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监管(精选9篇)
流通监管 篇1
1 引言
食品安全问题是目前我国人民群众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 也是我国政府部门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的难点。因为食品安全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社会问题, 它关系着整个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食品安全不仅涉及人民的身体健康, 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稳定。加强食品流通监管是确保食品安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 也是最为有效的一种方式。然而如何构建一个长期有效的食品流通安全监管机制是摆在监管部门面前的一个紧迫问题, 这也正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和目的所在。
2 我国食品流通安全监管现状
2.1 缺乏健全的食品流通安全监管法律体系
健全的食品流通安全监管法律体系是构建我国食品流通安全监管新系统的保证, 也是决定该系统能否有效实施的关键。虽然到目前为止, 我国已经颁布了大量关于食品安全监管的法律法规, 但是我国现有的食品流通安全监管法律条款的内容仍相对粗疏, 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 实际的可操作性也不够强。而且食品安全监管法律法规中的责罚也较轻, 对相关食品安全违法人员无法产生足够的威慑力。这些原因共同造成了目前我国食品流通安全监管法律体系严重滞后于食品流通安全监管需要的不利局面。
2.2 缺乏完善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和检测体系
食品的检验检测、认证认可标准是影响食品流通安全监管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标准跟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多明显的不足。例如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严重滞后于食品新方法、新材料的出现, 或者是现有的食品安全标准太过于陈旧, 已经难以适用于当前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客观需要, 而且很多食品安全标准远远低于国际食品安全标准, 也急需相关政府部门对这些食品安全标准进行修订。此外, 在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和检测体系的制定和管理上也存在着很多问题, 主要表现在涉及食品安全监管的各部门之间缺少合作协调, 以致相关食品安全标准和检测体系的监管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 这些都严重制约着我国食品流通安全监管的发展。
2.3 未充分发挥消费者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监督作用
我国食品流通安全监管除了法律、体制相关方面的问题, 还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未能充分发挥消费者在食品流通安全监管中的重要作用。消费者是一个庞大的整体, 存在于社会的各个角落, 如果发挥好了他们的普遍监督作用, 将会为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带来革命性的影响。然而, 由于大多数消费者都缺乏食品安全方面的基础知识, 更别说是食品安全的专业知识了, 而且政府相关部门也缺少对消费者进行这方面的宣传教育和适时引导, 致使消费者即使遭遇食品安全问题也没有主动维权的意识和自觉性, 没有发挥其本应有的大众监督作用。
3 构建我国食品流通安全监管新系统的建议和对策
3.1 健全食品安全监管法律体系, 制定完善的食品安全标准
健全的食品安全监管法律体系和完善的食品安全标准是构建我国食品流通安全监管新系统的基础和前提, 也是影响食品流通安全监管效果的关键因素。因此, 我们有必要加快我国食品安全立法的进度和相关法律的修订工作, 特别是要针对我国食品流通安全监管工作中的一些关键环节和领域制定一套可操作性强、有效的法律机制, 从而为构建食品流通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提供法律方面的保障。同时, 我们还需要借鉴国外先进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不断完善我国现有的食品流通安全标准体系, 在整体上提高我国食品流通安全标准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这样才能确保食品流通安全标准真正符合我国现实情况的需要。
3.2 建立协调一致、行之有效的食品流通安全监管责任制度
食品流通安全监管工作的复杂性决定了其监管过程必须要得到众多政府部门的通力配合才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 建立协调一致、行之有效的食品流通安全监管责任制度是食品流通安全监管部门的重要职责, 也是提高我国食品流通安全监管成效重要保障之一, 更是构建我国食品流通安全监管新系统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建立协调一致的食品流通安全监管责任机制的主要内容有:以权责一致为基础和原则, 对涉及食品流通安全监管的各部门进行明确的分工, 并确定各部门的工作责任和相关的责任追究制度, 让各部门在行使职能和权力完成相关工作的同时, 也能清楚知道自身应承担的相应责任, 如果遇到职能履行不力或不履行的政府部门并造成重大社会影响和损失的, 还要追究相关部门和领导的责任。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保证各个部门能够协调一致地进行食品流通安全监管工作, 提高食品流通安全监管的工作效率。
3.3 引入现代信息技术, 提高食品流通安全监管的水平
近年来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都获得了非常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食品流通安全监管领域也不例外。引入信息技术有利于帮助相关监管部门克服时间、空间等限制因素, 实现对分隔各地的食品流通安全监管信息的共享, 这样就能大大提高食品相关监管部门的实际监管工作水平和效率。同时运用信息技术还能够全方位地满足生产者和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相关信息的需求。此外, 加强信息技术在食品流通安全监管的应用能够使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对存在于不同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管信息进行统一管理和相关资源的开发, 这不仅能够提高这些资源和信息的利用率, 而且在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制定相关决策时还能提供所需的全面、完整的信息, 促使其制定出的相关监管政策和制度能更加符合现实生活的需要。
3.4 强化消费者在食品流通安全监管中的作用
消费者在整个食品流通安全监管过程中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如何采取措施让消费者在食品流通安全监管中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这对提高我国食品流通安全监管效果是非常重要的。针对本文前面提到的消费者在食品流通安全监管中作用缺失的现实问题, 笔者认为我国政府部门应该在食品安全相关方面加大对广大消费者的教育和引导, 从而逐渐提高消费者关于食品安全的相关专业知识和食品安全的意识, 这样能使消费者更加主动地参与到食品流通安全监管过程中来, 进而大大提高食品流通安全监管的质量和效果。
综上所述, 我们应该认识到食品安全监管是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社会安定、国家稳定的重要因素, 并且需要在健全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完善监管机制等多方面的进行努力才能确保食品流通安全监管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 构建一套长期有效的食品流通安全监管系统符合当前社会的客观需要, 也是我国政府部门必须要认真研究并切实解决好的一个重要问题。
流通监管 篇2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构
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将此项工作纳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根据人员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充实了食品安全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建立了以雷平镇长为组长,党委委员邹学忠为副组长,党政办、财政所、农技站、工商所、派出所、医院、兽医站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食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邹学忠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配备了2名兼职人员。各村(社区)设置食品安全协管员1名,村(居)民小组设置食品安全信息员1名。制定了镇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工作制度,食品安全办理办公室工作制度,工作人员工作制度,村(社区)协管员工作制度,村(居)民小组信息员工作制度,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化建设。拟定了《周坡镇20xx食品安全工作要点》、《周坡镇食品安全巡查检查制度》,层层签订了《周坡镇20xx年度食品安全目标管理责任书》,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常态化建设。
二、监管群体性聚餐,确保聚餐安全
