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教育投入

2024-07-31

黑龙江省教育投入(精选7篇)

黑龙江省教育投入 篇1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教育已成为科技进步的主要推动力和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方式,并对中国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国内外有关教育与经济增长的文献已汗牛充栋。最早就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测量的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Schultz[1],他用增长因素分析法得出美国在1929—1957年间整个国民收入增长额中,教育投资的收益占了33%的份额,平均教育投资收益率为17.3%,教育对劳动所创造的国民收入余值增长的贡献率为70%,并发明了舒尔茨余量法用以研究教育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Denison[2]采用增长因素分析法研究教育对美国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表明在1929—1948年期间教育的影响比重为37%。Nketiah[3]研究得出加纳1970—2004年间的教育支出在短期内没有对其经济增长产生重大的影响。Rodretal[4]通过西欧国家1994—2001年的数据指出,随着教育投资的增加经济增长速度也在变快。Pocas[5]研究发现投资于个人的教育和健康是很重要,不仅能提高幸福指数而且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增长。Mallick[6]利用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发现印度的教育支出可以推动经济增长,但这种关系是单向的,进而指出政府为了促进经济增长,必须更加关注教育的支出。

随着市场经济和教育经济学研究的不断发展,我国学者逐渐注重教育对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崔玉平[7]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研究范式基础上引入基础教育入学率和高等教育入学率2个解释变量,经过实证研究发现,1982—2004年间基础教育入学率增加1%会使GDP增加524亿元,而高等教育入学率增加1%则会使GDP增加712亿元。因此,高等教育投入有着更大的经济意义。陈玉芝,郎永杰等[8,9]采用时间序列数据,应用生产函数法进行回归分析,分别估算了新疆和山西两省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结果均表明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贡献较低。杨多利等[10,11]采用单位根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发现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蔡婷[12]利用江苏省数据通过费德模型分析了教育对经济增长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叶阿忠[13]利用费德模型指出教育投入不仅显著促进经济增长而且具有很大的溢出效应。李敏[14]利用中国东、中、西部区域面板数据,通过对教育投资规模、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度的研究指出,教育投资质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小,而教育公平则是影响各区域经济增长不平衡的关键因素。

近几年来,黑龙江省的经济增长率一度下滑,已经全国倒数,这与教育投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采用扩展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从理论层面上推导出教育对黑龙江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并利用黑龙江省1985—2013年的统计数据,对黑龙江省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做数据分析,试图寻找数据背后的逻辑。同时利用教育综合指数法,计算各层级教育在教育综合指数年均增长率中的贡献,进而计算各层级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1 模型构建与数据来源

1.1 模型构建

为了研究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将教育投入变量引进到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具体的生产函数形式如下:

其中:Y表示产出,一般用当年的GDP来表示;K、L、A、E分别代表资本、劳动力、技术水平和教育投入数量,α、β、γ分别为资本、劳动力、教育投入要素的产出弹性系数。

对式(1)两边取对数可得:

由此式将经济增长进行分解,通过计算出要素的比重来衡量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下面本文将应用此方法计算出各要素的贡献率。设y为GDP的年均增长率、t0为初期、tn为末期,则t0到tn期间GDP的年均增长率为

同理,固定资本投资、劳动力投入与教育投入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

根据索洛模型中关于增长速度的扩展形式,1985—2013年期内,教育、资本、劳动和技术水平对黑龙江省经济增长速度的贡献率分别为

将利用此模型的推论,即其中的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具体变量形式,结合各层级教育占教育指数年均增长率,计算出黑龙江省各层级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例,以及各层级教育在年均增长率中的贡献比例。

1.2 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1985—2013年的时间序列数据用以研究黑龙江省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所有数据均来源于历年的《黑龙江省统计年鉴》和《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变量的选择与处理如下:经济发展水平指标选择黑龙江省历年的省内生产总值;教育投入指标采用地方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数值,主要原因是财政性教育支出占教育投入的比重较高,且投入多少主要由地方政府来决定,具有较强的地方性,因此选择其为教育投入的代理变量;资本投入指标选择历年黑龙江省的固定投资总额,这主要是因为黑龙江省的固定资本投资数额占整体的资本投入数额较大,具备较强的代表性;劳动力投入指标采用黑龙江省各年年末社会从业人员人数。同时,为了消除通货膨胀的影响,选择价格指数对数据进行消胀处理,本文选择以1985年为基期的CPI指数对所有数据进行消胀处理。

2 模型的估计结果和检验

2.1 ADF检验

在应用时间序列数据时,由于其不平稳性可能导致谬误回归,所以本文首先利用Eviews7.0软件对其进行了单位根检验,数据的平稳性结果,如表1所示。

注:在向量(C,T,K)中,C表明常数项存在,T值表示趋势项存在,K表示滞后阶数。表示1%的显著水平,表示5%的显著性水平,表示10%的显著性水平。

通过单位根检验可以得到,在10%的置信水平下ln Y、ln K、ln L和ln E序列均含有单位根,表明这些时间序列是非平稳的。为避免谬误回归本文将数据进行一阶差分,经过检验,差分后的序列ln Y、ln K、ln L和ln E在5%的置信水平下都没有单位根,即一阶差分时间序列是平稳的,数据可以进行回归分析。

2.2 模型的估计结果

以上的检验表明,ln Y、ln K、ln L和ln E序列之间可能存在协整关系。在Eviews7.0中,用最小二乘法估计协整回归模型,并引入二阶移动平均项MA(2)来克服自相关,得:

由以上回归可以得出,解释变量全部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即每个解释变量因素都对经济增长有着显著的影响;较大的F和R2,说明模型通过了整体显著性检验,并且模型中的自变量充分解释了经济增长。根据回归分析的结果可以得到,教育投入对经济的产出弹性为0.143,这说明在其他影响因子都不发生改变的状况下,教育投资每增加1%,产出就会增加0.143%;劳动力和固定资本投资的产出弹性分别为1.237和0.327,这显示出在其他影响因子都不发生改变的状况下,劳动力和固定资本每增加1%,总产出就会分别增加1.237%、0.327%。三个系数之和大于1,表明黑龙江省处于规模报酬递增状态,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有很大的增长潜力。

3 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为了得到资本、劳动力与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定量影响,需要计算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根据式(3)可以得到1985—2013年各要素的贡献率,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在1985—2013年间,黑龙江省国内生产总值、资本、劳动力、教育投入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7.7%、12.1%、1.697%、10.38%。其中,资本的年平均增长率最高,这从侧面说明了黑龙江省在这期间比较重视固定资本的投资。在这期间,资本、劳动力、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51.39%、27.27%、19.22%。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高,这表明1985年以来固定资本投资是拉动黑龙江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影响因子,这也符合我国整体上的粗放型增长特点。由于随着物质资本投入的增加其收益率是规模报酬递减的,物质资本的投入达到某一值时,继续增加投入,将会使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下降,到达一定程度甚至会阻碍经济的发展。这是今后黑龙江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并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要保持黑龙江省经济的持续发展,继续以物质资本投入来带动的增长方式必然会陷入报酬递减甚至为负的泥潭。

为了详细分析各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把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进一步了解各要素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动态变化趋势,如表3所示。

单位:%

由表3可知,虽然从整个过程来看,教育因子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仅为19.22%,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推力不足,但是,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却呈现了逐步递增的趋势。在期初的1985—1989年间,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适中,随后其贡献率有所下降。但随着经济增长,教育的影响呈现出显著的上升趋势,特别在2005年以后,教育的贡献率大幅度上升,达到了35.78%,从而表现出了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的明显推动作用。比较明显的是1995—1999年这个时间段的教育贡献率增加了大约3倍,这与当时中国政府实施的科教兴国战略密切相关。这种政策的效果一直延续到2009年,之后有所下降。下降的主要原因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国家将大量的资金用于对国有企业的固定资本投资中,这必然带来固定资本投入的贡献率提高,其中,2010—2013年为60.29%,其中,在2005—2009年阶段也有所体现(其贡献率达到了77.6%)。随着经济发展的深化,固定资本的贡献率应该逐渐下降。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现波动状态,1995年以后其贡献率达到30.4%,2000—2009年期间,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于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说明我们的科教兴国战略在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中初见成效。但从整体来看,教育投入的贡献率依旧低于劳动力和固定资本投资。

