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继续教育学习心得(高校教师)(精选9篇)
黑龙江继续教育学习心得(高校教师) 篇1
2010年度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学习心得
2010年度的继续教育学习,我充满了信心和期待,认真领会《黑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开展2010年度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工作的通知》的有关精神,严格遵照高校教师教学计划和高校教师学习要求的安排,及时、认真的完成学习任务,和同事交流学习经验和心得,适时的向辅导教师请教,圆满的完成了今年的学习任务,进一步提高了对高等教育的认识,提升了自己的工作信心和能力。
一、加深了对高等教育的认识
在今年的专业课学习中,我对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深化了对高等教育国际化、大众化和信息化的内涵的理解,对应对国际化的策略和信息化的切入点也有所把握。进一步认识了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对高等教育的文化传承和创新功能有了更深的理解,促使自己转变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错误观念。高校教学改革必须在创新理念的指导下进行,尤其是实验教学改革,要转变观念、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实习实训改革和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也要注重创新,切实解决当前面对的主要问题。高等教育课程改革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激励着高校教师进行课程改革与创新。高校德育工作在新的德育目标下,其内涵和要素都发生了变化,体现出了明显的多方面统一的特征,使得高校教师的德育观念和行为都发生了一定的转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新时代遇到了脱离社会实际、忽视学生主体性和理论课吸引力不足等问题,因此要从多方面入手,其实采取新的举措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等教育承担这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功能,同时也是校园文化的创造者,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迫切需要新的理念支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文化建设、社会健康发展、高校自身进步和学生素质提升的需要,有着特殊的内涵,需要采取有效的策略加以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现状及问题引发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遇到的新的问题,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发生了变化,逐步形成了新的教育模式。高校各项工作的开展,依赖于一批专业化的工作队伍,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在充分了解和借鉴西方国家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改进并建立适合我国高校的教师评价与督导机制是促进高校教师持续、健康的专业化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增强了从事高等教育的信心和本领 中国的教育道路是一个艰难的历程,然而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更见证了它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面对当前高等教育的种种问题我们不仅会思考教育的未来,在我国,本科教育应该是高等教育的主体。近十多年来,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本科教育的比例虽然持上升状态,但是对于人才培养目标需要进行战略性调整。不同学校的本科教育要根据学科性质、专业性质及培养目标的定位而在职业性和学术性的倾向性上有所侧重,办出特色。今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任务将定位在以全面提高质量为重点,更加注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特别要求高等教育优化结构办出特色。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也必然是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精神,把提高质量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培养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提高学生服务社会意识,克服高校同质化倾向,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因此,我们认为,今后十年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将是高等教育多样化、高等教育职业化、高等教育创新化。纵观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60年的历程,我们发现不同时期高等教育功能观是有所侧重的。我国高等教育功能观经历了以促进社会发展为主导阶段、以促进人与社会共同发展为主导阶段,在未来,教育功能观将进入以促进人的发展为主导阶段。实际上,在当前国际上,社会功能、学术功能与个人功能这三种功能观在高等教育中正逐渐趋向统一。使社会需求、学术需求、个人发展三者统一起来,使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学术功能与个人功能和谐共存,这是必然的趋势。高等教育的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各执一端的高等教育的三种导向功能观,不仅在理论上是片面的,而且在实践中也影响了高等教育功能的实现。只有协调高等教育的三种功能观,实现高等教育三种功能的和谐,才能充分发挥高等教育整体功能,从而促进学术的繁荣、个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是指高校教师个体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是提高高校教师素质、保证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高校教师专业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教师一己的力量,而是需要从观念、策略、制度等方面全方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在观念层面,教师应成为教学的行动研究者,将研究与教学结合起来;在策略层面,应通过多样化的教师发展模式来积淀教师的专业素养;在制度层面,应通过完善教师发展制度来营造教师潜心专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速度和水平是值得肯定的,但是面对国际上的压力我国的高等教育问题仍然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主要调整了中央与地方、政府与高校之间的关系。时至今日,“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已经建立,高校办学自主权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落实。但是,与有关政策法律所提出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要求相比,高校法人地位尚未完全得到保障,高校自主办学空间仍然比较狭小,政府微观管理过多,宏观管理不足的问题依然突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我国作为崛起的世界高等教育大国,在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加强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建设,必须强化国际意识,扩大国际交流范围和内容,全面推进高等教育评估的国际化。另外,随着高等教育交流的日益频繁,我国评估机构与国外高等教育评估和质量保障机构的互认问题显得愈加重要。要积极加入到国际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组织中去,主动参与相关工作,学习借鉴国际组织的经验,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化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而努力。
一直以来,相比于西方文化教育,我国的教育呈现出这样一种现状,即理论型人才过多实用型人才短缺的局面,其实,一个人的素质是多种因素影响的集合,其中后天教育起主要作用。对于高等学校,应依据学校的定位和社会需要来制定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并据该目标建立学生整体素质培养结构框架,理论与实践教学计划应该是实现学生素质结构的重要保证。因此,将理论统一于时间就成为一种必然。我国高校教学评估活动的开展与大众化进程中高等教育质量问题的凸显密切相关,教学质量始终是高校教学评估的主题。从目前高校教学评估制度安排及其实践效果来看,教学评估促进教学改革的功能没有真正得到发挥。当务之急是推进教学评估制度创新与评估文化建设,建立教学评估与教学改革的互动机制,使教学评估转移到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的轨道上来。评估功能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的目的和指导思想是: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高校课程设置中存在问题已经不是一个新话题,只是以往的研究者多从课程设置不能适应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等方面论述,极少有人从教育内部、课程本身思考这一问题。其实,课程设置不能适应社会需要只是一种表象,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课程设置本身存在问题,是因为课程设置不能满足教育需求所致。这种不适应,除了管理理念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脱节,另外一方面是课程设置与学习目的不符。面对课程设置中的痼疾,高校应该尽快将课程改革纳入工作日程,深入研究高等教育的目标,结合自身办学定位,制定改革方案,明确各方责任,确保改革落到实处;同时,必须认识到解决这些问题并非一日之功即可成事,要做好长期攻克的心理准备。从学生角度分析,大学生由于其特殊的年龄阶段和特殊的生理特点,在心理上容易出现问题了偏差,而这些偏差是可以被及时发现并得到及时调控的,这就要求我们从大学生的特点出发,集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大学生的顺利成长、成才开辟道路。无论从哪一个角度出发,高等教育问题都成为我国当前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不断加强学习与认识,在提高我们教育水准的前提下更应当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建设的教育与引导,并且有针对性地加以科学地分析和解决,以便我们更好地实现我们作为一名任命教师的职责与使命,这也是高等教育发展进程对我们所做的要求。
