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理素质及其培养(精选10篇)
教师心理素质及其培养 篇1
在教和学之间, 学校、家长、学生都在努才地学习着如何适应, 如何沟通。目前我国一项关于小学生的心理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率在不断攀升。音乐是一门特殊的听觉艺术, 对人的德育、心育、美育作用是潜移默化的, 因此, 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一种极佳途径。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不仅应具备一定的自我心理修养能力, 还有根据学生的心理需要, 因材施教, 因势利导, 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和技巧, 适时、适度地于音乐课堂教学之中渗透心理教育, 从而促使学生的健康发展。
一、音乐教师应有良好的心理素养
音乐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修养和师德修养, 有较强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音乐教育活动是一项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在教学中, 学生心理反应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心理唤醒过程, 他们面对的是由各种各样外部因素构成的刺激场, 在刺激的作用下产生出强烈的求知心理。这种心理是流动的、不断变化的。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灵活的即时反应, 即时将自己的情感表达进行调节, 一定要控制在与自己当时的教育目标相匹配的状态上。
例如, 当学生情绪高涨到了将要无法自持时, 教师的任务明显地落在“冷静”二字上, 教师这时就应以自持的冷静去引导学生;当教学活动需要柔和、优美、温暖的情绪时, 教师应事先用自身的平和、深情、充满爱意地发出“信号”去感染、诱导学生。只有当教师自身情绪的表达 (当然, 少不了音乐) 和学生一起产生和谐的“共鸣”时, 学生才能被教师的情绪打动。
在健康的音乐课堂上, 没有好学生和差学生, 只有勇于表现和正在准备的学生, 没有优等生和后进生, 只有热爱音乐的学生。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要做好沟通学生和音乐、健康的桥梁, 在教学中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交流互动关系。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组织形式, 创设健康的、充满音乐美感的课堂。充分发挥教师个人魅力, 给每个孩子一缕缕阳光。
二、音乐教师心理素养的应用对策
1. 利用音乐欣赏课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音乐欣赏通过欣赏者的审美活动, 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 扩大学生音乐视野, 提高感受、体验、听觉、评价音乐的能力, 并发展想象力, 丰富情感, 使人的精神得到更大的丰富和满足, 身心得到健康协调地发展。它对学生心理健康有着独特地促进作用。
(1) 抒发情感, 愉悦精神。音乐是音响的艺术, 它的表现力来自悦耳动听的音响及精致美妙的音乐形式。音乐欣赏教学通过对优秀音乐作品的欣赏, 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使学生对音乐能有更深层次的感受和理解。它可以诱发人们心中一股潜在的巨大力量, 获得艺术审美的愉悦体验, 让人感到自信、快慰、聪慧。健康优美的音乐以美感人、以情动人, 不但给学生轻松、愉快的审美享受, 在美的意境中自由、协调、健康地发展。还有助于学生产生高尚的快乐感和满足感, 从而达到积极的休息, 调节大脑和抑制功能的平衡;有助于学生自制力、毅力、耐心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从而促进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
(2) 发展个性, 丰富想象。音乐欣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并沉浸于音乐的状态中, 在音乐欣赏美的过程上, 让学生在自己喜爱的音乐作品中将自己的内心体验投射到听觉活动中, 自由地表现自我, 在表现和创造中提高自我认识和评价的能力, 使受教育者的智力、情感得到均衡的发展, 丰富了个性。另一方面音乐欣赏教学是一种多层面的心理体验活动, 学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丰富的想象力去尝试、探索音乐美的形式, 对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有极大的作用。
(3) 陶冶性情, 内化审美。音乐欣赏教学通过对具体音乐作品的聆听, 使学生体验和领悟音乐美。在美的形象熏陶下, 在身心愉悦的享受中, 审美情感得到培养和发展, 促进学生审美趣味的提高, 为高尚道德观念的形成提供了动力和条件, 使学生获得一种精神人格的净化和升华。
2. 利用唱歌教学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歌唱是一种情感艺术, 具有调节人的情绪, 升华人的情感的功能。它通过有组织的音响, 以抑扬顿挫的音高, 张驰变化的节奏, 扣人心弦的速度, 线条明确的力度, 以及色彩多样的音色来表达人类的情感信息。音乐教师应发挥这种功能, 使学生通过歌唱, 保持愉快而平稳的情绪, 从而使大脑及整个神经系统处于良好的活动状态, 并保持体内各器官的功能, 达到心理活动协调一致的功效。音乐歌唱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的实际运用:
(1) 营造歌唱气氛, 培养学生的自信。音乐教育中要求学生能够“当众、自信、有表情地歌唱”。在课堂上, 有的学生有极强的表现欲, 敢说敢唱。而有的学生则显得拘谨、内向。教师应调动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他们展现自我的能力。如在教唱人教版一年级的《其多列》后, 不请个别同学唱, 而是对他们说:“同学们, 班级可以说是一个小舞台, 如果大家能够充分利用这个舞台来锻炼自己, 那他就会变得很棒!”拘谨的学生在其他同学的鼓励和带动下勇敢地站了起来。通过锻炼, 同学们不仅可以大胆自信地歌唱, 而且还可以根据歌曲的内容进行创作表演。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增强了对音乐的兴趣, 培养了自信。
(2) 通过趣味教学, 激发学生的兴趣。著名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曾说:“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 是把音乐美的魅力传送给他们的先决条件。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必然成为他们热爱生活、陶冶情操的助长剂。”例如, 在教唱歌曲《外婆的澎湖湾》时, 把整个黑板画成美丽的澎湖湾, 把歌谱和歌词抄在水波荡漾之中, 学生一进教室, 就被这强烈的视觉冲击所吸引。再如, 用录音机把学生自已的歌声录下并欣赏, 点评。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怡心怡情, 情不自禁地萌发参与音乐活动的强烈愿望。
(3) 寻找学生需求, 丰富教学的内容。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 他们喜欢什么, 愿意学什么, 就教什么, 这样就缩短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例如, 低年级学生喜欢爱唱, 爱跳, 爱模仿, 参与欲望强烈, 什么问题都要问到底。高年级学生则喜欢时尚音乐, 喜欢自己学唱歌曲, 喜欢挑战性的学习。作为教师, 应精心选材, 合理安排音乐教学内容。如经常从《校园歌曲》等报刊杂志上选择学生喜爱的歌曲、音乐知识、音乐故事等内容, 丰富唱歌学习内容, 为满足学生心理需求开辟广阔天地。
3. 利用音乐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音乐课外活动包括合唱队、民乐队、歌咏比赛, 鼓号队活动、音乐小品表演、音乐知识竞赛、歌曲接龙比赛等。这样不但改变了过去以歌唱教学中的单调活动, 而且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如合唱训练, 可以培养声部之间的和谐与默契。在合唱训练中每个学生意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 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有利于学生心理的正常发展。在音乐课外活动中, 也能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及活泼乐观的情绪, 消除自卑、孤僻、羞怯等心理。
总之, 音乐是一门情感艺术, 对人感情的陶冶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渗透过程, 其效果是深刻而久远的。只要我们抓住学生的特点, 不失时机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一定会在我们的引导下茁壮成长, 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摘要: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越来越被人们关注, 心理素养不仅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一项重要素养, 任何学科教师都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音乐教师也一样要通过抓住学生的心理需要, 融心理健康教育于音乐教学之中, 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音乐教师,心里素养,教育对策
参考文献
[1]尹红.音乐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章连启, 谭天静, 张亚红.中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3]吴跃跃.新版音乐教学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5.
[4]干伟萍.浅谈小学音乐教研话动的教学启示[J].音乐天地, 2009, (1) .
