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垦区

2024-05-08

黑龙江省垦区(共11篇)

黑龙江省垦区 篇1

一、引言

耕地是土地资源中最核心的部分, 也是最容易受到侵害的资源。近几年, 耕地的迅速减少, 为了实现我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目标, 保障粮食安全, 土地整理成为实现这一战略的重要手段.针对农村居民点用地超标和普遍存在的“空心村”现象展开的建设用地整理等是我国目前开展土地开发整理的主要内容.在整理实践中, 有效、合理地对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现实潜力进行估算, 是农村居民点整理规划的重要依据, 也直接关系农村居民点整理增加耕地目标的实现。红兴隆垦区是国家主要的产粮基地, 但其农村居民点占地面积大, 利用效率低下, 因此, 全垦区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较大。本文以红兴隆垦区所辖12个大型国有农场为研究区, 借助GIS技术, 对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进行了研究和测算, 以期为当地相关部门决策提供可靠的参考。

二、研究区概况

(一) 自然状况

红兴隆垦区位于黑龙江省三江平原中南部, 东临乌苏里江, 西至倭肯河畔, 南靠完达山, 北濒松花江、挠力河。所辖的12个大型机械化国营农场 (江川、二九一、宝山、曙光、八五三、八五二、五九七、双鸭山、饶河、北兴、友谊农场八分场) 与四市七县 (佳木斯市、双鸭山市、富锦市、七台河市。七县为:宝清、集贤、友谊、桦川、桦南、饶河、勃利县) 的土地穿插交错, 是黑龙江省占地面积较大的农垦分局之一。东西长330km, 南北宽170km, 海拔高度在40~800m之间, 总面积87.68万hm2。红兴隆垦区地势低平、土质肥沃、集中连片, 水源丰沛, 为粮食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是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下属9个分局中的农业大局之一, 已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和“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二) 经济与社会概况

2009年, 红兴隆垦区农业人口为34.68万人, 农户总数12.19万。全垦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12.55亿元,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9.4万元, 第二产业增加值22.06万元, 第三产业增加值31.03万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24万元, 三大产业结构为59.7:16.9:23.4, 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4.7亿元, 总播种面积438808hm2, 粮食总产量达318.4万t。

三、农村居民点利用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009年, 红兴隆垦区城乡建设用地面积19520.07hm2, 占土地总面积2.23%, 其中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12443.79hm2, 占城乡建设用地面积的63.75%, 占土地总面积的1.42%。从土地利用的现状分析, 布局、效率、设施、规划、代价和意识等成为全垦区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开展整理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一, 空间分布散。因传统耕作习惯影响, 农民为便利耕种, 散居而成的分布散乱、数量多、规模小的村庄, 村庄内部布局不合理。应用GIS技术分析, 全垦区范围内有近1278个独立的农村居民点斑块, 其中显示大于0.03km2的农村居民点斑块有603个左右, 约占总量的47.18%。

第二, 用地效率低。2009年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358.82m2, 户均用地1020.82m2;均远远高于《村镇规划标准》中规定的人均建设用地标准的最高限度140m2和户均250m2的平均标准。

第三, 基础设施差。对全垦区12个农场的100个行政村调查, 100个样本村的基础设施普遍没有达到《村镇规划标准》的要求, 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第四, 规划严重滞后。据统计, 全垦区近859个村委会, 编制规划的仅占1/10, 大量农村居民点没有规划的指导, 盲目发展, 无序建设。

第五, 整理成本高。根据有关测算, 平均整理每平方公里农村居民点用地需投资远远高于村均村级经济收入。另外, 开展的问卷调查中可以得出资金不足同样是农民新建住房的首要困难, 其中以北兴农场最为明显, 认为资金不足为新建住房首要困难的村民比例高达71%。新建住房困难的问题导致了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规划难以有效实施。

第六, 守土意识浓。农村居民点的整理、撤并, 牵扯到大量农村人口的迁移, 而受乡土意识影响, 多数农民不愿离开世代故居的土地。

四、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分析

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生产水平下, 从行政、经济法律和技术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 使农村居民点土地在提高利用率和产出率的基础上挖掘用地潜力, 即增加土地有效利用面积。本文采用人均占地、户均占地和空闲地三种指标预测红兴隆分局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

(一) 以人均用地标准计算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

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法是《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手册》中规定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测算方法。它依据居民点用地现状和国家规定的人均居民点建设用地整理标准所形成的理论用地面积的差值来计算整理潜力。这实际上是通过整理, 将人均超标的用地作为整理的潜力。

计算公式为:

式中, A为农村居民点的整理潜力;A0为现状农村居民点面积;P1为人均用地标准;Q1为现有农村人口数。根据国家颁布的《村镇建设标准》规定, 人均建设用地大于140m2/人的应减至140m2/人以内。以此为标准, 式中整理后人均用地标准为140m2/人。

根据红兴隆垦区现状调查结果和统计年鉴, 2009年, 全垦区农村居民点面积S0为12443.79hm2, 农村人口34.68万人, 由公式计算得出, 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为7588.58hm2 (下表) , 占现状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的60.98%, 可见, 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潜力非常可观。

(二) 以户均宅基地标准计算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

通过现状农村居民点户均用地与国家规定的户均宅基地控制标准所形成的理论用地面积的差值来测算整理潜力。计算公式为:

式中, A为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A0为现状居民点用地面积;H1:整理后户均用地标准;M1:现有农户总数。

根据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及更新调查数据, 2009年, 红兴隆垦区农村居民点面积S0为15901.11hm2, 农户数为12.19万户, 按每户宅基地250m2测算, 由公式计算得出, 全垦区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9396.29hm2 (下表) 。

(三) 农村居民点内部空闲地整理潜力

虽然农村居民点中人均占地面积严重超标, 但其内部的土地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存在大量的未被利用的空闲地, 有很大的整理潜力。从理论上分析, 农村居民点内部空闲的未利用地面积即是整理的潜力面积。

通过对红兴隆垦区居民点内部土地闲置率进行典型样点调查, 计算得出红兴隆垦区的土地闲置率为0.0851, 并以此测算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潜力。内部改造模式是针对农村居民点用地相对集约, 但不适宜大规模拆并的村庄, 针对农村居民点内部闲置的土地或“空心村”进行综合整治, 以此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计算公式为:

式中, A为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A0为现状居民点用地;a:土地闲置率。

经测算, 研究区农村居民点内部空闲地整理潜力为1058.97hm2, 虽然整理潜力远小于其他两种方法, 但这部分土地却几乎可以转化为现实的整理潜力, 可行性非常强。

五、测算结果分析

第一, 通过不同方法测算得到的红兴隆垦区所辖12个大型国有农场居民点整理潜力值差异很大, 按照人均和户均居民点用地标准测算出来的潜力值远远大于通过农村居民点内部空闲地抽样调查测算出来的潜力值。前两者分别是后者的7.17倍和8.87倍。“户均法”测算出的潜力值为9396.29hm2, 它是理论上的潜力, 代表了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最大潜力;以“人均法”测算出的结果, 是每个农场必须达到的平均指标, 即为可实现的远期潜力。但这两种方法测算出的数值在较短时间内难以完成挖掘;以内部空闲地整理潜力测算出的数值为近期比较易挖掘释放的潜力, 几乎完全可以转化为现实的潜力, 其数值达到1058.97hm2。

第二, 不同整理区域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存在较大差异。经“人均法”与“户均法”测算整理潜力由大到小大体依次为八五二农场、八五三农场、五九七农场、二九一农场、北兴农场、友谊八分场、饶河农场、双鸭山农场、江川农场、曙光农场、红旗岭农场、宝山农场。无论是按照“人均法”还是按照“户均法”测算, 八五二农场整理潜力都为12个农场中最大, 分别是1699.19hm2和1982.64hm2;宝山农场整理潜力始终为12个农场中最小, 分别是5.06hm2和66.16hm2。

