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高校体育教师(共8篇)
黑龙江省高校体育教师 篇1
龙源期刊网 http://.cn
黑龙江省普通高校技术类体育教师专业素质的调查研究
作者:孟令滨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14期
摘 要:本文通过对黑龙江省普通高校技术类体育教师专业素质自评状况的问卷调查,分析了目前黑龙江省普通高校技术类体育教师专业素质的现状,找出其所欠缺的专业素质,并结合调查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体育教师专业素质提高的策略。
关键词:普通高校技术类体育教师专业素质调查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5(b)-0005-02
现代高等院校是培养各种人才的集聚地,而教师担任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社会的发展和教学的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研究也成为一个全球性的战略问题,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黑龙江省普通高校技术类体育教师专业素质的现状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技术类体育教师对专业素质自我评价的结果,分析了目前技术类体育教师欠缺的某些素质,并针对其所欠缺的专业素质,对提高技术类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对策,以期为加强技术类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提供参考。相关概念界定
所谓教师素质是指教师在从事教师事业的生涯中,根据职业的需要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起来的,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作为一名体育教师,不仅要具备普通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还必须要具备适应体育教学这一学科所需要的专业素质,而技术类体育教师又与普通的体育教师有所不同,技术类体育教师同时还要掌握对某种运动项目进行教学、训练和比赛所需要的素质和能力。
根据研究的需要,本文所说的技术类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指技术类体育教师在教育、运动训练和比赛指挥过程中具备的运动素质、运动技术、理论知识、综合素质等专业属性。运动素质主要包括一般身体素质和专项身体素质,理论知识包括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综合素质包括专项训练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表达能力、协调能力等。本文将主要从以上几个方面对技术类体育教师专业素质的状况及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黑龙江省普通高校技术类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
2.2 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黑龙江省普通高校技术类体育教师专业素质的自评
(1)专业素质整体状况的评价。通过黑龙江省普通高校技术类体育教师专业素质的问卷调查我们发现,表示自己基本具备体育教师所需要的专业素质的人数最多,占到了总调查人数的54.93%;其次是表示自己的专业素质有些欠缺的体育教师,其人数占到了27.46%;表示完全具备和很欠缺的教师人数分别找到了14.79%和2.82%。可以看出,黑龙江省普通高校技术类体育教师专业素质的自评主要集中在基本具备的阶段上,还有相当多的教师认为自己的专业素质还有些欠缺,还有待于提高,表1。
(2)专业素质各因素的自我评价。从图1可以看出,黑龙江省普通高校技术类体育教师自认为欠缺的专业素质只要集中在运动技术和综合素质两方面,其中,68.31%的体育教师认为自己在运动技术方面有欠缺,61.97%的体育教师认为自己在综合素质上有欠缺;认为自己在运动素质和专业理论知识上有欠缺的体育教师人数分别占到了21.83%和31.69%。选择运动技术的教师人数最多,这说明黑龙江省技术类体育教师的运动技术还不是很高,有待于进一步地提高。在黑龙江省普通高校技术类体育教师自认为欠缺的专业素质的问卷调查中,我们对黑龙江省普通高校技术类体育教师所欠缺的专业素质的具体因素进行了进一步地了解,调查结果见表2,我们可以从表中的数据对体育教师专业素质各因素的欠缺情况进行具体地分析。
(1)运动素质。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体育教师对一般身体素质和专项身体素质的自评状况都停留在“一般”的水平上,其比例分别为57.04%和54.93%;表示自己的一般身体素质和专项身体素质“比较好”的教师比例只有28.17%和25.35%;表示这两项身体素质“非常好”和“不太好”的教师比例比较少,没有一位教师认为自己的这两项身体素质差。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表示自己的身体素质不太好的教师主要集中在一些年纪较大的教师身上,对于青年教师而言,一般身体素质和专项身体素质都较好。通过分析可知,黑龙江省普通高校技术类体育教师的运动素质主要处于“一般”的评价水平上,这说明教师的各项身体素质都有待于提高和改善。
(2)运动技术。掌握正确、合理的运动技术是每一位技术类体育教师必须要具备的、最重要的专业素质之一,是保证体育教师进行正常的技能教学、训练、比赛的重要前提。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近60%的教师认为自己的运动技术水平处于一般的水平上,25.35%的教师认为自己的运动技术较好,7.04%的教师认为自己的运动技术水平非常好,而表示自己的运动技术水平不太好的教师占到11.27%,没有一位教师认为自己的运动技术差。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大多数体育教师的运动技术水平处于一般的水平上,而表示自己的运动技术好的教师人数并不多,这说明通过各种途径提高教师的运动技术水平已成为当务之急。
(3)理论知识。在体育教师理论知识自评情况的调查中,表示自己的基础知识“非常好”和“好”的教师总人数接近了80%,表示“一般”的教师占到19.72%,而表示“不太好”和“差”的教师人数比较少,分别占到了4.23%和1.41%;在专业理论的评价上,表示自己的专业理论“好”的教师人数最多,共占到了47.18%,其次是表示“一般”的教师人数,占到了30.28%,有12.68%教师认为自己的专业理论“非常好”。可以看出,不论是在基础知识的掌握上还是在专业理论的掌握上,体育教师对自己的评价还是比较好的,这说明黑龙江省普通高校技术类体育教师在理论知识上面的欠缺程度是较低的。
(4)综合素质。从表2中可以看出,体育教师在综合素质的自我评价存在较大的差异,专项训练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三个方面的自评水平都比较低,表示“不太好”的体育教师比例分别为21.13%、12.68%和27.47%,表示“一般”的体育教师分别占到了42.96%、62.68%和38.03%。其中,教师对科研能力的自评情况最差,有33.81%的体育教师认为自己的科研能力较差,这说明体育教师综合素质中的科研能力是最为薄弱的,是最需要进行提高和改善的。教师们对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协调能力的评价情况较好,大多数教师认为自己这两方面的素质还是不错的。
3.2 提高普通高校技术类体育教师专业素质的对策
(1)完善体育教师管理体制。首先在教师招聘的环节中,相关部门要加强管理,对教师的培训、考核、上岗等方面严格要求,让真正有能力、有水平的人加入到体育教师的队伍中来。其次是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建立相应的奖励机制,促进教师的不断进步,同时还要加强体育教师的考核和培训工作,使其教学、训练的质量和运动技术水平都有所提高。
(2)加强体育教师的专业培训。各个高校的管理部门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体育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尤其是运动技术的专业培训,可以定期地举办岗位培训、学习班,还可以联合其他高校举行不同类型的交流会、研讨会,总结经验,加强体育教师们的交流和合作,以完善体育教师的专业培训体系。同时,还要不断地充实培训内容,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培训模式,大力改善体育教师现有的专业素质,加强运动素质、运动技术等方面的培训,改变技术类体育教师运动素质、运动技术较低的局面。
(3)体育教师要加强自我学习。不断地自我学习是体育教师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基本手段之一,体育教师只有在平时不断地进行自我学习,才能克服自身专业素质的欠缺,尤其是对于那些科研能力较弱的体育教师而言,不断地自我学习是提高科研能力的主要途径,体育教师们只有在平时的学习和总结中,才能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实践中逐步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同时,通过将平时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教学、训练的实践中去,还会达到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同步提高的目的。结语
(1)黑龙江省普通高校技术类体育教师专业素质的整体评价主要集中在基本具备的水平上,专业素质水平整体上有待提高。(2)在专业素质各因素的自评中,超过60%的技术类体育教师表
示自身的运动技术和综合素质有所欠缺,其中认为运动技术欠缺的教师人数最多。(3)在具体因素的自评中差距较大,运动素质和运动技术的自评普通处于“一般”的水平上;大多数体育教师对自身理论知识的评价较好,认为自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对综合素质的评价也各不相同,专项训练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三个方面的自评水平都比较低,表明体育教师这三方面的素质水平不是很高,尤其是科研能力的自评水平最低,而对表达能力和协调能力的自评状况较好,多数教师认为自己在这两方面的素质上并不欠缺。(4)体育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要经过一个长期、不断发展的过程,不仅需要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同时也需要体育教师本人和社会各群体的帮助和配合,结合本文研究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提高:一是要完善体育教师管理体制;二是要加强体育教师的专业培训;三是体育教师要不断地加强自我学习。
参考文献
[1] 李惠成.高等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主要问题及其有效应对[J].经济师,2006,2.[2] 汪广茂.关于师范院校体育系师资人才素质构成因素的探讨[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23(3):101~103.[3] 赵晚霞.我国体育教师素质结构的研究综述[J].河北体育科技,2004,1.[4] 刘诚芳.高校青年教师专业素质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9.[5] 方程,李玲.应对体育课程改革拓展高校体育教师专业素质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24(3):120~123.[6] 王卓,杨建云.教师专业素质内涵新诠释[J].教育科学,2004,20(5):51~53.[7] 潘志刚,贾德田.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素质的几点想法.科技创新导报,2010(5).[8] 王兵.新时期职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科技创新导报,2007(10).