高校德育应紧紧围绕培养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这个中心,加强和改进自身的工作,切实发挥其育德和树人的本质功能。构建高素质德育观,要重点抓好德育观念的转变,明确德育主体的责任,强化德育的整合功能,优化育人环境,强化自我教育,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德育作为一种重要的育人手段,天然地构成了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高校德育必须适应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的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向素质德育转轨,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构建以素质发展为中心的高校德育新思路,是德育工作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的新形势的需要。德育作为一种重要的育人手段,天然地构成了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高校德育必须适应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的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向素质德育转轨,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针对性地对当前高等教育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可行性方案,并在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中给予重视,加强当代大学生的科学文化水平的同时不断提升当代大学生所特有的优良精神风貌。正确地对待社会上的新生事物,懂得把握命运,懂得保护自己与他人,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是我国的当代大学生成为一种文明与文化的典范。
黑河学院
卢 丽
黑龙江继续教育学习心得(高校教师) 篇2
(一)继续教育是适应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需要。
知识经济时代,国际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其实质是知识、科技实力的竞争,核心是人才的竞争。然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学习,个人与组织的学习力才是竞争力与进步的驱力,因此培养人的学习能力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重中之重。199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彼得·圣吉出版了《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一书,正式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理论。由于这一理论适应了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被越来越多的组织和企业接受和运用,欧美日等许多发达国家也纷纷提出要创建学习型政府、学习型社会。全面学习,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教育已经不局限于人生某一阶段所受到的学校教育,继续教育已经成为国民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明确地提出要建设“学习型社会”,从时代的高度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和业务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教师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特殊重要的职业群体,应当通过不断地加强自身的继续教育,首先形成优秀的学习型组织,成为学习型社会的示范者。
(二)继续教育是当前高校加强内涵建设的需要。
教师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关键,然自1999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一个大发展时期,众多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高校扩招学生数量急剧增加,这导致了师生比从1998年的1∶11提高到2006年的1∶20以上,教师工作量剧增,超负荷运转,教师的数量严重短缺。为了解决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许多高校在此期间大量的引进教师,新进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其中不乏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都不足、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的青年教师,这在一定程度上对高校的教学质量产生了不良影响。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已经由外延式发展进入到内涵式发展的新阶段,各高校正处在全面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时期。教师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关键,高校要加强学校内涵建设就必须提高教师水平,利用好现有教师资源,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渠道。
(三)继续教育是高校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内在需要。
当前社会知识更新空前加快,作为社会高素质人才培养者的高校教师不可能因已获得的知识而一劳永逸,只有通过继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更好地从事教学,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和社会的进步,这是高校教师自身需求。在信息社会继续教育既可以满足知识学习的需要,同时还要通过继续教育来培养高校教师良好的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以及提高高校教师学习的能力。因此,加强继续教育,提高高校教师的政治思想和业务素质已成为目前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中重要而又紧迫的工作。
二、当前高校教师继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教师缺乏终身学习的意识。
随着大学扩招、教学任务的增多,教师工作量大、教学任务重已成为普遍存在的现象,许多高校教师总以工作繁忙为借口,把学校安排的各种继续教育任务推脱掉。再加上近年来高校新进教师以研究生学历为主,他们中许多人认为自己的学历已经达标,不用再接受教育,一些年轻教师把接受继续教育看成是可有可无的事情,没有真正树立起终身教育的理念。
(二)继续教育的形式单一,内容针对性不强。
当前,高校继续教育大多采取统一的课堂面授、“满堂灌”的形式,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对受训教师的吸引力不大。此外,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的随意性比较强,很多学校的继续教育工作是应付性地开展,没有真正从本单位的实际出发,从提高教师的实际情况出发来科学合理地安排继续教育的内容,受训教师的实际需要和发展需求往往被忽视,失去了一定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与实际严重脱节。
(三)继续教育的机制不健全。
目前,相当一部分高校继续教育尚未形成机制,有关教师进修的诸多问题没有一个中长期的规划,继续教育的人员安排随意性比较大。在继续教育期间,高校对教师参加教育的情况缺乏监管,对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结果要求不力,缺乏必要的激励约束机制。除了需晋升职称的教师外,其他人员的学习效果并没有与考核真正挂起钩来,教师对参加继续教育没有压力和动力,致使许多培训流于形式。
三、加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途径和措施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今天的大学生到毕业的时候,他所学的知识有60%~70%已经过时。入职前的大学教育已经转变为终身教育中一个重要的基础性教育阶段,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跟上当今社会和科技发展的步伐,继续教育代表着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过去认为受过高等教育就“管用一生”的观念,增强学习的紧迫感和使命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激发高校教师学习的自主意识,由过去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二)健全继续教育的规章制度,营造良好的继续教育环境。
首先,高校教师的继续教育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作,只有建立了健全的规章制度,才能保障这项工作的顺利进行。政府教育部门应制订相关的政策法规,在法律、政策、经济等方面明确政府在教师继续教育中的责任,建立继续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从制度上支持和保障高校教师的继续教育。此外,高校要健全和完善继续教育机制,加强对继续教育的管理,严格继续教育证书登记制度;不断规范和完善教师业务考核、职称评审、聘用制度,增强教师的危机感,从制度上提高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其次,制度实施过程要人性化,强调以人为本,继续教育要根据教师的需求进行合理的设置,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使教师实现思想观念从“要我”参加继续教育变为“我要”参加继续教育的转变。
(三)制定高校教师继续教育规划,分层次有重点地实施教师人才培养工程。
高校教师的继续教育由于缺乏长远的科学规划,没有系统性、连续性,常常流于形式,达不到继续教育的目的。因此,高校要制定教师继续教育的长远规划和近期目标。高校在制定教师继续教育规划时,要与本校师资队伍建设目标结合起来,既要考虑到学校的发展和教师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职称结构等情况,也要考虑到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对高校教师的素质要求。要把继续教育的核心放在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上,铸造爱岗敬业、有责任、讲奉献的师魂;把继续教育的着眼点放在青年教师的素质提高上,努力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把继续教育的重点放在教师教学技能的培训上,力求学以致用,增强继续教育的实效性;把继续教育的着力点放在骨干教师的培养上,努力打造学校的学术带头人和教学名师,增强学校的影响力。总之,通过教师继续教育规划的实施,努力打造一支水平高、专业梯队和年龄结构合理的学习型师资队伍,为学校科学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充分的人才保障。
(四)拓宽多元化的继续教育渠道,建立教师终身教育机制。
高校应当把教师的培训和培养作为常规工作来抓,建立一套完整的教师终身教育机制,建立起岗前培训、日常岗位培训、业务进修和学习考察相结合的教师继续教育体系。强化教师岗前培训,对新选聘的教师实行“先培训、后上岗”的准入制,推行教师上岗前综合业务素质培训制度。本着“全面培训、各有专长”和“以在岗学习为主,脱岗学习为辅”的原则,加强教师在岗培训,鼓励教师在职深造,支持他们攻读在职研究生或函授研究生;支持学校的专家教授和学术带头人,通过培训、研讨、考察、国际国内学术交流以及访问等形式开展继续教育,使他们能够及时了解最新科技动态,提高学术水平;支持青年教师,通过研修班、短训班、专题讲座、专业知识学习的教育教学实践锻炼等形式开展继续教育,使他们不断完善知识结构,丰富工作经验,提高他们的教学科研能力。充分发挥校内专家、学者的作用,开展校本培训,采用传、帮、带的形式,让他们指导青年教师开展教学实践和科学研究,促进青年教师发展。坚持教师的自我教育,通过自学,边学边干,学以致用,形成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良好氛围,在学习中注重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洪珍等.高校教师继续教育问题的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2003,(6).
[2]庄毅.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学习型社会[J].继续教育,2002,(6).