第三, 红兴隆垦区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较大。三种测算结果表明, 全垦区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为1058.97~9396.29hm2之间。

六、对策与建议

我国的农村居民点整理在实践工作方面都尚处于摸索阶段, 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为了推进红兴隆垦区的农村居民点整理的顺利进行, 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一) 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并与相关规划衔接

红兴隆垦区应根据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 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进而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在空间上、时间上做总体安排和布局;在红兴隆垦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编制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专项规划, 拟定重点整理区域, 明确需要整理的农村居民点的数量、规模及分布状况, 确定具体实施时序;各部门、各行业编制的城市、村镇、交通、水利、能源、旅游、生态建设等相关规划, 应与红兴隆垦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互衔接。

(二) 拓展资金渠道, 保障整理顺利开展

农村宅基地整理经费支出主要包括拆迁费、复耕费、基础设施费、建房费, 资金的使用, 严格按国土资源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和其他相关财务管理制度进行。坚持实行专户专款专用, 单独核算, 不截留, 不挤占挪用。坚持财经制度, 规范财务手续, 规范资金的正常运行, 保障整治项目的顺利实施。整理经费由农垦总局的拨款同时, 红兴隆垦区及各农场也可采用自筹出资和部分采用银行贷款等多方集资来解决资金问题。

(三) 实施挂钩政策, 建立指标周转制度

依照“科学规划、分步实施, 总量控制, 严格管理, 自愿合法, 维护权利”的原则, 开展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居民点用地减少相挂钩的试点工作, 以“总量控制, 计划安排;周转使用, 封闭运行;定期评估, 到期归还”的原则探索建立挂钩周转指标的相关配套政策, 及时总结挂钩试点经验, 形成完善的居民点整理制度与机制。

(四) 完善宣传机制, 健全公众参与制度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 深入对居民点整理的主要内容和土地基本国情和国策进行广泛宣传, 提高全社会依法依规用地意识, 增强全民对科学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资源重要性的认识, 使遵守土地利用法律、规划、政策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为, 保障居民点整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红兴隆垦区农村居民点整理过程中要扩大公众参与, 切实增强居民点整理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在具体安排土地整理复垦方面应当广泛听取公众意见。经批准的居民点整理项目应当依法予以公告, 接受公众监督。

参考文献

[1]陈荣清, 张凤荣, 孟媛, 等.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现实潜力估算[J].农业工程学报, 2009, 25 (4) :21

[2]王玉波, 雷国平, 唐莹, 等.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的效益评价方法探讨[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08, 29 (2) :4

[3]杨庆媛, 田永中, 王朝科, 等.西南丘陵山地区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模式——以重庆渝北区为例[J].地理研究, 2004, (4) :469-477

[4]张明举, 孙钰霞, 刘今朝.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实务全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2

[5]师学义, 陈丽, 杜轶, 赵敏.潞城市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3 (3) :268-272

[6]潘元庆, 陈伟强.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分析与评价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 2008, 12 (10) :98-100

黑龙江省垦区 篇2

2009年5月回良玉副总理在全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切实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必须把农业综合开发作为长期战略任务”、“履行公共财政职能,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必须把农业综合开发作为有效政策工具”、“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必须把农业综合开发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可见,农业综合开发是国家支持和保护农业发展的战略性措施,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抓住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契机,扎实深入搞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对于促进垦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和关键时期。根据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会议精神,编制好垦区农业综合开发“十二五”规划,是做好今后五年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一项基础工作。编制垦区农业综合开发“十二五”规划,必须站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去考虑,依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有关方针政策,紧密结合垦区当地实际情况,发挥本地资源、规模、产业、区位等优势,在广泛调研、科学规划的基础上,提出今后五年农业综合开发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

一、“十一五”垦区农业综合开发的简要回顾

“十一五”期间,垦区农业综合开发的主要任务,是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为重点,以提高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同时,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化经营,推动农业种植、养殖、加工、设施农业发展,建设优质粮食基地,并取得了良好的效益。一是“十一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增长率保存10%以上,农业综合开发投入不断增加,扶持范围不断扩大,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产品生产能力、发展产业化经营和推广农业新技术提供了重要资金保障。二是改造中低产田和建设高标准农田近300万亩,改造中型灌区8处。通过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对中型灌区进行节水配套改造和对生态进行综合治理,全面改善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新增粮食生产能力近5亿斤,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农业结构调整创造了前提条件。三是积极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优质高效特色种植、畜牧养殖和农产品加工等区域主导产业,共建设和扶持产业化经营项目140个,促进了企业增效、农民增收。四是加强科技推广,增加农业发展科技含量。

虽然“十一五”期间垦区农业综合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投资总额有限,扶持范围和扶持力度小;无专职人员和机构;投资分散、重点不突出、工程建设标准低,开发前后效益不明显;过分依赖中央财政资金,配套资金落实不好。对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农业综合开发面临的形势

我国做为发展中的人口大国,随着人口增加和收入水平提高,农产品需求将持续稳定地增长。我国耕地和水资源十分短缺,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将使农业发展的资源约束日益趋紧。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蔓延,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负面影响不断显现,特别是农产品价格下行压力较大,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业生产效益下滑,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困难加大。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在保障生活、稳定物价、安定民心的效应更为明显,农村在扩大消费、拉动内需、促进增长中作用更加凸显。在我国面临的不利条件和特殊经济环境下发展现代农业,必须着眼于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这一进程中,作为国家宏观调控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农业综合开发,大有可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任务更艰巨,责任更重大。

三、“十二五”农业综合开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根据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垦区实际,“十二五”时期农业综合开发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农业的方针和政策,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围绕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继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加强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根据本地特点,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积极发展区域特色和主导产业,促进职工收人稳定增长和农垦经济快速发展。

根据“十二五”时期农业综合开发的指导思想,农业综合开发必须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坚持走以内涵开发为主的道路,提高现有农田的产出效益;二是坚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有机结合,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三是坚持统一规划,集中投入,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做到开发一片、见效一片;四是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和特色农业;五是坚持利用现代科技促进农业综合开发向纵深方向发展,提高农业综合开发的科技贡献率;六是坚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大龙头项目的扶持力度,大力发展具有区域特色和优势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切实增加职工收人;七是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国家扶持为辅,统筹各项资金集中投入,形成多元化投入的良性循环;八是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协调统一的原则。

四、“十二五”农业综合开发的主要任务

回良玉副总理在全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新形势下继续推进农业综合开发,要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和促进农民增收,加大资金投入,大力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推进粮食核心产区建设,积极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效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切实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根据回副总理讲话精神,明确“十二五”时期农业综合开发的主要任务是:

(一)、以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对于耕地规模大、耕地资源多的重要产粮大场,要继续以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逐步提高中低产田改造投资标准,加强田间小型水利工程和项目区库房、晒场农田路、输变电线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有条件的地区,要在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区中积极发展喷灌、微灌、滴灌等节水灌溉工程;围绕中低产田改造,加强项目区农田林网建设。在平原地区,重点搞好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在丘陵山区,重点搞好项目区周边地区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建设。在生态脆弱和土壤沙化地带,重点搞好农田防护林和防风固沙林建设;充分利用农业综合开发对农机的补贴政策,引导职工加快农机更新换代,提高机械化水平;采取有效措施,积极示范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提高开发科技含量,加快科技进步。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兴建小

型蓄水水源工程,加强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重点建设衬砌渠道、输水管道,发展喷灌、微灌、滴灌等,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改善项目区外部灌排条件,为改造中低产田提供水源保障,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农田抗灾能力,推动粮食产量再上新阶。

