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心理健康分析

2024-08-31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分析(共12篇)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分析 篇1

一、国外关于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进展

教师的心理健康在国外已进行了很多研究,研究成果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从事教育的老师患心理病症并没有比从事其他职业患心理病症的多;另一种观点认为教师在职业适应和生活适应方面,未必较社会上其他行业的人显得心理健康。总体说来,支持后一种观点的更多些。

20世纪50年代国外开始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研究和实践。195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Fenton教授通过对教师的实地调查,咨询校长、督学和其他教育行政人员的意见后,考查了241名教师,其中187人(77.6%)被认为是心理健康或至少对教育这项工作有良好的适应性,54人(22.4%)经各方面调查都有问题,有的患有神经症、有的在人格上存在问题。Shipley(1961)研究发现,在当时美国一般人口中约1/4情绪适应困难,而教师则高达1/3。根据美国所作的有关教师不适应症的研究,据称600名抽检者中有17.5%的教师患过度神经质或神经病,10.5%患有神经障碍症。日本的崛内敏夫教授曾调查东京市内50所小学的1140名教师,发现其中适应不佳的老师有109名,占总数的9.6%。1975年,日本的加腾诚研究指出:教师要比一般劳动者患心理疾病的比例偏重、偏高,其中神经病高出9%,癫痫病高出4.9%,头痛高出1.9%,分裂症高出0.8%。

国外对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侧重于对教师心理问题的成因研究,即压力源研究及缓解压力对策研究等。1976年9月美国《教师》杂志进行了关于教师健康的30万份问卷调查,从收回的9000(大多数是小学教师)多份中发现,84%的老师相信教学工作有危及健康的风险,75%的老师认为至少会因有关压力或紧张导致疾病而失去一些工作日,而这些教师指出,“压力”是影响他们健康的主要因素。有关调查表明,教师已体验到与职业不相称的巨大压力。戈麦池、卢维奇和米尔克是较早对高校教师工作压力问题进行研究的学者,他们将高校教师反映的许多方面的工作压力都归结为从事教学这项工作的原因。索西尼里和格若格瑞研究认为,年轻教师受到的工作压力更高,因为他们必须面对是否能够晋职的压力和期望。理查德和克瑞索克发现,女教师普遍比男教师的工作紧张感要强烈。到底有多少人因为压力原因离开教师职业难以估计,但是,有文献表明1/5到1/3的教师感受到不同程度的职业压力。Yvonne研究发现,教师中有78%的人深受压力之苦,同时认为压力可能是教师在面对和解决的最糟的健康问题之一。

国外的研究结果表明,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确实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应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教师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不容忽视的。教师是高压力群体,心理健康水平一般低于普通人群,至少比普通人有更多的诱发心理不健康的因素。从整体来看,国外关于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较为全面、深入、细致。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及操作上都给予了高度重视,作了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更多地关注了教师个体意义上的心理健康。

二、国内关于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现状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6年人才蓝皮书》指出,教师如果不改变工作时间过长、心理压力过大、存在精疲力竭的亚健康状态,许多人随时可能因为积重难返突然引发身体潜藏的疾病,进而甚至丧失生命。现在我国教师已经进入健康透支的十大行业之列,同时还属于心理健康的高危人群之一。据统计资料显示,在教师当中有15%的人常对个人健康、睡眠和工作效率感到极度忧虑;有36%的人在角色转换和社交方面不适应;62.5%的人觉得精神压力很大;81.7%的人总感心身劳累不堪;在英年早逝的教师中78.1%生前曾有比较明显的心理疾患。自1981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关于《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全球战略》的决议以来,心理卫生问题已经成了各国研究的热点。从国内已发表的成果看,在学校心理卫生方面研究最多的是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对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相对滞后,近几年来成果才逐渐增多。作者在中国学术期刊网上以“教师心理健康”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查到1994年以来发表在各类学术刊物上的论文有750篇,且从论文年度分布数量看,呈逐渐上升的趋势,这说明我国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得到了重视,研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当以“高校教师心理健康”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时,相关论文却只有59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们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关注程度不够。

(一)我国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

国内的研究主要使用国际公认的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调查结果从总体上显示,我国高校教师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主要问题:

1.生理—心理症状。研究普遍认为,高校教师心理不健康首先表现在生理方面的躯体化,如失眠、食欲不振、腰酸背痛等。并且高校青年教师躯体化的差异比较明显,躯体化水平有随着年龄和教龄的增长而降低的趋势;其次,高校青年教师的躯体化不仅反映出其主观的身体不适感,同时也表现出明显的抑郁、焦虑、敌对、强迫、恐怖、偏执。

2.人际关系问题。调查数据显示高校青年教师人际敏感程度明显高于全国常模。人际关系问题主要表现为敏感、固执、多疑、缺乏人际交往技能、缺乏良好的人际支持群体。

3.心理枯竭。主要表现为职业倦怠感。有这种症状的高校教师表现为对其工作对象的退缩和不负责任,情感和身体的衰竭,对学生失去原有的热情和耐心,不顾及学生的学习效果,对教学工作不认真,精力投入不足等。

(二)我国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研究存在主要问题

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在我国已引起人们的重视,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研究成果,但还处于起步阶段,研究基础非常薄弱,存在的问题也是明显的。

1.研究类型单一。一般性理论探讨居多,深入的调查研究少,实验研究几乎是空白。就已有文献来看,绝大多数学者都是采用静态的、横向的研究来探讨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以及与其他变量的关系,多数论文局限于纯理论分析、经验总结,缺乏对原因的作用机制进行深层次的探讨。在实证研究方面总体研究结果甚少,近年来虽然有一些专家学者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但大多都只是运用问卷、量表等对高校教师进行调查,进而考察各因素的相互关系以及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很少有量的方法和质的方法相结合的综合研究,这样不免影响了研究的深度。

2.研究工具单一。研究大多是采用SCL-90来进行的,途径单一,这势必影响研究的科学性。而且仅凭一次测查、一个量表的测评来判断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这是不能切合实际的,也必然缺乏一定的科学性。虽然SCL-90是目前国内外最具权威性的关于精神卫生的临床症状自评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但我们在研究中对其正确运用还缺乏一定的认识,而一个工具的效用取决于正确的使用。另外该量表由国外引入我国多年,存在常模老化的问题,量表所测量的内容并不一定能解释当今中国文化背景下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水平、内容等,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研究的科学性和客观性。这就要求在研究方法上加以改变,一方面,在运用心理测试和统计方法的同时,还要灵活运用自然观察、个别访谈、叙事研究等质的研究方法。另一方面,又需要加强动态研究和纵向研究,对导致高校教师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作跟踪研究。

3.研究对象样本小。国内关于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一般来说小样本小范围研究多,大样本大范围研究少,跨地区跨文化的研究及与其他群体的对比研究甚少,缺乏全面系统的跟踪研究。从研究范围来看,对高校教师考察的面不够广,更没有把高校教师队伍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综合分析,相关调查只针对极少数院校,对教师样本的选取也很难说明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从研究结论来看,关于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结果存在一些分歧,甚至相互矛盾。

总之,目前我国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还很薄弱,研究成果不多,整合性研究缺乏,这与高等教育发展与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是不相符的。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研究只有实现重大突破,并逐步摆脱对其他人群心理健康研究、特别是对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的依赖性,其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的地位才能得到真正确立。

摘要:心理健康是健康概念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指教师内部心理状态的平衡以及内部心理活动与外部世界的协调。关于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国外已经进行了很多研究,并且侧重于对教师心理问题的成因研究。国内的研究比较薄弱,研究存在着诸如研究类型单一、研究工具单一及研究对象样本小等问题。

关键词:高校教师,心理健康,健康,压力

参考文献

[1]心理学大词典(下)[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张大均,江琦.教师心理素质与专业性发展[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6):187-188.

[3]章永生.教育心理学[M].石家庄:河北出版社,2000.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分析 篇2

首先,非常感激有关领导给了我这次宝贵的学习机会,感激学生处领导的细心关注,给了我这一个重要的交流平台,希望以后能多参加这样的学习和交流,我一定会努力学习和吸取好的理论和经验,对学校相关方面的工作能贡献出自己的微薄之力。

为了加强贵州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工作,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根据工作安排,我参加了省教育厅在“贵州省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中心”(贵州师范大学)举办的2011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班。培训时间为:2011年12月4日—12月9日。培训教师为贵州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教授、副教授等。通过五天的学习我收获很大,除了学习到了专业的理论知识以外,我还从各个培训教师和同学们身上吸取了一些经验,毕竟我才是一个刚刚工作的新手,在理论方面学习还不够,经验更无从谈起,但是这一次的培训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想从以下方面来总结一下我这次培训的收获:

一、培训主要内容 12月4号,报到交流

12月5号,开办典礼,心理学及大学生心理档案建设,拓展训练; 12月6日,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其解决对策,辅导员心理健康养成与维护心理;

12月7日,改善教学水平,提高幸福指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教育系统;

12月8日,学校心理危机干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员专业成长; 12月9日,交流与学习。(以上学习课件资料见附件)

二、理论收获

学习到了心理学相关方面的知识,特别是关于大学生心理的知识。培训班拓展的材料是《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还来不及仔细阅读,几天时间大概看了一下主要标题和内容)。当然这一次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更多的是给与我经验方面的指导。

三、经验收集

1.各高校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列为公共必选课也开设心理咨询室,并且进行心理普查,参观了贵州师范大学的心理普查的仪器。特色是:多了一个读答题卡的机器,可以许多学生共同进行普查,这样节约时间。(贵州师范大学的心理测评系统用的是:心灵方舟。)

2.心理学方面的课题申报经验以及成果投稿经验。在申报心理健康课题方面各学校,各学员之间可以交流与合作。

3.心理咨询师的培训以及考试时间(每年5、11月考试)4.管理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

(1)学校、分院、辅导员三层管理,组织心理健康小组,请校长任组长。(2)各班选出心理委员,由学校心理咨询师进行定期的专业辅导,心理委员在各班起到最基础的作用,并且可以作为学生与老师沟通的桥梁。

