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民办普通高校(精选11篇)
黑龙江省民办普通高校 篇1
本文使用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两种方法, 以民办高校学习者为研究对象, 研究民办高校大学外语教师动机策略教学现状;重点梳理和综合运用现有研究成果分析我国民办院校学习者外语学习动机的特点和现存问题, 理清外语学习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如何将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转化为学习行为提供对策和建议, 同时也为民办高校大学外语课程改革提供具体的参考。
一引言
1研究背景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学习者动机的研究已较为深刻和全面。以对外语学习动机的研究为例, 如对外语学习动机内涵、必要性和前景进行探讨, 并构建外语学习动机模型。在此基础上, 众多的学者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学习动机进行描述;探讨培养、强化外语学习动机的有效策略, 寻找将外语学习动机转化为外语学习行为的有效方法。以上研究的对象多为公办院校的大学外语学习者, 不够全面和客观, 对民办高校的外语教学不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 2013年7月至12月我们对黑龙江省民办院校的大学外语学习者进行了全面、客观和较为综合的调查研究;重点梳理和综合运用现有研究成果分析我国民办院校学习者外语学习动机的特点、现存问题;理清外语学习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为如何将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转化为学习行为提供对策和建议。
2研究的理论基础
随着学者们对外语学习动机研究的深入, 越来越多的教师将外语学习动机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与对学习者外语学习动机的研究相比, 外语动机教学策略的研究较少、相对不足。事实上, 虽然“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但教师应该“以学习者为中心”不断验证和反思教学。我们的研究试图在为民办高校的大学外语学习者的实际学习需要和教师的教学实践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 帮助教师修正大学外语教学。
国内对于外语动机教学策略较为客观且系统的实证研究多以D.rnyei (1998) 在其Motivational Strategies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一书中的35种动机策略为基础框架。根据其研究, 动机策略包含教师使用的动机策略和学习者自我调控策略。动机教学策略在实践实施过程中包含四个阶段:创建基础动机条件、生成学习者初始动机、维持和保护动机, 鼓励积极的反思和自我评价。
本研究以D.rnyei的研究成果为参考, 以民办高校学习者为研究对象, 全面、客观、综合地研究民办高校大学外语教师动机策略教学现状;重点梳理和综合运用现有研究成果分析我国民办院校学习者外语学习动机的特点和现存问题, 从而理清外语学习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如何将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转化为学习行为提供对策和建议, 同时也为民办高校大学外语课程改革提供具体的参考。
3研究的问题
本研究是黑龙江省社科项目“民办高校学习者外语学习动机调查及培养策略研究”的一部分。我们试图通过对黑龙江省民办高校的大样本系统调查来分析和研究以下三个问题:民办高校大学外语教师动机教学策略实际使用现状;民办高校大学外语学习者实际动机需要与教师教学策略之间的差异;梳理现有研究成果对其进行策略指导, 并根据本研究, 补充和完善现有动机教学策略的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抽样
2013年下半年我们对黑龙江省较为有影响力的六所民办高校中的四所院校的全职大学外语教师进行了整体的抽样调查, 约占六所院校全职大学外语教师总人数的67%, 共计回收有效问卷83份。
2测量工具
本研究的测量工具由三种问卷组成:开放式问卷、学习者外语学习动机问卷、外语学习动机教学策略调查问卷。
我们先后在四所院校进行三次问卷预测, 通过分析结果和师生反馈对问卷内容进行调整。最终“学习者外语学习动机问卷”的整体信度达到0.79, “外语学习动机教学策略调查问卷”的整体信度达到0.7。这两个调查问卷采用了Likert五级分类法, 即“完全不符合我的情况”;“通常不符合我的情况”;“有时符合我的情况”;“通常符合我的情况”;“完全符合我的情况”。
3数据分析
本研究使用SPSS17.0对“学习者外语学习动机问卷”和“外语学习动机教学策略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和分析。统计方法包括:信度分析、描述分析、频率分析和独立样本检验。
三研究结果
1民办高校大学外语教师动机教学策略实际使用现状
我们的动机教学策略问卷包含四个维度、30个因子, 所有因子的描述都为正向描述, 其总体均值为:3.8745, 近似于“我经常这样做。”其中“创建基础动机条件”维度的整体均值为:3.881;“生成学习者初始动机”的整体均值为:4.0248;“保持和维护动机”的整体均值为:3.8487;“鼓励积极的反思和自我评价”维度的整体均值为:3.4907。通过四个维度的均值对比我们发现:前三个维度的教学策略我们的教师运用良好, 基本能达到“经常的这样做”的标准;但是“鼓励积极的反思和自我评价”维度的教学策略我们的应用略有不足。
从方差角度分析, 30个动机教学行为我们的教师差异较大的主要有五项。频率分析显示“我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会在教学前展示学习目标。”、“我经常将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的生活和学习相结合。”三个因子为正向行为明显大于负向行为;而“我会以问卷或访谈形式收集学习者对教学的期望和建议。”和“我在教学中采用教师评分、学生‘自我测评’和学生‘互评’结合的形式。”两个因子负向行为大于正向。
2民办高校大学外语学习者实际动机需要与教师教学策略之间的差异
对高校学习者大学外语学习动机的调查分为三个维度:工具型动机、文化型动机和情景型动机。从工具型动机数据分析结果来看, 与获得好的成绩和信息媒介相比, 学习者们更注重个人发展 (如图1) 。从文化型动机数据结果分析, 与内在兴趣相比, 学习者更侧重于社会责任感 (如图2) :学习者们认为学习外语更是为了不辜负对家长和老师的期望。从情景型动机类型数据结果分析, 与工具型动机和文化型动机相比, 学习者的外语学习和情境动机相关较小 (整体均值仅为2.5211) 。
与整体动机观念的均值 (3.0533) 相比, 民办高校学习者的大学外语学习动机行为则更低 (2.7270) 。调查发现学习者并未利用较多的课余时间学习外语和参加外语活动, 也很少自主的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外语阅读, 另外外语学习行为的坚持程度也低。
综合以上学习者因素, 结果让我们觉得不尽人意。首先学习者需要更多课内外机会去输出和练习目标语言, 要求教师和学校在课内外为他们创造更多的语言环境和活动。然后, 我们教书不仅要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还应该注重外语学习方法和技巧在课堂活动中的渗透和应用。其次, 我们学习者的努力程度不足。这要求我们的教师能设计出科学有效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执行更适合我们学生的课堂和期末成绩考核办法。再者, 我们的学习者缺少较好的自我效能, 需要我们的教师通过各种形式反馈给学习者, 适时指出他们的优缺点和改善的适当方法。
四建议与讨论
针对民办高校学习者外语学习动机现状和实际的外语学习障碍, 以及参考我们教师在实践中的教学策略的使用现状, 本研究提出以下动机教学建议。期望我们的研究将会有助于外语动机教学。
1创造更多的课内外教学活动, 增加目标语的输出机会
课堂中单一的“师———生”互动是低效的, 不能调动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来参与教学。我们提倡将教学中的任务, 以课前个人及小组任务的形式要求学习者完成, 并形成书面或口头报告;课堂中我们通过“听———说”、“听———写”、“读———说”、“读———写”和“译”等多种方式通过小组活动检查课前预习和巩固学习者目标语输出的能力。
2完善教学互动和反馈, 完善成绩考核办法
我们的研究对象期望学习外语能有助于未来职业发展。但我们的学习者不够努力、坚持能力弱, 而且自主能力差。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进行教材二次设计的同时考虑到这些因素, 完善教学环节, 使更多的学习者更多次的参与到教与学中来。我们要适时的对学习者的行为和成果给予反馈, 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同时我们的教师也要通过多种渠道让学生反馈他们对教学、教师的建议和意见来优化我们的教学。此外, 我们的所有调查院校的考核方式都是以终结性考核方式为主, 形成性评价为辅。因此为了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教学, 探寻科学有效的形成性评价是趋势所在。
3增强学习者的自我效能, 并将其转化为行动
自我效能指一个人在特定情景中从事某种行为并取得预期判断的能力。我们的研究发现我们的学习者对自己的认知和预判能力良好, 有较强的自我效能, 但行动力差。所以要求我们教师要及时反馈学习者自身的成败及完善方法, 同时我们也让学习者了解同伴们的成败经验。
参考文献
[1]Tremblay, P.F.&R.C.Gardner.Expanding the motivation construct in language learning[J].Modern Language Journal, 1995 (79) :505-520.
[2]季明雨.关于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动机策略运用调查[J].外语界, 2004 (6) :34-40.
[3]王伟.中国大学生英语学习归因与学习动机关系研究[J].高等函授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3 (1) :56-58.
[4]徐智鑫, 冯新华.动机教学策略、英语学习动机和学生课堂行为内在结构的实证研究[J].当代外语研究, 2012 (8) :32-37.
[5]周燕, 高一虹.大学基础阶段英语学习动机发展[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9 (3) :113-118.
黑龙江省民办普通高校 篇2
1
黑龙江东方学院
31
综合
2
黑龙江财经学院
52
财经
3
哈尔滨石油学院
69
理工
4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
71
理工
5
哈尔滨华德学院
74
理工
6
哈尔滨剑桥学院
82
综合
7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
83
语言
8
哈尔滨广厦学院
88
综合
9
哈尔滨远东理工学院
93
理工
10
哈尔滨信息工程学院
112
理工
延伸阅读:
上大学选专业,怎么选专业才靠谱
成绩与专业:是“≈”,不是“=”
每年录取结束后,高校会将分省分专业录取分数公布于众,以备下届考生填报志愿参考。不同的专业对应不同的录取分数,有些考生就将专业录取分数的高低与专业的优劣联系起来,这种对应能联结起来吗?此外,高分考生是不是一定要去所选大学的优势专业,这样才能使一分都不浪费?
专业的录取分数高,一方面与该专业受关注程度高有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热门专业”;另一方面也与开设院校的专业实力强有关。所以,不能简单地把专业录取分数的高低与专业的优劣联系起来。比如当下财经类专业在各所院校录取分都较高,但某些院校的财经类专业实力却一般。
由于目前大部分省(区、市)采取考后知分填报志愿,因此现在考生和家长在专业选择时,有一些较为功利的心态,其中就包括高分一定要选学校的优势专业这种倾向。但实际上,选择专业更应该参考自身是否适合某专业,对某专业是否感兴趣,是否有学习某专业的能力等因素。
要不然,就算进入某高校的优势专业,但考生一点兴趣都没有,或者学不走,那就得不偿失了。
而且,大学的优势专业一般录取分数较高,如果不是拥有绝对的高分,在学校分专业录取时有级差的情况下,有可能冲不进优势专业,甚至连后续的志愿专业都选不上。
当下,录取分数一直被炒作,似乎成为了公众感知大学办学水平、社会声誉、学生培养质量、专业优劣的指标,因此诸多名牌大学的优质生源大战也愈演愈烈。
客观地讲,录取分数只代表了一些专业的优劣。录取分数高,可能是学校相对办学实力强、社会认可度高、就业层次高的专业。
但并不绝对,比如长安大学的道路与机场工程材料、交通信息等专业学科实力很强,但却因为考生对这些专业了解较少,而导致录取分数在全校专业排行中处中下。
“高分考生选优势专业,才是一分不浪费”,这个说法很流行,也是很多考生和家长潜意识挑大学、选专业的方法。在分数决定志愿的模式下,这种方法更为经济实用,但是高考志愿填报和录取每年都会出现诸多不确定性,所谓“风物长宜放眼量”,考生应当详细了解报考规则和录取方式,视野更加开阔,着眼一分得失则更容易失误。
现在存在一种“唯分数论”的现象,如果考生被录取时,自己的分数刚好达到所报考学校的优势专业,就觉得不浪费,而如果自己的分数超过所录取专业分数线较多,就觉得亏了。
尤其现在大部分省份都实行“平行志愿、知分报考”的政策,这种现象就更严重了,也直接导致高校录取学生的分数呈现出明显的扁平化趋势,录取最高分与最低分之间差距越来越小,这对于大学的人才培养是不利的。所以,选择学校、选择专业还是以兴趣为首要原则。
专业与就业:并非直线距离
对某个行业感兴趣,是不是一定要去该行业对口的专业学习才能获得进入该行业就业的机会?许多媒体以“适合男生/女生就读的专业”来介绍专业,是不是有些专业只适合男生,有些专业只适合女生?
