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流通

2024-09-26

农资流通(精选3篇)

农资流通 篇1

一、农资流通企业信任缺失现状

总体而言, 我国农资流通企业的现状难以适应市场发展的新变化, 在农资经营信任缺失方面严重。

(一) 原有“主渠道”在信任影响力方面日渐衰弱。

由于历史原因, 农资流通企业长期处于国家的行政保护下, 没有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产权主体结构比较单一, 人才流失严重, 经营机制和市场观念落后, 低水平重复的组织结构, 使整体竞争力低下。全国农资流通渠道放开后, 农业生产资料经营活动已不是传统的“采购加供应”, 国有主渠道“一手遮天”、“包揽天下”的局面被打破, 各种经营体制 (尤其是民营和个体企业) 异军突起, 农资市场出现了经营渠道纷杂, 农资公司、农业“三站”、个体经营同台唱戏的局面。面对汹涌而至的竞争大潮, 国有“主渠道”的自主发展、自主创新的意识淡薄, 在营销观念和营销方式上并没有发生多少变化, 致使企业销售利润低、亏损严重、过期产品积压、债务缠身、应收账款高、不良资产多、各项开支居高不下、冗员多、社会负担重, 甚至有些地方的主渠道名存实亡, 形同虚设。在农资经营渠道逐渐萎缩的情况下, 原有“主渠道”的品牌形象、信任形象惨遭重创。

(二) 恶性竞争, 为信任缺失推波助澜。

由于不花钱或花很少的钱就能取得代理经营权, 经营单位在进货时更倾向于多多益善, 同种类型、同等功能的产品一概来者不拒, 一家经销商甚至能代理几十种品牌。经营者对此无本买卖乐此不疲, 生产企业往往破罐子破摔, 反正卖货才是硬道理。经营单位虽然以赊 (代) 销的方式避免了巨额运转资金的投入, 减少了经营风险, 但假冒产品仍然乘虚而入, 以致毁了声誉, 砸了牌子。

(三) 部分生产主体信任缺失。

一些农资生产企业规模小、条件差、技术水平落后, 无严格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在生产经营理念落后、道德水准沦丧的条件下, 有的短斤少两, 克扣消费者;有的故意把不合格产品推向市场;有的为了销售故意“标新立异”, 将复混肥改称为“腐殖酸二铵”, 造成名称上的混乱;有的将复混肥中的腐殖酸、氨基酸等微量元素也计算在总养分之中;有的故意将复混肥的总养分标高;有的产品在包装上不标注生产日期、有效期限、中文汉字说明书;有的伪造、涂改产品经营单位名称、地址、有效期和有关质量标志;有的伪造批准文号和合格证;有的故意夸大使用效果、使用范围等;有的将还在试验和审查中的产品进行不实的宣传;有的混淆关键性概念、打擦边球、钻管理上的空子等。

(四) 农资经营人员素质较低, 农民防范意识差。

农资经营人的用人管理不严, 不少经营人员对自己经销的农资不懂, 没有经过专门培训, 甚至还有意无意地对农民进行误导;售后服务差。另外, 农民对不同地膜、化肥、农药等农资的运用, 主要是凭经验、靠感觉, 有的甚至是道听途说, 而对相关的科技知识掌握得很少, 在购买农资时常常存在较大的盲目性, 加之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农民的这些弱点, 农民很容易上当。

(五) 监督主体信任缺失。

农贸监督职能划分存在弊端, 影响监管效能。目前, 对农资监管包括农业、质检、工商等部门。农业部门是农资的行业主管部门, 兼有执法权;质检部门负责生产领域商品质量监管;工商部门负责流通商品质量监管。这样的职责划分看似明确, 实际上存在很多弊端, 很容易造成执法过程的“中断”。无论是农业部门, 还是工商、质检部门, 受执法领域的限制, 都不能将查处的案件一追到底, 往往贻误最佳办案时机。在基层, 这样的职责划分是造成多头执法、重复执法、执法不利的根本原因。

