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师心理健康分析

2024-08-24

青年教师心理健康分析(共12篇)

青年教师心理健康分析 篇1

随着职业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青年教师工作任务增加, 青年教师压力越来越大, 身心健康状况越发成为一个亟需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一、职业学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问题表现

1. 人际关系问题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青年教师大多相对比较晚进单位, 没有取得大的业绩, 社会地位相对较低; 学校同事多, 大家平时来往比较少; 职业学校专职教师上完课都直接回家, 与学生互动交流的也相对较少。所以, 总体来说, 职校青年教师在人际关系方面显得比较自闭、冷漠、自卑。

2. 个性问题

个性问题主要指人生成长过程中形成的适应不良的一些行为模式。有个性问题的人自己很难意识到自己有问题, 通常都把矛头推向身边人和事。个性问题主要表现: 敏感多疑、过分自负、忌妒心强、追求完美、过分严肃、易激惹、耐忍性差、太依赖等问题。

3. 消极情绪和行为问题

受到国家扩招政策影响, 职业学校学生人数增多, 青年教师教学任务增多; 现在的学生接触信息量大, 个性鲜明, 对教师的要求也比较高, 导致现在青年教师压力增加不少。正是因为任务越来越重, 学生越来越难教, 压力越来越多, 青年教师经常会出现消极情绪和行为。

二、职业学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1. 工作量重

职业学校的学生规模越来越大, 师生比例严重不协调, 教师的工作任务繁重。青年教师除了每周要上几十节课外, 还要做课题, 做班主任辅导员; 参加各种教学技能比赛, 又要指导学生参加比赛。为了把工作做好, 他们的工作压力很大, 经常有身心疲惫之感。

2. 收入水平低

近年来, 职业学校根据国家政策进行了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但是工资水平无法赶上当前的物价上涨水平。在同单位, 青年教师由于职称、工龄、奖金等因素, 青年教师和老教师收入之间也有很大一个差距。大多青年教师都面临着购房、结婚、供养小孩、赡养老人等问题, 收入相对有更大压力。

3. 考核与激励机制的不合理

为了提高学校竞争性, 职业学校从严要求教师, 把教学、课题、论文、业绩都和评职称、评优评先、提拔晋升、收入相衔接。对于青年教师而言, 教学考评尽量做好, 但课题申报很难, 论文质量不高, 业绩申报机会更少, 所以, 经常只能眼睁睁看着别人评优秀、提拔晋升, 收入差距逐渐拉大。

4. 对压力的认知态度

当今社会, 每个人都面临着大小不同的压力。既然压力无法回避, 那么如何对待压力就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如果把压力看做是成长道路必经的一道坎, 是一种磨炼, 那么他可能更加有信心面对压力, 以积极心态去解决问题; 相反, 如果把压力看作是一种负担, 一种障碍, 则可能使得压力变成阻力, 无法前行, 不能有效解决问题。

三、缓解心理问题对策

( 一) 社会角度

1. 面对青年教师存在的工作压力, 可以加大对工作压力和心理健康问题研究。如建立社会热线, 建立互联网教师互助中心, 帮助教师缓解心理压力。

2. 严格执行相关的法律政策。《教育法》规定教师的工资不低于公务员工资, 教育投入占GDP4% 等政策法规应该落地执行, 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 提高教师的待遇, 解决教师住房、医疗保险等问题。

( 二) 学校角度

1.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心理卫生知识欠缺, 青年教师易导致很多心理问题, 有必要针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内容可以选取压力管理、情绪管理、家庭婚姻经营等, 教育方式可以灵活多样, 如讨论、讲座、宣传资料、心理健康节等; 为教师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健全教师心理干预机制。通过多种内容与灵活的形式开展心理教育, 有效应对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

2. 创设良好的组织生态环境

学校领导要深入了解教师的实际需要, 建立民主宽松的管理环境。了解教师的心理需求, 让青年教师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 使之在事业上有成就感; 同时关心改善教师工作生活条件, 如住房、交通工具、家庭条件等问题。

3. 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

提倡多元化评价指标体系, 在制定工作量、考核指标、评优评先、职称晋升方面综合考虑。在青年教师中多开展一些集体文娱活动, 以促进他们之间的沟通和了解, 形成良好的人际环境。

( 三) 个人角度

1. 培养良好个性品质和兴趣爱好

研究表明, 一个意志坚定、性格开朗、积极乐观的人心理更健康, 相反, 一个意志薄弱、消极悲观的人更容易患心理疾病, 工作效率也更低。

拥有良好的兴趣爱好能使教师生活更有趣, 工作效率提高, 保持愉快心情, 消除教师的疲劳, 有助于与学生交流, 做好学生工作。青年教师多培养兴趣, 如篮球、足球、乒乓球、音乐、看电影, 玩电子游戏等。

2. 多交朋友, 拓展社会支持系统

压力面前, 这时候最需要的就是支持和帮助。在很多时候, 精神支持的重要性可能要超过物质支持, 尤其是在压力中后期, 精神支持的作用尤为突出。

青年教师要多参加集体活动, 扩大交际圈, 多结识些朋友, 除了单位同事外, 还有各行业朋友。获得更多社会支持, 更不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3. 正确认识自己, 合理调节情绪

要保持健康的心态, 首先要客观全面了解自己, 正确估量自己, 对事情的期望值就不会太偏, 就能坦然接受事情的结果。也只有正确认识自己, 才能有效扬长避短, 充分发挥优势, 达到自己效果, 有利于自信心的培养。

对事件不同评价和态度, 会影响情绪, 一旦形成思维习惯, 会影响心理健康。对待事件以积极心态去面对, 将注意力转移到如何解决问题本身上来, 这种态度有利于问题解决, 培养自信心。

4. 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还要注意健康的生活方式。第一, 充足的睡眠。睡眠充足, 保持用脑卫生, 有利于工作学习效率提高, 保持良好情绪; 第二, 科学饮食。健康的饮食习惯可以汲取多种营养, 有利于保持健康身体, 为工作学习打下物质基础, 生理与心理相连, 身体健康也有利于心理健康; 第三, 多进行体育锻炼。合理的运动有利于身心健康, 消除体内精神垃圾, 缓解身心疲惫之感。

摘要:近年来, 学生心理健康越发受到大家关注, 但是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却容易被忽视。从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出发, 阐述了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深刻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并提出了缓解心理健康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青年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建议

参考文献

[1]黄辛隐, 张秀敏.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及团体心理训练设计研究[J].心理科学, 2004, (02) :307-310.

[2]刘学兰.高校教师面临改革的心理压力与心理调适[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1, (01) :117.

[3]李刚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D].湖南:湖南农业大学, 2005.

青年教师心理健康分析 篇2

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压力与调适

高校青年教师由于自身的`不成熟,在改革中心理压力增大,导致一系列的生理和心理问题.面对压力,教师应进行自我调适:通过改变认知、调节情绪、完善自我等途径改善自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达到自我与环境的高境界的协调.另一方面,学校应切实关心、尊重青年教师的需要,创造条件、营造良好的环境、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使青年教师各方面得到更好发展.

