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青年教师压力(通用8篇)
高校青年教师压力 篇1
浅谈高校青年教师压力
近几年,高校大规模的扩招,使得高校学生数量迅猛增加,一方面导致学校对教师的需求急剧增加,另一方面导致教师的工作量加大,这使得高校教师不得不调整自己,来面对急剧变化的环境,以求得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众多的研究表明高校教师正承受着严重的心理压力和危机。对全国72所高校教师的一项调查显示:有94.6%的教师感到有心理压力,其中35.6%的教师表示压力很大。2005年9月,由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和新浪教育频道联合启动的一项8000人参与的调查显示,82.2%的教师反映压力大,教师生存状况堪忧。近几年来,高校教师中屡屡出现“生命透支”和“英年早逝”的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高校青年教师是一批学历较高、知识面广、业务性强和思想活跃的青年团队。这支年轻的队伍是高校教育事业的未来和希望,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保证。
目前,我国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庞大,在整个教师队伍结构中占据较大比例。据统计资料显示,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专任教师总计618419人,其中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为173047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7.98%;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为285917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6.23%;40岁以下的426154人,占总数的68.91%.由于高校青年教师的自身特点及在高校中的地位特点,使得高校青年教师面临着更大的职业压力。高校的过度竞争,也给青年教师的工作与生活带来沉重负担和压力,他们许多难免出现疲劳综合症等现象,甚至出现许多英年早逝的现象。适度的竞争和压力能引起人们的积极行为,例如集中注意和促进思考等等。但压力过度则可能引起人们生理上、心理上和行为上的消极反应,产生种种心理压力和心理危机。压力是一个复合体。笔者认为:高校青年教师面临着的压力主要包括生活、工作、家庭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本文将对其逐一加以探讨。
高校青年教师是社会中的一员。三四十岁左右的中青年教师,身兼工作、社会和家庭的三重重担,一方面使得他们的工作非常繁忙,同时也使他们面临的压力很大。
一、经济上的压力
经济是基础。吃、穿、住和行是人的基本生存活动。由于高校青年教师许多都是由一个校门转入另一个校门,参加工作的时间短,职称也比较低,所以工资收入也较低。青年教师普遍面临结婚生子、住房等各方面的的压力,这使得他们想方设法去增加收入,无法把全部精力集中在教学和科研上。特别是在一些新建地方本科、二级学院和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比部属高校的青年教师面临更大的压力,需要付出了更多的艰辛和努力。这方面的压力主要体现为生活成本的剧增,特别是房价的猛涨。以武汉市为例,07年房价飙涨,目前商品住宅均价每平方米已超过5000元。
另外,高校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使得学校最高收入和最低收入日益扩大。而青年教师一般都是处于各个院系等机构的非重要位置,也是身处金字塔的最底层,使得其收入和其他教师的收入差距愈加明显。所以,上述情况造成许多高校,特别是一些非重点高校青年教师的收入非常低,有的比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还要低。但是令人困惑的是,高校教师却被有关部门纳入“高收入”人群的范畴,这使得他们苦不堪言。为了增加收入,青年教师往往到处兼职和拼命承接课题,大大增加了自己的工作量,以期获得高额的回报。长期的劳累,直接导致许多高校青年教师睡眠不足、记忆力减退、腰酸背痛等等.许多中青年教师过早患上了心脑血管疾病和疲劳综合症等疾病。
二、学术上的压力
从目前对教师的业绩考核指标来看,主要有三个方面: 科研、论文和教学工作量。虽然教学工作量增加,教学工作量大的教师每周课时可达20学时左右,尽管如此,教学工作量基本都可以完成。涉及到的主要是教学质量问题,这对教师来说有压力。但是,压力最大的是科研和论文的量化考核。
对于发展中的新建本科高校来讲,提高广大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学历水平是高校管理中的重中之重。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经费等都与教师的收入、职称评定等直接挂钩。所以,青年教师面临提高科研能力和学历水平的双重压力。对于一些新建本科院校来讲,青年教师绝大多数只具有硕士学历文凭,有的还只是在职硕士研究生毕业,或者跨专业毕业。实际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硕士学位的目标是培养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的人。但从1999年高校连续扩招以来,研究生教育也一直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200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273117人,比上一年增长25.4%,招生总规模为32.6万多人。所以,部分具有硕士文凭的青年教师根本没有发表高水准论文的能力,仍然面临沉重的学术压力。而成绩比较突出的青年教师,虽然在科研上是科研团队里的中坚力量,但对相关职称评定的规定和考核规定也感到较重的压力。青年教师的职称一般只具有助教或讲师职称,为了提高师资水平,许多学校(学院)都规定:教师担任副教授职务,要具有博士学位或至少主持过1项学科省部级以上纵向科研课题等等。这些条件压得年轻教师喘不过气来,量化指标使人疲于奔命。而且,许多年轻教师为了首先解决经济问题,主要时间花在教学上面,所以学术水平提高较慢,学术压力相当大。
而高等职业院校的青年教师不但面临提升学历的压力,还要面临“双师素质”要求的压力。他们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还得利用业余时间或寒暑假或深入企业挂职锻炼,或参加各类职业资格培训和考试,以达到学校对他们提出的要求。
三、教学上的压力
教师职业的本质特征决定了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和可变性,这也决定了教师在工作中要比别的职业付出更多的体力和脑力劳动。教师的工作时间大大超过了八个小时,甚至晚上都要加班,如备课,改作业,制作课件等等。特别是在目前高校招生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许多高校连年扩招,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即买方市场),此类情况在一般高校非常普遍。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大多数高校都采取了教学监控制度,如督导员随机听课,组织学生对教师进行评议打分等等。上述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教学质量,但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价制度同时也加重了教师的压力。再者,教育教学改革任务也十分繁重,要更新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要实行双语教学;在教育目标的要求上,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要适应社会多元化要求等.