(3)学校也组织教师成立教师的个人成长小组,每周一次,对辅导员等进行心理的疏导。教师心理健康了,学生才更可能心理更健康。

(4)每年5月25日,“我爱我”为心理健康日,有的学校把这一周定为“心理健康活动周”,比如开展心理情景剧大赛、心理形象大使之类的活动。

(5)各个高校共同开展活动,心理健康教师和辅导员经常互相沟通,学会更好的处理学生心理问题。

5.心理咨询室开展工作的一点经验:

首先,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要预约时间。其次,有的高校会在开学的时候制作并且发放心愿卡,或者叫求助卡。在遇到心理问题的时候可以拿着求助卡到心理咨询室咨询。有学校开通心理咨询热线,实践了以后,这个方法可操作性不强,遇到了电话被打爆的尴尬,没有时间解决更严重的同学的心理问题。如果发放心理求助卡,学生会比较慎用自己手上两次咨询的机会。

6.如何引起学校有关领导重视的经验(1)有的高校请书记做心理健康领导小组长(2)各分院设心理健康工作站(3)学生会成立心理健康部

(4)多邀请媒体参与,可以通过电视媒体等方式引起有关方面重视 7.申请心理健康工作的经费经验

有的高校不以单项的名义申请工作经费,比如:心理健康普查项目、心理健康日等等,他们是以计划模式申请,就是计划心理健康工作,比如学校有固定的咨询室,咨询师,还有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等等。把心理健康教育成立一个体系,一个在工作计划内的模式。

8.还有一些辅导员和心理咨询师处理小问题的交流等等。

我收获的还不仅仅是这些,还有许多心灵的触动和感动,这些让我终身受用,也让我有一个更好更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工作,非常感动有关领导给了我这次宝贵的学习机会,感激学生处领导的细心关注,给了我这一个重要的交流平台,希望以后能多参加这样的学习和交流,我一定会努力学习和吸取好的理论和经验,希望对学校相关方面的工作能贡献出自己的微薄之力。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分析 篇3

【关键词】 高校教师; 健康状况; 建议措施

【中图分类号】R78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2)10-001-02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健康问题。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竞争压力的增强,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和工作方式的作用下,人们的身心健康出现危机。高校教师是社会的精英群体,知识分子的代表,同时也是我国科研力量的中流砥柱,起着推动社会科技发展进步的重大作用,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不容忽视。所以,有必要对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进行统计和分析,提出应对的建议和措施。

1 高校教师身体健康状况概述

根据我国有关部门的相关调查可知,我国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远低于全国人民的人均期望寿命;在对全国高校的教师体检中发现总体情况不容乐观,以某高校2009-2011年对教师体检结果为例,2009年参加体检1506人,其中男性教师高血脂185人,脂肪肝297人。女性教师高血脂93人,脂肪肝65人,乳腺疾病45人,妇科疾病142人。2010年参加体检有1759人,其中男性教师高血脂185人,脂肪肝303人。女性教师高血脂44人,脂肪肝77人,乳腺疾病77人,妇科疾病173人。2011年体检教教师共有1658人,其中男性教师高血脂693人,脂肪肝704人。女性教师高血脂129人,脂肪肝143人,乳腺疾病244人,妇科疾病215人。

以上数据结果表明,亚健康群体在逐步扩大。分析产生的因素,这与教师长期的工作压力、繁重的脑力劳动、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等有很大关系。受我国的传统文化影响,绝大多数知识分子是从事脑力劳动,很少参加体力劳动中去,这部分人群的健康意识和锻炼意识很薄弱。高校教师以做好教学和科研工作来实现他们的目标和人生价值,同时也会为事业奉献绝大部分精力,这种拼搏奋斗的精神成为这些学者的工作习惯,长此以往,教师的身体状况令人担忧,这将不利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 影响高校教师身体健康的因素

影响人体健康有很多因素,那么就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以及生活工作环境的特点来分析,主要的影响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2.1 高校教师工作量比较大。高校教师的工作任务主要包括科研、教学、思想工作等很多方面。我国这几年全国高校普遍扩招,在校的学生越来越多,而教师队伍并没有相应的增加,学校增加了新的专业,教师的工作量随之更加繁重,他们用休息时间来学习和工作,为了要完成好教学任务,每天花大量的时间备课,如做课件、写教案、查资料等,还要抽出时间批改作业、研究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对于高校教师本身还要不断的自我学习,完成工作任务的另外一部分是搞科研、评职称、写论文、学计算机和外语等。做完这一系列的工作一天的休息时间也所剩无几了,这样大负荷量的工作,人体是很难消受的,教师每天都处于身心疲劳的状态。

2.2 高校教师压力比较大。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发展,给高校教师带来不小的挑战,家庭、社会、工作本身等各方面的压力严重影响了教师的身心健康。现代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快,而高校教师还担负着教学与科研的重任,这就使其身心处于紧张而疲惫的状态中。他们肩上背负着对学校、对社会、对家庭、对学生、对自己的责任,多重角色的不同变换,这些责任感和紧迫感加重了教师的心理负担。

2.3 高校教师的工作、生活等环境不理想。教师的心身健康直接受到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影响。由于教师的工作性质,每天要说很多话,又整天接触粉笔灰,导致很多教师的咽喉、肺部、鼻子、肩膀都有不同程度的损伤。还有值得关注的一点就是教师讲课绝大部分时间是站着的,长时间的站立对于下肢、腰部影响很大;教师在办公桌前进行脑力劳动,很容易导致脑部供血不足、腰椎颈椎出现问题;可以看出教师的职业特点会对身体健康状况产生很多不良的影响。

2.4 教师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由于高校教育教学的工作性质,教师没有时间在家做早餐和午餐,只是简单解决,教学和科研工作忙的时候也许就顾不上吃饭,饮食不规律、饮食质量得不到保证,这往往把教师引到另外一个误区,认为高营养的食物就等于健康,一味的追求高营养,导致膳食严重的不平衡,

引发脂肪肝、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其中有部分教师有一些不良的嗜好,比如吸烟、酗酒、通宵玩电脑等,比较容易引发心脑血管、肝、胆等疾病,从而引发各种综合症,严重危害着教师的身体健康。

2.5 高校教师普遍缺乏体育锻炼。教师大部分时间是在从事脑力劳动,坐的时间长,活动的时间非常少,但是却很少参加体育锻炼,这是因为教师的体育科学素养普遍不高,再加上生活、工作任务重、缺乏时间、没有运动场地等因素的限制,主观上又对体育运动不感兴趣、不够重视,因缺乏体育锻炼而导致体重超标、营养过剩、抵抗能力下降等不良状况。

3 解决高校教师健康问题的有效措施

高校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以及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高校教师的身体状况是否健康,直接影响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兴衰。

3.1 改善生活、工作环境。教师作为教学的第一资源,其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和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对教师的身心健康要格外关心,要为教师的教学工作创设良好的环境。除此之外,通过提高教师待遇、改善工作条件、建立公正合理的评价体制等一系列措施来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和工作负担。学校要以教师为本,对教师的管理也要采用多表扬、多鼓励的策略,使教师不自觉的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校方要充分尊重教师意见,建设一些可供教师休息和活动的地方,以此来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和工作负担。采取其他措施比如开办一些教师文艺活动、体育活动等,激发教师对工作的热情。国家也可以发挥其巨大的作用,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资,提高教师的工作待遇和社会地位,使之更人们的尊敬。

3.2 建立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高校教师要树立科学、健康、乐观、文明的生活观念,努力改变以往的不良嗜好,避免不利于健康的生活习惯,注意合理平衡膳食。要学会科学的安排学习工作的时间,要给体育锻炼留出一定的空间,要努力使自己的生活充实而有意义,尽量避免消极的情绪。放慢、理清自己的生活节奏,努力使自己的生活丰富、充实又富有情趣,学会自我调节,工作生活要张弛有度,劳逸结合,从而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

3.3 教师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体育锻炼对于身心健康都是有好处的,对于以脑力劳动为主的高校教师来说,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转移注意力并调节情绪,也可以使大脑的中枢神经得到适当的休息,使疲劳感渐渐消散,达到劳逸结合的效果。与此同时,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还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释放生活和工作中的压力,进而提高教师的健康水平。

3.4 培养高校教师健康的心理。人体的健康分为两部分,一是身体健康,二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往往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根据有关调查显示,心理健康不仅能够帮助人们走出逆境,而且还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如果一个人心理不健康必然会影响其身体健康。所以教师自身要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在实际教学工作中难免会面临压力,教师要善于化压力为动力,始终保持高昂的教学热情和教学活力。另外,教师好要加强自身的思想修养,更新教学观念,正确处理自己与学校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努力提高自己对工作的适应能力。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在工作中都应该保持一个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积极的处理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高校教师应该对自身的健康状况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高校教师只有拥有健康的身心,才能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为国家的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徐桂玲.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8(15):137.