当然,专业对口,进入某行业的机会要大一些,但也不是绝对的。首先,一个行业所需要的人才有多种,比如专业类人才、管理类人才、财经类人才,那么不是本行业对应的专业,也就机会进入该行业。
其次,从就业看,专业与职业不对口的情况也较为普遍。再次,选择专业的前提是适合自己,如果对某行业感兴趣,但不具备学习所对口专业的能力,有可能会导致学习跟不上,专业素质不强。
对专业是否适合男生或女生读这个问题要从就读和就业两个方面看。从就读来看,其实大部分专业适合男生,同样也适合女生就读,甚至人们传统中认为不适合女生就读的工科专业,也有女生的专业成绩名列前茅的现象。
但从就业情况看,有一些单位在招聘时,会更青睐男生,用人单位的选择、倾向性导致了人们认为该专业不适合女生的判断。但也有一些专业,由于是为某些岗位量身培养,明确标明只招收男生,比如国防生。还有一些专业就业环境比较艰苦,对身体素质要求高,也只招男生,比如采矿工程等。
当下绝大多数企事业单位都按照专业岗位招聘,原则上都要求专业对口。从这个角度讲,专业是进入职业、行业的起点,非对口专业进入相应职位的机会较少,因此很多考生会认为只有读某专业,才能进某行业的看法有一定道理。
从专业设置角度讲,有少量专业是有性别取向的。比如地矿油与野外工程类特殊专业,不太适合女生,而护理等专业则多只招女生。目前,对专业设置和就业推荐方面强调男女平等的呼声越来越强烈,一些原来限定性别的专业已经逐步变更为性别慎报的建议。考虑到未来就业等情况,还是建议考生应当根据自身情况理性选择。
客观辨专业“冷”“热”
一提到专业,相信许多考生和家长第一时间反应就是专业的“冷”“热”,那么,专业的“冷”“热”是怎样造成的,划分它们的标准是什么,考生该如何选择?
招生中专业的“热”或“冷”并不是某个专业实力高低的划分,只取决于填报的人数,不能完全代表专业的好坏。
近几年来本科毕业生人数排在前10位的专业几乎未发生变化,依次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法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英语、临床医学、土木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商管理、市场营销。而这些所谓的热门专业中,有些专业因为庞大的毕业生数量,已经远远超出市场需求,因此近几年就业不如考生和家长想象中那么好。
许多“热门”专业,像前两年的经济和计算机类,报考人数非常多,但招生人数有限,便造成了许多考生落榜。同时,有许多学校、专业,每年招生人数较多,报考人数却非常少。过去如农业、林业、水利、地质、矿业、石油和师范类便属于这种情况。从长远来看,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不仅仅需要某几个专业的人才,所以,一些高校专门做就业指导的老师认为某些专业符合未来社会发展方向,高校也不会因为就业的原因停招这些专业。
对于考生来说,就要理性判断,了解今后这些专业的具体发展方向。所以说,专业的“冷”“热”是有时效性的,要着眼长远,不要仅凭目前某些专业受当时特殊经济社会环境影响而放弃填报。更不要赶时髦选择目前“大家都说还不错”的专业,因为今天的热门专业可能就是4年后的冷门专业,反过来也是有可能的。
大学专业是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来设置的,专业的冷、热是国家发展对某行业人才需求情况的一种表现,那些需求量大、就业环境好、就业待遇高行业所对应的专业由于社会关注度高,考生报考热情高而“热”,反之则“冷”。但专业的“冷”与“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交替出现。
所以考生在选择专业时,不能紧盯专业的“冷”“热”,而要冷静分析,带有前瞻性去选择。因为目前社会更青睐高学历、高素质人才,学生要经过4~7年才会走向就业,入学时选择的“热门”专业并不一定在就业时同样热门。我建议考生在选择专业时,更多地将自己的兴趣、特长和国家发展联系起来,而不是按着当下的“冷”“热”选择。
社会上用“冷”和“热”分析高校专业的做法由来已久,但并无定论。一些说法缺乏足够的调查和理论依据,有失偏颇,反而误导大家。“冷”和“热”既可以立足于社会需求,也可以结合国家经济产业调整的大方向,也可以是社会关注度高,公众认可度高的专业等。
总的来说,“热门专业”一方面是高校特色专业,代表学校的学科优势,比如长安大学的公路交通类专业从50年代建校初期设立至今一直保持完整独立的体系和特色,可谓特色鲜明优势突出,长安大学因此成为公认公路交通领域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综合实力较强高校,涵盖公路、汽车、筑路机械、交通运输管理、交通信息等相关专业。
从另一个侧面讲,“热门专业”又是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的温度计,能很好地代表当下行业、职业、专业的热度,比如在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带动下,以公路交通先行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大量投入使得公路交通类毕业生更加供不应求,成为炙手可热翘楚的热门专业。
不管专业“冷”“热”如何,考生选择专业,应当以“兴趣优先、结合分数、综合选择”来选择。如果只参考社会舆论对专业进行的“冷”“热”划分,抛开职业兴趣,简单按选“热”弃“冷”方式选择专业其功利性太强,反而不利于考生的长远发展。
理性选择“新兴”专业
专业的设置与国家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息息相关,因此,随着新行业的发展,大学会适时开设一些新兴专业。但是对于新兴专业,考生既对其充满了兴趣,对其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又担心新兴专业对口的行业不能顺利发展,毕业后找不到对口的工作。对于新兴专业,考生应该如何选择?
对于新增专业,由于没有以前的录取分数作为参照,考生和家长往往很难定位。一般来说,一所学校新增一个专业,都应该有相关的办学基础,换句话说,这一新增专业,是在以前办学基础上调整、发展而来。因此,判断专业办学实力,可以分析这所学校与之相近的专业或者专业类。
从这一角度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有的学校新增的专业,有时马上就会成为热门专业,录取分数很高;而有的学校新增的专业,录取分数却比较低。
在选择中,对于有的学校新增的专业,还可以结合学校办学特色以及这一专业的社会需求情况来进行判断。如果新增的专业,与学校的办学特色相对应,那么其专业实力就相对较强,并具有一定特色和优势;如果新增的专业,为学校拓宽学科面而新尝试设立的专业,那么由于专业发展缺乏历史积淀,报考时要多关注学校发展这一专业的举措,以及这一专业所对应的社会需求变化趋势。
新增设的专业,是国家大力支持发展的某些行业,而该行业缺乏专业人才而开设的。这个行业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之前有些专业虽然会涉及,却较为笼统,达不到该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才开设。一般来说,新增设的专业前景应该是看好的,因为该专业的人才少、社会需求多。
对于新增设的专业,有一些考生或家长会担心如果该行业发展不起来,那么就读这些新专业会不会毕业后不利于就业?的确一个行业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较长的时期,如果就读新增设的专业,毕业时这个行业还未成熟,那么学习该专业的人才更有发展空间。就算该行业一度搁浅,但基础学科与相近专业却较为接近,毕业后也可到需要这些专业的行业工作。
总之,考生和家长还是应对新专业持乐观的态度,比如电子商务专业所对应的电子商务这一行业在该专业开设时发展并不乐观,但随着社会发展和计算机网络深入人们的工作、生活,电子商务的发展特别好。
转专业:把握第二次机会
为了让更多的考生进入自己中意感兴趣的专业就读,许多大学允许学生入校后转专业,但转专业的要求却较为苛刻。转专业是不是只是一个美好但却不真实的愿望,考生成功转专业的可能性大不大?
应该说,进入大学后转专业的机会还是有的。以西安交通大学为例,在转专业方面我们有三种不同的途径。其一是入学后,如果想转入或转出建筑学、工业设计、软件工程专业,可直接向学院报名申请。其二是在大一第二学期,按10%转入转出的比例,学分成绩不低于70分的学生都可以提出转专业申请,如果一个专业只能转出10名考生,但有15名考生拟转专业,则会选择15名考生中成绩位于前十的学生。其三是针对一些成绩未达到转专业标准,但有特殊因素,比如对专业完全没兴趣,也学不走,在其他专业有特长等,可以转专业,但这一类控制得较紧。
转专业是给高考专业录取模式的一个有益补充,比较人性化,但期待二次换专业完全放开在制度层面、管理层面都存在一定困难,做到“谁举手给谁换”还并不现实,所以各高校转、换专业管理办法都条条框框加以限定,目的在于激励,让品学兼优学生有满足转换专业愿望的机会。很多大学的转专业比例多在5%左右,希望学生进入大学后不要放松学业。
目前确实很多大学都有入学后转专业的政策,但是实际上,真正能够利用这类政策成功转专业的学生并不多。因为大部分学校的转专业政策都有着极为严格的条件,一般也会有一定比例的限制,而这个比例往往也都很小,所以在选择专业之初,就要慎重考虑各方面因素。当然,如果被录取到不理想的专业,也并不等于判了“死刑”。
黑龙江省民办普通高校 篇3
关键词:乐清民办教育;教育综合改革措施
中圖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0-0115-02
一、乐清民办教育的发起
(一)发起与现状。
乐清是温州模式的发祥地,是民营经济发展优势地区,民办教育起步早,发展快。多年来,乐清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办教育,按照“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充分利用民营经济发达的优势,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办学,通过对民办学校采取相对宽松的收费政策、重视民办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强对民办学校的规范管理等一系列举措,民办教育办学规模持续扩大,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民办教育成为了乐清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
作为教育大市,截止2014年,乐清市现有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426所,其中民办256所,民办学校、幼儿园占比60%,其中民办中小学33所(普通高中8所、职业高中2所、初中10所,小学13所),民办幼儿园223所。全市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小学在校生9502人,占总在校生数的9.4%;民办初中在校生8392人,占总在校生数的20.9%;民办普通高中在校生7652人,占总在校生数的36.2%;民办职业高中在校生2140人,占总在校生数的27.8%;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42275人,占总在园幼儿数的95%。全市有民办专任教师4205人。
乐清市的民办学校发展具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发展历史早。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之初;我省最早的民办学校(育才中学)即诞生于我市。二是分布地域广。北起大荆,南到北白象,除清江学区外,五大学区均有分布。三是办学层次多。涵盖幼儿园、小学、初中、普高、职高各个学段。四是办学形式多样。有独资、股份制办学等多种形式,而尤以股份制形式为多。五是从学生管理形式看,主要以寄宿为主。
(二)存在问题。
1.校际发展不够平衡。义务教育方面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相对集中,学生家长对优质教育要求过于集聚;幼儿园方面普遍存在低小散现象。同时,学校管理不够规范,民办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管理水平、教育教学水平差距极大,分化比较严重。当前,部分民办幼儿园、民工子弟学校普遍规模过小,校舍陈旧,个别学校尚存在安全隐患,办学条件急待改善,学校管理有待进一步规范。
2.办学目标不够明确。民办学校部分举办者受经济利益驱动,缺少前瞻眼光,没有长远的办学目标定位。具体表现在:一是缺少学校长期发展目标、危机意识和品牌意识;二是后期投入相对偏少,办学条件逐年滞后于教育发展需要;三是违规招生和违规收费现象还存在。
3.财务管理不够严格。大部分民办学校与财务管理相关制度要求的差距较大,如:没有专职财务人员、未实行学校年度预算、收费使用自制收款收据、普遍没有提取专用基金、没有年度财务报告等。对于个别学校存在的违规收费现象,教育行政部门除责令清退外,难以进行深入管理。尽管民办学校在年检时,也能提交会计年度财务报告,但资金的真实使用情况往往难以掌握。
二、乐清民办教育综合改革措施
(一)抓好组织实施。温州市开始全面启动民办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后,我市立即组织学习贯彻,积极开展民办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相关工作,专门成立了乐清市实施民办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担任组长,市长担任第一副组长,并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同时,出台了《关于实施民办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乐委发〔2012〕98号)文件,组织召开多次动员会、座谈会、学习会,确定了17所民办学校、幼儿园作为首批推进学校。
(二)加强宣传调研。我市从三个层次分别进行宣传调研,提高大家对民办教育综合改革的认识。一是多次组织召开乐清市民办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召集了相关部门负责人、各民办中小学的董事长、校长以及我市民办教育协会负责人,进行座谈讨论,并对民办教育综合改革进行了政策解读。二是由我市民办教育协会牵头,举办了多期民办学校、幼儿园综合改革政策学习会、培训会。三是组织市监察、发改、教育、民政、财政、审计等多个部门成立了专门调研组,深入民办学校走访调查,对首批登记为民办事业法人的15所学校落实政府购买服务“四项前置条件”情况进行专题调研。
(三)完成分类登记。实行分类登记,是民办教育综合改革的重点环节。改我市教育、民政、市场监管等部门多次就试点学校的分类登记工作进行了协商,按时完成了首批17所,第二批56所民办学校的分类登记工作,均已由质检部门办理了法人组织代码证。
(四)提高教师待遇。我市出台并实行了民办学校最低工资制度,根据我市公办学校教师绩效工资标准,确定民办普通高中、义务教育、幼儿园教师年最低工资标准分别为56070元、54670元和50470元。目前,除幼儿园外,大部分民办学校均已落实了教师最低工资制度。以前,我市民办教师的工资待遇,普遍低于公办教师。民办教师最低工资制度的落实,大大提升了民办教师的工资待遇,提高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五)设立代理中心。建立民办学校教师人事代理制度,保障民办学校教师参加职称评审、社会保险、评优评先的权益,设立了乐清市人才市场管理办公室教育分部,落实全民事业人员编制3名,经费由财政专项拨款。目前,人才市场管理办公室教育分部已全面开展民办教师人事代理工作,教师事业人事应代理851人,已代理426人,教师应参加事业保险851人,已参保115人,应参加企业保险2143人,已参保533人。
