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健康状况调查

2024-05-14

高校教师健康状况调查(精选12篇)

高校教师健康状况调查 篇1

高校教师肩负着传承知识和科研攻关的双重任务, 他们的健康出现问题不仅影响高校教育工作, 也会给国家造成很大的损失[1,2]。了解高校教师的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对于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 促进高校教师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为此, 笔者对武汉市3所高校2011—2012年教师体检情况及健康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抽取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业学院、湖北工业大学3所高校12个院系的1 568名教师进行调查, 其中男性811人 (51.72%) , 女性757人 (48.28%) ;平均年龄为 (45.59±11.13) 岁。

1.2 方法

1.2.1 体格检查

项目包括内科 (血压、脉搏、心肺、肝胆脾肾、神经系统) 、外科 (身高、体重、头颈、四肢、淋巴结、脊柱、甲状腺等) 、五官科、口腔科、胸透、B超、心电图、肝功能、血糖、血脂等。健康体重用国际通用的体质量指数[7,8] (BMI) 衡量, 我国健康成年人BMI在 (18.5~23.9) kg/m2为正常, BMI在 (24.0~27.9) kg/m2为超重, ≥28 kg/m2为肥胖。

1.2.2 问卷调查

依据参考文献[3-5]关于亚健康的表现, 结合武汉市高校教师工作、生活、学习等各方面实际情况, 自行设计“高校教师健康及影响因素调查表”, 内容除一般人口学资料外, 主要包括疾病史、疾病现状及躯体和心理亚健康症状。亚健康状态[6]主要表现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3个方面的改变:身体方面表现为失眠、头昏、乏力、困倦、胸闷、气短、疲劳、心悸等;心理方面表现为情绪低落、精神萎靡、记忆力减退、焦虑烦躁、注意力分散、神经质等;社会适应方面表现为冷漠、无望、无助、孤独、妒忌、空虚等。将在3个月内持续1周以上出现躯体或心理症状但没有查出任何疾病者确定为亚健康人群。健康各种相关影响因素包括行为、生活习惯等。问卷采用1~4分4级评分法, 调查题目分为正性项目 (饮食口味、饮食种类、睡眠时间、入睡情况、睡眠质量、运动、对自身健康的关注程度等) 和负性项目 (吸烟、饮酒、摄盐、饮水、排便、伏案工作等) , 正性项目得分高则好, 负性项目得分高则差。正式调查前对该问卷进行预调查, 经检验, 分半信度相关系数为0.756 (P=0.000) , Cronbachα值为0.603;结构效度检验, 因子数为18个, 完全变量解释的方差为77%, 表明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由统一培训的调查员, 采取统一指导语, 进行集体自填问卷调查, 当场核对回收问卷。共发放问卷1 500份, 收回有效问卷1 378份, 有效率为91.87%。

1.3 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 16.0进行描述性分析、方差分析、χ2检验。

2 结果

2.1 高校教师体检结果

体检异常人数最多的是肝胆脾肾彩超, 异常率高达38.84%;其次是血脂异常 (36.61%) , 心电图异常 (16.65%) 。武汉高校不同性别教师血脂、血压、肝功能、肝胆脾肾彩超、X线等体检项目异常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 血糖、心电图异常率男、女性教师基本持平 (P值均>0.05) 。不同年龄段的高校教师血脂、血糖、血压、肝功能、肝胆脾肾彩超、心电图、X线等体检项目异常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不同年龄段高校教师体检异常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高。见表1。

注: () 内数字为检出率/%。

2.2 高校不同群体教师健康影响因素

根据身体健康状况将高校教师分为健康群、亚健康群、患病群, 对3个群体进行14个项目的健康影响因素调查。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 除摄盐外, 其他13项因素对3个群体教师健康影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 见表3。经LSD两两比较分析可见, 患病教师群体健康受影响因素危害更为严重。多因素方差分析显示, BMI、饮酒、睡眠时间、入睡情况、运动的R2值为0.564, 说明在总变异中由这5项因素解释的占56.4%。

2.3 高校教师所患疾病种数的年龄分布

武汉高校教师体检患病率较高的疾病有高血压, 脂肪肝, 糖尿病, 肾、胆、肝结石。教师患各种疾病者占52.04%;随着年龄的增长, 教师的健康情况逐渐变差, 同时所患疾病种类增多。见表2。

注: () 内数字为构成比/%。

3 讨论

武汉高校教师的血脂、血压、肝功能、肝胆脾肾彩超、X线的异常率男性教师高于女性教师, 可能与男性吸烟、饮酒、工作压力较大有关;女性吸烟、饮酒者极少, 加之女性50岁前雌激素分泌旺盛, 具有舒张血管, 保持血管壁弹性功能, 对心血管有一定的保护作用[9]。心血管系统疾病 (高血压、高血脂) 位居高校教师患病比例前列, 其次对高校教师危害程度较大的内科疾病是脂肪肝、糖尿病、肝胆肾结石, 另外还有胆囊息肉、甲状腺结节、主动脉硬化、房颤、肝血管瘤等。在≤35岁和36~45岁的人群体检项目异常率中, 位居前3位的是肝胆脾肾彩超、血脂、心电图;在46~59岁和≥60岁的人群中, 位居前列的是血脂、肝胆肾脾彩超、心电图。进一步分析, 肝胆肾结石、脂肪肝、胆囊息肉、肝血管瘤等疾病是造成中青年教师群体肝胆脾肾彩超异常率高的主要原因, 中老年教师群体则为高血压、主动脉硬化、脂肪肝、糖尿病与血脂异常率高。本次体检教师的血压异常率不算太高, 据了解, 有一部分患有高血压病的教师在遵医嘱服降压药, 已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但亦有一些患有高血压病的教师在没有明显不适症状时自行停服降压药, 致使血压控制得不好。随着年龄的增加, 高校教师个体所患疾病的种类也随之增加。与河南省[10]高校教师健康状况比较, 武汉市高校教师高血脂、高血糖、心电图异常率均较高。与国内多所高校教师健康状况[11,12]调查一致的是排名位居首列的是心血管系统疾病, 可见心血管系统疾病对高校教师身体健康的损害不容忽视, 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因为此类慢性疾病在初期缺乏特异性的临床症状, 容易被忽视或漏诊, 出现症状时多已进入晚期, 给治疗带来极大的困难[13], 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调查还显示, 体质量指数越高的群体, 患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可能性越大;在正性项目 (饮食口味、饮食种类、睡眠时间、入睡晴况、睡眠质量、运动等) 中, 对患病群个体影响较大的因素是睡眠时间、入睡情况、睡眠质量、运动;在负性项目 (吸烟、饮酒、摄盐、饮水、大便、伏案工作等) 中, 比较健康群、亚健康群和患病群, 可见饮酒对患病个体影响最大, 其次是吸烟、伏案工作和排便。多因素方差分析表明, BMI、饮酒、睡眠时间、入睡情况、运动5项因素为影响高校教师健康的主要因素。高校教师是高等教育的主体军, 教师不仅要在教学上出成果, 还需要承担大量的科研任务, 工作压力之大不言而喻:一方面高校教师由于职业压力大, 通常会把吸烟、饮酒等当成释放压力、激发灵感和提神解乏的手段;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也容易养成一些不良习惯。高校教师在承担繁重的科研教学任务同时, 还要兼顾家庭, 导致没有多余的时间进行健身和锻炼[14]。这些均是导致高校教师健康状况下降的主要因素。

武汉高校教师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这些疾病的发生与高校教师的健康认知、生活习惯、工作环境和心理状态密切相关。据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高校应采取措施提高教师的健康保健意识, 健康意识缺乏是导致健康水平下降的根本原因。高校教师应自觉摒弃不良的生活方式, 提倡科学安排, 适当运动, 劳逸结合, 戒烟限酒, 平衡膳食[15], 以有效降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生, 维护教师身体健康。 (2) 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 减轻教师职业负担, 使之保持乐观心态。高校教师应学会自我心理调试, 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压力, 提高心理协调水平, 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举办相关的健康知识讲座, 对慢性疾病进行重点健康指导及预防, 定期体检, 促进教师身体健康。 (3) 制定相关的体育锻炼计划[16], 配备体育锻炼设施, 保障教师的活动场地,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 提高教师的身体素质。

摘要:目的 了解高校教师健康状况及健康影响因素, 为改善与促进高校教师身体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抽取武汉市3所高校教师共1 568名, 进行健康体检及健康影响因素问卷调查。结果 武汉高校教师体检异常率前3位是肝胆脾肾彩超、血脂和心电图, 异常率分别为38.84%, 36.61%, 16.65%。高校教师体检患病率前3位的疾病是高血压、脂肪肝、糖尿病。随着年龄的增加, 教师的患病率增加, 且所患疾病种类增多。多因素方差分析显示, 身体质量指数 (BMI) 、饮酒、睡眠时间、入睡情况、运动5项因素对教师群体健康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 武汉高校教师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高校应高度重视教师的健康状况, 采取积极措施促进教师健康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健康状况,因素分析, 统计学,全体教工, 院校

高校教师健康状况调查 篇2

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青年教师数量和比例不断增加。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 2010年底,我国高校40岁以下青年教师人数已超过86万,占全国高校专任教师总数的63.3%。作为教育者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的政治素养、理论水平和师德情操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和学生的成长成才意义重大。并且,高校青年教师是青年中知识层次最高的群体之一,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眼界开阔,思想活跃,勇于探索,其中一些人近年来已陆续走上领导岗位,逐渐成为学校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队伍的主体。他们的思想状况如何,值得关注。

高校青年教师思想状况出现的新特点

今年1月―8月,我带领课题组开展了全国40岁以下(1971年以后出生)高校青年教师生存状态和思想动态调查,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西安五个城市的135所高校发放问卷5400份,回收有效问卷5138份,回收率95.1%。此外,课题组还采取个别访谈、集体座谈和研讨交流等社会群体研究方法,组织青年教师座谈会60余场,学生座谈会30余场,深度访谈500多人,最终形成了《中国高校青年教师调查报告》。

从调研反映的情况看,高校青年教师思想状况总体是好的,但受现实环境和自身因素的影响,也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代际特征明显。当前高校青年教师大多出生于1970年代,有少部分出生于1980年代前期,在高校中形成了“70后”、“80后”老师教“90后”学生的独特格局。一方面,高校青年教师比老一辈学者具有更好的成长环境和全面系统的学术训练,不少人已开始在相关领域崭露头角;另一方面,他们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他们世界观形成的年代,听到的大多是“文革”时期的冤假错案,阅读的是“伤痕文学”,在成长过程中,又面临升学、就业的激烈市场竞争和生存压力,很多青年学者还有较长时间的海外学习和工作经历,对国内外物质生活水平的差距和西方价值观有比较深刻的体认。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

