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精选12篇)
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篇1
前言
在该校教育工作中, 老师最为一线工作者, 从事的工作主要是教书育人, 使其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这样就使得学生成为了教育的重心, 然而, 学生的学习质量受到老师各方面能力和素质的直接影响, 因此对老师予以关注和重视也至关重要。尤其是在这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 老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也受到工作压力、升职压力和社会竞争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这样就使得关注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更加具有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
一、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现状
经过大量学者的相关调查研究显示, 当下的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上普遍偏低, 甚至可以说是处于亚健康状态, 再加上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和社会的转型, 使得教师的心理压力也在与日俱增。其中心理健康处于高危状态的教师人群则主要为文科教师、博士学位教师、讲师职称教师、年龄在34~49岁的教师及其女性教师, 由此可见, 科别、学历、职称、年龄和性别是导致高校教师出现精神症状问题的主要因素。同时老师由于对成就感、期待和自尊的追求过高, 使得心理问题也发凸显。再加上市场竞争的加剧, 各个高校逐渐沿着特色道路的方向发展, 这样也就使老师的工作负荷和竞争压力也随之增加, 长此以往就造成了教师的身心疲惫, 进而诱发一些不良事件的发生, 同时也不利于教育教学。
二、高校教师心理健康与学生教育的关系
(一) 学生健全人格和乐观情绪的建立直接受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对于高校教师而言, 其职业性质具有长远性, 如果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掺入个人的负面情绪, 就会将来自校领导、同事、社会和家庭的不满向学生宣泄, 进而使师生关系日益紧张。同时在对学生进行评估的过程中, 假如倾向个人的主观情感, 且习惯性侮辱、讽刺、谩骂学生, 就会使学生逐渐产生自卑和叛逆的心理, 长此以往, 就会形成心理障碍。由此可见, 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言行举止受老师心理健康程度的直接影响。反之, 假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明辨是非, 为学生树立做人的榜样, 就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呈良性的发展, 进而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树立。
(二) 学生的学习成效直接受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学生的学习成效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未来发展, 而将向上、积极、乐观的心态树立, 则是保证学生取得良好学习成效的关键, 然而以上积极的心态又受到老师心理健康的直接影响。假如在教学过程中, 老师能够不断的创造、进步、更新和学习, 并且以社会的发展特征、学生的生理和心理为依据, 充分的应用创造性语言, 对教学方法合理选择、对教学环节精心设计、对教材深入的剖析、对课堂氛围加以创建, 并将积极的情感投入于教学中, 就能够让学生以愉悦的心态学习, 并且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同时老师还要关注学生发展的个体性差异, 秉承公正处事的原则, 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教学成效事半功倍。
(三) 正常的师生关系直接受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 老师由于自身心理不健康, 就很难对学生给予真正的关心和关爱, 在处理相关问题的时候也不会考虑学生的感受, 这样就使得学生的心理不断的积压愤怒、困惑和矛盾, 进而对老师产生厌恶, 有时候甚至与学生发生肢体或者是言语上的冲突, 进而使师生做出一些触犯国家的法律的行为。
三、提高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策略
(一) 加强社会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
如引进EAP模式, 并将其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领域, 使高校教师的生活和工作压力能够得到有效的将其, 并将自身的不良情绪克服, 将负面影响减轻和避免。同时对个人潜力充分挖掘, 保证身心健康状态的良好, 使老师能够给全身心的投入教学工作中, 并将自身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充分的释放, 保证学校管理的人性化。因此, 要想达到以上目标, 就必须通过社会各界和教育部门的共同努力, 将相对完善的长效机制建立, 重视并援助高校教师的心理, 使其积极向上。
(二) 帮助教师将正确的教育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树立
只有老师具备了爱国主义热情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才能真正的关心和关注学生的发展, 并向学生及时的提供帮助、温暖和光明。因此, 作为学校和社会而言, 必须对教师加强引导, 并定期对教师进行相关培训或者是开展座谈会, 亦或是知识创新和竞技, 使老师能够时刻明确自身的责任和目标, 进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并引领学生更好的发展。
(三) 将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
健康的生活方式主要包括了以下几点:一是加强锻炼身体, 在将体内能量释放的同时, 也使教师时刻保持灵活清醒的头脑, 将工作的紧张和压力及时的消除, 进而将抑郁和焦虑降低。二是合理的饮食, 保证营养的均衡, 进而以最佳的精神面貌工作。三是鼓励教师积极的参加各项娱乐活动, 使其业余生活得以丰富, 工作压力和注意力得以减轻和分散, 并且身心愉悦的工作。四是保证睡眠的充足和规律性的睡眠时间, 进而使脑的功能充分发挥, 保证工作状态的最佳。
(四) 保持心理平衡, 积极调节情绪
人的情绪具有周期性, 喜怒哀乐属于正常的现象, 但是假如不能够很好的实施自我调节和管理, 就会将情绪牵及他人。因此, 也要加强教师情绪的管理也至关重要。而具体的方法则包括了以下多个方面, 或走进大自然、或自我激励、或自我解脱、或自我安慰、或转移注意、或冥想、或运动法、或自我暗示、或合理宣泄、或控制意识、或自我鼓励和掌握放松技巧等, 以此来增加教师的主观体验, 促进高校教学工作更好的开展和治疗成效的提升。
(五) 建设完善的队伍
培养优秀的师资高校在进行教师选聘的时候, 必须将相关的准入原则设置, 并将心理测试等手段引进, 将其结果作为教师竞聘的主要依据, 以此来减少和避免有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的教师在高校任职。并且对于任职教师还要加强定期的“心理素质教育”, 由校领导对教师定期的对教师谈心, 并对其工作、生活和心理情况详细的了解和掌握, 并针对出现的问题给予帮助, 使教师的心理压力得以适时的缓解, 保证教师队伍的稳定, 同时安心的工作。再者就是让教师不断地接受理论教育, 进而将心理素质水平不断地提升。并且开设专栏宣传, 使教师将一定的心理调节技能掌握。在院校开设心理咨询室, 及时的治疗和疏导教师的心理, 保证心理的健康。
结语
对于高校教师而言, 目前心理健康问题是普遍存在的, 对于教育和教学极为不利, 因此, 必须重视和关注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 并且从各个方面着手, 加强社会及其教育部门的帮助和支持, 同时鼓励教师从自身着手, 加强自我调节, 使自身能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教育工作, 进而保证工作的高效开展, 提升教学的成效,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刘明川, 田花, 高战盈.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J].镇江高专学报, 2012, 02:54-56.
[2]刘文, 施培新, 孟庆恩.某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医学与社会, 2010, 05:87-88+93.
[3]喻瑶.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及成因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 2010, 09:163-165.