制定《周坡镇农村群体性聚餐监督管理办法》,明确农村群体性聚餐的监管主体、责任主体。建立和完善农村群体性聚餐备案制度,健全农村厨师健康档案和培训档案,坚持健康证、 培训合格“双证”齐全、持证上岗。实行农村群体性聚餐申报登记制度,辖区内凡举办5桌人以上的聚餐,都要进行申报和登记。强化农村群体性聚餐现场指导,每一次农村群体性聚餐,镇食安办都要安排一名工作人员协同卫生院负责公共卫生的医务人员、村(社区)协管员、村(居)民小组信息员到现场检查指导,确保安全和得到现场指导检查组的批准同意后才能举办。20xx年,辖区举办农村群体性聚餐131次,现场指导、检查、监管131次,实现了指导、检查、监管的全覆盖,确保了农村群体性聚餐的安全。
三、加强协调配合,搞好综合监管
积极协调农业技术服务部门,加强农资市场的监管,重点整治农药、兽药、鱼药市场,防止和杜绝高浓度、高残留药品进入市场。协调教育卫生部门,加强辖区学校食堂,企业食堂,养老院食堂的监管,确保食堂食品安全。协调畜牧部门,加强生猪屠宰点、肉食品市场、病死猪无害化处理等方面的监管,确保畜产品安全。协助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加强食品作坊、小食店、小餐饮、小摊贩的日常巡逻检查,确保流通环节的食品安全。积极开展“问题奶粉”、“地沟油”、“瘦肉精”、“非法添加”等专项整治,严厉打击严重影响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开展元旦、春节、五一、端午、中秋、国庆专项检查、确保节假日期间的食品安全。
四、开展专项整治、建立长效机制
周坡镇是周坡片区六乡一镇的中心,食品生产经营面多量广,安全监管难度较大。按照县食安委的统一部署,我镇重点开展了打击食品非法添加行为、农村群体性就餐、学校幼儿园食堂、小卖部食品安全、地沟油、病死猪等专项整治。在专项整治活动中,汇同公安、工商、医院、畜牧等部门,重点检查整治了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非法添加、农村群体性就餐、学校幼儿园、小卖部、食堂公共食品安全、地沟油、经营病死牲畜等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查获处理了一起非法加工炼制地沟油的案件,成功缴获了一起贩运病死猪的案件,没收和无害化处理病死猪18头。检查督促整改了农村群体性就餐、学校幼儿园食堂、小卖部食品安全中成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制定了一系列的安全监管措施,逐步完善和健全了长效管理机制。
五、开展宣传教育、突出工作氛围
1、充分利用宣传阵地,通过会议、广播、板报、发放传单及社区文艺表演等多种形式,针对性地宣传食品安全知识,认真组织“食品安全月”和“百日安全生产活动”的宣传工作。大力宣传《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工作》、《食品安全法》、《产品质量法》。大力推进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知识“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机关、进农户”的“五进”活动,让群众了解在食品中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危害,提高了消费者自我防范、自我保护意识,形成了自觉抵制食品非法添加行为的良好氛围。
2、加大基层食品安全监管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食品安全监管队伍依法行政意识和执法水平,普及食品安全相关知识,引导群众安全消费、理性消费,增强人民群众食品安全社会责任感。
3、在“人人关心食品安全,家家享受健康生活”为主题的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中,我镇联合工商、医院、市管、个协等部门,扎实开展了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培训活动,认真学习食品安全法相关的法律法规,开展了案列警示教育,向广大群众进一步阐明和表明了国家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力度,对打击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坚强力度、主题活动开展的深动活泼,富有效果,使食品生产者、经营者增强了保障食品安全的自觉性,消费者深刻了解了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六、制定应急预案、强化事故报告
制定了《周坡镇食品安全事故报告制度》,辖区内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各村(社区)协管员、村(居)民小组信息员必须在10分钟内赶赴现场,查明原因,向镇食品安全管理办公室汇报,并根据事故情况和等级向县上汇报。制定了《周坡镇食品安全应急处置预案》,建立食品安全应急处置机制,确保一旦发生食品安全突发事件能够妥善、有效处理。
七、明年工作打算
1、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推进制度建设。
2、进一步加强农村群体性聚餐监管,确保农村群体性聚餐安全。
3、积极协助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做好小餐饮、小摊贩、个体工商户、超市的食品监管,确保流通环节安全。
4、协调相关部门,加强农产品、水产品、畜产品的监管,确保生产环节的安全。
流通监管 篇3
[关键词]食品安全食品安全监管流通领域
一、我国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现状和意义
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是工商部门重要工作。实施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是国家赋予工商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而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要求的不断提高,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难度不断提高。加之我国流通领域食品安全又存在的各种隐患,加强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进一步规范监督管理行为,充分履行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实施食品放心工程中的职能,保障食品的安全卫生,让消费者放心消费,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生命财产安全和市场经济秩序,不仅是个的小问题,而是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大问题。
二、我国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存在的问题
1.流通领域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不够健全
我国食品流通领域中的法律条款仍相对粗疏,尚未涵盖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而且流通环节的食品安全问题尚没有专门法律予以调整。此外《食品卫生法》对食品安全相关的监督、检查、管理机关以及相应的食品安全服务机构在流通领域中的法律责任也没有做明确规定。
从法律责任适应度来看还有相当的欠缺。目前,《食品卫生法》、《产品质量法》等对食品违法犯罪行为的处罚还缺乏应有的力度,特别是在流通领域,“还没有彻底剥夺违法犯罪分子再次违法犯罪的条件和能力,法律的威慑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1]。
2.流通领域食品安全標准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食品质量相关标准共有近3000个,而与流通领域相关的标准仅有100余个,与生产和加工标准数量有相当的差距,一些重要的食品流通标准至今尚未制定。且有些标准由于前期研究薄弱,在可实用操作方面的效用相当有限,总体水平偏低,并且各标准之间结构设计不够科学合理,部分标准之间存在交叉、矛盾的现象,没有形成比较完整、科学的标准体系,给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带来很大压力。
3.食品流通检测体系仍不健全
与市场准入制度需要相匹配的食品检测体系和必要的检测设备及手段的缺乏,造成了不仅农药等有毒有害物质残留不能及时检出,假冒伪劣问题严重。商务部报告显示,我国经营食品零售的5万多家企业中建立检测中心的只有不到500家,全国2.6万家农贸市场配有垃圾处理设备的不足1‰。此外检测体系不健全还表现为各部门的检测工作缺少协调,检测力量缺乏整合,检测资源不能共享,快速检测的技术手段落后。
4.流通领域的食品安全信息系统不健全
目前,流通领域的食品安全信息的资源严重短缺,没有全方位的互通的信息网络体系,资源无法实现共享,不能满足政府决策部门、生产者和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息的需求。且信息分散,缺乏共享机制。现有涉及流通领域的食品安全信息由不同部门管理或者由不同单位负责进行信息采集和资源开发,标准不统一,方法不规范,资源采集与体系建设存在交叉重复等问题,不仅在部门间、而且在部门内部也存在严重的资源分割。
三、加强我国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对策
1.加快流通领域的食品安全法律和标准的建设和完善
我们要加快立法工作步伐,积极进行法律修订工作,加快制定《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管理办法》和修订《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为实现流通领域食品安全长效监管提供有力的法律依据和保障。特别是要根据确保食品安全的关键环节、关键领域以及确保某一类食品安全的需要来专门制定单一的法律,如市场准入制度法,并根据法律的需要出台相对应的制度,细化法律条文和技术性规定。
同时要不断完善流通消费领域食品安全标准建设。通过参照遵循国际标准,将国内流通领域食品安全标准尽快与CAC标准接轨,既可避免重复性工作,节省大量财力,又可以从整体上提升我国食品安全标准的整体的可用性和科学性。
2.完善统一协调的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制度和检测体系
按一个监管环节由一个部门监管原则,采取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方式,进一步理顺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职能,明确监管责任。把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向集中统一监管、全过程监管等方向发展。同时按权责一致原则,健全责任制及责任追究机制,将责任落到实处。各有关部门在履行职能,行使权力的同时,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因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能造成具有重大影响的损失或后果,有关负责人要承担领导责任。