[2] 胡华成,陈国元.我国高校教教师健康现状、影响因素及预防对策[J].医学与社会,2006(4)

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压力分析 篇4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压力,调适

1 高校青年教师面临的心理压力

1.1 职称晋升的压力

高校青年教师一般都有远大抱负, 都希望自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晋升较高的职称。但高校内人才济济, 职称晋升方面的竞争很激烈, 晋升压力很大。据调查, 在目前聘任制下, “大学教师的晋升制度”是引起大学教师心理压力和困惑最主要的因素。

1.2 教学工作方面的压力

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增加, 高校教师的工作环境虽得到日益改善, 但是存在资源分配不均的现象。由于课时费不高、课题较多等方面的原因, 高校一些中老年教师都不愿意多上课, 繁重的教学任务往往就落到青年教师的身上。

1.3 科研工作方面的压力

从目前情况看, 高校一般对本校教师都有一定的科研任务要求, 对聘期内高校教师科研成果的质量和数量均有量化的考核标准, 并直接与高校教师的收入挂钩。但另一方面, 高校青年教师往往在学术上的积累不够, 科研水平有限, 难以写出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有时因为职称不高, 学术论文也不容易发表。

1.4 经济方面的压力

大部分高校青年教师职称低、资历浅, 收入水平自然不高。然而, 他们却面临着赡养老人、谈朋友、买商品房、结婚生子、供子女上学等多方面的经济压力。

1.5 人际交往方面的压力

大多数高校青年教师社会阅历浅, 在待人接物方面正义感强, 但缺乏辨证思考;对出现的不合理现象深恶痛绝, 但缺乏长期性、复杂性的思想准备, 不愿迁就和屈从, 刻意追求自己的独立人格, 因而, 易为他人所误解, 这造成许多高校青年教师交往上的障碍。

由上我们可以看出, 高校青年教师面临多方面的心理压力。而这些压力对他们的教育教学、健康成长都不利, 因此我们需要对他们的心理压力加以适当的调适。

2 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压力调适

2.1 教师个人要积极进行自我心理调适

“解铃还须系铃人。”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压力的释放, 还要靠青年教师从自身的调整入手, 掌握自我调适的方法和技巧, 用理智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

(1) 在看到事物不利方面的时候, 要积极改变认知, 看到它有利的方面, 不断增强信心, 调整自己的不良情绪。另外, 我们还可以调节适当调节自己的行为, 多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 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2) 青年教师要重视自身心理健康和保健工作加强自身修养, 进行良好的心理调适, 提高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正确认识自我、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悦纳自我, 塑造健全的人格。

(3) 要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理解、支持学校和领导的整体工作, 主动加强与同事、学生的沟通与交流, 建立和谐的同事关系、师生关系, 营造宽松的生活氛围。

2.2 高校要帮助青年教师化解心理压力

高校管理者应高度重视青年教师的压力问题, 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青年教师共同关心的问题, 为他们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创造良好的生活氛围。

(1) 关心高校青年教师的成长与发展。高校应建立青年教师培养体系, 强化岗前培训, 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 指导青年教师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建立高校青年教师科研基金, 加强科研设备的投入, 组建老中青相结合的科研团队, 对他们从事科研活动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 鼓励青年教师积极进行科学研究。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制度、激励机制, 对教师的努力进行积极反馈和表彰。发挥高校相关职能部门的作用, 及时帮助教师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2) 给青年教师提供有力的专业心理援助。高校要经常组织青年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检查, 及时发现和矫正他们的心理问题, 治疗他们的心理疾患, 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有目的、有计划地对青年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定期请专家为青年教师做专题讲座, 传授应对压力的有效策略, 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成熟度。

(3) 开展有益活动。高校除了举行大型运动会、文艺表演外, 还应鼓励各院系多开展有益活动。在院系教师办公的楼层或是主要教学楼, 可以建立小型教师活动室 (如乒乓球室、象棋室) , 供教师课后娱乐之用。这些场所的建立和活动的开展, 有利于增进同事之间的友谊, 又有利于帮助青年教师释放工作、生活方面的压力。

2.3 国家和社会要帮助青年教师减轻心理压力

适当增加教育投人, 改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工资收入、住房等方面的待遇, 减少他们的经济压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完善教师资格制度, 按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要求教师, 科学合理公正地评价和处理教师业绩和取得的各种成果

参考文献

[1]谢倩, 陈谢平.论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压力与调控[J].中国成人教育, 2007, (5) .

高校教师心理契约进展研究论文 篇5

关键词:高校教师 心理契约 维度 内容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Teachers Psychological Contract

Li Yanxia ,Wang Qiaoli, Shanbin

(Ningxia Medical University, Yinchuan 750004, Ningxia, China)

Abstract:As a special knowledge-based group, university teachers are new strategic partners linked by economic contract and psychological contract with university organizations. When the two sides establish a stable and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on the basis of their mutual trust and understanding from the psychological point of view, it is conducive to the common development between colleges and teachers and achieve “win-win” situation. Due to its unique subjectivity, dynamic and development, psychological contract of university teachers is the assumption of responsibilities, rights and obligations and Subjective expectation,and a psychological dynamic responses to changes in organizational activi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ew progress of psychological contract of college teachers from the aspects of dimension, content and formation stages.

Keywords:College teachers Psychological contract Dimension Content

前言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基、强教之源。教师和高校之间不单以书面合同为联系,而是以经济契约和心理契约为纽带的新型战略合作伙伴,从心理上建立起彼此信任和理解的感情基础,才能达成默契和信任的合作关系,从而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1]实现各自的目标。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浅析 篇6

[关键词]高校教师 心理健康 调控策略

[作者简介]盛瑶环(1970- ),女,江西高安人,江西赣南医学院副教授,从事人体解剖学教学与科研工作;叶金花(1973- ),女,江西赣县人,江西赣南医学院实验师,从事分析实验教学与科研工作;李启华(1969- ),男,江西上尤人,江西赣南医学院副教授,从事人体解剖学教学与科研工作。(江西 赣州 341000)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32-0145-02

一、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教师心理健康是教师完成工作职责的前提条件,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比常人更好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健康的心理是教师良好身体素质的必要条件,心理上的健康会有效增强身体机能进而促进生理健康;另一方面,教师心理健康与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密切相关。只有教师处于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才能充分发挥其主动性与创造性,取得令人满意的工作效果。

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教师搞好教育教学、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效率的保证。心理健康的教师,对学生充满着爱和信任,不断地鼓舞和激励学生;对教育教学积极、热心,敢于改革,大胆探索,面对失误和失败,能坦然接受,把失误和失败看成是新的起点,吸取教训,从头再来,目光永远朝前。根据国外的研究表明,教师的智力超出某一关键水平时,它就不再起显著作用,而其他认知因素或人格特征就起着更大的决定作用。在教师学历已基本达标的今天,教师职业的成就、教学效果与教师的人格因素有着密切关系,而心理健康是良好人格的核心。

(二)学生成长的需要

教师心理健康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保证,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教育是促进学生知、情、意和谐发展的主要活动,教师是实施教育活动、以学生为活动对象的主体,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而心理健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内容。教师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的社会性和人格品质的发展。只有心理积极、健康的教师,才能创造出一种和谐与温馨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心情愉快;如果教师情绪紧张、烦躁、忧郁,就会产生一种紧张与压抑的学习气氛,使学生惶惑不安;教师存在的心理情绪问题及其不适宜的教育行为也会直接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使学生过度焦虑、压抑或抗拒、逆反,进而影响学生人格、情感的健康发展,并极易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丧失学习与行为努力的动机与进取心,因而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效果。

此外,教师的心理健康还直接关系到教师能否拥有健康、幸福的人生。因为教师心理健康不仅会直接影响教师的人际交往态度与行为,影响其师生关系、同事关系,而且还会影响其家庭关系、家庭生活氛围与质量。

二、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就是指人具有完整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及较高的社会适应能力,它包括情感特征与意志特征、正常的认识、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等方面的内容。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日臻完善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具体标准为:第一,对教师角色的认同。勤于教育工作,热爱教育工作,在教育岗位上能发挥自己的智能并获得满足感。第二,对自己有客观的了解,悦纳自我,有正确的荣誉观、名利观。第三,有自我管理和调解情绪的能力;不将生活中不愉快的情绪带入课堂,不迁怒于学生;不将工作中的不良情绪带回家庭。第四,同事、学生关系协调,尊重关心每一个学生。第五,与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觸、有效的适应。

三、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它主要包括:职业倦怠,心理疲劳;烦躁、忧郁、紧张、焦虑;情绪不稳定甚至失控;行为偏差;适应不良;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人际交往障碍和职业压力感。女教师的焦虑倾向高于男教师,而男教师的职业稳定性低于女教师。中老年教师的强迫症状和躯体化倾向比较明显,而青年教师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人际敏感、偏执等方面。

四、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教师心理健康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动态过程,包括许多相对独立的特质。笔者认为,社会因素、职业因素和个人因素,这三方面是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其中,社会因素包括:教师的社会地位相对来说还比较低、社会对教师要求过高、教师的劳动强度与所得待遇不相称、职称评定竞争激烈以及学校领导对教师心理健康的忽视等;职业因素包括:教师的角色冲突多、教师工作负担重、职业倦怠和生活空间狭小;个人因素包括:人格障碍、生活变化以及个人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不足等原因。从主客观方面来分析教师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观方面的原因有:教师的人格特征、自我认识以及成长经历等因素;客观方面的原因有:家庭、社会对教师的过高期望、工作繁重,回报相对较低、工作环境不理想以及角色冲突等因素;主客观融合方面主要指的是外界环境的冲击,包括信息源的多元化与教师知识和技能的老化及缺乏信息化所要求的工作设备所带来的紧张和焦虑、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贫富差距的增大和教师经济收入偏低而引发的不公平感、社会提供个人发展机遇的增多和教师对本职工作不安于现状的心理冲突等因素。

(一)知识更新的压力

我们处在一个知识爆炸、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社会。高校教师作为知识、信息的创造者和传播者,需要不断地学习最新、最前沿的科技知识才能满足自身发展以及学生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才不至于被时代所淘汰。因此,高校教师在知识更新方面有非常深刻的压力和危机感。很多高校教师采用继续深造的方式,比如攻读博士学位、进博士后流动站等方式来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减轻自己在这方面的压力和危机感。但这种继续深造使得高校教师本来就相当忙碌的工作和生活变得更加忙碌,他们的心理压力仍然巨大。

(二)家庭的压力

近几年,高校改革取消了原有的住房分配制度,改变了以往的医疗保险制度,教师工资份额加大,但工资水平却没有明显的提高。高校青年教师一般平均每月的收入大约在2000元左右,而一般居民住宅房价在每平方米4000元左右。这样残酷的现实对于面临着恋爱、买房、结婚、生子,上要赡养老人,下要供养子女的青年教师来讲,必将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