黑龙江省高校体育教师 篇2
1、黑龙江省高校体育学术力量的现状
近几年来,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发展迅速, 在《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发展报告 (2005—2006) 》教育发展指数排名中, 黑龙江省排名靠前, 属于高等教育区域竞争力比较强的省份, 目前黑龙江省拥有普通高校79所, 其中本科院校36所, 高职 (专科) 院校43所, 通过对黑龙江省部分高校体育教师学术力量的调查发现, 除了少数几所国家重点大学以及具有传统体育优势的院校, 其余多数高校体育教师学术力量比较薄弱、学术环境差、科研条件有待改善。
1.1学术研究经费投入不足, 资金来源单一, 捉襟见肘
科研经费是学术研究顺利完成的必要保证, 目前黑龙江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科研经费基本上是通过申报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等课题获得相关研究费用和配套资金的支持, 虽然国家每年投入教育科研的经费不断增加, 但学校体育科研的经费从国家到地方, 增加的幅度很小甚至所占的比例在逐年下降。科研经费捉襟见肘, 这使得体育教师的学术研究很难有大的成就, 整体水平势必不高。
1.2学术态度不积极, 对学术投入的热情不够
学术态度是教师对学术活动本身的内在感受和外在行为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形式, 是教师对学术的一种认识和行为倾向。调查发现有相当多的体育教师对学术工作的投入程度是不够的, 缺乏应有的学术热情, 其中评职称是大部分体育教师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和动力来源, 职称一旦到头了就不再搞科研了,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体育教科研质量不高, 而真正想通过学术研究和科研工作来提高自身素质的体育教师很少。
1.3体育教师对学术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许多高校体育教师认为, 组织好学生上课, 搞好教学才是自己的本职工作, 而进行科研和学术研究是额外的副业, 花大量的时间、投入大量的精力去搞研究既担心费时费力又怕影响正常的教学工作, 另外, 学术研究是一个脚踏实地、 长期积累的过程, 不能一蹴而就, 急于求成, 有些教师进行科研时难免会感到困难重重, 抵触情绪严重。
1.4研究方式主要还是个人单独研究, 而没有形成一个整体
当今时代, 科学研究的发展越来越多地呈现出各种学科的交叉和融会贯通, 这也往往能产生很多新的发现, 所以社会形势的发展需要就要求体育教师在进行学术研究时必须向多元化、合作化方向发展, 而个人单独研究、散兵作战仍是黑龙江省高校体育教师进行学术研究的主要方式, 这就造成了学术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要挖掘出新的科研成果就很困难。
1.5工作量大, 超负荷, 让体育教师无暇顾及学术研究
随着近几年黑龙江省普通高校的不断扩招, 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量逐年加大, 再加上运动队的训练、群体竞赛等其他工作, 体育教师每天的工作量很大, 任务繁重, 占去了不少的精力和时间, 即使想搞科研也是有心无力, 望尘莫及。
1.6体育教师整体学术研究水平不高, 科研基础较差
近年来黑龙江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整体文化素质提高显著, 科研水平也有所改善, 但整体质量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大部分教师还是运动实践强于专业理论, 运动技术出色而理论研究薄弱, 体育教师仍然处于学校科研和学术研究的边缘。
2、结论与建议
2.1需要加大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 逐步培养和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科研能力是高校体育教师自身素质的充分反映, 是进行学术研究的基本保证。由于大部分高校体育教师科研基础薄、底子弱, 所以要加大对体育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 拓宽培养渠道, 通过各种各样的学术会议及报告、 专家讲座、访谈等形式来积极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 使广大教师自觉的参与其中。
2.2需要向多元化、合作化方向发展
新理论、新发明、新技术的产生, 往往是在学科的边缘或交叉点上, 重视交叉学科将使科学本身向着更深层次和更高水平发展, 这是符合自然界存在的客观规律的。高校学科门类众多, 各个领域都不乏出色的科研人员, 体育教师应充分利用好高校科研这个平台, 充分发挥不同领域合作的优势, 拓宽视野, 找准与其他学科比如计算机、现代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的结合点来进行学术研究工作。
2.3营造良好的高校学术环境
不断深化高校学术研究体制改革, 建立科学合格的评价体系, 摒弃急功近利的浮躁思想, 高校有关部门对体育学术研究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理解, 真正把体育学术研究工作重视起来, 加大对体育科研的投入力度, 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地位, 制定相关的奖励政策和办法, 提高广大体育教师参与学术研究的积极性。
2.4需要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
要进一步营造学术氛围, 激励学术创新, 激励机制能引导教师在科研与教学上优化配置资源, 希望通过各种激励措施, 把体育教师的关注点吸引到注重学术科学研究质量上来, 从而来引导体育教师对学术研究成果的价值取向。
摘要:本文分析了黑龙江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学术力量的现状、存在的问题, 并对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当前良好的体育科研环境尚未构成, 制约着高校体育进一步的改革与发展, 有必要找出相应对策, 改变这一局面。
关键词: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学术力量
参考文献
[1]沈传缘.论高校学科带头人队伍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5, (4) :59-62.
[2]袁维新.教学学术:一个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视角[J].高教探索, 2008 (1) :37-40.