下,他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与老一辈学者有很大不同:一方面他们追求更为实用的知识技能(如拥有多类资格能力证书),敢于展现自我,渴望自我价值实现,希望尽快得到社会的认可、尊重、理解和信任;另一方面他们又过度关注自我,一切努力都围绕着是否有利于个人职称晋升和职务升迁,谋求“工具合理性”。他们不是老一辈那种理想的、奉献型的群体本位主义者,而是倾向于务实的、功利性的个体理性主义者。

2.对国家发展道路存在一定疑惑。在被问及“是否存在中国模式”时,仅有12.7%的受访者选择“存在中国模式,这一模式虽不成熟,但一些基本要素已经具备”这一选项,而 69.3%的受访者认为“当前不存在一个具有借鉴和推广意义的中国模式”,另有18%则认为“问题太复杂,不好说”。结合深访发现,高校青年教师一方面认可国家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认为这种发展方式存在很多问题,缺乏可推广的价值。作为一个后发展国家,在西方现代化过程中次第展开的社会矛盾和冲突,中国将会在很短的时间内集中爆发,这使得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社会问题。而很多高校青年教师并没有形成关于中国国情全面、客观、理性的认识,没有意识到经济增长可以实现跨越、但社会问题很难跨越这一时代背景,没有站在历史的角度、用历史的逻辑和历史的思维方式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深刻原因,而是片面地运用西方的某些学术观点和后现代理论加以简单论断,因而不能得出有关国家发展道路的正确认知。

3.青年教师的价值观输出方式。高校青年教师是知识分子群体与青年群体的交叉集合体,一方面,他们思想敏锐,对社会思潮,尤其是青年学生的价值取向具有很强的引领作用。另一方面,他们内心十分重视自我尊严与价值的实现,重视自我权利的维护。当自身的利益受到损害而得不到伸张时,他们不会像社会弱势群体那样去选择沉默,也不会采取激烈的行为表达,而是往往采用迂回的、以退为进的方式,把各种不满通过自我暴露、自我鸣冤的方式表达出来。一些青年教师将课堂或讲座变成自我价值宣言的场所,将自己的不满在课堂上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出来,或牢骚满腹、或慷慨激昂地表达自己的价值主张。调查发现,超过60%的受访者会在课堂上讲述“自己的生活

经历”,超过40%的受访者会“告诉学生社会的阴暗面”。消极的认知态度结合独特的价值观输出方式,虽然对青年教师自身利益实现作用不大,但势必对学生价值观的塑造产生很大影响。

4.政治参与意愿与渠道相背离。高校青年教师注重参加民主生活实践并重视自身的民主权利,对现实生活中的民主管理、民主选举、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抱有浓厚兴趣,对政治活动参与意识十分强烈。调查显示,有75.5%的受访者希望尽可能多地参政议政,仅有10.8%的受访者没有参政议政的意愿。同时调查高校青年教师对参政议政渠道的认识可以发现,认为参政议政渠道相对畅通的比例仅为15.8%,而认为不够畅通或者完全不畅通的比例则高达84.2%。通过对比两组数据可以发现,存在着意愿与渠道相背离的情况。较高的政治参与热情与较少的政治参与渠道,导致了该群体不得不通过网络等公共平台表达对政治问题的认识。

5.对生活质量抱怨较多。在受访青年教师中,年工资收入 3万―6万元占八成,31.1%的受访者每月有结余,而68.9%处于收支平衡或“赤字”状态。青年教师刚入职不久,工资和职称相对较低,申请课题经费难度较大,同时结婚、买房、买车、子女升学、赡养老人等现实问题又需要很大开销,收入和支出两方面的挤压作用迫使很多教师在工作之余不得不从事各种兼职活动,这些兼职活动有的已经影响到高校青年教师的正常教学科研工作。同时,高校青年教师普遍存在住房困难,对住房政策不满意,在5分的工作满意度评价中,“与住房相关的补贴政策”仅得到1.7分的评价,排名倒数第一。看似福利待遇不错的高校教职,仍有许多服务保障工作不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青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对社会的认知。

探索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新机制

我们要深入研究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探索既符合国家发展需要,又遵循青年成长规律的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新机制。

1.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与业务水平提高相结合,坚持党对青年教师的思想引领。高校要把青年教师的业务提高与政治培养统一起来,在业务培养中加强政治培养。改变党组织和党员考核工作中存在的考核硬指标少、具体内容少、考核效果少等状况,研究探索考核指标的定

性分析和量化问题,细化党组织和党员的考核标准。

2.合理设置基层党组织,建设高素质的党务工作队伍。适应学科特点和教学科研需要,坚持党建工作重心前移和重心下放的原则,探索灵活多样的党组织设置模式,根据学校教学科研活动的新情况,不断创新党组织设置方式。党务工作干部要经常深入到青年教师中去,了解青年教师群体的工作情祝和思想实际。

3.深化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创造青年教师发挥才干的制度环境。青年教师思想上的不稳定与职称、住房、收入等问题有很大关系,如果单靠思想政治工作而忽视实际问题的解决,必然降低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建立以学术评价体系为准绳、公平竞争为导向的职称评聘机制和收入分配机制,真正做到职称和工资体现业绩与能力;对岗位进行分类管理和分级考核,推行岗位竞争、岗位轮换等措施,建立能进能出、能上能下、能高能低的激励竞争机制;认真解决高校青年教师在福利待遇和生活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在住房、医疗、子女升学等方面关心照顾,对于经济确有困难的青年教师,加大社会优抚力度,提高其生活质量。

高校教师健康状况调查 篇3

关键词:中国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1)11—0296—02

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促使社会对高校教师的要求也迅速提高,高校较高的学术要求和科研竞争使高校教师面临着极大的心理压力。青年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很多方面具有普遍的相似性,他们由于年龄特点、个人修养、教学经验、职业适应等方面的问题,比其他年龄段教师承受更多的外在期望的压力及内在的角色冲突,加上期望与现实的差距,使他们身心备受困惑[1]。据中国教育部统计,中国高校40岁以下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的50%左右[2],青年教师逐渐成为教学、科研的主力军,他们承担着大量的教学和科研任务,还面临着职业适应、社会适应、自身专业能力提升、婚姻、住房、家庭安排、职业定位等等诸多挑战。近年的一些研究和实践表明,中国高校青年教师因心理因素而导致的健康问题日趋严重,有些心身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癌症等已成为危害高校青年教师的杀手,英年早逝的现象时有发生。青年教师心理压力过大问题日益突出,青年教师心理健康欠佳的问题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

一、中国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

结合黑龙江省、山东省和河南省部分地区高校调查结果[3~5],从总体上看高校青年教师作为中国社会文化较高层次的群体,其身心健康水平较高,心理素质较好。但是近几年来,由于社会对青年教师期望值不断提高,高教系统的全方位改革,竞争渐趋加剧,精神上的高度紧张和应激情绪状态的出现,使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出现令人担忧的状况。概括起来,当前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适应不良症状:青年教师中相当一部分人对教师角色、学校人际关系、工作方式、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诸多不适应,从而产生压抑、偏激或悲观失望等不良情绪。

2.生理—心理症状:从人的主观心理体验上看,青年教师心理不健康主要表现为抑郁、焦虑。

3.人际交往症状:青年教师不健康的身心症状会渗透到教师的人际关系网络中,影响到与家人、朋友、学生的关系。

4.神经官能症状:神经官能症是由于高级神经活动高度紧张,致使大腦机能活动暂时失调而造成的心理疾病的总称。在青年教师中常见的主要有神经衰弱和强迫症两种表现形式。

5.职业行为症状:主要表现为职业情绪耗竭,成就感降低,对教学完全失去兴趣,工作不求进取,甚至厌恶、恐惧教育工作,试图离开教育岗位,另觅职业。

二、影响中国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分析

1.社会期望过高:一方面,教师的工作带有很强的示范性,教师要从德、学、才、识方面示范于学生。这种职业的神圣感在客观上迫使教师不得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以博学多才、儒雅风趣的君子和淑女形象展示于人。这种角色期望使青年教师内心苦不堪言,感到压抑,精神处于紧张状态,甚至有意识控制正常的需求和行为。青年女教师尤甚,主要原因男女在社会化过程中角色培养的差异性,使他们面对同样的社会要求时易产生心理冲突;女性特殊的生理特点;工作与承担繁重的家务劳动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模式的转变,使得教育的性质和心理发生了变化。学生觉得自己花钱获取知识,理应向学校和教师提出服务要求,这使得学生对教师缺乏必要的信任与尊重,没有敬畏感,青年教师也因此对教学工作失去了神圣感,产生失落情绪。

2.竞争压力大: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人才培养质量问题成为高校发展的关键所在。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学校内部进行了教师聘任制、竞争上岗、末位淘汰制等一系列改革,这种改革给青年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在这一系列改革中,高校普遍采用教授、导师轮流坐庄、按名额分配、由领导指定等办法,这种模式无疑挫伤了青年教师的积极性。青年教师在这种机制中的劣势尤为明显,普遍感到困惑、茫然。

3.福利待遇差距大:随着高校收费大幅度的提高,随之而来的则是高校教师收入的增长。目前,高校分配制度多以职称高低和承担科研课题的多少来分配,大多数青年教师职称较低、承担的课题较少,所获报酬也相应较低。由于高校扩招,教师严重短缺,青年教师授课任务重,身体超负荷运转。青年教师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却获得相对较低的酬劳,更加重了其内心的失落感、挫折感,逐渐对教学失去兴趣,不自觉成为高校校园内特殊的打工族。

4.人际交往狭窄:首先,从教师的工作性质看,教师工作繁重,工作性质相对封闭,每天接触的只有同事、学生、家人,没有充裕的时间进行社交活动。社会交往的单一,使青年教师遇到困难时,更加感到孤独无助、束手无策。其次,教师这一职业的长期性与示范性、创造性与情感性以及教育对象(学生)的多变性与差异性,决定了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这必然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对青年教师而言,由于社会阅历浅、自我意识强,傲视一切、有恃无恐,其结果在现实社会中碰壁较多,造成自我伤害较多。再者,青年教师缺少外出进修、开会、交流的机会,缺乏对新事物了解、接受的机会,也缺少自我发展的动力,更缺少职业倦怠和不良情绪宣泄的渠道。

