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经济

2024-10-05

黑龙江省经济(精选12篇)

黑龙江省经济 篇1

在定性分析黑龙江省经济适用住房供给状况的同时, 要对其有一个确实可靠的把握, 要采用适当的科学的预测方法对其进行定量分析。这里采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灰色预测对其进行定量化。

一、灰色预测概述

灰色预测从系统原理出发, 将研究客体视为一个系统。灰色系统理论认为, 一切灰色序列都能通过某种生成弱化其随机性而呈现本来的规律, 也就是通过灰色数据序列建立系统反应模型, 并通过该模型预测系统的可能变化状态, 对于任何非负数列, 进行累加生成后, 生成数列呈递增趋势, 具指数性质。因此, 从样本数据出发, 研究生成数列的分布规律, 建立预测模型, 具有普遍性意义。

根据灰色系统理论, 要把握经济适用住房价格走势和发展方向, 所需要的只是新信息的加入会使原有的趋势得以改变, 新信息的不断加入是经济适用住房价格不断变化的驱动力, 通过判断这种驱动力的发展变化来预测未来价格走势正是灰色系统理论所要解决的问题。灰色预测在房地产业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不仅适合于房地产价格的预测, 对于房地产业中主参数如房地产价格指数等的预测也是适合的。

二、灰色预测模型的建立

GM (1, 1) 模型的基本思想是随机的原始时间序列, 经按时间累加后所形成的新的时间序列呈现的规律可用一阶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来逼近。

GM (1, 1) 模型建立的基本步骤如下:

1.选定预测对象的原始数据列并对其作一次累加生成

式 (1) 中, X (0) —原始时间序列, 由x (0) (1) , x (0) (2) , …x (0) (n) 组成;

X (1) —累加时间序列, 由x (1) (1) , x (1) (2) , …x (1) (n) 组成。

2.建立灰色模型GM (1, 1) 的微分方程。一阶线性微分方程如下式所示:

其中a, u是待定系数

3.估计参数a, u

4.求时间响应模型

式中x (1) (0) =x (0) (1)

(6) 数据值还原, 当t大于等于原数列最大序列值时得预测值。

三、灰色预测模型的检验

(一) 残差检验

原始时间序列X (0) = (x (0) (1) , x (0) (2) , …x (0) (n) )

称为平均相对误差, 给定a, 当且△

(二) 关联度检验

则称C=S2/S1为均方差比值, 对于给定的C0>0, 当C0, 当P

这三种方法都是通过对残差的考察来判断模型的精度, 其中平均相对误差和模拟误差、均方差比值要求越小越好, 关联度、小误差概率要求越大越好。给定a, ε0, C0, P0的一组取值, 就确定和检验模型模拟精度的一个等级。

四、黑龙江省经济适用住房价格的灰色预测

(一) 模型的建立

房地产发展受众多因素的影响, 部分因素可以确定, 部分因素不可知, 属于灰色系统, 可建立灰色系统模型进行预测。这里利用GM (1, 1) 模型对黑龙江省经济适用住房价格进行预测。原始数据如下表。

以上表中的2003-2008黑龙江省经济适用住房价格为原始数列X (0) , 按 (1) 式得累加生成数列X (1)

作紧邻均值生成, 按 (4) 式得B矩阵为

故时间响应模型为

(二) 模型的检验

根据所得的时间响应模型 (7) , 可以得到黑龙江省经济适用住房价格模拟值。

用相对误差、关联度、均方差比进行检验。

1. 相对误差检验指标检验:

平均相对误差, 模拟误差△6=0.01605<0.05, 根据表5.1此模型精度达到二级。

2. 关联度检验

计算灰色绝对关联度:

关联度为一级。

3. 均方差比检验

原始时间序列X (0) 的均值、方差分别为:

残差的均值、方差分别为:

均方差比值C=S2/S1=0.276<0.35, 均方差比值为一级。计算小误差概率:

所以, 小误差概率为一级。这样, 我们就可用, P=P (|ε (k) -ε|) <0.6745S1

进行黑龙江省经济适用住房价格的预测。

(三) 黑龙江省经济适用住房价格的预测由 (7) 式, 得

将2003-2008年黑龙江省经济适用住房价格和2009-2013年经济适用住房价格预测值绘成下图, 从中可以看出, 2003-2008年黑龙江省经济适用住房价格的模拟结果具有很好的拟合度, 由此也可以证明本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精度, 预测结果是可信的。

根据黑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 200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应增长8.5%, 即达到9270元。那么, 按照中等收入者可支配收入按照平均收入的75%计算, 应达到6953元;中低收入者按照平均收入的60%计算, 应达到6026元。2009年黑龙江省中等收入者若要购买一套80平方米的住房, 则收入房价比为6.1, 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房价比为7.1, 均超出收入房价比3-6的限值。所以, 降低经济适用住房的价格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刘思峰.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 (2) :108-111

[2]黑龙江统计年鉴[M].哈尔滨:黑龙江统计出版社, 2004-2009

[3]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4-2009

黑龙江省经济 篇2

时间: 2017-06-01 11:03:35 来源: 省统计局

2016年,我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以及中央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对我省两次重要讲话精神,以做好“三篇大文章”为引领,以“五头五尾”为抓手,创新实施“五大规划”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十大重点产业”,加快建设“龙江丝路带”,全省宏观经济在预期中运行,社会事业不断发展进步,“十三五”实现良好开局。

一、综合

常住人口。据人口抽样调查推算,全年人口出生率为6.12‰,死亡率为6.6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49‰。年末常住总人口为3799.2万人,比上年减少12.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249.1万人,乡村人口1550.1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9.2%,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户籍人口城镇化率49.9%。0—14岁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比重为11.0%,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65岁以上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比重为11.6%,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人口主要构成情况如下表:

国民经济。初步核算,我省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5386.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670.5亿元,增长5.3%;第二产业增加值4441.4亿元,增长2.5%;第三产业增加值8274.2亿元,增长8.6%。三次产业结构为17.4:28.9:53.7。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实现40432元,比上年增长6.5%。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8176.6亿元,比上年增长7.7%,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53.1%。全省非公有制经济企业23.1万户,拥有企业从业人员324.4万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046.5亿元,实现进出口总值82.3亿美元,实现税收收入942.9亿元。

物价水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比上年上涨1.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其中,城市上涨1.2%,农村上涨2.1%。从商品类别看,呈现“6升2平”:医疗保健上涨3.7%,食品烟酒上涨2.6%(其中粮食价格上涨1.0%,畜肉价格上涨11.6%,鲜菜价格上涨6.9%,食用油价格上涨1.9%,水产品价格上涨2.3%,禽肉价格下降0.6%,蛋类价格下降3.1%),其他用品和服务上涨2.1%,教育文化和娱乐上涨1.7%,衣着上涨1.0%,生活用品及服务上涨0.4%;居住和交通通信价格与上年持平。商品零售价格比上年上涨1.1%,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下降0.6%,建筑安装工程价格下降0.6%,农产品生产价格下降6.4%,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与上年持平;全省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年下降4.9%,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下降6.6%,生活资料价格下降0.9%。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4.0%,其中燃料动力类、黑色金属材料类和纺织原料类分别下降7.0%、4.1%和3.2%。

就业情况。全年城镇新增就业62.9万人,城镇人员失业再就业人员47.4万人,困难群体再就业人员18.7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2%,比上年下降0.26个百分点。

二、农业

农林牧渔业。全省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731.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3%。其中,种植业增加值1823.6亿元,增长5.4%;林业增加值100.8亿元,增长7.2%;畜牧业增加值697.6亿元,增长4.6%;渔业增加值48.4亿元,增长8.2%;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61.2亿元,增长9.1%。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结构由上年的68.9:3.5:23.9:1.6:2.0变化为66.8:3.7:25.5:1.8:2.2。

农业机械化水平。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5634.3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3.5%;农用拖拉机158.6万台,增长0.7%。农田有效灌溉面积592.5万公顷,节水灌溉面积196.7万公顷,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24.3万公顷。农村用电量77.5亿度,增长6.7%;化肥施用量252.7万吨,下降1.0%。

粮食蔬菜产量。我省粮食产量6058.5万吨,比上年减少265.5万吨,下降4.2%,连续6年位列全国第一。其中,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分别为2255.3万吨、29.0万吨、3127.4万吨和503.6万吨。全年蔬菜产量936.8万吨,下降2.2%;瓜果类206.7万吨,增长27.9%;甜菜11.4万吨,增长56.2%;油料23.2万吨,增长26.8%;烤烟5.0万吨,下降20.6%;亚麻0.8万吨,增长33.9%。

畜牧业生产。全省猪、牛、羊存栏量分别为1276.0万头、494.4万头和864.3万只,分别比上年下降2.9%、3.2%和3.5%;全年猪、牛、羊出栏量分别为1844.7万头、274.3万头和778.1万只,生猪比上年下降1.0%,牛和羊分别增长1.7%和3.5%。家禽存栏1.5亿只,出栏2.1亿只,存栏和出栏分别比上年增长3.7%和4.2%。从畜产品产量看,猪肉产量138.2万吨,比上年下降0.2%;牛肉和羊肉产量为42.5万吨和12.8万吨,分别增长2.3%和4.0%。禽肉和禽蛋产量为36.0万吨和106.3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4.5%和6.3%;牛奶产量545.9万吨,下降4.3%。

绿色食品。年末全省绿色食品种植面积7400万亩,比上年增长1.3%;绿色食品认证个数2200个,比上年增加580个;绿色食品产业牵动农户130万户。绿色食品加工企业产品产量1510万吨,增长11.8%;实现产值1480亿元,增长7.3%;实现利税97.1亿元,增长8.3%。

劳动力转移。全年转移农村劳动力570万人,实现劳务收入80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8%和11.1%。

三、工业

工业生产。全年全部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3686.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1%,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4.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下同)实现增加值2994.2亿元,增长2.0%。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1578.2亿元,下降0.5%;集体企业增加值11.9亿元,下降12.4%。从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加值973.8亿元,增长2.9%;重工业增加值2020.4亿元,增长1.6%。从企业规模看,大中型企业增加值2024.0亿元,下降0.2%;小型企业增加值941.5亿元,增长6.7%。

工业效益。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1166.5亿元,比上年下降2.2%;主营业务成本9595.0亿元,下降0.9%。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44.0亿元,下降40.6%。其中,地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8268.5亿元,比上年下降0.4%;主营业务成本7251.0亿元,下降0.4%;实现利润343.8亿元,增长2.1%。

四大主导产业。全年装备、石化、能源、食品四大主导产业实现增加值2406.5亿元,比上年增长1.2%,占规模以上工业的80.4%。其中,食品工业增长2.6%;石化工业增长5.7%;装备工业增长1.9%;能源工业下降0.8%。

工业产品产量。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53种工业产品中,全年产量比上年增长的有108种,占42.7%,其中有39种产品产量增幅超过20%。在重点监测的26种工业产品中,产量增长的8种,下降的18种。增长较快的有:乙烯110.8万吨,增长31.8%;成品糖0.4万吨,增长13.1%;轮胎外胎541.6万条,增长9.7%;水泥3544.7万吨,增长8.2%。降幅较大的有:微型电子计算机1.1万部,下降35.0%;金属切削机床358台,下降29.1%;机制纸及纸板34.4万吨,下降26.7%;合成氨48.5万吨,下降22.6%;钢材332.7万吨,下降17.4%。