黑龙江省高校体育教师 篇3
关键词:普通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1-0166-02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要达到这个目的,离开教师是根本不行的。正是教师角色的多样性和教师工作的重要性决定了教师评价是非常重要的,自2002年国家教育部重新制定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2]以来,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带来了全新的体育教师观,对体育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对体育教师进行评价,评什么,怎样评,评价指标如何建立,对于进一步深化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方法
首先运用问卷调查法来了解浙江省普通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学教师评价体系现状,然后针对现状设计一份专家调查表,运用德尔菲法对调查表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最后再对相关专家和教师进行访问座谈法以落实浙江省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师教学评价体系。
二、浙江省普通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师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体育教师评价的目的。体育教师评价是为了促进体育教师提高专业素质和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其目的是了解体育教师的教学情况和能力,鉴定体育教师是否履行职责,是否达到了预定的教学要求;判断体育教师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并分析其原因;为体育教师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业务水平、改进教学、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2.体育教师评价的内容。根据《纲要》的基本理念,利用德尔菲法咨询相关专家,认为体育教师的评价应包括教师的教学工作量、教学效果、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获奖四个方面。教学工作量主要包括教学时数和实践教学;教学效果包括教学规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改革、教学效果五个方面;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主要包括教学道德、教学理解能力、教学实践能力、教学管理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五个方面;教学获奖包括教书育人获奖、指导学生获奖和教学获奖三个方面。
3.体育教师评价的方法。现代人本主义教育管理理论都强调,人不仅有外在的物质需求,而且还有内在的精神满足的要求。虽然对人进行物质刺激是有效果的,但是采用民主的、富有人情味的管理效果更佳。因此,在体育教师评价中,应从教师的发展为出发点,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教师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他人评价主要是指学生评价、领导评价和同行评价。
4.体育教师评价体系的构建。通过仔细研究《纲要》的基本精神,结合专家调查分析,最后建立了浙江省普通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师评价体系,如表1。
由表1可以看出,体育教师教学评价内容包括四个大方面,十五个小方面。其中教学时数是指教学工作量是否饱满,如饱满就可得10分;实践教学主要包括教师指导学生实习、指导学生撰写学年论文、指导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指导学生社会实践、指导学生发表文章、指导学生申请专利、指导学生体育比赛、指导学生申报课题等,可按学校实际情况来定分额,最高10分。教学效果所占分值较高,是教师教学评价体系的核心内容,评价者是学生、教师自评和同行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为有发言权的人,因此,学生评价占教学效果的80%,自评占10%,同行评10%。教师专业素质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因此采用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教学获奖是在学期即将结束时进行,教师所获奖项是定量的,教师可自己先上报,然后由教学秘书核对来计分。
在《纲要》的指导下,研究制定了普通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师教学评价体系。这种新的评价体系客观、全面地收集了教师评价多方面的信息,这种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体育教师更好地发展。因此在评价过程中,要不断构建与生成面向未来的、以发展性评价为主的、评价主体多元的体育教师评价模式,促使体育教师评价的整体功能的充分实现。
参考文献:
[1]吴立岗,夏惠贤.现代教学论基础[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384
[2]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浙江省教育厅文件[R].2002,228号.
[3]郭英,许砚田.普通高校体育课学习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110-113.
基金项目: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11年度(体育专项)研究课题(课题编号:zgt201131),浙江省第三十二届高校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一等奖
黑龙江省高校体育教师 篇4
2010年度的继续教育学习,我充满了信心和期待,认真领会《黑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开展2010年度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工作的通知》的有关精神,严格遵照高校教师教学计划和高校教师学习要求的安排,及时、认真的完成学习任务,和同事交流学习经验和心得,适时的向辅导教师请教,圆满的完成了今年的学习任务,进一步提高了对高等教育的认识,提升了自己的工作信心和能力。
一、加深了对高等教育的认识
在今年的专业课学习中,我对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深化了对高等教育国际化、大众化和信息化的内涵的理解,对应对国际化的策略和信息化的切入点也有所把握。进一步认识了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对高等教育的文化传承和创新功能有了更深的理解,促使自己转变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错误观念。高校教学改革必须在创新理念的指导下进行,尤其是实验教学改革,要转变观念、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实习实训改革和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也要注重创新,切实解决当前面对的主要问题。高等教育课程改革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激励着高校教师进行课程改革与创新。高校德育工作在新的德育目标下,其内涵和要素都发生了变化,体现出了明显的多方面统一的特征,使得高校教师的德育观念和行为都发生了一定的转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新时代遇到了脱离社会实际、忽视学生主体性和理论课吸引力不足等问题,因此要从多方面入手,其实采取新的举措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等教育承担这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功能,同时也是校园文化的创造者,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迫切需要新的理念支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文化建设、社会健康发展、高校自身进步和学生素质提升的需要,有着特殊的内涵,需要采取有效的策略加以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现状及问题引发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遇到的新的问题,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发生了变化,逐步形成了新的教育模式。高校各项工作的开展,依赖于一批专业化的工作队伍,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在充分了解和借鉴西方国家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改进并建立适合我国高校的教师评价与督导机制是促进高校教师持续、健康的专业化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增强了从事高等教育的信心和本领 中国的教育道路是一个艰难的历程,然而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更见证了它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面对当前高等教育的种种问题我们不仅会思考教育的未来,在我国,本科教育应该是高等教育的主体。近十多年来,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本科教育的比例虽然持上升状态,但是对于人才培养目标需要进行战略性调整。不同学校的本科教育要根据学科性质、专业性质及培养目标的定位而在职业性和学术性的倾向性上有所侧重,办出特色。今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任务将定位在以全面提高质量为重点,更加注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特别要求高等教育优化结构办出特色。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也必然是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精神,把提高质量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培养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提高学生服务社会意识,克服高校同质化倾向,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因此,我们认为,今后十年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将是高等教育多样化、高等教育职业化、高等教育创新化。纵观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60年的历程,我们发现不同时期高等教育功能观是有所侧重的。我国高等教育功能观经历了以促进社会发展为主导阶段、以促进人与社会共同发展为主导阶段,在未来,教育功能观将进入以促进人的发展为主导阶段。实际上,在当前国际上,社会功能、学术功能与个人功能这三种功能观在高等教育中正逐渐趋向统一。使社会需求、学术需求、个人发展三者统一起来,使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学术功能与个人功能和谐共存,这是必然的趋势。高等教育的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各执一端的高等教育的三种导向功能观,不仅在理论上是片面的,而且在实践中也影响了高等教育功能的实现。