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理论(共9篇)
流通理论 篇1
现代流通, 是指以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商品流通体制, 并运用先进的物质技术设施和科学的管理方法, 高效率地组织商品流通的过程。现代流通是流通一般的特殊形式, 是商品流通发展的最高阶段, 是国际化、社会化、信息化的大流通阶段。现代流通在当代具有特定的理论内涵。
一、现代流通是囊括有形与无形要素禀赋的全要素流通
在现代流通过程中, 进入流通的要素禀赋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过去流通中的要素禀赋以有形的、刚性的、有物质载体的形态为主, 如以有形商品、有形货币, 有形资本、有形资产流通为主。现在更多无形的、柔性的、没有物质形态的、更高级的要素禀赋进入流通, 如无形商品、无形货币、无形资本、无形资产等进入流通。在商品流通中, 原来以实物流转为主体的商流分流为商流、物流、信息流、价值流等, 分流为现货交易与期货交易。在产权交易中, 原来交易中固态的土地、机器设备等有形资产, 分流为以实物形态存在的可分割、可交易、可流动的以无形形态存在的无形资产;原来以产业资本为基本形态的资本循环与周转, 分流为产业资本的流通、商业资本的流通、货币资本的流通、金融资本的流通, 或分流为有形资本的流通、无形资本的流通或虚拟资本的流通。原来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媒介——货币, 分流为与金银保持一定比价的有形货币和代表信用关系的无形货币。以社会平均劳动时间度量的劳动力价值和使用价值, 分流为可以以此度量的和难以以此度量的人力资本和创造价值, 劳动力体力支付在被使用过程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小, 而脑力和智能的支付在被使用过程中发挥的效力越来越大。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条件下, 知识在社会再生产中, 以科学技术的无形要素形式渗透到生产工具、管理方法之中, 成为主要的生产要素推动现代流通,
二、现代流通是经济全球化的开放型流通
发轫于资产阶级工业革命的经济全球化, “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 使一切国家的生产与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到了20世纪80年代世界各国进入经济全球化时代, 经济全球化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但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流通国际化, 因为贸易全球化、投资全球化、生产全球化、消费全球化、金融全球化以及信息全化的过程, 都在一定程度上伴随着资本、生产、技术、信息等要素资源的跨国流通。从全球范围来看, 现代流通的发展已呈现全球化趋势。在社会生产力空前提高, 全球分工和交易空前扩大, 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空前发展的阶段, 流通从过去局部的、片断的、不连贯的、一国或几国的运动过程, 变成了全球范围的运动过程;如果说过去流通受容量和密度, 规模和速度的限制, 不能实现真正的国际化, 那么现代流通的高科技、高智能和现代化的营销手段, 把几乎所有的国家的分工和交易都纳入国际化流通的轨道。资本的流通、货币的流通、劳动力的流通、商品的流通、产权的流通都已实现或正在实现国际化, 特别是由生产的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发展成的金融市场的国际化, 更引起了现代流通的量变和质变, 而信息进入流通成为最活跃的因素, 成为经济全球化的融合剂。信息的波动性与不确定性, 使流通成了一个开放的非线性, 非单一性、非均衡性的多维化、网络化的崭新体系:“信息高速公路”使更多的交易活动借助因特网瞬间完成, 国际空间成了流通扩张的新领域。世界经济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越来越呈现出整体化、融合化、大开放的特征, 全球化、开放型的大流通正在形成。
三、现代流通是涵盖生产阶段和流通阶段的全过程流通
在现代流通过程中, 原来工业化的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中相对独立的形态逐渐隐退, 其边界亦愈模糊。后工业社会使进入流通的要素禀赋、特别是以无形为特征的流通物迅速扩张, 使流通的规模空前膨胀, 流通的产业链延伸, 以至使生产过程逐渐缩短而流通过程逐渐延长。有资料显示, 社会再生产时间中, 生产时间不到5%, 而流通时间却超过95%。在流水线作业条件下, 一部汽车或一件衬衣只需很短的时间就可以完成, 而产品走出车间、进入市场到最终销售出去的过程则十分漫长, 需要经历运输、储存、待售、营销等不同的阶段, 所占用的时间甚至不止95%。社会的分工和生产被流通的逐步融合。生产是流通中的生产, 更多的产品无法在一个国度、一个工厂、一条生产线或一个工序完成;分工是流通中的分工, 社会化的流通把各个“部件”配置在最能发挥效用的地方;交易是流通中的交易, 所有有形的和无形的要素禀赋, 其交换价值的实现必然伴随着自身的流动;消费是流通中的消费, 例如日渐兴起的休闲消费, 是人们在工作之外的节假日等休息时间内进行的娱乐和消遣等消费活动。现代流通业为休闲消费提供运输、旅游、餐饮、购物等流通性服务, 在流通中完成消费。在这种情况下, 处于混沌状态社会化大流通确实呈现除无规律的规律、不明晰的明晰, 不仅流通一般与社会化大流通的边界很难确定, 互为交叉叠合的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信息经济、知识经济、后工业经济等的边际界线也很难确定。不仅实物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边际界线很难划清, 而且正在加速分流的各种流通中要素禀赋物的边际界线也很难划清。
四、现代流通是引导生产和消费环节的新型流通
马克思把社会再生产分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 认为生产是起点, 起决定作用的, 而消费则是终点, 是受生产支配的。流通所起的是生产和消费的实现职能。而在现代化经济链中, 流通的实现职能得到拓展, 即它能创造生产和消费。流通的存在, 不仅使商品生产者完成了其对价值的追求, 同时也使得商品的消费者追求的使用价值 (效用) 得以实现。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流通把传统经济运行的起点颠倒过来, 使消费需求是经济运行的起点, 消费决定生产, 决定整个经济运行的过程。市场有多少消费需求就生产多少商品, 消费需求是社会再生产周而复始的起点, 诚如马克思所说:“消费在观念上提出生产的对象, 作为内心的意象、作为需要, 作为动力和目的。消费创造出还是主观形式上的生产对象。”现代流通却把消费观念上的生产引导到具体的生产环节。显示了现代流通对引导生产、促进消费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国, 产销率一般只有95%左右, 也就是说有5%的产品有产值而没有价值, 第一次就在生产部门沉淀了下来, 再加上流通领域商品积压, 销售不出去, 导致我们的经济发展有速度而缺乏效率。世界平均经济增长速度达到2.5%就可实现正常发展, 这是因为多数国家推行的是订单经济, 按订单组织生产, 产值几乎可以百分之百实现.而我们是按产能生产, 按计划生产, 按就业需要生产, 有相当一部分产品是脱离市场消费需求的, 造成产能过剩、产品滞销。在计划经济时代, 生产占据主导地位。但在市场经济时代, 许多商品和服务都供过于求, 在买方市场的情况下, 消费和流通已经占据主导地位, 消费通过流通决定生产的发展。一方面, 流通的发展对扩大消费起着积极的作用, 实现即期消费, 创造未来消费, 开发潜在消费;另一方面, 流通过程中反馈回来的消费信息, 又对生产经营者的经营决策产生重要的生产和市场指导作用。
五、现代流通是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流通
“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60年代后, 伴随着工业文明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 人们在反思传统发展观过程中提出的一种新的发展观。这一概念是1987年布伦特兰委员会在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的, 并给出了如下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 但强调经济发展应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应建立一个合理的经济运行机制, 使人们放弃传统的资源高消耗、废弃物高排放的生产与生活方式, 而转向环境无害化、废弃物资源化的经济发展模式。现代流通秉承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倡导绿色流通, 是以生态文明为方向、以环境保护为导向, 直接或间接促成污染减少的环保取向型商品流通过程。绿色流通是一个完整体系, 通常包括绿色商流和绿色物流两大部分。其中, 绿色商流主要指无公害商品的经营和促销, 绿色消费的引导和推动, 促进商品价值充分实现的旧货交易, 节能型交易方式 (如电子商务) 和流通作业形式的创新, 布局优化的经营网络等;绿色物流主要指科学化的物流设计、管理和实施, 合理化、最优化的商品运输方案, 无害运输包装和销售包装的选用, 包装物回收复用, 空位合理的适度包装, 优化资源利用的流通加工等。绿色流通与常规的商品流通不同, 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还要充分兼顾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这一具有人文及社会属性的目标,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 在履行一般商品流通功能的同时, 还要履行诸如支持清洁生产、经营绿色产品、促进绿色消费、进行废弃物回收等以环境保护为目的的特定职能。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第一卷、第二卷254、94
[2]吴宪和主编:现代流通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5
[3]陈文玲:现代流通发展的理论内涵[J].商业时代2004.30期
[4]黄国雄:加强流通理论创新推动流通产业快速发展[J].中国流通经济2010.4
流通理论 篇2
——基于锦州市葡萄流通的案例分析
时间:2011-04-16 00:00来源:《农业经济问题》 2011年02期 作者:杨宜苗 肖庆功 点击: 107次
摘要:本文以葡萄为调查对象,通过对不同流通渠道下各环节流通主体的深度访谈,调查了不同流通渠道下葡萄流通的成本、效率与利润分配情况。在我国葡萄流通中,从流通成本来看,“农户+水果超市+消费者”“农户+经纪人+批发市场+零售商+消费者”“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型综合超市+消费者”;从流通效率来看,“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型综合超市+消费者”“农户+水果超市+消费者”“农户+经纪人+批发市场+零售商+消费者”;从流通主体获利来看,以成本利润率指标来衡量,“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型综合超市+消费者”“农户+经纪人+批发市场+零售商+消费者”“农户+水果超市+消费者”。
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关键词:农产品流通;流通成本;流通效率;流通渠道;葡萄流通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编号:06JJD630003),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编号:09YJC630023)的阶段性成果
农产品流通渠道是指农产品及相关服务通过一系列相互依存的组织(或个人)从提供者转移到消费者的途径、过程以及相互关系。随着我国主要农产品的供给从总体短缺、供不应求转向相对过剩,农产品流通渠道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渠道形式和渠道系统,使得农产品流通渠道整体上处于一种新与旧、破和立的交替时期(李春成、李崇光,2006)。那么,在农产品流通渠道呈现多元化格局的背景下,何种类型的农产品流通渠道的流通成本更低、流通效率更高?本文以辽宁省锦州市水果主产区北镇市生产的葡萄为案例,对不同流通渠道模式下农产品流通成本和流通效率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为农产品流通渠道选择提供决策参考。
一、文献回顾
农产品流通问题,不仅是政府部门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而且是学术界长期关注的问题。