教师心理素质及其培养 篇2
—《教师心理素质培养》读后感
幼儿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事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社会的发展及对幼儿教师的要求的提高,使我们感到压力越来越大。不知从何日起,我们会有些抱怨:“这些孩子太调皮”,“家长素质太低”,“工资太低”,等等。由于心怀一股怨气,因此,对工作逐渐感到厌烦,甚至进入一种身心俱惫状态从而导致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的降低。出现了:大声斥责孩子、不尊重孩子的语言屡见不鲜;不能耐心而冷静地对待家长的建议;不容易接纳领导和同事的批评和指导。如此下去,不仅影响我们对幼教工作情感和精力的投入,还影响我们自身教育能力的发展和发挥;不仅影响幼儿教育的质量,还对幼儿和自身的身心健康产生极大的危害。因此,我们幼儿教师要注意加强自身的心里保健,努力避免走进这种职业的倦怠状态,做一个健康、快乐的幼儿教师。怎样踏上快乐的征程呢?带着这个疑惑我潜心阅读了《做个快乐的幼儿教师》。
《做个快乐的幼儿教师》一书是北师大出版社幼儿教师专业成长丛书中的一本,作者是北京西城区教研室的王瑜元老师,她借鉴国内外心理素质培养的最新理论,通过多年在与幼儿教师互动实践中的探索,总结出一套支持、引导教师提高心理素质、从容应对各种挑战,做快乐幼儿教师的方法和策略。
这本书主要从以下几点来阐述如何做个快乐的幼儿教师:
一、有自信,才有快乐
做个自信的幼儿教师,争取发言。改变走路的方式,养成主动与人说话的习惯。开怀大笑。
二、热爱事业,才能快乐
体验工作的意义,感悟人生的价值。培养良好的工作态度。最后还要做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三、在思考中获得快乐
首先教师要做一个“质疑者”、“反思者”。还要能“想得深、看得透”透过表面看本质。
四、在创造中体验快乐
其实,我们每位老师的工作都闪烁着自己创造精神的火花。比如:我们都会创编儿歌、故事和舞蹈等,当我们的“创造”能使孩子开心或有所收获是,我们也会收获一份快乐和成就感。
五、在表达中感受快乐
我们的表达方式有很多,比如:QQ签名,心情,微博、日志,写日记,写反思,找他人聊天等等。如何表达,表达什么就决定了我们是能感受快乐,还是感受不悦。我们可以多记录一些孩子的趣事。
六、保持心理健康,将永远快乐
学生,家长,同事,家庭等对会对老师的情绪有一定的影响。首先要能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就变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遇到任何事要多从客观的角度去思考,解决,多往好处想。调控情绪说来容易,却很难做到。
这本书使我懂得了如何体验工作的意义,感悟人生的价值,学习了“消除紧张和烦恼”的良方,掌握了儿童化的思维方法、调控情绪的技巧,发现了保持心理健康的秘诀,增长了应对挑战的本领。。。我想,同样一份工作,有的教师可能微笑面对,有的教师则可能怒气冲天,这一切其实取决于心态。我们不妨以轻松的态度对待工作,用自己喜欢的教学风格进行教学,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去研究,写真实情感的教育随笔,享受孩子的纯真,享受家长的信任,享受领导的期望,在忙碌的工作中体验快乐。
给自己的心灵留一片空间。如果你喜欢写作,那么你尽可以用笔记录你的喜怒哀乐;如果你喜欢阅读,那么你尽可以让自己沉浸到故事中去,借此体味别样的人生;如果你喜欢音乐,那么你尽可以随时听听音乐,或引亢高歌为自己感动一把;如果你喜欢时尚,那么你尽可以将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让自己的心情也焕然一新。
教师心理素质及其培养 篇3
【关键词】初中英语;听力;心理素质;培养
在听、说、读、写这四项英语语言学习的基本要素里,听是最基础的一种,也是学生学习语言与进行语言交流的必要途径之一,但目前我国初中生的英语听力水平普遍较低下,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教师的教学质量。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应该作为一项十分必要且值得教师予以重视的教学过程。
一、为何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听力心理素质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导致学生英语听力障碍的因素有很多,如学生的语言及语音基本功知识不到位,缺乏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属于智力因素,不正确的听力方法(如需要经过心译过程),部分教师不重视听力教学以及学生在听力测试中的心理障碍等。大部分因素都能通过教师的严谨教学得到改善,但是学生在听力测试中的心理障碍是最难被教师掌控的,因为心理调节的掌控权把握在学生手里,学生在听力测试时的紧张情绪能够很轻易的影响学生的听力理解。
听力测试时,多数学生不善于调整心理状态,心理上需要放松,但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想要保持好这样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需要平时长期地对这一心理习惯的培养,对自己的心理状态形成有意识地去调节、控制,最后必定在考场上就会有一种自然地条件反射,学生在听力考试时就容易消除紧张感,控制好自己的心理状态,在听力考试中做到游刃有余的最佳状态,发挥自己平时最真实的水平。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听力心理素质
学生在听力测试中遇到的心理困难,需要依靠学生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来克服,因此,教师除了完成教学任务外,还要注重对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但心理素质的培养不能脱离了听力训练,只有将心理素质的训练巧妙地融入到听力训练中的种种内容当中,才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突破畏惧听力的心理难关。
1.扎实语言知识,鼓励学生多听多说
学生觉得自己的英语知识学得很差,英语的听说的水平也必定很差,自然就会对英语听力感到害怕,并且产生抗拒心理,要想消除学生的畏惧感和抗拒感,首先需要做的事,就是帮助学生扎实好各方面的英语语言知识,同时,还要多用赞扬性的话语,如“You are so great/clever/excellent/...”、“ Wonderful/Well done/Good job”等句子来鼓励学生多在课堂上发言,增强学生自信心,让学生敢于参加听力训练,喜欢钻研听力知识。
只有在帮助学生扎实各方面的语言知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多听英语,多讲英语,让学生相信听力不像学生想象的那样困难,学生才能克服心理障碍,不再对英语听力感到害怕,而是敢于挑战。
2.听力技巧与心理暗示相结合
在平时的听力训练,教师将听力技巧教给学生的同时,可相应地结合适当的心理暗示。如在每次听力训练开始前,都不断提醒学生预读题目,猜测听力材料的内容,这就利用了心理暗示的方法,使学生形成每一次听英语听力之前都要预读题目,猜测听力内容的惯性思维。又如在听力测试中有一题没抓到重要信息,导致答案不确定时,由于教师之前不停地暗示过学生不要长时间停留在一个题目上,学生就会惯性地记下听到的信息,留待听力录音播放完毕后再仔细推敲。
从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经过反复多次的心理暗示,能够让学生培养良好的听力习惯,实现自我调整心态的条件反射,达到听力心理素质的强化,而不是因为一时抓不住听力信息就产生焦虑急躁的情绪,以致听力测试的结果一塌糊涂。
3.及时提供心理帮助
除了多鼓励学生,给学生增强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听力惯性思维等培养强化学生的听力心理素质的方法外,还要在课内外及时地给予学生心理上的帮助。由于在听力能力培养的伊始,学生都会在做听力测试题时不断地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学生的心理也在不断地变化,这时候,学生就很容易产生放弃的想法,甚至自暴自弃,觉得自己根本不是学英语的料。而教师在课堂上的鼓励与开导都是对着几十个学生讲的,很多学生都听不进,这是就需要教师细心留意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学习态度,一旦发现有变化,便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或是与学生面对面的交谈,或是电话沟通,或是于课堂上予以充分的肯定。只要教师能及时地发现学生的情况,能及时给学生提供心理上的开导,让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来学习英语听力,学习英语,任何可行的形式都可以采用。
教师在发现学生已经濒临放弃的边缘时,应该及时给学生灌输一种培养意志品质的心理暗示。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会在学习上知难而进,才能够做到坚持。教师可在课堂教学时多讲讲杰出人物的事迹,或者播放具有意志教育意义的影片,引导学生往积极向上的方向前行,切实做好心理素质培养的工作。
三、小结
总而言之,教师在进行听力训练时,应该把学生的听力心理素质重视起来,而不是一味地训练学生的听力技巧和方法。一旦心理承受的压力与恐惧过大,再多再好的技巧也不能给予帮助。只有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坚强的意志,学生才能不再惧怕英语听力,而是做到游刃有余的状态,并且对各方面英语知识的不断提升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孙旭丽.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成才之路[J],2012年02期.
[2]高丽娟、顾秀玲.心理素质对听力理解的影响及其培养,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J],2008年05期.
[3]郭红梅.英语教学中学生应试心理素质的训练,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学科版)[J],1999年03期.