3.建全流通领域食品安全信用制度
大力征集流通领域的食品企业信用数据,进行信用体系的研究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掌握食品流通企业食品卫生信用状况,进而起到消除信息不对称的状态,对守信者给予褒扬,对失信者给予相应的惩戒,追溯相关责任人,形成食品流通领域的诚信经营氛围的作用。
4.改进流通领域市场秩序预警防范制度
做好预警防范工作必须实现指挥中心和信息汇总中心功能的最大化,并充分利用信息汇总中心的资料,建立监管回访制度。在信息中心里,有由以前检查、抽查时登记的资料统计而来的汇总资料,可以看出哪些是经常违规的企业哪些是比较违规比较恶劣的企业,对这些企业要进行重点监管,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回访,直到改进为止,从而达到防范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徐景和:完善食品安全法律制度迫在眉睫.中国质量万里行.2005(8)
[2]龚雯:流通领域食品安全存在五大“隐患”.人民日报,2005-3-20(2)
[3]商务部市场运行司:我国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现状的调查报告.中国食品药品监管,2005(5)
流通监管 篇4
一、西安市蔬菜流通体系与监管机制现状
通过调查了解, 西安市目前已完成建设蔬菜供给体系, 包括生产基地建设、流通体系建设、质量安全监管三个方面。在生产基地建设方面, 已建成12万亩的西阎无公害蔬菜产业带, 以及12万亩的沿渭蔬菜产业带;在流通体系建设方面, 已建成占地38公顷的西部欣桥农产品物流中心、占地80公顷的雨润农副产品全球采购中心和正在筹建长安黄良批发市场等3个一级批发市场, 建成大型连锁超市11家、农贸市场68家、蔬菜早市50余处和社区蔬菜店600多家;在质量安全监管方面, 在4大主要批发市场和20个重点连锁超市实行“入市验证、无证抽检、信息公示、安全承诺和不合格产品退市”五项制度, 基本实现蔬菜生产基地质量安全监管全覆盖。
调查表明, 西安市蔬菜流通渠道大体分为五个环节:蔬菜产地、一级批发商、二级批发商、零售市场 (包括超市、直销店、农贸市场零售方、早市零售方) 、消费者 (如图1) 。
笔者从蔬菜来源、两级批发市场及终端销售的一些基本情况着手, 选择了销售生鲜蔬菜的超市、社区蔬菜市场及3个一级批发市场作为调研对象, 抽取5家大型超市和3家大型农贸市场进行调研。访谈对象主要包括批发市场的经销商、超市生鲜部负责人、农贸市场的个体户及市场管理人员。另外, 笔者还走访和考查了西安市雁塔区、碑林区和未央区3个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对蔬菜安全的监管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 蔬菜来源情况
西安市作为中西部蔬菜的集散地, 蔬菜来源于全国各地和少数周边国家。主要来源包括:一是本地和本省蔬菜。西安阎良、咸阳泾阳、宝鸡太白及渭南等周边地产蔬菜少量在产地市场、辖区的县城和乡镇农贸市场销售, 大部分由农民或蔬菜经营者以5吨以下车辆运输至产地市场批发或以5吨以上车辆运输至一级批发市场销售。二是外地蔬菜, 主要以云南元谋、四川广元、海南澄迈、甘肃和山东等省份为主要供应基地。除西藏、新疆外, 全国各地特色蔬菜都可以在西安市场购得。三是周边国家的蔬菜, 主要是越南、缅甸、老挝等相邻国家。
(二) 一、二级批发市场建设情况
西安市目前拥有一级批发市场3个, 二级批发市场9个。以三环线为基线向外布局一级批发市场, 形成北有雨润农副产品全球采购中心、西有西部欣桥农产品物流中心, 以及南边正在筹建的长安黄良批发市场;以二环线为基线, 建设和改造一批二级批发市场, 形成北有摩尔农产品交易中心、北城农产品交易市场及和生国际副食品交易中心, 东有胡家庙蔬菜批发市场、祥云农产品交易市场, 南有朱雀农产品交易中心的格局。同时户县、临潼、阎良等远郊区县已经完成或正在计划升级本区县的农产品交易二级市场。一二级市场搭配, 既方便农产品的运输、批发销售, 也有利于零售商和餐饮企业的采购。
(三) 终端市场基本情况
西安市蔬菜经营的终端市场包括连锁超市、农贸市场、蔬菜早市、社区蔬菜店等。据调查统计, 全市现有连锁超市11家, 从事蔬菜经营的农贸市场68家, 蔬菜早市52处, 社区蔬菜店 (小超市、小市场、便民蔬菜店) 602家。
目前西安市经营蔬菜的大型连锁超市包括华润、人人乐、沃尔玛、麦德龙、卜蜂莲花、人人家、永辉、大润发、民生家乐、军区服务社以及街坊集市等11家。在全市店面分布数量:华润超市29家, 人人乐超市26家, 沃尔玛5家、麦德龙2家, 卜蜂莲花3家, 永辉2家、大润发1家, 民生家乐7家, 街坊集市3家, 人人家11家, 军人服务社3家, 加上其他中等规模连锁超市, 全市经营蔬菜超市店面超过150家。
从2005年起, 西安市对传统农产品交易场所农贸市场进行大规模改造。目前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农贸市场134家, 包括从事蔬菜经营的农贸市场68家。其中分布在城五区 (雁塔、新城、碑林、莲湖和未央) 农贸市场约40家。
(四) 蔬菜流通过程价格的形成
(1) 蔬菜生产成本
据调查统计, 不同种类蔬菜在温室、大棚及露地栽培的生产成本如表1。
(2) 流通环节成本及利润
据调查统计, 以番茄为例:番茄的生产成本为1.42元/公斤, 产地价格2.94元/公斤, 批发价格5.14元/公斤, 零售价格8.41元/公斤。由以上数据分析看出, 生产1公斤番茄农户可获得毛利润为1.52元, 减去销售费用0.15元, 净利润为1.37元/公斤;流通环节毛利润为5.47元, 在流通中批发环节获得毛利润为2.2元, 减去销售成本0.4元, 净利润为1.8元;零售环节获得毛利润为3.27元, 减去销售成本2.2元 (以单户每日销售100公斤计) , 净利润为1.07元。生产环节的净利润占32.3%, 销售批发净利润占42.5%, 零售净利润占25.2%, 流通环节的净利润占总净利润达67.7%。
(五) 监管机制的运行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整个运输链实施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监管制度, 以保障流通蔬菜质量安全。推行蔬菜产品产地准出, 是保障蔬菜产品质量安全的根本措施, 也是实施蔬菜产品市场准入的前提条件。
要求落实“标准化生产、一体化认证、制度化监测、品牌化经营、标识化准出”等产地准出五项内容。督促蔬菜产品批发市场完善自检机构, 并按照《西安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管理规定》, 进一步落实“入市验证、无证抽检、信息公示、安全承诺、不合格农产品就地销毁或送往指定地点集中销毁”等五项制度 (具体流程见图2) 。对销售市场采取“每日巡查、不定期抽查、专项整治”等办法。
二、西安市蔬菜流通体系、监管机制存在问题及分析
(一) 蔬菜物流成本高——“中间笑, 两头叫”
目前西安市存在蔬菜卖贱买贵, 贵贱并存的现状, 一方面消费者吃着高价菜, 另一面菜农又苦于卖不掉手中菜, 伤民又伤农, 流通不畅是造成该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物流成本已经成为蔬菜流通与物流链优化的关键性因素。蔬菜流通中各个环节层层加价, 被供货商、批发商、超市和零售商等多方倒手, 加上燃油费、过路费、市场准入费、摊位费及各级人工费等, 造成收购价0.2元/公斤的大白菜到消费者手中已涨价十几倍。
(二) 蔬菜物流损失大——“尴尬的节约, 无奈的浪费”
在蔬菜物流损失方面,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认为, 我国整个农产品物流环节的损耗平均为30%, 而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农产品损耗为3%, 甚至低于3%。目前, 西安市早市由个体流动商贩露天经营, 以果蔬副食品为主, 蔬菜品质较差, 消费群体为中低收入居民。所经营的蔬菜新鲜度相对较差, 大部分属毛菜, 卫生质量差。一般早市结束后, 残次剩菜就地扔掉, 浪费十分严重。另外, 据华商报报道, 西安市一蔬菜批发市场每天扔掉60吨蔬菜, 吸引不少市民前往垃圾台捡菜。该市场管理人员说:“一般情况下这实属无奈的浪费……”。由于夏季菜价便宜、叶菜又容易腐烂, 考虑销售成本, 不少经营户将销售剩余的蔬菜倒掉。
(三) 远离城区的蔬菜生产与物流——光鲜却不合算
目前, 西安市蔬菜零售市场表现为逐渐远离生活区、数量越来越少, 一二级批发市场则更多位于城区的边缘。蔬菜生产的供应基地外移, 运输距离由平均40公里推至100公里以上, 如此不仅降低了物流效率, 也增加了物流成本。城市的快速建设蚕食了郊区的大量菜田, 导致菜田由城郊向农区转移, 但农区新建菜田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抗灾能力弱, 蔬菜生产受自然气候影响较大。蔬菜等鲜活农产品并不适宜长距离的运输, 在目前交通运力已高度紧张、灾害性天气频发的情况下, 更不可将一个地区对蔬菜产品的全部需求寄托在跨地区、大批量的运输上。
(四) 蔬菜物流设施建设滞后——循序渐进的改变
西安市蔬菜的运输和配送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为主, 物流设施建设滞后, 蔬菜运转损失较大。
(五) 监管方面——亟待提高的科学管理、信息服务和营销模式
一是市场建设中存在重建设轻管理, 缺乏畅销管理机制, 信息化程度低等问题;二是蔬菜生产服务信息滞后。由于价格信息机制的不健全, 导致种植户贱卖而消费者贵买的现象普遍存在。三是政府经费投入不足。目前农贸市场建设, 在用地等政策和资金支持方面, 都不及南京、成都、贵阳等城市。此外, 西安市蔬菜供应仍主要以市场经营为主, 利用现代物联网, 实现定点配送、定时配送、按需配送甚至粗加工配送, 均在本市发展相对滞后, 并且检测设备短缺, 检测人员培训滞后, 监管工作依然存在盲区等问题。
三、国内外先进的蔬菜流通模式及经验
(一) 日本的蔬菜流通模式及经验
一直以来, 日本农产品的市场供应稳定, 农产品价格较少出现大幅度波动, 这与日本农产品市场建设中的物流、商流的良好运作以及食品质量监督的高效合理密切相关。日本以农产品《批发市场法》等作为基本的法律基础, 依靠其原有的以中央批发市场为主, 地方批发市场以及其他批发市场为辅的交易场所, 以农产品竞价拍卖等为主要交易方式。
日本蔬菜流通体系的启示:
(1) 农产品批发市场由公立经营, 避免为了谋取私人利益流通环节利益过大, 造成农产品的终端价格过高, 也保证农产品生产者的利益;
(2) 农业生产者通过农业协同组合与批发市场之间进行交涉交流, 避免了一家一户农户在价格等信息获取上的限制而造成的利益损失;
(3) 农业生产者与批发商的委托关系, 使得批发商与农业生产者在农产品价格取向上具有一致性;
(4) 农业生产者通过委托运输公司将农产品运送到批发市场。一家一户购买具有空调设备的运输车在成本上不合算, 并且也需要有时间上的花费, 所以日本农户一般委托运输业者将农产品运送出去;
