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黑龙江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探析

2024-06-04

对黑龙江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探析(共8篇)

对黑龙江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探析 篇1

对黑龙江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探析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黑龙江省农产品总量矛盾得到缓和,但结构性矛盾却日益突出,农业产业结构越来越不适应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对黑龙江省的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其方向是:优化农产品品种,提高农产品质量;积极发展畜牧产品及农产品加工业;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发展绿色农业.

作 者:梅付春 王彦庆 MEI Fu-chun WANG Yan-qing 作者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76刊 名: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HARB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2002“”(2)分类号:F121.3关键词:农业产业结构 结构调整 对策

对黑龙江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探析 篇2

关键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协整检验,方差分解

2011年, 我国城镇化率为51.27%, 农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为36.7%, 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0.1%, 由一些发达农业国家的发展历程可以得出, 我国农业已经进入加速转型的起步阶段。在这一阶段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问题。农民增收问题又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 因此在这一阶段, 有必要研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民收入之间的关系。

一、浙江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现状

1. 浙江省的概况

浙江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 陆域面积为10.18万平方公里, 为全国的1.06%, 是中国面积最小的省份之一。2011年末全省总人口数4781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3279万人, 占总人口的68%。2012年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4552元, 比上年增收1482元, 增长了10.2%。

2.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基本情况

2012年全国总计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了89453亿元, 比上年增长了4.9%, 2012年浙江省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2658.7亿元, 比上年增长了1.8%, 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产值的增长率分别为6.3%、5.6%、0.5%、4.5%, 在地区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中, 种植业已居绝对主导地位, 林业的比重越来越大, 占居相对主导地位, 种植业和林业成为支撑浙江农业经济增长的主力军。

二、浙江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民增收的实证分析

1. 数据来源和指标选取

数据来源于历年《浙江省统计年鉴》。选取浙江省农民人均纯收入 (RJI)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ZCO) 、农业产值 (NYO) 、林业产值 (LYO) 、牧业产值 (MYO) 、渔业产值 (YYO) 6个变量。对以上变量取自然对数, 分别用LNRJI、LNZ-CO、LNNYO、LNLYO、LNMYO、LNYYO表示。本论文使用Eviews6.0版进行计量分析。

2. 浙江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以及农林牧渔业各产业产值的平稳性检验

本论文采用ADF方法进行平稳性检验, 根据AIC和SC信息准则, 选取Eviews6.0默认的最大滞后阶数6。ADF平稳性检验结果见表1。

从表中可以看出, LNRTI在显著性水平d=1%、d=2%、d=3%的条件下, ADF的检验统计量都大于临界值, 说明LNRJI是不平稳的。经过一阶差分以后, ΔLNRJI在显著性水平d=1%、d=2%、d=3%的条件下, ADF的检验统计量都大于临界值, 说明ΔLNRJI是不平稳的。经过二阶差分以后, Δ2LNRJI在显著性水平d=1%、d=2%、d=3%的条件下, ADF的检验统计量都小于临界值, 说明Δ2LNRJI是平稳的, 因此LNRJI是I (2) 序列。关于其他变量的序列可以以此类推。表1的结果显示, 序列LNRJI、LNZCO、LNNYO、LNLYO、LN-MYO、LNYYO都是二阶单整序列。

3. 浙江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农林牧渔业各产业产值的协整检验

本论文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来确定浙江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与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知道所有变量序列都是二阶单整的, 满足协整检验的条件。其检验结果见表2和表3。

从表22可以看出存在协整方程, 根据表3检验结果可以得出其协整方程为:

协整方程表明, NYO、LYO、MYO和YYO对RJI的贡献率分别为-0.01、0.24、0.68和0.14。这表明牧业产值对浙江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影响最大, 系数为0.68, 是四大产业中对农民人均纯收入贡献程度最大的一个因素。其次是林业, 林业产值对浙江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影响也相对较高, 系数为0.24, 渔业产值对浙江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影响系数为0.14。而另一方面, 农业 (种植业) 对浙江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影响系数为-0.01, 农业 (种植业) 产值增加1%, 反而会使浙江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减少0.01%。

4. 格兰杰因果检验

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之前必须保证序列是平稳的, 我们知道序列LN-RJI、LNZCO、LNNYO、LNLYO、LNMYO、LNYYO都是二阶单整序列, 因此必须对序列进行二次一阶差分, 并把处理后的序列记为LNRJI1、LNZCO1、LNNYO1、LNLYO1、LNMYO1、LNYYO1。]根据AIC和SC信息准则, 选择滞后3期, 检验结果见表4。

表4检验结果表明, LNLYO1、LNYYO1是LNRJI1的Granger原因, 这表明存在从LNLYO1、LNYYO1到LNRJI1的单向因果关系;LNRJI1是LNZCO1、LNMYO1的Granger原因, 这表明存在从LNRJI1到LNZCO1、LNMYO1的单向因果关系;LNNYO1和LNRJI1之间不存在任何的单向因果关系。

5. 方差分解

利用方差分解方法分析LNNYO、LNLYO、LN-MYO、LNYYO对LNRJI变化的贡献度。方差分解结果见表5。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 在一期预测中, 农民人均纯收入预测方差全部是由自身扰动所引起的, 随着预测期的推移, 农民人均纯收入预测方差中由非农民人均纯收入变量扰动所引起的部分增加, 长期而言, 农民人均纯收入受种植业的影响力度越来越小, 受林业、牧业、渔业的影响越来越大, 今后浙江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应该是林业和渔业的发展动向。

三、浙江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策

1. 大力发展林业, 积极推进林业产业化发展

(1) 对集体林权制度进行改革, 使林业的体制机制不断地创新, 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林业生产力。

(2) 激活林业的各种生产要素, 根据浙江省的实际情况, 建立木业、竹业、花卉苗木、森林食品、野生动植物、森林旅游6大主导产业和具有区域特色的林业产业集群。

2. 大力发展畜牧业, 积极推进畜牧业的现代化发展

(1) 实现畜牧业规模化养殖。

(2) 加快畜牧良种体系建设。

(3) 建立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的有效机制。

(4) 建立畜牧产品质量安全体系。

(5) 全面提升畜牧产业的发展档次。

参考文献

[1]余家凤, 易发云.农业结构调整与农民收入相互关系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 2014 (1) :149-151.

[2]聂雷, 何如海.安徽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 2012 (16) :24-27.

