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心理素质

2024-09-16

教师职业心理素质(共12篇)

教师职业心理素质 篇1

一、教师素质现状

教师心理素质定义为:“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 决定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教师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自卑心态严重;嫉妒情绪突出;虚荣心明显;焦虑水平偏高;性格忧郁孤僻;逆反心理较强。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

(一) 工作繁重, 心理压力大

教师的工作时间远远超过8小时, 加之多数学校仍按“升学率”、“优生率”来考核教师, 决定评优晋级和奖金发放;名目繁多的检查、考评、验收也使教师穷于应付。

(二) 心理安全感不足

教师的社会地位、物质待遇仍然“不尽如人意”。新的竞聘制使不少处于弱势的老师不适应。

(三) 教师需要的多元化长期被忽视

社会赞美教师强调的是奉献、责任, 可是相比较而言, 却忽视了教师作为一个平凡人的需要, 对他们的关爱不够。

(四) 对教育改革的不适应

在一些地方许多教育、教学弊端没有改变, 素质教育迟迟不能推展, 在错误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作用下形成的教育环境, 造成教师思想的矛盾与困惑, 压抑了教师的个性发展, 扼杀了创造精神;另一方面, 实施素质教育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愈来愈高, 不少教师不堪重负。所以, 教师心理的焦虑、困惑日渐增多。

二、教师的心理素质问题解析

(一) 教师角色期望与自我价值观的冲突

教师的角色内容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知识的增长与更新而不断改变。从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期望来看, 心理学家认为, 教师要充当知识的传授者, 集体领导者, 模范公民, 纪律维护者和家长代理人等, 就要求教师知识博大精深, 无所不知。而社会中人人对教师应做什么和怎样做都有自己的看法, 这样教师受到各种相互冲突的角色期望的冲击, 同时这些角色期望也与教师自我价值观产生对立、冲突。

(二) 自我期望值过大, 追求“完美主义”

教师常把“完美”当作自己为人处世的目标。在工作上要求尽善尽美, 并渴望他人看到、肯定自己的成绩。这种追求“完美”之心态容易忽略自身条件的限制, 如个性、能力、机遇等。一旦过高的自我期望, 当目标不能实现, 就会有很强的挫败感, 对自己自怪、自责, 对他人怀有敌视、对立情绪。

(三) 教师评价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目前, 我国中小学教师评价主要采取终结性评价方式, 评价结果与奖励结合, 有的还成为解聘不合格教师的依据。但在评价过程中有两个问题需要引起注意: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评价方式简单划一, 教师评价目的是为了完善教学、教育过程, 现在学校进行终结性评价, 结果基本上体现在对教师的奖惩上, 无助于从根本上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和整体素质。

三、教师心理素质自我提高的途径

(一) 热爱教育事业, 是教师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的前提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教师不仅是一个职业, 而且是一个需要甘于奉献的事业。对学生真诚的爱, 既是教师良好心理素质的一种表现, 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 亲其师, 方能信其道。热爱自己的教育岗位, 所授学科, 不断进取, 不断学习先进科学, 先进文化, 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 要给学生一杯水, 自己要做长流水。能够自我接纳, 一个能够善待自我, 尊重自我的人才能更好地理解、接纳和善待学生。

(二) 面对现实, 自我认知

人是独立而特殊的个体, 只有对自己的认识越深刻, 越能帮助自己有效地调适工作压力、生活挫折及内心冲突所带来的困扰。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优势,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扬长避短。教师的性格是内向还是外向, 处事主观、迅速还是民主、松散。教师若不能勇敢地面对教育现实的挑战, 仍然采用一成不变的教育策略, 容易产生职业适应障碍, 降低工作效率。

(三) 促进教师人际关系

首先, 认识、接纳自己, 了解、尊重他人是教师良好的人际关系之基础。教师必须正视并接受来自于内部和外部, 对自尊心有威胁的各种因素。教师勇于向自我挑战, 不断超越自我, 才能拥有健康的心态, 以积极的人生态度与他人和谐相处。国外研究发现, 师生关系紧张的原因中, 有60%的因素是缺乏有效的沟通。沟通既能了解别人, 又能从别人那里进一步了解自己, 也能容纳别人与自己不同的观点。

(四) 塑造教师健全的人格

教师健康的人格特征突出表现在如何对待教育工作, 怎样对待所教的学生。其中, 教师性格特点对学生的影响不能忽视。如果教师经常为不良的情绪所困扰, 就会把烦恼、怨愤迁移到学生身上。高情商的教师首先善于控制与疏导自己的情绪, 不在不适当的时候对学生生气、发怒。人格健康的教师既知道如何工作, 同时又有多方面的生活情趣, 善用休闲时间缓解工作压力;当压力过多难以承受时, 懂得寻求社会支持以避免心理失衡。

参考文献

[1]、王卫红.教师心理素质状况调查与研究[J].心理学, 2003 (1) .

[2]、吴惠青.论教师个体的生存方式[J].教育研究, 2003 (6) .

[3]、庞丽娟.教师心理健康[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3 (5) .

教师职业心理素质 篇2

职业心理素质及其培训

职业心理素质是指与人所从事的职业匹配的.心理素质的总和,其结构包括职业意识和职业技能,具有稳定性、基础性、综合性和发展性特征,对职业活动有制约、调节和鉴别功能.职业心理素质培训主要包括职业定向时期的职业心理素质培训和生涯教育中的职业心理素质培训.

作 者:张大均 余林  作者单位: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重庆,400715 刊 名: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ONGQING VOCATIONAL & TECHNICAL INSTITUTE 年,卷(期): 12(2) 分类号:B84 关键词:职业心理素质   职业心理素质结构   职业心理素质特征   职业心理素质功能   职业心理素质培训  

教师职业心理素质 篇3

关键词:心理问题;素质教育;职业院校学生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在使受教育者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上和谐发展,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也可以说它的整体优化教育。职业院校学生(以下简称职校生)的年龄一般在十五六岁至十八九岁,正值青春期或青年初期,这一时期是人的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也是产生心理困惑、心理冲突最多的时期。中等职业教育传统上是一种就业教育。

一、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其成因分析如下

(一)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心理问题

1.目标不明确。不少职校生对进入职业学校学习自信心不足,甚至没有学习的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因而学习态度不认真,只求能够过得去,甚至是得过且过。

2.学习动机层次不高。学习的实用化倾向十分明显,过分追求学习上的急功近利和“短平快”,对学习文化基础课和思想品德课很不情愿,觉得学了将来没有用等于在浪费时间,还不如不学。

3.方法不当。学习习惯不良在初中阶段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掌握基本的学习策略,因为不会学因而学不好,由学不好到不愿意学,最后发展到厌学、逃学。

4.认知能力水平较低。缺少必要的反思自省意识,不懂得科学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不懂得如何进行学习成败上的合理归因。

5.焦虑现象比较普遍。对考试或某些学科、课程的学习存在比较严重的恐惧心理,有明显的厌学情绪和行为。

(二)职业院校学生的情感心理问题

1.情绪不稳定,情绪自控能力较弱。处于青年初期的职校生具有明显的情绪两极性,比少年期更为突出,容易出现高强度的兴奋、激动,或是极端的愤怒、悲观。

2.社会性情感表现冷漠。就其实质而言,职校生的冷漠是多次遭遇严重挫折之后的一种习惯性的退缩反应。

3.感情容易遭受挫折,挫折容忍力弱。面对当今社会的文凭歧视和社会偏见,以及劳动力市场上越来越激烈的就业竞争,职校生群体普遍感到巨大的压力和深受伤害,對生活逆境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不清楚如何把握自己的命运。

4.情感严重压抑,情堵体验消极。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只有进入重点学校才是进了大学的门,才有前途和出息,进入职业学校,等于是成才道路上领到一张红牌,被判定“下场”或没出息。在社会和家庭的双重影响刺激下,职校生的心理压力增大,常常有身心疲惫感,觉得自己活得真累。

(三)职业院校学生的个性心理问题

1.缺乏应有的积极理想和追求。不少职校生在进入职业学校时就觉得自己是被淘汰的或者被遗弃的人,认为自己是将来没有出息、事业上难有作为的人,因而往往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政治思想上不求进步,学习上不思进取,生活上自由散漫。一些职校生抱着混世度日的心态打发人生,甘愿沉沦,听天由命。

2.社会适应能力较弱。现在的职较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由于受到来自长辈的过分关爱,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难以顺利适应职业学校的集体生活。

3.不良性格特征普遍存在。从当前职校生个性塑造的实际情况看,狭隘、妒忌、暴躁、敌对、依赖、孤僻、抑郁、怯懦、神经质、偏执性、攻击性等不良的性格倾向已经成为一部分职校生的个性心理特征。

(四)职业院校学生的自我心理问题

自我意识是主体对自己的心理、身体、行为及自己与别人、自己与社会关系的意识。不难发现,相当一部分职校生缺乏合理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不当,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主观自我与客观自我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

