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理健康状况

2024-09-17

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精选11篇)

教师心理健康状况 篇1

关于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国内研究资料不多。国外的研究资料一般有两种观点:一种是教师与其他职业的人相比,有患心理疾病的可能是一样多。另一种是教师在职业适应和生活适应方面,未必比社会其他行业的人显得心理健康。一些资料表明,在美国至少有6%~8%的教师患有着不同程度的适应不良。(彭驾骍,1989)这个数字与其他行业的从业人员的心理不健康的数字十分接近,但由于教师人格对学生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心理卫生是值得注意的。索罗门教授(Solomon)说过:“在个体人格发展方面,教师的影响仅次于父母。一个孩子如果拥有甜蜜的家庭,享有父母的爱,又得到一个身心健康的教师,那是无比幸福的。相反的,如果他既不能从父母那边得到足够的关怀与爱护,又受到情绪不稳定教师的无端困扰,必将造成许多身心发展的问题”。

一、国外研究状况

国外的研究结果表明教师有心理健康问题,而且在整个教育者之中还占有相当的比率。美国斯坦福大学范顿(N.Fenton,1951),根据实地调查,以及对校长、督学和其他教育行政人员的调查,确定测定教师的下列各项标准:

(1)对于教学能否愉快胜任;

(2)与儿童、家长、同事之间的关系是否良好;

(3)在学校行政上能否合作;

(4)对专业进修有无兴趣。

他考查了241名教师,其中187名(77.6%)被认为是心理健康者,或者至少对于教育工作有良好的适应,也就是说他们在上述四项测验标准方面都有良好的表现。其余54名(22.4%)经各方面调查都有问题。有的患有神经症,有的人格上有问题。

史普里(Shipley,1961)的研究发现,在当时美国一般人口中情绪适应困难的人数约占1/4,而教师人口中则高达1/3。美国全国教育联合会学校教师部分的调查报告认为,大概有15%~20%的教师对于完成班级工作显得体魄不够健康。

希克斯(F.R.Hicks,1934)在他所著的《教师的心理健康》一文中认为,有17%的教师是过分的神经质,11%是精神失常。

根据美国有关教师不适应症的研究,600名抽检者中,17.5%的教师患过度神经质或神经病,10.5%患有神经障碍症。5010名抽检者中,37.5%苦于持续性苦恼。35000名纽约教师中,4%患有精神障碍,13%需要治疗。241名抽检者中,22.5%需要精神卫生援助,15.4%因适应症而影响授课。205名富有经验的教师中,8.8%处于需要进行心理诊治的不适应状态中。

根据美国教育协会(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on, NEA)的估计,美国现职教师约有30%的人想改行从事其他行业同时有 40%的教师表明在届龄退休之际会提前离职。1976年9月号的教师杂志(Instractor Magazine)曾刊登有关教师健康的问卷,征询30万的读者填答,从9000多份问卷中(大部分是小学教师)发现,84%的填答的教师相信教学工作有危及健康的风险,75%的教师认为至少会因有关压力或紧张的疾病而失去一些工作日。杜汉姆(J.Dunham,1976)调查发现,今日的教师正经历着较以往更多的、更严重的压力,使其不良适应更为严重。(王以仁,1992)

日本的崛内敏夫教授,曾调查东京市内50所小学的1140名教师,发现其中适应不良的教师有109名,占总数的9.6%。

二、国内研究情况

2010年,王玲曾对广州和澳门两地区184名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发现,与国内SCL-90常模比较,两地教师身心健康状况比国内普通人要差一些。主要表现为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恐怖、躯体化症状等方面。

2011年,高峰、袁军对上海市97所3055名小学教师进行量表(SCL-90)调查发现。小学教师有相当普遍的心理健康问题。躯体化、强迫症状、焦虑和恐怖是当前小学教师中最主要的心理健

康问题。而且小学教师群体内部心理健康问题的差异十分明显,不仅有性别、年龄的差异、还有所任职务性质的差异。

2011年,许金更、许瑛国对北京市15所554名小学教师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有58.46%的教师在工作中烦恼多于欢乐;28.57%的教师在工作中经常有苦恼;33.64%的教师在校内很少同别人交往;40.15%的教师很少同校外人交往。调查对象中有55.98%的教师经常患病或有慢性病。造成教师身体欠佳的原因有工作负担重、工作时间长、有病得不到及时治疗和生活单调等。

教师心理健康状况 篇2

在该校教育工作中, 老师最为一线工作者, 从事的工作主要是教书育人, 使其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这样就使得学生成为了教育的重心, 然而, 学生的学习质量受到老师各方面能力和素质的直接影响, 因此对老师予以关注和重视也至关重要。尤其是在这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 老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也受到工作压力、升职压力和社会竞争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这样就使得关注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更加具有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

一、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现状

经过大量学者的相关调查研究显示, 当下的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上普遍偏低, 甚至可以说是处于亚健康状态, 再加上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和社会的转型, 使得教师的心理压力也在与日俱增。其中心理健康处于高危状态的教师人群则主要为文科教师、博士学位教师、讲师职称教师、年龄在34~49岁的教师及其女性教师, 由此可见, 科别、学历、职称、年龄和性别是导致高校教师出现精神症状问题的主要因素。同时老师由于对成就感、期待和自尊的追求过高, 使得心理问题也发凸显。再加上市场竞争的加剧, 各个高校逐渐沿着特色道路的方向发展, 这样也就使老师的工作负荷和竞争压力也随之增加, 长此以往就造成了教师的身心疲惫, 进而诱发一些不良事件的发生, 同时也不利于教育教学。

二、高校教师心理健康与学生教育的关系

(一) 学生健全人格和乐观情绪的建立直接受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对于高校教师而言, 其职业性质具有长远性, 如果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掺入个人的负面情绪, 就会将来自校领导、同事、社会和家庭的不满向学生宣泄, 进而使师生关系日益紧张。同时在对学生进行评估的过程中, 假如倾向个人的主观情感, 且习惯性侮辱、讽刺、谩骂学生, 就会使学生逐渐产生自卑和叛逆的心理, 长此以往, 就会形成心理障碍。由此可见, 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言行举止受老师心理健康程度的直接影响。反之, 假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明辨是非, 为学生树立做人的榜样, 就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呈良性的发展, 进而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树立。

(二) 学生的学习成效直接受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学生的学习成效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未来发展, 而将向上、积极、乐观的心态树立, 则是保证学生取得良好学习成效的关键, 然而以上积极的心态又受到老师心理健康的直接影响。假如在教学过程中, 老师能够不断的创造、进步、更新和学习, 并且以社会的发展特征、学生的生理和心理为依据, 充分的应用创造性语言, 对教学方法合理选择、对教学环节精心设计、对教材深入的剖析、对课堂氛围加以创建, 并将积极的情感投入于教学中, 就能够让学生以愉悦的心态学习, 并且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同时老师还要关注学生发展的个体性差异, 秉承公正处事的原则, 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教学成效事半功倍。

(三) 正常的师生关系直接受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 老师由于自身心理不健康, 就很难对学生给予真正的关心和关爱, 在处理相关问题的时候也不会考虑学生的感受, 这样就使得学生的心理不断的积压愤怒、困惑和矛盾, 进而对老师产生厌恶, 有时候甚至与学生发生肢体或者是言语上的冲突, 进而使师生做出一些触犯国家的法律的行为。