对黑龙江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探析 篇3

关键词:产业结构 就业结构 就业弹性 产业结构偏离度

一、浙江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动状况分析

(一)浙江省产业结构的演变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快速发展,浙江省GDP由1978年的123.72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40173.03亿元,增长了324.71倍,年均增长率16.92%,高于全国的14.97%的年均增长率。三大产业产值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第一产业由47.09亿元增长到1777.18亿元;第二产业由53.52亿元增长到19175.06亿元;第三产业由23.11亿元增长到19220.79亿元。

与此同时,三大产业处于不断调整优化的过程中,呈现出由严重失衡到基本合理的发展轨迹:由70年代末的“一二三”,轉变为80年代中期的“二一三”,而后进一步提升为“二三一”,2014年首次形成“三二一”产业结构特征。具体的产业结构构成变化如图1所示。

从产业结构构成变化图可以看出,1978年以来,浙江省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结构日趋合理。从各产业占GDP比重来看,第一产业占GDP比重呈现下降趋势,且降幅较大,由1978年的38.1%下降到2014年的4.4%。第二产业比重呈波动下降趋势;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占GDP比重总体呈上升趋势,由1978年的18.7%上升到2014年的47.9%。根据三次产业占GDP比重的变动将浙江产业结构的演变大致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年至1986年):产业结构呈现“二一三”分布特征(1979年除外)。第一产业比重总体处于下降趋势,1978年至1986年间,下降了1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时升时降,处于波动状态;第三产业比重总体呈上升趋势,由1978年的18.7%上升到1986年的26.9%,上升了8.2个百分点。

第二阶段(1987年至1998年):产业结构呈现“二三一”分布特征。第一产业比重仍然保持下降趋势,第二三产业比重稳步上升。这一时期又可分为1987年—1991年和1992年—1998年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的差异主要在于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比重的变动上。1987年—1991年间,第二产业比重变动不大,基本稳定在45%左右;在此期间,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由1979年的27.4%上升到1991年的32.1%。1992年—1998年间,第二产业发展迅速,由47.5%上升到54.8%,波动幅度超过7个百分点;与此同时,第三产业上升势头受阻,比重基本稳定在32%左右。

第三阶段(1999年至今):产业结构呈现“二三一”分布特征。在这一阶段,浙江省GDP快速增长,第一产业比重仍然处于下降状态,到2014年,下降到4.4%;第二产业比重出现下降趋势,由1999年的54.6%下降到2014年的47.7%;第三产业发展趋势势不可挡,呈稳定上升态势。但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第三产业比重达47.9%,高出第二产业0.2个百分点,首次形成“三二一”分布特征。

(二)浙江省就业结构的演变

产业结构的变动,必然引起就业结构的变化。浙江省就业人员总数总体呈上升趋势,由1978年的1749.96万人增加到2014年的3714.14万人,增加了1.12倍。其中1978年至1986年,增速较快;1987年至1999年增速放缓,甚至有所下降; 2000年以后又呈快速增长趋势。

从就业比重来看,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总体下降,由1978年的72.40%下降到2014年的13.51%,下降了近5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呈波浪上升趋势,由11.80%上升到49.71%,增加了近3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呈缓慢上升趋势,由15.80%上升到36.78%,增加了20个百分点。

从就业结构的分布特征来看,浙江省就业结构的变动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改革开放初期,就业结构呈现“一二三”分布特征。就业结构的这种分布特征一直持续到2000年。2001年,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发生显著的变化,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超过第一产业,就业结构呈现“二一三”分布特征。2002年以后,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稳步增长,超过第一产业,就业结构变化为“二三一”分布特征。具体变化如图2所示。

二、浙江省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相关性与回归分析

选取1978年—2014年浙江省三次产业及就业比重,运用SPA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首先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Yi=a1+a2Xi+μ(i=1,2,3)

Yi表示各产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Xi表示各产业GDP占全省 GDP的比重;μ表示随即误差。

从表1所示的数据来看,浙江省第一产业GDP比重与就业比重相关系数为0.953,表明二者存在显著相关性;R2 值为0.909,回归方程的拟合度比较好。从回归方程解释变量系数上可以看出,第一产业GDP每增加1%,就可拉动就业1.469个百分点。但常数项为15.509,说明第一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有限,农村中还存在较多的剩余劳动力。

浙江省第二产业GDP比重与就业比重相关系数为0.585,表明二者呈现弱相关性。其原因是浙江省产业结构在这个阶段不断调整,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也不断发生变化。R2 值为0.342,方程的拟合度较差,但第二产业GDP比重与就业比重F检验中,回归方程显著通过检验。从回归方程解释变量系数上可以看出,第二产业GDP每增加1%,可拉动就业1.412个百分点。从回归方程可以看出,常数项为-34.058,说明浙江省第二产业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较高,起点高于第一产业。

浙江省第三产业GDP比重与就业比重相关系数为0.956,表明二者存在显著相关性。其原因是浙江省产业结构在这个阶段不断调整,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也不断发生变化。R2 值为0.913,方程的拟合度较好。从回归方程解释变量系数上可以看出,第三产业GDP每增加1%,可拉动就业0.976个百分点,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要弱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就业人数持续增加,但其内部就业空间逐步缩小,就业比重的增加受到限制。

(二)浙江省三次产业的就业弹性分析

就业弹性是指经济增长每变化一个百分点所对应的就业数量变化的百分比。就业弹性大于0时,说明经济增长对就业具有劳动作用,就业弹性值越大,对就业的拉动效应也就越大,反之,越小。当就业弹性小于0时,经济增长对就业具有挤出效应。

其计算公式:就业弹性系数=就业的增长率/经济增长率

从图3可知,GDP的就业弹性整体不大,其平均值为0.140,这说明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有限,就业结构不能随经济发展而变化,滞后于经济发展。从三次产业来看,第一产业就业弹性多数是负值,说明随着第一产业的发展,劳动力不断向外转移,存在比较明显的挤出效应,尤其是1983、2000、2002、2003、2006几年中,挤出效应更大。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弹性平均值分别为0.407和0.239,说明产值的增加对就业具有劳动作用,但作用不大。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第二产业就业弹性平均值大于第三产业,说明整体来看,第二产业对于解决就业仍具有重要作用。

(三)浙江省产业结构偏离度分析

產业结构偏离度是指某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与就业比重的比值与1的差。产业结构偏离度能够反映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是否均衡。

其计算公式:产业结构偏离度=(产业占GDP的比重/产业的就业比重)-1

根据1978年—2014年浙江省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计算浙江省产业结构偏离度,结果如图4:

可以看出,第一产业结构偏离系数均小于零,表明该产业内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随着产业结构不断变化,第一产业结构偏差系数逐步远离零值,说明劳动力逐步向外转移。

第二产业结构偏离系数多数为正值,但近几年出现负值,表明该产业吸纳剩余劳动力的空间变小。1978年—1984年第二产业偏离系数迅速变小,表明该产业在这一时期吸纳了大量的从其他产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就业结构逐步合理。1985年至1999年间,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度系数缓慢上升,2000以后,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系数逐步下降,到2012年,该值变为零,表明该产业劳动力的需求处于饱和状态。2013年、2014年产业结构偏离系数变为负值,说明该产业内存在剩余劳动力。

第三产业结构偏离系数均为正值,表明该产业产值构成超前于就业构成,具有吸纳剩余劳动力的空间。第三产业结构偏离系数整体变动不大,处于波动状态,1999年以前呈逐步下降趋势,表明该产业劳动力的需求逐步减少。 2000年呈现缓慢上升趋势,说明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劳动力出现短缺,该产业具有吸纳劳动力的空间。

