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人员

2024-09-26

心理咨询人员(共11篇)

心理咨询人员 篇1

心理咨询师是一门新兴的行业, 2001年8月经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 我国开始启动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化工作[1]。心理咨询是专业人员根据社会要求和社会道德规范, 运用理论知识和技术, 通过咨访关系, 协助来访者维护、增进身体健康, 促进其健康成长的过程和以此为基础、为主线的一系列心理教育活动。我院于2007年陆续派出了4名护理人员参加了西南心理卫生中心的心理咨询师培训, 结业后将所学习的心理咨询知识应用于临床, 提高了护理人员自身的心理素质, 加强了病人的心理护理, 提高了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现将具体内容介绍如下。

1 学习心理咨询知识有利于提高护理人员自身的心理素质

护理人员的素质一般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体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护理人员进行工作的基础之一。我国目前的护理人员大多数上岗前后未受过心理健康知识的专门学习和训练, 精神卫生知识匮乏, 在工作中、生活上受挫折时, 不善于应用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平衡, 调节和完善, 容易造成护患矛盾加剧、人际关系障碍、职业倦怠。通过学习心理咨询知识的理论, 可以帮助护理人员正确认识自我, 妥善处理各种关系, 逐渐改变与外界不合理的思维、情感和反应方式, 从而逐步成为身心健康的护理工作者。

2 学习心理咨询知识有利于护理人员将现代护理模式应用于临床

现代医学模式已从单纯的生物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 这要求护理人员要了解病人的心理。心理护理是通过护理人员的态度、言语、行为有意识地影响病人的感受和认知, 从而改变病人不良的心理状态和行为, 进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旧的医学模式把疾病看成是单纯的躯体性病理表现, 对病人的心理活动没有引起重视。护理上则是以疾病为中心开展的一系列工作, 忽视了病人的心理健康。而新的医学护理模式把环境、心理、生物和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过程中的影响加以认真分析, 并施以心身兼护, 使病人不仅达到生理上的健康, 还要达到心理上的健康。将心理干预运用于身体康复治疗是一种新的尝试, 也是现代医学与护理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 护理人员应该与时俱进, 不断学习心理咨询知识, 掌握心理咨询技术, 完善自身知识结构, 将新护理模式应用于临床。

3 学习心理咨询知识有利于改善护士自身心理压力

由于护士的服务对象是病人及其家属, 工作环境紧张压抑, 较一般人群有更高的紧张体验。护士人群的心境抑郁、心理紧张和焦虑失眠者发生率较高, 心理状况不佳的检出率为12.3%[2]。护士压力增大, 源于多方面的因素:①护士的社会地位不高, 被认为是医生的助手, 只是被动执行医嘱的体力劳动者。②在每天忙碌的工作中, 护士很难真正学到专业技能和医学知识。③护士的工作涉及人身安全, 工作上心理压力大;而且, 病人及其家属经常对护士的服务工作有意见。④医院中充满了应激源, 护士经常面对的是饱受病痛折磨、病情不断变化的病人, 让护士感到悲哀、无助、压抑, 这些负性心理在短时间内难以摆脱。⑤ “三班制”扰乱了护士的生物钟节律, 长期超负荷的工作, 造成护士心力和体力的同时透支。以上因素对护士的心理产生了较强的负性效应, 给他们的健康、工作效率、人际交往、生活态度、服务理念、安全医疗等带来很大影响。护理人员学习心理咨询知识, 能够帮助护理人员掌握自我调节的方法, 从而可以提高生活质量, 提高工作效率, 处理好人际关系。

4 护理人员学习心理咨询知识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 人们对医疗保健服务的要求也日益提高, 传统生物医学服务模式已不能满足病人的需求。特别是近年来出现的医患关系紧张, 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沟通出现了问题。护理人员学习、运用心理学知识对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护理人员学习心理咨询知识, 不仅可以借鉴和运用心理咨询的一些方法为病人服务, 而且能够提高护理人员的护患沟通技巧, 而良好的护患沟通有利于护理效果的事半功倍。以前对有心理困惑的病人采用劝说的方法, 学习了心理咨询的专业课程之后, 发现有时倾听比劝说更加重要。上海某医院对90例内科住院病人调查, 发现63%的病人有主观焦虑, 42%的病人有焦虑的客观症状, 36%的病人有孤独感, 31%的病人有不同程度的绝望感, 23%的病人情绪忧郁, 甚至有悲观厌世倾向[3]。如果护理人员具备初级水平的心理健康知识, 就可以进行初步的诊断和筛查, 及早发现病房中的心理危机情况, 并及时向医生报告, 从而杜绝病人在医院里发生自杀、自残的恶性事件。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 (基础知识) [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5:395.

[2]逢冰洁, 张曼玲, 江志君, 等.护理工作应激与护士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1998, 33 (8) :435-438.

[3]严和骎.医学心理学概论[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1983:119-122.

心理咨询人员 篇2

二、应尊重来访学生人格的完整,爱护和关心学生,不得摆老师架子。

三、热情接待来访学生,消除其咨询畏惧,增进其亲切感和信任感。

四、建立正常的咨询关系,在无法提供专业帮助时,应拒绝建立或终止咨询关系。

五、耐心聆听来访学生的倾吐,不得嘲笑学生和显出厌烦神态。

六、认真做好咨询谈话记录,多次谈话要建立咨询个案档案。

七、以积极的态度、科学的方法进行答疑、解惑和辅导学生。

八、对特殊的来访学生,要进行家访和个案追踪。

九、保护学生隐私,咨询资料必须保密,教学科研用其资料须觉得保护当事人身份、利益。

浅析护理人员职场心理问题 篇3

由于护士普遍的缺乏,但护理工作却又不能因护士的短缺而降低标准,使得护士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转的工作状态。昼夜颠倒的轮班制,严重的打乱了人体的生物钟节律。时时面对疾病死亡等负面影响,使护理人员身心俱疲。没有精力完成协调好自己的家庭和社会角色。疲于奔命,心情烦躁,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躯体化。

在医患护患信任危机越来越严重的今天,护士常常处于医患之间,承担着不应承担的责任。院方只强调服务态度,却完全忽视了护士的心理承受能力。现在实行的"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宗旨下,许多医院都制定了相关的制度:针对护士的"委屈奖"。要求护士对病人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一次奖励50-100元现金,表面看是在维护护患和谐,可这对护理人员造成的心理伤害又如何计算?"不一针见血就赔款"并不能从根本上提高护理技术水品, 谁又能保证永远"一针见血"呢?这样的要求,只能使护理人员面对病人惶恐不安,对工作产生压抑,厌恶,毫无职业安全感。每年的"5.12"国际护士节,每个医院都会派挑选出的护士,进行护理操作的大练兵、大比武表演,表演所产生的优秀就可以得到荣誉表彰。这也属于传统节目了。可是这也说明护士能力的优劣并不在日常工作中体现。除了这个"传统节目"的表演,平时的优秀先进表彰都是和护士绝缘的。大多数护理人员的职业自豪感又从何而来?护理学和临床医学都有着共同的理论基础,共同的目标。由于各自的专业工作特性,医护双方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医生和护士都是医院的主角,互相协助,救死扶伤, 治病救人, 缺一不可。但是实际情况却是 : 医院管理者, 总是将护士定位于医生的从属地位, 重医轻护。护理人员虽然积极的承担着一半责任,但在医院的绩效考核利益分配方面,护理人员待遇总是低人一等。

管理者工作安排的不当,常常将护士置于护患矛盾的风口浪尖。有些工作并不一定需要具有专业的医学知识的护士完成, 护士虽然尽心尽力, 却很难出成绩。 并且不为人所理解。造成专业浪费,自视过低。

管理者对护理工作普遍重视不够,使护理工作者的困惑得不到有效解决,护理人员鲜有进修学习, 深造的机会,就连同级别的交流学习都很难有机会进行,致使护理人员无法及时更新知识,自身素质水品无法提高。自我实现的需要无法达成。

由于多种因素形成的观念,使得病人和家属,都习惯性的认为是医生的药,和手术刀治好了他们的病。殊不知三分治疗,七分护理,护士并不是执行医嘱的护理工匠,护理工作在疾病痊愈中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护理人员付出了辛苦的劳动,护士地位却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失去了应有的归属感。这导致临床高年资护士流失严重,造成护士结构组成严重不合理。不仅使护理的整体水品无法提高也严重影响临床护理工作的质量。

解决方法:

希望管理者能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认真考虑护士数量与工作质量的关系。改变护理管理的观念和方式。充分认识到护士对医疗安全预防的作用能力。

提高对护士人文关怀的意识,制定系統的长期的心理援助项目,通过专业心理指导,及时发现和解决护士的各种心理问题,从而改善工作状态。

充分利用护士的人力资源,为病人提供专业性的直接服务。健全医院后勤支持系统,使护士从非专业性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使护士有更多的时间从事专业护理,使病人受益,从而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赢得患者及全社会对护士职业的理解和尊重。

采用激励手段,激发护士的工作热情。正确了解发挥每个护士的长处,知人善任。奖励那些真正爱岗敬业的护士。增强护士的职业荣誉感,形成一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

重视护理人员职业角色化的整体水平。从护士生源上,就只招收性格类型和护士职业匹配的学生,重视护生的素质教育。对大中专护生要区别培养重点,然后应人制宜地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上,真正做到"人岗匹配""人尽其才"。

每年进行不定期的分期分批的,对护理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交流和再教育培训。使临床护理人员有机会及时更新知识,及时掌握护理领域新技术新动态,使护理工作跟得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会计人员心理优化分析 篇4