只有协调高等教育的三种功能观,实现高等教育三种功能的和谐,才能充分发挥高等教育整体功能,从而促进学术的繁荣、个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是指高校教师个体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是提高高校教师素质、保证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高校教师专业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教师一己的力量,而是需要从观念、策略、制度等方面全方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在观念层面,教师应成为教学的行动研究者,将研究与教学结合起来;在策略层面,应通过多样化的教师发展模式来积淀教师的专业素养;在制度层面,应通过完善教师发展制度来营造教师潜心专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速度和水平是值得肯定的,但是面对国际上的压力我国的高等教育问题仍然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主要调整了中央与地方、政府与高校之间的关系。时至今日,“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已经建立,高校办学自主权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落实。但是,与有关政策法律所提出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要求相比,高校法人地位尚未完全得到保障,高校自主办学空间仍然比较狭小,政府微观管理过多,宏观管理不足的问题依然突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我国作为崛起的世界高等教育大国,在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加强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建设,必须强化国际意识,扩大国际交流范围和内容,全面推进高等教育评估的国际化。另外,随着高等教育交流的日益频繁,我国评估机构与国外高等教育评估和质量保障机构的互认问题显得愈加重要。要积极加入到国际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组织中去,主动参与相关工作,学习借鉴国际组织的经验,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化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而努力。
一直以来,相比于西方文化教育,我国的教育呈现出这样一种现状,即理论型人才过多实用型人才短缺的局面,其实,一个人的素质是多种因素影响的集合,其中后天教育起主要作用。对于高等学校,应依据学校的定位和社会需要来制定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并据该目标建立学生整体素质培养结构框架,理论与实践教学计划应该是实现学生素质结构的重要保证。因此,将理论统一于时间就成为一种必然。我国高校教学评估活动的开展与大众化进程中高等教育质量问题的凸显密切相关,教学质量始终是高校教学评估的主题。从目前高校教学评估制度安排及其实践效果来看,教学评估促进教学改革的功能没有真正得到发挥。当务之急是推进教学评估制度创新与评估文化建设,建立教学评估与教学改革的互动机制,使教学评估转移到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的轨道上来。评估功能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的目的和指导思想是: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高校课程设置中存在问题已经不是一个新话题,只是以往的研究者多从课程设置不能适应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等方面论述,极少有人从教育内部、课程本身思考这一问题。其实,课程设置不能适应社会需要只是一种表象,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课程设置本身存在问题,是因为课程设置不能满足教育需求所致。这种不适应,除了管理理念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脱节,另外一方面是课程设置与学习目的不符。面对课程设置中的痼疾,高校应该尽快将课程改革纳入工作日程,深入研究高等教育的目标,结合自身办学定位,制定改革方案,明确各方责任,确保改革落到实处;同时,必须认识到解决这些问题并非一日之功即可成事,要做好长期攻克的心理准备。从学生角度分析,大学生由于其特殊的年龄阶段和特殊的生理特点,在心理上容易出现问题了偏差,而这些偏差是可以被及时发现并得到及时调控的,这就要求我们从大学生的特点出发,集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大学生的顺利成长、成才开辟道路。无论从哪一个角度出发,高等教育问题都成为我国当前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不断加强学习与认识,在提高我们教育水准的前提下更应当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建设的教育与引导,并且有针对性地加以科学地分析和解决,以便我们更好地实现我们作为一名任命教师的职责与使命,这也是高等教育发展进程对我们所做的要求。
高校德育应紧紧围绕培养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这个中心,加强和改进自身的工作,切实发挥其育德和树人的本质功能。构建高素质德育观,要重点抓好德育观念的转变,明确德育主体的责任,强化德育的整合功能,优化育人环境,强化自我教育,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德育作为一种重要的育人手段,天然地构成了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高校德育必须适应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的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向素质德育转轨,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构建以素质发展为中心的高校德育新思路,是德育工作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的新形势的需要。德育作为一种重要的育人手段,天然地构成了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高校德育必须适应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的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向素质德育转轨,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针对性地对当前高等教育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可行性方案,并在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中给予重视,加强当代大学生的科学文化水平的同时不断提升当代大学生所特有的优良精神风貌。正确地对待社会上的新生事物,懂得把握命运,懂得保护自己与他人,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是我国的当代大学生成为一种文明与文化的典范。
黑河学院
高校体育教师工作计划 篇5
高校体育教师工作计划1
一、指导思想:
为贯彻学校培训活动精神,本着“搭建平台、友好合作、互相学习、交流经验、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宗旨,根据学员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通过学习交流方式,使浙江永康石柱初中赴我校交流的老师,在较短时间内感受学校优秀体育文化的建设及我校体育教师良好的精神风貌,了解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和取得的经验,使其具有较强的体育教育教学能力,特制订本计划。
二、带教受训老师一名:
___男体育副校长
三、带教时间:__年年10月10日——10月25日
四、带教内容:
1、现代教育理论的了解、上海新教材新教法和学法、上海新教材实施情况的介绍和取得的经验及建议;
2、中学体育课听课、上课、评课能力的提高;
3、教科研论文或案例的探讨或撰写;
4、课余活动及运动队建设的探讨;
5、学校优秀体育文化建设及体育教研组管理探讨等。
五、带教任务和目标:
1、帮助赴我校交流教师确立现代教育意识和素质教育理念,努力帮助理解上海市体育与健身《新课程标准》,新教材实施情况介绍和取得的经验及建议;为课程改革的实施及增强学生体质奠定良好的基础;
2、通过合作交流使应老师能感受到学校优秀体育文化的建设及体育教师的工作热情与激情,通过听课、上课、评课等使自己的专业素养、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有一定的提高,并在学校层面进行录像课展示。
六、浙江永康石柱初中体育教师开课时间:
第8周星期一下午第1节课老校区操场
高校体育教师工作计划2
一、课程性质与目标定位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指出:体育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必修课程。紧紧围绕育人的宗旨,把体育理论知识、技能与健身健康知识和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把学习体育技能和身体锻炼作为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主要手段,把与之相关的体育运动知识、培育健康的心理和培养健全的人格结合到课程教学中。通过体育教育使全体学生的运动参与意识增强,运动技术技能提高,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全面得以促进。
体育课程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本课程的正确认识,提高学生的运动参与意识。使学生能自觉地、积极地、经常地参与身体锻炼;其次是丰富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使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合理有效的健身方法、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锻炼效果的评价方式等,用科学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并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掌握两项自己较为喜欢的运动项目和锻炼方法,为今后的锻炼打好基础。
体育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而身体健康目标是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和锻炼,让学生在耐力、力量、柔韧及协调性等主要素质方面得到提高;在形态机能方面达到较为理想的标准和要求;掌握健身原理与方法及有关的保健、营养及卫生等知识,为达到身体健康目标服务。心理健康目标主要体现在情绪的调控能力、树立健康向上的自信心和对抗挫折能力等方面。社会适应性目标是通过体育教育及体育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合作能力、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体育教育在此方面发挥着其它课程难于替代的功能和作用。
二、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传授健康知识、体育技能;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形成个人体育专长;培养学生自主锻炼的习惯和体育欣赏的能力,树立终身体育思想。
三、体育课程的任务
(一)全面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改善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增强适应社会、自然环境的能力。
(二)传授运动项目的技术,使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质,使学生正确认识体育教育的意义,了解体育锻炼的科学知识,掌握自我监督、评价身体健康的方法;培养和提高体育欣赏能力。
(三)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形成个人体育专长。培养学生自主锻炼的兴趣和爱好,形成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树立终生体育的思想。
(四)培养高水平运动员,提高财院大学生竞技运动水平,为国争光,为校争光。
(五)发挥体育教育的多功能性,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共产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敢于拚搏、开拓创新、勇敢顽强、团结进取的优良品质。