(二)、开展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建设,提高高产稳产农田比重。

开展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建设,是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长久安全的物质基础,是打造粮食核心产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要求,是公共财政支持“三农”工作的重要战略举措,是进一步提升农业综合开发水平和创新开发体制机制的客观需要,是新形势下农业综合开发的主要任务。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应达至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农业基础完备、农机配备先进、田间道路畅通、林网建设适宜、科技先进适用、优质高产高效的总体目标。通过项目建设,解除制约项目区农业生产的关键障碍因素,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显著增强,农业特别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达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目标。

高标准农田规划和建设要达到以下要求:

1、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区按灌区或流域进行统筹规划,集中连片进行规模开发治理。按照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采取水利、农业、林业和科技等综合配套措施,进行田水路林山综合治理。开发治理后,项目区与非项目区有明显区别,平原地区的项目区达到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基本实现园田化。

2、项目建设遵循自然和经济规律,密切结合实际需要,因地制宜地探索各具特色的开发模式;充分尊重项目区职工群众意愿,主动让职工农户参与项目规划、建设和运行的全过程,让职工农户有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严格资金和项目管理,提高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落实工程管护责任,健全管护机制,确保建成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3、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区土地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开发率不低于80%(高标准农田与耕地面积比),充分利用水资源。项目区经济效益显著,职工农户收入增加,生活明显改善,人均纯收入高于农场平均水平。

(三)、以扶持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和特色主导产业为重点,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1、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扶持辐射带动作用强、经济效益好、市场竞争优势明显、科技含量高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促进优势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增强对基地的带动作用,促进农民增收。

2、扶持特色种植养殖业。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建设优质特色农产品高效种植养殖基地,努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按照“龙头+基地+农民”形式,进一步加大产业化基地建设,整体推进区域优势主导产业发展。围绕总局制定的“两牛一猪”总体战略布局,积极发展畜牧养殖业,促进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转化增值;围绕米、面、油加工龙头企业,发挥垦区自然环境优良的独特优势,积极发展绿色有机、无污染、优质粮食基地;围绕大中城市、矿区和加工企业,大力发展亚麻、马铃薯、蔬菜、经济林、花卉等高效特色种植基地。通过农业综

合开发扶持,扩大农业标准化和设施农业生产基地规模,提高种植、养殖科技水平和集约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3、积极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紧紧围绕项目建设,充分利用国家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扶持政策,不断加大扶持力度,培育和发展壮大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强制度创新,努力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

(四)、以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为重点,推动农业科技进步。

1、加大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依托农业部部门项目中的科技推广和良种基地建设项目,大力推广应用种植业、养殖业、林业、水利、设施农业和绿色有机农产品新技术,加快新品种的繁育和推广,努力实现种子工程产业化,提高开发科技水平,使项目区农业科技贡献率明显高于全国水平。

2、加强对职工的科技培训。通过多种途径与方式,改善项目区职工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外部条件,增加职工接受教育培训的机会,不断提高职工科学种田、科学养殖水平。

3、扶持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加强种子、种苗、和种蓄繁育体系建设,支持和完善现有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调动农业高校、科研单位和技术推广部门参与农业综合开发技术推广的积极性,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五)、区域布局及重点项目安排

为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应、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规划目标,“十二五”其间,要积极争取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支持,力争投资总额比“十一五”增加30%,并根据地域的不同、主导产业的不同,充分发挥各农场独特优势,努力建设一批区域骨干性、示范指导性项目,改善和提高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建设稳定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促进垦区新农村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发展。

五、实施“十二五”农业综合开发规划的保障措施

为确保“十二五”时期农业综合开发任务的完成,必须落实相应措施。

(一)积极争取农业综合开发的资金投入,确保开发资金及时、足额到位。要进一步完善“国家引导,配套投入,民办公助,滚动开发”的投入机制,广辟资金来源渠道,保证农业综合开发的需要。要积极宣传农垦系统的成就和优势,争取国家的理解和支持,保证中央财政对农业综合开发投入逐年增加;足额及时落实配套资金,保证项目投资无缺口,发挥投资效益;积极引导职工和专业合作组织投资投劳,调动职工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

(二)积极争取优惠政策,发挥区域比较优势。

为了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部署,减轻农场企业和职工自筹配套压力,要根据垦区没有地方财政、规模大、特色主导产业明显的实际情况和得天独厚的优势,积极争取国家减少自筹配套比例、加大农机补贴等优惠政策,为垦区农业综合开发健康发展提供政策保证。

(三)完善和创新管理机制,依法进行科学管理,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开发的管理水平。“十二五”时期,要进一步完善农业综合开发的科学管理机制,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不断加强项目管理和资金管理,逐步推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资金报账制、轮停制、竞争立项制等现代管理方式,建立监测评价体系和统计指标体系。依法明确项目的投入主体、产权主体和管护主体。切实解决配套资金难落实和资金管理违纪违规问题,努力探索项目建设有效益、项目竣工有人管的良性循环机制。要充分发挥专家和社会中介组织的服务与监督作用,逐步转变政府职能,建立科学规范的决策机制和监督制约机制,提高农业综合开发的管理水平。

(四)、加强领导和机构队伍建设

“十二五”时期,农业综合开发的任务艰巨而繁重,这就要求必须加强领导和机构队伍建设,设立专门机构、固定专职人员,加强培训,努力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健全农发部门的职能,理顺与有关部门的工作关系,为顺利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提供组织保证。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黑龙江垦区林业总产值分析 篇3

关键词:黑龙江垦区 林业总产值 总产值增长率

黑龙江垦区林业是垦区现代化大农业的重要基础之一。由于林业对生态环境所起到的特殊作用使垦区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同时非常重视林业的发展,垦区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后,在各个林业站的全方位服务下,林业经营者积极承包林地,管护到位,垦区林业各方面的发展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近年来,国内学者们对黑龙江垦区林业进行了较多的研究。薛艳(2012)结合黑龙江垦区林业特点,通过分析农业保险的发展状况和面临的问题,从林业补贴的险种、金额和标准等方面对垦区财政补贴林业保险的方案进行了研究[1]。郭宝松与张贵华(2006)对黑龙江垦区林业行政执法进行了研究,强调了林业执法人员懂法的重要性,并从执法的简易程序、法律时效、法律文书、听证程序和行政处罚方面进行了具体分析[2]。郭宝松(2007)通过阐述黑龙江垦区林业经济发展的目标,分析了实现目标可采用的立体林业经济发展模式、经济林发展模式以及特色养殖业模式[3]。于家傲等(2008)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黑龙江垦区各分局的林业绩效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促进垦区林业发展的对策[4]。王宁与翟印礼(2012)对垦区生态林经营者与经济林经营者的风险偏好进行了分析,指出了二者风险偏好差异显著[5]。而后,王宁与翟印礼(2013)指出生态林经营者经营生态林的规模会影响生态经营者经营生态林后的风险规避度[6]。可见学者们对垦区林业的研究涉及到林业保险、林业执法、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垦区林业的绩效以及经营者风险偏好等多方面。

本文仅对黑龙江垦区林业总产值这一指标在2000-2012年间的绝对值变化、增长率变化以及该指标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例进行分析。

1 林业总产值总量变化趋势分析

根据研究的需要,依据黑龙江垦区统计年鉴中有关林业总产值的数据资料,将黑龙江垦区2000-2012年林业总产值、林业总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比例以及林业总产值增长率的数据列表如下:

由图表1可知,在2000-2012年间,黑龙江垦区林业总产值基本上表现为增长趋势(见图1),由2000年的12177万元增加到2012年的100226万元,是2000年的8.23倍。表明林木培育、林木采运和林木管护的产值总和在不断增加。但是,垦区2013年的林业总产值要高于附近的年份(2000-2002年之间的年份;2004-2007年之间的年份),从而使垦区林业总产值在增长中表现出在波动中增长的趋势。

