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流通环节的黑龙江省马铃薯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2024-08-09

基于流通环节的黑龙江省马铃薯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通用3篇)

基于流通环节的黑龙江省马铃薯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篇1

通渭县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论文摘要:论述了通渭县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指出了当前马铃薯产业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思路:加快良种繁育步伐,实现品种专用化、优质化;完善繁育制度,提高种薯质量;实行规模化种植,营造品牌优势,提高产品竞争力;完善市场营销体系健全市场信息网络,帮助农民增收;发展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全面提升马铃薯产业素质和效益。

1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

1.1种植生产情况

马铃薯是通渭县的粮菜兼用和主栽优势作物。从1999年开始,县委、县政府按照农业结构调整的要求,把马铃薯种植当作压粮扩经、压夏扩秋,科技抗旱的主要措施。至2004年全县马铃薯面积达到3.15万hm2,商品薯总量达50万t,是过去马铃薯总产量的两倍多。2006年,新一届县委、县政府在重新审视县情,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确立了马铃薯产业的主导地位,做出了培育“四大产业”的农业结构调整思路,当年马铃薯播种面积达到

3.51万hm2。2007年,在扩大种植面积、增加总量的同时,县委、县政府把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当作提升马铃薯产业发展的突破口,提出“一年搭好框架、两年充实内容、三年初见成效”的马铃薯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目标,加快解决脱毒种薯应用率低、品种退化快的瓶颈问题。并邀请定西市爱兰薯业公司进驻通渭西川园区,无偿提供日光温室50座、面积2.40hm2,用于脱毒原原种生产;县农技中心租赁旧店子村耕地,投入资金60万元,搭建网棚100座,开展示范性脱毒原种扩繁;依托省农科院引进脱毒原种50t,在华岭乡老站村、马营镇小营村等冷凉区落实陇薯3号脱毒一级种繁育面积23.33 hm2,逐步建成原原种-原种-一级种的马铃薯脱毒良种繁育体系。

2008年,县上在确保完成4万hm2马铃薯种植面积的同时,重点在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上下功夫。依托“企地合作”平台,与市爱兰薯业公司协作,利用西川园区日光温室121座建成脱毒原原种繁育基地6.67余公顷,预计年底可生产陇薯3号、陇薯6号、费乌瑞它、大西洋、夏波蒂等品种脱毒原原种1 500万粒;借助“院地合作”平台,与省农科院马铃薯研究所合作,结合省列马铃薯良种补贴项目实施,在平襄镇旧店子和新景乡大寨村建成网室脱毒原种繁育基地20 hm2,在华岭乡席家岖、老站、新站、大牛、石勿以及马营镇小营、西山等7村建成一级种繁育基地165.33 hm2。

1.2销售情况

在马铃薯鲜薯销售领域中,全县已基本形成协会引领、能人牵头、大户补充的初级销售网络。县马铃薯经销协会杨尚鹏、义岗马铃薯协会刘甲昌、新景马铃薯协会李万春以及马营马铃薯销售大户张坤、张良玉、杜有余在广州、武汉、西安等地建立了稳定的马铃薯销售终端市场,并与陇西、安定、会宁等周边县区客商联营,结成了互利合作的营销伙伴,年外销马铃薯鲜薯20万t以上。

1.3加工生产情况

多年来,我县马铃薯以农户小作坊粗淀粉加工为主,加工用薯占全县马铃薯总产量的20%,产品主要是粗淀粉、粉皮、粉条等,不仅加工原料利用率低,且产品销售价格低。从2003年5月开始,县委、县政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营造投资环境,利用原县盘纸厂闲置厂房,邀请岷县金大地精淀粉公司,投资1 100多万元,于2003年9月建成通渭金大地精淀粉有限责任公司。这条日加工鲜薯600t,年生产2万t精淀粉生产线的建成投产,加