(5) 中央政府在全国培育蔬菜主产地, 目的是为了保障蔬菜的供应。日本农林水产省分品种, 甚至分季节, 比如夏豆角、秋豆角等进行主产地的培育和支持;
(6) 蔬菜生产的专业化水平较高。一般蔬菜均实施专业化种植, 比如西红柿种植农户, 已经种植西红柿20余年, 并且所在农区是西红柿生产的专业区域, 这样不仅便于种植技术的掌握和设施设备的配置, 而且便于蔬菜的销售。具有一定规模的蔬菜种植户, 可以将蔬菜销往大型批发市场, 销售价格也高些, 销路也稳定。
(二) 武汉的蔬菜流通模式及经验
湖北武汉市创新蔬菜销售新模式, 多举措推进蔬菜产销两旺, 在国内蔬菜流通市场做得最好。
一是抓市场建设。武汉白沙洲蔬菜市场日均蔬菜交易量达到5000吨以上, 辐射全国大部分省份和城市, 形成了横跨东西南北的交易网络, 完全成为了“买全国、卖全国”的一流农产品大市场。
二是抓便民蔬菜销售。武汉市采取财政补助、企业竞标的方式, 设立平价蔬菜连锁店, 开通便民直通车, 推进蔬菜进社区, 2 0 1 3年底全市蔬菜直供点达到2 6 3家, 社区蔬菜便民店达到200家, 同时要求蔬菜销售价格必须低于附近市场价格的10~15%, 通过这些措施, 有效平抑了菜价, 也促进了蔬菜销售。
三是创新蔬菜销售模式。武汉市在全国首家推出了“电子菜箱”无人交付式生鲜农产品流通模式, 销售企业在社区建立电子菜箱, 广大市民通过网上采购, 企业在指定时间内送达, 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生活, 既丰富了农产品流通渠道, 又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便捷的“净菜配送”服务, 广大市民享受到了质优、价廉、安全、便利的服务, 实现了5分钟购菜, 买菜难、买菜贵的现象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同时, 由于销售渠道畅通, 菜农“卖菜难”的现象也极大改善。
四、对西安市蔬菜流通及监管部门的建议
基于西安市蔬菜流通体系与监管机制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参考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蔬菜流通模式及经验, 建议政府职能机构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建设和完善。
首先, 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如今西安市相较于北上广等一线城市, 硬件设施的建设以及技术人员的配比都相差较多, 蔬菜产销组织化的提高、蔬菜流通配送的技术升级、质量安全的把关等, 都需要政府的资金支持和人才输送。
其次, 价格主管部门要配合有关部门, 严禁农贸市场等投资主体利用市场优势地位, 随意变更收费标准或收取其他任何费用, 并严格把控蔬菜品种、数量和价格, 平抑蔬菜市场价格波动。
再者, 应该建立健全信息沟通机制, 保障信息通畅, 并且覆盖主要蔬菜品种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 强化对蔬菜生产、市场和价格走势的分析预警, 引导蔬菜种植户、经营者合理安排生产经营活动。支持农产品生产基地与大型工矿企业直接签订购销合同, 减少蔬菜生产供应的中间环节。
总体说来, 西安在蔬菜供给体系建设上, 优势在生产, 难点在流通, 主要问题是协调。生产上要不断提高设施蔬菜的品种、产量和效益, 以增加淡季蔬菜的供应能力和蔬菜自给率;流通上要规划建设好各类市场, 增加竞争, 破除垄断, 减少环节, 降低成本, 推进蔬菜进社区的直销工程;协调上要由政府一把手负责, 设立专门机构定期协商。
参考文献
[1]洪涛, 李晓晨.完善我国蔬菜流通体系建设的思考[J].商业时代, 2013 (6) :36-38.
[2]谭支雄.蔬菜物流问题浅析[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12 (220) :29-33.
[3]华商报, http://www.sxdaily.com.cn/n/2014/0728/c46-5478989.html
[4]穆月英.日本蔬菜流通体系的启示[J].中国蔬菜, 2013 (1) :9-12.
[5]西安市商务局.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蔬菜有效供给体系研究报告h t t p://m a x.b o o k 1 1 8.c o m/html/2014/0914/9631844.shtm)
药品流通企业监管研究报告 篇5
一、调研的方法和资料来源
(一)对药品流通企业的日常监管
每年我们对辖区内的药品经营企业检查2遍(平时抽查和群众举报)除外,逐步完善了零售药店的日常监管制度,调研期间,我们共对辖区内200余家药品流通企业进行了日常检查,对药品流通企业通过认证后的经营情况进行了详细的了解。
(二)对药品流通企业进行监督检查情况
从201x年4月起,我局按照GSP标准展开了对药品零售企业的监督检查,共对200余家在通过GSP认证的药店进行了检查。现场检查时,检查员们对这些药店自通过认证后的经营情况、各项档案、操作记录进行全面综合的检查,从人员的培训教育、质量制度的执行情况、药品的购进、储存养护、销售和售后服务多方面获取了第一手资料。
(三)对201x年稽查队立案查处的案件资料进行分析调查中,我们认证的查阅了稽查队201x年来所查处的所有案件,对所有案件资料进行了整理分析。
二、调研的基本情况
201x年,在对200余家个体药品零售企业的检查结果分析,结果如下:约有70%的企业(140余家)存在违反《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的行为,只有25%的企业(50余家)是按照《规范》经营。药品经营企业的问题主要有:
(一)药学技术人员不在岗
在检查的药品零售企业中有60%的药店(120家)无药师在岗,20%的企业(40家)有一名药师在岗,20%的企业联名药师均在岗。
(二)各项药品质量管理制度未执行到位
在检查中,查阅各项操作记录,询问现场操作人员,发现所有企业均或多或少的存在不遵守所制定的质量管理制度、操作程序或工作职责的的情况,甚至有些药店的实际做法与所制定的制度、程序背道而驰。如,某药店制定的人员的健康制度要求直接接触药品的人员每年进行体检,实际上某验收员仅在20xx年药店新开办时体检过一次,以后再也没有过体检记录。此外,多项关键的质量管理制度,如,药品的购进、验收制度、药品的保管养护制度、药品的拆零销售制度、药品分类管理制度等,均未能得到很好的执行。
(三)设施、设备存在缺陷
部分企业的空调、冰箱等设备无法正常运作,无对设施设备进行正常检查及维护,甚至极个别企业在通过了认证以后,将空调、冰箱、等必要的设施设备撤走。
(四)各项操作记录不完整
所有的药店均或多或少的存在这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质量管理制度的考核记录、药品的购进、验收记录、中药饮片的装斗复核记录、营业场所的温湿度记录、药品的检查养护记录、设施设备的检查维修记录等方面。在检查中发现,20%的药店(20余家)自从通过GSP认证以后,再也没做过药品购进、验收记录,50%的企业(100余家)药品的购进验收记录不完整。
(五)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技能的水平不高
药品零售企业的从业人员专业技术水平不高,超过40%的企业的质量管理员弄不清楚常温、阴凉和冷藏的温湿度的范围,10%的营业人员不知道如何区分药品和非药品。质量管理员对本企业的质量管理制度、程序不熟悉,验收、养护人员对本岗位的操作不熟悉,药师对药品管理的法律、法规药品的基本知识等不熟悉。
(六)企业内从业人员的职责、分工不明确
零售企业的四大员必须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在检查中发现,部分药店的从业人员仅知道企业负责人是谁,质管员、验收员及养护保管员是谁都不清楚,就连自己的职责都不清楚,部分药店一人身兼质管员、验收员、养护员数职,部分药店从业人员根本未参加培训。
(七)依法经营的意识不高
检查中,对部分投资者进行了解,他们依法遵规经营的意识非常淡薄,认为依法遵规经营仅仅是为了应付执法检查部门,而与自己的经营无关,对违规经营被查处存在着较大的侥幸心理。
三、问题存在原因的分析
(一)盲目节约经营成本
投资者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获取更大利润,所有的药品流通企业都不例外,如果严格按照《新开办零售药店验收标准》申办,按照《药品质量管理规范》经营,那么药店的经营成本势必加大,这是显而易见的。配备空调、冰箱及电脑等设施设备,少数新开办药店,租借设备、临时聘请药师应付完验收检查、认证检查后,药师走了,设备也撤了。在某零售药店检查时,询问企业负责人,曾经在该店担任质量负责人的药师的情况时,发现他竟然不知道该药师是哪里的,原来该药师是别人帮着找的,只是每年给20xx元的药师证租金。因此,节约投资成本,是企业不守法经营的重要根源之一。
(二)投资人的法律意识不高
零售药店(零售连锁企业除外)投资规模小,属于小本经营,因此参与此行业投资的大多数素质不高,也不可能存在长远的规划。某镇某女士丧夫多年,全家的经济来源都指望着一家经营状况并不十分好的药店,和这种状况类似,全县家庭式的药店为数并不少。在对一家药店进行检查时,负责人直言不讳:“做一天算一天,谁愿意花钱花那么多精力去规范,再说全县的药店那么多,也不一定查到我们”。
(三)违规经营案件的查处力度太小
在对我县201x年立案查处的药品流通企业的案件进行分析时发现,201x年我局共对30余家企业立案查处,其中销售假劣药品的案件共5宗,非法购进药品案件20宗,超范围经营案件2宗。200余家药品零售企业,未按照《规范》经营的,查处4宗。可见,我局在针对企业未遵照《规范》经营的查处力度不够,这也就给企业一个错觉,即使不遵《规范》经营也没关系。
(四)监管目标过于庞大和监管人员非常有限的矛盾突出
我局稽查队目前配置8人,正常出发6人,全县270多家零售药店、4家药品批发企业、医疗机构200余家需要监管,稽查队人员已在超负荷运转,因此要加强监管力度,应考虑适当加强对稽查队的人员配备。管理目标过于庞大,而管理人员非常有限,是当前非常突出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
(五)监管的标准把握不准确、不严格
在检查过程中,少数执法人员对行使自由裁量权等标准的把握不太准确,执行不严格。检查结果影响了管理相对人的判断和守法经营的自觉性。
四、监管对策
(一)加强对执法人员的培训,提高素质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系统成立时间短,并且招纳新的公务员较多,绝大多数新人都没有药品监督管理的经验,必须不断的进行培训和再教育,对一些容易产生分歧的地方应该多沟通,多学习,提高执法水平。
(二)加大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
加大对投资人员、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技术、技能等,加大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战操作性,避免和杜绝培训的形式主义、走过场,考试人人过关。