2 林业总产值增长率变化趋势分析

从总产值增长率的特殊年份变化趋势与一般变化趋势两方面分析垦区林业总产值增长率。

一是特殊年份的分析

黑龙江垦区林业总产值增长率与其他年限的增长率有明显区别的年份是2003年与2004年,即从2003年64.55%的增长率下降到2004年-20.22%的增长率,这是在研究年限内增长率波动幅度最大的两年。产生这一较大波动的主要原因是2003年垦区林业总产值的突增(见图1与图2)。2003年垦区林业总产值突然增加的结果是使2003年与2002年相比,总产值的增长率为64.55%,远远高于2002年的环比增长率5.40%,同时,又使2004年的增长率为-20.22%,远远低于其他年份的增长率,故在图2中表现出明显的大幅度波动。

二是关于林业总产值一般变化趋势的分析

由总产值增长率的折线图(见图2)变化趋势可知在研究年限内总产值增长率表现为在波动中上升,然后又趋于平稳的趋势。在2004年前表现为大幅度的波动;在2005-2008年间,增长率曲线呈现凹型,说明在这些年中增长率的变化较快;在2008-2012年间垦区林业总产值增长率则表现出了比较平稳的趋势,即增长率在30-45%之间波动,这无论从图1的林业总产值变化来看,还是从图2的林业总产值增长率来看,在此阶段内均表现出比较平稳的趋势。

3 林业总产值在农林牧渔总产值中的比重分析

由于林业总产值是农林牧渔及其服务业总产值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分析了垦区林业总产值的绝对数及其增长率变化后,就有必要分析其在整个广义农业总产值中地位的变化。

由图3可知,黑龙江垦区林业总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在研究年限内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然后趋于稳步上升的趋势。

由表1可知,林业总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在研究年限内一直都是比较低,比重范围在0.6-1.2%之间。

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在研究年限内波动最大的是2003年,比重值达到了1.2%。这一点与林业总产值增长率的分析具有一致性(见图2),这也是导致林业总产值占广义农业产值比重出现大幅度上升与大幅度下降的原因。

第二,在2005-2012年间虽然有所波动,但是波动的幅度较小,且总体趋势有所上升。这说明从广义农业总产值来看,虽然垦区林业在垦区农业产业结构中所占份额较小,但是其地位有提高的趋势,而垦区林业总产值比例的提高说明垦区在林辅、林培、林木采运以及林果的生产方面得到总体提高,这表明垦区农业的产值结构在不断地得到调整。

上述结果表明在研究年限内黑龙江垦区林业总产值总量在波动中呈上涨趋势;林业总产值增长率与林业总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例变化趋势比较一致,即都经历了大幅波动到稳定增长的变化过程。在研究中没有对构成垦区林业总产值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分析,从而就不能具体说明垦区林业总产值的绝对量、增长率以及占农林牧渔总产值比例的变化趋势究竟是由林培、林辅、林果或林木采运这些组成中的哪一部分变化所引起,这是今后准备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1]薛艳.财政补贴林业保险的方案设计——以黑龙江垦区为例[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40-44.

[2]郭宝松,张贵华.黑龙江垦区林业行政执法问题探讨[J].现代化农业,2006(12):4-5.

[3]郭宝松.黑龙江垦区林业经济发展对策的研究[J].中国林副特产,2007(2):87-89.

[4]于家傲,贾利,李友华.黑龙江省垦区林业绩效评价及发展对策[J].中国林业经济,2008(2):4-8.

[5]王宁,翟印礼.生态林与经济林个体经营者风险偏好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2(10):88-95.

[6]王宁,翟印礼.生态林规模影响个体经营者风险规避度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3(4):102-107.

作者简介:

黑龙江省垦区农机监理工作初探 篇4

1 影响我省垦区监理工作的主要因素

一是《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的颁布与实施, 虽然确立了农机监理部门的执法主体地位, 但是农机监理部门在拥有管理权的同时被取消了上路执法权, 而且农机监理服装也被取消, 农机监理工作面临着实施行政许可的范围缩小, 执法手段弱化, 管理手段弱化, 收费标准降低, 设施、装备落后等诸多难题, 农机监理工作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二是农机监理部门作为行政执法单位, 它体现的是一种政府行为, 因此, 政策的变化、机构的调整、经费的落实、人员的变动等都会对农机监理工作产生直接的影响;在实际工作中, 由于主客观原因, 经常出现政策多变、机构不稳定、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也严重制约着农机监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另外, 随着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 农机市场出现的一些新情况也不容忽视。

2 发展垦区监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2.1 加强法律法规学习, 努力提高农机监理水平

认真组织垦区农机监理人员学习《道路交通安全法》、《行政许可法》、《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等法律法规, 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 增强法制观念, 正确理解法律法规所赋予农机监理部门的权利和责任, 进一步明确农机监理机构的工作职能, 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危机感, 使每一位农机监理人员熟悉法律法规条文规定, 掌握农机安全监理执法程序和业务工作规范, 正确理解农机监理部门的权利和责任, 进一步振作精神, 扎扎实实做好农机监理工作。同时, 还要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和舆论工具, 采取多种形式向农机手、农民群众宣传, 让广大农机手、农民群众了解法律, 提高农机户、驾驶员和农民群众的遵纪守法意识。加强农机监理人员的教育培训, 提高队伍的综合素质、执法水平和服务质量, 积极推进政务公开, 转变工作作风, 提高办事效率, 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深入开展“文明监理、优质服务”活动, 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机手服务的理念, 为广大机手提供公正、公开、高效便民的优质服务。

2.2 切实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工作方式, 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在当前形势下, 农机监理部门要主动适应新形势, 以《道路交通安全法》、《行政许可法》、《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为指导, 努力作到以下几方面的转变:

2.2.1 服务手段要转变

垦区在农机行政执法过程中, 农机监理人员要做到着装整洁、手势规范、文明用语、礼貌待人, 并且公开身份证件及执法证件号码;执法中做到程序规范, 不徇私情, 做到公开、公正、合理、合情, 在服务中实行阳光作业, 杜绝暗箱操作, 全方位接受群众的监督。教育违章机手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让农机手真正感觉到农机监理威严、公正、合情、合理。要在服务中找准自己工作的切入点, 取得农机手的信任, 提高自己的威信, 体现自身价值, 用自己的言行去维护法律法规赋予我们农机人的尊严。真正做到想机手所想, 急机手所急。垦区农机监理人员在服务中要热情大方、态度和蔼、自然诚恳, 接待机手要努力做到“五个一”, 即给一个笑脸, 让一个座位, 端一杯开水, 作一个明确答复, 道一声再见, 让“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等不良现象不再发生, 服务手段的转变是农机监理事业发展的关键。

2.2.2 与机手关系要转变

农机监理是执法与服务并存的一个部门, 其中以服务为主, 执法为辅。有些垦区农机监理人员不注重自己的言行, 执法手段粗暴, 服务意识薄弱, 造成与农机手的关系对立, 感情疏远。新形势下要想使农机监理工作有新的起色, 就必须认真对待与农机手的关系。首先是把农机手当作自己的亲人和朋友, 让机手真正感觉农机监理的温暖, 机手才能视你为“娘家人”, 不管在什么情况下, 要以帮助、关心机手的姿态出现;其次是在行政执法中, 农机监理人员应注重自己的仪表、言行, 在机手的心目中树立秉公执法、表里如一和一心为公的形象;三是要经常性地深入基层, 了解机手所需, 聆听他们的呼声, 真心实意地去帮助机手排忧解难。四要熟悉掌握农机法律、法规、政策, 同时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只有具备这样的素质, 加上优质的服务, 才能不断改善与农机手的关系。目前, 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机手生活在贫困线上, 他们缺乏信息, 缺乏法律知识, 缺乏机具维修、保养等技术, 垦区农机监理人员要经常性地深入基层, 找他们谈心, 向他们传授操作及保养等技术, 引导他们闯市场走致富之路, 只有通过文明监理、优质服务才能赢得农机手的信任, 融洽与机手的关系, 消除管理与被管理之间的心灵隔阂、情结对立和感情疏远。

