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现状

2024-08-17

流通现状(共12篇)

流通现状 篇1

流通是分配与消费的集合也是市场的总和,处于产业经济运行的调节与枢纽地位。兽药流通是兽药产业发展的末端环节,是兽药企业、产品对接市场的根本通路。随着兽药市场结构调整和兽药营销模式的转变,兽药流通逐步显现出不同生产企业、经营组织、产品在市场集中度、营销理念、经营模式上的差异特点。经过多次洗牌,我国兽药市场取得了一定的规范与扩大,但由于涉及主体多、产品差异化程度大、监管复杂等因素,兽药流通环节仍存在市场集中度低、 经营不规范、终端用药难度大等现实问题。因此,抓好政府、企业、经营组织等关键主体与节点,实现监管有序、企业稳定发展、组织经营创新、构建良好、规范运行的流通体系是强化我国兽药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1我国兽药产业流通环节现状

1.1外资产品销售情况

外资产品主要包括进口兽药以及国内外资或合资企业生产的兽药产品。截至目前,在我国注册的有来自41家国外兽药企业的550种产品,主要来自美国、加拿大、法国、西班牙、德国等制药业大国,年销售额约50亿元。就产品适用类型来看,大多为疫苗或药用饲料添加剂,制剂药品较少; 就产品属性来看,销售额占比最高的是猪、禽与宠物疾病的疫苗产品,总价值6. 57亿元。进口化药产品则多为药用饲料添加剂、抗生素及驱虫药等,市场总价约4. 89亿元。除进口药品外,自20世纪80年代起,“美国辉瑞”、“德国拜耳”等药企巨头在我国投资建厂,其通过长期、广泛的市场调查,针对我国市场特点指向性研发产品, 凭借产品质量、品牌和技术优势,迅速打开了高端兽药产品消费大门,抢占我国兽药市场份额,为兽药产品流通提供了更多选择。

1.2本土企业销售情况

经统计,2012年我国1 520家兽药企业共完成总价值401. 14亿元的产品销售,涉及近2 000个品种, 29种不同剂型,大多内销国内市场,部分出口至北美、东南亚及非洲等地区。就产品结构来看,生药制品与化 药制品的 销售额分 别为88. 88亿元 ( 22. 16% ) 和312. 26亿元( 77. 84% ) 。

1. 2. 1市场集中度分析2011年我国兽药生物制药企业前10名累计销售额为44. 25亿元,占生物制药总销售额的比例为49. 79% ; 原料药前10名企业累计销售额为49. 59亿元,占比49. 51% ; 化药制品前10名企业累 计销售额 为42. 3亿元,占比25. 03% ; 中兽药销售 额前10名企业的 销售额为8. 63亿元,占比20. 02% 。生物制药由于产品附加值高,垄断性较强,市场集中度最高,仅前10家企业即可占有49. 79% 的生物制剂市场,化药制品及中兽药企业均需30名以上企业才能达超半数的市场占有率,见表1。而就国际范围来看( 统计不含中国) ,兽药的市场集中度极高,2012年仅前4家巨头的市场占有率就高达55. 60% ,前10名企业销售额则占全球兽药市场的90. 60% 。

注: 数据来源于《兽药产业发展报告》; CR10表示前 10 名企业市,CR30表示前 30 名企业市场占有率,CR50表示前 50 名企业。

1. 2. 2不同类型产品的市场分割情况不同类型的兽药产品对于市场的分割比例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从生物制品来看,2011年本土企业生产的产品销售额为73. 33亿元,其中约71. 73% 在国内市场销售。 化学制品相比生物制品而言市场存量较大,2011年达312. 26亿元,其中化药制品( 168. 98亿元) 的销售占国内市场流通的化药产品的主要份额( 54. 12% ) 。 另就功能来看,化药制品中抗微生物药销售额占比最高,达70. 49% ,其次分别是抗寄生虫药( 11. 80% ) 和消毒药( 5. 86% ) ,表明我国本土化药制品产品多应用于规模化养殖环节,见图1。

注: 数据来源于《兽药产业发展报告》。

与国内不同,由于目标市场与动保理念的差异, 国际上多以牛、羊等大牲畜养殖用药为主,且宠物药、 比赛类动物用药产品占比较多,与之相对应的抗寄生虫类药品与生物制品销量较大,连续多年居全球兽药销售排行前 两位,2011年其市场 占有率分 别达26. 10% 和26. 00% ,相关统计数据见表2。

就我国本土企业的产品出口来看,生物制品和化药产品 在销售额 与销售区 域上存在 明显差异。 2012年,面向东南亚、东亚、非洲等地,我国兽用生物制品出口额为6 503. 89万元。 兽用生物制品的附加值虽普遍高于化药产品,但出口比例小,仅占全年生物制品总销售额的0. 73% ,占全年兽药产品总出口额的1. 76% 。化药产品中原料药、制剂药、中兽药三类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均有一定比例,2011年数据显示,共有三大类合计23. 77亿元的国产兽用原料药出口至54个海外国家,较2010年增长了59. 10% ,其中欧洲为原料药销售的兽药市场,2011年面向该区域的原料药总 出口额占 当年兽药 产品出口 总额的45. 35% 。此外,2011年共有两大类合计12. 58亿元化药制剂产品出口到43个海外国家,较2010年增长了49. 05% ,其中欧洲地区消化产品5. 19亿元,占全部制剂药出口总额的41. 26% 。中兽药出口情况未有统计。由此可见,针对海外市场而言,由于产品附加与注册等因素,原料药最具竞争能力,化药制剂产品市场扩容较快,见图2 ~ 4。

注: 数据来源于 IFAH Annual Report( 国际动物卫生联合会年度) 。

注: 数据来源于《兽药产业发展报告》。

注: 数据来源于《兽药产业发展报告》。

注: 数据来源于《兽药产业发展报告》。

1.3兽药经营组织销售情况

近年来,兽药经营总体上呈现企业销售渠道下沉,终端市场客户被新型经营组织挤占,经营商与品牌企业合作门槛提高等产业内部新变化。伴随着产业链上游的供给趋势变化以及养殖业结构的升级调整,兽药经营开始由传统的代理形式向多方向发展。 此外,兽药GSP的逐步推进落实使得兽药产业内经营体系和服务体系发生重大变革。截至目前,兽药市场价值总量约合400亿元人民币,近200万个兽药经营商、零售店、动物诊所、养殖场参与分割,经营组织及流通产品数量庞大、布局分散,行政监管难度大,系统的数理统计也难以实现。

兽药经营组织的核心价值是产品分流和终端零售,其成长阶段分为起步阶段、增长阶段与变革完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着相应的特点。起步阶段主要需求为沟通、指导、培训、授权; 增长阶段主要需求为培训、营销支持、共同开发市场、管理销售咨询、理货支持; 变革完善阶段主要需求为进一步增长的空间、新产品、新市场、客户忠诚度、利润保障。根据兽药经营的阶段性特征,结合市场现有的组织形式,可将兽药经销组织大致分为代理经营商、营销分公司、服务商、 养殖终端集团与网络经营商五种形式。

2兽药流通模式评价的实证研究

2.1不同类型流通模式的运行现状评价

为判断兽药终端用户对不同兽药流通模式的满意度,依照全国范围内587个抽样调查问卷数据,对我国兽药经销模式运行现状进行科学评价。问卷统计数据显示,调查的587个终端用户中有261人通过代理经营商模式购买药品,102人通过服务商模式购买药品,44人通过营销分公司模式购买药品,164人通过养殖集团采购模式购买药品,16人通过网络营销商模式购买药品。依照样本结构特征,重点就代理经营商模式与养殖集团采购模式的评判模型进行展开分析,其他模式仅显示评判结果。

对兽药经销模式运行情况进行预测,一般主要考虑的是该模式下的产品质量是否有保障u1,购买成本是否合理u2,服务是否到位u3。运用模式评判方法,得评判因素集: u = { u1,u2,u3} 。用V1,V2,V3分别代表满意、一般、不满意,则评价集V = { V1,V2, V3} 。

据调查,终端用户对三个评判因素的关注度分别为40% 、25% 、35% ,得权重分配集A = { 0. 40,0. 25, 0. 35} 。

1) 代理经营商模式评价。代理经营商是历史的产物,从兽药产业在我国萌芽到如今初具规模,历经兽药产业多次洗牌与变革,在兽药流通市场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大致经历了倒爷—坐商—行商三个发展阶段,期间其销售网络不断扩展,布局日趋合理, 管理水平与服务能力也逐渐增强。养殖业现存规模与养殖组织形态决定了代理经营商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依旧是兽药流通的主要模式,然而与此同时,由于其他经营模式的出现,各类经营商之间的竞争开始向深度综合发展,GSP带来的传统代理经营商变化也突出表现为用药知识与兽医技术的升级改造,营销模式也由倒卖产品转化为产品与服务的组合营销。终端用户对现有代理经营商模式的运行现状评价见表3。

由问卷调查数据,得评判矩阵为:

对R与A做合成运算,得模糊综合评判结果:Y = A 

对Y作归一化处理得: ( 0. 40,0. 25,0. 35) 。

评价结果表明: 被调查终端用户对代理经营商的 “满意”程度最大,为40% ; 其次为“不满意”,占35% ; 评价“一般”的为25% 。

2) 养殖集团采购模式评价。养殖集团采购主要特点是其本身作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本身即为终端用户,在集团化发展进程中通过产业链的延伸涉及兽药经营,且其下游服务对象一般为该集团内部的养殖公司与养殖户。问卷结果反应该模式运行结果见表4。

由问卷调查数据,得评判矩阵为:

对R与A做合成运算,得模糊综合评判结果:Y = A 

对Y作归一化处理得: ( 0. 47,0. 38,0. 15) 。

评价结果表明: 被调查终端用户对代理经营商的 “满意”程度最大,为47% ; 其次为评价“一般”,占38%; “不满意”为15% 。

3) 其他流通模式评价。服务商是全面服务养殖业的经营组织形态,其服务内容包括兽药销售。为了全面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打通服务农业的最后1公里,地方政府鼓励合法民间组织,如养殖协会、合作社、综合类农业服务超市,直接对接终端用药市场。 该种模式的评价结果: “满意”程度最大,为61% ; 其次为“一般”,占比30% ; 评价“不满意”的仅占9% 。 营销分公司是由生产企业指派或分化出的一支专门进行该企业产品销售的队伍。这种分化源自社会分工理论和比较优势原则,即擅长兽药营销的人员组建自己的团队主管产品销售,原则上隶属于兽药生产企业管理或受生产企业约束,但对营销战略的制定与营销队伍的管理有一定的自主权。在此次调研中,该种模式并不多见,占据的市场容量有限,问卷结果显示, 对于该种模式的运行现状评价结果为: “满意”的占34%,“一般”占37%,“不满意”占比29% 。网络经营商在此特指通过网络进行兽药经营的独立组织或个人,其本质上具有代理经营的性质。由于药品的特殊性,目前我国共有69家网站可以进行互联网售药, 其中38家可向个人售药,其中从事兽药销售的网商有限,拥有一定市场份额的有养殖人社区、养殖人家园网等带有产品购买模块的论坛性网站。由于模式较新,统计难度大,此次共调查有16人从互联网上购买过兽药产品,其对该种流通模式的评价结果: “满意”为21%,“一般”为38%,“不满意”为41% 。

2.2评价结果原因分析

通过上述统计实证分析,目前各类兽药流通模式的运行现状评价结果可见表5。

由表5可见: 首先,终端用户对于代理经营商、服务商、养殖集团采购的整体评价为“满意”。其中服务商受各类政策支持,具有一定的准公益性,能够充分整合产品、技术、服务等资源,对养殖终端服务较为具体全面,因此满意程度最高,达61%,“不满意”仅占9% ; 代理经营商的运行评价虽为“满意”,但满意率仅为40%,“不满意”则占到35% ,其原因在于不同代理经营商发展水平不均衡,规范程度也有较大差别,产品渠道不一,服务水平分化严重; 养殖集团采购模式的满意程度较高,原因在于从养殖集团采购兽药的客户多为集团内部成员或关系成员,养殖集团对这些成员在用药、用料、种苗采购、出栏产品销售等环节实行多环节统一,实现资源整合,分散技术风险与市场风险,同时降低了兽药流通中的分销费用,节省了终端成本,实现了产业链条的畅通与延伸。

其次,终端用户对营销分公司的评价为“一般”, 且“满意”、“一般”、“不满意”三类评价率较平均。 营销分公司本质上隶属兽药生产企业,一方面其主要实施销售战略,对质量、服务等环节不予把控,另一方面不同类型的企业在产业集中度方面处在不同的水平与阶段,调查样本容量小,对客户满意度分化的影响较大。2012年,生物制药企业CR10( 前10家企业市场占有 率 ) 为49. 79% ,原料药企 业CR10为49. 51% ,中兽药企业CR10为20. 02% ,化药制剂企业CR10为25. 03% ,放眼全球来看,兽药产业( 除中国) 集中度较高,CR10超过80% 。数值上明显看出,企业数量占有绝对优势的化药制剂企业市场集中水平最低,基本是完全竞争状态,竞争剧烈; 而数量最少的生物制药企业市场集中水平最高,但仍与国际水平存在距离,在国际药企巨头冲击我国兽药市场的大环境下,本土企业的竞争态势更加严峻。

最后,终端用户对网络经营商的运行评价为“不满意”,其原因在于兽药网络经营商是新兴模式,应用此模式的主体情况不易考量,如此次被调查的终端用户也多是在淘宝网等综合购物网站上购买药品,其合作主体一般并非兽药专营商,仅将兽药作为常规产品贩卖,GSP资质缺失,规范性待查,且不易监管,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配套服务缺失,兽药B - B( 企业对企业) 及O - O( 线上对线下) 的实现尚需对网络条件与行政环境建设进行完善。