5.其他因素:调查显示,高校青年教师普遍感到工作压力大,过重的工作压力导致部分青年教师产生心理问题,特别是女教师尤为明显。

三、维护中国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的对策和建议

1.学校要关注青年教师健康,从精神上减压:一是以人为本,建立宽松、和谐的教师管理制度,探索建立科学的教师实绩考核制度,以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青年教师的工作,使青年教师心理得以松绑和减压。二是经常与青年教师沟通,多征求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及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疏导不良情绪,使他们心情舒畅地投入教学工作中。三是多给青年教师提供外出进修、交流、再学习的机会,使他们获得一种成就感,增强工作的信心和激情。

2.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首先,学校应采取各种措施,致力于优化校园人际关系,营造一个融洽、和谐的工作环境和人文环境。其次,青年教师应积极走出个人小天地,多参加集体活动,通过活动加深情感交流、消除工作误会,培植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增强集体凝聚力。再次,青年教师在加强自身师德修养的同时,还应学习相应的心理学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意识,加强耐挫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对自己不苛求,对别人不妄想。

3.正确认识自我:一方面,青年教师要学会从多方面、多途径了解自己,要学会从周围的世界中提取有关自我的真实反馈,避免由于主观理解所带来的偏差。另一方面,要坦诚地承认自己的缺陷与不足,并肯定、尊重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此外,要实事求是地制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尽可能使理想与自身能力和现实生活接近,更要克服文人相轻的传统思想。最后,遇到挫折时,要学会自我安慰、自我暗示、自我禁止、自我激励、自我解脱,正确对待工作、生活中的得失,使自己拥有一个平和、健康、永葆激情的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

[1]王海翔.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压力的调查分析及对策[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5):75.

[2]高芸,等.高校青年教师工作压力及控制策略研究[J].湖北杜会科学,2007,(6).

[3]王晓英,张明.心理测量与心理诊断[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82-284.

[4]庄国萍.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现状调查与分析[J].潍坊学院学报,2007,(5).

高校教师健康状况调查 篇4

关键词:高校教师,健康状况,养生

一、问题的提出

高校教师是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动力与保证, 因此, 多多关心教师的健康状况是非常必要的。长期以来, 高校教师由于脑力劳动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缺少必要的体力劳动, 再加上缺乏适当的体育锻炼, 因而, 他们的体能在不断下降, 其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因此, 从全民健身的角度出发, 有必要对高校教师的养生与健康状况进行针对性的调查研究, 从中找出产生不良健康状况的原因, 并提出相应的健身措施与建议。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重庆市3所高校共120名在职教师, 基本情况见表1

(二)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相关的图书、期刊等。

2、问卷调查法

根据调查需要, 共发了120份问卷调查表, 回收102份, 回收率68%, 其中有效问卷99份

3、数据统计法

对调查结果进行常规数据统计处理。

三、结果与分析

(一) 高校教师的养生意识与养生行为

调查表明:高校教师中只有30.3%的人认为自己有养生的意识, 而且, 随着年龄的增长, 养生的意识才逐渐增强。而30岁以下的教师几乎没有养生的意识。至于高校教师的养生方法, 他们认为工作疲劳之后, 只要多主意休息与保养, 基本就可解决问题。平时的娱乐与休闲采取的方法一般以打牌、散步为主。因此, 从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 首先是高校教师的养生意识比较淡薄, 当然也与多方面因素有关, 比如身体状况、健康意识、经济条件、生活环境等。其次是养生的方法落后, 不懂得科学的锻炼身体。

(二) 高校教师对自我感觉是否健康的评价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 有77.4%的教师回答自己健康。其中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92.2%认为自己健康。当问到健康的标准或怎样衡量自己是否健康时, 绝大多数教师的回答较含糊或理解不清, 多数还是认为无病即健康。实际上, 结合每两年一次的教师体检, 高校教师中有60%以上的人不同程度地患有各种疾病, 如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心脏病等病症居多, 中青年教师患此类疾病的有上升趋势。这怎么能说自己是健康呢?只是大部分人患病的程度不影响工作、生活罢了。因此, 高校教师对健康概念的理解有待提高, 对营养过剩所导致的健康概念的理解有待提高, 对缺乏养生意识和适量的体育活动的健康的关系要进一步认清。

(三) 高校教师对自我生活是否有规律的评价

由表2我们可看出, 高校教师对自我生活是否有规律的回答符合年龄特点。主要原因:1、知识分子喜欢“开夜车”而早晨睡懒觉, 因此三餐无定时。随着年龄的增长, 这种生活习惯有所改变。2、高校教师不坐班, 生活规律往往与课程安排相关。

(四) 高校教师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与参与程度

从表3中可见, 有85.5%的教师认为体育锻炼的重要, 对自己力所能及的运动项目感兴趣, 把参加体育活动看成是改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手段, 体育锻炼的积极作用被大多数教师所认同。但从表4中发现, 每周参与1—3次锻炼的人数约占20.2%, 而不参加锻炼的人却占44.8%, 其中, 中青年教师居多。因此, 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认为体育锻炼重要, 但又不积极参加呢?原因很多, 强调客观因素, 否认主观问题, 缺乏必要的体育素质, 没有成功的体验。心血来潮时积极性很高, 但终究形成了不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总而言之, 高校教师的体育意识不强。

(五) 高校教师对营养与健康的理解

据调查, 有许多教师认为吃得好一点对身体有利。而且还需特别的进补, 把营养与健康划等号。同时, 又有40%以上的教师反映自己的体重比以前增加了20多斤。腰围粗了4—6cm, 身体明显发胖。这种情况虽然是一种随着年龄的增长, 人的身体形态发生变化的正常现象, 但实际上是一种营养过剩的表现, 如果不加以控制, 不注意饮食平衡, 长久下去, 将对人的身体健康带来许多麻烦。因此, 在饮食问题上要正确理解营养与健康的关系, 注意事物的搭配与饮食平衡。

四、措施与建议

(一) 学校要大力加强全民健身的宣传, 各级领导, 特别是工会领导要在关心职工健康状况结果的同时, 更多地关心他们的身体状况保养过程。要经常组织一些大型多样的体育活动, 内容要以健身为目的, 要以娱乐性、趣味性、简易性为主, 并积极创造条件满足不同层次人的兴趣和需要, 使之从中得到乐趣效益, 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

(二) 教师本身要重视养生, 主意学习养生的方法, 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要明确健康的意义, 珍惜自己身体, 对于体育锻炼, 高校教师要加深认识积极参与, 参与的目的不是为了治病, 而是为了健身。因此, 千万不要等到身体有了病才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

参考文献

[1].曲宗湖.学校健康教育指导[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张燕.健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和谐发展的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4.7;

高校教师健康状况调查 篇5

健康状况调查问卷

尊敬的各位老师:

您好!这个心理测验量表是测量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请您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来回答下列每一个问题,每个问题只有一个答案,回答时请在“没有、很轻、中度、偏重、严重”的方框里划“∨”就可以了。谢谢!

性别:年龄:职称:文化程度:民族:所教学科:班主任(是、否)

职业(教师、学校行政人员)填写测验日期:年月日

没有很轻中度偏重严重

1、头痛。□□□□□

2、神经过敏,心中不踏实。□□□□□

3、头脑中有不必要的想法或字句盘旋□□□□□

4、头晕或晕倒□□□□□

5、对异性的兴趣减退□□□□□

6、对旁人责备求全□□□□□

7、感到别人能控制你的思想□□□□□

8、责怪别人制造麻烦□□□□□

9、忘性大□□□□□

10、担心自己的衣饰整齐及仪态的端正□□□□□

11、容易烦恼和激动□□□□□

12、胸痛□□□□□

13、害怕空旷的场所或街道□□□□□

14、感到自己的精力下降,活动减慢□□□□□

15、想结束自己的生命□□□□□

16、听到旁人听不到的声音□□□□□

17、发抖□□□□□

18、感到大多数人都不可信任

19、胃口不好20、容易哭泣

21、同异性相处时但到害羞、不自在22、感到受骗、中了圈套或有人想抓住你

23、无缘无故地突然感到害怕

24、自己不能控制地大发脾气

25、怕单独出门

26、经常责怪自己

27、腰痛

28、感到难以完成任务

29、感到孤独30、感到苦闷

31、过分担忧

32、对事物不感兴趣

33、感到害怕

34、你的感情容易受到伤害

35、旁人能知道你的私下想法□□□□□□□□□□□□□□□□□□□□□□□□□□□□□□□□□□□□□□□□□□□□□□□□□□□□□□□□□□□□□□□□□□□□□□□□ □ □ □ □ □ □ □ □ □ □ □ □ □ □ □ □ □

36、感到别人不理解你、不同情你□□□□□

37、感到别人对你不友好、不喜欢你□□□□□

38、做事必须做得很慢以保证做的正确□□□□□

39、心跳得很厉害□□□□□40、恶心或胃部不舒服

41、感到比不上他人

42、肌肉酸痛

43、感到有人在监视你、谈论你

44、难以入睡

45、做事必须反复检查

46、难以做出决定

47、怕乘电车、公共汽车或火车

48、呼吸有困难

49、一阵阵发冷或发热50、因为感到害怕而避开某些东西、场合或活动

51、脑子变空了

52、身体发麻或刺痛

53、喉咙有梗塞感

54、感到前途没有希望

55、不能集中注意

56、感到身体的某一部分软弱无力

57、感到紧张或容易紧张□□□□□□□□□□□□□□□□□□□□□□□□□□□□□□□□□□□□□□□□□□□□□□□□□□□□□□□□□□□□□□□□□□□□□□□ □ □□ □□

□ □ □ □ □ □ □

□□□□□□□

58、感到手或脚发沉□□□□□

59、想到死亡的事□□□□□

60、吃得太多□□□□□

61、当别人看着你或谈论你时感到不自在□□□□□

62、有一些不属于你自己的想法

63、有想打人或伤害他人的冲动

64、醒得太早

65、必须反复洗手、点数

66、睡得不稳不深

67、有摔东西或破坏东西的想法

68、有一些别人没有的想法

69、感到对别人神经过敏

70、在商店或电影院等人多的地方感到不自在71、感到任何事情都很困难

72、一阵阵恐惧或惊恐

73、感到在公共场合吃东西很不舒服74、经常与人争论

75、单独一人时神经很紧张

76、别人对你的能力没有做出恰当的评价77、即使和别人在一起也感到孤单78、感到坐立不安、心神不宁79、感到自己没有价值□□□□□□□□□□□□□□□□□□□□□□□□□□□□□□□□□□□□□□□□□□□□□□□□□□□□□□□□□□□□□□□□□□□□□□□ □ □ □ □ □ □ □ □□□ □□□□ □□□ □ □