1.自卑自贱心理严重。自卑心理是个体在外界的消极暗示下,由于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产生强烈的反差而引起的自我贬低、自我否定的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它的外在表现就是看轻自己,对个人的能力与品质做出不符合实际的偏低评价,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即使对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务,也往往自叹无能而轻易放弃。

2.自我中心意识过强。由于在家庭生活中长期以自我为中心,一些职校生习惯于随意支配、指使别人,进入职业学校后仍然希望别人围着自己转,但现实情况正相反,许多独生子女职校生就会产生严重的失落感。

3.自私自利心理普遍。在职业学校生活中,相当一部分独生子女职校生过分关注自己的感受,而很少考虑甚至丝毫不考虑别人的想法和利益;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却很少去考虑尊重别人;希望索取别人对自己的关心,但不愿意去真诚地关心帮助别人。

(五)职业院校学生的人际心理问题

职校生的人际交往,主要是与朋友、同学、老师及父母的交往。而职校生的人际心理问题,也主要表现在这些方面。

1.社会性交往萎缩。进入职业学校后,一些职校生对正常的社会交往仍然心存疑虑,总是怕这怕那,尤其是担心别人会瞧不起自己,因而不愿意与过去熟悉的人打交道,不愿意暴露自己职校生的身份,有意回避正常的社会性交往,甚至希望自己与世隔绝。

2.异性交往上的行为偏差。随着性意识的觉醒,职校生已经逐步度过了异性疏远期,而走进了异性接近期。他们渴望与异性多接触交往,和异性谈话交流会觉得十分高兴,和异性在一起活动感到特别兴奋、愉快。他们渴望有能够亲近的异性朋友,希望建立良好的异性交往关系。

3.师生间交往缺乏信任感。由于中学阶段不良的师生关系,经常被老师忽视、排斥、指责,一些职校生对职业学校的老师自然会有一种条件反射式的疏离感或压抑感,担心老师会向家长告状,怀疑老师会与自己有意过不去,想与老师亲近但又怕受到冷落。一旦老师在处理或对待与自己相关的事情不够恰当时,便会产生强烈的不满或偏见,形成对立情绪,出现逆反行为,不配合、不支持老师的工作。

4.代际交往的隔阂明显。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代际冲突是一种必然的现象。而在现代社会转型期,所谓的“代沟”、“代差”问题更为明显和突出。不少职校生与父母之间的沟通交流比较困难,经常埋怨父母不理解、不尊重自己,轻视父母的存在和价值,与父母的矛盾冲突不断,甚至可能产生严重的行为冲突。

5.网络交往失度失范。一些职校生在现实交往中难以获得需要的满足,便试图在网络世界中得到补偿。如今,不少职校生偏重于“人机”对话式的网上人际交往,热衷于网络交友,迷恋上网寻找所谓的友谊,甚至为此荒废了学业。在网络世界里,更有一些职校生有一种“特别自由”的感觉和“为所欲为”的冲动,自我约束力不足和道德自律意识不强,违背网络交往道德规范,做一些平时不可能做、也明显是不道德的行为。

(六)职业院校学生的性心理问题

伴随着男女两性身体形成的变化和第二性征的迅速发育,处于青春期的职校生性意识和性情感已经开始萌发,希望多了解性的知识,但又怕别人发现或讥笑。性生理上的剧烈变化,会给职校生带来所谓的“青春期骚动”和强烈的“性困扰”,产生不少性心理问题。

1.性征体相的烦恼。第二性征的出现,有人形象地称之为青少年的“第二次诞生”。许多职校生总在为自己性征体相的不如意而烦恼,担心自己的形象不佳。不少男生常反问自己:我的长相怎样,是不是具有成熟男子汉的气质;而女生常反问自己:我的外貌如何,有没有青春女性的现代风度。一旦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认可,就会兴高采烈、兴奋无比;一旦获得别人的否定性评价,就可能伤心烦恼不已,甚至茶饭不思。职校生中的“追星族”比较多,明星偶像崇拜热一浪高过一浪,内在原因就是要寻求一种莫名的身心补偿,摆脱困扰自己的性征体相的烦恼。

2.性心理反应过敏。有些职校生经常被原始的性欲望所困,对性问题过于敏感,表现为过分热衷于性知识的引诱,过多阅读性描写的书籍,喜欢谈论性的话题,传播一些性的笑话,沉湎于性的想象或性的“白日梦”。有些职校生养成了习惯性的手淫等自慰行为,常常自责不已,有着强烈的罪恶感和负疚感,生怕别人识破自己性方面的隐私或秘密。

(七)职业院校学生的择业心理问题

择业就业是当前职校非常关心、特别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因为择业就业是职校生人生道路上的一项重要抉择,伴随着这种抉择而来的往往是兴奋、紧张、忧虑混杂于一体的矛盾心态。

1.择业依赖退缩心理。虽然现在实行的是“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但许多职校生还是寄希望于学校或家长帮助解决自己的就业门路或去向。对于职业学校承诺保证毕业推荐就业的那些专业,职校生往往是十分喜爱、情有独钟。这也说明不少职校生在内心深处还是惧怕或不愿意自主择业,更缺乏创业精神和能力。

2.择业紧张焦虑心理。能不能顺利就业,成为许多职校生的一大“心病”。一些职校生担心自己的学历低,专业技能水平低,害怕“毕业就是下岗”,有的职校生甚至为此寝食不安。还有的职校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没兴趣,自己又没有办法改变现实,整天心绪不宁、唉声叹气、愁眉苦脸。

3.擇业思维定势心理。一些职校生为所学的热门专业所困,希望找到有社会地位的、体面轻松的、收入高待遇好的理想的就业岗位。一旦要放弃所学的专业,一些职校生就显得无所适从,心理极度矛盾。

二、针对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应加强对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总体规划,多方面做工作

(一)加强教师学习,提高教师心理素质

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现代化生活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有形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学校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师的职业性特征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教师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二)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

据调查,目前上中学这代孩子的父母,很大部分受教育程度不高,尤其很少学过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的有关知识。据《中国青年报》5月17日报道:“95%的家长没看过心理学方面的书,72%的家长没有看过教育方面的书。”他们不了解如何更科学地教育孩子。因此,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座谈会等到方式,让家长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年龄特点,懂得教育学生的正确方法。使家长了解青少年是一个特殊年龄阶段,学生情绪反复,行为多变,对此要有心理准备,不能因此不尊重,不理解他们。对学生教育既要鼓励,也可以批评,但方法的使用一定要符合青少年心理规律。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过高,希望孩子成才,这是人之常情,但压力过大,也会适得其反。此外对“问题家庭”的学生更要特别留总关心,帮助他们克服因家庭的不良影响引起的心理问题。

(三)在学校开设有关心理健康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是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的,这样才能学以致用,真正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心理健康标准,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四)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在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室,心理阅览室,心理活动室,开设心理咨询电话热线。定期为师生举办心理健康、心理保健等专题讲座。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生活辅导,前途职业指导等并建立健全学生心理档案,作为班主任、任课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使心理健康工作落到实处。职校学习时期是职校生从心理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是他们的个性人格趋于定型的时期,也是对他们进行心理教育的最佳时期、关键时期。心理教育在职业学校素质教育体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可以说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核心和中介。

参考文献:

[1]姚本先,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M].北京:东方出版中心,2002.

[2]林崇德.学校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教师职业心理素质 篇4

一、调查概况

本研究采取分层抽样法抽取样本, 将该校的学院作为层, 在学院内部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抽选出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550份, 回收有效问卷528份。调查对象年龄主要分布在30-50岁, 平均年龄37.9岁, 平均工作年限16.3年。调查对象中已婚者居多, 占82.0%, 未婚者占13.4%, 离婚或丧偶者占4.6%。大部分调查对象拥有子女。在学历方面, 本科占41.3%、硕士占40.4%、博士占45%、本科以下占13.8%。在职称方面, 中级职称所占比例最高, 为39.7%, 其后依次为初级职称 (31.3%) 、副高职称 (24.8%) 、高级职称 (4.2%) 。经与该校女教师的总体情况进行对比发现, 以上数据基本与总体吻合, 样本代表性较强。

二、高校女教师的职业心理素质概况

(一) 个体心理健康素质

本研究根据田淑梅的分类, 将高校女教师的心理健康素质操作化为情绪情感、自我观念与心理承受力等三个方面。

在情绪稳定性方面, 当问及“最近半年的情绪状况”时, “非常稳定”占10.4%, “比较稳定”占50.4%, “一般”占25.4%, “比较不稳定”占11.5%, “非常不稳定”占2.3%。同时, 有46.8%的女教师认为自己“能调控好不良情绪”, 35%的女教师认为“一般”, 只有18.2%的女教师认为自己“不能调控不良情绪”。当心情烦躁时, 高校女教师的排解方式呈现多样化特点, “自我调节”占24.8%, “向家人倾诉”占25.2%, “向同学及好友倾诉”占25.4%, “向单位同事倾诉”占6.7%。可见, 高校女教师的情绪总体较健康, 即使出现负面情绪, 也能找到合适的缓解方式与途径。