一、会计人员工作压力调查情况解析

笔者以福建省各类单位为调研对象, 采用问卷调查法, 对会计人员的压力现状进行深入的实证分析。在问卷调查中, 共调查了300名会计从业人员, 回收有效问卷268份, 问卷回收率为89.3%, 样本的基本情况参见图1。

(一) 会计人员压力状况

压力是一种动态情境, 在这种情境中, 个体对某一不能很好应对的、不确定而又重要情境的生理与心理反应, 其受环境、组织和自身等因素的影响。在所调查的会计人员中, 从事会计工作承受的压力很大和比较大的占近70%, 心理压力一般的占21%, 不大的只占11%, 可见会计人员普遍存在心理压力 (如图2) 。

(二) 会计人员的压力来源

普遍认为会计人员面临着诸多方面的压力: (1) 技术上的压力。随着经济的发展, 知识的更新, 具体核算方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加大了会计工作的难度。 (2) 领导方面的压力。不少领导既希望少交税, 又想虚报盈利, 还希望有自己的小金库, 而这些想法不是违法就是违反财务制度规定, 这使会计人员难以适从。 (3) 单位职工方面的压力。职工出于个人的私利心理, 使得会计人员难于行事。 (4) 来自税务、审计等部门的压力。由于既不能常得罪领导, 又不能常得罪群众, 于是在操作时便不免出现违反规定的做法。这些方面压力的存在, 使得会计工作压力大。调查结果如图3所示。可以看出, 技术难掌握、制度难遵守和领导难对付已成为会计人员心中工作难点的主要方面, 给会计人员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矛盾和压力。

(三) 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的意愿

兴趣是指主体力求认识和趋向某种事物并与肯定情绪、情感相联系的一种心理倾向。生活实践表明, 人们在从事其感兴趣的活动时, 总会处在愉快、满意的状态之中。调查结果如图4所示:可以看出, 实际工作中只有60%的会计人员非常愿意或比较愿意从事会计工作;而另外40%的会计人员则不情愿从事会计工作, 他们或是因为工作需要, 或是因为所学专业, 或是因为别的工作难找, 而不得不被迫从事会计工作, 工作热情可想而知。当然对工作的兴趣是逐渐形成的, 是可以在工作中不断培养的。

会计人员工作压力过大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会计人员在企业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会计人员工作压力过大对企业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会计人员身处重压之下会导致其评判能力下降、价值判断运用不当, 使会计系统业已失灵对企业运行的影响十分深远。

二、会计人员工作压力所带来的不良影响

会计人员工作压力过大, 不仅给会计人员自身及企业带来危害, 也会对外部利益相关者造成影响。

(一) 给会计人员自身带来的危害

20世纪90年代, 许多研究结果表明工作压力与疾病的发生呈正相关性。过大的工作压力会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如果压力超过最大限度还会使其对工作产生不满情绪、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及自信心大幅度降低。此外, 其可能引起的行为症状主要表现为拖延工作、兴趣和热情减少以及旷工次数增加。

(二) 对企业造成的影响

会计人员在企业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会计人员工作压力过大对企业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会计人员身处重压之下会导致其评判能力下降、价值判断运用不当, 并最终导致报出有问题的会计报表。更严重的是, 会计人员不堪重压经常迟到、早退甚至旷工, 可能导致正常的会计工作无法开展, 而会计系统失灵对企业运行影响十分深远。

(三) 对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影响

会计工作不仅对企业至关重要, 也涉及到外部利益相关者。外部利益相关者都会对企业的会计工作极为关注:股东可能据此来决定是否继续持股;债权人可能以此来判断借出款项的安全性;供应商也会通过报表来考虑是否继续供货。过大的工作压力不管是影响到会计人员的判断力还是注意力, 哪怕只是在会计报表上弄错一个小数点, 对外部利益相关者都有很大的影响。

三、会计人员心理优化的标准

会计人员心理优化是指会计人员在优化思想的总体指导下, 遵照会计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的要求, 采取必要可行的优化方法和措施, 塑造会计人员健康完善的个性特征和科学正确的心理活动方式, 以便保持身心健康和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会计人员心理的优化, 从动态的角度看是一个过程, 也是一种状态和结果。

(一) 能力的优化

能力的优化要求有综合的心理素质和丰富的知识。会计人员应具有综合的心理素质, 包括正常的智力和思维素质。正常的智力是乐于从事会计法律、法规的学习和会计工作, 具有很强的求知欲望, 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为会计主体服务。思维素质决定一个人的思维水平, 会计人员既要有逻辑思维也要有非逻辑思维, 创新思想对于知识经济条件下从事会计工作而言更加重要。此外, 丰富的知识对会计人员尤为重要, 当前会计人员需要有大量的会计专业和专业相关知识、社会知识、社会科学知识, 甚至自然科学知识、工程技术知识等。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知识的更新, 更好地从事会计工作。

(二) 品格的优化

品格优化即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和健全的意志品质。职业道德品质是会计行为主体依据会计行为道德规范, 在会计行为上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特征。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就是要求会计人员具有正确的会计职业道德认识、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感和合理的道德行为方式。健全的意志品质主要标志是行为的自觉性、果断性和顽强性。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本身就是带有一定目的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实践活动, 会计标准需要会计人员自觉遵循;会计管理中面临着大量的经济决策, 同时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 这些都需要会计人员具有健全的意志品质。

(三) 倾向性的优化

倾向性的优化包括健康的情绪及良好的兴趣。健康的情绪表现为情绪稳定和心情愉快。会计人员处在紧张的工作氛围和繁杂的核算工作事务中, 需要始终保持大脑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 才能完成工作。愉快的心情能够调动人潜能的发挥, 进而提高工作效率。良好的兴趣表现在爱好积极、正义和健康。会计工作的对象是会计主体的资金运动和信息, 决定了会计人员接触钱、财、物的机会很多, 低级、庸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容易促成会计人员的堕落腐化, 走向经济犯罪的道路。

(四) 心理活动方式的优化

心理活动方式的优化包含正常的认识、适度的反应和特有的气质。具有正常认识的人就是要有一定的感觉、知觉、记忆、思考、联想能力的生理基础。会计核算要遵循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如何进行业务处理, 这需要会计人员通过回忆已有的知识为基础, 对面临的现实问题加以构思, 进而找出解决办法。会计人员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行为, 其本身也反映了对经济业务的主观认识。适度的反应是指会计人员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和客观环境, 能够做到审时度势, 及时、准确、快速的反应。市场经济风云突变, 各个机遇稍纵即逝, 会计人员需要向有关各方提供相关、可靠、及时的会计信息。如果会计人员没有适度的反应速度, 就不能满足会计信息使用人的需要。

四、会计人员心理优化的途径

会计人员的心理主要受会计环境和会计人员自身两方面的影响。有时人们往往注重会计人员自身这一方面, 而忽视了环境对会计心理的影响。会计环境可以分为外部会计环境和内部会计环境。因此, 会计人员心理的优化也就离不开外部会计环境的优化、内部会计环境的优化和会计人员自身的优化。

(一) 外部会计环境的优化

包括完善会计行为规范、提高会计职业团体的社会地位、全社会树立诚信的良好风气。

首先, 应完善会计行为规范。会计行为规范是各项会计规范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从层次上看, 它包括会计法规、会计惯例和会计职业道德以及其他相关的经济法律法规。目前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完善工作:会计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和基本规范的制定和推行, 采取他律和自律相结合的方法, 把会计主体内在的价值目标和外在导向目标相融合形成高层次的职业道德;做好其他相关经济法律法规的完善与协调工作。

其次, 应提高会计职业团体的社会地位。世界上最大的会计职业团体, 如英国的ACCA和美国的AICPA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 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广泛的职业影响力。在政治界, 他们能够参与国内会计准则的制定, 抵制政府和外界的管制压力, 建立行业自律的管理模式, 同时为国际会计准则和转型国家会计准则建设提供政策咨询和技术服务。在实务界, 其会员为许多跨国公司所青睐, 或获得高额收入和许多优惠便利。相比之下我国的会计职业团体起步较晚, 力量薄弱。一个职业如果没有相应的社会地位和认可程度, 那么其从业人员的职业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就不能得到满足, 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实现的积极性将会极大受挫。我国会计职业团体与国外相比, 产生巨大的差距会造成会计人员心理的失衡, 不利于会计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因此, 应大力发展会计职业团体事业, 给予会计团体会员更多的关注和职业尊重。

最后, 全社会应树立诚信的良好风气。近几年来, 随着国内外大量会计舞弊案件的发生, 使得会计诚信问题成为世界性的难题, 引发了全世界对会计诚信的思考。诚信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产权制度不健全、会计造假公司和中介机构违规成本低、会计职业道德严重滑坡和审计委托制度存在缺陷等。当务之急就是采取有效的措施, 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一场会计诚信的风暴, 让会计诚信深入人心, 从根本上消除会计行为主体的机会主义倾向和侥幸心理。

(二) 内部会计环境的优化

包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培育健康的组织内部会计文化、完善会计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

一是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根据组织行为学理论, 优美的工作环境可以提高人的工作效率。会计工作环境包括会计自然环境和会计人文环境。心理学理论认为, 会计人员的办公室空气清新、宽敞明净、和谐安静、物品摆放整齐有序, 这些都有助于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会计工作是由若干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部分组成, 每个会计人员担任着不同的角色, 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缩短其之间的心理距离, 增强信任感。会计人员之间相互帮助、相互理解、团结合作, 形成和谐友爱的工作氛围, 更有利于创造良好的会计人文环境。