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篇2
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
<<世界卫生组织宪章>>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态,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适应上健全安好的状态.”它告诉人们,不仅要重视生理健康,更应该重视心理健康.在当今社会中,关心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已经成为了人们的共识,殊不知,被人们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教师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同样亟待人们的关注与担忧.关键词: 教师 心理健康状况
影响因素
途径
方法
一
当前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
1999年4月,国家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辽宁省的14个市168所城乡小学的2292名教师的抽样检测结果表明,51.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56%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49%的教师已经构成心理疾病,69%的教师自卑心理严重.另外,嫉妒情绪明显,焦虑水平偏高等也是比较突出的问题.由此可见,教师的心理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需要学校和社会引起高度的重视.根据调查显示,不同的教师群体,心理健康也有差异.从总体上看来,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相对来说不如小学教师.这主要是因为二者的教学任务和教育对象的不同特点造成的比如说小学生较中学生相对听话,这让小学教师有一定的成就感,而中学教师面临学生的升学问题,压力要大得多,再加上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厌学心理等加大了教师工作的难度,从而造成心理问题;其次,女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比 心理学毕业论文
男教师差,这是因为传统文化的影响致使女教师承受了比男教师更沉重的工作,生活和精神两方面的负担,这些压力导致她们在心理上出现不良症状的机会相对比较多,所以心理健康状况也比男教师要差;再者,不同学历的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也不尽相同.因为社会期望值和自信程度的不同,大学学历的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比大专学历的教师心理健康水平高;最后,年龄的高低以及是否担任过班主任等因素也同样引起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所不同,这表现为,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有随年龄而增高的趋势,而担任过班主任的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就相对不如从未担任过班主任的教师……
二 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因素(一)个体因素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以及教育对象的多样性要求教师有多纬度的心理取向;教育工作的师范性又要求教师塑造良好的自身形象;教育内容的广泛性要求教师不段充实自己,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教育任务的复杂性需要教师有较好的心理调节能力.这些要求在无形之中已经增加了教师的心理负荷,从而导致了他的心理健康状况受到影响.来自美国教育协会调查报道显示:在教师中有37.5%常对工作效率感到极度忧虑,有30%社会适应不良,有情绪问题,有20%的教师学要心理医生的特别关心,另有30%的人不易与人相处;这些现象都与教师这一特殊的职业关系密切.教师承担着管理者,教育者,学习者等多重角色,这就更需要他们发展多方面的能力,而发展这些能力的要求与原有水平之间的矛盾也就理所当然成为了重要的压力源,加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心理学毕业论文
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在如此重压之下,教师极易产生不平衡的心理,造成自卑、失望,以及职业倦怠等心理问题.(二)家庭因素
教师在学校要承受工作的压力,回到家中,教师又是重要的家庭成员,这便决定了他们 对家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诸如繁重的家庭劳动,家庭的管理和家庭的发展目标,提高家庭内成员的关系协调,子女的教育和培养等,都将成为他们的精神负担。尤其是在作为并不富裕的工薪族,面对购买住房,积累子女的教育资金等大的开支,让他们不得不承受着日益沉重的经济压力。而这些,都将成为影响教师们心理健康状况的因素.(三)学校因素
教师的教育活动主要是在学校进行的,因此,学校环境对教师的工作十分重要.如果学校没有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也会影响到教师的心理健康.再有,学校领导对教师的态度也是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因为如果一个学校没有一个好的环境,领导对教师没有一套灵活多样的激励机制,就无法让教师在教学中拥有良好的工作心态,也就无法提高教师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时,校园人际关系的好坏也能衡量一个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四)社会因素
学生的学习效果,行为表现反映着教师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据此调整自己的工作,再加上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因此,学生的学习问题和行为问题也会给教师带来巨大的压力.再者,难以磨灭的应 心理学毕业论文
试教育也会给教师的心理上了一道难以拔除的枷锁,家长一味想让自己的子女上重点学校,于是又将学生的未来完全寄托在教师的身上,使一些教师缺乏职业成就感,另外,对学生成长的担忧,社会对教师的期望,也是压力的重要来源.三 改善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途径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取决于教师队伍的素质,只有让教师具备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才能有效地在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许多事实证明,心理承受力大的教师更容易接受新课程改革的观念,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因此,我们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一)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减轻教师的心理负荷
不良的社会环境对教师的影响很大,因此,全社会都要树立’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不断提升教师的社会地位,同学生一样,教师的心灵同样需要社会以及各级领导的关注与呵护.(二)投身教育改革,培养兴趣爱好
在面对重重压力时,可以采用“移情法”,将这些让人喘不过气来的压力转移到其它事情上去,以减轻心理压力.例如,去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养花,观景,写字等,往往这些美丽的事物会起到缓解压力,提供动力的作用.也可以投身到教育改革的行列中去,让教师在品位新课改的累累硕果中忘记压力.这样,既缓解了心理压力,又培养了自己的兴趣爱好.(三)正确认识自我,增强心理健康意识..心理学毕业论文
教师应该重视对自己心理的调节,形成健全人格.教师应该理性地认识自身心理健康状况,以正确地认知压力,灵活地调整自己的心态.还何以采取”推移时间遗忘法”,忘记工作中那些曾经的不愉快,随时修正自己的认知观念,不要让痛苦的过去牵制住你的未来.其二,要坚持对事物抱以顺其自然的态度,不要过分去追求十全十美,要学会自我安慰,和自我激励,相信 自己永远是最棒的,因为成功是从自信开始的.(四)多角度考虑,学会宽容待人
用辨证的观点来说,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教师看待事物时更应该坚持这样的观点.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也许就能得到心灵上的安慰.同时,因为教师的本职是教书育人,在社会上具有模范的作用,因此,自己首先应该做到严以律己,宽容待人.许多教育实践和案例说明,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它已经严重影响了我们教师的生活和工作,因为他们的心理健康程度是影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作为从事教育工作的我们来说,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努力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需要我们做出长期而不懈的努力.参考文献:《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找准教育的心育位置>>
《教师心理压力调查报告》
教师心理状况的研究与对策 篇3
【关键词】教师 心理状况 问题 对策
著名教育家叶澜说过:“不实现教师的精神解放,不激活教师精神生命的活力,就不可能有真实意义的,直接面对学生的教育转型”。如果我们不关注教师心理的健康,那么我们的教学改革和教育转型只能是空谈。为此,本文将研究教师的心理状况,并提出解决策略。
一、教师的心理状况
1.心理压力过大
当前,一般学校中的每位教师都至少担任着两个班级的授课任务,其中班主任还担负着班级管理工作。在具体的工作中,教师需要研究两个班级近百名学生的具体学情、批阅作业、备课,同时还要负责对个别学困生进行课外辅导,并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培训与考核工作。除去上课时间,教师并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对每一项工作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教师的整体工作量是巨大的,巨大的工作量势必会导致教师的心理压力过大,很多教师甚至患上了失眠、精神衰弱。
2.心理落差较大
每一位教师当初走上教师岗位时都怀着美好的期待和满腔的青春热血,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工作却发现,很多时候梦想与现实是有差距的。一方面,学生并非想象中的乖巧听话,甚至有个别学生一次次挑战教师的底线,令教师手足无措,在面对现实时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另一方面,教师的职业虽然崇高,但是在待遇方面却是有待提高的,教师的付出与收获并不成正比,这也使教师形成了较大的心理落差。
3.心理素质差
由于教学任务量较大,学生家长与社会的期望值过高,教师一般都会长期存在心理压力过大的状况,加之心理落差较大,心理健康教育缺失,导致很多教师的心理素质较差,出现心理问题时难以排解。而学校和社会方面对于教师的工作要求较高,对其心理问题却缺乏重视,导致教师心理素质越来越差,甚至个别教师会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
二、有效疏导教师心理问题的几点对策
为了有效疏导教师的心理问题,社会方面、学校方面和教师自身方面都应该积极参与进来,形成合力。
1.社会方面
教师虽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是同时也是普通得再普通不过的普通人,教师也存在着能力的高低,也并非万能,所以社会方面应该摆正对教师的认识,给予教师适当的期待值,不应以分数论英雄,应改进教学评价,全方位、立体化地评价教师的教学工作,使教师摆正心态,缓解心理压力。尤其是对于初三和高三毕业班的教师,更应有一个合理的期待值,因为学生所取得的成绩中的确有教师的影响因素,但是更大的影响因素还是学生自身,所以家长和社会应该理性认识,合理期待。
2.学校方面
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发展,学校应该一方面强化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一方面做好教师的心理疏导工作,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强化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要有组织、有计划定期组织保健、心理健康讲座,使教师能正确认识自我,接受自我,扬长避短地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自己的心理成熟度,并体现自身的价值。
(2)做好教师的心理疏导工作
教师这个职业很容易受到巨大的压力,产生一些心理问题,因此学校方面应该积极做好教师的心理疏导工作,加强教师心理健康管理,专人负责教师心理问题,了解教师身心健康方面存在的关键问题,对于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教师,制定具体的治疗方案,工作上也要给与照顾。对有心理需求的教师开展咨询,直接帮助教师排解压力,帮助教师坦然面对可能或已经出现的问题,疏通心结。
3.教师自身方面
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篇4
中小学教师作为素质教育的实施者和推动者, 其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校园生活质量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而且关系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1]。因此, 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了学者们的普遍关注。但关于中小学教师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现状却褒贬不一:有研究表明当前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令人担忧, SCL-90各项得分显著高于全国常模[2,3], 心理问题检出率高达51.2%;但也有研究表明当前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尚可[4], 甚至还有研究表明其心理健康水平好于全国水平[5]。那么, 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究竟如何?并且随着社会的变迁又是如何变化的呢?以往常用的解决方法是采用一般的元分析, 但由于其存在“年代效应”的缺陷而被横断历史研究这种特殊的元分析所取代[6]。为此, 本研究拟采用横断历史研究这种特殊的元分析考察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变迁的一般趋势及相关因素, 以便为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二、研究方法
在中国期刊网、维普资讯和万方数据的中文全文数据库, 以“SCL-90”、“心理健康”、“心理卫生”、“小学”、“初中”、“高中”、“中学”、“中小学”、“教师”等为检索词在题名、关键词和摘要等项目下进行搜索, 搜索的时间范围为1979~2012年, 搜索时依据如下标准: (1) 所有研究必须采用同一个测量工具—SCL-90; (2) 所有研究考察的对象是中国大陆各类中小学教师群体, 不包括港澳台的被试; (3) 研究报告中有明确的关于SCL-90量表9个因子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包括人数、均值和标准差) ; (4) 研究发表年代在1979~2012年间。最终得到发表于1995~2012年的文献共152篇, 需要说明的是, 数据搜集年代不同于发表年代, 数据收集年代依据以往研究的做法[6], 用发表年代减去2年。另外, 对于0~4的方式计分的数据, 将报告各因素得分加1, 从而将其转换为1~5级的计分。