(六)落实师资扶持。为加强民办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近几年我市相继出台文件,允许公办学校教师到民办学校任教。2011年开始向民办幼儿园派遣公办教师支教,目前已有120多名公办教师在民办学校任教。2012年7月份,我們制定了向民办学校派遣公办教师支教的方案,对首批试点学校重点落实支教,同时选择乐清市三中、乐清市机关幼儿园分别与民办的乐清市兴乐中学、清江朝霞幼儿园结对帮扶。
三、深化民办教育综合改革势在必行
(一)规划领先,有的放矢。合理统筹规划,根据我市教育、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启动乐清市基础教育设施布局专项规划,将民办学校纳入专项规划,进一步明确民办学校的发展方向,合理规划民办教育的总量、规模、层次、布局,保障民办教育发展空间,力争形成公办民办互补、多元化、多样性的发展格局。同时,保障民办教育用地,登记为民办事业单位法人的民办学校,可以行政划拨方式提供土地使用权;登记为企业法人的民办学校原则上以有偿出让方式供地。在规划许可的前提下,民办学校可以依法依规通过土地置换迁建、扩建学校,做大做强优质资源。
(二)完善政策,做好服务。落实民办教育专项奖补、政府购买服务资金政策,努力做到应补尽补,确保财政资金按时足额到达学校;把提高民办学校教师待遇作为提高民办教育办学质量的主要抓手,兑现民办学校教师人事代理、社会保障及其他各项待遇;建立健全合理的公办和民办教师流动机制;继续加大对民办学校法人财产、土地、税收、收费自主权及投融资等政策支持力度。根据全市校网布局,结合民办学校发展实际,合理安排民办学校布局,引导学校调整办学层次;树立多元办学、混合所有制办学理念,吸引国内外优质教育品牌投资、投智我市教育领域,建设高端教育资源。
(三)依法管理,规范办学。进一步健全民办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部门联动、责任明确、条块结合的机制;通过民办教育协会平台,组织各试点学校交流工作推进情况,发现问题、破解难题。继续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十六字方针,加强对我市民办教育的管理,依法加强对民办学校收费、财务制度的监管,严肃查处擅自提高收费标准或巧立收费项目的行为,杜绝以营利为目的的办学思想的滋生。同时,加大非法办园、办学的查处力度,进一步做好民办幼儿园清理整顿工作。
(四)积极引导,提升素质。在法人分类、体制机制、财政扶持、法人治理等方面,继续引导学校举办者端正办学思想,充分利用并发挥自身的体制优势,上等级、树品牌、创特色,满足群众对教育的多样化需求,使“窗口学校”真正成为我市民办教育的“窗口”。对各民办学校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民办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政策培训和教师素质提升培训;积极引进外地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教学人才,带动并逐步改善全市民办教师结构,提高民办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把民办学校教师的培养培训纳入统一规划和管理,在培训层次、经费、数量上,给予相同保障;鼓励民办学校制定与实施教师培养规划,为教师个人成长创造条件。
黑龙江省民办普通高校 篇4
20世纪90年代以来,民办高等教育在我国兴起并得到规模发展。至教育部2006年5月15日公布的数据:全国普通高校1854所,民办高校275所,普通民办本科院校28所,其中黑龙江东方学院是28所普通高等本科院校之一。发展中的黑龙江东方学院比较重视图书馆的建设,在办学经费紧张的情况下,仍在建制、人员、经费、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了应有的支持,但图书馆的购书量、期刊量都远少于本馆应有的规模。按照教育部评估指标的规定,学生人均最低保障率在70~100册,教师最低保障率在240册左右,我校8700人的规模,教师400人,图书馆藏书应在61万~87万之间,这只是最低保障数字。期刊购入量新生人均50种,年招新生3000人的学校应达到1500种现刊。因此,必须大规模地增加经费投入,保证每年有一定数量的文献充实馆藏,才能满足教学和科研的基本需求。
二、民办高校图书馆性质定位、特点、发展方向
(一)民办高校图书馆性质定位
民办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其性质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它的工作是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服务对象是本校教职工和学生。与公办学校图书馆不同之处主要在于经费来源和自身藏书特点,经费主要来自比较单一的学校拨款,藏书相对来讲更加注重结合本校的专业设置、学校自身特点和教学要求。
民办高校定位在教学型,培养具有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根据民办高校是教学型这一特点,图书馆的定位必须围绕学校为教学服务开展藏书建设。图书馆围绕着教学这一重要环节,提供准确、快捷、全面、方便的信息资源,以本校教学为导向,以培养专业人才为目标,建立起科学文献资源保障体系。
(二)民办高校图书馆的特点
1. 资金短缺,藏书数量少。
民办高校图书馆在经费来源方面比较单一,多半来源于学校拨款。考虑到民办高校发展的实际困难,图书馆在经费使用上都是厉行节约的,这必然直接导致民办高校的藏书量不够,必然拉大了与公办高校之间的距离。
2. 社会科学类图书与自然科学类图书比例严重失调。
就大多数民办高校图书馆而言,社会科学类图书的数量明显多于自然科学类,出现这种现象有几方面原因,首先出版社考虑到经济效益更愿意出版一些热门的图书,另一方面书商社科类图书积压多,形成特价图书比较便宜。而民办高校图书馆为迎评购买这类书较多。自然科学类图书局限较大、专业性较强,出版量明显少于社科类。其次,作为采购方经费有限,自然科学类图书利用率不高,而且价格较贵,因此出现二者馆藏比例不协调的现象。
3. 藏书量指标,影响了藏书质量。
质量既包括购书质量,也包括现存藏书的质量。藏书量指标使剔旧工作无法开展。图书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有机体,需要不断地新陈代谢,才能保持其活力,而藏书量指标使一些过时的、无用的图书与新的、有用的图书混在一起,既占用空间,也影响了读者对图书馆的利用,间接影响着图书馆的整体服务质量与形象。公办学校也存在这方面的问题。
(三)民办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方向
民办高校图书馆是一个站在时代浪尖上的社会实体,不进则退,它的发展方向理应受到重点关注。
1. 从宏观角度讲,民办高校图书馆可以走高校联合办馆的道路。
各高校联合办馆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各校图书馆的馆藏大多侧重于本校开设的学科专业,单一图书馆的信息很难满足用户需要,咨询人员也会遇到许多凭自身所学知识无法解答的复杂问题。实现资源共享的同时,不同专业背景的馆员可以共同参与,另外各个大学不同研究领域的学者专家可以联合,建立起有组织的咨询导读团队。资源共享是图书馆事业高度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实现馆藏资源共享是馆界同人们共同追求的目标,作为一名图书馆工作人员,自身要提高外语水平并掌握相关的信息,专业知识及最新的网络技术是此项工作开展的前提与平台。
2. 从微观角度讲,民办高校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改进。
(1)提高采购人员的思想认识和业务素质,增强全体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
对于民办高校图书馆来讲,由于其自身的用人特点,造成了年龄结构两极分化的现象,老同志和非图书馆专业的年青人居多数,而年青人的成长及业务知识的熟悉需要若干年的培养。
作为图书馆采购人员既需要强烈的责任感和执著的奉献精神,又需要了解本校的教学科研需要,才能够合理订书。否则,藏书偏差不仅浪费了民办高校的有限资金,也对图书馆未来发展造成了巨大损失。
(2)有计划地进行藏书建设。
民办高校图书馆,重点在保证本校教学、科研用书的需要。经费有限,所以就需要依据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设置情况来藏书,即突出重点、分清主次,以保证教学需要为前提,兼顾学生课外阅读的需要。
学院图书馆为各学部配备学科馆员这一制度是非常有利于藏书建设的。实践证明,这一制度的执行使图书馆工作人员能及时了解学校和各学科的课程设置,根据学院专业设置的变动调整、师生人数的变化,及时跟踪服务,经常性的沟通使图书馆工作人员能够深入到师生中间了解民意,使购买的图书都是最新最适用于教学的,有效合理地利用了经费。
(3)促进纸质图书与电子图书有机结合。
新兴的电子图书由于检索比较方便,已经逐渐被大多数人所熟悉并利用。就民办高校而言,在资金局限的条件下,可以通过购买一些高质量的电子图书以弥补馆藏,甚至可以在个别学科专业,以电子图书为主,纸质图书为辅。对于国家规范、习题集等类型图书完全可以以电子图书代替,既方便了教师和学生的查阅、下载,也为图书馆节省了很大一部分经费。二者有机、灵活地结合,可以使民办高校图书馆在藏书建设上有一个新的方向和发展空间。
(4)群策群力,拓展民办图书馆经费来源和购书渠道。
可以努力争取国内外企业、爱国人士的捐助,也可以联系普通高校图书馆,从那里购买一些有相当使用价值、价格又比较便宜的书作为藏书补充,鼓励教师、学生和社会各方面进行捐助活动。
三、民办高校文献保障体系科学构想和保障级别的建立
(一)文献保障体系的科学构想
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China Academic Library&Information System,简称CALIS)是一个广域网络环境下的文献资源共享服务系统,它借助于现代化技术手段,建立一个整体化、网络化、数字化的现代文献信息保障体系,提供高水平、高效率的文献信息服务。
1. 建立文献信息资源共知系统。
构建图书馆文献资源统一检索界面,使图书馆信息资源共知。尽力将图书馆现有资源,如:传统图书、期刊、数字资源、音像制品等及时在图书馆主页上发布。
2. 共建特色数据库。
图书馆根据自身馆藏,建设好特色或专题文献资源和数据库,包括实体馆藏和虚拟馆藏。加大电子文献收藏与馆藏资源数字化的力度,并将各种多媒体电子读物和随书配套内容上传到校园网络服务器上,最大限度地提高图书利用率,满足广大读者的文献需求。
3. 协调采购。
结合学院重点学科建设进行文献资源的合理布局和采购协调,保证必要的品种,减少不必要的重复。信息资源建设所涵盖的内容十分丰富,不仅有传统的文献,还包括电子出版物和网络信息;信息资源建设的对象不光是文献信息的入藏,还有对光盘信息、网络信息的组织、导航和租用。
4. 实现馆际互借与原文传递服务。
馆际互借与原文传递服务是实现资源共享的一个有效的手段。我校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图书馆签订了馆际互借协议,有效补充了文献资源种类的不足。
(二)文献保障体系级别的建立
图书馆应以我院重点学科建设发展为依据,结合教学、科研和图书馆的实际情况,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快信息开发利用的进度,尽快提高信息资源建设的整体化效益。教学型特色藏书保障体系级别应紧紧围绕着教学型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这个任务来完成建设。首先对民办高校设置的专业和课程进行教学参考文献全部保障,逐渐形成学校重点专业特色藏书保障,保障级别为完整级。对应用性、技能性文献,大学导师讲课实录,现代课程与教学研究成为研究级保障。对一般教学参考书、社科图书作为大学级保障。对远程教育、电子图书收藏也应占有一定比例。
1. 资源共建共享之路。
民办普通高校图书馆应该立足自身条件重新思考发展定位,更新观念,积极利用CALIS地区中心馆的技术力量优势、网络环境优势以及已建成的数据库资源,根据高校文献信息服务系统的框架格局,寻找本系统与它的最佳结合点,开展高质量的信息服务,提高文献对本校教学科研的保障能力,走整体建设、资源共享之路。
2. 加大必要的资金投入,完善系统环境。
民办高校图书馆应该加大必要的资金投入,改善自身软硬件配置,加快自动化、网络化的建设速度,以先进的通信设备更新网上传递功能,这是图书馆开展信息服务的物质基础。可以根据教学、科研需求以及与成员馆之间的资源互补,适当引进高品质的服务器及海量的存储设施。
3. 加强图书馆馆员技术培训。
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是一个全新的工作模式,它不仅需要工作人员熟练掌握自己的专业知识,而且还必须具备文献资源管理方面的基础知识。因此,图书馆要加强馆员的继续教育和短期培训,培养一批既懂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又懂图书情报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图书馆对学院各学部有专人负责跟踪服务,努力培养学科馆员。
四、民办高校文献保障体系设想框架
(一)民办高校文献资源保障原则
1. 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必须突出职业性。
职业教育就是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及应用能力,学生毕业后去向如何,能否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是民办高校能否做大做强的关键。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能否在图书馆借阅到各类培养锻炼自己动手和应用能力的参考文献,也就自然成了图书馆能否起到支柱作用的关键。
2. 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必须突出应用性。
民办高校专业设置一般能适应社会需要,变中求新。在宽口径设置专业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工科类、理科类、文科类、语言类、管理类和金融财会类等应用性较强的特色专业。这些特色专业要求图书馆的文献资料应围绕应用性这一特点加大收藏力度。
3. 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必须突出技能性。
民办高校在专业设置方面最大限度地考虑了人才市场的需要,其培养的学生在技能性上有特别的要求。正是由于这样,民办高校在这些年来才越发显示出特别的生命力。图书馆也应根据自己所属高校的特点以及本地对人才的需要情况,充分收集当地文献信息资源,力求办出本馆特色,以适应本馆所属高校的特色专业,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
4. 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必须注重实用性。