(六) 拖欠违约。

大部分企业均不同程度的存在企业间相互拖欠货款的情况。贷款的严重拖欠, 导致一些企业的资金周转困难。造成企业间货款相互拖欠的主要原因:一是缺乏适销对路的产品;二是市场竞争激烈, 许多企业为抢占市场份额, 被迫先发货后催款, 由此造成大量拖欠;三是缺乏正确的营销机制;四是一些企业信用观念淡薄, 不履行销货合同, 恶意拖欠。

二、“诚信农资”的营销对策

(一) 以改制为突破, 建立诚信农资流通组织。

我国重点农资流通企业, 是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 农业生产资料经营有着完整的网络和模式, 即按省、市、县、乡设置经营机构, 层层计划分配资源, 随着农资市场的逐步放开, 经营主体多样化, 假冒伪劣农资开始充斥市场。究其原因, 在于农资产品价值低而份量重, 加上其化学特性, 使得农资产品的流通与保存成本高、风险大、利润低, 非专业流通企业往往亏损经营, 制假售假便成为他们减少亏损的惯例。四川省农资集团为了培育货源基地, 除了巩固和发展农资商品的总代理、总经销, 还采取收购、租赁、参股等方式, 低成本发展化工实业。安徽省农资公司整个架构设置打破省、市、县、乡四级传统模式, 按照经济区域、物资流向和现代企业理念, 下设控股公司, 实行纵向一体化发展战略。山东省农资有限责任公司在营销上实施“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广泛联合、规模发展”的市场战略, 活力重现。

(二) 以服务为核心, 塑造诚信农资经营品牌。

建立自己独立的经营销售品牌, 拥有自己的商标、包装、服务等方面的形象标识以成为企业参与竞争的一个重要模式。然而, 我国的农资流通企业却很少有自己的商标, 企业名称大多是地名加公司, 谈不上什么品牌识别。事实上, 我国农资流通企业有良好的销售网络和信誉基础。充分利用这些无形资产, 发展自己的品牌, 应该是大有作为的。经营品牌的良好信誉也有利于提高品牌忠诚度, 促进农资销售。眼下已有一些企业在尝试以经营品牌为核心的农资连锁经营, 导入形象识别系统, 规范经营模式, 取得了初步成效。

(三) 以连锁为纽带, 建设诚信农资流通网络。

农资连锁, 实际上是对传统供销合作社经销网络的再整理, 对有信誉和经济基础的网点, 使其成为基层“加盟店”, 网络延伸至乡镇村。这些加盟店与总公司对接的桥梁叫直营店或配送中心。连锁对于农资公司来说, 不仅仅是重拾旧河山, 更是寻求利益再分配, 在掌握直营店与加盟店的比例中, 把握赢利与服务的和谐关系。在实践来看, 推进农资连锁经营的组建模式, 发展农资连锁经营, 组建形式各异、有效连锁模式包括:

1、大型农资企业拉动型。

以有诚信的大型农资经营企业为依托, 通过物流配送等规范化服务, 实行农资连锁经营。四川新朝阳农资连锁有限公司是成都新朝阳集团旗下的一家大型农资连锁经营企业, 国内五千多家连锁加盟店覆盖了川渝农村广大区域。公司代理了多家国内外优秀农资生产企业的农资产品, 在川渝农资经营界率先提出“本店产品概无假冒伪劣、产品无效退款、有害索赔”等质量保证诚信理念, 受到农民欢迎。

2、农资生产企业直销带动型。

以品牌产品的农资生产企业为依托, 组建上下联动的连锁配送网络, 经营品牌农资产品。江苏“苏农测土配方肥料公司”除了生产“苏农牌”配方肥外, 公司还在省、市土肥站的指导下, 成立“测土、配方、生产、供配、销售”一体化的连锁供销模式, 为所辖县 (市) 生产、供应安全可靠的、适合各种土壤、各种农作物需要的配方肥料, 全面带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应用。

3、科研、推广结合型。

以科研院 (所) 和农技推广体系为依托, 组建县 (市) 、乡 (镇) 、村三级放心农资连锁配送服务网, 为农民提供农资和农技的全方位服务。

4、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导向型。

以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为依托, 建立农资连锁经营网。龙头企业根据无公害绿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要求, 对农产品生产基地使用的农资来源、质量标准、药物成分、重金属残留等提出统一技术要求, 实行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的连锁经营模式。

