨省转移养老保险关系的问题

【政策核心】《办法》规定,跨省流动到广西行政区域内就业并参保的人员,符合文件规定条件的,根据有无用人单位两种情况,分别向参保地或者就业地养老保险经办机构申办继续参保和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手续;不符合文件规定条件的,则由新就业地养老保险经办机构按规定及时为其建立临时缴费账户,并由新就业地养老保险经办机构为参保人员出具不接收转移书面告知材料。

【政策解读】这是《办法》的核心条款之一。《办法》从制度上解决了参保人员因就业地的变换而受到影响的养老保险权益问题,实现了劳动者在跨省流动就业中基本养老保险关系的顺畅转移接续。

近些年来,我国劳动者跨省区流动就业的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已达1.5亿人。就广西而言,在区外务工就业的人员也超过600万人。许多人在不同城市和多个时段就业参保,而缴费年限不能累计计算,使他们在进入养老时利益受损甚至无法得到制度保障。也就是说,多缴多得的机制在他们身上没能实现。这无疑降低了这些劳动者参保缴费的积极性,这也是农民工在离开一个城市时选择“退保”的主要原因。农民工退保,实际上是终止了原已参保缴费获得的养老保险权益。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这一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制定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关系转续办法”,国务院要求在2009年“制定出台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暂行办法》的出台实施,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惠民政策的体现,是一件利民生的好事,顺民意的实事。《暂行办法》规定,劳动者跨省流动就业参保缴费的,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可以转移接续,缴费年限合并计算,个人账户储存额累计计算;未达到领取待遇年龄时,不得提前终止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并办理退保手续;在省内流动就业的,也要按照这一原则处理。这就真正、全面实现了参保人员“不论你在哪里干,养老保险接着算”。

按照《办法》规定,参保人员跨省流动到广西行政区域内就业,符合《暂行办法》和人社部发〔2009〕187号文件规定并有用人单位的,由用人单位向参保地养老保险经办机构申报办理继续参保和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手续;没有用人单位的,由参保人员本人直接向就业地养老保险经办机构申请办理继续参保和养老保险转移接续手续。参保人员若不符合《暂行办法》和人社部发〔2009〕187号文件规定办理跨省转移接续养老保险关系的,则由新就业地养老保险经办机构为其建立临时缴费账户,并为其出具不接收转移书面告知材料。

《办法》还明确,在广西行政区域内多个市、县就业并参保缴费的人员跨省转出时,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手续和基金划转,由参保人员在广西最后参保缴费所在地的养老保险经办机构负责办理。这是针对在广西行政区域内多地流动就业参保的缴费账户和临时缴费账户的跨省转出问题,而做出的具体规定。

关于跨省就业参保人员申报办理养老保险待遇领取的问题

【政策核心】《办法》规定,参保人员户籍所在地与最后参保地一致时,在户籍所在地办理待遇领取手续,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当户籍所在地与最后参保地不一致时,如果在最后参保地参保满10年,则在最后参保地领取待遇;如在最后参保地参保不满10年,依次向前推至满10年的参保地办理待遇领取手续;各地参保都不满10年,则在户籍所在地办理待遇领取手续。

《办法》还明确规定,如果广西户籍的务工人员达到领取养老保险待遇条件时,养老保险关系不在广西行政区域内的,由本人向户籍地养老保险机构提出书面申请,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可按规定及时予以办理。

【政策解读】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缴费。按照原有政策规定,参保人员跨地区转移接续养老保险关系,只转个人账户储存额,不转单位缴费部分。为此,这类人群中很多人认为参加养老保险“不合算”,于是半途退出参保。

与以往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相比,《办法》最大的区别是农民工离职时不能退出养老保险。农民工可以和城镇职工一样转移接续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将各地缴费年限合并计算,达到待遇领取年龄时,缴费年限满15年就可以按月领取退休金。这样,农民工离开城镇时就不用再退保,减少了养老保险权益的损失。

关于达到年限,养老金上哪儿领取的问题,这是参保人非常关心,也是《办法》中要解决的一大核心问题。因为在过去,各地区之间由于职责不清,出现过个别转出地和转入地相互推诿的现象。《办法》对这一问题的几种情况都进行了明确,非常便于操作。其中,对于在广西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参保缴费满10年,但户籍地不在广西,且其养老保险关系已转移外省的参保人员,可向广西区域内最后参保缴费地养老保险经办机构提出书面申请,即可获办理。