黑龙江继续教育学习心得(高校教师) 篇3
通过2010、2011、2012三年的继续教育培训,使我的专业知识和个人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转眼2013年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又开始了,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通过下载培训教材和教师视频讲座等形式,完成了专业科目和公需科目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我认真听取老师讲解,认真做好学习笔记,圆满完成了各项学习任务。通过本的学习,使我提高了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这次培训学习有助于我在实际工作中更新知识,更新理念,提高专业工作水平,扩展实际工作思路,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深了对本专业知识的了解,达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目的。在学习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讲究实效,掌握了本专业最新科技理论和技术成果,为今后工作开展提供前进的方向。
通过下载培训教材和教师视频讲座等形式圆满完成了2013年职称继续教育公需科目及专业科目72学时的学习。经过本次学习及培训使我深深认识到,知识更新的速度如新陈代谢般快,我们所学的知识越来越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接受了本的职称继续教育后,每一项内容都让我有种与时俱进、脱抬换骨的感觉。为了让我们适应新时代工作的要求,适应企业的发展需要。并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建设为核心,以专业技术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主要内容,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用一致,讲究实效,提高了创新能力、专业水平和科学素质,使我了解了本专业的科技发展动态,掌握了本专业的最新科技理论,通过自己认真的学习,使我获得了很大的收获,为今后的工作开展提供了前进的方向。现就本次学习的专业知识和公需科目知识专业知识进行概要回顾:
专业知识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探讨了热处理技术发展的趋势,介绍了最新发展的系列热处理技术。课程内容包括先进热处理技术发展的趋势、真空热处理技术、气氛保护热处理技术、强烈淬火技术、Q&P热处理技术、控轧控冷技术、应力/时效校形技术、热处理的数值模拟技术,讨论了热处理变形问题。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热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熟悉几种新型的正在日益推广使用的热处理技术,了解其基本原理、技术特点和有关设备。
二、课程基本要求
学习本课程,重点掌握:先进热处理技术发展的趋势;真空热处理特点、真空状态下金属与气体的相互作用、金属元素的蒸发、金属表面与氧的反应、真空热处理工艺参数的确定原则、常见的真空热处理设备;气氛保护热处理的基本概念、主要保护气氛种类、有关的基本化学反应、钢铁氧化与炉分压的关系、吸热式气氛的制备和热处理应用、放热式气氛的制备和热处理应用;强烈淬火技术的概念和特点、强烈淬火的机理、强烈淬火的冷却方式、强烈淬火的作用;Q&P热处理原理、Q&P钢概念、Q&P热处理工艺的一般特点、Q&P热处理组织和性能;控轧控冷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显微组织演化;应力/时效校形的基本原理;热处理
变形的现象和产生原因、防止热处理变形的措施;热处理数值模拟的理论基础和应用。
三、课程的基本内容
先进热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
了解先进热处理技术发展趋势
了解热处理精密化、少无氧化、清洁化、节能化的要求、熟悉热处理数值模拟技术的基本概念
教学内容和重点知识解析
主要讲授:热处理技术发展趋势热处理精密化、少无氧化、清洁化、节能化、公需科目知识
一、知识产权总论。
1、无形财产与知识产权(1)、财产与无形财产;(2)、知识产权的含义和范围;(3)、知识产权的特征,权利客体的无形性,权利内容的双重性,权利的依法认定性,权利的独占性,权利的地域性,权利的时间性。
2、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历史和发展趋势。(1)、著作权保护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2)、专利制度的产生和发展;(3)、商标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二、文化创作、传播与著作权法律保护。
1、著作权的含义及其主体;
2、著作权及邻接权的保护对象和权利内容;
3、著作权的限制和侵权责任;
4、专利权与专利权的保护对象;
5、专利权的取得;
6、专利权人的权利和义务;
7、专利权
三、商标与商标权法律保护。
1、商标权与商标权主体。(1)、商标概述;(2)、商标的功能 ;(3)、商标权概述;(4)、商标权的主体。
2、商标权的取得。(1)、商标注册申请手(2)、商标注册的审查和核准 ;(3)、商标注册申请的初步审定及公告;(4)、核准注册 ;(5)、商标异议,3、商标权的保护和侵权责任;
4、驰名商标的认定和保护
四、其他领域知识产权法律保护。
1、未披露的信息与商业秘密权利保护;
2、业秘密权;
3、商业秘密的保护。我通本的学习,进一步理解和把握了经济专业学习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以及企业先进的管理方法。使我深深懂得科学技术在企业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而把先进的科学技术运用到生产中去,又是专业技术人员的责任,这就要求企业中的专业技术人员,不断更新、勇于创新才能使自己的知识水平处于领先地位。在知识经济时代,这显得更加重要,只有把先进科学技术运用到生产中去,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不败。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更新是关系到国家、社会、企业发展的重大问题,专业技术人员只有通过不断的知识更新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企业服务,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广大专业技术人员一定要明确自己的历史责任,使自己的知识更新成为自觉行动,使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进行创新。把自己的工作岗位作为事业来对待,把自己的追求与森工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充分利用好“二期天保工程”实施这一契机,以保护和培育天然林资源为核心,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宗旨,以调整完善政策为保障,精心组织实施好“天保二期工程”,推进天然林资
源保护工作,努力实现资源增长、质量提升、生态良好、民生改善、林区和谐,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为更好实现这些目标,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工作实践,按客观规律办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用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防止和克服工作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坚持在工作中思考,在思考中工作,努力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难题,不断把工作中取得的新进展推上新台阶。要坚持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工作作风。敢于讲真话、干实事,具有充足的钻研劲,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益。扎扎实实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坚持开拓进取、勇于创新。以上仅仅是我学习的点滴体会,一切要从自身做起,学以致用,立足本职岗位,牢固把握国家的大政方针,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实践和创新。紧密结合新时期新任务下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加强自身建设,拓宽思路,不断创新,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把本单位的工Aaa作推向前进。
