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体育产业

2024-10-31

黑龙江体育产业(通用12篇)

黑龙江体育产业 篇1

当前, 由于人们的经济水平与文化素质的逐渐提高, 使得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与消费行为发生了改变。消费者不仅仅重视体育产品与服务的质量, 而且追求这种体育消费所获得的体验与满足感, 并逐步成为消费者的消费方式。因此, 黑龙江体育产业的发展要重视对消费者体验经济的研究, 研发与营销具有较高体验价值的产品, 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与心理感受。

体验经济与体育体验的含义

(一) 体验经济的含义

体验经济成为最新的一种经济形态, 这对社会、企业、消费者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体验经济就是消费者通过消费过程, 最终的结果是获得了这种商品与服务的消费体验, 消费者重视这种体验, 愿意为这种个性化的体验付费。体验是消费者的心理感受, 也是一种经历, 反映了消费者从外界所获得的感觉, 形成了较强的意识与体验。体验已经逐渐成为消费者的一种生活方式和幸福标准。

(二) 体育体验的含义

根据体验经济的理念, 消费者的体育消费要获得体育体验的感受。消费者的体育消费过程就是要能够获得流畅的体验, 使消费者沉浸到这种具有挑战性、美感的体育活动中。体育消费活动应该让消费主体感到适度的紧张并获得快乐体验。消费者通过体育消费的体验能够得到休闲娱乐的感受, 放松紧张的心情, 调整人际关系, 减少现代生活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让消费者获得健康的身体与美好的情趣。这就是体育体验蕴含的巨大魅力。

(三) 体育体验价值的阐述

由于人们的身体健康状况与心理健康状况能够影响到人们的幸福感。人的积极情感能够提高人的幸福感, 因此, 人们的健康状况良好就会增强人的积极情感。人们通过参与体育项目, 获得了体育体验的愉悦感, 获得了生活的幸福感。人们对体育运动的体验, 使人们得到积极的心态, 可以直接获得快乐。体育的体验使人们产生流畅的积极情感, 消除了负面不良的情绪, 缓解了生活与工作的无形压力, 让体育体验者得到身心的满足感与幸福感。因此, 体育体验的价值可以上升到人们追求人生幸福与幸福体验的目标。

黑龙江体育产业体验经济的构建

(一) 体育产业转向体验经济发展

当前, 体育事业的发展不仅仅是为单位或者组织团体争得荣誉的工具, 而应该让体育活动成为人们获得人文关怀与愉悦的一种体验。体育产业的发展要从消费者角度进行思考, 要使体育项目与内容更加丰富, 要能够提高竞技体育项目的观赏性, 使普通消费者可以以体育消费的方式得到休闲与娱乐, 让人们获得成功体验、自豪感。在体验经济时代, 黑龙江体育产业的发展就要转变或者创新经营理念。要从消费者体验的角度制定经营策略, 体育体验提升到对个体消费者的人文关怀, 尊重和实现消费者个体的价值需求。体育体验经济的发展处于不断完善中, 它包括了体育主体产业、相关产业的体验经济的发展。

黑龙江地区的体育产业体验经济的发展要结合当地的民族文化与地域文化进行。消费者可以参与当地的各项特色体育项目活动与体育旅游, 这样可以充分享受畅爽的情感体验与感知, 让消费者感受到不同的文化新鲜感。这种结合民族特色的体育体验能够激发消费者蕴藏的生命体验潜能使文化审美情结得到充分的抒发和满足。体育体验旅游方式使消费者能够领略到异域风光, 让体验者融入到大自然中, 获得生态与人文的融合体验。因此, 黑龙江省的体育体验经济的发展要重视开发体验旅游项目, 展现当地的原生态的体育资源和人文景观, 使文化多样性得以保存与传承, 有效规避现代化进程对民族传统节庆文化形态及其衍生体育旅游人文资源的侵蚀和消融。

(二) 黑龙江体育体验经济的构建

首先, 要促使体育主体产业提供消费者娱乐与休闲体验。要通过体育的主体产业来引导消费者对体育价值的体验与生活的态度, 使消费者获得愉悦、刺激、兴奋、心理的满足, 使人们从日常生活中能够短暂地解脱, 对消费者给予人文关怀。其次, 体育产品的生产与服务过程要为消费者增加体验经历。通过体育产品生产制造过程, 让消费者参与进来, 使其获得某种体验经历。这种方式可以使消费者获得更多个性化的商品, 提供充分满足体验者展示的商品。比如运动鞋、运动服的图案、配件的自我设计和搭配等, 都为消费者提供了非同寻常的体验。最后, 体育产业的发展要创新体育体验消费项目与产品。各类体育场馆要能够为消费者的健身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使普通消费者都可以积极参与到体育俱乐部, 提供多种健身项目与个性化服务, 量身定制健身计划, 与其他体育项目消费相比, 让消费者获得较强的体验。黑龙江体育产业要重视对体育观赏类体育体验项目的开发, 例如足球、拳击等。在体育场观战感受的现场感、参与感使得球迷愿意支付一定的成本, 这些消费者成为黑龙江体育产业、体育体验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要对极限运动与电子竞技等时尚体育体验项目进行推动发展。黑龙江省要根据地理条件, 开展攀岩、蹦极、漂流等体育体验项目, 让消费者获得征服感与成就感, 这种接近自然的体育项目, 增强了消费者体育体验的真实感, 从而获得了消费者的追逐与推崇。此外, 在互联网时代, 电子竞技体育项目获得了年轻人的支持, 消费者在游戏中进行智力对抗运动, 可以获得不同的体验感受, 也成为具有较大增长潜力的体育体验消费项目。

本文通过对基于体育经济的黑龙江体育产业发展与构建进行探讨, 得出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步进入到体验经济时代, 体育产业的发展要根据体验经济的娱乐化、休闲化特点, 来增强体育产业的体育价值。新时期的体育产业要为消费者创造开放式与互动式的自主性体育产品, 使消费者能够得到个性化的体验。体育产业要带给消费者更多的心理尊重与健康。体育产业的良好发展离不开营销策划, 体育产业中的企业单位要从消费者角度思考, 为社会提供具有人文关怀的产品, 致力于创造高尚的体验。体育产品不但要具有较好的质量, 还要让消费者获得体验性的满足感。要重视在各种媒体上进行宣传, 营造体验产品消费时的和谐气氛, 增强消费者的体育消费满意度。黑龙江体育产业发展要重视体验经济理念, 使其获得可持续发展。

黑龙江体育产业 篇2

通过各种媒体宣传绿色食品知识,从发展绿色食品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满足不同阶层的食品消费需求,有利于黑龙江绿色食品产业升级、提高在国内外的竞争力等角度,提高民众对发展绿色食品的参与意识。普及创造一种产业集群文化,营造产业集群氛围,培养企业文化认同,鼓励企业植根本地,不断延伸、扩大产业链条。聚集效应能否显现不但与产业本身在空间上的整合,更在于文化上的认同,自觉接受通过产业集群增强产业竞争力的逻辑。政府要尽快创造一种产业群文化使企业认识到植根本地实施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

(二) 发展以乳业、米业、大豆、山特产品为龙头的企业集团

这些产业在黑龙江具有一定的优势,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政府要为业已形成的产业群提供全方位的公共服务,积极营造有利产业专业化发展的投资和居住环境,推动和促进产业的群集。创造一个开放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提供公共服务,做一些提升生产要素质量的工作,如人员培训、提供信息等。政府要注意和利用区域分工,依据自身优势和产业基础,施行鼓励对同一产业进行持续的资金和技术投入的政策,培育和发展优势产业。运用财税政策,引导企业提高技术、扩大规模、推动产业快速升级;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促使决定性影响竞争力的高技术、高管理、高增值企业不断脱颖而出,持续健康成长。这将使绿色食品产业优势实现几何增长,从而实现经济的超常规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的不断提升。信息引导,通过多种渠道及时发布政府产业发展导向,现有各类企业的基本情况,急需配套的上、下游产业,产品、技术或市场相关的行业以及可供选择的项目方面的信息。

(三) 建设好各种类型的开发区以及高标准绿色食品基地

提高对大项目、高新技术项目的承接能力,加速资本、技术、人才的聚集,发挥其对产业和企业的聚集效应。积极推进绿色食品基地建设,把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有机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的精华和现代科学技术,为绿色食品提供强大支持。多建设具有特色和优势的各类基地,特别是乳业、米业、大豆、山特产品等高起点、高标准的绿色食品基地。

(四) 培育发展区域经济体

打破行政界限,以市场为纽带,按照产业发展的特点,跨行政区域组织发展经济,培育区域经济体,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扶持发展中小企业。根据世贸组织规则,政府可对某项产品实行不超过定价总额5%的补贴;对绿色食品产业实行小额补贴以弥补其经营性亏损;对一些规模有限、影响相对较小的企业直接免除政府债务;对企业的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实行非专向性补贴;较大规模地增加对企业的科研补贴,在基础工业研究费用的50%或应用研究费用的25%之内,以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