从农产品流通成本来看,现有研究主要涉及农产品流通成本及其与利润的关系。如Kumar、Husa(2002),徐志全(2002),张均涛(2007),王学真等(2005),汤石雨等(2006),翟雪玲、韩一军(2008),孙侠、张闯(2008)。
从农产品流通效率来看,现有研究主要涉及农产品流通效率的衡量、影响因素及其优化对策。如Chahal等(2002),郭恒等(2008),寇荣、王可山等(2009),郭红莲等(2009),李春海(2005),张闯、夏春玉(2005),谭向勇等(2008)。
从农产品流通渠道来看,现有研究主要涉及:
(1)农产品流通渠道的变迁与类型(孙剑、李崇光,2003;李大胜、罗必良,2002;张闯、夏春玉,2005;杨年芳、孙剑,2007;杜红平等,2008;郭崇义、庞毅,2009.(2)农产品流通渠道绩效评价,如赵晓飞、李崇光(2008),王彬等(2008),孟菲、傅贤治(2007)。(3)农产品渠道模式选择,如赵晓飞、李崇光(2007),王广斌、冉维龙(2004),陈晓群、冉春娥(2007),郭崇义、庞毅(2009)。(4)农产品流通渠道创新,如袁华(2005),汪旭晖(2008),赵晓飞、田野(2009)。
通过文献回顾可知,关于农产品流通成本、效率和农产品流通渠道的研究正逐渐深入、具体,但该领域还有进一步研究的空间。从研究对象来看,主要涉及粮食、蔬菜、畜禽等农产品,而较少关注水果,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专门研究葡萄流通的文献资料;从研究方法来看,由于不易获取农产品流通相关数据,现有研究倾向于采用定性分析或案例分析的方法,这可能会导致其结果缺乏足够的解释力;从研究内容来看,倾向于孤立研究农产品流通成本、农产品流通效率或农产品流通渠道问题,其实这三个问题是紧密相联的,都是中国农产品流通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采用多案例比较研究的方法,选取葡萄为调查对象,对不同流通渠道下的流通成本和流通效率进行分析、比较,以探寻最优模式的农产品流通渠道。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考虑到农产品流通包括生产、批发、零售、物流等诸多环节,且不同的流通渠道所涉及的流通环节差别较大,不宜采用统一标准通过调查问卷的方法对不同流通渠道、不同环节的受访者进行调研。因此本文选取案例研究方法,试图通过对葡萄农户、批发商、零售商的深度访谈获取第一手资料。
本文研究的是同一种水果在不同流通渠道下的流通成本和效率。不同品种的水果虽然存在价格差异,但由于同一环节的流通费用相对固定,因此选取的水果品种对研究结论不会造成太大影响。
同时,葡萄是城镇居民普遍消费的农产品,且锦州是全国有名的!葡萄之乡?,其葡萄生产和销售都具有典型意义。因此,本文选择锦州水果主产区北镇市生产的葡萄作为研究对象。此外,为了研究之便,本文假设几种流通渠道中所涉及的全部流通主体均只经营这一种水果。
(二)调研设计
按照流通渠道的环节层次划分,目前锦州市葡萄流通渠道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农户+经纪人+批发市场+零售商+消费者模式,所占比例约为50%;二是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型综合超市+消费者模式,所占比例约为25%;三是农户+水果超市+消费者模式,所占比例约为20%。针对这三种葡萄流通渠道,我们将全部调研人员分为三个小组,分别负责与各种流通渠道相关的资料收集工作。
在深入访谈前,事先拟定了详细的访谈提纲,访谈内容根据对象的不同有所差异,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受访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家庭规模、从业年限等;第二部分是受访者所处流通环节发生的主要费用,如生产环节的生产资料费用、土地投入成本、人工费用等;批发、零售环节的运输费、包装费、损耗费、市场管理费、雇用工人费等;第三部分是受访者的销售价格(即生产价格、批发价格和零售价格)和收入水平以及对目前现状的评价。
正式调研分两次完成。第一次于2009年4-5月进行,主要对本研究所涉及的核心问题进行全面调研,如葡萄产出地农户的种植规模、投入、产出、销售情况、政府政策等;中间商和零售商所处的流通渠道、葡萄进价、流通成本、销售价格、损耗率等。
第二次于2009年8-9月进行,主要是对第一次调研的数据进行补充和修正。调研采用任意抽样、判断抽样与典型抽样相结合的方法。为了完整、客观反映葡萄流通过程中的成本和效率,一方面通过访谈录音、纲要记录及时整理访谈资料;另一方面通过暗中观察、横向比较,并参照相关部门的统计信息对调研数据进行核准和确认。
(三)样本分布
本文重点调查了锦州市三种葡萄流通渠道下各个流通环节的流通主体。其中,深度访谈了22位农户、3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4个经纪人、5个批发商、2位大型综合超市经理、20位小商贩及10名水果超市经营者。接受访谈的样本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四)变量测量
变量包括流通成本和流通效率。流通成本是指葡萄由生产者向消费者转移过程中在不同阶段的总费用支出,主要包括人工、运输、包装、储存、损耗等费用。流通效率是指流通过程中所有收益与成本的直接或间接比较,是流通渠道中各环节主体和渠道整体的效率(寇荣、谭向勇,2008)。关于流通效率的评价,有些学者采用多维指标体系,有些学者选取单一指标,本文则采用流通费用率指标。
流通费用率是指在各个流通环节流通主体执行流通业务所需支付的流通费用与实现的销售额的比例,选取该指标主要考虑因素一是在多维评价指标体系中,市场整合度、市场集中度、信息化水平等一些指标难于准确测量;二是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方法,样本数量有限,如果选取多维指标则难以选取适当的数学分析工具,分析结果将缺乏解释力;三是对流通者来说流通费用率是其极为关注的指标,采用这个指标基本上可以反映出流通效率的高低。
三、案例分析
(一)不同流通渠道下葡萄流通的成本结构与利润分配
1农户+经纪人+批发市场+零售商+消费者流通渠道。葡萄从产地农户流通到消费者手中共经过4个环节,这些环节与相应的成本构成如图1所示。
(1)农户生产环节费用。北镇市葡萄种植户目前均采用陆地种植方式栽种葡萄,葡萄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主要由直接生产资料费用、基础设施与生产工具的折旧费和维护费、人工费用以及其他费用四部分构成。根据这四项费用支出计算出农户在种植葡萄过程中每亩地的总费用约为2250.5元,平均产量为2750公斤/亩,则平均每公斤的生产成本为0.8184元。2009年8月北镇市葡萄大陆货的地头平均收购价格为2元/公斤,则农户销售1公斤葡萄平均可获得的利润为1.1816元。
(2)经纪人采购环节的费用。葡萄属于易损耗农产品,包装好坏对批发商利润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最常用的包装箱有木头箱和塑料箱两种,皆为3公斤装,均价为1.15元/个。为了最大限度地防腐、防潮、降低损耗,每个箱子均需一个塑料袋、两片保鲜药,塑料袋为0.15元/个,保鲜药为0.05元/片。由此,葡萄的包装费用为0.4666元/公斤。
另外,6吨运货车通常需要雇用3名搬运工花费1天的时间整装,平均每名工人的费用为65元/天,此阶段雇工费用为0.0650元/公斤。由此,测算出采购环节费用情况如表2所示,其中包装费和雇工费用都由批发商支付。另外,批发商还需向经纪人支付0.08元/公斤的代理费用以及2元/公斤的进货费用,则采购环节的总费用为2.6150元/公斤。
(3)运输环节的费用。北镇市与锦州市两地相距96公里,批发商每次进货周期为1天,以6吨货车为例,平均每百公里耗油11升,司机工资为2000元/月、维修费500元/月,保险费4000元/年。
2009年8月柴油的平均价格为5.5元/升,故往返一次的燃油费为116.16元。同时,葡萄在运输过程中因为包装或摆放不当产生损耗,平均损耗率为1%,各项费用如表3所示。
(4)在锦州市批发环节的费用。北镇市葡萄运到锦州市后,即进入锦州市水果批发市场进行销售,在批发市场销售过程中批发商需要支付以下四项费用(见表4):市场管理费。锦州市水果批发市场按照批发商当日的批发价格一次性收取3%的管理费,不再额外收取摊位费。2009年8月葡萄的平均批发价格为3.60元/公斤,则批发商日销售6吨葡萄需向市场缴纳管理费324元。冷库费用。葡萄的易腐蚀性决定其对温度、湿度的高要求,为最大限度降低损耗,批发商普遍租赁冷库以储存待销葡萄。冷库的费用分为两部分:租赁费和电费,平均每个冷库位的租赁费为10000元/年,电费为550元/月。雇工费用。批发商雇用的工人有两种:长工和短工。长工按月支付工资,平均1350元/月,主要负责整理、分拣、销售。而卸货、码垛则要雇用短工,平均工资为55元/天。1个批发商平均每天要雇用1个长工和2个短工,支付的雇工费用为155元/天。(损耗费。在批发环节,由于摆放、包装、储存等原因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破损、腐烂,平均损耗率为1%。
综上所述,批发商要承担采购费2.6150元/公斤,运输成本0.1062元/公斤,则总成本为2.9322元/公斤。按2009年8月葡萄的平均批发价格3.6元/公斤计算,则葡萄批发商的利润为0.6678元/公斤。
(5)在零售环节的费用。零售商通常在早市和农贸市场各有2个摊位,平均每个摊位的费用为100元/月,则零售商每月缴纳的摊位费与工商管理费之和为400元。农贸市场为消费者提供的包装比较简单,每日成本约10元。另外,零售商虽然拥有丰富的水果销售经验,但受果品质量、销售周期、储存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一般3公斤包装箱的损耗至少为0.5公斤。正是由于葡萄损耗率高的特性,长期从事葡萄销售的业主都会租一个专门的水果储存库,费用为500~600元/年。工作日的销售量约为150公斤/天,周末约为200公斤/天,则零售商每月的费用约为4533.58元(见表5)。
在零售环节,每公斤葡萄的费用为0.9256元,进货价格为3.6元/公斤,即零售环节的总成本为4.5856元/公斤。2009年8月葡萄平均零售价格为5.0元/公斤,则葡萄零售商的利润为0.4144元/公斤。
2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型综合超市+消费者流通渠道。葡萄从产地农户流通到锦州市区消费者手中共经过3个流通环节,这些环节以及相应的成本如图2所示。
(1)农户生产环节的费用。与农户+经纪人+批发市场+零售商+消费者流通渠道相比,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型综合超市+消费者流通渠道中增加了塑料袋费用420元/亩,损耗费则降至40元/亩,即每亩地的种植总费用约为2610.5元。按照优化栽培技术,优质葡萄的平均产量为1500公斤/亩,则平均生产成本为1.7404元/公斤。2009年8月优质葡萄平均回收价格为4元/公斤,则农户销售优质葡萄平均可获得利润2.2596元/公斤。
(2)合作社回收与运输环节发生的费用。通过与合作社负责人的深度访谈发现,合作社每年主要发生三项运营费用,以北镇市常兴店葡萄生产合作社为例,一是冷库费用。每一批回收的优质葡萄都要储存到冷库中,3000吨冷库的建设成本约为3000万元,使用年限通常为20年,每公斤葡萄占1.0元的折旧费;冷库使用中耗费的成本主要是电费,平均费用为0.6元/公斤。二是人工费用。人工费用包括合作社正式员工和临时搬运工的费用。
其中,正式员工的费用约为0.14元/公斤,临时搬运工的费用约为0.06元/公斤。三是包装费用。
在农户+经纪人+批发市场+零售商+消费者流通渠道包装的基础上,还需对每个包装袋分别打孔,费用为1元/袋,故此流通渠道的包装费为0.8元/公斤。因此,在合作社回收环节葡萄的运营成本为2.6元/公斤(见表6)。
葡萄从合作社运输到锦州市超级市场的费用与农户+经纪人+批发市场+零售商+消费者流通渠道在运输环节所发生的各项费用没有差异。
(3)超级市场发生的费用。大型综合超市的水果经营多采用自营模式,通过大批量采购减少中间流通环节来降低经营成本。通过对锦州市大润发、华联两家大型超市实地调查了解到,一个100平方米的水果区基础设施投入约为8.75万元,平均使用年限为10年,则基础设施折旧费用为8750元/年。同等面积的水果区,通常需要配备6名员工,负责水果上架、促销和展台管理,每名员工的平均工资为1000元/月。优质葡萄运到后需要超市自行雇工进行搬运,通常6吨车的搬运费为270元。大型综合超市一般常年租有冷库,用于储存不易储藏的水果,平均每个冷库的租赁费为10000元/年。在大型超市销售葡萄的过程中,还存在其他一些费用,主要包括电费、包装费、收银纸费等。
其中,电费1000元/月、包装费1500元/月、收银纸费200元/月。大型综合超市平均每天销售优质葡萄约1500公斤,由此计算各项费用如表7所示。
在本环节,每斤优质葡萄的运营成本为2.6782元/公斤,进货价格为8.3334元/公斤,则总成本为11.0116元/公斤。2009年8月,优质葡萄平均销售价格为11.916元/公斤,则超级市场销售优质葡萄平均可获得利润0.7884元/公斤。
3农户+水果超市+消费者流通渠道。葡萄从产地农户流通到锦州市区消费者手中共经过2个流通环节,这些环节及相应的成本如图3所示。
与农户+经纪人+批发市场+零售商+消费者流通渠道相比,农户+水果超市+消费者流通渠道中农户生产成本在损耗费方面差别较小,费用为130元/吨,而葡萄销售价格与流通费用则有较大差异。