80、感到熟悉的东西变的陌生或不象是真的□□□□□

81、大叫或摔东西□□□□□

82、害怕会在公共场合晕倒□□□□□83、感到别人想占你的便宜□□□□□84、为一些有关性的想法而很苦恼

85、你认为应该因为自己的过错而受到惩罚86、感到要很快把事情做完87、感到自己的身体有严重问题

88、从未感到和其他人很亲近89、感到自己有罪

90、感到自己的脑子有毛病

高校教师健康状况调查 篇6

关键词:大学新生;心理健康;调查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调查对象为2011级本、专科新生为调查对象,共计7843人,进行网上测评。研究方法采用王征宇翻译的SCL-90中文版量表。该量表共有90个条目,具有容量大、反映症状丰富、准确描述被试自觉症状特点。概括为9个因子和1个附加项。每个条目采用5级评分制:1-5分别表示“从无”、“轻度”、“中度”、“偏重”、“严重”,分数越高,表示该项目测评结果越差。内容涉及感觉、情绪、思维、意识、行为、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方面,除附加项外,SCL-90的九个分量表分别是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 SCL-90同质性信度(α系数)为0.97,分半信度(s)为0.94,各个因子分的相关在0.55-0.71之间,各因子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77-0.92之间,表明SCL-90在本研究中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阳性检出率

根据SCL-90量表的特点和国内对此量表的筛选标准,把各因子维度得分≥70分作为心理问题的检出标准。结果发现7843名被试中有2105名大学生存在一项及以上症状的心理问题,占被调查人数的26.8%;其中有焦虑、强迫、恐怖、人际关系敏感四项因子分均≥70为中度及以上心理问题的学生有79人,占总人数的1.01%,见表1。

(二)大学生不同症状心理问题的检出率

从表1可以看出:被调查学生在多维度症状上存在中度及以上心理问题的学生的检出率在1.01%以下;总体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从大到小依次是焦虑、强迫、恐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躯体化、精神病性、偏执、睡眠、敌对,其中焦虑、强迫、恐怖、人际关系敏感的总体检出率较高,都在40%以上。

调查显示存在一项及一项以上不同症状的心理问题大学生占被调查人数的26.8%,其中,存在中度及以上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的发生率为1.01%。由于区域分布和实验控制不同,不同的调查统计显示出大学生在SCL-90不同症状上存在中度及以上心理问题学生的检出率差别较大。但从总体上看,存在不同类型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的发生比率比国内许多研究结果要低,另外大学生在SCL-90各因子上的心理健康状况都比全国大学生群体常模要好。但是,也需要强调的是,一般的国内外研究结果和我们的心理普查的具体情境不一样,科学研究主要是探索科学规律,调查对象是匿名的,被调查学生会没有任何顧虑认真作答,而我们的心理普查是要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会留下学生的姓名、班级等基本信息,所以有一些学生具有掩饰性,故意降低自己的心理问题。

心理正常与异常是一个相对概念,没有非常明确的界线,并且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没有绝对正常和异常的个体。心理健康的个体也很有可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不适,心理异常的个体也存在许多健康的心理因素。从心理发展的角度看,对于本次筛选存在不同维度心理问题的学生,只能说这段时间在某个心理健康维度上状态不好,今后需要给予积极关注。

三、干预措施

对于此次测试筛选出来的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特别是抑郁、敌对、偏执、精神病性等症状容易产生自杀倾向的学生)名单,及时直接送达各院系相关责任人,以便各院系相关责任人及时掌握学生心理状况,做到问题早发现、早预防、早调适,及时进行危机干预。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学院学生工作人员重点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采取多种措施进行危机干预;对于问题严重的学生,学院及时通知其家长,与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老师、辅导员共同做好工作,具体包括:

一是采用适合方式包括电话、信函、网络等与筛选出的需要心理帮助的学生沟通。同时建立电子、纸质心理健康档案。二是通过入学教育宣传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自我保健,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心理咨询,采取委婉的方式督促已筛选出需要心理帮助的学生到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做心理咨询。三是有针对性地分组对抑郁、敌对、偏执、精神病性等症状严重的容易自杀或其他问题的学生进行及时的心理辅导。

4.学生工作人员平时要多关注预警学生的饮食起居,及时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困难,并且保持信息反馈渠道畅通,建立有效预警机制,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并及时解决。

5.在做好心理辅导、与所有预警学生面谈的基础上,对接受了心理辅导的学生进行跟踪和回访,落实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长效机制。

四、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调查结果及分析,关于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工作需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完善和改进:

1.为学生营造良好、宽松的心理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文艺体育活动,在活动中学生的情绪能够得到合理宣泄,学会人际交往的技巧,进而缓解心理压力,预防和减少心理问题的产生。

2.加强学生对具体相关事件的心理减压工作。比如说新生开学初心理转变和新环境适应、专业选择、考前的心理减压和复习方法指导工作、人际交往指导等。

3.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除开设专题的心理讲座外,在全校范围内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研讨课,以及开设有针对性的团体心理辅导课。同时,发挥各学院学生咨询室的作用,扩大学生接受心理咨询的面,更便于学院及时发现问题。

4.设立班级心理辅导委员,充分发挥朋辈心理辅导的功用,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心理援助工作,真正做到助人自助。

5.学生工作部门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测试前的宣传发动和准备工作,充分重视测试工作,比如,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测试的意义、了解做测试题时的关键点和注意事项等,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测试的信度和效度。

6.从事学生工作的教师需要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知识。认识到筛查出来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所以,不要因为一次测试就给学生贴标签,认为筛查显阳性的学生就是心理异常学生。

7.对于学校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不能处理的个案,及时会诊或予以转介,并到医院做相关的医学检查,保障学生的心理问题能够在短时期内得到处理。

[责任编辑:王建武]

中小学教师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 篇7

一、中小学教师身心健康状况的现状分析

1.中小学教师健康状况总体分析

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中可以看出, 教师身体健康状况的平均得分为24.59分, 身体健康指数为0.58;教师自我报告身体健康状况平均得分为2.95, 身体健康指数为0.49;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平均得分为36.78分, 心理健康指数为0.67;教师自我报告心理健康状况平均得分为3.46, 心理健康指数为0.65。总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2.中小学教师身体健康状况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 48.6%的教师身体健康状况得分低于均值24.59分, 32.3%的教师身体健康状况得分在24~26。另外, 59.7%的教师身体健康指数低于0.59。这一结果表明, 中小学教师总体身体健康水平不高。

3.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调查显示:54.5%的教师心理健康得分高于36分 (均值为36.78) , 同样比例的教师其心理健康指数高于0.65 (均值为0.67) 。此外, 28.6%的教师心理健康得分在36~38分, 心理健康指数在0.9以上的教师占5.7%, 心理健康指数在0.8以上的教师占调查教师总数的17.6%, 心理健康指数在0.7以上的占44.7%。以上数据表明,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情况越来越需要关注和改善。

二、影响中小学教师身心健康的因素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 本研究将影响中小学身心健康的因素归纳为四个方面:教师的职业认知、教师压力状况、教师工作量、教师的职业保障。

1.教师的职业认知

教师的职业认知包括但不限于教师的职业期许、职业感受、职业困苦、职业满意度等。关于教师职业认知状况的调查结果表明, 大部分教师对当前的工作现状相对满意, 但普遍认为教师职业的工作压力较大。

关于“从事教师职业的原因”调查中, 认为“教师工作和收入比较稳定, 有较多假期”的占54.01%;“希望从事教书育人的工作, 实现自己的抱负”的占46.41%。

关于“工作中的实际感受”调查中, 大家感受最明显的是“工作压力大、负担重”, 占77.08%;其后是“社会地位不高”、“没有成就感”、“家长过分注重分数”、“业务考核不公平”、“管理制度不合理”、“得不到领导同事的理解和支持”等。在教师反映的其他问题中, 以“家长不关心学生学习、不配合学校教育”最为突出。

关于“对自己教育教学工作的评价”调查中, 选择“满意”和“非常满意”的教师共占70.88%;选择“一般”的教师占26.40%;选择“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教师共占2.71%。

关于“对自己从事工作的满意度”调查中, 选择“满意”的教 师占40.86%, 选择“一般”的 教师占45.49%, 选择“非常满意”的仅占6.03%, 另有7.61%的教师明确表示“不满意”。

2.教师压力状况

关于教师压力状况的分析结合了问卷调查数据和半结构化访谈的内容。经过统计分析, 问卷数据和访谈内容基本趋同, 相互印证。当前中小学教师的压力更加多元化, 不仅有职业发展方面的压力, 来自社会和家庭方面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另外, 教师缓解压力的渠道单一, 转移压力的途径较少, 需要学校、社会、教育行政部门的关注和参与。