黑龙江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策略研究 篇3

关键词:黑龙江;文化产业;体制创新

随着国家经济文化体制和市场观念的转变,人们对文化产业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文化产业作为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体系中的支柱产业,在带动世界文化发展进程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增长途径之一,日益成为国家发展的核心动力。当前,文化产业发展对我国这样一个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机遇和挑战并存,我国整体的文化产业发展还略显薄弱。而作为农业大省的黑龙江虽然在农业、工业、旅游等方面为社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在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的表现还不容乐观,还存在陈旧的发展观念不能转变、文化产业的管理体制机制还不健全、社会融资途径单一、产业文化人才匮乏等问题。结合区域实际,研究和探讨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可行性策略对于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大有裨益,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指导意义。

一、区域文化产业的内涵及特征

文化产业的概念阐述最初是由20世纪40年代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所做出的。文化产业是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细化的结果,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文化产业从本质上是将社会资源的文化部分特别是可以产业化运作的那一部分,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配置、整合文化资源,可以创造出新的社会财富。文化产业和其他所有实物产业一样具有物质性和非物质性的特点,从其内涵上讲,文化产业又有其他产业产品所不具备的教化功能,如净化思想、唤醒觉悟、陶冶情操、鼓舞斗志、焕发青春等特殊功能。此外,文化产业以知识密集型、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特殊行业为主,其产品具有资源共享性和相互转化性,具有重复多次开发和深度开发的特征。

区域文化产业是一种通过商业化模式运营的,以长期的历史传承以及现代新兴的区域性文化要素为基础,既能够发挥经济价值又能为文化传承带来保护的新兴文化经济系统。区域文化产业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群体,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是现代科学、现代工业文明和现代精神文明发展相结合的产物,并对其赖以发展的区域能产生巨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二、黑龙江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黑龙江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总体情况是好的,在传统文化产业基础上衍生和发展起来的冰雪特色文化产业、关东民俗文化产业、动漫旅游文化产业等迅速发展。然而,在黑龙江区域文化产业有序发展的大环境下,又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制约和影响着黑龙江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进程。

(一)管理体系不健全,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活力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文化的功能要求大部分被限制在教化以及思想引导方面,加之复杂的历史背景,极大地弱化了文化产业的经济性功能。由于黑龙江对市场拓展和需求的动力不足,文化产业相关管理部门和单位对市场调研不充分,“等、靠、要”的陈旧观念依然束缚和制约着文化产业的发展。黑龙江文化体制改革进程还没有和当前的市场体系接轨,管理体系仍然处于摸索阶段,与文化产业发展相配套的金融管理政策、土地保护政策以及税收政策等依然比较落后,无法满足区域文化产业发展要做大做强的市场需求。这些管理和法治体系的不健全从不同程度上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活力。

(二)文化产业结构有待升级

近年来,黑龙江文化产业无论是规模上还是发展上都取得了一定进步,但是由于文化产业结构设置和开发不合理,区域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还受到诸多阻碍。黑龙江文化产业整体规划仍然存在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在文化产业结构严重偏科,部分文化产业如冰雪旅游和夏日避暑旅游发展较快,而民俗文化、传统特色文化则发展迟缓,一些具有科学研究价值和市场开发价值的文化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区域文化产品的供给和文化产品的市场需求还存在严重脱节现象,文化人才和文化服务产业也相对匮乏。另外,管理和规划部门权责不明确,各个部门自行其事,各自为政。这些现象间接导致了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严重滞后性,文化产业结构有待升级优化。

(三)市场前期调研不充分,无法有效起到调节作用

黑龙江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整体水平尚处于探索阶段,在资源利用和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方面还不甚充分。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还没有完全确立,政府对文化产业的不重视以及缺乏前期市场调研,对市场认识不充分,无法准确评估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导致缺少强有力的文化市场作为调节手段,受众消费群体的消费水平比较低。加之个别文化企业规模较小,无法形成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品牌核心竞争力不足,没有一个完善的市场调节体系,无法将整体的区域文化资源优势和文化资源的优化作用发挥出来,使区域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抑制。

(四)融资渠道及保障机制有待完善

近年来,随着国家一系列保障产业投融资的政策及法规相继出台,投融资权益维护体系得到了普遍的重视,但是从文化产业发展投融资的情况来看,相关的政策制度还没有达到健全的程度,以至于政府对投融资的管理和保护还只能依靠行政管制手段,缺乏有效的政策引导和法律的保障,这种政策制度的不完善、法制的不健全、机制体制的不连贯性必然徒增投融资的金融风险,让投资方在没有稳定保障前提下对投资望而生畏,进而导致资金投入的高风险性,产生了虽有资金却无人敢投的状况,使得区域文化产业投融资能力不能真正有效发挥和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三、黑龙江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

可行性对策

(一)转变落后观念,加大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

落后的文化产业管理理念影响和制约着黑龙江文化产业的快步发展,导致文化产业内涵式发展缺少强有力的精神支撑,落后的观念仍然停留在一切事情政府办、一切问题政府管的阶段上,文化产业发展意识欠缺。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管理者和引导者,政府应当转换陈旧的观念、强化文化产业的自立意识,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植力度,为区域文化产业的快步发展增添动力。转变观念、强化意识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要将文化产业发展的社会影响和带来的经济效益有机结合,应该认识到任何产业无法产生经济效益就难以达成社会效益,应该认识到市场需求和社会大环境对文化消费主体的重要影响。二是将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意义提高到做好文化事业的层面上来,充分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文化事业的有机结合,互惠互利,发展好文化产业其根本目地就是为了做好文化事业,两者互为前提和基础。对于黑龙江而言,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力度重新融合各类文化产业,打造跨界文化优势,出台各类竞争性法规和文化产业扶植政策、投融资体系,让政府的政策惠及文化产业发展的各个方面,使黑龙江区域文化产业化发展走向正轨,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应相互协调并制定措施和政策为文化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二)健全文化产业方面法制法规

当前,关于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法规还不健全,不能有效发挥自身的导向作用。当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相关的法制和法规不能为文化发展提供制度保障的时候,就会对文化发展带来制约和阻碍。作为法制法规制定部门有责任将文化产业和其他产业分开去认识,按照意识形态属性和经济文化属性去探讨法制和法规的制定,既按照经济类法规标准执行,又遵从文化产业本身价值层面的法规法制。政府职能部门应切实加强文化产业市场的调研,掌握第一手数据资料,及时又有针对性地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建言献策。黑龙江应逐渐完善和加强文化产业相关法规的建设,确保文化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针对地方区域性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内容制定详实的有效的法制法规,在执行过程中,适当灵活,以期更好地服务于黑龙江文化产业发展的大局。

(三)完善体制、放活企业经营自主权

作为文化产业的主管部门,政府追求的是文化产业所带来的社会效益。针对这一需求,政府应做出宏观引导和政策指引,而作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同体的文化产业在政府的直接干预和指令性引导下,根本无法有效地实现文化产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这种强行管制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可逆转的影响。首先,政府的过分管制会导致文化产业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大打折扣,易造成政府指令过于严格和简单,脱离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其次,政府由于没有放活文化产业的经营权,管得太死,以至于出现效率低下和积极性不高等现象。再次,政府由于事事参与、层层过问,导致投融资体系难以正常发挥作用,导致投资风险增大、投资成本升高。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在政企经营权上要分开,只有文化企业获得了经营自主权,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四)开展品牌战略,打造品牌优势

文化产业发展的竞争力来源于文化的品牌优势,黑龙江区域的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但是在利用率以及文化产品的知名度方面依然很低,没有形成完备的品牌优势。因此,对于黑龙江经济文化事业发展而言,打造属于黑龙江的文化特色品牌显得尤为重要,而如何将资源优势向品牌优势转换是我们该深入思考的现实问题,如何通过特色品牌拉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就显得至关重要。黑龙江有必要将自身的资源优势作为出发点,将特色冰雪文化、夏日旅游文化、关东民俗文化、寒地黑土文化等特色资源打造成具有地域特色和竞争优势的文化品牌。

参考文献:

[1]包晓光,徐海龙.中国当代文化产业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363.

[2]徐艳芳.比较优势与区域文化开发[J].山东社会科学,2009,(02):71-73.

[3]张旭东.论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07):166-169.

作者简介:

黑龙江体育产业 篇4

1 体验经济与体育体验的内涵

1 . 1 什么是体验式经济

目前,作为最新的一种经济形态的体验经济,将会对消费者、企业以及社会发挥出重要的作用。体验经济的本质在于在消费者消费的过程中,通过某件产品获得商品和服务的消费体验,而作为消费者,喜欢这种消费模式,愿意为这样的个性化体验付费。体验的本质就是过程,也是心里感受,反应除了消费者通过某个事物获得心里的感受,逐步形成了较强的体验和意识。而随着文化水平和素质的不断提高,在消费者心中,体验已经逐步形成为一种幸福标准和生活方式。

1 . 2 什么是体育体验

由于上述已经对体验经济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而作为体育体验,其本质在于体育,也就是说消费者通过体育消费的过程中获得体育方面的体验和感受。消费者的体育消费的过程具体是指为了消费者获得满意的体验,在体验中使得消费者通过具有美感和挑战性的体育活动中获得满足和自我陶醉。消费主体需要通过在体育消费活动中感受到适度的紧张并从中获得幸福和快乐感的体验。最重要的是,在节奏快的生活中,消费者通过体育体验,从心里获得休闲娱乐。并从中获得身心放松,对于人际关系的调整也将会发挥出重要的作用,让消费者感受到美好的情趣以及获得健康的身体,进而,减少现代生活对消费者带来的不利影响。