快了我县扩大马铃薯生产规模、提高农民持续稳定的增收途径。2005年,通渭县百源成民政福利公司经理、民营企业家李永峰投资600万元,从内蒙引进精淀粉生产设备,于当年10月底新建投产2万t精淀粉生产线一条,2007年又投资400万元,在义岗镇新建2万t精淀粉生产线一条,两条生产线年生产精淀粉8 600余吨。至目前,全县马铃薯精淀粉生产能力达到4万t,马铃薯粗淀粉生产能力达到2万t,年加工原料30多万吨。

2存在的问题

虽然通过近几年的发展,通渭县马铃薯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和县域经济发展的希望所在,但马铃薯产业自身发展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2.1良种繁育体系还不健全,优质专用品种缺乏

目前,由于科技培训不到位,群众对科学种田技术的认识程度和接受意识差,全县马铃薯良种覆盖率还不高,品种混杂、良种不良的问题依然存在,特别是优质专用品种缺乏,没有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主打产品,加之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刚刚起步,还未从根本上解决良种推广的问题,从而影响了马铃薯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价格上不去,效益低下。

2.2市场营销体系不完善,农民组织化程度低

全县现有协会的发展层次还很低,内部运营机制、管理机制不规范,覆盖范围小,经营领域窄,呈现“软、散、小”状态,组织农民、带动农民的作用没有真正发挥出来,企业、协会、运销大户与广大种植农户之间的连接,以及与终端市场的连接程度都不够紧密,没有形成比较稳定的利益关系和产业链,群众生产和销售仍然处于自发状态,组织化程度低。同时,市场建设滞后,没有建立起大型的马铃薯专业批发市场,市场的价格调节、产品集散作用没有形成。

2.3加工储藏能力不足,产业链条短

全县的马铃薯贮藏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贮藏需求和贮藏能力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导致产品集中上市,加之企业自身流动资金短缺,没有建成较大的贮藏设施,收购加工原料严重不足,企业没有实现达产达标,难以满负荷生产,从而影响马铃薯的就地加工转化增值和企业效益的提升。

3发展对策

为进一步加快产业开发步伐,提升产业层次,真正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今后要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1从重规模扩张向量质并举转变,加快良种基地和专用型马铃薯生产基地建设我们要把发展的重点从规模扩张向量质并举上转变,在稳定4万hm2种植面积的同时,切实加快良种基地和专用型马铃薯生产基地建设。一方面,要坚持引进良种和自繁良种“两条腿走路”,加快良种化进程。重点在华岭、马营、新景、义岗、北城等乡镇逐步扩大良种繁育基地面积,利用2~3年的时间,力争将华岭及周边气候类型相似的乡镇、村组建成全市乃至全省最大的旱作区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使全县的脱毒原原种年生产能力达到2 000万粒,脱毒原种生产能力达到1.50~2万t,脱毒一级种生产能力达到15万t。不仅保证我县马铃薯良种覆盖率达到100%,而且为周边县区提供一定数量的优质专用种薯。另一方面,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优化品种结构,加快专用薯基地建设,重点发展高淀粉加工型品种,力争全县加工专用型马铃薯生产基地达到3.33万hm2,为企业提供充足的优质加工原料。

3.2从重外销拉动向外销与加工并举转变,突出抓好销售、贮藏和加工

要把产业效益提升的重点向加工增值转移,在尽量扩大外销鲜薯的同时,以增强贮藏能力和加工能力为关键,形成鲜薯销售和加工转化两个“龙头”并驾齐驱、相互竞争的格局,实现产业增值、农民增收。在销售体系建设上,要认真研究市场,组织有关人员到终端市场考察,鼓励动员县内协会、经销大户在终端市场联系业主,拓宽销售渠道,延长销售链条,减少销售环节和成本,使全县外销能力达到30万t。同时,加强引导和扶持,加大城区和马营、义岗、碧玉、新景等重点乡镇马铃薯专业交易市场建设力度,建立遍布城乡、更加完善的收购网络,切实缩短运距,解决老百姓的卖难问题。在贮藏设施建设上,要坚持长期规划与近期建设相结合,制定建设规划,力争利用2~3年时间,使全县贮藏能力达到40万t。特别是要争取项目和资金,扶持大户、协会和企业加快贮藏设施建设步伐,引导其贮藏鲜薯、种薯,与农户签订订单贮藏,解决鲜薯集中上市与企业原料不足、价格不稳的矛盾和良种缺乏的问题。在加工企业发展上,按照“抓大扶中关小”的思路,重点扶持百源成、金大地等龙头企业,使其尽快发展壮大,使全县精淀粉加工能力达到5万t,粗淀粉加工能力达到2万t,年加工鲜薯40多万t。同时,要引导企业实施强强联合,加强企业之间的联合发展,抗御市场风险,创立品牌经营,以品牌优势占领市场,提高我县商品薯和精淀粉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3.3从重行政推动向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并举转变,切实营造好产业开发的良好环境