三、结果与分析
(一)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随年代的变化
为考察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随年代的变化, 对SCL-90各因子的均值和标准差与年代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结果显示SCL-90中9个因子的均值都与年代呈显著正相关 (p﹤0.01) , 年代可以解释9个因子8%至18%的变异, 并且图1和图2也直观说明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随年代的变化趋势:中小学教师心理SCL-90总分及各因子均值虽有所波动, 但从总体上均呈上升的模式, 这表明我国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在增加, 即心理健康水平在下降。另外, 结果还显示SCL-90中的9个因子的标准差也与年代呈显著正相关 (p﹤0.05, p﹤0.01) , 这表明SCL-90各因子上的得分逐年变得更为分化, 提示不同中小学教师群体间的心理健康差异可能在增大。
为进一步考察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随年代增加的具体变化量, 采用回归方程及每个研究的标准差加以统计, 结果显示, 1993年时心理健康的9个因子均值在1.38~1.85之间, 而2010年9个因子均值在1.49~2.01之间, 平均标准差在0.55~0.67之间。18年间9个因子均值的变化范围是0.11~0.28, 大约增加了0.19~0.46个标准差 (即效果量d值) , 而依据Cohen (1988) 对效果量的区分, 9个因子中除恐怖因子外, 其他8个因子属于中效应 (0.2﹤d﹤0.7) 。这说明我国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随年在缓慢增多。
(二) 不同中小学教师群体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
结果显示年代与SCL-90中部分因子的标准差呈显著正相关, 这提示不同中小学教师群体间的心理健康水平差异可能在逐年增大。为此, 我们进一步考察了不同性别、来源 (城市、农村) 、学段 (小学、初中、高中) 和地区 (东部、中部和西部)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 以进一步了解不同中小学教师群体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特点。
首先, 在性别上, 结果显示两组的总体差异不显著 (t=0.072, p﹥0.05) , 各因子上的得分表现为:男性教师在人际、敌对、偏执和精神病性4个因子上的均值高于女性教师, 但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和恐怖5个因子上的均值低于女性教师。这说明不同性别中小学教师在SCL-90总分上没有差异, 但在具体9个因子上则存在结构性的差异。
其次, 在不同来源上, 结果显示两组间的差异显著 (t=13.701, p<0.001) , 具体表现为农村教师在SCL-90中各因子的得分均高于城市教师。这表明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城市中小学教师。
再次, 在学段上, F检验发现三组间的差异显著 (F=329.533, p<0.001) , 具体表现为中小学教师在SCL-90中各因子的得分随着学段升高而升高, 即高中教师得分最高、初中教师次之、小学教师最低。这表明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随学段升高而下降。
最后, 在地区上, F检验发现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地区间的差异显著 (F=528.54, p<0.001) , 并具体表现为中小学教师在SCL-90中各因子的得分在地区上呈倒“V”形, 即中部教师高于东部和西部地区教师。这表明中部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相比最差。
四、讨论与启示
(一) 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在随年缓慢下降
在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整体发展趋势上, 结果显示年代与SCL-90的9个因子的均值呈显著正相关, 各因子得分大约增加了0.19~0.46个标准差 (即效果量d值) , 并且除了恐怖因子外, 其他8个因子增加的d值都属于中效应。这表明我国中小学教师在18年间心理健康问题在逐年增多, 尤以躯体化、强迫、人际、抑郁、焦虑、敌对、偏执和精神病性8类心理问题的增多最为明显, 这与以往的研究较为一致[2,3]。究其原因, 可能是由于中小学教师这一特殊群体正承受比其他群体更多的矛盾:首先是社会期望和教育现实之间的矛盾。现在的中小学生几乎全是独生子女, 家长对教育重视程度普遍提高, 对教师的期望和要求也增多, 甚至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 与此同时, 教育改革还不断对教师在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上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期望:如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最近《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制定等等, 然后在学校仍然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育现实中, 学生升学考试分数仍然是教师工作成效的主要评价标准, 这使得中小学教师不仅要担心各种“率”, 还要面临教学知识更新、教育观念转换、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等诸多挑战;其次是社会地位和生活现实之间的矛盾。尽管近年来教师这一职业普通受到他人尊重, 其经济社会地位也有所提升, 但高物价、高房价等生活现实下, 这仅有的提升却显得捉襟见肘, 正如有些报道指出, 有89%的教师困惑于高房价带来的生存压力[7]。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变革, 上述矛盾逐渐增大, 甚至呈愈演愈烈之势, 致使中小学教师的压力不断。据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 有83.7%的中小学教师认为自己的压力过大[8]。而一旦这种压力不能得到合理释放, 便极易产生一些心理问题, 甚至一些教师虐待学生、自杀杀人的报道也屡见报端。可见, 我国中小学教师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确实令人堪忧, 这足以引起相关部门和全社会的共同关注。
(二) 不同中小学教师群体间的心理健康水平差异在逐年增大
结果还显示年代与SCL-90的9个因子的标准差呈显著正相关, 这提示不同中小学教师群体间的心理健康水平差异在逐年增大。为此, 我们进一步考察了不同性别、来源、学段和地区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和特点:
1. 不同性别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存在结构性差异
关于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 以往研究的结果不尽相同[9,10]。本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性别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存在结构性差异, 即总分上没有差异, 但在具体因子上表现为男性教师在人际、敌对、偏执和精神病性4个因子上的均值高于女性教师, 而在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和恐怖5个因子上的均值低于女性教师。这可能与男女间不同的身心特点和承担不同社会分工所致:一般认为男性个体方面相对争强好胜, 承担家庭顶梁柱的作用, 女性在个性方面则相对比较敏感、细腻, 承担家庭更多繁杂的琐事, 这使得男女都有各自不同的压力和烦恼, 进而导致他们产生不同的心理问题, 这就为我们更好了解和有针对性的干预不同性别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提供了有利的借鉴。
2. 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城市中小学教师
结果显示, 农村中小学教师在SCL-90总分及各因子的得分高于城市中小学教师, 表明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城市中小学教师, 这与以往的研究较为一致[11]。这可能是农村教师工作量大而学校教学条件和福利待遇偏低的反差所致:由于农村师资资源比较匮乏, 一些农村中小学教师通常要承担多个年级多门学科的繁重教学任务, 并且农村中小学的教学条件还非常差, 有些地方甚至在危房里进行教学, 教师的福利待遇不仅低而且还时常得不到保障, 导致农村中小学教师对收入不满意度高达70%[12], 这种反差无疑会导致他们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此外, 在工资待遇低甚至工资还兑现不了的情况下, 他们还要为家庭经济生活而奔波劳累, 这更会加剧他们心理问题的发生, 致使其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城市中小学教师。这提示教育主管部门应更重视并切实解决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
3.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呈随学段升高下降的趋势
与以往研究一致[11], 本研究结果表明中小学教师在SCL-90中各因子的得分随着学段升高而升高, 即高中教师得分最高、初中教师次之、小学教师最低, 这可能与不同学段的不同教学任务和不同教育对象有关。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还不是很完善, 比较依赖老师, 对老师的话也是言听计从, 加上现在小学也没有升学的要求, 因此总的来说小学老师各方面的压力都相对小些, 而中学生处于心理断乳期, 自我意识发展水平较高, 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这给教师的工作带来不少难度, 同时中学还要面临升学考试, 学生升学考试成绩则成为了教师的工作成效甚至奖金发放的评价标准, 尤其是高中作为升入大学的门槛, 更是备受社会和家长的过度关注, 这无形中给高中教师带来更大的压力和责任, 由此, 中学老师尤其是高中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自然会更差。这提示我们要更关注高中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 并且学校应改变唯成绩论的教师工作评价标准。
4.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在地区上呈“V”形
结果显示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在地区上呈“V”形, 即中部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东部和西部地区教师, 而东部和西部地区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则相当, 这可能与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特点有关:东部地区虽然生活节奏比较快, 生活压力不小, 但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学校各方面的资源比较丰富, 学校有专门心理咨询室, 还经常邀请心理专家给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西部地区则生活节奏比较慢, 应激源相对较少, 各方面的压力比较小, 但中部地区则处于压力不少但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却跟不上的尴尬处境, 这可能是导致中部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低于东部和西部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原因。这提示我们要给予中部地区中小学教师以更多关注。
总之, 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确实不尽如人意, 其心理健康水平在逐年缓慢下降, 不同中小学教师群体间的心理健康水平差异也在逐年增大, 其中男女中小学教师存有不同的心理问题, 农村中小学教师、高中教师和中部地区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更为凸显, 这为人们敲响了警钟, 更加重了人们的忧虑。为此,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和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深入推进的背景下, 中小学教师的素质, 尤其是其心理健康素质亟待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重视, 与此同时, 还应针对不同群体的差异特点, 凸显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 以增强提高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实效性, 如此才能使中小学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和亿万中小学生的健康发展得以保障。
参考文献
[1]张蕾, 孙凯基.青岛市四方区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青岛教育学院学报, 2001, (01) : 5~6.
[2]王景芝, 赵铭锡.中小学教师及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4, (03) : 306~308.
[3]叶锋华, 王斌红, 贾晋萍, 等.山西省太原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 2011, 27 (05) : 398~399.
[4]朱小林, 张承业.桐城市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疾病控制杂志, 2000, (02) : 154~155.
[5]贾林祥, 宋广文.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 1999, (06) : 42~45.
[6]辛自强, 张梅, 何琳.大学生心理健康变迁的横断历史研究[J]心理学报, 2012, 44 (5) : 664~679.
[7]徐晓虹.教师职业压力之源何在[N].中国教育报, 2012-9-13.
[8]江林新, 廖圣清, 周慰, 等.上海市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状况调查报告[J].上海教育科研, 201, 2 (03) : 39~43.
[9]陈丽江, 黄晓芸, 黄丹宇, 等.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11, 49 (20) : 9~10.
[10]熊向明.中小学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现状调查[J].健康心理学杂志, 1999, (04) : 387-390.
[11]高明书.中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现状[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1, 6 (02) : 8~14.