1 . 3 体育体验价值的内容

众所周知,人们的幸福感与人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和身体健康状况有着直接的关系。而人们的积极乐观向上的情趣会增加人们的幸福感,所以,一个人具有良好的身体状况就会很大程度上增加人们积极的情绪。体育项目能够使得人们获得体育体验,并从体验中获得生活的幸福感。人们通过从体育活动中获得体育体验,使得人们获得积极的情绪,从而获得快乐,消除了生活、工作以及学习中带来的无形压力,让人们真正得到了身心的放松,并从中获得幸福感和满足感。所以,人们对于追求人生幸福体验和人生幸福与体育体验有着密切的联系,也是体育体验价值所在。

2 如何构建黑龙江体育产业体验经济

2 . 1 体育产业向体验经济的改革

消费观念逐步转变的今天,体育事业的发展不仅仅是国家、某个组织或者单位挣得荣誉的工具,体育活动是一项全民性质的活动。所以,体育活动的发展趋势需要成为人们获得心情愉悦或者人文关怀的一种体验。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也是体育产业发展方向,所以需要从消费者的角度进行思考,逐步增加体育内容和项目的种类,使得其变得更加的丰富,逐步提高体育项目的观赏价值,让体育项目更加的亲民,让普通老百姓能够从体育消费中真正的获得放松和娱乐,让人们在体育消费中获得自豪感和幸福感。在体验经济快速发展的年代,黑龙江体育产业的发展需要着眼于消费者的消费理念,需要不断发生改变和创新经营理念。制定的经营策略需要从消费者的体验角度出发,这也是使得体验体验提升到对个体消费者的人文关怀,从根本上对消费者个性的价值需求尊重和实现。目前,体育体验经济,包括了体育主产业以及相关产业的体验经济的发展还仍然处在不断完善中,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地域性的体育产业需要结合当地的民族文化进行,而在黑龙江的发展亦如此。消费者可以通过参与黑龙江当地体育旅游和各项特色体育活动,这个可以使得消费者充分的享受到畅快淋漓的感知和情感体验,让消费者从体育产业中体会到不同的文化新鲜感。通过与民族特色相结合的体育体验使得消费者蕴含的生命体验中潜能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激发,并且在文化审美情结中得到充分的满足和抒发。而且,通过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体验方式,能够使得消费者感受到不同的地区的充满民族特色的风光,让消费者与大自然相融合,使得人们获得自然所赋予的那份纯真以及人文和生态的融合体验。所以,黑龙江省在积极发展体育体验经济的过程中,需要对体验旅游项目的开发引起足够的重视,充分的展现出当地原生态的人文景观和体育资源,这样也可以使得文化多样性得到保存和传承,对于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民族传统节庆文化形态以及衍生体育旅游的消融和侵蚀得到了有效的规避。

2 . 2 如何构建黑龙江的体育经济

第一,要使得体育主体产业能够对经济祈祷促进和带动作用,他可以提供消费休闲娱乐和休闲体验,要把体育作为主体产业,以体育产业来拉动内需,引领和改变体育作为支柱产业带给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对于体育态度,最终使得消费者通过体育来获得心理的刺激与满足,让人们从繁重而有压力的生活中得到解脱,给予消费者心理的关怀和支持。第二,体育产品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给予消费者增加体育体验互动。体育产品的制造就是考虑到使得消费者参与到体育制造的过程中,让消费者有了这种体验,这种方式就是使得消费者获得心理的满足,而且消费者还能得到很多的有个性的商品,比如一些运动服图案的设计、运动装配的搭配,这都为消费者参与体育事业提供了各种可能和激情。第三,体育事业的发展使得相关的产业得到创新,这都给了相关的体育行业一次技术创新的机会,让他们为消费者设计出符合他们需要的产品,各类场馆都可以根据消费者的需要推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个性化的套餐,让普通的消费者真正参与到健身项目。

3 结语

黑龙江体育产业 篇5

(2010年11月)黑龙江省”哈牡绥东”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所属的哈牡绥东物流质押担保中心,依托银行,在黑龙江省率先开展了物流质押担保和质押监管业务。到今年10月末,已先后为9家中小企业办理了担保贷款,融资1600万元,破解了企业流动资金不足的难题。这是牡丹江市创新发展物流产业的做法之一。

据悉,这-家企业推出的仓单质押、保兑仓、融通仓和海陆仓四项融资业务,开创了黑龙江省动产质押的先河,破解了银行放贷难、企业融资难的症结,建立了安全的融资环境,为中小企业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其贸易中介服务为进出口企业搭建了可靠的第三方安全支付平台,解决了始终困扰中俄边境经济贸易长足发展的瓶颈问题。全面激活东北亚大通道的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加速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牡丹江地处中、俄、日、韩、蒙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区域,毗邻俄罗斯滨海边疆区,边境线长211公里,拥有四个国家一类口岸,口岸年过货能力达1200万吨。外贸进出口额连续12年居黑龙江省首位,对俄贸易占全省的半壁江山。目前,绥芬河有国际道路运输业务资质的公司9家,东宁4家。近年来,牡丹江市实施沿边开放先导区战略,把经济发展融入东北亚经济圈。2007年,首批“中-俄-中”内贸集装箱货物由牡丹江市起运,经由绥芬河口岸铁路运至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港口,经海上运输顺利到达上海港,中俄陆海联运大通道“黄金通道”顺利打造成功。

2009年11月4日,“中-俄-韩”国际陆海联运大通道合作项目“封闭型株式会社纳霍德卡国际集散站”项目在俄罗斯纳霍德卡港开建。该项目打通了东北地区新的出海口。

在打通中俄陆海联运大通道的同时,牡丹江市还积极丰富口岸群物流功能。绥芬河综合保税区目前已开始封闭运行,为牡丹江市发展边境口岸国际物流和保税物流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近几年,牡丹江市立足自身资源和产业基础,经济步入了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经济的大发展,客观上促进了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流动,对现代物流业服务的需求明显增加,使牡丹江市具备了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基础条件。今年牡丹江市被商务部确定为“全国流通领域现代物流示范城市”。

据牡丹江市道路运输管理处赵希恩处长介绍:为了使物流业适应牡丹江打造沿边开放先导区的需要,牡丹江市在市郊投资5.9亿元,建设哈牡绥东国际物流园区。功能包括:仓储物流;国际客货运港;物流保税监管;配载服务等。建成后重载车辆可以不经市区,客运车辆统一进站,可以有效防范安全隐患。目前,全市正在规划建设的物流项目已达到45个。

黑龙江体育产业 篇6

摘 要 冰雪运动和冰雪旅游产业有着天然的联系,黑龙江作为冰雪运动大省,应该大力发展相关的冰雪旅游产业。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观念上的、规划布局方面的、资金方面、客源结构方面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解决的对策和方法,促进黑龙江冰雪运动和旅游产业都能顺利发展。

关键词 黑龙江 冰雪旅游产业 冰雪运动

我国是一个经济大国也是一个体育大国,北京奥运会、伦敦奥运会我们创造一个个全新的纪录,但在冬季奥运会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国家已经看到了发展的契机。本文试从黑龙江冰雪运动的角度出发,找到和其相结合的经济发展上的契合点,

黑龙江是我国的冰雪运动的大省,多年来培养了大批杰出的冰雪运动员,如王濛、申雪、赵宏博、杨扬等奥运冠军,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但总体来说我们的冰雪运动还是落后于先进国家,而作为冰雪大省的黑龙江经济水平不是很高,因此,有必要借发展冰雪运动的机会提高经济水平。

一、目前黑龙江冰雪旅游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宏观调控力度不够,市场化程度不够

由于冰雪旅游产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对体育冰雪旅游产业的重要性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政府的有效地宏观调控机制还没有确立,整个运作还处于摸索阶段,而且市场化还没有形成,没有和国际冰雪旅游接轨,国内相关的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整体水平不高,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冰雪旅游资源紧紧限于滑雪、滑冰等个别项目,开拓的范围过小。

(二)具体规划不合理

冰雪运动中比较适合普及的是滑冰、滑雪、冰球、冰壶等项目,而在黑龙江省甚至全国普及程度远远不够,发展不协调,规划不合理、不科学,比如滑雪旅游,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 相关部门和企业没有在开展之前做好充分详实的调研,盲目兴建、扩建滑雪旅游项目。从2000年至2012年,黑龙江的滑雪场已经从十几家增加到二百多家,数量翻了好几番,但在质量上,由于一些滑雪场仓促上马,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滑雪设施、设备简陋,雪道安全隐患高、相应的管理工作不到位等,给我省的整体旅游造成负面影响。这势必导致滑雪旅游市场混乱,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从而造成资源的损失和浪费。

同时,冰雪运动和冰雪旅游发展不均衡,受地域、气候等因素影响我国南方北方发展极不均衡,我国冰雪运动和冰雪旅游大部分都集中在北方。在北方,也存在各项目之间发展的不均衡。在冰雪运动层面上,我国向来重视冰上运动,这里面也有投资少,见效快的因素,比如短道速滑、花样滑冰、冰壶等,而对雪上运动的投资少,除了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项目外,其他项目效果不好。而冰雪旅游正好相反,大量资金投入到滑雪运动,因为其收益大,而滑冰馆、冰壶馆不多,而滑雪场大多在郊区,会导致游客只能去郊区,而不能在市区的局面。

