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心理咨询

2024-09-20

职业心理咨询(精选12篇)

职业心理咨询 篇1

摘要:目前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者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所受到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本文试从角色压力、专业特点和个人特点三个方面分析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者职业倦怠的原因, 并且试图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干预方法。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者,职业倦怠

近年来,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 高校对于心理健康工作者的需求也不断扩大, 国家、社会对于此行业的关注也日益提高, 心理健康工作者感受到巨大的压力。长而久之, 心理健康工作者容易产生职业倦怠。为了促进心理健康工作者队伍的健康、持续发展, 本文欲从角色压力、专业特点和个人特点三个方面分析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者职业倦怠的原因, 并且试图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干预方法。

1 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者的职业倦怠

由于职业的特殊性, 心理健康工作者很容易就面临职业倦怠的威胁, 大量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Petrazzi Woods&Antoinette (2005) 的研究发现发现超过70%的心理健康咨询员有高度或中度的情感衰竭。而高校环境下的研究也反映了这一现象, Wilkerson, Kevin (2006) 对78名高校心理咨询人员的调查发现, 情感耗竭能解释工作倦怠变异的45%。

一般来说, 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者的心理枯竭过程大致经历四个阶段: (1) 理想阶段。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者初期会有很强烈的使命感, 会高度投入工作, 并充满陶醉感。 (2) 迷茫阶段。随着对高校心理工作的日益深入, 心理健康工作者的咨询效率逐渐降低, 同时他们还需要处理大量繁杂的行政工作, 他们感到身心疲惫、心理枯竭。 (3) 挫折阶段。随着咨询个案的流失、咨询困难个案的逐渐增多, 心理健康工作者的自我效能感日益降低, 感到强烈的无助和疲倦。 (4) 冷漠阶段。在这个阶段, 心理健康工作者开始消极工作, 对心理咨询产生了厌弃感, 并有强烈的放弃心理咨询工作的愿望。

2 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者职业倦怠的原因

2.1 角色压力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的心理健康工作者往往具有教师和心理咨询师或是思政人员和心理咨询师两种角色, 因此他们往往会有角色冲突的困惑。作为教师, 相比于学生他们经常会有一种优越感, 这无形之中拉远了与来访者的距离, 而在咨询中他们也会常常指导甚至指责来访者, 进行价值干预。而学生对于教师这一职业的信任和尊重, 也会使他们迷失了自己, 在咨询中追求那种权威感和控制感, 从而导致过强的帮助他人和改造他人的期望。另外, 很多高校的心理健康工作者归属于学工处, 很多时候会被指派思想教育工作, 从而增大了咨询中的阻抗, 降低了咨询效果。

另一方面, 随着社会对高校心理健康工作逐步提高关注, 对心理咨询工作的要求不断提高, 对心理健康工作者予以大量期望。在人们心目中, 心理健康工作者应该是亲切的、成熟的、富有智慧的、能言善道的等等, 这样的角色定势无形之中也会给心理咨询工作者很大的压力。

2.2 专业特点

心理健康工作者在心理咨询过程中需要做到高度投入、全身倾听, 长时间保持这种状态就极易产生枯竭和倦怠的感受。而在咨询过程中, 与来访者的反复互动、长期的卷入、来访者的消极情绪和行为也常常会给咨询师带来压力。因此心理健康工作者需要长期的、稳定的督导支持。督导是心理健康工作者个人成长和专业化朝健康方向发展的重要保证。

另一方面, 很多心理健康工作者并不仅仅是心理咨询师, 他们更多时候承担着宣传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知识的任务。仍然有很多人对于心理咨询存在着一定的误解, 认为精神疾病和心理咨询是相联系的。要消除人们这些根深蒂固的成见是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 这也给心理健康工作者带来很大的压力。

2.3 个人特点

年龄、性别是常用来分析职业耗竭的人口学变量。研究显示, 随着咨询师年龄的增长, 他们逐渐发展出更加成熟的咨询应对模式, 对于来访者以及自身表现的接纳程度也更高, 对自身的倦怠情况也能及时地做出调整, 因此年龄较大的咨询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可能性较低。还有一些研究发现, 男咨询师的情感衰竭程度显著低于女咨询师, 而在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维度上得分则显著高于女性;其他的研究则没有发现这种关系。性别差异对职业倦怠的影响仍不清楚。

心理健康工作者的健康人格对于咨询起着支撑作用, 他们不仅仅运用自己的知识和咨询技巧来治疗来访者, 更多的时候他们需要以自身的健康人格力量感染来访者。因此, 心理健康工作者的人格成熟程度越高, 他的咨询效果越好, 咨询感受越好;反之, 混乱的人格会破坏咨询效果, 给来访者造成不良的影响, 使心理健康工作者更易产生职业倦怠。有研究发现心理咨询师的低外向性和低愉悦性的人格类型与高倦怠水平往往相关, 另一些研究显示高集体自尊与高校心理咨询人员的低倦怠有相关。

3 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者职业倦怠的干预

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是解决心理健康工作者心理枯竭的重要保证。首先, 需要建立心理咨询督导机制。因为已有大量研究证明心理咨询工作需要团队建设, 治疗师之间在专业知识和情感上的强有力相互支持是减少枯竭现象的重要因素。团队建设的重要内容就是建立心理咨询督导机制。选派有经验、资历深的咨询师作为督导员, 或是各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者建立督导互助网络, 这样可以帮助心理健康工作者不断反省自己咨询中的问题, 不断提高咨询水平, 同时也有利于减轻孤独感。其次, 需要保证心理健康工作者的数量。目前, 很多高校仅仅只有一至两名心理健康工作者, 他们很难应对全校多达一万余名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高校应配备足额的心理咨询教师, 因为大学生群体是高压力群体, 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第三, 心理健康工作者也需要不断修炼自己, 深入了解自己, 对有可能出现的心理枯竭进行预防。

参考文献

[1]蒋奖, 许燕.心理健康工作者枯竭的研究进展[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 (4) :26.

[2]王贵林, 孙悦亮.对高校心理咨询教师心理枯竭问题的多维思考.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哲学社科版) , 2005 (9) :150-151.

[3]林琳.高校心理咨询师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闽江学院学报, 2010 (4) :118-121.

[4]王艳喜, 吴海银.高校心理咨询教师职业倦怠之探析.黄石理工学院学报, 2009 (5) :74-76.

[5]李玲.高校心理咨询教师心理枯竭的成因与对策.凯里学院学报, 2009 (4) :96-98.

职业心理咨询 篇2

一、封面

职业心理咨询案例分析报告 11应心

××××

(姓名)×××××××

(学号)

×××××××××××(时间)

二、目录自拟

三、正文

职业心理咨询案例分析报告内容包括:

1.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专业、年级、就读学校等基本信息。2.主诉和个人陈述:包括咨询问题,求助原因。

3.观察和他人反映:包括心理咨询师观察的结果和求助者反映情况。4.评估与诊断:包括咨询问题的评估、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依据。5.咨询目标的制定:包括具体目标、最终目标、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6.咨询方案的制定:包括方法与原理、双方责任与义务等。7.咨询过程:包括咨询阶段的划分,各阶段的任务与完成情况。8.咨询效果评估:包括求助者自我评估、咨询师的评估。

职业心理咨询 篇3

关键词:心理咨询;心理咨询职业化;市场需求;行业管理

心理咨询服务最早起源于西方国家。20世纪初美国职业指导运动、心理测量技术和心理卫生运动的兴起被认为是现代心理咨询产生的三个直接根源。现代的专业咨询服务最早是由“职业指导之父”帕森斯于1908年率先开展起来的。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从此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以后的百年里,心理学从最初单纯的实验心理学逐渐发展为囊括社会生活诸多领域的庞大体系,并诞生了许多的心理学流派,其中Freud的精神分析对心理学的临床应用产生了重大影响。精神分析理论以其独特的视角开拓了人类科学史上崭新的无意识领域,并使心理治疗真正成为一项有理论基础的治疗技术蓬勃开展起来。随着心理咨询理论的不断发展和临床操作技术日臻成熟,心理咨询的专业队伍不断壮大,在国外逐渐建立起完善的培训体系,走上了职业化的道路。目前该行业在西方国家已得到很好的发展,各方面技术和条件也很成熟,并且具备较为完善的行业规范和管理体系。但是,心理咨询服务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其发展水平与西方国家具有明显的差距,而且,我国心理咨询在职业化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心理咨询职业化进程中的市场需求问题