(四) 以资本运营

为利器, 打造诚信农资联合舰队。农资流通要转变观念, 需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营机制大胆创新, 狠抓企业资产结构的优化, 清理盘活各种资产, 增强自身造血功能, 通过收购、改组、兼并等方式在系统内建立不同方式的联合合作形式,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实行产权多元化, 形成具有现代营销管理水平和高度文化内涵的特大型农资连锁流通和生产企业集团。并充分优化资源配置, 形成供销联盟, 成为利益共同体, 实现产、供、销一条龙, 生产企业利用流通企业销售网络、渠道、仓库, 流通企业利用生产企业资金、品牌, 在联盟中盘活各种资产使之产生最大的效益。

三、基于信任的经销商评判与选择

选择经销商要全面评估, 从经销商的发展意识和经营理念、产品质量达标程度、合作意愿、在同业中的信誉度、销货保证承诺、管理能力、企业实力、行销意识、市场能力、口碑等方面进行全面的、综合的评估, 并制定不同对策。根据市场战略理论, 结合行业的实际情况, 对通用电气公司进行改进, 总结出具有独特特色的农资流通企业经销商评估指标体系, 同时建立依据合作引力和业务实力为坐标的策略选择图。 (表1、图1)

策略选择:

第一象限区的经销商:合作前景好, 企业实力雄厚。应采用力保优势战略, 集中资金, 鼎力支持, 实现高质量。

第二象限区的经销商:合作前景好, 企业实力中等。应采用发展战略, 甘冒风险, 从长远出发, 在重视收益的同时, 采取积极支持政策。

第三象限区的经销商:合作前景很好, 但目前企业实力较弱。应采取扶持战略, 以帮助其发展壮大为目标。为追求长期、长远收益, 应该适当提高当前投入支持量, 虽然眼前收益较低, 但可以迅速提高其企业实力。

第四象限区的经销商:该企业实力雄厚, 合作前景一般, 应采取维持现有市场地位的战略, 注意抓住市场机会, 维持与扩大收益性。

第五象限区的经销商:合作引力与企业实力均属一般。应采取稳定平衡战略, 重视确保收益和风险性较小的投资。

第六象限区的经销商:合作引力一般, 企业实力较弱。应采取有选择的投入策略, 而且将投资控制在一定限度内。

第七象限区的经销商:合作引力较小, 企业能力很强。应采取收获战略, 及以实现企业收入最大化为目标, 以便将由此经销商所获收益转到有前途的经销商上去。对这类经销商应尽可能减少投入, 除非有希望进一步提高其合作引力。

第八象限区的经销商:没有合作前景, 企业实力一般。应停止投入, 力争短期内收回目标收益, 为淘汰该客户做好准备。

第九象限区的经销商:合作引力和企业实力均很小, 应坚决采取淘汰策略。要以回收资金、减少损失为目标, 果断的加以淘汰, 将剩余资源投入到其他经销商上去。

综观上述各象限经销商的特点, 企业应将发展重点放在第一、第二、第四象限中去, 采用积极发展战略, 重点投入, 重点经营;而对于市场引力弱的第六、第八、第九象限, 应采取收缩退却策略;对第三、第五、第七象限, 可采取维持策略。

四、结论

我国农资物流企业是供销合作社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的经济条件下, 农业生产资料经营有着完整的网络和稳定的模式, 按省、市、县、乡设置经营机构, 层层计划分配货源。随着农资市场的逐步放开, 经营主体多样化, 假冒伪劣农资开始充斥市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利用供销社系统的网络、人员资源, 发挥农资流通企业的运输、仓储以及资金优势, 建立新的流通秩序, 使农资流通企业重新回到农资流通主渠道上, 成为业内共识。农资流通企业通过改制与市场环境相对接, 其核心内容是通过建立自有的网络, 形成稳定的利润链条。农资流通企业是“渠”, 上有水源, 下有水田。新的农资流通业态努力建立自营水源地, 通过品牌、资金的运作, 掌握品牌产品, 通过品牌产品的经营, 打造农资流通企业的经营品牌, 这是中国农资流通企业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连会仁, 王耀球.农资流通企业的供应链管理[J].铁道物资科学管理, 2005.1.