教学是一门艺术,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初涉教坛不久,许多青年教师缺乏实际教学经验和教学技能,缺乏与学生交流的艺术,这样只得许多方面迁就学生,特别是顽皮捣蛋的学生,这样更造成了教学上的恶性循环,给青年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四、人际关系方面的压力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共同活动中为满足各种需要而建立起来的相互之间的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事业成功的关键和前提。人际交往对于每一个社会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人的各种心理压力和失调的各种人际关系息息相关。在一般人的眼里,象牙塔意味着纯洁和无暇。但是,实际上有利益冲突的地方,就有竞争的存在。特别是对于一些学科竞争力比较强的院系来讲,教师的人际关系更加复杂。青年教师工作时间一般都短,资历浅,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较差,往往处不好种种关系,导致人际关系压力过重,严重影响心理健康。
高校教师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教师工作的相对独立性和自由性,教师一般不用坐班,教师之间平时缺乏交流和沟通,尤其年轻教师,刚进学校,难免会产生孤独感,人际交往压力会更大。
适度的压力能引起青年教师的积极行为,例如集中注意和激发斗志等.而压力的过度则可能引起他们生理上、心理上和行为上的负面反应,产生心理危机,最终导致工作绩效的下降。因此,减轻过重的压力是非常必要的。减压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学校要有切实的减压措施
相关领导和部门要辟除青年教师的后顾之忧,高校青年教师大多正处在结婚、生子的阶段,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比较大,高校必须考虑到青年教师的需要,从生活上关心青年教师疾苦,经常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营造一个团结、友好、安定的工作环境,解决实际问题,以解除青年教师的后顾之忧。学校可以考虑建设一些的“青年教师公寓”,“出租”给聘任的青年教师,以解决青年教师无住房的担忧,使得轻松地、偷快地工作。
应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目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得高校只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其实与学生年龄相近、心理差距较小的青年教师在工作生活中也有许多困惑和不解。况且青年教师的言谈举止,一举一动都会对大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所以为了防止青年教师的消极情绪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高校应把针对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整体心理教育之中。不管在进行岗前心理健康知识培训,还是平时在引导青年教师如何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等问题上高校都要起主导作用,定期召开各种心理座谈会,开展心理教育与辅导,举办各种心理讲座,经常为教师心理健康“号脉”,使青年教师逐渐战胜自我,克服消极情绪,提高心理素质,培养健全的个性。
应给予青年教师足够的工作关怀和照顾不管是教学技能和科研能力,青年教师都有一个逐步成长和提高的过程。教学上,要充分考虑青年教师专业情况、本身的能力、具体经验和精力等情况,合理确定工作量,对于新近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加以引导,帮助他们过教学关,不断提高教学技能和与学生沟通的能力。另外,要建立公正合理的业绩考核机制。对于教师的评价不能只看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测评分数,还要加强对过程的控制,实际上,教学是一种双向的活动行为,教师的教学效果,不仅仅取决于教师自身情况,而且受学生的素质和学习动机、学校的教学条件、家庭以及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评定一个教师工作业绩时,要尽可能广泛和全面地考虑到各种因素。对于科研的任务,应该和个人学科专业特点、职称和学历等因素挂钩。同时应加大对科研项目的投入,增加科研经费,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促进青年教师健康成长。青年教师往往教师把晋升职称作为自己今后的第一目标。所以,作为高校,应该在工作上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引导,激起他们的斗志,以取得更大的成绩。
二、政府要加大教育投入和宣传力度,改善高校教师待遇
教育主管部门要增加高等教育的投入,改善高校教师的待遇近年来,高校教师收入有了很大改善,不再有“造原子弹不如卖茶叶蛋”的现象。但与其他行业相比,总体收入还偏低,家庭生活对教师压力还很大,也出现年轻博士月收入才一千多一点的事实。因此,应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改善高校教师的生活待遇,减轻其生活压力,并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免除教师的后顾之忧。
尤其是民办二极学院和高职学院新近聘用的青年教师,由于用人机制改革,应为教师办理好各类医疗保障和社会保障,免除教师的后顾之忧。
政府应该加大宣传尊师重教的力度,让全社会都来关心和支持教师要营造全社会都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氛围,使从事教育事业的教师真正感到“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自豪,激励其献身教育事业,从而减轻工作压力。
三、教师应正确应对种种压力
高校青年教师对自己所面临的各种压力要有清晰明确的认识认识到压力是人人都会遇到的正常的心理现象,关键是要了解相关的心理学知识,掌握自我调整的方法,学会发泄和放松自己。
高校青年教师要积极提高自己的素质。教师要加强意志力和独立性的培养和锻炼,要勇于改变自我,要明确自己行动的目的性,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根据自己的认识和信念独立地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在行动上克服受暗示性,不屈从于周围人们的压力,不为别人的言行所左右。高校青年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会遇到许多种类的压力,本文仅对其中的四种压力进行了研讨。我们相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规范化发展和整合,青年教师将会有一个更好的发展环境和空间。
参考文献:
1、冒容,贺晓星,穆荣华等.无觅桃花源何处好耕田— 高校教师精神 压力问题初探[7l.高等教育研究.1997,(7):31-36.2、刘学兰.高校教师面临改革的心理压力与心理调适闭.华南师范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11 6-121.3、张景莹.大学心理学[Ml.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6.4、王海翔.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压力的调查分析及对策闭.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X2004,(5).5、高校教师的“怕”— 一项关于高校教师生活压力的研究.高等教育研究,2002,(4).6、梁芹生.青年教师职业压力的归因及心理调控策略闭.教育评论,2004 ,(3).