再一次在黑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工作平台上和和许多老师一起分享了继续教育知识更新的培训。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即将结束,回顾这几个月多来的学习经历,感慨颇多、受益匪浅。我十分珍惜这一难得的机会,一有时间便进入到这一网络平台中来,在这里自由浏览、在这里交友,在这里寻宝„„
总之,通过这次继续教育的学习,收获是非常丰富的,它引发了我更多的思考,也让我收获了很多的知识,使我感到自己的修养有了深一层次的提高。然而,憧憬未来,我知道前方的道路依然是曲折的,毕竟这些思考和理论需要我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的去尝试和运用,并最终将其转化为自身的东西,我想只有这样才算是真正达到培训的目的。我将在以后的工作中逐步完善自己
作者信息:
姓名:报名编号:
黑龙江继续教育学习心得(高校教师) 篇4
从规划布局谈建筑节能
——建筑节能设计学习心得
通过参加2012年度知识更新培训,学习建设工程专业建筑节能设计的函授材料和视频材料,本人对建筑节能设计有了更全面、更系统的认识。建筑节能主要依靠减少维护结构的散热以及提高供热效率两个方面。节能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与建筑物的规划布局、建筑空间体量、建筑围护结构等均密不可分。
目前我国住宅建筑却存在着能源利用效率低下的严峻现状,随着房地产市场每年对住宅需求量的增大,由一般住宅所带来的能耗也急剧上升,因此,建筑节能,尤其是住宅建筑的节能研究是迫切的,从社会发展来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然而,在众多建筑节能手段的探讨与研究中,研制节能建筑材料、采用新工艺、新型保温窗、以及利用新型能源给建筑物采暖、制冷等受到了较多的关注,而结合气候与地理因素,通过建筑规划布局实现节能的研究却相对较少涉及。
一、规划布局节能的优点
(一)更生态、更环保、更节能。
规划布局的节能设计是从分析地区的气候条件出发,将设计与建筑技术和能源利用有效的结合,使建筑在冬季最大限度的利用自然能源来采暖,多获得热量和减少热量损失,夏季最大限度的减少得热和利用自然条件来降温冷却。
规划可以通过有效的组织建筑群体布局、路网设置与基地总体设计,在满足功能景观需要的同时考虑环境气候条件,从而实现节能。这是相对于目前技术手段下的更为生态、也更为环保的节能措施。例如,对于湿热气候区,应采用松散布局加大空间尺度以增强通风防湿效果,而对于干热气候区则应采用紧密布局以利于创造城市阴影空间,提供凉爽空间。
(二)适应了国家节能政策的要求
《节能法》规定“国家制定节能政策,编制节能计划,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保障能源的合理利用,并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相协调。”因而制定和实施节能规划也是节能工作依法行政的内容之一。
二、规划布局节能的涉及因素
规划布局节能设计应该从建筑选址、建筑组团布局及道路走向、建筑朝向、黑龙江省2012年度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学习心得
建筑间距与日照关系、建筑自然通风等方面考虑。
(一)建筑选址方面
我市位于东北严寒地区,建筑物选址时不宜布置在山谷、洼地等凹形地域。主要是考虑冬季冷气流在下凹地里形成对建筑物的“霜洞”效应,位于凹地的底层建筑需要保持所需室内温度会多消耗一部分采暖能量。
在规划设计时还应充分考虑建筑物周围的微气候环境,注意绿地和水体的布局,并严格控制建筑密度,尽量减少硬化地面面积,并利用植被和水域减弱城市热岛效应,改善微气候环境。
小区的环境规划不仅可以改善小区景观,同时不同环境要素的布置还可以改善小区生态环境微循环,如小区的绿化和水体设置可以有效降低气温、调节湿度、防风抗风、改善通风质量,从而抑制热岛效应的产生,改善住宅建筑外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
1、绿化布置
绿化布置主要有两点:防止冬季寒冷的风侵袭,同时将夏季凉爽的风引入小区。
2、水景布置
东北地区气候干燥,因此小区可结合绿地规划,设置喷泉、水池、水面、露天游泳池等,有利于在夏季降低室外环境温度,调节空气湿度,形成良好的局部小气候环境.改善室外环境的舒适度、健康度和空气质量,能够有效提高住宅建筑的室内小环境质量,达到节能目的。
同时水景在夏天和冬天可形成不同的景观形态,如小水景夏天涌动的水与冬天的水结冰形成冰雕效果截然不同的水形态,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大面积的水夏天可提高明显改善环境,提供亲水环境,冬天则可作为溜冰场,别具一番风味。
(二)建筑物组团布局
我市属于冬季严寒地区,可利用建筑的布局,形成优化微气候的良好界面,建立气候防护单元,对节能很有利。对于平面布局的建筑群体,主要组合有行列式、错列式、周边式、混合式、自由式几种形式。
各种方式均存在优缺点。如行列式布置形式使得绝大多数居室获得良好的日照和通风,是各地广泛采用的一种形式,但如果处理不好,会造成单调、呆板的感黑龙江省2012年度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学习心得
觉,容易产生穿越交通的干扰。
而根据东北寒冷的气候特点,建议其住宅建筑的规划布置宜采用周边布置的方式,即建筑沿街坊或院落周边布置的形式。这种布置形式可形成较封闭的院落空间,便于组织公共绿化休息绿地,还可以对寒冷及多风沙地区阻挡风沙,减少院内积雪,同时节约用地,提高居住建筑面积密度。
(三)道路走向
小区的道路布局应尽可能与建筑用地结合,为建筑争取好的朝向创造条件。小区道路同时也是小区的风道,道路布局及路网结构应有利于阻挡寒风和组织小区的通风,以改善居住区的小气候环境,提高居住环境的舒适度。根据张北的气候特点,小区道路走向应与其冬季主导风向保持一定角度,抗御冬季寒风的侵袭;同时与夏季主导风向平行,有利于组织通风。
(四)建筑朝向、间距与日照
方位朝向对建筑物的太阳能利用和自然通风效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在建筑设计中应尽量争取建筑物有一个较好的朝向以便冬季得到更多的太阳辐射,同时注意减少对住宅建筑的日照遮挡,使住宅南墙尽可能多地接收太阳能的辐射,提高日照水平。考虑朝南的窗户通常可以得到最多的日照,而朝北的窗户只能得到很少的日照机会(夏季的早晨与傍晚)。东西向的窗户只在一天的某个时间段得到日照。
在确定好建筑朝向之后,还要注意建筑物之间应该有合理的间距,以保证建筑能够获得充足的日照。建筑设计时,应结合建筑日照标准、建筑节能节地原则,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来确定日照间距。居住建筑的日照标准一般由日照时间和日照时间来衡量。
(五)建筑物自然通风
1、应对冬季严寒:
我市位于东北严寒地区,冬季主要受来自西伯利亚的寒冷空气影响,形成以西北风为主要风向的冬季寒流。从节能的需要出发,在规划设计时可以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1)建筑主要朝向应注意避开不利风向。
建筑在规划设计时应避开不利风向,减轻寒冷气候产生的建筑热损失,对黑龙江省2012年度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学习心得
朝向冬季主导风向的立面应多选择封闭设计。因此在建筑规划中,应封闭西北向,合理选择封闭或半封闭周边式布局的开口方向和位置,使建筑群的组合有利于避风节能。
(2)利用建筑的组团防御冷风。
通过合理的布置建筑物,降低寒冷气流的风速,可以减少建筑物和周围场地外表面的热损失,节约能源;还应利用建筑组合,将较高层建筑背向冬季主导风,减少寒风对中、低层建筑群的影响。(3)设置防风屏障阻隔冷风侵袭。(4)减少建筑物的冷风渗透耗能。
2、注意夏季通风设计
在炎热的夏季,不要设备和能源驱动的被动式通风降温是最主要的降温方法,夜间的通风使建筑物预先冷却,为第二天的酷热预先准备。所以,规划布局中良好的通风设计,对降低建筑物夏季空调能耗十分重要。
因我市的气候特点,防寒为节能设计的主要考虑因素。
(六)街道空间环境布局节能研究
因冬季漫长寒冷的气候特点,冬季经常银妆素裹,别具情趣。但道路积雪也相对严重,特别是东西向的道路,因其南侧建筑遮挡道路的太阳辐射,造成道路积雪很难融化,尤其为路南侧车道积雪,严重影响了道路通行和交通安全。
1、临街建筑退红线要求
建筑在退东西方向道路红线时,其南侧建筑退红线可适当大于道路北侧建筑退道路红线的距离,这样在严寒的冬季,道路能够接受更多的太阳辐射,融化路面积雪,保证道路通行安全。而在炎热的夏季,其沿路的绿化可以为行人提供良好的遮荫。
2、临街建筑形体
道路交叉口临街建筑形体宜采用“L”型、“U”型建筑形态,同时可以结合广场、绿地和临街的购物空间整体布置,使得建筑可以有效的为这些场地遮风,特别是东西向道路北侧场地与上述形态建筑结合效果更佳。而道路南侧的场地,则局部可采用下沉式的设计或在绿地中创造微地形,也可以有效的避风,形成安静舒适的小环境。规划还可以在绿地、广场内建设构架、可以开启的风雨长廊等,阳黑龙江省2012年度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学习心得
光明媚时可以开启,风雨时可以关闭,为人们提供更多人性化的空间。
三、小结:我市属于东北严寒地区,冬季寒冷、空气干燥。建筑节能设计应满足冬季保温,2小时日照时间的要求,避免冷风过强侵入,同时应兼顾夏季自然通风以降低建筑空调能耗的作用。
通过对影响建筑节能的物理环境因素改善室外物理环境,能够达到冬季减少围护结构传热量及冷风渗透损耗热量,减少夏季空调消耗电量的目的,规划布局对节约能耗有着巨大的潜力。根据各地气候特征因地制宜的规划布局,从而创造舒适空间,实现有效节能,其结合气候的规划研究是十分有意义的。