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及其表现 篇5
一、国外研究状况
国外的研究结果表明教师有心理健康问题,而且在整个教育者之中还占有相当的比率。美国斯坦福大学范顿(N.Fenton,1951),根据实地调查,以及对校长、督学和其他教育行政人员的调查,确定测定教师的下列各项标准:
(1)对于教学能否愉快胜任;
(2)与儿童、家长、同事之间的关系是否良好;
(3)在学校行政上能否合作;
(4)对专业进修有无兴趣。
他考查了241名教师,其中187名(77.6%)被认为是心理健康者,或者至少对于教育工作有良好的适应,也就是说他们在上述四项测验标准方面都有良好的表现。其余54名(22.4%)经各方面调查都有问题。有的患有神经症,有的人格上有问题。
史普里(Shipley,1961)的研究发现,在当时美国一般人口中情绪适应困难的人数约占1/4,而教师人口中则高达1/3。美国全国教育联合会学校教师部分的调查报告认为,大概有15%~20%的教师对于完成班级工作显得体魄不够健康。
希克斯(F.R.Hicks,1934)在他所著的《教师的心理健康》一文中认为,有17%的教师是过分的神经质,11%是精神失常。
根据美国有关教师不适应症的研究,600名抽检者中,17.5%的教师患过度神经质或神经病,10.5%患有神经障碍症。5010名抽检者中,37.5%苦于持续性苦恼。35000名纽约教师中,4%患有精神障碍,13%需要治疗。241名抽检者中,22.5%需要精神卫生援助,15.4%因适应症而影响授课。205名富有经验的教师中,8.8%处于需要进行心理诊治的不适应状态中。
根据美国教育协会(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on, NEA)的估计,美国现职教师约有30%的人想改行从事其他行业同时有 40%的教师表明在届龄退休之际会提前离职。1976年9月号的教师杂志(Instractor Magazine)曾刊登有关教师健康的问卷,征询30万的读者填答,从9000多份问卷中(大部分是小学教师)发现,84%的填答的教师相信教学工作有危及健康的风险,75%的教师认为至少会因有关压力或紧张的疾病而失去一些工作日。杜汉姆(J.Dunham,1976)调查发现,今日的教师正经历着较以往更多的、更严重的压力,使其不良适应更为严重。(王以仁,1992)
日本的崛内敏夫教授,曾调查东京市内50所小学的1140名教师,发现其中适应不良的教师有109名,占总数的9.6%。
二、国内研究情况
2010年,王玲曾对广州和澳门两地区184名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发现,与国内SCL-90常模比较,两地教师身心健康状况比国内普通人要差一些。主要表现为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恐怖、躯体化症状等方面。
2011年,高峰、袁军对上海市97所3055名小学教师进行量表(SCL-90)调查发现。小学教师有相当普遍的心理健康问题。躯体化、强迫症状、焦虑和恐怖是当前小学教师中最主要的心理健
康问题。而且小学教师群体内部心理健康问题的差异十分明显,不仅有性别、年龄的差异、还有所任职务性质的差异。
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篇6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北京市8所高等院校教师参加体育活动的情况进行了现状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北京高校教师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其中每周参与3次以上体育活动的人数占被调查总数的21.63%。教师体育活动的组织和开展都遇到了很大的困难。通过调查研究指出影响高校教师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并为改善和提高教师的体育活动状况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北京高校教师; 健康状况; 体育活动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3-0390-03
众所周知,教师的工作艰巨而繁杂,需要付出超人的脑力、体力和心血,不仅要完成学校分配的教学任务,还要完成大量的科研项目和教改实践,并且平时没有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因此,许多教师的身体状况令人十分担忧。对北京高校教师的健康状况及参加体育活动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了解教师的身体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对促进教师参加体育活动,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健康水平,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提高科研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在北京科技大学等北京市8所高等院校中,随机抽取专职教师(体育教师除外)共640名,男182人,女442人。在研究过程中,把调查对象分为22~30岁,31~50岁和51~60岁三个年龄阶段,分别代表青年、中青年和中老年三个年龄层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查阅中国期刊网和研究生论文等共54篇。对这些文献进行对比分析和研究,为设计调查问卷提供基础依据。
1.2.2问卷调查法对北京科技大学等8所北京市高等院校的专职教师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前对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进行了检验,符合要求。采用随机调查的方法,发放问卷640份,收回有效问卷624份,回收率97.5%。
1.2.3专家访谈法对5名专家进行访谈,制定北京高校教师健康状况及参加体育活动现状调查问卷。
1.2.4数理统计法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处理,得出有价值的数据。
2结果与分析
2.1高校教师身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根据本调查,只有33.33%的高校教师表示自己身体状况良好,基本没有任何疾病,工作精力充沛,没有疲劳感,其余62.28%的教师表示自己的身体状况处于亚健康状态,工作压力大,经常伴有疲劳感和一些慢性病,另外约有4.38%的教师表示自己的身体状况比较糟糕,平时工作感到身心疲惫,各种病症出现比较频繁,尤其慢性咽炎、颈椎炎和腰肌劳损等职业病较为明显。由此可见,北京高校教师的身体状况不容乐观,如不及时引导其参加体育锻炼,很可能导致高校教师健康状况进一步恶化。在416名身体处于亚健康和身体不适的教师中,年龄在22~30岁的青年教师占29.61%,31~50岁的中青年教师占41.45%,51~60岁的中老教师占28.29%,因此,中青年教师在身体不适的教师中占有很大比例,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年龄增长,这部分人群的身体机能处于下降状态,如不加强锻炼,很难保持健康水平。另一方面这部分人群大多都在副教授职称及以上,是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骨干力量和带头人,工作任务比较繁重,而且这部分人群大多已经结婚生子,父母也处在需要照顾的阶段,除了工作以外他们需要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和义务,因此付出的时间和精力都相对另外两个人群更多更大,所以应当对这部分人群的健康状况更加关注和重视。
2.2高校教师体育活动观念较强
如表1所示:83.33%的教师认为体育活动对增进身体健康非常重要,应该参加体育活动;13.13%的教师认为体育活动对增进身体健康的作用一般,无所谓参加或是不参加,另外仍有3.53%的教师认为体育活动对身体健康根本不重要,也不需要参加任何体育锻炼。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认为体育活动对于增进身体健康很重要的教师占主体地位,说明作为较高文化层次的特殊群体,高校教师对体育活动和全民健身具有较高的认知程度,能够认识到国家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体育锻炼的意义和作用已被广大教师认识与接受,教师的体育活动观念较强。
2.3.1北京高校教师体育人口比例低于我国体育人口平均比例在被调查的624名高校教师中,有160人从不参加体育活动,占被调查人数的25.64%。另外有464人每周参加1~2次或3次及以上的体育活动,占被调查教师的74.36%。然而我国确定体育人口的基本标准是按照每周参加体育活动的频度不少于3次,每次活动时间30 min以上来计算。依照上述标准,每周参加体育活动的频度不少于3次的教师只有171人,其中每次活动时间在30 min以上的教师也只有135人,占所有被调查教师的21.63%。因此,北京高校教师体育人口比例为21.63%,低于目前我国平均体育人口比例37%。(2007年2月25日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副司长续川表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体育人口已达到人口总数的37%),而且也低于34.3%的全国科教文人员体育人口值(国家体育总局于2002年12月6日公布的2001年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结果:科教文人员中的体育人口增长幅度较大,由1996年的12.6%增加到2000年的34.3%)。
由此可见:虽然高校教师体育活动观念较强,但实际参与体育活动的人口仍然较低,需要社会、学校和教师个人三方面通过努力改变现状,提高教师的健康水平。
2.3.2北京高校教师参加体育活动的目的如表3所示:北京高校教师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其次是消遣娱乐和塑造形体,最次是增进交往。可见:高校教师的参加体育活动的目的比较明确且并不单一,对体育活动的作用认识比较正确,从而为有意识有目的参加各种体育活动提供了主观条件。
2.3.3北京高校教师参加体育活动的项目北京高校教师兴趣广泛,参加体育活动的项目种类多样。其中长走或跑步位于各参与项目之首位。其后依次为游泳、羽毛球、乒乓球、登山、舞蹈、足篮排球、台球保龄球、跳绳和网球,另外有少数教师比较喜欢和朋友家人一起去KTV唱歌,以唱歌为主,伴有手舞足蹈,同时也锻炼了身体,增进了感情。长走或跑步成为教师参与比例最高的一种体育活动形式,主要是因为这种活动方式简单随意,不受时间和场地的限制,也不需要太多的运动技术,运动量和强度也可以自由掌握,可操作性比较强。另外,学校都有运动操场,为教师进行长走或跑步活动提供了良好方便的运动条件,即使有些教师不选择在学校运动,也可以在自己居住的小区内进行长走或跑步的体育活动。游泳作为一个体育休闲项目,也受到了广大教师的青睐。
2.3.4北京高校教师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调查表明:个人锻炼以及与朋友家人锻炼成为北京高校教师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单位组织和社区组织体育锻炼成为北京高校教师参加体育活动的辅助组织形式。其中以个人锻炼为主要组织形式的教师占总体教师的51.94%,与朋友家人锻炼的教师占总体教师的50.86%,单位组织锻炼的教师占总体教师的14.66%,社区组织锻炼的教师占总体教师的2.59%。分析其原因:高校教师工作时间比较特殊,除了上课时间和例行的会议和活动时间,其他的备课和科研工作时间都在课外,学校一般不要求坐班,时间安排相对比较自由,因此教师在学校的时间大大减少,和同事相处和接触的时间也不多,反而与朋友和家人相处的时间增多,安排体育锻炼的时间和项目也比较随意。因此,客观条件决定了选择个人锻炼和与朋友家人锻炼的教师占有很大比例,成为教师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这种选择同时也反映出,教师参加体育活动的自主性较强,突出了个人兴趣和爱好,注重亲情和友情,以促进感情交流和协调人际关系。单位组织教师锻炼的次数是比较有限的,有的学校在一年内组织教师的体育活动的次数不超过3次,有的学校甚至没有组织过教师的体育活动,虽然学校的工会组织下属设有各种运动协会,但由于活动时间大都不适合在校外居住的教师,因此许多教师即使有参加活动的愿望,也不能如愿以偿。因此,参加单位组织锻炼的教师占很少一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健身观念不断深入人心,各种在社区配套建设的健身俱乐部也应运而生,承担起推广全民健身的重任,但居高不下的价格也成为阻碍收入微薄的教师参加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另外,社区功能发展还不完善,没有相关的机构定期组织居民参加体育活动。因此,参加社区组织锻炼的教师为数极少。