3对策建议

3.1政府需规范管理与监督,保证市场秩序

监督是规范产业内主体行为,保证市场秩序与活力的主要外部动力。我国兽药管理体制建设中,尚缺乏独立的产品质量及药残检测机构,易导致主体权责不明,出现行政管理漏洞。因此,建议继续明确药政、 药监和药检的职能边界,完善三者的独立建设,创设联合执法程序[1]。首先应建立健全监管体系,继续加强应用兽药生产企业的网络化监察与管理,落实逐级上报,对违法违规行为记入企业诚信档案。对兽药经营组织应把握属地化管理原则,由基层动检站负责监察。其次应发挥三部门的耦合作用,协同各部门行动,节约行政成本,实现通力合作。最后要规范监管行为,确保监管到位。一是对兽药生产企业要严格按照畜牧兽医局目标绩效考核责任书的要求进行监管, 重点监管其原料采购、原料检验、原料储存,及产品的生产、储存、检验、销售等环节; 二是应对不同规模、类型的兽药经营组织特点,采取不同的监管形式进行监管。以此,通过强化后GMP、GSP时代的常态监管, 完善兽药监管长效机制,使药品质量得到确实提高, 食品安全得到进一步保障。

3.2生产企业应细化市场,谋求品牌专业化发展

我国兽药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市场竞争极为激烈,各主体行为较为复杂,要想有针对性地、最大限度地满足购买者的差异化需求并形成兽药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迫切要求企业加强品牌建设,摆脱价格竞争,提升综合实力[2]。首先企业应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特点,细分市场,结合市场规模、 竞争状况和企业自身优势,划分短、中、长期目标市场; 其次针对市场客户特点,组建多个攻关团队和客服团队,对目标市场进行长期跟踪与挖掘,然后由目标市场负责人牵头组织企业内部团队,针对特定需求的产品在研发、生产、营销与服务方面进行动态改进; 最后建设并逐步优化企业品牌,并逐步形成分市场专业化品牌,使其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

3.3经营组织要转型经营集约化

目前,我国兽药流通环节仍存在中间环节多、加价销售等不合理问题。要完善追溯机制,重组利益链条,逐步推进集团销售模式向终端直销过渡。目前, 以竞价为基础的营销方式,阻碍了兽药经营组织的利益与效率实现。因此,经营组织要极力向连锁加盟商和专业集团发展,以降低营销成本,控制产品价格,打通市场与技术关卡,确保产品质量。兽药连锁经营与专业集团是经营专业化、管理规范化、服务标准化、效益规模化的现代经营组织形式,通过推进兽药经营组织向连锁加盟和专业集团的转型,可以优化经营组织资金投入、设备应用与制度建设,提高GSP验收通过率,节约GSP实施成本; 也可有效提高政府对兽药市场的控制力,节约监管成本,同时保障下游流通产品的规范、稳定、健康使用; 还可实行稳定化、统一化的产品定价,在保有利润的前提下,降低客户成本,实现兽药产业对养殖业的强力支撑。

摘要:随着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和不断规范,我国兽药产业发展有了长足进步。流通作为兽药产业链的下游环节,其特征与模式对兽药产业的发展起到指向性作用。文章在比较分析兽药产品流通的各节点及现有流通模式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对587个兽药使用终端的抽样调查,运用模糊评判方法对兽药产业流通模式进行了对比评价,剖析了结果成因,并针对政府、生产企业与经销组织三类主体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兽药,流通,现状,模式,对策

参考文献

[1]杨培昌,李慧姣.加强我国兽药管理体系建设的建议[J].中国兽药杂志,2009,43(4):7-10.

[2]周瑾.我国兽药产业发展问题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13.

流通现状 篇2

发布时间2010-12-10 11:36:42 来源:亚太家居网 作者:未知

今年的九月底,纵观中国家具 卖场,家具流通业盛事不断,招商、开业此起彼伏,各大业主都用大手笔书写自己的辉煌篇章。这些看似相互没有关联的的 盛事,其实都围绕着两条主线在进行:一条是备战“金九银十”,谁都不愿意放过这个销售的黄金时间,事实证明,长假效应在全国各地家居卖场形成顾客云集的抢 购局面;其二,各大盛事都以各企业推崇的发展战略息息相关,结合时空,各业主的策略昭然若揭。

今年的九月底,纵观中国家具 卖场,家具流通业盛事不断,招商、开业此起彼伏,各大业主都用大手笔书写自己的辉煌篇章。这些看似相互没有关联的的 盛事,其实都围绕着两条主线在进行:一条是备战“金九银十”,谁都不愿意放过这个销售的黄金时间,事实证明,长假效应在全国各地家居卖场形成顾客云集的抢 购局面;其二,各大盛事都以各企业推崇的发展战略息息相关,结合时空,各业主的策略昭然若揭。

红星美凯龙 :市场布局彰显全球战略

盛事:红星美凯龙9月动作频频,继前期广州琶州红星美凯龙全家居博览中心筹备和招商后,9月21日下午,“红星美凯龙水头家居博览中心全球招商 大会”在南安水头举行。主办方以及众多厂商、经销商等共2000多人见证了本次盛会。红星美凯龙水头家居博览中心的招商揭幕,意味着红星美凯龙进驻福建区 域市场迈出了标志性的一步,为其在福建区域的进一步扩张开了好头,红星美凯龙集团董事长兼CEO车建最新表示,2010年红星美凯龙集团还将在福建区域内 建成6家大型的ShoppingMall卖场。9月23日下午,“红星美凯龙广西家居生活摩尔招商说明暨新闻通气会”在南宁国际会展中心举行。9月29 日,红星美凯龙布局深圳的第二个家具卖场——红星美凯龙布吉店正式开业,该商场已是红星美凯龙布局全国市场的第55家店。

评述:近两年红星美凯龙的飞速发展大家有目共睹,它通过运营模式复制、品牌商誉共享等使企业实力获得外延式增长,实现了横向一体化的经营战略。连锁经营对家具流通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它一呼百应的成功操作方法也使得它规模经济的边际收益远远大于边际管理成本,实现了最佳状态的良性循 环,企业也造就了极强的核心竞争能力和团队凝聚能力。目前,中国家具流通业已经开始了新的比较竞争,各个市场通过制定企业的持续发展计划强化以战略、制度 为中心的竞争机制、通过树立品牌强势迅速占有市场并从市场营销为中心向客户服务为中心过渡,竞争为具备连锁化、规模化、国际化、现代化的综合性集团提供了 更多的发展空间,红星规范的入驻商场的品牌准入制度和完善商品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制度正体现了它向国际化发展的基础和需求。

中国家具CBD:打造中部最大家具产业集群

盛事:9月29日,中国家具 CBD一期武汉家具馆成都家具馆,品牌街曲美旗舰店开业庆典仪式,同时“华中(首届)家具经销商采购大会”拉开帷 幕,随后,还举行了中国家具CBD·华中(武汉)家具工业园奠基仪式。据悉,中国家具CBD总建筑面积300万平方米,投资52亿元人民币,按照完整产业 链布局,具有综合城市功能的家具产业核心商贸区,中部承接国际和东部家具企业的产业转移再投资中心。它是具有完整产业链布局500公里产业半径内唯一规模 化产业集群,同时也是湖北省、武汉市和黄陂区三级政府重点项目。它包括武汉家具馆、成都家具馆、东莞家具馆、深圳家具馆、香港·台湾国际家具馆、中国家具 CBD·品牌街、国际家具MALL,打造仓储物流、家具学院、研发中心、休闲商业及社区服务、商务酒店、生产基地等八大功能板块,全力打造中国家具产业核 心商贸区。这一切,都以产业转移为基础,继南部乐从、北部香河、东部蠡口,西部八一之后,中国家具CBD成为中部最磊的家具集散地,填补了中部独缺的局 面,完成地形成了中国家具五大商贸集群。

评述:中国家具CBD有一句众所周知的广告语:“我们不是家具航母,是承载家具航母的海洋。”这句话精确地概括了它的企业地位,就它身而言,利 用产业空缺和地域资源,金马凯旋实际上是赚取了卖场租赁和产品销售的双重利润,并且自己的一部分房地产也在不断升值。针对一些华中地区以及产业转移过来的 家具厂商而言,以后该市场配有仓储基地、原辅材料市场、工业园,有数百个入驻厂家在此设立华中销售总部,建立仓储物流中心和直销中心,用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物流与经营成本,实现厂价直销。

吉盛伟邦:试水“展会+销售”模式

盛事:9月6日,经过近半年紧张筹备,吉盛伟邦广州(琶洲)采购中心开业暨JSWB2009(广州)秋季家具采购会开幕在吉盛伟邦广州(琶洲)采购中心A馆隆重举行。采购中心规模达到9万平方米,入驻品牌共计168个,六层根据一楼布艺沙发、客厅家具、户外家具;二楼皮沙发、古典沙发;三楼软 床、床垫、儿童家具;四楼现代板式家、实木家具;五楼后现代(奢华)家具、新古典家具、中式古典家具;六楼欧美古典家具进行了合理的整体规划。

评析:吉盛伟邦此举形成了“三个结合”:即会展与常年展的结合、内销与外贸的结合、批发与零售的结合,也促使了琶洲商圈的商业模式从初期的候鸟 型会展模式转化为常年型商贸经营模式。从市场层面来看,快速的市场检验,无疑是厂家对市场把握的最有效途径,消费者在展会现场就会对产品给出评价,厂家也 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到消费者的需求和自身产品存在的不足,在产品投入市场之前及时进行调整。另一方面,在招商阶段会对参展厂商严格的筛选也为采购商辨别厂商 的实力和产品的优劣提供了极大方便。

吉盛伟邦抢先一步入驻琶洲是无疑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的决定,红星目前也在紧锣秘鼓地筹备开业,通过各种展会带动了周边经济的发展以及周边产业的 兴盛,琶洲这个已经成为了“展会经济”的代名词的地点如今风起云涌,但这只会更大程度上提升琶洲商业物业的价值,带来更为庞大且又更稳定的客流和商机。

欧亚达:“跻身前三甲、百年欧亚达”

盛事:9月30日上午,欧亚达建材家居汉阳店开业盛典仪式在商场门前广场隆重举行。汉阳区政府领导及中国家协等领导先后发言,对欧亚达建材家居 汉阳店在武汉乃至中国家居流通领域将起到的积极推进作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欧亚达建材家居汉阳店是欧亚达家居入驻汉阳的第一家店,它的成功开业无疑将成为 汉阳主流体验式家居购物广场。开业当天,商场的收银系统中的销售记录连创新高,销售记录频频刷新,十月正值装修旺季,很多消费者都延迟到十一把握促销的时 机,铆足了劲的管理团队整合厂商大幅的促销活动确实也拉动了消费者的购买力,开业当天就取得超千万的销售佳绩。

评析:在经济逐步复苏的大环境下,欧亚达家居凭借着一支精英团队和十余年积淀下来的管理经验,抓住历史的机遇不断进军全国,取得了喜人的成绩: 继8月份河南洛阳店闪亮登场,开业期间实现商品销量近2,000万,12万平米的济南北园店招商工作进展顺利,10月底即将盛大开业,又成功签约了总体经 营面积达11万平米的天津红桥、南开两店,全国战略布点今年增至7座城市14家店,北京、重庆、天津3店等商业项目正紧锣密鼓地谈判之中;斥资近千万正式 签约影视巨星陈道明为欧亚达家居品牌形象代言人;投资数百万聘请北京著名策划咨询机构——国富纵横整合营销及战略体系;明年初,还将投资3,000万在中 央电视台投放品牌形象广告。欧亚达集团负责人透露,“逆风飞翔,弯道超越”是欧亚达家居近期的战略目标,目前欧亚达正以“只争朝夕”的气势加紧备战,欧亚 达一向稳打稳扎,实现“跻身全国前三甲、百年欧亚达”并不是梦想。

喜盈门:打造建材家具 “新业态”

盛事:江西第一大建材家具SHOPPINGMALL——15.8万平米的喜盈门(南昌)建材家具广场于9月28日正式开门迎客。据了解,喜盈门(南昌)建材家具广场引入国际化的建材商务城的模式,致力于为英雄城市民打造一个“诚信、便捷、专业化”的建材家具“一站式”购物环境。南昌喜盈门内部布 局典雅高贵而简洁,全天候中央空调,两个超大型海底世界,12,500平米的休闲广场,1,000个停车位,让消费者在类似五星级宾馆的环境中购物。同 时,喜盈门还配套有美食中心、儿童看护中心、银行、咖啡吧等一系列人性化服务设施。“先行赔付”、“无理由退货、”100%低价“、”100%环保“,喜 盈门首创了给消费者的四大承诺,立志为南昌消费者创造一个无忧的建材家具购物场所。在开业时的一系列优惠让利促销活动,更有买建材送家具的促销手段,开业 当天,近万的客流量开创南昌同类商场单日客流量新高。

评析:南昌家具市场与其他省会城市相比建材家具行业竞争更为激烈,但业态相对落后,大多数都是处于传统市场化、粗放化的运营状态。喜盈门选择南 昌,是看中其极具成长空间。南昌喜盈门总经理许惊鸿表示:”我们将填补南昌建材家具市场,尤其是中高端市场空白。“事实证明,国际一线品牌少并不说明南昌 人没有中高端品牌的消费能力,南昌有多少中高端的楼盘,就说明南昌建材家具中高端品牌的市场有多大。过去一线品牌难进南昌,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一个有 效的桥梁。就像名牌产品一定要进高档商场,名牌家具同样也需要一个上档次、上规模的场所,而过去南昌缺的正是一个建材家具行业的平台,现在喜盈门创造了这 个条件。喜盈门登陆南昌,为国际国内知名建材家具品牌进入南昌及江西市场提供了绝佳的机会。

流通现状 篇3

近年来,药品流通行业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型升级,企业兼并重组提速,市场集中度、流通效率和管理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药品批发企业主动由传统的药品批发商向医药健康产业服务提供商转型,药品零售企业着力进行战略调整,积极应对困难和挑战,加快发展连锁经营,有效促进了市场竞争力的增强和经济效益的改善。我国医药流通行业现在的总体发展趋势是转型发展期,要不断在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方面长期下工夫,通过不懈努力提供经济增长率。2011年药品流通市场需求活跃,行业购销稳步增长。全年药品流通行业销售总值达到9426亿元 ,扣除不可比因素,同比增长23%。其中,药品零售市场销售规模达1885亿元,增幅稳定在20%左右。

二、药品流通行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医药改革为医药流通行业的发展提供市场机遇

近年来,我国医药改革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我国全民医保体系基本建立,全国城乡参保人数超过13亿人,覆盖率达到95%以上。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从2008年每人每年80元提高到2011年的200元。在农村基本实现了基本药物制度全覆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显著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人次明显增加。新医改为我国医药流通行业带来广阔的市场需求,带动了药品销售的增长。