二是培育健康的组织内部会计文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想生存和发展, 必须主动拿起会计文化管理这一重要工具, 积极采取行动, 主动地培育和塑造健康的会计文化, 为会计人员创造良好健康的会计环境。会计文化建设是一个不断演变和发展的过程, 并非一劳永逸的事。即使已经开展了有成效的企业会计文化建设, 但由于企业会计文化一旦生成后会相对稳定, 可能会不适应新的环境与形势变化。在新的市场条件和政策环境中, 根据过去情况所塑造的会计文化规则常常会限制会计人员潜力发挥, 这要求管理者不断反思和评估会计文化, 与时俱进地及时调整和更新企业会计文化, 为会计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软环境, 使会计文化在企业发展、核心能力营造中始终发挥积极的作用。

三是完善会计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没有完善的会计监督机制, 当会计人员受到不良动机的驱使, 就不能自我约束, 不会形成健康的心理, 会计行为就会偏离正确的方向。因此, 应建立科学的会计系统内部分工协作制度, 健全的审批手续、会计核算程序和民主理财制度;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 尤其加强外部的会计监督, 避免内部会计监督的独立性不足的缺点。同时, 良好的会计激励机制可以调动会计人员的积极性, 应创新激励机制, 充分调动会计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 会计人员自身的优化

一是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优化。就会计人员而言, 综合素质主要包括政治思想素质、会计业务素质、综合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等方面。会计人员的素质直接关系到会计法规的贯彻执行。因此, 提升会计人员综合素质是会计行业的一个重要课题, 怎样提升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已成为会计行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政治素质的优化。会计人员应该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会计信仰, 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恪守职业道德, 以客观公正的态度, 如实反映已经发生、正在发生和即将发生的经济业务, 做到实事求是, 坚持原则。会计人员通过学习和实践, 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自我提高, 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 增强职业道德正义感和荣誉感。 (2) 知识结构和技能素质的优化。会计人员必须系统学习会计、财务、审计等专业知识以及经济学、管理、统计、计算机、法律等相关学科知识;同时, 知识还须转换为现实的技能, 会计人员要能够进行实践操作, 为管理当局提供最优方案。 (3) 心理素质的优化。会计人员心理素质主要是意志心理素质和能力心理素质。意志心理素质让会计人员在正确的目标指引下, 为实现会计目标而努力。良好的意志心理素质包括自觉性、果断性、坚毅性、自控性等。会计人员能力心理素质是要具有观察力、思维力、记忆力、想象力等基本能力, 可以保障会计工作顺利进行的计算能力、分析能力等。 (4) 人际关系素质的优化。会计服务接触的人流量大, 处于复杂的关系网络之中, 为了更好地工作, 就必须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二是调节心理压力, 预防心理疾病, 保证心理健康。通过调查得知, 大部分会计人员都存在着一定的心理压力, 严重影响会计人员的心理健康和工作质量。会计人员经常受到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的刺激, 道德良心和法律两难选择的困惑, 再加上工作内容单调, 如果精神压力长期不能有效释放, 容易形成超过其承受能力的积存, 最后导致心理失衡, 形成心理疾病。会计是心理疾病发病率较高的职业, 要优化会计人员的心理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调节心理压力, 预防心理疾病。因此会计人员要时刻保持平和的心态, 时常自我反省, 认识自我;加强锻炼, 挖掘潜能, 自我调控, 进行必要的自我暗示, 转移注意力;保持自我个性, 避免挫折, 经常疏导积压的压力等。

参考文献

[1]胡从宝:《我国会计人员工作压力的现状及调适对策》, 《中华会计学习》2006年第8期。

[2]韩传模:《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与自律机制研究》,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3]谢晓非:《乐观与冒险中的性别差异分析》, 《北京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3年第2期。

[4]孔庆林、李孝林、向代蔷:《新中国会计对象理论创新史研究》,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

救援人员应警惕心理疲劳现象 篇5

每年的汛期,中国的很多地区都会出现洪涝灾害,救援队伍会第一时间奔赴救灾一线,日夜奋战,最大限度地挽救受灾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与此同时,不少救援人员的身心也经受着严峻的考验,容易产生心理疲劳现象,应加以警惕。

一、救援心理疲劳的含义

心理疲劳(mental fatigue)现象在当今社会比较常见,指当前人体工作强度不大,但由于之前神经系统紧张程度过高或长时间从事单调、厌烦的工作而引起的疲劳。针对救援工作而言,救援心理疲劳是指救援人员在经历一个紧张强度很大、持续较久的抢险过程后,紧张的神经系统突然松懈,导致人员虽在休整,但身心功能反而下降的一种现象。

二、预防心理疲劳的方法

(一)建立新兴奋灶,逐步放松

神经高度紧张过后,不宜立即彻底放松,应做一些转移大脑皮层兴奋部位的一系列活动。可以在适当的时机、适当的间隙,组织一些轻松的小型文化活动。这些文化活动一定要和现实的抗洪救灾内容联系起来。比如在文艺活动中引入心理训练的内容,具体可采用心理剧的方法,扮演救援队人员、受灾群众以及其他群众,将角色分门别类分配演绎。在开展心理剧活动中,要注意两个方面的引导:一是将那些曾经在抢险过程中,来不及想、来不及说的,通过在演心理剧的过程中重新表述出来。二是引导大家深入谈自己的收获。有很多当时没有感悟的东西,通过心理剧方式,会重新有所感悟。比如,抢险中连续背出了许多人,如果在平时我们可能背几个人之后就很累了,可是在这种状态下,我们的能力非常强。从而提升认识到我们的能力在特定条件下是“充足的”,自信心也就在认识的过程中有了新的提高。通过这样兴奋灶的转移以及情感的宣泄,使应激状态逐步恢复到正常水平。

(二)写日记记录自己的历史事件

个人在抗洪救灾过程中,有些来不及“消化”的情绪可以通过写日记的方式宣泄出来。这些日记,不但是留给自己的一个历史突发事件记录,也是对自己重新评价的记录。有关部门可以搞一个展览,把这些日记全部展出来,以此提升所有救援队伍的荣誉感。

(三)用展板的形式展现工作进程

抗震救灾救援队单位应制作一个工作计划栏。抗洪抢险时,任务变化大,计划往往跟不上任务转换的节奏,哪里需要就往哪里冲。在任务后期,局面得以控制后,救援单位应把工作计划通过板报的方式,或者通过单位自己的方式告诉所有的救援队员,让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具体任务。人心理通常有这样的特点,当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事情时会感到困惑,特别是任务还没有结束时,每名救援人员都随时做好出发准备,神经总是处在一个等待的焦虑状态。所以救援单位应该通过板报或工作栏的方式,把每天的工作计划展现出来,这样有利于救援人员时刻知道自己下一步做什么,这是减轻心理疲劳的一个重要方式。

(四)通畅媒体信息渠道

信息渠道要充分畅通。执行任务期,时间紧迫,救援人员没有时间收听观看媒体信息。任务后期,救援单位要及时通过报纸、广播等方式,使救援人员了解目前灾区重建家园的过程中自己都做了哪些事情。如某天的报道登载了救援单位或个人做的事情,既提升了荣誉感,也激发了救援人员的信心。

(五)采取合适方法,及时疏泄负面情绪

人的心理能量符合守恒定律,人的心理就像一个蓄水池,负面的情绪积压时间久了,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救援人员在任务过程中,常常会产生许多负面情绪,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宣泄。宣泄方法因人而异,例如可以采取吹气球法、呐喊法、情书法、空椅子法等,也可采用中医的穴位按压法。如果自己感觉疲劳,可以按压手掌正中间最凹陷地方劳宫穴,对心理疲劳的恢复将起到一定效果。

(六)创造和谐环境,营造轻松氛围

经验表明,人只有生活在融洽、快乐的气氛中,才能有愉快的心情、开朗的性格、健康的身体。救援队单位要在任务执行后努力创造一个和谐的人际环境。例如,救援时,时间非常紧张,大家做得也非常出色,但在工作中可能会发生小的误会,或做错某些事情。此时,单位领导不宜展开批评,对个人而言,出现差错或做错事情,千万不要过于自责,这些都是在心理疲劳过程中产生的,要认识到这是一个正常而不是故意的行为。

(七)展开积极的自我暗示

心理咨询人员 篇6

1.1 健康资料的必备内容

在旧飞行人员的档案中, 各项身体状况的资料都有, 唯独没有心理健康状况的资料, 这是很不科学的。众所周知, 之所以建立身体健康档案, 是为了随时掌握飞行人员的身体健康状况。同样, 心理健康资料作为飞行人员健康状况的一部分, 建立档案是非常重要也很必要的内容, 是为飞行人员放飞把关。

1.2 作为心理放飞依据

在飞行人员的健康鉴定中, 通常以身体的健康等级来评定其是否可以飞行。特别是在身体疾病矫治后或飞行事故后, 根据飞行人员的身体状况是否恢复到相应的健康标准作为放飞的依据。其实飞行人员往往受到一些心理因素的干预而不能正常飞行, 特别是在一些生理性疾病或飞行事故后, 尽管身体健康恢复了, 但心理还未恢复到良好状态。因此对飞行人员的心理进行科学的评估, 对其是否可以继续飞行提供心理依据。必须看到《空军飞行人员体格检查标准》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首先是伴随临床航空医学经验积累和医学技术进步而来, 其次是伴随航空武器进步而来, 再次是伴随新的传染病、心理疾病、生活方式病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等社会和自然环境变化而来。如新一代航空器的发展, 在某些方面、某种程度减轻飞行人员体力负荷的同时, 增加飞行人员的认知负荷、注意力分配负荷, 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 这种情况在现役飞行人员中显现逐年增加的趋势, 而现行《标准》中对心理标准的规定并不明确[1]。