教师心理素质及其培养 篇4
一、调查概况
本研究采取分层抽样法抽取样本, 将该校的学院作为层, 在学院内部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抽选出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550份, 回收有效问卷528份。调查对象年龄主要分布在30-50岁, 平均年龄37.9岁, 平均工作年限16.3年。调查对象中已婚者居多, 占82.0%, 未婚者占13.4%, 离婚或丧偶者占4.6%。大部分调查对象拥有子女。在学历方面, 本科占41.3%、硕士占40.4%、博士占45%、本科以下占13.8%。在职称方面, 中级职称所占比例最高, 为39.7%, 其后依次为初级职称 (31.3%) 、副高职称 (24.8%) 、高级职称 (4.2%) 。经与该校女教师的总体情况进行对比发现, 以上数据基本与总体吻合, 样本代表性较强。
二、高校女教师的职业心理素质概况
(一) 个体心理健康素质
本研究根据田淑梅的分类, 将高校女教师的心理健康素质操作化为情绪情感、自我观念与心理承受力等三个方面。
在情绪稳定性方面, 当问及“最近半年的情绪状况”时, “非常稳定”占10.4%, “比较稳定”占50.4%, “一般”占25.4%, “比较不稳定”占11.5%, “非常不稳定”占2.3%。同时, 有46.8%的女教师认为自己“能调控好不良情绪”, 35%的女教师认为“一般”, 只有18.2%的女教师认为自己“不能调控不良情绪”。当心情烦躁时, 高校女教师的排解方式呈现多样化特点, “自我调节”占24.8%, “向家人倾诉”占25.2%, “向同学及好友倾诉”占25.4%, “向单位同事倾诉”占6.7%。可见, 高校女教师的情绪总体较健康, 即使出现负面情绪, 也能找到合适的缓解方式与途径。
自我观念既包括个体对自身的认知, 也包括对外界环境的认知。在对自我的认知方面, “非常自信”占8%, “比较自信”占45.8%, “一般”占36.9%, “比较不自信”占8.3%, “非常不自信”占0.9%, 对自我认知正向的比例为53.8%, 远超过自我认知负向的比例。对外界环境的认知可通过与周围人群相处的和谐程度来方面。调查发现, 7.2%的受访者认为“非常和谐”, 61.2%的女教师认为“比较和谐”, 31.1%的女教师认为“一般”, 认为“比较不和谐”与“非常不和谐”的比例非常低。可知, 高校女教师的自我观念倾向于正向。
在心理承受力方面, 承认有心理压力的受访者比例占有效样本的72.7%。经询问得知这些压力来自于各个方面, 从高到低依次为职业压力 (53.2%) 、经济压力 (29.6%) 、情感压力 (7.0%) 、社会压力 (10.2%) 。其中, 职业压力是高校女教师面临的最主要压力, 它通过职业晋升和日常工作两方面体现。进一步统计发现职业晋升压力对高校女教师的影响超过日常工作压力。54%的受访者“经常有”职业晋升压力, 相比之下, 只有30.7%的受访者“经常有”日常工作压力, 前者超过后者逾23个百分点。可见, 高校女教师的职业压力虽然很重, 但她们承受压力的能力较强, 且对长期压力 (职业晋升) 的承受力高于短期工作压力。
(二) 社会心理素质
社会心理素质主要表现在社会学习能力与社会调控能力两方面。
社会学习能力主要通过对信息的主动获取实现。在当代社会, 国家与社会承载了大部分的社会信息。调查发现, 24.1%的受访者“非常关注”国家社会大事, 53.8%的受访者“比较关注”, 二者之和为77.9%。可见, 绝大部分的高校女教师对社会信息保持着主动的心理倾向和行为。
在社会调控能力方面, 70.8%的受访者与同事相处“较好”, 但当要求对自己与社会的疏离感进行自评时发现, 41.1%的高校女教师认为自己与社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疏离。这种心理状态也能通过高校女教师的社会交往圈有所反映。据统计, 受访的女教师中非教师朋友“非常多”占7.6%, “比较多”占19.3%, “一般”占36.4%, “非常少”和“比较少”占36.7%。女教师交往圈的狭窄源于她们的工作性质, 其工作对象主要为学生, 对外联系相对较少,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她们的社会调控能力。
(三) 职业意识素质
职业意识素质包括职业智能素质和职业角色意识两部分。职业智能素质可通过职业效能感体现, 职业角色意识可通过职业动机与职业上进心等方面体现。
在职业效能感方面, 与其他同事相比, 4.9%的女教师受访者认为自己的工作能力“非常好”, 63.5%的受访者认为“比较好”, 31.1%的受访者认为“一般”, 认为自己工作能力“比较差”和“非常差”的比例之和只有0.6%。当问及“自己的知识能否适应教学发展要求”时, 能适应的比例远高于不能适应的比例, “完全能适应”占9%, “比较能适应”占29.5%, “一般”占16.7%, “比较不能适应”占11%, “完全不能适应”占0.9%。因此, 从工作能力与知识的适应性看, 高校女教师的职业效能感较强。不过, 统计发现, 高校女教师的职业乐趣感不高, 只有8.3%的女教师受访者能体会到“职业能给自己带来乐趣”, 29.5%的女教师“经常感觉无聊和疲倦”。职业乐趣的不足不利于形成职业价值感。
职业动机是职业角色意识的基础。调查发现, 44.1%的高校女教师受访者因为“喜欢高校环境”而选择当教师, 33.9%的女教师是想“学有所用”而当教师, 因为其他原因而从事教师职业的比例非常少。
在职业上进心与主动性方面, 当问及“对目前职业级别的满意度”时, “一般”占52.5%, “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比较满意分别占2.3%、21.2%, “非常不满意”和“比较不满意”分占4%、20.1%。可见, 持正向情感的女教师比例不超过三分之一, 表明女教师希望能达到更多的职业级别, 职业上进心较强。
(四) 性别角色心理素质
性别角色心理可分成性别角色认同、性别认知与性别调控能力。在性别角色认同方面, 在私人领域, 大部分女教师受访者比较看重女性角色。例如, 在个人价值上, 大部分女教师受访者仍把家庭放在第一位。在有效问卷中, 有53.2%的被调查女教师受访者认为“家庭美满”最重要, 这一比例远远高于“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22.2%) 、“赚取更多的钱” (5.9%) 、“获得权力” (2.6%) 与“和谐人际关系” (8.5%) 等选项。在家庭依赖感上, “非常依赖”占8.9%, “比较依赖”占47.7%, “一般”占30.1%, “不怎么依赖”或“一点都不依赖”总共占13.3%。说明高校女教师在工作中的性别认同方面呈分散态势。在公共领域 (如工作) 中, 有些人较看重自己的女性身份, 有些人则无所谓。
在性别地位认知上, 高校女教师表现出较正向看法。当问及她们对于“因为性别原因而导致不公平对待的感觉”时, “几乎没有”占27.3%, “比较少有”占36.9%, “一般”占29.4%, “经常有”占6.3%, “总是有”占0.2%。性别调控能力方面, 当问及对“女性在工作上只要稍微过得去就可以, 主要精力还是应放在家庭上”这一观点的评判时, 各选项的受选率分别为“完全赞同” (1.9%) 、“部分赞同” (25%) 、“谈不上赞同不赞同” (32.4%) 、“不太赞同” (30.9%) 、“完全不赞同” (9.9%) 。不赞同的比例之和远超过赞同比例之和。由此可知, 高校女教师能有效调控好家庭与工作的关系。
三、高校女教师的职业心理素质影响因素分析
(一) 个体心理素质的影响因素
统计发现, 高校女教师的情绪稳定性、自我认知与年龄、婚姻状况, 是否拥有子女、职称、学位等变量均不存在显著关系, 说明其情绪的稳定性与自我认知主要依靠个体自我调节, 受社会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少。但高校女教师的情绪状况与其心理压力呈显著负相关 (r=0.454, p<0.01) , 即情绪越是波动, 越是有心理压力。在情绪“非常稳定”的女教师组中, 只有54.7%的受访者承认自己有心理压力, 但在情绪“有点波动”的教师组中, 承认自己有心理压力的女教师比例达到90.7%。
单独分析心理压力发现年龄与最高学位两个变量与“是否拥有心理压力”均呈正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0.23、0.34 (p<0.01) , 即高校女教师的年龄越大, 心理压力也越大;高校女教师的最高学位越高, 心理压力也越大。在最高学位是博士的女教师组中, 有心理压力的比例为75%, 而在最高学历为本科的女教师组中, 有心理压力的比例仅为56.9%。但经相关分析发现, 高校女教师“对目前压力的承受程度”与年龄、婚姻状况, 是否拥有子女、职称、学位等变量均不相关。可知, 高年龄组、高学位的女教师所能承受的压力阈值要高于低年龄组、低学位的女教师。
综合以上数据可知, 高校女教师的个体心理素质既受自我情绪调控能力影响, 又受其年龄和学位影响。
(二) 社会心理素质的影响因素
在社会学习能力方面, 统计发现, 年龄、婚姻状况、是否拥有子女与女教师是否关心国家社会大事无显著关系, 而职称 (r=0.144, p<0.01) 、最高学位 (r=0.08, p<0.05) 、精力 (=0.220, p<0.01) 、情绪状况 (r=0.230, p<0.01) 则与其相关。其中, 情绪状况与“是否关心国家社会大事”的相关系数最高。在情绪非常稳定的女教师组中, “非常关注”国家社会大事的比例占54.7%, “不怎么关注”占1.9%;在情绪波动非常大的女教师组中, “非常关注”占8.3%, “不怎么关注”占16.7%。说明高校女教师的社会学习能力主要受其心理素质与社会属性而非家庭因素影响。
在社会调控能力方面, 相关分析发现高校女教师的同事关系协调程度与其他变量均无显著关系。在与社会的疏离感自评上发现年龄与其呈正相关 (r=0.287, p<0.05) 。也就是说, 年龄越大, 高校女教师会越容易感觉到与社会存在一定程度的脱离。因为年龄越大, 高校女教师对于家庭和事业的关注越多, 无形中减少了与社会其他群体的联系。
(三) 职业意识素质的影响因素
对高校女教师的婚姻状况与职业满意度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已婚女教师和未婚女教师在职业满意度上明显不同 (F (3, 518) =6.193, p<0.01) ;不同年龄段的女教师职业满意度不同 (F (3, 521) =7.407, p<0.01) ;不同职称的女教师职业满意度也不同, 两者间存在主效应 (F (3, 509) =3.603, p<0.05) 。可知, 高校女教师的职业满意度受年龄以及与此相关的因素影响。年龄越大, 在婚姻上越倾向于已婚, 职称也相应会有所提高, 这都有助于增强环境熟悉度以及在高校内资源获取能力, 无形中提高了其职业满意度。
在职业效能感方面, 统计发现高校女教师的最高学位、婚姻状况与她们的工作能力没有显著关系;而女教师的年龄与工作能力呈显著负相关 (r=-0.133, p<0.01) , 女教师的自信心 (r=0.307, p<0.01) 、教学职称 (r=0.129, p<0.05) 与工作能力呈显著正相关。可见, 高校女教师的职业效能感一方面受其年龄影响, 女教师的年龄越大, 精力与再学习能力可能不及年轻人, 因而感受到工作能力不强;另一方面又与她们进入工作单位后的努力相关, 个人所做的努力越多、付出越大, 其职称的提高也相对较快, 而这又有助于提高高校女教师的自信心, 最终二者共同影响了职业效能感。
在职业主动性方面, 统计发现, 教学职称与“本学科大事的关注程度”无显著关系 (r=-0.043, p>0.05) , 最高学位与“本学科大事的关注程度”呈显著正相关 (r=0.209, p<0.01) , 是否拥有子女与“本学科大事的关注程度”呈显著负相关 (r=-0.143, p<0.01) 。由此可知, 高校女教师的职业主动性并不受其在高校内的地位影响, 职业级别相对较低的年轻人也可能会保持较高的职业上进心;而最高学位相对较高的高校女教师较学位相对较低的女教师更关心也更了解学术界的发展趋势, 职业的主动性和开创性相对较强。