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10432.6亿元,比上年增长5.5%。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008.6亿元,增长11.6%;第二产业投资3970.0亿元,增长2.4%;第三产业投资5453.9亿元,增长6.9%。装备、石化、能源、食品四大主导产业完成投资2784.4亿元,增长1.1%,占工业投资的74.0%。民间投资7114.7亿元,增长7.9%。全年施工项目21798个,增长20.3%;新开工项目16743个,增长25.4%。全省产业项目7399个,增长23.9%,其中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031个。

建筑企业。全年建筑业企业实现增加值874.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5%。全省1566个资质等级三级及以上的建筑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79.1亿元,比上年增长1.7%;实现利税总额103.3亿元,增长2.2%,其中利润47.6亿元,增长2.2%。全省完成房屋建筑施工面积5404.1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3.8%,其中实行投标承包的房屋施工面积占72.7%,竣工房屋面积占50.8%。

房地产开发投资。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864.8亿元,比上年下降12.8%。商品房销售面积2117.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6.0%,其中住宅销售面积1797.0万平方米,增长5.1%;商品房销售额1121.0亿元,增长9.1%,其中住宅销售额903.7亿元,增长9.6%。

五、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402.5亿元,比上年增长10.0%。按地域分,城镇零售额7349.0亿元,增长9.9%,其中城区6133.7亿元,增长10.2%;乡村零售额1053.5亿元,增长10.4%。从行业看,批发业零售额1269.4亿元,增长9.7%;零售业零售额6129.7亿元,增长9.9%;住宿业零售额93.6亿元,增长5.7%;餐饮业零售额904.9亿元,增长11.3%。

热销商品。在全省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统计的27类商品中,零售额比重较大的有:服装鞋帽纺织品类475.2亿元,汽车类443.5亿元,石油及制品类329.3亿元,粮油食品类305.5亿元,中西药品类193.6亿元。增长较快的有:建筑装潢材料类增长44.0%,饮料类增长20.6%,中西药品类增长18.7%,书报杂志类增长13.1%,化妆品类增长12.8%,烟酒类增长12.5%。

六、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全年实现进出口总值165.4亿美元,比上年下降21.3%。其中,出口50.4亿美元,下降37.2%;进口114.9亿美元,下降11.4%。从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进出口112.3亿美元,下降22.1%;边境贸易进出口31.7亿美元,下降18.6%;加工贸易进出口11.9亿美元,下降21.0%。从企业性质看,国有企业进出口82.6亿美元,下降18.4%;民营企业进出口70.6亿美元,下降26.5%;外商投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外商独资企业)进出口10.9亿美元,下降10.4%。从国别看,我省与俄罗斯贸易往来仍为对外贸易主体,对俄实现进出口91.9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5.3%,降幅同比收窄38.1个百分点,对俄贸易比重(55.6%)比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其中,对俄出口17.0亿美元,下降27.7%;自俄进口74.9亿美元,下降11.8%。对美国实现进出口总额10.2亿美元,下降31.3%;对巴西实现进出口7.8亿美元,下降2.4%;对沙特阿拉伯实现进出口4.4亿美元,下降24.4%;对东盟实现进出口4.4亿美元,下降66.9%;对日本实现进出口3.8亿美元,增长16.5%;对欧盟(25国)实现进出口12.5亿美元,增长8.1%。

招商引资。全省实际利用外资59.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3%。从外资来源看,共有28个国家和地区来我省投资兴业。其中,亚洲国家和地区投资45.3亿美元,占全省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77.9%;北美洲和拉美洲位居其后,分别投资4.6亿美元和2.6亿美元,分别占7.8%和4.4%。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全省各种运输方式共完成货物周转量1715.3亿吨公里,比上年下降0.6%。其中,铁路606.3亿吨公里,增长2.1%;公路904.8亿吨公里,下降2.6%;水运7.3亿吨公里,下降10.2%;航空2.7亿吨公里,增长15.4%;管道194.3亿吨公里,增长1.1%。全年完成旅客周转量799.7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4.9%。其中,铁路264.7亿人公里,增长5.4%;公路200.1亿人公里,下降12.8%;水运3910.0万人公里,下降4.5%;航空334.5亿人公里,增长18.9%。年末公路线路里程16.5万公里,比上年增长0.8%,其中高速公路4349.6公里,增长0.1%。

民用车量。年末全省民用汽车拥有量396.2万辆,比上年增长11.7%,其中私人汽车346.0万辆,增长14.7%。民用轿车拥有量214.4万辆,增长15.5%,其中私人轿车199.1万辆,增长17.5%。年末摩托车拥有量29.6万辆,比上年下降38.0%;拖拉机拥有量158.6万辆,比上年增长0.6%。

邮政电信。全省完成邮电业务总量821.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0.5%。其中,电信业务总量752.7亿元,增长63.8%;邮政业务总量68.7亿元,增长31.6%。年末长途光缆线路总长度5.0万公里,增长8.0%。年末固定电话用户497.4万户,增长16.5%,其中,城市430.7万户,增长14.5%;农村66.8万户,增长27.6%;移动电话用户3445.6万户,增长3.5%。全省电话普及率为103.8部/百人,比上年减少1.2部。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575.0万户,增长9.0%;移动互联网用户2510.9万户,增长25.0%。移动短信和移动彩信业务量分别为4.9亿条和0.1亿条,分别比上年下降91.8%和94.7%。

旅游收入。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14476.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1.3%;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603.3亿元,增长17.8%。其中,接待国内旅游人数14380.4万人次,增长11.3%,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572.9亿元,增长17.6%;接待国际旅游人数95.7万人次,增长14.7%,实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4.6亿美元,增长15.9%。

八、财政和金融

财政收支。全年全省实现公共财政收入1148.4亿元,比上年下降1.1%。其中,税收收入实现827.8亿元,下降3.4%;非税收收入实现320.6亿元,增长5.2%。在税收收入中,国内增值税226.7亿元,增长20.2%;营业税135.3亿元,下降22.4%;企业所得税94.6亿元,下降6.0%;个人所得税37.3亿元,增长4.8%。全省公共财政支出完成4228.0亿元,比上年增长5.2%。其中,农林水事务、城乡社区事务、一般公共服务和科学技术增长较快,分别增长15.8%、10.6%、10.0%和8.9%。

金融市场。截至12月末,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22179.0亿元,比年初增加960.0亿元,比上年增长4.5%。其中,住户存款13448.4亿元,比年初增加1008.6亿元,比上年增长8.1%;非金融企业存款4298.8亿元,比年初增加214.0亿元,增长5.2%;政府存款3864.7亿元,比年初增加65.6亿元,增长1.7%。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17725.0亿元,比年初增加1510.1亿元,比上年增长9.3%。其中,住户贷款4590.2亿元,比年初增加553.5亿元,增长13.7%;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13034.9亿元,比年初增加897.4亿元,增长7.4%。

证券市场。截至2016年末,我省共有境内上市公司35家,内没有新增境内上市公司。其中,沪市25家,深市10家。按照企业类型划分,国有企业18家,民营企业16家,外资企业1家。上市公司总股本453.2亿股,比上年增长34.3%;总市值4481.4亿元,比上年增长8.7%。

保险收入和赔付。全年保费收入685.5亿元,比上年增长15.8%,其中,财产险收入148.9亿元,增长11.5%;寿险收入413.6亿元,增长2.5%;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收入123.0亿元,增长124.2%。全年赔付额237.8亿元,比上年增长40.5%,其中财产险赔付金额95.0亿元,增长41.9%;寿险赔付金额118.7亿元,增长36.9%;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赔付金额24.0亿元,增长54.6%。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年末共有研究生培养单位27所,招生2.2万人,在学研究生6.4万人,毕业生2.0万人。普通高校82所,招生20.6万人,在校生73.6万人,毕业生20.0万人。成人高校21所,成人高等教育招生3.7万人,在校生12.6万人,毕业生7.4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237所,招生7.1万人,在校生21.6万人,毕业生7.5万人。普通高中372所,招生18.6万人,在校生55.0万人,毕业生19.1万人。普通初中1451所,招生27.5万人,在校生90.4万人,毕业生27.6万人。普通小学1979所,招生24.6万人,在校生143.9万人,毕业生27.8万人。特殊教育学校招生1531人,在校生7845人。幼儿园5720个,在园幼儿52.8万人。成人技术学校培训学员50.7万人次。

科技研究。年末全省共有科学研究开发机构821个,全年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57.7亿元,比上年增长2.4%,R&D经费支出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的1.0%。全年共取得各类基础理论成果280项,应用技术成果1132项,软科学成果58项。受理专利申请35293件,增长2.0%;授权专利18046件,下降4.7%。全年共签订技术合同1747份,成交金额132.0亿元,增长3.7%。

监测机构。全省共有产品质量检验机构982个,比上年增加94个;产品质量、体系认证办事机构8个。法定计量技术机构89个,强制检定计量器具610.0万台件。地震台站49个,地震遥测台站63个。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产业。全省共有艺术表演团体51个,文化馆148个,公共图书馆108个,博物馆176个。全省共有档案馆158个,已开放各类档案380万卷。全省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8.8%,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8.9%。全年出版报纸62387万份,出版杂志4340万册,二者分别比上年下降5.9%和2.8%;出版图书7336万册(张),增长2.3%。

医疗卫生。全省共有卫生机构8994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028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109个,妇幼保健院139个。卫生机构床位数22.0万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数20.4万张。卫生技术人员22.1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8.4万人,注册护士8.5万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68个,其卫生技术人员0.4万人。卫生监督检验机构148个,其卫生技术人员0.2万人。乡镇卫生院988个,床位2.2万张,卫生技术人员2.0万人。

体育比赛。全年我省运动员共获得世界比赛奖牌94枚,其中,金牌38枚,银牌35枚,铜牌21枚;亚洲比赛中获得金牌3枚,银牌1枚;全国比赛中获得金牌243枚,银牌222枚,铜牌211枚。

十一、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居民收入。全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736元,比上年增长6.3%;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8145元,增长5.8%。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32元,增长6.6%;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9424元,增长12.3%。城镇和农村恩格尔系数均为27.7%。

社会保障。年末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1064.2万人,比上年增长2.4%,其中在岗职工参保601.8万人,增长1.5%;离退休参保462.4万人,增长3.7%。参加基本医疗保险1599.9万人,增长0.3%,其中,职工参保879.5万人,城镇居民参保720.3万人。参加失业保险313.2万人,增长0.1%;参加生育保险358.0万人,增长0.3%;参加工伤保险522.2万人,增长2.0%。城镇居民得到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11.1万人,下降7.6%;农村居民得到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20.9万人,增长2.4%。

社会福利。年末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床位13.1万张,收养人员8.5万人。城镇各种社区服务设施2525处,其中,社区服务指导中心31个,社区服务中心588个,社区服务站1376个,其他服务设施530个。

十二、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环境保护。年末全省有自然保护区250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0个,省级自然保护区84个,市县级自然保护区126个;自然保护区面积792.6万公顷,比上年增长3.0%。在13个地级市中,7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

安全生产。全年生产安全事故死亡819人,比上年下降7.1%。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053,比上年下降45.9%;营运车辆万车死亡率为5.990,比上年增长1.5%;煤矿百万吨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686,比上年下降52.8%。

注:1.本公报各项统计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

2.地区生产总值及三次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采编:张文妍)