要进一步加强对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根据全县马铃薯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对目前设立的马铃薯产业办公室要解决好机构设置和编制问题,在人员配备上充实优化。要对现有销售大户、营销老板、协会负责人由政府组织,通过学习培训、赴外考察等牵线搭桥的办法,真正使他们有计划、有目的、有能力接受外部信息,进入终端市场,做好产后服务,加大促销力度。要切实加大资金投入,一方面,充分利用社会闲散资金,动员农户加大生产投入;另一方面,通过政府整合项目资金、设立专项扶持资金,给予各方面的大力支持。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

基于流通环节的黑龙江省马铃薯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篇2

【关键词】蔬菜;发展;现状;问题;对策

1.乌兰察布市冷凉蔬菜产业现状

乌兰察布市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特征明显,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日照长,海拔高,有利于各类蔬菜营养物质特别是糖分的积累和干物质的形成,加之地处北方农牧交错地带,背靠大草原,无污染,病虫害发生的机率相对较少,具有发展绿色、无公害、有机冷凉蔬菜的天然条件。

2010年蔬菜种植面积已达43万亩,主要品种有西芹、甘兰等23大类80多个品种,总产量150万吨。素有“中国薯都”美誉的乌兰察布,2010年马铃薯种植面积达400万亩,年产量400万吨。并形成了一批无公害蔬菜生产园区,认证了一批无公害绿色蔬菜和马铃薯品牌。但是销售渠道却不够畅通,以往一般是先销往山东寿光等地之后,人家首先打入当地大型现代化储藏设施,然后以山东等地的品牌对京沪等地市场慢慢销售,或转销海外日、韩等国市场。还有一部分由本地的一些能人大户分销到广州、杭州等几个一、二线城市。

2011年秋,丰收之后的马铃薯销售大战已经降下帷幕,各地的马铃薯销售市场趋于平静,窖贮的31亿斤马铃薯估价待售。今后四个月的贮存期内,能否卖个好的价格,还是众多贮薯户的心结,也是各级政府时刻牵挂的问题。

2011年9月28日,“中国薯都·乌兰察布马铃薯北京展洽会”隆重举行,10月11日,由国家商务部和自治区政府主办的马铃薯促销供需对接会在我市召开。重点都是解决马铃薯的滞销问题。卖薯难已引起中央和自治区的高度重视。这期间,中央级新闻媒体共播发涉及我市马铃薯生产销售的新闻17条,如此高规格、高频次的宣传报道实属罕见。政府重视、媒体为媒,经过各方共同努力,采取了“供需对接”、“农超对接”的多种措施,加快了马铃薯的销售进度。同时,市财政紧急调度资金支持十几家加工企业,扩大加工薯的收购和加工规模。政府还拿出资金补贴建设简易储窖的农民大户,以加大马铃薯的仓储能力。得益于多方(包括中央电视台)协助,我市的马铃薯外销、加工、仓储工作初步告捷。