图书馆应以本校的专业设置和重点学科建设为依据,结合教学、科研的实际情况,进行文献采集,同时,对于本校教师、学生所撰写的著作、论文、科研成果、设计图纸、设计说明等资料,图书馆也应该收藏。民办高校办学灵活多样,以“市场导向,服务社会”为宗旨,为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及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民办高校会不断更新、调整专业设置与课程设置,这是民办高校不同于公办高校的一个显著特点。为此,图书馆采购人员要积极与学校教务部门和各学科联系,及时了解学校和各学科的课程设置,根据学科的教学计划、专业设置的调整动向、师生人数的增减、读者结构的变化等情况,制定出科学的采集政策,注重收藏反映相关学科最新动态的文献资料。
(二)民办高校文献资源保障措施
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相比,具有在投资体制、管理体制和运作体制方面的特殊性,但国家对民办高校在图书馆建设方面的要求与公办高校是一致的。民办高校图书馆建设薄弱的现状有其时间性,人为方面的因素,更主要是资金方面的困难。图书馆以最少的经费获得最大的信息量;通过有效的采集和服务,使用户最方便地获取知识和信息,最大限度发挥文献的作用,降低单位文献信息消费成本;通过图书馆内部工序的有效组合,人员结构的有效组配,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图书馆服务成本。民办高校图书馆事业要发展,必须建立在效益之上,有了效益,图书馆才有活力和发展基础。
1. 注重文献合理布局,形成文献资源特色。
在图书馆建设的思路上,民办高校应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自身的特点和特殊性。由于民办高校办学历史不长,而图书采集不可能一下子达到一定数量,这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这就要求民办高校图书馆克服片面追求馆藏数量的做法,设立采购专项资金,实行专款专用;其次要制订计划,明确采购目标和内容,避免盲目采购,浪费宝贵资金。采购工作要发挥教师作用,落实专家行为,以便使购置的图书资料贴近学校教学和科研的需要,满足学生增强知识的需要。
2. 加快网络化建设,促进民办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
图书馆发展已进入网络化建设时期,成熟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为图书馆发展提供技术保障。近几年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而产生的电子图书,由于费用低、容量大、易管理、损耗小、节省空间、便于查阅和利用等优点,得到图书馆工作人员和广大读者的青睐,成为高校图书馆建设的新亮点。在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方面,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基本处于同一个起跑线上,差距不大。加快建设数字图书馆,可以大大补充图书馆印刷型图书的不足,达到少花费用,快速拉近与公办高校图书馆之间距离的效果,同时通过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带动整个图书馆建设和管理的现代化。
民办高校图书馆和其他高校图书馆一样,是学校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构建合理的文献保障体系是图书馆工作的一个重要体现。民办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体系的设想在实践的过程中也许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但是我们相信,在不断的实践中,民办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体系将得到更好的完善。
摘要:民办高等学校近年来得到了跨越式发展,民办高校文献资源建设被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如何建立民办高校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是一个重要研究内容.本文以黑龙江东方学院为例,进行了调查.对民办高校,性质、定位、发展,民办高校文献保障体系原则、科学构想和保障级别、保障框架,教学参考书在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和展望进行论述,对发展中的民办高校有一定参考作用.
黑龙江省民办普通高校 篇5
点
本刊记者 马跃明
2011年08月29日15:43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民生无小事。从2004年提出建立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以来,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浙江省政府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要提出为民办十件实事。
在今年4月召开的省委专题读书会上,省委书记赵洪祝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快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一定要注意解决群众身边的一桩桩“小事情”,一件件“小麻烦”、一个个“小疙瘩”,这样才能有的放矢,造福于民。
今年初,省长吕祖善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省政府每年都排出十方面实事,重点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改善民生工作在政府层面有部署、有考核、有监督。就业、就医、就学、社保、住房……一年的行程已经过半,十个方面的实事进展如何?让我们对这些百姓热切盼望的工作进行细细盘点。
一、就业
【实事承诺】引导和帮助30万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城镇“零就业”家庭发现一户、解决一户;培训农村实用人才8万人次以上。
【民生现场】最近,记者从丽水听到了一个新鲜词:“超农”。它区别于“超男”、“超女”,特指丽水在全国走南闯北开超市的农民。
在“超农”刚刚出现的时候,丽水市政府有关部门专门开办了超市创业人才的培训班,由政府掏钱,免费为农民提供培训:超市如何选址,办超市需要去哪些部门办哪些手续,场地合同怎么签,超市内货物如何堆放,如何向商家收取促销费、上架费等以降低成本……
目前在全国闯荡的丽水“超农”超过10万人。
【任务盘点】上半年,省财政安排省级就业专项资金1.5亿元,“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专项资金8100万元。
1—6月份,全省引导和帮助20.9万名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69.7%;援助城镇零就业家庭就业117户,实现就业199人。截至6月底,全省累计培训各类“两创”实用人才4.1万人,占培训计划的51.25%。
二、基本生活保障和社会救助
【实事承诺】新增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75万,新增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80万,将家庭人均纯收入低于2500元、符合低保条件的农户全部纳入低保,建立高龄老人待遇补贴制度,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为残疾人提供基本保障、基本康复和基本照料服务17万人次,帮扶1万名残疾人实现就业创业。
【民生现场】4月27日,当接过区领导送上的高龄长寿保健补助费(简称高龄补贴)时,西湖区首批享受这一补贴的20位年过80的老人们既高兴又激动,紧紧地握住了两位领导的手,一再表示感谢……
此次西湖区率先在全省推出面向80-89周岁老年人的高龄补贴,并将发放范围从原先的90周岁以上扩大到80周岁以上,让全区约1.4万名80-89周岁的老年人从2011年1月1日起都能享受政府发给他们的每月50元补贴。
【任务盘点】截至6月底,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679.7万人,比去年增加91.3 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121.8%;城乡居民参保人数达到1243.6万人,比去年新增73.6万,完成计划的92%。全省共有587万6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居民享受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金。
从4月1日起,对年满80周岁的高龄老人,在享受城乡居民养老金待遇的同时,每月给予不低于30元的高龄补贴,基础养老金省定最低标准由每人每月60元调整为66元。全省所有县(市、区)的农村低保标准全部超过每人每年2500元。
从1月1日起,按照月人均160元的标准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目前我省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水平达到1755元,继续位居全国前列。
上半年,全省共为残疾人提供基本保障141610人次,基本康复8199人次,基本照料服务40663人次,合计190472人次,已完成目标任务。帮扶5013名残疾人实现就业创业,完成计划的50.1%。
三、医疗保障
【实事承诺】新增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90万;省财政继续提高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补助标准,所有市县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均筹资标准不低于285元,其中各级财政人均补助不低于200元;在设区市全面实行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联网结算“一卡通”。
【民生现场】7月20日上午10时许,杭州市中医院门诊大厅收费处,来自富阳的吴群英将一张崭新的社会保障卡递进收费窗口,工作人员拿着卡在机器上一刷,便顺利结算了吴群英此次看病所能报销的部分费用,并让她缴足了自费部分,整个过程耗时不到两分钟。
“„一卡通‟启用,看病更方便了。”吴群英说,她去年来杭州动小手术,先到富阳市人民医院出具证明。到杭州的医院就诊后,得自己付费,然后拿发票回富阳医保部门报销。“这次来复诊,不再担心发票遗失,报销部分直接在就诊医院刷卡结清,不用为报销在医院和参保地间来回跑了。”
今年1月1日起,杭州医保“一卡通”正式启用,淳安、建德等杭州市区以外的各县(市)居民到杭州看病时,不用先行垫资,也不用为报销医疗费用来回跑了。
【任务盘点】截至5月底,全省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404万和562万,合计新增参保人数79.5万,已完成任务的88.3%。截至6月底,我省实施新农合的所有市、县(市、区)均已完成省政府目标责任制要求。
目前,我省社会保障卡医保“一卡通”工作进展顺利,杭州、绍兴等5个市已实现与省级异地就医平台对接联网。
四、住房保障
【实事承诺】新增廉租住房受益家庭1万户以上,新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8万套、500万平方米以上,其中公共租赁住房5万套、300万平方米以上;完成农村住房改造建设30万户,其中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4.2万户。
【民生现场】“马上就能住进新房了!”6月2日,开化县城居民程开莲说,上个月刚领到廉租房钥匙,这几天都在忙着整理房子,准备搬过去。程开莲家是低收入家庭,目前全县173户居民根据县里的廉租房保障政策,和她一样拿到了新房钥匙。
【任务盘点】截至6月25日,全省已新增廉租住房货币补贴2648户,占目标任务的53%;已开工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10.76万套,占目标任务的59.8%。其中,新开工廉租住房1657套、经济适用住房14693套、公共租赁住房21062套、限价商品住房29884套、各类棚户区改造40256户,分别占目标任务的28.6%、52.1%、42.1%、68.2%、77.1%,总体达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要求。1—6月份,全省农村住房改造建设已开工212561户,开工率70.85%,其中完工66656户;全省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已开工15964户,开工率38.01%,其中完工7305户,完成投资5.2亿元。
五、教育
【实事承诺】确保义务教育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最低标准达到650元和450元,完成中小学校舍加固和重建350万平方米。
【民生现场】6月30日,在常山县阁底小学新建的综合楼内,几个工人正往教室搬入课桌椅。实验室里,实验器材、仪器等整齐地分类摆放在橱柜内。音乐、美术、多媒体教室以及计算机房等,也都装修完毕,马上就可以投入使用。阁底小学的校舍多是上世纪90年代初建的,抗震防震能力差。因此,学校的一幢综合楼、一幢教学楼以及一幢学生宿舍楼列入校舍安全工程。
“实施„校安工程‟不仅给学校师生、财产提供安全保障,还极大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谈起校安工程,阁底小学校长季志辉赞不绝口。
【任务盘点】截至4月底,各地都已达到省定义务教育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最低标准要求。今年省财政安排第二期校舍安全工程补助3.4亿元。截至6月底,全省累计完成投资169.1亿元,累计开工校舍面积1205万平方米,占规划改造总面积的88.14%,竣工面积905.7万平方米,占规划改造总面积的66.25%,分别列全国第7和第6位。
六、扶贫
【实事承诺】欠发达地区、重点库区和海岛地区完成异地搬迁6万人以上;将重点生态公益林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亩19元。
【民生现场】6月23日,干溪新村,余姚市下山移民的一个集中安置小区。从7公里外的高山顶上搬下来、住进陆埠镇干溪新村后,李象焕老人每天总是笑哈哈的。他家原来的四间平房拆除后,分到了两套新房,自己和老伴住100平方米的房子,儿子一家住160平方米,总共仅支出20万元。
到目前,余姚市累计建成“阳光公寓”、“西南公寓”2个集中安置小区,可安置2076户,已入住1821户,其中90%的劳动力在当地就业。
【任务盘点】上半年,省财政计划安排下山搬迁项目补助资金37240万元,29个县已完成下山搬迁3.4万人;根据省以上公益林每亩补助19元的标准,落实省级以上公益林省级补助资金4.2亿元。
七、农村环境建设
【实事承诺】完成3000个村庄环境综合整治任务;实施农民饮用水安全提升工程,改善135万农村居民饮用水条件;完成万里清水河道建设和农村河道综合整治2000公里。
【民生现场】芦苇随风摇曳,碧波涟漪,白鹭结队翱翔……几年前还是淤泥堵塞、农作物夹杂的荒地臭溪,经过整治的石臼漾水源已变为生态湿地、嘉兴城的“绿肺”。