4 黑龙江省各层级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4.1 从业人员人均受教育年限的设定

鉴于我国从业人员人均受教育年限的准确数据无法得到,我们利用受教育程度人口百分比来间接计算如表4所示。根据1986年及2014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统计数据,为计算方便,将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就业人员比例合并统计为大专及以上。根据黑龙江省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分别按照小学教育6年、初中高中教育各3年、大专及以上为4年(在我国,专科学校的学习年限为3年,本科大部分专业为4年,医学等极个别专业的学习年限为5年,这里设定大专及以上均为4年))进行计算,按照崔玉平[15,16]等的计算方法,人均受教育年限:W=Ni∑Xi,其中Ni各层级教育的受教育年限,Xi为各层级受教育程度百分比,如表5所示。

数据来源:相应年度《中国人口统计年鉴》

数据来源:经作者计算整理所得,以下同

4.2 教育综合指数增长率

教育综合指数(M)可表示为∑WS,其中:W表示各学历层次的人均进行教育的期限,S表示劳动简化率。在我国,大部分学者依据从业人员的工资水平或者依据其接受教育的期限的不同等方式来确定劳动简化系数[17,18]。借鉴相关文献的测算结果,将小学、初中、高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从业人员劳动简化指数定为1、1.38、1.72、2.34[19]。由此得到1985年和2013年黑龙江省教育综合指数,以及剔除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和大专以上高等教育后的教育综合指数,如表6所示。

利用其中,H表示教育综合指数的增长率,Mn和M0分别表示为末期和初期的教育综合指数。因此,1985—2013年黑龙江省教育综合指数增长率和剔除各级教育之后的教育综合指数增长率,如表7所示。

单位:%

各级教育在教育综合指数年均增长率中所作贡献为其中,H为教育综合指数增长率,Hi为剔除各层级教育后的教育综合指数增长率,则各层级教育的贡献,如表8所示。

单位:%

由于各级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PEi=R×PE,其中PE为上文计算得出的1985—2013年间黑龙江省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则可得各层级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如表9所示。

单位:%

由表9可知,小学、初中、高中、大专及以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4.78%、1.48%、-2.2%和6.13%。

5 结论

从文章的实证研究结论中发现,黑龙江省的高中教育对经济增长几乎没有贡献,这主要源于1999年以来高校的大幅度扩招,因为对1985—1998年和1999—2013年这2个阶段的数据分析时,发现高中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别为1.64%、-0.26%。将原本适合于接受职业高中教育的学生吸收入大学,很多学生也因此并不适应高等教育。因此,职业教育的产能下降,高等教育的产能也并没有因此而增加太多,反而带来了高校毕业生供过于求,就业难的问题。后来,像上海等发达地区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学生中学毕业的时候进行分流,因才受教,增加职业教育比重,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矛盾。而黑龙江省却由于市场的传导机制落后,没能及时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调整,导致职业高中对经济增长的零贡献,这是严重违反经济规律的。

当然,在黑龙江省,不仅是职业教育落后,教育投入的总量也严重不足。黑龙江省教育财政支出总量虽然在不断增加,但和全国其他省份相比投入较低,囿于数据的可得性,对全国各省2007—2013年的财政教育支出进行排名,结果显示黑龙江省的排名分别为14、15、19、21、23、20、21位,排名都较靠后。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教育投入努力程度的最重要指标,1993年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首次明确提出了量化目标,“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本世纪末达到4%”。但遗憾的是此后13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一直低于3%,直到2006年才达到3.01%。2010年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提高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2012年达到4%”。但是黑龙江省2007—2013年的这一比重分别为2.81%、3.09%、3.10%、2.89%、2.97%、3.98%、3.49%,都没有达到4%的目标。正如前面的分析,固定资产投资挤占了大量的经济增长空间,而这部分投资效率低下,导致近几年来,黑龙江省GDP增长率全国倒数。因此,必须从总量上增加教育投资的力度,使教育投资效率对经济增长的比重增加。具体政策就是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及筹资渠道的多元化,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支出,满足教育需要,即使在资源紧缺的条件下也要保证继续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

实证结果显示,从总体规模上,黑龙江省的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非常显著,特别是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较为明显。因此,需要在结构上协调各级教育财政支出的比例,在总体教育财政投入增加的基础上,政府应该适当增加高等教育的支出,并且要规范各层级的教育财政投入,找到一个合适的比例,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以此来实现经济增长的最大化。鼓励依据市场需求调整教育投资规模,实现经济增长和教育投入相匹配。

黑龙江省教育投入 篇2

1 变量的确定

在分析科技活动投入内部因素之间相互关系时, 我们需要在各因素中确定一个具有代表性和实际意义的因变量。根据国家统计局2005年公布的《2005中国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品牌状况报告》, “企业R&D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指标被认定为技术创新活动的主要评价指标之一。该指标在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及综合评价课题组公布的《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中, 也被列为“科技活动投入”的5个三级指标之一 (以下所称“三级指标”皆出自《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指标体系) 。另外, “企业R&D经费”也一直是我们评价企业创新水平的常规指标之一。基于上述原因, 我们将“企业R&D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指标作为因变量, 将科技活动投入的其他4个三级指标 (万人R&D科学家和工程师数、企业R&D科学家和工程师占全社会R&D科学家和工程师比重、R&D经费支出与GDP比例、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 分别作为自变量来分析、考量。

因为科技活动的三级指标多为比例值, 而比例数值之间无法分析、确定数量关系。我们将其还原成绝对数值, 即将“企业R&D经费”作为因变量, 将“全社会R&D科学家和工程师数”、“企业R&D科学家和工程师数”、“全社会R&D经费”、“地方财政科技拨款”作为自变量, 分别考察它们之间的关系。

2 模型分析

我们以黑龙江省1996年——2005年的科技统计相关数据 (见表1) 为基础, 采用SPSS软件 (Statistical Package for the Social Science, 社会科学用统计软件包) 来做出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散点图, 对存在相关性可能的数据进行函数模拟, 再通过结果检验来判别函数关系的显著性, 评价模拟结果的有效性, 最后确定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成立与否, 进而对其进行解释和分析。

2.1企业R&D经费与全社会R&D科学家和工程师数。在SPSS软件显示的散点图中 (见图1) , 企业R&D经费与全社会R&D科学家和工程师数

没有显著的相关性。从表1中可以看出“全社会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与“企业R&D经费”指标虽然都随着时间的推进而表现出增长的趋势, 但它们仅作为时间序列呈现出自身的递增性, 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关联。从定性的分析上, 我们也可以解释这一现象, “全社会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反映地区科技人力资源的水平, 它由企业科学家与工程师数、高校科学家和工程师数、科研机构科学家和工程师数等组合而成, 作为科技人力资源的总量指标, 对企业R&D经费这一财力指标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是可以理解的。

2.2企业R&D经费与企业R&D科学家和工程师数。在SPSS软件显示的散点图中 (见图2) , 企业R&D经费与企业R&D科学家和工程师数可能存在某种线性或曲线关系。进一步通过软件拟合估计, 经过对比线性回归和曲线回归, 结果如下:

线性估计的R2=0.85, F=45.279, SIG<0.001, 模型拟合度较好, 并且通过了检验。曲线估计的R2=0.926, F=43.479, SIG<0.001, 拟合度好于线性估计, 也通过了假设检验。我们应该采用曲线估计Quadratic形式, 即Y=b0+b1X+b2X2。

本函数关系中, b0=18.449, b1=-12.513, b2=2.928,

于是回归结果为:

根据回归模型, 如果增加企业R&D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1万人, 理论上推断企业R&D经费将增加8.7亿元。

3 企业R&D经费与全社会R&D经费

根据我们的经验判断, “企业R&D经费”与“全社会R&D经费”指标之间应该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在SPSS软件显示的散点图中 (见图3) , 企业R&D经费与全社会R&D经费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