所谓市场需求是指一定的顾客在一定的地区、一定的时间、一定价格条件下,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一般说来,收入与需求是正相关的,只有既有消费愿望,又具备购买力也有支付能力才能成为现实的市场需求[1]。随着工业化、都市化、信息化的程度不断提高,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人们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对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的需要越来越迫切。目前有关资料显示,我国13亿人口中有各种精神和心理障碍的患者多达1600多万,1.5亿青少年中受情绪和压力困扰的就有3000万人。而来自国际心理治疗大会的数字同样表明,中国大概有1.9亿人在一生中需要接受专业的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心理咨询作为一种通过科学方法和手段提供有效的心理援助的专业活动是现代社会中的一个重要职业领域。国际卫生组织资料显示,在美国,每1000人中就有1个心理咨询师,而据我国2005年统计数字显示,每100万人口只有4.6个心理咨询工作者。按照5亿的城镇人口数来计算,中国的心理咨询师尚有47.6万的缺口。因此,心理咨询的行业亟待发展、健全和完善。

二、心理咨询师培训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心理咨询师培训对象学历起点低

美国于1984年建立的美国“国家职业心理咨询者的资格标准”对从业人员的学历要求是:理学及相关学科取得博士学位。可见,就心理咨询的职业化程度而言,我国与美国的差距较大。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其心理咨询工作者就被聘用在除教育部门以外的社区心理健康中心、康复治疗中心、就业指导部门等领域,至今授予的咨询和指导方面的博士学位数就超过300个[3]。因此,在美国获得心理医生执照很难。过去,美国心理学工作者都是哲学或教育学博士,现在有了新学位,即心理学博士(Psy.D.),专为临床心理学设立,其定位介于强调学术研究的哲学博士和纯粹临床实践的医学博士之间。而在我国,心理咨询师俨然成了个职业培训班毕业的产物,非心理学专业的人士,甚至社会上没有经过正规高等教育者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报名培训,获得心理咨询师资格证。如此低的入行门槛,欲培养出真正胜任这一高学科知识要求行业的人才令人怀疑。

(二)心理咨询培训内容上存在不足

西方国家心理咨询这类职业已有百余年历史。心理咨询的工作者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需完成4~5年的课程,期间有两年的临床实习,课程结束后进入全职实习,一年后可获得参加心理医生执照考试的资格,合格分数是75分。据了解,通常第一次参加考试的考生有一半过不了关。而在中国心理咨询专业设置几乎空白,目前大学心理系的心理咨询课也仅有短短的一个学期,教师的授课内容往往照本宣科,空谈理论。心理咨询本是一门应用型学科,若想将心理咨询技术在未来职业过程中应用得游刃有余,恐怕无数次的实践是必不可缺的环节。目前,我国心理咨询培养教育还处于一个职业发展的较低层次。实际上心理咨询师所要面对的是世界上最复杂、最难以把握的对象,此除了良好的心理素养,乐观向上的品质,强烈的责任感以外,咨询师还必须具备十分扎实的知识结构。这种知识结构包括两个层面:其一,基础的知识层面,如相关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以及自然科学等学科的训练;其二,建立在知识层面之上的咨询师专业的知识层面,心理咨询及其相关的各种理论,心理咨询方法和技术的运用等等。在这两个知识层次中,培训机构由于资源限制,咨询培训只能帮助人们去掌握第二个层面的部分知识。参加心理咨询培训的人仅凭几本薄薄的教材,业余的学习就可以通过考试并拿到证书,甚至有近饱和的趋势,但拔苗助长的培训方式是否真能培养合格人才,令人十分担忧。

(三)心理咨询师培训期限过短

发达国家对心理从业人员有非常高的要求。在美国,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专业工作者具备哲学博士或者教育学博士学位后要在社区或私人基金会免费服务两年,期间必须接受长达500个小时的专业督导,每工作5个小时接受督导1个小时。而在欧洲,以荷兰为例,一名咨询工作者或心理治疗工作者必须获得硕士学位,学习年限为5~7年,最后一年为临床实习训练。目前,心理咨询师培训机构很多,培训期限有长有短,大多数情况下,学员只要缴费,学完三个月的培训课程,通过考试就能取得资格证,并没有太高的进入门槛。

(四)心理咨询师缺乏规范、扎实的系统培训

在美国,执业临床专业咨询师,一般都具有社会学硕士学位。然后再接受3000小时或大约2年的临床督导和心理咨询实务训练。我国《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中规定培训期限为:心理咨询员(三级)不少于720标准学时,心理咨询师(二级)不少于520标准学时,高级心理咨询师(一级)不少于320标准学时。培训方式有以网授为主,面授为辅,也有全部面授。不管是网授和面授都达不到上述规定学时,有的1门课1天、甚至半天就讲完了,非精神科医护人员,特别是非医护人员出身的学员涉及到变态心理學、精神病的分类、症状学以及心理诊断等,短时间很难弄清楚基本概念,鉴别精神疾病,明确咨询范围。否则,是要误事和造成纠纷与赔偿的。这就是这些年来为什么通过心理咨询师考试的人员中真正从业人数估计仅有1%~2%的主要原因之一。有些学员坦言:“培训时间太短太仓促了,半年的培训每周只有周六、周日上课,虽然获得了一些理论方面的知识,但根本无法消化,实在是所学有限。学习完毕后,遇到一些案例,不敢轻举妄动,生怕适得其反。”有些自以为是仓促上阵的只能滥竽充数,其结果只会误人和害人。

(五)心理咨询师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国家缺乏统一专门的心理咨询管理机构,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和继续教育制度与督导与“年检”等机制。心理咨询师属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组织的职业技能鉴定,并且职称得到社会认可,但人事与卫生部门却不能作为晋升职称后加工资的依据。心理治疗师职业资格证属于国家卫生部、人事部组织实施的,可作为晋升职称后加工资的依据,承认是一个技师职称,但没有处方权,可是,取得心理治疗师后,有的医院内部又没有专设的心理治疗岗位,大多是精神科临床医生兼职的。不管是心理治疗师或心理咨询师尽管理论考试通过了,并取得相应职称,但究竟他们的执业技能怎么样,要不要进行继续教育和督导,归哪家管,有何具体规定,有无相关的法律、法规约束等都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三、建议

(一)加大对心理咨询的宣传,完善专业人员配置

利用新闻媒体以及一切可能的措施,加大对心理咨询的宣传,普及心理卫生方面的知识,让人们知道什么是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需要咨询。按照要求,在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立心理科,在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在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至少应有一名咨询员,负责辖区群众的一般心理问题的咨询,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

(二)加强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管理

国家应明确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由哪个部门或行业协会负责管理,与国际接轨,制定相应的规范與法律、法规、行业规范,作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可明确由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组织实施统一的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的执业资格考试,如有可能,随着心理学科的发展和正规心理学专业人员的增多,卫生部应该尽早把现在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管理的“心理咨询师”与“心理咨询员”资格认证工作也纳入到广义的临床心理学暨医疗保健体系、职称系列进行管理。

(三)整顿规范心理咨询师培训市场

严格按现规定的标准准入,任何人、任何培训机构都不得擅自降低标准,负责培训的机构也需要进行严格的资格认证,包括师资队伍的资格认证,不能谁都可以举办培训机构,谁都可以授课,以免鱼龙混杂,滥竽充数,以确保培训质量。

(四)提高心理咨询行业执业标准

实行心理咨询师资格认证与执业执照相分离,提高执业“门槛”。通过心理咨询师培训与考试,承认其资职,但不能开业,领取执业执照前必须设立必要的准入机制。与律师行业一样,律师专业毕业后不能成为律师,必须通过律师执照考试合格取得律师执照后,方可从事律师职业。要想做一名真正职业的心理咨询师,仅仅靠半年的培训是远远不够的,而心理治疗与咨询,应该是通过一个系统的学习过程才能掌握的,特别要加强技能的培训,因为只学会了理论,没有经过技能培训,这就和实习医生一样,把外科学背得滚瓜烂熟,但他仍然不会做手术。再则,虽然目前心理治疗各种疗法趋向整合,但是,在原来培训的基础上,可以根据学员个人的理论取向,究竟认同哪一心理治疗的理论流派,在临床实际工作中运用哪种治疗方法,重点参加一些长期的技能培训班,以弥补原来的不足。逐步形成个人的治疗风格。而心理学则更强调的是方法,从事心理咨询两者必须将理论与实践同时结合好。在报名前或在执照考试前应通过相关的人格测定,作出筛选。然后再通过执业执照的考试,包括笔试、面试和答辩,经专家认定合格后,统一由卫生部门发给执业执照,方可正式执业。

参考文献:

[1]陈敖贵.我国心理咨询市场需求与行业管理现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2):1515-1517.