三、提高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策略

(一) 加强社会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

如引进EAP模式, 并将其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领域, 使高校教师的生活和工作压力能够得到有效的将其, 并将自身的不良情绪克服, 将负面影响减轻和避免。同时对个人潜力充分挖掘, 保证身心健康状态的良好, 使老师能够给全身心的投入教学工作中, 并将自身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充分的释放, 保证学校管理的人性化。因此, 要想达到以上目标, 就必须通过社会各界和教育部门的共同努力, 将相对完善的长效机制建立, 重视并援助高校教师的心理, 使其积极向上。

(二) 帮助教师将正确的教育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树立

只有老师具备了爱国主义热情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才能真正的关心和关注学生的发展, 并向学生及时的提供帮助、温暖和光明。因此, 作为学校和社会而言, 必须对教师加强引导, 并定期对教师进行相关培训或者是开展座谈会, 亦或是知识创新和竞技, 使老师能够时刻明确自身的责任和目标, 进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并引领学生更好的发展。

(三) 将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

健康的生活方式主要包括了以下几点:一是加强锻炼身体, 在将体内能量释放的同时, 也使教师时刻保持灵活清醒的头脑, 将工作的紧张和压力及时的消除, 进而将抑郁和焦虑降低。二是合理的饮食, 保证营养的均衡, 进而以最佳的精神面貌工作。三是鼓励教师积极的参加各项娱乐活动, 使其业余生活得以丰富, 工作压力和注意力得以减轻和分散, 并且身心愉悦的工作。四是保证睡眠的充足和规律性的睡眠时间, 进而使脑的功能充分发挥, 保证工作状态的最佳。

(四) 保持心理平衡, 积极调节情绪

人的情绪具有周期性, 喜怒哀乐属于正常的现象, 但是假如不能够很好的实施自我调节和管理, 就会将情绪牵及他人。因此, 也要加强教师情绪的管理也至关重要。而具体的方法则包括了以下多个方面, 或走进大自然、或自我激励、或自我解脱、或自我安慰、或转移注意、或冥想、或运动法、或自我暗示、或合理宣泄、或控制意识、或自我鼓励和掌握放松技巧等, 以此来增加教师的主观体验, 促进高校教学工作更好的开展和治疗成效的提升。

(五) 建设完善的队伍

培养优秀的师资高校在进行教师选聘的时候, 必须将相关的准入原则设置, 并将心理测试等手段引进, 将其结果作为教师竞聘的主要依据, 以此来减少和避免有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的教师在高校任职。并且对于任职教师还要加强定期的“心理素质教育”, 由校领导对教师定期的对教师谈心, 并对其工作、生活和心理情况详细的了解和掌握, 并针对出现的问题给予帮助, 使教师的心理压力得以适时的缓解, 保证教师队伍的稳定, 同时安心的工作。再者就是让教师不断地接受理论教育, 进而将心理素质水平不断地提升。并且开设专栏宣传, 使教师将一定的心理调节技能掌握。在院校开设心理咨询室, 及时的治疗和疏导教师的心理, 保证心理的健康。

结语

对于高校教师而言, 目前心理健康问题是普遍存在的, 对于教育和教学极为不利, 因此, 必须重视和关注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 并且从各个方面着手, 加强社会及其教育部门的帮助和支持, 同时鼓励教师从自身着手, 加强自我调节, 使自身能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教育工作, 进而保证工作的高效开展, 提升教学的成效,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刘明川, 田花, 高战盈.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J].镇江高专学报, 2012, 02:54-56.

[2]刘文, 施培新, 孟庆恩.某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医学与社会, 2010, 05:87-88+93.

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篇3

关键词:高中教师;石膏老师;心理健康;调查研究

一、问题提出

1、问题提出的背景

高中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是怎样的?心理问题健康教育又有哪些途径?搞清这些问题,对于维护高中教师的心理健康,显然具有重要意义。正是基于上述思考,本文展开了对于高中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2、研究意义

长期以来,关于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的比较多,而关于高中教师心理问题健康教育途径没有做深入研究。可见,本研究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理论意义是高中教师心理问题健康教育对丰富教育心理学理论有一定意义。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丰富和发展了该理论。拓宽了研究思路,提供了新视角。再次,为进一步深入研究高中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与年龄关系提供了参考。实践意义是,首先,高中教师不但要面临超负荷的工作压力,他们本身还有这个阶段自己独特的困惑。本研究针对这一实际问题提供了参考。其次,该研究探讨高中教师心理问题健康教育途径,为学校和教师本人维护心理健康提供借鉴。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以某中学的教师为被试,发送问卷120份,收回82份,其中收回中老年教师问卷21份。

2、研究工具

采用了SCL—90心理健康量表这一工具。该量表被广泛用于教师心理健康测验。国内修订的该量表共有90个项目,涉及感觉、思维、情感、意识和行为习惯,有的项目还涉及人际关系和饮食习惯。量表采用5级评分法,测试时要求被试回答所有90个项目,限定回答近一个星期的体验。

三、结果与讨论

本研究先分析了82名教师中有心理问题者所占百分比,后分别分析了21名中老年教师中心理问题者所占百分比、21名中老年教师中男女教师心理问题者所占百分比、除21名中高教师以外61名其他教师中有心理问题者所占百分比。

1、82名教师中有轻度心理问题者为32.92%,有中度以上心理问题者为24.3%。这个结果和90年代以来的众多研究结论大体一致。教师中出现心理问题者所占比例并没有下降,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社会和职业竞争日益激烈,教师的压力越来越大,而学校也较少关注到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很少主动采取有效的措施维护教师心理健康,另一方面教师本身也缺乏维护心理健康的知识,这一系列原因导致教师中有心理问题者所占比例居高不下。

2、21名中高教师中有轻度心理问题者为42.85%,61名其他教师中有轻度心理问题者为29.5%。中高教师中有轻度心理问题者所占比例高于其他教师中有轻度心理问题者所占比例,可能与中高教师的本身特点有关系,他们面临的内外压力普遍增多,这在前面有所叙述,这里不再赘述。中高教师中有中度以上心理问题者为19.04%。其他教师中有中度以上心理问题者为32.78%。中高教师中有中度以上心理问题者所占比例低于其他教师中有中度以上心理问题者所占比例,这可能与中高教师的年龄特点有关系,他们有一定的人生阅历,有一部分教师在一定程度上能调节自己的情绪。当然这也有可能与中高教师中的被试过少有关,这有待进一步调查研究。

3、中老年教师中男教师有心理问题者为38.09%,女教师有心理问题者为23.8%。中老年教师中男教师有心理问题者高于女教师有心理问题者,这可能与男女教师本身的特点以及社会、家庭对他们的期望有关。社会和家庭对于男性的期望值高于女性。男性一定要事业有成,遇到问题,一直以来社会给他们潜移默化的解决方式就是只能选择自己承受,很少与家人、朋友沟通,很少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他们比女性更易用“隐藏自己”的方式来处理日常事务。相比之下,女性比男性更善于表达自己,她们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可以以各种方式表达出来如哭泣、吃零食、买东西,找朋友述说,甚至在家人面前喋喋不休,这对于她们的身心健康非常有利,这也是社会对女性接受和宽容的一面,而社会对于男性要更加严格一些,他们遇到不愉快的事通常是喝闷酒、抽闷烟,生闷气。长此以往,不仅导致他们严重的身体问题,可能也会因缺乏交流导致心理问题。

四、结论与建议

对于高中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探索性研究还是较有价值的。结果如下:

1、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和以往的研究数据相比,并没有下降。

2、中老年教师中有轻度心理问题者所占比例高于其他教师中有轻度心理问题者所占比例,中老年教师中有中度以上心理问题者所占比例低于其他教师中有中度以上心理问题者所占比例。

3、中老年教师中男教师有心理问题者所占比例高于女教师有心理问题者。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的建议如下:

第一、提高教师社会地位,改善教师生活条件。

因为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状况,不仅与教师本人息息相关,而且它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成长也是极其重要的。它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个性成长,也对教师知识的传授有相当大的影响。

第二、建立教师健身馆,鼓励教师多运动。体育活动能使人体内的内啡呔的含量增加。内啡呔是一种天然的止痛物质,能使人产生欣快感。体育活动还可以消除压力反应中产生的荷尔蒙、葡萄糖等物质。

第三、鼓励教师和学生一起做课间心理保健操。心理保健操是一种通过一定形式的训练帮助焦虑者学会精神上及躯体上(骨骼肌)放松的一种行为疗法。心理保健操是以放松训练的理论和实践为基础,以体操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具体的心理放松形式。教师的心理问题是因为长期工作压力累积而形成的,课间心理保健操就是通过每天一次的心理保健操训练及时缓解教师的疲劳和压力,避免因为累积效应形成心理问题。简便易行,便于团体操练。

第四、丰富教师的业余生活,让他们走出办公室,进行多方面的自我娱乐活动和集体活动。建议建立“教师心理压力宣泄室”,放置一些宣泄器材,让教师把平时的不满与压力及时宣泄出去,避免累积效应给教师的心理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

第五、每一个月对教师进行一次团体心理辅导。建议利用学校专职教师和外聘心理专家为主讲教师,针对教师自身存在的心理困惑和在班级管理、课堂教学、师生关系等方面的心理需求,运用团体心理辅导理论、方法,采用“专题工作坊”的形式开展短期心理培训。

参考文献:

1、 杨敏毅. 教师心理成长工作坊[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4 (1)

2、 田丽丽,金盛华. 国内教师心理健康研究述评[J]. 教育研究,2002.(9)

3、申艳娥,叶一舵. 我国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 社会心理研究,2002.(3)

4、林小群,殷恒婵,马强. 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现状综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

5、吴樟兴. 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 教育探索,2002.5 .

教师心理健康状况 篇4

社会的进步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建设一支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教师队伍,已成为目前高校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目前,高校教师中党员比例已超过50%,他们的素质影响着高校教师的整体水平。了解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已成为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国内学者对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已有不少研究,如郭秀兰、哈丽娜等利用SCL-90在不同高校的调查结果显示,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不容乐观,总检出率达30%左右,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常模,特别表现在人际关系敏感、躯体化、焦虑、强迫症状等方面。

党员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通过查阅资料,国内只有何树德对103名小学党员教师进行研究,发现小学党员教师的躯体化、强迫症状、焦虑、抑郁、敌对、精神病性因子得分高于全国常模(P<O.05),但尚未发现对高校党员教师的心理状况的研究报道。本研究旨在了解高校党员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比较不同性别、岗位高校教师党员心理状况的差异,从而为加强高校教师心理卫生工作、提高党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打下基础、提供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绍兴文理学院党员教师286名,其中男性党员163人,女性党员123人;管理岗位党员101人,教学一线党员185人;年龄25-58岁,平均40.5±8.55岁。

(二)研究工具

症状自评量表(SCL-90)共90个项目,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共10个因子,能对被试最近一周的心理和躯体情况做出较准确评估。量表在心理界被广泛使用,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前9个因子的分半信度为0.76~0.92之间,各因子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64~0.88之间,全量表为0.93。

(三)方法

采用SCL-90对300名党员教师问卷,有效回收286份,有效回收率为95.33%,数据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对比。

二、调查结果

由调查结果可知,高校党员教师心理健康状况阳性检出率为29.3%,在与全国常模比较中,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敌对等因子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不同性别党员教师各因子分比较中,躯体化、强迫症状、焦虑等因子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不同岗位党员教师各因子分比较中,人际关系、焦虑等因子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

三、研究讨论

本研究对高校党员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阳性检出率为29.3%,与国内学者郭秀兰、哈丽娜等对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阳性检出率26.17%和30.87%接近,说明高校党员与非党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基本一致。另外,王玉花对齐齐哈尔市1000名高校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发现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敏感、偏执、强迫症状、敌对、焦虑等。而笔者的调查结果主要表现为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敌对等因子分高于国内常模,表明高校教师包括党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容乐观。哈丽娜对宁夏10所高校1461名教师进行调查,发现男性教师躯体化、强迫、焦虑因子与女性教师比较存在差异,人际关系、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因子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笔者的调查发现,女性党员教师在躯体化、强迫症状、焦虑因子分高于男性党员教师,表明性别之间存在差异。

在不同岗位党员教师各因子分比较中,管理岗位的人际关系因子分高于教学岗位,而教学岗位的焦虑因子分高于管理岗位。这可能是受工作性质的影响,因为管理岗位的教师涉及方方面面的服务管理对象,导致人际关系敏感;而一线教学岗位的教师由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考核、职称晋升等方面的压力,导致焦虑情绪的产生。

教师心理健康状况 篇5

对173名初中女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研究

目的 了解初中女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 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和自编的`教师基本工作状况问卷对楚雄市173名初中女教师进行调查.结果 除人际关系敏感外,初中女教师SCL-90各因子分及阳性项目数均高于全国常模,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初中女教师心理问题总检出率高达16.76%,其躯体化、强迫、抑郁等方面的症状比较突出.36~45岁及26岁以下女教师心理健康问题较突出,需重点关注.结论 初中女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相关部门应积极采取相应措施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作 者:鞠晓梅  作者单位:楚雄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云南,楚雄,675000 刊 名:卫生职业教育 英文刊名:HEALTH VOCATIONAL EDUCATION 年,卷(期):2009 27(7) 分类号:G443 关键词:心理健康   SCL-90   初中女教师  

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问卷 篇6

亲爱的同学们亲爱的同学们亲爱的同学们亲爱的同学们: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心理联合会为了了解大家的心理状况,以便后期的心理建设工作能够更好的被安排,且能给大家一个更好的服务平台,由此进行一次心理健康问卷调查,希望同学们能积极认真参加,只需在方框里打上勾就OK!只需要你几分钟时间就ok了,谢谢合作哦,你填的不是表格,而是明天的健康。且向你保证不会泄露个人秘密的,且不需要留下你的大名哦,放心填写吧!心动不如行动心动不如行动心动不如行动心动不如行动,,加油动起笔来吧加油动起笔来吧加

油动起笔来吧加油动起笔来吧„„„„„„„„„„„„„„„„

1.你性别是

◇男◇女

2现在读年级

3.你觉得人际关系对你的生活和学习有影响吗?

◇ 会◇不会◇不太清楚

4.目前为止你最苦恼的事情是

◇大学的学习方法◇人际交往◇生活环境◇经济状况◇其它

5.你对大学成绩的看法

◇ 很重要◇ 不太重要◇代表不了什么◇ 其它

6.你对未来有具体的规划吗?

◇有◇没有◇正打算◇没必要

7.你伤心时心情特差时会通过什么方式来排解呢?

◇转移(听歌·玩游戏·看电影·上网等)◇发泄(哭·写日记·打电话·倾诉等)◇压抑(睡觉·购物·假装高兴·等)◇顺其自然让时间来解决吧

8.你对心理咨询怎么看?