由于职业效能感是职业智能素质的关键性指标, 职业主动性是衡量职业角色意识的主要指标, 通过以上发现可知, 高校女教师的职业智能素质主要受其自信心和职称影响, 职业角色意识主要受最高学位的影响。
(四) 性别角色心理素质的影响因素
在性别认同方面, 在对男女不同年龄退休的看法上, 相关分析发现“是否拥有子女”与其呈正相关 (r=0.102, p<0.05) , 其他变量与其均无显著关系。在个人最高价值方面, 统计发现婚姻状况与其呈现正相关 (r=0.256, p<0.05) , 未婚女性更看重自我兴趣, 而已婚女性更看重家庭。在未婚的高校女教师组中, 认为“家庭美满最重要”占22.9%, 认为“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占37.5%;而在已婚的女教师组中, 认为“家庭美满最重要”占59.1%, 认为“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占20.1%。在家庭依赖感上, 统计发现年龄与家庭依赖感呈负相关 (r=-0.196, p<0.01) 。对于家庭的看重, 正好反映了高校女教师对于女性身份的认同。而在性别调控能力方面, 统计发现, 高校女教师的性别调控能力与其他变量均无显著关系。由此可知, 高校女教师的身份认同主要受其家庭属性 (婚育、是否拥有子女等) 的影响, 而其性别调控能力则相对独立。
综合来看, 由于高校女教师的职业心理素质是一个综合体, 由于各个构成要素的特点不一, 决定了高校女教师的职业心理素质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职业心理素质中, 职业意识素质是关键因素, 是高校女教师的心理健康素质和社会心理素质等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 所以职业意识素质的影响因素必然是职业心理素质的关键性影响因素。要提升高校女教师的职业心理素质, 必须进一步拓展高校内的社会流动渠道, 综合利用各种因素帮助其树立起良好的自我认知。
摘要:高校女教师的职业心理素质是其职业效率的关键性影响因素。文章以南昌大学为例, 通过大量的问卷调查, 对南昌大学女教师的个体心理健康、社会心理、职业意识和性别角色的现状进行了全面分析, 并分别比较了各类因素对职业心理素质的影响, 以期发现高校女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的关键性影响因素。
关键词:高校女教师,职业心理素质,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邱秀芳, 张卫, 姚杜鹃.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应对方式及其关系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7, (3) :123-129.
[2]田淑梅, 裘杰, 刘波平.高校女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结构探析[J].教育探索, 2006, (3) :100-101.
[3]王文.试析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的内容[J].教育与职业, 2008, (14) :134-136.
教师心理素质及其培养 篇5
浅析汉语志愿者教师的培养及其素质
作者:申彤
来源:《神州·中旬刊》2013年第04期
摘要:本文主要从对外汉语志愿者的视角出发,试图寻找对外汉语教学的突出问题。认为对外汉语教师应具备的素质是应全方位的,并进行具体的深入剖析。
关键词: 汉语志愿者 对外汉语教学 素质
国际汉语教师是为促进中华文化教育交流,加强国际汉语教学和教育援外工作,中国教育部与国家汉办根据与国外的教育交流协议和国外对外汉语教学的需求,有国家汉办具体负责向国外教育部、大学、中小学等教育单位派出汉语教学顾问及汉语教师。作为这个队伍中的一员,他必须热爱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具有较强的使命感、光荣感和责任感;爱岗敬业,组织纪律性强,具有奉献精神。“传道、授业、解惑”,这似乎是自古以来人们对教师角色的定位。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不同的回答,如教师是蜡烛,照亮了别人,毁灭了自己;教师是春蚕,生命不息,吐丝不止;教师是瘦竹,虚心劲节,绿意融融。这些都是人们寄予我们教师神圣的、最高的荣誉。“请在左,爱在右,走在我生命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现在,我光荣的加入了国际汉语志愿者的行列,身上肩负了推广中华文化的神圣使命,心中常常涌起对这一崇高职业的荣誉感、使命感、责任感和热情、激情、感情。
在北京语言大学的培训期间,无论是观看汉办的专题录像,还是聆听优秀孔院教师的讲座,我深深地明白了孔子学院的使命是向世界说明中国。这是全世界人民重新了解中国的时代,孔子学院要担任起培养世界民众正确认识、理解中国的重任。在纽约时代广场显示屏上,水墨动画形象的孔子笑盈盈地“作揖行礼”,将谦谦君子之风传递给每一位与他“相逢”的路人。而遍布全球五大洲的孔子学院,更是让中国的语言文化在世界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当然,我们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最突出的就是文化差异和语言环境的差异。我认为,对外汉语教学应分为六个层次:第一步是教学汉语基础知识;第二步是教学实用汉语;第三步是激发外国学生感受汉语的艺术,增强对汉语的兴趣和爱好;第四步是对外价值观的交流;第五步是汉语的听说读写;第六部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任何事物都可以为汉语教学服务。
如此看来,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国际汉语教师并非易事。但既然是被称为未来的“白金职业”,它就一定有投入时间和精力的价值。对于那些渴望“看世界”的年轻人来说,国际汉语教师职业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
作为一名合格的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能力素质和道德素质等几个方面。
业务素质指的是在知识结构方面对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的素质要求。它包括专业知识及相关专业、学科的知识。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把汉语当作第二语言的教学,也是一种外语教学,它区别于在我国国内对大中小学生、少数民族学生、来华留学生等进行的汉语教学。国际汉语教师的业务素质应该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必须熟练掌握汉语言学的知识,不仅要了解现代汉语的语言系统,包括语音、词汇、语法、文字等方面的知识,也要了解现代汉语的语用规律,要知道中国人使用汉语普通话时的社会语用规约;不仅能从正面讲解现代汉语的规律、特点,还要具备一定的偏误分析的能力,既能纠正学生出现的语法、语用错误,也能分析造成语法、语用错误的原因;
第二,国际汉语教师从事的汉语教学是把汉语当作第二语言来教学的,与第一语言的教学在规律、特点、方法、技巧等方面有着本质的不同,因此,即使是在国内有过把汉语当作第一语言来教学的人,也应该掌握相应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知识,包括:第二语言教学的特点、原则、规律、方法、技巧及第二语言的学习理论、习得理论等;
第三,国际汉语教师应该了解国外主要的、有影响的外语教学法流派,了解服务国的外语教学界使用的最广泛的外语教学法流派,了解服务国外语教学的方法和习惯,以顺应学习者的语言接受习惯。这样做既便于教,也便于学;
第四,国际汉语教师的知识面应该广博一些,应该掌握一些汉语教学的方法和技巧,以利于给学生营造一个相对真实的运用汉语的环境,使学生尽量活动在相对“中国化”的教学场所中;
第五,语言和文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要真正地了解和掌握一种语言,就必须同时要了解和掌握该语言所承载的文化。海外的学习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对快速崛起的中国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古老而又新鲜的中国语言文化有一种神秘感。他们是抱着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的目的选择学习汉语的。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必然会往中国式思维、中国文化方面靠近,所以他们会要求教师向他们更多地介绍中国的国情、中国的文化及汉语的文化背景知识。国际汉语教师的能力素质包括教学工作能力、交际能力和适应能力等。一个能够胜任汉语教学工作的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既应该具备口齿清楚、能讲标准的普通话、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能够工整地书写汉字等最基本的教学能力,也应该具备一定的教学组织能力。教学组织能力一是指组织课堂教学内容的能力。二是指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教学组织能力不仅反映在课堂教学中,也反映在组织与课堂教学有关的各种课外活动上,因为与课堂教学有关的各种课外活动,是教师操练目的的小环境,可以说,它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延续,是课堂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适应能力是指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和教学工作环境的能力。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是在远离祖国,远离亲人、朋友的异国他乡生活和工作的,因此,志愿者要有长期在不同文化的陌生环境及困难环境中生活和工作的心理准备,要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对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来说,道德素质要求是十分重要的,他们是文化的使者,文明的使者,友好的使者。他们必须品行端正,热爱汉语教学工作,热心于志愿者的服务工作,有耐心,有责任感。
能成为一名国际汉语教师,不仅仅是一种荣誉,同时还肩负着向世界说明中国的使命。未来具有软实力的国家才有竞争优势,而语言是最重要的软实力之一。让更多的人学会汉语,喜欢汉语,爱上中国,这是我对于国际汉语教师最大的感悟。我相信自己会成为一个“美丽的中国名片”、“真实的中国读本”、“可爱的民间大使”。
小学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篇6
关键词:心理素质,小学教育,自信心