[2]王国防.我国心理咨询产业化进程中的问题分析[J].集团经济研究,2007.

[3]阮鹏.目前国内心理咨询服务主要来源与发展分析[J].医院院长论坛,2008.

[4]李晓红,杨蕴平.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的职业化发展及现状[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5:93-96.

[5]肖泽萍.心理咨询行业走向成熟和规范[J].上海精神医学,2002,(1).

职业心理咨询 篇4

关键词:心理咨询,班级管理,职业院校

我们现有的大多数家庭和学校教育还停留在传统的“压制”“管束”阶段,缺乏平等的倾听与沟通,势必使学生产生厌烦、抵触的情绪,最终导致教育失败。从心理学的角度观察,职业院校的学生正处在敏感、多疑、叛逆的青春期,如果能够合理运用心理学原理以及心理咨询技术来与之沟通,建立良性的师生关系,势必能够有助于营造乐观、团结和谐的班集体。

一、职业院校学生心理问题现状

1.过度敏感。青春期学生的特点是敏感、多疑,常常把不相关的言行迁移到自己身上,从而成为犯罪的导火索。

2.遇事冲动。青春期学生尤其是职校生自我情绪管理较差,遇事不能调节自己的情绪,往往造成斗殴等恶性事件的发生。

3.自卑倾向。有一部分职校生由于中高考的失利,进而对自己能力产生怀疑,自信心受到打击,一蹶不振,影响学习与生活质量。

4.性冲动。青春期的学生处于性发育旺盛期,容易滋生早恋的情愫。由于年龄关系,他们缺乏成人的自制力以及对于性知识的一知半解,往往会诱发其他一系列心理问题和悲剧事件。

综合以上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问题,需要我们班主任老师具备丰富的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咨询技术来与之沟通,下面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心理咨询理论在学生管理中的应用。

二、从心理咨询角度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1.尊重。尊重是一切良性沟通的开端。在新时代条件下,师生关系早已不是传统“家长制”的模式,而更多的是一种朋友的关系。作为沟通的双方必须站在对等的立场上去讨论问题,才有解决问题的保证。心理咨询上讲的尊重是“既要接纳对方积极、光明、正确的一面,也要接纳其消极、灰暗、错误的一面。总之,尊重就是接纳求助者的一切,无条件的接纳求助者的全部”(《心理咨询师三级》)。因此班主任老师在教育前,应该首先打好尊重的基础。

2.共情。共情就是理解与体验学生的内心世界。通俗一点就是设身处地、准确理解对方内心世界。作为班主任一方要了解,共情应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待他存在的问题。比如处理早恋问题,如果你不能站在学生的心理层面去疏导,而是一味说教,最终效果不佳甚至对立。这时我们可以回想自己同龄时期对于此事的态度与看法,帮助学生打开心扉,从而达到疏导的目的。

3.积极关注。积极关注就是辩证客观地看待学生。这种关注的侧重点主要是学生积极、光明的一面,看到他们的优点和闪光点。与此同时,班主任也要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优势,重新树立自信。例如,班主任面对一个理论成绩不太理想,情绪焦虑的学生,他的动手能力非常强,技能方面经常受到老师表扬。最后在班主任对其不断正面强化下,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最后在技能比赛中获得了名次。此后,由于自信心得到重塑,他的理论成绩也渐渐提高。

三、运用心理咨询技术去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1.倾听技术。倾听要以接纳为基础,只有无条件地接纳学生才能有很好的倾听。班主任在遇到学生出现违规行为,本能地被情绪冲昏了头脑,不容分说,往往会遏制住学生的言路,使他们不敢或不愿意与老师交谈。因此,老师们在教育之前先平复情绪,让学生说清楚事件的原委始末,再下结论。

2.阳性强化法。这一方法的理论来源是行为主义理论,既如果想建立或保持某种行为,可以对其进行阳性刺激,即奖励,从而促进该行为的产生与改变。比如,对于值日不认真或者班级活动参与度不高的学生,班主任在批评教育的同时,可以对他们进行让他们感兴趣的物质或精神奖励。

3.合理情绪疗法。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A.Ellis)有个著名的ABC理论。他认为人的情绪困扰不是由事件本身导致的,而是取决于他们对这件事情的认知。要想改变学生的错误行为,就要求班主任能从他的错误认知着手。

班主任从心理咨询的角度来教育和管理学生是今后班级管理的趋势。但是心理咨询的对象和班级学生之间还不能完全划等号。这就需要我们在日常工作中积累相关案例,掌握学生各式各样的心理问题,不断研习心理咨询技术。只有这样,我们的班主任工作才能开展得更为顺利、科学。

参考文献

心理咨询师职业规划 篇5

心理咨询是咨询师和来访者共同努力以增进来访者自我了解和自我改善的活动。在咨询的初期,咨询师要多承担一些责任去建立基本规范,去教导来访者如何使用会谈时间,以及清楚地说明彼此的责任和工作。在咨询一段时间之后,咨询师逐渐退居幕后,有主动变为被动,鼓励来访者承担更多说话的责任。如果会谈进行一段时间后,咨询师工作的比来访者还辛苦,对来访者改善的期望大于来访者本人,这时咨询师就要进行自我探讨,以发现自己内心潜藏的焦虑或者待处理的问题。

二、渴望来访者能立即改变,并视之为自己的责任

咨询师在实践的初期经常受到来访者焦虑的影响,希望来访者能在会谈若干次之后,既有明显的行为改变以便减轻来访者的问题,以及证明自己的治疗能力。然而来访者行为的改变通常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有一定的过程和条件的。,来访者的自我了解与行为改变牵涉到很多因素,他们的问题是经过多年积累而成的,心理困扰总是一层包着一层

三、企图改变来访者的想法、情绪与行为

不论资浅或者资深的咨询时,都会犯的错误是企图说服并改变来访者的想法、情绪与行为。结果来访者不仅没有改变,反而引起更多更强的抗拒与防卫。在实际咨询中,()咨询师一定要谨记来访者有问题的想法、情绪和行为几乎都是自我防卫机制的本身或者结果,咨询师的工作在于提供一个关系、气氛与情境,让来访者觉察到自己的问题,随之改变也就会发生。%$#@

四、来访者在谈话时,治疗师在想问题、答案或者建议

来访者在谈话时,咨询师在做什么呢?咨询使用太多的时间去想自己的事当然不妥,用太多的时间躯体来访者向大案、建议也不好。整个咨询过程是充满互动与发现的,不是监督或者找寻答案的时候。

五、根据自己的经验来解释个案的感受与行为

咨询过程中会用到诠释的技巧。面对来访者的问题,咨询师即使有过类似的经验,也不宜贸然用自己的经验来解释来访者的感受与行为,然后告诉来访者应该怎么办。因为,同一问题所触动到的个人内心层面与含义是不同的。咨询师的工作不是用自己的经验去解释来访者的行为,咨询师的工作是协助来访者去探索问题的意义,以及从经验中获得更多的成长和学习。

六、常问为什么

新手会不自觉地经常问来访为什么。但是有效的咨询方式是不要常问为什么的。这是因为问为什么的问题,很容易引起来访者的防卫机制,特别理智化的防卫机制。这样来访者就不容易觉察自己内在的感觉。而且经常问为什么的咨询师,会逐渐是治疗关系变成身家调查的感觉,不利于信任关系的建立。