自我观念既包括个体对自身的认知, 也包括对外界环境的认知。在对自我的认知方面, “非常自信”占8%, “比较自信”占45.8%, “一般”占36.9%, “比较不自信”占8.3%, “非常不自信”占0.9%, 对自我认知正向的比例为53.8%, 远超过自我认知负向的比例。对外界环境的认知可通过与周围人群相处的和谐程度来方面。调查发现, 7.2%的受访者认为“非常和谐”, 61.2%的女教师认为“比较和谐”, 31.1%的女教师认为“一般”, 认为“比较不和谐”与“非常不和谐”的比例非常低。可知, 高校女教师的自我观念倾向于正向。

在心理承受力方面, 承认有心理压力的受访者比例占有效样本的72.7%。经询问得知这些压力来自于各个方面, 从高到低依次为职业压力 (53.2%) 、经济压力 (29.6%) 、情感压力 (7.0%) 、社会压力 (10.2%) 。其中, 职业压力是高校女教师面临的最主要压力, 它通过职业晋升和日常工作两方面体现。进一步统计发现职业晋升压力对高校女教师的影响超过日常工作压力。54%的受访者“经常有”职业晋升压力, 相比之下, 只有30.7%的受访者“经常有”日常工作压力, 前者超过后者逾23个百分点。可见, 高校女教师的职业压力虽然很重, 但她们承受压力的能力较强, 且对长期压力 (职业晋升) 的承受力高于短期工作压力。

(二) 社会心理素质

社会心理素质主要表现在社会学习能力与社会调控能力两方面。

社会学习能力主要通过对信息的主动获取实现。在当代社会, 国家与社会承载了大部分的社会信息。调查发现, 24.1%的受访者“非常关注”国家社会大事, 53.8%的受访者“比较关注”, 二者之和为77.9%。可见, 绝大部分的高校女教师对社会信息保持着主动的心理倾向和行为。

在社会调控能力方面, 70.8%的受访者与同事相处“较好”, 但当要求对自己与社会的疏离感进行自评时发现, 41.1%的高校女教师认为自己与社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疏离。这种心理状态也能通过高校女教师的社会交往圈有所反映。据统计, 受访的女教师中非教师朋友“非常多”占7.6%, “比较多”占19.3%, “一般”占36.4%, “非常少”和“比较少”占36.7%。女教师交往圈的狭窄源于她们的工作性质, 其工作对象主要为学生, 对外联系相对较少,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她们的社会调控能力。

(三) 职业意识素质

职业意识素质包括职业智能素质和职业角色意识两部分。职业智能素质可通过职业效能感体现, 职业角色意识可通过职业动机与职业上进心等方面体现。

在职业效能感方面, 与其他同事相比, 4.9%的女教师受访者认为自己的工作能力“非常好”, 63.5%的受访者认为“比较好”, 31.1%的受访者认为“一般”, 认为自己工作能力“比较差”和“非常差”的比例之和只有0.6%。当问及“自己的知识能否适应教学发展要求”时, 能适应的比例远高于不能适应的比例, “完全能适应”占9%, “比较能适应”占29.5%, “一般”占16.7%, “比较不能适应”占11%, “完全不能适应”占0.9%。因此, 从工作能力与知识的适应性看, 高校女教师的职业效能感较强。不过, 统计发现, 高校女教师的职业乐趣感不高, 只有8.3%的女教师受访者能体会到“职业能给自己带来乐趣”, 29.5%的女教师“经常感觉无聊和疲倦”。职业乐趣的不足不利于形成职业价值感。

职业动机是职业角色意识的基础。调查发现, 44.1%的高校女教师受访者因为“喜欢高校环境”而选择当教师, 33.9%的女教师是想“学有所用”而当教师, 因为其他原因而从事教师职业的比例非常少。

在职业上进心与主动性方面, 当问及“对目前职业级别的满意度”时, “一般”占52.5%, “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比较满意分别占2.3%、21.2%, “非常不满意”和“比较不满意”分占4%、20.1%。可见, 持正向情感的女教师比例不超过三分之一, 表明女教师希望能达到更多的职业级别, 职业上进心较强。

(四) 性别角色心理素质

性别角色心理可分成性别角色认同、性别认知与性别调控能力。在性别角色认同方面, 在私人领域, 大部分女教师受访者比较看重女性角色。例如, 在个人价值上, 大部分女教师受访者仍把家庭放在第一位。在有效问卷中, 有53.2%的被调查女教师受访者认为“家庭美满”最重要, 这一比例远远高于“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22.2%) 、“赚取更多的钱” (5.9%) 、“获得权力” (2.6%) 与“和谐人际关系” (8.5%) 等选项。在家庭依赖感上, “非常依赖”占8.9%, “比较依赖”占47.7%, “一般”占30.1%, “不怎么依赖”或“一点都不依赖”总共占13.3%。说明高校女教师在工作中的性别认同方面呈分散态势。在公共领域 (如工作) 中, 有些人较看重自己的女性身份, 有些人则无所谓。

在性别地位认知上, 高校女教师表现出较正向看法。当问及她们对于“因为性别原因而导致不公平对待的感觉”时, “几乎没有”占27.3%, “比较少有”占36.9%, “一般”占29.4%, “经常有”占6.3%, “总是有”占0.2%。性别调控能力方面, 当问及对“女性在工作上只要稍微过得去就可以, 主要精力还是应放在家庭上”这一观点的评判时, 各选项的受选率分别为“完全赞同” (1.9%) 、“部分赞同” (25%) 、“谈不上赞同不赞同” (32.4%) 、“不太赞同” (30.9%) 、“完全不赞同” (9.9%) 。不赞同的比例之和远超过赞同比例之和。由此可知, 高校女教师能有效调控好家庭与工作的关系。

三、高校女教师的职业心理素质影响因素分析

(一) 个体心理素质的影响因素

统计发现, 高校女教师的情绪稳定性、自我认知与年龄、婚姻状况, 是否拥有子女、职称、学位等变量均不存在显著关系, 说明其情绪的稳定性与自我认知主要依靠个体自我调节, 受社会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少。但高校女教师的情绪状况与其心理压力呈显著负相关 (r=0.454, p<0.01) , 即情绪越是波动, 越是有心理压力。在情绪“非常稳定”的女教师组中, 只有54.7%的受访者承认自己有心理压力, 但在情绪“有点波动”的教师组中, 承认自己有心理压力的女教师比例达到90.7%。

单独分析心理压力发现年龄与最高学位两个变量与“是否拥有心理压力”均呈正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0.23、0.34 (p<0.01) , 即高校女教师的年龄越大, 心理压力也越大;高校女教师的最高学位越高, 心理压力也越大。在最高学位是博士的女教师组中, 有心理压力的比例为75%, 而在最高学历为本科的女教师组中, 有心理压力的比例仅为56.9%。但经相关分析发现, 高校女教师“对目前压力的承受程度”与年龄、婚姻状况, 是否拥有子女、职称、学位等变量均不相关。可知, 高年龄组、高学位的女教师所能承受的压力阈值要高于低年龄组、低学位的女教师。

综合以上数据可知, 高校女教师的个体心理素质既受自我情绪调控能力影响, 又受其年龄和学位影响。

(二) 社会心理素质的影响因素

在社会学习能力方面, 统计发现, 年龄、婚姻状况、是否拥有子女与女教师是否关心国家社会大事无显著关系, 而职称 (r=0.144, p<0.01) 、最高学位 (r=0.08, p<0.05) 、精力 (=0.220, p<0.01) 、情绪状况 (r=0.230, p<0.01) 则与其相关。其中, 情绪状况与“是否关心国家社会大事”的相关系数最高。在情绪非常稳定的女教师组中, “非常关注”国家社会大事的比例占54.7%, “不怎么关注”占1.9%;在情绪波动非常大的女教师组中, “非常关注”占8.3%, “不怎么关注”占16.7%。说明高校女教师的社会学习能力主要受其心理素质与社会属性而非家庭因素影响。

在社会调控能力方面, 相关分析发现高校女教师的同事关系协调程度与其他变量均无显著关系。在与社会的疏离感自评上发现年龄与其呈正相关 (r=0.287, p<0.05) 。也就是说, 年龄越大, 高校女教师会越容易感觉到与社会存在一定程度的脱离。因为年龄越大, 高校女教师对于家庭和事业的关注越多, 无形中减少了与社会其他群体的联系。