2.4影响高校教师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影响高校教师参加体育活动的因素有很多,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主观因素,二是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包括:缺乏兴趣、锻炼意识不强、没有明确目的、怕累,懒得动、身体虚弱,不宜参加运动。客观因素包括:没时间、没场地、没组织、没指导、没经费、没同伴。
2.4.1锻炼意识不强、怕累,懒得动、没有明确目的是影响高校教师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主观因素由表3显示:锻炼意识不强、怕累,懒得动、没有明确目的是影响高校教师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主观因素。多数教师对体育健身的功能了解全面,很愿意参加体育活动,但是主观能动性较差,锻炼意识不能持续,锻炼行为不能坚持,惰性思想严重,又无人督促,往往半途而废,最终没有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2.4.2没时间、没场地、没组织是影响教师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客观因素没时间、没场地、没组织(61.25%、41.25%、32.50%)是影响教师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客观因素。高校对教师的工作比较严格,教师工作负荷重,压力大,不仅要求教师完成日常的教课任务,还要求教师积极搞好科学研究,并且定期要对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数量和质量进行严格考核,大部分教师还要为职称晋升做好充分准备,因此教师的工作压力很大,任务比较繁重,加之女教师家务缠身,需要照顾家庭,因此,大部分教师没时间、没心情进行体育活动。高校的体育场地设施主要是提供给大学生上课和课余活动的,室外的场地虽然比较多,但是相对热爱运动的大学生来说是远远满足不了要求的,尤其是下午的黄金时间,更是人满为患,如果没有一定的组织和固定的运动场地教师很难自由的选择自己喜爱的项目进行运动;室内的场地设施更是为数不多的,相当一部分学校对内收费,对外出租,虽然场地收益率提高,但是教师体育活动成本大大增加,打击了教师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也阻碍了教师正常的体育活动。没有组织也是影响教师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客观因素。通过采访得知:一般高校都是由学校工会组织教师进行体育活动的,但是由于宣传力度不够,许多教师都不知道学校有各种运动协会组织,即使知道了,由于经费短缺,人员不足,管理不规范,组织不得当,或者没有专业的指导而处于举步维艰的困境,参加体育活动的教师日益减少。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 高校教师身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62.28%的教师表示自己的身体状况处于亚健康状态,工作压力大,经常伴有疲劳感和一些慢性病,中青年教师的健康状况尤为令人担忧,如不及时引导其参加体育锻炼,很可能导致高校教师健康状况进一步恶化。因此,社会、学校和个人应当对中青年教师的健康状况更加关注和重视。
2) 在体育活动特征方面,北京高校教师体育人口低于我国体育人口平均比例,教师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其次是消遣娱乐和塑造形体;北京高校教师兴趣广泛,参加体育活动的项目种类多样。其中长走或跑步位于各参与项目之首位。个人锻炼以及与朋友家人锻炼成为北京高校教师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单位组织和社区组织体育锻炼成为北京高校教师参加体育活动的辅助组织形式。
3) 影响高校教师参加体育活动的因素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锻炼意识不强、怕累,懒得动、没有明确目的是影响高校教师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主观因素,没时间、没场地、没组织是影响教师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客观因素。
3.2建议
1) 在全民迎奥运的大好形势下,社会和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全新健身理念,形成强大的舆论导向。各高校要提高对教师健身工作的重视程度,设立专门机构定期举办各种体育知识讲座和成立体育运动社团,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体育活动,增强教师的体育健身意识,引导教师科学健身,激发教师的体育运动兴趣,提高教师的运动技能,使教师真正从体育运动中获得激情和乐趣和友谊,从而使体育健身成为高校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
2) 高校内部的体育场馆设施应该对本校教师完全免费开放,为教师提供良好的体育健身环境和便利的活动条件;政府要加大对社区公共健身设施的建设和投入,街道要发挥体育组织和指导作用,进一步完善和拓宽社区体育的功能,使教师不论身处何地,都能够感受到体育健身的良好氛围,享有体育健身的基础条件。
3) 高校有关主管部门要时时关注教师的生活状况,关心教师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组成具有专业人员在内的健康指导小组,定期对教师进行体格检查和体质健康测试,及时反馈信息,提供科学的健身方案,有目的有计划地改善教师的健康状况。
参考文献:
[1] 王智平,等.我国老、中、青年城乡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0(4).
[2] 王港,李江,等.北京高校体育教师参与体育活动的情况[J].体育学刊,2003(4).
[3] 彭立群,等.新疆高校维吾尔族教师体育活动情况的调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6).
[4] 李志荣,等.江苏省高校教师体育健身活动现状的调查分析[J].体育科学,2005(2).
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篇7
高校教师作为一种职业群体, 其心理健康状况已经引发了全球的关注, 成为世界性的重要研究课题。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均表明, 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并影响到其工作绩效、生活满意度、总体幸福感等。心理资本是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高校教师心理资本状况的分析, 探究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为了解心理资本的作用机制、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可能的线索。
二、研究过程
(一) 研究对象
根据随机化抽样原则, 对河南城建学院、郑州大学、洛阳理工学院、河南理工大学、安阳工学院等高校的部分教师进行问卷调查, 共发放问卷200份, 回收195份, 回收率86.4%, 其中有效问卷188份, 有效率, 91.7%, 有效问卷中, 男性102人, 女性96人。
(二) 研究工具
教师心理资本量表:采用河南大学李永鑫2010年编制的《高校教师心理资本问卷》, 该问卷及其子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77、0.878、0.724, 效度系数符合心理测量的要求。两个维度的标准分数相加即得到心理资本的测量值。
教师心理健康量表:采用中国人民大学俞国良教授2011年编制的《教师心理健康评定量表》, 该量表共8 6道测题, 分为四个维度:生活、工作、自我、社会, 其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73、0.95、0.91、0.92。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适应性标准和发展性标准, 适应性标准包括生活与工作部分, 发展性标准包括自我与社会部分。各维度分数相加即为心理健康分数, 分数越高表明心理健康状况越好。
三、研究结果
(一) 心理资本状况
为了解高校教师的心理资本总体及分维度的情况, 利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后发现, 高校教师心理资本总分及工作导向维度、人际导向维度均分均处于较高水平 (平均分2.5) 。
(二) 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分析
1. 相关分析结果
将高校教师在心理资本量表上的得分与心理健康量表的得分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表明全部成正相关 (p<0.001) , 即心理资本得分越高, 其在心理健康上的得分也越高。
2. 分层回归分析结果
以往的研究表明, 人口统计学变量对心理健康有影响。因此, 为了检验心理资本对心理健康是否具有单独的影响, 以心理健康作为因变量, 以性别、专业、学历、职称、教龄、工作内容和心理资本两维度为自变量进行分层回归分析。其中, 性别等人口统计学变量第一层进入, 心理资本及其子维度第二层进入。
表1:人口学变量、心理资本对心理健康的层次回归分析结果。 (见附表)
在控制了高校教师的性别、专业、学历、教龄、职称等人口学变量之后, 高校教师的心理资本 (β=0.21, P<0.0 1) 、人际导向 (β=0.2 8 2, P<0.0 1) 、工作导向 (β=0.3 4 5, P<0.01) 等维度均对其心理健康测量指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心理健康测量指标高分代表心理健康状况较好, 所以心理资本、人际导向、工作导向有助于促进心理健康。
分层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教师心理资本对心理健康具有正向预测作用。这已得到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实证研究支持。心理资本作为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 影响到个体环境适应、压力应对、情感态度、工作效率, 并影响到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但数据结果显示, 心理资本的预测力不是很强 (2.4%) , 这说明心理资本对心理健康影响机制可能还存在其他一些中介或调节变量, 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因素是多元的。但从总体上来看, 提升教师群体的心理资本水平, 可以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这也提示我们应该多重视教师的人际交往和工作态度, 为教师创设更为优良的人际互动环境和工作环境, 进而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总而言之, 通过以上的数据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高校教师心理资本总体状况良好, 高校教师心理资本在性别、学历上无显著性差异, 在职称、工作性质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心理资本对心理健康具有正向预测作用。
摘要:为探讨高校教师心理资本状况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笔者采用教师心理资本量表、教师心理健康量表对200名高校教师进行测查, 调研结果表明高校教师心理资本处于较高水平, 心理资本水平对心理健康健康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高校教师,心理资本,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篇8