四、课程结构与设置
根据《指导纲要》的基本要求,并结合河南财经学院体育教学师资、场地、器材等实际情况,对课程结构与设置应突出学习者的立体角色,针对学生的兴趣、需要、水平来设计教学内容,从而有利于实现知识、健身、行为、习惯、情感的统一。在必修课基础上,开设选修课、保健课、体育健康等多种类型体育课,体现课程结构的多样性、灵活性、整体性、开放性等特点。
(一)一年级开设基础体育课:通过基础体育课教学,使学生正确认识体育的目的和意义,获得必要的体育基本理论知识,打下良好的身体素质基础,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好习惯,使他们成为体魄健壮、精力充沛、品德高尚、勇于克服困难、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合格人才。主要开设课程有篮球、排球、足球(男)、健美操(女)、中长跑、短跑、24式太极拳、八段锦、体育理论知识等。
(二)二年级选项体育课:将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创造更大的学习发展空间,体现统一要求与区别对待的教学原则。开设课程有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民族传统体育、武术、健美操、健美、体育舞蹈、毽球、定向运动、体适能、体育保健等。
(二)三年级开设选修课(提高课)。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运动专项水平和能力、培养体育兴趣、终身体育意识和健身习惯。以各项目教学比赛和娱乐健身方法为主要手段。开设课程有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武术套路、武术散手、健美操、体育舞蹈、健美、田径、体育与健康课等。
(三)保健体育课。该课程主要针对伤、病、残、体弱、特殊体型(过胖过瘦)等学生开设。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组织康复、保健体育教学。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以太极拳、太极剑、基本素质、康复保健知识以及物理康复治疗等内容为主。
高校体育教师工作计划3
一、概述
20__年8月,教育部制定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教体艺〔20__〕13号)。本纲要是新时期普通高校制订学校体育课程教学大纲,也是进行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和评价的重要依据。
《纲要》第五条明确规定:普通高等学校的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程(四个学期共计144学时)。修满规定学分、达到基本要求是学生毕业、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之一。
回顾历史,在历届校领导的指导和大力扶持下,在体育教学部的领导和全体教职员工的辛勤劳动、努力工作下,我校的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已经历了一个从不断认识、不断改进、不断探索,到不断提高和不断完善的发展历程,同时,也为我校学生体质健康,素质教育和体育社团建设发挥了应有的贡献。
为了进一步深化我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学习国外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国情以及我校的具体情况,从生理、心理、社会等多视角全面认识体育教育在高等学校中的地位和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此为基础,厦门大学新一论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特点是:
(1)继续坚持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三自主课程教学形式。结合课内外的多种自主锻炼的教育教学方式,改变以往教师需要学生做什么,变为学生根据自身状态来决定自己做什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倡导开放式、探究式教学,努力拓展体育课程的时间和空间。
(2)放开修课时间限制。改变以往学生只能在大一、大二修完全部体育课程的有关规定,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修课计划,除大一第一学期要求修完规定的基础体育课1学分外,其他3个学分均可在大学期间的任一学期修完,不再对大学体育课课程的修课时段做限制。
(3)获取学分途径多样化。除大一第一学期1个学分外,其它3个学分可以通过不同途径来获得,一是学生通过正常的体育选修课获取学分;二是通过特色项目来获取学分。特色项目学分:是指学生根据专长自选特色项目,如游泳、马拉松项目等。选择特色项目的同学必须要参加体育部组织的测试并达到规定要求,或者直接获得体育部认可的相关体育运动奖项。一个特色项目为1个学分。
二、课程目标
运动参与目标。通过体育课程的教学,切实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深刻理解体育运动的内涵及其对自身发展的影响,激发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并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
运动技能目标:通过体育课程教学,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体育运动项目,较熟练掌握两项以上体育锻炼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身心健康目标。根据学生需要来精心设计体育课程教学,使学生在课内外体育运动实践中,身体形态、机能、身体素质得到改善和提高,保持良好的生理健康状态。并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得到愉快的情绪体验,使学生的个性、潜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展示,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社会适应目标。根据体育课程独有的学科性质特点,通过运动竞赛的对抗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学会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三、体育课程设置
充分考虑我校的体育场馆设施、师资队伍状况以及学生对课程设置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剔除和整合现有的课程体系,充分挖掘和利用学校体育资源,增加了具有时代性、实用性、地方性和文化底蕴厚实的运动项目。目前,体育课开设的运动项目有:篮球、篮球裁判、排球、软式排球、排球裁判、足球、网球、羽毛球、乒乓球、棒(垒)球、高尔夫球、游泳(冬泳)、太极拳(剑)、武术拳械、跆拳道、形意拳、八卦掌、木兰拳(扇)、自卫防身、散打、形意强身功、舞龙舞狮、健美操、形体塑造、瑜珈、体育舞蹈、街舞、野外生存、定向越野、健身健美、马拉松、体适能、保健与康复等35门课。
四、体育课程学分设置
体育课程设4个必修学分,除大一第一学期必修1学分外,余下3个学分可在大学期间的任一学期完成;可以是任选课学分或特色项目学分,详见体育课程考试内容构成与说明。
五、体育课程成绩评定办法
体育课成绩由学习态度、专项成绩、身体素质三部分组成,每一部分都有定量或定性的评分标准。体育程成绩采用百分制记分,优(85-100),良(70-84),及格(60-69),不及格(60以下)。
六、体育课程要求:
1、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等法规性文件要求,体育课程未修满规定学分不能毕业,只能作为肆业处理,只有在新学年补满必修学分后,方可补办毕业证书。
2、体育课程不及格只能重修,不能补考。如因运动受伤等原因,经任课教师同意方可缓考,并在新学期开始前三周进行补考。
3、体育课程缺课(见习、请假、旷课)累计达1/3总课时者,该学分必须重修。
4、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保健与康复体育课,参加保健体育课学生需持医院保健科证明,在开学前3周转入保健班学习。学期成绩评定在成绩后注明保健字样。
高校体育教师工作计划4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能胜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
二、培养规格
1、熟悉国家有关教育、体育工作方针和法规;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
2、掌握学校体育教学、健康教育教学、体育锻炼、运动训练和竞赛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较强的自学能力、社会适应能力。
3、了解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动态以及体育科研的发展趋势;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并具有从事体育科学研究的能力。
4、掌握一门外国语和一门计算机语言,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具有使用权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达到大学英语四级等级和计算机二级等级的要求。
5、具有健康的体魄,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6、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感与能力。
三、学制:标准学制4年,可在3~6年内完成。
四、学分:总学分178学分,其中公共必修课34学分、教育学及社会实践等课程有34学分,专业必修课70学分、选修课总数为40学分。
五、本专业课程结构特点说明:
(一)、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
课程设置分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实践性环节三大部分。主干学科:教育学、体育学。必修课程分为公共课和专业必修课程两部分,安排1854学时左右,根据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运动人体科学类、田径类、球类、体操类、武术类6类课程领域的相关内容,组合开设体育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在专业必修课中,主项提高课每个学生只能选择一个项目。副项提高课每个学生也只能选择一个项目。而且不能与主项提高课重复。
选修课程分为专业方向选修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学生至少要选修40学分。其中专业方向选修课至少要选修16学分,每个学生只能选择一个方向,从第二学年开始选择。公共选修课至少要在科学技术类和人文社会类各选修4学分,专业选修课是选修课程中的重点,作为实践性很强的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主要运动项目的技术技能,才能成为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的合格人才。实践性环节分为社会实践、教育实践和科研实践,约需16-18周时间。
(二)、课程设置的基本特点
为了实现我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根据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结合我校体育教育的现状和人力、物力资源状况,课程设置就必须满足以下特点:
1、增大学科课程设置的自由度。基本思路为:主干课程“模块”化,必修课程“学科”化,专业选修课程“方向”化,公共选课程“领域”化。
2、拓展课程的形式与内容。具体表现为:增加课程门类,力求课程形式多样化,课程设置合理化,课程结构弹性化,课程形态多元化。
3、从课程设置的改革入手,促进教学管理体制进入到完全学分制。
六、相近专业:运动训练、社会体育。
授予学位:教育学学士。
七、毕业与获得学位的条件
参见《__师范大学本科学分制学籍管理暂行办法》和《__师范大学学士学位授予暂行规定》
高校体育教师工作计划5
一、课程性质与目标定位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指出:体育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必修课程。紧紧围绕育人的宗旨,把体育理论知识、技能与健身健康知识和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把学习体育技能和身体锻炼作为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主要手段,把与之相关的体育运动知识、培育健康的心理和培养健全的人格结合到课程教学中。通过体育教育使全体学生的运动参与意识增强,运动技术技能提高,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全面得以促进。