1.3 帮助飞行事故调查

造成飞行事故的原因很多, 部分是人为因素。1979年以后, 因为人为因素导致的飞行事故占总事故70%~80%, 其中心理因素导致的事故占大多数。人为因素中有技术和身体原因。个人心理因素导致的事故报导不乏其例, 国外的报导中常有由于飞行人员的心理原因导致的飞行事故。感知觉能力是评价一个飞行人员心理能力好坏的重要指标。国外的一项统计资料表明, wiegmann等对1990~2003年间1 805起飞行事故的调查发现, 由感知觉错误导致的事故占9%, 因此, 记录好飞行人员详实的心理档案[2]可为将来飞行事故的调查提供宝贵资料。

1.4 提供科学研究的数据

系统、科学、准确的心理档案资料是研究飞行活动与飞行人员心理之间关系及规律的重要内容, 这些资料给研究者提供了可靠依据, 对科学研究很重要。飞行人员的身体健康包括生理和心理的全面健康, 心理方面的这些数据资料是一个完整的健康档案所必备的内容, 也为飞行人员的健康研究提供了更为全面充分的依据。

2 飞行人员心理档案的内容

2.1 心理测试内容

心理测验就是依据心理因素理论, 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 通过观察少数有代表性的行为, 对于贯穿在全部行为活动中的心理特点做出推论和数量化分析的一种科学手段, 能更加客观地反映飞行人员的心理状态[3]。飞行人员心理测试的内容大体分为人格 (EPQ、16PF、MMPI) 、能力和智力测验、投射测验、神经心理测验以及心理健康水平等几项内容。由于现在的心理测验量表非常多, 选择合适的心理测验量表是准确评价飞行人员心理素质的重要因素。

2.2 心理咨询内容

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师协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4], 在飞行员这个群体中, 有一部分在疗养中有自愿求助心理咨询的愿望, 只要有心理咨询的工作过程, 就要详细记录困扰飞行人员的主要心理问题、自我情绪状态、认知能力、行为特点、咨询与治疗的次数、采用的咨询技术方法以及咨询的效果评估以及随访等内容。这些内容为该飞行员到其他医疗单位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提供很好的指导与借鉴

2.3 团体心理疏导内容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疏导形式, 军人的团体心理疏导, 是在军队特定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非军事活动的团体心理训练和团体心理咨询形式。也是达到军队官兵成员相互之间认识自我的有效方式。飞行人员的疗养通常是集体入院, 且共同完成着某些急难险重的任务, 也经常存在着一些共性的心理问题, 所以最适合在其中开展内容多样的团体心理疏导。所以详实的团体心理疏导记录资料能很好的提示个体在团体活动任务中的心理表现, 对全面掌握飞行人员各个时期的心理活动规律十分重要, 要记录好团体活动的主题、参与小组的人员名单、参与者的行为记录以及言论记录等内容。

2.4 心理训练内容

心理训练是指采用专门仪器、动作等手段, 对训练对象进行有意识的影响, 使其心理状态发生变化, 以达到最适宜的程度, 增强身心健康需要的训练技术。心理训练的内容比较多, 可根据飞行人员的职业特点, 选择适合的训练内容。资料中要记录好训练的方案, 训练的内容, 训练的基础值与目标值, 训练效果以及训练中出现的一些特殊的问题等。这些资料对其以后制定训练计划与方案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3 建立飞行人员心理档案应遵循的原则

3.1 保密原则

特勤人员是军队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掌握着高技术的军事装备, 其身心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装备的正常操作, 也决定着部队的战斗力。因此特勤人员的心理健康档案也应进行严格管理, 加强保密, 同时心理问题关系到每个官兵的隐私, 因此要严格按照心理咨询师职业要求去做到对当事人的保密, 当然也有保密例外。

3.2 客观性原则

心理活动所反映的对象, 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和现象, 而通过心理活动进行加工后就具有主观反映的方式和特点, 形成主观的观念形态, 因此研究者易犯用自己的主观臆测去解释和判断的错误。这就要求工作人员要用客观性的原则来对待和处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档案中要保存当事人最原始的、最客观的资料而减少工作人员主观性的内容, 从而最大可能的保证档案资料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3.3 标准化原则

心理卫生工作虽开展时间不长, 但越来越受到部队各级领导的重视, 然而有许多工作大致都是各单位各行其是, 在内容以及工作流程上都不太一致。因此, 在档案资料的保存上也不太一致。飞行人员每年疗养的地点也是不同的, 这样一来, 就要求各单位在心理工作的内容及流程上要标准化。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档案记录的连续性和可参考性。

3.4 系统性原则

心理本身就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大系统, 而军队飞行人员由于职业的特性, 对其又有特殊的心理能力要求, 这就提示在对飞行人员心理档案的建立中不但要有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个性心理这三个子系统的内容, 同时还要收集整理各子系统中的心理要素。特别是要记录有关认知能力方面的内容, 因为这直接关系到飞行人员的职业效绩, 所以心理档案的建立必须从系统性的原则出发。

3.5 发展性原则

心理不是静止不变的, 其总是随着人的年龄的增长和境遇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飞行人员也会因为年龄增长、职务升迁和装备的不断更新, 其心理状态也发生着不断的变化, 因此在心理档案的建立完善中需保持一种发展性的原则, 要根据各种外在改变来评估飞行人员的心理, 并阶段性地做出系统的评估。这样就能使研究者和部队领导能及时把握不同阶段的心理状态, 为训练工作提供有效参考。

摘要:从完善飞行人员心理档案管理的模式入手, 提出了疗养院军队飞行人员实施心理档案管理的必要性, 以及在管理中应该重点注意的问题, 认为良好的档案管理能提高相关人员的心理危机干预能力。

关键词:档案管理,心理危机,干预

参考文献

[1]马国庆.改进疗养院飞行人员健康鉴定工作的建议[J].中国疗养医学, 2008, 17 (3) :131-132.

[2]毕泗成译.运用人为因素分析及分类系统 (HFACS) 对教练飞行事故进行分析[J].民航医学, 2007, 17 (3) :7-7.

[3]王永梅, 鞠永和, 石元洪.心理测验在医务人员招聘工作中的作用[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 2012, 23 (1) :64-65.

心理咨询人员 篇7

1研究对象及现状

全科护士25人, 工作年限6个月~8年, 其中固定血液透析室人员9人, CRRT治疗由病房护士完成, 现能独立完成CRRT治疗的护士有14人, 每名CRRT人员从培训到独立上机最多仅需四周, 最短仅需两周, 而2007年以前CRRT人员从培训到上机需要最少四周, 且当时紧张、焦虑是CRRT人员普遍存在的现象, 个别人对到科外进行此项操作至今仍存在焦虑心理。

2心理状态

2.1 紧张:

对于初学者紧张是普遍现象, 原因主要来自:CRRT治疗机界面英文较多, 对于英语能力较弱的护士来说问题发生常不知如何应对;CRRT的管道多, 有一个接头错误机器连自检也无法通过;CRRT治疗时需将血大量引出, 而急危重症的患者许多有失血的现象, 许多护士对此不敢接触。

2.2 焦虑:

此现象多见于刚刚独立开始工作的护士, 原因主要是:CRRT随机性特别强, 当病人需要时24小时随时都可能要开始治疗;CRRT治疗时机器时常会出现报警, 护士一刻不能离开;刚刚开始独立工作当遇到机器异常工作时焦虑情绪会增加。

2.3 恐惧:

此现象多见于遭遇过病人及医生对治疗效果提出不满的护士, 临床常见:CRRT费用高, 病人的病情也因人而异, 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有非常出色的效果, 病人家属不能理解;因独立操作, 医生不可能时刻守在床边, 当效果不明显即会对护士操作产生质疑;护士在科外及院外工作时缺少保护感。而以上问题最终的根由还是——害怕失败、担心影响自己在单位领导及周围人心中的印象。

2.4 抑郁:

多见于长期固定从事CRRT、心理内向的人员, 原因:工作压力较大, 长期生活无规律, 面对的病人病情较重而家属期望值还特高;心理内向的人员遇到问题时不愿向其他人倾诉, 当问题长期不解决时会产生压抑感。

3方法

3.1 改变培训形式:

在进行操作培训前让护士不定时参观科内的CRRT治疗, 熟悉治疗计费标准;在开始培训前提前一至两周告诉护士近期将要对其进行CRRT操作培训, 以谈心的形式询问其对学习感有何困难, 确定开始操作培训的时间;开始培训时鼓励护士向老同志多学习, 并不时暗示其在老同志的指点下大胆动手操作;独立操作初期以在科内操作为主, 遇到问题任何护士能对其给予帮助;独立操作一周后由技术骨干进行操作考核, 考核时增加应急处理方法及机器障碍排除方法的能力考评。

3.2 规范CRRT管理模式:

成立CRRT技术小组, 固定带教老师, 规范CRRT操作流程;根据各种资料和临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制定了CRRT应急处理规范流程;每月定期听取CRRT小组工作汇报, 将困难问题及时汇总并报告科医生或主任, 共同协商应对方法及改进措施。

3.3 依据心理情况合理安排工作人员:

我们成立了“一帮一”小组, 一组一个负责人, 给每人一个可交流的对象, 及时缓解心理压力, 护士长定期询问每组人心理、生活、家庭及工作情况, 及时发生心理问题及时汇报, 及时了解每名人员心理状态, 依据不同的心理状态因人而异培养CRRT人员。

3.4 对CRRT人员特别增加“自我训练”过程:

定时组织对从事CRRT的人员进行“自我训练”培训, 依据美国Joseph J. Lucian“自我训练七个原则” 即:人人都会有不安全感、思维先于感觉、焦虑和抑郁是试图控制生活的错误尝试、控制不过是幻象并非解决问题的办法, 缺乏安全感是一种习惯而任何一种习惯都是可以摆脱的, 健康的思维是选择的结果, 好的教练就是好的激励者, 将以上方法以书面和授课的方法进行教育, 教育所属人员学会“自我训练”。同时鼓励每名护士学会主动改变心态、挖掘原因、自勉自励寻找适合个人的解决方法。