体质是人体的质量, 是人体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和后天环境的影响下, 在生长、发育和衰老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身、心两方面相对稳定的特质。体质既反映着人体的生命活动的水平, 也反映着人体的身体运动的水平。为了准确客观地反映大连市高校教师的体质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 本文采用全国成年人体质测试标准对大连市10所高校的教师进行测试和心理问卷调查, 对大连市高校教师的体质健康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大连工业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大连交通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大连医科大学、大连外国语学院、大连海洋大学、大连民族学院等10所大连市高校的40-59岁的教师 (不包括体育教师) 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图书馆、期刊网等查阅《体质学》、《社会学》、《教育学》等方面理论研究的论著和论文, 为调查提供了理论依据。
1.2.2 体质测量法
按《中国成年人体质测试标准手册》的要求主要测试了大连市高校教师的身高、体重、肺活量、台阶指数、握力、纵跳、俯卧撑 (男性) 、仰卧起坐 (女性) 、坐位体前屈、闭眼单足立、反应时等指标。
1.2.3 问卷调查法
问卷发放与体质测试相结合, 共发放问卷1000份, 回收有效问卷845份, 有效回收率84.5%。
1.2.4 数理统计法
使用Excel建立原始数据库资料,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处理, 测试结果均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 统计学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连市高校教师体质健康现状分析
2.1.1 身体形态指标
从表1的各年龄组男女高校教师身高的测试结果看, 男、女教师身高到40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加有下降的变化趋势;男教师随着年龄的增长, 身高呈逐渐下降的变化趋势。各年龄组男女高校教师体重的测试结果看, 男教师在55岁之前体重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升高。在50~54年龄组达到最高值68.5±9.5 (Kg) , 以后逐渐下降;女教师在50岁之前体重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升高, 在45~49年龄组达到最高值59.8±6.8 (Kg) , 以后逐渐下降。
2.1.2 女子组高校教师各项体质测试的结果
高校女教师体质测试的各项指标结果 (表2) :肺活量随着年龄
的增长有下降的变化趋势, 而且快速下降的年龄组为50岁开始;台阶指数随着年龄的增长呈上升的趋势;握力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下降趋势, 50岁以后下降幅度比较明显;纵跳随着年龄的增长呈下降的趋势;坐位体前屈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呈下降的趋势;闭眼单足立在40岁以后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呈下降的趋势, 反应时在40岁以后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反应时则逐渐延长。男教师的肺活量、握力、坐位体前屈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下降;坐位体前屈、闭眼单足立和, 选择反应时结果表明男教师均表现为, 随着年龄增加, 闭眼单足立时间逐渐缩短, 选择反应时则逐渐延长。
2.2 改善大连市高校中年教师体质健康的策略
2.2.1 加大力度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
随着科研和教学任务的加大, 一方面教师增加了收益, 但随之而来的身体、精神负荷也有所加大, 而且没有得到有效缓解。相反, 教师在健康问题上的消极和不作为倾向却十分明显。缺乏科学系统的锻炼指导和培养, 抽烟等不良生活习惯积习难改, 因此真正讲究科学锻炼与养生的人很少。所以, 应加大社会支持力度, 培育良好的外部环境, 建立相应的服务体系, 帮助高校教师减轻工作压力带来的心理不适。
2.2.2 高校要转变场馆资源开放理念, 有效调动教师体育参与积极性
多年以来, 高校的体育场馆一直归体育教学部管理并使用, 其主要功能就是为学校体育课提供场所需要。随着高校的快速发展, 优良的体育场馆的日益增多, 体育硬件资源的也在不断改善。同时, 国家提出了全民健身计划, 于是在20世纪末, 一些高校将体育教学及体育硬件资源管理分开, 学校在充分保证体育教学需要之外, 采取了对社会开放并少量收费的方法, 弥补了体育经费的不足。但大连市很多高校的场馆资源对教师免费开放力度不足, 造成资源的浪费。所以说, 高校管理层应深化管理理念, 有效的调动高校教师的积极性, 建立为高校教师体质和健康服务的后勤保障体系。
2.2.3 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指导
启动实施“教师心理健康工程”, 加强针对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 切实提高教师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水平。开展对高校教师考核评价体系的专题调研, 引导高校从本单位实际情况出发, 结合学校的现状与未来发展, 制订一套客观、公正、操作性强的教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3 结论
3.1大连市高校中年教师握力、坐位体前屈、纵跳、闭目单足站立、俯卧撑、仰卧起坐、反应时等身体素质指标, 符合我国一般成年人群体质的年龄特征和变化规律。
3.2改善大连市高校教师体质健康应从减轻教师工作压力, 转变高校场馆资源开放理念, 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指导等方面入手。
参考文献
[1]何仲凯.体质与健康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 2003.
[2]田玉荣, 周志田.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践, 1993, (3) .
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篇9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河南省9所中小学的476名教师, 其中男教师161名, 占33.8%, 女教师315名, 占66.2%。
1.2 方法
调查内容分身体、工作、生活、心理四部分, 采用问卷调查和召开座谈会的形式。利用SPSS 16.0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中小学教师身体状况
调查问卷列举了11类疾病 (表1) , 结果发现, 教师100%患病, 不少教师同时患有两种以上疾病。其中消化系统疾病患病率最高 (34.2%) , 其次为呼吸系统 (20.2%) , 心血管 (15.5%) 、骨关节疾病 (15.3%) 等。据有关资料, 消化系统疾病、高血压等与人的心理密切相关, 如紧张、烦躁等均会产生消化系统的不良症状[4,5];呼吸系统疾病则与教师讲话多、发声不科学和长期吸入粉尘有关;经常站立、伏案工作、缺乏锻炼是导致骨关节疾病的主要原因。
2.2 中小学教师工作情况
由表2知, 中小学教师工作时间长, 课时量大, 用于工作的业余时间较长, 除了上课、备课, 还要批改、个别辅导、指导课外活动、做学生思想工作、搞教育科研、家访、学历进修等, 这些工作大部分是利用业余时间来完成的。由于工作忙碌, 不少教师已远离了体育锻炼。
2.3 中小学教师生活状况
统计资料显示, 36.3%的教师每天有0.5~1小时的空闲时间, 每天没有空闲时间的教师占10.5%。充分表明他们的空闲时间少, 睡眠不足。另外, 问卷列举了9个锻炼项目供选择, 比例最高的是散步, 占53.6%, 其次是打球、做操。教师的社会交往面窄, 休闲活动也很单一, 90.1%的教师有空就在家看电视。调查中还发现, 尽管工作忙, 但为了自身素质的提高和专业发展, 都会挤出时间阅读, 63.9%的教师把阅读当成了一种调节身心的休闲活动, 阅读内容则以教育类书籍为主, 占62%。
2.4 中小学教师心理状况
问卷调查了上班时的心情、疲劳感、心理压力等10个因子, 结果并不乐观。调查对象中上班时心情愉悦的仅占13%, 56.7%的教师表示自己常有疲劳感, 没有心理压力的只占1.5%, 感觉心理压力很大的却占了39.5%, 工作量大、教科研、经济状况等都会引起心理压力。由于种种原因, 教师失眠的比例较高, 遇事失眠的占71.6%, 这与工作压力大、缺乏自我调节等有关, 而失眠又是导致身体抵抗力下降、记忆力衰退的罪魁祸首[6]。
3 讨论
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 教育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全社会都在密切关注教育, 要求教师有渊博的学术知识、高超的教学技艺、高尚的道德情操等, 这种现象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教师的工作多, 负担重, 压力大, 健康状况日益下降。另外, 部分教师自身缺乏锻炼和保健意识, 饮食不够合理, 生活没有规律等, 致使机体免疫力下降, 身心健康受到影响[7]。
教师的身体健康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 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孩子们健康成长的前提。提高教师身心健康水平, 对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意义重大。这就需要全社会共同营造有利于教师身心健康的良好氛围, 要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关心教师的工作和生活, 如建立教师定期体检制度等, 努力为教师的健康提供优质的服务。同时, 教师应积极为自身健康而努力, 学会自我调节, 增强锻炼和自我保健意识,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8]。
摘要:目的:了解中小学教师的健康状况, 为开展教师医疗保健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河南省9所中小学的476名教师健康体检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中小学教师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消化、呼吸、心血管系统疾病患病率较高。结论:应加强中小学校的慢性病防治工作, 重视定期体检, 改善中小学教师的健康状况。
关键词:健康,疾病,锻炼,保健
参考文献
[1]于智敏.走出亚健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2]林顺治.国民亚健康状况之分析[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2005 (3) :109-111.
[3]胡国本.教师素养与能力[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2.
[4]梁亚群.高血压患者门诊健康教育的效果观察[J].广东医学院学报, 2008, 26 (3) :295-296.
[5]梁德芬, 陈恩平.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自我保健知识的调查及对策[J].广东医学院学报, 2007, 25 (2) :204-205.
[6]方方.教师的心理健康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7]俞国良, 陈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指导手册[M].北京:开明出版社, 2000.