高校青年教师压力 篇2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压力,调适
1 高校青年教师面临的心理压力
1.1 职称晋升的压力
高校青年教师一般都有远大抱负, 都希望自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晋升较高的职称。但高校内人才济济, 职称晋升方面的竞争很激烈, 晋升压力很大。据调查, 在目前聘任制下, “大学教师的晋升制度”是引起大学教师心理压力和困惑最主要的因素。
1.2 教学工作方面的压力
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增加, 高校教师的工作环境虽得到日益改善, 但是存在资源分配不均的现象。由于课时费不高、课题较多等方面的原因, 高校一些中老年教师都不愿意多上课, 繁重的教学任务往往就落到青年教师的身上。
1.3 科研工作方面的压力
从目前情况看, 高校一般对本校教师都有一定的科研任务要求, 对聘期内高校教师科研成果的质量和数量均有量化的考核标准, 并直接与高校教师的收入挂钩。但另一方面, 高校青年教师往往在学术上的积累不够, 科研水平有限, 难以写出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有时因为职称不高, 学术论文也不容易发表。
1.4 经济方面的压力
大部分高校青年教师职称低、资历浅, 收入水平自然不高。然而, 他们却面临着赡养老人、谈朋友、买商品房、结婚生子、供子女上学等多方面的经济压力。
1.5 人际交往方面的压力
大多数高校青年教师社会阅历浅, 在待人接物方面正义感强, 但缺乏辨证思考;对出现的不合理现象深恶痛绝, 但缺乏长期性、复杂性的思想准备, 不愿迁就和屈从, 刻意追求自己的独立人格, 因而, 易为他人所误解, 这造成许多高校青年教师交往上的障碍。
由上我们可以看出, 高校青年教师面临多方面的心理压力。而这些压力对他们的教育教学、健康成长都不利, 因此我们需要对他们的心理压力加以适当的调适。
2 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压力调适
2.1 教师个人要积极进行自我心理调适
“解铃还须系铃人。”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压力的释放, 还要靠青年教师从自身的调整入手, 掌握自我调适的方法和技巧, 用理智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
(1) 在看到事物不利方面的时候, 要积极改变认知, 看到它有利的方面, 不断增强信心, 调整自己的不良情绪。另外, 我们还可以调节适当调节自己的行为, 多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 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2) 青年教师要重视自身心理健康和保健工作加强自身修养, 进行良好的心理调适, 提高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正确认识自我、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悦纳自我, 塑造健全的人格。
(3) 要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理解、支持学校和领导的整体工作, 主动加强与同事、学生的沟通与交流, 建立和谐的同事关系、师生关系, 营造宽松的生活氛围。
2.2 高校要帮助青年教师化解心理压力
高校管理者应高度重视青年教师的压力问题, 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青年教师共同关心的问题, 为他们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创造良好的生活氛围。
(1) 关心高校青年教师的成长与发展。高校应建立青年教师培养体系, 强化岗前培训, 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 指导青年教师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建立高校青年教师科研基金, 加强科研设备的投入, 组建老中青相结合的科研团队, 对他们从事科研活动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 鼓励青年教师积极进行科学研究。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制度、激励机制, 对教师的努力进行积极反馈和表彰。发挥高校相关职能部门的作用, 及时帮助教师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2) 给青年教师提供有力的专业心理援助。高校要经常组织青年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检查, 及时发现和矫正他们的心理问题, 治疗他们的心理疾患, 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有目的、有计划地对青年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定期请专家为青年教师做专题讲座, 传授应对压力的有效策略, 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成熟度。
(3) 开展有益活动。高校除了举行大型运动会、文艺表演外, 还应鼓励各院系多开展有益活动。在院系教师办公的楼层或是主要教学楼, 可以建立小型教师活动室 (如乒乓球室、象棋室) , 供教师课后娱乐之用。这些场所的建立和活动的开展, 有利于增进同事之间的友谊, 又有利于帮助青年教师释放工作、生活方面的压力。
2.3 国家和社会要帮助青年教师减轻心理压力
适当增加教育投人, 改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工资收入、住房等方面的待遇, 减少他们的经济压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完善教师资格制度, 按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要求教师, 科学合理公正地评价和处理教师业绩和取得的各种成果
参考文献
[1]谢倩, 陈谢平.论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压力与调控[J].中国成人教育, 2007, (5) .
高校青年英语教师压力与应对 篇3
【关键词】高校 青年英语教师 压力管理
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趋势下,高校办学规模迅速扩大,高校教师资源的压力日益增加。其中,高校青年英语教师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主力军,除了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还肩负着沉重的科研压力。同时,这一群体还面临着学历学位层次的提高以及职称的晋升等压力。同时,其所处的年龄阶段,使他们面临着成家立业的双重压力。
重负之下,很多高校青年英语教师的身体都处于亚健康状态。以针对湖北经济学院外国语学院青年英语教师的调查为例,90%的青年英语教师感到工作有压力,75%的青年英语教师常受到心理困扰,相当一部分青年英语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精神紧张、睡眠不足、慢性咽喉炎症、缺乏锻炼、精神低落、成就感低等职业倦怠现象,长期沉重的生活和工作压力甚至导致部分青年英语教师罹患高血压、高血脂和其他心脑血管类疾病。这不仅影响教师本人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同时也不利于高校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随着对教师压力问题的重视,许多高校和所在院系根据青年教师的特点,采取了一定措施,以缓解其压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学校在青年教师压力管理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缺乏机制建设,缺少管理策略研究。
一、高校青年英语教师的需求分析
高校青年英语教师是特殊的知识分子群体,其需求和职业压力也有着自身的特点。知识管理专家玛汉·坦姆扑经过大量的实证研究认为:知识型员工注重的前四个因素依次为:个体成长、工作自主、业务成就和金钱财富。因而,对高校青年英语教师进行压力管理,必须针对其需要特点来进行。结合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高校青年英语教师的特点,可以将其需要概括为以下三点:
(一)自我发展需求
高校青年英语教师对自我成长和事业发展怀有强烈的愿望,希望学校能提供良好的学习和工作环境,以满足他们自我成长和事业发展的需求,以及实现学历学位层次的提升以及职称的晋升等需求。
(二)合理财富需求
薪酬是劳动者衡量自我价值的尺度。由于特殊的年龄阶段,高校青年英语教师面临着一系列的现实问题,如结婚、买房、生子等,其对财富的需求相当迫切。所以,对这一群体进行压力管理必须充分考虑其合理财富需求。
(三)精神归属需求
高校青年英语教师工作经历和经验尚浅,大都希望在生活上、学习上、工作上等,能找到组织的依靠和集体的庇护。因而,高校对青年教师进行压力管理要满足他们的精神归属需求。
二、高校青年英语教师压力管理的基本原则
结合高校青年英语教师需求和压力特点,高校在对其进行压力管理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组织引导原则
高校要充分发挥组织引导作用,引导适度的和产生积极作用的压力,避免压力的消极作用。
(二)因人而异原则
压力来源与个体的认知有关,因个体的认知变化而变化。因而,在进行压力管理时,就必须遵循因人而异的原则。
(三)程度适当原则
进行压力管理必须兼顾程度适当原则。积极的压力能促进高绩效的产生,过度压力或者压力不足,可能干扰工作,产生低绩效。因此,要控制好施加压力的程度,使其处在最适度的水平。
(四)来源区别原则
高校青年英语教师的压力来源不同,主要包括工作、学习和生活。不同压力源所带来的影响效应不同。因此,要区别对待不同来源的压力进行针对性管理。
三、高校青年英语教师压力管理的策略
(一)树立压力管理的理念
学校领导和管理部门要理念先行,确立压力管理的思想,科学合理地进行压力管理。
(二)建立完善的压力管理档案
要根据因人而异原则和个体差异及其变化,对青年英语教师进行压力管理,必须建立完善的压力管理档案,详细记录青年教师的个人基本信息、教学、科研以及性格特点、健康状况、压力状况等建立综合档案,全面了解压力状况、程度和影响,以便有针对地进行压力管理。
(三)形成合理的考评制度
为形成适度积极的压力,高校应建立科学的、多角度和多视野的立体考核评价系统,对其进行客观、公正、合理的评价,应含括:自我评价体系、学生评教体系、同行评价体系、专家评价体系等。
(四)建立有效的培训培养机制
高校应根据其压力来源有区别、有针对地进行压力管理。针对工作压力和学习压力,学校需建立完善有效的培训培养机制:①提供岗职前培训,使其尽快适应教学工作;②提供进修机会,加强学术交流和专业提升;③通过授课竞赛,切磋专业技巧;④通过导师带新制度,进行专业指导;⑤提供各种途径,鼓励攻读高层次学历学位。
(五)开通积极的交流疏导渠道
学校应开通交流疏导渠道,在精神上积极关心青年英语教师,减少并防止生活压力的产生。可以积极举办心理咨询和相关讲座,成立心理咨询室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青年教师了解压力、认识压力以及掌握应对压力的方法和技巧。
四、结语
总之,对高校青年英语教师进行压力管理,要充分了解其需求特点,遵循压力管理的原则,树立压力管理的理念,建立压力管理的机制。
【参考文献】
[1]袁银海. 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压力问题探究[J]. 中国成人教育,2010(1) :31-32.