职业心理咨询 篇6

关键词:心理问题;素质教育;职业院校学生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在使受教育者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上和谐发展,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也可以说它的整体优化教育。职业院校学生(以下简称职校生)的年龄一般在十五六岁至十八九岁,正值青春期或青年初期,这一时期是人的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也是产生心理困惑、心理冲突最多的时期。中等职业教育传统上是一种就业教育。

一、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其成因分析如下

(一)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心理问题

1.目标不明确。不少职校生对进入职业学校学习自信心不足,甚至没有学习的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因而学习态度不认真,只求能够过得去,甚至是得过且过。

2.学习动机层次不高。学习的实用化倾向十分明显,过分追求学习上的急功近利和“短平快”,对学习文化基础课和思想品德课很不情愿,觉得学了将来没有用等于在浪费时间,还不如不学。

3.方法不当。学习习惯不良在初中阶段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掌握基本的学习策略,因为不会学因而学不好,由学不好到不愿意学,最后发展到厌学、逃学。

4.认知能力水平较低。缺少必要的反思自省意识,不懂得科学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不懂得如何进行学习成败上的合理归因。

5.焦虑现象比较普遍。对考试或某些学科、课程的学习存在比较严重的恐惧心理,有明显的厌学情绪和行为。

(二)职业院校学生的情感心理问题

1.情绪不稳定,情绪自控能力较弱。处于青年初期的职校生具有明显的情绪两极性,比少年期更为突出,容易出现高强度的兴奋、激动,或是极端的愤怒、悲观。

2.社会性情感表现冷漠。就其实质而言,职校生的冷漠是多次遭遇严重挫折之后的一种习惯性的退缩反应。

3.感情容易遭受挫折,挫折容忍力弱。面对当今社会的文凭歧视和社会偏见,以及劳动力市场上越来越激烈的就业竞争,职校生群体普遍感到巨大的压力和深受伤害,對生活逆境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不清楚如何把握自己的命运。

4.情感严重压抑,情堵体验消极。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只有进入重点学校才是进了大学的门,才有前途和出息,进入职业学校,等于是成才道路上领到一张红牌,被判定“下场”或没出息。在社会和家庭的双重影响刺激下,职校生的心理压力增大,常常有身心疲惫感,觉得自己活得真累。

(三)职业院校学生的个性心理问题

1.缺乏应有的积极理想和追求。不少职校生在进入职业学校时就觉得自己是被淘汰的或者被遗弃的人,认为自己是将来没有出息、事业上难有作为的人,因而往往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政治思想上不求进步,学习上不思进取,生活上自由散漫。一些职校生抱着混世度日的心态打发人生,甘愿沉沦,听天由命。

2.社会适应能力较弱。现在的职较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由于受到来自长辈的过分关爱,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难以顺利适应职业学校的集体生活。

3.不良性格特征普遍存在。从当前职校生个性塑造的实际情况看,狭隘、妒忌、暴躁、敌对、依赖、孤僻、抑郁、怯懦、神经质、偏执性、攻击性等不良的性格倾向已经成为一部分职校生的个性心理特征。

(四)职业院校学生的自我心理问题

自我意识是主体对自己的心理、身体、行为及自己与别人、自己与社会关系的意识。不难发现,相当一部分职校生缺乏合理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不当,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主观自我与客观自我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

1.自卑自贱心理严重。自卑心理是个体在外界的消极暗示下,由于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产生强烈的反差而引起的自我贬低、自我否定的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它的外在表现就是看轻自己,对个人的能力与品质做出不符合实际的偏低评价,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即使对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务,也往往自叹无能而轻易放弃。

2.自我中心意识过强。由于在家庭生活中长期以自我为中心,一些职校生习惯于随意支配、指使别人,进入职业学校后仍然希望别人围着自己转,但现实情况正相反,许多独生子女职校生就会产生严重的失落感。

3.自私自利心理普遍。在职业学校生活中,相当一部分独生子女职校生过分关注自己的感受,而很少考虑甚至丝毫不考虑别人的想法和利益;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却很少去考虑尊重别人;希望索取别人对自己的关心,但不愿意去真诚地关心帮助别人。

(五)职业院校学生的人际心理问题

职校生的人际交往,主要是与朋友、同学、老师及父母的交往。而职校生的人际心理问题,也主要表现在这些方面。

1.社会性交往萎缩。进入职业学校后,一些职校生对正常的社会交往仍然心存疑虑,总是怕这怕那,尤其是担心别人会瞧不起自己,因而不愿意与过去熟悉的人打交道,不愿意暴露自己职校生的身份,有意回避正常的社会性交往,甚至希望自己与世隔绝。

2.异性交往上的行为偏差。随着性意识的觉醒,职校生已经逐步度过了异性疏远期,而走进了异性接近期。他们渴望与异性多接触交往,和异性谈话交流会觉得十分高兴,和异性在一起活动感到特别兴奋、愉快。他们渴望有能够亲近的异性朋友,希望建立良好的异性交往关系。

3.师生间交往缺乏信任感。由于中学阶段不良的师生关系,经常被老师忽视、排斥、指责,一些职校生对职业学校的老师自然会有一种条件反射式的疏离感或压抑感,担心老师会向家长告状,怀疑老师会与自己有意过不去,想与老师亲近但又怕受到冷落。一旦老师在处理或对待与自己相关的事情不够恰当时,便会产生强烈的不满或偏见,形成对立情绪,出现逆反行为,不配合、不支持老师的工作。

4.代际交往的隔阂明显。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代际冲突是一种必然的现象。而在现代社会转型期,所谓的“代沟”、“代差”问题更为明显和突出。不少职校生与父母之间的沟通交流比较困难,经常埋怨父母不理解、不尊重自己,轻视父母的存在和价值,与父母的矛盾冲突不断,甚至可能产生严重的行为冲突。

5.网络交往失度失范。一些职校生在现实交往中难以获得需要的满足,便试图在网络世界中得到补偿。如今,不少职校生偏重于“人机”对话式的网上人际交往,热衷于网络交友,迷恋上网寻找所谓的友谊,甚至为此荒废了学业。在网络世界里,更有一些职校生有一种“特别自由”的感觉和“为所欲为”的冲动,自我约束力不足和道德自律意识不强,违背网络交往道德规范,做一些平时不可能做、也明显是不道德的行为。

(六)职业院校学生的性心理问题

伴随着男女两性身体形成的变化和第二性征的迅速发育,处于青春期的职校生性意识和性情感已经开始萌发,希望多了解性的知识,但又怕别人发现或讥笑。性生理上的剧烈变化,会给职校生带来所谓的“青春期骚动”和强烈的“性困扰”,产生不少性心理问题。

1.性征体相的烦恼。第二性征的出现,有人形象地称之为青少年的“第二次诞生”。许多职校生总在为自己性征体相的不如意而烦恼,担心自己的形象不佳。不少男生常反问自己:我的长相怎样,是不是具有成熟男子汉的气质;而女生常反问自己:我的外貌如何,有没有青春女性的现代风度。一旦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认可,就会兴高采烈、兴奋无比;一旦获得别人的否定性评价,就可能伤心烦恼不已,甚至茶饭不思。职校生中的“追星族”比较多,明星偶像崇拜热一浪高过一浪,内在原因就是要寻求一种莫名的身心补偿,摆脱困扰自己的性征体相的烦恼。

2.性心理反应过敏。有些职校生经常被原始的性欲望所困,对性问题过于敏感,表现为过分热衷于性知识的引诱,过多阅读性描写的书籍,喜欢谈论性的话题,传播一些性的笑话,沉湎于性的想象或性的“白日梦”。有些职校生养成了习惯性的手淫等自慰行为,常常自责不已,有着强烈的罪恶感和负疚感,生怕别人识破自己性方面的隐私或秘密。

(七)职业院校学生的择业心理问题

择业就业是当前职校非常关心、特别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因为择业就业是职校生人生道路上的一项重要抉择,伴随着这种抉择而来的往往是兴奋、紧张、忧虑混杂于一体的矛盾心态。

1.择业依赖退缩心理。虽然现在实行的是“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但许多职校生还是寄希望于学校或家长帮助解决自己的就业门路或去向。对于职业学校承诺保证毕业推荐就业的那些专业,职校生往往是十分喜爱、情有独钟。这也说明不少职校生在内心深处还是惧怕或不愿意自主择业,更缺乏创业精神和能力。