(三)人事制度改革带来的压力

以往,高校相对而言是一个安稳的象牙塔,年纪大的教师基本都评上了教授、副教授,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都较高,压力相对较小。现在各高校都破除了“职务职称终身制”,实行了“聘任制”,教师收入因职称、资历等拉开了越来越大的差距。受冲击最大的是青年教师。因为他们年轻,在职称方面由于年限的限制上不去,收入自然也就上不去。再如,在申报一些重大科研项目方面,青年教师由于资历浅、职称低,即使有较高的科研水平,也没有资格去竞争一些科研项目。在本身收入低,同时又得不到科研项目资金支持的情况下,要真正做出科研成果就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了。但又不能不搞科研,如果不搞科研,将来即使评职称的年限到了,也评不上职称。在这样一种相互矛盾的境况之中,青年教师普遍都会有巨大的心理压力。

(四)工作的压力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教育理念、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给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这些都为高校教师增加了无形的心理压力。

五、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策略

导致高校教师心理压力的因素来自社会、学校和教师本人。因此,压力的缓解也需要社会、学校、教师本身等各方面共同采取适当的措施。

(一)建立良好的社会环境,降低高校教师心理压力

国家应制定相应的法规和政策,提高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切实增加教育的投入,改善教师工作、学习和科研的环境,支持教师的大胆创新。提高教师的工资收入,使他们的学历、劳动同所获得的工资收入相一致。同时在住房、医疗等方面享受特殊待遇,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二)高校要帮助教师化解心理压力

帮助教师排解心理压力带来的困扰是学校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第一,学校要在精神生活上给予帮助,使教师以积极的态度与周围的客观环境融合。第二,高校应建立良好的管理机制。管理部门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对教师要热情关怀。针对他们上进心强、热情好学、希望得到信任和重用等特点,在工作中应充分给予赏识和信任,支持他们大胆工作,赋予重任,同时应对他们进行精心培养和引导。第三,高校应为教师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及时了解教师的心理动态。当教师由于心理压力而产生愤怒、抑郁等不良情绪时,要设法让教师把这些情绪释放出来,并提供适宜释放情绪的环境。第四,学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在校园中创设良好的群体心理氛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让教师之间、师生之间、领导之间充满信任和友谊;鼓励教师之间、师生之间进行合作性教学,提倡教学相长,建立平等、民主的同事关系和师生关系。

(三)高校教师心理压力的自我调适

1.高校教師应学会驾驭压力,采取积极主动的方式来应对压力。要认识到压力及其反应不是个性的弱点或能力的不足,而是人人都会体验到的正常心理现象。应采取积极主动的压力应对模式,自觉地调整自己,积极主动地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2.高校教师应加强对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加强对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并自觉地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解决自己的日常心理问题中去,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使自己始终保持一个健康的心态。

3.高校教师应学会放松自我,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必须要学会放松自己的紧张情绪,注意劳逸结合,为自己的不良情绪和压力寻找到适当的发泄方法。调整好自己的作息时间,尝试新的爱好,科学、合理地饮食,积极进行体育锻炼等。

4.高校教师面对巨大心理压力时,应主动寻求他人的帮助和支持。当面对巨大心理压力时,父母、夫妻、知心朋友以及社会上的其他人士,比如心理咨询师都可以给予相当的帮助和支持,缓解高校教师的心理压力。

[参考文献]

[1]阿娜.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分析与对策[J].前沿,2006(2):184.

[2]刘卫萍,钱旅扬.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分析[J].实用全科医学,2006,4(2):202.

[3]史美清.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压力不容忽视[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18(2):99.

[4]陶芳芳,尹平.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医学与社会,2006,19(2):29.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分析 篇7

关键词: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心理调适

由于教师承担着培养人、教育人、塑造人的特殊任务, 因此教师的人格和心理健康水平对学生的成长和成才产生重要的影响。因为高校女教师在高校教师中占很大比例, 所以高校女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必须引起关注。

一、高校女教师心理亚健康状况

高校女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中的特殊群体, 她们在高校教师队伍中占有重要地位。《事实与数据》显示:在高等学校中, 女教师比例达40.7%, 在高校这个竞争激烈的特殊场所, 她们与其他男教师共同奋战在高校的一线岗位。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高校女教师面临着来自社会、职业的激烈竞争, 还面临着家庭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种种压力, 使得她们较其他女性来说更容易产生较多的困扰, 出现心理危机。其具体表现如下。

一是压力大。我国的“男主外, 女主内”社会文化背景, 使高校女教师承受着比男教师更为沉重的工作、生活和精神负担。她们既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体力量, 又是家庭中的主妇;既要干好本职工作, 又要面临较多的家庭问题;既要赡养老人, 又担心孩子的升学和就业问题。工作、生活的双重压力使她们在心理上出现不良症状, 诸如失眠、焦虑、抑郁、暴躁等。

二是矛盾多。知识女性的成长过程中会经常出现诸多的矛盾冲突:一方面想成为贤妻良母, 另一方面又想在事业上有所建树。她们要上很多课, 要进行教育管理与科研, 要培养较强的实践能力, 要具备“双师型”的素质……在繁重的工作任务压力之下, 她们一方面想利用一切机会为自己“充电”, 为自己的发展寻找更广阔的平台, 另一方面又无法完全摆脱家庭、子女等问题的困扰, 在事业与家庭的天平上, 不知道如何平衡而陷入矛盾中。

三是焦虑深。高校女教师在教书育人中都有强烈的事业心, 但在高校, 女教师与男教师在职称评定、提高学历上处在同一条起跑线, 当男教师轻松地完成学历提高、职称晋升时, 被事业、家庭、子女、老人等问题搞得精疲力竭的高校女教师, 心中的焦虑感就会像腐蚀剂一样, 影响到她们的身心健康。

四是较封闭。由于高校教师工作的特殊性, 使她们长期处于封闭的狭小生活空间和被动地位, 一些人的注意力更容易集中于狭小的日常生活中, 形成一种狭隘心理。面对复杂的人际交往不知所措, 对别人的冷淡不能察觉, 对别人的热情心存猜忌;面对有矛盾、有分歧的同事, 嫉恨心理强, 往往抓住一件小事不放, 缺乏宽广的胸怀与包容的气度等。

全国妇联和国家统计局联合组织实施的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显示:在上海高校女教师中, 时有失眠现象的占44.8%, 时有身心疲惫之感的占58.6%, 时有烦躁易怒情绪的占54.9%, 常感到体力不足的占48.2%。专家认为, 相当一部分高校女教师已处在亚健康状态, 她们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程度不容乐观。在河南、广东、上海、贵州等地的高校教师心理健康调查分析中, 都报道女教师心理健康问题高于男教师, 故应引起重视。

二、高校女教师心理亚健康状况原因分析

现代社会竞争压力加剧, 社会节奏加快, 都会直接影响到高校女教师的心态与健康。高校女教师不仅要面对社会大环境的压力和高校内部环境的因素, 还有女性自身的和家庭的因素, 她们所产生的心理问题是多方面的而且是复杂的。

1.来自社会的压力

目前我国已跨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许多学校的扩招使高校不堪重负。教师承担着过重的课程与科研任务, 得不到休养生息。而这一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强、思想多元化, 使得教书育人并非易事。教师如果对一些问题处理不好, 就会带给自己很大的精神负担, 成为心理健康的隐患。

2.来自职业的压力

随着近年来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 高校已成为一个竞争激烈的场所。对高校教师的资格认定、职称评定以及考核越来越严格, 教师必须努力将自己的学术水平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才能不断适应职业需要。高校教师在平时除了完成本职教学工作之外, 还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从事科研工作。而高校改革对教师的学历要求也越来越高, 这无形中也增加了许多高校教师的工作压力。他们从中感受到强烈的急迫感、危机感。而从高校教师的工作性质看, 他们的劳动是属于培养人才的复杂劳动, 需要高强度的脑力消耗, 工作压力不容易消除。这对高校女教师也不例外。

3.来自家庭的压力

高校女教师要承担家庭与社会工作的双重任务。在当前高考制度引发的升学压力之下, 家长一般都要抽出许多时间、精力用于子女的学业教育, 时时要为子女的身心、学业操心。而许多高校女教师的丈夫也正值事业的高峰期, 希望妻子能做个贤内助。这就意味着女性要承担更多的家务劳动。此外许多女教师还会面临夫妻之间的情感压力, 事业、家务、子女、老人等诸多的事务占据了她们生活的大部分时间, 使她们难得经常与丈夫一起交流思想、感情, 更少有时间单独在一起娱乐。夫妻间吸引力减少, 夫妻关系不和现象时有发生。

4.来自人际关系的压力

由于高校里教师承担着过重的工作压力, 使得他们少有时间去进行相互的人际交往和进行娱乐活动。长期处于封闭狭小的生活空间, 使女教师的心理压力得不到缓解, 甚至一些人形成了不良的性格特征, 如被动、消极自卑、目光短浅、虚荣心和嫉妒心强等心理特征, 构成了妨碍自己成功的因素, 也影响了自己的心理健康。

三、维护和促进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的对策

解决高校女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 需要个人、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

1.自我心理调适

所谓心理健康, 可以简单地归纳为一种持续时间长、积极的心理状态。一般应从三个角度来判断人的心理是否健康:一是正确认识自我;二是悦纳自我;三是经常调适自我。因此高校女教师对于自身情况应予了解和接受, 并不断地进行自我心理调节, 这是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必然途径。

(1) 要学会了解自己。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 对自己应有清醒的认识, 辩证地看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树立较为客观的自我意识。高校女教师要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 认识到女教师并不比男教师差, 某些方面女教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2) 悦纳自己。高校女教师要想在事业上与男教师齐头并进, 或者获得发展的机会, 付出要比男教师更大。因此, 她们应该解决好自身多重角色之间的不协调。事业与家庭并不矛盾, 丈夫、子女并不是自己事业的绊脚石, 高校女教师也可以在事业、家庭中寻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途径。前提是要处理好家庭与事业的关系, 平衡好自己的感情砝码, 使家庭美满成为成就事业的坚强后盾, 取得事业、家庭双丰收。