什么原因造成今年我市马铃薯卖难,今后如何解决马铃薯的销路,是我们各级政府和广大种植农户们需要深思和面对的问题。反观2011年的马铃薯销售市场,主要表现在价格低,价格低的原因是货源多,货源多的基础是种植面积扩大和单位面积的产量增加。整个社会的供需总量失去平衡,导致马铃薯产能过剩。这种现象不單表现在马铃薯一个品种上,从全国媒体报导上看,元葱、大白菜、生姜、大蒜等多种蔬菜品种,都跌至生产成本线以下。马铃薯的滞销价跌,其表现出的原因,同其它蔬菜的亏损并无异处。近年来,我国的农副产品市场,屡现价格周期性波动怪圈,往往前一年挣钱的作物,第二年就赔钱。以去年的价格,指导今年的生产,显然慢了半拍。信息的不对称,导致农业生产决策失误,也是造成“卖难买贵”的根本原因。变幻莫测的市场,莫说种植户,就是决策层包括多年从事流通领域的商家也把握不住。

2.乌兰察布市冷凉蔬菜产业发展对策

从2011年马铃薯卖难问题来看,根本原因在于供需信息的不对称,对全国的马铃薯市场需求,没有一个科学的接近实际的测算。之前马铃薯市场的虚高,误导了今年的马铃薯的种植面积,造成产能过剩、价跌滞销,很多农户及种植大户处于无序种植状态,盲目跟风造成亏损,本钱尽失。这就要求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农产品种植的信息服务,强化信息引导,告诉农民种什么、种多少。这是当前最需要,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盲目认为种的面积越大,产量越高,挣的钱就越多,这是违背市场规律的。有时种的少,反而产值却很高。其次,尽快建立马铃薯专业协会及培养经纪人队伍。经历2011年的卖薯难,各类专业协会、合作社发挥出独特的优势。合作社将分散的农户转为有组织、有规模的生产、经营群体,实现大生产、大流通。根据市场需求,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例如我市某薯业公司不久前组建了马铃薯种植大户合作社,联手应对市场的风险与机遇,给我市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带了个好头。与此同时,要鼓励和支持民间经纪人队伍建设,开展“农超对接”、“产销对接”,降低流通成本,解决卖难买贵问题。

2011年马铃薯销售难的问题,还由于没有打造我们自己的知名品牌。长期以来品牌宣传力度小、投入少;没有形成品牌效应。因而也就缺乏价格话语权。迄今为止,尚未形成营销主渠道,小而散、蚂蚁搬家式的原始营销方式,针对每一个具体的大中型蔬菜市场均未形成产品冲击力。没有规模就没有话语权。还有仓贮设施建设严重滞后,高标准的现代化储藏设施少、容量小;仓贮设施主体还是农户的低标准土窖或半土窖,产品储藏损失率为20%左右,是造成即收即卖的主要原因。在整个产业链条中,种植、加工、营销等环节链条上均缺少本地或落户本地的大中型龙头型核心企业,产业拉动能力弱,导致生产基地规模化程度小,规范化程度也不高,投入不足,单产水平低,制约整个产业的大发展。还有进京难的问题。多年来进京的公路无论是国道还是京藏高速公路都存在着严重的堵车问题,加之收费问题未能妥善处理,绿色通道不够畅通。

鉴于此,要利用京蒙合作的契机,发挥两地政府作用,用好政策,做足文章,支持我市冷凉蔬菜产业快速发展。在北京等各大城市的支持和协助下,认真做好我市冷凉蔬菜的品牌宣传、产品营销等方面的工作。在京、沪等一线城市设立本市直销窗口,以统一的大品牌直接进入一线大城市市场销售。并且可以在大窗口之下分设各旗县或各大公司的小窗口。这也是我市蔬菜营销大户、种植大户的强烈要求。与此同时,还应积极鼓励、支持外地相关企业来我市投资蔬菜产业,我市给予政策上的优惠和金融、项目等方面的支持、配合。同时,也欢迎其它省市客商前来我市投资,以扩大就地深加工的能力。北京市政府对京郊蔬菜基地有补贴政策,我市作为北京的蔬菜直供基地,凡是双方共同认定的基地面积也应该积极争取享受这一政策。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把冷凉蔬菜产业列入农业支柱型产业的政策支持下,按照“统一品种布局、统一工厂化育苗、统一农机化栽培、统一测土配方施肥、统一标准化管理、统一商品质量标准”的六统一模式指导生产,实现产业的高标准起飞。对京沪等地的大型市场进行冷凉蔬菜供应,进而实现均衡上市。要对冷凉蔬菜的生产质量严格把关,确保生产、加工等环节符合国家食品生产安全要求。力争达到精品为有机食品、主打产品为绿色食品,全部产品为无公害食品。要尽快建设冷凉蔬菜商品现代化贮藏设施体系。必须在产地建设与其产业发展规模相适应的现代化蔬菜储藏设施;同时,也需要在京沪等主要销售地近郊建设一定数量的储藏设施。