◇很正常的事◇丢人的事◇不想去都骗人的◇绝不会去◇不清楚

9.你与室友及同学的关系怎么样?

◇特铁的关系◇不主动联系◇马马虎虎◇有几个密友◇其它

10.你觉得大学的恋爱动机是什么?

◇满足与异性交往的欲望◇ 打发寂寞◇寻找刺激◇精神上的空虚◇ 其它

11.你觉得家庭背景对你会有影响吗?

◇没有◇有一点◇有时会有◇不知道12.你对“什么是心理健康”的理解吗?

◇非常理解的◇不太理解◇知道一点点◇不清楚

13.你认为压力对你来说在生活和学习上的作用是

◇正面积极的会产生动力的 ◇没影响 ◇消极的 ◇其它

14.你觉得应该重视心理健康这一块吗?

◇应该认真对待◇ 无所谓◇不清楚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与维护刍议 篇7

高校教师通常被认为是高素质、高社会地位、高幸福感的人群,然而近年来相关调查研究结果显示,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甚至远远低于全国普通人群。2010年,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课题组对75所各类高校共2785名高校教师的调查结果显示,44.2%认为自身心理压力大,28.2%认为自己处于亚健康状态,21.3%认为自身心理健康状况堪忧,心态平和的人数仅占6.3%(郝文斌等,2013)。张积家和陆爱桃(2008)对1994至2005年10年间国内关于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元分析研究发现,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心理不健康人数检出率高达56.6%,显著高于幼儿园教师(29.5%)和中小学教师(31.4%),而且呈现出随着时代发展,教师心理不健康的检出率递增的趋势。一项针对广东省19所高等院校8417名教师的调查结果显示,健康人数仅占10.40%、亚健康人数占45.55%、前临床状态人数占23.63%、疾病状态人数占20.42%(范存欣等,2003)。陈楠等(2014)采用Meta分析比较高校教师与全国常模量表得分,发现高校教师SCL-90量表总分、人际关系、抑郁和焦虑因子得分均高于全国常模。郭俊(2014)对高校教师进行的职业压力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具有中度压力和严重压力的教师占到了被调查总数的82%。其中,“工资福利待遇偏低”带来的压力位居15项压力源首位,另外,教学、科研、职称、人际关系也都是高校教师重要的压力源。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字,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共有专任教师1449686人,教职工总数2308631人。高校教师是为国家培养高级人才的中坚力量,其心理健康状况不仅会影响到教师自身发展和家庭幸福,还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因此,重视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刻不容缓。

二、影响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

影响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社会经济现实的冲击

当前大众传媒与信息网络的不断普及,使得高校教师的作用和权威性被逐渐弱化,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与此同时,社会、学校和学生对高校教师的期望也越来越高,高校教师既是知识文化的传播者,又要发挥社会模范作用,还要承担繁重的科研任务,从而造成了比较大的工作压力。另一方面,高校教师知识层次高、教育投入多,职业劳动复杂,但其收入却远远赶不上飞速上涨的物价和日益攀升的消费支出。尤其是高校中的青年教师由于接受教育时间长,年龄大,往往刚工作就要面临着住房、结婚、生子、赡养父母等压力,但他们由于资历浅、职称低,工资福利待遇相对更差,这种价值收益的失衡和行业比较劣势更加重了青年教师的压力,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2. 高等教育制度的束缚

长期以来,大多高校以学科建设、知名度、就业率、生源作为追求的目标,以博士点、硕士点、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教学科研能力作为学校关注的重点,忽略了教师心理素质的培养(孙天威,王晓平,2009)。目前许多高校对教师的教学、科研、发表论文的数量质量等都有明确的要求,对教师的学历要求也越来越高,职称评审难度越来越大,导致高校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一般没有明确的工作和休息时间之分,常常需要熬夜备课,加班加点做科研、写论文,挤出休息时间不断学习,导致脑力劳动过度,身体透支现象严重;此外,高校扩招带来的学生数量增加,各级主管部门和学校内部的各类检查评估,以及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也给高校教师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

3. 自身角色定位的失调

首先,高校教师普遍知识层次较高,并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因此对自己的期望也相对较高,从而很容易与现实形成巨大反差,导致心理失衡并引发心理疾患。其次,高校教师在日常工作中面对的主要是学生、同事和家人,平时又忙于科研、教学等工作,人际圈子狭窄,社会支持系统不够完善,进一步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最后,教师群体在人格上往往具有理想主义倾向,自我实现的需要和自尊需要比较强,过分追求完美,出现心理问题时更不愿意承认或主动求助,因而容易引发严重心理问题。

三、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1. 社会层面:加强制度保障,切实提高教师地位与待遇

高校教师的许多心理问题主要源于社会地位的不平衡感和生活上的经济压力。首先,社会大众应更全面地认识高校教师职业,对高校教师有合理的期待和中肯的评价,为高校教师营造信任、理解、包容的社会环境;其次,要切实提高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尊重他们的社会劳动,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增强高校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与职业自豪感;最后,减轻高校教师工作负担,保障其合法权益,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建立教师心理健康援助机制,从而吸引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加入高校教师队伍。

2. 高校层面:创设良好工作环境,完善考评奖励机制

高校应进一步优化校园环境,重视高校的人性化管理,改善教育教学、办公和科研条件,建立平等、民主、信任和友善的同事关系和师生关系,为教师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建立科学有效的高校教师评价体系,关注教师自身发展需要,提供良好的学习和进修机会,创造合理的发展条件,从而将高校教师的心理压力转化为成长动力;重视高校教师心理健康工作,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维护,建立教师心理健康档案,开展专业的教师心理咨询服务和团体心理辅导,帮助高校教师缓解心理压力,提升他们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维护技巧。

3. 教师层面:明确自身定位,树立积极乐观的工作态度

首先,高校教师要树立积极乐观的工作态度,教育信念和职业理想是教师在压力下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知识的创新,文化的发展,需要大批知识分子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高校教师要找准自身定位和发展方向,客观地自我评价,并在工作中结合现实条件和自身能力不断调整个人预期。其次,高校教师应增强心理保健意识,正确认识心理健康问题,主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适方法,使自己保持愉悦的生活工作状态。第三,高校教师要突破职业局限,增加人际交往范围,不仅能够与同事、学生保持融洽的人际关系,还要主动与外界交往,调整自己的社会角色,完善社会支持系统,从而在面对心理压力或出现心理问题时能得到及时帮助。

总之,当前高校教师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既需要教师自身不断的加强学习,学会自我调节,也需要社会、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的高度重视和共同努力,从而确保高等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

摘要:本文对近年来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深入分析了影响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为改善他们的心理压力,提升心理健康水平提出了应对策略。

关键词: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维护

参考文献

[1]郝文斌,冯丹娃,冯智恩.坚定立德树人的职业理想——高校教师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思考.光明日报,2013年5月14日.

[2]张积家,陆爱桃.十年来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的回顾和展望[J].教育研究,2008(01).

[3]范存欣,王声湧,朱丽,肖永杰,马绍斌.广东省高校教工亚健康现况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09).

[4]陈楠,李晓松,刘巧兰,刘元元.基于SCL-90的中国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系统评价研究[J].卫生研究,2014(06).

[5]郭俊.当前高校教师群体压力源与缓解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4(33).