(3) 进行自我调节。首先注意生活节奏。人的生理和心理活动都是有规律的, 长期的紧张学习、工作也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因此要忙里偷闲, 张弛结合。其次重视身体锻炼。每周进行适当的体育运动, 既能增强体质, 还能调节情绪, 消除心理障碍, 从而增进心理健康。再次灵活调整人际关系。教师的社交范围普遍狭窄, 人际互动非常有限。高校女教师应该利用身边现有的教育资源, 广交朋友, 取他人之长, 补自己之短。这样既扩大视野, 满足归属感, 有时也可将自己的压力和烦恼向朋友宣泄, 不失为缓解心理压力的好方法。

2.社会和学校的重视和关心

(1) 学校重视。学校应给教师营造一个平等、安定的环境, 重视女教师生理和社会特点, 充分认识到女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适当减轻她们的劳动强度, 维护她们的基本权益。注意建立合理的评估体系, 在制定教学和科研相关的工作指标时, 应注意切实可行。实行人性化管理, 关心她们的家庭生活, 帮助她们解决家庭困难, 排除她们的后顾之忧。扩大女教师的参与权和决策权, 积极听取她们的意见。同时, 学校应组织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娱乐活动, 及时帮助女教师缓解压力, 让其真正感觉到地位的提高, 使她们身心愉悦。国外许多研究发现, 学校领导的帮助与支持是教师社会支持系统中很重要的部分, 学校管理者的支持与关心能有效地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 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

(2) 社会关注。全社会都应关注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 特别是女教师的心理健康。政府应制定各种政策来提高高校女教师的地位, 充分发挥妇联的作用, 为她们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舆论环境, 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和职业保障, 减轻她们的工作压力, 使女教师在一个被爱、被理解、被尊重的氛围中工作, 以提高其工作积极性。为了更好地发挥高校女教师的潜力, 让她们身心愉悦地工作、学习、生活, 也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为了全民健康素质的提高, 全社会都应关注高校女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 通过各种途径来提高她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范存欣, 马绍斌, 等.高校教师心理亚健康及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 2004 (3) .

[2]陈慧.高职女教师再发展心理障碍解读[J].职业教育研究, 2005 (9) .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分析 篇8

一昆明市高校教师心理压力的现状

本文采用已经过信效度检验的自编昆明市高校教师心理压力问卷, 抽取了来自昆明市五类 (含“211”工程院校、公办本科院校、民办本科院校、公办高职高专院校和民办高职高专院校) 11所高校的教师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 收回有效问卷695份, 占发放问卷比例的69.5%。另外, 因个别类型的人数太少而不予统计, 如丧偶。共采用693人的有效数据, 占发放问卷的69.3%。所有数据运用SPSS18.0软件统计。

调查问卷中评价心理压力的相关因子主要分为8个维度:工作保障和负荷、职业发展和自我期望、生活保障、家庭生活、人际关系、躯体化、情绪表现及行为表现, 并附有杨廷忠教授研制出的中文知觉压力量表作为校标检验和两道主观自述题 (是否还有上述项目未提到的心理压力和你认为缓解和解决你心理压力的最佳途径是什么?)

1. 压力总体情况

利用χ2检验法对实测分值等级次数与理论等级次数分布进行吻合性检验得知, 在昆明市高校教师中, 心理压力极大和心理压力极小的教师都有, 但为数不多, 绝大多数高校教师处于中等水平的心理压力状况。

2. 压力来源及表现

对高校教师心理压力影响最显著的因素分别是:职业发展与自我期望、生活保障和工作保障与负荷, 心理压力给高校教师带来的生理、心理和行为上最明显的消极反应是躯体化表现 (如精力下降、记忆力减退、视力下降等) 和情绪行为表现 (如焦虑、烦躁、郁闷、对别人苛刻和不信任、判断力降低、丧失对兴趣的追求和强迫症等) 。

3. 压力差异

以学校性质、性别、年龄段、职称、学历、岗位、学科、婚姻状况等不同因素为自变量, 高校教师心理压力总分和各维度压力得分为因变量, 进行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 得到结果见下表:

第一, 昆明市高校教师心理压力状况因学校性质和职称的不同而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 且不同学校性质和职称的高校教师心理压力来源和压力带来的负性反应表现来自多个方面。民办高职高专院校、“211”工程院校、民办本科院校教师压力分值较高, 并且认为在工作保障和负荷 (如工作多、任务重、难度高和时间紧的压力) , 生活保障压力维度, 躯体化维度和情绪表现等方面有很大的压力, 公办本科和公办高职高专院校教师的压力分值较低。

低职称教师在职业发展、自我期望和生活保障方面比高职称教师有更高需求;而职称越高的教师比低职称教师有更大的人际关系压力和躯体化压力。

第二, 性别、年龄、职务、学历、学科专业和婚姻状况这几个因素对引起高校教师心理压力的差异性, 分别为:男教师比女教师在生活保障、家庭生活、行为表现方面压力更大;青年教师比中老年教师承受更大的压力;专职辅导员有最强烈的职业发展需求;行政人员和多岗位兼职教师躯体化表现最明显;学历的高低与职业发展自我提升的要求呈正相关关系;艺术类、文史政法教育类、经济管理类教师在躯体化表现和情绪表现方面比外语类、理工医学类教师明显;离异的教师比其他老师各方面的压力稍高。

二昆明市高校教师心理压力产生的原因

1. 社会环境的压力

首先, 教师的职业责任极大。社会、家长把“望子成龙”的期望全部寄托于学校的教育, 且教师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多样化冲突无法良好调控时, 给教师带来了极大压力, 随之产生心理障碍;其次, 知识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特别是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更苛刻的职业要求, 例如要求博士学历、教授职称、高端科研成果等;再次, 民办院校与公办院校教育管理体制无法相比, 给民办教师带来工作强度、福利待遇、稳定性、人际关系等方面更大的压力;最后, 随着大学城、职教园区等的扩建, 新老校区交换过渡建设初期, 交通、购物等资源建设还不完善, 给高校教师带来极大不便。很多教师的大多时间耗费在老校区到新校区往返的途中, 对家庭事务的分担造成一定影响, 也加深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

2. 学校方面的压力

第一, 任教方面的压力。特别是中青年教师基础知识和技能不扎实, 教学经验不足, “双师型”技术匮乏, 从学校毕业到走上讲台“十年磨剑”, 有一个长期磨合、成长、成熟的过程, 加之现在的学生信息知识面广、个性鲜明, 不再一味将教师课堂所讲的当成权威, 反而有自己的见解, 会出现优秀学生“问倒老师”、厌学学生逆反不学, 造成教师的精神紧张和“怨教”。另外, 超课时的压力 (民办院校尤为突出) , 有教师每周多达三十多节的课时, 从早上到晚, 让教师苦不堪言, 觉得自己像一个“上课机器”, 容易出现嗓子痛哑、头晕头疼、腰酸背痛、关节炎、胃炎等不良疾病。

第二, 科研压力。职称的评聘是教师生存的命根, 但没有国家课题、核心期刊、著作三个作品代表不能评高职称。一方面超额完成各项教学任务, 一方面加班加点搞科研, 再加之“囊中羞涩”, 让中青年教师“事业出彩”的概率既难又少。高校教师还要为本校进行的教学质量工程的多个项目贡献力量。许多教师都承担着多岗位的职务, 还被迫接受许多临时性任务, 经常一项事情还未结束, 其他事情接踵而至, 让许多教师打乱原有计划安排, 不停应付, 经常在晚上和周末加班, 倍感身心疲惫。这也是对家庭照顾不周、产生矛盾的重要原因。

第三, 学校的考核。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和知识信息更新速度不断加快, 学校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标准的普通话教学, 熟练的计算机操作, 较高的外语水平, 岗位和工资与职称、学历、科研、考核绩效等挂钩。面对现代社会、学校对教师的业务素质、能力素质和魅力素质等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 教师有一种力不从心的焦虑感。

3. 待遇及生活压力

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低、教师的劳动付出与收入回报不成比例。目前, 除了部分高职称、高级引进人才教师和中层以上干部的工资福利待遇较好外, 昆明市大多数高校教师年收入水平也仅在2万元~4万元, 处在社会各行业年收入的较低水平。加之社会物价飞涨、房价飙升、医疗费用居高不下, 家庭里上有老、下有小需要赡养和抚养等因素, 大多数教师的工资不能完全满足家庭的开支。国家自1999年至今连续多年在高校进行扩招后, 学生人数不断增加, 但教师数量的增长并未与之相匹配, 从而造成教师付出成倍的劳动, 但教师的工资并未大幅度增长, 超负荷的工作与教师工资收入不成比例。职业收入的横向比较让高校教师产生了极大的不公平感。高校教师与政府机关公务员以及企业、事业单位中层以上管理人员相比较, 甚至与部分社会自由职业打工者相比, 收入水平相距甚远。

三缓解高校教师心理压力的建议和对策

1. 寻求社会支持——国家和社会政策方面

第一, 坚持教育公平的原则, 缩小公办与民办高校办学政策待遇的差距。民办学校在办学经费资助、用地、人才待遇、社会保障等方面得不到强有力的支持, 再加上我国教育公益事业发展较慢, 民办高校得不到足够的国家和社会支持, 使得民办高校长期处于弱势地位。国家应对教育部承认的合法民办高校给予一定的政策、财政、师生待遇等方面的扶持, 并对“法律政策上的平等”和贯彻执行中的“实际上的不平等”的“反差”问题, 进行“校正”。

第二, 为教师的生活和工作保障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学校应通过各种渠道增加教育投入, 切实改善教师的工资收入、住房、医疗等物质待遇;加大学校软硬件建设的扶持力度, 让教师能在一个具有良好工作条件的环境中工作。引导高校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业绩评价制度, 让教师获得公平感和信任感。

第三, 重塑社会对教师职业的正确认识。社会各界人士及民众应对教师的职业责任和心理压力以及生活状况多一分理解和支持, 认识到教师和普通人一样, 有许多正常的需求, 如生存的需要、被人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等。应纠正高校教师是个“轻松职业”的片面误解。全社会应倡导尊师重教, 使教师在一个被关爱、被理解、被尊重的环境氛围中, “减负”从教。学生的教育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三者有机结合, 只有“齐抓共教”, 才能全方位地提高育人的系统工程质量和水平。