黑龙江省经济 篇3

【关键词】 对外贸易黑龙江经济增长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政策的调整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各项措施逐步实施,黑龙江省的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2011年,黑龙江省积极落实国家“扩大进口,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的部署,全省各级商务部门按照省政府推进“十大产业”项目建设的总体部署,充分发挥外贸资源优势,积极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外贸进出口66.9亿美元,同比增长45.4%。同年,机电产品实现出口10.3亿美元,同比增长42.2%;高新技术产品实现出口0.6 亿美元,同比增长19.4%;农副产品实现出口4.2亿美元,同比增长45.1%。原油、原木、铁矿砂、锯材、纸桨、煤炭等资源类商品进口额增加15.1 亿美元,占全省进口增加额比重达87%。对外贸易的增长对于促进黑龙江省经济实现综合、协调、持续和跨越式的发展尤为重要。

1. 对外贸易对拉动黑龙江省经济增长的特点

1.1提高了经济外向度

黑龙江省对外贸易方式灵活多样,以一般贸易和边境小额贸易为主。为了更好地适应国际贸易的发展变化,提高对外贸易发展水平,黑龙江省采取多种方式发展对外贸易,显著提高了经济外向度。

1.2丰富了经济主体

随着黑龙江省利用外资规模的不断扩大,投资与贸易的互动效应也更加明显,越来越多的外商投资企业加入到对外贸易队伍中来。此外,私营外贸企业的蓬勃发展,丰富了经济主体的成分,并已成为多种经济主体中最为活跃、健康、快速发展的经济主体。

1.3促进了经济均衡发展

多元化的贸易伙伴使黑龙江省与世界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也要求黑龙江省经济发展更加均衡,来满足各国贸易伙伴的不同需求。

1.4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

黑龙江省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出现了重大变动。就出口结构而言,改革开放初期,全省出口商品中初级产品和资源性产品占有较大比重,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较小。为实现出口的持续增长,黑龙江省积极调整出口商品结构,工业制成品比重不断提升,产业结构正在向现代产业结构趋近。

2. 黑龙江省发展对外贸易现状

2.1贸易商品结构现状

近年来,黑龙江省出口商品中初级产品的比重逐年下降,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在逐年提高。在黑龙江省出口商品结构中,1988年初级产品所占比重为66%,至2004年这一比重下降至15%,同期工业制成品的比重由34%上升至85%。黑龙江省出口商品的劳动附加值逐渐增大,出口商品的高级化程度逐步提高。然而黑龙江省仍处于出口商品结构高级化初始阶段,现阶段是以初级产品出口为主的资源性出口转向低附加值的工业制成品出口。从国际市场来看,初级产品价格低于工业制成品价格;低附加值的工业制成品价格低于高附加值的工业制成品价格;劳动密集型产品价格低于资本密集型产品价格。因此黑龙江省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利益的扩大受到了工业制成品附加值不高的限制,进而影响到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2.2贸易方式现状

黑龙江省基于其地处边境的特殊地理位置,在对外贸易方式上增加了边境贸易这一特殊形式。黑龙江省的进出口贸易以一般贸易和边境贸易为主,加工贸易所占比重非常小,且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一般贸易和边境贸易所占比重较为稳定,变化不大。2006年一般贸易和边境贸易所占的比重分别为34.21%和24.28%,加工贸易仅为2.53%。其中,一般贸易方式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由1998年63.15%降至2006年47.22%。加工贸易由20.93%降至3.66%。

3. 黑龙江省发展对外贸易的对策

3.1促进出口贸易结构优化,实施效益发展。现阶段适度增加进口应侧重于生产性原材料和资源产品,以及技术含量高的制成品、生产设备等。继续提高进口工业制成品的科技含量,扩大技术引进的规模,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促进科技进步和生产率的提高。

改善出口贸易方式,推进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效益化,调整产品构成。要根据市场需求,定位出口各类产品的具体目标市场,尽快形成产供销联动机制和灵活多变开拓国际市场的集合优势。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强化自主创新意识,开发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群,实施产品带动、重点投入、引智增效的戰略,促进企业产品质量上档次,提升黑龙江省高新技术产品国际竞争力。

3.2适度增加进口资本品。通过进口资本提高生产率,力图在较短的时间里通过进口资本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促进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转换。

3.3提高出口商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加大开发尤其是企业研究开发的力度,逐渐改变产品的生产方式和结构,并注重提高外资的质量,引导外商直接投资到高科技产品上来,逐步改变低价竞销的局面。同时,加快产品的升级换代,加大对新产品的研究开发投资,积极开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含量的优质新产品。

3.4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大力扩展边境贸易。黑龙江省地处东北亚中心腹地,在长期对俄贸易中有着突出的人文、公关、结算、科技等优势。要充分利用区位优势,把国外丰富的资源通过黑龙江省和巨大的国内市场及资金、技术进行有效的互补,使对外贸易对黑龙江省经济发展产生更快、更大的拉动效应。

参考文献:

[1] 樊明太.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意义[J]. 财贸经济.2000.

[2] 祝洪章.对近年来黑龙江省吸引外资情况分析[J].北方经贸.2009.

[3] 孙义清.黑龙江省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6.

[4] 李凤升,赵俊平,彭民.黑龙江省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分析[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8.

2010年黑龙江省宏观经济展望 篇4

自进入2009年以来,在国家扩大内需等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的推动下,黑龙江省投资需求强劲增长、消费需求稳中见旺,在内需的强劲拉动下,全省经济增速逐季加快、工业经济效益降幅持续收窄,宏观经济企稳回升的势头十分明显。但值得注意的是,黑龙江省外贸出口下滑的势头还没有得到遏制,物价水平持续低位运行,经济下行的压力仍然较大,经济回升的基础尚需巩固。

(一)经济增速逐季加快

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黑龙江省经济增速自2008年第四季度起持续回落,2009年一季度跌入“谷底”。随着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贯彻落实,黑龙江省经济逐步企稳回升。2009年前三季度,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 95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9.8%,增速分别比一季度、上半年快3.8和0.9个百分点,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26.3亿元,增长5.8%,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2.8%,比上年同期降低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2 553.7亿元,增长10.3%,贡献率为62.9%,同比减少4.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2 075亿元,增长9.5%,贡献率为34.4%,同比提升4.7个百分点。

(二)工业经济持续增长,经济效益降幅收窄

2009年年初以来,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逐季走高,前三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 006.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0%,增幅分别高于一季度、上半年3和0.9个百分点,高于全国0.3个百分点。其中:轻工业实现增加值286.1亿元,同比增长12.8%;重工业实现增加值1 720.6亿元,同比增长8.4%。全省非油工业(扣除天然原油和天然气行业)增加值增长16.3%,其各月增速一直快于整体工业,成为拉动工业增长的主要因素,有效弥补了因大庆油田减产带来的负效应。工业经济效益降幅收窄。前三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1 004亿元,下降40.6%,其中利润574.5亿元,下降52.1%,两者降幅分别比1—8月份缩小3.5和3.9个百分点。扣除天然原油和天然气行业,按可比口径计算,全省非油工业利税增长50.2%,利润增长38.9%。

(三)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强劲

2009年前三季度,全省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 674.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2.6%,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17.1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 515.3亿元,增长45.2%,增幅同比提高19个百分点,城镇投资增幅位居全国第5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9个百分点,为1990年以来同期最好水平。大项目明显增加,全省城镇在建亿元以上建设项目684个,同比增加152个,完成投资1 050.2亿元,增长38.4%,拉动城镇投资增长16.8个百分点。建设资金充足,全省城镇建设项目到位资金2 840.7亿元,增长56.5%,增幅同比提高31.1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较快,前三季度全省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344.6亿元,同比增长29.9%,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13.1个百分点,比1—8月提高3.1个百分点。

(四)消费品市场稳中见旺

受“家电下乡”、“以旧换新”以及国家对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汽车减免征收车辆购置税等一系列刺激消费政策的作用,2009年前三季度黑龙江省消费品市场稳中见旺。前三季度,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 368.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7个百分点。分城乡看,农村消费增幅超过城镇,农村(县以下)零售额260.2亿元,同比增长18.9%;城镇零售额2 107.9,同比增长18.8%。分行业看,住宿餐饮业市场旺盛,零售额为302.8亿元,同比增长21.5%;批发零售业居主体地位,零售额2 034亿元,占全省零售额的85.9%,同比增长18.6%。

(五)外贸形势严峻

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黑龙江省对外贸易形势日益严峻,2009年前三季度,黑龙江省主要贸易伙伴俄罗斯经济出现了十年来首次负增长,受此影响,黑龙江省进出口在2月份出现了负增长,且降幅逐月加大。据海关统计,前三季度全省实现进出口总值119.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0.1%,降幅比1—8月扩大2.3个百分点。其中,出口77.6亿美元,下降22.3%;进口42亿美元,下降15.6%。从国别看,对俄贸易总额39亿美元,下降43.6%,所占比重也由上年同期46.7%下降为32.6%,其中出口25.2亿美元,下降45.2%;进口13.8亿美元,下降40.5%。实际利用外资下降。前三季度,全省实际利用外资16.2亿美元,下降10.2%,其中外商直接投资15.3亿美元,下降13.3%。

(六)各项贷款增幅连创新高

2009年前三季度,全省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实现跨越式增长,截至9月末,余额达到5 915.2亿元,同比增长26.5%,增幅连续9个月创历史同期新高。其中,中长期贷款余额2711.7亿元,同比增长34.5%,增幅提高17.5个百分点;短期贷款余额2 554.5亿元,同比增长6.5%。截至9月末,全省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 0687.3亿元,同比增长24%,增幅提高5.4个百分点。其中,企业存款余额为2 636.8亿元,同比增长32.9%,增幅提高25.6个百分点;储蓄存款余额为6 385.7亿元,同比增长23.2%,增幅提高5个百分点。

(七)地方财政收入增幅回升明显

2009年前三季度,全省完成地方财政收入611.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5%,其中一般预算收入482.7亿元,增长6.3%,增幅分别比1—8月份提升5.3和2.7个百分点。主要税种“四升三降”,即房产税、营业税、资源税、企业所得税分别增长31.4%、27.0%、2.6%和4.7%;国内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个人所得税分别下降31.1%、21.0%和8.1%。地方财政支出1 097.0亿元,增长19.7%,其中一般预算支出996.0亿元,增长21.0%。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重点支出分别增长53.9%、37.9%和32.4%。

(八)居民消费价格降幅收窄

2009年9月份,全省居民消费价格(CPI)比上年同月上涨1.1%,比8月份加快0.7个百分点。1—9月份,全省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0.6%,降幅比1—8月份回升0.2个百分点。分类别看,八大类商品价格为“三涨五降”,即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居住、烟酒及用品价格分别上涨2%、0.7%和0.5%;衣着、交通和通信、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家庭用品及服务、食品,价格分别下降3.7%、1.1%、0.6%、0.3%和0.7%。1—9月份,全省工业品出厂价格(PPI)比上年同期下降18.2%;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下降7.7%。

二、2010年黑龙江省宏观经济展望

从当前全省经济走势看,经济增长的亮点不断增多,经济持续向好的势头十分明显。展望2010年,尽管黑龙江省经济发展中还面临诸多困难,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但由于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潜力巨大,随着国家扩大内需政策效应的进一步释放,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会逐步得到遏制,2010年黑龙江省经济有望步入全面复苏通道。

(一)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

有利因素主要有:

1. 产业基础较好。

黑龙江省是国家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国家实施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黑龙江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产业整体实力有了很大提升,经济增长的稳定性不断增加,近年来,黑龙江省GDP保持持续快速增长,为未来经济快速增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 政策取向有利于龙江经济发展。

为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中央一再重申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些政策的实施将进一步扩大黑龙江省内需的增长。近期国务院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意见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振兴东北战略的内涵,这将强有力地推进黑龙江省经济全面振兴。