高校青年教师指导计划 篇4
青年教师:xxx 指导教师:xxx
一、指导思想
为了青年教师迅速稳定的发展,发挥传、帮、带、教等作用,提高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科研水平。切实为学校加快青年教师成长尽一份自己的力量。我制定了下列指导计划,力求帮助xxx老师在各方面都有所提高和发展。
二、基本职责
主要要做到“三带”:带师魂──敬业爱岗,无私奉献;带师能──掌握教育教学基础知识与技能;带师德──育德之道,为人师表。
三、具体指导计划
1、指导备课、认真分析教材,研讨教法,精心备课。指导朱教师备详案,每星期集中指导和修改一次。使朱老师明确备课中的不足,并加以完善。鼓励朱老师阅读优秀教案,学习先进教学理论,及时进行课后教学反思。
2、跟踪听课,进行课堂实录的分析,提高课堂组织教学能力。力争每个月听朱老师至少一节课,指出优点和不足,共同探讨更好的教学方法、课堂组织方法等。
3、上示范课,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并督促朱老师参加学院和学校组织的各种教研活动,积极鼓励朱老师参加赛课,说课,评课,课件制作等比赛活动,指导朱老师在锻炼中成长。
4、积极指导教科研,指导朱老师合理安排工作计划,有序地开展教育教学和教科研活动,指导朱老师学习教学理论,共同研讨,撰写教研论文。
5、积极鼓励朱老师参加科研活动,理解以教促研、以研促教的关系,做好科研不仅对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好处,对其个人成长也有很大的好处。要求朱老师积极申报各类课题。
四、预期目标
1、使朱老师迅速站稳讲台,完成角色的转变,成为一名的合格的教师。
2、撰写1-2篇教研论文,或参加教学改革,撰写一部分材料。
高校青年教师忧思录 篇5
作者:艾青椒
现在最需要的不是“有为”式的学术GDP主义,而是无为而治的放任,营造一个人文的自由散漫的氛围,提供最基本的学术环境,给每个青年教师松绑或者解咒。
3月15日,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年仅36岁的青年学者张晖因患脑出血和急性白血病突然病故,这让所有认识或不认识他的关心青年知识分子生存处境的人都痛感惋惜。这一事件在中国知识界和媒体持续发酵,《南方周末》《东方早报》《中华读书报》和《南方都市报》等报刊都出版纪念专辑,哀悼和追思这位逝世前已经出版学术专著四部,古籍整理著作一部,编纂著作三部的杰出青年学者。
张晖身后留下弱妻稚子老父,更是让很多在生存困境中苦苦挣扎的同道中人感同身受。当然,我们不能将张晖的病逝简化为职称、住房、收入等物质性指标,若如此,无疑矮化和窄化了拥有广阔精神世界的张晖的学术生涯。但是,张晖在博士毕业后的这几年又确实处于一种极度紧张的境地,这种焦虑敲骨吸髓般压榨了一个青年学者的心力、体力与脑力。张晖的硕士导师张宏生教授在纪念文章中特别指出:“工作以后,对生活的压力,做事的艰难,他(指张晖——引者注)越来越有痛切的感受。近些年来,每一次见面都能感受到他内心的无奈,感受到他的那种深深的无助感,那是一种有所感觉,却又无法明言的东西。”
这或许是每一个从校园走向社会的青年人都要面临的共同处境,但是,高校青年教师这个群体,因其在学术链条中的低端位置而伴随的低收入和高强度的工作量,以及他们(尤其是人文学科)因知识追求而形成的高度敏感个性,除非内心特别强大或者极度超脱(比如皈依佛门等),这群人容易感受到在生存境地与社会(包括家庭等)期待之间触目的落差,以及由此带来的无助感甚至屈辱感。毫无疑问,张晖是一个内心精神世界强韧的个人。他曾在2012年底“六合丛书”新书发布会(他的随笔集《无声无光集》亦为其中一种)的演讲中感慨道:“好的人文学术,是研究者能通过最严谨的学术方式,将个人怀抱、生命体验、社会关怀等融入所从事的研究领域,最终以学术的方式将时代的问题和紧张感加以呈现。目前来讲,有识之士都已经感觉到现有的古典文学研究陷入了困境,陈陈相因不说,选题僵硬没有生气、没有时代感,已经进入死胡同。与此同时,有理想抱负的研究者在学术体制中开展学术活动的时候,会感受到很多不如意,甚或有一些较大的不满,但学者没有将这些不满内化为学术研究的动力,提升学术研究中的思考能力,反而是都通过酒桌上的牢骚或者做课题捞钱等简单的方式发泄掉了、转移开了。”
正如廉思的新作《工蜂:大学青年教师生存实录》所呈现的那样,关于“如何认知自身社会地位”的问卷调查,5138位受访高校青年教师中,84.5%认为自己处于社会中层及中层以下,其中,36%认为自己属于“中下层”,13.7%认为自己处于“底层”,仅有14.1%认为自己处于“中上层”,0.8%认为自己处于“上层”,另有0.6%的受访者未回答此问题。虽说自我认知与社会认知之间会存在一些差异,但这些数字仍旧让我们震惊,一个被誉为“象牙塔”里精神贵族的群体,本应该是引领社会文化风潮的群体,结果却普遍地将自己归位在社会中下层,归位为转型中国的“学术民工”,以如此的自我认知和精神状态,如何可能在“金权主义”盛行的今日中国,开创出一片自主的天空?一个充满挫败感和下行感(所谓中产的下流化)的知识群体,非但不会有梁漱溟所言的“吾曹不出如苍生何”的士大夫精神,也不会有丁文江上世纪20年代在燕京大学演讲《少数人的责任》时倡导的精英意识,无法自我提振的精神世界,自然就会在威权主义与消费主义两股潮流的挤压之下日渐崩解,自利性的犬儒主义成为一种普遍性的心态。
精神劫难
正如社会学者应星在《且看今日学界“新父”之朽败》中指出的那样:“自1990年代中期尤其是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央财力的大大增强,国家调整了对学界的治理技术,一方面加大了对学界的资源投入,另一方面通过‘数目字的管理’增强了大学的行政化,以包括各类各级课题、基地、学位点、奖项等在内的各种专项资金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界。如今,大学已经成了一个新的淘金之地。如果说新父们当年还能够咬紧牙关克服清贫的话,那么,面对大量可以用学术成果去争取的资源,他们再也按捺不住了,十分积极地投入了这场持久的资源争夺战。在这个过程中,诞生了一批名利双收的学术新贵,他们不仅头上顶满了各种头衔和荣誉,而且住上了豪宅,开上了名车。然而,在这些耀眼的光辉背后,却是空前的堕落:虽然他们著作等身,但在课题学术的引导下却是言不及义,空洞无物,且剽窃成风,学风败坏;虽然他们荣誉环绕,却是以彻底破坏避嫌原则或启动利益交换及平衡的‘潜规则’为代价的;虽然他们争来了博士点、重点基地、重点学科,却是以赤裸裸的行贿为铺路石的。学界腐败之深已不亚于商界和政界,而尤有过之的是,学界的腐败却很少得到体制的追究。”被应星所批评的这种现象,确实是支配当代相当一部分学院和科研机构的基本逻辑。青年教师正是处于这种现实之中。
在这种数目字管理的驱逐之下,高校已经公司化,以竞争体制内资源为主要目标,高校青年教师成为学术生产的主力军。
