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理素质

2024-06-11

教师心理素质(共12篇)

教师心理素质 篇1

随着社会的发展, 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 大众的需求已经不再简简单单满足于物质层面, 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越来越高。致使对教育的渴望, 对教育效果的要求都在不断提高, 这种情况对教师的整体素质和能力提出了越来越严格的考验和更高的要求。然而近年来, 教师的心理素质问题开始慢慢凸显出来, 成为了制约教育质量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和教师自身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的心理素质直接关系到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一、教师心理素质与教学质量的关系

教师的心理素质实际上可以划分为教育心理学得范畴, “我国古代的《论语》、《师说》及西方古罗马的《雄辩术原理》等论著中, 都蕴含着教师心理思想”。后来随着学术的发展, 在上世纪初才开始真正意义上的教师心理科学研究, 这在科学上对教师的心理素质提出了要求。因为教师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 可以从以下几点简单说明。

(一) 教师的自身职业理解对爱岗敬业精神的影响

教师这一职业一直被社会公众所尊敬、所认同, 被比喻为园丁培养出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栋梁之才, 被比喻为蜡烛, 具有燃烧自己奉献他人的高贵品质。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充分理解自身这一职业的特点, 要耐得住寂寞, 甘愿为学生的发展付出自己一切的努力, 再所不辞。伴着自己一代又一代学生的成长, 有的学生比老师出色, 社会也在不断衍生出许多新的职业, 而教师则是在这一固定岗位上甘为人梯, 甚至有的教师生活一直很清贫, 所以有时候难免会有低人一等的心理误区。作为教师, 只有充分认识到自身职业的特点, 找到自己的神圣感, 才能有利于培养自己的爱岗敬业精神, 才能有利于更好地开展教育工作。

(二) 教师的理解能力、创新能力对现代教学方式的影响

“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教师是学生在学习知识路上的引路人。然而, 教学工作是一项非常需要理解能力和创造的工作, 只有教师首先理解所传授的知识, 才能完整准确地将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同时在教学的路上总会出现新知、新情况、新问题, 一代又一代学生也在不断给教师提出新的要求, 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因人、因事在富有求实精神的同时又要具有创新精神, 而不是生搬硬用别人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这一心理素质直接影响着教学方式的创新与现代化。

(三) 教师自身情绪的掌控能力对课堂气氛以及突发情况的影响

能否控制自己的情绪, 忍受适度的焦虑、寂寞、烦躁等是衡量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教师工作天天和天真活泼的孩子打交道, 在工作中, 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挫折, 如个别顽皮学生的恶作剧, 学生成绩的下降, 生活中的诸种烦恼、不顺心等等”。对待这些问题, 不同心理素质的教师就会有不同的反应, 只有平和地应对生活和工作中得不顺心, 才能在开展课堂教育时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 才更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四) 教师在教育中良好人际关系对开拓课堂意外教育的影响

我国已故心理学家丁攒曾说过:“人类的心理适应, 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 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失调而来的。”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必然要和学生、领导、家长打交道, 心理素质健康的教师善于协调处理各方面的人际关系, 从而使问题合理解决, 达到预期的目的。教师为人师表, 他自身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身边的学生, 心理健康的教师会将这种有利信息传达给学生们, 应该称为一种课堂以外的教育。

(五) 教师对教育环境适应和改造能力对现代竞争环境下学生个人素质培养的影响

随着教师的绩效也和竞争开始挂钩, 教师也在时时面临着社会的压力, 面临着激烈竞争, 他们是否能正确地对待这种竞争, 体现着一名教师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好的教师可以处理好这种竞争与存在的关系, 他们可以将这种心理素质、这种能力传授给学生, 使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对社会竞争及社会现状有一个充分的准备。

二、教师心理素质结构的构建

“教师心理素质一般被认为是教师在教育和教学工作中表现出来的直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以及教育教学效果的比较稳定的各种心理特性”。根据现如今社会和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的心理素质结构可以简单地分为以下几种。

(一) 教师的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组成部分, 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处理教学活动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要求。体现在工作中主要表现为能否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事业观, 以及在教育学生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是非、好坏和善恶的行为准则及其意义的认识, 即所谓的为人师表。

先如今教师也在重重压力下接受着社会各方面的诱惑, 能够经受住考验, 保持自己的敬业精神, 一切以教育工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脚踏实地, 为教育事业着想是教师敬业精神的体现, 更是时代的呼唤。

(二) 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传授、辅导能力

教师的学习、创造、传授、辅导能力可以归纳为教师的教学心理素质, 这种心理素质是在不断的教学实践形成和发展而来的一种基础心理素质, 是教学工作的保障与推动力量。这其中可以包括教师的智能、言语能力、非言语能力等。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既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 又要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 、个人人格心理素质

教师需要根据这一职业的特征具备传统特性与时代特点, 具有物质需要的同时更多的是精神需求;教师本身的性格是长期以来从事教育工作而逐渐形成的稳定状态及习惯了的行为方式, 是教师人格的重要体现, 教师良好的人格既有利于自身的发展, 又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塑造;教师的自我调控能力是达到预期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 是教师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提高教师心理素质的方式

我们但从教育心理学得角度来考量教师的心理健康标准, 这根据实际情况应该是多方面的。因此, 对于教师心理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也应该是多方面的, 一概而论则会造成没有重点, 没有针对性, 达不到提高教师心理素质的效果。