三、结论

第一,浙江省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并且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对就业结构具有显著影响。

第二,浙江省第一产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但占全省GDP的比重大幅下降;第一产业平均就业弹性为负值,产值增加对劳动力具有挤出效应;第一产业结构偏离系数均为负值,产业内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

第三,浙江省第二产业GDP比重稳中有降,但仍然占有较大比重,仍然是促进浙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第二产业平均就业弹性较小,产值增加带来的就业效应较小;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系数逐步向零值靠拢,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趋于均衡,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的空间缩小。

第四,第三产业GDP比重持续上升,并且还有进一步上升的空间;第三产业就业弹性全部为正,但数值较小,产值增加对就业的拉动作用不大;第三产业结构偏离系数近年有增大的趋势,说明该产业具有吸纳剩余劳动力的空间。

针对浙江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的发展状况,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各产业结调整优化,发展现代农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新型服务业。

参考文献:

[1]伍学林.四川省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结构的影响[J].社会科学研究,2011(4)

[2]林宇.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结构的影响分析——以浙江省为例[D].东北财经大学,2013

[3]陶秋燕,汪昕宇.可持续发展框架下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结构的影响研究——以北京地区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12)

[4]王瑞荣.浙江省产业结构演进与就业结构变迁实证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5(3)

〔本文系2015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经济增速下滑背景下浙江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结构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2015A020);2015年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SC-CDIO理念下高职国贸专业实践课程教学体系的优化与实践”(项目编号:jg2015336);2015年浙江省哲学社科规划项目“创新驱动视角下浙江制造业出口竞争新优势的培育路径研究”(项目编号:15NDJC273YBM)阶段性研究成果〕

对##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篇4

对##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目前,##镇进行的农业结构调整,是全镇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全镇农业和农村经济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在新的经济发展阶段,##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就是要促进农业生产资源向知识和技术密集、高附加值、高效益、少污染的产业和产品转移,争取在短时期内使

比较效益较高的畜牧业和经济作物的产值比重有较大幅度提高。从各种不同因素看,##镇这次产业结构调整是适应农业现代化要求而做出的必然选择,关系到今后全镇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

一、##镇农业产业结构现状

(一)、##镇自然状况

##镇,距安宁37公里,镇辖面积205.18平方公里,##地处东经102°17′~102°27′北纬24°35′~26°46′之间,##小河河谷盆地中部,东西最宽18公里,南北最长20公里,位于滇中高原中部,东、西分别与晋宁县、易门县接壤,南、北分别与本市一六街乡、鸣矣河乡毗邻,海拔高度1900米~2400米之间。全镇地势东西边缘高,向中部逐步倾斜,境内受西南季风影响,夏秋季节多雨,冬春季节晴干,属滇中地区中亚热带山原温凉气候。干湿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14.8℃,年日照数可达2054小时。镇域内共有大小河流4条,年径流量每平方公里20万立方米,年平均降雨量约850毫米。全镇耕地面积27997亩,人均1.3亩,适宜各类农作物生长,主产稻谷、蚕豆、小麦、玉米等,是安宁主要粮食和农副产品产区。素有“南部食品柜”之称,是安宁市的“农业型大镇”。

(二)、社会经济状况

##镇属农业型乡镇。##镇现有过境省道2条,镇域内交通便利,下辖12个村委会64个自然村67个村民小组及一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全镇耕地总面积1884.94公顷,其中水田1028.26公顷,旱地856.68公顷。主要矿产资源有铁矿、磷矿、硅矿等;传统农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烤烟、浅水藕、茭瓜等。2002年末全镇总人口30880人,人口密度150人/平方公里。其中农业人口23987人,非农业人口6893人。财政收入1330万元,农业总产值1.89亿元,非农业总产值1.47亿元,人均纯收入2646元。2002年程控电话装机总数为1869门;手机拥有量1368部,占全镇总人口数的4.6,现已有11个村委会50个自然村达到电话普及村,完成邮电通讯业务总量39.6万元,其中邮政业务8.9万元,电讯业务30.7万元。沼气、秸杆气化、液化石油气、太阳能等新能源得到综合开发利用,全镇60的村实现沼气化。2003年##镇农业从业人员为11922人,出售农产品总收入7769万元,人均6516.52元,扣除农业生产成本和劳动投入,实际人均来自农业纯收入为1500元左右。

(三)、要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调整结构、提高效益上

建设全面小康,难点是农村的小康,建设农村的小康,重点是农民经济上的小康。加快调整农业结构,能够增加农民收入,为全面建设农村小康打牢基础。改革开放20多年来,随着科技贡献率、经费投入的增大,以及农业各项政策的落实,##镇农业基础地位得以巩固提高,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民在生产中投入更大的热情,粮食农副产品生产连年丰收,全镇农民解决了温饱,基本上实现了小康。但是,近几年来由于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出现了农产品卖难,农业效益低的问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成为困扰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的一大难题。拿1999年来说虽然粮食总产达17000多吨,全镇粮经丰收,但农民的年人均收入扣除乡镇企业产值后,不足1000元,形成增产不增收的状况。如何增加农民收入,是摆在全镇各级干部和广大农民面前的一个严峻挑战。要解决农产品卖难,农民增收缓慢的问题,必须坚持改革发展的观点,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调整结构、提高效益上,这样才能避免陷入短缺一过剩一短缺的恶性循环,推动农村经济在现有的基础上更快更好地发展。

二、##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镇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从总体上看,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仍属于起步阶段,在实践中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一)、部分基层干部观念因循守旧制约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由于大多数农村基层村委会、村(社)干部,指导农业生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长期是在计划经济的环境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对产品品质意识、品牌意识、结构意识和开发市场的意识不强,往往应用“什么赚钱种什么”这种实际滞后的市场信息指导产业结构调整,没有正确理解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刻内涵。认为产业结构调整就是面积上的加加减减在数量增减上做文章,忽视了质和量的内在关系,没有从根本上树立“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商品意识。一些基层干部“等、靠、要”思想严重怕担风险,不敢下大力气进行结构调整。一定程

度上影响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和规模。

(二)、农产品结构调整步子慢。一部分农民主动性差家庭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调动了农民积极性,温饱问题得以解决,但是一部分农民心里仍然存在“饿怕了”的心理,加之对不种粮食种什么心里没有底,认为种粮食一时卖不出去还可以保存起来,风险小,因而对农产品结构调整存有余虑,缩手缩脚放不开

步子,采取观望的态度,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市场信息和技术服务相对缺乏,不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农民在进行产业结构的进程上,最需要的是市场信息。但是,由于农村市场信息体制建设滞后,农民在产业结构中往往因市场信息不灵,导致盲目生产,盲目投资,造成农产品的积压与卖难。另外,由于基层农技推广队伍不稳定,知识结构老化和机制不够灵活等原因,导致农技推广机构不能较好发挥职能作用,指导服务不足。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总体发展水平还不高