2.择业紧张焦虑心理。能不能顺利就业,成为许多职校生的一大“心病”。一些职校生担心自己的学历低,专业技能水平低,害怕“毕业就是下岗”,有的职校生甚至为此寝食不安。还有的职校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没兴趣,自己又没有办法改变现实,整天心绪不宁、唉声叹气、愁眉苦脸。

3.擇业思维定势心理。一些职校生为所学的热门专业所困,希望找到有社会地位的、体面轻松的、收入高待遇好的理想的就业岗位。一旦要放弃所学的专业,一些职校生就显得无所适从,心理极度矛盾。

二、针对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应加强对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总体规划,多方面做工作

(一)加强教师学习,提高教师心理素质

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现代化生活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有形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学校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师的职业性特征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教师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二)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

据调查,目前上中学这代孩子的父母,很大部分受教育程度不高,尤其很少学过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的有关知识。据《中国青年报》5月17日报道:“95%的家长没看过心理学方面的书,72%的家长没有看过教育方面的书。”他们不了解如何更科学地教育孩子。因此,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座谈会等到方式,让家长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年龄特点,懂得教育学生的正确方法。使家长了解青少年是一个特殊年龄阶段,学生情绪反复,行为多变,对此要有心理准备,不能因此不尊重,不理解他们。对学生教育既要鼓励,也可以批评,但方法的使用一定要符合青少年心理规律。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过高,希望孩子成才,这是人之常情,但压力过大,也会适得其反。此外对“问题家庭”的学生更要特别留总关心,帮助他们克服因家庭的不良影响引起的心理问题。

(三)在学校开设有关心理健康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是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的,这样才能学以致用,真正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心理健康标准,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四)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在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室,心理阅览室,心理活动室,开设心理咨询电话热线。定期为师生举办心理健康、心理保健等专题讲座。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生活辅导,前途职业指导等并建立健全学生心理档案,作为班主任、任课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使心理健康工作落到实处。职校学习时期是职校生从心理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是他们的个性人格趋于定型的时期,也是对他们进行心理教育的最佳时期、关键时期。心理教育在职业学校素质教育体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可以说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核心和中介。

参考文献:

[1]姚本先,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M].北京:东方出版中心,2002.

[2]林崇德.学校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职业心理咨询 篇7

一、入学后的心理变化特征

由于文化背景、居住环境、生活行为习惯、学习基础及语言交流沟通方式的差异, 藏区学生容易出现迁移后的环境适应、学习生活适应和人际适应等方面的问题。

1、依赖父母到独立生活的转变

刚进入大学时, 学生对于周边的事物充满了新鲜感和好奇感。大部分学生是第一次远离家乡, 以前在家中, 由于父母及长辈的管束、照顾, 造成学生依赖性强, 生活自理能力差, 心理承受力弱。

2、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

大学阶段之前的学习通常基本依靠教师, 靠教师告诉学生哪些是重点难点。而大学却不同, 教师只是起到了领路人的作用。大学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领悟能力, 更强调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藏区职业教育的学生, 在高中阶段所受的教育差异很大, 一些同学在高中时就离开家乡到外求学, 接受的是正规的高中理论学习, 然而大部分同学在当地读书, 有的是体校, 有的是中职师范学校, 甚至还有部分同学是藏文学校。这些客观因素, 使得藏区同学的文化基础较差, 学习方法也难以适应大学教学要求。因此他们对于这种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方式的转变, 突感压力。

二、藏区学生最容易产生的几种负面心理状态分析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 藏区学生也面临着普通学生的问题, 学习、生活、就业、未来, 无一不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加上人文环境、生活方式的重大改变, 不可避免产生了负面的心理状态, 最容易出现以下几种负面心理状态。

1、焦虑。

藏区同学离开了自己的家乡来到内地求学, 一切的生活学习都完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一个全新的环境需要适应, 要求自身也要有相应的改变。看着身边同学整日忙于各种社团和实践活动, 各类等级考试等, 课余时间较多, 深感无所适从。

2、抑郁。

抑郁是大学生中较为常见的情绪问题, 这是一种复合的负性情绪体验, 包括厌恶、痛苦、羞愧、自卑等多种情绪体验形式。藏区学生因为受到国家政策照顾来到内地读书, 在与一般同学交往时, 常常会感到自己与一般同学在学习成绩、社会交际、个人能力等方面的差距, 自己的努力往往得不到别人的认同, 在受到打击时不能有效调整自己的情绪, 而产生了抑郁情绪。抑郁情绪在藏区学生中普遍存在, 大都表现为一种抑郁的心境, 相对微弱而持久, 常常是几个星期连续感到无精打采, 总是被消极情绪所笼罩。这种情绪多发生在性格内向, 个性孤僻, 敏感多疑、独立能力差、不善交际或者个人家庭原因方面的藏区学生。

3、易怒。

由于正处于青春成长期, 又正逢学业事业感情等方面的多方面问题的困扰, 大学生群体就会比较躁动, 易怒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情绪现象。

大学生的容易发怒与一些错误认识有关, 比如, 有的大学生会认为发怒可以威慑他人, 可以维护利益和尊严, 可以推卸责任, 可以满足愿望等等。于是在同学之间的交往中, 就会为一些本来不必要争论的事发生口角, 引发一些伤人伤己的事故, 轻者斗嘴吵架, 重者拳脚相交。藏人尚武精神作为藏族人民族精神的重要构成, 其民族精神体系中占有至为突出和重要的地位, 自古就有随身带刀的习俗, 个性直爽, 在与同学交流, 特别是参加一些对抗性体育运动时, 拿捏不好轻重, 又由于地区差异, 难免产生误解, 容易产生肢体冲突。

三、做好心理适应教育

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必备前提, 是大学生健全人格的保证。因此, 在藏区职业教育班学生入学的适应期就应开始心理教育工作。

1、从心入手

入学教育往往是高校给大学新生上的第一堂课程, 站在学生的心理角度, 结合藏区学生的心理特点, 有征对的开展入学新生教育工作。首先对新生的情况进行初步了解, 在开展入学教育前掌握学生是否有特殊情况, 多了解藏区的风俗文化。第一步, 使学生了解学校的情况和管理方式, 大学的教学管理方式与中学有很大的不同, 藏区学生进校时及时地传播这些重要的信息, 让他们对校纪校规、学校的一些工作方式有更多的了解, 尽可能让学生提前做好思想和心理准备。第二步, 军训, 从指导思想到方式方法, 多考虑藏区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接受能力, 在严格军事训练的同时结合藏区同学能歌善舞的特点, 在休息时间开展文娱活动, 让学生从心理慢慢适应大学生活。同时, 为藏区职业教育班配备经验丰富的班主任老师, 由班主任老师从学生的生活入手, 介绍大学教育的特点、培养目标与教育目的;介绍大学学习特点, 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介绍大学生的人际关系, 让学生了解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他们的学习、工作和身心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亦师亦友, 告知学生在大学里可能遇到的困难, 教会他们一些大学生活和学习的技巧, 比如, 如何照顾好自己, 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时间, 如何处理与同学的关系等。适应期的心理教育除了在开学时进行, 还应该持续一学期, 随时根据学生的心理变化调整方式、方法, 使学生们在比较长期的大学适应过程中能经常受到指导和鼓励。

2、从学习起步

大学新生的适应期心理教育也可以通过对大学新生所选专业的指导起步。组织专业教师与学生交流, 解答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各种疑惑, 尤其要向新生解释当前的学习对未来专业发展和就业的意义, 从而使他们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 消除空虚感和疑虑。发动高年级的本专业的学长对新生展开“一助一”帮扶, 对学习遇到问题实时的进行帮助。设立健全的奖学金制度, 对学生优异的学生和进步较大的学生予以奖学金奖励。

此外, 要引导大学新生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大学新生具有远大理想, 但又往往眼高手低, 不知从何做起。因此要引导他们在确定长远目标的同时, 更要制定达到这一目标的一系列具体计划, 如制定每个学期的学期目标, 让他们每一天都有明确的目标在指引着, 以此搭起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桥梁。