[2]薛秀娟.强化诚信体系建设减少假劣种子案件[J].中国种业, 2006.7.

[3]姜利民.信用管理——农资企业面临的新课题[J].农资科技, 2006.2.

农资流通 篇2

农资流通渠道选择合作伙伴主要分三大群体:上游厂家、同行流通企业、下游农资零售终端和种植户。这里我们重点讲一下流通商与流通商之间的合作。

古语道:同行是冤家。这句话欺骗了很多人,其实流通企业因为单个个体实力较弱,应该团结合作,抱团过冬或者说集体过河。

非洲尼罗河流域生活着一种长近一厘米的黑蚁,当地人称食人蚁。黑蚁的食性极杂,地上的植物动物、枯枝腐肉几乎无所不吃,比如黑蚁群发现一头死去的野牛,就会从四面八方涌上来,数十分钟后蚁群散去,只留下一架惨惨白骨。老虎、狮子等凶猛动物以及人,遭遇到蚁群时同样难逃厄运。黑蚁虽可以靠“蚁多势众”横行旷野,却有个致命的弱点:不会挖洞穴,只能在陆地上生活,时有燃起的草原大火便会成了它们的灭顶之灾。而黑蚁也有逃火的妙法:当它们感知野火即将来临时,不会游泳的黑蚁会铺天盖地地爬向河边,迅速地背向里、腿朝外,一个抱一个,一层叠一层,汇聚成一个个篮球大小的蚁团向河水滚去。亿万条蚁腿变成了桨,向河对岸滚动,而外层的黑蚁会被湍急的水流淹死,蚁团也越来越小,等到了对岸,有的只剩下垒球大小...上岸后它们会迅速散开,排列队伍开始寻找聚集地、开始新的生息繁衍。另外,黑蚁虽群体庞大,纪律却相当严明,

进食时,一只黑蚁咬到一口食物后会快速离开,把位置让给后者;大队进发时,排头和断后总是最强壮的黑蚁,老弱病残者总有两只以上黑蚁抬着前进;当先头部队遇到危险或障碍,它们会迅速相互传递信息,然后马上掉头,几分钟就排尾变排头逃离险境。

对于流通企业来说,要学习黑蚁的团队精神、集体精神。集体中的每个成员,都应该为集体的生存、发展而互相帮助。与同行流通企业合作可以起到信息沟通、资金拆借互助、甚至是对强势品牌制衡等作用。如果对于这一点理解得还不够透彻,我们看下面的案例,是几家流通企业通力合作共同牵制强势品牌的经典案例:

案例分享:南方某省五家经销商共同经销一家具有外资背景品牌。合作从开始,当时5家经销商如果单一与该品牌谈判都很难达到合作资格,于是五家经销商老板聚在一起统一提出谈判策略,最终以较为优厚的条件拿下了该品牌在该区域大半个省份的代理权。而这五家企业在后续的经营中执行统一公司名称,各自公司财务、业务独立,但是在针对该厂家品牌谈判时候要集中决议,一致应对厂家谈判及市场风险控制。这一全新合作模式使得这五家公司因为经销该知名品牌名声大噪,势力大增,也获得了很丰厚的利润回报,到销量一直飞速增长。而该品牌在合作过程中因为各方面理念分歧几次想换掉某个代理商,但是基于五家联合体的通力合作,最终因为投鼠忌器而作罢。

团结力量大,作为实力弱小的流通企业应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之力量为我所用,而不是做个独行侠,一个人走江湖,因为那样确实很危险!现在的时代已经进入全面合作竞争时代,合作很关键!