关于跨省养老保险基金的转移及

跨省转入广西行政区域内就业的

参保人员缴费工资指数的确定问题

【政策核心】对跨省养老保险基金的转移,《办法》规定,除了转个人账户储存额外,还要转移12%的单位缴费。

养老保险关系跨省转移至广西行政区域内后,符合养老保险待遇领取条件的参保人员,在计算其养老保险待遇时,缴费工资指数按本人在各参保地各年度月缴费工资和广西相对应的上年度全区城镇单位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比值,计算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

【政策解读】城镇企业职工的基本养老金,包括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其中,个人账户养老金按本人个人账户累计储存额除以一定系数计算,这对流动就业和稳定就业的劳动者都是一样的,只要多缴费,个人账户储存额多,这部分养老金水平就高。

对跨省养老保险转移,《办法》规定,除了转移个人账户储存额外,还要转移12%的单位缴费。目前,单位缴费养老金比例一般为工资基数的20%,为什么不将这20%全部转移,而只是转移12%,这会不会对转移的受保人养老金造成损失?这一标准,是国家考虑到转入地要承担将来发放转入人员基本养老金责任,如果完全不转单位缴费,长期支付的资金压力比较大;但如果单位缴费全部转移的话,转出地当期确保基本养老金发放的负担又过重。所以,这是在综合考虑转入地与转出地资金平衡关系后决定的。

黑龙江省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篇9

有关问题的通知

发布时间:2008年10月22日

冀劳社[2008]29号

河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补缴养老保险费有关问题的通知

各设区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扩权县(市)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省本级统筹单位:

《劳动合同法》实施后,用人单位为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已成为签定劳动合同的必备条件。随着单位和个人社会保险意识的增强,各地、各单位要求补缴以前中断期间的养老保险费,接续养老保险关系。经研究,现提出以下处理意见:

一、关于未参保的单位和人员补缴养老保险费

实行个人缴费后,未核定过缴费基数、未缴费人员为未参保人员;单位一直未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进行参保登记,未缴纳养老保险费的,为未参保单位。

(一)国家和省规定的应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单位,应按国家和省规定,为与本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所有人员(以下简称“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在国家规定劳动年龄内的职工,由于用人单位原因应缴未缴基本养老保险费的,用人单位可以向劳动保障部门提出书面补缴申请,并提交申请补缴期间与被保险人存在劳动关系的证明,以及工资收入凭证,经确认后,由企业和职工个人从规定实行企业和个人共同缴费之月起,补缴养老保险费。

(二)单位整体未参保的,应从企业注册成立之日起为职工全员参保,补缴基本养老保险费。但补缴时间最早不早于1995年1月。按本文规定参保补缴后,其已办理退休手续由单位负担其养老保险费用的人员纳入养老保险统筹。

整体参保的单位补缴时,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逐一核实职工身份、工作履历和原始工资发放表。职工与企业订立的劳动合同,必须经过劳动保障部门鉴证。对于符合条件的职工应在原单位公示后方可纳入补缴范围。

(三)未全员参保续保和整体参保单位在进行社保登记后,可补缴至本文下发前,以后应按规定正常缴费。

(四)未参保的原国有、集体企业职工,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后,现从事个体经营或灵活就业的,本人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供与原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原始证明材料和原职工档案,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核后,可对原在企业工作期间未缴纳养老保险费的时间进行补缴。建立个人账户后连续缴费满5年以上的,其在原国有、集体企业工作符合国家和省规定的连续工龄,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认定后可视同缴费年限。从事个体经营、自由职业期间中断缴费的,不允许补缴。

(五)未参保的个体工商户、自由职业者等灵活就业人员,不允许补缴。未参保人员男不满60周岁,女不满55周岁的,允许其参保缴费,从参保之月起计算实际缴费年限。达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缴费不满15年的,可延续缴费满15年后办理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手续。

二、关于中断缴费人员补缴

实行个人缴费后核定过缴费基数,也曾缴费,后因各种原因不再申报缴费基数,也不再缴费的,为中断缴费。

2005年底以前中断缴费的,可按本文规定补缴。

2006年1月以后中断缴费人员按省政府冀政〔2006〕67号第二十二条关于“对于曾参保的企业职工,因各种原因中断参保的,不再补缴基本养老保险费,断保期间按中断缴费处理”的规定执行。

三、关于补缴基数和缴费比例

未参保缴费的单位或人员和2005年底以前中断缴费人员补缴养老保险费,可按中断当年全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60%或100%为基数补缴。补缴建立个人账户以前养老保险费的,按相应年份全省职工平均工资为基数补缴,其中,补缴1989年底以前养老保险费的,以1990年全省职工平均工资为基数补缴。