教师心理健康状况 篇8

关键词:高校教师;心理健康;调查;对策

教师的心理健康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也是教师自身健康生活的保证,更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也会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更影响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近年来,社会和教育主管部门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视,但是对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却很少关注。高校教师面对着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和压力,产生了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已经严重地影响了高校教师的身心健康。所以,必须正确面对和处理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引发问题的影响因素,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高校教师的主要心理问题

高校教师存在的心理问题比较复杂,涉及范围比较广,表现出来的主要症状有疲劳、紧张、焦虑、忧郁、烦躁、情绪不稳定、人格障碍及人格缺陷。有些属于生理和心理症状,主要现象是抑郁、精神不振、对教学活动冷淡,他们对外界过分担心和忧虑,时常感到不安全,对某些事情过分担忧。以上心理问题如果存在的时间较长,可能会转化为生理方面的问题,比如失眠、厌食、腰酸背疼、恶心、呼吸困难、头疼等,这说明心理问题已经比较严重了。调查和研究发现,人际交往障碍也是影响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很多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都与缺失正常的人际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相联系。

二、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教师心理健康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是复杂和多样的。有些是由当前的社会变革和市场经济的冲击带来的,有些是由教学和科研任务带来的,有些是职称评定的压力和教师之间的激烈竞争带来的,还有些是高校领导对教师心理健康不重视导致的,当然也与教师自身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不足有关。

1.工作压力加大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许多高校推行了一些改革政策和措施,高校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量不断增加:一方面,教师教学的课时增加,超过工作负荷;另一方面,高校追求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有些高校急功近利,将压力转嫁到教师身上,使教师面临巨大的科研压力。

2.职业倦怠出现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一批一批的大学生来到高校,又从高校走向社会,高校教师也一年又一年地进行了相对比较重复的劳动,这就容易使他们产生职业倦怠,职业倦怠是高校教师中一种常见的症状。这种职业倦怠会使高校教师对教育事业产生退缩和畏惧的心理,对本职工作失去责任感,对学生丧失原有的热情和耐心,不顾及学生的学习效果,把教育当成一种负担,对教学工作不认真,精力投入不足。

3.职称评聘竞争激烈

高校教师必须要面对职称评聘的问题。目前,激烈的人才竞争使得高校职称评聘标准越来越高,教师晋升难度越来越大,很多没有得到职称晋升的中青年教师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心理压力,这影响了一部分教师的心理健康。

三、促进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建议和对策

1.高校减轻教师教学负担

教学是高校教师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繁重的教学负担是引发心理压力的主要因素。高校可以适当增加教师的人数和比例,在任务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增加教师人数,可以有效地减少教师的授课量。在教学与科研的协调方面,要考虑不同教师的特点,对于擅长创新与科学研究的教师,可以适当减少教学任务,而增加更多的科研机会;对于专注基础教学的教师,可以将教学工作向其倾斜。通过教师内部的协调,也能达到减小教师工作压力的目的。

2.建立教师心理咨询中心

国家和社会非常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每所高校都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应该得到同样的重视,要在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的基础上,建立高校教师心理咨询中心,及时对教师进行心理疏导和治疗,这种方式可以有效解决高校教师的心理问题。

3.高校教师主动转变观念

对于“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得不到应有的关注”,教师首先要主动转变这个错误的观念。只有教师心理健康了,才能让大学生在健康的心理状态下学习,这是实施教育的根本前提,因为高校教师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者,教师的很多情绪和行为都将通过教学活动传给大学生,如果教师的心理不健康,是培养不出人格健全和心理健康的合格大学生的。

教师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职业,高校教师都是高级知识分子,是宝贵的人力资源,他们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要职责,关注他们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对于维护教师的身心健康,促进高校又好又快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美]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师专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篇9

师专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采用SCL-90对文山师专309名各年级在校生进行测查.结果显示:师专生心理问题检出率为21.68%;各因子分显著高于青年组常模和省内本科生;心理健康问题呈现随年级上升而加剧的趋势;女生的`恐怖因子分显著高于男生;文理科生各因子分无显著差异.提示师专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结合师范专业实际,面向全体学生,以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为主要方向,重在预防、控制和成长.

作 者:查明华 邓选梅 陆晓燕 ZHA Ming-hua DENG Xuan-mei LU Xiao-yan 作者单位: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社科部,云南,文山,663000刊 名: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WENSHAN TEACHERS COLLEGE年,卷(期):15(2)分类号:B844.2关键词:心理健康问题 SCL-90 师专生 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篇10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幼儿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的内容,具体内容:在现代社会,不仅成人承受许多心理压力,连天真烂漫的孩子幼儿也要承受社会变革带来的种种影响,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下面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幼儿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希望对你有帮助!...在现代社会,不仅成人承受许多心理压力,连天真烂漫的孩子幼儿也要承受社会变革带来的种种影响,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下面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幼儿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 1

一、幼儿心理健康现状

在十几年前,“心理健康教育”一词,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还是非常陌生的字眼,直到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转轨,素质教育要求实现人的全面而健康的发展,心理素质教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开始成为教育界及至社会各界关心的热点问题之一,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各级各类学校的重视。在中小学,我国一些学者开展了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幼儿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目前国内还没有像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那样如火如荼,可以借鉴的成果也非常少。

然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却比任何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更为必要及迫切。

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稳定发展、家庭幸福的 要求

目前,我们正面对市场经济的浪潮,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面对新世纪的挑战,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文明、民主程度的提高,我们要接受风险、竞争、高节奏的考验,要建立新型的人际关系,这些无疑对新一代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个体素质的优化,一方面将有力地推动整体素质的发展;另一方面,心理素质也可以直接成为社会发展的推动力。现代社会的竞争是科技竞争,而科技的发明需要的是高素质人才,现代社会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呼唤心理健康教育。当前我国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对人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场的活跃,将来就业求职的双向选择,对将来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素质也提出了高的要求。如果在幼儿阶段没有解决好一些心理上的冲突,他们将来就难以适应社会对其的要求,更难面对挑战。正如江泽民 1990 年 10 月 13 日在中国少年先锋队全国代表大会上致词时所指出的:“一个民族的新一代没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个民族就没有力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社会的发展,民族的昌盛,都离不开国民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调查手段

调查工具包括

A 家长/教师幼儿健康情况调查问卷

B 幼儿心理健康状况问卷

C 家长/教师访谈提纲

三、结论

1、对困难挫折态度

所谓对困难挫折态度也叫自责,就是责备自己。这种倾向走向极端就会过低评价自己,自责、自我鄙视、自我轻蔑。这种状态是受悲哀和忧郁情绪支配的。如果对这方面的症状不尽快地加以科学有效的指导很容易造成学生的反社会性格的形成。

①、从本质上讲,自责倾向隐盖了人对外在的敌意和攻击,是人在无法实现对外在的敌意和攻击后转而向内攻击的结果。比如:孩子依赖父母-父母严厉惩罚孩子-孩子对父母抱有反感和敌意-这种反感和敌意表现出来时-父母越发严厉地惩罚孩子-此后孩子不能或不敢憎恨父母-孩子失去了憎恨的外在目标-于是憎恨的能量由外转向内部-形成自责倾向。

②、另外,老师和朋友的惩罚、批评与指责也能引起自责倾向。当一个学生犯了错误后,被父母、老师和朋友责骂、惩罚,此后,他可能会感到无法生活或者是无法适应现实情况,并因此而对这些人(老师和朋友)产生愤恨与不满,如果这些愤恨与不满得不到顺利的解决,就会产生自责倾向。

2.冲动倾向是指易在某种强烈情绪的驱使下出现带有暴发性或攻击性的话语或行为。表现在有时无缘无故地想大声哭大声叫,或者一看到想要的东西,就一定要拿到手,毫无理由地想到远处去,或想死等这种想干危险的事或愚蠢的事的观念。