农资流通 篇3

1.1 流通主体多元化

自20世纪90年代,我国农资流通市场打破了供销社独家垄断的格局,流通主体开始多元化。我国目前农资流通主体主要有供销社农资流通系统、农业服务站、邮政企业、农资生产企业、私营农资企业。长期以来,供销社农资流通系统在我国农资流通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998年至今,随着国家取消化肥指令性计划,农资市场基本放开,农资生产企业、农业三站、外贸企业、外资企业大举进入国内农资批发和零售市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虽然部分供销社农资企业顺应市场变化,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整个供销社农资系统由于对市场化准备不足、缺乏市场性战略,发展遇到了巨大的困难,市场份额被大量侵占,很多县级企业倒闭,基层零售终端市场大量丢失,供销社农资系统长期的垄断地位不复存在。农业服务站随着农资流通方式逐步市场化,开始在进行农化服务的同时开展化肥、种子、农药等农资产品的推广销售工作,成为农资产品的辅助经销部门。虽然农业服务站具有技术优势,在流通服务的同时提供农资使用的技术服务与指导,具有较强的农资销售拓展能力,但是大多数农业服务站受到资金、经营规模的限制,农资销售份额处于下降趋势。并且由于缺乏对农业服务站的监管,伪劣农资产品通过某些农业服务站点流入市场,使农民的利益遭受巨大的损失。邮政部门进入农资流通市场,可以充分利用其发达的物流网络,降低农资配送经营成本。但是各级邮政部门也面临诸如获得农资经营资质难、没有相应的补贴、缺乏流动资金、经营产品品牌有限等一系列问题,再加上对于农资专业知识普遍欠缺,难以为农民提供优良的农资流通服务。农资生产企业对流通领域的渗透,有效提高了农资流通效率,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农资流通市场,但也带来诸如地方性垄断、制假售假、产品单一、零售网络资源浪费等一系列问题。一些具有规模的私营企业参与农资流通,并在一定时期在农资流通市场中的地位逐步上升。然而,由于规模小、资金链脆弱、管理不善等原因,一些小型农资企业债务负担沉重、经营产品单一、流通成本高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勉强维持,有的已濒临破产倒闭。还有部分小型农资经销企业销售假冒伪劣农资,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扰乱了农资流通市场。

1.2 企业发展区域化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农资流通企业区域性很强,一般由大区域农资公司来代理大农资生产商的品牌与产品,淡储旺销,企业分销空间拓展范围有限。农资企业经营发展区域化使得农资生产和流通企业产品单一,多采取“管道”销售模式,一般只限于销售单一生产企业的产品,相对独立,也相对封闭。尽管也有具备资深行业背景或海外上市资本实力的企业,这些企业可以直接调控国内某些农资产品的供给总量,而且有的大型农资生产企业还建立一体化产业链并向下游的流通领域扩张,但受地方保护体制与农资营销模式的限制,中国农资产业地方“割据”形式短期仍无法改变。

1.3 企业整合纵深化

我国农资流通市场结束计划与专营的初期,由于市场竞争和企业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不少农资企业通过并购、合作等方式已开始探索业务联合与企业重组,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这种联合与重组的深度、广度都是极其有限的。首先,并购与业务联合多为流通企业之间的横向运作,产业内纵向以及跨行业运作比较少;其次,多为业务联合,企业兼并、收购等涉及产权交易的行为比较少,企业间的业务联合由于缺乏有效限制而极其不稳;第三,多为区域性运作,所辐射的市场范围有限;最后,多为单类或有限品牌农资产品流通企业间的运作,形成多品种、多品牌综合经营的农资企业间运作少。

1.4 市场竞争国际化

我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后,取消了对外商进入国内化肥分销、零售市场的限制。自此,我国农资分销、零售市场全部对外开放,外资农资企业不仅要把外国的农资产品销往中国,还努力在我国建立自己的农资流通渠道。实际在我国农资全面对外开放之前的几年,就已有部分外商通过合资或寻求代理的方式向中国农资流通领域渗透,农药市场表现尤为突出。

外资农资企业的进入有利于规范我国农资流通市场秩序、提升农资流通企业经营质量、促进农资产品结构调整。外资农资流通企业的进入为我国本土的农资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我国农资市场的国际化时代已经来临。