(二)市场集中度提高

根据医药行业统计,2011年我国前100位的药品批发流通企业收入占全国总收入的73%左右与去年相比提高了3个百分点。前3位集团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据接近全国总收入的半边江山,约42.0%左右。其中:中国医药集团主营业务收入已率先突破千亿元大关,上海医药集团、华润医药控股双双规模超过400亿元。三大集团市场占有率快速提升,占百强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同比提高了7.6个百分点;前10位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百强的62.5%,同比提升7.9个百分点;前20位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百强的74.2%,同比提高了6.2个百分点。

(三)现代医药物流的快速发展

近年来,我国现代化医药物理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完善,逐渐形成了全国性的物流配送网络。大中型药品流通企业不仅将注意力放在省级物流中心,而且越来越看重具有战略地位的地级市上,逐渐形成具有快捷、可及、安全供给特点的现代医药物流服务保障体系。关于医药现代物流信息化建设,一是实行数据编码的标准化,实现商品编码和客户编码的一致性;二是实行医药物流管理的专业化,以及干线运输和支线运输网络化;三是通过多仓协同运营和物流按动作计费考核等专业手段,推进供应链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模块化。

(四)外资进入药品流通领域步伐加快

目前国外领先企业本土市场占有率已接近饱和,纷纷看好中国这个庞大的市场,希望从中找到新的增长机会。近年来,外资医药巨头在华投资也不再局限于制药工业,而是逐渐向产业链的其他环节渗透,从药品制造延伸到药品分销和零售终端等环节。

(五)药品零售连锁经营有所发展,但仍面临较大困难

2011年,大型药品零售连锁企业通过收购、控股等方式在零售药店终端扩张规模,但零售连锁企业总体发展仍较为缓慢,年销售额均未突破40亿元。阻碍发展的主要原因:一是来源于医疗机构的处方少和医保定点药店少的局面仍未改善;二是医保覆盖面扩大、报销比例提高,更多的人到医院就诊开药,零售药店客流减少;三是一些地方相继下达“限售令”、“禁售令”,限制医保定点药店开展多元化经营。此外,零售药店还面临房租、人力、物流等经营成本快速上涨的压力。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零售企业开始抱团结盟。

三、我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的策略

1、扩大企业规模,加速企业间的整合、并购与淘汰

当前,严重阻碍我国医药流通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就是我国医药流通行业“多、小、散、乱”的现象较为普遍。产业经营的规模化将是国际医药流通产业发展的趋势。要想促进医药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就要扩大企业规模,通过企业并购,实现组织结构优化。为了形成以全国性、区域性骨干企业为主体的药品流通体系,必须大力推进大型药品流通企业的跨区域发展。整合现有医药流通资源,吸引外资医药流通企业在华投资,鼓励大型企业“走出去”参与到国外药品流通市场竞争中去。

2、提高药品流通行业集中度,做大做强优势企业

近日,商务部出台了《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计划到2015年培育出1-3家销售过千亿的全国性大型医疗商业集团、20家年销售过百亿的区域性药品流通企业。药品批发百强企业销售额要占批发总额的85%以上,药品零售连锁百强企业销售额占药品零售总额的60%以上,以解决医药流通行业集中度过低,发展水平不高的问题,提高行业集中度,做大做强优势企业。

3、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建立现代医药物流体系

我国药品流通企业多采用粗放式经营模式,管理手段落后,物流成本高,经济效率低下。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构建信息平台是解决这一现状的一项重要措施。通过利用信息技术与销售部门建立横向联系,合理设置采购周期,降低采购成本。构建现代化得物流体系,需建立库存报警系统,降低库存成本,优化库存结构,加快库存周转率。采用多种配送方式如直接配送、分级配送等,加快药品配送速度,降低配送成本。简而言之,就是建立以电子信息平台为基础的现代医药物流体系,实现制药企业——物流配送中心——零售终端的理想物流模式。

我国彩票流通现状及其对策 篇4

我国《彩票发行与销售管理暂行规定》第10条中对彩票分销渠道有如下明文规定:发行销售方式,指发行销售彩票所采用的形式和手段,包括采用电脑网络系统(离线和在线系统)、电话系统(移动电话和固定电话网络系统)、大规模集中销售(大奖组)、邮售、网点销售等。禁止利用因特网发行销售彩票。同时第8条中规定:彩票机构可以对外委托电脑系统开发、彩票印制和运输、彩票零售、广告宣传策划等业务。彩票发行机构应当制定本系统对外业务委托管理办法,并报财政部备案。这为我国彩票销售渠道进行了约束与规范,同时也大致勾勒出了我国彩票流通的主要渠道模式与业态模式。

(一)彩票流通渠道模式

彩票分销渠道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大类:

1、彩票分销长渠道模式。

从世界范围来看,它是一种历史比较悠久的渠道模式。其主要形式是:彩票发行机构———代理商———零售商———彩民。在我国,该模式主要适用的对象是即开型的彩票。即开型彩票,是购买者在购票后,立即就可了解其中奖与否并可当即兑奖。由于这种彩票节奏快,无须等待开奖时间,所以一出现就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并得到迅速发展。即开型彩票在世界彩票玩法中仅次于乐透彩票,随着电脑的应用,即开型彩票的市场潜力仍在增大。美国是即开型彩票开展得最好的国家。由于即开型彩票的发行涉及到彩票设计、印刷、运输、保安、宣传、促销等诸多的环节,而彩票管理发行机构依据自身的管理模式难以进行全过程内部管理,更多的是将一些环节的业务外包。这种渠道模式的优点是彩票销售及时性好,在极短的时间内由于兑奖及时能迅速造成轰动效应,并快速实现彩票的销售。其缺点也非常明显,那就是因为渠道长和涉及的环节多,彩票流通的成本比较高。

2、彩票分销短渠道模式,主要通过互联网销售彩票。

其主要形式是:彩票发行机构———彩民。该模式是随着现代通信和网络技术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的彩票流通渠道模式,这是一种新兴的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彩票分销渠道模式,其优点在于实现了彩票流通的无纸化和随时随地性,极大地突破了彩票流通的时间和地域限制,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渠道监管难题,即具有彩票发行成本极低的特点,但其缺点是彩票流通的快速性和无形性给政府的监管带来了新的课题。

3、彩票分销中渠道模式,主要针对电脑型彩票。

其主要形式是:彩票发行机构———零售商———彩民。在我国及世界各国现有的彩票流通渠道中,该模式是一种主流的渠道模式,其优点在于能深入居民的日常生活当中,具有长久的影响性,彩票发行机构的监管与控制性均比较好。其缺点在于其发行与流通的成本也比较高。

4、多渠道模式。

包括以上几种渠道模式的混合使用。

(二)彩票分销渠道业态模式

从我国及世界范围的彩票流通业态情况来看,彩票分销业态模式主要有三种类型:专业电脑投注站点、社会网点合作站点和虚拟网络站点。

1、站点渠道业态模式。

这一渠道模式这要针对的是电脑型彩票的销售,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彩票的销售发展到利用现代计算机系统来实现,由于电脑终端机售出的彩票,无论是哪一种,彩民都可以凭着自己的主观意愿来选号,所以可称作“主动型彩票”。常见的有“乐透型”、“数字型”和“竞猜型”三种。这种销售形式在世界彩票业发达国家已流行多年,我国则是近几年才兴旺起来,并且占据了总销售额的90%以上。目前中国体育彩票和福利彩票共拥有电脑销售终端近20万个,其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70%以上,是我国彩票业的销售主渠道。1998年全世界1268亿美元的彩票销售中,电脑彩票约占63.2%,这说明科技程度越高的彩票越受欢迎,越有生命力。[1]

2、社会网点合作渠道模式。

这一渠道模式主要针对的是即开型彩票的销售。即开型彩票票面上的号码或图案被一层纸或特殊涂膜覆盖,购买者购买后揭开或刮开覆盖物就可对照销售现场的兑奖公告判断自己是否中奖。由于即开型彩票的节奏快,无需等待开奖时间,因此特别受流动性比较大的人群的欢迎。而社会网点本身就是吸引人群的地方,因此从国内外的具体实践来看,社会网点渠道主要有: (1) 新增社会零售销售网点。 (2) 分散摊点或小型卖场。 (3) 流动销售点。包括流动销售摊点和流动销售车。流动销售摊点主要是在机场、广场、车站等人流量大的地方设点销售,变被动销售为主动销售;流动销售车主要是深入乡镇和村,可占领空白市场。 (4) 现代连锁商业渠道网点。利用现有的商业模式和客流量,发展成为即开型彩票分销渠道网点。此类渠道主要定位中高端人群,以开发、吸引新人群为主,条件是有POS机、连锁。 (5) 高端卖场。主要针对高端人群,包括高档酒店、酒吧、卡拉OK厅、夜总会、洗浴中心、美容场所、高档餐饮等。 (6) 无店铺直销渠道。包括电话、邮寄、目录、电视等直销渠道,主要针对有钱无闲的白领和女性群体,走中高端路线。

3、新兴的网络投注渠道模式。

随着网络应用的普及,彩票网络化必定会成为未来彩票发行的重要途径。在我国网络投注渠道模式被国家财政部等三部委明令禁止,在大多数欧美国家,网络销售彩票是禁止的,只有欧洲的一些国家允许网上销售彩票,但这些彩票都是针对外国人,并不是针对本国人。但作为一种新兴的渠道,一些国家开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例如新西兰彩票委员会2008年6月引入在线销售渠道,彩民可以通过网络购买彩票。

二、我国彩票流通中存在的问题

1、我国彩票流通的主渠道比较单一,制约了我国彩票业的发展。

目前我国彩票业的流通主渠道是传统的门店电脑销售模式,其社会覆盖面和影响力有限,影响的人群依然是社会的中下层彩民,在彩票购买者中,40%为工薪阶层,30%为农民工,10%为离退休人员,只有20%是中高收入人群体。而在开拓新的目标客户(即中高收入人群)方面,门店电脑销售渠道模式难以有大的发展。这是因为门店电脑销售渠道模式并不是中高收入人群的主要光顾场所,在这方面社会合作网点中的高端商业娱乐场所和虚拟网络站点销售模式将对中高收入人群的吸引力将会更大。另一方面由于门店电脑销售渠道的局限性,导致了在众多人口的农村,正规的彩票流通渠道及近乎空白,私彩泛滥,也严重地制约了我国彩票市场的合理有序的发展。

2、我国彩票流通的成本比较高。

由于我国彩票流通的过程中主要以门店销售为主,所耗费的人工费用和设备费用比较高,因此导致我国彩票的流通成本也相应比较高,我国彩票业实行的是政府、事业和企业三位一体的双寡头垄断模式,这一方面导致了运行效率低下,在彩票销售收入中有15%作为发行费用,用于彩票管理和运营机构的支出,而这一比重在国外一般约为10%。由于我国彩票发行的行政管理性质,从财政部到省、区、市,发行费用的分配基本是固定的比率,管理人员的公务员性质,使得其收入与彩票销量联系很小,所以各部门并没有降低发行成本、增加销量的激励,这也使得我国彩票发行费用高于其他许多国家,销售利润率较低。

3、彩票流通行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在我国,以福利彩票为例,到2007年12月为止,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深圳市共设发行机构32个,地级销售机构320个,县级销售机构2123个,电脑福利彩票投注站超过10万个,全系统从业人员超过30万人。[2]而体育彩票的从业人员大约超过20万人。由于彩票业的发展历史较短,加之进入门坎较低,导致整个彩票业从业人员的学历普遍偏低,其中彩票业管理人员的学历结构较好,本专科及以上的比例较高,而比例最大人数最多的彩票业店主及其销售员的学历结构则不太理想。例如我们对某地级市的彩票销售员进行的一项抽样调查中发现,大专以上的比例为20%,高中层次的比例为53%,初中及以下的比例为27%。整个彩票行业从业人员的低学历现象非常突出。

4、站点偏少。

在不到6000万人的法国,仅彩票销售站点就有5万多个,平均每1200人就设有一个站点,而在我国这一数字大约是1.2万人,因此彩票流通站点数量明显偏少,需要随着市场的发展相应增加销售站点,特别是增加新型的社会网点合作类型的销售站点,目前各省、区均是按照行政划分来经营各自彩票,彩民(消费者)资源不能自由流动。在一些农村地区,虽然有消费彩票的需求,但是由于我们的彩票销售终端没有触及,而无法得到满足。

三、我国彩票流通对策与建议

1、从宏观上对全国彩票流通进行指导规划

首先对现有的彩票发行及流通监管机构进行改革,理顺现有的两大彩票发行及流通监管机构之间在彩票流通中的关系,整合现有的资源,这有两种模式可供选择:其一是仿照法国彩票现有的管理形式,将体育彩票与福利彩票发行部门合一,成立国家彩票公司。[3]由一家彩票公司来运作彩票市场。在彩票公司下依据不同彩票类型设立彩票经营分部。这样也可以避免彩票销售网络的重复建设和同质竞争。简化管理队伍并且保持了原有的销售队伍。对不同部门经营领域的划分,可以分为具有规模经济的联网型彩票和极具地区范围性的即开型彩票;其二是采用加拿大的彩票管理模式,保留现有的两大彩票发行机构或者在此基础上增加发行机构,但同时对现有流通的彩票品种进行合理分类,并对各个发行机构的流通和监管彩票品种进行合理界定,例如体育彩票管理中心主要经营流通体育竞猜型彩票。而福利彩票管理中心主要负责传统型彩票的发行与了流通,这样可以避免了组织重组的高额成本,并且依据消费者的类型清晰界定了双方彩票发行类型,避免了同质无效竞争,这种划分一定程度上是优于基于彩票类型的划分,因为如前者一样基于彩票类型的划分对于开发新的类型很不利,经营彩票公司的发展也会因此受到影响。并且,现有的组织结构避免了因为单个彩票公司要顾及全国市场而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其次对全国的彩票流通渠道模式及其业态模式进行合理全面的规划,吸取西方发达国家在彩票发展中的经验与教训,兼顾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符合产业发展规律,顺应基于信息及通信技术所带来的渠道变革潮流,实现彩票流通渠道模式多样化、现代化和业态模式组合合理化。

2、增加彩票流通网点数量,降低彩票流通成本

与世界彩票业发展较好的国家和地区比较而言,我国彩票流通网点数量比较少,而且彩票网点类型比较单一,彩票网点的分布不合理,例如在大城市分布过于集中,在农村地区分布零散,没有很好地利用现有过社会其他业态的渠道资源,因而在彩票流通的过程中流通成本较高,社会覆盖面有限,不能很好地满足各类人群(特别是中高收入人群)的彩票需求。因此有必要在增加彩票流通网点数量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新型的彩票流通渠道模式,这一点上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例如像新西兰等国家在网络彩票销售方面开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从世界的范围来看,针对中高收入人群的彩票渠道模式非常多,例如高尔夫球场、机场、高级俱乐部、高级酒吧等社会场所,因此有必要增加这些场所的彩票流通网点,并进行具有针对性的促销措施,提高中高收入人群在彩票销售收入中的比重。

在降低彩票流通成本方面,一方面要从价值链的角度在彩票的设计、发行、运输、仓储和配售等环节节约成本,创造价值,同时应逐渐减少传统纸质型即开彩票的发行,增加无纸化的电子彩票的发行数量,努力降低彩票的发行成本,在监管到位的情况下大力推行网络化的彩票流通渠道模式。

3、采取措施提高彩票流通业相关人员的素质

彩票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其专业化的营销方式所带来的优势也不断凸显。中国两大彩票发行机构在销售网点建设中确立了统一化、正规化的建点模式,为销售点统一配备必要的硬设备,以此来树立彩票的良好形象,提高彩票的信誉。这种能够提供专业的彩票知识,丰富的彩票品种以及全面周到服务的彩票专业销售网点,为公众提供了非常良好的购彩环境,明显提高了彩票的网点销售量。但仅有硬件的提高是远远不够的,服务营销告诉我们,彩票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同样是彩票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有必要开发和提高彩票业人力资源的素质,从软件上提升自身发展潜力。其发展建议与对策主要有:规范彩票从业人员管理,实施彩票从业人员准入制度;开展彩票学历教育,为彩票业提供大量合格的高素质人才,促进彩票业的发展;提供专业培训,加大对彩票业现有流通从业人员的业务知识和基础知识的培训。只有这样,才能在短期内迅速提升彩票业从业人员的素质,从而极大地促进彩票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彩票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彩票年鉴2006[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7.