3.5 其他:

鼓励护理人员继续学习, 扩大知识面, 学会和不同层次的患者及家属进行交流, 因为CRRT治疗时多以护士专人守护形式为主, 我们应充分利用时间长这一特点, 主动与患者或家属进行沟通和交流, 不能视患者及家属而不加理睬, 应适时地询问病人上机后的感觉、介绍疾病健康常识、了解患者或家属的社会支持力和心理状况等。如我科有几名经常被患者及家属表扬的护士, 在操作过程中就非常注重与患者交流, 这样即拉近了护患关系, 增加了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信任, 也使看似枯燥的工作有新的活力和意义。提倡学习心理科学知识, 这样即可提高自身素质能力, 又可有效指导患者或家属积极配合治疗, 从而使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效果

通过以上方法我科室每名人员都意识到提高心理素质, 学会自我调节, 学会心理适应, 学会自助, 能有效缓解过度精神紧张、工作压力给人身心健康带来的危害性, CRRT护士从培训开始到独立工作的时间明显缩短, 特别是对于外语基础扎实的或有普通血透技术的人员, 通过科室一至两周培训均能完成独立上机工作。而且通过定期组织学习、问题分析等, 提高了科室人员的心理素质和业务水平, 每个护士能够主动利用业余时间学习CRRT操作技巧, 积极撰写相关论文, 带动全科人员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由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的改变, 生活节奏的加快, 许多人都存在多多少少的心理问题, 在特别的性格、特殊的环境以及突出的事件影响下会为心理异常埋下“伏笔”, 且它会如影随形。所以我们一定要关注每名护士的心理, 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培养合格CRRT操作人员的关键。

参考文献

[1]Joseph J.Lucian著《自我训练改变焦虑和抑郁的习惯》

[2]欧阳素琴提高护士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培训方法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09年3月第9卷3期

[3]冯绍群编著《行为心理学》

[4]贾群慧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的心理护理.[J]《中国疗养医学》2009年7月第18卷第7期

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分析 篇8

1 影响护理人员身心健康的因素

几乎所有护理人员都表示, 患者及家属的不信任是他们压力的最大来源。近年来, 病人对医务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 而信任度则大大降低。有些患者从住院第一天起, 就每天要求复印病历, 以"保留证据", 给科室的工作带来极大的影响, 每天都得有人跟着去复印;也给医务人员带来很大的压力, 以至于整天都想着患者会不会去告自己。

1.1 重医轻护

重医轻护现象仍然存在, 这是影响护理人员身心健康的主要因素。如护理人员缺编、超负荷工作、待遇差、地位低等。在新的护理模式中, 护士被赋予多元化的角色, 除执行医嘱、做好常规护理外, 还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来充实提高自己, 使心理、生理压力增加。

1.2 护士的职业认同感差

护理工作有服务行业的性质, 但与服务行业相比, 护理工作更紧张、繁重, 即使与专职服务人员, 如售货员、宾馆服务员相比, 护士的工作也需要更多的忍耐和付出。在新的护理模式下, 护士不仅要付出体力、脑力劳动, 更要付出更多的宽容与爱心。然而护士的平均学历远高于专职服务业人员, 这种反差使有些护士感到心理不平衡。

1.3 护理人员缺编

护士缺编直接导致劳动强度增加、生活紧张、精神压抑等是影响护士身心健康的最直接原因和各因素的综合反映。1.4患者投诉机制使用不当患者投诉是一个提高服务质量的直接作用力, 但如使用不当会使护理人员产生严重的身心问题。如在赋予患者投诉权利的同时, 忽略了解释他们应该遵守的规章制度和应尽的义务, 忽略了护士在工作中应有的工作权力和人格权力, 使双方都产生了一种错觉, 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难度和心理压力。另外, 少数患者对护士缺乏必要的理解和尊重, 动辄投诉或起诉, 使护士的心理压力增大。

目前, 有不少于10%的护理人员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和失眠, 这样使得他们的护理技术发挥不出来。例如, 打针的时候, 如果患者家属拿摄像机在旁边摄, 护士自然高度紧张, 这样极容易的注射都可能出错。一旦出错, 患者可能投诉, 引起纠纷, 这个护士就更有压力, 这样恶性循环, 就会导致精神不能集中, 记忆力下降, 从而严重影响工作效率。

2 对策

医院提倡"以人为本", 不光是要"病人至上", 也应该充分关爱医务人员。全社会除了要充分尊重和理解医生外, 还需要依法维护医务人员的合法权利。目前, 社会都在大力呼唤保护患者权利, 但却忽略了医生的维权问题。一位医生指出, 出现纠纷后, 政府部门介入不及时, 要医院自己想办法解决;如果前来闹事的患者将医务人员致重伤、致死, 还可以由司法机关刑事立案, 而如果只是一般的轻伤, 医生就只能"自认倒霉"。因而, 对于现在的执业环境, 医生很"郁闷", 感觉很无助、无奈, 没有安全感, 面对医患纠纷, 医务人员只能"绕着走", 唯恐避之不及。

2.1 解决重医轻护问题

各级领导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护理工作的重要性, 彻底转变观念。

2.1.1 加强思想教育

使护士了解党和人民给予他们的责任, 患者对他们的感谢与敬仰;有多少人正在把护士职业作为自己终生的梦想, 正热切地盼望着加入这个行列;随着医学的发展, 护学科将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护士的地位将逐步提高, 成为一个令人羡慕的职业。

2.1.2 其他

表彰奖励先进护士, 给以崇高的荣誉, 使护士感受到本职工作的光荣与伟大。提高护士待遇。

2.2 解决护士缺编问题

(1) 合理定编。 (2) 消除各种在编不在岗的现象。 (3) 根据各科业务高峰期的不同, 打破科室界限, 用各科盈余人员建立一个可供调用的护士队伍, 以余补缺, 待掌握了大致规律后可作长期调整。 (4) 广泛采用新技术, 减少工作量:如在小儿静脉穿刺中采用静脉留置针;特殊药物采用微泵输液器或推药器控制速度;病情需要者采用监护仪持续监测生命体征变化;采用微机网络技术减少文字处理、单据报表的传送工作量等。 (5) 建立护理工作支持系统, 包括药物分发系统、物质保障系统、食物分发系统[2], 以减轻护士负担。 (6) 护士长应及时掌握本科护理人员的心理、身体、家庭状况, 采取机动灵活的排班方式, 使护士感受到领导的关心和尊重, 有利于平衡心态、恢复体力和培养对工作的热爱。

2.3 和谐护患关系

(1) 务必使患者了解其应遵守的规章制度和应尽的义务, 并明确和保障护士在工作中的权利, 这样才能免除不必要的麻烦, 使护士工作起来心情舒畅, 真正对患者负责。 (2) 制订服务标准应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切忌教条、超前。 (3) 做好宣传工作, 努力争取患者对护理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4) 对患者投诉应认真调查, 对违规的护士应以教育为主, 处罚为辅, 不能一罚了之。护士是护理事业的主体, 是护理改革的承担者, 各级管理人员应爱护护士、关心护士的身心健康, 以促进护理事业发展, 发挥护理工作在维护人类健康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胡敏予.长沙市护士心理健康状况与相关社会心理因素的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 1997, 32 (4) :602.

特殊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篇9

服刑人员面临着来自监狱、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压力, 他们的心理状况也变得复杂而多变, 许多因素都影响服刑人员的心理健康。本研究旨在调查服刑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 了解其心理特点, 探讨服刑心理相关因素, 为服刑人员改造工作提供心理学依据。

1 对象和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定西监狱8 个监区共1 000 名服刑人员为调查对象, 采用团体测试的方式, 在各个监区按比例随机抽取, 回收问卷950 份, 有效问卷870 份。样本构成如下, 年龄分布:19~68 岁, 平均34.6±9.3 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451 例, 初中271 例, 高中及以上148 例;婚姻状况:已婚374 例, 未婚386 例, 离异110 例;服刑状况:服刑最短5 个月, 最长35 年, 平均服刑期10.5±5.年。服刑人员入狱前的职业主要有:知识分子、工人、农民、个体户、自由职业、无业等。

1.2 工具

采用SCL - 90 症状自评量表[1], 被试根据自己情况和症状严重程度按1~ 5 评分, 分析指标为9 个症状因子即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本次测试中, 量表的克隆巴赫系数为0.96。

1.3 方法

采用团体施测的方法, 在监狱各监区按比例随机抽取被试。测试过程中统一指导语, 对于部分阅读有困难的被试实行个别测试。为保证测试结果的可靠性, 减少被试的顾虑, 采用无记名测试。测试结果采用SPSS13.0 for windows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与全国常模的比较

将服刑人员与全国常模做比较, 结果显示服刑人员各项指标得分, 均不同程度高于全国常模, 且都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 (p<0.001) , 数据见表1。

2.2 各因子检出率

根据SCL- 90 分析方法, 以因子均分≥2 为阳性症状者, 以因子均分≥3 为症状痛苦水平达到中度和中度以上者, 计算了在各个因子上阳性症状和症状达到中度以上者的检出率。结果显示: 阳性症状检出率在44.37%~77.01% 之间, 症状达到中度以上者检出率在5.63%~23.79% 之间;其中躯体化、强迫症状、焦虑以及抑郁这4 个因子阳性症状检出率和症状中度以上检出率都达到了较高水平, 见表2。

2.3 不同年龄段的服刑人员差异比较

考虑到年龄可能对服刑人员心理健康有影响, 故将服刑人员年龄分为:18~30 岁、31~40 岁、40 岁以上共3 个层次的年龄段。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三个年龄阶段的服刑人员在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敌对、恐怖、精神病性7 因子的得分存在极其显著差异;在人际敏感和偏执2 因子的得分差异非常显著, 见表3。