“50后”学者许纪霖在《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一文中曾尖锐地指出:“我们这代知识分子很少有感恩之心,觉得自己是时代骄子,天降大任于斯人也,有不自觉的自恋意识,得意于自己是超级成功者。其实我们这一代人不过是幸运儿,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文革’浩劫造成了十年的人才断层,我们不过赶上了好时代而已。这十年留给我们一大段空白,差不多在世纪之交,当十七年(1949——1966年)一代人逐渐退休时,我们这一代就开始在各个领域全面接班,成为最资深的领军人物。这不是我们这代人炉火纯青,有了这个实力,而只是时代的阴差阳错。但这代人自我感觉太好,缺乏反思精神。被揭露出有抄袭、腐败的丑行,第一个反应不是自我反思,而是自我辩护,一口咬定一点问题都没有!这代人缺乏道德感。在观念的启蒙上是有功的,但是没有留下道德遗产,很少像民国那代知识分子那样有德高望重之誉。”青年教师就生活在由刚性的课题管理体制和柔性的父权式(家长式)人际结构构成的学院文化之中,他们要实现学术和精神上的双重突围何其困难!
前几天,笔者跟一位在某高校中文系任教的朋友打电话聊天,他大吐苦水,谈所在省份出台的扭曲的职称评审细则,比如要求学术成果的被引用率、被媒体报道率之类,又言及所在学校的权力主宰一切资源的现状,以及对青年教师评价标准的惟课题化、惟奖项化。这位很有才华的朋友不愿意同流合污常被看作“无能之人”,领导时时敲打,外加冷嘲热讽,在这样极端的氛围中,明哲保身或者洁身自好都几乎没有多大空间。这种日常性的精神劫难与深度压抑,是最折磨青年教师的重要因素。
教师分化
高校青年教师于是迅速地分化、分层甚至分道扬镳,一些人迅速地熟悉并适应体制的弊端,如鱼得水地在学院体制里“上行”,获取各种类型的课题、人才计划等,其中有一些青年学者仍旧对学术抱有敬意,他们倡导一种布迪厄所言的“用国家的金钱,做独立的研究”,但是,这种研究取向往往不太容易得到鼓励。另外一群人则彻底与学生阶段的学术理想切割,迅速向所谓变味的“应用性研究”靠拢,成为一群道貌岸然而斯文扫地的生产伪学术的知识分子。
另外一部分学人则对高度行政化,抱持一种本能性的心理抵触,也深刻地认识到了上世纪90年代以后项目、课题管理体制对高校多元生态的破坏,谨慎地将自己定位为自甘边缘者,既非坚决而激烈地反抗这一套体制,也不是完全退出体制,而是追求最低限度的生存状态。他们或者通过兼职、培训、撰稿等来谋求基本的生活,或者干脆就将生活尽量地简化。毫无疑问,这部分教师和前述青年教师相比,他们在物质生活、学院内的知名度和成功指标等等各个方面都有强烈的落差,逐渐就会产生一种“相对剥夺感”,或者愤愤不平之感。
还有一个为数极少的群体,完全沉浸在学术所建构的人文世界之中,将那些以学术换取“稻粱”的人视为不耻之徒。自然,这个群体的人都是内心世界特别强大的个人,他们注重的是大学原本意义上的精神使命,是学术薪火相传之地,他们是一群“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的读书人,怀抱“为知识而知识、为学问而学问”的求真态度,以及“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人格理想,重视教学,重视与学生之间的心智交流。或许正因为此,当旅法华人学者赵越胜追怀其师周辅成先生的《燃灯者》一文发表之后,一时间洛阳纸贵,弦诵不绝。赵越胜在文中的这段话更是触目地映照了当今中国大学异化了的师生关系和学院生态:“三十多年,走近先生身旁,受先生教诲,体会先生的伟大人格,渐渐明白,希腊先哲所区分的‘静观的人生’与‘活动的人生’在先生身上是浑然一体的。先生用超越的纯思贡献学术,又以入世的关注体察民生。平日慎言笃行,却不忘读书人‘处士横议’的本分。邦有道,先生闻鸡起舞,邦无道,先生鹤衣散影。内心守死善道,终不忘循善取义。”
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
如今的大学校园,正在构成一种与上世纪80年代的大学校园极其不同的学院文化,后者往往是一个相对松散的同人共同体,自由散漫和理想主义的气质相互交融,学术和文化生活被赋予一定的神圣感,形成的是一种相对松弛而自足的精神世界。
上世纪90年代以后的学院体制,或者强调政治意识形态,或者倡导去政治化的学术研究(比如史学倾斜于文献整理的学术计划)的课题、项目、计划大量出现,工具理性开始主导学院体制,追求美好的物质生活成为学院主流价值,大学陷溺在疯狂的资源竞赛之中。正如《南方周末》两年前的一篇深度报道《教授的“围城”》呈现的那样,高校紧箍咒式的课题、项目等各种理性规划机制对知识人的束缚,并不会随着职称问题的解决就得到一劳永逸的缓解,似乎成为一个无法退出的“游戏”。
现在,“民国范儿”成为一种怀旧热潮,民国优秀大学的风度越来越引起世人的向往。无论是何兆武的《上学记》、何炳棣的《读史阅世六十年》等回忆录、口述史,还是叶文心的《民国时期大学校园文化》、易社强《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等研究著作,以及十多年前陈平原、夏晓红等学者编撰的《北大旧事》等,都在纷至沓来地叠映成一种民国大学的影像。不管这种风潮如何被质疑为一种浪漫化的历史记忆或历史想象,我们可以根据一些历史研究的成果发现,在大部分时段内,民国大学的教师收入确实足以让这群知识文化的传承者与创造者,在一个急剧动荡的时代仍旧可以维持一种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
根据湘潭大学历史系青年学者陈育红的“民初至抗战前夕国立大学教授薪俸研究”课题研究成果,上世纪30年代北平一户普通人家每月生活费平均只需要30元左右。即便是较为有钱的知识阶层,全家每月生活费80元也已经相当宽裕。以主要食物价格计算,1930年-1936年间,大米每斤6.2分钱;猪肉每斤2角钱;白糖每斤1角钱;食盐每斤2-5分钱;植物油每斤1角5分钱;鸡蛋每斤2角钱。当时北京大学教师在1931年-1934年间月薪收入统计显示其平均月薪400元以上,薪俸最高者可达500元(外教更高达700元),最低360元;副教授平均月薪在285元-302元,最高360元,最低240元。而当时的大学教授则普遍在校外尚有数份兼课收入,光兼课收入几乎就够满足全家较为宽裕的生活。历史学家郭廷以曾经说“一九三七年前五年,可以说是民国以来教育学术的黄金时代。”这种黄金时代除了学术自由有充分保证之外,也跟物质生活、业余生活的丰富有关:“优厚的薪俸使北京大学的教授们吃穿住行等基本生活方面都具备了极高水准。教授住的房子大,每月花房租费六七十元者不少见。食物支出方面也很充裕。一个大学教授的薪俸除了抚养五口之家外,还能请得起五个佣人。他们大都还会有闲情逸致去‘下饭馆、看戏、泡茶座,逛琉璃厂买书籍、碑帖、文物’。”
松绑
青年教师难道就注定了“工蜂”的宿命?这也未必,高校体制虽然造成了对个体的压抑,但体制毕竟也是由个体形成,或者说“我们就是体制”,若个体对这套体制的规则文化有了相当地了解,就不会过度地顺从这套体制,尤其当他知道顺从(服从)就意味着某种变相支持的时候,他会在道德上形成某种挣扎感。最可贵的就是内心良知上的觉醒,这正如张晖生前所言,重要的不是无休无止地抱怨与牢骚,这种负面情绪只会不断地掏空甚至撕裂学院中的自我,而是将对体制的不满转化成追求真学术的动力,同时在尽可能的范围内对体制弊端采取一种相对疏远甚至抵抗的态度,将自己定位为体制的中等生或许就是一个明智的选项,既不做遵从“赢者通吃”逻辑的优等生,也不做基本考核都无法通过的差等生,在完成学院体制基本的考核之后,尽量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正如著名学者崔卫平在西北政法大学的演讲《为什么你所站立的地方正是“你的中国”》指出的那样:“你是现实存在的一种,没有人能够无视你、漠视你。在这个世界上,你是一个终端,世界是在你的面前打开的,你不是无足轻重的,不是可以抹杀的。