3. 内需对经济的支撑力度较强。

从投资需求看,黑龙江省“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都将使投资需求热度不减。从消费需求看,随着国家扩大消费需求措施的进一步落实;汽车、房地产市场将进一步回暖;家电下乡、汽车下乡、农机下乡政策将使农村消费需求稳定增长,另外,近年来黑龙江省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连续四年在10%以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连续两年增长15%以上。综合上述因素,笔者认为,今年黑龙江省内需对经济的支撑力度仍然强劲。

4. 外部环境有向好迹象。

目前,本次金融危机的源头美国经济正向好的方向发展,日前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表示,在经历了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和全球衰退后,美国和世界经济已处于复苏的边缘。近来公布的一系列经济数据也都显示,美国经济在经历一年的大幅下滑后,正开始向好发展。世界经济的复苏将逐步扭转黑龙江省外需下降的局面,外需对经济支撑力度将有所增强。

5. 物价水平会有所回升。

目前黑龙江省宏观经济已企稳回暖,总需求的回升将扭转物价下行趋势。另外,流动性逐步增强、货币供应加快、美元近期的贬值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等因素都会刺激市场的通胀,预计2010年黑龙江省物价水平会有所回升。

6. 微观层面活力在增强。

第三季度,全省企业经济继续保持回暖态势,企业家信心指数122.2,比上季度提高4.5点。企业景气指数为125.3,比上季度提高5.5点,其八大行业企业景气指数呈现“六升一平一降”,“六升”依次为住宿和餐饮业、社会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业、建筑业、工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从用电量看,前三季度,全省全社会用电量扭转了年初以来的下降态势,比上年同期增长0.3%。

不利因素主要有:

1.工业增长出现波动。一是部分行业经营困难。今年以来,黑龙江省居民消费价格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持续在低位徘徊,前三季度,全省CPI比上年同期下降0.6%;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下降18.2%。需求不振、国内外市场主要商品价格低迷等因素使部分行业经营面临较大困难。化工行业受需求不足和进口产品价格较低影响,持续快速增长的难度很大;玉米、大豆加工企业困难加剧,企业开工不足,亏损严重。二是工业增长出现波动。从工业经济运行轨迹看,二季度黑龙江省工业增速较快,7月、8月黑龙江省工业增幅呈现回落态势,9月份又重拾升势,这说明黑龙江省工业经济持续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定。三是经济效益回升缓慢。从工业经济效益各指标看,虽然部分指标有好转迹象,但经济效益回升缓慢,1—9月黑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利润同比大幅下降52.1%。

2.金融政策偏向政府投资,企业融资仍然困难。今年以来,尽管黑龙江省货币信贷增长强劲,但从资金流向看,大量新增贷款主要投向政府主导的投资项目,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仍然面临融资环境偏紧的状况。前5个月,黑龙江省私营企业及个体贷款余额为125.6亿元,仅占短期贷款余额4.8%。黑龙江省为各类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提供担保的公司数量较少,受保额度十分有限,远远不能满足其担保需求,企业无抵押物、贷款担保难落实等问题依然突出。

3.外贸进出口形势仍然严峻。前三季度,黑龙江省主要贸易伙伴俄罗斯经济出现了十年来首次负增长,受此影响,黑龙江省进出口在2月份出现了负增长,且降幅逐月加大。1—9月黑龙江外贸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20.1%,下降幅度分别比1—8月扩大了2.3个百分点,且降幅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外贸出口形势依然严峻。

(二)黑龙江省宏观经济主要指标预测

综合上述分析,并结合宏观经济计量模型测算,初步预计:

———2009年黑龙江省国内生产总值将增长10.6%左右,其中:第一产业增长6.3%;第二产业增长12.5%;第三产业增长8%。2010年黑龙江省国内生产总值将增长12%左右,其中:第一产业增长8%左右;第二产业增长13%左右;第三产业增长11.1%左右。

———2009年黑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将增长10.2%左右。2010年黑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将增长12.5%左右。

———2009年黑龙江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5 137亿元左右,比上年增长40%左右,2010年黑龙江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6 678亿元左右,同比增长30%左右。

———2009年黑龙江省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3 392亿元左右,比上年增长19.5%左右。2010年黑龙江省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4172亿元左右,比上年增长23%左右。

———2009年黑龙江省外贸出口总额为127.6亿美元左右,比上年下降23%左右;外贸进口总额为53.7亿美元左右,比上年下降15%左右。2010年黑龙江省外贸出口总额为137.8亿美元左右,比上年增长8%左右;外贸进口总额为59亿美元左右,比上年增长10%左右。

———2009年黑龙江省地方财政收入将达到859亿元左右,比上年增长12%左右。2010年黑龙江省地方财政收入将达到1 031亿元左右,比上年增长20%左右。

———2009年黑龙江省居民消费价格下降0.2%左右。2010年黑龙江省居民消费价格增长3%左右。

摘要: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从2008年下半年起黑龙江省经济持续走低,2009年一季度跌入谷底。2009年前三季度,在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刺激下,黑龙江省经济企稳回升,但经济运行中还存在出口下滑、物价水平较低等问题,经济下行的压力仍然存在,经济持续回升的基础尚待巩固。展望2010年,国家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随着政策效应的逐步释放,内需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仍将十分强劲,另外,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黑龙江省外贸形势也将逐渐好转,在“投资、消费、出口”这三驾马车的共同作用下,2010年黑龙江省经济将步入全面复苏通道。

关键词:投资需求,消费需求,经济效益,黑龙江省,宏观经济

参考文献

黑龙江省经济 篇5

一、合理降低企业税费负担

(一)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将营改增试点范围扩大到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生活性服务业,将所有企业新增不动产所含增值税纳入抵扣范围。(省财政厅、国税局、地税局牵头负责)

(二)落实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严格执行节能环保专用设备税收优惠目录。落实好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固定资产加速折旧、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等政策措施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严格执行新修订的《环境保护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和《节能节水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省国税局、地税局、科技厅、财政厅、工信委牵头负责)

(三)落实国家扩大行政事业性收费免征范围政策。抓好将国内植物检疫费、社会公用计量标准证书费等18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免征范围从小微企业扩大到所有企业和个人等政策落实。(省农委、畜牧兽医局、质监局、林业厅、森工总局、财政厅、物价监管局,各市县政府牵头负责)

(四)进一步清理规范涉企收费。全面实施涉企收费目录清单管理,将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在省财政厅网站常态化公示,将政府定价或指导价经营服务性收费和行政审批前置中介服务收费等项目清单,在省、市、县政府网站或主管部门网站常态化公示,及时动态调整收费清单项目。凡是没有法律法规等依据的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一律取消。进一步清理各类电子政务平台收费,严禁依托电子政务平台捆绑服务并收费。查处清理各种与行政职能挂钩且无法定依据的中介服务收费。充分发挥省政府企业和创业投诉中心作用,完善查处机制,坚决取缔违规收费项目。(省财政厅、物价监管局、省政府办公厅牵头负责)

(五)落实国家政府性基金取消减免政策,严格执行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将育林基金征收标准降为零,停止向水泥生产企业征收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将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免征范围由月销售额或营业额不超过3万元(按季纳税的季度销售额或营业额不超过9万元)的缴纳义务人,扩大到月销售额或营业额不超过10万元(按季纳税的季度销售额或营业额不超过30万元)的缴纳义务人。对年应纳税所得额在30万元以下(含30万元)的小微企业,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并按20%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对月销售额不超过3万元的小微企业,免征增值税。(省财政厅、林业厅、森工总局、工信委、国税局、地税局,各市县政府牵头负责)

(六)调低城镇土地使用税税收负担。在国家规定幅度内,调整全省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等级范围和分等税额标准,降低企业城镇土地使用税税收负担。(省财政厅、地税局牵头负责)

二、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七)引导金融机构将资金向“三农”和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倾斜。强化再贴现资金信贷投向管理,涉农票据和小微企业票据优先办理再贴现,引导金融机构降低贴现利率。引导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提高定价能力,科学合理确定贷款利率。(人民银行哈尔滨中心支行、省金融办、发改委、财政厅牵头负责)

(八)降低融资中间环节费用,加大融资担保力度。民营融资担保机构年化担保费率原则上不得超过同期贷款利率80%,政策性和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年化担保费率原则上不得超过同期贷款基准利率1/3。完善信贷资金向实体经济融通机制,降低贷款中间环节费用,严禁“以贷转存”“存贷挂钩”等变相提高利率行为。推动中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和融资对接平台、中小微企业发展基金、企业融资政策性和政府性担保再担保机构、企业信贷风险补偿机制等政策落地。引导社会资本发起设立市场化运行的天使、风险、创业和产业投资基金。(黑龙江银监局、人民银行哈尔滨中心支行、省工信委、财政厅牵头负责)

(九)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引导商业银行加快不良贷款核销和处置进度。充分发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等市场处置主体作用,通过盘活重整、坏账核销、不良资产证券化等方式,推动不良资产处置。支持有发展潜力实体经济企业之间债转股。(黑龙江银监局、省财政厅、人民银行哈尔滨中心支行牵头负责)

(十)发展中小金融机构。积极推进符合条件民营企业组建民营银行。对在我省发起设立的金融租赁公司、融资租赁公司,所在地政府可按照注册资本规模给予一定资金补助。企业以租赁方式购买设备的,所在地政府可给予一定贴息补助。(黑龙江银监局、省商务厅牵头负责)

(十一)大力发展股权融资,积极发展债券融资。落实好我省推进企业境内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和境外主板、创业板首发或借壳上市以及新三板挂牌扶持政策,进一步发挥哈尔滨股权交易中心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功能。推动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获得债券承销资格。(黑龙江证监局、人民银行哈尔滨中心支行、省发改委、工信委、财政厅牵头负责)

(十二)鼓励开展境外融资。引导外汇指定银行利用海外机构和海外代理行优势,为企业提供海外融资信息并积极开展银企对接。支持符合条件企业赴境外发行本外币债券。扩大办理跨境人民币业务涉外企业范围,进一步简化业务办理流程。扩大本币结算中人民币结算份额,降低企业对外贸易汇率波动风险及汇兑成本。(省发改委、人民银行哈尔滨中心支行牵头负责)

三、着力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十三)加强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建设。加强对电力、电信、油气、城市供水以及供热、供气、铁路等垄断行业监管,严厉查处垄断性企业事业单位“三指定”行为。开展供电、供水、供热、供气、广电、通信、市政停车等行业常态化整治,着重整治限制交易、滥收费、搭售、附加不合理交易条件等违法行为。对连锁企业要求设立非企业法人门店和配送中心的,所在地政府及有关部门不得以任何形式设置障碍。强化价格监督,健全经营者自主定价领域市场规则。(省工商局、物价监管局、新闻出版广电局、商务厅等部门牵头负责)

(十四)继续加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继续精简权力事项,提升“放”的含金量、协同度,做好对应取消和承接。加强对下指导,跟踪督促解决“接不住”问题。各地非行政许可审批要全面清零,加强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转为其他权力类型合法性审查。推进建立行政权力标准目录,探索推进全省清单事项统一规范。强化清单动态管理,理顺工作体制,依法及时调整清单。优化行政审批流程,重点围绕生产经营领域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合并具有相同或相似管理对象、管理事项的证照资质,实行联合审批。加强政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用好各级网上政务服务中心。(省编办、省政府办公厅牵头负责)