(三)加大对违规经营的立案查处的力度
在201x年对药品流通企业立案查处案件中,其中销售假劣药品的案件共10余宗,非法购进的有20余宗,超范围经营的5宗。未按GSP标准经营的查处6宗。然而,根据《药品管理法》第十八条和第八十五条的规定,药品经营企业必须有真实完整的购销记录,购销记录必须注明药品的通用名称、剂型、规格、批号、有效期、生产厂商、购(销)货单位、购(销)或数量、购销价格、购货日期及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规定的其他内容,违反此条规定者,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吊销《药品经营许可证》。因此我们可以根据上述法律规定,适当的加大对上述行为的查处力度;
(四)建立完善的立案查处公开制度,使法律的警示作用完全发挥,探索建立完善企业的质量信用制度
法律是用来规范人的行为的准则,因为它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所以他最主要的规范作用体现于她的惩戒作用,正因如此,让欲违法者望而却步。因此,执法机关必须依法行政,利用法律这个武器,维护好药品流通的市场秩序。
1、建立完善的公示制度。每月或者每周在县电视台、电台或报纸等大众媒体公示药品流通企业的违法情况,迫使企业守法、遵规经营。
2、结合公示制度,加强药品经营企业的质量信用制度的建设。制定实施《全县药品经营企业质量信用管理办法》、《考核表证》等一系列的配套规定,利用广大市民的购买选择行为为企业制造守法遵规经营的压力,迫使企业自主规范。
(五)制定科学的药品经营企业监管制度
实施和完善网格化监管,制定监督检查办法,合理的利用广大药品质量信息员这一渠道,在监管的时间、地域的选择上对全县药品经营企业进行科学统筹监管,使所有的监督检查均是按照规定执行,减少人为的主观性的操作。彻底解决监管目标过于庞大和监管人员非常有限的矛盾,保证对被管理目标实施有效监管。
(六)完善执法责任制建设,完善执法过错追究制度的建设
流通监管 篇6
1 我市动物及其产品流通监管的基本现状
温州市人口密度高, 动物产品消费量大。据初步统计, 全市每天需要消费约1万头生猪、20万羽家禽和300其他各类动物产品。目前, 我市流通的动物产品有70%以上需从外省、外市调入, 且有继续增长的势头, 在满足消费的同时, 频繁的流通也带来了疫病传入与传播的隐患, 对我市动物疫病防控和畜产品安全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近年来, 为切实强化流通领域监督管理, 加固动物疫病防疫屏障, 控制动物、动物产品流通频繁所带来的疫病传播风险, 确保动物产品安全, 我们根据针对实际, 与时俱进, 积极采取一系列措施, 在做好认真扎实地抓好调入动物和动物产品的监管工作, 提高动物防疫和畜产品安全监管水平, 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主要做法是:
1.1 落实风险评估制度, 完善产销联防协作机制。
积极开展与输出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动物、动物产品产销联防工作, 确定省外产销联防县市, 作为我市动物和动物产品调运备案范围。同时, 视动物及其产品防疫风险评估情况, 对省外联防县市实行“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 对出现问题的区域实施暂停调入措施。
1.2 实施调运备案报验, 提高动物产品质量安全。
全面开展从省外调入动物及其产品备案报验工作, 实行调入前备案和调入时报验, 督促动物和动物产品调运、经营单位和个人认真自觉地执行登记备案、凭证调运和报验等相关制度, 指导调运主体到动物防疫风险小的地区调运。
1.3 运用网络信息平台, 加强流通领域检疫监管。
充分运用浙江省畜牧兽医局开发启用的动物及其产品流通监管系统, 实现备案报验信息网络化, 流通监管平台信息化。同时, 严格调运、经营单位和个人管理, 将具备资格调运主体有关信息进行登记造册并录入系统。
1.4 加强监督检查工作, 打击违法违规经营行为。
严把执法关, 加强监管力量, 增强稽查力度, 对终端市场进行监督检查, 发现违法违规调运、经营的, 严格按《浙江省实施〈动物防疫法〉办法》等有关规定进行立案查处, 决不姑息, 确保我市从省外调入动物和动物产品的安全。
2 目前动物及其产品流通监管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市调入动物及动物产品流通环节的监管工作总体上比较到位, 但是对于上市流通的动物及动物产品在分销 (分运、分宰、分储、分加工、分批次批发和零售) 环节的出证和监管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 难以得到有效的解决, 成为制约动物及动物产品流通监管工作水平的瓶颈。
目前, 已经检疫合格、具有大额检疫证明的很多动物、动物产品成批次上市, 需要通过市场或冷库等经销环节进行多次分销。分销渠道形式主要有动物经屠宰上市进入交易市场分销的、动物成批次进入交易市场 (点) 分销的、食用动物产品进入冷库贮藏后分销的等三种类型。在实际操作中, 很多动物、动物产品批发商在取得大额检疫证明后, 需要多次分销, 分销的动物、动物产品没有任何可证明检疫的凭证就上市销售。消费者购买此类畜产品时, 往往持有怀疑态度, 并且一旦发生动物产品安全事件就难以实施有效的追溯。究其原因, 从《动物防疫法》的规定看, 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完成产地检疫、屠宰检疫, 给上市流通的动物、动物产品出具相应的检疫合格证明, 其使命即已完成, 如果对不断分销的动物、动物产品出具检疫证明, 存在以下问题:
2.1 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没有这么多的官方兽医力量来出证。
2.2 检疫机构已经检疫了, 从动物产品的检疫来看应当是“静态”的, 再次对县境内分销动物产品出证, 不能算作是检疫行为, 而是监管行为, 所以不能收费, 成本太大。
2.3 动物、动物产品分销检疫监管的操作标准没有有效的依据。
2.4 动物产品多次分销, 有的可能因保存不当, 卫生指标不合格, 很可能造成食品安全事件, 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出了证, 责任就会转嫁过来, 压力太大。
3 强化动物及其产品流通监管的对策建议
因此, 为解决好上述问题, 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大力弘扬求真务实作风, 积极采取有效措施, 查找解决动物及动物产品分销的检疫监管难题, 促进动物及动物产品的流通监管工作, 确保动物产品经过严格检疫后持证上市销售。针对已经检疫合格, 具有大额检疫证明的动物、动物产品的分销的检疫监管问题, 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以供参考。
3.1 县境内分销的, 由经营主体根据原始的大额检疫证明出具信息凭证来证明, 并做好分销信息记录, 动物、动物产品凭信息证明在县境内上市分销。
3.2 分销出县境的, 动物、动物产品, 经营主体应按规定时限向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申报检疫, 并做好分销信息记录, 动物、动物产品凭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出具的检疫合格证明分销到县境。
3.3强化监督检查, 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要采取定期巡查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式, 强化对动物及动物产品分销的检疫监管, 督促经营主体规范建立管理台帐, 如实填写分销信息, 做到动物、动物产品进出相符, 即原始大额检疫证明出具的动物产品数量换发同等数量的分销信息证明和小额检疫合格证明。
总之, 上述建议措施如能得到实施, 将进一步完善我市动物及动物产品凭证交易和质量追溯管理体系, 实现动物及动物产品流通的信息可延续、责任可追溯, 确保上市动物产品安全, 方便动物产品流通, 促进动物及动物产品流通秩序的规范, 严格做到县境内畜禽养殖场养殖的活畜禽在本县直接销售的, 持《动物产地检疫合格证明》, 从县境外调入的活畜禽到本县直接销售的, 应持有《出县境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县境内屠宰加工企业屠宰的畜禽产品在本县销售的, 持《动物产品检疫合格证明》, 从县境外调入的畜禽产品在本县销售的, 应持有《出县境动物产品检疫合格证明》;已具有有效检疫合格证明的畜禽及其产品, 数量较大, 需要通过批发、交易市场等经销环节在县境内分销的, 持《分销信息凭证》, 分销出县境的畜禽及其产品, 须经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派驻的检疫监督人员查验合格后, 换取《出县境动物 (动物产品) 检疫合格证明》。
相关报道
各地加强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今年上半年重大动物疫病得到有效防控
流通监管 篇7
近几年商品质量问题频繁出现, 国家相关部委也下了很大力气进行整治, 但根本问题为何一直未能解决。尤其是苏丹红、孔雀绿、毒奶粉、三聚氰胺等食品质量问题屡屡发生, 严重地危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对这些恶性事件进行分析发现, 商品质量问题均是在消费领域大量暴露之后才得到监管部门的重视和采取补救措施。不合格的商品, 总能够轻易地逃过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的双重监管而流入到消费领域。而政府监管的有效性, 一次又一次地受到质疑和抨击。