作 者:彭雷生 作者单位:湖北教育学院学报刊 名: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英文刊名:TRAINING AND RESEARCH JOURNAL OF HUBEI COLLEGE OF EDUCATION年,卷(期):18(4)分类号:B842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 心理压力 调适

青年教师心理健康分析 篇3

关键词:压力;青年教师;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2-0012-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2.006

随着农村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大批的青年教师被吸收到农村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给农村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村整体教育水平。对农村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和关注成为了农村学校的重点工程,力争为青年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身心条件,让青年教师有施展才华的舞台。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受到内外环境的双重压力,使很多农村青年教师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影响了他们的发展,需要引起学校和教师的高度重视,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因此,农村青年教师必须要学会自我调适,确保自己的心理健康,提高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本文主要探讨农村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自我调适的对策,希望给青年教师带来帮助。

一、农村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一)教师的心理健康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

农村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如果教师的心理存在问题,那么他很难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也不能营造出高效、轻松的课堂氛围,进而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同时,心理出现问题的农村青年教师容易出现暴躁、焦虑、冲动等情绪,对待学生没有耐心,对待工作没有激情,当学生在课堂上出现错误的时候,就会严厉地批评学生,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恐惧和害怕的情绪,造成学生的心理也出现问题。由此可见,农村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只有教师的心理阳光、健康,工作积极,事业心强,才能够给学生提供学习的动力,激发学生对课堂产生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优化师生之间的感情,让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优势和潜力,拥有一个健康的身心和健全的人格。

(二)教师的心理健康影响到人际关系的构建

农村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影响到同事关系和师生关系的构建,在学校的大环境下,心理出现问题的青年教师与同事之间容易发生分歧,受到同事的排挤和打压,造成办公环境压抑,不利于教师备课和开展工作。同时,心理出现问题的青年教师与学生之间容易出现矛盾,学生在课堂上与教师唱反调,不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教师的情绪不好,心情低落,也会导致学生形成心理障碍,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极大的影响。总之,心理健康是一个青年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心理健康的农村青年教师可以与同事和谐相处,互相帮助和提高,保持一颗积极的心态,有利于教师开展工作;心理健康的农村青年教师可以与学生友好交流,与学生一起学习和玩耍,建立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教师的心理健康影响到教师的工作效率

农村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还影响到教师本身的发展,尤其是对教师的工作效率具有重要影响。青年教师要想提高工作效率,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活跃课堂氛围,就必须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善于自我调适心理压力。青年教师是农村学校的中流砥柱,肩负着重要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科研任务,只有心理健康,才能够在工作中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智力和情感上发挥榜样作用,才能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处理工作中和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同时,心理出现问题的青年教师缺乏自信、勤奋、激情,不能帮助学生养成勇于探究的学习精神。总而言之,农村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十分重要,除了呼吁社会的关注以外,教师本身要学会调适,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朝气蓬勃地投入到教育工作中。

二、农村青年教师心理健康自我调适的对策

(一)勇于面对挫折,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农村青年教师所处的教学环境和生活环境相对城市来说要差很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给教师增加了困难和坎坷,农村青年教师只有保持一颗积极的心态,勇于面对挫折,相信困难是一定可以克服的,坎坷是一定可以过去的,给自己提供动力和支撑,更加乐观和开朗,才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农村青年教师在进行自我调适的时候需要注意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不仅包括同事关系,还包括师生关系和家庭关系等,在工作中应该想同事之所想,急同事之所急,乐于与同事交流教学经验,得到同事的尊重和认可;在班级中应该与学生互动交流,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问题,指导学生的学习技巧和习惯;在家庭关系上要肩负起责任,学会善待父母,关爱孩子,努力工作。

(二)丰富精神生活,促进青年教师全方面发展

很多农村青年教师由于环境所限,在工作后没有丰富的娱乐生活和精神生活,导致了长期的压力得不到宣泄和释放,从而出现了心理问题。针对这样的情况,农村青年教师应该学会自己寻找乐趣,并且结合可以利用的资源,构建形式多样的业余生活。比如,可以组织教师篮球赛、足球赛、书法比赛等,一方面给青年教师提供施展才能的平台,让他们能够更加活跃,另一方面也可以丰富教师的生活,给青年教师带来快乐。再如,学校可以组织教师进行春游拓展活动,在旅游的过程中增强同事之间的感情,也活跃他们的思维和情绪。此外,要想促进农村青年教师的全方面发展,学校必须要做出积极的改进,尽可能地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和心理素质,让青年教师愿意留在农村工作,愿意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全部精力。

(三)学会合理减压,提高自身素质和抗压能力

农村青年教师工作压力大,教学任务繁重,还要参与科研任务和其他工作,这些都在无形之中给青年教师带来了心理隐患,造成青年教师对工作失去兴趣,对生活缺乏信心等。因此,在新时期,农村青年教师要学会合理减压,通过个性化的方式去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形成强大的身心素质。首先,青年教师应该正视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烦心事,经常与自己的好友交流沟通,将自己的烦恼告诉朋友,这样烦恼就会减少很多。其次,青年教师可以用文字的方式记录自己的烦恼,通过文字倾诉自己的内心情感。再次,青年教师应该学会放弃。很多教师给自己的要求过于苛刻,定了很多难以实现的目标,认为如果实现不了就会在同事面前抬不起头,结果给自己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此,农村青年教师应该认识到凡事尽力就好,做一个有责任心却不激进的人。

参考文献:

[1] 徐兰玉,龙苏平.浅谈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调适[J].时代教育,2013(10).

[2] 陈燕华.浅谈教师心理健康与自我调适[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24).

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压力分析 篇4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压力,调适

1 高校青年教师面临的心理压力

1.1 职称晋升的压力

高校青年教师一般都有远大抱负, 都希望自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晋升较高的职称。但高校内人才济济, 职称晋升方面的竞争很激烈, 晋升压力很大。据调查, 在目前聘任制下, “大学教师的晋升制度”是引起大学教师心理压力和困惑最主要的因素。

1.2 教学工作方面的压力

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增加, 高校教师的工作环境虽得到日益改善, 但是存在资源分配不均的现象。由于课时费不高、课题较多等方面的原因, 高校一些中老年教师都不愿意多上课, 繁重的教学任务往往就落到青年教师的身上。

1.3 科研工作方面的压力

从目前情况看, 高校一般对本校教师都有一定的科研任务要求, 对聘期内高校教师科研成果的质量和数量均有量化的考核标准, 并直接与高校教师的收入挂钩。但另一方面, 高校青年教师往往在学术上的积累不够, 科研水平有限, 难以写出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有时因为职称不高, 学术论文也不容易发表。

1.4 经济方面的压力

大部分高校青年教师职称低、资历浅, 收入水平自然不高。然而, 他们却面临着赡养老人、谈朋友、买商品房、结婚生子、供子女上学等多方面的经济压力。

1.5 人际交往方面的压力

大多数高校青年教师社会阅历浅, 在待人接物方面正义感强, 但缺乏辨证思考;对出现的不合理现象深恶痛绝, 但缺乏长期性、复杂性的思想准备, 不愿迁就和屈从, 刻意追求自己的独立人格, 因而, 易为他人所误解, 这造成许多高校青年教师交往上的障碍。

由上我们可以看出, 高校青年教师面临多方面的心理压力。而这些压力对他们的教育教学、健康成长都不利, 因此我们需要对他们的心理压力加以适当的调适。

2 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压力调适

2.1 教师个人要积极进行自我心理调适

“解铃还须系铃人。”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压力的释放, 还要靠青年教师从自身的调整入手, 掌握自我调适的方法和技巧, 用理智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

(1) 在看到事物不利方面的时候, 要积极改变认知, 看到它有利的方面, 不断增强信心, 调整自己的不良情绪。另外, 我们还可以调节适当调节自己的行为, 多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 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2) 青年教师要重视自身心理健康和保健工作加强自身修养, 进行良好的心理调适, 提高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正确认识自我、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悦纳自我, 塑造健全的人格。

(3) 要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理解、支持学校和领导的整体工作, 主动加强与同事、学生的沟通与交流, 建立和谐的同事关系、师生关系, 营造宽松的生活氛围。

2.2 高校要帮助青年教师化解心理压力

高校管理者应高度重视青年教师的压力问题, 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青年教师共同关心的问题, 为他们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创造良好的生活氛围。

(1) 关心高校青年教师的成长与发展。高校应建立青年教师培养体系, 强化岗前培训, 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 指导青年教师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建立高校青年教师科研基金, 加强科研设备的投入, 组建老中青相结合的科研团队, 对他们从事科研活动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 鼓励青年教师积极进行科学研究。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制度、激励机制, 对教师的努力进行积极反馈和表彰。发挥高校相关职能部门的作用, 及时帮助教师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2) 给青年教师提供有力的专业心理援助。高校要经常组织青年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检查, 及时发现和矫正他们的心理问题, 治疗他们的心理疾患, 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有目的、有计划地对青年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定期请专家为青年教师做专题讲座, 传授应对压力的有效策略, 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成熟度。

(3) 开展有益活动。高校除了举行大型运动会、文艺表演外, 还应鼓励各院系多开展有益活动。在院系教师办公的楼层或是主要教学楼, 可以建立小型教师活动室 (如乒乓球室、象棋室) , 供教师课后娱乐之用。这些场所的建立和活动的开展, 有利于增进同事之间的友谊, 又有利于帮助青年教师释放工作、生活方面的压力。

2.3 国家和社会要帮助青年教师减轻心理压力

适当增加教育投人, 改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工资收入、住房等方面的待遇, 减少他们的经济压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完善教师资格制度, 按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要求教师, 科学合理公正地评价和处理教师业绩和取得的各种成果

参考文献

[1]谢倩, 陈谢平.论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压力与调控[J].中国成人教育, 2007, (5) .