(三) 职业意识素质的影响因素

对高校女教师的婚姻状况与职业满意度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已婚女教师和未婚女教师在职业满意度上明显不同 (F (3, 518) =6.193, p<0.01) ;不同年龄段的女教师职业满意度不同 (F (3, 521) =7.407, p<0.01) ;不同职称的女教师职业满意度也不同, 两者间存在主效应 (F (3, 509) =3.603, p<0.05) 。可知, 高校女教师的职业满意度受年龄以及与此相关的因素影响。年龄越大, 在婚姻上越倾向于已婚, 职称也相应会有所提高, 这都有助于增强环境熟悉度以及在高校内资源获取能力, 无形中提高了其职业满意度。

在职业效能感方面, 统计发现高校女教师的最高学位、婚姻状况与她们的工作能力没有显著关系;而女教师的年龄与工作能力呈显著负相关 (r=-0.133, p<0.01) , 女教师的自信心 (r=0.307, p<0.01) 、教学职称 (r=0.129, p<0.05) 与工作能力呈显著正相关。可见, 高校女教师的职业效能感一方面受其年龄影响, 女教师的年龄越大, 精力与再学习能力可能不及年轻人, 因而感受到工作能力不强;另一方面又与她们进入工作单位后的努力相关, 个人所做的努力越多、付出越大, 其职称的提高也相对较快, 而这又有助于提高高校女教师的自信心, 最终二者共同影响了职业效能感。

在职业主动性方面, 统计发现, 教学职称与“本学科大事的关注程度”无显著关系 (r=-0.043, p>0.05) , 最高学位与“本学科大事的关注程度”呈显著正相关 (r=0.209, p<0.01) , 是否拥有子女与“本学科大事的关注程度”呈显著负相关 (r=-0.143, p<0.01) 。由此可知, 高校女教师的职业主动性并不受其在高校内的地位影响, 职业级别相对较低的年轻人也可能会保持较高的职业上进心;而最高学位相对较高的高校女教师较学位相对较低的女教师更关心也更了解学术界的发展趋势, 职业的主动性和开创性相对较强。

由于职业效能感是职业智能素质的关键性指标, 职业主动性是衡量职业角色意识的主要指标, 通过以上发现可知, 高校女教师的职业智能素质主要受其自信心和职称影响, 职业角色意识主要受最高学位的影响。

(四) 性别角色心理素质的影响因素

在性别认同方面, 在对男女不同年龄退休的看法上, 相关分析发现“是否拥有子女”与其呈正相关 (r=0.102, p<0.05) , 其他变量与其均无显著关系。在个人最高价值方面, 统计发现婚姻状况与其呈现正相关 (r=0.256, p<0.05) , 未婚女性更看重自我兴趣, 而已婚女性更看重家庭。在未婚的高校女教师组中, 认为“家庭美满最重要”占22.9%, 认为“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占37.5%;而在已婚的女教师组中, 认为“家庭美满最重要”占59.1%, 认为“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占20.1%。在家庭依赖感上, 统计发现年龄与家庭依赖感呈负相关 (r=-0.196, p<0.01) 。对于家庭的看重, 正好反映了高校女教师对于女性身份的认同。而在性别调控能力方面, 统计发现, 高校女教师的性别调控能力与其他变量均无显著关系。由此可知, 高校女教师的身份认同主要受其家庭属性 (婚育、是否拥有子女等) 的影响, 而其性别调控能力则相对独立。

综合来看, 由于高校女教师的职业心理素质是一个综合体, 由于各个构成要素的特点不一, 决定了高校女教师的职业心理素质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职业心理素质中, 职业意识素质是关键因素, 是高校女教师的心理健康素质和社会心理素质等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 所以职业意识素质的影响因素必然是职业心理素质的关键性影响因素。要提升高校女教师的职业心理素质, 必须进一步拓展高校内的社会流动渠道, 综合利用各种因素帮助其树立起良好的自我认知。

摘要:高校女教师的职业心理素质是其职业效率的关键性影响因素。文章以南昌大学为例, 通过大量的问卷调查, 对南昌大学女教师的个体心理健康、社会心理、职业意识和性别角色的现状进行了全面分析, 并分别比较了各类因素对职业心理素质的影响, 以期发现高校女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的关键性影响因素。

关键词:高校女教师,职业心理素质,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邱秀芳, 张卫, 姚杜鹃.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应对方式及其关系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7, (3) :123-129.

[2]田淑梅, 裘杰, 刘波平.高校女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结构探析[J].教育探索, 2006, (3) :100-101.

[3]王文.试析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的内容[J].教育与职业, 2008, (14) :134-136.

提升护理学专业学生职业心理素质 篇5

“零距离”既包括职业技能,同时还包括职业规范、职业道德和职业心理。学校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加强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心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职业心理素质,牢固树立培养护理专业学生的情商理念,构筑护理专业学生情商培养新载体,创造学生情商培养的长效机制。

首先,将护理专业学生情商培养作为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方面,有利于增强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随着当前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一种战略性资源,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更高,护理专业学生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情商培养水平。在职场中,“书呆子”很难融入这个社会。在激烈的竞争中,护理专业学生要想赢得一席之地,就必须注重多元知识的学习和情商的培养,这样才能够将自身优势充分展现出来,赢得用人单位的认可。在面试的过程中,情商高的人能够表现出明显的优势,他们与人交流的能力更强,他们思维敏捷、逻辑性强、办事稳妥、言语恰当,有感染力,容易赢得赏识。而情商低的人往往思维缓慢、语无伦次、办事效率低,缺乏竞争力。所以加强护理专业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情商培养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求职心态,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教师职业心理素质 篇6

关键词:职业中专心理素质教育

.

心理素质教育是中职学校学生成才的核心,是学生调节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保证其正确发展方向的中心环节。当今中职学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心理素质总体上是健康、积极、向上的,他们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但是,在一部分中职学生那里,仍然存在着值得警惕的问题,突出表现为:

在理想、信念上,部分中职学生缺乏正确的认识,从中职学校学生群体总的信仰方面来看,仍然存在着相对混乱的状况。一些中职学生偏向于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个别人甚至偏离了人生的目标,失去了人生的信仰:有的中职学生对共产主义认识模糊,有的学生过分崇尚物质利益,把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作为人生的最终目的;有的学生处处讲究实用,完全忽视精神上的追求;有的学生从小娇生惯养,没有最起码的抗挫折能力,稍微遇到一点压力或训斥,动辄自杀,暴力,甚至雇凶杀害自己的亲生父母;有的学生一进入社会,就无法明辨是非,被坏人所利用,或成为终日靠电玩度日的啃老族。

针对这些问题,作为教师应该明白,我们的职业不但要教书,更要育人。当代教育已经从过去的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主体转变,教育的过程是教师通过和学生有目的的交往帮助学生更好地塑造发展自我的过程,那么,我们除了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之外,还应该让学生明白那些道理呢?

1.如何认识人决定了如何对待人

怎么认识一个人,怎样看待他,必然对彼此关系的进程产生影响。认识到一个人的是非对错,善与恶,进而心生对其好恶喜厌等情感反应,然后才是进一步行动上的亲疏远近。认识、情感与行动是相对统一的。因此,如何认识一个人将决定如何对待他。所以,一旦受到传统认知经验和认知偏差的影响,就会对人做出不公正、不客观、不正确的认识,这种认识一经产生就可能会抑制进一步交往的动机和愿望。

2.学会真诚

真诚还要学吗?学了还算真诚吗?该如何对一个人说出否定或批评但却真实的话呢?真诚作为一种人际交往中的美德,归根到底,最重要的成分是善。是对对方真正的、合理的利益的一种关注与维护,而不仅是简单的“真”。因此真诚实践起来,就首先须满足两个行动标准:一,不可以是不假思索地表达自己的感觉;二,不可以是不加修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3.试着以学生的视角看世界

学生的快乐来得特别简单,所以学生很容易发出清脆的笑声。教师习以为常的事物在学生的眼里充满神奇和趣味。所以请蹲下身去,尽可能地用与孩子平等的视角来看世界,体会在孩子的眼里看到了些什么。更多的时候,大人的烦躁是因为自己的能量缺失对事物缺乏新鲜、敏锐的感知能力。但那不是学生的错误,如果教师也能像孩子那样惊喜地欣赏这个世界,师生之间的互动会有更多的美好代替责备和挫败感。

4.树立君子理念

子曰:“君子不器”。君子不是一种职业,任何人皆可成为君子。反过来,接受任何专业教育的学生,都有必要接受君子养成教育。合理的职业教育就是君子养成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之混合。既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又教给学生生存的技术。那么君子如何让养成?我认为应以经典教育为起点,建成通识教育体系。在我所在的学校,新生入学,都要背诵三字经等国学经典,体会人生智慧,养成健全人格。

5.细节源于态度,态度体现素质

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所以,大礼不辞小让,细节决定成败。在中国,想做大事的人很多,但愿意把小事做细的人很少;我们不缺少雄韬伟略的战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决不缺少各类管理规章制度,缺少的是规章条款不折不扣的执行。我们必须改变心浮气躁,浅尝辄止的毛病,提倡学生注重细节,把小事做细。多数人的多数情况总还只能做一些具体的,琐碎的,单调的事,也许过于平淡,也许鸡毛蒜皮,但这就是工作,是生活,是成就大事不可缺少的基础。