体育课程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本课程的正确认识,提高学生的运动参与意识。使学生能自觉地、积极地、经常地参与身体锻炼;其次是丰富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使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合理有效的健身方法、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锻炼效果的评价方式等,用科学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并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掌握两项自己较为喜欢的运动项目和锻炼方法,为今后的锻炼打好基础。
体育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而身体健康目标是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和锻炼,让学生在耐力、力量、柔韧及协调性等主要素质方面得到提高;在形态机能方面达到较为理想的标准和要求;掌握健身原理与方法及有关的保健、营养及卫生等知识,为达到身体健康目标服务。心理健康目标主要体现在情绪的调控能力、树立健康向上的自信心和对抗挫折能力等方面。社会适应性目标是通过体育教育及体育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合作能力、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体育教育在此方面发挥着其它课程难于替代的功能和作用。
二、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传授健康知识、体育技能;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形成个人体育专长;培养学生自主锻炼的习惯和体育欣赏的能力,树立终身体育思想。
三、体育课程的任务
(一)全面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改善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增强适应社会、自然环境的能力。
(二)传授运动项目的技术,使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质,使学生正确认识体育教育的意义,了解体育锻炼的科学知识,掌握自我监督、评价身体健康的方法;培养和提高体育欣赏能力。
(三)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形成个人体育专长。培养学生自主锻炼的兴趣和爱好,形成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树立终生体育的思想。
(四)培养高水平运动员,提高财院大学生竞技运动水平,为国争光,为校争光。
(五)发挥体育教育的多功能性,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共产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敢于拚搏、开拓创新、勇敢顽强、团结进取的优良品质。
四、课程结构与设置
根据《指导纲要》的基本要求,并结合河南财经学院体育教学师资、场地、器材等实际情况,对课程结构与设置应突出学习者的立体角色,针对学生的兴趣、需要、水平来设计教学内容,从而有利于实现知识、健身、行为、习惯、情感的统一。在必修课基础上,开设选修课、保健课、体育健康等多种类型体育课,体现课程结构的多样性、灵活性、整体性、开放性等特点。
(一)一年级开设基础体育课:通过基础体育课教学,使学生正确认识体育的目的和意义,获得必要的体育基本理论知识,打下良好的身体素质基础,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好习惯,使他们成为体魄健壮、精力充沛、品德高尚、勇于克服困难、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合格人才。主要开设课程有篮球、排球、足球(男)、健美操(女)、中长跑、短跑、24式太极拳、八段锦、体育理论知识等。
(二)二年级选项体育课:将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创造更大的学习发展空间,体现统一要求与区别对待的教学原则。开设课程有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民族传统体育、武术、健美操、健美、体育舞蹈、毽球、定向运动、体适能、体育保健等。
(三)三年级开设选修课(提高课)。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运动专项水平和能力、培养体育兴趣、终身体育意识和健身习惯。以各项目教学比赛和娱乐健身方法为主要手段。开设课程有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武术套路、武术散手、健美操、体育舞蹈、健美、田径、体育与健康课等。
(四)保健体育课。该课程主要针对伤、病、残、体弱、特殊体型(过胖过瘦)等学生开设。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组织康复、保健体育教学。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以太极拳、太极剑、基本素质、康复保健知识以及物理康复治疗等内容为主。
黑龙江省高校体育教师 篇6
摘要: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体育教育事业也获得了很大进步。然而就目前高校体育教学的情况来看,还普遍存在着体育教学效能低下的问题。本文主要通过观察法、资料法和专家访谈等不同的研究方法,探讨如何改进和提高体育教学效能底下问题。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效能;影响因素
近年来我国的高校体育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目前高校体育教学还存在着体育教学效能低下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将从内外两部分进行讨论。即:从内部因素出发,我国高校的大多数体育教师都注重技术而忽略了理论知识,因此高校体育教学的效能感不断下降。从外部因素出发,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师在待遇方面都远远落后于同校的其他教师。内外部不利因素的综合作用是导致高校体育教学效能低下的根本原因。本文通过观察法、资料法和专家访谈等不同的研究方法。所谓的观察法就是指观察高校体育教师在从事体育教学活动时所使用的方式和方法;资料法就是指收集来自于高校体育教师教学的资料;而专家访谈法就是指举办专家讲座,了解导致高校体育教学效能低下的原因。
1导致高校体育教学效能低下的原因
1.1主观因素
在教学活动中,主要的角色就是教师,因此一个教师的学历和实际教学能力将直接影响教学的效能。在经过大量实践后我们证明了:教师的教学效能会随着教师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学历较低的教师相比于学历较高的教师反而能获得更大的教学效能;教学效能和教师的实际能力成正比关系;教师的经验丰富与否也将直接影响教学的效能。
1.2工作地点因素
学校是教师展开教学活动的主要地点,因此一个学校的教学环境、教学制度和学校的校规等都将影响教师的教学效能。学校为教师提供的教学条件身为一个独立因素,对教师的教学效能的影响是最大的。
1.3社会因素
教师的教学效能除了受到自身和学校的影响,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的影响。著名学者王受荣就指出,影响大学教师教学效能的社会因素有很多,其中包括了政府的相关政策、社会的舆论和支付给教师的工资等,由于高校体育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导致高校体育教师更容易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教师的信誉极不稳定,因此无论是在课时还是在薪酬方面,高效的体育教师的薪酬都远远低于同校的其他教师。以上所说的都是可以影响高校体育教学效能的社会因素。
2目前存在的问题
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说,尽管高校体育教学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与发达国家的教学效能相比还存在很大不足之处。由于我国的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历史较短,因此在各个方面都存在很大问题,高校体育教学的制度不完善,高校体育教师对教学的认知偏差等因素都严重阻碍了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效能的提高。我国目前已经有许多学者针对高校体育教学的效能做出了相关研究,一些学者已经编制出了教学自我效能感表来研究我国的高校体育教学的效能,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但是由于各学者的文化和经验的差异会导致这些成果的边界条件。我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对教师和学生的自我效能做出了调查和研究,这又进一步丰富了我国关于教学效能研究的内容。但是由于各研究者的思想差异,同一自我效能表也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因此研究结果具有不稳定性和不准确性。我国目前大都采用调查问卷法来获得相关的效能数据,但是由于这种方法不够严谨,因此导致调查结果不精确。其他国家在研究教学效能时往往采用的是实验设计法,尽管这种方法避免了调查抽样的缺点,但是该方法是模拟条件下产生的,因此和真实结果存在着一定差距。由此可见,我们在研究高效教学效能的时候不能只局限于一种研究方法,要探索出更多的方法,加强数据的精确性和可靠性。
3改善方法
3.1优化外部环境
3.1.1改善相关环境
我们所需要优化的外部环境包括了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和部门环境这三部分。社会环境的改善应该放在第一位,我们只有不断优化社会环境,改变人们忽视体育教学的现状,帮助人们建立正确的教育观,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社会对体育教师的重视度。其次,我们要优化学校环境,为体育教学提供良好的环境,要公平对待体育教师和同校的其他教师。所谓的部门环境就是指学校的体育教研室,我们应该在体育教研室内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加强体育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整个体育教学教师团队的素质,从而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3.1.2改善学校的管理制度
学校的管理制度只要包括了评价制度和激励制度这两个部分。我们首先要不断优化学校的评价制度建立健全的评价制度有利于了解到体育教学活动的进程和效果,从而帮助体育教师了解自己的教学效率,并且能及时改善不足之处。其次我们需要完善的就是激励制度,学校可以设立不同等级的奖项来促进体育教师之间的竞争,奉行优质优酬的薪酬制度,增强体育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激励体育教师不断改善自身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理念,从而从整体上提高体育教学的效率。
3.1.3完善保障体系
学校只有建立了健全的保障体系才能保证每一位体育教师的基本权益。学校可以组织上岗前的专业培训,这样既可以加强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又能够帮助体育教师度过实习期,增强体育教师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其次,学校可以为体育教师提供进修的平台,鼓励青年教师通过进修来提高自身的学历,获得更高的学位,同时学校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报销教师进修的费用,这样才能激励更多的青年教师参与进修。最后,学校要充分利用优秀教师的楷模作用,通过优秀教师来吸引更多的教师不断提升自我,为优秀教师提供更为丰厚的报酬,这样才能激励其他教师向优秀教师看齐。
3.2采取内部干预
3.2.1通过价值观教育来提升教师的价值观水平