单位和个人按当年缴费比例补缴。

四、关于查询期内的补缴

在缴费查询期内,本人提出缴费基数不实,经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核查属实的,由单位和个人补缴少缴、漏缴的养老保险费。补缴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为个人改记缴费基数,并重新打印对账单。超过缴费查询期不再重新核定缴费基数。

五、关于补缴工作流程

办理补缴的单位和个人提出补缴申请,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对需补缴人员基本情况初审并核定补缴年限和金额,同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复核后,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补缴相关事宜。

六、关于滞纳金和补缴利息

补缴单位缴费部分加收滞纳金,补缴个人缴费部分补缴利息。

(一)加收滞纳金

1.补缴单位缴费部分按日加收2‰滞纳金,其中,中断6个月以内的时间,不收取滞纳金,超过6个月的时间按日加收滞纳金。

2.应参保未参保企业整体参保和因生产经营困难中断缴费的单位整体续保,在本文规定的时间内补缴养老保险费的,根据其现经营情况,可适当减收滞纳金。

3.行政诉讼、劳动争议仲裁判定由企业补缴养老保险费的,按规定补缴的滞纳金,不得减收。经审计、稽核、监察发现缴费基数不实、少报缴费人数造成少缴、漏缴养老保险费责令补缴的,按规定加收的滞纳金不得减收。

4.减收滞纳金须经市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批准,报省劳动保障部门备案。未经批准自行减收滞纳金和经审核批准未备案减收滞纳金的,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二)补缴利息和记录个人账户

需补缴的利息不得减免。补缴建立个人账户以前利息,按建立个人账户后历年公布的记帐利率的平均值补缴。建立个人账户后按历年公布的个人账户记帐利率补缴。个人补缴的建立个人账户前的利息并入养老保险统筹基金,补缴的建立个人账户后的利息记入个人账户。单位和个人缴费部分共同补缴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从建立个人帐户时间起,为个人建立个人账户。

(三)补缴的1995年底以前单位缴费部分和滞纳金并入养老保险统筹基金;补缴1996年1月至2005年底单位缴费部分,按11%账户规模将本息划入个人账户后剩余部分连同滞纳金并入养老保险统筹基金。

七、关于补缴后记录缴费基数和计算指数

补缴1992年底以前中断缴费部分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补记实际缴费年限。其缴费工资指数记为“1”;补缴1993年至建立个人账户上一年中断缴费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实际缴费基数记录在中断缴费当年。其缴费工资指数按1.200取值;补缴建立个人账户以后中断缴费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补缴的基数记录在中断缴费当年,按规定记录个人账户,缴费工资指数按实际补缴基数计算。

八、其他问题

(一)补缴养老保险费采用滚动补缴办法,即先中断的先补,一个中的所有中断月数必须一次性补完。

(二)补缴2005年底以前中断期间养老保险费,于2009年6月底以前完成,2009年7月1日以后补缴的,不再减免滞纳金。在此期间国家有统一规定时改按国家统一规定执行。

(三)以前按有关规定办理的,不再重新处理。

黑龙江省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篇10

一、补助对象

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城镇重度残疾人,补助对象应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1、具有广西壮族自治区非农业户口;

2、持有第二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且残疾等级为一、二级的残疾人;

3、重度残疾人本人无固定收入(单位)。

二、补助内容

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城镇重度残疾人,在享受《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桂政发〔2007〕37号)和各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规定的基础上,个人缴费部分由自治区、市(县)政府给予全额补助。

三、资金保障

重度残疾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个人缴费部分由政府给予全额补助,所需资金由自治区和市(县、市)按照8 ∶ 2比例分担。各级财政部门每年应按照参保人数和补助标准,将所需资金纳入同级财政年度预算。

四、参保程序

黑龙江省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篇11

关键词: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收入再分配效应,净转移额,内部收益率

1 引 言

近年来,安徽省经济高速发展,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保障事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随着人民收入的增长,贫富差距逐渐拉大,而且人口老龄化也使得养老金支付压力逐渐增大。在此背景下,研究安徽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收入再分配效应,不仅能够为改进安徽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提供政策参考,而且对完善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 模型建立及测算

2. 1 模 型

本文采用净转移额和内部收益率构建安徽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收入再分配效应测算模型。并在净转移额部分重点考虑统筹部分的净转移额,剔除不具有代际或代内收入再分配功能的个人账户部分对养老保险的收入再分配效应的影响[1]。

2. 1. 1 分析模型的建立

以参保人退休那年为测算时点,设FVC为退休时点缴费终值,PVB为退休时点领取现值,NPV为退休时人均净转移额,则:

人均净转移额NPV = FVC - PVB ( 1)