2.4 不同文化程度的服刑人员差异比较

根据服刑人员的实际受教育情况, 将他们分成小学以下、初中和高中以上三种文化程度, 比较不同文化程度服刑人员在SCL-90 各因子上的得分, 结果见表4。

可知, 不同文化程度的服刑人员在躯体化和恐怖因子上差异极其显著, 在敌对因子上差异非常显著。在抑郁因子上差异显著, 具体而言, 小学文化程度的服刑人员在躯体化、抑郁、恐怖、敌对因子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高中文化程度的;小学文化程度的服刑人员在躯体化上得分显著高于初中文化程度的;初中文化程度的服刑人员在敌对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高中文化程度的。

2.5 不同婚姻状况的服刑人员比较

将不同婚姻状况的服刑人员在SCL-90 各因子上的得分进行比较发现:仅在敌对因子上, 不同婚姻状况的服刑人员存在显著差异, 且离异服刑人员的得分显著高于未婚的, 见表5。

2.6 不同刑期服刑人员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根据服刑人员的服刑情况, 将他们分成8 年以下、8~15 年、15 年以上三种刑期, 比较不同刑期服刑人员在SCL-90 各因子上的得分, 发现在人际敏感上, 不同刑期服刑人员差异显著, 且服刑时间在8~15 年的明显高于8年以下的, 在其他因子上无显著差异, 结果见表6。

2.7 入狱前有无职业服刑人员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依据服刑人员入狱前是否有职业, 将服刑人员分为“入狱前有职业”和“入狱前无职业”两组。两组结果比较显示:在抑郁、恐怖, 因子上入狱前有无职业服刑人员差异显著;在人际敏感、焦虑、精神病性因子上入狱前有无职业服刑人员差异非常显著;在敌对、偏执因子上入狱前有无职业服刑人员差异极其显著, 见表7。

3 讨论

症状自评量表 (SCL - 90) 被广泛应用于精神疾病的辅助诊断、心理状态测查等领域中。本次调查发现, 服刑人员SCL - 90 诸因子均值明显高于国内常模。说明服刑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偏低, 其中躯体化、焦虑、抑郁、强迫症状的心理问题表现特别严重。这可能是由于服刑人员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特点[2]、监狱的特殊环境[3]及家庭压力[4]及社会压力[5]有关。犯罪本身就是在变态心理支持下的一种行为, 犯罪后服刑人员由于特定心理角色, 往往感到自卑、自责、悔恨, 有心理压力, 心理不健康[2]。此外, 监狱是改造服刑人员的特殊教育场所, 漫长的铁窗生涯使服刑人员长期身处封闭环境之中, 被剥夺和限制人身自由, 其内心长期压抑而发生改变[3]。还有, 担心家庭及出狱后所要面临的一系列问题等可能引发过度焦虑及抑郁情绪[4,5]。

对不同年龄服刑人员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表明, 40 岁以上的服刑人员相比其他年龄层次的服刑人员在SCL-90 各因子的得分普遍高些, 这与张恺郎[6]的研究结果一致。分析原因, 可能是由于年龄越大的服刑人员, 背负的心理压力、家庭压力和社会压力越大。

对不同文化程度服刑人员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表明, 不同文化程度的服刑人员在躯体化、抑郁、敌对、恐怖因子上差异显著, 这与已有研究[7]认为文化程度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正相关相吻合。

对不同婚姻状况的服刑人员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表明, 仅在敌对因子上, 离异者的得分显著高于未婚者。究其原因, 可能是离异者孤苦无依, 狱中生活压抑苦闷, 家庭又不能给他们提供强大的心理支持, 消极厌世。而未婚者可能会年轻一些, 尽管因为一些原因走了弯路, 但出狱之后他们还有资本或者可能继续开启自己的人生之旅, 所以会相对的积极乐观一些。故在应对方式上, 未婚者比离异者要从容、镇定。

对不同刑期的服刑人员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表明, 人际敏感因子上, 服刑时间在8 年以下的比8~15年的得分低, 在其他因子上, 服刑时间的差异不显著, 这与吕成荣等[8]的研究结果比较接近。这可能与长期封闭生活、期盼回归社会有关。服刑时间越长的人, 越想逃离监狱回归社会, 但是长期疏于与正常社会群体交往, 久而久之, 人际交往技能和经验欠缺, 会导致与人交往极度敏感。

对入狱前有无职业的服刑人员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表明, 入狱前有职业者在SCL-90 各因子上的得分显著低于入狱前无职业者, 心理健康水平普遍高些。这与李路荣[9]等的研究结果相类似。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入狱前无职业的服刑人员没工作过, 人生经历相对简单些, 社会化程度低些, 应对压力、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差些, 进入到监狱后面对陌生的生活环境, 自身的心理调节能力不足, 因而心理问题表现得更加突出些。

4 结束语

本研究发现, 服刑人员心理健康状况不佳, 且问题非常严重。故在对服刑人员进行思想教育改造同时, 有必要提高服刑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 监狱在服刑人员教育内容中有必要增设心理健康教育, 开展服刑人员心理咨询服务。此外狱警也应该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 深入分析, 根据不同问题的服刑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 有效地矫正服刑人员的不良心理。

摘要:目的:了解特殊群体——服刑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SCL-90对1 000名服刑人员进行问卷调查, 并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及对服刑人员的年龄大小、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刑期长短、有无职业进行比较。结果:发现服刑人员SCL-90各因子得分均明显高于全国常模, 尤其躯体化、强迫症状、焦虑以及抑郁四因子得分差异较为明显, 而且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刑期、有无职业对服刑人员心理健康具有一定的影响。结论:服刑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存在严重问题, 并需对不同的服刑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

关键词:服刑人员,心理健康SCL-90,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刑期

参考文献

[1]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3 (增刊) :31-36

[2]钱福永.当代罪犯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 2001, 9 (5) :398-400

[3]沙东想, 吕成荣, 狄小华, 等.罪犯心理卫生状况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 19964 (1) :19-20.

[4]许燕春, 邱鸿钟.服刑罪犯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7, 15 (1) :92-93.

[5]刘邦惠.犯罪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6]张恺郎.劳教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J].德育与心理:29-39.

[7]施永斌, 黄敏, 沈静静, 等.宝山监狱服刑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四川精神卫生, 2007, 20 (4) :205-208.

[8]吕成荣, 王云东, 李立新, 等.服刑罪犯心理卫生状况调查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994 (2) :119-120.

抑制侦查人员消极心理的有效作法 篇10

关键词:讯问 消极心理 对策

在职务犯罪侦查中,讯问犯罪嫌疑人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侦查人员在讯问中,由于受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影响,会在讯问中产生各种消极心理。笔者在协办某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刘某受贿案中,行贿人张某交代在某市和他人产生经济纠纷涉嫌商业贿赂,张某害怕受到刑事处罚,曾在某市饭店吃饭期间送给某市公安局主任科员倪某20万元摆平事端。根据张某交代的事实、张某银行卡提款记录以及双方在饭店监控视频,笔者所在单位决定对倪某涉嫌斡旋受贿立案侦查。在对倪某的审讯中,倪某拒不承认受贿事实,因迟迟找不到20万赃款去向,一直无法突破犯罪嫌疑人。面对态度傲慢的犯罪嫌疑人,缺乏工作经验的笔者抑制不住情绪,在审讯室里和犯罪嫌疑人吵的面红耳赤。没有严密审讯思维的引导,犯罪嫌疑人对笔者的讯问出现明显的对抗情绪,对笔者所提的问题一概不回答,审讯时间一分一秒的流逝,长时间突破不了犯罪嫌疑人,让笔者变的十分焦躁,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否倪某真的没有受贿,笔者对突破犯罪嫌疑人的信心开始减弱,注意力开始分散,脑海中浮现倪某无罪的情况。后外围的侦查人员及时通过银行、保险、证券等全方位查询找到了赃款去向,笔者拿着铁证再次进入审讯室,此时心中已是胸有成竹。在铁证面前,犯罪嫌疑人的心理防线很快被击破,头很快的低了下来,说话的语气中也尽是沮丧,在短时间内就交代了犯罪事实。笔者在审讯中出现的冲动、缺乏信心,注意力转移等消极情况正是本文所要研究的消极心理。

一、侦查人员消极心理概述

侦查人员的消极心理又称职业负向心理,是指侦查人员在特定的职业环境影响下,所出现的与其职业规范、要求相冲突的一种消极心理现象。侦查人员在长期的侦查工作中,受特定工作环境的影响,容易产生心理上的消极现象,形成职业负向心理。侦查人员的消极心理在侦查讯问的过程中会影响讯问活动的正常进行,影响讯问活动的效果,如果任由消极心理发展,甚至会导致讯问活动的失败。为了能在讯问过程中占得主动,保证案件的顺利侦破,侦查人员除了具有良好的法律素养外,还应该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因为侦查人员的心理素质会影响其法律素养的发挥。侦查人员应该主动加强心理素质的锻造,在侦查讯问过程中对可能出现的消极心理有心理预期,消极心理出现的时候应积极调控消极心理,保证讯问活动能够实现既定目标。因此,研究侦查人员在讯问活动中可能出现的消极心理以及对消极心理的应对,对于案件的顺利侦办是十分重要的。

二、职务犯罪讯问中消极心理的分类

(一)职务犯罪讯问中认知方面的消极心理

认知是指人的主观思想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侦查人员在职务犯罪讯问中的消极心理,受其自身文化素质、法律素养、审讯经验等影响,从而对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及其犯罪行为产生的偏见和注意力分散等认知方面的消极心理。[1]