2. 改善学校管理的内部环境

第一, 识别、改变或消除压力源。学校管理者在管理工作中自始至终要重视考虑各岗教职员工的心理状态, 要把关注、了解、调整教职员工心理状态作为管理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 绝不能忽视教职员工的心理状态。但是要真正解决教职员工的心理问题, 还是要在制度安排的建立上充分考虑教职工的心理健康, 只有在制度的建立上考虑了员工的心理健康, 才能减少工作中许多不必要的摩擦与纠葛。笔者认为: (1) 要做好“事”与“情”适度结合, 加强组织沟通; (2) 要做好“人”与“事”的最佳配置, 应避免和减少教师人际关系中不必要的矛盾冲突; (3) 要力求“绩效与酬劳”待遇的合理分配; (4) 处理和把握好改革与稳定的协调关系。

第二, 减轻压力带来的不良后果。高校员工大多是深受人文精神熏陶的人, 非常注重一种和谐、积极向上的氛围和环境。学校可以向老师提供丰富的图书资源、定期组织教职工假期旅游、每周给教职工一定时间进行形式多样的身体锻炼活动、定期组织部门竞赛型晚会和活动, 让教职员工在娱乐中体验团结、亲密、拼搏和荣誉。和谐、宽松的校园环境可以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营造亲密、友好的群体气氛, 有张有弛的工作节奏, 无疑会使人的心理状态平和、安详, 更专注于工作。

3. 提高个体认知——高校教师自身的心理调整

专家指出, 作为一个特殊的教师个体, 导致其压力的主要来源对他或她来说都是独一无二的, 并且这将取决于他或她的个性、价值观、技能与环境之间精细复杂的交互作用。教师单凭个体的力量, 要消除压力源是基本不可能的事, 所以只能提高自身对压力源的认知水平。高校教师要学会对自己所处的情境和压力作积极的控制和评价, 形成对情境的理智反应。要调整思想认识, 学会行为的自我控制;加强时间管理, 抽时间进行自我提升;学会放松和宣泄, 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扩大人际交往, 接受别人帮助和帮助别人。

4. 出现严重心理问题时, 不要忌讳就医, 要积极配合治疗

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 各项压力的增多, 心理亚健康的人群逐渐增多, 人们也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 能积极寻找缓解心理压力的方法, 不再把心理问题看作是一种见不得人的病, 如果自己无法缓解压力并且出现了以下行为, 那就非常有必要去医院寻求医生的帮助, 给予适当的药物控制和对症的心理疏导方式。

摘要:本文通过对昆明市高校教师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特点、心理特质及其压力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的问卷调查。进而研究和分析造成其心理压力的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和成因, 并提出了缓解高校教师心理压力的有效建议和对策, 旨在指导高校教师正确面对心理压力, 增强调节能力, 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搞好教学与科研工作以及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

关键词:高校教师,心理压力,分析,对策

参考文献

[1]苏琴.试论高校教师心理压力产生的因素及调适[J].科学咨询, 2008 (3)

[2]李逢超.高校教师工作压力源量表的编制[D].山东师范大学, 2008

[3]王海翔.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压力的调查分析及对策[J].宁波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4 (5)

[4]任登波、王光琼.高校教师心理压力产生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 (高教研究) , 2007 (4)

[5]邵光华.国外教师压力研究综述[J].比较教育研究, 2002 (11)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分析 篇9

关键词:陕西省,高校,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对策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陕西省10个地市20余所高校的200名体育教师作为调查研究对象。其中男教师111名, 女教师89名。研究对象的年龄均在18~49之间。

2. 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

收集我国有关教师心理健康方面的相关文献20余篇, 获取有关的论据材料。

(2) 问卷调查法

采用SCL-90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

(3) 数理统计法

调查的结果利用SPASS10.0软件包对问卷进行统计处理。

(4) 逻辑分析法

在对该调研的数据结果整理统计之后, 采用逻辑分析的方法研究其现实情况、存在问题、分析原因, 提出具有指导意义的改善措施。

结果与分析

1. 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

与全国常模比较, 陕西省部分高校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与国内正常人群的得分相比, 被测对象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低于正常人群, 尤其是在躯体化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和恐怖因子方面, 差异性显著。究其原因, 第一, 感受到的是前所未有压力和冲击。第二, 体育教师的劳动价值没有得到相应的认可。因而在心理上造成了不平与失落, 久而久之, 就产生抑郁、自卑心理。第三, 评价机制不合理使教师心理受挫。过分地强调从严管理, 使得他们忙于应付各种形式的考核和检查。

在躯体化症状因子上, 虽然得分显著性高于常模, 应属正常现象, 体育教师身体上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运动损伤。

而人际关系症状因子的得分显著低于全国常模。Brawley等人 (1973) 的研究指出, 经常参加体育运动者更易与他人形成亲密的关系, 人际交往能力也更强。

2. 不同年龄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从年龄上将体育教师分为三个年龄段, 结果发现18~29岁年龄段的9项因子均分较高, 30~39岁年龄段得分下降, 40~49岁年龄段升高。高校体育教师在不同的年龄阶段, 心理健康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 29岁以下年龄段, 焦虑因子得分最高, 在人际关系方面与30~39岁阶段的人群也有显著性差异;41~49岁之间体育教师在躯体化因子上得分最高, 与其它年龄段有高度显著性差异, 显示出身体机能下降较多。在30~39岁年龄段的教师整体得分较低, 表现出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 (见下表)

对于参加工作年限较短的青年教师, 从调查的结果看, 心理健康处于较低水平。究其原因, 这些青年教师比其它年龄段教师面对更多内在的角色冲突。同时在职称、住房等方面的竞争也更激烈。特别是近几年来, 随着高校扩招的实施, 青年教师几乎都是在超负荷运转, 更容易出现焦虑心理。

41~49岁之间体育教师在躯体化因子上得分最高, 与体育教师的职业特点有关。人到中年之后, 身心疲劳也会产生, 且难以恢复。

3. 不同性别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将陕西省高校体育教师不同性别SCL-90因子分进行比较, 陕西省高校体育教师不同性别受试者在SCL-90量表各因子中, 女性得分普遍高于男性, 其中强迫症状、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五项因子上女性明显高于男性, 说明陕西省高校体育男老师心理健康状况强于体育女教师。女教师除了承担教学任务, 科研工作, 评定职称的压力以外, 一些女教师还有来自丈夫和孩子的家庭生活负担, 这些因素都非常容易触发不良的心理健康问题。

维护高校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的措施

1.学校方面。要提高建立高校教师心理健康保障机制, 把有效维护与调适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作为一件事关高校发展的大事来抓。

2.个人方面。体育教师要掌握调控不良情绪状态的方法, 保护身心和谐。还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以达到社会发展对体育教师职业的更高要求。用自己高尚的品德, 丰富的专业知识, 过硬的运动技能, 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来应对各方面的压力。

结论

1.通过SCL-90症状自评量表, 对陕西省部分高校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研究可以得出, 陕西省高校体育教师群体在整体上心理健康水平处较低, 常见的心理问题类型包括躯体化、抑郁、焦虑和恐怖, 这一结果应引起重视。

2.在陕西省部分高校体育教师群体内, 年龄在18~29岁年龄段40~49岁年龄段的9项因子均分较高, 女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性低于男教师, 存在显著性的性别和年龄差异。尤其是在强迫症状因子、焦虑因子、偏执因子等方面, 存在有一定的心理健康隐患。

3.对于陕西省部分高校体育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维护和促进, 应该从学校、个人两方面因素入手, 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 不断提高高校体育教师队伍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杨雪红.论高校体育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与维护[J].福建体育科技, 2005, (6) :49

[2]李柳.河南省高校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M].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

[3]吴暅晔.影响高校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的原因及维护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5, (7) :139-140

[4]刘淑慧.华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7第一版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分析 篇10

近年来国内对女性择偶困难问题的研究呈上升趋势,事实上,“剩女”概念已在社会各层面普及,而作为“剩女”的特殊代表高校未婚女教师群体,她们的婚恋状况也开始进入各学科的研究视野。高校女教师是高级知识分子的女性典型代表,作为素质高、职业声望高、社会地位高的女性群体,她们接受了中西方多元文化的洗礼,她们经济独立、人格独立、追求两性平等,同时也遵循社会传统角色规范,以贤妻良母为自我行为准则。有研究显示教师职业享有较高的社会声望,在婚配市场中也很受欢迎,然而事实上平均年龄在27岁以上的高校女教师群体已经错过了最佳婚配年龄(23.19—27.85岁),传统的“男大女小”“男高女低”婚配模式造成高校女教师婚配资源匮乏,出现“结构性剩余”现象。

二、高校未婚女教师择偶困难心理行为分析

中国传统社会的婚配制度向来主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式的包办婚姻制。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化,人们选择配偶的自由度越来越大。择偶自由度的扩大在给女性带来自主利益的同时,也会使人陷入择偶两难的心理冲突中。择偶自由并不意味着能够自由择偶。高校女教师择偶标准与婚配市场资源不匹配,也会导致择偶困难。

(一)被动保守的择偶方式

中国传统社会性别角色早有规范,“男子居外,女子居内,深宫固门,阁寺守之,男不入,女不出,男不言内,女不言外,内言不出,外言不入”(《礼记》)。女子被禁足于闺阁之中,传统性别角色要求女性应该是柔弱的、温顺的、含蓄的、内向的,男性在两性关系中占主导地位。即便在当今时代,高学历女性择偶行动上依然习惯于被动和等待,传统性别角色经过几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已内化为一种“集体无意识”形态,当然这与男性性别角色期待也有很大相关,“温柔”特质依然是男性对女性的首要期待,女性也会潜意识不自觉地迎合男性标准,形成温和被动而带有防御性的择偶心理机制。高校女教师成了高岭之花,可望不可及,在婚配市场上往往有价无市,谨慎与内敛的行为方式,加之人际工作关系圈狭窄,将高校女教师束之高阁,导致不同程度择偶困难。