(十五)进一步优化企业投资项目相关审批程序。进一步梳理投资审批改革事项,做好全省《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修订工作。根据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新政策,研究出台规范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全省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落实识别代码和个性化审批监管要求,全面覆盖省、市、县三级,建立网上并联核准制度。规范规划审批程序,进一步清理规范投资建设项目报建审批事项,进一步简化、整合我省投资项目报建手续。下放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权限,对填报登记表项目实行备案管理。全面放开环评、验收监测服务市场,具有相应资质的中介机构均可开展服务。对民间投资进入自然资源开发、环境保护、能源、交通、市政公用事业等领域,除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的外,取消最低注册资本、股东结构、股份比例等限制。对不涉及国家规定实施准入特别管理措施的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及变更,由审批改为备案。推动外资企业登记注册与外资企业审批与国家政策衔接,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取消外商投资公司的最低注册资本要求,落实内外资企业统一注册资本制度;简化外商投资项目管理程序和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变更管理程序,推进审批程序并联办理。(省发改委、国土资源厅、环保厅、工商局牵头负责)

(十六)持续推进工商登记注册制度便利化。整合统计登记证,实现“五证合一、一照一码”。推进整合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证,只需填写“一张表”、向“一个窗口”提交“一套材料”,即可办理工商及税务登记。推进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简易注销登记等改革试点。探索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和电子营业执照工作。推进企业名称登记制度改革,实施企业名称全程电子化办理。进一步依法依规放宽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条件,在科技产业园区、孵化器等区域实行企业集群登记。适时推进全省“证照分离”改革试点。(省工商局牵头负责)

(十七)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利用省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加强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公开和使用。推动全省各级政府部门全面实施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信息公示,将注册登记、行政审批、行业主管部门作出的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等信息归集到相应企业名下,通过信用黑龙江网站和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依法予以公示。建立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将企业经营异常名录、失信被执行人名单、重大税收违法案件当事人和严重违法失信企业等失信信息及时向社会公开和共享。在行政管理、政府采购、公共服务、公共资源交易和投融资等领域对守信企业实施优惠便利措施,对失信企业依法严格限制和约束。强化知识产权执法队伍能力建设,积极推进统一市场监管体系框架下综合知识产权行政执法进程。建立知识产权侵权纠纷快速调解机制。健全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体系。(省工商局、知识产权局牵头负责)

(十八)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合理降低服务收费标准。推进电子口岸和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推进口岸管理相关部门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对信用记录良好的企业降低出口商品查验率。整合建立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体系,依法确定收费范围,合理降低服务收费标准。积极稳妥地推动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查处和清理违法违规强制企业付费参加考核评比、表彰等项目。(哈尔滨海关、省发改委、民政厅、物价监管局牵头负责)

(十九)全面清理规范行政权力中介服务。省级完成行政权力中介服务清理,各地要全面完成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工作,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向行政审批外其他行政权力涉及的中介服务拓展。大幅压减各类行政审批前置中介服务事项,法定中介服务事项实施目录清单管理,无法律法规依据的全部取消。取消政府部门设立的区域性、行业性或部门间中介服务机构执业限制、限额管理。制定完善中介服务规范和标准。(省编办牵头负责)

黑龙江省经济 篇6

【关键词】黑龙江省;区域品牌;发展;研究

一、前言

黑龙江省是国家粮食生产大省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国家大力扶持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的打环境下,黑龙江省工商局深入推进商标战略实施,将培育和发展商标作为服务经济发展大局的重要手段,通过强化商标意识、延伸服务深度、加大保护力度,不断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企业集群,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为保护本省的区域品牌,黑龙江省工商局围绕黑龙江省发展重点项目、重点产业及突出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加大认定和培育力度。开展打击侵犯商标专用权专项行动,对在全省范围内影响较大的涉嫌商标侵权案件进行督办,先后对“倍丰”和“中国黄金”等商标进行专用权保护。制定印发了《省工商局服务支持工业园区(大项目)企业实施商标战略工作方案》,成立服务组主动深入相关企业有针对性地宣传驰名商标法律知识,现场指导认定程序,确定培育重点,建立驰名商标培育梯队。2013年上半年,将“垦丰”、“弘泰”、“北岛”、“沃尔德”等32件具有优势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商标、在全国同行业有较高知名度的商标列入驰名商标培育计划。

二、黑龙江省区域品牌建设存在问题

(一)品牌意识不强,品牌管理水平低,营销手段落后。黑龙江省地处边远,与发达省份相比市场经济发展滞后,重生产轻市场、重数量轻质量、重产品轻品牌的传统观念和习惯做法仍有残余,龙头企业发展特别是大型、超大型食品加工企业建设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很大,市场营销手段落后,市场建设仍停留在广告宣传、展会举办等传统方式上,品牌定位、传播与运作能力不足,无论是生产者、经营者,还是管理者,都存在品牌意识不强问题,没有完全树立品牌思想,存在较大的随意性。

(二)品牌多而杂,有影响力的大企业和大品牌偏少。企业规模小,品牌杂,名牌少。近年来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加工企业经过整合、重组,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存在品牌多而杂,驰名品牌少,同一产品多个品牌的现象,且规模小的企业仍占一定的比重,企业经营不规范、产品质量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

(三)假冒伪劣行为时有发生,绿色食品公认度较低。在市场监管方面,由于执法不严、宣传不够等原因,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和销售中的诚实信用度还不高,超范围、超期使用、假冒绿色食品标志的现象较为普遍,企业信用环境的建设仍需加强;消费者与生产者信息也不对称,致使消费者一方面要求食品安全,另一方面对绿色食品的公认度也比较低。

三、规范黑龙江省代表性品牌商标措施

为更好的保护本省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性的品牌商标,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规范:

(一)加强龙头企业建设促进品牌信誉供给。黑龙江省应以现有龙头企业为核心,集中力量在粮食作物及制品、畜禽水产品、乳制品、山特产品、酒及饮料等方面,扶持加工规模大、产品系列化、品牌叫得响、市场占有率高的大型龙头企业组建企业集团。

(二)通过政策扶持建设绿色食品企业集团。按照优化生产要素,合理配置资源,规模发展,提高效益的原则,重点扶持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具备一定竞争能力的龙头企业,打破行政区域界限,采取联营、兼并等形式,组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大型企业集团,增强市场开拓能力。

(三)鼓励企业创建名牌建设树立品牌形象。地方政府的鼓励措施会促使企业争相创立自己的品牌,“发展多个龙头企业”,形成合作竞争机制。通过多个龙头企业的资源整合能力,会形成多个龙头企业为核心的生产者联合体。生产者联合体和区域品牌好坏紧密相联,这大大增强了树立区域品牌形象的动力。

(四)建立区域品牌发展保护机制。政府或行业协会作为区域品牌的注册人,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申请注册商标。通过注册区域品牌商标,明晰区域品牌产权的归属,解决品牌所有者缺位问题,利用法律手段对共有知识产权进行保护,防止“搭便车”行为,和少数极端机会主义行为,规避“公地悲剧”风险。同时要注意通过产权激励品牌所有者对区域品牌资产进行有效的使用、管理和保护。

(五)加强机构建设提高管理与服务水平。根据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相关部门需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和方法,切实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一是深入贯彻《全国无公害农产品工作机构管理办法》,加强绿色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机构评估,切实加强绿色食品工作体系建设,积极充实机构人员队伍,改善工作条件,强化职责职能,不断加强绿色食品执法队伍建设,提高依法监管能力,进一步理顺关系,加强合作,形成权责统一、运行高效的工作机制。

四、总结

黑龙江省是我国粮食生产的大省和老工业基地,区域品牌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现阶段对促进产业发展和“三农”问题解决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与国际竞争层面上,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区域品牌竞争力总体水平不强,尤其是国际市场竞争力明显偏弱。这需要黑龙江省采取更为积极有效的针对性措施,进一步加强绿色食品区域品牌建设,不断提升竞争力水平,从而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竞争环境的变化。

参考文献

黑龙江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 篇7

关键词:黑龙江省,经济发展方式,优势产业,方式转变研究

“十一五”期间,我国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确思想指导下,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全国GDP总值已达36万亿元,居民储蓄28万亿元,Μ04万亿元,Μ123万亿元,Μ266万亿元,外汇储备2.7万亿美元,黄金储备1600吨。目前,我国已经具备了向社会全面发展转变的能力,也就是我国将进入全面关注民生,强调人民群众共享经济发展成果阶段。对于这一重大发展战略的转折,黑龙江省如何做出战略性选择是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一、“十二五”期间黑龙江省经济发展方式现状

国家在“十二五”中不提GDP,不提经济增长速度,不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提“先富论”,而提出向社会全面发展转变,向“共同富裕”转变,把“消费”放在三驾马车的第一位,向新兴产业转变。从我国的综合国力看,已经具备了进入这一发展阶段的能力。面对这一新的战略性选择,黑龙江省要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省情,认真分析本省的发展优势,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目前,黑龙江省在全国的经济地位还处在第二板块的中游。综合省力还不强,经济发展的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近两年来,黑龙江充分利用国家的政策支持,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以“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为载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进大项目建设,使全省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但由于以前的投资基数小,与沿海发达地区乃至吉林、辽宁比还有不小的差距。无论从全国还是发达地区发展历程看,要摆脱长期发展缓慢的面貌,黑龙江省经济发展还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还要继续加大投资力度,把投资放在“三驾马车”的第一位,扩大生产规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这是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而向“共同富裕”转变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绝不能动摇,但前提是黑龙江省必须把经济搞上去,提高综合省力,才能实现全省人民向“共同富裕”、向社会全面发展的转变。

二、黑龙江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面临的挑战

黑龙江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就是把产业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战略性选择就是向优势产业转变。

1.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强化农产品精深加工

黑龙江省拥有2亿亩耕地,占全国耕地九分之一。2010年,黑龙江省粮食的总产量达到了1002亿斤,已经实现了“千亿斤粮食工程”的目标,并向国家上交了700亿斤商品粮,上交国家商品粮总量相当于世界粮食市场年交易量的九分之一。可以说,黑龙江省的粮食生产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上占据重要的战略地位。但是,黑龙江省的农业仍是“大而不强”。农业产品仍是以“原粮”为主,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工业呈散状发展态势,在全国乃至世界没有我们农产品的品牌。因此,一定要发挥黑龙江省农业的优势,强化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减少粗放式经营,在农副产品的精深加工方面下大力气,实现农业从初级产品生产向绿色食品、保健食品等食品开发产业转变,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2. 强化装备工业企业组织化结构调整,打造产业集群

装备工业是黑龙江省的优势产业,其生产技术在国内名列前茅,有的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如:哈尔滨飞机制造、富拉尔基重型机械、哈尔滨三大动力、哈量及齐齐哈尔一、二机床。但目前这些装备工业“强而不大”。表现在这些企业的产品从零部件生产、产品运输仓储、最终产品销售等各个环节没有形成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链条,在市场中还处于孤军奋战阶段。从降低生产成本角度看,应在近距离内培养相配套的中小企业,而现在的发展状况是,与这些大企业相配套的中小企业没有成长起来。这不利于这些企业“做强做大”。黑龙江省的中小企业现在处在分散发展、无序竞争状态。从经济总体上看,黑龙江省装备工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都受影响,没有形成产业集群和强大的市场竞争能力。因此,黑龙江省产业结构调整要着力强化企业组织化结构调整,整合装备工业的资源优势,发挥品牌效应,同时又能减少中小企业市场风险。