(三)资金不足,客源结构不合理。冰雪体育产业的配套设施

亦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凭政府拨款难以形成规模化发展基础。由于冰雪体育的消费群体相对较小,企业无法通过冰雪体育消费获得投资回报,因而获得赞助的资金有限,这无疑限制了冰雪体育产业的发展。同时,冰雪体育旅游产品的推展,也要大笔的宣传促销经费投入。所以,各地方政府投入发展冰雪体育旅游业的资金有限,出现了冰雪体育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是普遍现象。由于黑龙江远离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距中国国内经济发达的客源产出地较远,国际客源结构过分倚重东北亚区域性市场,各地对近程客源市场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对近程市场的依赖性使滑雪旅游受到当地经济形势的制约,且经营滑雪旅游的经济效益相对较低,影响到旅游住宿、旅游餐饮、旅游娱乐与购物的收入。

二、发展黑龙江冰雪旅游发展对策

(一)加强宏观调控政策、和市场接轨

政府要转变观念,不能认为旅游产业仅仅是夏季旅游,而是要把冬季旅游观念灌输进来。在政策上要对冰雪运动和冰雪旅游产业予以扶持,一方面鼓励全民上冰雪,一方面要让冰雪旅游企业受到经济上的回报。

(二)做好合理布局和规划

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要有一个高水平的规划,在规划中应对最优的冰雪资源结合配套设施,结合可借助条件,组合成若干个在时间、空间上布局比较合理的冰雪旅游区。最大限度地实现体育冰雪旅游与黑龙江经济的交汇、共同提高。充分利用各地区资源,有重点的突出挖掘、培育具有地域、民族、传统特色的体育冰雪旅游产业。比如滑冰、冬泳、冬季极限挑战、雪地足球、雪地摩托车等。政府要加强扶植,鼓励多元化投人,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对冰雪产业实行联合开发,尽快形成以冰雪旅游为龙头的冰雪产业完整体系,支持和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开发,开发系列冰雪旅游及配套产品,推动冰雪产业市场化、规模化,使冰雪旅游真正成为黑龙江拉动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

(三)加大宣传力度,打造黑龙江国际冰雪旅游品牌

目前,在黑龙江有两大冰雪盛会,哈尔滨冰雪节和黑龙江滑雪节,尤其是前者,有着很高的知名度,把合格的冰场和滑雪场都加入进来,有统一的标准。利用新闻媒体,尤其是网络、微博,加大宣传冰雪旅游力度,如对冰雪大世界、雪博会的宣传,同时要继续拓展新的冰雪旅游项目,比如雪乡、大庆林甸温泉的策划就非常成功。市场定位上以省内为主,其他省市为辅,和兄弟省份展开良性竞争共同促进和提高。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让世界认识冰雪,让世界认识中国,让世界认识黑龙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相信借着冰雪运动和冰雪旅游产业的发展,黑龙江的经济会上一个大台阶的。

★基金项目:项目类别:扶持共建项目。批准号12E095。项目名称:黑龙江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参考文献

黑龙江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篇7

近日, 黑龙江省省长栗战书召集省发改委、省经委、省科技厅和省信息产业厅, 研究部署加快黑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工作。

经过筛选和论证, 黑龙江累计提出IT类、化工类、能源类、机械制造类、新材料、生物医药和特色食品类、园区和基地类等7大类近60个高新技术项目。

栗战书指出, 黑龙江省第二产业基础雄厚、潜力巨大, 但工业内部产业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 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 必须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工业产业格局。要把各方面的目光引导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上来, 把力量凝聚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产品上来。

黑龙江大力扶持苜蓿产业发展 篇8

按照《规划》, 黑龙江省将建立苜蓿良种培育体系, 建立良种扩繁基地10万亩, 达产后年产苜蓿优良种子2 000 t, 实现优质苜蓿种子的有效供给;培育3~5个苜蓿种植面积10万亩以上、年生产加工苜蓿产品5万t以上的产业集团, 发展苜蓿专业合作社300个。

目前, 黑龙江省已确定4个苜蓿生产发展区域, 即以松嫩平原区为重点, 包括三江平原区、中东部丘陵浅山区和北部高寒区。为促进苜蓿产业迅速发展, 全省将采取一系列扶持政策。2012年, 黑龙江省财政将对苜蓿种植者给予每亩种子50元的补贴;对苜蓿种植规模2 000亩以上的, 其播种、收割、打包、翻晒等主要机械以及种子生产机械设备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30%的基础上, 省财政再增加20%的补贴。此外, 还包括种植苜蓿地块的农田水利建设按照种植粮食同等对待, 统一纳入当地水利发展规划统筹安排;对苜蓿种植规模达到万亩以上的龙头企业、规模养殖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 金融机构给予低息中长期信贷资金支持等。

黑龙江养老服务产业化探讨 篇9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 黑龙江人口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2001年黑龙江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 2005年为7.58% (国际上通用的人口老龄化标准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7%) , 至2008年这一比重已达9.2%。2005年老年人口比重比2001年提高了1.58个百分点, 年均增长5.9%;2008年与2005年相比, 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提高了1.65个百分点, 年均增长6.8%。老年人口呈现加速增长的态势, 人口老龄化趋势进一步加剧。

单位:万人、%

资料来源:黑龙江省统计局《黑龙江省人口老龄化现状简析》

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产业, 是老龄人口安度晚年的主要途径, 是完善社会保障机制的重要环节。在国外, 市场化运作的养老机构被视为“朝阳产业”。一些集医护、康复、疗养、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养老机构大受市场欢迎。目前, 黑龙江的养老服务业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 但由于社会转型、政府职能转变、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等因素, 养老服务产业发展严重滞后, 难以满足庞大老年人群, 特别是迅速增长的“空巢”、高龄和带病老年人的服务需求。

黑龙江养老服务产业发展滞后, 主要表现有:

1. 养老服务机构发展参差不齐。

目前黑龙江省养老服务机构主要有三类, 政府办的养老机构、社会组织机构经办的养老机构和民办的养老机构。政府办的养老机构, 由于政府全额拨款, 管理、服务的人员相对较多, 而且管理规范, 因而养老院人数爆满。政府办的养老机构目前存在的问题:一是由于管理人员多, 成本高, 大多数养老机构出现亏损状况;二是养老机构数量少, 供不应求。有的养老机构排队入住的需要等待1至3年。社会组织经办的养老机构, 绝大多数是利用现有的物力及本单位的富余人员, 就地转产改办成养老机构。社会组织经办的养老机构目前存在的问题:一是管理缺少规范。由于是利用单位现有资源兴办, 专业化程度不够;二是服务人员多是转岗人员和临时招聘人员, 素质相对较低, 服务意识较差, 很难得到老年人认可。因而这类养老机构入住率较低。民办养老机构, 大多数建在社区, 入住的老年人大多数离家不远, 子女探视方便。民办的养老机构的特点是规模不大, 经营机制比较灵活。民办养老机构发展最根本的问题是资金困难。民办养老机构建造需要支付昂贵的土地成本和建设成本, 运营主要依靠自有资金, 政府补贴和优惠政策非常有限, 向银行借贷难度也很大。这使得民办养老机构要么为节省成本而设施简陋, 要么因收费太高而没有市场。

2. 居家养老服务业起步晚, 服务内容单一。

黑龙江居家养老服务在面上推开刚刚开始, 社会各界对居家养老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未达成共识, 尚未形成广泛认同的舆论氛围。有关部门之间缺乏有效配合, 社区资源没有优势组合和充分利用。居家养老服务的内容还比较单一, 主要服务项目大多只是生活照料, 而老年人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已不再满足和局限于传统的单一家庭照料模式, 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物质和精神享受。居家养老服务的内容不能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需求。居家养老服务组织和评估监管体系尚未做到制度化、专业化。目前各级居家养老服务组织体系机构、编制、人员没有落实, 而是大多由老龄干部兼任。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日常管理及服务质量监管体系尚未有效建立, 工作大多是社区老龄干部分担的, 没有一支专职的队伍和工作机构。对服务对象评估没有引入科学的评估组织和标准。

二、黑龙江养老服务产业化发展对策

1. 健全养老服务产业化发展的法律法规。

加强养老服务的法制化, 使养老服务有法律法规可依可循, 这不仅是发展养老服务产业的需要, 更是整个养老保障体系的要求。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对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下养老产业的发展做出宏观的规划, 城乡的不同服务项目, 可以根据情况适当建立具体法规。各相关部门的工作要有法律的制约和监督。

2. 加大对养老机构的政策支持。

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以投资、合作、参股等多种形式, 兴建、扩建养老机构。经民政部门批准和社会团体管理部门认定, 符合国家相关养老机构标准的, 可申请享受一定扶持政策, 如对专门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文化、护理、健身等多方面服务的机构或组织, 凡属于非营利性的, 免征企业所得税;免征养老机构养老服务收入营业税;民办养老机构用于养老设施建设的专项资金, 确有困难的, 可报经税务部门批准, 予以减免照顾。

3. 抓市场化运作, 形成养老服务供需平衡的良性发展机制。

市场化运作, 是推进养老服务产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政府要加强对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监管, 整顿规范市场。严把养老机构成立的审批关, 保证质量优良的养老机构准入。通过设置养老服务内容、养老服务标准、价格确定依据和标准、入住对象的评估标准等基本规范, 对养老服务产业进行规范管理和监督, 确保养老服务质量的提高。