水资源75%来自“客水”的嘉兴,上游河道污染严重,石臼漾水厂的水源总体水质更仅为Ⅳ类——劣Ⅴ类水体。
“经过水源整治后的城里自来水通到了家,今后旱也好、涝也好,都不用担心喝水问题了……”秀洲区油车港镇古窦泾村的施建华说,虽然今年极度干旱天气和近期洪涝,因河道的整治和水源的改善而没有给农民饮水带来多少烦恼。
【任务盘点】上半年全省各级投入美丽乡村建设资金40.4亿元,完成待整治村内主干道硬化里程1867公里,新增卫生厕所改厕13.4万户,新增公共厕所1731座,新增生活污水治理农户15万户,新增种植绿化苗木251.3万株。
截至6月底,已完成投资2亿元,解决30.52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全省共完成河道建设1200公里,其中第二季度,全省共完成河道建设790公里。
八、文化
【实事承诺】送戏下乡1万场以上,送书下乡100万册以上,送电影下乡27万场,培训基层文化队伍1万名以上;建设3000个小康体育村。
【民生现场】6月9日,安吉县报福镇报福村村民郭丰平家里的“农家书屋”,宽敞明亮,3000多册藏书整整齐齐地放在书架上。
“周围的村民空下来的时候都会到我这里来,他们最喜欢看杂志和小说。”郭丰平说,“每过一段时间,广电出版局就会送来一批新书,所以这里的书基本上都是最新的。”
像这样的农民书屋,安吉县已经有145个;全县已有一半以上的规模以上企业开设了企业书吧,建立了10个企业农民工书屋基地。
【任务盘点】上半年,全省共送戏下乡9245场,送书下乡814920册,送电影下乡13万场,培训文艺骨干12766人,分别完成计划的92.4%、81.4%、48.1%、127.6%。体育村建设方面,已拟定《2011年浙江省小康体育村建设实施方案》,部署分解了3000个小康体育村的建设任务和建设标准,并分解任务纳入新农村建设考核指标体系。
九、污染防治
【实事承诺】完成50个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任务,新增城镇污水配套管网1500公里。
【民生现场】5月1日,嵊州市甘霖镇黄胜堂村,由中科院研发的高负荷地下渗滤污水处理复合工程举行竣工仪式。全村370户人家的洗碗水、化粪池出水和村内小型养猪场沼液,流入一条条支管道后,汇集到主管流向污水生态处理系统,在地底下“滚爬摸打”一番后,变成一股涓涓清水流向绕村而过的长乐江中。
“以前想都没有想过会有这样的好事,现在道路清爽了,整个村里环境也变好了。这是我们村发展的一件大好事啊。”81岁的村民李昌通激动地说。
【任务盘点】截至5月底,列入2011年必须建成的60个镇污水处理设施已有54个镇主体开工,其中25个镇基本建成,9个镇正在抓紧实施前期,累计完成投资5.14亿元,占总投资的45.5%。1—6月全省完成城镇污水管网建设长度570公里,占全年计划的38%,完成投资12亿元。
十、公共安全
【实事承诺】加固病险水库200座、海塘100公里、堤防150公里,整治病险“屋顶山塘”和饮用水源等重要山塘300座;加固改造病险桥梁170座,完善临水临崖公路安保设施1100公里;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三项指标继续保持零增长,力争有所下降。
【民生现场】7月2日,金兰水库——新中国成立后浙江省兴建的“八大水库”中的第一座水库,管理处组织人员和船只,对随山洪冲下来淤积在水面上的成片垃圾进行清理,目前已持续打捞12天,清理垃圾130多吨,有力地保障了下游70多万金华市民的饮用水安全。
金兰水库是金华市民的“大水缸”。近年来,在省财政的支持下,围绕工程建设、环境质量、水源涵养及生态保护等目标,水库管理处积极开展水库除险加固、水土保持、清水养鱼、禁止游泳及水质监测等一系列水质保护活动,使库区供水水质长期保持在Ⅱ类以上。优质的饮用水源正成为金华响当当的一张“金名片”。
【任务盘点】截至6月底,全省累计完工143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海塘加固41公里,堤防加固87公里;完成病险桥梁改造设计170座,完成病险桥梁改造招标137座,分别达到100%和80%;完成临水临崖公路安保设施设计1100公里,临水临崖公路安保设施招标703公里,分别达到100%和63%。
1—6月份,全省共发生各类事故数和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12.7%、4.5%;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四项指数同比分别下降12.43%、3.89%、14.74%和1.61%;共发生火灾起数、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16%、20%。
民办普通高校公寓管理机制的探索 篇6
关键词:公寓管理 思想政治 管理机制
高校学生公寓是大学生在校期间的第二个家,是其生活、学习、交流的重要场所,是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等主观意识成熟的重要时期的重要基础,也是大学生能够学习好的最基本保障。公寓管理机制是否完善,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完善的机制决定着高水平的管理,高水平的管理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进而促进学习的积极性。所以,高水平的公寓管理对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如何完善公寓管理机制是所有高校都在一直探索和改进的重要工作,而如何做好服务育人,民办高校又有着自身的特点。
1 使用合理的方式方法,促进文明管理
1.1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主要管理手段 民办高校学生生源的主要特点就是学习成绩不高、自尊心很高;对自己要求不高,对别人要求很高;自控能力不高,维权意识很高;创造能力不高,消费能力很高。基于以上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公寓育人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成立大学生公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全面指导大学生公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思想状况,研究制定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方法和措施,定期对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进行研判和分析。领导小组在大学生公寓领导和组织开展以理想信念、道德、诚信、心理健康、爱国爱校、爱学习爱劳动等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通过走访学生宿舍、召开座谈会、个别征求意见、总结讲评,开展思想互助、随机教育、典型示范、评比竞争、寓教于乐,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公寓育人中的地位和作用,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为公寓管理的核心工作,纳入学生工作总体规划中。在学生公寓管理工作中始终秉持“安全第一,服务至上”原则,立足于“四个服务”,即“为学校的建设发展服务,为学生的全面成长服务,为学校的安全稳定服务,为学生未来的职业成功服务”,形成了“管理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全方位育人工作的新格局。
1.2 强化制度建设,完善和规范公寓管理制度是主要依据 从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等方面入手,逐步探索出了一套适合民办高校大学生公寓管理的新机制和新模式。公寓管理制度进行创新式的修订和完善,鲜明地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以教学为中心”的科学教育观和“管理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的宗旨,做到公寓管理服务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和科学化,使各项工作有章可依、有据可查,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实践证明,这些规章制度的实施,使学生的文明素养得到明显提升,学生在公寓内的违规违纪现象大大减少。同时,要培育和发展学生公寓的自我管理组织,要探索以学生公寓为基地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方式和途径,促进学生公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出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坚持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宗旨,把改进学生公寓管理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努力完善管理机制,不断提高学生公寓管理水平,达到管理与育人的双重目的。
1.3 强化宣传教育的导向性,注重人文关怀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面对新形势,不断强化舆论宣传教育,注重对学生实施人文关怀。在每栋公寓楼安装闭路电视、警示牌、形象镜、时钟表和宣传栏等,宣传内容主要包括卫生查询、公寓信息、表彰先进等。在日常生活中关心学生的冷暖疾苦,为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从学生关心的实际利益入手,从学生反映的每一个细节问题抓起,不断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在对学生宣传教育导向和细致入微的关怀中,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在值班室免费为学生提供针线包、小五金工具等。每日在公寓楼大厅公布天气预报,温情提示学生按时增减衣服。在每栋公寓楼大厅配备时钟表、穿衣镜、联体椅。在每栋公寓楼配置自助式洗衣机,开设保险箱租赁业务。公寓管理中心对服务项目进行监督,并定期进行师生满意度调查,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与服务水平,使管理与服务进入良性循环。
2 提高服务意识,加强自身建设
2.1 强化育人意识,积极拓展大学生公寓育人功能 实行宿舍管理班级化,把宿舍长作为学生干部成员之一,纳入到学生干部考核体系,形成了“辅导员-班长-舍长”班级管理模式,从而减少了管理跨度,提高了工作效率。一些难点、重点以宿舍为突破口得以顺利解决,凸显了在学生公寓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同时,把学生在公寓中的表现纳入到班级考核、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毕业生思想鉴定体系中,将学生在公寓中的表现作为学生评优和入党的重要考察依据之一。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民办高校要不断拓展公寓育人功能,更多地关心学生的实际利益,认真对待学生的合理诉求,切实解决学生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近年来,西安思源学院广大公寓管理干部立足本职,从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点滴抓起,在为学生办实事中贯穿思想教育,改变了过去单纯的管理模式,拓展了公寓育人功能。人性化的管理,细心的关爱,让学生体会到了公寓如“家”的感觉。
2.2 实施学生公寓品牌文化建设,促进文明行为养
成 实施大学生公寓品牌文化建设,把创建“整洁舒适的公寓环境,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团结友爱的人际关系,丰富精彩的大学生活”作为大学生公寓文化创建的目标。开展“文明宿舍”创先评优活动、公寓文化走廊建设活动等等一系列可以让学生学会独立、学会生活、学会相处的文化活动,以此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增强同公寓,同寝室学生间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同时积极开展学生党员、预备党员在宿舍楼“亮身份”活动和“一名党员,一面旗帜”活动。坚持宿舍值日制度,文明巡查制度,突出学生在公寓楼内的量化考核,强化学生在公寓内的不文明行为、内务整理、节约水电,实施“垃圾袋装化管理”,引导学生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生活习惯,形成和谐相处、团结互助的良好氛围。加强学生在公寓内的文明行为养成教育,使公寓成为文明之“家”。
2.3 狠抓公寓日常管理,切实维护学生人身及财产安全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公寓管理和建设格局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学生公寓的教育功能越来越突出,安全管理工作是重中之重。因此,提高广大学子对安全工作的认识,全面树立安全意識,加强和改善学生公寓安全工作的管理,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彻底消除公寓楼内的各种安全隐患。建立健全学生公寓安全管理机制、加强学生公寓安全教育宣传工作、加大在科技及硬件投资是确保学生人身及财产安全的必要保障。要明确制定目标管理细则,签订安全责任书,责任到人。定期检查和日常防范相结合,加强与保卫处、水电暖中心等部门沟通协调,确保畅通安全信息反馈渠道,完善以学生楼管委员、舍长、公寓管理员组成的心理动态信息反馈网络,确保重要信息能够及时准确上报。宣传方面通过召开班级安全主题班会、安全知识讲座、法纪安全教育报告会、安全消防知识培训会等形式,充分利用校报、电视、广播、宣传栏等载体,将学生公寓安全工作列入重要内容进行广泛宣传,强化学生在宿舍内务整理、进出楼刷卡、违规违纪、心理异常、夜不归宿等方面的教育管理。硬件建设方面在学生公寓楼内推广现代管理技术,切实保障学生人身和财产安全。安装智能化控电系统,给每间学生宿舍配备了手动火警报警器和烟感报警器。在各学生公寓楼安装无障碍刷卡系统,严格执行学生进出入刷卡制度,严查学生夜不归宿,较好地保障了学生的人身及财产安全。
民办高校公寓管理要坚持做好科学的、精细化、多途径的管理,不仅可以为大学生打造一个安全整洁、文明和谐、健康成长的温馨家园,也是大学生思想觉悟、道德品质、素质能力培育和提升的第二课堂。坚持 “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先导,以生活服务、文化建设为一体”的公寓管理新思路、新模式,将有效地实现教育、管理和服务紧密结合,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成才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杨海强.浅谈高校大学生公寓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09).
[2]顾添瑜.高校公寓管理模式探究[J].价值工程,2011(21).