3.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产业结构

黑龙江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有优势的,但现在还处于在秦砖汉瓦阶段。比如农业资源丰富,可以大力搞食品开发;医药工业也有条件搞保健药品开发;还有新材料工业,我们有很多新材料没有得到开发、研发、推广和应用。黑龙江省山多,非金属原料丰富,如石墨、夕线石、黄粘土、水泥用大理岩、火山灰、铸石玄武岩、岩棉玄武岩等7种非金属矿产的保有储量居全国第一位,都沉睡在矿山中,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还有很多新材料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促进黑龙江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对策

1. 扭转“原字”号产品出省的局面

在原粮、原煤、原木等方面,要大力发展加工工业,延长产业链条,增加科技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产品在市场竞争力。对于精深加工企业要实行优惠的补贴政策,比如,针对附加值高低、竞争力强弱的产品实行不同标准的财政补贴,以此激励和强化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同时,争取享受国家西部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降低企业产品成本,提高竞争能力。

2. 优化资源配置

黑龙江省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过多注重搞好各方面的平衡,在资源配置中存在“撇芝麻盐”现象,致使政府在资源配置方面效率不高。要提高政府资源配置效率,就应该将有限的资源投到在整个经济运行中能起辐射带动作用的大型重点企业,对其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3. 重视科技队伍建设

黑龙江省过去粮食生产能力跨越100亿斤需要十几年的时间,现在只需要3─5年,原因是充分利用了人才和科技的力量,在土壤肥力和优良种子的培育上做了很多努力。如果政府在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方面,加强农产品科研队伍建设,加大人才的培养和提高科研人员的生活待遇,加大农产品研发、推广和应用的支持力度,那么,黑龙江省农业产业结构就会加快优化步伐,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的局面一定能尽早实现。目前,由于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和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导致了全国大批优秀人才流向了经济发达地区和政策优惠的西部地区。流走的人才相继就带走了科技研发力量。黑龙江省应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在科技研发、成果推广和应用上给予更优惠的支持,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作用,增强全省科技发展的后劲。

4. 打造和优化市场环境

市场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从黑龙江省的硬环境看,近两年,全省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进行了超常规的发展,效果非常明显,实现了新突破、新跨越,是黑龙江省基础设施建设史上的里程碑。但与发达省市比较还有很大的差距,还难以满足全省经济飞速发展的需要,需要国家继续加大支持力度。从软环境看,政府为企业服务意识不强。特别是近几年,来黑龙江省投资的外商企业很多,一些执行政府政策的公职人员对企业勒、卡、要、拿的行为仍很严重,影响了黑龙江省的整体形象,也影响了产业发展规模的扩大,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甚至影响了黑龙江省产品在市场的竞争力。因此,政府应下决心增强相关政策的刚性约束力,对有违反国家政策执行和落实的行为人,给予终身不准从事这个职业的重罚,以净化黑龙江省的市场发展环境。

5. 进行宏观上的正确引导

黑龙江省在政治体制改革中,要努力处理好“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关系,彻底扭转对企业要么一管到底,要么放手不管的工作方式。目前,市场中出现的中小企业打乱仗,无序或恶性竞争,重点大型企业产品研发、推广和应用效果差,都与缺少政府明确的约束力和引导机制有关;在强强联合问题上,黑龙江省搞了很多年,至今也没有达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目的;黑龙江省很多优势企业没有形成优势产业,在国家500强企业中黑龙江只有5家,在国际品牌中没有自己的产品。这都是政府缺位的表现,说明政府在宏观政策引导上为企业做的很少。因此,要求政府在企业发展壮大上进行科学的宏观引导,真正实现优势企业向优势产业转变,并促进优势产业发挥好辐射带动作用,打造产业集群,提高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简新华,李延东.中国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的目标模式、困难和途径[J].学术月刊,2010(8)

[2]丁启明.思路决定出路:黑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道路选择[J].大庆社会科学,2010(6)

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问题探究 篇8

一、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 相关工业关联度低, 高新技术工业较弱。经历过改革开放以后的黑龙江省, 形成了以哈大齐三市作为首要的工业密集区和工业基地, 已经成为黑龙江省的重要工业区域。不过该区域的发展过程中并没构成精密的产业链, 而且产业之间的联系效应不足, 所具有的较高集中度支柱产业极少, 缺少跨越区域成长的企业, 致使总体工业的产物链缩短。而且在相关第三产业之中, 尽管传统的第三产业范畴相对广泛, 可是却并没有构成拥有相对规模的强硬实力, 构成的第三产业服务和工业的新兴行业整体水平还未形成一定相对的高度, 并且在商品市场的建造之中存在着严重的重复建造现象。同时在黑龙江省区域经济汇集区的工业成长之中, 依然存在窒塞区域发展的体系因素。区域经济中的工业经济发展存在着部门支解、区域封闭的问题, 和还没有彻底改变的政府职能, 以及应当加快健全的市场体制和改进及完善工业的投放体制等问题, 这已经出现在了我们的眼前。

(二) 对外经贸不足, 利用外资水平较低且未形成规模。黑龙江省地处东北亚地区, 主要与俄罗斯和韩国进行合作, 不过韩俄二国对农副产品的进出口有着非常严格的管理体系, 不光是发布了一系列的法律及法规, 并且还通过增加巨额关税的形式限制农副产品的进出口, 而且进行管制, 致使黑龙江省区域经济汇集区的进出口面临着巨大的贸易壁垒。这相对于农业占据优势的黑龙江省来说, 严重影响自身对外贸易的合作。伴随着区域经济全球化的成长, 使得黑龙江省区域经济汇集区的贸易合作获得了巨大进展。黑龙江省区域经济汇集区为抬高区域内企业的国际竞争综合实力, 不断开展引进外资的行径, 学习其先进技能以及人力管理经验, 使得区域内的企业能够从多方面与其他国家合作。

(三) 自然环境不断恶化。黑龙江省区域经济汇集区在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 具有非常沃腴的地皮, 然而最近几年对区域内自然资源采取掠取式的开发及利用, 严重破坏了区域内的生态环境, 加剧了区域内土壤沙化、盐碱化, 导致土地产生退化性的演替, 土地中有机物大幅度减少, 其结果是耕地面积不断缩小。种种人为因素以及自然灾害, 致使黑龙江省区域经济汇集区的环境严重失衡。导致个别区域水量加剧构成洪灾, 然而部分区域由于水资源亏欠却影响着经济成长, 甚至有个别区域为了寻求经济迅速发展, 任意破坏生态环境, 导致个别水域的污水大批量排放, 使得农牧业也受到其污染, 影响发展。因为环境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导致该区域草原面积急剧缩小, 森林覆盖率不断降低, 致使黑龙江省区域经济汇集区的生态环境正在加剧恶化。

二、促进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一) 优化区域生产力布局, 建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体制和机制。在对黑龙江省区域经济汇集区建造的过程当中, 应该首要以国家及黑龙江省的工业政策作为建造的根据。要在吻合政策的前提下, 冲破不合理定性思维及经济结构, 要对不同的市场进行生产力因素配置, 并且以区域内资源的特征、优势和发展潜力等要素作为出发点, 以充分发挥区域经济的优势, 构成全新的生产力模式。尽管宏观上来看黑龙江省区域经济汇集区的重要工业都存在着较强的关联性, 尽管有比较大的合作环境, 却依然是存在着一部分产业重复建造。所以区域经济计划过程当中务必注重反复建造的问题, 尽可能防止此类现象的出现。只有在不断完善区域内基础设施建造的情况下, 才能更好地保障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展开。一体化就必须进行统一的计划及安排, 尤其是在面临对大型基础设施建造的时候, 必需要严格根据协调发展、统一计划的目标, 只有这样才不会呈现出规模不经济及反复建造等问题的发生。

面临着竞争日趋激烈的区域市场, 惟有加速工业进级步调, 增强区域工业自身实力, 这样才能更好地加快完成黑龙江省区域经济汇集区协调发展。经过对区域内产业结构的调整, 联合改进轨制及高新科技, 并且将黑龙江省区域经济产业优势有机联合起来, 集成产业优势, 构成优势产业群, 经过拓展市场、优化结构等增进黑龙江省区域经济的有机联动式的发展, 惟有如此才能构成拥有特色杰出、鲜明优势的工业群, 使得黑龙江省区域经济汇集区在国内外市场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打造出拥有鲜明特性的工业局面。

(二) 增强外资利用率, 改善进出口体系。黑龙江省区域经济汇集区处于东北亚的中心地带, 地理位置相当卓越, 而且交通十分方便, 应该大力提升和东北亚国家之间的科技、经济合作范畴及程度。应当创建高效率、高层次、专业化的项目评价系统及中介部门, 这样就能够增强与东北亚国家之间的人才引进和科技合作。使得对经济汇集区内的配备制造业、现代工业等供应需要的相关技术的改进及支持。同时为了增强对外资的利用率。务必要对经济汇集区内的投资环境进行改进。因为黑龙江省自然条件的局限, 在基础设施方面的建造必须加大对其投入力度, 而且要完善公共便民服务及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改进城乡基本医疗条件及居民的居住条件。唯有基础条件完善, 才能更好吸引外资。趁着东北亚经济结构调整的机会, 有重心、有目标、有选择性地吸引国际资本及高新技术, 要在经济合作的基础上拓展其合作形式, 优化目前的产业格局。激励外资介入重点的优势产业和企业改革, 积极地运用黑龙江省区域经济汇集区在东北亚地区的功用。加大对外出口生产体制, 是调整区域经济商业构造的最重要措施, 黑龙江省区域经济汇集区应根据国家政策全方位施行对外开放战略方针。大力发展黑龙江省区域经济汇集区的进出口产业, 继而建造进出口的产业基地。

(三) 全力发展低能耗产业, 改进生态环境保护机制。按照黑龙江省区域经济汇集区的发展计划, 使得各市县找准自身的定位, 通过全力推行清洁生产方式和发展循环经济, 使得对低能耗高新技术的产业赋予政策及支持, 同时创建和完善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机制, 并且推广环境污染问责轨制, 增强对排污企业的监督及管理。将保护环境作为市场运行体制之中的首要步骤, 创建市场化政策下的生态环境保护体制, 来增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及管理, 并且构成合理的生态环境保护准入轨制, 制订区域经济内相关的政策, 并且对政府的责任进行加强, 通过严格监督化工企业及工业企业等的对外排放污染物, 同时全力宣传模范企业先进的排污经验, 并且保证在区域内总体筹划的同时, 不会对生态环境构成污染及破坏, 保证黑龙江省区域经济汇集区协调发展。

摘要:区域经济结构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拥有首要的作用, 合理的区域经济结构能带动区域经济迅速增长, 提高区域的总体竞争能力。区域经济发展是区域经济结构调整重要的物质基础, 为区域经济结构的合理化提供环境支持。区域经济发展是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最基本目的, 所以, 研究区域经济的发展对黑龙江省总体经济程度的提高拥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冯兴艳.东亚区域合作新态势及中国的战略调整[J].特区经济, 2012

[2]金兆怀.孙弘.东北地区农村工业化现状及实现途径分析[J].经济纵横, 2011

[3]张英.黑龙江省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关系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 2008

黑龙江省经济 篇9

《2012年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2年黑龙江省全年实现地区GDP为13691.6亿元, 比上年增长了10.0%。其中, 三个产业的增加值分别为2113.7亿元、6456.4亿元、5121.4亿元, 分别比上年增长了6.5%、10.2%、10.7%。三个产业增加值的结构相对指标为15.4:47.2:37.4, 这三大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7.8%、51.9%和40.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了35711元, 比上年增长了9.9%。[1]这些经济数据的增长, 离不开黑龙江省的高校科研工作。