通过拟合比较, 我们选择拟合度最好的Power曲线模型作为回归分析的函数形式, 结果如下:

曲线估计模型的R2=0.987, F=604.85, SIG<0.001, 模型拟合度很好, 并且通过了假设检验。按照Power曲线的标准形式:Y=b0Xb1, 此处b0=0.42, b1=1.094, 可知回归方程为:

根据回归方程的指数形式可以看出, 企业R&D经费指标与全社会R&D经费指标有很大的正相关性, 增加企业的R&D经费, 必然会促使全社会R&D经费指标的增长, 且后者的增长幅度将大于前者。

2.4企业R&D经费与地方财政科技拨款数。按照实际情况考虑, 地方财政科技拨款数量与企业R&D经费投入量应该有一定的关联。在在SPSS软件显示的散点图中 (见图4) , 可以看出这种关联关系是存在的。

经过多次拟合比较, 我们采用曲线Growth形式作为回归模型, 结果如下:

该回归结果中, R2=0.769, F=26.656, SIG=0.001拟合效果相对较好, 并且通过了假设检验。曲线Growth的标准形式为:

此处b0=0.33, b1=0.217, 得到回归方程为:

根据回归方程, 地方财政科技拨款数如果增加1亿元, 可以带动企业增加R&D经费投入1.73亿元。该结果与“政府对企业进行科技专项投入, 同时企业也必须投入配套专项资金”的实际情况相符合, 并且从函数关系上再次印证了表1所显示出来的数值趋势。

3 结论

根据黑龙江省近10年的科技统计数据分析, 我们基本可以确定在科技活动投入内部因素的部分指标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 其中“企业R&D经费”指标分别与“企业R&D科学家和工程师数”、“全社会R&D经费”以及“地方财政科技拨款”有显著的函数关系。我们在黑龙江省实现“自主创新”国家战略的进程中, 要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尽快达到使企业成为创新主体的目标, 政府及其经济、科技管理部门可以在关注企业创新产出指标的同时, 通过上述指标的相关性, 从政策上和宏观管理上对相关指标的增长变动进行主动的引导和调控, 激励或带动企业大力增加R&D经费投入。

参考文献

[1]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厅发展计划处.2006年黑龙江科技统计数据.[1]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厅发展计划处.2006年黑龙江科技统计数据.

[2]易丹辉.统计预测——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易丹辉.统计预测——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3]何晓群.现代统计分析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3]何晓群.现代统计分析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黑龙江省教育投入 篇3

R&D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研究与试验发展) , 指在科学技术领域, 为增加知识总量 (包括人类文化和社会知识的总量) , 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 进行创造性的活动。R&D活动是科技活动的核心, 也是科技活动中最富有创新性的部份。开展R&D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探索未知事物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科学发现的应用途径、自主开发新产品和新服务, 从而获取经济效益, 提高社会福利, 推动社会进步。R&D投入力度和强度是国际通用的反映一国科技投入规模和水平的重要指标, 研究剖析其投入情况, 对衡量一个地区科技投入强弱、科技投入意识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本文中, 通过R&D投入规模、水平、分布领域、重点分布产业的分析, 并与全国和部分省市进行对比, 描述出黑龙江的R&D投入现状, 查找不足, 提出建议。

一、黑龙江R&D投入现状

(一) R&D人员投入状况

1. R&D人员的投入规模和水平。

R&D人员投入用国际可比的R&D人员全时当量计。2011年为6.7万人年, 比2001年增加了3.5万人年, 增长2.1倍, 年均增长率为7.7%。R&D人员规模逐渐扩大, 但增速波动很大, 增长不是很稳定 (详见图1)

数据来源:《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2011年R&D人员占全国总量的2.3%, 在全国排名第17位;比2001年占比减少1.1个百分点, 在全国排名 (2001年第12位) 下降5位。R&D人员投入规模增速缓慢, 直接制约着我省研发活动的开展, 有待加大投入力度。

每万名就业人员中R&D人员是衡量R&D人员投入强度的基本指标, 用以衡量国家、地区R&D人员投入水平。2011年, 黑龙江每万名就业人员中R&D人员为37.7人年, 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 比2001年增加了1.9倍, R&D人员投入水平显著提高。2001年黑龙江每万名就业人员中R&D人员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7个百分点, 到2011年与全国持平, 可见黑龙江的提高速度明显慢于全国, 优势在逐渐消失。

2. R&D人员结构。

R&D人员学历是衡量R&D人员投入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从学历上看, 2011年黑龙江R&D活动人员中博士5483人、硕士13507人, 分别占总量的6.2%和15.5%, 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博士占比5.8%, 硕士占比14.1%) (详见表1) 。

从R&D人员全时当量中R&D研究人员占比情况看, 2011年占比为64.5%,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45.5%) ;足见黑龙江R&D活动人员素质较高。

从R&D人员组织结构看, 2011年黑龙江企业R&D人员44697人年, 占全省R&D人员的67.1%, 企业R&D的人员数量和比重占绝对优势, 是企业R&D活动主体地位的体现。黑龙江R&D人员主要集中在企业, 科研机构、高等院校R&D人员的数量与企业差距十分悬殊 (详见表2) 。

(二) R&D经费投入状况

1. R&D经费投入增量放缓, 增速下滑。

2011年黑龙江省R&D经费为128.8亿元, 同比增长4.7%, 增幅较上年下滑7.9个百分点,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8.3个百分点, 增幅是自2001年以来最低的一年 (详见图2) 。

2. R&D经费投入强度 (R&D/GDP) 下降, 位次下移。

2011年黑龙江省R&D投入强度为1.02%, 较上年下降0.17个百分点,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82个百分点, 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日益加大。在全国排名再次下滑至16位 (详见表3) , 黑龙江R&D投入强度一直徘徊在第14-16位之间。

(三) R&D经费投入结构

从R&D经费来源看, 随着企业自主创新意识不断提高, 企业研发投入快速增强。2011年, 黑龙江企业R&D经费投入占比69.7%, 较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政府资金占比自2009年后在逐年下降, 2011年较上年下降2.5个百分点;国外资金和其它资金占比为2%, 较上年下降2.1个百分点。

从R&D活动的执行部门看, 研究院所和高校近年来从事R&D活动占比明显低于企业, 虽然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的措施, 但研究院所和高校的助推作用也不容忽视, 只有在产、学、研三方都发挥作用的情况下, 我省的研发能力才会不断提升。

从R&D活动类型看,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仅占全部R&D的25%, 试验发展占比达到了75%, 这一结构反映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投入不足, R&D活动水平不高。基础研究是新知识、新发明产生和创造的源泉, 是保障国家科技长期发展和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基础, 加大原创性和具有长远意义的研发投入力度, 对提高我省自主创新能力十分必要。

(四) R&D经费投入分布情况

1. 地域分布比较集中。

全省R&D经费按十三个地市划分, 主要集中在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三个地区, 占总量的88%, 哈尔滨是全省R&D经费投入占比最高的地区, 2011年R&D经费为73.7亿元, 占比为57%, 达到全省一半以上。哈大齐三市R&D投入强度平均为1.2%, 高于全省0.18个百分点。这些地区经济实力雄厚, 积聚了可观的科技创新资源, 具备了实施前沿科学和关键技术的攻关能力, 在全省十三个地区中积聚作用凸显。

2. 行业分布。

按国民经济行业划分, 2011年企业R&D经费投入占比最高的行业是石油天然气开采业, 占比17%;其次是通用设备制造业, 占比13.1%;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占比11%;医药制造业占比5.2%。

按四大支柱产业 (装备、石化、能源、食品) 划分, 装备产业占比35.40%, 石化产业占比8.4%, 能源产业占比22.9%, 食品产业占比3.5%。

从企业R&D经费投入强度 (R&D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 来看, 装备产业、能源产业处于优势, 投入强度分别为2.39%、0.52%, 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食品产业、化工产业投入强度偏低, 分别为0.13%、0.37%,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黑龙江属于资源大省, 同时又是老工业基地, 其产业结构与东南沿海城市不同, 通过上述R&D投入产业占比分析可见, 我省的优势产业装备制造及能源产业R&D投入较高, 食品产业相对较低, 医药制造业占比低于国家平均水平, 有待于加大R&D投入。