3、从生活入手

给新生创造良好的入学环境。为新生营造良好的入学氛围, 为新生的心理创造一个适应变化的缓冲空间, 从而让新生能够平稳地过渡到大学生活中来。这种环境的营造要分别从生活和人际交往中来体现。藏区新生离开了熟悉的生活、学习环境, 来到陌生的大学校园, 此时新生最大的心理需求仍然是他人的关怀。学院、系部做好公寓的安排准备工作, 为学生备好基本的住宿和生活用品。班主任要有心理教育的意识, 加强和新生的交流, 给学生更多的关心、支持和理解, 让藏区学生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大学的各个环节、各个部门都应对藏区学生的生活给予关怀, 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 以使他们用积极的心态迎接大学生活的挑战。关怀的同时, 引导新生正确看待在大学生活中遇到的各种人际冲突, 让他们认识到从中学到大学人际关系的发展、变化, 既要看到大学人际关系复杂、多变的一面, 也要看到它深厚、丰富的一面, 引导他们主动适应人际关系的变化, 本着真诚、尊重的原则积极与其他同学交往。

职业心理咨询 篇8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等相关文件政策和文件强调, 当今职业教育必须要与时俱进,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要根据就业形势的新要求及时进行教学方法和侧重点的调适。以人为本, 不断加强职业教育中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 要不断加强职业培养目标中的心理素质培养, 既要关注群体, 又要关注个例。整合资源, 除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教学辅导和学生互动, 要在一定程度上让家长以及学生家庭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二、培养目标和主要内容

基于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目标的要求, 职业心理健康教育及实践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

(一) 智能培养

学生智力发展的培养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始终是职业教育的重中之重, 教育过程中在不断提高学生理论知识和学习能力的同时, 要加强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断加强学校教育与职业生涯的匹配度, 以求学生在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

(二) 品德培养

正确三观的养成是良好职业道德意识和行为规范的基础。因此, 品德的培养是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心法。在培养过程中要尽量贴合实际, 营造出富有情境性、真实性的场景, 不断丰富其教育内容, 以求更大程度地提高品德培养的实效性。

(三) 个性培养

个性化教育是现代社会对于人才培养的新风尚, 职业教育在对学生进行个性培养时要把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实践相结合来完成。使学生在培养过程中既能看到社会对于自己能力和技能的需求, 从而确立自己的职业自信心, 又能根据实际及时对自我思想进行及时的调整, 以便乐观的性格、坚定的意志以及良好沟通和协作能力的养成。

(四) 职业心理培养

职业心理培养的要义在于提高学生对于职业的认识, 提高其应对挫折适应社会的能力, 因此在教育培养过程中要不断加强职业观教育, 细致地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选择和职业心理分析以及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以期学生正确职业理想信念和良好职业精神与态度的养成。

三、实施内容和方法

(一) 开设针对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进一步明确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在职业素质教育中的基础地位, 把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职业素质教育中不可缺位的重要环节, 通过开设讲座、选修课、必修课的形式让更多学生受益, 从而得到心理健康方面的提高。

(二) 注重个体心理辅导和咨询

处于这一年龄阶段的职校生心理问题多种多样, 要根据实际情况, 有重点、有针对地开展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小范围心理咨询与辅导。以求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更有助于这方面经验的积累。

(三) 心理健康教育联系实训

实训是职业教育中让学生接触社会体验职业的重要体验途径, 因此, 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实训更能让学生加强职业的体验, 从而在过程中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的心理指导与调适, 帮助学生强化积极的情感体验, 让实训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得益彰。

(四)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学风建设

良好的校园文环境以及学风建设环境是心理健康教育得以开花结果的沃土,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学风建设可以从开设丰富多彩的具有人文因素的课外活动, 把辅导融化在活动中, 坚持课内课外相结合, 指导与咨询相结合, 更加多角度更加多元化的完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五) 加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学生所受心理健康教育的程度和效果取决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专业化程度, 因此, 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是加强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需求。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 需要心理咨询、辅导、测量等工作技术, 更需要时间来积累丰富的经验。所以, 要不断丰满队伍中专职人员的配备, 以适应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六) 整合资源, 全员育人

心理健康教育要渗透于职业教育的方方面面, 要渗透到学校的教学、日常管理中去。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心理辅导这只队伍的事情, 当今职校教育需树立全员育人的理念, 整合学校所有资源, 群策群力, 明确目标, 从不同角度, 不同方面, 不同方法对学生进行呵护和指导, 这样才能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更加深入更加全面[2]。

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和核心不仅仅在于学生技术的培养, 更在于学生良好职业素质和良好职业心理素质的养成。因此, 应着眼于当下,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整合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和培养, 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促进其良好职业素质的形成。

参考文献

[1]林艺芳.从职业素质养成看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10.

教师职业倦怠如何进行心理调适 篇9

一、克服倦怠的具体行动

1. 体育锻炼———让生理“机器”协调运转

生理机能与人的内心情绪休戚相关。当身体强健, 身体中的神经系统、血液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 以及骨骼、肌肉、皮肤和毛发等组织运转顺畅时, 人的精神上的承受能力必定较强。锻炼能促进身心健康, 远离倦怠。

2. 合理饮食———为身体健康提供“燃料”

饮食是人生的享受, 合理健康的饮食能缓解身心压力, 给身体提供燃料和动力。

3. 为自己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教师通过建立自己交际圈中的良好人际关系, 不仅会满足各种生物学性质的需要, 而且能够不断掌握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知识、技能以及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方式, 并在交际中主动地调节自己的行为。可以肯定地说, 有着良好人际关系的教师是很少出现职业倦怠情况的。

4. 确立合理的专业期望

学生身上优缺点的形成来自方方面面的因素, 教师没有理由也不应该将学生看成是自己独立完成的“作品”而或喜或悲。确立了这种合理的专业观念和专业期望的教师, 才不会轻易被一时的挫折和逆境困扰, 产生对本职工作的厌倦情绪。

5. 积极投身教育变革实践

一个人很难改变另一个人, 因此, 任何人一生都在做一件事情, 那就是去适应自己周围的环境。作为中小学教师, 必须学会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课程改革给教师提供了专业发展的机会, 同时也给教师带来愈来愈大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若不能有效投入课程改革实践, 就很容易因为跟不上“时代潮流”而被各种变革折腾得厌倦不堪。

二、克服倦怠的心理调适

1. 学习“水”的智慧

天下没有比水更柔软的物体了, 但是“攻强克坚”时, 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厉害。最厉害的智慧当如水的那种柔中有刚、刚柔一体的境界。水的智慧很值得教师思考、领悟和内化。教师若能领会水的智慧, 那就不可能出现厌烦、失落和倦怠等消极情绪, 总会怀揣积极健康的人生观。

2. 正确认识和驾驭压力

教师工作压力不可避免, 那么只能改造主观世界来达到物我和谐, 从而调适内心状态, 以应对和排遣压力。

3. 学会情绪疏导

人所能承受的心理压力有一定的极限, 当心理压力超过这个极限时, 总会出现一些精神上的困扰, 而且身体健康也会受到威胁。这就需要教师在适当的时机, 采取适当的方法, 打开自己的“情绪控制阀门”, 进行适当的情绪宣泄。

4. 心里要有“时间表”

在现实里, 时间是个不变的常数。教师若能在常量的时间里管理好自己, 提高办事效率, 就会增强自信心, 不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就能够有效克服职业倦怠。

5. 善待自己

由于工作任务繁重, 工作环境相对封闭, 教师很少为自己留出娱乐和放松的时间。再加上教师责任心很强, 习惯把全部精力和时间都倾注在工作中, 往往忽略了自己生活的其他方面。不均衡的生活会使教师处于不良的心理状态之中。要改变负面情绪和不良心理, 首先要调整自己的心态, 善待自己。

教师职业倦怠的心理自我调适 篇10

老校长的一句话“教育工作本身就是吃的良心饭”, 一直深深影响着我。我们所面对的是正在成长中的孩子, 除了传授知识之外, 还要关心孩子的生活、内心及学生家长等, 教师本身也处于压力的状态下, 外加自己的家庭生活, 导致教师心身倦怠。

减轻职业倦怠, 总结归来,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调适自己的状态:

一、我为我努力——学会生存

“学会生存”是每个人的一门必修课, 不管是刚入职的新教师好, 还是已颇有经验的老教师, 都需要很认真地思考如何学会生存和发展。首先, 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任何职业和部门都会涉及一定的竞争, 如果光把竞争看成是两头狮子抢夺食物的厮杀, 那我们便是只看到了事情发展的表面。竞争是自我的提升也是相互的学习。因此在竞争的氛围中, 首先, 我们应该妥善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 避免嫉妒、排挤现象;其次, 掌握好沟通艺术, 与学生家长、领导及同事的有效沟通能够更好地支持我们的工作, 有的时候换一种沟通方式便能够事半功倍;最后, 自我调整思想, 人生不如意事常之八九, 遇到突发事件的时候冷静思考, 以最大限度地调动自己的教育潜能解决问题, 做到“防患于未然”。

二、我说我能行——积极心态

教师作为一个群体, 时常保持积极的心态, 不仅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更有利于教师自身发展, 且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我刚带班时曾给自己记过一笔“账”, 每天早上7:30-16:30, 共计9个小时的时间 (新生班级班主任会更长) 在学校和学生朝夕相处, 因此我的一言一行、精神状态都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刚入职时的一次班主任会议中, 记得学工处处长送给每位班主任的一句话至今我都清晰记得:“什么样的班主任带出什么样的班级。”是啊, 教师良好的心态就能显现出良好的师德行为。如果一个老师的情绪经常很低落, 这种不良的情绪就会像瘟疫一样很快在组织中传播, 导致整个班级情绪低靡。教育是个复杂的链, 一个环节出了问题, 往往跟上下都有关联。因此, 我们要对自己很自信地说“我能行”。

三、我爱我生活———健康生活

良好的饮食起居习惯、有效的休息以及锻炼身体都是健康生活的标志, 作为一位引路人, 如果整天精神萎靡不振、黑眼圈、哈欠连天, 甚至是连续性的生病, 相信对学生的影响不会是正面的而是反面的。所以在工作中, 我注重劳逸结合, 安排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 不做工作机器, 把健康留给自己。对于这点, 我自己做得还是不错的, 并且影响了周边的同事, 作为艺术专业毕业的我, 在课余时间会跟着院队的学生或者同事一起打打鼓、跳跳舞、唱唱歌, 相互影响, 相互学习。

四、我思故我在———学会反思

教师的工作, 陀螺似地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让自我感觉到莫名的枯燥乏味, 机械般的“奉献”、不思考, 这就是盲目的工作。因此教师要学会教学反思, 做一个会思考的教师。因为教师每天面对的都是一群青春活动四射的孩子, 我们不应该简单地把知识如同操作电脑般地复制粘贴给学生, 而是让他们学会消化与吸收, 甚至是创新。就像生活一样, “生”其实很简单, 但关键如何精彩地“活”, 活出自己, 活出精彩的人生。我们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 学生的个性差异, 使用与之相适应的方法, 用不同的钥匙开不同的锁。

尽管我们对每一节课都做了精心的设计, 但教师不可能预设到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因此, 我们需要不断思考, 用于实践, 善于从实践中发现教学设计中的不足, 扬长避短, 不断提升自己。

五、我有我主张———缔造和谐

自古以来, “和”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追求, 力求以“和”为贵。在倡导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 构建和谐校园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认同和重视, 建设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和谐关系, 建立健全师师、师生及生生的“三位一体”的教育人际圈, 以和谐教育培养和谐的青少年, 以和谐的班级塑造和谐的“人”。倡导发掘并发扬每一个孩子身上的优点, 让他的长处和知识得到发展, 并能相互间很好地影响;我们作为他们最信任的引路人, 应该给孩子更多的空间及时间, 让他们慢慢发现自己是最棒的, 我也是未来社会不可或缺的有用之材, 这样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为了自己未来的梦想努力冲刺。

摘要:教师职业倦怠作为一种职业性伤害, 严重影响着教师的身心健康及专业性发展, 并且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暂时无法改变所谓客观环境的因素下, 有效的心理自我调适是缓解教师职业倦怠情绪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职业倦怠,自我调适,成就感,幸福感

参考文献

[1]卫雨歌.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述评[J].亚太教育, 2015 (16) .

关于职业心理的哲学思考 篇11

所谓职业心理,指的是人们在选择职业、就业、失业以及重新选择过程中,对周围环境的一种认知、情感和态度。职业心理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为择业心理,即选择职业的心理感受和情绪变化。二为就业心理,即从事某一职业形成较为固定的心理定势和情感倾向。三为失业心理,即失业后的不同反映和变化。择业、就业、失业三个不同阶段或方面的心理特点时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积极的人生态度使人乐观向上,消极的人生态度使人颓唐。因此,健康的职业心理对于培养健全的人、构建和谐的社会十分重要。良好的职业心理有利于人的成长,有利于社会的发展进步。但是,良好的职业心理并非一朝一夕形成,它需要生活的积累、意志的锻炼、品质的塑造和文化的熏陶等。

哲学,是关于人类生存发展和安身立命的“大智慧”、“大聪明”,它为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提供“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面对自然生命的来去匆匆,人总是力图以某种追求去超越个体生命的短暂和有限,从而激起一代又一代人对人的存在的思考:人应当怎样生活才能使短暂的生命具有最大的意义和最高的价值?职业作为现代人的一种基本存在方式和生活状态,职业是探讨生命问题的一个切入点,本文试从哲学的视角对职业心理进行一些简单的思考和探析。

一、职业心理的功利主義理解

按照功利主义创始人边沁的最大幸福原则,趋乐避苦是人的本性,功利性原则要求根据增加或减少当事人的幸福倾向来认可或拒绝一种行为,功利主义的目标可被表达为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而最大幸福原则的逻辑结论应该是集体主义,而不是个人主义。以这种理论指导而形成的职业心理虽有个人主义倾向,但并不必然导致利己主义,相反,同时也会产生利他主义,认为道德的、正义的、良好的职业能够最大限度地增加绝大多数人的幸福。毛泽东曾明确地说:“唯物主义者并不一般地反对功利主义”,“世界上没有什么超功利主义”,“我们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的功利主义者。我们是以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最广大群众的目前利益和将来利益的统一为出发点的。”

二、职业心理的存在主义理解

存在主义大师海德格尔以“此在”的概念表示“存在于此”,认为“此在”就是真正的存在者,人不像其他存在物那样具有固定的、不变的本质,他的本质是由他的存在过程决定的。一个人在他一生中的所作所为,决定了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人也不像其他事物那样,有一个事先预定的本质决定他的存在;相反,一切取决于他自己,取决于他的选择、他的努力。人的存在是一个自我显示的过程,他的本质就是这一显示过程的全部内容;只要这个过程还没有结束,他就能够改变自己,重新塑造自己。以这种理论指导而形成的职业心理认为人的职业状态是人的自由选择,存在的过程就是自由选择的过程,自由选择不能不是自觉的,因而也是主观的,人的选择造就了他自己。

三、职业心理的中国哲学理解

中国哲学着力于人生的探索,但中国哲学不是孤立的研究人,而是在天人之际追寻人之为人的根据,中国哲学讲求“身以载道”,他自身就是他的哲学的实践者,不论儒、道、释所追求的仁、道、真有何不同,皆能与道同体,达到一最高境界,做到“内圣外王”。冯友兰先生具体地提出和论述了人生的“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认为哲学的任务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别是天地境界。由此,中国哲学视野中的职业心理既是理想主义的,又是现实主义的,既讲求实际,又不浮浅。不是脱离人生的孤立自存的抽象物,而是更加重视理想人格的塑,重视自我的反省。