黑龙江省现有普通高校79所, 在校生70.5万人, 毕业生20.4万人;成人高校19所, 成人高等教育招生7.8万人, 在校生17.1万人, 毕业生5.9万人。黑龙江省的很多高校积极构建科研与转化平台, 为黑龙江省“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的战略目标提供了大量的科技服务, 承担多项各级各类科研项目, 取得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获得多项国家、省部级科技奖励。同时, 各高校努力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推动了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

二、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环境下对高校科研的需求

2008年12月24日至25日, 黑龙江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 提出了大力建设“八大经济区”、实施“十大工程”的战略目标。为实现此目标, 提出将科技、教育和人才工作并重进行, 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施科教人才强省富省工程, 既可以达到有效地应对全球金融危机, 又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的发展, 它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挥科技教育人才优势、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的的迫切需要。建设“八大经济区”, 科技起到先导作用, 教育则是各项工作的基础, 人才才是根本。

黑龙江有以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211、985的全国重点大学, 也有着学科发展特色较强的哈尔滨理工大学等, 这些大学科研院所有着很强的科研实力, 即一流的科研人才及一流的研究设施等, 能够为企业提供较前沿的研究成果。

黑龙江企业科研与管理乃至营销人员主要来自大学, 为使学校毕业生能更加适合企业需求, 许多企业主动与黑龙江当地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展联合培养计划, 以使大学毕业生能更加适合企业的需求

黑龙江省有较强的科技、教育和人才优势, 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商品, 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明显不够, 必须下大力气推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知识和科技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是克服经济困难的根本动力。要利用好国家投资政策, 尽快做大做强黑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 加快推进高新科技产业集中开发区建设, 整合科技资源, 积极推进重大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

三、高校科研对省内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省内的科研组织主要包括各种类型的科学研究所、高等院校或者上述二者中的科研项目组。这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独特性而又富有成效性的团体体, 具有强大的科学社会功能。高校内部建立的科研团队或重点实验室等都是科研组织的组成部分。

(一) 高校科研工作培养大量的科技创新人才

高校科研工作集聚了大量的科技顶尖教师队伍, 开展创新型的高等教育教学活动, 通过杰出的师资队伍和高校科研环境, 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从而为黑龙江省保持旺盛的创新力和持久的生命力做出卓越的贡献。科研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资源, 大量新理论、新技术应用于科研工作中, 师资知识体系不断优化, 学科建设和学术水平迅速提高, 通过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 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 高校科研为经济发展提供高新技术

高校科研不但为经济发展培养科技创新人才, 又能不断地提供高新技术、先进的科学成果, 进而转化为生产力, 提供省内的经济产值。高校科研从学术理论研究出发, 逐步向应用领域渗透, 最后达到理论与应用齐发展、高新技术成果强转化的水平。黑龙江省紧紧抓住国家“教育优先发展”和“高教强省”建设的有利时机, 充分发挥大学的科技和人才优势。例如, 哈尔滨工业大学在注重承担完成国家重大需求项目的同时, 不断加强面向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科技支撑。他为黑龙江省多个公司提供寒区低碳建筑开发利用、航空轴承联合技术等先进技术;针对地处高寒地区的我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周期长, 技术集成度不高, 商品化难度大等问题, 东北农业大学努力在农业先进技术集成与推广,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中发挥重要作用, 研发出植物抗旱等技术, 促进黑龙江省粮食稳步增产;东北林业大学研发林木遗传育种等技术促进黑龙江省林业经济的发展。

(三) 高校科研推进产学研相结合

随着技术发展和创新形态演变, 政府在创新平台搭建中的作用日益明显。省高校在教学、科研的同时, 积极与企事业单位合作研发科研成果, 并将科研成果应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既包括高校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也包括企业助资项目继续研发, 此外还有将已成熟的科研项目直接落地。例如, 哈尔滨工业大学重点加强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和国防航天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与省企业的科研合作, 进一步推进“产学研联盟”模式;沾河林业局积极走产、学、研的应用技术发展道路, 先后与哈工大、东北林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共同合作, 建立起从技术研发到应用推广的上下游合作关系, 在林区木材产销管理、森林生态管理和森林防火区域管理等领域研发多种产品, 提高了林业企业的管理水平。在黑龙江省领导的支持下, 专门制定了《2012年全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行动推进方案》, 按照省里的统一部署, 建立黑龙江省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来开展科技成果招商和转化对接活动。通过打造黑龙江省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洽谈招商、互动交流的重要平台, 使得高校科研成果进入产学研体系。

四、提高高校科研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途径

(一) 鼓励并引导高校参加政府搭建的成果转化平台活动

鼓励和支持高校积极争取和承担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项目, 并将项目成果转化为落地项目, 产生效益。鼓励并引导黑龙江省各高校参加省科技厅等政府部门搭建的成果转化平台活动, 充分利用这一平台, 构建科技企业孵化器网络, 提高科技成果和技术产品的市场化程度。

(二) 政府应提倡多元化投融资以提高高校科研资金的投入

政府应面向社会建立和完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 引导创业投资资本、金融机构信贷等政策, 吸引各类资本转化为高校科研资金, 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 以尽快达到科技成果产业化和资本化。政府调整科技经费支出结构, 对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加大支持力度。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在高校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等方面给予优惠的信贷支持。

(三) 高校应引进高新技术人才

高校是培育人才、集聚人才的战略高地, 为实现高起点、高水平的培育人才, 高校必须引进高新技术人才。随着全球化经济的迅速发展, 近几年各大高校也在实施引进人才战略, 但引进的人才数量和质量还有待提高。要建设高水平大学、提升学校的学术地位和培育能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必须拥有一批大师级人才和科技领军人物。各大高校应审时度势, 选择本校战略发展的高新技术人才、高级专业人才, 以使高校的培育人才能力、研发技术水平处于不断攀升的状态。

参考文献

黑龙江省经济 篇10

一、农业循环经济的基本理论

(一) 循环经济理论

循环经济 (Circular Economy) 一词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 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 表现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过程。农业循环经济是把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 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 是指在农业资源投入、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 把传统依靠农业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经济体系转换为依赖生态型农业资源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 将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降低到尽可能低的程度, 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效益“双赢”。农业循环经济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 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起源于环境保护问题, 是一种新型发展观念和模式, 将环境问题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要求人类在发展中讲究经济效率、关注生态和谐以及追求社会公平, 最终达到人的全面发展, 包括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生态和可持续社会三方面的协调统一, 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一个有关社会经济发展的全面性战略。

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模式, 可持续发展理论扩展了循环经济的理论视野, 把循环经济放到一个更加广阔的系统中考察, 有利于认清循环经济的发展条件和制约因素, 以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发展循环经济, 促进经济、生态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黑龙江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黑龙江省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省, 农业是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十一五”以来, 黑龙江省农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 农业增长率逐年提高。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例如, 对黑龙江省农业资源和环境形势的严峻性认识不足, 尤其是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滞后, 严重地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 农业资源破坏严重

由于多年来的过度开垦, 黑龙江省土地资源遭到极大破坏, 长期不合理使用或过度使用化学肥料、农药和除草剂造成农业生态环境恶化, 直接威胁到土壤质量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大量农膜等废弃物含留于土壤中, 给农村带来了白色污染, 近年来黑龙江省大量开垦湿地, 蓄水能力和抗御干旱能力急剧下降, 失去其强大的调洪能力, 破坏了自然生态平衡。

(二) 缺乏相应技术和资金支持且生产规模小

黑龙江省农业循环经济技术开发和推广力度不够, 投资渠道单一, 需求与投入之间还有较大差距, 循环农业生产规模小, 生产效率较低, 农产品质量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龙头企业少且带动能力较弱, 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撑和拉动乏力, 发展机制不健全, 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三)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黑龙江省农业基础设施脆弱, 制约了循环经济的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资金缺乏、融资渠道不畅、投资效率不高, 农业基础设施使用不尽合理, 导致先进农业环保技术未得到充分运用, 农业资源污染较为严重, 生态环境持续恶化, 农业产业抵抗自然灾害能力弱。

三、黑龙江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条件分析

(一) 自然资源丰富

黑龙江省土地资源丰富, 幅员辽阔, 是全国耕地面积最大的省份, 是世界四大黑土带之一。土壤有机质含量高, 具有开发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良好条件。拥有广袤的林地和草地等, 全省森林覆盖率达45.2%, 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

(二) 区域位置优越

黑龙江省地处祖国东北边陲, 与俄、日、韩、朝毗邻, 边境线长, 形成了发达的交通运输网, 涵盖了铁路、公路、内河航运与海运、航空及管道等五种现代交通运输方式, 运载能力强, 效率高, 是进行农产品对外贸易和国际交往的重要通道, 优越的地理位置对促进黑龙江省区域、国际交流, 尤其是开展农业边境贸易提供了便利条件。

(三) 劳动力资源优势

黑龙江省劳动力资源丰富, 能够满足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将有助于培养一批高素质劳动力, 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四、黑龙江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对策

(一) 改善生态环境, 合理利用农业资源

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和利用, 改善生态环境, 逐步建立与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农业循环经济宏观调控体系和运行机制。加强湿地保护, 杜绝一切对湿地的过度开垦, 提高土地资源、生物资源和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 减少废弃物排放;鼓励使用有机肥, 强化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意识;通过政府引导与投资, 加快农村水电、太阳能和风能等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防治农业污染, 对水土流失区应营造水土保持林和沙化土地防沙林, 尽可能退耕还湿、退耕还草和退耕还牧,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二) 实施科技兴农战略

各级政府应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 利用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 (资源化) ”的3R原则, 大力发展“高产、低耗、优质、安全”的生态农业, 建立健全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技术创新体系, 培养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业人才队伍, 大力开发人力资源。

(三) 加大农业循环经济基础设施投入

有关方面应不断增加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投入, 依法安排并落实对农业和农村的预算支出, 重点建设水利、农机、道路和仓储等农业基础设施, 完善大中型农林水气工程, 建立有效的农业生态资源预警体系, 鼓励企业资金、民间资金和外资等社会资金流向农业循环经济, 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

(四)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实施产业化经营战略

农业产业化经营, 要以市场为导向。黑龙江应根据资源条件、区域和行业特点, 合理调整农业循环经济产业结构和布局, 形成内联外通、高效灵敏的市场信息网络, 以循环经济发展理念指导农业产业转型和技术改造, 利用电子商务发展无形市场和期货市场, 实施有利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产业政策, 培养和带动一批龙头企业的发展, 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格局。

(五) 加强科技创新

有关大专院校院所应加大对农业循环经济相关技术的研发, 坚持科技创新, 支持对再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充分发挥农业大省的禀赋优势, 增加对循环农业科技的投入, 鼓励有能力的企业积极引进、研发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 走产学研相结合道路, 创新农业科技, 改变黑龙江省农业科技转换率低下的局面, 完善种养业生产标准和操作技术规程, 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机制, 推进农业循环经济标准化生产,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参考文献

[1]黄英娜, 张天柱, 颜辉武.循环经济产生和发展的经济学基础[J].环境经济, 2004 (8) .

[2]肖忠海.绿色消费视角下的循环农业理论研究述评及展望[J].安徽农业科学, 2011 (1) .

[3]李莎莎, 郭艳清, 邓群钊.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循环农业动态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4) .