青年教师心理健康分析 篇5

2,焦躁不安。教师成长一般有四个阶段。即起(入行阶段)、承(表现阶段)、转(中年职业阶段)、合(交棒阶段)。青年教师的焦躁不安的情绪主要表露于“起”与“承”这两个阶段,常常表现为急躁冒进,急功近利,贪大求全。常常自觉不自觉地与他人盲目攀比,追求不切合实际的专业发展目标。面对重重困难,显现出一种无所适从的焦虑心态。3,盲动、冒险。由于青年教师焦躁不安,情绪取代理智,使得行动常常带有盲目性,行动之前没有必要的计划筹措,只要出人头地,对自己有利的事便不惜一切地去做。这种病态心理也是当前教师队伍年青人违纪违法事件增多的一个主观原因。(二)青年教师产生浮躁心理的原因

1,青年教师在接受师范教育或岗前培训中缺乏对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理性教育。由于自己缺乏对教师职业起、承、转、合的起码认识,进而动机浅显,目标不高,热情不足,行动不利。这是造成青年教师浮躁心理的理性方面的因素。

2,在现代,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教师职业正成为职业压力来源多、压力强度大的职业。根据朱从书、申继亮教授研究表明:当代中小学教师面临工作量大的压力,管理学生的压力,考试的压力,进修科研和评定职称的压力以及其他方面的压力,再如学生安全问题、家长认识偏差,等等,都是造成青年教师浮躁心理的职业方面的因素。3,由于教师在工作压力重压下,以及对教师角色认知有错位。青年教师在成长中无法对职业角色进行正确定位,故而产生了职业倦怠,出现自我贬损、人格异化、效能降低等现象,进一步激化与深化了青年教师的浮躁心理,这是造成其浮躁心理的心因性方面的因素。

4,职业高原期,是每个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由于青年教师抑或个人原因、家庭和社会因素、组织原因,造成了职业高原期。如果从教师管理角度,没有一套旨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科学评价机制,加上学校没有成为学习型学校,那么青年教师就容易受职业高原期影响而加剧浮躁心理的发生、发展,甚至会动摇青年教师的职业信念,这是造成青年教师浮躁心理的管理性方面的因素。

5,社会上“三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教师)的风气还未真正形成。教师职业目前仍然是一个要求高,而待遇偏低的职业。加上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在一些地方落实得不尽如人意,法律法规方面对教师及其工作的保护力度还不够大,不够全,加上社会上执法难的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以及教育投入不足,学校与学校发展的不均衡等,致使满腔热情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在心理上出现失落,出现不安心教学,跳槽,行为怪异,师生冲突,与学校领导关系紧张,职业角色冲突,甚至离经叛道干一些与教师身份不相符的事情。这是青年教师浮躁心理形成的社会性方面的因素。

6,青年教师自身在适应社会、适应生活、适应学生。从自然人向社会人、从传统人向现代人转变过程中没有处理好自我与社会、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加上人格的不完满,视野的不开阔。自身在思想道德、专业知识、文化知识、心理素质、身体素质方面修养的欠缺,加上社会上由来已久的浮躁风气,使一些青年教师形成了从众心理,这是造成青年教师浮躁心理的自我性方面的因素。

(三)青年教师产生浮躁心理的对策

青年教师要克服浮躁心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努力,但同样需要学校、教育行政部门为其创造良好的读书环境。具体做法如下: 1,设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业务进修。通过“三沟通”、函授、自考等方式提高教师的学历,通过办研究生班、骨干教师培训班、组织专题讲座、聘请外地名师传艺等形式充实教师的知识,规范教师继续教育,努力使教师在教育思想上由“考试型向育人型”转变,知识能力上由“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变,教学方法上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通过继续教育增强教师的职业信心,从而克服浮躁心理。

青年教师心理健康分析 篇6

一、 把握构建重点,注重过程建设

抓好心理契约形成的每一阶段对青年教师的正确引导,是促使心理契约快速形成的重要保障。例如,建立阶段学校可以通过其自身状况、规划等对教师进行激励,并使其充满期望。再比如,在调整阶段学校可以通过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分析并提出相应建议以帮助教师成长,同时正确地引导其端正对学校发展的判断,这样有利于心理契约形成的调整。因此,学校管理层要把握心理契约形成的三个关键阶段,进行及时、丰富、有操作性的建议,从而促进教师的成长,间接性地影响心理契约的形成。

二、 凸显心理平衡,催化契约形成

心理契约管理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平衡点构建。也就是说,当平衡点能够被管理者加以捕捉,其将有利于管理有效性的提升。下面看一个案例:

A学校是X市一所著名的民办学校,在当地知名度很高。A学校2003年3月招聘到15名新教师,但到当年8月时即有10名离开了该学校。为什么声誉如此好的学校却出现这样尴尬的局面呢?据离开A学校的M教师描述,A学校招聘时,有很多人递交了个人简历,竞争十分激烈。M为能收到A校的面试通知激动不已。面试通过后,又顺利办完有关手续,刚刚投入到工作岗位的M特别兴奋,憧憬着自己能在A学校大展鸿图。可是几个星期过去了,学校许诺的教师岗前培训却没有进行,只是把他和其他几位新教师安排到各自教研室,由老教师带领着熟悉环境,然而每位老教师每天又都有自己的工作,他们中大部分人自然也没有热情和时间去指导或帮助这些新教师。另外,在面试的时候承诺给新教师的单间宿舍变成了实际的双人间宿舍。两个多月过去了,学校根本没意识到因不履行当初的承诺给新教师的情绪造成的影响。另外一位离开A学校的N教师说,新教师在课时量的安排上要远远多于老教师,但在课时费的计算中却没有体现出来。更令新教师无法忍受的是,A学校上下班像很多公司一样需要打卡,每间教室都有摄像头,随时观察教师的一言一行,让教师觉得自己像被监控了一样,没有任何安全感和归属感。

从上面的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因教师的相关需要没有得到及时的满足,最终教师选择了离开,可见了解与满足教师的需要是心理契约形成的关键。人的需要种类可以分成很多种,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教授将其归纳为五种。这五种类型的需要从低到高逐级排列,但是,其顺序并不是完全固定的。也就是讲,当某一层次需要得到满足后,其心理需要将向更高的层次发展。事实证明,五种需要不能够完全得到满足,越是层次高,其所得到的满足就越少,并且在同一时期内,心理需要会存在多种类型。可是,在每一时期内的不同类型需要中往往会有一种需要占据支配地位。