(1) 教师压力的来源。关于教师压力来源的调查显示, 教师压力来源依次是:学生成绩 (61.93%) 、教学任务 (55.33%) 、健康 (41.06%) 、经济收入 (37.33%) 、晋升职务职称 (33.75%) 、住房 (21.87%) 、人际关系 (13.05%) 、培训进修 (12.8%) 、家庭 (10.89%) 等。显而易见, 学生成绩、教学任务和健康是教师压力来源的重要因素。访谈内容进一步验证和补充了问卷中的数据和信息。访谈中, 教师普遍反映的压力来源有三大方面:第一, 教学工作和职业发展方面的压力, 主要包括升学压力、分数压力、职称职务晋升压力等。一方面, 在现行教育体制和社会舆论评价体系下, 升学考试和学生分数往往是教师工作“最现实的高压线”, 教师教学工作的质量往往只能通过升学考试和学生分数予以体现, 而教师的职称晋升、工资晋级、职务提拔、奖金发放以及其他业务考核事项, 普遍与学生的考试成绩、升学率相挂钩;另一方面, 在教师个人职业晋升发展方面, 处于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职业发展阶段的教师群体也存在较大的个体和群体差异。对于青年教师而言, 由于参加工作时间较短, 教学经验相对欠缺, 在培训进修、提高学历、晋升职称等方面, 在群体中的横向竞争压力较大。对于中老年教师而言, 其在职称晋升中的压力并不比青年教师小。中老年教师虽然有着丰富的教育经验, 但若想进行职称晋级, 必须进行职称晋升考试, 而中老年教师受年龄和健康状况的影响, 其应试能力远远低于青年教师。第二, 社会舆论方面的压力。访谈中, 教师们反映当前社会公众对教育、对教师普遍不理解, 而社会舆论对教育的评价以及个别媒体对舆论的引导存在一定的偏颇。此外, 极个别家长或相关人员“校闹”严重影响教师工作积极性, 导致现实中频繁出现“学生可以打老师, 老师连批评学生都不行”的例子。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教育和教师的压力, 严重降低了教师的社会地位和教师的职业幸福感。第三, 教师家庭生活方面的压力。教师并不是脱离社会存在的个体, 不同年龄阶段的教师需要承担不同的生活压力。青年教师除了职业发展方面的竞争压力较大之外, 大多要面临婚恋、住房、生育子女等各类生活压力;对于中老年教师而言, 由于从教时间较长, 部分教师自己就患有或重或轻的职业病症, 而且他们普遍要赡养父母和教育子女, 家庭生活方面需要负担的压力更重。在生活压力方面, 女教师在家庭负担方面更加明显。此外, 教师家属对于教师工作的理解程度, 也是影响教师压力状况的重要因素。访谈中有教师反映:由于其所在学校的教师工作压力较大, 作息时间不规律, 个别女教师因经常加班不能回家照顾家庭和孩子, 造成家属对此很不理解, 严重影响夫妻感情,

(2) 教师缓解压力的方式。关于教师自我缓解压力的方式方法的调查结果显示, 教师自我缓解压力主要有三个途径:一是向家人、同事与朋友倾诉 (67.57%) ;二是做其他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转移注意力 (56.09%) ;三是理性分析并解决问题 (48.71%) 。此外, 利用自我胜利的心理暗示法, 如“有人还不如自己”来寻求平衡 (17.45%) 。但是也有7.5%的人采用消极对待的方式, 逃避问题, 选择“心理咨询”缓解心理压力的仅占1.30%。

3.教师的工作量

关于教师工作量的调查, 主要从教师每天的工作时间和教师每学期的授课数量两方面进行分析。

(1) 教师工作时间。关于教师工作时间的调查结果显示, 大部分中小学教师每天的工作时间超过10h, 部分小学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每天的工作时间在12h以上。问卷数据显示, 除法定工作时间之外, 42.90%的教师要额外花费1~2h工作, 28.43%的教师表示要额外花费2~4h, 14.21%的教师要额外花费1h以内工作, 13.16%的教师表示会额外花费4h以上工作, 仅有1.28%的教师表示不需要额外花费时间工作。访谈中, 大部分教师表示在岗时间较长, 休息时间无法保障, 与问卷数据基本一致。访谈中, 大部分教师表示每天在校和在家的工作时间合计在12h以上。部分郊县的小学教师反映, 由于大部分学生家长上班非常早, 一般会在早晨6:30之前把学生送到学校, 而小学生的年龄较小, 教师们要保证学生到校时在岗, 尤其是小学班主任, 必须在学生到校前到达学校。这样一来, 他们每天的在岗时间从6:30到17:30, 共11h, 这还不包括教师放学后加班或在家里完成的工作量。另外, 大部分中学教师表示其工作时间一般是7:30到20:10, 而且要将批改作业、批改试卷或者备课的工作拿回家里做。

(2) 教师授课情况。关于教师授课情况的统计结果显示, 在一个学期里, 中小学教师平均承担1.48门课程, 为2.66个班授课, 每周课时数11.92节。约30%的教师需承担2门课程以上, 约30%的教师为3个以上班级授课, 授课班级在3~8个班的教师约占27%。60%以上的教师周课时数在12节以上, 20%的教师周课时在8节以下, 10%的教师周课时在18节以上。

4.教师的职业保障

首先, 对教师身心健康相关保障措施的调查显示, “健康体检”是当前最主要的措施, 占77.20%;其次是“体育活动”, 占44.69%;再次是“文艺活动”、“读书活动”、“心理讲座”, 分别为26.73%, 23.03%和22.54%;“健康讲座”、“业余兴趣班”等则排在最后。另外, 仅有2.1%的教师反映从来没有开展过此类促进教师健康活动。这一结果表明, 当前在促进教师健康方面相关教育部门和学校以“健康体检”为最根本措施, 以体育活动为主要途径, 以文艺活动、读书活动、健康讲座为辅助途径, 以业余兴趣补充教师个性需求来组织促进教师健康的综合体系。

其次, 关于教师希望参与的促进身心健康活动类型的调查结果显示, 教师最想参与的是“定期全面体检”, 占76.72%。这是一项最基础的保健需求, 它也是一项制度性安排, 需要政府, 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着力予以保证;其次是“每天健身活动一小时”, 占71.51%。这是教师们最现实、最实际的需求, 大家渴望在学校繁忙的工作期间, 能够有1h的时间来加强锻炼、放松心情, 提升身心健康水平;然后依次是“适当减少工 作量” (62.56%) 、“每周文娱 活动一次 ” (51.75%) 、“定期组织 健康讲座 或报告” (42.53%) 、“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服务活动” (40.48%) 及其他活动 (3.56%) 。

三、保障中小学教师身心健康的对策

教师良好的健康水平和心理状态直接影响学生健康心理和良好人格的形成, 教师队伍的身心健康发展是保障教育事业良性发展的必备条件之一, 也是维护教师职业权益的重要体现。[1]关注广大中小学教师的身心健康发展, 提高教师职业幸福感和职业满意度, 激发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执教热情和奉献精神, 需要各级各类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1.宏观层面:构建教师身心健康保障长效机制

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将教师健康保障工作纳入工作实际, 切实推进中小学教师身心健康保障工作。

一方面, 为了增强教师身心健康保障工作的实效性, 教育主管部门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中小学教师身心健康保障的规范性文件, 以文件的形式明确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工作主体和基本的运行模式, 使教师健康保障工作有据可依。

另一方面, 为了强化教师身心健康保障工作的可操作性, 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在相关规范性文件中明确中小学教师身心健康保障工作的领导体制、经费保障、具体措施和监督机制等内容。首先, 教育主管部门、中小学校要把保障教师健康作为“一把手”工程, 由“一把手”亲自抓, 切实协调好有关部门和单位, 为保障教师健康提供人力、物力支持;其次, 经费保障是落实教师健康保障措施的物质基础, 经费不到位则很多有益的措施无法得以推进和实现, 教育主管部门以及中小学校应当协调有关部门, 为缓解教师身心压力的各项措施提供经费保障;再次, 教育主管部门应定期组织与教师健康相关的专项调研, 关注和了解教师身心健康状况的变化, 及时完善和改进保障措施, 构建教师身心健康保障的长效机制;最后, 教育主管部门应当明确教师健康保障工作的监督机制, 明确奖励和处罚措施。

2.中观层面:疏通教师压力的释放渠道

首先, 在学校管理方面, 落实校内民主制度, 充分发挥教师在学校管理中的参与权和知情权。[2]一方面, 学校应当充分发挥教代会、工会等在维护教师权益、实现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让教师在学校管理, 尤其是涉及教师切身利益的事项上能发言、敢发言;另一方面, 学校应当建立健全对教师建言的评价和采纳机制。对于教师提出的合理化意见和建议, 学校管理层应当在固定期限内进行讨论并答复。若采纳意见, 应当说明落实意见的初步措施和步骤;若不采纳, 应当说明理由。

其次, 建立校内沟通机制。一方面, 建立校领导和教师的有效沟通机制。学校领导应当经常与教师进行沟通, 以茶话会、座谈会, 甚至午餐聚会时间与教师谈话聊天, 了解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困难和疑惑。在教师节、教师生日等特殊日子, 学校领导班子可以向教师赠送卡片, 表达对教师辛苦工作的感谢和赞美, 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幸福感。另一方面, 实现校内教师与教师之间的良性沟通。教师之间的沟通可以通过学科组活动、年级组活动等形式, 让教师进行教学方面的交流和相互学习, 也可以通过组建兴趣小组的形式, 让教师之间以兴趣爱好为纽带, 加强沟通, 增进友谊, 为缓解教师身心压力疏通渠道。

3.操作层面:多角度落实教师身心健康保障措施

落实教师身心健康保障措施, 应当从普及教师身心健康知识、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提高教师身体健康素质、丰富教师文娱活动、营造教师幸福家庭等方面着手。

(1) 普及教师身心健康知识。首先, 以学校为单位, 定期购买身心保健方面的书籍供教师阅读和学习, 让教师在自由时间有选择性地学习健康保健知识。其次, 中小学校每学期应当至少举办2场健康讲座, 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在经费、场地、医师聘请等方面给予支持。讲座分别或综合地针对身体保健、心理健康两个方面的知识进行讲解:身体健康讲座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教师常见职业病的预防、日常身体保健等内容;心理健康讲座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知识、教师心理压力的疏解和释放方式和幸福人生观等内容。再次, 将学校心理咨询教师的工作方式灵活化, 不仅要注重心理问题的疏导, 还要注重心理问题的前期预防和心理健康保健知识的普及。

(2) 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教师职业发展渠道的通畅和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是预防和缓解教师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的重要途径。首先, 为教师提供学习和培训的机会, 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定期组织教师专业培训、学术研讨、学访考察等活动;其次, 为教师学术沟通和专业竞技搭建平台, 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定期组织开展岗位竞赛、优秀教师评选、典型教师培养等评优活动;再次, 为教师搭建展示和学习的平台, 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定期组织开展教师先进事迹报告、经验推介等宣传活动。

(3) 打造教师健康体质。中小学校应当从本校教师健康水平和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实际情况和具体需求出发, 积极创造条件, 鼓励和引导教师参加体育运动, 培养广大教师对体育健身活动的兴趣, 养成积极锻炼、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学校可以鼓励教师参与学生大课间活动, 让教师利用学生大课间活动的时间进行适当的体育运动。教育主管部门、教育工会、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条件, 因地制宜地建立教师文娱活动室或者教师健身俱乐部, 增加一些适合教师健身的器材设施, 为教师课余时间提供锻炼方便。此外, 有条件的教育主管部门和中小学校可以依托教师年度体检工作, 适当扩大教师体检项目的范围, 并建立教师健康档案。