当今社会,“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似乎成为每位家长的共识,孩子们面对父母的期待、学生间的攀比、升学考试的压力,心理压抑得不到宣泄,久而久之就会变得心理脆弱。小学教师要在孩子素质养成黄金时期加强心理素质培养,使他们在漫长人生道路上坚强上进,成为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我通过与一些小学老师的交流,对小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提出以下建议。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1.在锻炼中 挑战自我 , 培养自信。 小学生的学业相对不多,教师教学之余要通过各种渠道培养学生能力,在锻炼中增强自信,通常可以采取以下方式:一是每周班会让学生自行组织。从班会内容、主持人确定、主持词创作、活动安排到总结各个环节,全部让学生自己做主。这样,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充 分开发 ,从而充满 自信 ;二是实行 班委轮流 制 ,让每个学生都有当“管理者”的机会。传统固定班委制使大多数同学认为自己当不上班干部,也干不好班干部,从而产生己不如人的自卑心理。实行轮流班委制,使每个学生都可当上班干部,参加管理班级事务。实践证明,只要给每个学生提供舞台,再加上老师的适当帮助,就可以成为出色的班干部。
2.在集体中 敢于担责 培养自信 。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是一件十分重要的工作。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进行集体主义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爱护集体是他们的责任。每当班级在学校组织活动中获得荣誉,教师要让学生知道,这个荣誉来之不易,凝聚着全班学生的汗水。以我班为例,班上有几个学生经常乱丢垃圾,我经过反复考虑,决定让他们担任班上的卫生协管员,没想到从此以后,他们不再乱扔垃圾,而且主动监督别人。受他们影响,学生都懂得自己是班集体的一分子,要自觉维护集体,保持清洁,班上的卫生工作经常受到学校表扬。
二、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1.营造优美的 校园环境与 和谐的班 级环境。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接受教育。因此,舒适优雅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渗透。校园里书画作品展、名人名言、校风校训和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思考。校园里高树繁茂、花团锦簇、绿草茵茵,这些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无时无刻不触动学生的感官,使学生无形中受到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相比校园环境,班级环境似乎对学生影响更大。教师可以通过在班上开展互帮互学、互相关爱的活动,让学生相互深入全面了解,相互信任,建立平等友爱的同学关系。对成绩差或家庭困难的学生,用平等真诚的态度给予帮助,使他们在学校里心情愉快、精神放松,增强信心和勇气,勇敢面对困难。
2.指导家长 营造良好 的家庭环境。 孩子心理健康培养仅靠学校或家庭都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观察不到孩子在家的情况,家长很难看到孩子在校的表现,需要两者之间的合力,教育才会有针对性和连贯性。应该说,这是校园人际关系中难度较大的一种关系,因为家长职业不同、层次不同,教育孩子的观念不同,要让他们与学校“步调一致”,真的很不容易。因此,教师要经常主动与家长沟通,利用家长会、家访时间找机会聊天,指导家长如何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尽量给孩子良好的生活空间。
三、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教学全过程
1.营造良好 的课堂心理 教育环境。 学科教学中心理教育成功与否, 关键在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理融合程度的高低, 因此营造和谐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显得非常重要。教师不应总持着居高临下的姿态, 应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把他们看成自己的朋友,使学生真正从心理上欢迎你、接受你,这样才有资格做学生学习的教授者、指导者。另外,还要允许学生有不同意见,允许学生对老师提出质疑和批评。总之要在情感相容的基础上,创造平等交流的心理氛围。
高中物理教师的综合素质及其培养 篇7
教师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 物理教师的专业基础知识较扎实, 但对于物理学相关学科的知识掌握得不是很充分, 对于教育理论掌握得也不多, 绝大多数物理教师没有自主学习相关的物理知识, 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而且物理教师的教学具有局限性, 他们往往较着重与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相关的知识。物理教学是与实际联系较紧密的一个学科, 所以物理教学应多联系实际, 多组织学生做实验, 而很多物理教师都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另外, 还有很多物理教师的心理素质较差, 他们在物理方面的基础知识掌握得非常好, 考核也达到合格, 但在课堂上却不能成为一名好教师, 当面对学生时, 他们会觉得很紧张, 不能很好地完成课堂教学。所以需要这些老师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有了过硬的心理素质, 才能更好地运用专业基础知识, 使课堂教学任务得以圆满完成。
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是衡量教师专业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准。但很多教师没有进行过教学研究, 因为他们的工作压力大, 没有时间搞教学研究, 或根本就不知道怎样搞教学研究, 缺乏这方面的知识。
总之, 当前高中物理教师具有良好的物理教育教学能力, 专业知识也过硬, 但心理素质较薄弱, 自身专业发展准备不足, 教育科研意识和能力也不足。所以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二影响高中物理教师进行教育教研的原因
高中物理教师对教育教研的认识和能力不足, 以及对教研的应有地位认识不清。教育教研是一项很重要的教学活动, 很多物理教师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他们认为只要上好课就是一名合格的教师, 忽略了对教育科研的研究。而教育科研的目的是让物理教学更加完善, 所以不能忽视。
高中物理教研活动包括物理教辅材料的选择、课堂教学的设计以及研究性学习的指导等。物理教辅材料的选择, 关系到学生课后的知识巩固和课堂知识的总结, 好的教辅材料对学生的物理学习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 物理老师在选择教辅材料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慎重选择。
物理课堂教学的设计是教师施展才华的重要环节, 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好的课堂教学设计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研究性学习。因此, 物理教师在课前应充分准备, 收集相关材料, 联系课堂内容进行研究性教学。物理教学的优点是可以结合课堂实验、分组实验来加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理解能力。运用生活知识和物理实验的有效结合,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也可以利用物理知识进行研究性学习, 以小组为单位, 既分工又合作, 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因此, 课堂教学的设计应改变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才能活跃课堂气氛。这样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同时也对教师的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此外, 很多学校对于教师的科研重视不够, 经费投入不足, 没有认识到教师的科研的重要性。大多数学校领导只注重高考分数, 要求教师花大部分时间为学生多讲知识, 往往忽视了只有教师自身的水平提高了, 才能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
三转变观念, 培养高中物理教师的探究精神
学校不仅要加强对高中物理教师专业知识的培养, 还应加强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培养, 强化教师职业道德, 打造知识型、智慧型、研究型的新时代高中物理教师。转变教师观念, 使他们清楚地认识到只有教育科研的发展才能带动未来物理教育事业的高度发展。在未来的物理学习中不仅要注重物理学科专业知识的加强, 而更应注重物理教育科研的发展。
学校应为物理教师的教育科研营造浓厚的教育科研氛围, 把学校打造成一个以教育科研为主体的新模式学校。学校在教育科研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学校具有分配师资的能力, 所以只要学校支持教育科研, 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开展教育科研。学校可以为物理教育科研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 避免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局面。学校还应加强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 为进行物理教育科研的教师腾出一些时间, 使他们减少一些后顾之忧, 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物理教育科研中去, 创造更多具有实用性的物理教育科研成果, 把研究出来的教学模式和课堂设计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去, 使高中物理教学更加完善, 学生能通过新的教学模式和课堂设计, 取得更好的成绩。
总之, 提高高中物理教师教育科研的素质, 改变教师和学校对教育科研的认识, 加强对物理教育科研的重视等, 就能够创造良好的教育科研成果。尽管高中物理教学科研仍存在很多问题和难点, 但只要能认识到这些问题, 并努力加以解决, 就一定能为高中的物理教育开创美好的明天。
教师心理素质及其培养 篇8
1政治坚定