(五) 与相邻省份的比较

与辽宁、吉林、内蒙古比较, 辽宁无论是总量、增速、还是投入强度均是东北三省最高的一个, 吉林数据跳跃比较大, 三相指标均低于黑龙江, 内蒙古虽然总量和投入强度低于黑龙江省, 但其增长趋势在稳步提高, 三年来增速均高于黑龙江省 (详见表4) 。

二、存在的问题

(一) R&D投入强度依然偏低

R&D投入强度, 即R&D的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是国际上通用的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方式和评价科技实力或竞争力核心指标。2011年数据显示, 黑龙江R&D投入强度为1.02%, 虽高于2001和2006年, 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东北三省排名第2位, 位列辽宁之后。

(二) R&D投入结构不够合理

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 (R&D) 由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部份构成, 其中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又统称为科学研究, 即原始创新能力, 主要是扩大科学技术知识, 在R&D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核心竞争力和生存发展。而试验发展是开辟新的应用, 并不增加科学技术知识。当今世界经济的竞争主要是知识产权和创新能力, 需要原始创新能力促进科学技术发展。根据国际惯例,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以及试验发展三者所占比例大致保持在1:2:5的水平上, 即基础研究投入强度一般在12%-15%之间、应用研究在25%左右, 试验发展在60%-63%之间。从2011年统计数据看, 全省R&D活动结构分布不够合理, 试验发展活动所占比重过高, 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偏低。从人力投入看, 试验发展人员占75.8%,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仅占12.6%、11.6%。从经费投入看, 试验发展占75.5%, 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仅占9.7%、14.8%, 均达不到国际惯例要求。

(三) R&D活动资金渠道较窄

2011年R&D活动经费主要来源于企业, 占69.7%, 其次是政府资金, 占28.1%。来源于金融等方面的其他资金仅占1.9%, 国外资金所占比重就更低, 仅占0.3%。虽然以企业为主体的融资体系已形成, 但融资渠道还不够通畅。

(四) 企业创新意识活动不强

2011年, 规上工业企业3377家, 其中有R&D活动的企业仅为272家, 占8.1%, 有研发机构的企业169家, 仅占5%, 有91.9%的企业没有开展R&D活动, 有95%的企业没有研发机构。看出R&D活动的覆盖面较低。这种状况不仅制约黑龙江R&D活动水平的提高, 还对增强企业自身竞争力产生较大影响。

三、建议

(一) 加强落实现有科技政策, 引导企业加大投入力度

充分发挥政府的投入引导、政策激励和组织协调作用, 推动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等政策措施, 引导企业重视研发, 增加投入。

(二) 加强多方投入, 形成多元化多层次支持体系

加大财政的科技拨款力度, 以财政科技投入为引导, 企业技术投入为主体, 金融科技信贷为支撑, 外资和社会集资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

(三) 加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的投入, 提高原始创新能力

充分发挥高校和研究院所的优势, 打造具有原始创新能力的科研平台。

参考文献

[1]科学技术部.第二次全国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 (R&D) 资源清查主要数据公报[EB/Ol].http://www.most.gov.cn

[2]中国科技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1-2012

黑龙江省教育投入 篇4

一、要素投入机制运行现状

1.资金投入机制

此机制是采取完全投入和补贴投入相结合的方式,整合项目资金,为园区提供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一是专项投入,农产品价格调节基金、融资性担保公司财政注入资金、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民培训资金由财政负责筹集投入[1]。二是补贴投入。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设备购置、科技服务组织建设与订单农业企业建设,如安达省级农业科技园区成立自筹投资管理公司,运用市场经济规律,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融资机制。目前省级园区建设与发展大部分由政府出资,企业投入则是各金融机构、农业公司等投资,社会融资则是事业单位、民间组织等各方面力量参与投资。截至2015年,园区投资总额累计达到29.12 亿元,其中,政府投入4.92亿元,企业内资为22.71 亿元,社会融资为0.83 亿元。

2.土地流转机制

黑龙江省耕地面积与耕地水平高于国家平均值,现有耕地l 594.4 万公顷。土地流转主要有土地租赁、股份合作、反租倒包及直接划拨4 种方式。土地租赁是农民将土地直接出租给园区经营者,园区经营者根据土地质量等级,付给农民一定的租金[2]。反租倒包是园区管理者将农业科技园区分成几个功能小区分别指派给企业农技人员等经营管理。直接划拨是由政府出面将合法土地划拨给各上级部门,商议后用来发展园区进行综合开发。

3.人才利用机制

高技术人才的密集度是要素投入首要因素。目前,黑龙江省省级园区的人才利用机制采取的原则是“引进与培养”,如牡丹江温春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在2014 年的培训者高达8 000 人,引进特派技术型人才32 名。目前,省级园区科技特派员队伍拥有丰富的科技理论知识、专业的技术和工作经验;虽投入到基地后,为农户提供最直接的技术和培训服务,总派遣平均累计已达上千人。同时,高薪聘请大专院校等单位的农业技术专家构建专家体系,如大兴安岭塔河省级园区在2014 年配合人社局、职业技术学校,通过有线电视讲座、生产一线现场指导座谈等多种技术培训,为园区培养了一批年轻的专家队伍。

4.科技创新机制

作为技术层面发展的重要步骤,园区科技创新水平直接影响其发展水平。通常与大专院校、农科院等科研单位合作,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保证技术长青。例如,农垦八五○省级农业科技园区与中国农业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等科研机构积极合作,引进秸秆腐熟剂新技术,聘请专家团体传授技能指导生产,形成科研战略联盟。另一方面,引进新技术新品种的同时进行技术推广,形成完整科技研发、创新、推广一体化流程,是黑龙江省省级园区科技方面发展的统一化进程。例如,绥化肇东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积极与国家、省农业专家协调对接,以1 000 户农户作为农业科技示范户,坚持以市乡公益性农技推广组织为主导,满足农民多元化的农业技术需求。

二、省级农业科技园区要素机制存在的问题

1.园区后续投入资金不足

黑龙江省省级园区在探索与发展中逐渐发现资金投入难以满足园区后续发展的问题。虽然政府有一定量度的资金拨款,但有些园区因内外因结合可能得不到应有的拨款,有些园区虽得到政府拨款,却因后续发展的需要,自筹资金不到位。所以最大的问题是单一渠道的资金投入,表现在强依赖性的政府投资,另外的主要来源是地方的财政支持,企业、银行贷款和社会融资,与前者相比差距甚大。出现这些问题可能是因为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大环境和几千年官本位的行政式推广有很大的关系[3]。因为资金投入没有相应强度,对政府划拨依赖性又强,导致园区的后续发展进行缓慢。

2.园区科技力量支撑乏力

科技的发展需要与时俱进,现阶段我省省级园区对技术的创新意识比较薄弱,多数园区存在“重生产、轻研发”的弊端,导致缺乏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专业组织服务功能不强,科技含量低,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急需的设施栽培技术、农特优品种栽培、农产品加工转化等方面人才缺乏,引进的新技术、新品种多,但吸收、消化能力有限,缺乏科技竞争优势。

3.缺乏常态性专业技术人才

虽然有的园区聘请一些农业技术方面的专家,但这些人员来科技园工作的时间有限,提供技术信息得不到及时更新;虽在数量上可以满足园区农业生产需求,但是这些人才流动性过于大,掌握高新技术的农技人员很少,难以满足示范园区高标准建设和管理的要求[4]。例如,穆棱园区在吸引科技人员进区创业、吸收科研院所和高校研究成果上缺乏得力有效的措施,致使园区内多数企业缺乏科技成果转化实力,未能成为大规模的高新农业技术成果转化孵化器。