由于我国教育制度的不完善,导致体育教师十分容易被忽视,因此体育教师应该接受价值观教育来帮助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教育观,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而不是盲目埋怨社会和学校的不公,教师要有积极向上的心态,要充分相信自身的能力,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去实现自身的价值。
3.2.2完善自我
对于教师来说,第一点是教学能力,教学能力是决定自己教学效能的最关键的因素,因此体育教师应该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而反思能力是教师的教学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教师应该对自己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效率进行反洗,要及时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不断完善教学模式,完善自我。同时,教师应该加强和学生的交流,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了解到自己的不足之处,针对教学的目的和学生的需要进行相关调整,不断提升教学效能。第二点就是教学交流。教学之间要加强交流,针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结果互相探讨,要积极借鉴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教学效能。教师之间加强交流既有利于教学知识的丰富,又有利于教学能力的提高。第三点就是虚心学习。教师不应该满足于现有的教学效果,应该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学习,虚心向优秀教师请教,不断提升自我的教学能力,满足时代和教学的需要,只有不断学习的人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第四点就是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理论。对于教师来说,只有具备了丰富的知识理论,实际的教学才能事半功倍。因此教师要不断进修,通过各种途径来提升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这样才能为以后的教学行为提供足够的理论指导。第五点就是要加强科研水平。就我国目前的高校体育教学效能来看,科研素质整体偏低,因此教师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应该加强科研力度,不断创新教学方式,通过科研来提升自己的教学效能。第六点就是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只有和学生取得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应该不断改善自己的教学模式,多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教学效能。
3.2.3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影响学生的不仅是教学理念,教师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素质都会影响学生,因此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楷模。对于教龄较短的教师来说,在教学活动中要十分细心和耐心,在发生问题时,应该充分反思自身的不足之处,要积极改正自身的性格缺陷,并且通过后期的不断学习和努力去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和教学效能。同时,教师应该为自己设定合适的、具有阶段性的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应该循序渐进,这样既能提高教学效能,又能给教师带来极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帮助教师实现自身的价值。教师在遇到挫折的时候,不应该盲目气馁,应该树立充分的自信心,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对症下药。在解决教学困难时,教师应该掌握调节自身情绪的方法,要时刻保持稳定的情绪,这样才能不降负面情绪带到课堂上影响学生,从而保证教学效能。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高校体育教学还存在许多问题,受内外部因素的影响,体育教师的教学环境和学校的管理制度都不够健全,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从内外部同时进行改革,为体育教学提供更好的条件。同时,教师身为教学的主要角色,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去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和心理素质,要不断完善自己、创新教学方式,加强和其他教师的交流,积极借鉴学习,将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需要相结合,探索出最高效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能。
参考文献:
[1]吴建平,李越辉.江西高校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感的调查与分析[J].科技资讯,200x(36).
[2]高守清.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感的认知与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x(10).
[3]闵春晖.公体理论课的质量取决于教学效能感的高低[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x(8).
[4]谭兆敏.近十年来国内关于教师教学效能感研究综述[J].煤炭高等教育.200x(4).
黑龙江省高校体育教师 篇7
国家2002年所颁布的《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结构教学指导纲要》旨在对体育课程中长期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引导及纠偏, 自实践以来, 高校根据自己特定的课程思想、课程目标来设计自己的课程体系, 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课程结构。大部分高校规定一、二年级体育课作为必修课程, 以基础课、选项课、俱乐部教学课等组织形式为主, 三、四年级体育课作为选修课作为必修课, 四年级以上采用选修课。但由于各个高校对体育课的不同安排, 要求层次不一, 使体育课预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现实情况相差较大, 大部分高校的二年必修加上两年选修, 使学生“学完-考完-忘完”, 通过文献资料法和调查法对黑龙江省高校体育课程结构进行调查与研究, 旨在总结经验发现问题, 伴随着改革的深化, 不断发展完善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结构。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从黑龙江省高校抽出8所高校作为调查研究对象。文献资料法、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 、信度:问卷的信度检验采取了再测法, 得出教师调查问卷的信度系数为R=0.87, 学生调查问卷信度系数R=0.89, 表明两份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 访谈法, 数理统计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黑龙江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结构的现状。3.1.1对课程结构的认识现状 (见表1) 。自2002年新《纲要》颁布以后, 黑龙江省高校采取一系列措施贯彻, 将指导思想从单纯以运动技术转移到身心全面发展, 健康第一以及培养终身体育观念为主上来。3.1.2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的现状 (见表2、3) 。3.1.2.1黑龙江高校公共体育课组织模式现状。实施选项课教学, 大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选择学习内容,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通过访问调查, 一部分高校还有体育选修课, 但也有的选修课只流于形式, 没有丰富的内容去迎合学生的需求。3.1.2.2黑龙江高校教学组织形式现状 (见表4) 。可以看到黑龙江省高校对《新纲要》的规定实施是较好的, 能够运用多种形式和教学手段满足不同层次和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等特殊群体的学生, 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但是在创新方面体现的较少, 应结合自身的情况, 集中教师的智慧, 开设新项目, 较好的运用现代教学手段。3.1.2.3黑龙江高校体育课的内容 (项目) 选择。由调查的结果可知, 男女选项的情况有所不同, 男同学对于健身性、竞争性、刺激性较强的项目比较喜爱, 而女同学钟爱于舒缓的项目, 注重健美体形、愉悦精神 (见表5、6) 。3.1.2.4黑龙江高校公共体育课的理论课现状。从调查可以看到, 学生对保健知识和裁判技术的需求逐渐增高, 而现在所设置的理论课参差不齐, 对体育知识的介绍是多而不精, 繁而无用, 而且课时数由于某些原因而被削减, 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 (见表7) 。3.1.2.5教材。黑龙江各高校基本采用统颁的教材为蓝本, 结合学校学生实际情况, 编订补充教材或者自编教材。3.1.2.6黑龙江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调查中发现学生对体育课外活动的需求声音较高, 但是由于学校的主客观原因和课程安排等原因, 不能满足广大学生的需求 (见表8) 。
4 结论与建议
首先, 高校要依据当前《纲要》的指导核心思想, 根据自身的学校特色和现有资源来制定适合其发展的体育课程结构模式, 力求切合实际, 整合优化资源。其次, 树立学科、学生和社会综合价值取向的课程观, 将“学科逻辑、学生的心里逻辑、当代社会生活中问题几方面相结合”, 形成体育学科知识、学生需求、社会发展三方面统一的课程结构设计理念。第三, 力求课程形式和内容的同一, 增强课程的整合性, 课程设计就是要找出体育知识、学生经验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内在联系, 将其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第四, 竞技运动的“教材化”和健身运动项目的开发, 教材的多样性不仅来自于学生身心需要的多样性, 也由于身体联系的多样性, 竞技运动项目是体育课程的主要内容, 很多情况不能直接把竞技运动拿到课堂上, 需要对它进行加工改造, 通过“教材化”“娱乐型”“职业型”“健身型”为主要模式展现在校园。第五, 增加理论课和课外体育活动的比例, 理论指导实践, 对于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不能放松, 可以采用系列讲座形式、演讲、辩论赛等形式, 要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纳入体育课程, 形成课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第六, 加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 体育文化的建设对于提高学生的体育人文素质和能力都有很好的推动力, 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第七, 延长校内体育课程授课时数, 对“大一”, “大二”开设选项课, 采用分班分项上课, 每学期重选一次。“大三”, “大四”开设限定性选修, 每名学生必须获得一定数量的学分, 采用俱乐部形式上课, 可充分利用双休日的时间。保证大学四年体育课程连续性, 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习惯。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法和调查法对高校体育课程结构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 提出构建合理体育课程结构的对策。
关键词:研究,体育课,调查
参考文献
[1]杨贵仁.中国学校体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崔伟.体育课程论[M].北京:黄河水利出版社.