一切教育活动都是为政治服务的。我们的教育目标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 指导教师在思想上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政治坚定是对指导教师的基本要求, 其核心就是坚定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指导教师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为思想指导,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 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本, 把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放在首位。政治坚定的根本要求就是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政治坚定的主要表现就是在大是大非面前做到旗帜鲜明, 立场坚定, 拥护党的领导不动摇;政治坚定的思想前提是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因此指导教师必须要加强理论学习, 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 把定方向, 指导实践, 推动工作。
2师德高尚
2004年前教育部长周济在全国师德论坛上讲了三个非常重要的观点:百年大计, 教育为根本;教育发展, 教师是关键;教师素质, 师德最重要。由此可见师德对于教师, 对于教育, 乃至对于国家的重要性。
师德即教师道德, 它包括两方面, 一是教师道德规范 (或职业道德) , 二是教师德性, 两者不同但又紧密相连。教师道德规范是外在的, 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 应当遵循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总和, 是教师对社会存在和社会规则的适应和认同;教师德性是内在的, 是教师对自我生命道德意义的蕴涵与表达, 是教师人格魅力的反映, 是教师开展教育活动的精神动力[1]。教师道德规范有助于教师德性的提升;教师德性的提升有助于教育活动品质的改善, 是教师道德规范的升华。师德高尚, 教师才能执着地、专注地、深情地进行教育工作;当教师在教育舞台上耕耘、体验、品味、沉醉时, 她就为自己找到了一个美轮美奂的精神世界。
教书育人需要学识广博、技艺高超, 更需要品行端正、道德高尚。高尚而富有魅力的教师人格对学生年轻心灵的影响深远而且巨大, 是任何其他有形或无形的教育形式都不可替代的一种教育力量。教书育人不单是言教, 重要的是身教, 只有师德高尚才能产生身教重于言教的良好效果。教育是一项具有道德性的实践活动, 它需要关心人、帮助人, 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 通过人类的教育活动, 而成长为传承文化和创新文化的人, 成长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人。一名称职的指导教师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观念即敬业和乐业意识, 要有崇高的职业道德精神即勤业并追求价值, 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态度即模范遵守规则, 要有优秀的职业道德行为即甘于奉献。
3专业精通
学高为师, 德高为范。有知识、有文化, 是对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之一。作为工程训练指导教师不但要有专业知识, 还要有专业技能。专业知识和技能哪里来?又如何提高?只有不断学习、刻苦学习。学习是我们增长才干、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 是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基础。面对新形势新任务, 如果我们不抓紧学习、不抓好学习、不在学习和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 就难以完成肩负的工作责任, 甚至难以在这个岗位立足。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从书本中学, 从实践中学, 把学习的体会和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促进工作的本领。通过学习, 使我们的思想得到升华, 使我们的专业得到提高。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日益加快, 社会对教师工作质量的要求空前提高。因此, 指导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进取, 使知识不断更新、文化水平不断提高, 要有一种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精神, 更多更快地了解本专业知识, 更好更高地掌握本专业技能, 达到专业精通的境界。只有专业精通, 才能胜任教学工作, 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 才能担负起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职责, 才能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塑造合格的人才贡献力量。
4知识渊博
当今世界, 是信息时代, 学科交叉、文理渗透, 是现代科学发展的主要趋势[2]。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新学科不断涌现, 而每一学科的发展离不开相关学科的支持与作用。同样, 工程训练教学的理念、要求也在不断发展和提高, 对指导教师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而且面对的思想活跃、个性飞扬、求知欲望强、接收信息快的新时代大学生也迫使指导教师必须自身提高。指导教师只有本专业知识和技能已不能满足教学工作的要求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也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 因此要做好工程训练教学工作, 指导教师既要有专业素养, 又要有科学素养, 既要有哲学素养, 又要有艺术素养, 既要有道德素养, 又要有职业素养。指导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 对学生而言能够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的需要, 能够帮助学生广泛地探究精彩的客观世界;对教师而言能够帮助自己更好地掌握本专业知识, 能够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其他学科知识 (如教育学、心理学) , 也能够提高自己在学生中的威信, 从而创造出善于教和乐于学的教学氛围。指导教师知识渊博、技艺精湛, 才能向学生展示科学的精隧、知识的力量、世界的浩瀚、宇宙的无限;指导教师知识渊博、技艺精湛, 才能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引导者、综合能力的培养者、教学过程的设计者、教学工作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指导教师知识渊博、技艺精湛, 才能使教育活动具有吸引人、感染人、愉悦人的力量, 最终达到我们期望的最佳的教育效果。
5身心健康
身心健康包括身体 (生理) 健康和心理健康两方面, 它是指导教师必备的条件之一。指导教师工作不仅需要讲解, 还需要操作示范, 有时还需要手把手亲自指导, 因此教师身体健康是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的根本保证, 这一点不言而喻。而实际工作中, 我们往往忽视的是指导教师的心理健康。什么是心理健康?我国教育专家刘华山教授认为:“心理健康指的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 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 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与积极的社会功能[3]。”心理健康的主要特征是:智力发展正常、情绪稳定乐观、意志品质健全、行为协调适度、适应能力良好、人际关系和谐、个性完整独立。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并非是超人的非凡状态, 也不一定在每一个方面都有突出表现, 只要在生活实践中, 能够正确认识自我, 自觉控制自己, 正确对待外界影响, 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 就已具备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指导教师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影响自己的身体健康、自己的事业发展, 更影响自己的学生健康成长。科学研究表明, 人的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 心理健康正作用于身体健康, 心理健康的人患生理疾病的相对较少。心理健康的指导教师精力充沛、才思敏捷、热情高涨、工作积极、乐观向上、人际和谐, 能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进而事业发展得比较成功;即使不成功, 也能坦然面对, 认真总结经验。相反, 心理不健康者情绪低落、状态萎靡、反复无常、怨天尤人, 他们不是在享受生命, 而是在煎熬生命, 这样对自己、对周遭都会产生不良影响。指导教师心理健康是培养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前提, 心理不健康的指导教师只会源源不断地“制造出”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心理健康的指导教师, 一举一动, 为人师表, 一言一行, 皆成楷模;他们热爱生命, 更爱全体学生 (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 , 热爱工作, 更爱师生融融;他们敬业乐业勤业, 充分展现生命的精彩, 用精神的阳光温暖学生的心灵;他们播种耕耘收获, 诠释着生命的意义, 完整体现生命的价值, 全心追求幸福人生, 也尽情享受幸福人生。
二工程训练指导教师基本素质的培养
优秀的人才不是先天就有的, 而是后天培养和实践造就的。只有加强对工程训练指导教师的培养, 才能全面提高指导教师的基本素质[4~6]。对指导教师培养的工作, 要有计划, 要有目标, 贵在坚持。我们的培养工作侧重以下几方面。
1专业培训
定期举办专业培训和讲座, 邀请业内知名教授讲授专业知识和专业最新发展态势;开展职工技能竞赛;举办大学生创新竞赛。通过这些活动, 提高了工程训练指导教师的专业水平, 也开阔了指导教师的视野。对新加入的青年指导教师, 要开展岗前培训。
2教学实践
通过教学实践, 才能检验工程训练指导教师的教学水平, 也只有通过教学实践, 才能提高指导教师的教学水平。因此指导教师的教学时间不能少于规定的教学时数。对青年指导教师, 要选聘教学经验丰富、专业水平高、工作认真负责的指导教师为其指导教师 (师傅) , 通过指导教师 (师傅) 传帮带的作用, 快速提高青年指导教师的教学水平。
3跟踪培养
工程训练指导教师基本素质的提高, 不是激增的, 而是循序渐进的, 对指导教师的培养, 要有长期性。将指导教师的教学活动建立教学档案是跟踪培养指导教师有效方法。