6.成功需要一辈子的坚持

人生难免有挫折与苦痛,每个人都会面临某种危机。但有的人却能在挫折下迸发生命的光彩,在苦难中成就生命的伟大。因为他们有勇气,敢于直面真实的人生;有担当,勇于承担自己的責任;有希望;从不放弃自己的梦想;有信念,从不动摇自己的抉择!也许我们没有选择出生环境的权利,但我们绝对有改变生活环境的权利;当我们可以决定自己命运的时候,一定不能把命运寄托在别人手上。一定不要放弃,要记住放弃只需要一句话,成功却需要一辈子的坚持。只有不放弃并持之以恒,生命才能绽放出别样的光彩。

7.学会为别人喝彩

大多数的家长都在鼓励孩子,提高孩子的自信心,但是却致使一部分孩子变的过于自负,不能正确面对其他人的成功。针对今天社会上那些“羡慕嫉妒恨”,太需要为英雄鼓掌的人,任何人的成功离不开掌声。歌星和运动员的成功都是观众的掌声鼓励出来的。每个人的成功都离不开掌声。每个人都有当英雄的时刻,也有当观众的时刻。因此,学生既要学会当英雄,也要学会为英雄鼓掌。今天我们要让学生看得到别人的长处,为别人喝彩。

8.责任意识的培养

所谓的责任意识,就是清楚明了地知道什么是责任,并自觉、认真地履行社会职责和参加社会活动过程中责任,把责任转化到行动中去的心理特征。有责任意识,再危险的工作也能减少风险;没有责任意识,再安全的岗位也会出现险情。责任意识强,再大的困难也可以克服;责任意识差,很小的问题也可能酿成大祸。有责任意识的人,受人尊敬,招人喜爱,让人放心。

加强对中职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教育是我们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职业中专的学生除了拥有过硬的业务素质,更应该让他们学会做人,懂得自我定位,不好高骛远,走向社会后具备团队精神,敬业精神。真正成为懂得实现个人价值的对社会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 周继新. 针对中职学生行为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J]. 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1).

[2] 王英彬. 采取多种形式 加强中职生思想政治教育[J]. 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6(09).

[3] 潘鸣,陈兵. 新加坡国民道德教育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J].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1).

[4] 王冠中. 国内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及实施研究评述与思考[J]. 思想教育研究,2006(02).

浅谈护士职业心理素质 篇7

1 护士角色人格的主要特征

1.1 适应性

适应性是区别于角色人格的关键词, 隐含护士的个体人格与角色人格的匹配要求, 比如说为人父母的角色人格有其特定的内涵, 但也不能剥夺不称职父母的角色权利。护士角色人格所隐含的适应性行为特征, 则要求从事护士这个职业的个体必须有其角色适应性行为, 护士角色人格必然制约护士个体的职业行为。

1.2 护士角色人格有别于道德概念

①护士角色人格的内涵与惯用职业心理素质相同, 但与“护士职业心理品质”有本质区别。“职业心理品质”属道德概念, 较多涉及“无私奉献、崇高、坦诚、人道”等道德术语。②任何职业群体因成员的社会层次、受教育程度、家庭背景等差异, 其道德水准亦不同。管理者不可能一概以“英模境界”或“无私奉献”要求职业人群所有个体, 而忽略道德品质的差异。③护士角色人格具有鲜明的职业特异性, 与所有职业角色人格一样, 护士角色人格须与个体人格相匹配。例如, 某教师具有较高的师德: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等, 但不具备良好的特质:不擅长表达, 缺乏感染力等, 则未必能成为一名好教师。“师德”属于职业道德, 而“教师特质”则属于职业角色人格。能否胜任职业角色主要取决于个体人格与职业角色的匹配。

1.3 护士角色人格以职业经历为前提

(1) 社会角色人格需要个体在其社会角色扮演过程中体验, 寻找恰当的角色行为, 不断巩固、发展和完善。 (2) 护士角色人格随着职业经历的丰富逐渐走向成熟。例如新护士对急、重患的抢救往往手忙脚乱, 不知所措, 但是随着职业经历的增多就会以沉着冷静、得心应手来应对, 逐渐适应这种行为。

1.4 护士角色人格与个体人格相辅相成

护士角色人格是建立在个体人格构筑的基本框架之上的。各种性格的人有其相对应的感兴趣、易适应的职业, 如女性的温柔、细腻、感情丰富、善解人意等人格特征都是护士角色人格的基本框架和良好元素, 而情绪的稳定性、社会适应性、人际关系主导性等人格特质是护士角色人格的核心成分。如果具备的人格特征里有温柔、细腻、社会适应性强、情绪稳定等, 那么就为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奠定了基础, 也就是说, 个体的人格框架适合做护士这个职业, 并且将来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护士。总之, 个体人格是职业角色人格的基础, 而职业角色人格是个体人格的完善和提升。

2 护士角色人格的形象

护士角色人格以其特定职业角色形象呈现, 随着时代的发展, 社会的需求而不断演变。

2.1 近半世纪的现代形象:

随着全球化护理教育层次的提高和培养目标的纵深发展, 且护理教育在发达国家普及, 在世界各国相继迅速推广, 显著拓展了护士的知识结构和社会职能, 其最鲜明的职业形象如下:①适应发展的专家型人才:护士能主动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 勇于创建护理学科新理论, 同时又能够紧随现代医学快节奏, 准确掌握生命救护的新理论、新技术, 维护患者身心健康, 其重要作用无可替代。②结构合理的知识型人才:高等护理教育健全了从本科到博士的多层次系列化护理教育, 使护士的整体知识素质明显提高, 实现了护士从以往单一的技能型人才向复合的专业知识型人才的转变, 其结构更趋合理化。③开拓创新的研究型人才:优化的知识结构极大地开拓了护士的视野, 促使护理学科向探索学科发展前沿、研制推广先进技术较高境界扩展, 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④社会保健的管理型人才:护士是集临床护理管理、社会护理管理、家庭护理、卫生保健、健康促进、社会公益事业管理为一体的综合职业角色。

2.2 护士角色人格的未来形象

“21世纪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全球性策略目标, 对护士职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标准和要求, 护士角色人格的未来形象也将以更理想的模式展现在世人面前, 主要有以下8个表现形式:①专家、学者型人才:懂得医学科学的最新成就, 掌握高层次的科学知识和水平, 具有较宽知识结构和熟练操作技术。②科普教育工作者。③应用型心理学家。④健康环境设计师。⑤人际关系艺术家。⑥高层次技术能手。⑦默契合作的医疗伙伴。⑧崇尚奉献的优秀人才。

总之, 护士角色人格是护理心理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涉及到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护士的角色人格形象将指引护士开拓进取, 创造自豪的人生境界。

摘要:护士职业心理素质又称“护士角色人格”, 是护理心理学的特定概念, 特指从事护士职业的群体, 共同具备并能形成相似的角色适应性的心理特征总和。适应性是区别角色人格的关键词, 做为护士个体必须有角色适应性行为, 否则便无法适应护士这种角色人格, 无法具备护士的职业素质[1]。

关键词:护士角色人格

参考文献

浅析酒店员工的职业心理素质 篇8

职业心理素质是职业素质的一种, 是指人的认识、情感、意志、个性特点, 包括人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 如认识、情感、意志品质、自我意识水平、气质类型特点、性格特征等。酒店业人才选用的第一标准是职业素质。现如今, 很多企事业单位已经将心理健康纳入招聘员工的条件之一, 会对前来应聘的员工进行心理测试, 很多知名企业都通过团体训练来提高员工的心理素质以及增加团队信任关系, 因此职业心理素质是不容忽视的一种职业素质。[1]

2 影响酒店员工职业心理素质的原因

2.1 来自工作岗位的压力

工作岗位带来压力的原因有很多方面, 如[2]创新度不够、工作难度大、工作价值低等。如果员工无法感觉到工作的挑战或刺激, 或者不相信自己的贡献是有价值的, 员工就会体验到冷漠、厌倦、低落的士气, 以及自我价值的缺乏, 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另外, 重复的、简单的、短期循环的工作容易让人厌倦, 员工认为被动的、低技能需求的、缺乏多样性的以及低决策参与的工作, 也会给人造成压力。

2.2 自信心不足

自信心是相信自己有能力实现目标的心理倾向, 它是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很多员工感觉自己从事的职业是伺候人的活, 低人一等, 怕被别人看不起。这一点心理暗示让他们心里自卑, 使其在工作中反而要表现出相反的高傲态度, 觉得这样表现才能被客人看得起, 实则是在反其道而行之。