市场覆盖率、销售量等因素共同决定了水果超市每次进货量的有限性,农户大多不愿满足水果超市零散的购买需求,通常选择等待经纪人的一次性大批量采购。因此,即使同为地头直接采购,水果超市也要支付略高的价格以补偿农户损失。一般情况下,大陆货的平均价格为2.6元/公斤。
在运输环节,因无法达到独立运输的货运量,水果超市大多委托专业运输公司代为运输。因此,这种运输方式直接按运输重量收取费用,平均运费为0.2元/公斤。另外,水果超市还需支付装卸、搬运费用,平均为0.2元/公斤,即运输环节的总费用为0.4元/公斤。
水果超市的经营费用主要包括城市管理费、场地租赁费、包装费、人工费用和损耗费。其中,城市管理费约为900元/年;40平方米的场地租赁费约为10000元/年;水果超市销售葡萄时所提供的包装为常见的简易塑料袋,费用为450元/月;同等规模的水果超市通常雇用1名工人负责日常销售和货物整理,平均工资为1200元/月;由于水果超市在销售周期、储藏条件等方面的限制会产生一定损耗,通常占进货量的10%左右。以40平方米的水果超市为例,每天销售葡萄约500公斤,水果超市的经营费用如表8所示。葡萄成本为0.5906元/公斤,进货价格为2.6元/公斤,运输总费用为0.4元/公斤,按2009年8月水果超市的平均零售价格4.2元/公斤计算,则葡萄零售商的利润为0.6094元/公斤。
(二)不同流通渠道下葡萄流通成本和效率的比较。
流通成本。扣除各流通环节的进货价格后,计算出三种流通渠道模式下各流通环节及渠道整体的流通费用与销售额(见表9)。无论是从渠道整体还是从中间商环节或零售环节,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型综合超市+消费者流通渠道的流通费用都是最高的,农户+水果超市+消费者流通渠道的流通费用最低,农户+经纪人+批发市场+零售商+消费者流通渠道的流通费用则介于二者之间。
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型综合超市+消费者流通渠道的成本之所以是最高的,这可能是因为,农民专业合作社作在葡萄种植户产前、产中、产后都要提供相应的服务,耗费很大;大型冷库的建立与维护提高了成本。农户+经纪人+批发市场+零售商+消费者流通渠道的成本次之,一方面,因为单个零售商的经营规模小、收益低,并且面临水果超市等新型零售商的激烈竞争,为了实现理想
的收益,提高批零价差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因此提高了流通费用;另一方面,该流通渠道的流通环节多,多次装卸、搬运增加了流通损耗,无效物流费用高。农户+水果超市+消费者流通渠道的流通费用最低,其可能的原因主要在于它有效连接了农户和零售市场,中间没有其他流通主体,仅涉及运输费用。
2流通效率。农户+经纪人+批发市场+零售商+消费者流通渠道的流通费用率为21.83%,中间商环节与零售环节的流通费用率分别为24.78%和19.71%。农户+专业合作社+大型综合超市+消费者流通渠道的流通费用率为26.74%,中间商环节与零售环节的流通费用率分别为32.47%和22.70%。农户+水果超市+消费者流通渠道的流通费用率为23.59%,零售环节的流通费用率为14.06%(见表10)。可见,农户+经纪人+批发市场+零售商+消费者流通渠道流通效率最高,农户+专业合作社+大型综合超市+消费者流通渠道流通效率最低。
农户+经纪人+批发市场+零售商+消费者流通渠道的流通效率较高,其原因可能是该流通渠道作为当前锦州市地区农产品流通的核心渠道,长期获得地方政府的政策性扶持。同时,相关交易市场的交易规则、基础设施、管理水平能够较好地满足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服务需求,这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交易时间,降低了流通费用,也获得了较高的流通效率。农户+水果超市+消费者流通渠道在零售环节的流通效率最高,这显示出大型综合超市业态的竞争力,但从渠道整体流通效率的角度看该流通渠道并非最优。这可能是因为,水果超市的组织化程度低缺少集约化的流通链条,流通量和销售量限制了大批量的经济运输需求,导致单位商品的运输成本、销售时间成本都很高,降低了该渠道的流通效率。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型综合超市+消费者流通渠道无论是整体效率还是分环节效率都是最低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个解决了小农户与大市场矛盾的流通渠道发展思路是错误的。对此可能的解释是,一方面,合作社获得的政府扶持政策较少,常面临资金短缺的困境;另一方面,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多不太规范且规模偏小,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现代化、组织化和管理科学化程度都很低,产生了较高的流通费用。
(三)不同流通渠道下不同流通主体的获利比较从表11可见,仅从利润额来看,无论在哪种葡萄流通渠道中农户获得的利润均最高,而零售商获得的利润均最低。然而,农户、中间商、零售商的获利周期存在明显差异。以葡萄流通为例,葡萄的生产周期为5个月,在种植过程中农户不仅没有收入,还要持续支付生产资料、人工费用等生产成本,时刻承担自然风险与价格风险。而中间商和零售商的获利周期通常仅为1天,且担负的风险较小。
因此,将获利周期这一时间要素考虑进来进一步考察不同流通主体的成本利润率可见,在三种葡萄流通渠道中,中间商的单位成本利润率均最高,而农户的单位成本利润率均最低。中间商的单位成本利润率是农户的2倍多,而零售商的单位成本利润率则是农户的1~3倍。这是因为农户作为交易主体,规模小而数量庞大,同时获利周期比中间商和零售商长,无法排除诸如自然因素和经济因素的影响,作为市场价格的被动承受者其收入常发生较大波动。而中间商和零售商通常拥有较强的渠道权力,交易对象选择余地很大,当销售价格发生变化时可通过压低收购价保持稳定的利润。与零售商相比,中间商的单位成本利润率要高出2倍左右,这是因为中间商的单位利润与销售量均高于零售商。
表11还显示,在葡萄流通的三种渠道中,农户+水果超市+消费者这种流通渠道的单位成本利润率最高,而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型综合超市+消费者流通渠道的单位成本利润率最低。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的研究结论是,在三种葡萄流通渠道中,从流通成本来看,农户+水果超市+消费者<农户+经纪人+批发市场+零售商+消费者<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型综合超市+消费者;从流通效率来看,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型综合超市+消费者<农户+水果超市+消费者<农户+经纪人+批发市场+零售商+消费者;从流通主体获利来看,如果考虑获利周期这一因素,以成本利润率指标来衡量,则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型综合超市+消费者<农户+经纪人+批发市场+零售商+消费者<农户+水果超市+消费。可见,从流通成本和农户获利的角度,农户+水果超市+消费者是最理想的葡萄流通渠道;从流通效率的角度,农户+经纪人+批发市场+零售商+消费者是最理想的葡萄流通渠道;而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型综合超市+消费者流通渠道的功能还没有充分显现。
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建议:一要充分发挥农户+水果超市+消费者流通渠道的低成本优势和农户+经纪人+批发市场+零售商+消费者流通渠道的高效率优势,同时还应发展和完善新型农产品流通渠道,例如农户+超级市场+消费者、农户+农产品经销公司+连锁超市+消费者、农户+龙头企业+零售终端+消费者等渠道模式,实现各种流通渠道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二要加大对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增强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型综合超市+消费者流通渠道的功能。首先,政府应通过立法明确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律主体地位,为其长远发展奠定制度基础。其次,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如按合作社规模每年发一定数额的财政补贴;当市场价格出现剧烈波动时政府应追加部分价格补贴,以降低合作社所承担的市场风险。第三,适度放宽合作社的贷款条件,缩短贷款时间,优先满足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贷需求。第四,改进物流技术,降低流通损耗。应加快建设以冷藏和低温仓储、运输为主的农产品冷链系统,形成生产-运输-储藏-销售的整体服务体系,建立全国统一的农产品高效运输通道,优化农产品物流环境。
流通理论 篇3
上市公司国有股流通是进一步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面临的重大问题,它关系到我国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和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关系到证券市场的规范、稳定和发展,特别是证券市场参与各方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近年来,我国理论界主要从国有股减持以补充社会保障资金的角度探讨了存量国有股流通问题,但是,在国有股减持方式、减持定价及其对市场影响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分歧,从而制约着我国国有股流通和减持的改革实践。本文拟从流通预期的角度探讨存量国有股流通问题,以期对我国国有股流通提供可资借鉴的制度设计。
存量国有股流通的症结:缺乏明确的流通预期
存量国有股缺乏明确的流通预期
在公司募集设立时没有明确具体的流通方式。上市公司国有股和内部职工股同属公司发起人持有的股份。我国《公司法》关于发起人持有股份的转让的规定同样适用于国有股。如果国有股具体的流通方式在其产生时就作为公司的重大事项通过招股说明书和上市公告等加以充分、有效、持续的信息披露,作为发起人持有的股份,持有三年期满,同样可以采取与内部职工股相同的流通方式,即直接进入二级市场流通。但是,由于在我国股份制改造试点过程中,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人们对私有化的担心、对股市稳定的忧虑、加之国有股上市流通面临着运作方面的问题等原因,在存量国有股产生时、在公司招股说明书和上市公告中就没有明确其具体的流通方式,从而,使国有股存量的流通问题成了历史遗留问题。
《证券法》的误解和上市公司国有股协议转让的实践,对国有股不直接上市流通预期的强化。我国《证券法》关于上市公司收购的规定,即上市公司国有股的场外协议转让方式对国有股流通预期产生了误导。我国《证券法》规定,国有股可以采取协议转让方式。从我国国有股协议转让的实践看,在协议转让时,国有股的定价,通常以每股净资产为协议转让定价的基础,从而强化了投资者对国有股流通的误解,即国有股不进入二级市场流通,国有股转让定价以每股净资产为基础协议决定。到2002年12月31日止,沪、深两市挂牌交易的成立期满三年的公司数已超过900家,按《公司法》的规定,这部分国有股都具备上市流通的条件,但是在实践中,没有一家上市公司国有股采取了直接进入二级市场流通的方式,从而强化了社会公众股股东对国有股不直接进入二级市场流通的预期。
存量国有股流通预期不明确带来的市场影响。
对一级市场的影响。由于国有股流通预期不明确,市场参与各方误以为国有股不直接进入二级市场流通,其转让方式主要采用场外协议方式转让,从而扭曲了一级市场的供求关系。由于流通预期的误导,导致了一级市场发行价格偏高。以中石化(600028)为例,其在国内A股市场的发行价格为每股4.22元(人民币),其在香港证券市场的交易价格每股仅3元(港币)左右,这种例子并不鲜见。一级市场的发行价格通常与公众股的发行规模关联度高,而与总股本关联度低。导致我国一级市场发行价格偏高的原因,与国有股不直接进入二级市场流通的预期直接相关。
对二级市场的影响。由于一级市场发行价格偏高,导致了二级市场交易价格偏高。由于二级市场参与各方预期国有股不直接进入二级市场流通,二级市场的供求关系被扭曲,导致二级市场的交易价格没有反映国有股流通的影响,交易价格偏高。
流通预期与存量国有股流通的制度设计、存量国有股流通制度的设计原则
合理补偿原则。由于存量国有股产生时流通预期不明确导致了一级、二级市场股价偏高,致使资本市场的参与各方为公司普通股支付了过高的溢价,国家股股东受益的同时,事实上也损害了市场参与各方利益。所以,在设计存量国有股的流通制度时必须充分尊重这一事实,应该给予市场的参与各方合理的利益补偿。
稳定原则。二级市场的稳度取决于其资金供求关系。在投资者利益保护和补偿机制之外,还应控制国有股上市流通的规模,国有股流通常应分期分批进行,以促进二级市场供求关系的基本稳定,维护二级市场参与各方的利益。
减持与增持并重原则。国有股减持是国有股流通的一种形式,但是国有股流通不等于减持,而是国有资本在资本市场投资组合的调整、在补充社保资金的缺口后,国有股变现的余额部分,在近期原则上应用于二级市场投资,从而实现调整国有资本结构和稳定资本市场的目标。