4. 加强对老年服务产业专门人才的培养。

对现有养老服务机构的人员进行职业培训, 加强对其职业道德、业务能力的培养。同时, 国家有关职能部门要制定老年服务职业资格标准, 加快老年服务产业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 有条件的院校可设学位培养老年学高级专门人才, 以便为社会输送更多的专业人才。

摘要: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 黑龙江省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速度加快。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产业, 是让老年人安度晚年的主要途径之一。与其他省份相比, 黑龙江养老服务产业化发展相对滞后, 养老服务机构发展参差不齐, 居家养老服务起步晚, 服务内容单一。推进黑龙江养老服务产业化发展应当健全法律法规、加大对养老机构的政策支持、引人市场竞争机制、加强对养老服务产业专门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养老服务,产业化,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1]黑龙江省统计局.黑龙江省人口老龄化现状简析, www.hlj.gov.com.2009-05-19

黑龙江旅游滑雪产业的现状研究 篇10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以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佳木斯市、牡丹江市、伊春市、大兴安岭市18家滑雪场为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期刊网、中国优秀硕博论文库广泛收集相关文献资料, 并进行细致的分析和整理, 为本论文的选题、问卷设计和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2) 问卷调查法

根据文献分析及走访, 编写了黑龙江省旅游滑雪产业的现状研究的调查问卷。问卷经11位专家效度检验, 确定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合理。经20位专家重测信度检验, R值为0.93, P值为0.01, 符合检验标准。本调查问卷共发放了264份, 共收回有效问卷248份, 回收率93.5%。

(3) 专家访谈法

走访了从事旅游滑雪方面工作的领导、专家、雪场经理、旅游公司经理和导游, 就论文中提出的关键问题与之进行访谈与交流, 听取意见和建议, 获得相关知识和信息。

(4) 数理统计法

采用数理统计法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 黑龙江省旅游滑雪产业的现状

(1) 黑龙江省滑雪场的现状

黑龙江省现有滑雪场289家, 占全国雪场总数的60%, 在百余家滑雪场中, 有质量等级的只有29家, 其中S级7家和SS级10家, SSS级8家, SSSSS级4家, 46%的雪场不具备相应的软件条件和硬件设施, 在功能上还无法适应滑雪旅游爱好者的多层次需求。黑龙江省滑雪场拥有索道 (空中吊椅索道和拖曳式) 190余条, 初、中、高级滑雪道500多条, 95%的雪场都配有滑雪服, 手套和雪帽, 雪场配有造雪机、压雪车、雪地摩托等设备, 个别雪场还创建了专业滑雪学校。

对黑龙江省18家滑雪场 (如下表) 进行调查研究, 这些雪场总占地面积3845.06多万平方米, 拥有各种雪道97条, 占地面积146.39万平方米。18家滑雪场共有索道79条, 其中吊椅式索道25条, 大约长为19.062km, 拖牵式索道44条, 雪道长为13.526km, 所调查的滑雪场基本都拥有造雪机、压雪机及雪地摩托, 造雪机128台, 压雪机27台。各雪场滑雪器材 (雪板、雪鞋) 总计1.5万余套, 其中有1000副以上雪板的雪场有7家, 500副以上的有3家, 不足500副的有8家。雪具多为日本进口的二手雪具, 只有1/3为全新的进口雪板, 多数雪场提供雪服出租业务。

(2) 黑龙江旅游滑雪产业的现状

黑龙江省旅游滑雪开发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 历经十几年的建设和发展, 已经形成了相当大的规模, 其中亚布力、帽儿山滑雪场和二龙山滑雪场已名扬四海。黑龙江省的旅游滑雪产业从单一冰雪观赏娱乐活动, 发展成为融文化、体育、经贸和科技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活动。黑龙江“中国滑雪旅游胜地”、“世界冰雪旅游名都”的形象已出具规格, 并被全国各地的人们, 甚至是全世界的人民广泛认识, 滑雪旅游客源已经覆盖世界65个国家和地区, 特别是国际冰雪节期间的经济贸易洽谈会吸引了来自韩国、日本、新加坡、英国及国内一批知名企业。随着旅游滑雪产业规模的不断壮大和发展, 基础设施配套程度的不断提高, 势必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在打造冰雪旅游经济的同时, 带动了黑龙江省旅游滑雪产业的繁荣发展, 滑雪用品、滑雪器材、滑雪服装、造雪机、压雪机等、滑雪健身娱乐、滑雪竞技表演、滑雪培训, 房地产、宾馆、滑雪传媒、滑雪保险、金融、民航业等都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旅游滑雪产业为黑龙江人创造了无限的商机, 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2. 黑龙江旅游滑雪产业存在的问题

(1) 投机行为过重

目前, 黑龙江省90%的滑雪场是企业或股份制公司投资建设的, 公司投资的目的是赚钱, 因此, 就造成了这样一种理念, 大家都想尽一切办法, 希望尽快地收回投资, 完全没有把滑雪场经营当作一项事业来经营, 根本不想长期的投资, 都是短期行为, 这样对整个旅游滑雪产业的发展极为不利。

(2) 行业管理乏力

开发旅游滑雪产业, 是一个涉及面广、历时较长、程序复杂的系统工程, 必须有政府的引导、调控和支持。但是, 目前我国还没有对口管理机构和组织, 同时缺乏行业管理标准、相关管理办法, 以及对滑雪装备业、滑雪用品制造业的扶持政策等。

(3) 专业管理人才数量不足

通过对黑龙江省滑雪场的随机调查显示, 滑雪场拥有大学本科以上的工作人员平均为2人, 管理专业的平均为1人, 体育专业的平均为0.6人, 其他专业的平均为0.4人, 从以上数字完全可以反映出黑龙省旅游滑雪产业管理人才紧缺的程度。

(4) 配套服务水平低

滑雪场的工作人员文化素质低, 服务意识淡薄, 特别是管理缺乏规范性, 工作人员基本上没有经过正规的的培训, 对专业知识的了解不够深入, 而且有些滑雪场甚至存在家庭式管理, 从业人员不固定, 流动性大, 没有形成优质、稳定的服务体系。

(5) 专业教练员少

真正的滑雪教练员都是经过正规培训之后才能上岗工作, 有些刺激并且危险的项目, 其教练的培训更为正规、严格。我国的滑雪场缺少经过正规、专业化培训的教练队伍, 很多雪场的教练, 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 只是自己会滑雪, 能做出简单的示范动作, 进行一些基本的讲解。

(6) 安全救护意识淡薄

大部分雪场的经营者安全意识淡漠, 滑雪场的安全保障措施不到位, 滑雪者的最基本的安全不能得到保证, 专业救护设备和救护人员大多数雪场不具备、做不到。雪道两侧, 特别是危险地段没有警告牌和防护设施, 一旦发生意外, 后果不堪设想。

3. 结论

黑龙江省旅游滑雪产业的发展空间是巨大的,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其自身的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以滑雪为主的旅游滑雪产业, 进一步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黑龙江省旅游滑雪产业应瞄准世界一流滑雪产业, 由数量扩张为主, 向提高质量, 提高规模档次的经营方向发展。通过承办各种国际重大滑雪赛事, 提升滑雪品牌的国际竞争力, 加强区域竞争力, 精心开发建设, 搞好环境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科学管理, 培养出一流的滑雪基地及建设旅游滑雪产业大省、强省, 以旅游滑雪产业为龙头,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做出贡献。

4. 建议

(1) 加大宣传力度

尽快制定旅游滑雪市场开发战略, 明确宣传和促销的主攻方向, 根据国际滑雪市场的发展趋势, 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 特别是不同的消费人群, 确定相应客源市场开发战略。创建旅游、文化、新闻紧密结合的宣传、促销机制, 大力宣传我国旅游滑雪产业的发展状况, 塑造黑龙江省旅游滑雪产业良好的集体形象。

(2) 提高专业管理人员的水平

我国旅游滑雪产业要想与国际接轨, 提高优质的服务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 只有不断加强改善和提高服务质量和档次, 才能够扩大我国旅游滑雪的国际知名度, 赢得更多的客人和市场份额。因此, 首要任务就是要对从事滑雪产业的经营管理人才进行系统培训, 让他们学习和补充现代管理的理论知识, 了解当代旅游滑雪发展的特征和广大民众生活方式的发展趋势。同时在服务质量上多下功夫, 服务质量的高与低, 在一定程度上会起到增添或减少旅游资源吸引力的作用, 打造一个高水平的企业, 不能只想到经营和收益, 要时刻记住“用一流的服务吸引一流的游客”这一观念。

(3) 加强行业管理

政府部门在进行行业管理的过正中, 各个部门要加强统筹协调, 各司其能, 各尽职责, 政府职能部门应发挥其宏观监管和调控作用, 制定雪场管理条例, 确定滑雪场标准, 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适应滑雪运动和滑雪旅游市场的经济需要。鼓励公平公正的竞争, 优胜劣汰, 进一步保护和完善滑雪场的市场运作权益, 完善滑雪指导员培训制度, 制定技术、理论相应的等级标准, 严格考核。