2.3 人际关系问题

不同部门的一线员工之间缺乏沟通, 导致有时部门之间的工作配合不好直接影响对客人的服务质量, 致使客人的投诉增加。上下级之间的沟通也存在明显的问题, 管理层人员对一线员工的工作规范以惩罚居多, 长时间下去使员工越来越机械化, 而缺少人性化。同时, 缺少应急情况解决方法培训, 服务人员的语言培训, 礼貌、礼节培训都不到位, 在真正遇到棘手的事情时, 不能恰当进行处理。

3 酒店员工应具备的职业心理素质

3.1 情绪控制能力:

其一, 准确认识和表达自身情绪的能力;其二, 有效地调节和管理情绪的能力。无论什么情况, 酒店人员都要保持冷静平和情绪, 激动和消极都会影响酒店的形象。

3.2 沟通协调能力:

一个性格内向、孤僻、古怪、冷漠、敏感的人在这方面往往比开朗、无私、大度、坦诚、友善的人要差得多。

3.3 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是酒店员工和顾客搞好沟通的关键, 有了良好的沟通才能为顾客提供更好的服务。所以, 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每位酒店员工必须做到的。

4 提高酒店员工职业心理素质的方法

4.1 以“觉悟”为根基培养敏感度, 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社会知觉包括对表情的知觉、对人格的知觉、对人际关系的知觉和对行为原因的认知。首先对表情的知觉作为酒店从业人员尤其是跟顾客接触最多的服务员, 应该让自身的知觉敏感起来, 态度决定一切。态度决定我们的工作生活质量, 有什么样的态度, 就有什么样的未来。如果你的工作态度是积极乐观的, 那么你的工作环境也会是积极的。所以, 注重个人工作态度, 保持积极乐观的状态, 是让自己表现得更出色, 更能得到别人认可的一大关键, 将对个人日后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帮助。[3]

4.2 以“自我”为出发点培养意识力

服务员以自我为出发点的培养意识, 要得到正确的指向, 即:物质自我, 即要对自己的身体层面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心理自我, 例如, 员工内心对待工作的态度、对待工作的信念、个人价值观以及人格的特征方面;社会自我, 如果能够想到自己角色是“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而不是总执拗于“我是伺候人的角色, 我低人一等”这种错误的观点中, 才是正确自我意识的一种表现;反思自我, “别人为什么对我是这种评价?”, “我应不应该改变一下我的做法?”, 在自我概念反馈中, 不断的改进自己的缺点, 努力朝着大家满意的方向发展自我

4.3 掌握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和谐的人际关系既是酒店员工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 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4]心理健康的员工能够自然地与顾客交流、与同事合作人际交往态度正确, 能有效地利用人际沟通技巧, 能够做到宽以待人又不失其独立人格, 人际关系范围广泛, 与朋友同事的关系稳定和谐, 与家人关系亲密。同时, 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促进员工正确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完善, 还能增强酒店员工们的群体凝聚力。因此, 掌握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是酒店员工必不可少的一项心理素质。

5 结论:提高员工职业心理素质是酒店的必然选择

总之, 在酒店经营过程中, 注重培养员工的职业心理素质是各个环节服务及操作的重要前提。只有通过加强软件资金的注入, 来改善和提高员工的职业素质, 改善工作态度, 发挥员工的潜能, 增加员工的工作自信心以及责任心, 提升酒店员工的心理素质, 促进员工及上下级间的和谐相处等, 这样才能为酒店业铺筑一条持续发展和健康成长的道路, 同时, 对酒店提高经济效益也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摘要:在激烈的竞争时代, 酒店员工在酒店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酒店员工作为酒店最重要的人力资源, 其心理健康程度决定着其提供的服务质量的高低层次酒店要吸引和留住优秀员工, 发挥员工的积极性, 必须遵循人性化管理理念, 了解酒店员工的从业心理, 采取措施或者培养渠道, 提升酒店员工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酒店员工,职业心理素质,原因,解决方法

参考文献

[1]李磊.酒店业服务员工心理压力的来源及负面影响探讨[J].商情, 2009, (41) .

[2]苏晓岑.员工援助计划本土化过程中的中西差异初探[J].现代企业教育, 2010, (22) .

[3]张艳红.提高酒店员工心理素质的探讨[J].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 2006, (4) .

护生职业心理素质教育研究 篇9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法, 从我校2006级高职护理班中抽取2个班为实验组, 另2个班为对照组。实验组111名, 对照组108名, 均为女生, 初中毕业入学, 年龄19岁~20岁。两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 确立培养目标

对常州市级医院护理人员和护生现场进行问卷调查, 了解社会需求和护生心理健康现状, 明确护生必须具备的职业心理素质和心理护理知识、技能, 以确立培养目标, 即培养护生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

1.2.2 培训内容

围绕护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的目标, 构建培训内容体系, 重点突出认真负责、稳定愉快的情绪、善于沟通和协作、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和诚实灵活5项岗位需求的内容。

1.2.3 培训途径

校外:社会实践与教学见习。校内:课堂教学 (主干课程为护理心理学及相关课程, 包括语文、礼仪、伦理学等) , 课外辅导 (心理咨询门诊、团体辅导、社团活动) , 校园文化 (包括黑板报、授帽仪式) 。倡导5个结合, 即理论与实践结合、传统校园文化与护理服务文化结合、团体咨询与个体咨询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结合、心理训练与个体价值观教育结合。

1.2.4 培训方法

对照组不进行有组织的训练活动, 仅告知“自行调节”。实验组训练过程分为3个阶段, 即专题报告—团体活动—反思内化。按照护士心理素质的基本构建, 选择了与护士心理素质密切相关内容进行专题讲座, 使护生认识到合格的护士必须具备的业务、心理等素质。选取与医院护士岗位需求有密切关系的活动主题进行团体训练[1]。每个团体活动先从日常生活的问题开始, 逐步扩展到护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创设一定的案例情境与问题情境, 采取团体讨论、角色扮演、行为训练等形式, 引导护生说出困惑, 师生共同探讨, 在此过程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培养护生自我反省和自我改进的意识, 形成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对情绪不稳定的护生由心理训练人员进行团体活动和个别辅导, 教会们在情绪不稳时积极使用寻求帮助的方法, 如情绪调整技巧、参加体育锻炼、学会自我放松, 并进行护士行为规范训练。在专题讲座和团体活动的基础上, 由心理学专业人员深入到班级, 与护生共同交流、讨论, 以了解其在日常训练中是否运用前一阶段学到的心理学策略和知识。主要采取主题班会、墙报等方式巩固训练效果, 通过思考、讨论等形式, 使护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1.2.5 评定工具

团队精神测验量表[2];责任心测验量表[2];人际沟通能力测验量表[2];受挫能力测验量表[3]。分别于培训前和培训后进行2次测试。评定时分班进行, 统一评定指导语, 在相同时间内完成。

2 结果

2.1 两组护生培训后职业心理素质比较 (见表1)

2.2 教师对培训效果的主观 (客观) 评价

实验组护生学习成绩提高, 考试没有作弊现象, 文艺演出和排球赛等获奖次数增加。同时班主任反映实验组护生中相互关心的人明显增多, 关心父母、体贴父母的人明显增多。

3 讨论

3.1 护生职业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研究结果显示, 实验组在受挫能力、责任感、团队精神、人际沟通能力和情绪稳定性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本研究立足于医院护士岗位的需求, 注重认知内化—情感催化—行动固化的过程, 培训内容和形式比较适合护生的实际情况, 培训后大部分护生认为自己学到了情绪调控、人际交往和应对挫折的技巧, 加深了对职业生涯的认识, 能较好地适应学校的生活与学习, 而且在生活中能积极运用训练中学到的心理策略。说明采取的护生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培训对提高护生的职业心理素质有积极的影响。

3.2 护生未来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内容

3.2.1 全程培养教育

从护生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 学校都要全方位重视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 并且循序渐进、深入浅出, 激发学生自我教育和教育他人的潜能。理论教学老师和实习带教老师、基础科目教师与专业科目教师都要相互衔接。社会学、心理学、礼仪及人际沟通等课程应作适当调整, 护生进校后必须尽早学习社会学基础知识, 使其能运用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观察社会、研究社会, 正确认识个体在社会关系网中的位置。在课堂教学中应循序渐进地进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 增强护生的沟通技能。岗前培训或下临床前应强化人际沟通、护士行为规范等职业心理素质技能训练。护生在校期间应积极参加社团活动, 创建良好的护理服务文化氛围。护理实训室建设时应创设职业工作情景, 以对护生进行潜移默化的职业环境熏陶。

3.2.2 价值观教育与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并举

目的是使护生的个体人格结构中符合护士角色人格的潜在成分, 通过护生主观能动性、教育和环境等影响而得到转化, 进而顺利地实现护生的职业角色化。

3.2.3 其他

如心理成长[4]、心理学基础和专业心理学。新生入学后就应进行这方面的教育, 并注重相关技能的培训。

3.3 实施护生职业心理选拔

当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人类健康观念的变化, 使护士职业的社会职能作用显著增强。为了适应现代化社会对护士职业的新需求, 卫生类学校在招生时, 应尽可能多地选拔一些个体人格与角色人格匹配程度较高的学生入学, 以尽量适应社会对护士有效人才质量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樊富民.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6:136-190.