正确处理国有股流通与补充杜保资金缺口的关系原则。国有股变现所得,可以用于补充社保资金,但是,社保资金的筹集渠道应该是多元化的,比如,开征社会保障税、发行专项国债等。因此,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不能完全依赖于国有股减持变现所得。
信息充分披露的原则。国有股减持和流通是上市公司的重大事项,对二级市场参与各方的利益将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有关国有股减持、流通的各种政策制度应及时、充分、有效地披露,防止由于信息不充分所导致的内幕交易,以保护市场参与各方的利益。
制度设计的主要内容
(1)以现有社会公众股二级市场的价格为基础,按一定的折扣率计算出国有股定价的上限。这种折扣是国有股股东对二级市场公众股股东的一种利益补偿。
(2)以每股净资产为国有股定价的下限。
(3)在国有股定价上下限范围内,通过市场机制最终确定国有股流通价格。
(4)将拟进入二级市场流通的上市公司国有股全部按比例向公司社会公众股股东优先配售,余额由券商包销。
(5)经过一定的锁定期后,直接上市流通。
存量国有股流通的市场影响与政策建议
市场影响分析
(1)导致一级市场普通股发行价格相对降低。二级市场普通股价格会直接影响一级市场发行价格的确定。受存量国有股流通预期的影响,二级市场已流通的社会公众股价格趋于下降,导致一级市场发行价格相对于国有股不流通预期下的发行价格而言趋于下降。
(2)导致二级市场已上市公司社会公众股价格下降。国有股流通预期从不流通到流通的变化,会导致影响二级市场公众股价格的公司股本规模因素的变化。社会公众股规模大小对股价影响程度下降,总股本对股价影响程度上升,从而引发二级市场已上市公司社会公众股价格趋于下降。
(3)存量国有股的折扣配售方式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多赢,最大限度降低存量国有股流通对二级市场的影响。
如下图所示:
Po——社会公众股价格;P1——国有股定价上限
PE——存量国有股定价;P2——国有股定价下限
且,Po>Pl;Pl≥PE≥P2
根据前面的分析,P1P0是按事先确定的一定的折扣率和二级市场公众股价格计算的价格折扣,体现国有股股东在存量国有股从不流通转向流通过程中,对公众股股东第一层次的利益补偿。PE是通过市场机制确定的国有股配售价格,且满足P1≥PE≥P2条件。P2即公司每股净资产。PE能较好地实现存量国有股流通的多赢和“市场出清”。PEPl是由市场机制确定的对公众股股东第二层次的利益补偿。P2PE是由市场机制形成的国有股在每股净资产基础上的溢价。
存量国有股的上述流通方式之所以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多赢,并最大限度地降低存量国有股流通对二级市场的影响,是因为:第一,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国有股东的利益。在存量国有股流通的合理补偿机制下,存量国有股定价上限为P1,定价下限为P2,最终定价为PE,且满足P1≥PE≥P2,PE是通过市场机制形成的,保证了存量国有股的“市场出清”,从而实现了存量国有股的最优定价,最大限度地维护了国有股东利益。第二,在维护国有股股东利益前提下能最大限度地补偿二级市场公众股股东。存量国有股的定价PE与二级市场公众股价格Po之间的差额即PEPo由P1Po和PEP1两部分构成,其中,P1Po是事先确定的补偿部分,PEP1是由市场机制决定的补偿部分,这种补偿机制通过PEP1对P1Po的调整兼顾了国有股股东和公众股股东双方的利益。第三,在配售方式下,由于补偿机制的作用,公众股股东足额认购国有股可以较大幅度地摊薄持股成本,从而较好地抵御存量国有股流通对二级市场投资者带来的股价下跌风险。同时,由于存量国有股流通造成的市盈率下降和证券市场投资价值的提升,有助于吸引场外资金入市,实现证券市场供求关系的总量平衡,有助于我国证券市场的稳定和保护投资者利益。
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明确流通预期是存量国有股流通制度设计的关键。在设计国有股流通制度时,我们建议:
(1)以明确流通预期为核心,区分存量国有股和增量国有股,分类设计流通方案;
(2)存量国有股的流通应遵循《公司法》、《证券法》的规定和合理补偿等原则,在持有期满三年后应根据国有资本运营与管理的内在要求分期分批地进行,最大限度地维护我国证券市场的稳定;
(3)从投资组合管理的角度看待存量国有股流通问题,国有股流通不等于减持,而是减持与增持并重的投资组合管理,不能局限在补充社保资金缺口的角度来设计存量国有股流通方案;
流通理论 篇4
关键词:医药流通企业,全面预算,预算管控
作为企业对未来发展的规划手段,全面预算能够帮助企业按照既定的经营目标,对企业内部的资金、物资以及人力等进行统一的安排和筹划,采取一定的措施确保既定目标能够得以实现,并对企业的经营业绩进行协调、控制和评价。从构成内容来看,全面预算涉及企业经营的方方面面,从起点的销售活动,到生产经营的采购和销售,再到企业的盈利和资金流出等,都是全面预算所涵盖的内容。可以说,全面预算既是各项预算的责任指标体系,同时也是企业为实现发展目标所采取的整体作战方案,甚至还是绩效考核的指挥棒。纵观国内大中型企业,目前,各项经营管理思路均开始朝着精细化财务管理转变。而精细化财务管理的重点组成部分就是全面预算管理。对于中小医药流通企业而言,有效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可以帮助企业建立高效的管理体系,提升企业管理的效率,整合企业的现有资源,并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盈利空间。
1 广大中小医药流通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1. 1 全面预算管理组织结构不完善
大多数中小医药流通企业在编制全面预算时,并没有设立预算管理委员会,仅仅在每年编制预算时,以公司的名义下达预算编制原则和要求,以此作为编制预算的依据。还有大部分企业认为全面预算管理,是财务部门统一筹划,不需要设立专门的预算组织机构。这样以偏概全、先入为主的误导性观念,使得全面预算在广大中小医药流通企业内部就存在先天不足。
1. 2 全面预算与企业的战略衔接不够
企业的战略、预算和业绩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企业的战略应该反映在业绩上,业绩反过来印证企业达到其战略目标,预算就在其中发挥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但是纵观大多数医药流通企业的预算管理,并没有体现出对公司战略的支持,预算管理浮于表面,仅仅把预算管理当作简单的财务工作。
1. 3 全面预算编制过程中人为设置较多弹性空间
在编制预算时,编制者为了减轻后期对预算的执行压力,顺利完成年初设定的预算目标,便会想方设法地为所在部门提高预算标准,以便留有较大预算调整空间。在这种动机的作用下,许多中小医药流通企业的预算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实际情况,预算编制反映出所需资源实际上是大于实际所需资源,后期可能会造成资源浪费。比如一些销售门店,其对客户的需求情况较为了解,但是在编制预算的过程中,为了减轻销售目标的压力,便会尽可能地降低销售预算的目标,从而能够顺利完成销售目标的考核。
1. 4 全面预算编制方法落后
在实践过程中,广大医药流通企业的预算编制方法主要采用增量预算的方法,增量预算暗含一个假设,即企业未来的生产销售是不会改变的,所以其编制方法是在过去期间的预算量或实际业务量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成本费用来进行编制,这明显是不能应对目前瞬息万变的市场的,而且采取增量预算一方面会使企业失去降低成本的动力,另一方面会促使管理人员将本年预算额度用光,这样下一年就可以获得相同甚至更高的预算额度,两方面的影响下就会使企业营业成本高居不下。
1. 5 全面预算控制缺乏动态管理
大部分医药流通企业更加重视预算编制,而轻视预算监控。强调预算刚性的重要性,在企业内外部生产经营环境发生变化时,只一味地关注预算的刚性原则,忽略不断变化的经营业务; 强调弹性,使预算制度变得非常随意。在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虎头蛇尾,全面预算管理不仅是预算报告的编写,更重要的是通过预算来控制企业的所有经营活动,最终实现企业的预算目标。
2 中小医药流通企业全面预算的实施重点
医药流通企业主要以连锁企业为主,除少数大型的跨省连锁外,多数都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从商业模式的角度看,中小医药流通企业的主要模式有: 超市模式、专柜、专柜+ 超市模式、样品+ 仓库的皮卡模式、收费模式和混合模式。受行业性质的制约,企业不能实现集中办公,所以必须更加重视现金流的管理。预算管理模式提出采用现金预算,辅以固定预算、定期预算等简单操作。
现金预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管理控制,它是企业存在的首要条件。一旦企业的库存出现积压,那么,即使有一个巨大的利润,但也不能给企业带来好处。现金预算的主要步骤是: 确定现金收入、现金支付和现金预算编制。
流通企业要做好现金流量预算,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 1 预算管理要以营业收入为重点
在编制营业收入预算时,应及时与销售部门进行信息沟通和市场分析,在综合考虑区域内外市场各种因素变动的基础上,测算在某个阶段的营业收入,从而编制出较为科学、合理的现金流入预算。
2. 2 预算管理要以科学控制现金流出量为原则
在编制现金流量预算时,注意资金支出的细化管理; 财务部门对支出预算进行总量集中控制,资金统一调配,按预算严格管理,对于预算外支出,建立严格的审批制度,对金额较大的支出,实行集体决策审批; 在编制管理费用预算时,分析业务成绩和当前经济状况,做到费用管理合理化。
在进行费用预算管理时,应充分考察每种费用是否必要和必需,以便提高各项费用的使用效率。
3 完善中小医药流通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措施
3. 1 健全全面预算管理的组织设置
做好全面预算管理的第一个环节,就是要为实施全面预算搭建良好的平台。对广大中小医药流通企业而言,建立健全全面预算管理的组织机构设置,是极其重要的一步。在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工作中,需要明确各部门在预算编制、预算实施、预算控制以及预算考核等环节中的职能作用,并转变 “预算是财务部门的工作”这一错误观念。按照现代企业管理思想,有效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应首先成立全面预算管理委员会,这一组织机构就专门负责预算的实施。在全面预算管理委员会这一组织机构下,还应安排各职能部门的预算负责人、预算管理员以及财务人员的具体分工,通过上下结合、分级审批等方法来组织预算的编制和实施。
3. 2 审定公司战略的可行性,并以此为基础进行预算编制
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战略的重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企业的战略是指引企业发展方向的导航仪。但是,不是说这一战略不能改变,事实上,企业的战略是根据生产经营所面临的各项内外部环境,而随时进行调整和修正的。既然全面预算是为贯彻企业战略目标而进行的一项管理活动,其管理的依据就是要结合企业的战略,使得其成为企业战略执行的保障与支持体系。而一旦企业战略发生变化,则全面预算原有的编制依据也须跟着进行调整。
3. 3 正确引导预算执行者,解决预算松弛问题
在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时,最常见的问题就是预算标准过于松弛。如何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道德引导与绩效评价两个方面双管齐下。首先,在全面预算实施过程中,中小医药流通企业应保持 “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道德观念来感染员工建立正确的预算观。因为,在各项管理过程中,人的因素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对全面预算而言,亦是如此。可以说,预算执行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执行力度。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小医药流通企业应提高员工的预算道德观念。其次,企业应尽量降低绩效评价在全面预算管理中的权重,淡化预算考核的地位。这样,员工才会有动力将预算编制准确。
参考文献
[1]范成虎.医药流通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实践策略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4(33).
[2]陈瑶.医药零售企业全面预算问题的探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3(14):35-36.