(4) 开展丰富的文娱活动。一方面, 学校应当禁止非上课时间的补课、加课行为, 给教师最大程度的空闲时间;另一方面, 学校应当采取措施丰富教师的文娱生活, 如定期举办各项文娱活动、教师趣味运动会, 组织各类教师兴趣社团, 建立教师健身娱乐室等。此外, 还可以充分利用寒暑假为教师释放身心压力提供机会, 如组织教师外出培训、拓展训练等。

(5) 舒缓教师的心理压力。宏观来说, 教师的心理压力主要由工作压力、家庭生活压力和社会舆论压力等构成。工作压力的舒缓可以通过前文各项措施缓解, 家庭生活压力和社会舆论压力则需要学校、教育主管部门以及社会公众的多方参与。具体来说, 学校可以定期举办关于婚姻、家庭的讲座, 购买促进家庭幸福感的书籍、举办亲子活动、家庭集体参与的校内活动等, 使教师的家庭成员更加了解教师的工作, 从而他们更加理解和支持教师;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引导和呼吁媒体舆论对教育、教师等进行客观报道, 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合法更要合理的评价和监督。

摘要:通过对中小学教师身心健康状况进行实证调查研究, 发现当前中小学教师身心健康水平亟待提升。对影响教师身心健康的若干因素进行分析, 这些因素包括:教师的职业认知、教师压力状况、教师工作量、教师职业保障等。在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 从宏观、中观和操作层面提出保障教师身心健康的对策:宏观层面构建教师身心健康保障长效机制;中观层面疏通教师压力的释放渠道;操作层面多角度落实教师身心健康保障措施。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身心健康,职业压力,健康保障

参考文献

[1]周光礼.教育与法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123.

高校教师健康状况调查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新乡市4所高校不同年龄阶段的教职工400人, 年龄36~60岁, 其中男性180人, 女性220人。

1.2 方法

实地问卷调查法:自行设计“高校教职工实施有氧活动活动前、后的亚健康、亚健康状态和健康行为认知”[1,2,3]调查表, 将亚健康状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4]:a.轻度心身失调:以疲乏无力、失眠、情绪不稳等为其主要表现;b.潜临床状态:潜伏着有向某些疾病发展的倾向。其表现比较复杂, 可概括为活力减退、反应能力减退和适应能力减退。临床检查可发现有接近临界水平的高血压、高血糖、高血粘度和免疫力低下;c前临床状态:指已经患病, 但症状不明显, 医生尚未明确诊断, 未开始治疗的状态。前后经历了4次修改, 采用自愿匿名方式填写。发放调查问卷424份, 剔除无效问卷, 有效回收400份, 回收率93%。

1.2.1 有氧活动的组织形式

以4高校工会各自举办各种健康向上、丰富多采的有氧活动为主要内容, 每周活动4~7次, 每次1.5~2.5小时, 每一季度举行一次各种不同类型的体育比赛, 由工会建立教职工的健康检查档案和个人活动档案。

1.2.2 统计分析

将原始资料输入数据库并核实后, 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2 结果

2.1 有氧活动前教职工性别亚健康状况

实施有氧活动前的教职工、女性亚健康发生率比男性明显高出。从工作性质与亚健康发生的关系可以看出, 教师亚健康发生率与管理人员、教辅等比较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0.01) , 这可能与教师教学、科研任务重, 压力大, 使教师心理负担加重、工作量加大等因素有关 (表1-2) 。

2.2 有氧活动前、后不同组别的亚健康状况和状态

实施有氧活动前有51.1%的教职工处于亚健康状况;通过实施有氧活动1年后, 各组健康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其中青年组亚健康发生率由13.8%降低到10.5%, 中年组的亚健康状态发生率由21.0%降低到16.8%;老年组亚健康状态发生率由16.8%降低到13.5%, 三组的变化均为显著性意义 (P<005) 。说明他们认识到了锻炼的重要性 (表3) 。

表4显示, 教职工锻炼前、三组潜临床表现所占各组亚健康人数的21.8%、38.1%、31.3%, 中年组表现的较为突出, 说明中年组的综合压力高于青年组和老年组。通过学校有组织的实施有氧活动1年后, 三组教职工亚健康状态得到明显改善, 在有氧活动前潜临床表现最高的中年组下降至15.5%, 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0.01) 。

2.3 有氧活动前、后教职工健康行为及认知情况

有氧活动前, 教职工在对健康行为及认知情况进行多项选项、每项必选的调查结果中有59.7%的作息制度没有规律;在定期到医院做检查的选项中有51.6%的教职工不定期到医院里检查;在认为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的选择中有18.8%完全选对了正确答案;在对健康应包括哪些方面时, 仅有17.3%的教职工选择了正确的答案。自从参加有氧活动后, 绝大多数教职工都能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

3 讨论

结果显示, 中年组亚健康状态均高于青年组和老年组, 这可能与中年组承上启下的年龄所承担的压力太重有关。研究发现, 忙和累是中年组的显著特点。社会发展和激烈竞争给中年人带来更多的心理和生理上的问题, 尤其是中年教师体现的更为明显。如:职称的竞争、职位的竞争、社会的竞争、家庭责任等, 使他们经受着从未有过的压力, 紧张的教学、科研的压力是带给他们精神上长期高度紧张和心理沉重的主要负担, 较多的教师常年超负荷地工作, 甚至带病工作, 难得有闲暇时间休息, 普遍缺少必要的运动及防病健体的意识。因此, 学校应对中年组这一群体给予充分的关注, 定期组织他们体检, 做到防范于未然。学校工会要不断提出改进的措施与对策[5,6,7,8]:a.在校内积极营造一种良好的运动氛围, 提高教职工对环境的满意度;b.做好教职工体育活动的宣传工作, 组织好各种教职工体育活动,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终身体育观;c.培养教职工居民终身健身能力, 满足学校中不同层次的人对体育的需求。健康、亚健康和疾病三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健康的钥匙掌握在自己手中。因此, 人人都要做到积极促进健康, 纠正和预防亚健康, 把疾病消灭在萌芽之中。

摘要:采用自行设计的“高校教职工参加有氧活动活动前、后的亚健康、亚健康状态和健康行为认知”调查表, 对新乡市4所高校参加有氧活动的教职工身体健康状况的影响进行了调查, 为高校教职工疾病预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高校教职工,有氧活动,健康状况

参考文献

[1]徐凤琴, 黄彦军.城市社区居民对体育健身知识的了解与获取途径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8, 28 (1) :28-31.

[2]韩标, 孔晶, 刘伟, 等.亚健康状态躯体症状自评量表的初步编制及其信效度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7, 21 (6) :382-385.

[3]傅兰英, 刘小学, 王小引, 等.超重与肥胖青少年减肥现状及干预效果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7, 22 (1) :65-66.

[4]王灿, 苏玉红, 于柏松, 等.中学教师疾病及相关因素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 2004, 20 (11) :11.

[5]秦椿林.当代中国群众体育管理[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6, 243.

[6]邓星华.现代体育传播研究[J].体育科学, 2005, 25 (10) :23-31.

[7]隋树杰, 王崴综述, 仰曙芬审校.国内人群亚健康状态现状及研究进展[J].护理学报2008, 15 (1) :26-28.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与维护刍议 篇9

高校教师通常被认为是高素质、高社会地位、高幸福感的人群,然而近年来相关调查研究结果显示,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甚至远远低于全国普通人群。2010年,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课题组对75所各类高校共2785名高校教师的调查结果显示,44.2%认为自身心理压力大,28.2%认为自己处于亚健康状态,21.3%认为自身心理健康状况堪忧,心态平和的人数仅占6.3%(郝文斌等,2013)。张积家和陆爱桃(2008)对1994至2005年10年间国内关于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元分析研究发现,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心理不健康人数检出率高达56.6%,显著高于幼儿园教师(29.5%)和中小学教师(31.4%),而且呈现出随着时代发展,教师心理不健康的检出率递增的趋势。一项针对广东省19所高等院校8417名教师的调查结果显示,健康人数仅占10.40%、亚健康人数占45.55%、前临床状态人数占23.63%、疾病状态人数占20.42%(范存欣等,2003)。陈楠等(2014)采用Meta分析比较高校教师与全国常模量表得分,发现高校教师SCL-90量表总分、人际关系、抑郁和焦虑因子得分均高于全国常模。郭俊(2014)对高校教师进行的职业压力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具有中度压力和严重压力的教师占到了被调查总数的82%。其中,“工资福利待遇偏低”带来的压力位居15项压力源首位,另外,教学、科研、职称、人际关系也都是高校教师重要的压力源。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字,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共有专任教师1449686人,教职工总数2308631人。高校教师是为国家培养高级人才的中坚力量,其心理健康状况不仅会影响到教师自身发展和家庭幸福,还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因此,重视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刻不容缓。

二、影响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

影响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社会经济现实的冲击

当前大众传媒与信息网络的不断普及,使得高校教师的作用和权威性被逐渐弱化,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与此同时,社会、学校和学生对高校教师的期望也越来越高,高校教师既是知识文化的传播者,又要发挥社会模范作用,还要承担繁重的科研任务,从而造成了比较大的工作压力。另一方面,高校教师知识层次高、教育投入多,职业劳动复杂,但其收入却远远赶不上飞速上涨的物价和日益攀升的消费支出。尤其是高校中的青年教师由于接受教育时间长,年龄大,往往刚工作就要面临着住房、结婚、生子、赡养父母等压力,但他们由于资历浅、职称低,工资福利待遇相对更差,这种价值收益的失衡和行业比较劣势更加重了青年教师的压力,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2. 高等教育制度的束缚

长期以来,大多高校以学科建设、知名度、就业率、生源作为追求的目标,以博士点、硕士点、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教学科研能力作为学校关注的重点,忽略了教师心理素质的培养(孙天威,王晓平,2009)。目前许多高校对教师的教学、科研、发表论文的数量质量等都有明确的要求,对教师的学历要求也越来越高,职称评审难度越来越大,导致高校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一般没有明确的工作和休息时间之分,常常需要熬夜备课,加班加点做科研、写论文,挤出休息时间不断学习,导致脑力劳动过度,身体透支现象严重;此外,高校扩招带来的学生数量增加,各级主管部门和学校内部的各类检查评估,以及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也给高校教师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