[2]仲伟周.我国体育彩票发行的监管体系[EB/OL].http://www.sport.gov.cn/n16/n1152/.

我国粮食流通领域现状及存在问题 篇5

在逐渐激烈的粮食市场竞争条件下,我国粮食流通面临现代物流的挑战,暴露出许多弊端,同时又有多年积累下来的得天独厚的条件,所以要积极分析我国粮食流通的现状,发现其面临的问题进行有效地解决,就能够发展成为具有无限商机和强大生命力的现代物流配送中心。不仅能对我国的粮食产业及整个社会经济产生积极地影响和保证作用,更是解决中国“入市”后粮食问题的重要手段,将力的推动中国粮食贸易与国际贸易的接轨,顺应国际粮食流通业集约化经营的发展方向,是一种符合当代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流通模式。

关键词

现代粮食物流现状问题改革

前言

近几年,随着我国粮食流通体制的变革,粮食购销已全面走向市场,粮食流通环境明显改善,粮食流通速度明显加快,市场调控粮食供求能力显著提高,所以一个顺应市场需求,大规模,高效益的新型产业应运而生—现代粮食物流。不难预测,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对我国传统粮食流通业来说既是严峻的挑战,又是难得的发展机遇。随着“大粮食,大市场,大流通”框架的确立,我国传统粮食流通业的许多特点与现代粮食物流业接轨中所发生的体制性障碍将日益显现,与现代粮食物流业的结构性摩擦将日益升级,所以解决我国在粮食流通领域的问题,突破以往僵化的体制和机制的束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加快与国际接轨,是我们现在需迫切解决的问题。

正文

一我国传统粮食流通模式特点分析:

从建国初期开始,人多地少,粮食紧缺一直是困扰各级政府的难题,尽管“以粮为纲”曾经打下时代的烙印,政府也曾千方百计试图解决粮食共给问题,但综合其特点不难看出传统粮食流通模式一直是按照短缺经济的运行模式设计的。主要有如下特点:

(一)粮食流通模式的计划性

由于粮食长期实行高度的封闭计划经济。因此粮食流通也是全国一盘棋,无论收购还是销售,无论是调拨还是加工,均受制于计划这根无形的“魔杖”。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国民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名单是粮食依旧沿袭了计划经济的经济模式,粮食流通效率并未提高流通规模流通组织并未发生根本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计划思想的约束。

(二)粮食部门思维的定向行

在计划经济时期马零食流通主要是靠政府统筹安排,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层层编制粮食调拨计划,国有粮食企业具体实施计划。粮食流通的目的、效果及费用全部由政府包揽。体现、企业不承担任何实际责任,也不直接体现经济效应,而是间接享受政府的费用补贴。因此,整个粮食流通全部由政府掌控,从上至下也就自然地形成了粮食部门两眼向上的思维定势。

(三)粮食购销范围的边界性

由于粮食长期执行“传统购销”政策,粮食购销范围对于某一特定的机构具有明确的边界性,任何单位和个人不能也不准越雷池半步,从而形成了粮食购销区域边界极强,管理者不能考虑“边界”管理范围以外的任何事情,无疑限制了粮食部门的发展空间。同时,受计划经济的束缚,粮食流通也一直徘徊在效率低,流通成本偏高的低发展阶段。

二实行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20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综合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力的突飞猛进,粮食流通领域发生了一系列变革:

(一)粮食商品流通不再受中家指令性计划的直接控制,而是通过市场进行相对的自由调节。

(二)粮食价格经历了国家统一定价,价格双轨制,到订购价与保护价并存,以及随后实行粮食收购保护价和顺价销售的政策,直至今天部分粮食退出国家粮食收购保护价范围推向市场定价的变化过程。

(三)不同所有制的粮食企业在取得粮食收购许可证后进入粮食流通领域,实行垂直的粮食收购,生产加工和产品销售。一批非公司成分的不形式的多渠道,少环节的市场化、专业化、企业化的大规模。

(四)由于资产纽带的制约和经营利益倾向的分离,传统的粮食流通渠道发生变化,特别是原有和国营粮食商业网络已失去昔日控制市场的能力多种经营成份的粮食销售商逐步成为城镇销售市场的主力。

(五)伴随着进入高速信息化的时代,粮食流通与粮食市场信息成为一对忠诚的挚友,并与现代化书融合在一体,粮食商品流通的速度超过以往任何阶段和时期。三我国粮食流通业面临的问题

(一)行业局限,区域分割,功能单调

政府对国有粮食批发,储运企业限制太严,既有粮食定购任务,粮食保护价的限制,又有各地工商部门对夸地区粮食购销限制,还有粮食主管部门对粮食企业面向市场跨行业经营的限制,这不尽导致粮食流通链萎缩,经营机制不灵活,服务单一,而且造成大量剩余生产能力闲置,资源浪费,市场分割,难以满足日益多样化的市场需求。与此相反,欧美,日韩等国的流通体系中,几乎不存在单一的批发业,其批发业已经发展以物流配送为主体的流通中心。近几十年来,大量的现代化,大规模的物流配送中心作为一种现代流通形式发展起来,他一头连接生产,一头连接销售或消费,已经取代了传统的批发企业。成为一条少环节,低成本,高效率的流通渠道。

(二)政府对粮食物流市场建设投入少,重视不够,对发展粮食物流缺乏统筹规划

我国粮食流通业竞争较强,许多粮食批发企业,储运企业各自为政,缺乏组织协调和市场规划安排,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优势和资本优势,以致粮食流通不畅效率低下,库存积压日渐严重,资金周转不灵,经营亏损包袱越背越重。世界上大多数地区1/3的物流运作是承包给第三方的,发达国家甚至达50%——80%。许多生产加工企业和零售企业都实行“零库存”,而把仓储、包装、运输留给物流配送中心代理。美国目前约有许多90%的日用工业消费品、20%的工业生产资料和绝大多数农产品是通过批发渠道销售的。发达国家的政府都重视对物流系统

建设的投入,并以优惠政策鼓励发展以网络为支撑的大型物流配送中心。

(三)粗放经营,力量分散,设备利用率低

我国现有粮食的70%左右仍由国有粮食企业经营,在长期计划经济模式下,几乎每个国有粮食企业都建立了仓库、车队,搞大而全,小而全,重复建设多,自备仓储和自备运输利用率低,成本过高,粗放管理问题突出。这与中国“入市”背景下企业市场化趋势和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格格不入。

(四)设备陈旧,技术落后,信息不灵,物流运行效率不高

不少国有粮食企业的设备使用多年,早已落伍,粮食经营手段陈旧,机械化程度低,主要靠人力加工,人力管理经营,以致费用大、成本高、效率低。据统计,中国粮食产后损失占粮食总产量的12%-15%,如能挽回此项损失的50%,可供2000万人人口消费4年,相当于开发几百公顷的“无形粮田”。造成粮食产后损失的主要原因是粮食流通信息滞后、管理不善。而新兴的现代物流产业都以信息网络为主导,广泛开展电子商务,广泛采用先进的机械化,自动化装备,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全程自动化的物流管理系统,实行高效,便利的物流配送。

(五)经营观念落后,员工素质偏低,缺乏现代物流意识

许多国有粮食企业的员工们人沿用计划观念,面向上级,依赖国家扶持,用行政管理替代经济管理,忽视市场,缺乏物流服务意识,更缺乏现代物流技术素质。然而,根据WTO有关协议,我国必须进一步开放物流服务业和粮食流通市场,国外成熟的物流配送企业将运用先进的物流技术和经营观念,在我国广泛开展粮食物流配送业,这对我国传统的粮食流通企业势必形成一种巨大的冲击,按照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不少未经市场化改革和物流现代化改造的国有粮食企业及其员工,难免会在残酷无情的国际化,现代化的市场竞争中遭到淘汰。

四建立现代粮食物流模式的思考

粮食流通体制正从计划经济的时代,逐步向市场经济的时代过渡,市场调控粮食供求能力显著调高,粮食市场化运作改变了粮食原有的僵硬面孔,粮食与其商品一样逐步融入了社会大流通,积极研究和探索现代粮食物流已成为粮食仓储工作的一个全新课题

(一)加快培育粮食产业链

1在粮食产前要协助农业部门加强对农民选种、育种、栽培等技术指导和农资服务工作。

2在粮食产中要协助农技部门为农民提供防治病虫害等指导工作,并广开粮食信息渠道,为农民提供粮食行情,信息服务。

3在粮食产后,粮食部门要为农民提供粮食干燥、储藏、运输、加工等粮食流通服务工作。

(二)加快培育现代粮食物流市场体系

1选择在大中型城市尤其是商业氛围浓厚的城市,重点培育、扶持大中型骨干粮食企业,按照现代物流的思路重组现有资源,催生新的物流资源,提高其参与国际,国内粮食流通竞争力,增加辐射面,扩大影响力。

2在小城市,小城镇,重点培育面向零售网点的粮食配送中心

3积极引导有条件的中小型粮食批发中心,向配送粮食及其制品的方向发展。

(三)加快粮食物流信息服务体系建立

(四)加快实施粮食品牌战略

1粮食企业要树立品牌即资源的意识,鼓励支持粮食企业积极创立属于自

己的品牌,提高其核心竞争力

2粮食主要产区不仅要打响成品粮品牌,而且要打响原粮品牌。

(五)加快从业人员队伍建设

(六)加快粮食物流设施建设

希望政府继续加大对物流设施的投资力度,加快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粮食行业要以“四散”技术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粮食物流业。

(七)谋求与外资外贸企业合作合资,推进粮食流通的国际化

总之,政府有关部门应按照粮食物流的要求,实现物流业务流程重组。发现并改进我国现在在粮食流通领域所出现的问题,全面改革企业组织结构,优化粮食流通企业业务流程,变传统粮食流通重视功能管理,产品管理,存货管理为先代物流的过程管理,客户管理,信息管理。不断强化专属我国的竞争优势,打造属于自己的专业化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徐印州 如何认识现代物流以及引导物流业大发展.商业经济文萃,2011

2.曹正 改造传统批发商业,建设现代物流配送中心.商业经济文萃,2011

3.刘春浦 中国粮食流通业如何应对“入世”.粮食流通技术,2004

4.王遐见 论我国粮食物流管理体制的完善.经济体制改革,2002

5.张峻岭 散粮集装箱装卸运输的现状及技术发展研究.粮食加工,2009

6.唐蕾蕾发展我国粮食物流的对策思考.现代商业,2009

7.邢小苗 发达国家粮食物流发展的现状及趋势.武汉商业服务学院,2008

8.杨海民 粮食物流通道研究.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6

9.朱东红 福建省粮食物流现状及策略分析.物流技术,2005

10.廖红丰 关于我国粮食物流现代化的思考.现代经济探讨,2005

流通现状 篇6

关键词:农信社;现金流通

近年来,农村信用社在省联社和当地党政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人民银行和银监部门的有效监管下,紧紧围绕央行货币政策,按照“抓两头、促中间、推整体”的工作思路,以服务“三农”和“惠农工程”为重点,进一步推动了人民币流通和现金管理工作,保持了当地金融秩序健康稳定。从对农信社现金流通调查中可以看出,其总体运行趋势是:工资性支出、居民提取贷款支出、城乡个体经营支出较大,而商品销售收入、服务业收入和储蓄存款收入回笼形势良好。

1 流通特点

1.1 现金流通基本情况

当前,当地经济保持快速增长,以农业和资源加工业为主的产业格局所占比重明显提高,决定了农村信用社现金流通呈现出一种投放大和回笼弱的运行特点。尤其是国家对“三农”政策的倾斜,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农村经济趋于活跃,农民收入增长加快,货币投放量随之增加。同时,近几年依赖煤、焦、铁、铝等资源优势,快速发展起来的采掘和冶炼劳动密集型产业,其技术含量不高,资本有机构成低,但劳务支出大,由此引起现金投放增长较快。从2007至2009年1月份,山西省忻州市农村信用社分别净投现金51371万元、87102万元和97369万元,呈持续增长态势。

1.2 现金流通趋势特征

(1)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现金收支不断扩大。近年来,忻州农村地区现金投放开始趋于活跃,2007年至2009年持续成为现金投放的主导区域,尤其是2007年现金收支增幅最大。1月份收支增长率分别为35.2%和20.3%,同比分别增加43个和19个百分点,大量资金逐步由城区向农村集结。