心理契约形成的过程中其主要内容是期望的满足。关于期望,心理学认为它是人根据自身以往经验,在一定时间内所希望达到的目标或满足的需要。期望的产生源于需要。教师对物质生活的需要并非不强烈,但精神文化需要的重要性相对高于其他需要。教师的发展需要更加稳定,教师的发展需要更加突出。教师的特殊价值观决定了他们具有敏感的自我意识和洁身自好的优良秉性,从而形成了强烈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他们关注的是自己的付出和人格是否得到学生和社会的认同、信任和尊重,自己的创造性工作能否得到领导的尊重和理解。教师大多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追求事业上的成功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在成就上的需要通常不表现为惊天动地的业绩,而在于获得日常工作中的愿望实现感、任务完成感、专业成果感和探讨新事物的创新感。这些需要的满足不是仅仅依靠书面规定的权责义务就能得到保证的,因为精神上的需要和心理上的约定不能以文字的形式呈现,而要通过心理契约来实现。所以,学校管理者应有意识地去建立与教师之间的积极的心理契约,积极引导和满足教师的高层次需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通过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学校在青年教师的管理中,满足教师的发展需要是工作有效开展的基础。青年教师在需要的类型中往往是安全需要排列第一位。可是,随着学校教育发展的变革,学校发展与教师发展出现了矛盾,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师心理契约的形成。因此,分析青年教师的需要类型,为青年教师提供一定的发展平台或获取成就空间与载体是有效构建心理契约的重要途径与策略。

三、 助推未来发展,化有形为无形

研究成果显示,在心理契约形成中,其好坏将会影响教师对学校和工作所付出的情感、承诺以及工作态度。当前的教育体制中,学校以聘用的方式和教师形成契约式关系,以此约束彼此间的权利与义务。然而,这种书面式契约的约束可以理解为一种经济关系上的契约,但是教师行业的特点决定了其不能完全适用这种类型的契约。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一些名校在教师管理中非常注重心理契约构建的原因。青年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主力军,需要学校,需要学校为不同层次的需要提供或者搭建平台。这样一来,青年教师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不同的平台上获得自身的发展需要,在不断的成长过程中和学校形成较为统一的共同愿景、共同使命以及共同价值观。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是,青年教师的心理契约形成往往会因其需要动机不同而存在较大的差异,并且同一个教师在不同时期的需求也存在着不同。为此,作为管理层的学校必须要能够分析教师的不同心理需求,利用无形心理契约的构建来弥补有形合同契约的不足,有效地促进青年教师与学校间保持较为良性的关系,促使青年教师形成“我是学校发展主体的观念与意识”,激发其为学校发展付出艰辛努力的工作精神。

四、 健全绩效方案,减少契约违背

契约违背源于意识到被背叛或受到不公正对待而产生的愤怒、怨恨、辛酸和愤慨的情绪。余琛认为:“心理契约违背是雇员认知到组织没有履行自己的诺言或者组织没有履行一些基本的应尽义务,因此产生心理上的失落感、不满意感。心理契约违背是一种企业违背自己诺言的感知,往往伴随不满意感和失落感;心理契约违背的发生随着工龄的增长呈现增强趋势,具有职业导向特征的雇员更容易发生心理契约违背;心理契约违背会导致雇员的组织公民行为降低和离职倾向的增强。”产生心理契约违背,主要是期望未满足所致。因此,学校要对青年教师的期望给予关注,要想方设法给予满足。

参考文献

[1] 李静.教师管理中的心理契约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1(3).

[2] 陈加洲等.心理契约的内容、维度和类型[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4).

[3] 欧晓霞.聘任制背景下中小学教师管理心理契约研究[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9(4).

[4] 李原.企业员工的心理契约概念理论及实证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5] 田宝军,蒋芳.中学教师心理契约及其影响的实证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7(4).

[6] 梁桂.心理契约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J].教学与管理,2006(20).

[7] 姚炎昕.基于心理契约视阈下的教师管理[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1(7).

[8] 朱广黔.试析心理契约的构建对教师管理的影响[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9(2).

青年教师心理健康分析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北京市某高校共有中、青年教师850人, 体检资料完整的中、青年教师827人, 完整率为97.29%。其中男性443人, 女性384人。35岁以下 (青年组) 317人, 男性141人, 女性176人;35~49岁 (中青年组) 445人, 男性259人, 女性186人;50~59岁 (中年组) 65人, 男性43人, 女性22人。平均年龄为43.3岁。

1.2 方法

体检项目包括内科、外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和妇科检查,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肝肾功能、乙肝5项、血液流变学、血脂全项、空腹血糖、恶性肿瘤指标等) , 心电图检查, B超检查 (肝、胆、脾、胰、肾、前列腺、子宫及附件) , 胸部X线检查。以上检查均由北京体检中心体检队完成, 体检队由北京市部分三甲医院的副高级职称以上的医务人员组成, 各项检查结果汇总后由主检医师做出结论。疾病诊断标准依据2004年版《最新医院临床疾病诊断依据与治愈好转标准手册》[1]。凡受检者在体检中检出疾病或指标检测异常, 均记为异常。

1.3 资料分析

对所有资料采用EpiData 3.0数据库录入, 并用SPSS 16.0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总体情况

共检出各种疾病或指标异常57种, 检出异常609人次, 总检出率为73.64%。其中检出疾病或指标异常男性为349例, 检出率为78.78%;女性为260例, 检出率为67.71%。在检出的609例异常中, 1项异常者142人, 占23.32%;2项异常者256人, 占42.04%;3项及以上异常者211人, 占34.65%。以高血脂检出率最高 (25.63%) , 其次为高血压 (21.16%) , 其余依次为慢性咽炎 (19.95%) 、心电图异常 (17.90%) 、脂肪肝 (12.21%) 等。

2.2 不同性别教师健康状况比较

在检出疾病或指标异常中, 男教师的高脂血症、高血压、慢性咽炎、脂肪肝等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女教师 (P值均<0.01) 。

2.3 不同年龄组教师健康状况比较

中青年组的高脂血症、高血压、心电图异常、糖尿病、慢性咽炎、脂肪肝等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 (P值均<0.01) , 而肝囊肿、胆囊疾患等疾病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注: () 内数字为检出率/%。

3 讨论

资料分析显示, 该校中、青年教师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体检异常总检出率为73.64%。以高血脂检出率最高, 其次为高血压、慢性咽炎、心电图异常和脂肪肝, 且男性显著高于女性, 中年组明显高于青年组。这与该人群长期在学校的教学、科研与管理的一线工作, 且家庭负担较重, 承担着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 大脑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工作有紧迫感, 心理压力大, 缺乏体育锻炼, 饮食、睡眠无规律, 以及部分教师忽视自身的健康保健等因素有关。有资料提示, 从事高度集中注意力工作 (长期精神紧张) 者易患高血压病[2]。高血压是冠心病独立的危险因素, 血压升高与冠心病危险之间呈连续的正相关[3]。高血压也是重要的和独立的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而高血脂、脂肪肝均为脂代谢异常所致, 与久坐生活方式、吸烟、缺乏体力活动等共同构成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体检结果显示, 中、青年教师多发的前5位疾病或指标异常中有4种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另一种是慢性咽炎, 为嗓音言语疾病之一。表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和嗓音言语疾病是学校保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提示在重视定期体检的同时, 还要加强学校职工尤其是中、青年教师的健康管理, 开展丰富多彩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 倡导“合理膳食、适度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的科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加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卫生防病能力, 提高嗓音言语保健意识[4], 促进健康。

参考文献

[1]彭志源.最新医院临床疾病诊断依据与治愈好转标准手册.合肥:安徽音像出版社, 2004.

[2]陈灏珠.实用内科学.10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1284.

[3]姚崇华.常见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管理手册:冠心病管理分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3.