黑龙江省民办普通高校 篇7
一、严格准入机制,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师资队伍建设是一个长期、长远的过程,民办高校经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更是任务艰巨。要建立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首先要严把准入关,经管专业应从学历、职称、专业技能、实践经验等方面设定相应的准入条件,加强教师培养,尤其重视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与锻炼,建设本校的优秀专业教师团队,优化师资队伍整体结构。
1. 选聘优秀毕业生和企业管理人才
由于经管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在选聘优秀硕士生、博士生的同时,更应选择具有丰富企业工作经验的优秀管理人才。他们在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能还原实景、真实讲授,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不再盲目、学习也不再枯燥。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更加有针对性地学习,明确培养方向,以适应市场需要。这也是规避与公办高校正面冲突的有效解决办法,突破传统、独辟蹊径。同时,也要聘请高水平、高知名度的专家来校任教或讲学,提高经管专业教师整体素质。
2. 加强青年教师培养,鼓励青年教师创新
经管专业需要讲课生动、内涵丰富,有一定教学技巧和实践经验的教师。黑龙江省民办高校实际情况是青年教师居多,这就要求学校要建立并完善教师培训体系,针对经管专业不同方向的教师采用不同的培训形式,比如,安排到省内企业顶岗实训、专业技能培训、学术交流等。
青年教师队伍是学校发展的主力军,民办高校应特别重视青年教师培养,建立自己的优秀青年教师团队。在培训教师教学能力的同时,也要注重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支持教师进行教研教改、科研创新。青年教师接受新鲜事物较快,应鼓励青年教师转变教学思路、实时更新教学资源、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新教育教学成果。
二、健全人事管理制度,建立师资保障机制
健全人事管理制度、师资保障机制,以解决民办高校教师流动性较大的问题。适当的优胜劣汰有利于学校长远发展,但教师流动性过大则不利于民办高校发展建设。因此,相对稳定是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之一。
1. 健全人事管理制度,明确教师责任
严格的人事管理、健全的管理制度有利于民办高校科学化管理和快速发展。规范教师聘任、试用、考勤、休假、合同管理等环节,健全人事管理制度,明确教师责任和义务。黑龙江省民办高校经管专业的教师队伍基本是以年青教师和兼职教师为主,因此,在人事管理上应严格要求,保障师资队伍质量和相对稳定。
2. 建立师资保障机制,稳定教师队伍
黑龙江省现有高校78所,其中本科院校36所,专科院校42所,教师达4万多人。在与公办高校强大的竞争力下,民办高校应完善自身建设,建立科学有效的师资保障机制,稳定教师队伍。要满足教师的基本物质需求,为教师提供多种培训和提高的机会,为教师工作和发展创造条件,建立人性化工作氛围,达到自我满足和自我实现,增强教师对学校的归属感。
三、完善教学管理制度,规范教师教学行为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教学质量是评价学校办学水平的关键,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是规范教师教学行为的基础,黑龙江省民办高校经管专业应结合自身特色,以培养落地型人才为基准,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制定有效的教学管理制度。
1. 制定教学各环节质量标准
教学各环节包括教师备课、撰写教案、课堂教学、批改作业、课后辅导答疑等。民办高校的学生多数文化课基础偏弱,部分学生学习自主性不强。因此,学校应在教学各环节上严格要求,制定完善的各环节质量标准,以督促教师规范教学行为,明确教学任务。
2. 健全实践教学管理制度
实践教学是民办高校突出应用型本科特色的重要一环,经管专业在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建设上,应完善经管专业实验室、实训室、以及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规章制度及管理办法,明确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应完成的教学任务、规范实践教学行为,并在实践中完成自身教学能力的提高和知识的积累。
3. 建立常态化教学管理机制
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制定科学的管理办法,以民办高校经管专业所处的整体环境为背景,突出民办高校经管专业特色,建立科学化教学管理机制,形成常态化的教学管理。在提高教师教学基本素质的基础上,提升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四、完善教师考核制度,构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教师考核、教学质量评价应作为民办高校的教学基本工作,要严格管理、严密监控,促进教师教学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1. 建立教师考核制度,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从人事考核、教学常规管理、教学评价等方面建立教师考核制度,如上课出勤情况、工作量情况、教学各环节监督情况、教学质量评价情况等。对于在教学、实践、科研方面有突出表现的教师给予奖励,不断完善考核激励机制,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2. 建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督导教师教学教改
分别建立课堂教学、实验实训、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质量评价体系,完善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由督导室专家牵头进行听课、评课,成立学生信息员队伍,形成多方对教师教学的综合评价,督促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民办高校的教学督导多数是具有丰富教学管理经验的公办高校退休教师,应结合民办高校经管专业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经管专业教师发展的评价标准。
五、校企合作,资源共享
黑龙江省民办高校大多为社会投资办学,依托于企业,自身具有丰富的企业资源,加之经管类专业涉及范围广泛,可以和省内不同企业建立紧密、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努力实现培养目标。
1. 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实现人才共享
落地型人才培养应以黑龙江省内企业为依托,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经管专业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对俄贸易企业、营销策划类企业、信息化产业以及各类大中小型管理企业。在人力资源上,与企业人才共享,企业选送优秀的技术或管理人才到学校定期任教和讲学;学校选派经管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接受培训和指导,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不再空洞泛泛,更好地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
另外通过校企合作,聘请企业人才为高校经管专业发展出谋划策,结合社会实际需求改革经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更新传统观念,以市场为导向,以需求为根本,以技术为前沿,制定提高应用型本科特色的经管专业实施培养计划。
2. 校企合作项目,提高教师科研水平
目前,黑龙江省民办高校科研水平普遍较弱,应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校企合作共建实践科研中心,提高教师科研水平。黑龙江省民办高校现有科研能力主要集中在省级、院级课题或项目研究上,缺乏实际应用成果,影响力较小。校企合作共建实践科研中心,在完成实践教学的同时,合作开发项目,以市场环境为背景,以成果应用为前提,注重经济技术方面的运用和管理方面的思想创新,找准项目定位,拓宽项目研究范围,提高项目受益面。
摘要:黑龙江省各民办高校经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培养落地型人才为基点,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建立师资保障机制,完善教学管理和教师考核制度,规范教师教学行为,构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以提高教师教学与科研水平,打造一支优秀的经管专业教师团队。
关键词:黑龙江省,民办高校,经管专业,师资建设,落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贾敬全,戴凤礼.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1(2)
黑龙江省民办普通高校 篇8
民办高校应以章程建设为抓手, 全方位做好学校制度的废改立工作, 新制定修改制度67项, 基本形成了“学院章程、基本制度、部门规章制度、内部管理制度”四位一体的制度体系, 将法治宣传教育融入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活动以及师生学习生活中, 分层次开展了法治教育进校园、法治微课堂、教职工“学法懂法用法”知识竞赛和首届大学生法治知识竞赛等一系列活动。着力构建了“学院主导、部门统筹、系部主体、全员参与”的治理长效机制, 认真落实“双代会”制度, 实行“三上三下”的决策程序, 广泛听取师生意见, 充分发挥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监督主渠道的作用。充分发挥共青团、学生会等群众组织的民主管理作用, 积极拓展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渠道, 进一步改革完善了学生代表大会制度, 学生自我约束、自主管理、自我提升意识得到显著增强, 学院的现代管理水平显著提升。
2在日常思想政治教学中增强法律意识教育的实效性
在第二个国家宪法日和第十五个全国法制宣传日到来之际, 黑龙江省各民办大学要开展以“弘扬宪法精神, 推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为主题的“12·4”国家宪法日暨全国法制宣传日系列宣传活动, 全方位开展宣传活动。以“国旗下演讲”“法制安全你我他”主题班会、“法律知识辩论赛”、播放法制宣传片等形式积极开展普法教育;利用学院网站、公众号和院系微信群、QQ群, 将法律知识分解成碎片化信息, 发放《大学生安全常识50 问》, 向师生提供图文并茂的普法宣传知识点, 扩大法制宣传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围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道路交通安全法》、《民法》、《刑法》、《教师法》以及《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法律法规, 组织师生认真学习, 不断提高法制意识, 注重全员参与。将教师纳入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中, 组织教师轮流参加法制专题教育, 增强教师依法治教的能力, 大力开展“法律大讲堂”活动。
通过“法律大讲堂”这种类型的活动, 将诈骗、邪教、毒品、盗抢、打架群殴等多个方面的法律知识带进黑龙江省民办高校, 让检察官、民警、律师用通俗鲜活的语言、生动典型的案例, 深入浅出地宣讲法律知识, 现场对学生提出的法律问题答疑解惑, 有效提高了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素养。
如何规范民办高校办学与发展的权利和义务的问题, 这里涉及学校与政府、学校与社区、学校与校长、学校与教师、学校与学生和家长等方面多种教育法律关系, 但目前依然没有专门的法律。在今年的政协会议中, 有学者提出加快制定《学校法》, 以法律的形式来保障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 不仅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提高有促进作用, 对促进依法治校同样有重要的作用。
3加强民办高校校园法制文化, 营造校园法治氛围
民办高校大学生首先要从思想道德领域养成经常自省其身的习惯, 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和道德水平, 完善人格和品格, 做到防微杜渐、洁身自好。其次要增强法律意识, 加强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学会识别真假和善恶, 运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权益。通过设置宣传展板、悬挂横幅、发放法律宣传手册和现场设咨询台的方式, 向师生进行宣传教育。结合黑龙江省民办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实际情况, 就平时上网、应聘工作时遇到的一些起疑现象, 讲解如何提高法律意识。不定期讲述大学生因为法律意识薄弱, 受人诱惑或者欺骗向不法分子泄露重要机密的事例, 忠告大学生要提高法律意识, 时刻绷紧不犯法这根弦。如发现可疑情况和线索, 及时向公安机关举报。
大学生之所以容易成为诈骗目标, 一是因为大学生还没有树立正确的交易观念, 一旦产生贪便宜的心理, 寄希望于天上掉馅饼, 极易受骗上当。二是因为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 容易被一些表象所迷惑。三是因为大学生没有树立起足够的防范心理和意识, 法律意识、生活常识薄弱。邀请民办大学学生旁听是高校与当地人民法院联合开展法治宣传的重要方式, 既能够让学生零距离感受法律的威严和公正, 也有助于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通过真实案例的庭审, 让大学生所学的法律知识和司法实践相结合, 能让他们进一步认识到犯罪的危害, 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做学法、懂法、守法的好公民。
定期举办讲座。以“四川某市经营权拍卖事件”和“药家鑫事件”为例, 让学生意识到法律知识的重要性, 要学会合理运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同时避免因不知法而造成的重大违法行为。介绍基本的法律知识和如何提升法律意识两个方面。以法律的基本作用为出发点, 结合学生身边的事例以及一些特殊的法律案例典型, 让学生对法律的主要作用有较清晰的认识。中国大学生目前的法律意识缺乏, 如缺乏法制信仰、缺乏规则意识、缺乏诚信意识、缺乏法治要求的独立品格等, 针对这些现状, 参与讲座的学生应该分组讨论, 提出如何提高法治意识的建议。
参考文献
[1]邓继好.程序正义理论在西方的历史演进[D].华东政法大学, 2010.
[2]夏红雨.民办高校的生存与发展问题研究[C]//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职高专教育分会2009年优秀论文集.2009.