2.2.3 工作方式要转变

过去在机关坐等农机手上门年检审、培训、考核、上牌, 往往使工作处于被动。新形势下垦区农机监理工作要改过去坐等服务为主动上门服务, 深入基层,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积极开展“四个一”服务活动, 即为农机手排除一次农机故障、宣传一次农机法规、提供一项致富信息、推广一项农机新技术。帮助农机手检修车辆, 传授机具维修、保养等技术, 消除事故隐患, 把优质服务送到每一位机手的心坎里。只有这样, 农机监理工作才能变被动为主动。

2.3 强化基层农机安全网络建设, 积极开展创建“农机安全场”活动

垦区农机监理部门由于人员少, 设施、装备简陋, 而拖拉机分布面比较广, 如果只靠农机监理部门管理很难管理到位。开展创建“农机安全场”活动, 加强基层农机安全网络建设, 将是当前作好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的有效途径。通过“农机安全场”创建活动, 逐步完善各级农机安全管理制度, 细化农机安全村工作措施, 分散落实工作任务到人。通过“农机安全场”创建活动, 建立农机安全管理长效机制, 从源头上加强农机安全管理, 消除农机事故隐患。

参考文献

黑龙江省垦区 篇5

关于黑龙江垦区国有农场土地承包费缴纳企业所得税问题的批复

国税函[2009]779号

成文日期:2009-12-31

黑龙江省国家税务局:

你局《关于黑龙江垦区国有农场土地承包费缴纳企业所得税问题的请示》(黑国税发[2009]186号)收悉。经研究,批复如下:

黑龙江垦区国有农场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国有农场作为法人单位,将所拥有的土地发包给农场职工经营,农场职工以家庭为单位成为家庭承包户,属于农场内部非法人组织。农场对家庭承包户实施农业生产经营和企业行政的统一管理,统一为农场职工上交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项社会保险和农业保险费;家庭承包户按内部合同规定承包,就其农、林、牧、渔业生产取得的收入,以土地承包费名义向农场上缴。

上述承包形式属于农场内部承包经营的形式,黑龙江垦区国有农场从家庭农场承包户以“土地承包费”形式取得的从事农、林、牧、渔业生产的收入,属于农场“从事农、林、牧、渔业项目”的所得,可以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七条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细则》第八十六条规定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国家税务总局

黑龙江省垦区 篇6

关键词:绿色食品;制约因素;解决对策

随着我国现代农业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广大消费者食品质量安全意识的不断增强,对绿色食品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绿色食品已由相对注重发展规模进入了更加注重发展质量的新时期,由树立品牌进入了提升品牌的新阶段。进一步提升品牌的影响力和公信力,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产业的特色和优势,是新形势下我国绿色食品事业发展面临的战略任务。

一、垦区绿色食品发展现状

1990年,农业部提出全国农垦系统率先开发绿色食品,黑龙江垦区“九三”牌大豆色拉油等22个绿色食品首批通过农业部绿色食品认证,“完达山”全脂甜奶粉获得农业部2号绿色食品标志号。时至今日,黑龙江垦区的绿色食品事业发展经历了20多个春秋。垦区在建设现代化农业进程中,始终坚持维护国家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加强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建设,目前垦区已成为全省最大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垦区企业以农产品质量安全擎起了北大荒品牌。

黑龙江垦区位居世界仅有的三大黑土带之一,横跨小兴安岭南麓、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地区,土地肥沃、水质清洁、空气纯净,冬季寒冷,昼夜温差大,雨热同季,农业资源丰富,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在3~5%之间,有的地区高达10%以上。辽阔的地域、丰富的生态资源为垦区发展绿色食品创造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截止到2013年末,垦区绿色食品产品有效认证达288个,拥有绿色食品生产企业104家,绿色食品种植基地监测面积达3837.05万亩;拥有有机农产品生产企业72家,认证有机农产品278个,认证面积达323万亩;无公害农产品达480个,产地认证面积4001万亩;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达6个,累计创建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农场24个。同时,拥有全国绿色食品标准原料基地63个,基地认证面积达896.4万亩。

在看到取得的成绩同时,我们还应清醒的认识到目前垦区绿色食品产品数量与垦区农产品总量相比,认证发展规模较小,产品种类尚以大米、面粉等大宗农产品为主、产品认证数量发展速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制约垦区绿色食品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绿色食品认证成本过高

当前,我国绿色食品认证为收费的非公益性认证。以大米为例:一个北大荒牌珍珠米认证绿色食品大米所需费用:8000元认证费/3年、标志使用费1800元/年、产品检测2000元、环境监测约6000—8000元不等 。现阶段所有费用全部由企业自行承担,垦区目前没有统一的补贴政策。

(二)绿色食品认证主体积极性不高

目前垦区绿色食品认证企业多为私营业主,由于目前绿色食品尚不属于国家强制标准,除了认证成本过高造成企业生产成本上升导致认证主体积极性不高外,目前绿色食品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消费者对绿色食品认识程度导致绿色食品市场需求增速缓慢,进而现阶段的绿色食品出现了优质不优价的现象,这也进一步影响了企业申报绿色食品认证的积极性。

(三)绿色食品工作体系不健全

目前虽然垦区设有总局绿色食品办公室负责垦区绿色食品认证相关工作,但在管局层面除牡丹江管局设有独立绿办外,其他管局仅是在其他部门安排了兼职人员负责相关工作,农场层面的独立工作机构更是“一办难求”。经常出现总局绿办直接应对农场申报企业的局面,工作人员少材料及现场审核工作量大的矛盾突出。虽然总局每年都举办或组织参加相关业务培训,但是企业委派的参训人员流动性大,不利于企业申报和续报绿色食品工作。目前垦区尚未建立健全的总局、管局、农场三级工作体系。

三、解决对策

(一)加大政策扶持

目前,总局有必要制定扶持绿色食品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例如设立绿色食品发展基金,将绿色食品工作补贴纳入刚性预算,对绿色食品企业再认证、标识使用、市场开发等方面给予资金扶持。目前,牡丹江管理局建立了绿色食品发展基金,对全管局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起到了有效推动作用。

(二)加大品牌宣传推广

一方面要积极组织垦区企业参加国内外大型展会活动,如哈洽会、绿博会、农交会、绿色食品展销周、德国有机食品博览会、中国国际有机食品展等,借助展会平台推荐企业产品,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另一方面加强媒体宣传,利用多种途径开展整体公益性宣传,充分利用农产品安全信息网、《北大荒日报》、《农场经济管理》等媒体多层次、多渠道、多角度宣传,不断开创绿色食品宣传和推介新局面。

(三)加强工作队伍建设

强化各级绿色食品工作机构的工作力量,设机构定编制,建立自上而下的健全的工作体系,继续做好对各管理局及农牧场绿色食品检查员、监管员、企业内检员的业务指导与培训工作。充分发挥绿色食品专业人员的专业骨干作用,加强业务队伍建设。