(二)绝对理性的择偶观

无论是婚姻市场理论、资源交换理论还是需要互补理论都将人类前提假设为理性人,认为两性在选择配偶时是绝对理性的。伯杰也曾表示,即便是爱情也是有理性权衡在内的,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的婚姻关系也要受到家庭、民族、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制约。现代理论话语推崇人类理性,甚至将理性视为科技文化和社会前进的源泉,摒弃感性与直觉判断。现代女性受此影响,普遍以理性价值观标榜自身,部分高校女教师深受现代女权主义影响,将理性视作自身发展成长的最大动力,她们深信通过理性权衡,最为适合的配偶自然会在最合适的时间出现。这种追求绝对理性的态度在择偶时往往显得过于死板而不近人情,使得女性的婚恋情感生活被囿于高阁摇摇欲坠,绝对理性婚配的后果终将演变为乏善可陈的情感过程和触之即碎的婚姻表象。理性的前提假设得出量化的择偶标准,原本情感体验深刻而细腻的女性天性被强加遏制,选择的程式化加之婚配空间的狭窄,高学历女性择偶更加困难。

(三)过于理想化的择偶标准

李银河的研究证明,年轻者更重视浪漫爱情,而年长者更重视实际;教育程度高者更富浪漫气质,而教育程度低者在配偶身上更重视那些实际的因素,生活环境越是接近现代化,人们越看重浪漫爱情。作为相对年长者,高校女教师择偶普遍表现出务实化倾向,在受教育程度、经济基础、社会地位、家庭环境等方面都有明确的要求,显得挑剔和严苛;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知女性,浪漫的爱情也成为婚姻中必不可少的成分,在2011年腾讯网络一项关于择偶标准的调查中,“相爱”已上升为男女择偶时首要线索。当然,女性在择偶方面的高度谨慎也是有据可循的,主要是因为失恋或离婚为女性带来的社会和心理成本都较男性要高,即便是经济独立拥有一定社会资源的高校女教师在择偶中也同样是不安全的、寻求依赖的。

第一,作茧自缚的“男高女低模式”。高校女教师明确而实惠化的择偶标准暗合“择偶梯度”模式,即男性普遍倾向于选择更年轻、学历较低、职业声望和收入较差的女性为配偶,而与此相反,女性往往要求配偶在受教育程度、年龄、薪资待遇和社会地位等方面高于自己。这样的择偶梯度效应造成处于大龄的、高学历的、高收入的“三高女”高校女教师群体和处于社会下层的男性被“剩”下来,而这两类人却是无法匹配的。

第二,宁缺毋滥的爱情准则。马建青实证研究调查结果显示,高知女性择偶态度诚恳,择偶需求迫切,择偶动机明确务实,以婚姻为最终归属。她们在学历与经济上不过高要求,但是非常看重双方品性是否相合。最重要的是,高校女教师坚持将爱情作为婚姻的基础,但是在象牙塔中的单纯生活工作状态与人际交往的狭隘造成高校女教师群体缺乏实际恋爱经验,有调查显示没有恋爱经验的女研究生不在少数,她们对于爱情的理解往往受到诗词歌赋、小说戏曲以及媒体网络的影响显得过于理想化,选择配偶时往往过于浪漫化,从而加大择偶难度。

三、高校未婚女教师择偶困难原因分析

(一)两性择偶认知偏差

角色冲突理论认为,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会演化出自我角色丛,每一种角色都暗含特定角色期待,当多种角色期待相互冲突或个体感觉难以应对时而产生的负面影响的心理状态。中国传统文化将褒扬女性“无才便是德”,对女性的最高赞扬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郎才女貌是最佳的择偶范本,虽然此种社会规范对女性多有不公,但在《女戒》等传统行为规范的教化下,女性也将相夫教子视为本分,“男尊女卑”是社会共识,两性对女性角色期待是一致的。新中国成立后,废除封建专制,社会鼓励女性走出家门,奉献社会,一批“李双双式”的无私奉献勤劳勇敢的女强人形象受到社会舆论的热烈追捧,女性角色期待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这是整个社会变革下女性封建制度压迫下的性别解放,心理机制可以完成新的平衡。改革开放后,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异质文化激烈碰撞,逐渐形成多元价值观文化体系,此时女性角色要求再次发生变化,女性享有同等受教育权,可以走入职场与男性共同竞争,要求女性能够独当一面获得经济独立,同时又要求她们能够照顾家庭,保持温顺贤良的女性品德。社会对高校女教师群体的角色期待有着更加严苛的规范,她们应该具有普通女性应有的温柔、善良、敏感、体贴等传统女性特质,还要求她们有博才多学、独立自主、精明干练等高级知识分子优秀品质。根据女权主义的观点,女性人格独立来自于职业声望与经济自主,高校女教师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她们也普遍有着较强的成就动机,但受传统男权社会的影响,她们在择偶时依旧是寻求男性依附的。高校女教师作为新时代女性杰出代表,在反抗传统束缚的同时又在不自觉的遵循传统择偶观。根据霍斯曼最小利益原则,家庭权力取决于提供报酬的多少,当男性无法在婚姻两性关系中占有较为雄厚的资源,将失去对家庭掌控的权力,这是男性所恐惧且无法忍受的,高校女教师自身的资源优势并不能为男性所认可,反而增加了依附困难,异性往往敬而远之。两性对女性性别角色期望冲突也给女性自我形象的塑造与认同带来非常大的压力,使得女性在传统与现代的两端徘徊、困惑。

(二)经济独立导致情感隔阂

每个社会群体,尤其是家庭依然需要专门的人完成两种功能:一个引导决策和任务完成的工具性领袖及一个聚合群体和引导情感的表情性领袖。男性作为家庭的决策者和领导者,为家庭提供经济保障,获得家庭权力;女性作为服从者,没有经济来源,提供肉体和家庭服务,以细腻体贴的感性特质维持家庭稳定。高校女教师拥有较高的知识涵养和独立的经济收入,她们不需要依赖男性也不愿依附,男性在经济上的优势地位开始丧失,失去家庭权力的把握。男女两性经济上相互独立,缺少相互依赖关系,造成社会成员的家庭责任感、义务感和婚姻道德观念日趋淡化,家庭的凝聚力和支持作用明显减弱,部分女性甚至保持单身主义,择偶需求减弱。

(三)社会文化变革

中国在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进入高速经济发展的同时,西方思想文化不可避免的深入中国传统的各个层面,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习惯,甚至流行服饰、音乐、现代哲学等等如洪水一般泄闸而出,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在女性择偶方面的影响,主要体现于择偶观的混乱。中国传统的“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的择偶观念被摒弃,失去自身文化内核,对西方文化“男女平等”“女权主义”等理念又囫囵吞枣,食不下咽,使得两种文化观念无法有效整合。受女权主义观念影响,女性追求社会成就努力争取两性关系中的话语权,事实上这并不能给她们带来婚姻的幸福。在这个多元价值观念混杂交融的环境中,原有认知经验不能帮助高校女教师选择一种合理而准确的择偶观系统,从而陷入无参照、无归属的境地。

摘要:高校女教师作为中国女性高级知识分子阶层代表,同时作为教书育人典范,她们的择偶情况不仅关乎到自身婚姻的幸福与否,还会对学生择偶观念产生不良影响。择偶方式过于被动、择偶标准过于理想化、择偶认知偏差等原因都可能导致择偶失败,引发心理与行为问题。因此,以择偶理论为依据,探讨高校未婚女教师择偶过程的心理规律,掌握高校女教师择偶心理,及时调节心理情绪状态是必要且迫切的。

关键词:高校,未婚女教师,择偶困难,心理分析

参考文献

[1]马建青,严立芬.女研究生婚恋观现状及特点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1999(02):59-63.

[2]左雪松,夏道玉.“剩女”婚配困境的生成、限度及突破:一种博弈视角[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10):32-37.

[3](美)马克·赫特尔.变动中的家庭——跨文化的透视[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01):45.

[4]张思嘉.择偶历程与婚前关系的形成与发展[J].中华心理卫生期刊,2001,4:1-29.

[5]E.弗洛姆.逃避自由[M].北京:北方文艺出版社,1987(01):98.

[6]朱松.十五年来中国男性择偶标准的变化[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17(04):223-227.

[7]殷雷.当代都市女性择偶心理的调查研究[J].心理科学,2004,47(02):468-470.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现状研究 篇11

[关键词]心理健康 教师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素质

[作者简介]么娜(1978-),女,河北唐山人,唐山师范学院教育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和教师心理健康;王颖(1978-),女,河北唐山人,唐山师范学院教育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王志路(1959-),男,内蒙古通辽人,唐山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物理教学。(河北 唐山 063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唐山师范学院青年发展专项课题“小学综合实践课程实施的现状分析和问题——以唐山市为例”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09c16)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3-0077-02

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仅是教师自身的个人问题,它会进一步表现在教师的行为和态度上,进而影响学生及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发展。因此,本文在调查高校教师心理压力状况的基础上,分析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及影响因素,探讨提高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的必要性,并尝试从社会、学校和教师自身三个方面提出改善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的具体方法,力求为维护本地区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提供参考。

一、概念界定及研究方法

心理健康是一种心理功能状态,根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且在个体身体上、心理上以及社会上均能保持最高、最佳的状态,即心里健康不仅指个体社会适应良好,还指身体健康、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简言之,心理健康就是指个体生理和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指教师内部心理状态的平衡及内部心理活动与外部的协调。

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法和问卷调查法。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如表1所示)

教师的心里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职业倦怠、职业适应不良、人际关系问题以及生理和心理疾病等方面。

1 职业倦怠。教育教学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应激情景,教师面对的是正在成长的活生生的个体,在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钻研业务的同时还要处理许多非教学性事务,使得教师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从而导致职业倦怠。根据右表的调查结果显示,66.7%的被调查者感到身心疲惫;近50%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的工作枯燥无味,缺乏创造性;近半数的被调查者感觉工作时不太幸福,缺乏成就感。