三、完善园区要素机制的对策及建议

1.引导多元化投资体系

建立“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企业投入、多方共建”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增强了农业产业园区的生命力。园区积极争取政府管理的农业发展基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科技三项经费等向园区重点倾斜;鼓励农民以土地使用权转让、劳动力和资金入股等多种形势参与园区的建设;积极吸收科技性企业进入园区创业;吸引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参与园区建设,允许科技人员以技术入股、知识资本化入股等形式参与园区的科技开发[5];鼓励金融部门、社会团体向园区建设投资。

2.依附研学联盟提升技术水平

黑龙江省省级园区现在已有农科院、大专院校的技术支持基础,还需得到更高一级技术平台支持发展精深农产品和高端项目。建议同省内外科技部门合作协作,加强信息和科技协作,吸纳和引进高端人才从事基地生产,使园区从事人员全面学习和掌握产业生产技术。实施和产连带模式,让园区最大限度地依附研学联盟进行高端生产,组建利益共同体,带动“研学产”一体化的新型模式;运用省内研学联盟的力量,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体制的引进、集成、提升和推广,实现科技化、集约化、高效化,提升技术水平,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

3.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

一是建立有效的人才集聚机制,加强各类人才引进,提高管理水平;建立人才信息平台,最大限度地让人才发挥最大效益[5]。二是促进人才管理机制健全,鼓励人才流动和人员明确的分销渠道,通过各种渠道培育农业科技园区的农业企业家。三是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建立农业科技人员薪酬和绩效对照系统,对促进科技成果、转换和技术创新、在农业科技园区和项目取得了显著效益的技术人员实施重大奖励;同时,对专利项目进行保护措施,保护好科技人才的切身利益。

摘要:黑龙江省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的要素投入是指引导和制约园区生产经营决策并与人、财、物相关的各项活动的相应方式,是决定园区运作经营行为的内外因素及相互关系的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从省级农业园区的资金投入、人才利用、科技创新和土地流转四方面来介绍要素投入机制的运行现状,研究过程中发现存在后续投入资金不足、科技力量支撑乏力、缺乏常态性专业技术人才等问题,需要通过引导多元化投资体系、依附研学联盟提升技术水平、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等方式来缓解此状况。

关键词:要素投入,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彭建雄,梁容.现代农业科技园区规划的思路与方法[J].重庆建筑,2010,9(75):24-26.

[2]仝允恒.科技评价理论与方法的体系结构[J].科技成果纵横,2013,(5):18-20.

[3]徐克勤.农业科技园特征与运行机制初探[J].苏南科技开发,2014,(11):34-35.

[4]何丽芳.对浦城县农村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3,(16):5-7.

浙江省建筑产业的投入产出分析 篇5

1.浙江省建筑业的生产状况

2011年, 浙江省建筑业总产值为15171.80亿元, 企业单位数为5969个, 企业平均从业人数为601.42万人。全省建筑业平均产值 (每企业产值) 由2000年的0.39亿元, 增长到2011年的2.54亿元, 增加了6.6倍。2011年, 浙江省建筑业的利润总额和利税总额分别是409.9170亿元和843.0575亿元, 相比于2000年的45.85亿元、100.9亿元, 分别约增加了10倍和8倍, 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

2.浙江省建筑业存在的问题

(1) 浙江省建筑业的整体素质不高、科技含量低、自主创新能力较差。建筑业的从业人员多数是文化水平较低的施工现场劳务工人, 技术和管理人员人才较少。

(2) 浙江省建筑业的国际承包能力差、合作意识低。从前文中可知, 浙江省建筑业的企业单位数较多, 这一方面造成了市场的竞争力过大, 形成不良竞争;另一方面, 降低了建筑业的产业集中度, 无法形成一定的规模经济, 从而给建筑业带来成本高利润低的问题。

(3) 浙江省建筑业市场的信用建设不规范较为严重, 在建筑业市场中仍然存在少数暗箱操作与人情工程, 拖欠工资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浙江省建筑业投入产出分析

1.浙江省建筑业投入产出表的建立

我国的投入产出表编制过程, 是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体系进行分类的。[1]建筑业作为工业的一部分, 很难体现其产业特性, 故此, 本文将建筑业从工业中剥离出来, 单独作为一个类别———建筑业类, 而将代码为01的农林牧渔业作为农业类, 将代码为02至25的产业归总为第二产业 (除建筑业) 类, 将代码为27到42的产业归总为第三产业类。通过上述调整, 总体上并没有改变投入产出表的基本平衡 (即中间投入合计等于中间使用合计、增加值合计等于最终使用合计、总投入等于总产出的关系) 。我们可据此更好地研究建筑业与其他三大产业之间的关系。

表1是经过整合的2007年浙江省建筑业投入产出表。从中我们可以发现, 最终的总产出和总投入之间的数值是相等的。在该表中, 可将调出外省和出口的总和减去调入省内和进口之和, 以此计算总产出。

2.浙江省建筑业的投入结构分析

投入产出分析中的投入包括最初投入和中间投入。[2]最初投入, 指增加值各要素的投入, 包括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及营业盈余;中间投入, 指生产性消耗, 包括各种直接消耗和全部间接消耗。

(1) 最初投入结构系数及其分析。最初投入结构系数Lij, 是指国民经济某一产业的各项最初投入 (包括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和营业盈余等) 占该产业增加值的比重, 反映了某一产业各项最初投入的结构关系。[2]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 Nij为第j部门的第i种最初投入量;Nj为第j部门的最初投入合计;p为最初投入的种类数。依据上面所作的投入产出表, 可计算出浙江省建筑业的增加值构成比例。其中, 劳动者报酬最初投入结构系数为71.2%;生产税净额最初投入结构系数为12.4%;固定资产折旧最初投入结构系数为5.2%;营业盈余为10.7%。同三大产业相比 (如表2所示) , 浙江省建筑业的最初结构投入系数有如下特点:其一, 劳动者报酬位于农业之下, 但是排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之上, 且高于所有部门的平均水平;其二, 生产税净额的最初投入结构系数与第三产业持平, 高于第一和第二产业, 且高于所有部门的平均水平;其三, 固定资产折旧最低, 且低于所有部门的平均水平;其四, 营业盈余高于农业, 但低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也低于所有部门的平均水平。

综上所述, 浙江省建筑业劳动者报酬的最初投入结构系数是4项中最大的, 而且远高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劳动者报酬的最初投入结构系数越大, 说明该产业越具有劳动密集型特征。生产净税额, 是指生产税减去生产性补贴后的差额, 是初次分配中国家所得部分。浙江省建筑业的生产净税额为12%, 相对较高, 属于税收贡献较高的行业。固定资产折旧最初投入结构系数越小, 意味着该产业的资本密集的程度越低, 建筑业的固定资产折旧系数只有5%, 是4项中最少的, 也说明它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建筑业的营业盈余最初投入结构系数在所有部门中较低, 意味着该行业的竞争性较高, 可获利能力较差。综上可以得出, 浙江省建筑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进入壁垒低、竞争性大, 且获利能力低的行业。

(2) 中间投入结构系数及其分析。中间投入结构, 是指国民经济各产业对某一产业的中间投入占对该产业中间投入合计的比重。其计算公式为:

通过计算结果可得, 2007年, 浙江省建筑业对农业的投入系数为0.64%、对建筑业本身的投入系数为0.3%、对第二产业 (除建筑业) 的投入结构系数为87.9%、对第三产业的投入结构系数为11.2%。相比于其他三大产业 (见表3) , 2007年浙江省建筑业的中间投入产出系数有如下一些特征:其一, 建筑业对农业和建筑业的消耗都很小, 低于其他三个产业, 且低于所有部门的平均水平;其二, 对于建筑业本身的消耗, 普遍产业都较低;其三, 对于第二产业的消耗, 建筑业居于第一位, 远高于所有部门的平均水平;其四, 对第三产业的消耗低于平均水平。

综上可以发现, 建筑业对第二产业 (除建筑业) 的消耗, 远远大于另外三个产业, 而对于农业、建筑业本身, 以及第三产业的消耗都不大。可见, 它是属于高度依赖第二产业发展的一个行业。