黑龙江省民办普通高校 篇9
关键词:改善,黑龙江省民办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现状,建议
加强职业指导工作建设是黑龙江省民办高校人才培养和缩短就业指导工作差距, 加快自身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职业指导工作体系建设与完善、教学工作开展、组织机构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以及质量监控等一系列问题。但当前, 正如黑龙江省领导张立波《在2012年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的那样, 当前黑龙江省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 还存在一些不足:“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各类学校之间、各层次学校之间、同类层次学校之间的工作水平差距较大。”[1]为此, 黑龙江省各民办高校更应加强对该项工作开展的重视力度, 积极采取措施, 提高工作成效。
一、黑龙江省民办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现存问题分析
1.对于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目的和意义认识不到位。目前, 黑龙江省各民办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均已先后展开, 但对于该项工作开展的意义和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致使该工作虽已开展但作用不明显, 只是简单层面的铺开, 未能将职业指导工作思想贯彻到学院各项工作过程之中, 指导体系还不健全, 指导效果不明显。
2.职业指导体系不健全, 缺乏连续性。各个年级之间职业指导断层现象普遍存在, 在职业指导工作中过于重视课堂共性化课程学习, 忽视课外学生的个性化的职业发展路径的指导。大多数民办高校在开展职业指导过程中缺乏创造性, 将课程开设视为主要手段和方法, 职业指导工作没能更好地与课外个性化辅导、职业咨询、课外活动等开展有机结合。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 “灌输式”教学手段、方法采用得较多。
3.师资力量薄弱, 科研力量不足。黑龙江省民办高校职业指导教师队伍组成结构不合理, 专业能力普遍薄弱, 缺乏开展具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工作的能力。由于职业指导教师能力有限, 工作内容安排老套, 指导方法落后不科学, 从而导致学生接受指导的内容有限, 指导效果不明显。因此, 积极开展职业指导研究, 提高职业指导教师综合能力, 构建教师科研平台, 加大年轻教师培养力度则显得刻不容缓。
4.职业指导课程建设有待完善。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应该贯穿于大学培养的全过程, 这也是由就业指导课教学目标所决定的。因此, 就业指导课应从大学一年级开始, 实现教学的全程化, 全员参与, 面向全体学生, 分阶段进行, 贯穿在学生整个大学学习期间。同时, 根据不同阶段, 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学习、心理与生活特点, 就业指导内容应各有侧重, 体现全程性与阶段性的有机结合, 并保证其针对性、实效性、系统性等特点。同时在教学方式方法、授课内容等方面也存在不足。
5.忽视职业规划教育是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的必要手段, 职业指导工作开展缺少合力。职业生涯规划的根本是要提升学生的自我择业能力、自我选择能力、自我提升能力, 这也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应该以培养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 整合各种教育资源, 创新现有的高校教育模式[2]。黑龙江省民办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尚处于“独立开展”阶段, 暂时还未能贯彻这一思想, 同时该项工作开展与本校专业建设、实践教学、见习实习、学生管理以及德育工作的开展还未能有机结合, 形成育人合力。
6.职业指导工作的质量监督与有效的评价手段尚未形成。民办高校大多建校时间短, 本身处于不断完善状态, 因而在职业指导工作开展过程中仍见该问题的缩影。同时也由于一些院校领导对于该项工作开展认识不到位、重视不足等原因, 致使对于职业指导工作的监督力度不够, 手段缺乏, 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缺失, 在职业工作决策等方面随意性较大。
二、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几点改善建议
1.提高重视力度, 树立科学理念, 加强职业指导工作的深入开展。
黑龙江省民办高校应本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提高院系重视力度, 突出实践性指导的特质, 提高学生自我职业规划技能, 建立院系多员化参与、课内外纵横互动的职业指导体系, 改革已有不利环节, 加强实践研究力度。通过努力构建具有科学性、突出实践性、可操作性强、课内外实践环节相呼应的职业指导服务体系及管理程序, 创建共性化实践课堂教学与个性化专业实训有机结合的实践指导课程, 建立起具有可持续性分类指导互助、理论教学与实践实训互补、强化学生综合职业素养、拓宽个人求职路径、重视合理规划的职业指导理念和指导体系。
2.加强专业化的职业指导队伍建设是根本。
教师是职业指导工作开展好坏的主要取决因素。培养建设一支相对稳定, 学历、职称结构合理, 高素质、专业化的职业指导教师队伍是十分必要的。为此, 在师资队伍培养过程中应建立严格的准入考核制度, 严把教师入门关;注重该师资队伍的组成结构合理化;着手建立教师开展科研的平台或载体机构;完善教师培训进修制度, 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在此基础之上还要建立校内严格的监督评估机制, 完善校内评聘机制等。
3.结合课堂教学, 重视开展职业指导实践教学环节的科研力度。
各民办高校在开展职业指导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研究与实践过程中, 应重视和完善课程体系的构建, 在此基础上统合现有教育资源, 积极研发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在该课程开设过程中在知识的传授同时注重技能的培养和态度、观念的转变。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采取实践教学、分组教学、案例教学、头脑风暴、角色扮演、社会调查、实习见习等多种灵活方法的综合运用。在课程开设过程中要以试验、实测、实践为主导, 注重实践性教学方法的广泛应用。
4.结合本校实际, 设立职业指导教育体系。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在该项工作开展过程中, 从实际出发, 不断探索, 积累经验, 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职业指导教育体系。 (1) 大学一年级职业指导体系安排:专题讲座;入学教育 (大学生专业素养与职业素养教育) ;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个体职业辅导与咨询;指导学生制定大学四年生活与学习规划。 (2) 大学二年级体系安排:参加职业生涯实践;职场参观或人物访谈;职业岗位认知;职业技能拓展训练;在个体职业辅导中加强对学生大学四年生活与学习规划的执行监督、评估与修订。 (3) 大学三年级体系安排: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参与职业生涯实践:如职场体验、人物访谈、上岗实习锻炼等;职业技能拓展训练;个体职业辅导过程中注重学生本人大学四年生活与学习规划的总结和职业经验的积累。 (4) 大学四年级体系安排:开展职业心理咨询;设置专场职业推荐会;讲座与座谈会;个体职业辅导:求职择业过程 (包括毕业后一年) 跟踪辅导;结合专业和岗位特证, 开展促进职场成功的职业教育等。
5.重视毕业生离校后阶段的职业指导工作的延续开展。
这个问题往往为大多数高校所忽略或者忽视, 也有的人认为离校后属于社会的职业辅导范畴。其实, 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多数往往还是倾向于从原学校那里得到职业需求帮助, 往往倾向于依赖原学院后继的关怀和指导。各民办高校可以考虑据此依靠毕业班辅导员的力量做好该项工作。
6.加强职业指导工作与其他工作的有机结合。
各民办高校应将职业指导工作与成人成才教育相结合, 与民办高校的具体专业建设、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学生的专业见习实习、常规学生管理、德育工作的开展有机结合, 互相渗透, 形成合力, 以发挥职业指导工作的最大效力。同时, 优化民办高校的专业建设是根本。可以本着合理布局、前瞻性、按需设置、效益和特色性的原则[3], 开展本校专业调控, 将职业指导思想融入到专业建设当中。
7.采取必要的职业指导质量监控手段和措施。
各民办学院应根据本院职业指导工作需要, 建立和完善职业指导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一方面, 要严格执行与职业指导相关的各项规章制度, 实施严格规范化的管理, 加强指导体系建设, 定期检查;另一方面, 要结合本校特点, 建立考核、评估机制。在评价方式上应采取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注重职业指导过程评价, 建立学生职业成长档案, 记录职业决策过程等。
参考文献
[1]张立波.在2012年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2012年黑龙江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发言稿, 2012-03.
[2]潘中锋.职业生涯规划与可持续发展力培养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性[J].安徽文学, 2006, (8) .
黑龙江省民办普通高校 篇10
一、民办高校的性质定位———基于比较的视角
(一) 体制机制的独特性———民办与民有的统合
民办高校由社会力量办学主体自筹经费、自主运营、自我所有、独立办学, 较之公办高校, 民办高校存有管理者、举办者、办学者三级主体, 由社会力量投资, 由董事会聘任党政领导, 按办学成本收取学费, 执行民营机制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其管理体制总体呈现因循市场的动态化高频率改革趋势, 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之间更多地体现为民间与官方的关系。
(二) 法律地位的“私法人”性———历史与现实的契合
公办高校具有“公法人”的法律地位, 可从其发展历史窥见一斑。从1898年京师大学堂建立至今, 公办高校的生存发展就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密不可分, 且已发展成为政府依法设立承担国家教育职能的“准行政主体”[5]。民办高校具有“私法人”的法律地位, 从国家对民办高校的界定历程可见一斑。1996年,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管理工作的通知》, 首次将民办高校定性为“民办非企业单位”。2008年, 国家颁行的《劳动合同法》将“民办非企业单位”定性为有别于机关、社会团体、事业单位的普通意义上的“用人单位” (第1条) 。纵观发现, 民办高校具有潜在的“私法人”特质。
(三) 人力成本的节俭性———灵活继承与转型嬗变的耦合
对于人力资源而言, 首先, 取得成本节俭, 相对于公办高校阔斧裁减不适应发展需要人员的困难及纳新耗资的困惑而言, 民办高校秉持民营机制, 机构精简, 实现了以较少投入完成任务的初衷。其次, 维持成本节俭, 相对于公办高校“学校办社会”的格局和沉重的路径依赖而言, 民办高校自成立之日起就是轻装上阵。再次, 开发成本节俭, 相对于公办高校较稳定的人力投入与管理制度而言, 民办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尚停留于因人而异、因势而变阶段, 开发成本呈现“拿来主义”的集约性特征。
(四) 职业专业化的有限性———集约与粗放的结合
职员职业专业化是一个持续积累学科知识、稳步提高学科能力、长期增强学科素养的过程。民办高校职员的职业专业化呈现有限性的特质, 在专业知识层面, 相对于公办高校注重职员职外拓展和职内发展以把握学科前沿的制度化优势而言, 民办高校缺乏粗放式发展阶段普通职员的制度保障, 致使一些普通职员难以形成发展的持恒后劲。在学术权利层面, 较之于公办高校交叉配置学术力量和对口管理部门而言, 民办高校通过内外有别式的“擦边球”, 推行简单“大部制”, 客观上影响了职员的学术权利。
(五) 薪酬机理的自营性———单层次与双层次的融合
相对而言, 公办高校仍然是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的一种延伸, 高校中的管理干部, 都可以在政府行政系列中找到相应的行政级别[6], 高校中大多数职员的职业发展与待遇预期仍在可触范围。民办高校则较多地改单层次薪酬一体为双层次的实际薪酬与档案薪酬分离, 举办方注重“讲真理”, 忽视“讲道理”, 往往主观动机“善”, 客观效果“恶”, 影响到薪酬制度的规范性和职员的满意度, 也部分抵消了职员的职业幸福指数, 客观上成为民办高校职员流失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民办高校职员发展失衡的表征———基于实证的视角
本文以民办高校除各级领导职务外的非领导行政职员为研究对象, 并对浙江省宁波市两所民办高校的350位非领导行政职员进行了问卷调查, 回收问卷314份, 有效问卷306份。样本的基本情况包括:
其一, 在性别和年龄分布情况方面, 男职员177人 (占57.8%) , 女职员129人 (占42.2%) 。22-30岁的有81人 (占26.5%) , 31-40岁的有149人 (占48.7%) , 41-50岁有67人 (占21.9%) , 51-59岁的有9人 (占2.9%) 。
其二, 在学历职称层次方面, 具有副高职称的有22人 (占7.3%) , 具有中级职称的有74人 (占24.2%) , 具有初级职称的有82人 (占26.8%) ;具有硕士学历的有26人 (占8.5%) , 具有本科学历的有172人 (占56.2%) , 其他108人 (占35.3%) 。
其三, 在工作时间方面, 来校工作1-3年的有153人 (占50.1%) , 3-5年的有59人 (占19.3%) , 5-8年的有57人 (占18.7%) , 10年以上的有36人 (占11.9%) 。从事本岗位工作1-3年的有167人 (占54.6%) , 3-5年的有66人 (占21.5%) , 5-8年的有38人 (占12.5%) , 10年以上的有35人 (占11.4%) 。
调查显示, 民办高校职员发展失衡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
(一) 来自职员个人层面的失衡