流通理论 篇5
一、马克思商品流通费用理论
马克思流通费用理论包括纯粹流通费用、保管费用和运输费用三部分。对于节约运输成本最具有指导意义的是运输费用。
在流通领域, 资本有两个流通过程, 即W———G的出售和G———W的购买。在G———W阶段, 资本价值转化为生产要素;在W———G阶段, 实现了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W———G, 即“卖”是最困难的部分, 它是资本能否实现循环最重要的因素, 商品只有出售了生产才算最终完成, 资金才能回收。而物品的出售是物品位置上的改变, 这就需要运输的保证。投在运输上的费用, 其不变部分 (C) 会转移或追加到被运输的产品中, 其可变部分 (V) 会创造新的价值追加到被运输的产品中去。
马克思流通费用理论认为, 在一定距离内, 运输费用与其运输一定数量的商品所需要的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运输费用和运输业整体的生产能力成反比, 与运输距离成正比。
二、我国运输业现状及成因分析
运输成本是单位运输产品分摊的运输费用的支出, 包括固定设施成本、移动设备成本和运营成本三部分。数据显示, 我国运输成本约占GDP的30%, 而发达国家却占10%左右。究其原因, 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流通环节过多致使运输成本上升
以蔬菜为例, 蔬菜产地“菜贱伤农”, 销地“菜价倍增”, 出现了“两头叫”、“中间笑”的不合理模式。小小蔬菜生产价格并不高, 但市场价格却高居不下。在北京, 有些蔬菜价格竟然是收购价的四倍。欲究其因, 与蔬菜运输过程密切相关。
下图为寿光蔬菜到消费者手中的过程:
村民将自家蔬菜运到村办蔬菜市场, 交纳每斤0.01元的管理费, 寿光金民果蔬合作社 (以下简称寿光) 到该市场采购蔬菜, 交纳每斤0.02元的采购费, 采购完成, 寿光将蔬菜运到公司院内包装, 换乘大货车, 每斤0.2元包装费, 0.15元人工费和运输费, 进入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交纳进门费, 再加上运费和卸车费, 均摊在每斤蔬菜上的成本是0.15元。这样, 当蔬菜到新发地时, 每斤蔬菜的成本上涨了0.5元。菜贩从新发地拉菜需要交拉菜费, 出门交出门费, 然后将蔬菜运输到便民市场, 完成最后一公里的运输。这些费用加起来均摊到蔬菜上, 再加上先前从寿光到北京新发地上涨的0.5元、各个市场的摊位费等, 部分蔬菜的价格到消费者手中涨了四倍。
从运输的过程中可以看出, 这种“送奶式”的运输方式大大提高了运输成本。其中, 寿光空车拉菜, 白白花费一部分运输费用;采购完成后拉回院内包装换车, 造成重复运输, 并产生包装费、人工费、运输费等;运往北京后, 商贩拉菜需要一定的费用和运输费。这些费用都分摊到蔬菜上, 转嫁给消费者。小小蔬菜“过五关、斩六将”, 最终沉甸甸地进入居民的菜篮子, 大大加重了居民的负担。
2. 我国运输行业生产能力不高, 基础设施水平低, 装备落后
我国的高速公路总长跃居世界第三;铁路运力跃居亚洲第一;港口的吞吐能力列世界第五;民用航空也有了长足进步。从总量的角度, 我国基础设施存量已大幅度提高, 但人均存量不足, 且区域差异显著。长三角、珠三角人均存量最高, 最低的是中部六省, 环渤海和西部资源带地区的存量相当。但即便是长三角地区, 尚不及OECD国家1990年的水平, 仅与1972年的美国、1979年的加拿大以及1976年的日本水平相当。人均存量差距较大。而且, 我国运输行业整体装备落后。在搬运过程中, 一半以上的工具是人工搬运车, 手推叉车和普通起重设备, 很少使用效率高的现代化的搬运工具。运输的车辆70%是普通车辆, 现代化的箱式货柜和集装箱拖头运输车辆很少, 难以与发达国家匹敌。
3. 我国运输企业生产能力低
我国企业运输主要有两种形式:企业自营和企业外包。我国大多数企业采用自营方式。自营由于没有专业培养的运输人才, 运输效率低, 企业自身也浪费了宝贵资源。在美国, 企业早就开始趋向物流服务的外部化。因为使用外部物流合同可以节约在物流设施上的投资, 并使这些节约的资金用在更有效率的地方。企业采用第三方物流, 不仅使自己获得物流公司的专业技能, 而且克服了内部劳动力效率不高的问题。然而, 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水平不高, 尚未达到现代物流水平。常常伴随着返程或启程空驶、迂回运输、重复运输、运力选择不当等问题。究其根本原因, 是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 以致运输决策欠缺科学性。管理人才的缺乏和运输队伍技能的低下使得我国运输企业的生产能力不高。
三、马克思商品流通费用理论对节约运输成本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认为, 即使是生产性流通费用, 也不创造使用价值, 不增加社会财富。因此, 合理组织商品流通, 不断节约流通费用,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通过对马克思商品流通费用理论的分析, 笔者认为, 节约运输成本, 应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1. 就近销售商品, 鼓励发展直销形式
马克思流通费用理论认为, 商品的运输费用与运输距离成正比。因此, 企业生产出来的商品应该就近销售, 即销售地距离生产地越近越好。同时, 要鼓励发展直销形式, 减少流通环节。直销实现了从生产地到销售地的直接运输, 避免了迂回运输, 相对缩短了运输距离, 降低了运输成本。数据显示, 2011年日本蔬菜水果的零售价格中, 批发商、中间商环节的流通成本合计只有13.4%, 这与长期以来推动广泛、完善的农超对接模式有着很大关联。日本农产品经超市销售的比重接近80%, 目前在东京的各大超市内, 还有部分蔬菜品种实现了产地直销, 在各地农业协会的协调下, 超市方面直接和当地农户签约销售, 大大节约了流通费用。因此, 我国可以通过农超对接方式, 减少中间环节。而且, 北京也有成功的试点。为解决菜价贵问题, 西城区与河北永清县进行直销试点。永清蔬菜直接运进超市, 菜农与消费者直销对接, 上午采摘, 下午就能摆进柜台。不仅价格便宜, 而且都是精包装, 市民可以花“早市的钱”买到“超市品质”的蔬菜, 取得了很好效果。
2. 发展联合运输和集装箱运输, 提高运输业生产能力
马克思流通费用理论认为, 商品的运输费用与运输业整体的生产能力成反比。因此, 可以在现有基础设施的情况下, 采用联合运输和集装箱运输的方法, 提高运输业效率。
联合运输是采用一种以上运输方式将货物运送到目的地的综合运输方式。它将传统单一的方式有机结合起来, 具有单一运输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而且联合运输只订立一份合同, 一次性付费, 通过一张单证即可完成全程运输, 既方便又快捷。联合运输发挥了综合运输的优势, 丰富综合运输网络, 是提高运输效率的不错选择。
集装箱运输是利用集装箱运输货物的方式。集装箱运输可以在发货人的“门口”装箱, 通过海、陆等多种方式, 到收货人的“门口”掏箱, 既可以保证运输质量, 又可以提高运输效率。同时, 集装箱可以保证货物不会发生丢失、盗损的现象, 而且还具有抵抗风雨、避免阳光直射等优点。因此, 集装箱业务深受欢迎。
3. 培养专业化的管理人才, 建设高素质的运输队伍, 提高第三
方物流的现代化水平马克思流通费用理论认为, 运输费用与其运输一定数量的商品所需要的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因此, 必须提高运输人员的生产能力, 提高运输决策的科学性。在美国企业中, 对物流的认识及物流的地位已经上升到战略的高度。在美国, 物流管理者必须接受物流职业教育, 经过考试获得相应的工程师资格。据美国奥尔良州立大学调查, 物流管理者中大约92%拥有学士学位, 41%的人有硕士学位, 22%的人有专业的资格证书。因此, 我国要提高物流管理者的水平, 尤其是第三方物流的决策水平, 同时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力度, 建立一支专业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使我国物流朝着科学化、系统化、准时化、专业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物流的现代化水平提高了, 就会有更多的企业外包, 劳动者的生产能力较之前相对提高, 我国整个运输行业的成本就会降低。
摘要:流通是社会再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 流通费用, 尤其是运输费用的节约直接影响着商品的价格。本文旨在通过对马克思商品流通理论的分析, 结合我国运输业现状, 提出节约运输成本的措施。
关键词:商品流通费用,运输成本
参考文献
[1]王珏, 刘炳瑛, 鲁从明《.<资本论>节选本学习纲要》.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4.
[2]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基础设施尚有较大投资空间.http://www.drc.gov.cn/xslw/20130523/182-473-2875023.htm.-2013-5-23
流通理论 篇6
流通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领域之一,已成为国家的基础产业和先导产业。显而易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离不开流通业的积极参预,而流通业为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合格的服务,也需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进取,转变自身的流通发展方式。
近年来,国内商业经济理论界围绕转变流通发展方式进行深入的讨论,形成了许多理论观点。其中,中国商业联合会会长张志刚“做好转变流通发展方式这篇大文章”一文,具有较强的理论系统性和实践针对性。下面,我们主要以张志刚提出的研究侧重点和基本观点为主线,分七个问题进行述评。
一、流通业转变发展方式的工作定位
流通业是服务行业,服务于生产和消费。流通业转变发展方式,首先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个战略任务,不可离开这个宏观全局“自拉自唱”。其次,需要认真审视并转变本行业中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和做法,明确转变流通发展方式的具体方向和工作内容,这又需要“自找问题”、“自我革命”。
二、流通业的质量和效益效率
“十八大”报告提出,把提高质量和效益作为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这个要求不仅是针对整个经济讲的,也切中流通业的时弊。多年以来,与生产部门一样,流通业一直也实行的是数量扩张型的粗放发展模式。其表现是,以销售额的增长为最大关切,很少关注销售额背后的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政府部门最关心的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流通业增加值,流通企业最关心的是营业额和毛利率。
近年来,国内专门研究流通质量或流通效益的文献不少,这方面撰文研究较深入的是宋则。另外,今年黄国雄题为“流通效益是社会效益,流通实现是社会价值的实现”的文章,也具有代表性。
质量和效益是流通业的“生命”,客观地看,在这方面我们离消费者和生产者的期待仍有不小的距离。因此,流通业必须转变发展的立足点,要转变过分追求销售规模、轻视服务和效益的偏向,使销售额的增长与服务质量的提高以及合理的利润率保持同步。
关于流通效率的研究,近年来有代表性的文献还有荆林波(2013)“中国流通业效率实证分析和创新方向”一文,该文利用我国流通业2004-2011年的年度数据,利用行业人均年销售总额、行业人均年毛利、总资产周转率、库存周转率等指标对中国流通业效率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指出中国流通业在体制、机制、模式等方面的创新方向。高铁生(2013)“完善匹配机制,提高流通效率”一文,该文提出“机制设计”比那些尊重市场和政府干预的政策建议更加具有缓解供求不一致矛盾的意义,这是国内第一篇用(匹配)机制设计理论分析流通问题的文章。此外,还有一些对我国农产品、林产品流通效率的分析文章,代表性的学者有欧阳小迅(2011)、张磊(2011)、柳思维(2012)。
三、流通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中央已将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目前,流通业在参预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存在着服务能力不足和自身进取不够的情况。例如,为什么海尔、联想要自建物流体系?为什么许多优质的农产品却无法有效进入城市市场?说明流通业确实存在能力和进取心不足的问题。目前我国流通业的总体规模已经很大,但从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角度看,流通产业内部的结构并不合理,重商品销售、轻服务供给的倾向比较明显。商品销售在全部消费中比重高达80%,购销业即批发零售业竞争十分激烈,不少地区存在总量过剩、竞争过度现象;而生活性服务业在总消费中比重畸轻,发展水平偏低,不仅主体“小散弱”,一些行业经营不规范,而且有许多居民需要的生活服务项目未能有效提供。此外,生产性服务业中咨询、设计、创意等商务服务发展不充分,物流业存在着专业化物流供给不够、社会化物流需求不足、供应链管理水平低的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在转变流通发展方式、促进结构调整中认真分析研究,妥善加以解决。
近年来,国内对流通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问题的研究,成为学者们关注的新焦点。主要表现在以下研究方向:一是对流通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总体研究,如高煜等(2011)“我国流通产业转型的内涵与方向”、王晓东等(2011)“新时期流通结构优化升级之再认识”、田伟(2012)“我国流通产业升级与发展的对策初探”。二是从一个角度对流通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进行研究,代表性文献如马龙龙(2011)“中国商品流通虚实结构演进研究”、孙敬水等(2010)“流通产业结构变动影响因素探析”;其他文献有丁润健等(2012)“基于空间视角的我国流通广业结构均衡性研究”、龚晓菊(2011)“贸易强国视角下的流通产业结构调整”、王晓东等(2010)“论流通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增长”、李明义等(2010)“以流通产业结构创新促京城老字号腾飞”等。
四、流通业与扩大内需(消费需求)
“十八大”强调经济发展要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拉动,提出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释放居民消费潜力,扩大国内市场规模。需要指出,虽然在扩大消费中流通业并不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但仍有着不小的“用武”空间,主要是为消费者提供更安全、更放心、更称心、更便利、更实惠、更诚信、更多选择的消费环境,改善消费欲望和交易预期,从而满足现实需求,释放潜在需求,创造未来需求。
近年来,国内对流通与扩大内需关系(消费需求)的研究,比较以往有了较大增加。其代表性的文献有刘晴等(2013)“贸易成本、异质性企业与扩大内需:理论框架与中国经验”一文,该文在现有异质性企业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建立一个异质性企业选择模型阐述了贸易成本对内部需求的影响机制,该模型表明贸易成本是影响企业国内外市场选择行为的关键因素。依绍华(2013)“流通业对扩大内需的促进机制及对策研究”、毛中根等(2012)“中国服务业发展与城镇居民消费关系的实证分析”。还有对流通与扩大内需(消费需求)某个具体主体的研究,如李骏阳等(2011)“流通业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研究”、汪旭晖(2010)“农村消费品流通渠道对农民福利的影响”、梁雪松(2009)“扩大内需中旅游业独特贡献的探究”等。
五、流通企业的竞争力
企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体,也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微观细胞。“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要提高大中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显然,这个要求不仅是针对生产企业的,也适用于流通企业。客观地看,虽然我国流通业中的大中型企业有一些已经具备了相当规模,但与跨国连锁零售巨头相比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中国大型的连锁零售企业充其量在国际上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零售公司。但这并不是最令人忧虑的,毕竟中资大中型零售企业在“与狼共舞”中不断地成长壮大,形成了与外资商业良性互促的竞争局面。令人担忧的问题在于中资连锁商业的经营模式,基本上是从外商那里学来的,完全是模仿追赶型的发展方式,缺乏通过创新形成的独特的核心竞争力。这确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近年来,国内对流通企业的竞争力问题的研究,也有了一些新的进展。其代表性的文献一是纪宝成(2010)“流通竞争力与流通产业可持续发展”一文,该文认为流通竞争力可以分为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微观层面的流通竞争力主要包括流通企业的竞争力和企业的流通竞争力;宏观层面的流通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如何在国际竞争中拥有重要商品的定价权、渠道网络的控制权,从而赢得国家竞争优势。从微观层面看,流通企业提高竞争力需要切实转变盈利模式,从单纯的价格竞争转变为渠道的合作竞争以及服务竞争,从分享价值转变为创造价值。二是吴小丁(2010)“对零售业过度竞争解释的理论缺陷”一文,该文指出,用现有理论即低利润率和激烈竞争手段这两个判断标准,来解释零售业的过度竞争,既无法体现零售服务价格的复杂性,也无法衡量零售业集团化和多元化背景下的问题,甚至无法解释在进入成本和退出成本都比较低且地域竞争明显的领域也会出现过度竞争。其他这类题目的研究文献还有霍淑娟(2012)、卢美丽(2009)、谷晓等(2009)、薛峰(2009)等学者的文章。