流通作为生产和消费间的桥梁与纽带, 是社会商品质量监管的重要环节。同理, 商品流通领域作为距离消费者消费行为最近的一个环节, 在保障商品质量方面也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从历史沿袭来看, 一直由质监部门对生产和流通领域进行商品质量监管。在实际工作中, 质监部门的工作重心在生产领域, 对流通领域的监管相对来说要薄弱一些。2005年, 国务院将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督管理职能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划归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行使。其变动主要是考虑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本身是商品经营者的主管部门, 而且工商行政管理有“脚”——其工商所遍布各地。正是基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优势, 流通领域商品监管工作就移交过来。此后,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制定了《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测办法》作为其监管依据, 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监管手段是商品质量抽查与市场巡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然而, 流通领域具有什么特点并如何根据其特点设计有效的监管体系, 这一问题却未得到重视。其管理的思路基本沿袭了质监部门在生产领域的做法。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由于在商品质量监管的技术、设备和经验等方面比较缺乏, 监管的效果并不让人满意。而社会舆论更是多次批评整体效果, 特别是食品安全问题。如何发挥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的效率和效果, 是值得深入研究的一个问题。而研究这一问题, 最核心的就是研究的角度和方法。在以往的研究中, 更多的是流于就事论事, 尚未建立一个整体的分析框架。我们认为, 基于新机不对称理论来看待和剖析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问题是最有效的方式。
2 流通领域商品质量信息传递过程中存在的分析
2.1 基本理论回顾
(1)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体系构建研
究》 (07BZZ017) 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邓志旺 (1975-) , 男, 湖南郴州人, 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
现任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副教授, 主要从事政府管制研究。
信息不对称这一现象早在70年代便受到三位美国经济学家的关注和研究, 它为市场经济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信息不对称理论是信息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 指的是在日常经济活动当中, 某些参与人拥有其他参与人所不拥有的信息, 由此造成的在不对称信息下进行交易关系和契约安排的经济理论。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 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 而信息缺乏的人员, 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信息不对称现象在经济和社会领域普遍存在, 已经成为研究经济和社会问题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和研究视角。信息不对称是市场经济的弊病, 要想减少信息不对称对经济产生的危害, 政府和企业均要通过各种手段来降低信息不对称的程度。
这一理论为很多市场现象如股市沉浮、就业与失业、信贷配给、商品促销、商品的市场占有等提供了解释, 并成为现代信息经济学的核心, 被广泛应用到从传统的农产品市场到现代金融市场等各个领域。
2.2 流通领域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分析
信息不对称理论最初的研究对象就是商品质量 (“二手车”市场) , 而且经济学家将该模型扩展到整个商品市场, 并指出存在“逆向选择”问题——差的产品赢得市场。这就说明了假冒伪劣商品对市场的破坏作用:它们以低价出售, 有可能将好产品挤出市场, 并摧毁消费者对市场的信任, 导致市场的萎缩, 从而最终降低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但是, 无论是生产优质产品的厂商还是消费者, 都在努力找到更好的传递信息和搜索信息的途径。
尽管信息不对称理论涉及到商品质量问题, 但是在我国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方面却没有得到重视。事实上, 流通领域与生产领域相比, 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更严重。首先, 负责流通领域监管的工商部门本身对商品质量监管问题没有经验, 且并没有建立如质监部门类似的一套技术手段;其次, 流通领域的主体更多, 稳定性更差, 主管部门想要获得信息更难。我们下面专门对商品流通领域的信息流通进行分析。
商品流通领域是指从“厂门到家门”之间的领域, 也就是商品从批发到零售所经历的过程。我们延伸一下, 把整个商品的流通归纳为“商品生产者——商品批发商——商品零售商——消费者”, 看看这一过程买卖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情况:
(1) 对于商品生产者——商品批发商关系来说, 商品生产者是卖方, 商品批发商是买方, 因而批发商属于信息贫乏方。考虑到批发商往往是专业从事某类甚至某一品牌的批发活动, 其与生产商有大量的接触并可通过自有的专业设施设备或通过购买专业的质量鉴定服务来获得比较充分的商品质量信息, 因此在生产者与批发商之间往往信息比较对称。
(2) 对于商品批发商-零售商关系来说, 批发商是卖方, 零售商是买方, 因而零售商属于信息贫乏方。考虑到零售商往往大批量进以对商品质量有较好地把握。但是对于规模较小、销售品种变化较大的零售商来说, 其技术手段、经验落后或缺乏, 可能导致其质量辨别能力有限。
(3) 对于零售商—消费者关系来说, 零售商是卖方, 消费者是买方, 因而消费者属于信息贫乏方。对于消费者来说, 其商品专业知识比较贫乏, 信息渠道有限, 往往是对商品信息无法把握。口碑相传、品牌、广告、现场感知、以往经验和销售人员的介绍是其做出商品质量判断的主要信息来源。
可以看到, 商品质量的信息在从生产者到最终的消费者这一链条中逐级衰减, 信息不对称状况越来越严重, 尤其是对末端的消费者来说。对流通领域商品质量信息分析, 得到如下主要结论:
(1) 商品质量信息随着商品不断转移而衰减是必然的一个客观事实。要保证质量信息百分之百地从批发商到达消费者, 既不可能, 也没有必要。
(2) 商品质量信息在整个传递过程中, 批发商到批发商或者批发商到零售商过程中由于这些主体具有专业工具和手段去鉴别上游企业提供的商品的质量, 而只有零售商到消费者环节中消费者往往不具备这一能力, 因此这一环节信息衰减的幅度最为厉害, 也就是说受信息不对称影响最为严重的是消费者。因而, 作为政府来说, 如何让消费者有更多渠道获得其做出判断商品质量所需要的信息是消除商品质量信息不对称的重要入手点。
(3) 政府监管时面对品种繁多且快速变化这一状况, 也面临信息不对称。在这一状况下, 如何保障监管的有效性也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3 构建新监管模式的方向
正如前文所分析, 商品质量信息随着商品不断转移而衰减是必然的, 政府要规范的是保证必要的信息能有效地传递到最终消费者, 以保证消费者的权益。消除或者说减弱信息不对称, 是政府监管工作的重点。
目前监管部门的直接监管对象为商品, 主要的手段是商品抽检。这种方式的有效性值得怀疑。由于流通领域具有商品品类多、变化快的特点, 通过抽检方式来获得全面的商品质量信息往往不能并可行。而且, 负责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的工商部门本身对商品质量监测技术和设备都不了解。从发展的眼光来看, 监管部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构建新的监管模式:
3.1 监管对象的重点应该从商品转向商品经营者
按照国家工商总局制定的《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测办法》所认定的, 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主要以商品抽检 (后改为监测) 为主要手段, 监管的直接对象是商品。这一思路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流通领域商品品种品类繁多且变化极快, 在抽检人员和经费有限的情况下根本没有办法预见性地发现质量问题并提前做出部署。从最近数年来看, 重大的商品质量问题均不是工商部门因抽检而发现的, 反而是消费者遭受重大损失后通过媒体曝光后反馈到工商部门的。二是工商部门本身在直接的商品质量检测等方面没有专业、设备和人员优势, 其专业能力和经验主要体现在管理商品经营者方面。
如果监管对象重点放在商品经营者身上, 有两个好处:一是商品经营者相对商品来说, 其稳定性高、数量少, 而且能结合工商部门的年检等工作, 操作起来成本更低、手段更丰富;二是商品质量问题泛滥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商品经营者对进出货控制不严, 甚至有意
建议工商行政管理管理部门未来日常监管的重点从原来的商品监测转向商品经营者的经营行为。
3.2 建立严格的商品准入制度, 通过准入条件规范商品质量信息, 减少信息不对称
无论是商品经营者进货, 还是消费者选择商品, 或者监管部门监管商品, 都需要降低交易成本。因此, 规范商品外包装的商品质量信息, 是一个有效途径。如商品包装、商品说明等方面提供真实可靠、可追溯的相关商品信息, 鼓励优秀企业以自我声明的方式提供更加充足的市场信息。
通过对批发环节 (批发商) 、零售环节 (零售商) 设置准入制度, 要求其建立规范的进出货制度, 保障进入流通领域的商品达到质量标准。
3.3 通过多种渠道直接对消费者进行消费教育和提示
根据我们的调查, 消费者感知商品质量所依靠的信息主要有舆论信息、场所识别信息、商品品牌信息、商品外包装信息、商品感官传递信息, 其中特别要重视舆论信息。目前各类媒体一般都有商品质量方面的信息报道和披露, 而且影响面广。以深圳市政府为例, 每个月都定期在主要报纸发布商品质量监测报告, 通过这些报告在媒体公开发布可以有效地向消费者传递信息。
3.4 利用质量监督相关机构优势信息, 构建多方参与的监管体系
作为监管部门, 无论怎样努力, 能获得信息都是有限的。而实际上, 在整个社会体系中还有很多主体因其职责而获得了大量的信息。很遗憾的是, 目前这些信息并未引起重视并用来预警。
(1) 新闻媒体部门。事实上, 三聚氰胺等事件正是媒体的长期跟踪报道才最终引发了主管部门的关注。因此, 如何建立与媒体间的商品质量事件的信息沟通是非常重要的。
(2) 大型流通企业。大型流通企业对商品质量往往把关比较严格, 在商品入场时大批量重复抽检能及时发现某类或某一品牌产品存在质量问题。但目前这种信息为内部信息, 并未被质量监督部门利用起来。
(3) 大型质量检测机构。受企业、政府、消费者个人等委托进行商品质量检测的专业机构, 其在日常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的商品质量信息。这些信息对于监管部门确定监管重点、建立预警机制也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M].中国计量出版社, 2000.