青年教师心理健康分析 篇8

一、民办高校青年教师面临的心理压力

1、工作压力

教学上的压力。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增长相对缓慢 (很大一部分是外聘教师) , 师生比例低, 教师授课任务重, 很多青年教师缺少专业教育教学系统训练, 在努力完成教务任务的同时还要不断增强学习以提高教学技能, 相对其他年龄段的老师来说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民办高校的学生基础比较薄弱, 学习自觉性较差。教师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教学活动和课堂管理, 获得的效果往往还未能到达预期效果, 需承受更大的工作压力。

科研上的压力。民办高校以教学为主, 对教师的科研工作很少有硬性的规定和要求。但是民办高校青年教师个人需晋升职称, 而职称的晋升又与个人的工资收入直接挂钩, 所以不得不顶着繁重的教务任务超负荷进行科研工作。跟其他年龄段的老师相比, 他们因为职称低、资历浅、缺乏科研经验等原因更难获得科研项目、发表科研论文。

接受再教育的压力。当今社会是一个高度信息化、价值观多样化的社会, 知识更新快速, 学生可以获得多渠道的信息, 有自己的想法和不同的价值观, 不再一味地将老师的授课内容奉为权威。作为知识的传播者, 需要不断地更新自我的知识体系, 了解最新的最前沿的科学知识, 才能满足自身的发展和学生学习知识的需要。所以民办高校的青年教师需要不断地进行再教育学习 (包括学历上的进修、专业知识的培训等) 。

2、生活压力

生活负担重。民办高校相对公办院校来说, 总收入 (包括工资、福利待遇等) 并不高。民办高校青年教师由于工作时间短、职称低、资历浅, 收入也相对较低。但却面临着恋爱、组建家庭、赡养父母和儿女、买房买车等各种问题。超负荷的工作跟微薄的收入不成正比, 给教师个人和家庭造成了极大的经济和精神压力。

人际关系紧张。学校相对来说生活圈子比较小, 年轻教师的年龄段特点却更渴望有更广阔的生活圈子, 教师的工作独立性较强, 加上有“文人相轻”的心理, 同事之间的关系比较淡薄。民办高校的管理有较多不合理性, 学生维权意识比较强, 师生摩擦较多, 青年教师处理能力有限, 故民办高校青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比较紧张。

3、个人因素

人格特征和社会能力。高校青年教师从一个校门进入另外一个校门, 工作、生活经验都不够丰富, 心理承受能力还不够强。不能正确看待老教师在教学上、科研上、人际交往上比自己强的情形。且与公办院校的教师相比, 民办高校青年教师更容易出现自卑心理。个别心理较敏感且自我期望值较高的老师, 更容易产生心理压力。

二、有效地缓解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压力的对策分析

1、国家应制定相关政策激励民办高校青年教师

国家应该制定一些相关的倾斜政策帮助青年教师提升自我, 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着力提升他们的工资福利待遇, 缓解他们在教学科研、职称晋升方面的压力。

2、民办高校应完善青年教师的培养机制, 改善工作生活环境

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对于工作的归属感远不如公办院校的青年教师。民办高校应实施人性化管理, 对青年老师的评价做到公平公正, 切实关心教师个人工作、生活, 提供进修晋升的平台, 缓解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压力。建立“传帮带”机制, 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 为青年教师聘请经验丰富的导师对其进行教学、科研等工作的指导, 增强青年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利用讲座、座谈会、素质拓展等各种形式的活动宣传心理知识, 加强民办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疏导, 增进青年教师的身心健康。

3、个人

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 对于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压力的心理问题, 还需要从自身入手。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应直面心理问题, 学习相关的心理学知识, 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压方式, 进行自我的开导和调解。面对巨大的心理压力时, 积极寻求学校、他人的帮助, 获得心理上的支持和帮助, 以正确的心态面对未来。

心理学家薛利曾说过:“完全脱离压力等于死亡。”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压力当中, 如果脱离压力就跟死亡没有什么区别。适当的压力可以使人前进, 但是压力过大就可能引起生理、心理、行为上的一系列消极反应, 产生一系列身心失调。因此, 找到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压力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的缓解对策有着深远的意义。

摘要:民办高校青年教师是教师队伍的主要来源, 心理问题日渐凸显, 并呈上升的趋势。民办高校青年教师队伍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影响教师个人的成长发展, 还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教学质量、学校办学质量等产生一系列不良的影响。本文从多角度分析当前民办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压力来源, 并探求有效缓解对策。

关键词: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压力,缓解对策

参考文献

[1]王晓真, 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压力来源及缓解对策,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10

[2]蔡莉, 试论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压力及其调控策略,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6

[3]杨燕, 独立学院青年教师心理压力及其调控策略, 新西部, 2007

[4]闫爱敏, 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压力源及心理压力调适, 教育探索, 2009

青年教师心理健康分析 篇9

(一) 心理抗压能力较弱

当前, 高校青年女教师由“70后”、“80后”、“90后”组成, 多为独生子女。她们的成长环境较为稳定和优越, 有较强的依赖性, 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 遇到困难时缺乏敢于担当和独立解决的能力, 会表现出情绪低落、孤僻、焦虑等症状, 心理抗压能力与解决矛盾的能力相对较弱。

(二) 生理和心理双重压力

高校青年女教师在步入工作岗位后, 担负了学习、教学、科研压力。在学习上要不断进修, 提高学历层次;在工作上要更新教学内容, 创新教学模式, 结合专业开展科学研究。特别是一些女教师刚步入婚姻, 初为人母, 还要担负抚育孩子与家庭的压力;另有一些大龄女教师甚至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择偶, 多重压力导致她们身体呈现“亚健康模式”。受女性特有生理特征的影响, 青年女教师在工作繁忙时, 容易内分泌紊乱, 带来身体上的不适和情绪上的各种问题, 如紧张、激动、敏感等。生理与心理的双重压力对青年女教师的身心健康产生了极大影响, 必须及时疏导和缓解。

(三) 人际交往能力较弱

高校教师职业的特殊性, 决定了她们的社交范围多以师生为主, 教师之间除了必要事务外, 很少交流。青年女教师初入社会, 在工作上谨言慎行, 甚至过分压抑自己的情绪, 难以融入集体。

二、高校青年女教师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

(一) 社会原因

首先, 高校青年女教师普遍受过高学历教育, 综合素质较强, 无论是社会还是个人对她们在事业上的追求和个人的发展期待值都较高。同时, 青年女教师必须在社会定位的“相夫教子”角色的基础上, 才能去追求自己的事业, 比男教师的心理压力更大。其次, 由于社会的发展和男女平等意识的提升, 青年女教师也必须要靠自己的收入来解决住房等问题。这不仅是经济压力, 更是心理压力。再次, 教育的深入发展, 促使高校女教师要不断进行知识更新, 这些都促使她们产生危机感和紧迫感。

(二) 学校原因

随着高校对教师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学历层次、职称晋升要求的逐步提高, 青年女教师大多都感到压力巨大。因此, 在面临教学与科研的双重压力下, 高校教师还要不间断的学习和进修, 才能提升专业水平与业务能力, 这种长期超负荷的工作势必会影响到她们的心理健康。

(三) 家庭原因

青年女教师组成家庭后, 不仅要面临工作压力, 还要担负起家庭的责任, 她们身兼教师、妻子、母亲等多种角色。工作和家庭的兼顾与平衡, 是青年女教师追求的目标。如果二者失衡, 她们就会陷入矛盾冲突中, 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四) 自身原因

受性别与生理情况的影响, 青年女教师容易出现情绪波动, 她们会表现出心理脆弱、承受力低、抗挫折能力差等问题。她们在情感上更为细腻, 对工作、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更为敏感, 这也是她们在同等社会环境与竞争压力中, 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三、加强高校青年女教师心理健康工作的对策

(一) 加大社会扶持力度, 对青年女教师的心理健康提供全方位保障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 青年女教师作为高校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 她们的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自己教学质量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升, 更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要加大社会扶持力度, 培育良好的外部环境, 对青年女教师的心理健康提供全方位保障。

第一, 全社会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获得社会民众支持度。社会要加大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教育, 建立健全社会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可在社区、网络、媒体上开设心理咨询栏目, 多种方式宣传心理健康知识, 给青年女教师提供思想和情感交流的平台, 使其在生活与工作遇到困惑时, 能够获得各方的支持与及时的心理疏导。