(2)逐月投回波动明显,历年支现起伏不定。全市现金投回与同期相比差异较大,现金净收支波动明显。2007和2008年1季度现金投回量与同期基本持平。2009年1月份现金净投量最大,高达97369万元,比去年增加10267万元。通常情况下,每年2、3月份和年末一般为现金回笼的重点月份,而2008年6月份与同期相比差异较大,出现近年来的首次回笼。6月份净回笼现金高达20227万元,比上年投放多回笼现金41571万元。

(3)汇兑结算广泛应用,贷款投量逐年下降。虽信用社农户贷款及小额农贷投放力度加大,但历年贷款支现升降幅度不稳定,主要是电子化水平不断提高,极大地方便了客户资金汇划清算,居民贷款携现量逐渐减少。2007年至2009年1月份,全市居民贷款净支出分别为34977万元、30888万元和21604万元,呈持续下降态势。

(4)居民生活日益改善,储蓄回现增势趋缓。由于近年来农村信用社储蓄存款大幅增加,储蓄回现额逐年增长。2007和2008年1月份,净回现额分别为21086万元、4692万元。

2 因素分析

(1)工程项目持续上马,劳务支付力度加大。工资性支现增势扩大:首先,今年以来辖区大型工程项目增多,如中铁十二局鲁能集团、中铁十三冶工程部、河曲黄河龙口水利水电等新增大型项目的相继开工运营,本外地打工人员大量增加,相应增加了工资性支出;其次,全市实行工资改革,行政事业单位和部分企业调整工资,调资范围较为广泛,主要以乡镇政府、学校和厂矿为主,补发工资总量增加,导致工资性现金投放增幅较大;第三,政府退耕还林款增加及农村最低生活补助的发放。2009年1月份,职工工资和劳务性支出34161万元。

(2)私营企业异军突起,城乡提现增速加快。私营个体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信用社放松了对个体企业的监督与管理,是现金投放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个体私营经济的支持力度,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壮大,但是,随着城乡个体经营现金收支规模不断扩大,个体户非正常支现逐年增加。部分个体经营者信誉度相对较低,在商品购销现金交易中可以获得大量“优惠”,同时,缺少网上银行、电话银行和信用卡等多元化取代现金的结算工具,利用现金结算已屡见不鲜。1月末,全市城乡个体经营支现15285万元。

(3)小额农贷周转良好,现金投放势头减弱。一是由于全市信用社农业贷款及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增势较大,2008年净增小额信用贷款32303万元,余额达到264622万元,导致居民归还贷款现金收入和支出额大量增加;二是部分重点项目支现较大。主要是全市居民贷款投资购房热增强以及制造业、农牧业扩大生产规模,贷款支出增加;三是信用社发放的个人住房和消费信贷,以贷款提现为主。但小额农贷资金周转增速加快,现金投放增幅有所回落,1月末全市贷款支出现金21604万元,同比减少9284万元。

(4)地方经济发展壮大,城乡回笼稳步提高。首先,地方经济的发展壮大和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带动城乡居民储蓄大幅增加。2007和2008年储蓄回现增加较多;其次,各大商场改进管理手段,增加服务项目,增强资金实力,导致收入增加;第三,城乡市场经济发展较快,有效需求满足供应,饮食、禽蛋奶及水产品价格有所回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服务性收入大量增加。

3 存在问题

(1)岗位职责难以到位,审批制度流于形式。一是县级联社指定信用社财务人员为现金管理和反洗钱岗位兼职人员,但绝大多数财务人员,尤其是主管会计既要承担会计职责又要履行出纳复核职责,工作量大,使现金管理职责作用难以有效发挥;二是信用社存在“重现金支出管理、轻现金收入和大额转账业务管理”的现象,联社虽制订了相关审批办法,但信用社科技手段相对落后,对大额现金及转账业务经电话请示后紧急办理,实行事后补批的办法,在一定程度上致使审批流于形式;三是对反洗钱操作人员对大额可疑交易信息报告、分析程序和操作规程重视不够,操作不够规范、随意性较强,导致信息反映不真实,错误回执逐日增加。

(2)管理制度落实不力,违规支现屡见不鲜。主要表现在:一是县联社对国家现金和反洗钱管理制度执行存在缺陷,不能及时有效落实。部分信用社现金内控制度不健全,内部监督不到位;二是重发展客户,轻制度约束。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放松现金管理已成为金融机构争夺客户和占领市场份额的主要手段;三是任意扩大现金支付范围成为个体企业转移存款和逃避银行债务的一个便捷途径。

(3)转账结算相对滞后,大额支现时有发生。目前,信用社结算渠道不畅,已严重影响了个体户和开户企业的资金周转速度。为达到快速交易的目的,现金支付手段形成了个体经营者最佳的选择。经人行批准,忻府区、定襄、五台、原平、繁峙、宁武、河曲、保德等联社陆续开办了银行承兑汇票贴现业务,但必须事先确定采购对象和金额,支付间隔期较长,办理手续又较为繁琐,导致业务量较少。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结算工具的落后,造成现金支出大量增加。

(4)联动机制尚欠合力,多头提取分流严重。农村信用社与当地政府、人民银行和银监局有关部门缺乏密切配合和信息的横向交流,没有形成整体合力优势。金融机构作为不同的利益主体,相互之间也缺乏管理信息的勾通,进而出现了部分信用社因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放松现金管理,而实行多重转账分流,给多头提现和不法分子洗钱提供了可乘之机。

4 对策建议

(1)完善现金法规,规范交易行为。长期以来,我国现金管理的重点是控制现金投放,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今后应着力从规避风险、反洗钱和打击诈骗等领域来强化现金管理,应尽快修订《现金管理条例》,从法律、法规上来重新确定央行在现金管理中的地位、职责、权利和义务,使现金管理走上法制化的轨道。国家要明确现金管理的主体、客体,严格约束金融机构和存款人的现金交易行为。应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对储蓄账户大额现金支取实行收费制度,提高大额现金使用成本。

(2)实行限额控制,严格审批管理。农村信用社要严格执行现金库存限额制度和银行转账支付制度,按照现金使用范围支付现金。对借出现金要认真核实用途,履行严格的审批手续,登记造册,并及时清理回收。实行现金管理公开化,形成财务部门、现金管理中心库和出纳人员集体管理现金的责任机制。

(3)反映监测信息,实施有效监管。县联社及其所辖机构要严格按照《反洗钱法》和《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管理办法》,加强反洗钱监测管理。一是坚持对大额可疑交易实行登记,了解客户信息,摸清资金来源;二是严禁为单位和个人违规提取现金,对于超过规定金额起点的大额和可疑现金支付进行严格的审查;三是对发生频繁的存取现金和转账业务进行重点监管;四是组织信用社严格执行对开户单位和个体户的反洗钱备案制度,按规定时间向人民银行反洗钱监测中心和上级联社提供反洗钱信息,有效控制现金风险。

国外药品流通领域的现状及借鉴 篇7

上述反常现象均产生于药品流通领域, 因此, 有必要借鉴国外的相关成熟经验, 用以弥补我国药品流通领域中长期存在的缺陷。

一、药品流通过程中的特殊性

药品作为特殊商品, 在流通过程中至少会表现出以下四个特殊性。

(一) 不完全替代性

药品不同于其他普通商品, 同类药品的在使用时无法完全替代。换言之, 药品在使用方面具有非常明显的专用性。

(二) 效用的两重性

使用不当或失之监管, 就会危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甚至威胁生命, 增加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三) 消费的信息不对称性

患者虽然是购买主体, 但药品购买的选择权却被拥有专业优势的医务人员掌握, 患者不可能因为药价高或药量大而拒绝购买, 因而相对被动。

(四) 需求的价格弱弹性

药品价格的上涨对其市场需求量变动的影响甚微, 药品价格即使虚高数倍, 消费需求也不会因此同比例减少。

药品的上述特殊性质, 迫切要求它在流通过程中, 必须将其安全性、有效性、专用性放在首位, 而不是其赢利性和商品性。

二、药品流通环节链中的利益分配

为了能够更加详细地透视药品在流通过程中的价格上涨, 在论述药品零售终端这一环节时, 笔者将阐述医疗机构, 使整个流通环节链更具有一般性和代表性。

通常情况下, 药品从出厂直至进入医疗机构, 大致历经这样一条环节链:药品生产厂家———药品招标机构———药品批发公司———药品代理商———医院相关人员———患者。在整个环节链中, 患者之前的任何一个环节, 都在制定自己的“潜规则”设租, 层层设租必然导致层层寻租, 药厂会将所有的额外费用全部计入成本, 最终都将转嫁给患者。

三、国外的的成功经验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非常重视药品本身及其流通过程中的特殊性, 纷纷采取了不同于其他商品的流通体制和运行方式。国外成功经验和做法, 可以作为我国设计合理的药品流通模式的重要参照体系。

(一) 药品分销和批发企业高度集中。

例如, 欧盟排在前三位的药品分销企业, 其市场占有率为65%, 日本排在前五位的为80%, 美国排在前三位的高达96%。美国药品销售额占世界药品市场的份额40%以上, 但药品批发商总共只有70家;日本药品销售额占世界药品市场的12%, 仅有147家药品分销企业;法国8家药品批发企业中, 其中的3家市场份额高达95%;德国仅保留了10个大型药品批发商, 其中最大的3家占市场份额达60%~70%。

由于药品市场的集中度相当高, 这些国家不仅可以对药品市场进行非常有效的监管, 而且有效降低了监管成本。

而在我国2004年已有药厂6000多家, 流通批发企业1万多家。

(二) 零售药店成为购药主渠道

在法国, 多达84.7%的药品通过药店销售, 只有15.3%由厂家直接销售给医院;德国84%的药品通过药店销售, 医院销售微乎其微;美国药品零售药店的销售比重为74.9%, 把零售药店作为患者购买药的主渠道, 打破医院的垄断地位, 使消费者获得更多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在我国85%左右的药品都是由医院卖给患者。因此对于医药企业而言, 医院是最大的买方, 这种独特的买方垄断地位, 迫使医药企业为了推销药品, 不得不满足医院的种种“钢性”要求。

(三) 畅通的药品物流系统

美国凭借大型制药和批发企业为轴心, 展开快速高效的物流配送;日本则通过“社会共用物流配送中心”为流通平台。

以上两种做法, 首先, 不仅可使药品在流通渠道中高速运转, 自然而然消除了时滞产生的腐败, 而且也以快捷的速度满足患者的用药需求;同时, 也大大减少了药品在生产、流通和医院等环节的库存量, 药品的流通费用 (成本的部分构成) 也就相应大大降低。

(四) 规范有序的专业化市场中介组织

美日两国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药品流通中介服务市场。

在药品采购方面, 美国专门成立了“药品集中采购组织”, 该组织通过接受多家医疗机构的委托, 形成较大的药品采购订单, 再与药品生产商或批发商谈判, 在获得比医疗机构分散采购更低的药品价格的同时, 也把医疗机构从繁琐的采购事务中解放出来, 降低了医疗机构的运行成本;美国的“药品购买福利组织”则专门面向医疗保险公司提供和制订药品目录、审核医生处方和办理药费支付等服务, 极大地改善了各家医院分散操作的低效率。

早在1941年, 日本就专门成立了“药品批发商协会”, 现有会员企业165家, 从业人员约6万人, 主要从事收集、提供市场信息、监督行业自律、强化流通过程的质量管理、推动药品流通的标准化等。该协会组织编制的药品编码、医疗机构代码等技术标准, 以会员制的方式在日本医药行业广泛应用, 提高了医药企业的信息共享水平。并且, 该协会制定的《独占禁止法》, 是药品批发商必须严格遵守的行业准则。

(五) 医药电子商务的应用广泛

有关资料表明, 美国医药行业的电子商务交易总额, 将从1999年的64亿美元上升到2004年的3700亿美元。

由日本制药协会建立的“日本药品电子网”, 作为专业化的药品数据通讯服务机构, 可以为所有医药企业提供互联网药品数据交换服务。该机构实行会员制管理, 目前已拥有会员企业360家。如著名的日本山之内制药公司, 每月只需缴纳300万日元, 就可以完成同所有批发商的数据交换。

欧盟的电子商务发展也很快。例如:瑞士已有16%的药品通过互联网或邮购售出。

四、对药品流通的几点建议

(一) 提高各个流通环节的自律和信用。

这一点是其他任何措施的基石。在我国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的情形下, 人们的心态渐显浮躁, 自律丧失和信用缺失等现象随即日趋普遍, 这种情形也贯穿于药品流通环节链的每一个环节中。尤其在我国目前尚存法律漏洞的前提下, 严格自律和遵守信用这一“内在规则”显得更为重要, 它是人们主动对自身的内在约束, 其实施效果比任何外在的法律规定都有效, 同时也最容易被忽略, 并且最不容易受到惩罚。

建立社会信用体系是一个长期过程, 因此在建立它的同时, 有必要辅之相应的惩戒制度, 如建立药品流通环节链中各环节的信用档案。对于组织机构而言, 应该对药品生产企业、分销企业、医院及其它零售终端建立完善的不良记录公开制度;对于个人而言, 应该对医药代表、医生等与药品管理关联度比较大的个人, 建立不良记录公开及惩戒制度。

(二) 淘汰过剩的生产和分销企业, 建立专业化的中介机构

截止2004年底, 我国已有6000多家制药企业, 12000多家药品批发企业, 相对于前文所述的美、法、日等国家, 充斥着过多的重复建设。

目前, 我国很多地区和城市都将药品生产作为当地的支柱产业, 不少城市斥巨资建设大规模的“药都”“药谷”和“药市”, 致使药品的生产结构、经营结构趋于雷同和严重过剩。重复建设必然降低单个企业所得的资源分配, 它们为了存活, 必将陷入不规范竞争, 从而衍生出大量光怪陆离的现象。

因此, 政府主管部门应严格按照GMP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和GSP (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 标准, 清理淘汰一批没有生产条件和经营资质不足的企业, 并借鉴上述国家的成功做法, 培育和形成几个大型分销企业集团和相关中介组织, 从而在形成药品行业规范竞争的同时, 也能够降低药品流通过程中的费用, 药价也就自然随之降低。

(三) 增强舆论监督, 减少信息不对称的误导

对于药品生产和分销企业, 应该尽量详细地向广大社会公众展示其生产、经营和制定药价等方面的全部过程, 尤其是在药品广告方面, 政府应该更加严厉地禁止药品厂商一边向公众提供夸大其辞的广告 (包括聘请所谓的“专家”坐诊、借助名人效应等) , 一边暗中大肆提高药价这一歪风。关于药品广告这一点, 我国也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做法。