黑龙江省垦区 篇7

活动本着“关注数学的核心概念、思想方法,促进垦区课改的深入进行,促进垦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对教材的驾驭能力,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的原则,以分局为单位组成团队的形式参加。每个团队有5位教师参加,根据承办学校的教学进度从七年级的“余角和补角”“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八年级的“一次函数”“数据的代表”等内容中自主选取一课,每位选手都要对本团队选取课的教学内容从说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制作说明、课堂教学三个角度进行展示准备,还有课堂教学反思和对另外一个团队的课进行互评展示,5个方面在活动时抽签确定每一项由一名选手完成。由于具体参加哪一项由现场抽签确定,这样参加展示的选手就要对五个项目的每一项都做准备,使得活动能充分展示选手的“内功”。

此次活动需要团队集体准备,以准备活动促进了垦区校本教研的开展,促进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增强了教师的集体合作意识。

本次活动还针对当前好多学校辅助教学的多媒体已经进入教学班级的现状,设置了辅助教学课件制作说明,对教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学科教学效率起到了促进作用。

本次活动多个队针对同一课内容进行“同课异构”式设计的组织形式,使得教师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充分彰显了教师的教学个性,促进了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

黑龙江垦区红芸豆栽培技术 篇8

1 品种选择

经试验, 以下品种适合黑龙江垦区种植。

a.英国红芸豆英国红芸豆是从意大利引进的早熟品种, 生育期90~95d, 株高5~50cm, 主茎分枝2~4个, 单株荚数15~20个, 子粒红色, 肾形, 百粒重45g左右。该品种适应性强, 抗病、丰产性好, 平均产量2250kg/hm2。

b.紫花芸豆紫花芸豆 (国品鉴杂2006004) , 又名红花芸豆,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申报, 中熟半蔓生型, 生育日数108~111d。株高134~140cm, 主茎分枝3~4个, 主茎节数10~20节。单株荚数14~16个, 荚长9~10cm, 荚粒数3~4个, 百粒重43~45g, 平均单产1805.9kg/hm2。

c.垦芸1号垦芸1号, 由黑龙江省农垦科研育种中心选育, 直立型, 生育日数90d。株高45cm, 主茎分枝2~4个, 单株荚数11个, 荚粒数4.1粒, 百粒重50.4g, 子粒红色, 平均单产2762.1kg/hm2。

d.深红芸豆深红芸豆 (原编号:日本红Y12) , 直立型, 株高29.8cm~38.1cm, 主茎分枝2.4~4.7个, 主茎节数5.2~6.4节, 单株荚数6.2~9.3个, 荚长9.3~10.4cm, 荚粒数2.5~3.3粒, 百粒重59.5~67.0g, 子粒为紫色, 圆形, 平均产量1746.7kg/hm2。

e.长红芸豆长红芸豆 (原编号:英国红Y13) , 直立型, 株高33.1~42.6cm, 主茎分枝3.1~5.3个, 主茎节数6.2~7.4节, 单株荚数7.7~13.6个, 荚长10.7~11.9cm, 荚粒数3.6~4.3粒, 子粒紫红色, 百粒重49.9~53.9g, 生育期96d, 平均单产1571.0~2005.8kg/hm2。

2 选地、整地、施肥

a.选地红芸豆不耐湿涝, 应选择肥力中等、土层深厚, 土壤上松下实, 排水通气良好的平岗地或沙性土地种植。忌重茬种植, 也不宜种在其他豆类作物之后, 适宜的前茬作物为谷子、玉米、高粱、小麦等禾谷类作物。

b.整地红芸豆为双子叶植物, 出苗时子叶出土, 且子叶大而肥厚, 因此顶土能力较弱, 对整地质量要求严格, 在上茬作物收获后进行秋整地、秋起垄, 整地深度20~30cm, 垄距65cm, 垄高25cm以上, 如秋季雨水较大不宜整地时也可春整地, 整地方法与秋整地一致。

c.施肥红芸豆生育期短, 具有根瘤固氮作用, 因此氮肥不宜施入过多, 以免造成植物徒长, 生育期延长。具体施肥量因土壤地力差异而定, 黑龙江垦区黑钙土的施肥量为磷酸二铵75kg/hm2、尿素30kg/hm2、硫酸钾45kg/hm2, 土壤肥力较高的地块施肥量适度减少, 在初花期、鼓粒期可喷施磷酸二氢钾进行叶面追肥。

3 播种

播种前进行种子清选, 可用风选或是比重选, 要求清选后种子纯度≥98%、净度≥98%、发芽率≥85%。清选后晾种, 种子晾晒1~2d, 这样可以提高种子活力, 增强发芽势, 保证苗齐、苗全、苗壮。也可以用种衣剂拌种, 能提高红芸豆的抗病能力。

红芸豆为喜温作物, 土壤10cm温度稳定通过12℃即可播种, 一般播种期在5月下旬, 播种过早, 地温低, 出苗缓慢, 容易导致病虫害的发生和种子霉烂。播种过晚, 会出现贪青晚熟, 影响外观品质。播种方法采用机械播种或人工播种。穴距20~25cm, 每穴播4粒种子, 播种深度5~10cm。

4 中耕除草

红芸豆在整个生育期间要进行3次中耕除草。出苗期垄沟深松放寒, 此后每7~10d进行1次中耕, 要撒土、培土交替, 最后一次中耕应在封垄前, 并培土。中耕除草一定要在红芸豆开花前结束, 避免机械损伤导致落花落荚。

5 病虫害防治

a.根腐病发病初期, 可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喷雾, 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00倍液喷雾于植株茎基部, 7d喷1次, 连续防治2次以上。

b.菌核病可用40%菌核净、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1200倍液喷雾, 初花期喷施2次, 每次间隔10d。

c.蚜虫可用氧化乐果1200~1500倍液喷施防治。

6 收获

黑龙江垦区玉米产业发展策略 篇9

关键词:玉米产业,全程机械化,熟期标准化,粮食流通产业,黑龙江垦区

历经65年的开发建设, 黑龙江垦区已累计生产粮食2854亿kg, 累计向国家交售商品粮2231.5亿kg。2013年总产量达到212.1亿kg, 商品粮总量可以保障全国1.2亿城镇人口一年的口粮供应, 成为国家抓得住、调得动、能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的“中华大粮仓”。

随着黑龙江垦区产业结构调整, 玉米播种面积逐年增加, 玉米种植面积已由2010年的62.2万hm2扩大到2013年的89万hm2。然而, 2013~2014年黑龙江垦区玉米播种面积增加减缓, 所以单靠增加玉米播种面积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必须在提高玉米单产上下功夫, 但是单产增长遭遇瓶颈期。黑龙江垦区玉米公顷产量在8000kg上下徘徊, 而且收获时子粒水分含量高 (普遍超过30%) , 粮食流通产业不健全, 导致玉米种植业效益偏低。本文针对黑龙江垦区玉米产业存在的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玉米产业发展策略。

1 以群体增产实现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

玉米单产的增加大约50%来自品种, 50%的产量增益来自生产管理[1], 这两方面相互作用, 缺一不可。而选用适合机械化的高产耐密品种和实现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 是综合了品种与生产管理的玉米增加单产的最有效措施。

1.1 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对玉米品种的要求

玉米品种和质量是制约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的主要因素, 全程机械化对玉米品种的选用及选育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1.1.1 耐密、高产、抗倒伏、后期秸秆韧性适中

玉米高产研究和生产实践表明增加种植密度是玉米增产的主要措施[2]。抗倒性是仅次于产量的最重要的指标之一, 提高抗倒性途径一是降低株高穗位, 二是秸秆韧性适中、根系发达, 秸秆韧性太弱易倒伏, 秸秆韧性也不宜太强, 秸秆韧性太强会增加油耗、降低收获速度及秸秆还田的质量。