(4) 扩大旅游滑雪的产业链

由于滑雪运动的快速发展, 造成相关产业巨大的市场空间, 很多具有远见卓识的中国企业家已经关注滑雪市场。因此, 引导相关企业投身于滑雪设备工业和滑雪服装行业, 利用现有厂家生产滑雪设备和滑雪服装, 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创造更大价值。以滑雪场为核心大力发展滑雪健身娱乐、滑雪竞技表演、滑雪培训、滑雪房地产、滑雪宾馆、滑雪传媒、滑雪保险, 带动相关的吃、住、行、游、购、娱等相关产业, 同时, 支持黑龙江滑雪装备集团等企业发展雪具、造雪机、滑雪服装、索道等产品生产, 逐步发展壮大我省自己的滑雪配套产业。随着雪具、雪场机械国产率提高, 价格下降, 会对黑龙江省滑雪场地建设和让更多的人走进滑雪场起到大推动的作用, 从而带动当地交通、旅游、宾馆、通讯、餐饮、零售、地产业的发展。

(5) 提高竞争力

提高滑雪市场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滑雪质量、价格、服务水平、接待能力等方面, 要对旅游滑雪产业的消费群体和消费标准做好细分和定位, 及时地掌握滑雪旅游者人数的变化情况, 同时, 滑雪场应根据自身条件, 市场定位要准确, 满足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类别旅游滑雪者的各种需求。

(6) 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在经济全球一体化和体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下, 国际知名大公司一致看好中国巨大的旅游滑雪市场, 充分, 利用欧洲的先进滑雪设备和管理经验, 有组织、有计划地进入中国旅游滑雪市场, 因此, 要求我们的相关政府部门和行业机构, 必须严格遵循国际市场的原则和经营规则来发展我国的旅游滑雪产业, 合理有效地利用国外资金、技术, 促进我国旅游滑雪产业向着国际化、市场化的方向发展, 优势互补, 相互帮助, 双方共赢。

参考文献

[1]付玉娟, 王广贵, 霍尔东.黑龙江冰雪体育旅游品牌发展建设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06, 92 (24) :20-21.

[2]曲天敏.试析体育旅游与旅游体育[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9, 43 (10) :28-31.

[3]董欣.冰雪节庆体育活动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 2010, (1) :25-27.

[4]张丽红, 杨喜君.哈尔滨市冰雪旅游形象塑造研究[J].冰雪运动, 2007, 29 (3) :87-89.

[5]徐文东.论冰雪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冰雪强省战略[J].冰雪运动, 2006, (1) :89-92.

[6]孙威, 刘明亮.我国冰雪消费及相关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9, 32 (11) :11-14.

如何开展黑龙江省冬季体育教学 篇11

一、开展情况

每年的冬季,黑龙江省教育厅和各地教育局都会联合发出通知,号召全省各地市开展一年一度的“百万青少年上冰雪活动”,其目的是充分利用冰雪优势,重点做好小学低年级和幼儿园的“上冰雪”活动;重点扶持各级各类冰雪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基点校,抓好业余训练工作,注意发现和培养有前途的“苗子”,使“上冰雪”活动成为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载体。从全省各地市有关部门了解到哈尔滨、大兴安岭等地市开展冬季体育教学情况较好,其总体特点为:

1.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特别关注

近年来,我國学生体质逐年下降,我省青少年的体质状况也不尽如人意。每逢入冬时节,一个班的学生至少有一半以上感冒、咳嗽,体弱多病、抗寒能力差、免疫力低是我省学生体质的现状。面临这种状况,省政府、教育厅、体育局和全省各地教育局要求,对有能力、有条件的学校,体育、教育部门应给予必要的督促、指导,采取逐校抓落实的办法,保证冰上活动的开展。没有条件的学校,倡导开展丰富多彩的冬季户外体育活动。鼓励学校利用好天然冰面,自编上冰活动内容,自制简易器材。有场地、有条件的地方,体育、教育部门要有计划地浇灌标准中心冰场,方便周边学校开展冰上活动。

2.地域特点

以哈尔滨市为例,哈尔滨市体育局要求各区、县(市)必须克服困难浇建中心冰(雪)场,冰雪体育长廊沿线的区、县(市)必须浇建两处以上周长400米的中心冰场。对符合条件的市级中心冰(雪)场,哈市体育局每块扶持10000元,对符合条件的区、县(市)级中心冰、雪场,每块扶持6000元;对在“上冰雪”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先进学校,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市教育局将继续加大对基点校的冰雪器材投入力度,并按规定执行冰雪体优生中考加分政策。

“利用冰雪资源,丰富林区文化生活”是大兴安岭地区开展冰雪活动的主题,多年来大兴安岭地区政府及教育局高度重视“百万青少年上冰雪活动”,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传统冰雪项目、特色冰雪项目和冬季户外体育活动。举办冰雪项目竞赛和趣味竞赛;参加省教育厅举办的基点校速滑比赛,开展“上冰雪”活动检查、评比和培训工作;开展以冰雪内容为主题的校园冰雕、雪塑等活动;开展以冰雪为主题的校本课程建设活动。迄今为止已经成功举办了8届全区中小学生冰雪运动会,每年设立比赛项目5大项42个小项,除速度滑冰、滑雪等传统项目外,还开展了雪地足球、冬季越野长跑、冰上保龄球、雪地韵律操等特色项目。

3.家长支持,学生乐于参与冰雪运动

与学习相比,学校与家长更担忧学生体质的下降。从今年的调查中显示,以前不浇灌冰场的学校,在学生家长的建议下,今年浇灌了冰场并扩大了冰场面积。坚持浇灌冰场的学校,在每年都开上冰课的同时,冰场质量和档次也越来越高,学校冰场双休日照例对外开放。为保障安全限本学区和本校学生在假期期间由家长陪同上冰,学校派专人维护与看管。

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的成功举办,激发了我省中小学生爱好冰雪运动的兴趣,鼓舞了他们不畏严寒、强身健体的士气,锻炼自身的意志品质,在冰雪运动中享受快乐,在冰雪运动中“活”起来、“动”起来、“热”起来。

二、存在问题

虽然我省地方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但仍存在以下问题亟待解决:

1.冰扬数量少

全省百万学生只有不到500块不规则冰场,全省各地市有近70%以上的中小学校没有浇冰场,有的学校以前曾有过冰场,但由于水费上涨和校园安全等问题都终止了。

2.资金缺口大

大部分学校因无法承担“巨额”水费,而取消上冰课。学校在每年的11月末开始浇灌冰场花费近5000元。但随着12月初气温回升,冰场融化,大部分冰面遭受破坏,迫使学校不得不重新动用人力、物力进行维护,又花费了3000多元,增加了成本。冰场管理费用增大,仅浇灌冰场、管理等冰场维护费用已使学校不堪重负。

3.安全隐患多

学校取消上冰课的主要原因是考虑到学生的安全。近几年,相继有掣生在上冰课时不慎摔倒磕掉门牙、撞击后脑门事件频频发生,家长向学校索要高额赔偿,体育教师因此受严重处分和离职现象时有发生,导致大部分学校直接“砍掉”上冰课。

4.后备人才缺

学生不愿意学滑冰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文化课的负担重,怕吃苦;二是家长有误解,认为会影响体形。目前,学滑冰的学生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参与的人少了,选拔人才的余趱就小,在某些地方出现教练员闲置,多于运动员的现象比比皆是。   三、解决办法

1.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获取多方支援

政府支持是一方面,全省各地市要积极主动,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其中解决资金与场地的问题;争取当地新闻单位的支持与参与,开辟专栏,制作专题节目,对开展好的学校和个人进行宣传和报道;建议教育行政部门把冬季体育冰上课的达标成绩纳入到中考和高考的成绩中,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

2.多校合浇与高校资源共享

浇冰场受到场地和资金限制,学校可以考虑“两校一冰、多校一冰、与高校共享”等方式缓解缺冰场的问题。学校可根据地理位置与相邻的学校和高校共同维护一块冰场,提高冰场的利用率,节约人力、财力,物力,资源共享,增进友谊。

3.积极开展冰雪运动会和冬令营

开设冰上课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参与冰雪运动的兴趣,提高锻炼身体的技能。参加冰雪运动会是检验学习成果的重要途径,各地可采取以市、区、校为单位,每年举行冬季运动会,每两年举行一次冬令营,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到冰雪竞技中来。强调全员参与、提倡多种活动形式、筛选拔尖人才,带动片区冰雪运动水平。

4.加强冬季安全防护,共建和谐校园

在冬季进行“上冰课”期间,学校要充分做好上冰前的准备。首先要召开家长会,向各位家长发出倡议,希望他们能够配合学校参与到“上冰课”的活动中来。其次要建议家长为学生投一份意外伤害保险,为的是保障学生和学校的双方安全。第三是学校校医室要备好外伤药品和急救设备,定期培训班主任和体育教师急救常识。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当中教会学生如何“摔倒”和自我保护方法。

5.建立冰雪人才后备基地,培养冬季运动体育人才

为培养我省传统项目和特色项目后备人才,哈尔滨市、大兴安岭地区、齐齐哈尔等地在中小学校纷纷成立了速度滑冰队、小冰球队、冰壶队、滑雪队,省内仅小冰球队就成立了30多支,哈尔滨市部分小学成立了冰壶体育基点校,并作为冬季特色上冰雪运动在哈尔滨市中小学校逐渐推开,主要为我省今后冰壶运动的发展培养后备人才。

作为國家冬季体育运动项目后备人才基地,多年来我省已为國家输送了大批优秀的体育后备人才。目前,全省各地多所中小学校实施了冬季项目体育后备人才“二个一”工程,专项培养、培训冬季运动体育人才。

如何激发学校参与“百万青少年上冰雪活动”的热情,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把开展评比与奖惩办法作为常规机制深入贯彻执行,各地学校才会有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育是推动冰雪文化的主力军,学校是培养冰雪运动后备人才的基地和摇篮,如何把我省的冰雪运动传承下去,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的课题,我们将不辱使命,不断积累冰雪教育教学成果,增强中小学生体质,丰富冬季文化生活,推动本省冰雪教育深入开展,再创龙江冰雪辉煌!