4考核激励
对工程训练指导教师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进行综合考核, 才能客观、公正、全面地反映其教学质量[7~9]。通过考核对指导教师教学质量进行评比, 对成绩优秀者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 如与绩效工资挂钩、授予荣誉称号等。考核和激励是途径, 提高是目的。考核与激励相结合, 才能充分调动指导教师的积极性, 并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总之, 提高工程训练指导教师的基本素质, 是学校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一环。教育是灵魂的事业, 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要求指导教师要不断完善自我;教育倡导以人为本、尊重个性发展, 要求指导教师要有丰厚的知识底蕴和包容的博爱心态。总之, 只有指导教师基本素质的不断提高, 才有工程训练课程的丰富多彩, 才有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唐凯麟, 刘铁芳.教师成长与师德修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3~4.
[2]陈继兰, 秦玉花, 张天娥.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是高校实验室的灵魂[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11, 9 (2) :179~180.
[3]应湘, 向祖强.教师专业发展与学生成长[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7:126~127.
[4]张丽梅.加强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思考[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10, 9 (4) :156~157.
[5]王东梅, 龚政君, 陈钰.新形势下实验技术队伍作用的发挥[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10, 8 (3) :169~170.
[6]陈步云, 陈旭凌.浅谈我校实验教学改革的经验与体会[J].实验室科学, 2010 (2) :35~37.
[7]李静, 邹广德, 陈学星.教师教学指南[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7:2~3.
[8]李淑春.加强高校实验技术队伍的几点建议[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1, 28 (4) :173~175.
教师心理素质及其培养 篇9
一、新形势下我国幼儿教师必备的素质
所谓素质就是指反映某一事物本质属性的组成成分或根本特征。对于人来说, 素质有着狭义和广义之分。从狭义的角度来看, 人的素质是指个体通过遗传而获得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从广义的角度来看, 人的素质就是指人的道德素养和心理素质等的总和。那么, 教师素质是什么呢?到目前为止, 对于教师素质的概念有着不同的看法, 笔者综合了多家观点, 认为教师素质应该是指教师教育活动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各种要素的综合体, 对教学效果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意义。一般来说, 教师素质应该包含教师的职业理想、知识水平、教育观念、教学能力以及教学策略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但是,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教师素质又有了新的内容。
(1) 科学而全面的幼儿观。作为幼儿教师来说, 应该对每一个幼儿都有着科学且合理的态度和信仰, 要尊重每一个幼儿的特殊才能和需求, 要让幼儿有被关爱和安全的感觉。这就是说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科学且全面的幼儿观, 不能对任何一个幼儿有偏见, 要尊重每一个幼儿的平等权利, 反对歧视任何一个幼儿。这与我们传统的幼儿教学课堂有着本质的区别, 传统幼儿课堂上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对幼儿不公的待遇, 从而对幼儿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伤害。因此, 新形势下, 幼儿教师必须尽快树立人文主义精神的幼儿观, 要具有一定的爱心、热心、耐心和细心, 以一种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幼儿, 保障他们的基本权利, 做到以情育人和以情感人。
(2) 平等且民主的教育观。幼儿教师要想在新形势下获得更快更好的发展, 就需要具备科学合理的教育观。具体来说, 首先, 幼儿教师应该具备的教育观就是每一个幼儿的教育机会均等, 不存在卑贱之分, 每一个幼儿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 也有平等的机会接受一定的教育。每一个幼儿教师应该充分尊重每一个幼儿的尊严、人权和心理。这是幼儿教师最基本的职业素养。其次, 幼儿教师还应该具有合作的教育过程观, 要让每一个幼儿在课堂中具有归属感, 要引导他们进行主动学习, 从而形成一种良性互动的师生关系。最后, 幼儿教师应该具备发展性的评价观, 要以动态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幼儿, 不断满足幼儿不断变化发展的学习需求, 让他们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这里的评价观主要包含了评价内容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法和评价手段的多样化、进行全员参与的全息化评价、对幼儿的过去、现在以及将来作出发展性评价。
(3) 合理且可行的课程教学观。幼儿教师还应该具备现代化的课程教学观, 这种教学观并不是针对某一个幼儿, 而是针对全体幼儿, 要能够尊重幼儿的个体性差异, 正确对待并恰当处理幼儿的个性化需求, 培养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应用能力。这就需要幼儿教师具备科学的课程教学观, 从总体上规划好幼儿课程教学, 要根据不同的个性化需求来实施具体的教学过程, 并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再做出一定的调整和修改, 而且要积极争取幼儿家长的参与, 从而让幼儿能够激发出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能力。
(4) 全方位的知识观和技能观。幼儿教师面对的教学对象——幼儿, 属于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都还处于发育的初期阶段。这就需要幼儿教师能够具备相关的幼儿教育知识, 还要具备相应的幼儿教育技能, 这些都是提高幼儿教育质量的前提性条件。因此, 幼儿教师必须具备全方位的知识观和技能观, 要能够拥有广博的文化基本知识, 还要能够根据实际情况掌握一些相关的特殊知识和技能, 比如说音乐、舞蹈等知识和技能。此外, 幼儿教师还应该具备全面观察和评价幼儿的能力, 要能够以客观、公正、公平的态度来对待每一位幼儿, 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发展情况, 并及时做记录, 准确地评估幼儿发展情况。
二、新形势下幼儿教师必备素质的培养措施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具体培养。
(1) 幼儿教师必备的素质应该逐步进行培养。对于幼儿教师来说, 具备一定的良好素质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而是长年累月逐步培养出来的。一般来说, 幼儿教师有以下几个不同的专业发展阶段, 即幼儿教师助手、协助教师、幼儿教师、幼儿教育专家等。这些不同阶段的幼儿教师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要经过一个循序渐进的培养过程, 逐步培养并不断丰富且实现向高层次发展。这些幼儿教师应该着重于培养他们的“通识加专长”能力, 让他们在逐级的培养体系中, 逐步形成自己的高素养。
(2) 设置幼儿教师培养的科学课程体系。幼儿教师的素质培养与形成, 离不开一定的课程设置作为主要的依托。这就需要我们设置一种全面、科学、可行的幼儿教师素质培养课程体系, 改变过去那种只重知识而轻能力的培养模式, 要把培养幼儿教师较高的知识技能和综合职业道德有机结合起来, 从而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协调统一。具体来说, 幼儿教师培养课程体系设置应该采取“二二分段制”模式, 让他们学习大学通识教育课、专业必修课、专业技能课程、专业选修课以及教育实践课, 从而让课程设置体现出一定的整体效能, 突出幼儿教师素质培养的综合性。
(3) 采取多元化的职后培训方式。一般来说, 幼儿教师学历普遍不够高, 但他们可以通过职后高等教育模式来获得更高层次的学历。事实上, 我国大约有70%左右的幼儿教师学历都是在职后才取得的。无论是专科、本科还是硕士、博士的教育层次, 幼儿教师都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获得相当多的职后培训益处。一般来说, 职后培训方式有:专题培训班、助教进修班、研究生课程班等, 当然也有一些幼儿园自身的培训课程。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我国幼儿教师培养形式发生了一些新变化, 主要有:参与式培训 (合作学习、体验学习、实践操作) 、专家指导以及微格教学。当然, 无论是职前还是职后培训, 都应该实施综合化、弹性化的幼儿教师资格认定制度, 可以是双证式, 也可以是单证式, 从而全面促进幼儿教师素质的极大提升。
总之, 我国幼儿教师素质总体偏低, 我们需要明确新形势下幼儿教师必备的素质, 然后, 我们再依据实际情况进行分层次逐级培养, 设置科学合理的幼儿教师培养课程体系, 采取多样化的职后培训方式, 真正造就出一批批高素质的幼儿教师队伍来。
参考文献
[1]蔡迎旗.学前教育概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教师心理素质及其培养 篇10