通过此次学习我深刻体会到建筑节能是一项系统工程。作为建设开发行业的管理人员,把握住建设工程管理的各项环节,使施工质量无论在原材料进场、检验、使用、复查、施工过程中、成品保护、监督环节等均应全程控制,避免返工现象发生,杜绝材料浪费。同时,更应重视综合设计过程这个观念,在方案之初即组织相关专业人员介入,统筹考虑相互影响,寻求合理的节能解决方案。只有这样坚持下去才能真正做到节能减排。可以预见,随着建筑节能工作的开展,以及人们对改善建筑环境的迫切要求,建筑节能技术必将得到迅速发展和提高。
姓名: 报名编号: 工作单位:
黑龙江继续教育学习心得(高校教师) 篇5
2014年我参加了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本课程具有内容详实,讲述由浅入深,简明透彻,概念清楚,重点较为突出等特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我理解了网络编码和物理层网络编码的相关理论知识,掌握了其适用的应用环境,熟悉了相关的关键技术。1 网络编码概述
1.1 网络编码的基础理论
对网络中节点进行的编码操作,称为网络编码。网络编码定义为网络节点的输入与输出之间的相互关系。具备编码条件的中间节点(入度≥2)对于接收到的数据按照某种方式进行处理,然后传输到后续的节点,后续节点如果还需要进行编码,则对接收到的信息按照同样的方式进行编码和传输,如此反复,直到所有经过编码的信息到达目的节点为止。最后,目的节点通过译码,可以得到源节点发出的原始信息。
1.2网络编码的构造方法
网络编码的基本特征就是对传输的信息进行处理,对于一个给定的多播网络,在每个节点如何进行编码并实现最大流传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按照网络编码系数选择的不同,分为确定性网络编码和随机网络编码。前一种方式中节点对数据进行编码的系数是确定产生的,而后者的编码系数则是随机产生的。
1.3网络编码的特点
网络编码同时吸取了信源编码、信道编码的特点,能在多方面带来网络的性能增益,主要包括:提升网络容量,均衡网络负载,降低能量消耗,提高网络鲁棒性等等。网络编码思想的引入,可以改进下一代网络协议的设计方法,将以往依靠传统方法所不能达到的网络性能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1.4 网络编码的应用
网络编码在P2P文件分发中的应用。网络编码的使用,可以提高P2P文件分发的各方面性能。
分布式存储中的应用。在分布式网络存储的应用中,通常设有多个存储点,每个存储点的容量有限,只能存储大文件的一部分,分布式网络存储系统的设计目标是使得下载工具连接尽可能少的存储点,就能够恢复出原始文件。
多用户协作通信中的应用。在协作通信中,用户节点常采用放大转发、译码转发和编码协作这三种方式来转发协作伙伴用户的信息。
网络编码在无线网络中的巨大应用价值。通过在无线网络中引入网络编码,不仅提高了传输效率,节省了宝贵的频带和能量资源,而且为信息论和网络理论中一大批重要问题的解决开辟了新的航线,具有工程和理论的双重意义。物理层网络编码的基本原理
2.1 物理层网络编码的描述
物理层网络编码的映射关系不只局限于异或映射这一种关系。更广泛的来讲,在物理层网络编码中,中继节点R的目的是将同时接收到的多个信号映射成一个网络编码函数:SRf(S1,S2,...),其中S1,S2,...是多个源节点发出的消息,SR是执行网络编码操作想要映射
得到的消息。在双向中级通信系统中,只有来自节点1和节点2的两个消息S1和S2,中继节
点在执行映射得到SR后将SR广播给两个源节点。而关键点是节点1和节点2能够根据已知的自身消息,从接收到的SR中推导出对方的原始信息。这样,就应该存在一个网络译码函数g,来满足S2g(f(S1,S2),S1),这样就能保证节点1可以从接收到的SR信息中提取出节点2的信息。满足上述要求的网络编码-译码函数对(f,g)通常可以具有多种不同形式。事实上,正是这种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利用以上函数对的方式,将应用网络编码的中继通信系统与传统的非网络编码中继通信系统区分开来。
网络编码函数f的取值范围可以是有限集或者无限集,据此可以将物理层网络编码分成两类,有限集物理层网络编码(finite-set PNC,PNCF)和无限集物理层网络编码(infinite-set PNC,PNCI)。
2.2 物理层网络编码的发展历史
物理层网络编码的思想来源于网络编码。2000年,Ahlswede R等正式提出了网络编码的概念。网络编码被称为是一项具有革命性的技术,是由于其改变了传统路由器不进行信息处理只进行存储转发的现状。在允许路由器对经过的信息进行处理的前提下,采用网络编码可以显著地提高整个网络的吞吐量,从而逼近甚至达到最大流最小割定理所规定的网络容量上限。网络编码的初衷是提高有线网络的网络容量,其工作于七层网络架构的网络层。由于其能较大地提高网络容量,所以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基于网络编码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
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发现网络编码技术更加适合应用于无线通信系统。这是由于信号在无线信道中以电磁波的形式进行传输,电磁波具有广播特性,这种广播特性更加有利于网络编码与解码。网络编码首先应用于双向中继通信系统中,由于比传统路由方案减少了1个
通信时隙,系统的吞吐量理论上可以提升三分之一。物理层网络编码的关键技术
3.1 PNC的抗噪声性能分析与仿真
所有通信系统都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噪声,分析系统的抗噪声性能以及仿真实验,是设计实际通信系统中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
3.2PNC中的ARQ与吞吐量分析
在一个可靠的通信系统中,每一条的传输可以采用自动重传请求(Automatic Repeat reQuest,ARQ)技术进行差错控制,这就需要对每一个数据帧插入循环冗余校验码(Cyclic Redundancy Check Bits,CRC)。当检错到错误时,信源会请求重新发送该数据帧。考虑采用ARQ技术时传统方案,NC方案以及PNC方案的系统吞吐量。表明PNC和NC相对于传统方案吞吐量分别只提升了33%和14%。如果采用信道编码来代替ARQ来消除中继节点转发错误,PNC相对传统方案仍然可以得到100%的吞吐量性能提升。
3.3PNC映射与信道编码的联合设计。
PNC中的信道编码分为链路到链路形式和端到端形式。对于前者,中继节点不仅进行PNC映射,也进行信道解码和重新编码;而对于后者,中继节点只进行PNC映射,只有源节点进行信道编码,目的节点进行信道解码。
3.4PNC中的同步问题
两源节点发送的数据帧以及符号边界是对齐的(时间同步),并且两路信号的载波是没有相位漂移的(相位同步)。时间同步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第一,帧边界对齐。帧边界对齐属于长时间尺度的对齐,帧边界对齐技术是MAC层的一项关键技术,可以通过引入MAC层的对齐方法保证节点1和节点2的帧同步。第二,符号边界对齐。即使保证了两个数据帧同时到达中继节点,对于每个符号也很有可能边界不是对齐的,这就会导致来自一个节点的一个符号会与来自另外一个节点的两个符号重叠。
3.5PNC在衰落信道中的信道估计技术
一般情况下,节点之间的信道会受距离、障碍物等因素影响导致信道条件非对称,并且信号在传递过程中会产生衰落,通过信道估计和预编码可以提高系统性能。研究PNC中继节点的信道估计是PNC研究的一项关键技术。
3.6PNC的网络容量分析
对于采用PNC的双向中继通信系统,采用网络信息论分析其网络容量,就是分析节点1到节点2的可达速率R12和节点2到节点1的可达速率R21。在TWRC中,双向可达速率R12和R21可能取决于上行信道,也可能受到下行信道的限制,在一定条件下是由二者共同决定。分
析采用PNC的双向中继通信系统的网络容量是研究PNC性能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
黑龙江继续教育学习心得(高校教师) 篇6
所谓活动理论指的是以“活动”为逻辑起点和中心范畴来研究和解释人的心理发生发展的心理学理论。它源起于古典哲学和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并在心理学领域迅速发展壮大。活动理论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对活动系统的分析。活动系统包括主体、客体、工具和规则四个基本要素。
活动理论认为人类的任何活动都是指向客体的,并且人类的活动是通过工具作为媒介来完成的。仅仅具有个体意义的活动是极少见的,人类的活动都离不开社会环境,即都是具有躯体意义的活动。而个体活动发生的环境成分包括:工具、团体及其规律、劳动分工、活动客体等。环境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文化因素,它影响着人们对具体活动的理解。离开了活动发生的环境,人们将无法正确解释活动。
如果从活动的角度来考虑教学系统,其将被看成一种具有特定目的的人类活动。教学系统是一个学习活动的序列,是一个师生之间有组织的共同活动的序列。学习活动一般是指学习者以及与之相关的学习群体(包括学习伙伴和教师等)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进行的操作。学习活动六要素分别为:学习主体、学习群体、学习目标、学习工具、学习任务分工、学习群体中的游戏规则。学习群体包括学习协作小组、学习伙伴、班级、师生合作、家庭成员:学习目标是用学习行为的结果或成果来描述和评价;学习任务分工包括行为的起动及维护、行为的监控及评价、行为的角色分配及协作分工;学习群体中的游戏规则包括协作流程及规范、交往规则、奖惩规则。