六、商业活动中绿色低碳流通问题
经济发展要“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的推动”,是党的“十八大”就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的又一项要求。流通业在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服务的过程中必须落实这项要求,促进生产和消费节能降耗;同时流通业在经营活动中体现资源节约和低碳化,也是自身转变运行方式的重要行动。近年来,流通业在节电、节水、简化包装、限制塑料袋使用、产品回收再生利用等方面做了许多尝试和努力,零售企业还出现了一批节能店,总的来看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大部分中资企业这方面工作仍然存在着认识不到位、行动不积极、措施不系统、效果不明显的问题。许多企业并没有认识到开展节能降耗,不仅是响应国家号召、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需要,更是提高自身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的新途径,从而把这项工作真正摆上重要位置。特别是在节能店的发展上,我们看到,一些外资零售企业起点高、步伐大、进展快、措施也是系统化的,而中资企业往往投入少、起点低、措施也多是局部性的改造,由此形成与外资商业在节能效果上的明显差距。
近年来,国内对绿色低碳流通的研究,逐渐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其代表性的文献一是中国商业联合会课题组(2012)发表在《经贸参考》上的文章“绿色商业与消费发展研究”,文章从绿色商业的概念入手,分析我国发展绿色商业的现状、问题、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二是杨浩哲(2012)发表在《财贸经济》上的“低碳流通:基于脱钩理论的实证研究”一文,该文使用IPCC2006的测算方法对中国流通产业1996-2009年间的碳排放量进行了测算,并基于脱钩理论对流通产业及其细分行业的低碳问题进行了分析。其他文献有研究总体的,如欧阳泉(2011)、张国玲等(2011),有研究具体方面的,如李爱华(2012)、徐旭(2011)、周培红(2011)、洪涛(2011)等。
按照中央的要求,发展循环经济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中资流通企业在这些方面需要加快补上一些工作缺项。例如,开展绿色采购,引导生产部门制造低材耗、低排放、易回收、可再生利用的生活用品;经营低碳绿色产品,引导消费者购买这类产品;物流运输的节能减排和降低空驶率,商业建筑的节能等,也都有待深入研究,加快实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七、流通业的创新驱动
“十八大”报告提出经济发展要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驱动。这一要求的实质,是要变粗放型的发展方式为集约型的发展方式,而做到这一点,从经济理论上说必须提高全要素生产率(TFP,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具体来说,粗放型的生产流通主要靠增加资本和劳动,而这两方面的要素虽然可以增加产出,但却无法提高效率,甚至可能出现边际效益递减。而强调全要素生产率是指资本和劳动之外的技术进步、管理创新和劳动力素质提升等所带来的效率和效益的增进,这就为我们转变流通发展方式、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化发展指明了三个方面的切入点。
近年来,国内对流通业的创新驱动问题的研究呈快速上升趋势。其代表性的文献一是丁俊发(2013)“流通创新驱动的十大对策”一文,该文提出了进行理论、制度、信息化、供应链管理、结构调整、生活与商务服务、就业、消费、市场、商业文化等十大创新驱动的思考。二是荆林波等(2012)“中外零售企业在农村市场创新扩散的比较研究——基于沃尔玛与苏果的案例分析”一文,研究发现,成功的零售企业都充分重视城镇在城乡中心地流通体系中的链接作用,在引入和成长阶段采取传染扩散模式,并充分利用规模、范围和密度经济实现公司的低成本扩张。三是从流通创新的某个方面作用来分析的论文,如丁宁(2013)“流通创新与中国居民消费率提升”、徐从才(2011)“坚持流通创新,构建生产者服务体系”、周长富(2011)“基于流通创新的现代生产者服务业内在机制分析”。此外,这个题目的文献还有刘刚(2013)、盛朝迅(2012)、郝爱民(2012)、朱丽萍(2011)、张宏等(2010)等撰写的论文。
与传统流通企业不同,现代化的流通企业一般都具有技术密集化、人才高端化和创新常态化三大特点。从世界范围看,最先实行信息化并在应用上达到各行业领先水平的,正是以沃尔玛为代表的现代零售商。近三十年来,全球流通业特别是零售业的管理创新,无论是就其频繁程度还是丰富性比较,都不逊于甚至超过了工农业生产方式的创新。近年来电子商务中的网络购物呈现“爆发式”增长,对实体流通企业的冲击越来越明显,在此种情势下,实体流通企业确有一个如何转变固有的发展模式,以适应网络购物电商挑战的问题;而网络电商也面临着如何转变“烧钱”血拼价格的非理性发展模式,回归可持续健康发展模式的问题。
除张志刚关于转变流通发展方式的专文外,国内有不少学者也对同一命题撰写专文加以论述。其代表性的文献一是黄国雄(2010)“论流通发展方式的转变”一文,该文认为,流通发展方式转变应从七方面入手:从重视产值向重视价值实现;整体提高流通产业的社会效益;充分发挥连锁经济规模效应;重视提高潜在市场的有效供给;不断提高企业的信誉度;走中国化的连锁商业道路;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商品流通体系等。二是刘海飞(2010)“对转变流通发展方式的思考”一文,该文提出了发展理念、评价标准、流通功能、技术路线、制度供给、环境建设、节能减排、行政职能等八个转变。三是俞晓松(2011)“‘十二五’期间中国流通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几个问题”一文,该文提出,流通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应通过六方面进行,即做大做强连锁经营、培育大型流通企业集团、建立流通业征信体系、构建现代商品流通服务体系、培养流通业人才和开展流通科技研发与推广等。其他文献有,上创利等(2013)“基于产业链整合视角的流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研究”、郭馨梅等(2011)“我国流通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选择——基于资源利用视角的研究”、孙敬水等(2010)“流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国际经验及启示”等。
流通理论 篇7
一、传统流通与现代流通的比较
流通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桥梁和纽带, 是生产与生产、生产与消费者的中介, 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1世纪以来, 流通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在国民经济顺利运行、提升经济总量、提高经济效益、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进入新时期以来, 从中央到地方, 各级政府纷纷提出推进流通现代化的构想。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流通技术的进步与交易方式的变革, 使流通现代化内涵有了很大的拓展与深化, 使现代流通与传统流通有着本质的区别。现代流通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血脉和神经, 是各种生产要素集结、整合与聚变的载体, 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纽带, 是信息技术充分运用的电商平台。如表1所示。
二、流通业现代化理论内涵认识
流通现代化是同步于社会现代化进程而发生在流通领域的创新、变革的过程, 它是凭借先进理念、经营管理方式和科学技术手段, 对传统流通进行全面改造和提升, 是经济现代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它并非是流通和现代化手段的简单结合体, 是流通领域全方位的变革, 是一个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分层次的动态发展过程。
1、流通现代化是涵盖生产和流通的全过程
工业化初、中期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相对分离、相对独立的形态逐渐隐退, 其边界日趋模糊。随着, “重生产, 轻流通”的传统观念被打破, 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内贸企业和外贸企业在流通活动方面的相互融合, 使得生产和流通日益统一, 形成不分彼此的大流通。
2、流通现代化是流通产业动态发展的过程
流通现代化需要流通主体、政府管理部门广泛地采用现代流通技术, 革新流通模式, 畅通流通渠道, 不断地动态适应生产、消费以及流通自身发展的要求, 并在这一过程中寻求整个流通产业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从系统演变角度来看, 流通现代化是很多方面交织在一起的多维的、动态的、长期发展过程, 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发达, 而且具有不可逆特性。
3、流通现代化有着不同的发展时期和水平阶段
与社会现代化进程的阶段性特征相一致, 流通现代化也可划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根据依托基础不同, 可以将流通现代化进程划分出不同水平和阶段, 至少包括前期现代化和后期现代化两大时期。通常认为, 进入工业化社会以机器生产力为基础发展形成的流通领域的变革、创新过程, 为第一次流通现代化;进入服务经济时代的流通现代化, 以信息生产力为导向形成新的流通变革, 导致第二次流通现代化。伴随全球经济内外贸一体化、贸工一体化以及资本和商业一体化的发展进程, 流通现代化发展水平也逐步提升。
4、流通现代化包含着一系列组织形式革命性变化
流通现代化代表着流通力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包含着一系列新的流通组织形式变革。一是依托现代化物流技术, 以第三方物流为纽带衔接供应链、分销链、产业链, 逐步形成社会化的现代物流配送体系和新型分销体系;二是以连锁经营、加盟等形式, 以现代化的管理和信息化手段, 组建了一批超大型的流通企业集团, 降低了企业流通成本;三是发展超级市场、仓储式商场等多业态的流通格局。
5、流通现代化是面向全球市场的全开放流通
随着全球范围的分工与交易空前扩大、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 高科技信息共享技术、高智能流通技术装备和现代化物流营销手段出现, 把几乎所有国家纳入大流通轨道。具体表现为:国家分工和交易纳入国际化大流通趋势越来越明显, 为它国生产的比重提高;跨国贸易规模越来越大, 流通产品类型越来越多;通过全球化流通配置资源的范围、手段越来越广;自由贸易与流通壁垒不断被打破, 局部的、片段的、不连贯的、一国或几国的运动过程, 变成了全球范围的运动过程。
三、流通现代化建设内容及特征
流通业现代化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理念在流通领域不断创新实践的体现, 代表着当今世界流通业改革发展的总体趋势。根据现代化内涵和实现过程, 可以从观念、物质与制度层面界定流通现代化建设内容及其特征。观念层面主要涉及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理念方式等更新问题;物质层面是指流通载体、渠道、技术等物质要素建设、健全与发展;制度层面是指市场法制政策、流通体制、企业制度等完善。
1、观念层面的流通现代化
(1) 理念和任务。现代流通方式需要现代流通理论做指导, 因此流通现代化首先是流通理念的现代化。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充分认识流通现代化战略意义和作用, 改变“重生产、轻服务;重生产, 轻流通”观念, 实现流通理念更新, 是推进流通现代化的重要任务。要推动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全国甚至部分在全球市场自由流动。
(2) 组织和方式。从组织角度而言, 农村组织化程度偏低, 特别是农村流通组织化程度, 是制约流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障碍。因此, 打破地区和行业界限, 组织以资本为纽带, 以业务为核心, 产供销一体化的骨干龙头企业进入农村发展, 实现流通中生产与市场的有效衔接。在方式上, 要推进工业品超市、物流配送、网上电子商务、代理制、现代批发等现代流通方式发展, 多元化培育现代大制造商、大批发商和大零售商, 推进产销结合, 建立新型工贸关系。
2、物质层面的流通现代化
(1) 设施。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支持重要商品储备设施、物流园区、物流配送中心、批发市场、市场信息网络与电子商务平台等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高设施现代化水平, 全力推动作业设施的机械化, 鼓励使用WMS仓位管理、自动化仓库管理、计算机控制技术以及高效的装卸搬运、流通加工、物流配送设备等, 采用机电一体化技术、RFID技术、条码技术、智能标签技术、现代化分拣技术、传输技术、堆码技术, 提高设施作业效率和利用率。
(2) 网络。加强现代流通市场体系建设, 重点是完善农产品流通市场、生产资料现代流通市场、工业消费品流通市场, 形成体系完整、机制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流通市场格局。建设供销社现代经营服务网络, 发挥供销社人才、管理、设施、布局等优势。建设邮政物流“三农”服务网络, 发展邮政物流配送网点优势, 畅通城乡物流配送渠道。建设商贸集团双向流通网络, 促进超市下乡、农超对接、农商对接。建设粮油企业食品营销网络, 形成覆盖乡村的食品营销网络。建设交通运输农村物流网络, 形成连接城乡、面向全国的交通物流网络。
(3) 技术。现代流通方式是以现代流通技术为支撑的, 是实现我国流通方式的根本性转变的重要保障。借助流通技术创新, 促进国民经济从静态化、慢节奏、高成本、低效率向动态化、快节奏、低成本、高效率转变。要全面推动流通领域技术革新, 包括仓库立体化、装卸搬运机械化、商品配货电子化、物流功能条码化、配送过程无纸化等技术, 建立安全可靠、高效率的配送体系;加快制定物流网络系统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等方面的技术标准, 逐步推广应用托盘、条形码、电子数据交换 (EDI) 、卫星定位系统 (GPS) 、地理信息系统 (GIS) 、数据库、3G通讯技术等先进手段;注重先进技术探索应用, 以“北斗系统”大规模推广为契机, 大力推进北斗技术、物联网、可视化货物跟踪、移动互联网、自动识别等先进信息和数字技术在流通领域的应用。
3、制度层面的流通现代化
(1) 主体。培育现代化流通主体, 是不断提高流通的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基础。以加快企业改革步伐、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企业活力、提高管理和技术水平为核心, 引导各种资本参与流通企业发展, 推进流通主体产权制度改革, 提高流通主体的规模化、专业化和现代化程度。推进流通主体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建设, 提高企业科学管理水平。完善企业形象及品牌管理制度, 鼓励流通品牌创新发展, 推动流通企业效益增加值的提高。
(2) 制度。流通制度现代化主要是指流通法律、体制、标准、政策、制度的变革、创新过程。流通法律法规体系创新, 是指健全流通领域的法律法规, 重点推进和规范流通活动、流通秩序、流通主体、市场行为、市场调控、行业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流通体制创新, 要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的流通体制和机制, 包括流通市场调控、过程追踪、安全监控、预警机制建立。流通标准创新, 要完善产品质量与检验检测、农产品和食品流通、药品流通等方面的标准和认证认可制度, 建设信用、食品安全、改革开放等制度, 为流通企业的公平竞争和快速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摘要:流通现代化已经成为我国流通发展的战略目标, 但是当前对流通现代化内涵的探讨还远远不够, 而且新时期流通现代化内涵也更趋丰富。本文探讨了流通业现代化的内涵及发展过程, 从观念、物质与制度层面界定流通现代化表现形式和特征。
关键词:传统流通,现代流通,内涵,特征
参考文献
[1]吴仪.大力推进流通现代化, 培育发展大型流通集团[J].管理世界, 2003, (3) .