为了应对供需信息的不对称,应建立市、旗县两级冷凉蔬菜办公室信息体系和核心企业信息体系,双轨制、政企配合,互相校正。加强对农民的信息指导。只有传导正确的信息,才能有效缓解农民盲目种植的问题。并且将农民的小规模散户生产逐步纳入到核心企业的规模化生产基地之中(土地租赁给公司、作产业工人或接受指导、作辐射基地),这是化解农民信息困惑及消除盲目种植的有效手段。也是形成稳定而可持续的产业链的重要方法。

基于流通环节的黑龙江省马铃薯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篇3

关键词:马铃薯;产业化;协同发展;对策;定西市

中图分类号 F32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9-0018-03

农业产业化发展有力地推动着区域经济的集约发展,其过程中各项生产资料趋于合理配置,产业过程中物质、信息、能量在农业系统间、区域间得到了有效利用,从而有效地带动了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对于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然而,对于生态脆弱区、贫困地区而言,农业产业化发展受到了区域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区域文化等多方面的局限,其对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不明显,严重制约了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展。

甘肃省定西市属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是生态脆弱区典型区域,年均气温6.7℃,年平均降雨量在350~600mm。地表植被稀疏,降水季节性集中,水土流失严重;热度不足,农产品产量极不稳定。资源贫乏,整体综合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截至2013年末,全市马铃薯种植规模达20.94万hm2,建立原种扩繁基地0.35万hm2,实现总产值105亿元[1]。定西市通过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优化土地资源配置,逐步培育并基本形成了具有地方马铃薯产业优势。然而,农民人均从马铃薯产业中获益仅达86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1%。因此,通过定西市马铃薯产业化发展与农户收入关系的研究,能够有效揭示产业发展对农户生计的影响,剖析农户马铃薯产业化背景下农户人均收入常年不增的根本原因,以期为生态脆弱区、国家贫困区的农业产业化有序发展与新农村建设提供参考。

1 定西市马铃薯种植规模时间尺度分析

2002年以来,定西市各县区走出了一条“当年贷款—机修梯田—种植洋芋—增加收入—当年还贷”的新路子,为大面积开展修梯田带来了生机。1999—2013年,定西市马铃薯种植面积整体呈现出增加趋势(图1),2006年,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21.24万hm2,占粮播面积的55%,总产量在450万t左右,一些重点县区,重点乡镇的马铃薯的种植面积占粮种面积的60%以上。2007年种植面积达到历史新高,2009年后趋于平稳态势,其主要原因是受市场需求、农业政策及价格驱动作用下,百合、中药材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增加。市场需求、农产品价格驱动影响着农户种植结构的调整,最终影响农户生计的有序发展。

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马铃薯产量时间尺度上也不断增加,但总量波动较明显(图2)。定西市隶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季节性集中,马铃薯主要种植区位于山区梯田、坡耕地。尤其近年来极旱天气频发,降水稀少并与作物生理需求期不一致,从而严重影响了马铃薯的产量。

2008年来,定西市在推进农业产业化扶贫开发进程中,扶贫系统先后扶持了临洮腾胜公司、定西超兴淀粉公司等集产、加、销一体化的重点龙头企业,带动了抚贫产业地发展,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份额。各县区政府建立了马铃薯保护价格收购体系和运营协会,保障了定西市马铃薯占据着华南销售市场80%以上的份额和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市场90%的份额[2],打造了定西以马铃薯为主的一系列品牌产业。龙头企业的发展,有效地延伸了马铃薯生产的产业链,其农产品附加值及产值不断增加,尤其在2010年以后表现显著(图3)。[600