第二, 加大社会舆论支持。社会要积极发挥教育和各种宣传媒体的作用, 宣传现代文明, 营造男女平等与尊重女性的社会氛围, 给青年女教师提供发展的自由空间和职业保障。相关部门要定期开展青年女教师心理随访、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咨询与疏导等工作, 及时掌握她们的心理状况和心理诉求, 减少她们在人生观与价值观之间的矛盾冲突, 有效疏导和解决她们的心理问题, 从而更好的提高她们的工作热情与满意度。

(二) 改革学校管理体制, 为青年女教师的健康成长提供保障

第一, 加大对青年女教师的关注力度。学校在管理体制上要提倡柔性管理, 除了关心青年女教师的教学与科研业绩外, 更要以人为本, 多关心她们的生活、福利和心理健康状况。同时学校还要建立适当的鼓励机制, 针对青年女教师中不同年龄、学历层次的需求, 从解决思想问题、精神困惑、工作困难等方面多和她们沟通, 解决她们的实际需要。

第二,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学校要为青年女教师创造公平合理的科学评价体系, 在制定教学、科研、职称评定等相关评价标准时, 公开、透明, 根据她们的特点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

第三, 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 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今后, 高校可利用自身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 结合青年女教师的心理特点和个性特征, 开展不同主题的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 定期为青年女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测试等, 有效地帮助她们处理好自我管理、人际交往、人格发展、适应环境、情绪调节等方面存在的困惑, 舒缓心理压力, 预防心理健康问题。

(三) 营造和谐舒适的家庭氛围, 切实发挥家庭的支持作用

家庭的和睦不仅有利于青年女教师身心健康, 更有利于她们提高工作质量。因此营造和谐宽松的家庭氛围, 家庭成员的相互理解和支持, 可切实有效提升青年女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青年女教师的配偶要理解妻子的工作, 真正的关心妻子, 尽量减轻妻子的家庭重担。家庭其他成员, 如父母、公婆、孩子等, 也要充分理解高校青年女教师在工作、学习、生活上的辛苦, 相互理解与支持, 和睦相处, 相互关心, 共同分担家庭的责任。

(四) 发挥自我的主观能动性, 提高自我心理调节能力

虽然影响青年女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很多, 但最重要的还是要靠青年女教师发挥自我的主观能动性, 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 克服自身弱点, 提高自我心理调节能力, 促进自我心理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伊丽.高校女教师的心理健康与维护[J].武警学院学报, 2003, 19 (15) .

[2]赵艳丽.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06, 18 (4) .

[3]郑宏志, 陈功香, 王晓真.高校青年女教师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J].科学教育论坛, 2005, 17:167.

[4]周洪万.教师职业压力的自我调控[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4, 3:24-26.

青年教师心理健康分析 篇10

一、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概念

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 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2]。这一定义, 可以从生理、心理和社会层面阐释。这包括一个人的身体状态、智力发展、情绪与情感、人际关系与环境、工作与职业等方面。人的需求反应人的心理, 进而引导人的行为。因此, 从人的需要出发考察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的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针对高校青年教师来说, 生理需要表现为具备健康的身体。只有具备健康的身体, 青年教师才能发挥所学专长, 进行工作与生活。安全需要表现为青年教师对工作的稳定性, 所生活环境的愉悦性的状态。社交需要表现为高校青年教师的人际关系状态。在工作中, 这表现为青年教师与领导、同事特别是与学生的交流、互动状态。自尊的需要表现为青年教师的归属感问题。这既是一个青年教师对自我角色的认同, 又表现为与外在互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最高等级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表现为高校青年教师对自我发展的要求。这种要求表现为教学上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和课堂氛围, 科研上与时俱进不断钻研进取、教研相长。故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是指具有良好的身心和对工作生活的认同感, 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并开创性地完成工作并寻求自我价值的一种过程性状态。

二、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看高校新进青年教师主要心理健康问题及原因

目前高校新进青年教师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部分教师来自工作、生活等各方面的压力居多, 心理承受能力和抗压能力较弱;新进教师初入学校, 对学校的情况特别是一些改革性举措不理解或者不适应, 往往表现逆反或者懈怠。部分青年教师会出现不同程度地焦躁、孤独、抑郁、嫉妒等各种心理问题。这直接影响其身心健康, 进而影响其工作、生活等各方面。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看某些新进青年教师的这些问题, 不难发现, 新进青年教师以下内在需要出现不协调导致各种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

(一) 希望经济稳定与生活压力相对较大的矛盾。青年教师进入高校的目的从自身方面说, 希望获得比较稳定的收入, 实现自身的经济独立。新进青年教师进入高校工作, 首先感受比较大的就是经济压力。但不同类型高校或者不同地区的高校表现一定的差异化。我国高校特别是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 物价水平高, 居民的生活成本相对比较高, 尽管新进青年教师能够获得一定的住房补贴费用, 但相对于房价偏高的地区来说, 无疑给其增添了负担。且目前高校进人的标准都基本要求需具备博士学位。这对应教师的年龄层次大多已到结婚生子的年龄段。很多教师也会因家庭情况而倍感生活压力, 从而产生焦躁与不安定感。

(二) 寻求职业归属感与对职业的认同度出现不协调。职业归属感体现在对高校教师职业的认同。认同度越高, 工作越有动力与激情, 那么对于职业期待就越高。反之, 则会影响自身工作与生活, 出现心理健康问题。职业认同感除了社会层面对教师角色的认识影响外, 更重要的是来自自身对职业的认同, 这表现为职业兴趣、职业认识、职业行为及职业期待四个方面。职业兴趣即高校新进青年教师选择教师职业的理由。部分新进青年教师被动选择这份职业, 缺乏兴趣, 工作上也会表现冷漠与麻木。职业认识即高校新进青年教师对教师身份的理解与认识。当一个教学科研型教师把自己仅理解为一个教书匠或者一个科研人员, 必然导致自己在工作上发生偏差。职业行为即新进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与能力。职业期待即新进青年教师对个人职业发展的问题。目标是行动的方向和动力, 如果没有树立正确的方向和目标, 则势必造成工作上迷失方向。总之, 当高校新进青年教师职业归属感与认同感没有真正树立的时候, 心理问题也会诱发。

(三) 渴望人际关系的和谐化与人际交往方式的困惑间的不协调。新进青年教师就业高校因学校特点、地域环境、家庭状况等原因, 很多人的就业高校所在地区常常是不熟悉的地区。这就需要新进青年教师一方面尽快适应所在高校的环境, 另一方面重新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圈。针对新进青年教师来说, 这种人际关系圈表现为与学校同事、与所教学生、与自身亲朋之间的关系。目前, 很多高校因把新校区建在郊区, 学校教师一下课就忙着赶班车, 没有多余的时间与学生沟通交流。由于对学校环境的不了解, 很多青年教师不能通过一定的组织、活动载体与学校各层面的人员进行接触, 建立联系。部分青年教师常常处于一种群求人际圈而又孤单的状态, 这让个体感到压抑, 并对身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四) 职称晋升的期望与教学科研压力间的不协调。新进高校青年教师刚进入校门, 面临的一个发展问题是如何晋升职称。很多青年教师深受压力, 从外在角度说, 一方面, 目前很多相对发展迅速的高校都开始实行“非升即走”政策, 要求新进教师在规定的期限内必须评上副教授, 否则学校就与之解约。另一方面, 部分学校为适应学校发展目标, 逐步提高教师评聘职称标准, 要求教师在评聘职称时, 在研修经历、教学、科研、社会实践等方面都必须取得相应成果。这对很多新进老师造成焦虑与厌烦情绪, 给其带来内心的不协调感。

三、高校新进青年教师心理健康扶助机制

高校新进青年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不论由哪种需求引起, 一旦出现问题势必对其其他方面造成影响。因此, 我们一方面要从需求出发, 寻找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另一方面要注重内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与变化, 建立相应的机制, 并对机制进行整合, 以达到构建完整的高校新进青年教师心理健康扶助机制的目的。