产生冲动倾向主要原因有:

①、遗传因素的影响。一些人的冲动倾向,往往起因于生来具有的情绪易变性和激情性。这种冲动倾向与其生物学的神经类型有关。对于冲动倾向特别强烈的人,就必须考虑到其是否属于先天的冲动性和情绪易变性。

②、被强烈的焦虑所驱使。比如,在坐立不安无法静止下来时,冲动倾向就会增强。有一些孩子由于反复的人际关系冲突,出现了反复的情感危机,为了避免被遗弃,他们极力与人建立情感关系,而采取了过度的交往方式,使言行带有较强的冲动性。还有一些孩子自我心像(对自己的看法)、个人偏好及目的性不清楚或紊乱,不知如何与人相处,长期感到空虚,并伴有不踏实的焦虑感,因此,也容易有冲动性的行为。

③、后天的学习与模仿。有一些具有冲动倾向的孩子,其父亲或母亲的言行也有较强的冲动性。在长期的生活交往中,孩子不自觉地学习和模仿了父母的言行。

④、冲动行为的不当强化。有一些孩子在起初出现冲动性言行后,没有受到及时的制止与惩戒,反而得到了某种奖励,因而冲动性行为得到强化,并发展起来。比如,孩子想要某种东西没有如愿,于是,他发脾气扔东西,结果父母不但没有惩罚他的不良行为,反而满足了他的要求,从此,孩子就会习惯于用冲动性行为来达成自己的愿望。

大多数学生的冲动倾向与焦虑有关,部分起因于生来具有的情绪易变性和激情性,或与学生外向性格等遗传因素有关。教师可在学生管理过程中指导孩子与人交往的方法,在行为上设定清楚的界限以防止冲动行为的不断强化,并帮助孩子正确的认识自己。

篇 2

一、幼儿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我园对 4~5 岁的幼儿做了一次心理健康调查问卷,发出调查问卷 197份,收回有效问卷 165 份。

家长反馈中有心理健康隐患的幼儿占 20%。反映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性格情绪问题占 60%、社会行为方面占 18%、人际交往问题占 12%、认识方面的占 7%、突出表现为任性、胆怯、懒惰、脾气暴躁、感情脆弱、自私、独立性及社会交往、合作能力差等不良个性。

另据正安精神卫生中心对正安县 300 名 4~5 岁的幼儿心理健康调查显示,8.8%的幼儿有不良习惯,11%的幼儿情绪抑郁、自卑,5.8%的幼儿焦虑、紧张,20%的幼儿表现多动、坐立不安、25%的幼儿偏食、22%的幼儿性情古怪。

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尽人意,如果这些问题得到及时纠正,将可能成为他们今后产生心理问题的隐患。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构想

(一)家庭中的幼儿心理教育

一是应给予孩子充分的抚爱。包含体贴、关心、爱护、依赖等。它能带给幼儿满足与温暖,使幼儿体会到生活充满幸福与光明,从而心情愉快,积极向上。并且会深切真挚地去爱别人。爱是促使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动力。母爱更是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精神支柱,母爱不适当主要表现在溺爱上,对孩子一味迁就,缺乏严格要求,结果造成孩子骄横成性,散漫无羁,对父母及其他人漠不关心。

二是应充实孩子的生活内容。孩子的生活应该是丰富的。有恰如其分的学习、劳动,有适当的游戏、娱乐。有的家长忙于工作,对孩子除在吃穿上给予满足外,对孩子的其他方面很少关心。有的家长望子成才心切,过

多安排孩子学习,致使孩子精神紧张,兴趣偏狭,生活能力差,影响人格的健全发展。

三是应为孩子营造和谐平稳的环境。即和谐的家庭环境、顺利的学习环境及必要的物质生活。比较平稳、少曲折的环境,对幼儿的心理冲击力较小,幼儿容易适应。不至于产生不健康心理。反之处于逆境中的孩子往往缺乏教育引导,而在心理上受不住冲击,出现反常心理。美国霍尔姆等人曾进行调查研究,发现生活变动量大会出现较高心理发病率。例如:父母吵闹、离婚等会使幼儿发生心理变态,产生紧张、焦虑、悲伤、恐惧、消极、自卑等心理。不过,若能加以正确的引导,给予精神及物质的支持,培养他们以较强的意志、正确的态度来对待挫折,那么孩子也能身心健康的成长。甚至会成为生活中的强者。

(二)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

1、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与幼儿教育目标相对应。一方面,教育目标要通过教育内容才能得到落实;另一方面,教育内容也必须以教育目标依据。如:在培养幼儿关心父母、长辈方面,教育设计语言活动“孔融让梨”、歌曲“小乌鸦爱妈妈”、“让座”等活动,增强幼儿对亲人的感情,进一步培养幼儿爱人之心。

2、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及个别差异。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应与幼儿的接受能力相符合,这是由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所决定的。教师要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幼儿知、情、行、意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选择教育内容,并注意教育方法的灵活性、形式的新颖性、多样性、实际性,坚持个别教育与集体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促进幼儿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协调发展,切忌从主观意愿出发,无视幼儿个体差异的不切实际的要求。

3、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与幼儿一日生活。主体性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教师利用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设计丰富多彩的生活,让幼儿在主体参与中来构件自己的精神世界,获得人格的健康发展。如利用区角活动指导幼儿主动交往,克服胆怯心理;幼儿在玩游戏是遵守一定的游戏规则、自觉收拾游戏材料培养幼儿的责任心等等。4、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与幼儿所受社会影响同步。社会环境因素是影响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会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幼儿园应利用家庭、社区以及一切可能的社会力量,为幼儿创设一个安全、健康的生活环境,如:利用家长会、开放日活动、家庭教育讲座等活动向家长宣传幼儿心理健康知识、指导家长学习培养幼儿心理健康的方法,并且及时与家长沟通、交流统一方法。

(三)社会心理健康教育

社会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工作量大的社会教育工作,必须发动和依靠社会的力量,包括专业健康教育机构,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各类宣传和新闻部门等。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是健康知识的获得、健康态度的形成及健康行为的培养的过程,知、情、意、行的交互作用十分复杂,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要发挥家庭、幼儿园、社会三方面的教育作用,才能正确引导幼儿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

三、目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培养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日益受到教师、家长和社会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城市编织幼儿园、家庭、社会共同关注的心理健康网络,但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一)尽管幼儿园或多或少地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但由于没有一套系统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大纲,加之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也较分散、零乱,许多幼儿园只是简单地就近借鉴其他中小学或邻近学科的经验进行教育,因此收效甚微。

(二)在操作层面上,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明确的教育模式、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途径。高等园校和科研园所的研?a href=“//” target=“_blank”>咳嗽彼淙欢杂锥?睦斫】到?辛舜罅垦芯浚芯慷嘁员 ǜ妗?a href=“//” target=“_blank”>论文的形式出现,与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实际没有很好的结合。对已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幼儿园来说,它们多是以实验的形式进行的,而这种实验往往只是涉及幼儿心理发展的某一方面,缺乏系统性。

(三)目前,我国对幼儿健康维护的有关教育和研究大多还停留在医学模式上。尽管在理论上非常强调幼儿心理健康的维护,但由于诸多原因,在幼儿教育的实际工作中仍然将重点放在幼儿的身体方面,停留在生物——医学模式水平上,还没有实现向生物——心理——社会——教育协调整合模式的转变。部分幼儿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成人化,常常借鉴中小学校甚至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和模式来进行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