[3]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黑龙江省高校体育教师 篇8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也有了极大的进步。浙江省农村中学体育教师需要通过多种渠道来不断的学习各科知识,在多个学科的联系与作用下,在向社会不断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取长补短,提高自身的水平。
关键词体育教师职业道德影响因素
一、前言
现如今,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相对来说比较缓慢,特别是对于农村体育教师来讲,其研究成果不多,研究水平较低,教师职业道德缺失现象严重。因此本文主要对浙江省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现象进行了阐述,并对其职业道德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调查,希望能够使得农村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更加的完善。
二、浙江省农村中学体育教师职业道德现象分析
一直以来,人们对于体育教师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这种认识偏差由来已久,有着很大的现实因素。体育教师职业道德缺失现象非常明显,比如:中学体育教师在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各个方面都很不平衡;有一大部分的体育教师对我国的基本教育法规不了解,法律的意识很淡薄,存在着剥夺学生教育权利的现象;体育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比较少,并没有起到作为教师应该具备的责任;职业态度不理想,一些教师缺乏爱岗敬业的精神,等等。
三、农村中学体育教师职业道德的因素分析
主要根据文献资料和问卷调查等方法来对浙江省农村中学体育教师职业道德进行了问卷调查,主要对86名体育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总共收回有效问卷80份,有效回收率为93.02%;共对学生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42份,有效回收率是80.67%。
表1影响农村中学体育教师职业道德因素教师问卷调查
分类第一第二第三 选项和排名
职称评定过程中忽略职业道德20201252第二
对于农村学生的管理16142858第一
对新课标不了解121224第三
教师专业技术差6410
教师职业素养低8210
由表1可以看出,影响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因素排在第一位的是对于学生的管理,排在第二的是职称评定过程中忽视对职业道德的评定,排在第三的是教师对于新课程标准不是很了解。由此可见,对于农村学生的管理、职称评定过程中忽略职业道德的评定、对新课程标准不是很了解、专业技术差、职业素养低等是影响着农村中学体育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因素。
四、提高农村中学体育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措施
(一)建立健全相关法律
随着我国的法制化的不断深入,各个行业的法律和法规也都在不断的完善,教师职业道德是当前人们关注的焦点,虽然以前颁布了一些相关的法律,但是并没有对中学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行为做出明确的规定,所以,给基层的各个单位的执行增加了很大的难度,很难为教师职业道德的提升产生积极的作用。健立健全体育教师职业道德的相关法律,不断给教师压力和动力,使得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在原有的基础上能有一个更好的提升。
(二)有效提高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
一直以来,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都不是特别高,重文轻舞的意识严重的打击了中学体育教师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我们需要使全社会对于体育教师的职业具有一个公正的认识,使得体育教师自身也有一种自豪感,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保证体育教师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更加的安心去钻研业务,为教育事业服务。
(三)除去应试思想,真正落实素质教育
因为应试教育的思想一直存在,社会对于学校、学校对于教师、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只是单纯的侧重了考试的分数,这种现象的存在极大的导致了体育教师的地位低下,同时也导致了教育的功利性。只有通过教育部门及其学校来根除这种思想,改变以前的学生评价制度,不断完善对于教师业绩评价方法,使得素质教育能够真正的渗透到各级教育工作者的行动当中,真正的实现素质教育,以培养全面的社会主义人才为最终目标,真正的重视体育在素质教育当中的作用,从而真正的使得体育教师意识到自身的重要性,实现自身的价值。
(四)中学体育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完善自身
人们在从事着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中是需要知识的,这就要求我们每一個人都要学习。农村中学体育教师首先需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第一,需要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效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觉悟。第二,加强对自身的技能的训练,掌握教育规律,积极的完成教书育人的工作。第三,通过深刻理解教育法律法规政策,不断提高自身遵守道德规范的自觉性。中学体育教师需要通过多种渠道来加强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取长补短,完善自身,有效提高自身道德水平。
(五)健全农村中学体育教师职业道德管理体系
完善的教师职业道德管理体系主要包括职业道德培训、职业道德行为规范、考核机制、评价机制、评分机制、奖励机制等等。上级教育部门、学校及其社会都需要充分的配合并在其中发挥积极的作用,通过各种机制的有机结合来使得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更加完备。
参考文献:
[1] 胡青忍.浅谈体育教师职业道德与体育德育教育[J].湖南中学物理教育前沿.2010(2). [2] 方霞于.浙江省体育院校教师职业道德形象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11(3). [3] 艾合买提•托合提.浅谈职业院校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和素养[J].商情.2009(10).
[4] 颜荣.浅谈高校体育教师职业道德与体育德育教育[J].中国西部科技.2009.8(26):85.
[5] 李海肖.高校体育教师职业道德与体育课德育教育的探究[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2(2):82-84.
【黑龙江省高校体育教师】推荐阅读:
黑龙江继续教育学习心得(高校教师)10-25
黑龙江省地方高校08-29
黑龙江省普通高校05-12
黑龙江省高校后勤通讯09-05
黑龙江体育产业10-31
黑龙江省民办普通高校08-25
黑龙江省党校教师专业11-20
黑龙江省教师资格证-黑龙江省教师资格证面试结构化备考技巧11-12
黑龙江省高校突发群体性事件应急预案07-15
黑龙江省高校师德先进个人先进事迹材料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