法国政府对药品的广告宣传有严格的约束。例如, 在针对大众的广告中, 绝对不能说某种药品安全有效是因为它是纯天然的;也不能说某种药品有效是由于这种药品已经经过长期使用 (因为药品有效与否只有通过科学实验才能得到验证) ;更不能说某种药品的功效与另外某种药品 (或治疗方法) 的效果一样 (或更好) 。此外, 除疫苗、戒烟药及一些预防性药品广告之外, 其他任何治疗性药物的广告中, 都不能出现诸如“健康人服用后身体状况能有所改善”, 或“健康人不服用身体就会受到影响”之类的用语, 以避免鼓动公众滥服药物。

英国的做法看起来更加严格。该国的“广告行为委员会”规定:广告不得对患者提出治疗忠告或提供诊断;不得出现诸如”“恢复精力”之类的不实之词;对矫正轻微毒瘾和恶习的药品宣传, 广告词必须言明“意志力量至关重要”;广告商不得利用人们的担心与焦虑来推销药品;广告禁止宣传“药品没有副作用”来夸大药效等等。负责电视广告监管的“英国独立电视委员会”还规定:广告中不准出现社会名人 (包括体育和娱乐界名人) 对产品的褒奖, 更不允许这些名人直接做药品广告;不准在16岁以下少儿节目中 (包括节目前后) 刊播医药广告。

因此, 我国政府有必要大力规范药品的广告宣传, 让处于弱势地位的用药患者, 无论是在药价方面, 还是药效方面, 都能享受到更多的公平。

(四) 发展药品招标的电子商务平台

可以积极引入美、日等国成功的医药电子商务经验, 招投标全程采用电子商务系统, 进行网上操作。这样以来, 不仅可以在节省药品流通时间、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降低招投标成本, 而且可以减少和避免购销双方的私下交易, 更好地体现出“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五) 推行医疗机构的药品收费公示制度

最重要的规则就是遵守规则。医疗机构的公示制度, 可以包括门诊收费清单制、在药品外包装的醒目位置打印和突出药品价格、印制并主动发放药品价格明细手册、在收费窗口张贴药品价格明细表、设立药品价格滚动显示屏、主动向住院患者提供每日清单, 以防止“大处方”的滥用。上述做法, 使广大患者在明明白白花钱的同时, 对医院的药品价格也随时进行了有效监督。

参考文献

[1]丁涵章主编.《现代医院管理全书》[M].杭州:杭州出版社, 1999.113-117.

[2]朱玉.高强:药品招标采购七方面不规范[N].:经济参考报, 2004-7-30 (第4版) .

[3]新华社电."为民医生"为何离开这家医院[N].光明日报, 2004-12-16 (第11版) .

[4]闫志强, 药品招标亟需规范起来[N], 市场报, 2002-6-3 (第9版)

[5]刘震.影响医保基金存量的不利因素分析[J], 当代经济, 2004.6, 34.

[6]王显明, 揭开药价虚高面纱[N], 四川质量报, 2003-8-4 (第3版)

[7]陈文玲, 药品价格居高不下究竟原因何在[N].中国经济时报, 2005-1-10 (第7版)

广西蚕业流通体制现状与启示 篇8

1 广西蚕业生产现状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我国西部, 有沿江、沿边、沿海的区位优势。全区有人口约4890万, 其中农业人口3400万。陆地面积23.67万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64.87万公顷, 人均耕地面积1.2亩。属低纬度地区, 亚热带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17~21.1℃, 持续日照270~340天, 年平均降雨量在1835mm。雨热资源非常丰富, 适宜栽桑养蚕, 全年可养蚕10~12批 (次) , 亩桑产叶量2500 kg左右, 亩桑产茧200 kg, 养蚕收入比较效益明显。

2000年, 全区仅有桑园面积28万亩, 年产鲜茧2.95万吨 (59万担) , 蚕茧产量在全国排名第六。“十五”和“十一五”期间, 广西蚕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尤其是“十五”期间, 五年增加了近5倍, 平均年增长率38%以上。到2005年, 全区桑园面积发展到141万亩, 蚕茧产量14.86万吨, 跃居全国第一。到2009年, 全区桑园已达191万亩, 有养蚕户84万户, 平均每户有桑园2.5亩, 发种458.6万张, 产茧17.29万吨 (345.8万担) , 产茧量已占全国总产量的30%, 已连续五年雄居全国第一名。

全区虽有114个县, 但80%以上的蚕茧集中在16个县, 重点县7~8个。宜州是养蚕第一大县, 横县第二。2009年横县有桑园16.8万亩, 发种70万张, 产茧2.61万吨 (52.2万担) ;上林县有桑园10.5万亩, 发种近20万张。

2 广西蚕业流通管理体制

2.1 广西蚕业管理体制

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自1964年成立以来, 一直隶属于区农业厅, 是一个集蚕业技术推广、蚕业科学研究与开发、良种繁育、蚕种管理和蚕种质量检验检疫等职能于一体的农业技术推广、管理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 (现为蚕业技术推广总站、蚕业科学研究院、蚕种质量监督检验站三块牌子一套人马) 。而各市、县、乡 (镇) 的蚕桑推广部门 (蚕业站或经作站) 都归农业部门管理。蚕种场大多数是事业单位, 归农业部门管理。

2.2 广西蚕种流通体制

广西蚕种管理现行的依据是农业部颁布的《蚕种管理办法》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布施行的规章《广西壮族自治区蚕种管理办法》, 以及由区农业厅制定的《广西壮族自治区蚕种管理实施细则》。全区蚕种管理由农业厅负责, 市、县 (区)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蚕种管理工作。

全区蚕种生产经营实行许可证制度。现有原种场1家, 可年生产原种10万张以上;普种场28家, 年生产能力达500万张, 其中有5家是缫丝厂开办, 23家是事业单位, 但有一半的种场已经由个人承包生产。原种、普种均能满足本区生产的需要。全区取得蚕种经营许可证有370多家, 其中, 种场有29家, 县蚕业站50家, 其余均是个体户。但实际上仅有工商执照而无许可证的、受种场委托销售的还有许多, 几乎无法完全统计。部分蚕业站有蚕种经营许可证, 因担心事业单位的改革而放弃蚕种经营。蚕种经营基本格局:种场—经销商—共育户—蚕农或种场—经销商—蚕农。在养蚕集中的地方, 一个村最多的有7个蚕种经销商, 蚕农作为蚕种使用者可以选择经销商的蚕种。蚕种的价格是区站每半年发布一次指导价, 但实际均是由茧价及蚕种的供求关系在起主导作用。广西的蚕种市场是一个基本放开的市场, 全国各地的蚕种都不断进入广西主产地区参与竞争, 蚕种销售存在赊销欠账的现象。

2.3 广西鲜茧流通体制

广西鲜茧收购实行许可证制度, 审核办证部门是区经委的市场运行处 (挂茧丝办) , 全区有800多个鲜茧收购许可证, 他们是缫丝厂、个体户茧站、蚕农协会, 也有无证收购的。横县有54个收茧站, 其中一半是个体户, 一半是厂家, 也有几家没有证, 行情好时收, 行情不好时不收;上林县有缫丝企业5家, 收购蚕茧有20多家, 主要有厂家和个体户共同收购鲜茧。但也有个别地方因为引进外地缫丝企业, 不允许个体收购鲜茧, 有5~6家丝厂在一定范围内收购。

广西的蚕茧市场是一个完全开放的市场, 近年来也有全国各地的厂家及经商者介入广西一些地区蚕茧的收购, 广西蚕茧收购时不同地方价格相差非常小, 也成了全国蚕茧价格的风向标。

3 广西蚕业流通管理体制的经验

广西蚕业的快速发展除了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 热带品种研制成功外, 我们认为还得益于高度市场化的蚕业流通体制。

3.1 蚕业生产管理与收购分开

坚持蚕业生产管理公益性, 蚕茧收购有序竞争, 调整了产业链中各个环节的利益分配, 蚕农的利益得到了最大的保护, 生产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 对蚕农利益的保护就是对整个产业的保护。

3.2 管理体制单纯

蚕业一直归农业厅管理, 这一管理体制, 没有历史遗留问题。

3.3 雨热资源优势为蚕业管理市场化运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雨热资源丰富, 多批次滚动养蚕, 增加了单位面积养蚕收入, 提高了蚕业竞争力, 有利于市场化成功运作。

3.4 蚕桑品种因地制宜

热带品种成功研制, 提供了蚕业管理市场化成功运作的条件。

4 对重庆蚕业流通改革的几点建议

重庆和广西同处我国西部, 得到国家西部大开发及国家“东桑西移”宏观政策的支持。近年来, 重庆蚕业却大幅度萎缩, 快速下滑, 2000年重庆发种102.7万张, 产茧2.8万吨, 2009年仅发种44.6万张, 产茧1.53万吨, 与广西蚕业的发展形成鲜明的反差, 就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与一些地方蚕业流通体制不顺, 企业包袱过重有关。因此, 我们应进一步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发[2001]44号文件精神, 进一步深化蚕业流通体制改革, 合理调节蚕业产业链中生产者、经营者、加工者、消费者的利益关系, 减少中间环节, 最大限度地保护蚕业生产者的利益。具体提出如下建议:

4.1 坚持蚕业发展的公益性, 减轻企业负担

蚕业生产是种植业与养殖业的紧密结合, 是农业生产的一个子项目, 属于弱势行业, 国家不断加大农业生产投入, 蚕业理应同等享受农业的相应扶持政策, 不能把蚕桑生产发展的责任完全加到收购企业, 应减轻企业负担。

4.2 修订《重庆市蚕种生产 (冷藏) 经营资格认定管理实施细则》, 进一步打破地区封锁, 建立完善的蚕种生产、经营秩序

一是选择适当时机推行蚕种质量公示制度。二是要充分尊重用种单位和个人的意愿, 保证其选择蚕品种和供种单位的权利。三是落实蚕种生产单位的经营自主权。四是进一步明确蚕种经营单位的权利和责任, 使其权利和责任对等。

4.3 修订《重庆市鲜茧收购资格认定及管理实施细则》, 最大限度地保护蚕茧生产者的合法权益

关于黑龙江省蔬菜流通现状的研究 篇9

1.1 蔬菜流通体系初步完善。自1991年以来, 黑龙江省蔬菜流

通体系历经了探索阶段 (1991~1993年) 、建设阶段 (1993~1996年) 和发展阶段 (1996~至今) 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以城市中心农产品批发市场为集散中心, 通过早市、夜市、农贸市场、流通摊床、社区菜店、超市零售和农民自销蔬菜流通体系。一是中心城市农产品批发市场基础设施具备一定规模, 服务设施基本配套。截止2009年, 全省中心城市农产品批发市场占地面积约92.72万平方米, 建筑面积56万平方米, 保鲜仓储设施16万立方米, 并拥有结算中心、信息中心、客商服务中心、农残检测中心等综合服务设施。二是批发市场形成较强的吞吐能力和辐射能力。2009年, 全省11个中心城市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量68.04亿公斤, 交易额达152亿元, 其中, 外埠蔬菜交易量27.21亿公斤, 地产蔬菜交易量17.26亿公斤。三是零售形式多样, 分布广。蔬菜零售模式主要是早市、夜市、农贸市场、流通摊床、社区菜店和超市, 分布在全省各城镇的商业区、主要街区和居民区, 分布较广, 在夏菜和秋菜上市阶段农民还将自产蔬菜菜拿到早市、农贸市场和社区直销。

1.2 市场运行总体平稳。黑龙江省蔬菜市场自1991年“大管小

放”到至今完全依靠市场调节, 基本形成了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结点, 各种经济成分参与, 多渠道、多环节的市场格局。蔬菜市场运行特点表现为:夏、秋两季, 本地蔬菜供应充足, 品质好, 价格合理, 波动小;冬春淡季, 蔬菜品种丰富, 品质一般, 价格偏高, 波动大。总体看, 蔬菜市场供应未出现断档断货, 市场运行基本平稳。如:近几年, 本省种植蔬菜的面积和产量基本是稳中略增, 蔬菜种植结构进一步调整, 设施蔬菜发展趋势较好。2010年全省蔬菜种植面积 (含食用菌) 600多万亩, 总产量1426万吨, 与2006年相比分别增加7.7%和18.8%, 其中, 设施蔬菜40.1万亩, 与2006年相比增加21.14%, 完全能够保证全省夏、秋两季蔬菜市场的供应;在冬春淡季, 通过全省11个中心城市农产品批发市场对外埠蔬菜的集散, 初步解决了全省冬春淡季“吃鲜菜”难的问题, 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元旦”“春节”两大节日市场。据统计, 2009年, 全省11个中心城市农产品批发市场外埠蔬菜交易量27.21亿公斤, 与2006年相比增加18.4%, 品种在30~80多个。

1.3 外销能力增强。依托地缘优势和自然生长条件优势, 黑龙江

省地产蔬菜在自给自足基础上, 部分优质蔬菜品种在一定程度上还实现了北菜南运和对俄出口。2009年, 全省蔬菜出口量占我国对俄蔬菜出口总量60%~70%, 西红柿、土豆、甘蓝、圆葱、蒜等物美价廉品种深受俄罗斯市场欢迎, 蔬菜出口基本形成以牡丹江、哈尔滨、佳木斯、鸡西和双鸭山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依托对俄幅射的格局。同时, 在7~10月期间, 哈尔滨紫花牌一点红油豆角、活参牌胡萝卜, 鸡西的西红柿、白萝卜, 讷河的黄麻子土豆, 密山大白菜等都远销南方各省市。据统计, 2009年, 全省蔬菜外销量达3亿公斤。其中:哈尔滨市外销量1亿公斤、齐齐哈尔外销量0.8亿公斤、大庆外销量0.5亿公斤、牡丹江对俄出口0.44亿公斤。外销蔬菜品种主要是西红柿、甘兰、元葱、土豆、大白菜、胡罗卜和油豆角。外销地主要是上海、河北、浙江、福州、广州以及俄罗斯、韩国和日本。极大的促进了农民增收, 哈尔滨市蔬菜外销为农民增收3000~3500万元。