第一, 职员自我效能感不足。自我效能感是职员对自我能否成功进行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如不足则易产生“没有满意感”。民办高校在跨越式发展过程中重组师资使职员具有典型的“移民”特点, 呈现年轻化趋势。调查显示, 非本地职员有261人 (占85.6%) , 来校工作8年以下的有269人 (占88.9%) , 40岁以下职员有230人 (占75.2%) , 评价自我“效能感不足”的有107人 (占35.1%) , 评价自我“比较倦怠”的有116人 (占37.9%) 。
第二, 职员职业幸福指数低。费尔巴哈指出:“人所进行的任何一种意志活动, 他的任何一种追求都是对幸福的追求。”[7]调查显示, 在生理幸福感上, 有219人 (占71.6%) 表示自己处于亚健康状态;在心理幸福感上, 有121人 (占39.7%) 表示对工作环境不满意;在情绪幸福感上, 有96人 (占31.4%) 表示挫折感强;在精神幸福感上, 有85人 (占28.1%) 选择“条件合适就跳槽”。
第三, 职员权益保障欠缺。现行《教师法》第七条规定了教职员的六大权利, 但现实保障尚较欠缺:一是职员民主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利形同虚设, 有144人 (占47.3%) 选择教代会代表被戴“官帽”的教职员占去大半;二是进修培训权利保障弱, 有136人 (占44.3%) 表示自己没有获得有效的公共进修机会;三是晋级评优的知情权保障低, 有109人 (占35.7%) 表示“不知道近年的考核情况”, 有148人 (占48.3%) 认为学校对职员的评优晋升“不公平”或“很不公平”。
第四, 职员职业倦怠较重。职业倦怠是职员因长期压力而在行为、情绪和生理上产生的不良症状, 主要表现为三个维度[8]:一是因任务繁重、身体疲劳造成情绪衰悲;二是因倾诉不畅而形成防御性人际应对方式和“隐形”人际对抗关系;三是因自我消极评价造成的低成就感。调查显示, 有233人 (占76.3%) 表示自己“有职业危机感”, 有131人 (占42.7%) 担心“不知什么时候会失去工作”。
(二) 源自学校组织层面的失衡
首先, 人事改革契合于职业与个人匹配存在责任缺位。帕金森在职业与个人匹配理论中指出, 组织只有帮助成员与职业实现因素匹配和特性匹配, 才能推促成员匹配所从事的职业, 民办高校人事改革责任缺位表现在:一是职员选拔的合理机制和标准的测评体系缺失, 导致“能上能下”的初衷流于形式;二是薪酬机制的灵活性局限于身份管理与岗位管理间的平衡, 导致身份管理的障碍未有突破;三是职员岗位责任制辅助评估系统的缺乏, 导致人为因素仍是主导。调查显示, 有106人 (占34.5%) 表示“不喜欢频繁改革与动荡”, 有101人 (占32.9%) 认为“家天下识人用人”, 有111人 (占36.3%) 认为“规章制度的执行不到位”。
其次, 人力资源管理契合于运行过程存在盲点瑕疵, 主要表现在:一是人力资源管理在衔接学校目标与个人目标上不到位, 导致学校实现战略规划的目标部分置空;二是人力资源管理强化聘任管理的统一性, 忽视岗位差异和职员的多样性, 阻碍了职员热忱的迸发;三是人力资源管理未能视职员为“合作伙伴”, 导致双方合意的履行效果大打折扣。调查显示, 有110人 (占36.1%) 对“单位管理层的信任情况”呈逐步下降趋势, 选择“老样子”的也有109人 (占35.7%) 。
再次, 人事评价契合于主观与客观欠缺科学, 主要表现在:一是评价注重发挥鉴定和选拔功能, 忽视发挥激励和促进功能, 不利于职员的自促自悟和自我完善;二是评价重视评价方的价值观, 忽视被评价者的价值观[9], 使职员个人对评价处于“失语”状态, 束缚和抑制了职员的发展;三是评价的标准过分统一化, 缺乏针对性, 不能有效激发职员的内在动机。调查显示, 有97人 (占31.7%) 认为学校职员评价体系“不科学”或“很不科学”, 有147人 (占48.2%) 认为学校职员评价制度“不尽合理, 执行过程监督不到位”。
最后, 角色冲突契合于组织与个人势成必然, 主要表现在:一是职员希望民主参政, 学校希望集权治政, 产生了职员参与管理的民主性与学校集权的专制性冲突;二是职员关注个人需求, 学校关注事业目标, 产生了职员需求的多样性与学校目标的单一性冲突;三是职员希望成为“主人翁”, 学校注重合约管理, 产生了学校“打工者”与职员“主人翁”的冲突, 这种角色冲突影响了队伍的稳定性。以宁波H高校为例, 2002年招聘的43名职员发展到2009年, 仍在职在岗的只有15人, 流失率高达65.1%。
三、民办高校与职员平衡发展双赢模型的构建———基于立体的视角
民办高校与其职员是对立统一体, 二者相互依存, 不可分割, 基于此, 本文提出五项对策, 以突破原有模式, 构建双方平衡发展的“双赢”模型。
(一) 突出以人为本, 构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一方面, 构建关键绩效的考评体系。邓小平认为“对真正有本事的人, 在工资级别上可以破格提高, 如果有些人长期拿不出成就来, 可以调换工作岗位, 待遇也可以适当降低”[10]。而充分考虑知识分子的心理特点和实际情况, 建构科学的考评体系更具长远性[11], 为此, 考评体系一要由主观性考评向客观公正性考评过渡, 反映职员的真实绩效;二要由表象化考评向实质性考评过渡, 遏制部分职员的急功近利行为;三要由静态考评向动态考评过渡, 反映职员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四要由片面、局部考评向全面、整体考评过渡, 反映职员的发展趋势;五要由甄别型考评向甄别与引导并重型考评过渡, 有效促进每一位职员的发展;六要由定性考评向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考评过渡, 公正地评价职员;七要由一种方法向多种方法共存的考评过渡, 避免“一刀切”和相互之间的盲目比照。
另一方面, 构建业绩与能力相配的薪酬分配体系。教育部前部长周济强调:“光靠大道理是留不住人的, 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还是少数人凭觉悟, 多数人靠政策, 靠待遇留人”[12], 民办高校只有构建业绩与能力相匹配的薪酬分配体系, 才能从“保证”和“提高”两个层面来满足职员的物质利益, 为此, 一要优绩优酬, 通过灵活的机制使薪酬分配向作出突出贡献的一线职员倾斜, 以吸引优秀人才加盟;二要分配合理, 从纵横双向来考量薪酬差距, 以留住人才;三要分配多元, 使业绩与能力成为学校的“风向标”。
(二) 促进合纵连横, 搭建双擎联动的职员职业发展系统
其一, 建立职员个人与学校组织的双向联动机制。职员既要准确评判自身优势劣势, 并据此择定与之相匹配的发展方向, 又要设定发展路线、在行政与专业双向上设计明确的目标与策略, 还要主动进行过程评估, 并据此调整与修正职业规划。民办高校既要借前车之鉴, 努力促进职员个人目标与学校战略目标的匹配, 又要构建科学的职业管理体系, 引导职员向适合的方向发展。
其二, 构建适应性职员职业发展战略模式。管子曰:“执一不失, 能君万物”, 即只要目标不偏离, 就可驾驭一切[13], 职员要推进职业发展, 一要“硬”, 遵循“行业+职业+专业+技能”的纵线不偏离的原则, 潜心经营, 持之以恒, 提升职业能力;二要“软”, 紧随“能力+个性+资源”的横向变化, 多方提升通用能力, 形成竞争优势。
其三, 建立职员职业倦怠有效缓解的对策体系。一方面, 职员自身要强化使命感, 业务精益求精, 为后续的职业发展铺路谋垫, 并内调情绪, 外舒精神, 自我预防职业倦怠。另一方面, 学校要为职员的内在素质发展提供便利, 为职员的外在晋升拓展提供机会, 鼓励职员个人保持恰当期望值, 并多渠道实现自我。
其四, 建立协调学校改革价值取向与职员角色期待之间关系的融合机制。一要兼顾人事改革倾向的功利性与社会性价值;二要兼顾发展重点人才和稳定一般人才的导向;三要兼顾引进高端人才与用好原有人才的合宜;四要兼顾重点资源倾斜和一般资源保障的搭配。
(三) 坚持点面结合, 构筑职员职业规划评估与反馈系统
对于职员个人而言, 一应把握环境条件的优势及发展变化的限制, 评估和反馈自身职业发展机会的可能性, 以确定奋斗投入的方向;二应测定自身在发展趋势中所处的位置, 评估和反馈自身职业发展机会的大小, 以确定奋斗投入的力度;三应进行阶段性自我检查与自我评定, 评估和反馈其中的矛盾与问题, 以形成制定职业目标→学习→实践→修正职业目标→再学习→再实践的良性循环[14]。
对于民办高校而言, 制定统揽知识结构、协同发展、能力水平、发展潜力与职业前景等要素的科学职业规划评估指标体系是当务之急, 以利于职员参照指标体系理性、全面、科学地评估自我。同时, 民办高校还应在实践中尽可能地参与职员个人职业规划的评估过程, 感受实际, 检验学校政策的可行性, 既及时帮助职员诊断职业规划存在的问题, 寻找对策, 又为进一步完善学校相关发展政策掌握第一手信息和数据, 以利于进一步推进改革和发展。
(四) 增强合作互信, 开发可持续的心理契约系统
Levinson提出, 心理契约是组织与员工之间隐含的、未公开说明的相互期望的总和[15], 良好的心理契约能填补有形制度的空白, 有利于民办高校与职员间的双赢。
其一, 以动态管理为切入点来引导心理契合。在社会转型期, 原有心理契约随时可能打破, 为此, 学校在职员入职前应实事求是传递真实信息, 为双方建立良好心理契约奠定诚信基础;在职员入职早期应以情感互动翻新心理契约;在职员发展中期应努力搭建平台、铺设机会, 使葆有的良好心理契约持续稳固。
其二, 以人性化管理为支点来构筑心理契约。情感是良好心理契约维系的纽带, 要破除“潜规则”, 摒弃“小矮马配大鞍”的人力过度精简而挤占职员全部精力的思维定式, 给职员的发展留出适当的时间空间。同时, 构筑宽仁正态和风清气正的人际关系场;增强心灵互通, 创造朴实纯洁的绿色生态圈;在伙伴关系的范围内与职员合作, 增进职员心灵上的归依;“不作秀”地关心职员生活, 以增进他们和学校之间的互诚互信。
其三, 以参与决策为良方来巩固心理契约。尊重职员参与决策学校事务的权利, 既能让职员体会到制度公平所带来的愉悦与满足, 又能使职员与学校之间的心理契约更加稳固, 还能消除职员与学校间的心理对立, 使学校改革获得更广泛的群众基础。因此, 畅通职员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渠道是巩固良性心理契约的良方。
其四, 以创设优秀文化为辅助来渗透心理契约。优秀的组织文化既是心理契约的指向和核心, 又是促成组织成员间理念和价值观趋同的一种无形力量。学校应倡导“校本文化”和“校训精神”, 充分发挥优秀组织文化的作用, 营建和谐家园, 使职员感受到自己与学校水乳交融的密不可分关系, 进而形成无坚不摧的凝聚力、向心力。
(五) 加强依法治校, 健全职员权益保障系统
其一, 完善组织保障, 明确职员权利保障的责任归属。政府作为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者与服务者, 在保障民办高校职员权益上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应将民办高校办学纳入社会发展规划确保权利落实。民办高校自身应换位思考, 推进管理的民主化, 切实发挥工会、教代会的作用, 保障职员权益。
其二, 完善社会保障, 促进职员权益保障的社会认同。民办高校职员有着与其他群体不同的特点, 社会对其存有怀疑态度。故仅靠职员单方单向努力尚较薄弱, 还需政策的完善、社会的理解、学校的重视等。新闻媒体应向社会宣传其先进事迹, 不断促进社会的认同和接受, 以促进职员权益保障社会化程度的提高。
黑龙江省民办普通高校 篇11
在黑龙江省政府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了2009年我省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排名最前的5所高校均超过90%,包括黑龙江东方学院1所民办本科高校;排名最后的5所高校最低就业率仅为44.59%,包括设置本科专业的民办独立学院2所。针对黑龙江省就业形势,本文对黑龙江东方学院、哈尔滨德强商务学院2所民办本科普通高校,和8所设置本科专业的民办独立学院(哈尔滨理工大学远东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恒星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德应用技术学院、东北农业大学成栋学院、黑龙江大学剑桥学院、哈尔滨商业大学广厦学院、大庆石油学院华瑞学院、黑龙江工程学院昆仑旅游学院)的专业设置情况展开了调查研究。
按照我国1998年第四次本科专业目录(11学科门类、71专业种类、249种专业),对相关招生网站调查统计整理,10所高校2010年专业总数为144个,主要集中在经济学、文学、管理学、工学等大类。设置经济学类专业12个,占总数的8.3%;文学类36个,占总数的25%;管理学类39个,占总数的27.1%,工学类48个,占总数的33.3%。黑龙江东方学院设立专业较多,涉及25个专业、6大类别。就业率最低的学院设置专业比较少,只涉及3个专业、2大类别。
从黑龙江省民办高校内部看,专业设置定位和专业布局不合理,偏爱热门专业,专业设置趋同,缺乏特色专业的问题。民办高校在建校初期侧重设置那些设备投入少的短线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际经济与贸易、英语等趋同专业,为多年来最受高考考生青睐的专业。在近期公布的2010年大学生就业蓝皮书中显示,去年遭遇就业寒潮,出现了毕业生滞销现象,被划为“红牌”专业。而黑龙江省10所民办高校所设置本科专业能列入“绿牌”专业名单的,却廖廖无几。从黑龙江省民办高校外部看,除了北京大学等6所著名高校获得了专业设置的自主权,本科专业设置权限基本掌握在教育部手中。专业设置自主权的缺失,使民办高校生命活力和发展空间大大受限。专业是高等院校教育教学中最基本的单元细胞,它可以折射出学校的全貌,也可以反映出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可以说办教育就是办学校,办学校就是在办专业,对如上问题形成的几点建议如下:
(1)高校内部做好专业设置定位,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内涵建设,积淀特色专业。
优化专业设置,要对传统优势学科专业在总结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和改造,发挥专业优势,积淀特色专业。具体来说,对“热”门专业,特别是已列入2010年就业“红牌”的专业,给予高度重视,充分进行人才市场需求调研,结合“绿牌”专业特点,进行课程体系创新,开发复合型的专业方向,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同时通过市场发掘或学科交叉整合,不断孕育新专业,积极扶持有发展前景的新专业,进行专业设置定位,完善学科专业结构缺陷,增加高校生命活力。专业内涵建设可以打破学科壁垒,按大类招生,在充分考虑就业岗位方向技能需求的基础上,分流培养,增强专业适应性。专业设置还要兼顾市场需求,市场需求既包括生源市场需求也包括就业市场需求。教育滞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使得这两个市场往往是不对应的,只跟着生源市场走可能会走弯路;简单地以市场为导向,其缺陷又可能会把教育引入歧途。
(2)高校外部应扩大民办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自主权,增强民办高校办学自由度。
【黑龙江省民办普通高校】推荐阅读:
黑龙江省辞退民办教师07-02
黑龙江省普通高校05-12
黑龙江省地方高校08-29
黑龙江省高校后勤通讯09-05
黑龙江省高校体育教师09-30
黑龙江继续教育学习心得(高校教师)10-25
黑龙江省高校突发群体性事件应急预案07-15
D1黑龙江省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06-27
l2月黑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技术(组合)试卷10-12
黑龙江西部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