(四)对家长来说,大部分家长能认识到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但他们比幼儿教师更缺乏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教育能力,把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推到幼儿园。有的家长对幼儿心理健康的认识模糊,一方面希望孩子听话就好,一方面又鼓励孩子发展自我,甚至放纵和溺爱,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使幼儿处于一种矛盾之中,表现出冷淡、自卑、执拗、吝啬、孤僻、胆怯等心理特征。

教师心理健康状况 篇11

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目前已成为我国教育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它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反映和评价指标。许多事实表明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师的心理健康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我校通过对本县的中学老师发放心理问卷的方式,得出的一些数据来对教师的心理及问题进行分析,完成课题的研究。

二、教师心理健康标准研究

教育心理学研究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提出教师的心理健康标准。吴思孝认为,教师的心理健康标准应遵循:(1)热爱教育事业,胜任教学工作;(2)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3)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个性特点;(4)较强的适应能力和活动能力;(5)有和谐的人际关系。俞国良等人认为,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为:(1)对教师角色认同,勤于教育工作,热爱教育工作;(2)有和谐的人际关系;(3)能正确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具有高度的自我效能感;(4)具有教育的独创性;(5)在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都能重视感受情绪并恰如其分地控制情绪。唐绍文认为教师的心理健康标准应为:(1)健康的人格;(2)良好的师德;(3)稳定的情绪;(4)自我意识良好;(5)坚强的意志品质;(6)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近年来,中小学教师已经成为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让我们来看看一些心理学课题的研究成果。

中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采用国际公认的scl_90心理健康量表,由心理学专业人士对教师进行检测,检测表明:69%的被检测教师自卑心态严重。另外,嫉妒情绪明显,焦虑水平偏高等也较为突出。

广州市天河区在最近举行的一次心理保健讲座上,用心理健康测试量表对在场教师进行测试,结果显示:31.51%的教师有轻度心理障碍,12.37%的教师有中度心理障碍,21%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69%的教师感到压力很大,嫉妒情绪、焦虑情绪的出现率也比较高。调查发现,教师的心理问题症状主要表现为抑郁、精神不振、焦虑、过分担心、有说不出原因的不安感、无法入睡等。

杭州市教科所对市区39所学校的近2000名教师进行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表明,有13%的教师存在心理障碍,76%的教师感到职业压力很大,其中男教师的压力大于女教师。

北京市对500余名中小学教师的调查显示。近60%的教师觉得在工作中烦恼多于欢乐,70%的教师有时忍不住要生气发火,教师中普遍存在着烦躁、忧郁等不良情绪。

我校在库车县随机抽取比较大的五所中学中的200名教师,要求被试者根据自己的情况,认真填写问卷。收回问卷后,调查结果显示的事实是:由于感觉心理压力较大,七成教师存在着经常失眠的情况。同时,在接受调查的89名教师当中,有近六成以上教师明确表示,自己的工作时间每天均超过8小时,有七成教师认为自己的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有70.4%的教师容易失眠。还有少数教师经常出现少食、抑郁、烦躁、忍不住要发脾气等。

四、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探究

1.教师工作压力过大,导致适应不良问题

在素质教育还未真正落实的今天,教育教学的评估管理体系被蒙上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评估重现象不重人;重结果不重过程;重分数不重内部管理。各种考试、竞赛、考核、评估频繁。大量的作业批改,每天从早上九十点到晚上十一十二点满负荷运转,使教师很少有喘息的机会。然而,即使是这样的全身心投入。教育管理层和社会家长却常把诸如孩子逃学、品行不良、升学率不高。校园暴力单纯归因到教师个体。教师们忍辱负重面对一切不公正对待和评说,心理压力沉重。教师的工作时间远远超过8小时,且班级学生偏多,学科繁杂,教学任务偏重超负荷;加之多数学校仍按“升学率”“优生率”来考核教师,决定评优晋级和绩效发放;名目繁多的检查、考评、验收也使教师穷于应付、疲于奔命。近年来,我国的教育体制正进行着全面改革,诸如职称评定、教师聘任、末位淘汰、按绩取酬等等,而改革势必触动方方面面的利益。伴随着这一改革进程,每位教师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有的能适应形势需要,将压力转化为动力。但也应该承认,一些心理本身比较脆弱的教师则往往因压力过度而导致心理危机。过重的工作压力导致教师心理空间被严重挤压扭曲。“我一向不服输,过去工作再苦再累我都能忍受,可近来不知何故我开始变得脆弱、多虑,常常是事情还没开始做,便事先设想出多种后果,老是担心教不好课程,担心教学质量上不去,担心最后考不过人家……总之,考不完的试,做不完的活,操不完的心,压得我透不过气来,整日惶恐不安、心绪不宁,几乎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这反映出当前在教学任务繁重,升学压力过大,工作超负荷的现实情况下,许多中小学教师真实的生存状态。事实上,对于教师心理存在障碍的原因,据中国中小学生心理康教育课题组调查,近五成受检测的教师认为是由于“工作太累”,其中37%教师每天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事实上,从调查数据来看,教师的强迫症状、人际敏感、忧郁化以及偏执倾向都比一般人群高,具体表现为一些教师有时无法控制自己的想法、与人交往不自在、容易猜疑等。

2.教师负担过重,导致职业倦怠问题

教师工作负担过重是形成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家长、学生及社会各界对教师的期望越来越高,这无形中给教师施加了巨大的压力,迫使教师们向着“完人”的方向努力,形成了极端的完美主义观念,也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各类政治学习、教研活动、听评课活动、各类家长开放日公开课,以及各类的培训层出不穷)。一些教师力不从心,心理疲倦感油然而升。

3.教师的人际关系复杂,导致人格障碍问题

教师必须与学生、其他教师、学校管理者以及与学生家长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多重角色的扮演者。在处理各种关系中可能产生矛盾冲突,使教师激动、不安、烦恼和痛苦,如果关系长期恶化,教师心情必然沉重不仅影响工作,而且有碍心理。现在,教师普遍反映人际关系难处,据调查,某校45人,88.9%的教师认为最困难的是人际关系。有些教师在与人相处时,缺乏良好的沟通方式与能力,或无法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去适应环境的需求,容易产生身心失控的现象,导致人格异常。

教师工作的特点,使他们没有充裕的时间进行社交活动,加之他们的社交范围较为狭窄,因而社交技能与社交活动的需要不相适应,社交的成功率较低,从而使他们不愿过多地与人交往,心理上自我封闭。

重、时间紧等原因,但主要的原因还是由于教师个人存在心理障碍。

1、认知上的障碍。大部分教师独立性较强,工作中必须独当一面,因此不太重视人际交往。另外,教师整天和学生打交道,所以业余时间渴望独处。

2、行为方式上的障碍。中小学教师在长期和未成年人交往中形成特殊的态度和说话的方式、语气,当他们与其他人交往时如果不能有效地调整,就会表现得“好为人师”,使他人不易接受。长期管理年龄小的学生使教师观察细致,考虑周到,如果不有意识地调整,在与人交往中便显得繁琐絮叨,不得要领,也影响他人情绪。这些不适合与成人交往的行为方式导致教师人际交往的不成功。