##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项目虽然不少,但目前只有浅水藕初具规模。结构调整上规模是实现产业化的基础,没有规模,再好的农产品也不能体现地方特色,不可能闯出市场,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农业龙头企业发展面临不少困难,销售商与农民的利益联结不够紧密,两者之间大多是一种简单的买卖关系,未形成利益共同体,尽管签订了购销合同,但约束力不强,市场一旦发生变化,违约的现象时有发生,吃亏的仍然是农民。

(五)、结构调整的资金准备不足

农业结构调整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过程,引进优良品种发展名优特新产品和农产品加工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由于镇财力有限,资金短缺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三、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

要加快、加大##镇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产业结构所面临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势,因势利导,发展特色经济,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而又扎实稳妥地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全镇社会经济持续、稳步、健康发展。

(一)、正确理解产业结构调整深刻内涵

要充分认识这次结构调整是在农产品相对过剩,市场约束增大的条件下提出的。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适应市场对农产品优质化和多样化的需求,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在这种条件下结构调整不是局限于面积的增减和规定比例内部的平面调整,而是依靠科技,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向生产的广度、深度进军,是一种立体式的调整。它不仅要着眼于农业和农村自身发展,而且要考虑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局,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一项长期任务。

(二)、树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念,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树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念,首先就要正确认识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作用。在调整产业结构中,我们既要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方式,坚持市场导向,确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同时又要制定和实施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加强宏观调控。在产业结构调整工作中,要坚持以转变观念为前提,充分认识产业结构调整的潜力和优势,树立起大农业、大市场的观点,强化市场意识,围绕农民增收这一全局性问题以观念更新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三)、加强农村市场及质量体系建设,千方百计开拓市场,搞活产品流通

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调整结构,增加农民收入,首先必须加强市场建设与管理:一是要加强产地批发市场建设。产地批发市场,是农民销售产品并感受市场信息的快捷渠道,目前##镇虽然建有一个农贸市场,但主要是以买卖日常所需蔬菜为主,今年镇政府将在交通要道,一八公路旁规划建设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畅通农副产品流通渠道,二是要加快农产品质量体系的建设,建立严格、科学合理的质量标准,真正实现农产品的优质优价;三是以销定价,发展订单农业,合同农业,同时积极鼓励中介组织,农民经纪人,运销大户进入流通领域,形成多形式流通。要反向思维,为了抓生产,先要抓市场抓流通,镇政府要组织专人跑市场,建立市场网络服务机构,为农户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以安排生产和经营,使市场网络成为政府引导农民调整结构的重要手段。

(四)、以科技进步推动农产品结构的优化

在产业结构中,要改变单纯追求产量的传统做法,坚持产量、质量、结构、效益的统一。一是在良种上要有新突破,以种子工程推动农产品品种,品质的提高;二是在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上有新突破,推动农产品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三是各级组织在工作中要以体制创新推动科技创新,要加大“绿色证书”工程的普及率,全面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科技素质,以科技进步推动农产品品种,品质的提高,增强市场竞争力。

(五)、坚持因地制宜,推进农业的产业化经营

改革开放以来,镇党委、镇政府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切实把农业放在经济发展的首位,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前提下,农林牧副渔并举,全面发展农村经济。有效地刺激了全镇农业从单纯的粮食作物生产向多元化的格局转化,从烤烟的发展,果园的更新改造到多种经济作物的发展至浅水藕、水生蔬菜基地的建设,初步形成了农业规模化经营。

镇党委、政府要紧紧围绕主导产业发展规划,把提高规模化经营作为产业结构调整上级上档的重要措施抓紧抓好。

1、巩固发展支柱产业烤烟生产,稳定万亩浅水藕基地规模及万亩优质梨基地,作好“烟、藕、梨”这三篇大文章

在加大适用技术推广力度,不断提高粮食单产、保证粮食总产的前提下,稳住粮经种植比例为3:7。其中:烤烟面积稳定在12000亩,要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上等烟的比例,产值达1700万元;充分利用##镇水源林保护区的优势,争取水生蔬菜种植面积扩大到10000亩产值达到2000万元;对已经完成高换的12000亩红梨基地加强管护,争取3年后投产,产值达2400万元。

2、坚持因地制宜,宜牧则牧,宜渔则渔,通过优化布局,形成有竞争优势的主导产业

把提高畜牧业的比重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良种的改良选育,以及适用科技的推广运用,同时积极引进适合##地区的畜牧业发展项目,切实增加畜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争取在2003年的基础上全镇生猪存栏达18000头,其中肥猪出栏达28000头,家禽出栏达8.2万只,肉牛出栏达1000条,肉类总产值达2400吨禽蛋产量60吨,在2003年的基础上畜牧业总产值达1800万元。

充分利用##镇水资源保护区的水资源优势,加大对渔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引进渔业技术人才,把现有的水面充分利用起来,有计划地开挖鱼塘,加快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使之在养殖业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3、按照“一村一品”的思路,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不论那种所有制和经营形式的龙头企业,只要能带动农户、同农民建立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给农民带来实惠,都要一视同仁地给予支持。镇政府要加强宏观管理,公正地处理好双方的利益,使传统农业向“合同农业”、“订单农业”转化,较快地适应市场经济机制。

4、加快集镇建设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通过推进##小城镇建设,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为农业人口从事第三产业提供公平的就业和生活环境,把引导私营企业合理聚集、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和社会化服务等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形成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机制。

对黑龙江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探析 篇5

一、存在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自撤市变区后,**区已经形成一支以发展区域经济为主导,科技型、生产型百家争鸣的民营经济队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这个区现有民营企业

家,从业人员人,注册资金

元。这些民营企业在市场各个领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综观**区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突出存在以下问题:

1、经济结构不合理,市场竞争力不强。这个区的民营经济大部分集中在第一、第二产业上,往往是就地取材,而涉足产品深加工、科技含量高的领域非常少,逐步形成了产业结构单一的不良格局;正是由于其结构不尽合理,造成了数量多,经济规模不大,竞争力不强。在一些规模经济要求高的行业,比如房地产开发等,大多数企业没有达到合理的经济规模。另外,单厂企业多,缺少多厂结构的复合型企业。

2、管理相对落后,跟不上经济发展的要求。当前,这个区民营经济的管理体制还没有完全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改变过来,多数民营企业没有建立现代化企业管理机制,还是按照“家族式”、“一言堂式”的体制在运行。效率低、成本高、服务质量差,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要。

3、发展模式滞后,没有做到可持续发展。这个区的民营经济至今仍然是以消耗大量资源为特征的发展模式,对环境压力比较大。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在保护环境,保护资源,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合理开发和使用各种自然资源等问题上做的不够,急需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此外,民营经济还存在城乡差距较大、吸纳就业人员不多等问题。从以上问题的实质来看,其造成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做好经济结构调整这篇大文章,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严峻课题。