(一) 建立薪酬激励机制, 保证新进青年教师物质需求。高校新进青年教师的薪酬要坚持统一性和差异化的原则。一方面, 新进青年教师按职称兑现待遇的原则, 对于博士毕业的教师给予教师系列中级职称的待遇。另一方面, 对于一些优秀人才, 如海外引进人才、高层次人才, 待遇上可划分相应层次, 采取灵活多样的工资支付形式, 如协议工资、或者通过校聘、低职高聘等方式进行差异化管理。在奖励性绩效实施过程中, 坚持“按劳分配、以岗定酬、注重效率、分类考核、统筹兼顾”的分配原则, “薪酬设计上要建立向青年教师适度倾斜的教师的薪酬激励制度, 不要片面地以工龄和专技职务确定报酬和奖励, 应与工作业绩相挂钩”[3]。充分发挥奖励性绩效工资的激励导向和杠杆作用, 切实调动新进青年教师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

(二) 优化培养机制, 为确保新进青年教师尽快融入角色。针对各高校引进青年教师的实际情况, 结合青年教师的成长规律, 可将青年教师培养分为基础培养、骨干培养和高端培养三个阶段。基础培养主要针对中级及以下职务的新教师。旨在培养新教师过好教学关、科研关, 为开展教学科研活动夯实基础, 提高能力。这一阶段, 可通过新进教师岗前培养、采取集中方式, 对教育教学方法进行培训和研究、青年教师授课竞赛、博士化培养计划 (主要针对一些目前发展步伐相对滞后的院校) 等方式进行。骨干培养只要针对具有副高职务的青年教师。旨在提升其在素质、教学科研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 使其具有独立讲授基础课程、核心课程、指导研究生、发表高水平成果、组织科研活动等能力。可通过实施“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工程、“青年骨干教师访问学者计划”、“博士后培养计划”等培养计划。高端培养主要针对具有教授职务的优秀青年教师, 旨在培养其具有组织重大科研项目、精品课程建设的能力, 成为在内外本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团队负责人或教学名师, 促进其成长为学术思想先进、原始创新能力拔尖人才。可以国家、省级、校极人才项目为依托, 如“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省人才项目等计划。

(三) 构建活动平台协调机制, 为新进青年教师人际交往提供支持。高校新进青年教师虽因一些原因, 给人际交往上面造成一定的障碍, 但我们仔细挖掘一些可利用的途径, 并对其进行相应的整合和加强, 建立活动平台协调机制, 这样能解决新进青年教师人际交往的困惑问题。具体措施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利用新媒体社交加强与师生的互动。互联网时代使得人与人间的沟通更顺畅, 新进青年教师可以利用自身熟悉新媒体社交的优势通过微博、微信、QQ等途径建立自身与教师、学生的互动群。且如果互动充分, 则也可以发展成线下的互动。达到人际交往线上向现实的转移。二是要充分发挥好导师制、联络人的作用。导师制是通过老教师的“传帮带”使得新进教师尽快熟悉自身角色, 同时也可以通过老教师进入一定的学术社交圈、打开人脉资源。发挥联络人的作用是指高校要完善好校院系三级联络机制, 通过相关负责人把政策及时传达, 实现信息互通, 保证新进青年教师能够及时获取相关活动信息、具体政策安排等。联络人要适时掌握教师的情况, 及时了解问题, 并通过相关途径解决。

(四) 完善评价机制, 促进新进青年教师个人发展。寻求个人的发展是新进青年教师最看重的目的和方向。要注重三方面的评价:一是重师德。要将师德评价作为新进青年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评价的前提条件, 通过党支部、教育教学活动向其宣传先进典型, 促使其形成积极的态度与观念。二是重教学。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高校教学要注重把教学督导和学生的评教相结合。要营造高校尊重教学, 重视教学质量的氛围。引导青年教师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方法。三是重业绩。“评价者要注重教师的显性工作, 又要注重其隐性工作, 努力达到显性与隐性的统一”[4]。这就要求高校要加强对新进青年教师科研方向的引导, 注重对其的过程性评价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不能以偏概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共教育部党组.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 (教党[2013]12号) [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 iness/htmlfiles/moe/s7060/201305/152333.html.

[2]马建青.心理卫生学[M].浙江大学出版社, 1990.

[3]高峰.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扶助机制建设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7.

青年教师心理健康分析 篇11

摘要 青年教师如何提高体育健康课的教学质量?首先要做到四勤即勤看、勤问、勤听、勤读,其次还要 要注意课堂教学管理方式,最后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 教学质量 身心健康 四勤 管理方式 兴趣

体育健康课的教学质量,是我们每一位从事体育工作者必须关注的问题,也是学校每一位领导所必须重视的问题。如果一个学校,领导重视体育教学,教师关心体育教学,班主任、任课老师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课余体育活动,那么这所学校的体育活动会开展得丰富多彩,生机勃勃。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课青年教师体育健康课教学质量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青年教师必须做到四勤:勤看、勤问、勤听、勤读

(一)青年教师,要勤于观看上课,借鉴他人的教学改革经验,尤其要学习场地器材较差的学校教师上课,学习他们的教学风格和兢兢业业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看老教师上课,学习他们的教学经验和高度的责任感。

(二)青年教师因工作时间不长,对于本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和本校有何体育传统,应主动向分管体育工作的领导咨询,了解体育工作的长远规划和近期目标。吸取同组教师在课堂教学组织开展学校的群体活动,学校体育工作的管理经验,要不懂多问,了解情况,使自己尽快进入角色,肩负起学校体育工作的重任。

(三)青年教师在组织能力、工作方法、科学管理、应变能力等方面,确实需要一段时间的磨练,因此,要倾听学校领导、班主任、家长和学生多方面的建议和愿望,信息才能及时地不断得到反馈,教学工作才能更好地结合实际,课堂教学质量才能逐步提高。

(四)青年教师要养成读书看报、勤集资料的良好习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青年体育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吸收新的知识、技术,才能使自己的专业水平得到提高,改进体育教学质量。

总之,青年教师要实干,实干才能出效益,实干才能不断积累好经验,实干才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青年教师要注意课堂教学管理方式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称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课堂上,教师(管理者)若能讲究管理艺术,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学生(被管理者)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对于中学生而言,他们需要别人的尊重、友谊。教师在教学中情感的融通会激起学生以较大的热情投入到教学实践中去,建立起相互信赖的师生关系。所以,信息融通是加强教学管理的前提。

课前,教师要了解学生的体育基础、身体状况、心理活动等情况;课上,要体察学生各种表现,掌握学生完成教学任务的情况。与此同时,教师也要让学生了解教学的目的、任务与练习的意义、方法与要求。这种教与学的信息融通在教学管理上具有重要意义,融通是平等的和双边的。课余教师与学生交谈,征求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也是进行融通的过程。

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让学生参与管理,参与决策,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如在课上让学生轮流负责收还器材与保护帮助等就是让学生参与管理的一种形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责任心和主人翁意识。指导学生组织游戏、比赛或小组练习等,更是让学生参与管理,给学生创造发表自己意见和观点的机会。一旦他们的意见和观点被采纳或得到肯定时,就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興趣。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产生不同的期望心理。因此,教师在一节课结束讲评分析和小结时,教师的态度、表情、语气和用词等非常重要。对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必须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决不夸大,以利于提高学生向更高目标努力的学习欲望。对于未达到预期目标的学生,不贬斥,不挖苦,不歧视,而应给予这些学生热情的鼓励,使其激起尽快赶上去的期望心理,并针对其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方法,帮助他们实现目标,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学生的身心更加健康。