[2]人事部人事考试中心.中国成人职业心理素质测评系统[EB/OL].[2002-10-23].http://www.job128.com/jobs/job-cp-b16.ht m.

[3]卢秀安.教与学心理案例[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120.

教师职业心理素质 篇10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等相关文件政策和文件强调, 当今职业教育必须要与时俱进,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要根据就业形势的新要求及时进行教学方法和侧重点的调适。以人为本, 不断加强职业教育中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 要不断加强职业培养目标中的心理素质培养, 既要关注群体, 又要关注个例。整合资源, 除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教学辅导和学生互动, 要在一定程度上让家长以及学生家庭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二、培养目标和主要内容

基于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目标的要求, 职业心理健康教育及实践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

(一) 智能培养

学生智力发展的培养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始终是职业教育的重中之重, 教育过程中在不断提高学生理论知识和学习能力的同时, 要加强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断加强学校教育与职业生涯的匹配度, 以求学生在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

(二) 品德培养

正确三观的养成是良好职业道德意识和行为规范的基础。因此, 品德的培养是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心法。在培养过程中要尽量贴合实际, 营造出富有情境性、真实性的场景, 不断丰富其教育内容, 以求更大程度地提高品德培养的实效性。

(三) 个性培养

个性化教育是现代社会对于人才培养的新风尚, 职业教育在对学生进行个性培养时要把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实践相结合来完成。使学生在培养过程中既能看到社会对于自己能力和技能的需求, 从而确立自己的职业自信心, 又能根据实际及时对自我思想进行及时的调整, 以便乐观的性格、坚定的意志以及良好沟通和协作能力的养成。

(四) 职业心理培养

职业心理培养的要义在于提高学生对于职业的认识, 提高其应对挫折适应社会的能力, 因此在教育培养过程中要不断加强职业观教育, 细致地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选择和职业心理分析以及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以期学生正确职业理想信念和良好职业精神与态度的养成。

三、实施内容和方法

(一) 开设针对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进一步明确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在职业素质教育中的基础地位, 把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职业素质教育中不可缺位的重要环节, 通过开设讲座、选修课、必修课的形式让更多学生受益, 从而得到心理健康方面的提高。

(二) 注重个体心理辅导和咨询

处于这一年龄阶段的职校生心理问题多种多样, 要根据实际情况, 有重点、有针对地开展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小范围心理咨询与辅导。以求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更有助于这方面经验的积累。

(三) 心理健康教育联系实训

实训是职业教育中让学生接触社会体验职业的重要体验途径, 因此, 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实训更能让学生加强职业的体验, 从而在过程中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的心理指导与调适, 帮助学生强化积极的情感体验, 让实训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得益彰。

(四)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学风建设

良好的校园文环境以及学风建设环境是心理健康教育得以开花结果的沃土,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学风建设可以从开设丰富多彩的具有人文因素的课外活动, 把辅导融化在活动中, 坚持课内课外相结合, 指导与咨询相结合, 更加多角度更加多元化的完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五) 加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学生所受心理健康教育的程度和效果取决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专业化程度, 因此, 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是加强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需求。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 需要心理咨询、辅导、测量等工作技术, 更需要时间来积累丰富的经验。所以, 要不断丰满队伍中专职人员的配备, 以适应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六) 整合资源, 全员育人

心理健康教育要渗透于职业教育的方方面面, 要渗透到学校的教学、日常管理中去。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心理辅导这只队伍的事情, 当今职校教育需树立全员育人的理念, 整合学校所有资源, 群策群力, 明确目标, 从不同角度, 不同方面, 不同方法对学生进行呵护和指导, 这样才能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更加深入更加全面[2]。

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和核心不仅仅在于学生技术的培养, 更在于学生良好职业素质和良好职业心理素质的养成。因此, 应着眼于当下,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整合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和培养, 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促进其良好职业素质的形成。

参考文献

[1]林艺芳.从职业素质养成看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10.

教师职业心理素质 篇11

关键词:职工;职业健康问题;职业心理素质;排解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科技的快速进步,我国社会城市化进程不断提高,社会物质文明不断丰富,社会的发展进步给人们的生活水平带来了很大提高,生活的便捷性和舒适性都得到了极大改善,然而,机遇的背后就是挑战,伴随着这些积极因素相应而生,社会的进步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系列消极的负面影响。社会生活节奏过快、人与人之间竞争激烈,使得企业职工的职业健康问题愈加沉重。过大的职业健康问题不仅加重了企业职工的心理及生理负担,导致企业职工在工作中产生不同程度的不良情绪,降低企业工作效率、危害职工身体健康,甚至会引发职工之间的恶性竞争,以及职工个人仇视社会、轻生自杀等严重后果,影响企业的安定团结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一、企业文化理念与职业心理素质概述

职业心理素质是职业素质的一种,具体指从业者认知、感知、记忆、想像、 情感、意志、态度、个性特征等方面的素质。职业心理素质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职业素质的髙低,是影响工作质量和职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职业心理素质现已成为日益重视培养的一项核心素质。企业文化理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它通常可分为两部分:一是核心理念,主要包括使命、愿 景、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等,如创新意识、团队精 神、诚信意识、感恩意识等;二是管理经营理念,具体可细分为营销理念、研发理念、安全理念、质量理念等。企业文化理念表达了企业的基本立场和理想,能对个人的具体行为有一定的指引意义。当前, 个人与企业文化理念的契合度越来越受到企业关注,是其评估人才的重要考察内容之一。越来越多的企业把员工的职业心理素质培训作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运用管理心理学排解职业心理素质问题的理论解析

管理心理学是一门针对职工心理健康管理的心理科学,是指通过研究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规律,并以此为依据进行心理学研究,进而将相应的研究成果应用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中。

“管理心理学”的概念正式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由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著名心理学家莱维特的专著《管理心理学》中首次提出。管理心理学初期应用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重点在于通过研究和影响员工心理,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近年来,伴随着职业心理素质问题逐渐增大,职业健康的危害性日益显现,职业健康问题成为现代企业管理一项重要的课题,管理心理学开始着重关注排解职工压力。运用管理心理学排解职业健康问题,一方面是通过长期的正面心理辅导,帮助职工正确面对职业健康问题,并采取正确的方式主动消化和排解职业健康问题;另一方面是通过科学的分析管理系统,对企业职工职业心理素质的变动状况进行关注,并针对相应职工的职业心理素质情况,采取相应的排压、减压措施,对其进行不同程度的专业心理辅导,进而有目的性地帮助职工排解职业健康问题。

三、企业职工职业心理素质问题成因分析

从整个社会的宏观层面和职工个人的微观角度,综合考察我国企业职工职业心理素质问题的形成原因,主要包括如下三方面。

首先,宏观社会环境影响。第一,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深和世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世界性的宏观因素对处于转型期的中国也带来影响,例如全球性的经济危机、通货膨胀、失业率的上升等,包括企业职工在内的所有人,均带来了一定的职业健康问题;第二,在全面争取利益、追逐效益的社会背景下,包括企业在内的许多营销性质的社会部门,都极力号召更快、更多的获得经济利益,人们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会变得浮躁、急功近利,并在工作和生活中时刻存在危机感。

其次,企业组织形式影响。第一,企业自身特点决定了其竞争压力大,企业将压力转嫁给职工,包括对职工工作总量、工作质量、工作速率以及工作时间等都提出了一定要求,给职工的工作带来一种超负荷的压迫感;第二,企业本身作为一种企业的组织形式,具有追逐利益的特性,因而企业对职工的工作能力必然会择优筛选,由此增加了企业内部职工间的竞争压力,并进一步增加了职工的职业健康问题。

最后,职工个人因素影响。第一,当代社会生活质量提高,人们在优越的物质环境中,普遍缺乏吃苦经历和吃苦意识,在遇到工作任务困难较大时,便会因缺乏吃苦意识而产生抵触和恐惧情绪,从而增加职工个人的职业心理素质问题;第二,在这个信息化高度发达的社会,便捷的工作生活方式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人际沟通减少,人们在遇到职业健康方面的问题、内心痛苦时得到不到及时的倾诉和排解,并进而在负面情绪上形成恶心循环。

四、企业职工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策略

(一)在企业中引进科学的职业健康管理理念

解决问题的前提是认识问题,要解决企业职工职业健康管理问题,从而有效排解企业职工职业健康问题,就要在企业的文化和管理中引入科学的职业健康管理理念。在企业文化中增加职业健康管理内容。企业文化是企业精神的核心内容,因而应在企业文化中增加职业健康管理内容,帮助企业全体职工树立起职业健康管理意识,让了解并认识到职业健康管理理念,使得职工在感到存在职业健康问题时,能够及时寻求帮助,以便职业健康问题的科学疏导和及时解决。其次,在企业管理层中增加职业健康管理理念。企业的管理层承担着职业健康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因而应在管理层中增加科学、专业的职业健康管理理念,以便加强管理层对职业健康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