1.偏见

所谓偏见,是指侦查人员在讯问时对犯罪嫌疑人产生的片面、不公正的心理现象。侦查人员在接到初查线索时,首先接触的就是初查对象“有罪”的证据和材料。因此,侦查人员容易对犯罪嫌疑人产生偏见,导致侦查人员先入为主,在潜意识中认定犯罪嫌疑人有罪。职务犯罪是侵犯公职人员职业廉洁性的犯罪,犯罪嫌疑人往往具有较高的素质,在讯问中罪嫌疑人根据自己的认知对其行为的辩解,在侦查人员往往视为狡辩。对于犯罪嫌疑人的供述,讯问人员偏向于相信有罪、重罪的供述,忽视罪轻、无罪的辩解。偏见会导致侦查人员在讯问中不仔细发现案件事实,对于一些正常客观的经济交往看成是具有犯罪因素的不正当经济往来,对于犯罪嫌疑人的辩解也漠然忽视。这样其实是变相的剥夺了犯罪嫌疑人的辩解权,不利于查清案件事实。为了获得有利于侦查的口供往往会导致刑讯逼供、骗供、诱供等非法讯问现象。

2.注意力转移

职务犯罪讯问中,侦查人员注意力分散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职务犯罪是较为特殊的犯罪,犯罪嫌疑人在被讯问过程中存在诸如前途、家庭等多方面顾虑,很难在短时间内交待其犯罪事实,因此职务犯罪的讯问是一个长时间高度紧张的过程,侦查人员长时间的讯问会引起疲劳,导致侦查人员注意力的转移,甚至出现效率急剧降低和思维迟钝的现象。另外,职务犯罪侦查中,各种线索材料较多,有些是和犯罪事实没有关联的。这些信息会对职务犯罪的侦查产生干扰,加重侦查人员的负担,这些无关的信息也会使侦查人员产生注意力转移。在审讯中,为了尽快突破,不同审讯室的侦查人员会交换信息,频繁的交流会使侦查人员注意力下降,不利于侦查人员精神的集中。

3.思维不严密

在讯问过程中,犯罪嫌疑人的情绪变化迅速复杂,在涉及到金额、职位等要害问题时,犯罪嫌疑人的情绪、语气、精神面貌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由于侦查人员的年龄、阅历、经验的不同,对嫌疑人的变化不能及时把握,往往会错失突破的最佳时机。在与犯罪嫌疑人斗智斗勇的过程中,侦查人员面对纷繁复杂的案情,缺乏客观直接的认识,不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找不出有效对策,对案情不熟悉,导致讯问时让犯罪嫌疑人牵着鼻子走。侦查人员的思维缺乏严密性和目的性,对案件相关的人、物、事不能及时有效的串联,把握犯罪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在讯问中不知道要解决什么中心问题,不能抓住实质问题对症下药,在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上反复纠结,导致讯问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二)职务犯罪讯问中意志方面的消极心理

职务犯罪讯问活动的成败不仅取决于前期侦查工作的扎实与否,讯问方法策略是否运用得当,也和侦查人员的意志息息相关。意志坚强、坚韧不拔完成突破的实例不在少数,意志薄弱、临阵退缩导致讯问工作陷入僵局的也时有发生。侦查人员意志方面的消极心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冲动

侦查人员应该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行为。在职务犯罪讯问中,有的犯罪嫌疑人位高权重,对侦查人员的问题嗤之以鼻或是避重就轻,一直顾左右而言其他。侦查人员在讯问活动中不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出现冲动的情况。笔者在侦办某区商贸流通协会私分国有资产一案中,局里一位侦查员在审讯时没能控制好自己的冲动情绪,因犯罪嫌疑人一再回避犯罪事实与犯罪嫌疑人发生了激烈的言语冲突,给案件的顺利突破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后局里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侦查员加入审讯,给犯罪嫌疑人倒了一杯开水,和犯罪嫌疑人叙家常,犯罪嫌疑人很快平静了下来。后该侦查员对嫌疑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嫌疑人在该侦查员的感召下很快交代了全部犯罪事实。当犯罪嫌疑人不配合审讯的时候,侦查人员不能沉着应对,采用过激的语言和行为任由自己情绪的爆发。尤其是讯问对象在处于心理防线的边缘,内心在供与不供矛盾斗争中的时候,讯问对象往往表现出沉默、焦躁不安,侦查人员如果不能敏锐的察觉出犯罪嫌疑人情绪上的变化,控制不住自己的冲动一味的穷追猛打,会引起犯罪嫌疑人强烈的抵触心理,往往会适得其反。

2.缺乏信心

侦查人员在实现预期审讯目标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在遇到案情复杂或者难以突破的讯问对象时,如果侦查人员缺乏迎难而上的勇气和信心,在讯问过程中瞻前顾后不能克服困难和各种不利因素,往往不利于审讯目标的完成。职务犯罪的侦办经常会受到多方面的压力,有的侦查人员在面对影响力较大的职务犯罪案件时,对能否在犯罪嫌疑人的口供上取得突破往往缺乏自信、未战先败。缺乏自信可能会让侦查人员在讯问过程中被犯罪嫌疑人牵着鼻子走,犯罪嫌疑人在供述的时候避重就轻,供述自己的犯罪事实是就有意绕开话题,顾左右而言其他。长时间不能获得犯罪嫌疑人的供述,更使得侦查人员信心削弱,在讯问中形成不断怀疑自己的恶性循环,使侦查人员丧失了必胜的信心。有的侦查人员被犯罪嫌疑人的层层伪装给迷惑,对犯罪嫌疑人是否真的存在犯罪事实产生怀疑,从而否定前期调查取证的工作。缺乏信心使得侦查人员遇到困难时不是想办法克服困难,而是退避三舍、遇难而下。

3.惰性

有的侦查人员多年从事侦查工作,对讯问活动失去了职业上的兴趣而产生了懒惰的现象。在讯问中,侦查人员会注意力不集中,对犯罪事实和线索的敏感性下降,思维的活跃性也受到局限,惰性会使侦查人员对犯罪事实和线索不查证,草率处理,敷衍了事,惰性会使整个讯问过程的效果大大折扣。犯罪嫌疑人供述是职务犯罪的关键性证据,职务犯罪讯问持续的时间也比较长,侦查人员在长时间的讯问中很容易产生疲劳,在讯问中也不注重对细节的把握,讯问中能少问就少问,能不问就不问。惰性会使侦查人员在讯问中不能全面考虑到犯罪嫌疑人可能翻供的地方,给案件的侦办留下隐患。惰性使得侦查人员不能认真仔细的对待讯问,在讯问过程中惰性会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对犯罪嫌疑人交待的一些关键性供述记录遗漏,让后期的取证完善工作变的更加艰难。如果获取的犯罪嫌疑人的供述无法做到严谨、全面,案件的质量很难得到保证,易导致犯罪嫌疑人翻供。

三、职务犯罪讯问消极心理的对策

“尊重和保障人权”条款写进刑事诉讼法,对职务犯罪的侦查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尊重和保障人权”说明了在职务犯罪侦查中,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同为检察机关的根本任务,在办案中二者应该同等重视。[2]在职务犯罪讯问中,侦查员要变被动为主动,不断适应新形势的发展,牢固树立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规范执法和提高侦查能力的理念,以法治的观念为基础,调整职务犯罪讯问思维,提高自身规范执法的能力。

(一)转变思维惯性,树立无罪推定理念

“在法官判决之前,一个人是不能被称为罪犯的。只要还不能断定他已经侵犯了给予他公共保护的契约,社会就不能取消对他的公共保护。”[3]联合国的《世界人权宣言》第14条第2款规定:“凡受刑事控告者,在未依法证实有罪之前,应有权被视为无罪”。我国刑诉法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该规定中虽然没有明确出现“推定”无罪的规范性表述,但是确立无罪推定原则将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4]在侦查讯问中,侦查人员过多关注案件侦办情况,对嫌疑人人权的保护不够重视,容易出现问题,造成冤假错案。在侦查讯问中,要以无罪推定的理念指导具体侦查活动,明确法律角度和事实角度认定有罪的区别。侦查人员在讯问中既要注重有罪证据的收集,也要听取犯罪嫌疑人的无罪辩解。侦查人员确定犯罪嫌疑人有罪,要求犯罪嫌疑人承担证明自己无罪的责任从逻辑上是错误的。侦查人员在讯问中要克服先入为主的错误倾向,在做好外围工作后做到有选择有针对性的讯问突破,要避免盲目的没有扎实基础的讯问。笔者在侦办田某行贿一案中,田某送给了受贿人两笔钱,其中一笔是为了获得某项工程而行贿的,另外一笔是田某承揽受贿人的工程,除去劳动报酬剩余的工程款。因为这两笔钱存在于同一个案件中,又是涉及到工程款,笔者第一反应是两笔钱都是行贿,但行贿人一直坚持第二笔钱是送还受贿人剩余的工程款,不承认该笔钱是行贿,笔者就先入为主的认为行贿人在狡辩,导致在讯问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后来通过调取工程合同、收款单、银行卡转账记录等书证,证实了行贿人的确只是归还工程款。因此,在讯问中想避免消极心理的产生,一定要克服先入为主的错误思想,牢牢树立无罪推定的理念,这样才能在讯问中做到有的放矢。