黑龙江特色食用菌产业概况 篇12

1 黑龙江省特色食用菌产业基本情况

1.1 资源状况

黑龙江省森林覆盖率为35.5%,林业用地占49.3%,林木资源丰富,林区的树木枝桠、加工业边角废料、木屑等均可利用生产食用菌。同时农区现有耕地866万公顷,作物秸秆丰富,均可作为食用菌生产原料资源。黑龙江省具有适合食用菌生产的优越的气候条件,光照充足、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适合生产高品质食用菌,生产的黑木耳、猴头、滑菇等品质均优于南方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盛誉。另外黑龙江省拥有种类繁多的野生食用菌,可为进一步发展食用菌产业提供丰富的种质资源。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同时也是老的林区,拥有大批的林业下岗职工及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成为该省发展食用菌产业的丰富人力资源。

1.2 产业现状

20世纪90年代前,黑龙江省食用菌一直是以黑木耳为主导的传统格局,近年来滑子菇、猴头、白灵菇、杏鲍菇、鸡腿菇的生产逐步增加,并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食用菌生产基地与专业产地。黑龙江省特色食用菌(黑木耳、猴头、滑菇)生产已由一家一户零星分散种植,逐步向一个村、一个乡、一个县、一个农场林场为单位的大规模集约化生产发展,效益不断提高。

2008年,黑龙江省食用菌栽培规模达已达到23.8亿袋,比上年增加15.5%。总产量104.7万吨,比上年增加8.0%。总产值39.7亿元,比上年增加6.0%。主栽品种仍为黑木耳,产量占食用菌总产60%以上[2]。目前已有东宁县、尚志市、林口县、海林市和伊春市五营区食用菌产值超亿元。黑木耳、滑子蘑、猴头菇、香菇等主要品种,逐步向优势产区集中,很多地区食用菌已成为主导产业,如哈尔滨市郊区、伊春朗乡的香菇,东宁、尚志、伊春、鹤岗、大兴安岭的黑木耳,林口、延寿的滑子蘑,海林的猴头菇,肇东、哈尔滨郊区的平菇等。

2 发展特色食用菌的优势

2.1 气候优势

黑龙江省属寒温带-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全年无霜期多在90~120天,夏季凉爽宜人,昼夜温差大,日照充分,无霜期3~5个月,年平均降水量250~700mm之间,全年降水的60%集中在6~8月份,这样的气候非常适合食用菌的生长。生产的特色食用菌品质优,价格较高,市场供不应求。

2.2 资源优势

黑龙江省森林资源丰富,特别是适合食用菌生产的柞木、桦木等硬杂木贮积量丰富,仅枝芽材及清林木就可以发展相当数量的食用菌。另外,黑龙江省还是全国的大豆、玉米的主要生产省,每年都有大量的豆秸、玉米芯及玉米秸杆产生。这些原料,富含食用菌生长所需的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及其它营养成分,是生产食用菌的好原料。黑龙江省拥有500多种野生大型真菌,林区的树木枝桠、加工业边角废料、木屑年产量巨大,农区农作物秸秆丰富,均可作为食用菌生产原料,这为黑龙江省发展食用菌产业提供了原料保障。黑龙江省野生食用菌资源丰富,特别是一些木腐性菇种,如黑木耳、猴头、榆黄蘑、元蘑等。这些资源都是东北地区特有的,也是黑龙江省食用菌的优势菌种。

2.3 地理优势

黑龙江省地处东北亚的中心地带,是东北亚区域经济中一个重要的人员流动、物资集散和信息传递中心。黑龙江省发展同俄罗斯、东欧、日本、朝鲜、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食用菌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有着极其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前景[3]。黑龙江省地域辽阔,与俄罗斯水陆相连的边境线上分布着数十个口岸,是中、俄间开展各种交流的通道。俄罗斯食用菌生产技术水平低,80%的食用菌产品需求依靠进口,其主要进口国之一为中国,黑龙江省是我国食用菌对俄出口的重点地区。

2.4 人力资源丰富

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同时也是老的林区。大、小兴安岭及伊春等地的大批林业职工在林业实施“天保工程”以后,从林业砍伐的主线上退下来,面临着二次创业。发展林下经济,特别是食用菌产业,成为各个乡、镇及林场、农场的特色项目,在全省各地受到高度重视。大批的林业下岗职工及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成为黑龙江省发展食用菌产业的人力资源优势。

2.5 栽培基础广泛,栽培技术成熟

黑龙江省人工栽培食用菌已有几十年历史,特别是近几年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食用菌生产在全省遍地开花,蓬勃发展,为我国优质黑木耳和特色猴头、滑子蘑生产的主产区,有多年的栽培历史,形成了多个特色食用菌栽培专业村,群众基础较好,栽培技术成熟,拥有大批懂技术、会管理的专业栽培技术人员和广泛的栽培骨干。

2.6 政策优势

食用菌生产属于生态环保产业,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食用菌是利用农林废弃物做原料进行生产,为国家节省大量的林木资源。食用菌产业是“低耗、高效、生态”的循环经济,是应该大力发展的新型循环经济模式。

3 特色食用菌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

3.1 管理无序、执法无力现象普遍,宏观调控力度、扶持政策较弱

在食用菌产业发展战略、体制、机制、措施等方面,政府没有统一的规划与调控;在政策引导与经费支持方面政府主导地位不突出;食用菌产业的“引领”作用、“渗透和融合”的力度、“覆盖”的范围没有使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形成合力,以有效的合作模式形成创新联盟,各自发挥的作用相对薄弱;文化宣传、市场导向不明晰;没有明确或成立行政主管单位及监管责任;再加之相关的管理办法及标准出台滞后,法律约束力苍白,这与食用菌产业在黑龙江省农业生产中位居第4位的地位极不相称,不利于食用菌产业有序、健康发展。

3.2 分散发展,无序经营

目前,食用菌生产大多数以个体生产经营为主,缺乏统一协调和宏观调控手段,在流通领域内没有稳定畅通的渠道,缺乏有序的经营管理和有效的信息服务体系,使产供销无法很好的衔接,盲目无序的状态更为突出。无计划生产,使食用菌生产大起大落,时常出现菇多价低,影响食用菌生产的发展。

3.3 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黑龙江省的黑木耳、猴头、滑子菇、香菇等食用菌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享有盛誉,在人们注重食品安全的同时对食用菌产品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生产环节都有严格的标准。面对市场的新变化,菇农生产观念转变不及时,还有相当一部分栽培者注重产量忽视质量。如黑木耳生产上,使用灭草剂导致多批产品出口不合格。

3.4 生产管理粗放、市场应变能力差

目前,传统的家庭分散型、小规模粗放型生产方式在黑龙江省食用菌产业中占有相当高的比例。虽然这种生产方式具有投资成本低、有利于快速推广等优点,但生产中却存在着设备条件简陋、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产品质量差异较大、资源利用率低、生产效益低的缺点。同时菇农小农经济意识还比较浓厚、生产经营适应市场流通和外贸出口需要的能力较差。这种传统生产方式承受自然风险的能力很弱,承受市场风险的能力更弱。广大菇农作为生产的主体,直接参与市场竞争,如若市场形势差时,易形成千家万户的无序竞争,导致食用菌产业发展受挫。2007年的气候异常,导致很多菇农减产。2008年的经济危机,导致卖菇难、增产不增收的现象发生。如果不能有效遏制食用菌产业整体效益下滑的趋势,会严重挫伤广大菇农的生产积极性,将严重阻碍黑龙江省特色食用菌产业的发展[4]。

4 特色食用菌主产区概况

4.1 东宁—牡丹江—尚志带食用菌产业发展情况

牡丹江市近年来食用菌产业发展迅速,2008年食用菌生产达15.3亿袋(块)。其中黑木耳13.2亿袋,滑菇1.44亿块,猴头0.38万袋,其他食用菌0.34亿袋,产量达76.7万吨(鲜品),总产值达26.7亿元,拉动全市农民人均增收1298元,食用菌产业以无可争辩的事实成为拉动农业经济的第二大主导产业[5]。目前,该产业已覆盖10个县(市)区,乡(镇)级生产基地达41个,专业村267个,年生产能力超过200万袋的大型菌包厂10余个,带动农民3.2万户以上,并形成“一县一品、各具特色”的格局。中国食用菌协会授予牡丹江市“中国食用菌之城”、东宁县“中国黑木耳第一县”、海林市“中国猴头菇之乡”、林口县“全国食(药)用菌行业优秀基地县”的荣誉称号。