3、很多年轻教师认为工作缺乏成就感,在工作中提升自己的机会较少,领导派人出去学习年轻教师出去的较少,不能很快的提升自己,另外年轻教师,特别是小科教师评聘职称较困难,需要的时间较于其他科时间要更久。社会赞美教师的是春蚕精神、蜡烛精神,强调的是奉献、责任,可是相对比较而言,却忽视了教师作为一个平凡人的需要、获得,对他们的关爱是不够的。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发展,教育领域的矛盾日渐明显。问题在于,一方面积淀下来的许多教育、教学弊端不仅没有改变,反而有过之而无不及,素质教育迟迟不能推展,在错误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作用下形成的教育环境,造成教师思想的矛盾与困惑,压抑了教师的个性发展、扼杀了创造精神;另一方面,实施素质教育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愈来愈高,加之有些教师教学技能的欠缺和素质发展的滞后性,教师无法适应与不堪重负。所以,教师心理的焦虑、困惑日渐增多,教师承载了太多的矛盾。

4、十年树木,百年育人,教师肩负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神圣职责,来不得半点马虎。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教师常常扮演的是为人师表的角色,这种职业的神圣感在客观上迫使教师不得不掩盖自己的喜怒哀乐,同时,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而教师本来也是一种普通的人,而不是纯粹的机器,我们或许有理由要求他们有超常的业务与道德素质,但不可能要求他们没有常人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没有则必然影响心理的生理节律。的确,面对家长的望子成龙、学校的以升学率论英雄以及社会的沉重期望,不少教师往往“载不动许多愁”,如不及时加以有效的疏导,长此以往,势必会使心理不堪重负。

5、教师是特殊职业,受到各种有形和无形约束,是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人群。职业倦怠也高于其他职业。

五、教师心理健康的解决策略。

1、教师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防卫工作

一是在调节、控制情绪上下功夫,通过自我情绪的调节,有意识对情绪的发生、发展加以调控,寻找有效的、适合自己的放松和排遣方式。二是教师要保持正确的处事态度。正视现实,客观公正地看待自己和他人。三是保持积极进取的良好心态,主动适应环境,不断学习掌握新的知识、新的教学方法、寻求新的发展,才能真正拥有心理的安全感。

2、建立良好的心理环境

心理环境影响心理健康水平,教师要建立良好的心理环境,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其次热爱教育事业,正确认识教师工作,自觉履行教师职责;第三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为教师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

教师心理健康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学校管理者要深入了解教师,积极创造条件满足教师的需要。一是满足教师的学习需要;二是满足教师体现自我价值的需要;三是满足教师的生活需要。

4、增强教师对挫折的耐受力

能接受困难和挫折的考验,保持人格完整和心理平衡,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教师要具有直面挫折的意识,在挫折中激发自身潜在的能力与活力,加强教育责任心,积极调整心态走出挫折。教师遭遇挫折后应认真分析挫折产生的原因,及时调整工作思路,明确是非标准,提高抵御挫折的能力。

5、正确认识自我。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教师这一职业是如今最“开放”的职业。他的工作要接受许多人直接或间接的检查和监督——学生、校长、教研员、学生家长、教育局,乃至整个社会。并且,教师自己心里也有“一杆秤”,随时随地都在监督着自己的工作,甚至比别人更严格、更苛刻。这使教师的身心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因此,教师应该树立正确而且稳定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个体只有树立正确而稳定的自我概念,才能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合理要求自己,才能正确地对待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做自己认为该做的事,了解并愉悦地接受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给自己设定高不可攀的目标。同时,推己及人,也就能够客观地评价别人,接纳并理解别人的错误和缺点,对世事中的不平、不满、不尽善尽美之处能处之泰然。这对教师心理健康是非常有利的。 6、保持乐观心态。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这是有一定道理的。科学研究也表明,笑一分钟,人全身会放松47分钟。面对工作的不顺、家庭的不和、人际关系的紧张、领导或同事的误解等问题,教师应该保持乐观心态,学会用微笑面对,以真诚对待,尽量避免正面冲突,改善不利于心理健康的客观环境。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如果从消极的角度看,可能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陷人心理困境;从积极的角度看,则可以发现事物的积极意义,从而使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所以,在审视、思考、评价自我或某一客观现实时,如能以积极的心态去对待,就有助于克服困难,使人看到希望,充满信心,保持旺盛的斗志,顺利走出人生的困境。 7、增强心理保健意识,掌握心理调适方法。教师要有心理保健的意识,要认识到心理健康要靠自己维护,一切外部的帮助都是间接的,心理医生能做的也只是“助人”。因此,教师应善待自己,帮助自己,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来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 8、合理宣泄情感。教师面对繁重的工作、复杂多变的教育对象、迅速变化的世界,难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消极情绪反应,如不及时疏导,不仅影响自身,更会投射到学生身上。 因此,教师千万不要把不良情绪闷在心里,要及时地宣泄出来。合理宣泄情感的方式很多,如,在适当的环境放声大哭,向亲友及时倾诉,打广播电台的心理热线,写日记倾吐,或者参加打球、唱歌、跳舞等文体娱乐活动,都可使紧张的情绪趋向缓和。

如果不良情绪积蓄过多,得不到适当的宣泄,容易造成心身的紧张状态。这种紧张持续时间过长或强度过高,还可能造成心身疾病。因此,教师也应该选择合适的时候、合理的方式宣泄自己的情绪。情绪的宣泄可以从“身”、“心”两个方面着手。“心”方面如在适当的环境下放声大哭或大笑,对亲近和信任的朋友或亲人倾诉衷肠,给自己写信或写日记。“身”方面如剧烈的体力劳动,纵情高歌,逛逛街,买点自己喜欢的东西等等。还可以出门旅游,从大自然中使自己的情操得到陶冶。

9、换个角度思考。“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件不好的事情,换个角度去思考,或许就会觉得并没有那么糟糕,这也是排解烦恼的一剂良方。如:丢了东西的人说:“破财消灾。”侥幸逃过一劫的人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卸任官员说:“无官一身轻。”有了这些自我安慰的理由,人们的生活就多了些弹性和韧性,凡事也就不必钻牛角尖了,由此减轻了生活的压力。换个角度看问题,常能海阔天空。 10、做到宽容待人。宽容待人,忍让当先。忍让有“三分”,健康得“七分”。吃点亏显风格,不生气就是福。作为教师特别要注重把学生视为自己的“同龄人”,放下架子,理解学生的难处,宽容学生的失误,甚至容忍学生的“无礼”,始终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还应敢于自嘲,敢于解剖自己,使自己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平等、和谐、相互尊重的氛围。在对待其他事情上也一样,退一步海阔天空,不用斤斤计较,用尊重与宽容去赢得快乐、赢得健康。

众多调查显示,目前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普遍较低与教师尚未形成成熟和完善的心理健康观不无关系。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对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创立合理的教师心理健康理论,从理论的角度来引导考证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 教师担负教书育人的重任,要培养出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儿童,教师首先要拥有健康的心理,教师的心理健康防卫工作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 俞国良,曾盼盼.论教师心理健康及其促进.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1(01).

[2] 边玉芳,藤春燕.教师心理健康内隐观研究.心理科学,2003(3).

[3] 王加绵.辽宁省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检测报告.辽宁教育,2000(9).

[4] 李百珍,王凯,李焕稳.中小学教师心理状况的调查研究.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1).

[5] 周宏.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调适.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4).

[6] 王智.我国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综述.教育学,2005(5)

[7]教师的幸福感——关注教师的身心健康及职业发展

[8]教师人际关系培养——教育者指南

上一篇:踏实工作乐于奉献下一篇:素质拓展活动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