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是政府缺乏对蔬菜流通领域具体的指导和监管。二是蔬菜定价混乱, 政府获得准确情况困难。三是外埠蔬菜交易平台具有垄断嫌疑。目前, 全省中心城市基本都是一家农产品批发市场, 并还存在通过兼并重组集中的趋势, 而各市规定外埠蔬菜必须进入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 使批发市场具备一定垄断地位, 其中, 大的批发商具备了定价话语权, 这与国外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量一般占社会交易量40%~60%的情况正相反, 并没有实现通过竞争来发现蔬菜真实价格的目地。四是蔬菜市场宏观调控机制不健全。未建立起蔬菜储备机制, 没有应对紧急情况的有效手段和必要准备。据调查, 目前, 黑龙江省蔬菜动态库存量 (蔬菜实际意义上的库存就是批发市场当日到货量与卖出量的差再加上批发市场原有的剩余量之和) 少, 应急供应能力弱。据调查, 我省各城市的批发市场蔬菜库存量很少, 分布极不平衡, 全省蔬菜库存量约1088万公斤, 主要集中在哈尔滨、齐齐哈尔和大庆三个城市的农产品批发市场, 其他各城市都较少, 如在蔬菜不能运进的情况下, 平均仅能维持蔬菜市场供应3~4天。远达不到国务院提出的重要耐贮存蔬菜品种5~7天消费量动态库存的要求。因此, 一旦遇到产地受灾或运往我省蔬菜的道路受阻或断绝, 仅依靠这点库存量很难保证或调剂全省蔬菜市场的供应。而且, 预警监测机制也不完善, 没有可供实施蔬菜市场调控决策的量化指标。五是农产品批发市场立法工作相对滞后。农产品批发市场法规的空白导致对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举办、建设、责任、义务和定位等缺乏明确的法律规范、缺乏监管的法律依据, 目前, 农产品批发市场在国外发达市场经济国家都作为一项公益性事业, 而在我国却过度实施民营和私有化, 去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导致农产品批发市场应承担的社会效益功能很难有效发挥, 对增加蔬菜的流通成本也起到了一定推波助澜的作用。

2 对策建议

2.1 明确负责蔬菜流通指导监管工作的具体政府职能部门, 应

结合黑龙江省蔬菜市场供应的特殊性出台对全省蔬菜流通指导、监管和宏观调控的地方性法规, 为开展蔬菜流通监管理工作提供法律保障。

2.2 建立蔬菜运行综合监测体系, 与产地、交通、气象保持信息

共享, 根据产、销需求, 动态掌握蔬菜各流通环节成本, 确定合理利润率, 定期公布蔬菜产销两地收购、批发、零售和运输环节的指导价, 引导买卖双方搭成公开、公平的市场价格, 维护各环节合法利益。

2.3 大力发展蔬菜现代交易方式, 增加蔬菜定价的透明度, 以

“农超对接”为契机, 积极引导大型零售流通企业以及学校、酒店、大企业等终端用户与产地蔬菜生产合作社、批发市场和龙头企业直接对接, 提高零售环节产销对接的蔬菜流通比重, 降低营销费用, 让利于民。

2.4 改善蔬菜流通设施条件。加快推进冷链物流发展, 加强批发

市场冷藏设施、大城市蔬菜低温配送中心建设, 推广节能环保的冷链运输车辆及相关配套设备, 降低损耗, 增长储存期。同时, 继续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改造和菜市场标准化示范工程建设, 发展产销地蔬菜铁路专线运输, 发挥铁路运输的比较优势, 促进大批量、长距离蔬菜的铁路运输。

2.5 完善蔬菜市场宏观调控机制, 探讨建立我省蔬菜短期储备

机制、长途调运制度、零售环节快速调控制度, 明确市场风险金使用范围、途径和申报办法, 保留必要的物质准备、手段和专业队伍, 以利应对突发性事件。

2.6 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立法工作, 明确农产品批发市场在举

办、建设、责任、义务方面的法律规范, 对农产品批发市场给予准确定位, 明确国家、省、市对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政策, 积极支持我省农产品批发市场做强做大。同时, 国家对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资金扶持, 应转化为国有参股、控股, 避免过度私有化, 应突出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社会公益性, 避免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摘要:蔬菜作为人民基本生活必需品, 在百姓日常消费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和重要的位置, 其供应和市场价格高低直接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现就其黑龙江省蔬菜流通进行简要分析。

流通现状 篇10

本文重点对药品流通企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作重点分析,对药品流通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并对此对策的可行性进行探讨。

1 药品流通企业的现状

1.1 药品流通企业的基本情况

商品流通的渠道可分批发和零售两个环节。药品市场的流通渠道,也是由生产商通过批发商销售给零售商(包括医院药房);但由于医药不分业,中国药品流通领域有三个环节:药品批发环节、药品零售企业和医院药房。其中,医院药房作为特殊的、具有垄断地位的零售环节,占据了80%以上的药品零售市场份额。这一状况极大地影响了药品流通渠道的发展。

我国医药流通企业目前的状况为:社会对药品的需求增加、医药商业购销两旺、市场竞争激烈、企业经济效益下降,两极分化加剧、个性化和差异化经营初见成效等特点。随着改革的推进,医药市场竞争不断,医药流通企业面临着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已经进入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但整体增长速度仍保持较快较稳的发展(图1)。

1.1.1 药品批发企业的基本情况

药品批发企业数量不断减少。通过实施GSP认证,进一步增强了药品生产和经营企业的质量意识,淘汰了一批不合格的企业,“多、小、散、乱”的局面有所改善,医药企业以各种形式重组、股份制改造等,加快了医药产业的组织结构调整,企业规模不断壮大。

1.1.2 药品零售企业情况

连锁药店门店约占我国药品零售门店总数的40%,成为药品零售市场的主要经营方式,民营企业在医药流通领域成为重要的生力军。药品零售连锁企业较强的是民营企业,如海王星辰、老百姓大药房等;但医药不分家、处方外放难,医院药房仍然占据药品消费市场的垄断地位。

1.1.3 现代物流模式尚未形成,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医药商业企业发展要遵照现代物流规律。我国目前的医药物流企业管理效率不高,流通方式落后。据统计,目前国内医药商业的平均物流成本占销售额的10%以上,而美国仅为2.6%。2005年以来,医药物流国债项目先后建成并投入运行,一批有实力的企业脱颖而出。医药第三方物流的出现,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外资进入我国医药流通领域。

1.2 药品流通企业存在的问题

1.2.1 我国药品流通企业规模过小

我国医药流通企业多而小,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和市场集中度低,导致企业经营成本高,医药流通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低,企业零散而缺乏规模,亏损面逐年扩大。虽然通过实施GSP认证,淘汰了一批落后企业,但企业“多、小、散、乱”的问题仍未解决,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龙头企业尚未出现。在发达国家,前三强企业销售额可以占到市场总额的70%~90%以上,而我国仅占17%,远低于先进国家水平。

1.2.2 融资渠道单一,产业发展资金不足

医药业是高投入、高收益、高风险、高技术密集型,目前,我国制药产业的资金来源除股东投入的股本金以外,主要依靠银行贷款,融资渠道狭窄。因而医药企业融资能力明显不强,资金严重短缺。发展资金严重不足已经成为医药企业开发研制新药、更新设备、开拓市场的巨大障碍[1]。

2 药品流通企业的发展趋势

2.1 药品流通企业在发展中受到的影响

2.1.1 药价改革

为了减轻人民群众的用药负担,解决“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国家多次将药品降价,并加强了医药价格监管,通过药品差比价政策、仿制品定价政策逐步完善药品定价制度,既规范了药品定价的经营秩序,也直接导致药品价格持续走低。持续的政策性药品降价压缩工业企业利润,使得企业在开展产品宣传和市场营销上力不从心,甚至影响到企业生存[2]。

2.1.2 药品招标采购制度

医疗机构用药实行强制性的招标购进制度,使医药企业降低价格去投标,从而面临生存考验。实施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增强了企业间竞争的公平性,给医药企业增加了额外的费用负担。

2.1.3 治理商业贿赂

2006年6月29日治理商业贿赂,原刑法受贿罪的主体新增了医院、学校等单位的工作人员,这使医院的药品销售面临巨大挑战。

2.1.4 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

我国已提前10年进入了高成本交易期。原料、动力价格大幅度涨价,这使得医药生产投入不断扩大,增加了医药企业的生产成本。

2.2 药品流通企业的发展方向与趋势

2.2.1 商业企业获利将越来越少

药品虚高定价,国家要建立药品降价机制。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利润水平将进一步降低,获取暴利、超额利润的机会将大大减少。

2.2.2 企业将通过兼并、重组等方法扩大经营规模

随着跨国医药企业在国内市场的扩张,我国医药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集资金、人才、技术、设备等资源,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等因素推动医药行业的并购重组。2007年以后,以价格为中心的药企展开竞争,缺乏竞争力的企业退出市场,推动我国医药行业整体组织的重构。

2.2.3 批发商的数量将越来越少

国家通过《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认证等相应措施进行宏观调控,以齐全的品种、全面服务为特征的药品批发商的数量递减,药品流通市场将会向大的能覆盖全国的批发企业集中,现有的大量中小批发企业将被迫转型,或进入零售领域,或定位于医药物流[3]。

2.2.4 药品流通企业将转变销售重点

随着国家打击医药流通领域商业贿赂的力度加大,医药市场的竞争将从对医生处方的争夺逐步转移到对零售药店的占领。另外,2009年国家新的医改方案出台,政府加大医疗卫生投入,解决医疗机构的收入补偿问题,推进医药卫生等领域的体制改革,解决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

2.2.5 批发商的服务、配送手段现代化

药品购销活动要积极利用现代电子信息网络技术,提高效率,降低药品流通费用。现在是网络经济时代,电子商务代表了商业贸易的方向,在企业购销活动中,实现电子数据交换,实现从订单到配货、装货全部电子化。

3 面对新的市场环境下药品流通企业的发展对策

3.1 提高核心竞争力

药品批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费用控制能力和服务能力。医药批发企业大多是一种Buy and Sale的模式,也就是买进商品,进入库存再卖出,获得的是一种差价收益。后期,企业扩大规模的空间越来越小,美国的医药商业巨头是从Buy and Sale的模式向Fee for Service的模式转变(图2),对企业而言,药品批发企业赚取的是为其服务的价值,而不是差价利润。提供的服务能力越强,就能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服务,在产业中占据主导地位,获取利润的能力就越大。

国内医药商业企业目前在部分地区已经处于垄断竞争阶段,在这一阶段成本控制能力最为重要,而服务能力作为第二重要因素也不可忽视。所以,我国医药流通企业应该从Buy and Sale的模式向Fee for Service的模式转变(图2)。

3.2 建立第三方物流系统

我国对药品在流通环节中的批零差率是严格控制的,药品生产厂家、代销商、医药公司的人员相互配合促销。第三方物流是相对于第一方发货人和第二方收货人而言的,它通过与第一方或第二方的合作来提供其专业化的物流服务,不拥有商品,不参与商品的买卖,而是为客户提供以合同为约束、以结盟为基础的系列化、个性化、信息化的物流代理服务,又称为合同物流、外包物流、物流联盟[4]。据统计,目前我国药品流通费用十分庞大,占销售成本的12%;而美国拥有先进的连锁经营和配送管理系统,销售成本仅占销售额的3%[5]。由现有实力较强的医药公司承担第三方物流代理,不参与经营,只承担药品物流配送,改变传统药品流通渠道,以减少流通环节和降低流通成本。

3.3 实施医药商业企业与生产企业合作联盟

有实力的医药企业开设全国性的专营店网络,选择各地实力对等的医药企业合作,由医药生产企业担当联盟的主体,终端销售网点以专营店为主。因此,可以由数家医药生产企业共同参与,也可尝试以中方为主,吸引外资参与的方式[6]。

3.4 实施人力资本战略

3.4.1 以人为本

在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要把对人才的吸纳、培养和调动人才积极性放在重要的位置。把“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信任人”作为管理工作的基本指导原则,通过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使全体人员形成共同的目标感、方向感和使命感,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企业的凝聚力,给予员工优厚的待遇,为员工提供发展机会,满足其自我提高的需要。

3.4.2 终生教育

在现代社会,知识更新节奏加快,要提倡终生教育,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以提高素质来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要有高层次的学习,适当选送深造,掌握最新知识、技术动态,成为适应时代要求的创新人才。

摘要:为探讨新世纪我国药品流通企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并尝试找出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的解决方法。通过对药品流通企业的现状进行剖析,并对在药品降价、集中招标等不利政策和当今市场形势下药品流通企业的发展趋势进行研究,进而寻求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的方法。由于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人民群众对健康要求水平的提高,国家各项法规的逐步完善,药品流通企业将在艰难前进中逐步发展,做大做强。面对新的经营环境和政策,我国药品流通企业必须改变发展战略,提高核心竞争力,发展第三方物流,节能降耗,才能顺应时代潮流,把握机遇,迎接挑战。

关键词:药品流通企业,现状,发展趋势,对策

参考文献

[1]我国医药行业现状分析报告[EB/OL].http://learning.sohu.com/20050514/n225561951.shtml.

[2]吴翔.医药流通企业在未来发展中受到的影响因素[J].上海医药,2006,27(7):296-298.

[3]王耀忠.药品流通市场的现状、影响及趋势[J].上海医药,2003,24(11):491-493.

[4]林慧丹.第三方物流[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2.

[5]祝晓鹂,王光有.从药品价格虚高看药品提供中的寻租行为[J].卫生软科学,2005,19(2):2.