尚志市是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后起之秀,2008年生产规模已经发展到7.6亿袋(块)。其中黑木耳5.8亿袋,滑菇9000万块,其他食用菌9000万袋。苇河和亚布力林业局年产量都超过1亿袋,建成了年生产能力超过2000万袋的全国最大的黑木耳示范基地—“亚布力宝山食用菌示范基地”。尚志市17个乡镇中生产量在3000万袋以上的有珍珠山、苇河、亚布力等7个乡镇,专业村屯达23个,专业户达1.2万户。食用菌加工企业达15个,年加工能力1.0万吨以上,年产值3.2亿元。新建的中国海林山产品交易市场占地面积3.6万m2,集销售、加工、仓储、综合服务为一体,销售产品达5大系列30余个品种。

东宁县是全国闻名的黑木耳生产县,坚持把食用菌产业发展作为全县农业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2010年,全县共发展食用菌8.81亿袋,其中黑木耳8.8亿袋,滑子菇、元蘑等其它菇类100万袋(块),总产量3.6万吨,总产值16.5亿元,拉动农民增收8600元。目前全县食用菌生产规模、产量、产值和拉动农民人均增收分别达到2005年的230%、290%、630%、800%。全县黑木耳专业村达到85个,带动1.8万户、4万多人从业,全县黑木耳生产规模超亿袋的镇5个,超3000万袋村1个,超2000万袋的村4个,超1000万袋的村14个,形成了村村生产的良好格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凭借全国绝无仅有的技术优势、质量优势、规模和产量等优势,赢得了业界瞩目和上级嘉奖,先后被授予“全国小蘑菇新农村建设十强县”、“全国食用菌行业优秀基地县”、“全国食用菌餐饮文化示范县”、“中国黑木耳第一县”等荣誉称号。2007年,成功当选为中国食用菌协会黑木耳分会首任会长单位;2009年,被农业部纳入到中国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中,并成为该体系中最亮丽的示范基地和富民增收的样板。在食用菌产业的强力支撑下,2009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全省率先突破万元。

林口县山清水秀,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境内山多林密,江河纵横,风光秀丽。林口县县委、县政府1999年就把食用菌产业化建设作为培植农村财源建设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把农村、农业、农民的问题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2006年,林口县食用菌栽培量达到3.0亿袋,总产量达到4.5万吨,实现产值6.5亿元,为农民增收3.5亿元,促进农民人均增收1200元。2010年,食用菌生产规模4.9亿袋(块)。其中黑木耳2.7亿袋,滑子蘑1.8亿块,其它食用菌4000万袋,产量24.5万吨,产值8.5亿元,带动农户8500户,人均增收1800元。2010年以“科技推广年”活动为载体,以促农增收为核心,菌业兴县为目标,重点规划全县食用菌产业布局,打造滑子蘑基地标准化生产示范县。通过实施国家富民强县工程项目,扩大奎山乡吉庆村、莲花镇江西村等示范基地规模、标准化程度,其中的黑木耳、滑子蘑为两大传统菌类。2010年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奎山乡吉庆村建设标准化滑子蘑种植园区,建设标准化滑子蘑种植大棚20栋7000平方米。在中国牡丹江第六届“金鼎杯”国际食用菌烹饪大赛上签约突破了2000万元,提升了林口滑子蘑生产在国内、国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海林市食用菌生产已有多年基础,遍布全市各乡镇。2005年初,该市将食用菌产业列为全市农业重点产业之一。栽培菌类已发展到猴头、黑木耳、滑子蘑、平菇、香菇等十多个菌类,全市食用菌发展到1.44亿袋(块)。2006年栽培总量达1.6亿袋。2007年达2.5亿袋。2008年栽培总量达3.28亿袋,平均每年以31.2%递增。2010年海林市食用菌规模已达6.7亿袋,较上年同比增长23%,农民人均增收6820元。其中黑木耳5.53亿袋、滑子蘑0.52亿块、猴头蘑0.5亿袋、其它菌类0.15亿袋。可实现产值13.5亿元,纯收入6.7亿元。目前,海林市8个乡镇123个行政村实现了无食用菌产业空白村,33个示范园区中有28个园区生产规模在50万袋以上。2005年海林市被国家标准委员会审定为国家级猴头菇标准化示范区,2007年被中国食用菌协会评定为“中国猴头菇之乡”,境内海林镇被评为“猴头菇特产镇”。

4.2 伊春—汤旺河—嘉荫带特色食用菌产业发展情况[6]

伊春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与俄罗斯隔江相望,边境线长2495公里。伊春市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开始生产食用菌,由最初的木段栽培发展到现在的袋栽黑木耳。食用菌产业作为短平快项目,投资小,见效快,逐渐得到了林区职工的认可。2005年伊春市食用菌生产规模3.8亿袋,2006年生产规模4.4亿袋,产量1.5万吨(干品)。其中黑木耳年生产达4亿多袋,产量达1.2万吨,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黑木耳生产基地之一。2008年,全市食用菌总生产量在6亿多袋(块),其中黑木耳就有5.6亿袋,滑子蘑277万块,猴头186万袋,元蘑170万袋,产值达8亿多元。食用菌产业为林区下岗职工提供了再就业的机会,也带动了食用菌加工企业的建立与发展。超千万袋林业局(县、区)12个,超100万袋林场所(村)89个,超10万袋的专业大户有311个。伊春成为全省黑木耳主产区之一,产量约占全省产量的19.2%、全国产量的9%。“十一五”期间伊春市发展国有、民营科研所4家,技术推广站21个,食用菌加工企业29家,消化本地食用菌原料的31.6%。2009年,食用菌加工业实现产值14417万元。同时,相关加工业也得到一定发展,为伊春市发展“十二五”食用菌产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伊春市汤旺河区(汤旺河林业局)位于伊春市东北部,小兴安岭顶峰。市委、市政府把推进食用菌产业快速发展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2004年,黑木耳生产量只有1860万袋,平均单产25~30g。到2006年,黑木耳产量已达到3260万袋,单产增加到35~40g。2007年,仅黑木耳年生产突破4000万袋大关,为社会主义新林区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汤旺河区把完善食用菌生产联合体建设纳入重要工作议事日程,全区供重组生产联合体39个,培育优质中心户39个,生产黑木耳3150万袋,各种菇类食用菌生产940万袋,实现了食用菌生产总量不滑坡、技术有创新、工艺有改善、管理又提高的工作目标。

嘉荫县黑木耳产业发展迅猛,生产规模日益壮大,产业的兴起推动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促进了农民收入大幅攀升。2006年,嘉荫县黑木耳收入840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0.07%。此项农民人均收入200元,占农民人均总收入的5%。2007年,嘉荫县袋栽木耳达1776万袋,耳农实现销售总收入2797万元,纯收入1251万元左右,人均黑木耳纯收入达300元,同比增长了50%。全县73个行政村共有50个村发展黑木耳,其中超100万袋的5个,超50万袋的1个,超30万袋的6个,形成良好发展局面。发展规模由1997年的2万袋达到2008年的4073万袋,累计实现产值2000多万元。青山乡建华村是典型的农林交错地区,长期以来农民人均耕地少,是全县有名的贫困村,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不足1000元。为了摆脱贫困,在县农委的指导下,村干部率先带头试种,到2009年全村袋栽黑木耳达到500万袋,实现利润584万元,农民人均增收1.5万余元。如今依靠黑木耳产业,使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5 黑龙江省特色食用菌产业发展建议

加大特色品种栽培规模,并在特定区域形成“一县一品,各具特色的栽培品种”。

开展代用料研究,增加农作物秸秆的使用率,应对资源危机。建立和发展寒地特色食用菌循环模式,避免生态危机。

打造二条特色食用菌产业带:尚志—牡丹江—东宁、伊春—汤旺河—乌伊岭。

利用冷凉气候优势推行新技术,提高管理和生产水平,标准化组织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加大精深加工的研发力度,加大食用菌龙头加工企业的支持力度,延伸产业链条,实施品牌战略,增加产品附加值。

加大科技投入,引进和选育特色优质品种,开展新技术研究,尽快完成生产管理的标准化。

构建食用菌产业“产学研”创新联盟,促进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资源共享、栽培新技术新方法的普及推广,带动特色食用菌产业带整体水平提高。提升黑龙江省食用菌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及时解决关键技术问题、突破共性技术瓶颈、研发重要产品,依靠科技进步推进黑龙江省食用菌产业健康发展[7]。

摘要:着重概述了黑龙江省特色食用菌产业基本情况、发展的优势、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及特色食用菌产区产业带概况,并提出了相应的产业发展建议,以期推动黑龙江特色食用菌产业发展。

关键词:黑龙江,特色食用菌,产业

参考文献

[1]张春凤,郑焕春,张季中,等.黑龙江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及潜力分析[J].食用菌,2009,28(4):13.

[2]于滨.黑龙江省对俄贸易现状探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8,1:15~17.

[3]王凯,夏秀芳,贾舰.黑龙江省食用菌产业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02,14(3):85~89.

[4]郑焕春,张春风,郭文学,等.牡丹江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的优势分析[J].中国林副特产,2009,1:98~100.

[5]郑焕春,张文艳,张春风,等.黑龙江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的SWOT分祈[J].北方园艺,2009,11:233~236.

[6]郑焕春,郭文学,孙绍年,等.黑龙江省食用菌产业带及其发展建议[J].中国园艺文摘,2009,25(11):4~6.

上一篇:教练员与运动员下一篇:提问技巧初中物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