我想说的是,你不是没有力量的。许多幻觉将我们捆住了。有些东西像符咒一样,从内部将我们镇住;像噩梦一样,将我们的四肢魇住。让我们以为自己是不存在的,是没有力量的,不产生任何效果的。好像人与人之间有了一种区分隔阂:一些人从正面看起来是人,但是从背面看过去,却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他们不是充分的人似的,只有自惭形秽的份儿。事情不是这样的。
改变这种状况,需要你自己的配合和努力。像尼采说的,每一个人都有他的良辰吉日,那我们选一个良辰吉日,来解除自己身上的种种符咒、魔障,种种看不见的绳索和链条,然后出门,在蓝天下深呼吸,说一句生活真好,我们每一个人都很好,我们不是生病的,我们不是令人羞惭的。”
高校青年教师个人总结报告 篇6
为了尽快地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用心引领青年教师订阅《中学化学教学参考》、《化学教育》等专业杂志,拓宽青年教师的学科知识面;指导他们学习《引领高中新课程》等书籍的新理念,并指导他们观看优秀课堂教学录象、听名师教学讲座视频,将新课改理念及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作为重中之重,要求他们摘记新课改理念及现代教育理论之精华,将所学到的理论、教法、技能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丰富课堂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技能技巧。透过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学习目的是借鉴,总结结果是提高,将他人的经验加以验证、提炼、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并逐渐构成自己的工作作风和教学风格,来促使青年教师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促进业务潜力。
二、端正职业意识,助树用心心态
在工作中首先是要看潜力,但如果心态不好,再有潜力也会无济于事。而往往青年教师对教师职业的认识有些偏颇。刚入行时,理想远大,憧憬着完美的未来,热情高涨,干劲十足,然而对教育教学实践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阻力估计不足,且年轻急躁,感觉事事不顺心,适应不了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就会消极思考并认为地位钱财不如人,辛苦劳累多于人,而产生消极心态,不能用好的心态去应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用心的好心态是教师做好每一件事情、应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务必具备的一个前提条件。因此针对这种状况,我会用我自己的耳闻目睹及亲身经历与青年教师促膝谈心,以自己在工作中的感受,帮忙青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正确认识教师职业——琐碎、艰辛、平淡及清苦,教师职业工作需要不厌其烦、需要不遗余力、需要耐得住寂寞及需要挡得住诱惑。因此帮忙青年教师端正教师职业意识,树立用心心态,才能让青年教师认识到教师职业崇高的背后是艰辛,艰辛的背后是无尽的乐趣;才能让青年教师认识“心在哪里,成功就在哪里”;才能让青年教师明白无论成功之路有多曲折,都应秉持一种不服输的顽强的精神,以用心心态去应对,唯有努力才能走向成功。
三、相尊交流沟通,互赢共同进步
青年教师既年轻又有活力,对新事物理解吸收得快,个性是新课程改革更是给了他们以用武之地,但他们教学经验少,无法把学习的教育理论应用到教育实践中来。而作为老教师有经验,但对新事物理解吸收不如青年教师快。因此两者互补性强,若要构成团结协作的`教师群体,就务必构成“同行相尊”的风气,人与人相互尊重,才能构成和谐环境及彼此信任关系,才能坦诚交流沟通,才能知己之不足,知人之所长,互相学习,互相鼓励,使青年教师的活跃思想与老教师的丰富经验溶为一体,生成更多的理论经验,以致新老教师都进一步提高教学技能,到达互赢共同进步的局面。
四、跟踪课堂教学,成长于每课时
高校青年教师压力 篇7
一般情况下,高校青年教师指年龄在45周岁以下的教师。随着高等事业的发展,青年教师的比例不断扩大,已逐渐成为高校的主力军。据统计,2013年全国高校专任教师为115. 7万人,45岁以下占65. 3%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青年教师职业压力的研究,多数侧重于从高校教师这一职业本身的特点、家庭、社会因素和个体自身素质来认定。这种只侧重于外部客观条件压力的研究,忽视了青年教师作为社会个体在应对外部因素影响时的反作用,显然是不全面的。从教学的交互理论来看,若面临情景的个体感到了压力,有两种原因: 第一,个体认为要面临的工作与个人有重要关系; 第二,只有当个体对外部或内部的要求超出了自己的能力时,心理压力才会发生。因此,研究青年教师的职业压力,更应该从青年教师个体本身的合理需求与外界要求的矛盾冲突及对这一矛盾冲突的认识与处理能力角度着手。
一、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压力来源分析
一是工作负荷压力。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课时量越来越大,加班和熬夜备课对于很多青年教师来说成了家常便饭。从教学方面来讲,青年教师一般是站在教学的第一线。随着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他们的教学负担。而且目前高校中普遍采用评教制度,学生评教、同行评价等都给青年教师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在学生管理方面,有的教师顾忌到评教结果,往往对学生不敢严加管教,有职业道德的教师往往会受到自身良心的谴责,处于一种矛盾的煎熬状态,这无形中加大了自身的压力。从高校的考核制度来讲,有研究者曾针对高校的教师考核制度做过调查,结果显示50. 6% 的教师表示所在学校在对教师进行评估时,教学和科研并重。这意味着高校教师既要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又要承担科研任务。教学活动本身就是复杂的、高消耗的脑力劳动,科研成果的创新更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所以,青年教师既要抓教学又要开展科研,在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很难全身心地投入到其中一个方面。调查显示,89. 3% 的教师感到教学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给青年教师带来了很大的职业压力。