流通现状 篇11

随着市场全球化和竞争的加剧,企业之间的竞争已变成供应链间的竞争。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涉及了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三个方面,其中信息流的管理起到核心控制作用,物流和资金流都围绕信息流展开。信息流在节点企业间快速、畅通地流动,充分实现供应链企业间的信息共享,能够有效引导物流和资金流的运作,提高供应链整体效益。而在医药行业SCM的实施过程中,信息流的运行状况堪忧。尽管越来越多的医药企业已经认识到信息技术应用的重大现实意义,但是还有不少企业并没有真正认识到企业信息化促进竞争力的内在机理,而仅将某一信息技术生搬硬套地引入企业,忽略了将信息技术与企业资源、创新、组织结构、经营模式配套整合,忽略整体性规划,导致信息技术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从而产生“信息化孤岛”,导致信息无法共享、无法集中,使企业无法快速满足决策需求并使生产制造、管理及外部供应链等诸多环节严重脱节。

医药行业供应链有两大核心部分:医药生产企业和医药流通企业。这两大核心部分的信息流状况直接影响整个医药行业的信息流运行状况。

1医药生产企业的信息流现状及问题

我国许多医药生产企业SCM的很多方面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管理方式上,即以电话、传真及书信形式为主要联络手段,人工处理采购、生产、销售方面的日常业务,如订货、发货、退货、发票及回款等。这种传统的管理方式造成SCM低效率、高成本,更重要的是管理层对关键信息的掌握力不从心,处于被动地位。具体体现在各个方面。

1.1医药生产企业难以对其客户和供应商进行有效管理

医药生产企业对客户管理薄弱,顾客资料往往被医药流通企业或者医药代表掌握,不能作为企业的知识财富保留下来,受人员流动的影响极大,对下游医药流通企业的依赖性增加,同时由于即使掌握了顾客信息,也不全面,没有统一的信息系统分类管理数据库,从而难以对客户业绩、信用进行客观评估。另一方面,企业没有对相关原辅料供应商的情况进行统一、完整、准确的收集和储存,也没有对供应链上游节点企业所提供的原辅料质量进行跟踪控制,造成企业在生产上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原辅料供应商,使得企业的生产成本不易控制,产品的生产质量受原辅料影响的风险增加。

1.2医药生产企业难以及时掌握准确的市场需求变化情况

医药生产企业对市场需求变化情况掌握不足,缺乏相应的信息系统,难以对日常生产计划及时进行调整。由于不能迅速获得准确、系统、完整的顾客信息,使得信息流在沿着医药行业供应链向上逐层传播的过程中,信息误差叠加不断放大,偏差与不确定性成倍增长,在一些临界点上造成巨大影响,导致决策错误或者严重偏离市场需求,于是出现产品市场需求降低而企业生产计划增加,造成库存大量积压,或者市场缺货而企业产能闲置等现象。

1.3医药生产企业难以及时掌握药品的销售情况信息

医药生产企业出于销售目的考虑和药品自身的特殊性,总有相当一部分未经结算的药品存放在医药流通企业或医院。由于供应链节点企业间缺乏相应的信息共享系统,信息流动不通畅,使得企业和医药代表不能有效掌握和统计客户相关信息,难以及时对各类数据进行管理、查询及提交,于是,因不能掌握库存缺货信息而难以及时补货,或因存放过多未经结算的药品造成资金浪费,或因存放时间过长造成药物失效,退货及换货现象严重。因难以准确掌握客户的销售数量、存货、欠款与回款等情况,客户欠款现象严重。这些情况都导致了资金流的堵塞。

1.4医药生产企业内部信息流通不畅

由于医药生产企业内部的信息管理系统无法有效整合各部门的信息资源,存在众多信息孤岛,于是各种财务指标的统计、客户分类统计、生产情况统计及销售量统计等大多难以直接从企业的数据库中提取,需要靠手工完成,重复工作过多,费时费力,效率低下,且指定条件的查询十分困难;而和供应链其他节点企业间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换更是难上加难。

另外,就现阶段我国医药生产企业SCM的信息流状况而言,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企业主要是一些大型的医药生产企业。它们有雄厚的资金支持,能够保证整个信息化过程的顺利实施。第二类企业对信息化持观望态度。它们尽管看到了信息化带来的巨大效益,但同时也存在众多顾虑,如从短时期来看,剩余资金投入再生产中会取得比实施信息化更大的回报;由于受企业规模限制,业务简单且量小,人力成本远远低于信息化的成本;很多系统由于功能复杂、结构庞大,操作需要经过培训,而不少企业都视之为经济和时间上的额外支出,同时,企业还担心信息系统一旦瘫痪带来的经济损失等后果。第三类企业完全没有信息化打算。这些企业,有的是基于保守原则,满足于现状;有的是由于信息化失败的教训,片面地将信息化的风险和不足夸大;还有的干脆对信息化前景持悲观的态度,认为这不过是对外彰显自身技术实力的一种做作行为,现有的技术水平完全可以实现用户需求。

其实,相对于GMP认证这种行业强制规范性行为来说,医药生产企业为改善信息流而进行的信息化更多的是一种自发行为,有实力的企业早已完成企业资源计划,并已开始进行SCM,而正忙着改制或GMP认证的企业,对信息化的要求就显得不那么迫切了。

2医药流通企业的信息流现状及问题

我国医药行业SCM中,医药流通企业的信息化进程缓慢,整个供应链的信息流状况堪忧。

中国医药流通企业往往规模小,效率低,资源整合不够,重复投资,彼此信息沟通不畅,销售、采购、库存和财务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一方面,目前我国医药流通领域中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和普及的程度还不高,发展也十分不平衡。多数医药流通企业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管理信息化方面已开始起步,但总体水平不高,程度参差不齐,在实际的运作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信息化管理机制陈旧;配送中心与计算机系统不健全;扩展规模与管理能力不相匹配;相关专业人才匮乏;缺乏有效整合供应链节点企业间业务的信息管理系统;难以在符合GSP要求下提高经营效率;系统选择重表面轻内在;缺乏有效的实施管理能力。以电脑普及和应用情况为例,企业的电脑保有量还比较少,近50%的企业电脑保有量不足15台,近80%的企业电脑保有量不足50台。在电脑的应用方面,超过50%的企业仅将电脑应用于传统的财务管理、办公自动化和销售管理等方面,而在其他环节和领域的应用还相对较少,特别是在企业最为核心的业务流程、经营决策以及物流管理方面的应用还非常有限。与之相比,美、日等国就已广泛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替代手工订单处理流程,通过传统的电子数据交换、便携式订单处理

系统和互联网产生的订单占订单总数的90%,信息管理系统成为SCM的主流模式。这些国家的医药企业致力于推动医疗机构药品采购活动的信息化。如强生公司年信息化建设投资达到10亿美元以上。在美国,医药生产企业和医药流通企业通过信息共享,为医疗机构和其他分销机构提供各种信息系统,包括订单系统、库存管理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合同管理系统及处方调剂系统等,以降低供应链成本。

在节点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信息管理系统是保证供应链中的信息流顺畅流动的必要条件。但是,一个现代化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实施必然会引发企业的观念、人力、管理、组织机构的重新定位,信息化建设也并非只是“一把手工程”,而是需要各个企业从组织、管理、协调等多方面的通力配合。企业自身的组织规范化、组织的观念转变、组织责任与控制体系的适应性等都直接影响到企业乃至整个供应链能否真正将信息化进行到底。企业信息化项目如果没有相适应的组织体系和观念体系作保障,往往难以成功,在这一方面,我国的医药流通企业还存在很大问题。

另外,据调查,2006年我国的医药流通企业中,仅有48%的企业拥有信息系统,绝大多数企业尚不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处理日常信息的能力。在拥有信息系统的医药流通企业中,其信息系统的业务功能和系统功能还不完善,企业内部和整个供应链节点企业间的信息资源整合能力尚未形成,缺乏必要的远程通讯能力和决策功能。可见,我国医药流通企业信息化程度较低,SCM中的信息流问题已成为制约行业中供应链发展和竞争能力提高的技术瓶颈。

虽然我国医药流通企业信息化进程缓慢,信息化的状况各不相同,但是总的看来,信息化实施后的效果是良好的。其中,以湖北九州通医药有限公司、广州医药集团有限公司、永裕新兴药品公司和海虹控股公司为代表,充分展现了我国医药流通企业在SCM的信息化实施后取得的良好成绩。

3小结

流通现状 篇12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中国从严格的国有体制到多种所有制并存, 从单一的百货业态到诸多业态百花齐放, 从等级分明的一、二、三级批发体系到流通渠道的多元化;三十多年来, 中国流通业跌宕多姿、精彩纷呈, 其体制、市场、经营者、业态、商品、渠道、观念的变化都让世界为之赞叹。近年来, 我国流通产业流通主体多元化、流通业态多样化特点明显, 流通规模不断扩大、流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流通体制改革逐步深化以及对外开放格局也已经形成。但中国流通业相对于制造业发展速度缓慢、产业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商业知名品牌少, 市场经营主体发展极不平衡, 仍处在零散状态等现象依然严峻。

流通竞争优势理论是流通产业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渊源。竞争优势理论源于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理论学说, 根据其理论分析的视野不同, 大致可以划分为效率优势论、资源优势论、规模经济优势论、范围经济优势论、垄断优势论、外部规模经济优势论、代表性需求优势论、先占优势论、速度竞争优势论、“价值链”优势论等。

从现有的产业竞争力理论分析范式来看, 主要有以下三大理论模型:一是1990年美国著名的产业竞争力专家、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波特教授提出的著名的产业竞争力“钻石模型”;二是产业竞争力过程理论模型;三是流通产业竞争力成因指标分析模型。

目前, 国内理论界对产业竞争力的研究众多, 但人们似乎更多地关注国际竞争性强的制造业的发展, 而对于流通产业竞争力的研究则较少, 起步较晚。学习中外在流通产业竞争力提升方面的经验;了解现代流通产业作为市场机制的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 在连接生产与消费活动中, 保持供求总量的平衡的重要性对我国的流通产业竞争力模型的建立有着较强的借鉴意义。

二、流通产业竞争力概念性陈述

关于流通和流通产业的内涵和外延, 人们有着各种不同的认识。笔者认为流通产业是指在第三产业中专门从事商品采购、分销、物流活动的服务机构所组成的社会企业体系, 具体包括批发业、零售业与物流业;生产者利用自身商品的剩余能力为其他企业服务的情况以及消费者组成的专门以流通活动为主的消费合作社等。

流通在社会经济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生产、流通和分配都以流通为前提。流通将制造产品、创造价值的生产与使用商品的消费连接起来, 以实现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保证国民经济稳定运行。

经过五个阶段的流通体制改革, 我国流通产业最终确立了流通领域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地位;促进了市场流通规模持续快速扩大;优化了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形成了多元化流通市场主体格局;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现代流通方式得到了加快推广应用。但流通组织化程度和效率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流通成本过高、国内贸易区域、城乡发展, 都市商业与社区服务业发展, 工业品流通与农业品流通发展仍然不平衡;商贸流通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市场秩序及流通领域理论研究相对滞后等问题依然存在, 见图1。

总体来说, 流通产业对国民经济质量的提高、产业的全面升级、经济运行方式的改变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流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环节, 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尤其流通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力逐渐增强;拉动消费、引导生产;服务社会、创造价值、稳定物价、吸纳就业、提升消费水平和质量;集中反映一国的综合经济实力和社会发展水平等等决定的流通产业的先导作用日益增强。

中国经济发展目前处在一个转折时期, 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从目前的世界经济大国逐步走向经济强国这一目标, 极大依赖于国家经济整体运行效率的提高。而经济运行效率的高低又依赖于我国流通产业的效率及竞争力。因此, 提升流通产业竞争力迫在眉睫。

流通产业竞争力是一国 (或地区) 流通产业整体的竞争力, 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流通竞争力理应包括国际竞争力和国内竞争力两个层面, 鉴于我国流通产业国际化程度还不高, 流通领域内的竞争主要是对国内市场及资源的争夺。本文则主要分析流通产业的国内竞争力。

三、流通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研究

流通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应着眼于宏观经济目标, 适应统筹协调, 既要反应整个区域或国家的流通竞争力的内涵, 又要反映商品流通领域的发展变化, 以及批发、零售、餐饮、住宿、物流各行业、各企业的效率变化情况;既能进行区域或国家间的综合竞争力的比较, 又能进行和区域或国家流通业状况的跟踪监测。因此, 在模型指标的选择上, 主要采用了五大原则, 确保模型普适性及与研究对象结合特殊性原则。此外, 本研究综合考虑基础理论及创新指标体系, 采用创新与改进并举的方法, 遵循由理论到实践的思路, 突出统计思想和统计方法的应用, 强调实际研究中的应用, 设计出流通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模型。

此研究模式遵循系统化观点, 把流通产业竞争力分解, 从横向将其分解为10个竞争因子, 从纵向根据流通的职能将其分解为三个部分, 并经过逻辑分层, 确立了横向和纵向二维相交的综合评价指标。

从规模、结构、产业集中度、效率、先进力等水平类指标和消费者满足力、贡献力、辐射力、成长力指标等潜力类指标, 对流通产业的规模效率、国家或区域发展的推动因素、流通各环节的贡献、产业政策因素等出发, 发现影响流通产业竞争力的横向指标。从横、纵向指标体系综合入手, 寻找各竞争因子在不同流通业方面的不同表现, 探究两者的综合点, 进行交叉研究。从物流、商流、客源、引资辐射力及批零结构、业种特色度、零售业态结构、商流竞争力、物流竞争力等多个角度交叉, 从而全面、综合、系统设计评价模型指标体系, 如图2所示。

如图2所示, 该框架包括了10个竞争力因子, 分别为规模指标、结构指标、产业集中度指标、效率指标、先进力指标、消费满足力指标、贡献力指标、辐射力指标、成长力指标、产业政策指标, 并依据各指标的特性, 将其分别归类为水平指标和潜力指标。根据每个指标的内涵, 在各指标下分别设置不同的指标, 对指标进行说明和量化研究。

四、中国流通产业竞争力提升战略

2010年, 我国流通业发展呈现五大趋势。一是内外动力加强, 城乡消费再上新台阶;二是农产品流通体系将有新突破, 产销衔接更为顺畅;三是批发体系重塑工作进入新阶段, 商品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四是外资零售企业继续扩张, 本土企业做强做大;五是网络购物快速增长, 网上网下互动良性发展。

针对目前中国流通业的发展现状和水平, 中共中央第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一扩五化”的任务, 即扩大内需, 特别是扩大消费;努力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战略的提出, 为流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中国流通业将处在转型升级和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鉴于“十二五”时期流通产业政策的指导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发展强国贸易, 搞活大流通, 加快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和工农一体化, 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以开拓市场、扩大消费为主线, 大力推进商品市场体系、现代流通体系、市场监控体系和商业信用体系, 提高流通产业现代化的水平。

预计未来几年, 流通产业增加值、流通从业人员、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连锁经营比例进一步提升, 此外, 现代物流与配送指标成本降低, 农产品批发市场得到升级, 万村千乡工程深入实施, 网上购物比例继续增高, 流通产业结构升级, 流通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 基本完成流通现代化。

上一篇:“三小”教学模式下一篇:社区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