二、对策建议

温家宝总理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带动结构调整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要着力扶持龙头企业发展。龙头企业可以是生产加工企业,也可以是科技企业、流通企业和中介组织。从**区的区情出发,把民营经济的发展规范问题置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大局中去运筹,置于产业化经营的链条中去把握,置于产业化经营龙头的地位中对待,制定发展目标和途径,完善内部管理。要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积极开拓发展空间,全方位促进民营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

针对优化民营经济产业结构这一问题,调研组认为:民营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适应性调整,而是新技术革命带动的,对经济的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战略性调整。”在这里,主要就优化产业结构对策建议谈点想法:

一是就政府部门而言,应积极做好:

1、搞好民营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组织协调。民营经济产业结构调整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作,地方政府要把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此,建议地方政府成立民营经济结构调整的专门机构,统筹安排全区民营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

2、制定民营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专项规划。建议区委、区政府结合编制全区发展计划,把民营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列为发展计划的一个专项规划,重点研究提出全区民营经济发展方向,制定民营经济向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的步骤,提出相应的政策扶持措施,确保民营经济在发展上的科学化和合理化;

3、竭尽全力做好服务工作。各级管理部门要以日常管理为切入点,以市场调研为突破口,适时为民营企业出谋划策。具体到实践中,要为民营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做好指导、协调工作,不设卡,不刁难,对民营经济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积极帮助解决。同时要通过宣传,增强民营企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自觉性和紧迫感,提高他们产业结构调整的能力和水平。

二是就民营企业自身而言,要做到“三个加快”,即:

——通过技术进步,加快现有民营经济的改造。针对当前民营经济的结构单一这一现状,应当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传统产业技术的改造,提升产业水平和素质。一是积极鼓励民营经济参与公有制企业改革,发挥公用制企业基础雄厚等优势,促使民营经济投身其中;二是围绕民营经济增加品种、改善质量、节能降耗、防治污染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相关行业的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三是提升民营经济的技术含量,以科技为先导,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

——在发展方向上,加快发展水平高、前景广阔的新产业。对此,要从传统的一产上“解放”出来,积极向二产、三产“进军”。同时,对那些资源型的产业,需要因地制

宜地发展持续和替代型的产业。当前,我区要从实际出发,以逐步走产业化道路,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为重点,将传统工业与新型产业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推动整个民营经济的优化升级和持续发展。

范文网

——在结构调整上,加快推进民营企业技术进步。技术进步是民营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民营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撑点。针对当前我区民营经济在技术上存在的问题,民营企业要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通过整合人才资源、加强科研,尽快缩小与发达地区科技型企业的差距。

对黑龙江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探析 篇6

一、黑龙江省FDI及农业FDI的发展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黑龙江省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入, 黑龙江省利用FDI也获得了迅速的发展, 投资领域涉及十几个行业。到2013年年底, 在黑龙江省投资的外资企业增加到931个, 遍布全球35个国家和地区。2014年全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突破50亿美元, 全年新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98个, 合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586327万美元, 比上年增长17.31%, 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508791万美元, 比上年增长10.29%。与此同时, 黑龙江省农业FDI也在开放中快速增长, 如表1所示。2014年全省农业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1100万美元, 比上年增长51.6%, 增速超过全省FDI。但在积极利用外资的同时, 也要正确处理好外资与经济安全的关系, 尽量减少或消除FDI对黑龙江省农业产业发展的负面效应, 维护农业产业安全。

二、黑龙江省农业产业安全评价指标分析

借鉴目前国内最具代表性的产业安全评价框架, 从产业生产发展力、产业国际竞争力、产业对外依存度、产业外资控制度四个方面构建黑龙江省农业产业安全评估指标体系。分别以农业劳动力工资系数和农村居民人均经营耕地指标来评价农业生产发展力, 以农业国际竞争力系数指标来评价农业国际竞争力, 以农业进口对外依存度和农业出口对外依存度指标来评价农业对外依存度, 以农业资本对外依存度和农业外资股权控制率指标来评价农业外资控制度。

数据来源:2007-2014年黑龙江统计年鉴;黑龙江省商务厅数据资料。

通过中国农业年鉴和黑龙江统计年鉴 (2007-2014) 相关数据的搜集和整理, 可以得到黑龙江省农业劳动力工资系数、农村居民人均经营耕地情况、农业国际竞争力系数、农业进出口对外依存度、农业资本对外依存度、农业外资股权控制率的具体数值, 如表2所示。从而通过对具体指标的相关处理就可以得到描述黑龙江省农业产业安全状况的农业生产发展力、农业国际竞争力、农业对外依存度、农业外资控制度四个方面的指标数值, 如表3所示。

数据来源:2007-2014年黑龙江统计年鉴、中国农业年鉴。

数据来源:2007-2014年黑龙江统计年鉴、中国农业年鉴。

已有的研究成果表明, 产业生产发展力和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数越高, 产业越安全;产业对外依存度和产业外资控制度指数越高, 产业越不安全。从表2和表3的数据可以看出, 农业生产发展力指数变化不大, 但自2008年以来一直稳步上升, 说明黑龙江省作为农业大省是具备发展潜力的, 农业优势较强, 其生产发展力与产业安全性呈正相关性。而农业国际竞争力指数的变化则比较明显, 从2009年开始一直是负值, 说明黑龙江省的农业进出口受金融危机影响较严重, 贸易逆差状态至今没有扭转, 产业安全存在危险。农业对外依存度和农业外资控制度指数都比较稳定, 分别在0.08和0.5左右徘徊。但前者系数较小, 说明产业相对安全;而后者系数较大, 说明产业安全受到威胁。

三、FDI对黑龙江省农业产业安全影响的实证分析

选取黑龙江省2006-2013年的相关数据构建以X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的回归模型。其中, X为各年农业FDI取自然对数后一阶差分数值, Y为农业生产发展力、农业国际竞争力、农业对外依存度、农业外资控制度等指标数值, 并分别用Y1、Y2、Y3、Y4来表示。利用EVIEWS8.0软件对上述各相关变量进行OLS回归分析, 计量结果如下。

相关系数

回归方程

农业生产发展力:Y1=0.0325X+0.6680

农业国际竞争力:Y2=-0.1742X+0.7503

农业对外依存度:Y3=0.0178X+0.8792

农业外资控制度:Y4=0.0123X+0.5009

由表4可知, 黑龙江农业FDI与农业生产发展力、农业国际竞争力、农业对外依存度、农业外资控制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38、0.912、0.567、0.661, 说明相关变量彼此之间都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其中, 农业生产发展力与农业FDI两者间显著正相关, 而农业国际竞争力与农业FDI之间呈显著负相关性。