三、青年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动力。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古人云: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因而课的开始要紧扣教材,设计、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从而引发学生的兴趣,做到“课伊始,趣已生”。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的开始要挖掘教材中的非智力因素,精心设计一个“开场白”,力求做到“趣味化”。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生理、心理特点,设计、创编多种多样的活动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力求创新,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强烈的期待效应,从而激发求知欲。例如弯道跑教学,在田径场上设计一个较大的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接力游戏的形式在圈上练习,同样能够学到弯道跑的技术,学生既感到兴味盎然,又能学到新的技能,可谓一举数得。教学还要注意因材施教,对学得好的学生要提高目标要求,对学得差的加强个别辅导。如在跳高教学中,把学生按起始水平分成1、2、3组,不同的小组跳不同的高度,教师加以分类指导,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进步,自由升级,只要学生学有所获,就容易引起兴趣。

在体育学习中,学生取得了一定成绩后,自然有种成就感,兴趣越来越浓,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某种爱好。因此在教学中要肯定学生的成绩,积极鼓励进步,特别对学得差的一些学生,有一点进步更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

青年教师心理健康分析 篇12

1 中小学青年教师不良心理行为的表现与危害

1.1 无故迁怒, 恶语呵斥。

有部分青年教师由于心理承受能力差, 遇到难解的问题, 不能很好地进行自我调节、自我疏导, 加之缺乏敬业精神, 对待学生态度粗暴, 往往把学生当成发泄的对象, 从而获取内心满足和平衡。有些青年教师的教育观念未能真正转变, 他们错误地认为, 对学生打不行, 难道骂也不成?因此, 对学生出现的过失, 往往恶语相对, 大骂一通来泄气。学生面对“河东狮吼”, 整天胆颤心惊, 处于极度恐慌之中, 身心受到严重损害。教师工作辛苦、劳累, 来自生活、工作方面的压力大, 易焦急、易发怒, 但教师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保持心理平衡。要知道, 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都会形成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 把学生当成出气筒, 不但自己的问题不能解决, 心理障碍不能消除, 而且还会使学生身心健康受到影响。

1.2 以罚代过, 侮辱人格。

由于部分青年教师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 不能很好地处理各种突如其来的各种信息, 面对学生出现的新情况, 运用原有教育教学方法已远不能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 教师内心困惑迷惘, 他们又没有更有效的教育方法指导学生, 所以, 只好动用最后一手, 以“高压”和“家长式”的粗暴方法来“镇压”学生的“不良行为”。

另外, 还有部分老师, 情绪不稳定, 常常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 以不惜牺牲学生的人格为代价。在贬低学生和惩罚学生中, 求得快慰和平衡, 表现出严重的心理失衡。不尊重甚至体罚学生会导致学生丧失学习积极性, 丧失自尊心、自信心和进取心, 甚至因而精神错乱, 产生心理疾病。由于现行师范教育在理想和思想教育上的缺陷, 加上一些中小学领导过重于抓升学率, 忽视了青年教师政治思想的引导, 致使有些青年教师出现了对政治持冷漠态度的现象。另外, 由于现行工资制度和职称评审制度还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 一部分青年教师不能正确对待, 致使他们不能集中精力钻研业务, 影响了教学水平的提高。

1.3 职业自卑, 心理幼稚。

青年教师的文化层次一般较高, 但教师的工资待遇, 其含金量却相对较低。现实的严酷, 使他们心理失衡, 不少青年教师有职业自卑感, 总是想法跳糟, 以求心理平衡。教育的对象是人, 要求教育者要有健康的心理, 以宽容的心态对待工作。在实际教学工作中, 有些青年教师不注意自己的角色形象, 跟学生一般见识, 学生出了些问题, 不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 因势利导加以教育, 而是狂轰滥炸骂一通, 或干脆把学生赶出教室。

由于教师的心理缺陷而导致教育效果欠佳的现象已司空见惯, 因此, 研究教师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卫生, 已是刻不容缓的任务。

2 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建议

对教师工作有制约作用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六种:学校领导者和社会的评价;对教师教育工作的理解;教师的工作动机;教师工作的空间条件和学校领导者。从中可见, 要促进教师心理健康, 至少需要社会、学校、个人三方面通力配合。

2.1 社会要将“尊师重教”的意识落到实处。

首先要树立和增强教师的职业威望、社会地位, 除了法制化与社会宣传外, 重要的是真正提高教师工资水平, 改善工资待遇与工作条件, 满足教师合理需求。有人根据马斯洛的需要理论结合中国教师实际, 概括成五个方面:生活需要、学习需要、尊重需要、政治需要、成就需要。即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物质需要满足了, 才可能引导教师发展更高层次的需要。为此, 可以建立教师劳动成就测量与评价制度, 满足教师施展才华的需要;还应多提供培训与进修的机会, 满足教师提高个人素质的需要等等, 同时还要深化教育改革。我国现有教育系统还比较封闭, 只注重学生知识的传授, 忽视学生适应社会多样性的个性发展, 不同的学校、教师、学生都追求统一性。人们接受或认可这种无个性的教育, 忽视创造性, 从而使教师缺乏活力与动力, 同时片面追求升学率又给教师极大的心理压力, 并使教育发展失去内在原动力。只有通过教育改革, 使教师成为具有自主性的研究者, 成为有自我批判性反思的个体, 才有可能解决教师的角色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的冲突, 解决教师认知与心理上的矛盾, 维持心理健康状态。

2.2 在师资培训上, 师范教育要加强对未

来教师———师范生的心理健康工作, 要求师范生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原则和心理卫生工作方法;学校、个人与他人的多维结构中设计并认知自我形象;培养师范生对教育工作的由衷热爱, 以维护其向上奋进的对教育事业的献身精神;加强对师范生职业道德的训练, 建设一支心理健康的师资队伍。

2.3 学校方面, 首先要为教师创造良好的教师环境。

包括物质条件环境与人际关系环境。后者主要包括师生关系、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学校要注重集体荣誉感, 突出向心力, 树立协调一致的良好班风和校风, 教风和学风等, 使教师在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中工作。

其次, 学校还应使教师有明确而具体的奋斗目标, 领导对教师的希望也会鼓励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同时, 让教师的奋斗目标一方面符合其自身实际, 另一方面与学校工作目标相一致, 并与具体工作相联系, 即有利于充分发挥潜力, 满足其成就需要, 又有利于克服教师因能力与目标落差大而造成的心理冲突或心理障碍。

第三, 学校还应适当鼓励、绩效强化, 不断提高教师的角色认知水平。领导要注意并了解教师工作情况并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还可以通过完善教育领域内部的竞争机制 (如科学的聘任制、考评制与筛选制等配套措施) , 奖优惩劣, 激发教师潜力与活力, 保持心理健康的积极状态。

第四, 正确对待教师的心理挫折。领导要关心教师, 帮助分析挫折原因, 消除障碍。在可能条件下, 还应创造条件使教师成功地走向健康的心理状态。

2.4 教师自身, 也要主动自我维护心理健康。

因为影响心理活动的客观原因仍是通过主体主因起作用的。心理学家索里 (Sawrey) 认为, “不管教师的教育哲学知识是广泛的还是狭隘的, 重要的是他必须充当一个心理学家的角色。”心理学家当然首先应懂得心理健康的自我保健。所以, 教师应做到:a.正确认识客观现实, 有正确的价值取向;热爱教育事业, 热爱学生, 追求人生价值。b.感情丰富, 乐观积极, 自知自爱。c.乐于合群,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d.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加强个人修养, 适应发展的社会。e.注意生理健康。健全的心理寓于健康的生理。教师的职业特点特别要求教师重视生、心理调适, 即注意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注意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的替换;注意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并重等等。f.掌握心理卫生知识, 妥善对待挫折, 增强心理适应能力。

摘要:中小学校青年教师是教师队伍的主要组成部分, 能否保持健康的心理素质, 是他们能否正常愉快地进入工作、学习、生活的重要条件之一。然而, 在青年教师中, 存在着较多的心理问题, 严重地制约着青年教师的成长。因此, 探讨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对于帮助中小学青年教师成长具有积极意义。

上一篇:研究生生涯规划教育下一篇:车辆换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