1.5 经销服务一体化

当今我国农资商品市场相对过剩,农民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同时由于农资商品同质化程度高,难以像日用消费品那样提供适合不同消费群体需求的多层次、多品种的商品,商品拓展改进空间小。因此,在如今这个经销商品与服务并重的时代,如果农资流通企业想在全新的市场竞争中获得长足的发展,不仅要努力提升效率、降低流通成本进而降低农资产品售价,更要提供高品质、全方位的农资技术与咨询服务。

2 我国农资流通存在的问题

2.1 生产经营混乱

我国生产经营混乱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农资产品的质量问题,二是农资流通主体的问题。在农资产品质量方面,问题日益严重。部分农资生产者为谋取非法利益,在未取得产品生产经营资质或冒用他人资质的情况下制售假冒伪劣农资产品;部分农资生产企业仓促上马或转行,生产技术、产品质量不过关甚至以次充好;部分生产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不执行国家强制性标准或偷工减料、使用劣质原料,造成化肥养分不达标、农药成分不足、饲料中限制性元素超标等质量问题。农资产品的质量问题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资流通主体方面,流通主体质量较低。随着农资经营、流通渠道的拓宽,大量企业涌入农资流通领域,而问题也随之涌现。

2.2 市场监管不力

目前,我国农资监管涉及农业、工商、质量监督、经贸委、物价、公安、安全生产、供销社、林业等10多个部门,各部门职责划分看似明确,实际上资源分散,缺少沟通、协调、配合,监管力量大幅削弱。同时,法律法规没有赋予有关部门对违法生产、经营者进行强制管理的完整事权,各监管部门均不能全面、有效地对农资生产、流通领域的违规问题进行监管,从而造成我国农资监管主体实际上的缺位,尤其在基层,多头执法、重复执法的现象普遍存在,既加重了经营者的负担,又容易出现监管漏洞,加上许多基层农资行政监管部门存在监测装备不足、检测手段落后等问题,我国农资市场监管效率十分有限。

2.3 信息化水平低

信息化管理是新农资流通业的重要标志,是现代化企业与传统企业之间最大的差别所在。近年来,我国农资流通企业的信息化意识有了相当大的提高,部分企业已经应用局域网和互联网进行企业经营与管理。企业信息化的本质应在于用信息技术优化企业业务流程、经营管理与长期发展等一系列提高企业经营和资源利用效率以及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过程。而我国农资流通企业目前还难以清楚地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对企业的意义以及企业信息化的高级形式。此外,农资流通企业信息化还面临着来自IT方案供应商、政府、银行的外部障碍,急需一种新的模式来协助企业在短期内突破上述瓶颈。

2.4 质量信息不对称

农资经营者、消费者和监管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是导致农资产品质量问题的根本所在。

由于农资属于大宗商品,在生产和消费时间上存在矛盾,农资流通企业存在着淡储旺销的问题。为了降低储存费用,尽快回笼资金,经常发生“价格战”,使得行业利润空间缩小,促使一些不法经营者经营假冒伪劣农资商品,通过不正当竞争方式来获取超额利润。

此外,农村消费者科学文化素质较低,往往将价格作为选择农资产品的首要条件,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同时,农民在购买农资过程中缺乏索证索票和依法维权意识,也给假冒伪劣农资留下了可乘之机。因此,建立新型的、可信的农资流通体系,规范流通主体行为,实现农资流通信息畅通是规范农资流通市场的当务之急。

3 新型农资可信流通模式的构建

农资可信流通模式是运用专用机具和信用监管机制,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中的农资农家店为零售服务终端,以农资批发公司为主要推进力量,以品牌农资供应商为源头保障的新型高效的可信流通模式。

3.1 构建原则

鉴于我国农资流通还基本处于粗放、自发的水平,农村经济不发达,农资流通科技服务薄弱,农资流通监管技术手段缺位等,构建农资可信流通模式应考虑以下3个方面:

3.1.1 以先进的供应链管理思想为指导。

在现代物流管理的运用上,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用物流技术,90年代将其应用到农资商品流通产业。我国基础制造工业落后,在运输、加工、包装、装卸等机械生产与应用等方面的发展比较滞后,基础储存设施不完善,商品配送和信息管理的应用更滞后于市场发展的需要,造成我国农资流通企业的物流管理技术手段相对落后,缺乏有效的物流配送管理运营机制,不能满足农资连锁经营快速发展的需要。