另外回归系数显示, 黑龙江省农业FDI每增加1个百分点, 农业生产发展力增加0.0325个百分点, 农业国际竞争力下降0.1742个百分点, 农业对外依存度增加0.0178个百分点, 农业外资控制度增加0.0123个百分点。这表明黑龙江省农业FDI利用在增加的过程中, 会通过对外依存度和外资控制度指数的上升从而导致农业产业安全度的降低, 而且国际竞争力指数的下降又会使产业安全度进一步降低。与此同时, 也会通过生产发展力指数的上升而提高农业产业安全度。但从数据结果来看, 其净效应为-0.1718, 即负面影响较突出, 农业产业安全存在危险。

四、政策建议

(一) 努力提高农业生产发展力

耕地是农业发展的基础, 是最宝贵的土地资源。在农业生产发展的过程中, 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同时引导外资投向适合企业化经营的农业服务业和现代种养业, 包括农产品加工储运、农业社会化服务、规模化养殖、农业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等领域, 努力提高农业生产发展力。

(二) 不断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

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入, 鼓励企业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积极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在依靠科技创新提高出口农产品质量的同时, 支持企业发展深加工农产品, 尽力优化农产品出口结构。并利用天然的地理优势积极开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 不断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

(三) 适当控制农业对外依存度

精心培育优质、高产的农产品新品种, 积极打造农产品明星品牌, 尽快扭转贸易逆差的局面, 实现农产品贸易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四) 有效弱化农业外资控制度

大力扶持有发展潜力的农业企业, 同时鼓励内资企业强强联合, 打造农业旗舰企业, 拓展民族企业的发展空间, 从而弱化外资对农业的控制力。

摘要:自“十一五”以来, 黑龙江省农业FDI在开放中快速增长, 农业产业安全面临威胁。从产业生产发展力、产业国际竞争力、产业对外依存度、产业外资控制度四个方面构建了黑龙江省农业产业安全评估指标体系, 通过相关指标与农业FDI的回归分析论述了FDI对黑龙江省农业产业安全的影响, 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黑龙江省,农业产业安全,FDI利用

参考文献

[1]王勇, 卢柯羽.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产业安全-基于产业控制的视角[J].经济研究参考, 2014 (5) .

[2]丁玉, 孔祥智.外资进入对我国农业发展和产业安全的影响[J].现代管理科学, 2014 (3) .

[3]焦红瑞, 宋珏遐.外商直接投资对农业产业安全的影响[J].中国国情国力, 2014 (4) .

对黑龙江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探析 篇7

1 舟山新区概况

舟山新区成立于2011 年6 月, 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新区, 行政区域与舟山市一致, 新区位于长江口南侧、杭州湾东侧的东海海域, 渔业资源丰富, 被誉为“东海鱼仓”, 新区总面积2.22 万km2, 其中海域面积2.08 万km2, 陆域总面积1440.12km2, 共有大小岛屿1390 个。 全区总人口97.31 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65.50 万人。 舟山属北亚热带南缘季风气候, 四季分明, 温和湿润, 光照充足。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该研究数据来源于《舟山统计年鉴2014》, 选取2006~2013年舟山新区农业各产业产值做研究指标。

2.2 研究方法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是一种衡量同一体系中不同因素之间关联程度大小的一种多因素统计分析方法, 从几何分析来说它是以各因素的数据样本构成序列曲线, 通过比较各比较序列与参考序列的曲线相似程度来判断比较数列和参考数列之间的联系是否紧密, 曲线变化越接近, 相应序列之间的关联度就越大, 反之就越小。 具体计算步骤如下:

(1) 确定参考数列和比较数列。参考数列记为X0 (k) ={X0 (1) , X0 (2) , ……, X0 (n) }, k=1, 2, …, n;比较数列记为Xi (k) ={Xi (1) , Xi (2) , ……, Xi (n) }, i=1, 2, …;k=1, 2, …, n;

(2) 数据无纲化处理。

(3) 分别计算出各比较序列Xi与参考序列X0 之间的绝对差值 Δi (k) :

(4) 将 Δi (k) 中最大值记为 Δmax, 最小值记为 Δmin, i=1, 2, …;k=1, 2, … , n;

(5) 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出各关联序列Xi在k点的关联系数ζi (k) :

ρ 为分辨系数, 取值范围在0~1 之间, 本次研究取 ρ 为0.5。

(6) 计算各比较序列Xi的灰色关联度:

3 舟山新区农业产业结构灰色关联分析

3.1 构建分析数列

将农业总产值记为参考序列X0;种植业产值、林业产值、牧业产值和渔业产值分别记为比较序列X1, X2, X3和X4, 构建舟山新区农业各产业产值分析数列 (见表1) 。

3.2 数据无纲化处理

对表1 中的数据进行无纲化处理 (见表2) 。

3.3 计算关联系数

将各比较序列与参考数列在各个时刻的绝对差值记为 Δi (k) (见表3) 。

由表3 可知, Δmax=1.4334, Δmin=0;代入关联系数公式, 求得关联系数 (见表4) 。

3.4 计算灰色关联度

根据公式, 求得灰色关联度 (见表5) 。

3.5 灰色关联度分析

3.5.1 农业各产业灰色关联分析。 由表5 可知, 渔业的灰色关联度为0.9744, 在四大农业产业中灰色关联度最大, 其后依次为种植业0.8599、林业0.8128和牧业0.7490。因而, 在四大农业产业中, 渔业产值相对于农业总产值的变化相关度最高, 其次依次为种植业、林业和牧业。

种植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灰色关联度为0.8599, 排第二位。 2013 年种植业总产值110244 万元, 占农业总产值比例为5.9%。 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推进, 种植业用地越来越少, 产量也逐渐降低。 其中农作物播种面积由2006 年的2.60 万hm2降低至2013 年的2.31 万hm2, 降低了11.1%, 粮食作物面积相较2006 年降低了2.0%, 粮食作物总产量降低了1.5%。

牧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灰色关联度为0.7490。 2013 年牧业产值比2006 年增长了74.11%, 年均增长率8.24%。 从2013年起, 舟山市开展“美丽海岛”建设等专项行动, 实施畜牧养殖数量和污染排放总量双控制度, 落实畜牧养殖污染治理工程, 使过往养殖散乱的状态得到很大的改观, 为规模化、生态化海岛畜牧养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林业占农业总产值最少, 但与农业总产值的灰色关联度排第三位。 2013 年林业产值较2006 年增长了94.28%, 年均增长率9.95%。 2013 年树木育苗面积441.2hm2, 培育有舟山新木姜子、乌柏等彩叶树种30 余万株, 其中舟山新木姜子、普陀樟、红楠等乡土树种育苗面积约166.67hm2, 年培育苗木1119 万株。

总的来看, 种植业和林牧业这三大产业产值在舟山农业产业结构中占比很小, 总和才占农业总产值的8.7%, 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①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 舟山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 耕地较为分散, 人均占有量少。 岛屿众多, 大部分呈一岛一丘的状态, 高程大都在200m以下, 山势低、河流长度短、地表径流大都直接流入大海, 蓄水能力差, 淡水资源短缺, 这是影响舟山种植业和林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②农业科技化和信息化水平不高, 农业推广服务形式上健全, 实质上不健全,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在业务技能、服务领域等方面存在人员不足、技术不精、服务跟不上的问题, 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