(二)转变传统角色,树立文明执法理念

职务犯罪案件的侦办总能得到群众的拥护,国家一直强调反腐败的重要意义,从维护党和人民利益的角度来说,职务犯罪侦查工作尤为重要。但是在职务犯罪侦查的过程中,侦查人员要同时注重保障人权,不能仅以惩罚者的角色出现。不仅在讯问中要搞清嫌疑人的犯罪事实,还要维护其合法权益。在讯问嫌疑人时,不能简单的将嫌疑人视为敌人,要将嫌疑人视作平等的个体,让嫌疑人在审讯中也能感受到尊严。要树立科学的执法理念,侦查人员在工作之余,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法律、业务素养。在讯问嫌疑人时,既要对犯罪嫌疑人形成震慑,也要让犯罪嫌疑人感受到尊重,在突破审讯的时候让犯罪嫌疑人心服口服。笔者在侦办某市公安局主任科员受贿案中,一名关键行贿人迟迟不愿开口。该名行贿人身居高位,文化素质较高,但也有很多顾虑。局里面经过部署研究,制订了“攻心为主,政策为辅”的审讯策略,先不着急进入案件主题,而是从该行贿人的成长经历和工作成绩入手,通过拉家常的方式让该名行贿人放下抵触对抗情绪,肯定了该行贿人在农村家庭成长的不易和在工作上取得的成绩,笔者见该行贿人身体已经微微发抖,就趁热打铁向其反复宣传法律政策,细细分析坦白、自首等法律规定可以从轻、减轻刑罚的情节,如实供述自己行贿的事实才是唯一的出路。最后该行贿人声泪俱下,在短时间内就交代了全部行贿的事实。在讯问中,侦查人员在熟悉法律的同时,也要加强对政策的宣扬,既要让犯罪嫌疑人感到法律的威严,也要时刻体现文明办案的要求,真正的做到文明执法。

(三)转变取证模式,树立科学取证理念

历来职务犯罪侦查中,都将犯罪嫌疑人供述视为证据之王。由犯罪嫌疑人的供述作为基础延伸拓宽取证面的做法长期存在于职务犯罪侦查中。随着刑诉法的修改,辩护律师介入的提前,犯罪嫌疑人的口供稳定性差,翻供的现象时有出现,传统的由供到证的取证模式已经不适应现在的办案形势。侦查人员在讯问中的消极心理多受传统的取证观念影响,在讯问之外,更要做好对其他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的收集,加强对书证、物证、视听资料的调取,多用他证据来证明犯罪事实,防止过多依赖于嫌疑人供述。这样既能避免在职务犯罪侦查中出现证据瑕疵,也能减少侦查人员消极心理对职务犯罪侦查的负面影响。笔者在职务犯罪案件的侦办中,发现如果在讯问前取证及时、扎实,侦查人员在进行讯问前,就可针对现有的证据制定出适当的讯问方案,根据方案有条不紊的进行讯问,突破嫌疑人的口供也是水到渠成的事。而如果只依赖口供,极有可能使侦查人员的消极心理的负面作用被无限放大,嫌疑人的口供无法突破,整个案件就无法进展下去。前期书证、物证等其他证据做的扎实,侦查人员在讯问中也会胸有成竹,科学取证理念的指导模式可有效的抑制讯问时侦查人员消极心理的负面影响。

(四)转变侦查手段,树立技术侦查理念

新刑诉法实施以前,职务犯罪侦查的技术侦查手段基本处于真空状态,落后的侦查手段与职务犯罪的高智商性并不匹配,科学的侦查手段对于职务犯罪案件的侦破有着重大意义。在侦查中要不断深入学习科学侦查技术,提高侦查水平。多利用电子监听、密搜密取等技术手段,完善和拓宽技术侦查措施的应用。把信息化和科学化侦查手段建设作为重点,加大软硬件投入,引进专业人才,进一步提高侦查的效率。技术侦查是职务犯罪侦查未来发展的重点环节,是从根本上缓解职务犯罪侦查工作发展瓶颈的必要途径。笔者在协办某市政府副秘书长受贿一案中,一名关键行贿人经多次传唤迟迟不能到位,受贿供述得不到印证,无法锁死受贿事实造成案件进展缓慢。通过省院技术部门的协助,通过手机定位系统确定了该名行贿人的具体位置,侦查人员将该行贿人带回,一举突破了行贿人,保证案件顺利侦结。通过对技术侦查的加强,使得侦查人员可以更好的把握犯罪嫌疑人供述,在讯问的过程中占据主动地位,有效避免长时间突破不了案件所产生的消极心理给侦查带来的负面影响。

注释:

[1]郭建成:《试论侦查人员在讯问中的消极心理及其调控》,载《武汉公安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2]时延安,许丽娟:《论检察机关职务犯罪侦查活动思维方式的转变》,载《第九届高级检察官论文集:检察官的法制思维及其养成》。

[3](意)贝卡利亚,黄风译:《论犯罪与刑罚》,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1页。

饭店服务人员心理健康分析 篇11

关键词:饭店,服务人员,心理健康

一、饭店服务人员的心理健康现状

据相关研究表明, 饭店服务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低于一般水平, 这与他们所处的环境和工作压力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 缺少职业保护措施等会使他们感到身体不适, 生活质量降低, 心情压抑;另一方面, 工作任务的繁重、作业对象的单一枯躁, 超强度的劳动所带来的身心过度疲劳, 加上社会上一些人不了解服务工作, 存在偏见, 对饭店服务人员不尊重等, 都导致饭店服务人员频频发生身心健康问题。另外, 饭店服务人员背井离乡, 遇到困难, 得不到亲人的理解与支持, 同时也缺乏依靠的感受, 因此, 产生以躯体化症状、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恐怖为主并伴有焦虑情绪等不良心理因素。

二、产生根源分析

1、社会民众对服务工作的认知偏差, 导致心理不适产生。

由于受传统思想观念影响, 社会中很多人认为从事服务行业低人一等。在这种负面的社会舆论暗示之下, 一些员工质疑自己的工作意义和价值。一线服务人员有时还要遭受少数客人的有意刁难甚至是人格侮辱。在挫折面前, 服务人员往往容易产生怨恨、愤怒和不满情绪, 进而采取不理智行为发泄、舒缓心中的压力。

2、饭店内部人际关系紧张, 导致员工心理不适。

服务行业对于从业人员的要求和标准较高, 内部管理严格, 缺乏人性化高强度的接待服务、快节奏的工作、不够完善的激励机制、有失公平的用人原则等, 使服务人员不仅缺乏健康安全保障, 同时也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自我价值实现的满足。所以饭店服务人员往往为寻求自我保护而淡化同事间的友爱, 员工缺乏被爱和被接纳认可的归属感。

3、服务人员个性心理特征与职业要求相抵触。

在客我交流过程中, 服务人员性格方面的一些品质, 如倔强固执、争强好胜、高傲刻薄等极易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 引发客人不满情绪从而影响服务人员的情绪。如一些服务员感受性高, 容易因客人的言行产生强烈的心理反应;而感受性低会对周围发生的事情熟视无睹, 怠慢客人。忍耐性低的服务员面对要求比较苛刻的客人时, 容易出现情绪失控, 与客人发生冲突等。

三、建议措施

通过以上分析, 在饭店这样一个劳动密集型和感情密集型的服务行业, 员工或多或少的面临心理健康问题。因此, 管理层应采取有效的措施, 积极关注这一群体, 保障饭店服务人员心理健康, 促进服务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改善服务工作的整体环境。

1、把好员工招聘关。

实践证明, 培训可以提高员工专业技术水平, 但却很难使其变得友善。所以良好服务态度的培养始于员工的甄选与聘用。饭店应使用科学的招聘方法, 选用符合职业要求的合适人才。在招聘前, 制定详细、明确的岗位需求;招聘时, 履行严格的选用程序, 通过面试考察应聘者的能力与性格, 运用心理测试或笔试题目, 系统了解应聘人员个性心理特征和人格特质。

2、加强职业意识和社会角色意识的培养。

只有员工正确认识自己所从事的工作, 才能保持良好的心态。加强职业意识的培养可以使服务人员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是社会分工的结果, 在整个社会中, 各行业间并无高低贵贱之分。社会角色意识的培养可以使服务人员正确认识个体在服务工作中所扮演的角色, 摆正与客人间的位置, 并认识到社会角色的不平等是合理的不平等。

3、加强饭店管理者的人本意识, 实施人本管理。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只有合理的需求得到相应的满足, 人们才能保持良好的心态。饭店应真正地从员工的切身利益出发, 尊重员工的劳动, 改善员工休息生活环境, 帮助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设计, 营造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氛围。实践证明, 管理者对下属员工的爱护、关心和体贴越深、越周到, 越有利于员工心理和谐, 拥有积极向上的工作心态和生活心态。

4、运用心理咨询或心理辅导等手段, 帮助员工进行心理调适。

首先, 饭店管理者应充分关注员工的心理健康, 做好职业心理健康宣传。员工往往对于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没有明确的认识, 面临困难和挫折时, 容易情绪低落, 忧郁不振, 甚至出现过激行为。饭店人力资源管理者可以通过例会和私下交流等方式帮助员工树立积极的心态, 帮助其正确看待困难与挫折, 树立信心达成目标。其次, 将心理学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到饭店日常管理和企业拓展训练活动中, 通过设置系列课程如压力管理、挫折应对、心态调整、社会支持、人际沟通技巧等, 对管理者和员工进行心理卫生的自律训练、性格分析和心理检查, 使其了解职业心理健康知识, 掌握心理素质提高的基本方法, 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再次, 组织多种形式的员工心理咨询、疏导。如通过心理咨询热线、网上咨询、个人面询等形式提供有效的个性化心理辅导服务, 使员工及时解决心理困扰和烦恼, 保持较好的心态去生活和工作;设置放松室、发泄室、茶室, 或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文艺演出、体育竞赛、娱乐活动、生日聚会等, 缓解员工的紧张情绪, 对其进行有效的宣泄疏导, 提升员工的团队归属感, 融洽员工关系。

上一篇:农资流通下一篇:追求细节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