(3) 中间投入率及其分析。中间投入率kj, 是指国民经济中某一产业的中间投入与总投入之比。它的值越高, 增加值率就越低, 对国民经济增加值的贡献能力越弱;反之, 对国民经济增加值的贡献能力越强。其计算公式为:

本文将投入率大于50%的产业定义为“低附加值、高带动力”产业, 低于50%的产业定义为“高附加值、低带动能力”的产业。[3]从表4可知, 建筑业的中间投入率为78%, 增加值率为22%, 高于第二产业, 但低于农业和第三产业。因此, 浙江省建筑业属于低附加值、高带动力的产业, 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能力较弱。

3.浙江省建筑业的使用结构分析

投入产出中的使用结构包括中间使用和最终使用。前者是指经济系统各部分, 如国民经济各部门所生产的产品被用于中间消耗的部分产品;后者是指被用于最终消费、资本形成和净出口的产品。[4]

(1) 中间使用结构系数及其分析。中间使用结构, 是指国民经济某部门提供的中间使用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使用比例。计算公式为:

从浙江省建筑业的中间使用结构看, 农业对建筑业的消耗为0, 建筑业本身对其消耗为6.5%, 第二产业对建筑业的消耗为26%, 第三产业对建筑业的消耗为67.5%。据此, 我们知道建筑业提供的中间使用主要分配去向是第三产业, 其次是第二产业。说明建筑业对第三产业有较强的推动力, 能带动诸如房地产事业、公共设施事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2) 最终使用结构系数及其分析。最终使用结构系数, 是指国民经济某一产业的各项最终使用 (包括总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和净出口等) 占该产业最终使用总量的比重, 反映了某一产业各项最终使用的结构关系。其计算公式是:。依据表1, 我们同样可以计算出建筑业资本总额的最终使用结构系数为99.2%, 几乎占了全部的结构份额。可见, 浙江省建筑业最终的使用多为资本方向。

(3) 中间需求率及其分析。中间需求率hi, 是指第i产业对某产业的中间使用与该产品的总需求量之比。需求率越高, 表明该产业就越具有提供中间产品 (生产资料) 的性质。由于中间需求率+最终需求率=1, 所以, 中间需求率反映了各产业的产品作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比例。[5]其计算公式是:

从表5可知, 建筑业的中间需求率最低, 只有4%。说明建筑业属于提供最终产品性质的产业, 其产品是作为消费资料为主。通过中间需求率和中间投入率的比较, 我们可以归纳出浙江省建筑业属于“低附加值、高带动力”, 且产品以消费服务为主的一个产业。

4.浙江省建筑业与其他产业的消耗关系

揭示产业与产业之间的消耗关系, 可以用直接消耗关系和完全消耗关系两类消耗系数来反映, 它们是进行投入产出分析和研究的基础。[6]

(1) 浙江省建筑业与其他产业的直接消耗关系。直接消耗, 是指一部门生产单位产品对其他部门产品的直接使用量, 是反映再生产过程中, 一部门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直接联系最基础的参数。其计算公式为:。式中的aij越大, 说明第j部门对第i部门的直接依赖性越强;反之, 则越小。本文根据整理得出的建筑业投入产出表, 运用A=X×q^-1 (其中, X为中间流量矩阵, Q为总产出对角矩阵) 的公式在excel操作, 得出建筑业与其他产业的直接消耗关系 (见表6) 。

由表6可知, 建筑业每生产1万元的服务产品, 要消耗农业50元, 建筑业本身26元, 第二产业 (除建筑业) 6874元, 第三产业872元, 各占建筑业直接消耗总量的0.64%, 0.33%, 87.9%, 11.1%。所以, 建筑业对第二产业 (除建筑业) 的直接消耗量最大, 依赖程度最高, 拉动能力也最大, 但对建筑业本身的带动能力却是最差的。

(2) 浙江省建筑业与其他产业的完全消耗关系。一个部门在生产过程中除了直接消耗某一部门产品外, 还要间接消耗其他部门的产品, 这种依存关系就是完全消耗关系。[7]一种产品对某种产品的直接消耗量与全部间接消耗量之和称为完全消耗量。完全消耗系数的计算公式为:B= (I-A) -1-I (8) 。式中, I为单位矩阵, A为直接消耗系数矩阵。

本文利用前文所计算得出的建筑业与其他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 得出建筑业与其他产业的完全消耗系数表 (见表7) 。它不仅反映了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直接的技术经济联系, 还反映了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间接的技术经济联系。

从表7可以看出, 建筑业每生产1万元产品, 需要完全消耗农业614元, 建筑业本身92元, 第二产业 (除建筑业) 8385元, 第三产业2491元, 各占完全消耗总量的5.3%, 0.8%, 72.4%, 21.5%。可见, 建筑业对第二产业的完全依赖程度最高。

综合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 建筑业对第二产业 (除建筑业) 的直接依赖程度和间接依赖程度都较高, 但可以发现, 建筑业对第二产业的直接消耗比重, 要高于对第二产业的完全消耗比重, 偏向于直接消耗, 而对第三产业的消耗则偏向于间接消耗。值得注意的是, 建筑业对第一产业的直接消耗只有0.64%, 但是完全消耗却占5.3%。可见, 建筑业通过间接消耗带动了农业部门的发展。

结论与政策建议

1.结论

(1) 从投入结构分析可知, 浙江省建筑业属于“低附加值、高带动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对固定资本要求不高, 进入壁垒较小, 且竞争性大, 获利能力差, 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能力较弱。建筑业高度依赖于第二产业 (除建筑业) , 能有效带动第二产业的发展。

(2) 从使用结构分析可知, 建筑业提供的中间使用主要分配去向是第三产业, 因此, 对第三产业有较强的推动力, 能带动诸如房地产事业、公共设施事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并且, 浙江省建筑业的最终使用方向多是资本方向, 用于消费和出口的比例很少。

(3) 从与其他产业的消耗关系看, 浙江省建筑业对第二产业 (除建筑业) 的直接消耗量和完全消耗量最大, 但通过间接消耗可以带动农业的发展。

2.政策建议

(1) 加大对建筑业技术力量的投入, 改善装备, 提高企业的机械化程度、人才素质和科研开发的能力。以此来提高建筑业的附加值, 使其成为“高附加值、高带动能力”的行业。

(2) 缩小浙江省建筑业的规模, 调整产业结构, 大力支持技术密集型、管理能力较强的施工企业, 淘汰规模较小、素质较差的企业, 形成规模经济和产业集群。

(3) 扩大海外工程承包, 加强与海外建筑企业合作。

参考文献

[1]向蓉美.投入产出法[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7, 7:1-94.

[2]王勇.中国投入产出核算:回顾与展望[J].统计研究, 2012 (8) :65-73.

[3]汪博兴.EXCEL在投入产出分析中的应用[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 (2) :65-68.

[4]王媚媚.中国房地产业的投入产出分析[D].重庆大学贸易与行政学院经济学系硕士学位论文, 2009.

[5]吴争程.福建省水资源投入产出分析[D].福州大学统计学系硕士学位论文, 2006.

[6]蔡卫星.中国矿业投入产出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硕士学位论文, 2006.