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篇10
关键词:高校教师,健康状况,养生
一、问题的提出
高校教师是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动力与保证, 因此, 多多关心教师的健康状况是非常必要的。长期以来, 高校教师由于脑力劳动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缺少必要的体力劳动, 再加上缺乏适当的体育锻炼, 因而, 他们的体能在不断下降, 其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因此, 从全民健身的角度出发, 有必要对高校教师的养生与健康状况进行针对性的调查研究, 从中找出产生不良健康状况的原因, 并提出相应的健身措施与建议。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重庆市3所高校共120名在职教师, 基本情况见表1
(二)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相关的图书、期刊等。
2、问卷调查法
根据调查需要, 共发了120份问卷调查表, 回收102份, 回收率68%, 其中有效问卷99份
3、数据统计法
对调查结果进行常规数据统计处理。
三、结果与分析
(一) 高校教师的养生意识与养生行为
调查表明:高校教师中只有30.3%的人认为自己有养生的意识, 而且, 随着年龄的增长, 养生的意识才逐渐增强。而30岁以下的教师几乎没有养生的意识。至于高校教师的养生方法, 他们认为工作疲劳之后, 只要多主意休息与保养, 基本就可解决问题。平时的娱乐与休闲采取的方法一般以打牌、散步为主。因此, 从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 首先是高校教师的养生意识比较淡薄, 当然也与多方面因素有关, 比如身体状况、健康意识、经济条件、生活环境等。其次是养生的方法落后, 不懂得科学的锻炼身体。
(二) 高校教师对自我感觉是否健康的评价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 有77.4%的教师回答自己健康。其中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92.2%认为自己健康。当问到健康的标准或怎样衡量自己是否健康时, 绝大多数教师的回答较含糊或理解不清, 多数还是认为无病即健康。实际上, 结合每两年一次的教师体检, 高校教师中有60%以上的人不同程度地患有各种疾病, 如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心脏病等病症居多, 中青年教师患此类疾病的有上升趋势。这怎么能说自己是健康呢?只是大部分人患病的程度不影响工作、生活罢了。因此, 高校教师对健康概念的理解有待提高, 对营养过剩所导致的健康概念的理解有待提高, 对缺乏养生意识和适量的体育活动的健康的关系要进一步认清。
(三) 高校教师对自我生活是否有规律的评价
由表2我们可看出, 高校教师对自我生活是否有规律的回答符合年龄特点。主要原因:1、知识分子喜欢“开夜车”而早晨睡懒觉, 因此三餐无定时。随着年龄的增长, 这种生活习惯有所改变。2、高校教师不坐班, 生活规律往往与课程安排相关。
(四) 高校教师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与参与程度
从表3中可见, 有85.5%的教师认为体育锻炼的重要, 对自己力所能及的运动项目感兴趣, 把参加体育活动看成是改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手段, 体育锻炼的积极作用被大多数教师所认同。但从表4中发现, 每周参与1—3次锻炼的人数约占20.2%, 而不参加锻炼的人却占44.8%, 其中, 中青年教师居多。因此, 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认为体育锻炼重要, 但又不积极参加呢?原因很多, 强调客观因素, 否认主观问题, 缺乏必要的体育素质, 没有成功的体验。心血来潮时积极性很高, 但终究形成了不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总而言之, 高校教师的体育意识不强。
(五) 高校教师对营养与健康的理解
据调查, 有许多教师认为吃得好一点对身体有利。而且还需特别的进补, 把营养与健康划等号。同时, 又有40%以上的教师反映自己的体重比以前增加了20多斤。腰围粗了4—6cm, 身体明显发胖。这种情况虽然是一种随着年龄的增长, 人的身体形态发生变化的正常现象, 但实际上是一种营养过剩的表现, 如果不加以控制, 不注意饮食平衡, 长久下去, 将对人的身体健康带来许多麻烦。因此, 在饮食问题上要正确理解营养与健康的关系, 注意事物的搭配与饮食平衡。
四、措施与建议
(一) 学校要大力加强全民健身的宣传, 各级领导, 特别是工会领导要在关心职工健康状况结果的同时, 更多地关心他们的身体状况保养过程。要经常组织一些大型多样的体育活动, 内容要以健身为目的, 要以娱乐性、趣味性、简易性为主, 并积极创造条件满足不同层次人的兴趣和需要, 使之从中得到乐趣效益, 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
(二) 教师本身要重视养生, 主意学习养生的方法, 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要明确健康的意义, 珍惜自己身体, 对于体育锻炼, 高校教师要加深认识积极参与, 参与的目的不是为了治病, 而是为了健身。因此, 千万不要等到身体有了病才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
参考文献
[1].曲宗湖.学校健康教育指导[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张燕.健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和谐发展的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4.7;
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篇11
[关键词]年龄班;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
[中图分类号]G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07)12-0024-04
幼儿园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深刻地影响着幼儿的心理及行为模式。幼儿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有赖于身心健康的教师。因此,深入研究幼儿园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特别是不同年龄班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对提高幼儿园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幼儿健康及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方法
1样本来源
在四川省成都市、宜宾地区、内江地区、南充地区等五个地市(包括县镇)的幼儿园采取随机分层抽样的方法进行调查。
2研究方法
以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为测查四川省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工具,量表包括90个项目,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9个因子。测查采用1~5级的5点评分,每一项的自评分值等于或大于3分提示可能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量表的各症状效度系数为0.73~0.93。
二、结果
1一般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发放问卷1053份,收回有效问卷1039份,有效率为98.67%,调查对象全部为女性。其中幼儿混龄班的教师55人,占总样本的5.3%;小班教师287人,占总样本的27.62%;中班教师298人,占总样本的28.68%;大班教师277人,占总样本的26.66%;学前班教师122人,占总样本的11.74%。
2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的总体情况
从表1可见被调查幼儿园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除强迫、偏执两个因子外。其余7个因子均与全国成人常模存在显著性差异。
3不同年龄班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从表2可见,被试幼儿园教师按所教班级不同分为五组,即混龄班、小班、中班、大班、学前班。经方差分析发现。在躯体化、抑郁、敌对性3个因子上,五组幼儿园教师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三、调查结果分析及讨论
从表1可见。被调查的幼儿园教师SCL-90各因子的得分情况为:强迫、偏执两个因子与全国成人常模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各因子与全国成人常模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或P<0.001),其中人际关系敏感得分均低于全国成人常模(P<0.05),表明四川省幼儿园教师在人际敏感因子上优于全国成人常模;其他各因子的得分均高于全国成人常模,表明四川省幼儿园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上比全国成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低。幼儿园教师SCL-90各因子得分≥3的检出率为37.34%,这与国内其他研究相比明显偏高,如广西省为22.17%、山西省为16.6%、河北省为29.3%。可见,四川省幼儿园教师的健康水平明显低于广西、山西等地幼儿园教师的健康水平。这与中小学女教师存在的问题基本_致。鉴于此,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
从表2可见;不同年龄班教师在躯体化、抑郁、敌对性3个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混龄班教师在躯体化、抑郁、敌对性3个因子上的得分最低,这表明混龄班教师在这三方面的心理健康水平最高,而学前班教师在这三方面的得分最高,这表明学前班教师在这三方面的心理健康水平最低: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混龄班教师SCL-90症状中的躯体化、抑郁、敌对性相对于其他班级的教师更轻,可能是因为混龄班在幼儿素质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当前,我国独生子女相当普遍,幼儿教育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独生子女教育,幼儿普遍存在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别人,生活自理能力差,心理脆弱,任性,缺乏责任感和合作意识,缺乏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问题。而混龄班弥补了独生子女家庭的不足,为幼儿营造了一个类似兄弟姐妹在一起的家庭氛围。幼儿能在合作关系中学习和实践不同的角色,考虑如何承担责任,协调矛盾,完成任务。初步形成一种社会责任感。这会减轻混龄班教师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
第二,学前班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对低于其他班级的教师,可能是因为学前班幼儿(6岁左右)正处于学前期与学龄初期的过渡阶段,这一时期幼儿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有意识的、自觉的活动开始出现,心理活动随意性已初步形成。抽象逻辑思维萌芽,人类特有的高级情感出现。同时自我意识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个性开始形成。因此,学前班教师不能完全像教其他班级的幼儿一样,学前班的教学内容应该更丰富。教学形式也要更加多样化,教学目标也更高。这使学前班教师的压力更大。部分学前班教师由于自身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有限,很难适应学前班的教学活动。他们必定会因此感到巨大压力。