由于我国在义务教育阶段没有职业预备教育,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进校后,对社会的职业概况缺乏基本的了解、对自身的职业兴趣缺乏判定,结果致使许多对所学专业缺乏兴趣,甚至出现厌学;另外,对于长期在温室里倍受呵护的孩子,突然让他摆脱依赖心理、自立自强,由于其适应能力差,心理落差大,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没有足够的职业心理承受准备和能力,容易产生心理障碍。现行的高职教育体系中,提出的是学生的心理教育,没有细分到职业心理教育。负责这部分工作的主要是学生工作管理人员及基础教学工作人员,忽略了与学生接触时间最多的专业课教师在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应发挥的作用。常导致学生职业心理素质不够高,满足不了社会用人单位的要求。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探讨了高职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现状及所需具备的职业心理素质,分析了目前高职专业教师在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教育方面的缺陷和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升高职专业教师培养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初步设想。
1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心理活动特点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8~24岁之间,他们的心理活动有其特点,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处于发育的阶段,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存在着不稳定性,这个时期心理障碍常表现为偏执、自负、多疑、焦虑、冷漠、狭隘与狂妄等。自尊心、自信心比较强,一方面追求理想,不断向上进取;另一方面对精神情绪的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比较弱,容易产生极不稳定的日间杂波。高等技术教育所倡导职业心理素质对即将从事的职业建立明确的信仰目标,具有自主性和灵活性,对将来的职业生涯有可能面临的困惑或挫折有坚韧的心理承受能力,强调自我将来能多专多能,能快速融入社会,能在社会生活中充当尖刀,能快速适应社会变化所带来的对我们技术能力的考验。而这些,对于长期在温室里倍受呵护的孩子,对于还仰仗家长扶持的孩子,一下子让他丢弃拐杖,让他从依赖的心理突然转变成自立自强的心理,是需要一个阵痛的过程,而在阵痛期,是最容易产生心理裂变的。所以,更应该引起重视。
2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
职业教育是与普通义务教育相连的另一领域延伸。由于我国的普通义务教育基本上是选拔教育、淘汰教育,主要是为上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关注的是学生未来的学术发展,这就决定了课程的设置以学科为中心,教学内容强调学科本位,与实践和职业生活完全脱离,在义务教育阶段很少开设职业技术教育方面的课程,学生对社会的产业结构、技术发展和职业的变迁没有基本的了解,非常不利于高职院校学生的未来发展。本人曾在所教授的06级200多名高职学生中作过问卷调查,了解到由于他们在义务教育阶段没有接受过职业预备教育,对社会的职业概况缺乏基本的了解、对自身的职业兴趣缺乏基本的判定,绝大多数学生基本上根据家长的愿望或学校和老师的建议来选择所学专业,结果致使许多学生在进入职业学校后,对所学专业缺乏兴趣,甚至出现厌学,产生心理障碍,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具体问题如下:(1)适应能力差,难以适应新的生活学习环境,心理落差大;学业的不适应,对如何合理平衡职业技能学习和综合素质学习的不适应。(2)职业心理素质不健全,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对即将步入的社会工作岗位陌生,心存畏惧。(3)对即将面临的工作情景挫折困惑,没有足够的职业心理承受准备和能力。
3高职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教育
职业心理素质是指与人所从事的职业匹配的心理素质的总和,其结构包括职业意识和职业技能,具有稳定性、基础性、综合性和发展性特征,对职业活动有制约、调节和鉴别功能。职业心理素质培训主要包括职业定向时期的职业心理素质培训和生涯教育中的职业心理素质培训。是对即将进入和希望从事某种职业的人进行相应的职业素质培训。
3.1存在的问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深入发展和社会结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等方面发生的变化,作为高职学生,他们毕业后将投身于社会,直接面对这些社会问题,承受着沉重的心理负荷。帮助学生提高职业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成为我们高职教育的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现行的高职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综合的表述,没有细分到职业心理教育。负责这部分工作的主要是学生工作管理人员及基础教学工作人员,忽略了与学生接触时间最多的专业课教师在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应发挥的作用。
3.2解决办法———高职专业教师参与培养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教育针对上述问题,高职院校应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体系,加大培养学生职业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职业人格以及自我调节与自我发展能力、职业适应能力。在结合社会发展需求的过程中,应结合高职特点,细分出高职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并且,应加强专业课教师的职业心理素质教育能力培训,发挥其与学生接触时间最多的优势,参与培养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教育,以适应现实和发展。(1)专业教师进行职业心理素质教育的优势。(2)专业教师进行职业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专业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联系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在一言一行之中,将会对学生职业心理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3)专业教师进行职业心理素质教育的可行性。专业课教师可结合本专业课程教学安排,在教学各环节,有目的有准备的实施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教育,不同的职业心理素质联系教学,予以指导和解惑。不会占用学生其他时间,也不需要专门的场所和教学设备,也不需要花费更多的资金,方便可行。(4)专业教师进行职业心理素质教育的方法。学校必须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职业发展的需要,分阶段、有针对性地设置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的具体内容。对专业课教师提出任务要求,这也是教师职业所要求的教书育人的具体体现。同时,也应强化教师对职业心理素质的研究学习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了激发教师的进取精神,职业院校可以考虑出台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引导他们参加职业心理素质的工作。
4结语
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既需继续发挥原有的教育队伍的作用,也需要加强专业课教师参与的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教育,进一步健全院校职业心理素质教育队伍和体系,完善了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教育范围,加强了教育力度,既有利于高职学生职业教育,改善学生职业素质,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又提升了院校的社会产品竞争力。真正符合我国社会主义职业教育的目的和含义。当然,如何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和专业课教师如何参与高职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培养,还面临种种问题和困难,也还需在实践中研究和探索。
摘要: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在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教育方面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本文提出了提升高职专业教师培养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初步设想。
关键词:专业教师,培养学生,职业心理,初探
参考文献
[1]陈树梅.实施创新教育教师应具备的素质[J].职教论坛.2002.
[2]张隽波.职校教师应有的五种素质[J].职教论坛.2002.
[3]徐涵,高鸿.中外职业教育体系比较研究.东北大学出版社,2005
[4]朱新生.试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相互沟通.教育发展研究.2002.
[5]张建.对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的认识.职教通讯.2001.
[6][英]ShirleyJenner著.秦岩译.大学生求职指南.[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7][美]Elwood N.Chapman著.韩经纶,曾辉译.职业生涯发现方案.[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8]骆宏,马剑虹.大学生抑郁症状、问题解决能力与压力感知的关系分析.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
[9]张大均,余林.职业心理素质及其培训.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
[10]董跃进.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前瞻性思考.现代教育科学.2004.
【教师心理素质及其培养】推荐阅读:
浅析教师的积极心理品质及其培养论文06-03
教师心理素质06-11
教师综合素质心理08-30
教师职业心理素质09-16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能力素质及其培养09-28
幼儿教师教育心理素质11-23
幼儿教师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论文07-02
心理素质的培养05-25
创业心理素质培养06-17
如何培养心理素质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