2 农户马铃薯产出分析

现阶段定西马铃薯产品因其独特的品质而享誉国内外,尤其是以高淀粉型为代表的陇薯3号、优质菜用型为代表的新大坪、加工专用型为代表的大西洋等特色马铃薯,倍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2013年全市万吨以上的马铃薯加工企业共有27家,包括2家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6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共实现了马铃薯加工年产值24亿元。定西市马铃薯种植面积不断扩大,马铃薯产量、产值不断增加,但农户人均薯业纯收入并不高,占农户人均收入比重不高。如图4、5所示,定西市薯业纯收入虽然自1996年以来呈现稳定增加趋势,但其所占比重均低于30%,2006年、2007年达到最高比重,仅为28.7%、28%,而农户马铃薯种植中耕地、资金、劳动力投入比重却超过了50%。可见,定西市马铃薯产业化的发展,有效地推动了产业产值的增加,但对农户生计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导致农户马铃薯种植效益不显。

3 定西市马铃薯产业化发展的外部因素分析

受本地自然条件恶劣,水土流失严重,降雨需求错位,生产条件严酷,经济基础薄弱,市场网络不健全,工业园区建设滞后,龙头企业规模较小等一系列地域因素的限制,定西马铃薯产业发展还没有从根本上建立起良性循环的发展格局,导致农户种植收益不显。地方政府为了打造马铃薯特色农业,逐年加大了农业贷款金额(表1),为农户马铃薯生产提供资金保障,如2013年农户贷款金额达到132.81亿元,增长率达到40.24%。虽然农业贷款金额逐年增加,但投入到马铃薯种植发展的比重较低,这主要是由于定西市农村地区土地流转程度低,马铃薯种植的专业合作社建设程度不高,规模化、机械化生产程度较低,马铃薯种植经营效率较低。对部分新形成的马铃薯合作社而言,规模化、精细化种植需要大型农业机械采购、专业化防治、节水灌溉等基础农业设施建设、生产设施设备的投入,也产生了大量的固定资产融资需求。现阶段定西市较小的农业固定资产投资,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全市马铃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户属于其生产中的微观经济主体,其生产目标明确,受市场价格风险困扰,作为理性投资者,不会通过贷款扩大种植规模,而政府农业发展补贴也仅仅局限于生产资料(地膜、化肥、生产机械、种子)补贴及生产技术推广,同时由于常年干旱、自然灾害、农作物病害较频繁,马铃薯产量锐减,部分年份农产品极容易受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最终导致农产品效益常年不显,严重影响着农户马铃薯种植的积极性。

4 定西市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地区特色农业发展对于区域经济带动辐射作用较强,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针对于目前定西市马铃薯产业发展存在弊端及农户种植效益不显著的现状,其产业发展需要关注区域整体平衡发展、农户种植效益与龙头企业的协调发展。首先,需要借助国家涉农贷款政策,促进地方农村合作社组织的形成与壮大,通过土地流转、涉农贷款等农业政策,建设马铃薯优势种植基地、马铃薯种植技术培训与研发基地,从而直接带动农户投入规模化、机械化生产,形成规模效益,提高种植户的收入水平。其次,依托先进马铃薯加工技术,不断提高马铃薯整个产业链条的科技含量和最终产品的档次,通过产业链的延伸与拓展,在提高马铃薯农产品附加值的前提下,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3]。再次,政府加大农户马铃薯种植补贴,尤其在极端干旱多发年、病虫害多发年及市场价格低下的年份,避免农户生计发展受到严重创伤。

参考文献

[1]杨剑.定西马铃薯产业竞争力评价及其提升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2.

[2]张祺瑞,杨剑,张朝亮.定西马铃薯产业发展模式演进研究[J].经济视角,2011,35:127-128.

上一篇:村计生专干试题及答案下一篇:小学教师总结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