二、教育技术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时间短,任务重。受训教师需要在培训的短短几天内学习大量的教育技术基本知识,掌握大量的基本技能,这对有常规教学教务在身、没有时间保障学习的教师来说,任务量是相当大的。同样,培训专家也需要在短时间内将培训任务完成,这样一来,培训质量就难以保证。
第二,受训教师教育技术基础水平存在较大差异。首先,他们中有些人已具备了很高的信息素养而有些则很少接触教育信息技术。其次,由于受训教师的年龄、专业等不一样,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存在很大差异,集中培训不能实现个别化教学,满足不了个性化学习的需要,致使培训质量下降,不能保障培训在很大程度上的有效性。
第三,培训内容更新慢,针对性差。信息化社会知识更新速度相对较快,新技术也不断出现,传统的培训往往对这些变化并不敏感,致使培训内容更新总是落后,培训内容很难得到及时更新,致使培训不能完全适应现实教育教学的需要,从而难以激发受训教师的学习兴趣,调动其积极性,导致培训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水平相对较低。在培训的知识内容上还需灵活多样、加深、加宽,在培训的质量上也需要提高。
第四,培训过程缺乏科学的评价机制。教师教育技术培训需要评估来反馈,同时又以评估工作为改进的依据。然而目前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过程缺乏科学的评价机制,培训工作中只注重对培训形式进行规范,而未对不同层次教师所要达到的要求进行规范,更未对培训的全过程进行及时合理的评估。所以,如何进行行之有效的教育技术培训,真正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需要我们教育技术工作者不断地进行探索。笔者认为,以活动理论为基础,设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学习活动可以在不同程度上解决以上的问题。
三、利用活动理论设计教育技术培训的学习活动
基于活动理论的学习活动设计一般包括学习目标、学习任务、组织形式、学习方式、交互方式、学习监管和学习评价等要素。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可以按照上述要素来进行组织。
(一)学习目标的细化
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目的是为了使教师具备一定的教育技术能力,并能很好地运用教育技术进行教学,优化教学过程,最终达到教育最优化,培养出创新型人才。鉴于培训的性质,首先应该制定培训的总体学习目标,再细化为二级学习目标,根据每级的不同内容,又可分为理论知识的目标和实践技能的目标,再把这些内容细化为各个知识点,各知识点间的关系用知识网络图来表示。
(二)学习活动任务设计
学习活动的一般开展流程为根据学习目标,制定活动主题,确定活动形式,最后进行实施。在这个特定的学习活动中,受训者作为主题而存在,培训者制定活动主题并提供帮助、指导和进行监督。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受训者是参与学习的全部学习者,而培训者分为主讲教师和辅助教师。主讲教师由有多年培训经验的专任教师组成,讲授理论知识和辅导实验,辅助教师由实践能力强一些的教师组成,和主讲教师一起辅导实验。教育技术培训的学习活动可以分为以下形式:
1.主讲教师向全体受训者讲授理论知识。在这个过程,主讲教师可以设置一些主题进行讨论交流,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一些交互平台上进行师生的交流,这样有利于受训者学习相对乏味的理论知识。
2.主讲教师与辅助教师协商,通过平台设置活动主题,学习活动由辅助教师主持。这里的学习活动可以通过设置一些受训者在教学中遇到的一些案例让受训者分析探讨,设置有争议性的话题让受训者讨论,这样不仅能达到知识的共享,还能对以后的教学有所帮助。
3.辅助教师辅导受训者的实验学习,可以通过虚拟实验创设不同的情境,现实培训中由于设备昂贵且数量有限,培训过程中受训者只能听、看,很少有机会动手操作,这样一来,受训者便不能很好地学习操作,积极性也就不会提高。虚拟实验室可以帮受训者解决这一难题。受训者可到虚拟实验室选择一些自己不太熟练的设备进行虚拟操作,不用担心毁坏昂贵的设备,学习积极性得以提高,就无需花费时间去听培训教师介绍自己已经非常熟悉的操作内容。
(三)组织形式
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应以主讲教师为核心,辅助教师为主体的方式进行开展。主讲教师负责教授基础知识,辅助教师负责帮助受训者解决知识在具体运用中所出现的问题和指导具体学习活动。另外,由于受训者的水平差异,培训的内容也因受训者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四)学习方式
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学习方式主要有教师讲授和师生、生生之间以及学生与课程互动学习交流两种方式。
(五)交互方式
一般说来,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交互方式分为两种:培训者和受训者之间的交互以及受训者之间的交互。其中主讲教师在培训过程中运用设置一些主题和受训者之间交流的方式,辅助教师和受训者之间运用学习帮助、答疑和知识共建的方式,而受训者之间则运用知识交流、情感交流的方式。
(六)学习监管规则
学习活动的监管是指学习过程中,师生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在学习活动任务中,辅助教师要对受训者进行监管,对受训者参与学习活动的次数进行统计,记录每位受训者的参与次数,并对交流活动中表现积极的受训者进行记录。
(七)评价总结
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现有的评价方式并不能反映出受训者的真实水平,评价方式也要有所改变。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学习活动的评价参照可以是多方面的,既要从培训目标出发对受训者的学习成果进行“差距”评估,还要考虑到受训者的实际表现一—受训者的参与性、积极性等,参照受训者的学习成果以更广泛的标准进行评价。
开展同伴评价,受训者参与小组活动,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小组任务。参加活动过程中或者任务完成后,受训者根据小组制定的评价标准对其他组员进行同伴评价,给出相应的分数。
四、结束语
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是一项提高教师基本素质的工程,关系到学校教育教学的质量,影响到学校培养创造型人才的质量。活动理论为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学习活动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框架,基于活动理论学习活动的设计对于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发展提供了一种理性的思路。但是学习活动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有待于我们更加深入地研究和探索。
摘要:随着网络多媒体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化教学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教育技术能力,并能很好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变传统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重新组织教学,优化教学过程,最终达到教育最优化,培养出创新型人才。不过,目前教师教育技术技能水平总体很弱,教学方法手段陈旧,现代教育观念意识薄弱,所以他们迫切需要进行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学习。为此,学校组织教师接受教育技术培训。然而,目前这种集中式的教育技术培训却出现了很多问题,导致培训质量不高,与预期效果也有一定的差距。导致出现这些问题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教学设计也是一个主要的影响因素。同时学习活动的设计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本文从活动理论的角度设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学习活动,这能对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有所指导,帮助教师更快更好地习得现代教育技术能力。
关键词:活动理论,教育技术培训,学习活动设计
参考文献
[1]马光明.浅议高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J].周末文汇学术导刊,2006(2).