3.5.2 渔业产业结构灰色关联分析。 渔业产值与总产值的灰色关联度为0.9744, 在四大产业中灰色关联性最高, 在舟山农业总产值中占比达91.3%, 相比于2006年增长了134.98%, 年均增长率22.84%, 无论是增长的速度还是数量均远远高于其他农业产业产值, 但舟山渔业发展到现在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主要如下:

①渔业捕捞过度, 缺乏相应管理。 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 捕捞技术的不断发展, 捕捞工具的不断现代化, 舟山渔场作为沿海各省渔民的共同捕捞场所, 缺乏共同管理机制, 高密度高强度的作业方式使渔场常年处于负荷状态, 捕捞量远高于可捕捞水平, 一些鱼类濒临灭绝, 打破了鱼类原有的自然生态循环, 对渔场的生物资源多样性构成了严重威胁, 如大黄鱼, 2005年产量尚有1936t, 到2013 年年产量仅剩400t, 下降了79.3%, 保护渔业生态资源多样性刻不容缓。

②远洋渔业与地方渔业比例失衡, 2013 年远洋捕捞产量29.65 万t, 而地方渔业捕捞量140.07 万t, 地方渔业占海洋捕捞总产量的98.47%, 远洋渔船的数量也较少, 2013 年舟山远洋渔船数量430 艘, 只占机动渔船总量的4.79%, 从以上数据来看, 舟山的海洋渔业严重依赖地方渔业, 远洋渔业的发展跟不上现代渔业的步伐。

③渔业作为投入周期长、收入回报慢、受自然条件影响比较大的产业, 渔业企业融资渠道不畅、融资成本高一直是困扰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以鱿钓经营者为例, 一艘鱿钓渔船的造价需要800 万元, 出海到运回销售周期5~8 个月, 全年1200 万元的流动资金常常使经营者捉襟见肘, 除了船只抵押外很难申请到其他信贷支持, 遇到急需支付运费、油费的情况, 只能去拆借民间高利资金, 抗风险能力不足。

4 建议

4.1 遵循自然规律, 合理开发渔业资源

科学合理有序发展渔业, 从实际出发, 遵循鱼类生产周期, 避开产卵期, 保护鱼苗。 一要严格执行伏季休渔制度, 这一制度可以有效的保证鱼类正常的生存繁衍, 对提高鱼类的产量以及品种多样性有很大的帮助。 二要加强执法监管, 严格限制渔具渔网的尺度范围, 对鱼类的种类和大小作详细的规定。 三是要加强对渔民的思想素质教育, 宣传科学合理有序捕鱼的思想, 对渔业资源要合理适度开发。

4.2 大力发展远洋渔业, 优化渔业产业结构

远洋渔业属于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开放型、创汇型渔业。 大力发展远洋渔业有利于合理布局渔业生产力, 减轻近海的捕捞强度, 增强海洋生态的自生能力。 因此, 有必要大力组建一些科技含量高、专业素质过硬、组织结构合理的远洋渔业船队。 进一步完善远洋渔业经营体制, 打造行业龙头企业, 建立联合发展机制, 形成产业联盟。 同时也要加强管理, 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引导、宣传, 积极开发扩大国际渔业合作区域, 保障远洋渔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4.3 强化金融支持力度, 提升抗风险能力

随着入驻新区的中小银行越来越多, 各银行对渔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不断增进, 但是风控都极为严格, 各金融机构可以对渔业企业建立信用档案, 对信用等级高的企业实行优先贷款、低息贷款等措施。 同时由市局和相关协会合作共同组建担保服务公司, 建立第三方信用机构, 增进产业的诚信度和可信度。 政府部门也要强化对渔业企业的扶持力度, 提高财政补贴, 给与政策优惠, 减免企业税费, 建立风险保障机制。 对发展较好达到上市标准的渔业企业, 应积极鼓励帮助其上市, 使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发展壮大。

4.4 发展生态有机农业, 走差异化发展道路

发展生态有机农业有助于减少海洋环境污染, 修复海洋生态。 有机农业强调生产环境、生产要素以及生产过程中无污染, 对大气、水体、土壤等都有严格的要求。 舟山地理条件优越, 有独特的生态隔离优势, 长期以来, 舟山以农副产品加工和造船业等产业为主, 基本无工业污染, 气温降水也十分适合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八十年代以来舟山市政府实施“大岛建, 小岛拆”战略, 越来越多的岛屿腾出了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这为舟山实施生态有机农业创造了条件。 生态有机农业的发展提高了海岛资源的利用效率, 发挥了海岛资源的比较优势, 通过实施生态有机农业的差异化发展道路, 将有力的提升舟山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4.5 加强农业推广建设, 提升科学技术水平

进一步加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建设, 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推广等基层农技推广机构, 引进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人才, 充分发挥农业推广人员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的服务功能, 提高服务能力。 深化与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 培育和开发适合舟山发展的新产品, 促成科技成果转化。 鼓励农户通过网络建立农产品销售与服务平台, 引进成熟的物联网模式, 提升农业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

摘要: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分析舟山新区农业各产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间关联程度的大小, 结合舟山新区农业各产业现状, 综合分析舟山新区农业各产业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为舟山新区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舟山新区,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农业产业结构

参考文献

[1]舟山市统计局.舟山统计年鉴201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4.

[2]郭丽娜, 骆高远, 闵文华.浙江省农业产业结构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山西农业科学, 2011, 39 (2) :174-176.

[3]刘思峰, 党耀国, 方志耕, 等.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

[4]方志华.蓝色报告2013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社会发展报告[M].北京:海洋出版社, 2014.

对黑龙江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探析 篇8

迤那镇地处贵州省威宁自治县西北部, 距县城74 km。全镇国土面积206.35 km2, 辖14个行政村、95个村民组, 居住着汉、彝、苗、回等8个民族。2011年初全镇总人口38 935人, 总户数8 728户, 少数民族11 875人, 占总人口的30.5%;农业人口37 657人, 贫困人口6 158人, 贫困发生率21.5%, 比全县高2.2个百分点, 是全省二类贫困乡镇, 有13个贫困村。全镇耕地面积7 869.13 hm2 (其中25°以上坡耕地1 333.33 hm2) , 人均占有耕地2 060 m2, 林地面积5 447.60 hm2, 森林覆盖率为26.4%。平均海拔2 140 m, 年平均气温14℃, 年降雨量850 mm, 年日照时数1 960 h, 无霜期220 d, 是威宁自治县优质烤烟和马铃薯种植基地。镇内无大型企业支撑, 农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业和养殖业及外出务工, 属典型的纯农业边远贫困乡镇之一。