另外,当前推行的素质教育要求教师一专多能。因此,高校青年教师在做好教学、开展好科研以外,还要面临职称英语考试、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查、公开课教学比赛等种种压力。另外,科研成果已成为衡量教师素质、确立教师地位的重要依据。目前几乎国内所有的高校都把教师的职称评定与科研水平直接挂钩。论文所发表的数量、刊物的级别等因素作为衡量科研水平的依据,这直接促使青年教师凑论文数量,并不惜花费大量的精力在高级别的刊物上发表论文。青年教师大多接受了系统的高等教育,甚至是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教育,本来他们的科研能力和潜力都是很大的,但是巨大的课时量使得科研成为他们目前最大的压力。
二是人际关系压力。教师是个体性较强的职业,一项调查表明,高校教师在校内除工作关系外,经常与他人交往的只有16% 左右,在校外与人交往的只有12% 左右,许多教师感到工作环境单调。心理学研究表明,长期单调的生活方式会引发心理疲劳,从而诱发心理健康问题。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他们要与上级领导、同事、学生及外界经常进行沟通和联系。青年教师与这些群体之间的关系处理得是否得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工作成效。因此人际关系也成为教师职业压力来源的主要因素。青年人血气方刚,口无禁忌,个性鲜明,加上考核制度的不完善和不健全,让不少青年教师与上级领导之间关系不和,同事之间疏远、冷漠,想要取得肯定的认可、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支持并不容易。往往是青年教师和学生之间关系融洽,却因为一切外在的客观原因影响了升迁、职称等,无形中更增加了青年教师的压力。
三是生活质量压力。高校新校区的建设使得大部分教师从家到学校的距离越来越远,每天上下班路途中花费一小时以上时间,使得很多青年教师的睡眠得不到充分的保证,更不能进行合理的休息与休闲娱乐活动。数据显示,青年教师的就寝时间 在11点以前的 只有10. 2% ,在11 ~ 12点的占54. 6% , 在12点以后的占35. 2% ,而且有85. 4%的青年教师在晚饭后到就寝这段时间都在做与教学科研有关的工作。
此外,高校青年教师由于社会期待和知识更新的压力,本科要读硕士,硕士要读博士,博士毕业了还要发奋开展科研,久而久之,青年教师的健康被透支,紧张性头痛、颈椎疼痛等病症不期而至,影响到工作、生活的质量。加之青年教师参加工作时间短、职称低、资历浅、收入较低,却又面临着恋爱、购房、结婚生子、赡养父母等多方面的压力。迫于生计,一些高校青年教师不得不通过校外兼职方式来缓解经济压力,这无疑会影响到正常教学工作质量。这些问题综合起来,直接影响了青年教师的生存质量。
二、缓解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压力的对策
第一,青年教师要提高自己的心理调控能力。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压力既是高校教师工作的动力,又能成为高校教师工作的阻力。而高校青年教师对压力的不同应对方式会导致不同的压力反应。高校教师要想缓解心理压力,必须提高自己的心理调控能力。能够对自己所处的压力情境做出客观的评价和积极的控制,采取以缓解压力为目标的积极行为,避免单纯依靠个人本能的心理防卫机制作混乱而无效的解释与应付。高校青年教师不能对自己的职业角色过于苛求,过分追求完美只会适得其反,在日常的工作中要增强心理意识,掌握基本的心理调适技巧。与领导、同事、学生及各类群体多进行有效的沟通,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第二,学校要高度关注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青年教师是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骨干力量,高校应该在终身发展的教育理念下,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青年教师的职前培养、职初培训和职后再教育进行整体的设计,强调职业发展的连续性,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加快教师的专业化程度。同时,领导对青年人寄予厚望,工作上严格要求但不要苛求,对青年教师的要求给予理解、关怀,从政策、管理、情感、心理上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尽可能提供宽松的工作与心理氛围。在职称评聘、岗位晋升、薪酬分配等方面,应结合青年教师的实际,多角度、多层次地为他们创造更优良的环境,以全方位促进青年人的成长,从而建设一支健康高效的、富有创新意识的青年教师队伍。
摘要:我国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压力主要来源于,一是工作负荷压力,二是人际关系压力,三是生活质量压力,这无疑会影响到青年教师的正常教学工作质量。因此,要想缓解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压力,青年教师要提高自己的心理调控能力,同时学校要高度关注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
高校青年教师压力 篇8
关键字:组织变革;组织氛围;组织文化;控制宽度
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表明,教师是一项高压力职业。青年女教师作为刚入职的新员工,除了有普通的青年教师所面临的压力外,由于其性别特点和身心特点,有其特殊的压力。目前的研究表明,青年女教师普遍处于一种过压的状态。当压力超过一定的范围时,就会由促进工作绩效的提升转变为引起工作绩效的下降。对青年女教师的压力不可忽视。
青年女教师的压力来源:
1.社会的文化传统、教师的经济待遇、社会对教师的职业期望都是教师压力的社会层面的来源。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教师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对教师的尊重自古有之。在现代社会中,教师的社会地位不在如原来那么重要,然而,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却提高了。社会上层出不穷的弑师事件更是给教师的精神上带来伤害,从而转变成一种无形的精神压力。