2 职业适应不良。职业适应不良是指教师个体与职业环境不能协调一致的一种过程和状态,它会直接影响教师个体的生存与发展。调查结果显示,超过43%的被调查者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的教育变革,超过33%的被调查者不能很好地适应学校外面的世界。在当前情况下,教育思想和观念、教学课程和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日益变革,高校教师无论在知识水平还是教育教学能力亦或教育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存在诸多的不适应,教师的权威地位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使教师感到力不从心。学生家长对子女期望值的日益提高,高校教师来源的日趋多样化,待业教师群的初步形成,加上社会上的一些腐败现象的存在,所有这些因素不仅给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而且与教师原有的传统道德观与价值观形成强烈冲突,造成许多教师严重不适应外部世界的变化和动荡。

3 人际关系问题,良好的人际关系状况是个体心理发展、个性保持健康和保持良好生活状态的重要条件之一。调查数据显示,在遇到困难时近半数的被调查者不能从领导和同事那里得到帮助,超过36%的被调查者认为同事之间关系不够和谐,26.7%的被调查者觉得师生关系不够良好。由于受职业交往面的限制,多数高校教师的社会交往比较少,信息和情感交流不畅,再加上个人性格等因素,因此很容易在人际关系方面出现问题。

4 生理、心理疾病。调查数据显示,46.7%的被调查者认为身体状况影响自己的职业和心理状态,53.3%的被调查教师觉得教学工作给自己的身体带来了负面影响。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和载体,心理健康又是身体健康的条件和保证,二者关系密切,相互影响。个体在心理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冲突、紧张、不良习惯以及负向人格特征等往往会引起生理上的不适。如果不良的情绪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宣泄或者情绪归因不当,就很可能会产生更深层次的心理问题。

(二)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在外界压力和自身心理素质的相互作用之下形成的。高校教师工作本身是一种繁复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其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承受着独特而沉重的压力。教师这个职业本身要求教师在职业活动中扮演着多重角色,每一种角色都要求教师有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都需要教师假以时日和精力才能逐步完成和实现。此外,所有教师在扮演着教育者众多角色的同时也是家庭中的儿女、父母,这种多方位的不同性质的需要、随时转换的角色及职业行为就成为引发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原因。而且教师的工作对象也延缓了教师的心理成熟。高校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师生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心理方面也不例外。作为未成年人向成年过渡阶段的青年,学生的心理其实是很不成熟的,学生表现出来的不成熟也会影响到教师。这使得一些教师虽然年龄很大了,却表现出不成熟的心理状态,有的教师甚至终生都无法具有成熟的心理。

表2的数据显示,26.7%的被调查教师觉得社会期望及媒体的负面影响给自己带来的压力比较大,23.3%的被调查教师则认为压力非常大;教师测试评价方式让43.3%的被调查者感觉压力很大或非常大;30%的被调查者感觉教学科研管理制度带来的压力比较大,10%的认为压力非常大;46.6%的被调查者认为职称评审、聘任给自己带来了比较大或非常大的压力;30%的被调查者在工作能力方面存在比较大的压力;领导及非教学性事务给36.6%的被调查者带来了比较大或非常大的压力;在学生管理和课堂及班级管理方面33.3%的被调查者感受到比较大或非常大的压力;33.3%的被调查者在自我发展方面存在比较大或非常大的压力;33.3%的被调查者人际关系方面存在比较大或非常大的压力。

三、提高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的对策

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影响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社会、学校、教师自身和职业等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职业因素是社会、学校等外界因素在教师职业上的表现。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四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本部分结合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着重从社会、学校和教师个人三个层面探讨提高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的具体方法。

(一)社会层面

政府相关部门应从政策上和经济上对教师的工作给予保障,并加大宣传力度,继续提高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建立教师心理健康干预机制,加强培训,在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同时注重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应多关注教师的常人属性,对教师多一点宽容、理解和尊重。

(二)学校层面

学校管理应以人为本,鼓励教师参与;完善教学工作评价体系,开展校本培训和职业指导,满足教师发展需要;重视教师心理健康,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改善教师工作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运动,创造良好和谐的氛围。

(三)教师个人层面

高校教师应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即深刻地了解自我,并能客观准确地评价自我,积极悦纳自我.有效控制自我;加强自身修养,培养健康乐观的性格,保持健康的身体;正确认识心理健康问题,掌握心理调适方法,增强自我保健意识,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此外,广泛的爱好和良好的工作生活习惯也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有一定的抵御能力和缓解能力。高校教师还应不断增进自身专业知识能力,促进专业化发展,注意锻炼身体,保持身体健康。教育作为人与人之间的生活方式,是整体的存在的,教育意义应当有整体的、完整的理解。教师要形成教育、教学、研究、学习合一的专业生活方式,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与能力,使教师走出平庸,从而不仅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而且具有崇高的学术地位。教师真正理解教育的意义,对教师职业充满自信,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教师心理问题的发生。

提高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素质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事情,还需要社会以及学校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随着人们对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全面,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素质一定会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方方.教师心理健康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丁新胜.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的同顺与反思[J]江西社会科学,2005(9)

[3]张连云从学校管理中谈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平台[J]教学与管理.2007(2)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分析 篇12

一、民办高校青年教师面临的心理压力

1、工作压力

教学上的压力。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增长相对缓慢 (很大一部分是外聘教师) , 师生比例低, 教师授课任务重, 很多青年教师缺少专业教育教学系统训练, 在努力完成教务任务的同时还要不断增强学习以提高教学技能, 相对其他年龄段的老师来说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民办高校的学生基础比较薄弱, 学习自觉性较差。教师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教学活动和课堂管理, 获得的效果往往还未能到达预期效果, 需承受更大的工作压力。

科研上的压力。民办高校以教学为主, 对教师的科研工作很少有硬性的规定和要求。但是民办高校青年教师个人需晋升职称, 而职称的晋升又与个人的工资收入直接挂钩, 所以不得不顶着繁重的教务任务超负荷进行科研工作。跟其他年龄段的老师相比, 他们因为职称低、资历浅、缺乏科研经验等原因更难获得科研项目、发表科研论文。

接受再教育的压力。当今社会是一个高度信息化、价值观多样化的社会, 知识更新快速, 学生可以获得多渠道的信息, 有自己的想法和不同的价值观, 不再一味地将老师的授课内容奉为权威。作为知识的传播者, 需要不断地更新自我的知识体系, 了解最新的最前沿的科学知识, 才能满足自身的发展和学生学习知识的需要。所以民办高校的青年教师需要不断地进行再教育学习 (包括学历上的进修、专业知识的培训等) 。

2、生活压力

生活负担重。民办高校相对公办院校来说, 总收入 (包括工资、福利待遇等) 并不高。民办高校青年教师由于工作时间短、职称低、资历浅, 收入也相对较低。但却面临着恋爱、组建家庭、赡养父母和儿女、买房买车等各种问题。超负荷的工作跟微薄的收入不成正比, 给教师个人和家庭造成了极大的经济和精神压力。

人际关系紧张。学校相对来说生活圈子比较小, 年轻教师的年龄段特点却更渴望有更广阔的生活圈子, 教师的工作独立性较强, 加上有“文人相轻”的心理, 同事之间的关系比较淡薄。民办高校的管理有较多不合理性, 学生维权意识比较强, 师生摩擦较多, 青年教师处理能力有限, 故民办高校青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比较紧张。

3、个人因素

人格特征和社会能力。高校青年教师从一个校门进入另外一个校门, 工作、生活经验都不够丰富, 心理承受能力还不够强。不能正确看待老教师在教学上、科研上、人际交往上比自己强的情形。且与公办院校的教师相比, 民办高校青年教师更容易出现自卑心理。个别心理较敏感且自我期望值较高的老师, 更容易产生心理压力。

二、有效地缓解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压力的对策分析

1、国家应制定相关政策激励民办高校青年教师

国家应该制定一些相关的倾斜政策帮助青年教师提升自我, 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着力提升他们的工资福利待遇, 缓解他们在教学科研、职称晋升方面的压力。

2、民办高校应完善青年教师的培养机制, 改善工作生活环境

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对于工作的归属感远不如公办院校的青年教师。民办高校应实施人性化管理, 对青年老师的评价做到公平公正, 切实关心教师个人工作、生活, 提供进修晋升的平台, 缓解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压力。建立“传帮带”机制, 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 为青年教师聘请经验丰富的导师对其进行教学、科研等工作的指导, 增强青年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利用讲座、座谈会、素质拓展等各种形式的活动宣传心理知识, 加强民办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疏导, 增进青年教师的身心健康。

3、个人

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 对于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压力的心理问题, 还需要从自身入手。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应直面心理问题, 学习相关的心理学知识, 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压方式, 进行自我的开导和调解。面对巨大的心理压力时, 积极寻求学校、他人的帮助, 获得心理上的支持和帮助, 以正确的心态面对未来。

心理学家薛利曾说过:“完全脱离压力等于死亡。”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压力当中, 如果脱离压力就跟死亡没有什么区别。适当的压力可以使人前进, 但是压力过大就可能引起生理、心理、行为上的一系列消极反应, 产生一系列身心失调。因此, 找到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压力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的缓解对策有着深远的意义。

摘要:民办高校青年教师是教师队伍的主要来源, 心理问题日渐凸显, 并呈上升的趋势。民办高校青年教师队伍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影响教师个人的成长发展, 还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教学质量、学校办学质量等产生一系列不良的影响。本文从多角度分析当前民办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压力来源, 并探求有效缓解对策。

关键词: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压力,缓解对策

参考文献

[1]王晓真, 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压力来源及缓解对策,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10

[2]蔡莉, 试论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压力及其调控策略,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6

[3]杨燕, 独立学院青年教师心理压力及其调控策略, 新西部, 2007

[4]闫爱敏, 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压力源及心理压力调适, 教育探索, 2009

上一篇:骨干英语教师下一篇:去乙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