内部回报率为退休时点时令FVC = PVB的折现率i(2)

2. 1. 2 各指标计算过程

设n为缴费年数; t为参保者缴费第t年; Ct为第t年养老金缴费值; C1为单位缴费比例; C2为个人缴费比例; Wt - 1为缴费第 ( t - 1) 年本人工资性收入 ( 若缴费上限≤Wt - 1≤缴费下限,否则替换为相应上下限) ,则:

设Bd为退休后第d年养老金的领取额; r为养老金领取年限; Bd1为基础养老金; Bd2为个人账户养老金;为第d - 1年全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 参保人指数化年平均缴费工资Z为参保人各年度平均缴费基数与各相应年度全省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比值的算术平均值; 个人账户年领取额Bd2等于个人开始领取养老金时的个人账户总额除以养老金领取年限,则:

2.2 测 算

注: ( 1) 在人均领取现值的处理方面与当前计发办法略有不同,为保证养老金发放的平稳性,个人账户年领取值 = 个人账户余额/15; ( 2) 统筹部分指基础养老金部分; 个人部分指个人账户部分。

首先,设定参数:

( 1) 根据法定退休年龄的规定,设定20岁参保新人的退休年龄为60岁,则从2014年起缴纳养老保险费,缴费年限为40年; 在安徽省平均预期寿命为75. 10岁 ( 来自2010年安徽省第六次人口普查) 的情况下,领取养老金年限为15年。

( 2) 假设安徽省不同行业职工平均工资与经济增长率大致保持同步。根据《2030年的中国》报告中关于中国GDP的预测,结合安徽省实际现状,设定安徽省GDP的增长率2014—2015年为9% ,2016—2020年为8% ,2021—2025年为7% ,2026—2030年为6% ,以后各年保持5% 不变[2]。

( 3) 假设2014年参保新人工资与2013年安徽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一样为47806元; 根据规定,企业缴费比例C1为20% ,个人缴费比例C2为8% ; 此外,假设以4%计算养老金收益率和折现率。

其次,将《安徽省统计年鉴———2014》中查阅到的“安徽省不同行业职工平均工资”的数据,代入模型测算其收入再分配效应,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就人均净转移额的统筹部分而言,以卫生和社会工作的年收入50908元为界,年收入在50908元以下的为养老保险收入的转入者,且收入越低,再分配转入程度越多,转入金额最高为62. 80万元; 年收入在50908元之上的为收入的转出者,且收入越高,再分配转出越多,转出金额最高为67. 75万元。这说明安徽省的养老保险政策实现了收入从高收入人群向低收入人群的转移。

为了进一步分析安徽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收入再分配效应,考虑安徽省不同行业职工人数。通过查阅发现安徽省主要职工数集中在制造业 ( 120. 41万人) 和建筑业 ( 99. 59万人) ,而这两个行业均是养老保险的收入转入者; 而年收入在50908元以上的行业,即从卫生和社会工作开始 的养老保 险的转出 者,总计职工 数仅为104. 01万人,比起转入者人群仍然较少。因此,虽然安徽省的养老保险政策实现了收入从高收入人群向低收入人群的转移,但再分配程度仍然较弱。

此外,根据2014年度公布的《安徽省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及《安徽统计年鉴———2014》显示,截止到2013年年末,安徽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811. 3万人,城镇就业人员人数为1226. 2万人,计算出安徽省参保率仅为66. 16% 。

3 安徽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及其收入再分配效应分析

3. 1 改革方案

通过测算发现,缴费上下限、缴费率、基本养老金的计发办法、折现率、平均预期寿命等因素都会影响养老保险的收入再分配程度。因此,本文选择缴费上下限、企业缴费率以及退休年龄三个关键因素设计安徽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方案,如下所示:

( 1) 方案I: 仅取消缴费上、下限的限定;

( 2) 方案Ⅱ: 仅降低统筹部分缴费率至18% ;

( 3) 方案Ⅲ: 仅推迟退休年龄至65岁 ( 平均预期寿命设定为82岁) ;

( 4) 方案Ⅳ: 取消缴费下限,推迟退休年龄至65岁( 平均预期寿命设定为82岁) ;

( 5) 方案Ⅴ: 降低统筹部分缴费率至18% ,推迟退休年龄至65岁 ( 平均预期寿命设定为82岁) ;

( 6) 方案Ⅵ: 取消缴费下限,降低统筹部分缴费率至18% ,推迟退休年龄至65岁 ( 平均预期寿命设定为82岁) 。

3.2 改革方案的收入再分配效应分析

测算分析上述改革方案的收入再分配效应,测算值如表2、表3所示,分析结果如下所示:

( 1) 方案I: 农、林、牧、渔业、住宿和餐饮业 ( 这两个小组的工资性收入均低于缴费下限) 人均净转移额的绝对值与改革前的测算结果相对比在统筹部分得到了增加。此外,其内部收益率也都高于改革前的测算结果,最高为5. 1502% 。可见,缴费下限的取消使得养老保险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再分配程度增大,也更加适应低收入人群的经济现状,增强了参保的吸引力。

注: 表 2 中的人均净转移额仅指人均净转移额的统筹部分。

( 2) 方案Ⅱ: 统筹部分缴费率的降低使得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再分配程度增强,高收入人群的收入再分配程度减弱。具体而言,农、林、牧、渔业的人均净转移额统筹部分的转入额都由原来的62. 80万元上升至80. 28万元,内部收益率 由4. 7425% 上升至5. 0967% ; 最高收入组———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人均净转移额统筹部分的转出额由原来的67. 75万元下降至23. 64万元,内部收益率由原来的3. 1628% 上升至3. 4528% ; 此外,收入转出群组个数减少。

注: 表 3 中的人均净转移额仅指人均净转移额的统筹部分。

( 3) 方案Ⅲ: 退休年龄的推迟使得人均缴费终值增大,平均预期寿命的增长使得人均领取现值增大,但是人均领取现值增大的幅度小于人均缴费终值增大的幅度,从而使得养老保险的收入转入者再分配程度减弱,养老保险的收入转出者再分配程度增强。

( 4) 将改革方案Ⅳ、Ⅴ、Ⅵ的收入再分配效应相互对比,并与安徽省改革前的数据进行比较,发现改革方案Ⅳ、Ⅴ、Ⅵ在低收入群组养老保险的收入再分配效应或高收入群组养老保险的收入再分配效应上均有所增强; 改革方案Ⅳ对高收入群组养老保险的收入再分配效应增强效果更明显; 改革方案Ⅵ对低收入群组养老保险的收入再分配效应增强效果更明显。

4 政策建议

4. 1 适度降低缴费下限

由于缴费下限的取消使得养老保险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再分配程度增大,也更加适应低收入人群的经济现状,增强了参保的吸引力。因此,本文建议适度降低甚至取消缴费下限的限定,并且,随着安徽省经济水平的发展,放宽甚至取消缴费上限的限定,以期加强高收入群组的收入再分配转出功能。

4.2 调整企业缴费率

对改革方案的分析,发现分别改革缴费上下限、缴费率和退休年龄的效果远不及同时改革以上因素的效果,而且安徽省不同时期适合采取不同的改革方案。

因此,本文建议,安徽省在近期内应采取方案Ⅵ。这是因为当前安徽省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人民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方案Ⅵ中缴费下限的取消有助于减小低收入人群的缴费负担,吸引其参保并加强养老保险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再分配程度; 统筹部分缴费率的降低有助于鼓励企业发展经济; 此外,这两个举措可以抵消退休年龄的延迟对低收入人群收入再分配功能的削弱,从而整体上提高了本省养老保险政策的收入再分配程度。

而随着安徽省经济的高速发展,在一定时期后建议转而采用方案Ⅳ,即将统筹部分的缴费率重新提高,加强收入从高收入群组转向低收入群组的收入再分配程度,充分发挥养老保险的收入再分配功能。

4.3 扩大养老保险覆盖范围

由于养老保险覆盖范围的扩大,可以在相同缴费率下通过人数的增多增加养老保险的缴费额,从而弥补养老保险企业缴费率下降所减少的统筹部分缴费额。而且,安徽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参保率仅为66. 16% ( 截止到2013年年末) ,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还有一定的上升空间。因此,本文建议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

参考文献

[1]平清.上海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及其收入分配效应[D].上海:复旦大学,2013(4).

[2]世界银行,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30年的中国:建设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高收入社会[R].北京:世界银行,2012.

[3]何立新.中国城镇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收入分配效应[J].经济研究,2007(3):70-80.

[4]王晓军,康博威.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收入再分配效应分析[J].统计研究,2009,26(11):75-81.

[5]彭浩然,申曙光.改革前后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收入再分配效应比较研究[J].统计研究,2007(2):32-38.

[6]金刚.中国退休年龄的现状、问题及实施延迟退休的必要性[J].社会保障研究,2010(2):32-38.

[7]杨园丽,刘晓梅.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企业缴费负担分析[J].长春大学学报,2010,20(11):32-34.

上一篇:中考作文素材积累:笨鸭子下一篇:讲师开场白和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