1.1.2 中早熟品种、后期子粒脱水快、苞叶疏松

中早熟、后期子粒脱水快、苞叶疏松的品种能降低玉米收获时的水分含量, 利于机械直收, 才能保证商品粮的优质高效。

1.1.3 果穗大小均一、穗位高度一致

果穗大小相差太大将使脱皮辊无法调节间隙, 穗位高度相差太大不利于机械抓果穗, 这都会造成田损率增大。

1.1.4 种子发芽率、净度、纯度高

机械化精量播种要求种子发芽率、净度、纯度高, 大小形状一致, 这样才能保证苗全苗齐苗壮, 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1.1.5 易于种子生产加工

制种成本低、技术简单, 容易保证种子质量, 这样才能够比较容易地提供足量的满足机械化精量播种要求的种子。

1.2 制约黑龙江垦区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的主要因素及应对策略

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技术, 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进程的重要举措。推广这项技术, 不仅可大幅度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 降低生产成本, 解放劳动力, 而且还可最大限度地为玉米生长创造最佳的生育条件, 发挥良种、肥料等生产要素增产作用, 具有显著提高玉米单产的功效, 群体增产效益明显。同时还将有效实现玉米种植的标准化、规模化, 进而大幅度提高玉米的市场竞争力。

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是指玉米田间生产各环节, 全部采用机械化作业的一项以机械化为主导的玉米高效生产技术, 主要包括:机械化耕整地、机械播种施肥、机械除草施药和机械化收获等。目前, 制约黑龙江垦区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的主要因素如下。

1.2.1 机械化收获 (秋收干子粒)

目前, 黑龙江垦区实现玉米全程机械化的瓶颈是机械化收获, 黑龙江垦区玉米收获绝大部分采用机械下棒晾晒后脱粒的二次收获方法, 玉米机收干子粒水平极低, 制约整体水平的提高造成机械化收获水平偏低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有自然因素的制约、有栽培方面的问题, 有机具本身质量问题, 但品种是决定性的因素。

应对策略:选用生育期短, 子粒灌浆期长, 后期脱水快, 收获时子粒含水量降至15%~20%易于直接收获子粒的中早熟品种, 同时要求苞叶疏松, 生长后期秸秆韧性适中, 抗倒、穗位一致。同时推广玉米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 以及研发推广配套农机具, 已达到秋收干子粒的目标, 提高效益。

1.2.2 机械化精量播种

机械化精量播种也需要提高, 通过机械化精量播种作业, 可提高播种质量, 减轻农民劳动强度,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节约种子, 改善土壤结构, 增强土壤保墒能力, 实现增产增收[3], 此技术比普通条播增产6% ~25%, 而高质量的种子是机械化精量播种的前提。

目前, 一般玉米种子发芽率, 净度、纯度不能满足单粒精量播种需求。受种子的制约, 目前还不能实现精量点播, 只能采取一种妥协方式———半精量播种, 以保全苗。应对策略:单粒精量播种需要发芽率95%以上, 纯度98%以上, 净度99%以上, 芽势强、无杂质, 包衣。重视种子分级处理, 不同形状、大小的种子选用不同型号的排种盘, 均能实现精量播种。

2 基于全程机械化 (干子粒) 确定品种熟期标准化

秋收干子粒, 水分20%以下, 为此提出积温带熟期标准化品种, 当地初霜期前15~20d前就达到生理成熟期 (即要求种植品种所需活动积温比当地活动积温少150~200℃) , 此时水分35%左右, 20d后水分降至20%以下, 可机械秋收干子粒。以下是各积温带标准品种及活动积温。

一积温带 (2700℃以上) :先玉335、鑫鑫2、吉单27;二积温带 (2700~2500℃) :吉单27、垦单10、绥玉7;三积温带 (2500~2300℃) :垦单23、垦单16、德美亚1号;四积温带 (2300~2100℃) :垦单11、克单14, 龙垦5、德美亚2号;五积温带 (2100~1900℃) :空缺 (需要积温1950~1750℃的品种) ;六积温带 (1900℃以下) :空缺 (需要积温1750 ℃以下的品种) 。

3 构建黑龙江垦区现代粮食流通产业

在以市场化为取向的粮食流通体制初步建立之后, 推进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就成为必然。积极发展现代粮食流通产业, 是增加种粮农民收入的基本途径, 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

从总体上看, 黑龙江垦区粮食流通体系的薄弱之处在于:粮食流通产业链条短, 组织化程度低, 整体市场竞争力和抗御风险的能力不高[4]。应对策略:整合资源, 组建现代大型粮食交易市场股份有限公司, 以现货交易为核心, 采用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的模式, 融合粮食收储加工、物流发运、金融服务、客户网络等优势资源, 粮食交易、信息、仓储物流、融资结算等综合服务功能增强。

争取在“十二五“内建立体系健全、基础雄厚、成长性较好、实力较强的现代粮食流通产业, 这样可为推动垦区现代化粮食大生产与全国需求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实现粮食产业链跨区域融合接轨、深化产销区互利合作一体化共赢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DUVICK D N.The Contribution of Breeding to Yield Advances in Maize (Zea mays L.) [J].Advances in Agronomy, 2005, 86 (5) :83-145.

[2]张阔, 胡洪林, 刘清海, 等.黑龙江垦区玉米产量突破途径探讨[J].现代化农业, 2011 (8) :16-17.

[3]赵大为, 孟媛.机械化精量播种技术发展研究[J].农业科技与装备, 2010, 192 (6) :58-60.

黑龙江垦区DHI应用效果分析 篇10

1 数据来源

试验数据均为黑龙江垦区奶牛生产性能测定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的数据, 统计牧场20个 (八五一一农场四牧、黑龙江省八五八农场奶牛原种场、八五五农场金沙奶牛饲养专业合作社、八五一一农场五牧、牡丹江农垦双峰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八五一一千牧、八五七奶牛牛场、八五一一农场鑫兴牧场、哈尔滨江北完达山奶牛场、军川川南牧业、格球山牧业有限公司、二龙山二井子牧场、北安农垦犇鑫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黑龙江省九三管理局荣军奶牛合作社、尖山盛澳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九三嫩北农场嫩澳奶牛场、黑龙江省九三农垦鹤源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黑龙江省九三农垦鑫海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鹤山农场鹤奥牧场、黑龙江省农垦九三绿野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 , 共有246175个DHI测试次数。2011年测定牛只头数为6137头, 2015年测定牛只头数为13884头, 经过5年的发展DHI测定头数翻了一倍多。

2 结果与分析

2.1 黑龙江垦区奶量分析

2011~2015年黑龙江垦区DHI测定牧场年平均305d, 奶量从6871.09kg提高到8514.50kg, 平均每年提高328.68kg。在垦区奶牛生产中产奶量在6000kg以下牛群被列为低产牛群, 产量在9000kg以上为高产牛群。5年来, 低中高牛群比例变化非常明显, 低产牛群比例缩小速度快, 比例从34%下降到13%, 高产牛群比例增长速度快, 比例从9%增长到38%。牧场对低产牛只应主动淘汰, 这样可减少生产成本的浪费, 减少生产资金流动量, 增强牧场经营抵御风险的能力。此外还应关注高产牛只的营养水平和牛只保健, 提高高产牛群比例, 建立牧场核心群。

2.2 黑龙江垦区DHI测定牧场泌乳曲线分析

用Excel2007分别制作出各年的泌乳曲线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 (本文图略) , 牛群泌乳曲线均呈现出先上升、达到顶点、然后下降的趋势, 符合牛只泌乳的生物学规律。从各条泌乳曲线来看, 泌乳高峰峰值逐年提高, 泌乳高峰峰值能持续一段时间, 并且峰值过后的曲线下降较为平缓。