[2]中国消费者协会.消费者保护理论与实务[M].工商出版社, 2000.
流通监管 篇8
医疗器械作为用于预防、诊断、治疗人体疾病的特殊产品,普遍存在着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人体伤害的风险,这种风险存在于医疗器械设计开发、生产、流通和使用等各个环节[4]。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标准YY/T0316—2008/ISO 14971:2007《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对医疗器械的应用》(2009年6月1日起实施)也强调,风险管理过程并不随医疗器械的设计和生产而结束,而是继续进入生产后阶段;生产后阶段包括产品的运输、贮存、安装、使用、维护、修理、更改、停用和处置等。
通过对辖区隐形眼镜流通市场现状开展了调查和研究,依据风险管理原则对加强角膜接触镜流通环节的监督管理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了相关对策,期望能对保障公众用眼安全有所帮助。
1 上海市闸北区隐形眼镜流通市场经营现状和存在问题
本区内集聚了“青云路眼镜商业特色街”(包含日月和开泰眼镜市场)、三叶眼镜市场、不夜城国际眼镜城等具有全国知名度的眼镜批发市场,共有眼镜经营单位约500多户,占据全市眼镜市场相当份额。目前这四大市场的经营模式主要是批发兼零售,而以零售为主。
1.1 隐形眼镜批发经营户持证率低、零售经营户占绝对数量
依据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印发的《关于加强角膜接触镜经营企业监督管理的意见》(沪食药监流通[2006]749号)的规定,从2007年1月1日起从事角膜接触镜及护理液批发业务的企业必须持《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经营。截至2009年11月,辖区内持有有效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的隐形眼镜批发经营户仅14家,其中除了7家位于青云路眼镜街上,其余7家都不在四大批发市场内,而分散于全区其他商务楼宇。在被调查的青云路眼镜街150户经营户中,对隐形眼镜的经营模式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一)持有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从事隐形眼镜批发,占5%;(二)无证从事隐形眼镜批发,或同时兼零售,占5%;(三)以经营镜架眼镜为主,以储备少量隐形眼镜置于柜台进行零售,此类经营户约占30%;(四)隐蔽零售隐形眼镜,此类经营面户上只经营有架眼镜,但往往会应顾客需要临时到市场内其他商户购买后再转手卖给顾客(俗称“搬砖头”现象),此类经营户约占60%。三叶和不夜城眼镜批发市场内隐形眼镜经营状况与青云路眼镜街基本类似。概括而言,辖区内眼镜批发市场内约90%以上的经营户有零售隐形眼镜的行为。
1.2 隐形眼镜零售经营软硬件水平低,零售隐形眼镜如同销售普通商品
由于本市对隐形眼镜零售没有制定许可证管理制度和配套标准,多数隐形眼镜零售经营户对于隐形眼镜属于国家三类医疗器械的管理意识淡漠,实际经营软件和硬件配备水平低。以浙江省《角膜接触镜零售企业现场检查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检查标准”)为参照进行对比发现,隐形眼镜零售实际经营条件离浙江省相关许可门槛有较大差距。此外,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大多数经营户零售隐形眼镜如同销售普通商品,未能索取和提供隐形眼镜产品的注册证和供货方资质资料,未对购销进行记录,对顾客佩戴隐形眼镜进行专业指导以及不良事件报告等更是无从谈起。
即便是少数持有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的隐形眼镜批发兼零售的企业,他们在硬件设施和管理制度等方面也仅是符合“批发”许可的要求,离零售验配企业“检查标准”相距甚远。
1.3 部分批发企业诚信缺省、凸现安全隐患,侵犯消费者权益
调查发现,部分无证批发企业借口从事零售经营而回避相关的行政监管,其经营条件也未能符合本市相关隐形眼镜批发的许可规定。他们在进货时仅对产品索取注册证,未索取供货商的《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或《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其中一些仓库面积小甚至以阁楼为仓库的企业,不仅无法做到划分“四区”,而且仓储卫生和温湿度等也难以保证。
调查发现,某批发进口隐形眼镜产品的经营户存在海关进口报关数量与销售数量不匹配、在国内进行产品加贴标签等情况,有国内贴牌生产或制假售假之嫌。
调查还发现,某入驻商务楼宇的批发经营户未取得《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机构资格证书》,却通过互联网络进行零售直销。该公司居然还利用公司主营网站公然宣称其是“中国第一家获得政府批准的从事网上销售隐形眼镜的企业”,来蒙骗信息不对称的消费者。
2 应用风险管理理念,开展对本市监管模式下隐形眼镜流通使用环节的公共风险探讨
YY/T0316—2008《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对医疗器械的应用》指出,“作为一般的概念、涉及个人、组织或政府的某些活动,或可能会使这些或那些利益相关方处于危害之中,或可能对其有价值的物品,造成损失或毁坏。由于每个利益相关方,对于发生损害的概率及其严重度具有不同的价值观,风险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课题”。实施医疗器械的风险管理需要在统一基本原则(即保证医疗器械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前提下,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因产品而异,因企业而异[5],主要目的是降低患者的风险。当前的流通使用环节这一特定环境中,对隐形眼镜进行风险管理涉及到的利益相关方,主要包括消费者、地方监管部门、隐形眼镜零售和批发企业。
2.1 消费者从流通市场购买和使用隐形眼镜的安全风险
由于隐形眼镜直接附着于角膜上,因而具有一定的佩戴禁忌症,如眼部禁忌症、全身禁忌症、个体条件禁忌症及环境条件禁忌症等。因此,患者如有青光眼、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高血压、贫血、代谢病、泪囊炎、翼状胬肉、结膜炎、角膜炎及眼部细菌感染等均不能配戴隐形眼镜。妇女在妊娠期或更年期及经常接触灰尘、有毒有害物的人也不宜配戴[6,7,8,9]。此外,由于隐形眼镜内表面会吸附泪液、分泌物、蛋白、类脂物质、细菌和异物颗粒,需要消费者正确使用专门护理产品对隐形眼镜定期进行消毒、清洁,否则会影响眼镜的透气性或引起感染,导致角膜溃疡甚至穿孔,严重损害眼睛健康[8,10,11]。因此,作为医疗器械,验配隐形眼镜的要求应该非常严格,需根据专业的眼科医生的问诊和检查,在排除佩戴隐性眼镜的禁忌症后,在准确验光得出眼睛的矫正数据基础上,尚需依靠专业的设备对角膜直径、角膜曲率、眼压等进行检测后,方可选择适当的隐形眼镜产品[10]。此外,还需要医生对消费者在验配后的日常佩戴进行专业指导和跟踪复查[12]。
因此,目前本市监管模式下,消费者从不需许可的隐形眼镜零售企业购买和使用隐形眼镜的危害形成因素(损害的潜在源)有:(1)零售企业产品进货缺乏质量验收;(2)经营场所设施卫生差,储存条件偏离规定要求的环境条件,缺乏专业养护;(3)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缺乏隐形眼镜验配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不能正确把握佩戴适应症和禁忌症,不能正确测量屈光度,未有正确的佩戴指导;(4)企业缺少专业的售后跟踪服务;(5)企业和消费者对不良反应事件难以认定,未能报告;(6)消费者由于缺乏正确指导,隐形眼镜和护理产品使用不当,易导致角膜各种病变。
而大部分批发企业由于不和消费者发生直接联系,其对消费者构成的危害形成因素,主要在于产品的购进验收和储存养护是否规范方面。因此,消费者来自于零售企业的风险显然要高于批发企业,因为前者损害因素多、损害程度大,后者损害发生概率小、损害程度小。
2.2 监管部门在目前监管模式下承担的责任风险
本市目前采用仅对隐形眼镜批发企业发证,未将零售企业纳入许可范围的监管模式,监管部门承担的责任风险主要为对零售企业不予许可的行为有行政不作为之嫌。
2.3 隐形眼镜经营企业在本市目前监管模式下的经济风险