(二)增加企业专业管理人力比例

对现有人力进行专业培训。通过派出学习、集中培训等方法,对企业现有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化的职业压管理培训,提高现有人力的专业化程度,将现有的管理人力升级为专业化的职业压管理人力,从而提高企业对于职业压管理的水平。对外招聘专业的职业压管理人力。通过发布明确的招聘公告、与相关专业院校合作的方法,向社会招聘高素质的专业化职业健康问题管理人力,通过人才的引进,将更为先进的管理科学和管理方法带到企业中,为企业服务。通过内部培训和外部招聘的办法,从两方面双向提高企业职业健康管理人力的含量,进而有效提高企业对职业健康管理的管理能力。

(三)在企业中建立系统的职业健康管理機制

为在企业中,全面实现职业健康管理的系统化、成熟化,应在企业中建立系统的职业健康管理机制,摒弃原始落后的企业组织模式,取而代之更为专业科学的整体建制和规章制度,从根本上改变企业的运行和管理水平。再次,定期为职工安排心理课程。定期为员工安排心理课程,对员工进行心理按摩和压力疏导,以最直接的方式为职工排解职业健康问题。最后,重视职工心理状况调查。由职业健康管理部门通过调查问卷、行为表现观察等科学方法,定期对全体职工进行心理情况调查,并对表现异常、职业健康问题过大的职工,及时进行有针对性地心理辅导,帮助职工顺利走出压力的阴影,以满足不同职工对职业健康管理工作的不同需要。不仅如此,企业还应根据不同职工的心理成熟程度、生活压力程度、心理素质特点等情况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职业健康问题排解方式,从而使工作更具针对性。

五、结论

综上所述,重点分析了企业中当前中存在的职工心理素质问题,探讨了关于我国企业职工职业健康问题,笔者通过分析我国企业职工职业健康问题的存在情况和特点,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提高职工心理素质的应对措施,期待本文的研究成果能够对学术研究和社会实践的进步尽到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黄晶晶. 论社会工作者职业心理素质概念、研究意义、研究目的[J].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3(10).

[2]晏志成.社会工作专业的10年跃进[J]. 教育,2011(02).

教师职业心理素质 篇12

关键词:职业心理素质,苏南高职生,培养

职业心理素质是人的一般心理素质在个体的职业活动中的具体表现, 可以把它分为两大类型, 智力型职业心理素质 (包括知识、智力、领导及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处理工作的能力等) 和非智力型职业心理素质 (包括思想品质及职业道德、职业需求、职业情感及价值观、意志情绪品质、个人素质等) 。其中, 第一类型属于显性职业心理素养, 第二类型属于隐性职业心理素养。

最近20多年来, 苏南 (这里仅指江苏苏锡常地区) 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先导地区之一, 也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苏南企业众多, 有很多著名的企业, 有先进的企业文化, 对高职人才职业素养的要求较高, 职业心理素质越来越受到企业关注。

据调查显示, 苏南企业认为公司员工应具备的良好职业心理素质前五项依次为:一是优良的职业品质。包括忠诚、认真、自信、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等;二是遵守职业道德;三是正确的职业意识, 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存在价值和社会作用的正确认识;四是参与竞争, 勇于面对挑战, 耐挫力强;五是团队合作意识。

上述这些职业心理素质基本属于非智力型职业心理素质, 即隐性职业心理素养。“素质冰山”理论也认为, 个体的素质就像水中漂浮的一座冰山, 水上部分的知识、技能仅仅代表表层的特征, 不能区分绩效优劣。水下部分的动机、特质、态度、责任心才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关键因素。因此, 隐性职业心理素质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苏南高职学生非智力型职业心理素质的不足

1. 职业诚信缺失

企业要求员工忠诚企业, 也考虑员工个人的发展, 努力使两者结合起来, 但更强调对企业忠诚, 更强调企业目标。苏南地区大部分企业反映, 当前许多高职毕业生把个人目标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 诚信失范问题比较突出。如不守信用频繁跳槽, 签订了工作协议又随意违约等等, 使得用人单位对他们所支付的适应期成本大幅度提高。

2. 耐挫能力差

苏南企业中, 机遇比较多, 员工间竞争也相对比较激烈, 自然个人也容易受挫。笔者所接触的高职毕业生中, 很少有学生能够对自己遭遇的挫折和失败进行正确的认识, 一旦现实与预期目标有距离, 便习惯性抱怨, 适应性差。大多数学生在面对重要事情的时候, 更多的是采取听天由命的做法, 而很少去努力克服困难。同时, 许多高职毕业生缺乏吃苦耐劳的职业品质。

3. 合作意识弱

企业员工间或企业与企业之间常常是竞争合作并存, 需要竞争时竞争, 需要合作时合作, 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目标。然而, 高职生在工作中常表现出竞争心理有余而合作精神不足的偏差。如集体意识差, 不善于与他人合作, 与同事缺乏情感沟通, 不懂得关心体谅别人, 一味要求别人的尊重但却不尊重别人等。结果, 个人缺乏归属感, 组织凝聚力不强。

4. 职业意识欠缺

职业意识是指个体对不同职业的看法和认识, 它是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而深化。但高职学生之所以选择现在的职业, 是因为看到这一职业的物质报酬比较丰厚, 并非是结合自己的职业兴趣、所具备的职业能力、职业个性特征和实际情况来选择的。至于这一职业在社会上发展前景如何, 对从业者提出的要求怎样, 都不是很清楚。职业选择的盲从是高职生职业意识欠缺的突出表现。

综上所述, 苏南地区高职院校应当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职业心理素质培养, 尤其是非智力型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然而, 相关调查表明, 当前苏南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越来越加大力度, 但对于职业“软素质”培养还缺乏系统的体系。

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的主要方法

1.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

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 首先要让他们树立正确的观念, 在认知上明确职业心理素质的重要性, 这样才会使他们在学校生活中能够主动地去培养自己, 有意识地锻炼自己。

第一, 学校要为学生良好职业素质培养营造一个积极的外部环境。老师们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认识到良好心理素质和专业知识技能同样是个体所应必备的。第二, 对受到用人单位欢迎的学生进行分析, 找出他们身上具备的优秀心理素质, 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可信的榜样, 从而激发学生自我完善的内在动力。第三, 多与企业联系, 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企业, 了解用人单位的需要, 形成正确的职业意识。

2. 构建职业心理素质培养课程体系

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高职院校要将学生职业心理教育贯穿整个教育过程。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以培养职业心理素质为目标的职业心理教育课程体系, 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心理素质培养”“就业心理指导”等课程。课程安排上, 不同阶段任务不同。一年级侧重自我认知、职业规划, 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二年级注重职业道德、职业习惯、职业心理品质养成, 开设“职业心理素质培养”课程;三年级以就业、择业准备为主, 开设“就业心理指导”课程。通过系列课程, 使职业心理课程深入学生的生活, 进而促进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提高。

3. 在其他课程中进行渗透式培养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 除系列心理素质培养课程外, 学校应在其他课程中, 利用课堂这一阵地对学生进行渗透式的职业心理素质培养。在专业课中, 渗透相关的职业意识、职业素质要求、职业道德等;在人文素养课中, 重视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信、诚信、吃苦耐劳等良好的职业心理品质以及合作意识。同时, 教师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关心爱护学生, 以自己良好的职业心理素养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4. 开展职业心理辅导

根据高职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发展水平以及在求职、就业过程中出现的有关心理问题, 学校应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辅导, 提高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 包括团体辅导、个体辅导、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

其中, 不同主题的团体辅导活动是加强高职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方法。可以开展诸如“我的职业兴趣”“我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品质与成功”“我的就业准备”等团体辅导活动。

另外, 通过个体咨询、电话咨询服务以及网上咨询服务等各种途径, 解决个别学生在就业以及在职业规划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 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除上述四点之外, 学校还可以开展职业心理测评活动、职业心理讲座,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职业实践, 获得直接的心理体验等。

总之, 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应贯穿于高职学生成长的全过程。当然, 除了学校教育外, 家庭、社会教育同样必不可少。只有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共同努力, 才能使高职毕业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才能为苏南企业输送他们所需的优质人才, 为苏南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大均, 余林.职业心理素质及其培训[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综合版) , 2003, (4) .

[2]周琳, 刘勇.高职院校应加强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教育[J].广州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 (6) .

[3]陈艳丽, 盛秋芳.高职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的途径和方法[J].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6) .

[4]李建松.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缺陷分析及其对策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 2005.

[5]张海涛, 苏苓.浅析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塑造[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0, (8) .

上一篇:禅茶文化下一篇:市政给水管道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