[2]崔志峰,杨乃军.高校教师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7(7).
[3]赵立影.从活动理论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04(4).
高校教师教学技能学习心得 篇7
在为期三天的高校教师教学技能培训中,确实学到了不少东西。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使我对高校教师教学技能都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
在这门课程学习之前,我认为老师只要把自己所知道的的知识教授给学生就行了,而现在看来,这种理解确实有些片面。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并不是上下级的关系,也不是长辈和晚辈的关系,教师如何让所教授的知识让学生最大可能的接受,是一门很大的学问。
做为一个老师,首先得充实自己,做一名具备专业知识和个人素养的教师。在讲课时,不仅要讲出是什么,还要讲出为什么。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老师信服,才会有听课的意愿。教师应该热爱、尊重学生,应把学生当做一个有思想、有灵魂的群体,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感受,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不能一味的要求学生接受自己的想法。不要用语言、行为等伤害学生。
感触很深的是,教学过程中,不仅是丰富的知识是重要的,还有许多其他方面也很重要。最直观的就是着装,这往往是学生对老师的第一印象,着装要大方得体,不能太暴露或太夸张。讲课的语音、语调、语速要合适,要富有感染力,而是得有适当的变化,这样才能较长久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讲解过程中,讲解结构应该首先明确,只有这样,学生才知道这堂课具体讲什么内容;并在讲解过程中,将关键信息从背景信息中强调出来,才能让学生知道重点在那里;讲解应该有条理,层次分明,要具有启发性与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应该做到与采用提问、谈话等技能配合的方式,与学生能较好的互动,知道学生们在想什么;提问的技巧也很重要,提问目的明确,有适当停顿,设计应包括多种水平,对提问可给出答案,并进行讲解;应该尽可能的激励全体学生,做到公正公平。
此外,其他的一些技能,如在第一次讲课时应该认真的介绍自己,拉近自己与学生的距离;不要说自己所教的可能很难,要说所教的可能其实不难;需要注意面部表情自然,变化恰当,手部及面部动作配合、身体移动要适当、对学生应该尽可能正面强化等这些以前可能不会注意的小细节,也能更多的关注,也希望
在自己以后的教学生涯中更好的应用。
七一学习心得体会-高校教师 篇8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全面、深刻论述了我党90年来的奋斗发展史,并对今后我党实现“两个100”年奋斗目标、继续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一系列重大问题,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新论断、新课题、新要求。“讲话”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学习之后很受教育和鼓舞。讲话精神主要包含了下面三个方面:
一、回顾昨天——完成三件大事取得三大成就
90年来,我党团结带领广大人民,前赴后继、艰苦奋斗,集中体现和完成了三件大事:第一,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第二,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第三,进行了改革开放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大成就:第一,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三,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虽然在漫长的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犯过这样那样的错误,给党的事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但是我党都是靠自己的反省纠正了错误,并开辟了革命与建设的新局面。事实充分证明了,我们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党是领导中国人民的核心动力。
二、把握今天——办好中国的事,关键在党。我党目前面临新的危险和考验。“讲话”中总结了我党完成了“三件大事”,取得了“三大成就”。在总结历史经验部分,重申了邓小平同志关于“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的思想,高度概括了党要保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四个始终保持”根本观点。“讲话”在肯定了建党85周年大会胡总书记讲话中,关于对党的先进性建设三点论述,特别强调了“培养、造就人才、不断增加新鲜血液、始终保持党的蓬勃活力”这一观点,从组织上保证了党的先进性建设。“讲话”还透露了强烈的忧患意识,重申了我们党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的挑战。我党面临着“四个考验”是: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同时,尖锐地提出“更加繁重,更加紧迫”的“四个危险”是: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等一系列新论断,它充分反映了我们党从严治党的清醒和自信。“讲话”还要求: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把人民放在最高地位,“人民是真正的英雄”这一点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要“拜人民为师”,“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这些话语是对党的群众路线的新总结、新提炼、新的根本指针。
三、展望明天——用“四个继续”和“五个坚定不移”,把握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在围绕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目标中,“讲话”用“四个继续”和“五个坚定不移”的大政方针进行了概括:要继续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道路;要继续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要继续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继续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胡总书记这部分讲话坚定而平实,他把改革开放提高到了新的高度,把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和实现“五有”紧密联系起来。强调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充分表达了广大人民的心声,和我党深化改革、维护稳定和改善民生的坚定态度,展示了党的勇气和信心。
胡总书记“讲话”结尾部分,瞻望了中国发展繁荣的光明前景。特别阐述了青年在党和人民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对青年寄予厚望,并对青年健康成长提出殷切希望。最后对全党提出,要永远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勇于变革,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
我们党90年的历史,是一部奋斗史、探索史、更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建设史。90年来,党团结带领人民艰苦奋斗,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人间奇迹。我们党是一个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党。正如胡总书记在讲话中最后指出的:“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七一”讲话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党的理论创新的新贡献。
作为一名教工支部书记,党的理论学习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这次的培训、学习,我了解到作为一名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教师要培养的是人材,而不是造就产品。产品一旦加工完成,它就不会改变;要说变,那就是磨损、消耗和毁灭。而我们造就的人材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他应该是可持续发展的。所以,教师要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着想,让他们学会认知,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在实践中不断的充实和完善自己。此外,还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的是高智能的复合型人材。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智育、德育等各个方面都得到协调发展,而不能让学生死读书,读死书。教师要把课堂变成学生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乐园,要让学生愉快地学习,健康地发展。同时,教师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我们在使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要注意保护和培养学生的个性能力的发展,我们不能抹杀学生的个性,而把学生培养成千人一面的羔羊。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个性鲜明,具有独立人格的合格人材。要保护和发展学生鲜明的个性,尊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特点及教育的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的积极主动地发展自己的个性。四是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所在,也是教育科学发展的根本目的。
黑龙江继续教育学习心得(高校教师) 篇9
1 黑龙江省高校外籍教师概况
目前仅大庆市高校每年聘请的外籍教师就多达20余人。从全省范围来看,各高校外籍教师总数达500余人,以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黑龙江大学等哈尔滨市内的高校居多。外籍教师已经成为黑龙江省高校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外籍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和现实性