在本市目前监管模式下,隐形眼镜零售企业不需许可几乎无经济风险,但大量零售企业的存在极大增加了消费者的风险。这显然与医疗器械风险管理中主要“把消费者风险减至最低”的主要目的和“保证医疗器械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基本原则背道而驰。
本市目前对隐形眼镜批发企业的许可采用的都是通用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发证的要求,因而在此对其经济风险不予专述。
3 依据“风险可接受准则”,开展对本市目前监管模式下隐形眼镜流通使用环节的公共风险评价
风险可接受准则是用于医疗器械风险是否可接受的决策的依据,按照风险可接受准则进行判定是一个医疗器械产品的风险和预期用途受益相平衡达到最大优化的反复过程。这对于风险管理过程的最终有效性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对于每一类别医疗器械都应制定适宜的风险可接受准则[13]。基于可接受准则,风险管理活动的各种结果分为三大类,即广泛可接受区、合理可行区(ALARP region-As Low As Reasonably Practicable Region)和不容许区[5]。
如前所述,隐形眼镜流通使用环节的公共风险是消费者安全风险、基层政府的责任风险和隐形眼镜经营企业的经济风险的综合,其中消费者安全风险是是该类产品风险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依据风险可接受准则,对本市目前监管模式下隐形眼镜流通使用环节的公共风险评价如下:
如图1所示,在本市目前监管模式下,隐形眼镜流通使用环节的综合风险主要是消费者来自零售企业的安全风险和监管者未对零售企业许可的行政不作为责任风险。其中,消费者来自零售企业的安全风险巨大,显然违背了风险管理的要求;监管者未对零售企业进行许可的做法也有悖于我国的法律法规,这两点显然属于不容许区。因而,目前本市对隐形眼镜零售企业不予许可的监管模式,其责任风险是不容忽视的。
4 关于优化地方监管模式,加强对隐形眼镜在流通使用环节监管的探讨和对策
基于风险管理的主要目的是降低消费者的安全风险,对隐形眼镜流通使用环节的地方监管模式进行优化的关键点,在于对消费者来自零售企业的多种安全危害因素作进一步分析,找出其中的核心因素。笔者认为,大多数零售企业的验配能力(人员设备)差,成了消费者使用隐形眼镜的最大危害因素,因此目前对佩戴软性角膜接触镜给予全程医学指导仍有必要性[12]。而作为应用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的先驱之一的美国FDA,早在2005年通过在《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增加520(n)条,规定包括美容平光隐形眼镜在内的所有隐形眼镜属于医疗器械,经营者必须凭有效处方销售隐形眼镜[14]。日本、欧洲各国隐形眼镜的销售也必须由眼科医生、视光师等专业人员验配。
鉴于我国在预防和控制医疗器械(包括隐形眼镜)上市后风险方面还存在其他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1)在法律法规方面,现行《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和《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管理办法》对医疗器械经营“批发”和“零售”至今没有概念界定,也没有规定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和批发企业不得将产品提供给他人从事无证生产经营;(2)在标准体系方面,GB11417.2-89《软性亲水接触镜》中有关“配戴基本要求”等内容过于简单;(3)监管部门重审批轻安全风险控制的倾向尚未根本扭转;(4)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上市后评价工作进展缓慢;(5)消费者使用医疗器械(包括隐形眼镜)自我保护和防范意识薄弱。(6)部分企业诚信缺失,社会责任意识淡漠等。
结合中国国情和隐形眼镜行业发展实际,加强隐形眼镜流通使用环节监管,有效控制消费者安全风险的对策,建议如下:
(1)亟待全方位多层次地完善医疗器械监管法律法规,完善隐形眼镜标准体系,制定专门的隐形眼镜风险管理准则以及上市后的监督管理操作指南。
(2)建立对隐形眼镜流通使用环节的地方监管新模式:(1)对隐形眼镜批发和零售企业都实施许可准入制度。(2)对隐形眼镜零售企业不作人员、验配场所和验配设施设备的许可要求,适当降低对经营场所(含仓库)的面积要求,改由医院和有资质的专业验配机构(包括品牌隐形眼镜专业验配中心)制定配戴隐形眼镜诊疗规范,开具隐形眼镜配戴建议书证明。(3)要求隐形眼镜零售企业必须做到规范进货渠道、规范储存养护和规范销售服务(严格执行凭隐形眼镜配戴建议书证明销售)“三规范”,并做好相应记录备查。
(3)建立医院、专业验配机构和经营企业等隐形眼镜不良事件监测点,全面贯彻实施《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管理办法(试行)》(国食药监械[2008]766号),健全医疗器械溯源追踪系统,加快修订《医疗器械召回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并予以全面贯彻实施。
(4)开展对经营企业、医院和消费者医疗器械监管法规和隐形眼镜各种专业知识的强势宣传。
(5)重视行业协会,加强行业管理和服务;充分动员利用各方力量,联合商委、工商、质监等职能部门建立隐形眼镜经营商业规范,取缔无照无证经营,维护市场秩序。
(6)建立完整的、公开的诚信征信平台和医疗器械产品信息库。
5 对建议的隐形眼镜流通使用环节地方监管新模式进行风险预测
如表2所示,对策中所建议的地方监管模式全面降低了利益各方的风险,符合风险管理“在一个肯定有风险的环境里把风险减至最低”的目的,以及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的统一基本原则即“保证医疗器械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要求,因而在理论上是一个较为优化的监管模式。
6 结语
流通监管 篇9
春节期间盱眙县食品市场秩序稳定
春节期间, 盱眙县食品药品监管局从重点环节入手, 落实监管措施, 进一步加大食品安全工作力度, 全县节日期间食品市场秩序稳定有序, 未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据了解, 盱眙县开展了节前食品市场专项检查, 重点检查食品经营户执行索证索票、购销台账等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落实情况, 检查不合格食品退市制度、食品安全信息公示制度以及包装和散装食品售前包装及标签标识信息情况, 对以肉制品、乳制品为主的食品、超市、农贸市场、餐饮业“年夜饭”等进行全面检查, 严防不合格产品、无包装、过期变质食品流入市场, 对发现问题的立即就地处理, 并从重给予处罚。这一系列措施在春节期间取得了良好成效, 未发现违规违法经营行为和食品安全事故。
盱眙工商局加强食品流通监管
春节期间, 为确保老百姓能够吃上放心安全的食品, 盱眙县工商局还加强了春节及两会期间食品流通监管。
盱眙县工商局抓住重点人员, 对辖区内大型商场超市、从事批发配送、经营婴幼儿乳粉的主要负责人和食品安全管理员开展行政约谈, 指导他们切实把好进货关, 不进标签标识不符合法律、国家标准要求的食品, 恪守诚信经营承诺。工商干部分片包段, 横向到边, 纵向到底, 不留死角, 按经济户口专项检查要求, 打印检查表, 深入到每一户食品店检查经营者索取“票证通”情况, 深入到食品批发商检查经营者索证索票及进销货台帐情况, 并将实地检查情况及时录入正版软件。
同时, 在节日期间, 盱眙县工商局还抓住重点区域, 对车站、码头、城乡结合部、学校、旅游景区等重点区域内的食品店的过期、变质、三无等三类问题食品进行集中清理整顿。
另外, 在重点时段, 设有节日应急值守。保证节日期间举报投诉电话畅通, 对涉及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的投诉、举报, 在第一时间受理、处理、反馈, 确保节日期间食品安全。
开展“关注餐饮安全, 寻找笑脸就餐”活动
为了让消费者吃得放心、吃得健康, 春节期间, 盱眙县开展了“关注餐饮安全, 寻找笑脸就餐”活动。
【流通监管】推荐阅读:
食品流通环节的监管由10-15
流通领域食品监管发言材料08-13
北京烟花爆竹流通安全监管10-24
药品流通企业监管研究报告10-28
市药品流通监管重点工作方案12-24
县2011年药品流通监管工作总结05-22
关于流通环节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08-08
对互联网食品流通环节监管的思考06-09
市工商局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总结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