3. 自身角色定位的失调

首先,高校教师普遍知识层次较高,并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因此对自己的期望也相对较高,从而很容易与现实形成巨大反差,导致心理失衡并引发心理疾患。其次,高校教师在日常工作中面对的主要是学生、同事和家人,平时又忙于科研、教学等工作,人际圈子狭窄,社会支持系统不够完善,进一步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最后,教师群体在人格上往往具有理想主义倾向,自我实现的需要和自尊需要比较强,过分追求完美,出现心理问题时更不愿意承认或主动求助,因而容易引发严重心理问题。

三、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1. 社会层面:加强制度保障,切实提高教师地位与待遇

高校教师的许多心理问题主要源于社会地位的不平衡感和生活上的经济压力。首先,社会大众应更全面地认识高校教师职业,对高校教师有合理的期待和中肯的评价,为高校教师营造信任、理解、包容的社会环境;其次,要切实提高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尊重他们的社会劳动,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增强高校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与职业自豪感;最后,减轻高校教师工作负担,保障其合法权益,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建立教师心理健康援助机制,从而吸引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加入高校教师队伍。

2. 高校层面:创设良好工作环境,完善考评奖励机制

高校应进一步优化校园环境,重视高校的人性化管理,改善教育教学、办公和科研条件,建立平等、民主、信任和友善的同事关系和师生关系,为教师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建立科学有效的高校教师评价体系,关注教师自身发展需要,提供良好的学习和进修机会,创造合理的发展条件,从而将高校教师的心理压力转化为成长动力;重视高校教师心理健康工作,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维护,建立教师心理健康档案,开展专业的教师心理咨询服务和团体心理辅导,帮助高校教师缓解心理压力,提升他们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维护技巧。

3. 教师层面:明确自身定位,树立积极乐观的工作态度

首先,高校教师要树立积极乐观的工作态度,教育信念和职业理想是教师在压力下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知识的创新,文化的发展,需要大批知识分子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高校教师要找准自身定位和发展方向,客观地自我评价,并在工作中结合现实条件和自身能力不断调整个人预期。其次,高校教师应增强心理保健意识,正确认识心理健康问题,主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适方法,使自己保持愉悦的生活工作状态。第三,高校教师要突破职业局限,增加人际交往范围,不仅能够与同事、学生保持融洽的人际关系,还要主动与外界交往,调整自己的社会角色,完善社会支持系统,从而在面对心理压力或出现心理问题时能得到及时帮助。

总之,当前高校教师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既需要教师自身不断的加强学习,学会自我调节,也需要社会、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的高度重视和共同努力,从而确保高等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

摘要:本文对近年来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深入分析了影响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为改善他们的心理压力,提升心理健康水平提出了应对策略。

关键词: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维护

参考文献

[1]郝文斌,冯丹娃,冯智恩.坚定立德树人的职业理想——高校教师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思考.光明日报,2013年5月14日.

[2]张积家,陆爱桃.十年来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的回顾和展望[J].教育研究,2008(01).

[3]范存欣,王声湧,朱丽,肖永杰,马绍斌.广东省高校教工亚健康现况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09).

[4]陈楠,李晓松,刘巧兰,刘元元.基于SCL-90的中国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系统评价研究[J].卫生研究,2014(06).

[5]郭俊.当前高校教师群体压力源与缓解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4(33).

高校教师健康状况调查 篇10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对宁夏医科大学、宁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宁夏理工学院、宁夏师范学院等五所高校教师的健康状况、生活习惯、锻炼特征等进行调查研究。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19份,回收率为83.8%,其中有效问卷408份,有效率为81.6%。

2 宁夏高校教师的健康现状

通过问卷调查表明宁夏高校教师身体健康者占56.2%,患各种疾病者占43.8%。表1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教育工作历程的增加,从事纯脑力劳动占工作时间的比例在加大,各种疾病患者数量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上升,患心血管系统疾病者比例最大,居各类疾病之首,根据这一调查表明目前宁夏高校教师队伍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必须引起广大教师的关注。

3 影响宁夏高校教师身体健康因素分析

根据统计显示影响宁夏高校教师健康状况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工作压力,心理压力、不良的生活习惯、饮食的不规律、体育锻炼的意识不强等多方面因素。

3.1 高校教师工作压力

通过对宁夏高校教师压力情况的调查,工作压力最大占31%。高校教师的工作是培养高级人才的复杂的脑力劳动,既要教学,又要做科研,创造性强,工作要求高,压力大。由于工作压力大,69. 7%的教师在工作中有超负荷和体力透支的现象。其中,具有初级职称51. 3%的教师认为教学任务最重;具有中级职称42. 3%的教师认为论文任务最重;具有高级职称49. 2%的教师认为科研任务最重。其次是申请科研课题占40. 6%。由于工作压力大,53. 1%的教师利用闲暇时间进行科学研究、备课。特别是在新教育技术发展的新形势下对教师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保持乐观轻松的情绪是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如果心理压力过大又无从释放,如此的循环导致他们休息和睡眠严重不足,影响到教师的身体健康。

3.2 高校教师体育意识薄弱

在高校很多教师工作压力大,生活缺乏规律,没有把体育活动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即使一些教师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但也存在着对健康状况认识不清、不了解适合自身参加的体育项目。不能科学、系统地进行健身锻炼,锻炼的方法与手段也比较单一。调查中还发现每周活动1到2次、每次不足30min的教师人数最多,活动次数偏少,活动时间偏短,值得注意的是,31~50岁年龄段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最高。很多教师认为没有疾病就是健康。一旦有了疾病,可以通过药物治疗。这是一种片面的认识。影响人体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体育锻炼是诸因素中最积极最有效的因素[2]。利用体育锻炼的手段可以预防和治疗疾病,特别是预防和治疗慢性疾病。

由于竞争的压力学校领导只抓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对教师的体育锻炼重视程度不够,认为锻炼身体完全是教师自己的事,教师的日常健身活动经常处在无人管理、无人组织状态,每年一次的运动会,教职工比赛往往流于形式,参与的教职工并不多,并没有达到促进教师锻炼身体的目的。

3.3 高校教师不良的生活习惯

有些教师由于工作时间长、没规律,就会出现过于疲劳,没有胃口,在饮食上不讲究平衡膳食与合理的营养搭配。高校教师主要是以脑力劳动为主、由于白天有教学任务,再加上家庭日常琐事,这样一来所有的科研以及撰写论文工作就能利用睡得晚、起得早来完成了。从而导致他们休息和睡眠严重的不足,一些教师由于没有合适的方法去释放压力(尤其是一些男教师)就利用吸烟、饮酒的不良习惯来释放压力。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长期下去都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影响着身体健康。

4 结论与建议

1.教师患心血管系统疾病者比例最大,居各类疾病之首,而且随年龄的增长,患心血管疾病的比例越来越大。必须引起广大教师的关注,要加强正确、科学的引导,强化自我保健意识,变被动为主动,真正发挥体育健身、强身健体的作用。

2.加强体育锻炼意识,树立“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理念,时刻关注自己的身体。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教师可根据自身特点,选择自己合适的体育锻炼方式,中老年教师可选择较缓和的活动如,太极拳、散步、骑自行车等。中青年教师可选择一些体能消耗及强度较大的运动项目如,球类,有氧健身操等。在锻炼身体的同时还能增加教师间彼此和交流与信任,还可以使工作压力得以缓解与释放,提高心理素质。防止一些疾病的倾入,养成体育健身习惯。及时纠正“透支”健康的行为。

3.应调整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和良好的睡眠质量,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教学工作中。饮食起居要有规律,劳逸结合,注意营养搭配,平衡膳食;戒除吸烟、过量饮酒等不良嗜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4.教师健康问题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对教师健康状况予以足够的重

视,不给学校及教师施加过大压力,尽量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检查,给教师“减负”。 各学校应当将关心教师的健康状况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致力于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主动为教师排忧解难,根据教师年龄及身体状况实行“弹性”管理。[3]

5.开展健康教育和自我保健指导活动。如邀请专家或医生进行专题讲座,介绍健康新理念、各种常见病的预防与康复方法以及养生方面的知识,提高教师的健康意识。还可以针对教师存在的心理问题,聘请心理医生进行心理咨询与心理指导,帮助教师排除心理障碍。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宁夏高校教师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宁夏高校教师的健康状况较差,本文分析了影响教师身体健康的因素,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宁夏,大学,教师,健康状况

参考文献

[1]苏静.我国知识分子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体育学刊,2003,10(5):27-29.

[2]刘瑞峰,李凯,王东,等.从我国高校教师健康状况反思学校体育工作的失误及其对策[J].湖北体育科技,2005,24(1).

[3]邰崇禧.对江苏省高校教师健身认知与行为的调查研究[J].体育科学,2002,22(4):9-11.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 篇11

一、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抽样调查结果

近来,我们对某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发现教师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比较好,但也不容乐观。我们使用了SCL-90症状自评量表作为测量工具,以该市中小学专任教师为调查对象,调查对象涉及了城市中学(初、高中)、城市小学、农村中学(初、高中)、农村小学、职业学校的教师等,共取得有效问卷115份。

SCL-90量表共有10个因子90个项目(这里只统计前9个因子),包含有比较丰富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如思维、情感、行为、人际关系以及生活习惯等,能全面反映被试者的心理和行为的全貌。该量表采用5级评分法。无症状反映的评1分,轻度评2分,3分为中度,4分为症状相当严重,5分为症状严重。其统计指标包括总分和因子分,如果总分超过160分、阳性项目数超过43个或任一因子分超过2分,可考虑筛选阳性,需进一步检查。其统计结果如表1。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个结果。

结果一 教师组的SCL-90各因子得分与全因常模相比,在各因子上的得分均比全国常模高,并且存在显著差异,说明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比全国普通人群差些。

结果二 按照SCL-90三种筛选阳性的标准,在115名被调查教师中,总分超过160分的共有37人,占32.17%;阳性项目数超过43个的共有50人,占43.48%;单项因子分超过2分的共有70人,占60.87%。

结论 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比全国普通人群要差,有一半多的教师需要进一步心理诊断和测验。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较多的躯体不适感,包括心血管、胃肠道、呼吸等系统的不适,以及头疼、背痛、肌肉酸痛等;另有超过半数的教师存在着饮食和睡眠等方面的障碍。