2.1 外籍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1)从外籍教师在黑龙江省师资队伍中的地位和作用来看,有必要加强其职业道德建设。长期以来,黑龙江省高校为实现师资队伍的可持续发展,以“塑师表、铸师魂”为核心,从培养教师“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出发,积极开展职业道德建设工作,并卓有成效。但各高校普遍存在一个共性问题:注重国内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而忽视了外籍教师这一特殊群体的职业道德修养。目前在黑龙江省高校任教的外籍教师达500余人,而且在“高教强省”政策引领和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下,外籍教师还会有所增加。他们不但已经成为了黑龙江省高校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凭借其得天独厚的教育背景、人脉资源、科研依托、先进理念必将在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对这一特殊群体的职业道德建设,是新时期黑龙江省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2)从外籍教师整体素质和日常教学工作中的表现来看,有必要加强其职业道德建设。由于黑龙江省各城市之间、各高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了各高校引进外籍教师素质的差异性。在城市区域发展较慢、综合实力较弱的高校,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在聘任外籍教师时,往往会降低标准,个别没有经过专业技能训练,职业道德意识薄弱者被聘任到教师队伍,外籍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良莠不齐。同时,由于意识形态、风俗习惯及培养人才模式的差异,个别教师往往鼓吹西方的民主意识、价值形态、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在学生意识思维、实际生活中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甚至个别外籍教师,依仗自身的特殊身份,做出一些违背道德、触犯法律的事情。因此,加强对外籍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是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发展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3)为实现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同国际教育接轨有必要加强外籍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目前,黑龙江省高校与国外许多著名高等学府建立了广泛联系,并通过合作办学、项目联合研发、留学、访问、学科共建等形式深度开展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共享国际教育资源,逐步实现了黑龙江省高等教育与国际教育的接轨。随着人才在全球流动的快速提升,各行业的全球性职业培训成为国际人才资源整合的一种趋势,在这一背景下,一些发达国家,开始把外籍教师职业培训作为自己本国师资培训的一个重要方面,国际上对外籍教师的职业培训正悄然兴起。教师职业道德培训的国际化成为教育国际化发展的一个新趋势。因此,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必须顺应这一发展趋势,强化对外籍教师的职业道德培训,切实推动全省高等教育与国际教育接轨。
2.2 外籍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现实性
(1)我国长期重视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以着力解决师德建设中的突出问题为重点,我国长期重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在措施上,形成了强化师德教育、加强师德宣传、严格考核管理,实行“一票否决”师德考评制度;在制度上,修订《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制定《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积极构建科学有效的师德建设工作监督评估体系,为师德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同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也因地、因校制宜,制定可操作的实施办法,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2)中外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存在的共性元素,是黑龙江省开展外籍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重要依据。和我国一样,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高度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受儒家思想影响,日本不仅要求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而且要成为社会道德的化身。为此,1952年日本教师联合大会正式通过了《教师伦理纲领》,规范了教师职业道德标准并沿用至今。1975年全美教育协会对《教育专业伦理规范》的结构和陈述作了重大修改,它不仅是美国教育界最具有影响的专业伦理规范,而且还成为其他国家建立师德规范的一个范本。此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师团体协商委员会这些国际教育组织,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也做了不同程度界定。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教育界在世界范围内面对的一个共性问题。
注重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建设,注意划分师德规范的结构层次以便于实施操作,将师生关系作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核心内容,强调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化与养成等几个方面是中外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过程中主要的共性元素。这些共性元素是各国探索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结晶,可以共勉和借鉴。黑龙江省可以分享这些优秀文明成果,结合省情,适当进行本土化后,指导黑龙江省高校外籍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
3 加强黑龙江省外籍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思考
3.1 严把外籍教师职业入口关
目前,国际上聘任外籍教师的共性就是实施教师职务资格证书制度,严把教师职业入口关,并注重教师职务申请者的道德认知水平和道德修养水平,从而保证教师队伍的整体道德素质。黑龙江省在聘任外籍教师的具体操作过程中也要严把教师职业入口关,重视考核申请者的品性、人格、教养、责任心等,这是提高外籍教师队伍职业道德水准的前提和关键。
3.2 以民主法制为基础构建外籍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我国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制定是基于对教师职业的崇高性认识而作出的对教师的人格期待。人们往往把教师定格为理想的“道德化身”,并赋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美誉。但这种高要求是一种理想的期待,而无坚实的法律基础和社会生活基础。在西方,师德规范的提出首先是基于法律的准绳,各种行为规则都必须定位在法律的框架之内,它首先是对公民的基本义务要求,然后在充分考虑教师工作的职业特点的基础上提出教师应遵循的规范和规则。所以,外籍教师更多的是认同民主法律框架下的职业道德规范。基于此,必须以民主法制为基础,充分借鉴中外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中的共性元素,紧密结合黑龙江省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外籍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3.3 上岗前通过“灌输式”进行集中培训
外籍教师分布不集中,散落于黑龙江省的各个高校之中,由于人数少往往成为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所忽略的群体,成为职业道德建设的薄弱环节。所以黑龙江省应该根据外籍教师的语系,在正式上岗之前对其进行集中的职业道德培训。
长期以来,我国注重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化与行为的养成,使教师从内心、从价值取向上认同教师行业,变成一种内心的自由选择,在自主的道德践行过程中提升职业道德水准。但由于外籍教师工作时间短、流动性大等特点,这种师德师风培养方式并不完全适用于他们。因此只能通过集中培训,短时期内把外籍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灌输”给他们。
3.4 建立奖惩机制,倾注人文关怀
要建立外籍教师职业道德奖惩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外籍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奖励方面,可根据不同高校的背景和特色,制定相应的制度,对工作认真负责、教学效果突出的外籍教师,通过发放奖金、授予荣誉称号等方式及时给予表彰、奖励。从全省层面来看,可以利用教师节组织开展优秀外籍教师评选活动,不但可以展示黑龙江省对教师的重视,而且激发了外籍教师的工作热情。同时,要对在教学中表现较差、在师德师风方面不符合学校要求的外籍教师及时进行调整或解聘。
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中西文化差异,每逢西方重大节日,通过适当放假、赠送礼品或组织联欢等形式,让外籍教师感受学校的关怀与温暖,激起他们爱校之情,进而转化为踏实、有效的工作。同时,在外籍教师队伍中还有一部分著名的专家、学者。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尽量为其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和一流的工作环境,让他们充分体会到学校对他们的认可与尊重,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上来。
【黑龙江继续教育学习心得(高校教师)】推荐阅读:
黑龙江省高校体育教师09-30
2022 年度黑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学习心得09-01
2024年度黑龙江省继续教育培训-哈工大继续教育通信工程学习心得09-27
黑龙江省地方高校08-29
黑龙江设计教育10-17
黑龙江生命教育教案09-28
黑龙江省普通高校05-12
黑龙江省高校后勤通讯09-05
黑龙江小学数学教师资格面试教案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