四、职业心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

青年马克思在其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明确立志选择有益于全人类的职业。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有关理论,马克思认为社会领域是人的领域,而人的活动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社会不同于自然,它具有主体性。人的本质在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层次上,是社会劳动;在人与人相区别的层次上是劳动中形成的社会关系。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是社会属性的生理基础,社会属性制约着自然属性,使自然属性社会化。人的价值是人对自身的意义,具有目的和工具二重性,具有潜在的和现实的两种形态。人的社会价值是个人的创造活动对于社会需要的满足,人的个人价值是个人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得社会的承认和自己需要的实现。人的个人价值的实现离不开其社会价值,人的价值问题与人生问题密切相关。一个人的一生是否有意义,其实也就是是否有价值的问题,有意义的人生就是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生,也就是有价值的人生。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职业是人的一种生存状态和基本存在方式,也是一种谋生手段,由此,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的职业心理,强调人的主体性,重视人的价值,要求既体现社会价值又体现个人价值,尤其重视人的社会价值,认为社会能够给予个人的东西是人们自己创造和贡献出来的。

综上,从不同的哲学视角出发,可以产生和形成不同的职业心理,它们都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但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职业心理更具革命性和创新性,有着更深刻的理论内涵和现实意义,有益于人真正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自由发展和充分发展,因而应该成为一种社会理想。

中职教师职业心理压力与调适 篇12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 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与此相关的是人们对教育的期望值越来越高, 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有了更进一步的要求。

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 多年以来全社会都把目光投向普通教育,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录用、选拔、职称晋级、评价教师时, 都以升学率作为一把重要的标尺。此时的中职教师处于很尴尬的地位, 家长不重视, 学生不懂事, 社会多轻视。可以这样讲重点高中的教师只要一门心思搞好教学就可以出成绩, 而中职教师教育的对象大多是中考受搓、学习兴趣不浓、意志品质薄弱, 甚至是有很多陋习的学生, 初、高中时是每个班级几个人, 而现在是大部分人都集中在了职业学校。所以职业学校的教师除了要教好课程外, 课余时间还要不断的学习新技术才能跟上专业的发展, 更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去管理学生, 去做他们的思想工作, 去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各类课堂内外的突发事件。

从心理学角度看, 心理压力是指内外环境变化导致的生理和心理变化。一般说来, 过度压力和持续存在压力会严重干扰心理和生理机能, 使人长期处于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中, 更加多疑敏感, 并伴有记忆力下降, 注意力涣散, 兴趣爱好降低, 精力减退, 不愿与人交往, 睡眠障碍等症状, 极大影响学习和工作效率。

中职学校的教师在工作中的困难多, 他们的苦衷更难于为外人所了解, 他们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更要有一些独特的技巧。而一旦当他们的苦心不被学生所接受, 不被家长、以至社会所认可, 工资待遇又很低, 那种失落感, 那种挫败感, 往往会更加强烈。

目前教育界广泛关注的是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 所以如何缓解教师的工作压力是当今社会重要的问题。形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有很多, 这对教师造成了危害。如何减小教师的这种压力, 是解决教师心理健康的关键问题。

2 学校角度

2.1 改进学校的管理模式, 满足教师的合理要求

我认为学校可以通过构建一个模式:坚持“两全”, 追求“三个最佳”, 做到“四个到位”, 着力实现自主式管理的优质高效。该模式包括科学完善的管理网络、完整的系列化管理制度、健全的考核评估体系、有效的学校内部激励机制, 同时高度重视学校安全管理。坚持“两全”即坚持全员管理, 全过程管理;追求“三个最佳”即通过管理力争达到最佳教学秩序、最佳教学效果、最佳社会反响;做到“四个到位”即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激励到位。现在我们学校就做到了有什么事情全体教师参与, 所有事务公开。每个人都干劲十足。

学校不仅仅只是学生学习的地方, 更是教师发展自己的场所, 其宗旨是以课程改革为内容, 转变教师观念为重点, 培养教学科研能力, 完善自我, 超越自我, 成为学者型、专家型教师。让教师之间相互讨论, 在讨论中吸取别人的优点, 摈弃自己的缺点, 然后总结一下自己以前的工作, 为以后的工作做好准备, 创造出有自己风格的教学模式。当然这就要求学校为老师提供发展自己的一个平台, 肯定教师的价值, 激发教师的积极性, 扫除因不合理的管理而带来的压力。由于职业学校的技能教师缺乏, 近年来有十多名年轻的教师参加了专业技能的培训。通过学习在专业技术上取得了理论和实践的双收获, 成为在教学第一线的骨干。

2.2 建立教师心理辅导室, 为教师排忧解难

一个身体健康、心理健全的教师, 才能应付日常工作, 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康、高素质的下一代。当今社会发展很快, 对教师的要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压在教师身上的担子很重, 长时间的超负荷工作严重的影响着教师的身心健康。因此我认为学校在管理上应加强人文关怀, 建立教师心理辅导室, 为教师排忧解难。具体做法有: (1) 指导教师有效驾驭心理压力的方法, 增强其心理防卫能力; (2) 引导教师合理思维, 多进行正向思维与客观思维, 改善人际关系, 减少冲突与矛盾, 减少消极情绪; (3) 鼓励教师多参与群体与社会活动, 扩大心理交往空间; (4) 鼓励教师在繁忙中求休息; (5) 协助教师建立良好的家庭生活空间。学校和教师的互动, 有利于教师自身的心理调节和保健, 有利于教师的身心健康, 有利于缓解教师的心理压力。为此学校成立了乒乓球队、羽毛球队、游泳队, 利用课余时间活动。每周举行一次小型比赛, 每月一次大型比赛。每学期还和其他学校进行友谊比赛。不但老师的身体健康了而且精神面貌也会有所改观。

3 教师自身

3.1 正确认识自我

教师一定要正确的认识自己, 只有充分的认识自己, 才能在以后的工作当中展现自己, 发挥自己的个性优势, 在教育教学的工作中扬长补短, 我们不是经常说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根据自己个性特点, 采用灵活的、适应时代变化的教育策略, 以化解职业适应障碍, 提高工作效率, 如依据自己的性格是内向还是外向, 处事主观、迅速还是民主、松散等来决定自己的教学风格。

3.2 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压力

教师在工作的过程中, 肯定会遇到一些压力。当这种压力对自己的生活构成伤害时, 教师应该学会自我调节, 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 及时的调整心态和情趣, 让自己从压力中解脱出来。在工作和生活的同时, 抽出一点时间来学习一些心理保健方面的知识, 通过运动、与人沟通等方法来缓解工作上的压力。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 锻炼自己的意志, 增强感受及抵抗工作压力的能力。

3.3 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目前这个社会, 要求教师有更高的专业能力, 更好的职业精神。时代的步伐在进步, 教师也要进步, 在工作之余也要不断充电、学习, 牢固地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理念与意识, 学校不仅仅只是老师工作的地方更是老师学习的地方, 把学校作为自己的学习之地, 将教育教学改革视为提升专业能力的机会, 对自己学过的知识和实践经验进行重新的整理, 及时的发现自己不足的地方并改正, 有效地促成专业潜能的发挥, 缓解工作压力。

3.4 保持良好的人际沟通

缓解工作上带来的压力最好的办法就是与人沟通。沟通的好处有两点:既能很好的了解别人又能从对方更加深刻的了解自己。能认可别人与自己不同的看法, 吸取别人的意见, 这对于完善自我人格有很大的帮助。教师一定要掌握沟通的技巧, 与别人沟通时要坦诚、友好。多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 这样会加强人际间的互助关系, 以积极的人生态度与他人和谐相处, 减轻来自同事之间的压力。

当然, 缓解教师的工作压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是一项巨大的工程, 更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要求长期不懈的努力。教师的职业压力不可能完全消失, 也许目前教师的工作压力得到了缓解, 又会有新的压力产生。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 真正认识到教师的压力, 从而有效地进行缓解, 将压力转化为动力, 适应职业发展的需求, 以不断的创新精神推动素质教育。只有他们的身心健康他们的教育对象才能有良好的发展, 我们社会的主体才是健康的、充满活力的, 我们这个社会机制才能更好地运行。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中职教育应运而生, 改革给学校教师带来了新的发展和机遇, 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和压力。回顾一下近期教育发展的历程, 我们就不难发现, 在教育转型期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 教师受到了非常严重的冲击。显见, 这些冲击加之显性的课时量和大量的隐性工作量, 无疑给广大教师增加了超负荷的压力。一些教师由此产生了种种心理困扰。面对教师的困扰和压力, 应该高度重视, 进行适当的心理调适, 让老师能够更好的工作, 获得更好地发展。

上一篇:公司组织绩效下一篇:会计发展历史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