2.3 黑龙江垦区DHI测定牧场乳脂率、乳蛋白分析

各年度平均乳脂率在4.0以上, 蛋白率在3.1以上, 说明黑龙江垦区DHI测定牧场牛奶品质是很好的, 脂蛋比从2011年的1.39下降到2015年的1.30, 脂蛋比的正常范围是1.12~1.30, 说明利用DHI测定数据调整日粮效果显著。

2.4 黑龙江垦区DHI测定牧场体细胞数分析

2011~2015年测定各月平均体细胞数大多在50万/mL以下, 在每年的8~10月份平均体细胞数多数都会增加, 每年1月份左右测定平均体细胞数都是当年最低值。说明在黑龙江垦区利用DHI测定数据控制体细胞数达到明显效果。其次, 在黑龙江垦区体细胞数有其变化规律, 牧场应根据变化规律提早进行相应的预防工作。2011年3月测定体细胞数据大于50万的牛只占比12.33%, 到2015年11月测定体细胞数据大于50万的牛只占比21.1%, 从趋势上看是增高的。测定牧场应注意牧场奶厅管理, 规范榨乳程序, 牛舍应定期消毒, 牛舍粪便要及时清理。

3 结论

黑龙江垦区DHI报告为测定奶牛场饲养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为奶牛育种繁殖工作提供完整而准确的资料, 是提高奶牛群管理水平和原料奶质量水平的有效工具, 已成为牧场生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促进牧场进行数据化、信息化管理的核心推动力。根据对黑龙江垦区DHI数据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通过奶牛生产性能测定促进牧场进行数据化、信息化管理方式的转变, 所有DHI参测牧场都安装牧场管理软件系统, 利用数据指导奶牛场生产管理。测定牧场应用奶牛生产性能测定技术生产水平提高显著:奶牛305d产奶量提高到8514.5kg;体细胞下降到43.03万个/mL;尿素氮为149.1mg/L, 牧场以DHI报告为指导, 提高了测定牧场饲料种类的多样性;提高了配制TMR全混日粮的准确性;提高了牧场牛奶品质;减少了奶牛营养代谢疾病的发生及乳房炎的发生。DHI测定在牧场奶牛生产中起到数据支撑和技术指导的作用。

摘要:针对黑龙江垦区20112015年的DHI数据进行统计, 从牛群生产管理水平、疾病控制、奶牛繁殖等方面对数据进行分析, 测定牧场应用奶牛生产性能测定技术生产水平提高显著:奶牛305d产奶量提高到8514.5kg;体细胞下降到43.03万个/mL;尿素氮为149.1mg/L, 牧场以DHI报告为指导, 提高了测定牧场饲料种类的多样性;提高了配制TMR全混日粮的准确性;提高了牧场牛奶品质;减少了奶牛营养代谢疾病的发生及乳房炎的发生。

关键词:奶牛,DHI,数据分析,黑龙江垦区

参考文献

[1]全国畜牧总站.奶牛生产性能测定科普读物[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7.

[2]谭伟卓.牛群改良辅助系统的设计及大庆地区DHI数据的分析[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 2011.

黑龙江垦区玉米产量突破途径探讨 篇11

关键词:黑龙江垦区,玉米,早熟,耐密,高产

黑龙江垦区位于世界闻名的黑土带上, 是我国三大垦区之一。经过60余年的开发, 已建设成为我国最大的国有农场群, 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粮食战略后备基地和全国最大的绿色、有机、无公害食品基地。近年来, 黑龙江垦区的粮食产量一直占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量的1/3左右。黑龙江垦区用仅占全国1/45的耕地, 保障了占全国1/13人口的粮食供应, 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新贡献。

近年来黑龙江垦区坚持加强国家重点商品粮基地建设, 充分利用各项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 推进落实土地整理、耕地复垦、标准粮田建设等措施, 增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随着垦区种植结构的调整, 玉米播种面积也逐年增加, 2009年黑龙江垦区玉米的种植面积59.3万hm2, 比2008年增加19.1万hm2, 2010年播种面积62.4万hm2, 2011年突破66.7万hm2。

玉米既是最高产的旱地粮食作物, 又是优质高能的加工和饲料工业原料。玉米能否持续高产稳产并不断提高商品品质, 关系到垦区农业的发展和垦区重要战略地位的稳定, 也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近几年垦区玉米平均公顷产量在7500kg左右徘徊, 比美国平均公顷产量低1500kg左右, 由此可见垦区玉米单产水平与美国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垦区玉米要想在产量上有新的突破, 就必须解决垦

区普通玉米生产中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一是根据机械化发展水平和产量需求, 目前垦区的种植密度仍未达到高产的最适密度;二是种植的品种偏晚、子粒水分含量高, 不利于机械直收、商品品质低、粮食销售延后、资金回收期长、高产不高效。若解决上述两个问题, 主要通过以下两个途径。

1 选用耐密品种, 增加种植密度

玉米高产研究和生产实践表明, 增加种植密度是玉米增产的主要措施之一。美国调查540个玉米高产典型, 在各项高产因素中, 增加密度是最经济有效易于推广的措施, 而增加种植密度的基础是耐密品种的选育成功。美国著名玉米专家DUIFCK研究了美国先锋公司20世纪30~90年代发放的35个玉米杂交种, 认为美国70年间玉米品种的单株生产力没有明显变化, 增产的主要原因是增加了耐密抗倒性和抗性。

据国内外创纪录高产田的报道, 大面积的玉米高产纪录, 均是在高密度栽培条件下取得的。美国玉米高产竞赛, 在>4hm2的面积上, 高产纪录公顷产量超过23t的, 其种植密度都在9.4万株/hm2以上;国内玉米高产纪录公顷产量超过16t的, 其种植密度都在7.5万株/hm2以上。这些高产纪录的创造有一个共同趋势, 就是随着高产纪录的突破, 所采用品种的耐密性和栽培密度也随之增加。我国农业部于20世纪90年代曾大力实施推广紧凑型玉米行动。推广以掖单号为代表的紧凑型玉米, 大幅度增加了密度;再加上其他配套措施, 使我国玉米单产上了一个新台阶。所以, 现阶段以密增产是发展趋势, 耐密品种应用是必然的, 高密度育种是必要的。

2选用早熟高产玉米品种进行生产

选用早熟高产品种进行玉米生产, 才能降低玉米收获时的水分含量, 利于机械直收, 才能保证商品粮的优质高效。垦区旱田大多处在第二、三积温带, 积温普遍较低, 垦区所生产的玉米90%是商品粮, 只有选用早熟高产品种进行玉米生产, 才能降低玉米收获时的子粒含水量, 这就可以降低烘干和贮存费用, 提高出售价格, 缩短资金回收期, 保证商品粮的优质, 才能保证粮食的顺利出售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虽然黑龙江省的早熟品种育种工作开展较早, 育成了一批早熟品种, 但是适合垦区种植的耐密早熟高产品种少。所以在现阶段, 选育适合垦区生态环境和生产水平的早熟耐密高产品种是必要的。

综合上述解决垦区玉米生产问题的途径可以看出, 垦区玉米种植只能走耐密早熟高产品种密植栽培的路, 虽然育成了一些耐密早熟高产的品种, 例如黑龙江农垦科学院育成的垦单15号 (积温2381℃) 适宜密度8.5万株/hm2, 公顷产量可达13t以上, 垦单10号 (积温2400℃) 适宜密度7.5万株/hm2, 公顷产量可达14t以上。但是, 选育的玉米品种的耐密高产性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玉米品种相比尚有一定差距, 如农垦宝泉岭管理局种植的外引早熟品种德美亚1号种植密度达10万株/hm2, 因此还需加大科研投入和选育力度、加快选育进程, 才能选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耐密早熟高产新品种, 尽快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上一篇:机场信息系统下一篇:新学期新起点新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