[2]宋则, 郭冬乐, 荆林波.中国流通理论前沿 (4) [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3]丁俊发.中国流通业的变革与发展[J].中国流通经济, 2011, (6) .
[4]周伟.试论流通现代化的内涵及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J].商业时代, 2011, (24) .
[5]王成荣, 赖阳, 黄爱光等.北京流通现代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9.
流通理论 篇8
关键词:流通费用,流通时间,优化配置,供给侧,改革
1 引言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投资、消费、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甚明显,产能过剩、库存严重、成本过高、高杠杆等问题制约了经济的发展,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2015年12月,习总书记明确提出“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革的五大任务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马克思流通费用理论是研究资本停留在流通领域而发生的费用问题,即货币资本转化成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转化成货币资本的过程所产生的费用。它是反映经济运行效率的重要指标,把流通费用降低到必要的限度之内就能够将资本更多的运用到生产领域,从而增加社会的总财富。
2 马克思流通费用理论
马克思流通费用是指在价值规律作用下资本通过流通领域而产生的费用,包括生产性流通费用和纯粹流通费用,生产性流通费用与商品使用价值相关,包括保管费用、运输费用、包装费用等;纯粹流通费与商品价值相关,包括买卖时间、簿记、货币等。流通过程是指W---G和G---W,整个过程花费的是时间、资本和劳动力等要素,揭示了再生产过程中流通时间和流通费用与生产成本的内在联系,即流通时间越长流通费用越多,企业成本也就越高,因而缩短流通时间就会减少流通费用,达到提高资本利用率和资本周转速度的目的。
3 供给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3.1 商品供需错配
当前我国商品供需错配主要表现为有供给无需求、有需求无供给。无需求的供给主要存在于电力、钢铁、煤炭等行业,产能过剩和生产设备闲置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凯恩斯认为刺激消费和投资可以解决产能过剩问题,但是我国经济现状决定了产能消化无法实现,一方面我国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基础设施建设已经趋于饱和,另一方面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极限。有需求无供给表现在人们对高品质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高端制造装备和技术也主要依赖进口。
3.2 生产成本上升
生产成本包括劳动力、资本、资源、技术、环境成本等,成本上升是所有要素综合的结果。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速度快,主要原因为老龄化人口逐渐增多(老龄化率超过14%)和劳动年龄人口逐渐下降,劳动力成本增长率快于生产效率最终导致生产成本上升。金融危机以来政府投资政策导致国内投资大幅增长,引起资本品需求增加进而引起价格上升,增加了企业生产成本。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政府逐渐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企业治污成本上升。
3.3 杠杆率较高
改革开放以来,资本从第一产业逐渐转移到劳动生产率较高的二、三产业,带动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经济的高增长的同时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也逐渐显露。2008年以来我国金融市场杠杆率持续攀升,部分地方政府甚至出现资不抵债现象,存在着严重的债务风险,这些情况不利于经济稳定发展。
3.4 市场体制运行不畅
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当前的供需矛盾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宏观调控失灵造成的,由于政府没能完全掌握市场信息而审批甚至主导投资与生产造成行业产能过剩。我国的融资机制不利于中小企业融资,证券市场采用的审批制对容易审批的国企非常有利,而中小企业审批程序复杂、严格;银行贷款要求抵押、担保,小微企业固定资产薄弱贷款难度大。
4 启示与建议
供给侧改革主要是从要素端切入,通过对要素配置结构的优化促进要素合理配置,减少不合理的制度,释放各经济主体活力。文章从缩短流通时间视角提出如下建议:
(1)开辟产品流通新渠道。过剩产能在国内市场消化比较困难,产品长期停留在流通领域会加大流通成本和资金周转困难。中国企业可以抓住一带一路等机遇,帮助工业化起步期的国家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可消耗掉部分过剩产能。
(2)矫正生产要素配置扭曲。当前企业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主要是要素优化配置效率低,长期停留在流通领域影响了生产效率。首先应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为各要素自由流动创造制度保障。建立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在城乡、企业间有序流动,降低劳动力流动成本。打破垄断放宽市场壁垒,激发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力。
(3)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培育新产品。制定完善的创新政策支持企业创新,精简审批程序和完善市场定价机制,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和降低企业债务负担,激发民营企业创新活力。探索合理产业路径培育新兴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让企业生产符合市场需求的高质量产品和服务。
(4)积极推进金融创新和金融改革。首先应该深化金融机构特别是国有控股商业银行改革,构建与实体经济相匹配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其次,针对性地整合各种金融资源服务中小微企业,特别是要加强对科技型、创新型、创业型民营小微企业资金扶持力度。
参考文献
[1]卡尔·亨利希·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46-170.
[2]周秀英.马克思商品流通费用理论及其现实意义[J].社会科学战线,2009,(9):264-266.
[3]唐国华.流通费用理论与交易费用理论的比较和借鉴[J].市场论坛,2011,(5):44-46.
[4]林卫斌,苏剑.供给侧改革的性质及其实现方式[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6,(1):16-19.
[5]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01).
流通理论 篇9
一、信息资本的本质与特征
(一) 资本以及信息资本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资本家就是资本的人格化, “资本来到世间, 从头到脚, 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资本是死劳动, 像吸血鬼一样, 必须吸收活的劳动, 方才活得起来, 并且吸收得愈多, 它的活力就愈是大。”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 资本是一种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它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是一个特定的政治经济范畴, 它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资本在现象上表现为货币和生产资料, 但货币和生产资料本身并不是资本。只有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前提条件下, 货币和生产资料被资本家用来作为剥削雇佣工人的手段时, 才转化为资本。因此, 资本不是物, 而是通过物体现出来的资本家与雇佣劳动者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的生产关系, 资本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以前的货币资本以及知识资本在社会的大发展中起到了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 在如今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 伴随着货币资本和知识资本的膨胀和泛滥, 信息资本应运而生。信息资本是指通过一系列手段特别是互联网技术, 将人类、社会、经济、环境、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信息汇集起来, 通过筛选、处理和评估等过程, 提取有用信息, 并将有用信息转化为资本力量, 从而创造利益。
(二) 信息资本的分类
信息资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如从个人、组织和社会信息之间的交易来看, 可以根据交易双方的关系结构划分为纯个人信息资本、个人-组织信息资本、个人-社会信息资本等9种信息资本。本文依据认知主题的不同, 将信息资本分为硬信息资本和软信息资本。
硬信息资本主要指那些有形资产 (信息基础设施、技术设备、计算机网络等) 或用于这些有形资产的投资。主要包括信息投资和信息设备。信息投资是指投入信息产业或其中的行业用于购买信息产品、设备的资金。而信息设备是指计算机、通信及办公室自动化设备等和信息部门的建筑物等硬件设施。
软信息资本主要指信息、信息资源等无形资产。包括各种机构为搜索信息而建立的信息库、数据库、传统载体形式的文献信息资源、数字化信息资源及网络数字资源等;包括企业品牌、用户数量、商标、商誉和企业专有技术、专利等无形资产;包括居于领先地位的计算机硬、软件技术和通信技术等高科技信息技术;还包括智力资本-存储于人脑的信息、知识;以及在一定范围内特定的人群、组织间相互接触、沟通而形成的特定的关系与渠道等, 可见信息劳动者价值属于软信息资本。
(三) 信息资本的特征
信息资本的本质是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 拥有信息资源的优势的一方, 通过信息资本而获取经济效益。同其他要素资本一样, 信息资本也具有增值性、周转性和垫支性。人们获取任何要素资本, 都要支付资本成本。与其他资本相比较, 信息资本又具有一些如下特殊性。
无形性。信息资本兼有有形资本与无形资本两种资本形式。资本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有形资本, 另一种是无形资本, 而信息资本兼有这两种形式, 致使信息资本具有一部分潜在的无形的经济效益。正是由于这种无形性及潜在性, 使得企业容易忽略了信息资本所能带来的巨大能量。
垄断性。信息可以利用可共享, 但信息资本的所有权是垄断的。信息技术、信息渠道、企业品牌、商标、专利等, 都需要寻求产权保护。通过垄断信息资本的所有权, 其所有者可以获取最大利润。
时效性。信息资本的时效性比实体资本要强得多, 失效的信息会失去增值作用, 也就不能成为资本。信息资本的时效性的另一面往往还体现在最先获得信息的一方可能获得最高利润。
二、马克思资本流通理论下信息资本与物质资本周转的异同
(一) 马克思的资本循环与周转理论
1. 资本循环理论
马克思分析的资本循环是产业资本循环。产业资本循环就是资本从货币资本职能形式开始, 依次采取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职能形式, 经过购买 (G-W) 、生产 (W-W′) 、售卖 (W′-G′) 3个阶段。在购买阶段, 资本家作为买者出现在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 通过货币 (G) 购买商品 (W) 即生产资料商品 (Pm) 和劳动力商品 (A) , 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者结合进入生产阶段;在生产过程 (P) 中, 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商品中, 劳动力不仅生产出劳动力价值加入商品中, 还生产出剩余价值使商品价值得到增殖 (W′) ;最后, 资本家作为卖者回到市场, 将生产的带有剩余价值的商品售卖获取增殖的货币 (G′) , 整个过程如下图所示:
2. 资本周转理论
产业资本必须一次循环过程接着一次循环过程地进行下去, 周而复始, 循环往复地运动。这种不断反复、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 就叫资本周转。考察资本周转, 主要目的是说明资本在周转性运动中所需要的时间、速度以及对剩余价值生产和实现的影响。按价值周转方式, 生产资本可以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固定资本时指在物质形态上全部参加生产过程, 价值却在多次生产过程中逐渐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资本。而流动资本指指在物质形态上参加一次生产过程后, 全部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资本, 包括购买原材料和劳动力的资本。在周转方式上固定资本价值是分多次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流动资本价值则是一次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固定资本周转时间长, 流动资本周转时间短。加速固定资本周转能避免固定资本无形损耗的损失, 加速流动资本周转能节约预付资本, 带来更多的剩余价值。
(二) 信息资本循环和周转的特点
1. 信息资本循环的特点
在信息经济条件下, 信息资本的运动形式同样符合产业资本运动的总公式。如上所述, 资本运动的总公式是由G (货币) -W (商品) -G′ (增殖资本) 构成的, 是资本运动的一般形式, 与上面所述产业资本循环一样, 也经历3个阶段采取3种资本职能形式, 但信息资本循环有其特殊性。