社会的高期望,所对应的应该是对教师的高回报。然而,在现实中,教师并没有因为这种高期望值而获得相应的高补偿。青年女教师的经济待遇虽然随着地区发展程度的不同而有高低区别,但是总的来说,经济的待遇并不高。青年女教师无论从任职时间还是职称上都还处于较低的位置。
2.学校组织层面带给教师的压力主要集中在教学压力和行政压力。青年女教师的日常教学任务十分繁重。青年女教师除了忙于日常的教学工作之外,还要关注其他的方面。
在行政管理的方面,青年女教师要接受学校的各项的考评和检查。[2]升学率作为学校评价教师能力的硬性指标,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作为刚进校的青年女教师,处于学校组织的最底层,只能被动地接受,大大地削弱了工作的积极性。
3.个体的内在素质如个性、价值观、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教师。外界情境压力作用的性质、程度,甚至决定着压力的存在与消逝,是一种重要的压力来源。[1]青年女教师的个体角色准备、工作满意度、生活满意度、疾病症状、自尊等是个人方面的重要的压力来源。教师的人格特质对其压力有很大的影响。性格外向的教师就较性格内向的教师更容易被领导发现,从而获得更多的升职机会。
在这三个方面的压力源中,学校组织带给教师的压力是最主要的。学校组织是教师工作的直接环境,教师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良好的学校组织环境在教师的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学校管理模式对教师的压力影响:
我国传统的学校管理模式是权力集中式的科层管理模式,从校级组织到中层组织再到年级组、教研组、班主任。这种组织是一种从上而下的管理方向。[2]
这种多层级的管理模式注重等级制度,强调权威性,青年女教师处于这个组织的最底层,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接受地位。导致了她们的需要得不到诉求,无法满足,严重影响了青年女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传统的学校组织制度繁杂,在各种评价管理制度下,青年女教师处于这种组织的最低层,只能服从检查和管理。学校的管理严格,对教师进行繁琐的检查、评估,量化的管理过多,在本来就已经过重的教学和班级管理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教师的负担。
学校的组织变革对于教师压力的缓解的重要作用:
随着学校组织变革的提出和深入探讨,教师发展作为学校组织变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关注。对教师的关注已经从将教师作为一个单纯的教学工具转变为以人为本的提升教师效能的研究。学校组织从传统的权力集中式的科层式管理逐渐转型到分布式领导管理。这种扁平式的管理制度,将领导者的权力下放到基层组织,赋予了教师更多的权利。
组织变革的总的趋势:
1.组织权力发生转移——组织结构由集权型向分权型转变。集权化指的是,组织中决策权集中于一点的程度。集权式组织与分权式组织在结构上有着本质的差异。分权式组织中,采取行动解决问题的速度较快,更多的人参与到决策当中并为决策提供建议,员工与那些影响到自己工作生活的决策者之间的隔阂更少。学校从集权走向分权的权力体制的转变,可以给教师带来直接的参与决策的机会。
2.组织结构的转变——组织结构总的来说是有官僚结构向简单结构转变。简单结构是一种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它反应敏捷、维持起来费用低廉,而且职责明确。简单结构由于垂直层级较少,因此它为青年女教师提供了可以与高层领导交流沟通的机会。
3.加强对组织氛围的建设。组织结构变革的同时还要注重对组织氛围的建设。组织氛围是学校或学校系统的集体特征。体现其内部社会和专业交往特征的学校氛围。具体来说,組织氛围是学校的相对持久的特征。人们已经发现组织氛围从各个方面影响到员工。在相关的研究中发现,员工工作舒心满意的主要决定因素是学校氛围因素。
学校的组织结构借鉴企业的组织模型,从多层级的管理模式转变为扁平化的管理层级。
组织结构对教师压力的调节:
1.积极的学校组织氛围的建设提升教师的动力。盖普勒的研究表明,从长远来看,与薪水和其他金钱方面的激励相比,工作环境似乎对工作满意度和人员凝聚力显得重要。霍伊和密斯克尔的研究表明,开放的学校会创造出较高水平的业绩,而学校氛围的开放程度既与学校较高级别的效率有关又与教师参与决策有关。这样的组织氛围对于青年女教师的压力的缓解有很大的作用。
2.权力的下放提高教师的积极性。管理重心下移首先是学校领导把大量的教育教学专业学术管理、具体事务管理的权力下放。其次是原来担负学校行政管理重担的中层职能处室转变职能和运行方式,逐步下放学科发展的规划权、具体的教研组织权等,由直接行政管理、过程管理转变为目标管理、过程监控。[2]
3.青年女教师的地位提升提高了积极性。学校组织变革,除了从形式上变革,还有学校的管理思想发生了变革。学校管理中引入了人力资源的成分,给了青年女教师精神上的鼓励。教师在组织中的地位的提升,无疑大大地提高了她们的个人职业满足感。教师对工作的控制程度的提升,实际上也提升了她们对工作的满意程度。另外,组织总是会对生产率进行奖励。这些奖励反过来又会增强对工作的满足感。教师作为人这样的具有鲜明个性的个体,将会受到组织的重视。
4.了解教师的内在需求,增加对青年女教师的支持系统。教师作为普通人也要有生活。而目前我国的教师的待遇并不是很高。平时的工作繁重,但是并不高的待遇打击了工作的积极性。对青年女教师提供与男教师同等的晋升机会,给她们一定的管理项目的经验。对于青年女教师的女性的家庭角色进行保护。实际上,只要把很多的对教师的支持性的工作落到实处,真正不折不扣地提供给教师,这样就已经足够了。
学校的组织变革能给青年女教师带来的好处虽然很多,但是,这样的从学校的管理层面的变革,并不能根本改变教师是一项高压力的职业的事实。
参考文献:
[1]周月朗,李建梅.西方国家教师压力研究进展及其启示[J].云梦学刊.
【高校青年教师压力】推荐阅读:
新进高校青年教师05-12
高校青年教师培养08-16
高校青年外语教师10-04
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08-08
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培养08-25
高校青年教师思想状况10-08
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师德05-20
高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05-31
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08-19
高校青年教师座谈会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