2. 普遍存在轻度的强迫症状。即明知不必要,但又无法摆脱的无意义的思想、冲动、行为等表现,如反复思考一件无意义的小事,做事必须反复检查,不能集中注意力等。

3. 存在多种不良情绪。显得自卑、懊丧,并经常性地处于抑郁苦闷、焦虑不安、厌烦敌对、恐怖惊惧等不良情绪中;感到别人不理解,感到孤独,容易紧张,容易烦恼和激动,在人多的地方感到不自在等。

4. 在思维上比常人偏执,感到大多数人不可信任,责怪别人制造麻烦,认为别人对自己的成绩没有作出恰当的评价。有个别被调查对象可能还存在幻听、妄想、被控制感等精神分裂样症状。

二、 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原因

(一)教育体制改革挑战教师的心理承受力

研究表明,压力是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力度的逐渐加大,如教师职聘分离、素质考试、末位淘汰、新课程改革等,每位教师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有的能适应形势需要,将压力转化为动力,但也有一些心理本身比较脆弱的教师则往往因压力过大而导致心理危机。

(二) 职业的特殊性决定教师的心理常常超负荷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事业。”大概再也没有哪种职业比教师有更大的荣耀,但伴随着这种荣耀的却是教师的自卑和压抑。为人师表,就不能轻易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必须对每位同事、学生笑脸相迎;教书育人,就必须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还要有极好的课堂魅力。但教师首先也是一个普通人啊!有专家认为,教师工作实际上是一种带有创造性、长期性、紧张的精神劳动。教学活动往往是个体劳动,需要高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因此他们易形成孤独、乖僻和感情抑郁。

(三) 传统观念和现实挑战

自古以来,教师就应当是春蚕,是蜡烛,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但教师也要面对来自个人家庭方面的问题:住房、工资收入、子女教育等。这些基本的问题如果解决不了,而一味讲师德和奉献,只会造成教师们更多的心理困扰,进而导致孤独、无助、焦虑、自卑乃至绝望!近年来,虽然教师工资有一定的提高,但这是在社会物价普遍上涨背景下的提高,而且相对于其他各市、其他各行各业也存在一些差距。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博士王成全说:“教师这一职业普遍存在待遇偏低、工作繁重、社会地位得不到应有的认可等,都是造成教师心理问题多的主要原因。”

三、 增进教师心理健康的对策

没有心理健康的教师群体,就不会有心理健康的“祖国未来”,我们必须高度关注教师心理健康。教师们除了自己要做好心理保健,努力调整心态外,教育行政机构及学校管理者也应积极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为教师的健康心理保驾护航。

(一) 教师要不断加强对自身不健康心理的调整

1. 正确对待自己和同事

和其他职业一样,教师职业本身和教师的健康精神生活都需要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只有那种由共同的观点、信念和相互帮助所联合起来的、摆脱了嫉妒心和个人追求,学生爱戴的集体,才能进行教育。”不难想象,如果教师之间相互轻视嫉妒,相互提防,有意拆台,搞“窝里斗”,在这种紧张的人际关系中,相互都是痛苦的。那么,怎样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呢?从个人角度看,教师要严于律己,养成良好的个人品德;要正确对待自己,做到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舍己为人。所谓谦虚谨慎,并不是提倡人人成为谨小慎微的谦谦君子,而是要实事求是、一分为二地认识自己,正确地对待他人,做到尊重同事、友好相处。尊重他人的人格,不损伤他人的自尊心,相互切磋,求同存异。正确看待同事的成绩,真诚支持对方的工作,对同行在工作中出现的差错要主动补台而不是蓄意拆台,随时防止嫉妒心理产生。

2. 广泛吸取知识

教师不但要读业务方面的书,还要广泛吸取各方面的知识,通过看书、看报、看电视,走出家门,到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不断地获取新的信息。只有如此,才能丰富心灵、开阔心胸,产生更深沉的思考。否则,只注意自己业务范围内的那点东西,时间一长就会变得孤陋寡闻、视野狭窄。

3. 掌握科学的方法应对挫折

教师要积极采取正确的态度,使用合理的方法,正确对待挫折,将消极、不良情绪发泄出来;学会心理求助,多与同事、朋友联系,将自己难言的苦衷坦白说出来,借助外力帮助自己解除心理困扰。正确对待挫折,积极地适应挫折,这是心理健康的表现,也是维护自身心理健康所必须的重要手段。

(二) 教育行政机构及学校管理者应成为教师健康心理的护航舰

1. 优化领导作风和工作方法

不可否认,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一直都想推行素质教育,但实际上他们迫于种种原因不得不走着“应试教育”的老路。频繁的统练、竞赛、逐级排名,给教师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对教师的各类检查进行逐级查材料而不是实地调研,从而导致学校逼着教师造假,久而久之教师心理倦怠;优质课、职称评定等不能真正公正、公平和公开,而是人为因素干扰客观因素,往往导致教师心理失衡。所以,学校要努力做到管理的科学化、人性化,如有些学校实行硬性考勤管理,容易导致教师心理压抑。民主、友好、和谐和工作作风既有利于教育工作的推进,也有利于增进教师的心理健康。这种影响是全方位的暗示和潜移默化的影响,让教师的心态逐渐变得积极、稳定和平和。

2. 协助解决物质上的困难

物质生活不仅是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条件,而且对教师的工作情绪有着重大影响。许多调查表明,教师的心理冲突与情绪困扰,常与他们因物质生活水平不高而不安心工作有关。教育行政部门要把教师的福利和待遇作为头等大事考虑,对生活困难的教师可以设立困难教师基金,其资金来源应是多渠道的,除了增加财政投入外,教育行政部门要想方设法利用好社会和企业的力量。

3. 给教师减负

现在不仅学生负担重,教师的负担也很重。调查发现,现在的教师有“四多”:工作量多,正常教学已经占去了教师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但是教师在课余还要大量备课、改作业、改试卷、辅导学生等;考试多,各种资格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外语水平等级考试和普通话水平等级考试,还有不时增加的多种考试;检查多,学校年终有教研组考核检查,每位教师必须写多少个教案、多少听课记录都是有规定的,这使很多教师疲于应付,还有种种校级的、市级的、省级的检查,数不胜数;会议多,学校每周例会、每周的教学研讨会、市级的复习研讨会,还有各种文件学习会议、师德学习会议、经验总结会议,等等。当然,以上所说的有些是必需的,但仔细罗列一下,我们就会发现还有很多是纯形式主义的。因此有必要减少这些不必要的负担,把课余时间还给教师,让他们喘口气。

4. 为教师提供心理援助

如开通面向广大教师的心理咨询热线,设立教师心理咨询中心,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心理健康讲座,这些都能帮助教师掌握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正确认识自身的心理问题,加强他们的自我诊断、自我调节、自我保健能力。

5. 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更多的平台

让教师们最郁闷、最自卑的莫过于事业上的挫败感。因此,要减轻教师因事业上的挫败而带来的心理健康危机,必须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平台,使他们有机会发展自己、成就自己。方法是提供更多的进修机会,保证职称评定及各类评比的公开、公平、公正等,这些都是最基本最有效的手段。

6. 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娱乐休闲机会

教师只有休息好,才能工作好。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现在我们也有一些教师活动,但通常只集中在教师节,参加人数也有限,活动也总是一些较严肃的歌咏比赛、技能比赛。趣味性的、大众化的、轻松愉快的休闲或娱乐活动对教师的心理调节更有利,因为它能让教师在一种完全不同于工作的氛围中发泄自己、放松自己、展示自己,进而达到心理调节和保健的作用。

高校教师健康状况调查 篇12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从平顶山市高校中, 各随即抽取10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法

通过超星图书检索、万方数据库和中国期刊网等途径, 查阅了大量期刊、相关文件及研究成果等, 为本研究提供了详实的理论依据。

1.2.2 调查法

(1) 问卷调查法。本测试采用心理健康症状自评 (SCL-90) 量表, 该表从九个方面对平顶山市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2]。本次调查共发问卷500份, 回收有效问卷459份, 有效率为91.8%。调查时间为:2007年9月-11月。

(2) 专家访谈法。根据本课题的需要, 就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走访了河南大学教育系的教授, 平顶山市的省骨干教师, 以及各被调查学校的业务副校长等, 获取了有利于本研究的第一手资料。

1.2.3 数理统计法

对本次调查数据, 使用Microsoft Exce12007工作表进行数据整理及统计, 并绘制成表格进行对比、检验。

1.2.4 逻辑分析法

对经过统计处理的数据结果进行检验、对比、分析, 从中发现问题, 找出原因, 提出合理化建议。

2 结果

2.1 平顶山市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现状调查, 见表1。

从表1我们可以发现, 平顶山市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各方面因子均值的平均数均明显高于同年龄段的全国大学生常模[3], 且与常模的差异性检验也表明, 心理各方面都存在着非常显著性差异 (P<0.01) , 可以看出平顶山市大学生心理各方面都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隐患。

2.2 平顶山市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性别差异的调查, 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 平顶山市男、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差异。男、女学生之间在人际关系、焦虑和恐怖三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 其他方面的差异不具有显著性。女生在躯体化、强迫症状、偏执和精神病性四方面的状况优于男生, 而在心理其它方面状况却比男生差, 特别是在恐怖症状方面的差异尤为显著。

3 讨论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 平顶山市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着严重的隐患。然而,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却是多方面的。

首先, 当前社会的高速发展, 工作、生活节奏加快, 很容易让人心情浮躁, 如果找不到合理的发泄方式, 很容易引起极端行为的发生。

其次, 大学生现在面临着严峻的就业问题, 大学的扩招, 让一些学生在上学的时候就对毕业后的就业问题产生焦虑。同时, 自我和家庭对学生前途所定的目标过高, 有的学生有一种为家长读书的想法, 想的是将来要怎样报答家长, 有的是给自己定了一个不太符合实际的目标, 这样就容易产生很大的心理落差。

另外, 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对性充满渴望, 由于缺乏性知识以及转移性冲动的方法, 只是一昧的压抑性冲动, 久而久之就会出现心里异常。

因此, 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帮助, 教育主管部门应做到及时准确的把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对他们进行有的放矢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 并且要常抓不懈。只有这样, 才能把大学生真正培养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张运生, 高留战, 杜富广.大学生心理健康[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3.[1]张运生, 高留战, 杜富广.大学生心理健康[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3.

[2]张玲.心理健康研究与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2]张玲.心理健康研究与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上一篇:胶体金检测卡下一篇:变革ERP环境下管理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