黑龙江省教育投入 篇6

一、数据选取

本文采用黑龙江省1990~2005年公开发表的数据作为样本数据, 主要原因是我国从1985年开始进行R&D统计工作, 黑龙江省1985~1989年的R&D统计数据不全, 难以收集, 因此, 本文进行研究的样本空间确定为1990~2005年的数据。其中, 1990~2004年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局的《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2005年数据来源于《黑龙江统计年鉴2006》。在协整检验中, 为了消除可能存在的异方差, 变量R&D和GDP均取自然对数。

二、R&D与GDP的协整关系检验

协整是对时间序列变量间长期均衡关系的描述, 判断时间序列变量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可采用协整检验, 该部分实证检验分两个步骤完成:第一, 利用单位根检验时间序列LNGDP和LNRD的平稳性;第二, 利用Engle-Granger两步法来确定LNGDP和LNRD之间是否具有协整关系;本文所有检验结果均使用Eviews5计量经济分析软件进行多次回归分析而得。

(一) 变量平稳性检验

对非平稳时间序列进行回归时, 为了避免伪回归等问题的出现, 需要在回归分析之前进行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从图1中可以直观看出两个变量均表现出非平稳的特征, 图2中两个变量的二阶差分序列则基本上都表现出平稳的特征。

为了进一步从理论上说明问题, 本文将利用单位根

检验来确定LNGDP和LNRD两个变量的平稳性, 具体采用的是ADF (The Augmented Dickey-Fuller Test) 方法, 其模型为:

undefined

其中:μt为白噪声, Δ表示变量的差分, 最优滞后期使用SC准则确定, 即选定的滞后期长度应使SC值最小, 以保证残差非自相关。

根据各阶被检验变量的图形, 选择适合的检验形式 (C, T, L) , 对LNGDP和LNRD进行ADF检验, ADF的检验结果见表1。

注:检验形式 (C, T, L) 中的C, T, L分别表示模型中的常数项, 时间趋势和滞后期数, 用SC准则及DW近似为2来确定最优滞后阶数。

对LNGDP进行ADF检验, 检验结果ADF值为-2.1803, 其绝对值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小于对应的临界值-3.0989的绝对值, 所以LNGDP是非平稳时间序列, 对LNGDP的一阶差分序列进行检验, 结果也为非平稳时间序列, 进一步对LNGDP的二阶差分序列进行检验, 此时, ADF统计量的绝对值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超过了对应临界值的绝对值, 说明LNGDP是二阶单整的。对LNRD的分析与此类似, 得出的结果LNRD也为二阶单整, 即LNGDP与LNRD为同阶单整。

(二) 协整关系检验

为了考察LNGDP和LNRD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 本文采用Engle-Granger两步法进行检验。

第一步:在两个变量均为同阶单整的情况下, 用OLS法进行协整回归, 估计长期均衡方程, 本文采用如下动态分布滞后模型应用“一般到特殊”建模法估计变量的长期均衡关系。

undefined

其中:αi, βi是回归参数, μi是误差项, λ为长期乘数, 则undefined

第二步:对残差作平稳性检验, 若残差是平稳的, 则两个变量间存在着协整关系, 反之则不存在协整关系。OLS法估计结果如下:

LNGDP=2.2358+1.3696×LNGDP (-1) -0.6898×LNGDP (-2) +0.02123×LNRD+0.0752×LNRD (-1) +0.0235×LNRD (-2) +0.0242×LNRD (-3) (4)

t= (3.9266) (7.2564) (-4.1343) (0.2772) (1.2079) (0.4390) (0.4242)

R2=0.9965, F=283.9998, LM (1) =2.2278, LM (2) =5.4170, ARCH=0.5549

其中LM (1) 和LM (2) 是检验随机项一阶和二阶自相关的统计量, 因为LM (1) <χundefined=3.84, LM (2) <χundefined=5.99所以该模型不存在自相关, ARCH是检验随机项是否存在异方差的统计量, ARCH<χundefined=3.84, 说明该模型也不存在异方差。从 (4) 式中也可以看出, 对当期LNGDP值影响最大的是滞后一期的LNGDP和LNRD。利用公式 (3) 求LNGDP与LNRD的长期关系为LNGDP=6.9825+0.4501×LNRD。残差et=LNGDP-6.9825-0.4501×LNRD。对et的值作ADF检验, 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注:检验形式 (C, T, L) 中的C, T, L分别表示模型中的常数项, 时间趋势和滞后期数。

三、结论

通过R&D与GDP之间的协整关系分析, 说明黑龙江省的R&D活动对经济的增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R&D活动是黑龙江省经济持续发展的内在推动力, 因此, 黑龙江省应继续加大R&D财力资源投入, 尽快使R&D投入强度指标赶超全国平均水平, 以促进黑龙江省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地发展。

摘要:根据黑龙江省1990~2005年的有关统计数据, 本文运用协整分析方法, 采用Engle-Granger两步法对黑龙江省R&D财力资源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 二者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 通过建立模型得出R&D财力资源投入对黑龙江省经济增长具有很强推动作用的实证性结论。

关键词:R&,D,ADF检验,协整

参考文献

[1]Griliches, Zvi.R&Dandthe Productivity Slowdow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0, (2) :343-348.

[2]乔治·泰奇.研究与开发政策的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3]多纳德·海, 德理克·莫瑞斯.产业经济学与组织[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1.

[4]何玮.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研究与开发费用支出对产出的影响[J].经济科学, 2003, (3) :5-11.

[5]姚洋, 章奇.中国工业企业技术效率分析[J].经济研究, 2001, (10) :12-18.

黑龙江省教育投入 篇7

2009年, 畜产品质量安全面临怎样的局势, 存在哪些问题?整治工作如何开展, 具体方法如何落实?

畜产品及投入品质量安全

的重要性及面临的局势

首先, 畜产品及投入品质量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但我国的畜产品供应体系主要是围绕解决畜产品供给量问题而建立起来的, 对于质量安全的关注程度不够。我国畜产品生产在养殖、销售、生产环境、加工、包装、贮存运输及分售等环节的质量安全管理都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近年来, 一些企业和个人无视国家法律, 惟利是图, 致使重大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屡有发生。直接危害了人民群众健康安全, 严重打击了广大消费者的消费心理。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构成了社会反映强烈的热点。因此, 畜产品质量安全是老百姓生存最基本的要求, 畜产品质量安全没有保证, 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就没有保证, 和谐社会也就无从谈起。

其次, 畜产品及投入品质量安全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近年来, 我国畜产品增长速度不断加快, 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和国民经济中极具潜力的新增长点。尤其是黑龙江省在实施主辅换位发展战略以来, 畜牧业已经占据了农业的半壁江山, 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如果畜产品质量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 将会对畜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 中国国产的所有乳制品在短期内发生了严重的滞销, 到2008年11月份奶粉积压就达30万吨。根据业内人士分析, 根据2007年全国乳制品总产量3 650万吨计算, 如果不发生三聚氰胺事件, 2008年的产量应该会在3 800万吨以上, 但从2008年第三季度开始整个乳品市场萎缩的幅度大概在一半左右, 由此, 2008年的乳制品总产量约在3 400万吨, 全年萎缩10%以上。乳品企业陷入困境, 与其紧密相关的奶牛养殖业和饲料业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不可估量。

再次, 畜产品及投入品质量安全存在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同时, 也给人民群众造成了很大的心理恐惧与消费障碍。问题严重时, 还影响到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对政府的信任, 危及社会稳定。因此对于食品质量安全问题, 不能仅仅从经济角度来看, 更重要的是要从稳定社会秩序和保证国家安全的角度出发, 充分认识其重要性, 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患于未然。

黑龙江省畜牧兽医局局长祖伟在“全省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会议暨执法年启动仪式”的讲话中指出, “畜产品质量安全事关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事关行业发展和社会稳定, 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常抓不懈。2009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第一年。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 对我省畜牧业经济发展的冲击日益加深。可以预计, 2009年将是近年来我省畜牧业经济发展最严峻的一年, 也是畜产品及投入品质量安全工作面临巨大挑战的一年。越是在困难时候, 越是要重视畜产品及投入品质量安全工作, 千方百计确保畜产品及投入品质量安全不出大问题。因此, 我们要站在政治和全局的高度, 认识畜产品及投入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重要性, 一定要全力以赴、周密细致地切实加强畜产品及投入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 确保畜牧业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开展“执法年活动”的意义

开展“执法年活动”, 可以切实解决当前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快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完善农药、兽药残留限量及检测方法等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建立监测预警机制和风险评估机制, 完善应急处置机制;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的收集、评价、处置和发布等工作制度。加快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机构, 充分发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作用, 落实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任务, 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服务能力;加强执法力量, 加快形成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开展畜产品及投入品质量安全执法年活动, 表明国家对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视程度和整治质量安全问题的决心, 通过加强执法和监督对违法者起到警示作用。