黑龙江省经济 篇11

摘 要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黑龙江省体育产业与区域经济相互协调发展进行研究。指出休闲体育消费、基础设施、品牌赛事等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同时黑龙江体育产业的发展也受地方经济的制约。体育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发展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研究体育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对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体育产业 区域经济 协调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质量逐步提高,体育消费持续增长,体育市场日渐繁荣,多元化的产业投资格局已经构成,体育产业正在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体育产业已成为发展地方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对推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众所周知,我国的经济发展存在着区域差异,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必然出现区域经济依赖以及非均衡性发展的状况。这种区域经济依赖对我国体育产业的初创是“借力”。但是,随着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自身功能的转变,体育产业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不应是单向的依赖关系,而应该是相动的关系。

一、体育产业

体育产业包括体育本体产业、体育外围产业、体育中介产业和体育产业消费者等。其中,体育本体产业是整个体育产业的核心,包括体育竞技业与大众健身业;体育外围产业的产业链包括体育用品、体育器材、体育服装、体育旅游、体育博彩商和体育建筑等;体育中介产业的产业链包括体育广告、体育赞助和体育保险等。

我国体育产业虽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者在研究过程中对西方体育产业理论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针对我国基本国情建立了一整套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理论,产业框架基本形成,对拉动内需、增加就业和优化产业结构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体系中,体育产业尚未成为一个独立完善的产业,体育产业发展水平与国情不相协调。

二、黑龙江省体育产业现状

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黑龙江省政府也于2012年颁布了《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实施意见》。明确的把体育健身休闲市场、体育竞赛和体育表演市场、体育用品业等作为我省重点发展任务。

本文研究黑龙江体育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依赖关系,其目的是促进我国体育产业早日进入全面、协调、快速的发展轨道,实现我国体育产业由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向支柱产业迈进的目标。

三、黑龙江体育产业优势

(一)地理优势

黑龙江地处我国最北端,是中国冰雪体育产业发展最早的省份,也是我国冰雪产业大省。近年来,冰雪体育产业在政府高度重视下,已经成为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依托资源优势,加大投入,形成了冰雪艺术节、冰雪度假村、冰雪风光游三大产品体系。并遵循体育产业市场规律和营销特点,先后创办了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中国黑龙江国际滑雪节和国际雪雕节等20余个节庆活动。

(二)竞技与竞赛

体育竞赛表演业,每年组织承办和参与举办的国内外大赛和重要体育比赛十几项。举办过世界杯短道速滑赛、中国杯世界花样滑冰大奖赛、哈洽会四国男篮邀请赛、全国女子篮球甲级联赛、全国足球甲级联赛等多项体育赛事。各市、县组织体育竞赛及表演活动的规模、场次也进一步扩大,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健身娱乐

体育健身娱乐业,黑龙江省共有各级各类营业性体育场馆、会所2000于所,,通过对其分布状况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我省目前各级各类营业性体育场馆分布具有不均衡性,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庆。其分布状态与地区经济发达程度密切相关。

(四)体育用品

体育用品业截至2009年,黑龙江省工商注册体育用品行业共有55家生产体育器材和体育服装厂家,其中只有10家企业生产冰雪体育装备。

四、建议

(一)充分发挥体育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体育产业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互动关系。体育产业初创阶段依赖于区域经济是因为缺乏经济基础,但不意味着体育产业的从属地位是永恒不变的,随着体育产业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可以从优化产业结构,带动其他行业发展、吸纳社会就业、提高国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等方面反作用于区域经济。

(二)各级政府要加大体育产业的扶持力度

各级政府要提高对体育产业的认识,在重视其它产业的同时加大对体育产业扶持的力度,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打破地区、部门和所有制的界限,鼓励社会各界投资兴办体育产业。有关体育部门要充分提供咨询、服务、优惠政策等条件,拓展体育产业发展的空间,在现有良好体育产业发展规模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以体育产业促进本地区经济的发展。

(三)鼓励和引导非公有资本进入体育产业

放宽体育产业准入条件,使非公有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体育产业,并且在各方面享有与国有企事业单位同等待遇,积极动员和鼓励社会力量和境内外组织向省体育发展基金会提供捐助和资助。

五、结语

黑龙江省体育产业作为区域经济活动的一个领域,是极具投资价值和潜力的朝阳产业,也是黑龙江省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新增长点,在推动经济持续增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社科研究规划年度项目扶持共建项目(13E054)。

参考文献:

[1] 高杰.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政府机制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2.34(5).

[2] 孙娟.我国体育产业注意力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8(7):101-102.

[3] 廖祥龙.黑龙江体育产业发展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2009(11):66-68.

黑龙江省经济 篇12

近两年, 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 2013年全省县域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 725.4万元, 比2012年增长12.6%, 增幅比全省平均水平高4.6个百分点。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达到46.8%, 比上年提高3.6个百分点。全省各县 (市) 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 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和产业项目建设工作, 投资规模扩大。同时, 产业结构优化也推动了工业发展, 拉动产业经济增长, 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县域财政收入, 改善财政状况, 促进县域经济整体发展。经济增长促使居民收入增加, 更改善了居民生活质量。

尽管黑龙江省县域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 但全省64个县创造的GDP不足全省的一半, 县域公共财政收入仅占全省公共财政收入的1/5左右。可以看出, 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存在着总量偏小, 质量偏低等问题。全省县域经济中, 工业比重占25%, 多数县级行政单位工业能力较弱, 没有骨干性工业企业, 缺少优势主导产业, 产业结构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制约着我省县域经济的发展。

2 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策略

2.1 调整产业结构, 缩小城乡差别

我省是农业大省, 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和农业产业化紧密结合, 而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县域经济繁荣不可缺少的一环。随着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农业在GDP中的比重会越来越小, 但农业的基础地位不会改变。

2.2 财政政策支持

实施财政政策支持, 加强财政管理体制, 利用现有政策优势, 实行县域经济补助, 对整个县域财力进行统筹规划, 提高税收返还比例, 贯彻落实县域经济政策, 并通过科技创新、技术改造、农业产业化等财政专项资金加大科技支持、财源项目支持, 加快县域经济市场建设, 完善各项管理措施。

2.3 加强建设用地管理, 实行耕地保护制度

为满足县域项目建设用地需要, 不断优化县域重点产业园建设和加工型项目, 若是遇到县域内土地使用规划不足, 这时就需要省级国土资源局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建设计划指标调剂解决。建设用地尽量争取不占用耕地, 合理化资源配置, 实现建设耕地与耕地占补平衡, 并根据项目的轻重程度给予相应的价格优惠。

依法按照集体建设用地相关规定进行土地转让、出让、作价等行为, 并根据要求退还占用耕地, 更好地满足建设用地指标。还可以通过置换手段实施建设用地项目和土地总体规划, 严格履行用地审批程序, 增加集体用地建设指标。为了满足矿产资源总体规划要求, 必须要扩大矿产资源招标拍卖出让力度, 并采取重大项目一事一议, 进而实现县域矿产资源开发和勘查, 更好地解决重大项目问题。

2.4 提升金融服务质量

构建安全、诚信的县域经济环境, 保证县域经济金融服务体系功能的进一步完善和高效运行。推动农村信用社改革深化, 不断扩大县域经济资本规模, 实现不良资产的合理化处置, 提升资产资金供给能力。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支持作用, 扩大项目筹建规模, 提升项目建设水平。大力支持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项目建设, 进一步降低信用社融资成本, 科学调整信贷周期。制定科学谋划项目, 搭建农业银行等国有银行资金运转平台, 保证县域经济的正常、稳定运行, 实现资金回笼。拓宽县域经济融资渠道, 充分发挥民间融资作用, 对民间融资加以引导和支持。努力拓展国有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业务领域, 进一步实现县域经济金融产品多样化, 鼓励银行多元化发展。建立完善信贷投放激励机制, 充分发挥项目资金作用, 并对县域经济有贡献的银行机构予以奖励, 提高政府信誉度, 增强政策信用担保实力, 构建县域经济政策性银行担保机构, 开发民营资本融资担保领域, 合理优化信用合作社农信担保机构, 不断提升县域经济融资担保能力。利用政策扶植龙头企业, 开展企业融资, 逐步扩大县域经济直接融资规模和渠道。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保险行业, 实施农业保险试点工程, 扩大保险范围, 实施严格的资金配置比例, 加强阳光农业保险行业发展建设。

2.5 采取弱县政策扶持

在原有政策的帮助扶持之下, 不断加大对弱县的政策扶植力度, 申请国家批准的县域建设用地, 必须要严格上报, 经相关部门批准, 获得进一步的认可后, 方可实施。基础设施项目用地根据实际情况可先行使用。而重点工程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 应当进行单独报批审核。政府部门针对农村电网、水利及公路等基础设施适当采取政策倾斜, 加大弱县政策扶持。通过金融机构、政府部门、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四方面弱县扶植策略, 提升县域可持续创税能力项目, 维持原政策几年内的稳定, 保证各项政策措施能够得到贯彻落实。

2.6 加大人才与科技力度

贯彻落实科教兴国、科教兴县、人才强县的科学战略, 构建科技投入保障机制, 提升县域科技水平, 提升基层科技基础建设条件, 实现县域科技教育建设, 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 促进县域产学研共同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 提升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积极挖掘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 努力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与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扩大专业人才教育规模, 增加招生人数, 并定期进行专业岗位人员培训。努力争取高等院校人才帮扶, 鼓励大专院校进入基层支教、创业, 发挥其一技之长。县域经济发展离不开职业技术人才的支持, 它能够形成有力的技术支撑。县域经济采用非农职业技能和人才工程培训, 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同时, 政府机关还可通过设立县域人才奖惩机制, 充分挖掘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一线岗位人员, 打造良好的县域经济人才基础。利用吸引、鼓励等方式让更多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科技人员参与到项目引进、技术开发和科技咨询当中来, 提升基层技术服务质量, 优化科技要素分配, 将技术入股、收益分成和股权激励等政策落到实处。

2.7 发挥县域经济领导作用

各级领导应当重视县域经济工作, 将其纳入到重要工作日程上来, 实现县域经济统筹规划, 全面掌控县域经济整体发展情况, 以科学的发展观和发展思路进行县域经济计划制定, 制定切实有效的管理工作章程。加强各级领导队伍建设, 做好模范带头人, 推动县域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建立县域经济领导管理小组, 设计相应管委管理考核权限, 促进县域经济基层改革创新, 不断积累工作经验和教训, 调动各级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打造扎实肯干基层实干领导人员队伍。

综上所述, 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初步开展已经取得良好的成绩, 但是我们不能够为这点成绩沾沾自喜, 应当不断深入探索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挥各界力量全面推动县域经济建设, 综合利用现有政策优势, 打造县域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以便于更好地迎接社会经济挑战, 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将黑龙江省县域经济提升到较高的水平, 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3 结语

县域经济是黑龙江省未来一段时间内重要的工作任务和目标, 只有全力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才能够提升黑龙江省在全国范围经济排名, 提升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因此, 必须充分认识到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深入了解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加强各级政府对县域经济的监管和扶持, 优化经济发展模式, 树立明确的经济发展目标, 进一步完善县域经济工作, 提升居民满意度, 增强人们的生活幸福感。

摘要:为了不断加强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建设、促进全省范围的县域经济发展, 针对黑龙江省县域经济现行发展模式进行分析论述, 提出了新的发展政策意见和思路, 希望能够对我省县域经济发展有所助益。

关键词:县域经济,财政收入,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陈晓雪, 陆玉梅, 王志华.常州县域经济发展环境分析及对策研究[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0, (02) :152.

[2]王天阔.基于城镇网络体系的东北地区城乡一体化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 2011.

上一篇:网络信息素质下一篇:颈总动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