目前,我国虽有一些大型的农资连锁企业已经开始注重农资供应链的构建,但由于各方面的基础管理还不配套,相关供应链条上合作企业的综合实力参差不齐,市场销售服务网络体系还不健全,全方位的社会化产业服务尚需时日。

3.1.2 以流通全程的信息化技术为手段。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和普及,我国城市流通行业已经普遍使用管理信息系统(MIS)和时点销售系统(POS),但是农村流通网络的信息化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处于比较落后的水平。

总体而言,我国农村流通市场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市场,农资流通方式和行业管理手段相对落后,农资流通不可信的问题相当普遍。在农资可信流通控制技术和服务技术基本上不成系统,农资流通管理与服务体系尚未形成,技术支撑体系基本空白。

3.1.3 以农资连锁配送为主要经营形式。

在农资供应的规模效益上,我国的农资连锁经营水平还比较低。突出表现在农资零售终端的数量比例小、经营规模小,大部分处于孤立经营、分散经营的状态,彼此之间缺乏相应的联系,抵御风险能力差,市场竞争力弱,规模经济效益不明显。

在流通企业的管理模式上,我国目前有南京“红太阳”、新疆“农佳乐”等大型农资连锁经营企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开展农资连锁的企业近千家,各分销实体3万多个。但从总体上看,不但规模小,而且管理落后。一些大型的农资流通企业虽然已经建立了连锁经营的管理模式,但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方面,如:物流管理体系不健全、农资供应链管理不到位、农资售后服务管理跟不上等,这些都是我国农资流通企业管理模式不健全的突出表现。

3.2 新型农资可信流通模式的实现运作

新型农资流通模式是将现代物流配送和连锁经营的理念、技术引入农资流通领域,农资流通各关键环节进行全程监管,同时将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产品回溯机制应用到可信流通模式,通过优选农资流通主体,监控中间流通环节,规范销售终端,保障农资流通的可信、可控、可追溯。

在流通主体上,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中的农资农家店为零售服务终端,以农资批发公司为主要推进力量,以品牌农资供应商为源头保障,构建农资可信流通的新型高效渠道。这些品牌农资流通主体为农资“可信”流通创造了基础条件。

在行业监管上,通过数据库信息与计算机关键技术,对农资流通的主体即供应商(生产商)、批发商和农家店进行监管。监管供应商的生产环节,供应商到批发商、批发商到农资店的流通环节,建立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机制,以保证每个环节“可信”,并利用可信控制技术研制农村流通监管的专用机具,实现对农资流通的监管。

在机制保障上,建立针对商品质量和责任的双追溯机制,实现对商品流通过程的管理和商品防伪管理;并对流通主体进行信用管理,实现可信流通体系和科技服务体系相互促进的机制。事前、事中和事后的防范和评估为可信流通提供了保障。

新型农资可信流通模式具有“三个相结合”的特点:一是加强市场监管与提高流通质量相结合,二是完善商品流通体系与健全科技服务体系相结合,三是强调农村流通的公共目标与推进企业改造相结合。

摘要:以可信流通方式为基础构建新型农资流通模式,将现代物流配送和连锁经营的理念、技术引入农资流通领域,对农资流通各关键环节进行全程监管,同时将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产品回溯机制应用到可信流通模式,通过优选农资流通主体,监控中间流通环节,规范销售终端,解决现有农资流通模式的弊端,实现农资流通的可信、可控、可追溯,实现农资质量的安全,以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

关键词:农资流通,可信流通,新型模式

参考文献

[1]赵敏.农产品物流[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

[2]陈丹梅.供应链管理:农业产业化发展新思路[J].上海农村经济,2004(8):16-19,1.

[3]周洁红,金少胜.农贸市场超市化改造对农产品流通的影响[J].浙江大学学报,2004(5):46-53.

上一篇:内镜下引流下一篇:心理咨询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