我国消费者对畜产品质量安全的概念认识模糊, 对“瘦肉精”、“三聚氰胺”等投入品对人体的危害了解的不多, 只是通过新闻和道听途说了解少部分相关知识。通过开展质量安全执法年活动可以加强宣传, 制造更强的舆论氛围, 让老百姓更多地了解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 引导其正确消费, 并可倡导消费者抵制购买未经检验的畜产品, 对违法者进行监督举报。

畜产品及投入品质量安全执法年

活动的实施

一、制定质量安全整治方案

黑龙江省畜牧兽医局为贯彻农业部开展的“2009年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年活动”, 同时为巩固近几年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成果, 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 根据农业部制定的《2009年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年活动实施方案》和黑龙江省实际情况制定了《2009年黑龙江省畜产品及投入品质量安全整治暨执法年活动实施方案》 (以下简称《方案》) , 《方案》中明确了指导思想、整治目标和整治任务, 并对具体工作的实施进行了安排部署。

(一) 质量安全整治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方案》中明确了畜产品及投入品整治暨执法年活动的指导思想, 即以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 以畜产品及投入品为重点, 强化执法监管, 坚持标本兼治, 着力转变生产方式, 加快推进基层畜牧业综合执法, 逐步完善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 全面提升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平。方案中确定整治目标为, 继续保持生鲜乳中三聚氰胺抽检合格率100%, 实现兽药产品合格率平均提高2个百分点, 力争兽药残留检测合格率100%, 饲料质量稳步提高, 总体合格率达92%以上, 杜绝在生鲜乳和饲料中非法添加三聚氰胺等有毒有害物质行为, 继续保持黑龙江省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100%。

(二) 整治范围和任务

此次畜产品及投入品质量安全整治的范围包括生鲜乳、饲料和兽药三个行业从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

1. 生鲜乳专项整治

生鲜乳专项整治行动任务是加强生鲜乳质量监管和实施奶站标准化管理, 落实生鲜乳收购站购置机械设备补贴, 实施《生鲜乳收购站标准化管理技术规范》;开展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与监督执法, 加强监测与执法的衔接, 畅通生鲜乳质量安全举报投诉电话;开展《奶牛场卫生规范》、《生鲜乳生产技术规程 (试行) 》培训推广工作, 加强奶牛养殖技术指导与服务, 提高生鲜乳质量。整治以生鲜乳收购站为重点, 兼顾生鲜乳运输车辆和奶畜养殖场 (小区) 。

2. 饲料专项整治

饲料专项整治行动主要任务是对各类获证饲料企业进行全面梳理和清理整顿;全面开展执法检查, 严厉打击非法生产、经营和使用行为, 加大对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的抽检范围和频次;组织开展饲料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 从源头上确保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建立健全饲料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 严厉打击违法违规饲料企业, 坚决取缔无生产许可证、无产品批准文号、无产品标签的“三无”饲料生产企业。重点检查蛋白饲料原料和猪、牛饲料 (含自配料) 、非蛋白氮及其类似物;三聚氰胺、瘦肉精、镇静剂类、苏丹红、孔雀石绿等违禁药物和非法添加物。

3. 兽药专项整治

兽药及兽药残留专项整治行动主要任务是加强兽药生产企业监管, 确保兽药GMP有效实施;强化兽药市场专项整治, 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加强兽药使用管理, 提高安全用药水平;加强兽用生物制品监管, 保证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加大监督抽检力度, 提高兽药产品质量安全。严格检查农业部第193号公告、第560号公告中规定的禁用兽药和未经农业部批准使用的兽药;假劣兽用生物制品、兽药及兽药标签组方违规产品;非法企业生产的非法兽药;猪、禽、牛奶等动物性产品中禁用药物、抗生素 (抗菌剂) 类药物残留。

(三) 方案实施计划

2009年3月底前为排查阶段, 在全省范围内部署工作。对畜产品及投入品存在的质量安全突出问题开展自查, 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执行情况开展自查。2009年4月1日—11月底为集中整治阶段。主要方法:一是开展检查监测;二是推进综合执法;三是加强指导服务;四是及时查处曝光;五是强化督导整改;六是完善制度建设。2009年12月份为总结提高阶段。各地将对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年活动进行全面总结。省畜牧兽医局将于12月下旬召开全省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年活动总结会议。

二、启动“执法年”活动

2009年3月24日, “黑龙江省畜牧产品及投入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会议暨执法年启动仪式”在齐齐哈尔市召开, 全省13个市 (地) 及省农垦总局、省森工总局的畜牧局长、主管畜产品安全工作的副局长, 67个县 (市、区) 的畜牧局长, 省奶业协会和省饲料工业协会负责人, 省农委、省工商局、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农产品或食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同志, 省畜牧兽医局相关处室及直属有关单位负责人等120余人参加了会议。

会上齐齐哈尔市畜牧水产局和富裕县政府做了典型发言, 交流了在畜产品及投入品质量安全监管方面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供全省各地借鉴和学习。黑龙江省奶业协会和饲料工业协会代表乳品企业和饲料企业做了表态发言。受黑龙江省畜牧兽医局党组书记、局长祖伟同志委托, 省畜牧兽医局副局长洪英华全文宣读了祖伟同志的重要讲话, 并就如何深入贯彻落实好祖伟局长讲话精神, 切实抓好饲料、兽药及投入品专项整治工作, 推进执法年全面启动提出了要求。

这次会议的召开既是全省畜产品及投入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部署会议, 又是畜产品及投入品质量安全监管执法年的启动仪式, 还是依法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加强畜产品及投入品质量安全监管、推动监管工作开好头、起好步的动员大会。会后省畜牧兽医局副局长孙文志带领由省局科教处、医政药政处、省饲料兽药监察所和齐齐哈尔市畜牧兽医水产局共同组成的联合检查组对齐齐哈尔市的兽药、饲料生产企业和经销店进行了突击检查, 迈出了黑龙江省畜产品及投入品质量安全监管执法年活动的第一步。

2009年3月25日, 作为《黑龙江省2009年畜产品及投入品质量安全整治暨执法年活动》的重要环节———黑龙江省饲料质量安全执法年推进会议在哈尔滨召开, 全省13个地市畜牧局的主管局长和饲料办主任、省兽药饲料监察所的相关人员、省饲料工业协会各位副会长、秘书长以及部分饲料生产经营负责人等230多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对饲料质量安全执法年活动作了部署, 并解读了《黑龙江省饲料质量安全执法年行动实施方案》;洪英华副局长代表省畜牧兽医局与各地畜牧局负责同志签订了《饲料质量安全责任状》。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饲料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已经正式启动。

质量安全整治工作的重点和落实办法

祖局长在讲话稿中, 对黑龙江省过去几年来在畜产品及投入品质量安全监管方面的工作做了总结, 对当前局势进行了分析, 并对执法年活动的具体实施和落实进行了全面部署。其中用五个“抓好” (即抓好执法监督管理;抓好畜产品及投入品检验检测工作;抓好畜牧业标准化工作;抓好预警应急处置工作;抓好培训和宣传工作) 和三个“加强” (即加强执法监管队伍建设;加强各项规章制度建设;加强行业自律和监管) 较好地概括了质量安全整治工作的重点和落实方法。此外, 在《方案》中, 也对质量安全整治工作的开展、落实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思考

在谈到有毒奶粉引发的企业道德问题时, 温家宝总理说:“一个企业家身上应该流着道德的血液。只有把看得见的企业技术、产品和管理, 以及背后引导他们并受他们影响的理念、道德和责任, 两者加在一起才能构成经济和企业的DNA”。的确, 企业如人, 无道者必自毁。市场经济大潮中, 企业发展目的是追求最大化的利润。但企业在追求利润和回报的同时, 更应意识到自己同样是社会的细胞, 也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社会是企业的生长环境,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资源, “辅车相依, 唇亡齿寒”,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这些道理浅显易懂。企业依赖社会, 同样要反哺回报社会, 理应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也就是说, 企业家不仅要懂得怎么去赚钱, 也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上一篇:评审成果下一篇:地面月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