2 产业结构现状

迤那镇是典型的农业大镇之一, 农业是支柱产业。近年来, 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 农业产业结构得到不断调整, 农业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粮畜为主的传统农业型产业。即粮食作物以玉米、马铃薯为主, 畜牧业以养猪、牛及羊为主, 粮食作物生产中的相关产品是养殖业的主要饲料来源, 而养殖业中所产生的粪便是发展粮食生产的优质肥源, 能充分体现优势互补, 是持续、稳定发展的当家产业[1];二是以烤烟和中草药为主的经济作物型产业, 其中烤烟主要分布在海拔2 100 m以下地区, 中草药主要分布在海拔2 100 m以上地区, 是生产成本较大、见效相对较快的产业[2];三是以苹果和核桃为主的经果林产业。其中海拔2 000 m以下地区属于优质苹果产区, 海拔2 000~2 200 m为优质核桃产区, 该产业投入较大, 且前5年属于幼树期, 几乎没有效益, 但今后的效益时间相对较长, 属于效益长远产业[3];四是以辣椒和大白菜为主的夏秋蔬菜产业, 其中辣椒主要分布在海拔2 100 m以下地区, 大白菜主要分布在海拔2 100 m以上地区, 该产业是生产成本小、见效较快、效益较显著的新兴产业[4]。

3 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没有足够的水资源, 生产用水严重缺乏。全镇范围内没有一定量的出水点, 农业生产用水完全依靠降雨, 春旱、伏旱和秋旱常年发生, 不但影响农业灌溉用水, 有时还造成人畜饮水困难。可以说, 水是制约全镇农业生产稳步发展的重要因素。二是农业科技生产意识落后, 生产中的科技含量较低。由于农民文化普遍落后, 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技术人员又严重紧缺, 全镇农业生产中的科技含量普遍偏低, 农产品的产量与品质无法提高。三是农民没有品牌意识和市场意识。由于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落后, 品牌意识和市场意识不强, 产品与市场无法实现有机对接, 难以提高产品产值。四是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严重缺乏。全镇没有一家农产品深加工企业, 大多数农产品属于农户自食、养畜及留种用, 农产品销售的数量及价格完全被市场需求控制, 波动太大, 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无法保障。五是无法克服的自然灾害。迤那镇属于威宁自治县境内石漠化比较严重的乡镇之一, 自然条件较差, 土壤板结程度较高, 土壤肥力和耕作条件都很差, 农民的肥料及工时投入又严重不足, 管理较粗放, 特别是“倒春寒”、春旱和伏旱发生频繁, 加之无霜期较短, 农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常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最终导致农产品产量和品质下降。

4 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

2011年, 迤那镇被确定为帮扶联系点, 省、地、县各级各部门都在密切关注迤那镇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结合迤那镇的农业生产实际, 参照“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发展目标, 镇人民政府提出以脱贫为中心, 以“打基础、调结构、提素质、惠民生、控人口、保生态”为重点, 以“提速发展、两年交卷”为目标的工作思路, 明确“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巩固优质烤烟生产、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扩大蔬菜产业规模、积极发展精品干鲜果、引导发展中药材种植、抓好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力开展农民培训工作、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10项重点工作。

根据迤那镇自然生态条件、农业产业结构现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结合当前全镇农业产业发展的各种有利因素, 针对迤那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对策。

4.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迤那镇是威宁县水源最紧缺的乡镇之一, 人畜饮用水都很难满足, 生产用水就更为紧缺。因此, 应将引水工程列为重点建设项目, 采取境内勘测出水点和从外面引水入境相结合的办法, 尽快地解决农业生产灌溉水问题, 以彻底解决发展特色农业的后顾之忧。同时也要加强交通、电力、教育、卫生等多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 确保农业产业的持续和稳定发展。

4.2 做好产业发展规划

要根据全镇境内不同的自然气候条件, 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 充分利用自然优势, 做到因地制宜、适地适产业。如五星、合心、青山、大山、莲花及双营等村的大部分地块适宜发展中药材, 贵州省境内惟有威宁县独有的金铁锁就野生于这一区域, 半夏、党参、续断和龙胆等多种中药材在这一区域也表现高产、优质, 可根据不同地块选择种植不同种类;中心、合心、中海、樱桃、乡民、茨营、文昌、新田及水塘等村的大部分地块是烤烟和辣椒的优质区域, 也是发展红富士苹果、威宁大黄梨及核桃等经果林的最佳地段, 应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五星村农户以传统的制作方式酿造的纯玉米酒, 具有悠久的生产历史, 以色、香、味俱佳而在周边地区享有盛誉;合心村近年来发展以大白菜和结球甘蓝为主的夏秋反季节蔬菜效益显著, 与合心村气候条件接近的中心、青山、五星及新田等村也可适当发展。

4.3 充实农业科技队伍

要充分整合现有资源, 建立健全相关机构, 完善办公条件并确保必要的运转经费, 有效地充实农业科技队伍。农业服务中心就是最基层的农业技术机构, 肩负全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生产示范、新技术与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对农民全面开展技术培训等工作任务, 应配足专业技术人员, 为各产业的发展做好技术服务、信息服务和协调服务工作, 搞好全镇农民的技术普及培训工作, 努力提高生产技术水平, 切实增加各产业生产中的科技含量[5]。

4.4 扶持农民合作组织

要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与发展壮大, 按照“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协会运作、群众参与”的方式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程。要充分发挥各专业合作社 (协会) 的作用, 支持合作社建立产品对外销售窗口, 及时组织产品外销, 实现产品与市场的全面对接, 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生产格局, 彻底解决产品价格不稳定和产品滞销等严重问题。

4.5 打造特色产业品牌

要打造特色产业品牌, 树立产业经营理念, 从产品生产、包装、运销等各个环节下工夫, 以质量创品牌, 以品牌闯市场。还要增加对外宣传经费的投入力度, 建立对外宣传网站, 充分借助网络等信息平台, 及时发布产品信息, 努力打造特色产品知名度。烤烟、辣椒、白瓜子、红芸豆、苹果、黄梨、核桃、马玲薯及玉米都是迤那的特色产品, 但目前各产品都没有自己的品牌, 不经分级和包装就上市, 严重影响产品价值, 亟需改进。

总之, 迤那镇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必须坚持走“科技兴农、市场促农、加工强农”之路, 要调整和推进区域布局, 尽快实现规模化种植及标准化生产, 大力推广良种良法, 提高单产, 改善品质, 提高单位面积产值, 保证广大农民实现增产增收。

摘要:威宁县迤那镇是一个典型的喀斯特农业大镇, 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较差, 农业产业发展速度十分缓慢。通过对全镇农业生产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分析, 为促进全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并持续稳定发展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

关键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贵州威宁,迤那镇

参考文献

[1]董恩省.威宁县夏秋反季节蔬菜生产现状及产业化发展思考[J].贵州农业科学, 2008 (4) :160-162.

[2]周成明, 张成文, 许彬, 等.80种常用中草药栽培、提取、营销[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9.

[3]师淑亮.果园种植技术实用手册[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9.

[4]苏崇森.蔬菜种植技术实用手册[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8.

上一篇:杨业功与国防现代化建设下一篇:2011判决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