第一, 在货币资本循环中, 信息资本前期投入大后期投入小。这是由于信息产品一般具有高固定成本、低边际成本的特征所产生的。如在开发软件和设计芯片的初始投入需要大量的电子计算机硬软件知识的技术人员, 时间跨度比较长, 信息产品的高成本主要是生产的“原始拷贝成本”, 一旦第一份信息产品被生产出来, 那么多复制一份的成本将变的很低, 这种成本结构产生了巨大的规模经济, 而且信息产品的规模生产几乎不受产能和资源的约束。正是这种低增量成本和大规模的运作使得微软获得超过百分之九十的毛利率。
第二, 信息生产资本循环中不仅存在信息产品生产, 往往还伴随着信息捆绑。信息产业往往都存在着信息技术垄断, 信息捆绑是指信息技术的垄断者凭借其垄断优势, 在销售其产品时将其他衍生产品一起捆绑, 达到一种挤压效应, 例如, WPS软件之所以竞争不过Office就是因为微软在Windows操作系统中捆绑了Office。
第三, 在商品资本循环时, 与普通商品相比, 信息商品往往能够对使用者产生极强的“锁定效应”。商品资本既存在有型产品又有无形产品, 我们以信息软件为例, 对一个信息商品的使用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熟悉, 而之后他就被锁定了, 如美国苹果公司之所以能够运用一部iphone4就能够挽回整个企业的命运, 就是因为它实现的手机真正的电脑智能化, 人们已经习惯了电脑的命令、格式和软件功能, 并且将许多信息资源都已经与相应软件匹配, 所以手机智能化的匹配度越倾向电脑使用者才会选择, 否则就要付出巨大的转移成本。
2. 信息资本周转的特点
考察信息资本的周转, 要分析影响信息资本运动速度的因素, 揭示如何提高信息资本周转速度对信息商品生产和价值增殖的影响。在产业资本周转中, 企业信息化、电子商务、组织结构调整、缩短流通时间等是加速资本周转的主要手段, 而信息资本周转与产业资本周转一样, 加速固定资本周转能避免固定资本无形损耗的损失, 加速流动资本周转能节约预付资本, 通过加速信息资本的周转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 同样, 信息资本周转也有其特殊性:
第一, 信息基础设施投入大而信息再生产要求商品更新速度快, 促使信息资本周转加快。英特尔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在1965年提出摩尔定律, 其内容为: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 约每隔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 性能也将提升一倍, 而价格则保持不变。也就是说, 每一美元所能买到的计算机性能, 将每隔18个月翻两倍以上, 这一定律揭示了信息技术进步的神速。信息企业应对信息基础设施投入大而信息商品更新速度快必须加速固定资本折旧, 尽快回收投资以避免固定资本无形损耗的损失, 不断提高信息资本的利用率。
第二, 研发人员技术培训力度促使信息资本周转加快。随着社会以信息、知识、技术为核心的全新的生产方式, 摆脱了对传统的物质资源的依赖, 不变资本在信息经济环境下的发展呈现下降趋势, 人力资本的比重提高, 在当今信息社会, 对劳动力的教育和培训, 具有潜在的、高度的创造性。美国联邦政府推行H1-B签署计划, 积极吸纳外国技术人员, 由政府资助的培训和由企业提供对员工培训;美国通用公司每年用于研发人员及领导培训的费用高达10亿美元。劳动者劳动时间的缩短加快了流动资本循环, 促使信息资本周转的加速。
第三, 加大研发投入促使信息资本周转加快。信息产业是高技术产业, 其高技术要求不断的研发投入。根据国外的经验, 企业用于研发的投入一般不应低于主营业务收入的3%, 否则企业就缺乏长远发展的能力;如果低于2%, 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必将被淘汰。在高新技术产业, 企业用于研发的投入要占主营业务收入的10%以上, 美国的一些大型企业同样如此, 据凤凰网科技讯报道, 戴尔发布其2012财年第四财季财报, 报告显示, 在截至2012年2月3日的2011财年第四财季里, 戴尔的研发支出占财季营收的比例为1.5%, 2010年同期则为1.1%。然而, 这一比例仍然低于其主要竞争对手:惠普上一季度的研发支出占营收的比例为2.6%, IBM则高达5.3%。同时, 信息产业又是高风险产业, 加大研发投入必然增大风险性, 其高风险要求必须加快信息资本周转, 尽快收回投资避免风险。
三、加速信息资本周转所带来的超额剩余价值分析
(一) 加速信息资本周转的价值增值过程
资本是在运动中增值的, 资本只有不断地、周而复始地循环, 才能不断的带来剩余价值, 资本运动的速度越快, 资本增值的程度就越大。加速信息资本周转的资本增值过程, 主要是通过影响预付资本量及年剩余价值率两方面表现出来的。
1. 加速信息资本周转可以降低预付资本量, 从而提高资本增值
信息资本的周转时间同样是由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构成的。如果资本周转时间比较长, 周转速度就比较慢, 为了维持生产的连续性, 需要投入的预付资本量就比较大, 而信息产业信息基础设施投入大且信息商品更新速度快, 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加速固定资本折旧, 尽快回收投资从而避免固定资本无形损耗的损失, 这促使了信息资本周转加速, 从而降低预付资本量, 提高资本的效能, 最终提高资本增殖程度;根据公式:利润率=利润额/预付资本, 进一步提高了资本利润率, 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
2. 加速信息资本周转, 提高年剩余价值率, 从而影响资本增殖程度
这里讲的资本运动速度主要是指可变资本的周转速度。因为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可变资本周转速度会直接影响年剩余价值率。信息产业作为一种技术密集型产业, 可变资本的活劳动的存在形式在自动化生产条件下, 直接的生产工人减少, 科技劳动、管理劳动和服务劳动的作用增强, 创造价值的活劳动主要以科技人员的劳动形式存在, 通过科技人员创新, 提高可变资本的周转速度, 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
(二) 加速信息资本周转与企业的信息化
我国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 信息企业普遍资本规模有限、经营管理分散不够成熟、面临较大的市场不确定性。由于管理落后, 企业的三个环节资金的使用比例不当, 既存在着信息生产环节多、循环中断频繁, 又存在着仓储积压的现象, 使得信息资本在流通领域的周转更为缓慢。加快信息资本周转, 实现企业信息化, 不仅提高信息产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而且促进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企业的信息化提高了企业的物流水平, 减少了流通时间, 加速了预付资本的周转。物流系统是由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加工、配送等多个作业环节构成的。没有物流的信息化, 信息传递速度慢、准确性差、缺乏共享性, 各功能衔接不协调, 物流成本很高。但是, 信息化就可以对上述环节进行整合, 使物流各环节上的成员能实现信息的实时共享, 充分了解消费者的需求, 详尽纪录客户的信息, 从而迅速调整各自的生产和运营计划。相互支持, 互相配合, 物流信息化能够快速、准确地传递物流信息, 生产厂商可以据此实行准时制生产, 物流提供商可实行准时制配送, 供应商与生产厂商或消费者之间的距离被拉近, 甚至达到“零库存”或“零距离”, 降低了固定资本的投入, 加快了流动资本的循环, 通过流通时间的缩短, 进一步加速了预付资本的周转, 为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例如, 海尔的物流信息化管理采取JIT采购、JIT配送、JIT分拨来与生产流程同步, 实现零库存, 资本周转速度每年高达16次, 采购周期只有3天。产品下线后, 中心城市在8小时以内、辐射区域在24小时内、全国在4天内即可送达, 完成客户订单的全过程仅为10天时间。海尔集团每个月平均接到60 000多个销售定单, 这些定单的定制产品品种达7 000多个, 需要采购的物料品种达26万余种。在这种复杂的情况下, 自从海尔物流整合以来, 呆滞物资降低了90%, 仓库面积减少了88%, 库存资金减少了63%。
四、提高信息资本效率, 促进企业信息化的政策建议
(一) 建立信息成本控制制度, 降低信息产品成本
如前所述, 信息产业的前期信息资本投入量大, 信息商品的更新速度快, 研发投入量大, 所以要降低信息成本就要加快外部信息进入到企业的速度, 能够及时的对信息进行处理, 在信息资本循环的3个环节中加大对先期投入资本的控制, 建立信息成本控制制度。信息资本成本控制制度是指企业建立与信息或信息活动相关的制度, 如企业信息库、文件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统计制度等, 通过建立和规范成本控制制度可以有效地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并用现代化的方式替代原有的效率低的运作方式, 如办公无纸化, 通过建立一套完善的奖惩制度, 鼓励各部门降低对纸张、油墨的使用, 实现信息传递、档案保管数字化, 对超标使用纸张的部门进行相应的处罚, 企业不仅要鼓励内部管理数字化, 而且在外部交易时也应该倡导无纸化交流, 如E-mail, 既方便又快捷。
(二) 加强信息知识产权管理, 有效运营信息资本
我国在信息知识产权的管理制度方面存在很多不足, 如缺乏信息知识产权的运营策略、企业信息知识产权效益低、信息管理系统建设落后、没有形成完善的信息知识产权自我保护机制等。面对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 信息化企业必须保持高度的市场应变性, 要始终与市场环境的变化保持动态平衡。针对信息知识产权的这些问题, 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 建立相应的信息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机制。这里所讲的政府对信息产业的支持政策主要是信息知识产权的保护。信息保护机制政策可以促进信息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保护了信息产品开发者的积极性和利益, 如印度在2000年时完成了信息安全法 (2000IT法案) , 此后印度的IT行业高速发展。我国应该向印度学习, 尽早建立起保护信息安全的相关法律体系, 这样, 信息市场才能有效地建立起来, 企业才能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第二, 企业要充分重视信息知识产权的重要性, 培养企业信息文化。企业文化是一种精神、一种意识形态, 更是一个企业的灵魂信仰。企业要真正步入市场, 走出一条快、稳、经济效益高的路子, 就必须普及和深化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想要很好地运用信息资源, 是需要建立一整套完善的企业文化制度作为保证的。培养员工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信息技术使用意识和规范的信息化行为, 表明了一个组织对信息资源取向的行为模式与态度。因此, 企业的信息文化不仅影响企业内部信息共享行为和方式, 而且影响企业外部信息获取行为, 减少侵权行为的出现, 避免不必要的费用支出, 从而降低企业信息资本成本。
第三, 在企业内部设立信息管理机构, 提高对信息知识产权的管理。一个企业的运转, 尤其是非信息产业企业, 往往存在信息的缺乏或者不对称性;对一个企业而言, 尤其是信息产业企业, 往往这是一种“硬”伤, 大大降低了一个企业的效率和竞争力。对于企业内部而言, 信息的流畅可以提高部门的效率, 所以在一个企业内部, 专门设立一个信息管理机构是很有必要的。如家乐福的后勤信息管理机构的职能发挥就大大降低了企业成本。
(三) 建立信息资源外包战略, 节约企业信息化建设资金
信息资源外包战略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中的外包战略类似, 都属于新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生事物。但是, 受到专业能力、企业的体制、发展思路与所处的大环境等问题的影响, 在我国企业外包战略模式才刚刚起步并且发展缓慢, 所以, 无论是大型集团还是小型企业在信息化进程中都要综合平衡相关的各种因素, 综合考虑信息资源外包这一重要策略。从企业应用的角度, 信息资源外包可以分为技术外包、应用外包与服务外包, 其中技术外包主要讲的是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无形资产等技术资源移交给专项的技术公司, 应用外包是公司的信息系统的外包, 从而达到减少人力物力等传统的信息化投资, 服务外包战略是由所购买的硬件或软件所引申出的一种捆绑战略, 减少信息资本的投资, 提高经济效益。
(四) 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加强产学研结合, 实现企业信息化
企业无论如何是离不开市场的, 只有将企业的科技创新与市场需求相结合, 建立健全市场监督机制和成果奖励制度, 加强产学研结合, 充分调动企业界和学术界人才的积极性, 实现信息科技创新又好又快发展, 才能解决好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设备陈旧等一系列问题。企业的科技创新工作同样需要各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参与, 因为, 技术信息的创新在于科技的创新, 而信息科技的创新往往是来自于高校的科技研究所, 要将企业具有的雄厚资金与学术界丰富的理论成果结合起来, 实现企业信息化, 使信息资本步入良性循环周转的轨道。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86-88, 171.
[2]百度百科.信息资本[J/OL].http://baike.baidu.com/view/2604599.htm, 2012-09-16.
[3]陈建斌.信息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13.
[4]樊纲, 张晓晶.全球视野下的中国信息经济:发展与挑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25-26.
[5]张雪峰.欧美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 2012.
[6]冯梅.信息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9:18.
[7]盛晓白.网络经济学[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0:11, 16.
[8]王庆花.企业信息资本配置及信息战略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 2012.
[9]工业科技研究所.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推动科技创新基本经验与启示[J/OL].http://www.ccidthinktank.com/plus/view.php?aid=1421.赛迪智库.2012, (3) .
[10]海尔物流推进本部.构筑现代化的物流JIT采购及配送模式[C]//第三届中国西部现代物流研讨会论文集, 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