第三,大、中、小班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对于混龄班教师和学前班教师而言,居于中间水平。即这三个年龄班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略好于学前班教师,但不及混龄班教师。这可能是因为小、中、大班幼儿的自我中心意识还未完全形成,很多事情都愿意按教师的意愿去做,其心理活动的随意性相对低于学前班幼儿,教师在管理上也就更为轻松,压力自然较小。但由于大、中、小班同一班级幼儿的年龄大致相同,缺少像混龄班的那种兄弟姐妹的家庭氛围,幼儿间相互关心、照顾、合作的意识相对淡薄,因此教师在管理大、中、小班幼儿时,所花的精力相对混龄班教师而言要多些。因此其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混龄班教师。
四、建议
1幼儿园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幼儿园教师可以利用节假日等休息时间。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同时增强自信心。按照健康心理的要求随时调节自身的心理状态,积极应对遭遇到的各种刺激。及时治疗身心疾病,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现代医学研究认为,由于社会生活条件的改善,危害人们生命的疾病已由外因(传染性的)转为内因(不良习惯和心理)引起的疾病。提高幼儿园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第一,逐步养成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应受到主观态度影响,乐观豁达的人常会看到生活中光明的一面,对前途和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即使遇到困难和挫折,也不会丧失信心和勇气,能够始终保持愉快美好的心境。不断进取。
第二,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人格健康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健全的人格不仅有助于人们维护身心健康,也有助于人们适应变化迅速的生活环境。
第三,适当宣泄自己的情绪。宣泄情绪是维护身心健康的重要方法,压抑情绪不利于身心健康。幼儿园教师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后,可以向自己的好朋友、亲人或信得过的同事倾诉。
第四,保持身体健康。幼儿园教师要提高躯体化因子水平,除了保持以上三种心理治疗途径外。还要经常锻炼身体。不要因为工作压力大、过度劳累而感到身体不适就放松锻炼身体。身体健康是治疗心理问题的前提。
2幼儿园要经常开展“混龄活动”
所谓“混龄活动”,是指打破班级和年龄界限,让不同班级、不同年龄的幼儿在教师指导下共同活动。
有研究表明,同龄幼儿在一起易产生攻击性行为,而异龄幼儿一起活动时,年长幼儿由于荣誉感、竞争意识的作用,会表现出较高的自觉性和责任感,逐渐学会协调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学会理解和帮助他人,感受到当哥哥姐姐的乐趣与责任;年幼幼儿在交往时则能充分感受到做弟弟妹妹所获得的关心和帮助,学习了观察和服从。能发展领会能力。在混龄活动中,独生子女依赖性强、独立性差、交往能力低等缺点容易得到纠正,容易形成良好的社会性行为。幼儿园应经常开展混龄活动。以纠正独生子女的缺点,改善幼儿园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3要扶持学前班教师
由于学前班的各项教学指标高于其他班级、学前班教师的压力要明显高于其他班级教师,因此学前班应配备教学经验丰富、知识功底扎实、心理承受能力较强的教师。同时,应经常关心学前班教师,找他们谈心,理解并支持其工作。多给予鼓励。
4不能忽视大、中、小班教师的心理健康
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篇12
一、商丘师范学院教师参与体育锻炼情况
1. 商丘师范学院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教师的性别与年龄状况
参与体育运动的男性和女性教师比例受年龄影响较大。各年龄段中, 男性教师比例较均衡, 女性教师则差异明显。在青年和中年阶段, 男性教师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远远超过了女性教师, 在老年阶段差别不大。女性教师由于工作、家庭、子女等问题, 导致中青年阶段将更少的时间投入在体育锻炼上; 老年阶段的闲暇时间会多一些, 加上要充实生活和对健康的渴望, 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有一定增加。
2. 商丘师范学院教师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情况
在参与调查的94 名教师中, 教授14 人, 副教授20人, 讲师47 人, 助教13 人。表1 显示, 职称与教师参与体育锻炼的目的有一定关系。在教师参与体育锻炼的目的中, 教授排在前三位的是健身、休闲娱乐和缓解压力; 副教授比较靠前的是健身、休闲娱乐和交际; 讲师比较靠前的是休闲娱乐、交际、健身; 而助教比较靠前的是休闲娱乐、掌握技能和其他。总的来说休闲娱乐和健身排在比较靠前的位置, 充分说明教师已经认识到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3. 商丘师范学院教师锻炼项目的特点
从表2 可以看出, 教师参与锻炼项目的比例依次为:小球类项目 ( 占34% ) 、大球类项目 ( 占21% ) 、舞蹈类项目 ( 占13% ) 、跑步 ( 占14% ) 、休闲类项目 ( 占11% ) 。通过表2 得出, 商丘师范学院小球类项目场地齐全, 活动氛围好, 更受教师的青睐; 大球类项目因为对场地要求低, 受环境影响小而次之; 运用传统跑步项目进行健身的教师比例与舞蹈和休闲体育类项目的教师比例差别不大, 说明商丘师范学院教师体育项目参与的多样化。
4. 商丘师范学院教师参与体育锻炼的频率和运动时间
从某种程度上说体育锻炼时间是运动参与者锻炼效果和锻炼积极性的外部表现。从运动生理学角度看, 每次运动时间超过30 分钟, 且出微汗, 每周锻炼不少于2—3次, 才能起到一定的锻炼效果。表3、表4 可以看出, 每次锻炼时间超过半小时的男性教师占90% 。男性教师每周运动两次或多于两次的占81% ; 女性教师每周运动两次或多于两次的有60. 3% 。说明一大半教师参与锻炼还是起到了预期的健身作用。每周参与四次或多于四次的教师比例较小, 女性教师参与锻炼的积极性总体不高。男性教师更注重锻炼的交际和愉悦身心功能。
5. 商丘师范学院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场所
通过对商丘师范学院教师更习惯在哪里参加体育运动调查研究发现, 教师最喜欢在校园的运动场地和空地锻炼, 这与家属区与学校的距离近有关系, 而且学校的场地设施较齐全, 空地面积较大; 其次, 在院系等教师专用运动场地参与体育锻炼, 在经营性运动场所参与体育活动的教师只占一小部分。学校和家属区的场地设施还不够完备, 不能满足教师的全部运动需求, 并且缺乏科学的运动方法和专业人员指导。
6. 影响商丘师范学院教师参与体育锻炼的原因
教师参与体育锻炼受多方面因素制约, 最主要是: 1) 工作任务大, 工作时间长。随着近几年的不断扩招, 教师要承担的课程越来越多, 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在备课和适应各类学生上; 因为评职称和学科建设的需要, 教师的科研压力也比较大。2) 没有同事、家人、朋友的陪伴。锻炼身体本来是件愉悦身心的事, 群体共同参与性比较明显, 没有人陪伴锻炼的快乐就没法分享, 由于锻炼的过程没人陪同, 打击了一些个体的积极性。3) 场地设施不足。每个人都有比较感兴趣和专长的体育项目, 由于场地设施的限制和受项目开展情况的影响, 一些教师的某些需求得不到满足, 打消了教师参与锻炼的愿望。4) 家庭的影响。高校教师大部分已组建了家庭, 除了教书育人外还扮演着父母、子女等角色, 除了要教育好自己的学生外还要孝敬父母、教育子女、做好家务、处理好人际关系等。5) 缺乏科学的指导。除了体育院系的教师外, 大部分教师不知道自己适合练什么项目, 不知道要练多久, 不知道技术动作的要领在哪里 ( 小球类项目尤其明显) , 没有专业人士给予肯定, 参与锻炼后缺乏成就感, 这对他们再次参加此项目的锻炼有消极影响。
二、对策与建议
1. 适度减少教师的工作量, 增加其参加体育运动的机会
时间是一切工作的前提。高校教师承担着沉重的工作负担和生活负担, 空闲时间有限, 通过减少教师的工作量来增加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机会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前面调查显示, 大部分高校教师有较强的体育锻炼意识, 然而受时间等方面的制约, 参与锻炼的人数有限。充裕的业余时间能帮助教师全身心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 并保证一定的锻炼时间, 这对教师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极为有利。注重教师的健康投资, 使教师拥有良好的身体条件, 工作效率会大大提高, 形成良性循环。
2. 加强体育工作管理
高校教师参加体育锻炼受各方面影响较大, 学校各院系定期举行不同项目的教工比赛, 可以培养教师对多个项目的兴趣和喜好, 提高教师参与体育锻炼的几率和频率。重视学校体育活动的组织系统建设, 由固定部门负责, 将有共同运动项目喜好的教师组织在一起, 学校提供必要的场地设施, 并定期进行培训、比赛。组织教师参加运动会、趣味活动等, 通过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来相互学习, 共同进步。加大体育锻炼重要作用的宣传, 增加教师对体育锻炼的认识, 把参与体育锻炼变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 为师生终生体育观念和习惯的养成做铺垫。
3. 增加体育经费投入, 提供专门的场地器材设施
加大体育设施的投入。根据学校的经济情况, 在校园里增加既适合学生锻炼又适合教师锻炼的场地设施, 对于一些热门项目可建设教师专用场地。在经费有限的条件下, 也可以在某一时间段借用或租用其他单位的体育场馆设施。解决不了场地问题的项目, 学校可以给教师发放一定的健身补贴, 支持教师到社会营业性体育场馆进行锻炼。
4. 加强医务监督, 进行科学指导
学校定期给教师做身体检查, 了解教师的健康状况。针对不同健康状况的人群, 给予相应的锻炼建议, 教师选择适合自己健康状况的体育项目, 提高锻炼的有效性。充分发挥体育院系教师的专业运动技能和运动理论知识, 对有不同需要的人群做出科学指导。并在指导过程中给锻炼者一定的认可, 增加其成就感, 激发兴趣, 从而促进教师更好、更自觉地参与体育锻炼。
摘要:通过对商丘师范学院教师参与体育锻炼的调查发现, 教师参与体育锻炼的情况并不理想, 大部分教师虽然对锻炼的积极作用有正确理解, 但却不能很好地坚持。教师的锻炼项目呈现出多元化特点, 而且大部分锻炼是在校园进行。教师在各个年龄段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时长、运动项目的差异较大, 教学工作量大对教师锻炼积极性的影响最大, 时间、天气、心理因素、是否有同伴及子女等问题也会产生一定影响。
关键词:高校教师,身体健康,体育锻炼
参考文献
[1]袁萍, 等.高校教师体育锻炼现状调查[J].教育与职业, 2008, (17) .
【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研究】推荐阅读:
教师心理健康状况10-20
师专毕业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07-17
中国企业员工心理健康状况研究报告05-28
内蒙古地区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10-20
高校教师健康状况调查05-14
教师健康状况调查报告05-21
教师心理12-04
心理健康兼职教师06-27
教师保持心理健康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