(一) 坚持锻炼身体, 维护身心健康

健康的身体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物质载体, 正如我国中医学理论中阐述的“六淫”、七情和五脏间存在内在的联系, 身体的疾病会直接反应到情绪上。因此, 要想确保心理健康就要学会锻炼身体, 学会合理规律地生活, 保持身心健康。

(二) 积极学习, 用文化知识保养心理

人的性格发展是在不断地学习, 不断地丰富自己文化知识的过程中达到和谐的, 教师更需要在积极地学习中掌握本学科以外的知识, 例如社会法制、社会道德规范, 自然科学、什么常识等等, 在不断地学习中开拓视野、启迪心智、陶冶情趣,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 认真工作, 乐于交往

“工作的最大意义并不限于由此获得的物质报酬。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工作的意义之一即它能表现出个人的价值, 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教师应该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寻找自己的成就感, 在平凡的教学工作中寻找专属于教师的那份独有的快乐。同时, 要在工作之余乐于交往, 在交往的过程中寻找人际关系的和谐, 实现自己的不断进步, 保持心理平衡。

(四) 懂得自我心理保护

教师在心理承受挫折的时候, 在面临困难的时候, 应该采取合理的方式进行表达与宣泄, 使自己教容易接受挫折与困难, 不至于引起情绪上过分痛苦与不安, 保持自己的心理健康。

本文只是简单地对教师教育心理素质与教学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述, 对教师心理素质的构建进行了概要的总结, 并对如何提高教师心理素质提出了一些建议。教师的心理素质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 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甚至关系到我过人口素质的长远发展。如何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这一课题, 也必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教育水平与教育要求的不断发展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伴随着会出现新的情况、新的问题, 这需要一辈又一辈教育人继续努力探讨与研究。

参考文献

[1]韩进之.黄白.我国关于教师心理的研究[J].心理教育与发展.1992年第4期第36页

[2]李向群.教育心理素质浅议[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第3期总第61期第37页

[3]罗小兰.教师心理素质的理想构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第23卷2003年第9期第57页

[4]李向群.教育心理素质浅议[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第3期总第61期第39页

教师心理素质 篇2

学习总结

朱加鑫

2008年8月

《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素质》学习总结

怎么才能算是心理健康?

这是一个我们要深思的问题。要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做出确切的看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是因为在临床医疗中也好,在实际生活也好,并不存在一个所有人都知道或者公认的标准。由于人的心理所有的复杂性,就算用某种测量方法来进行检测,也不能像在医疗实践中使用检测仪器来检测人的各种生理指标那么标准。因此,在学习中我理解了发下几个问题:

1、统计测量标准

2、临床病理标准

3、社会适应标准

4、个性发展标准

教师要为行动而研究,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使自己的教学活动找到科学理论的依据,提高教学实践的科学性;要在行动中研究,反思教学实践的全过程,在实际行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改善实践行为;要对行动进行研究,每次行动之后对整个行动进行反思,增强新课程改革的体验,总结教学实践的基本规律,提炼和升华教学经验,形成自己的典型案例和教育故事。

新课程教学与传统教学有着本质的区别。为了适应新课程实施的需要,教师应改革课堂教学目标及活动设计,探索促进学生

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情感体验,提高自身组织教学活动、调控教学过程的能力;改革课堂教学方式,创设支持学生学习的环境,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新学习,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改革课堂教学评价,关注学生差异,从学生的参与度、交往度和达成度等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习,通过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革课堂教学技术,运用多媒体组织教学,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大脑“动”起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课题合作是一种高层次的教师合作方式,要求教师齐心协力,共同攻关。这就意味着教师既要有较高的研究能力,又要具有较高的组织协调能力。为此,教师要参与重点科研项目的研究与实验,与同事、专家一起合作攻关,提高合作能力和协调能力;要承担有关新课程改革的研究课题的实验任务,和同事们一起探索新课程改革或课堂教学的科学思路和对策;要就新课程改革中的实际问题,和同事们共同研究解决;要加强与学生、家长、教育管理者的多边合作,有效地开展教育科研活动。

在培训中建立共同愿景。教师的共同愿景是提高专业素质、实现专业发展。培训是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捷径。为此,各学校应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积极开展校本培训,把培训目标和教师

谈谈教师健康心理素质的养成 篇3

健康的教师心理素质是良好师德形成的保障。如果教师心理不健康,甚至有人格障碍,就会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

一、教师健康心理素质构建的必要性

良好的心理素质,会形成教师诸多优秀品质,从而以积极的方式正面引导学生,使学生受益匪浅;不健康的心理素质,甚至形成心理疾病、心理障碍,则会让教师的师德修养大打折扣,从而会对学生造成负面影响,甚至会发生令人难以解决的危险事故。

1.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教师健康心理的标准,包括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对教师身份的认同,与教师同行的友好相处;对所处学校环境的适应感,并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相反,不健康心理的表现则是多样的,例如抑郁、焦虑、敌意、人际障碍等。

2.教师不良心理的消极影响

(1)影响学生的心理品质

教师不健康的心理会对学生心理造成莫大的伤害,甚至是终生难以消除的。一个教师如果因为自己受了不公正的待遇,就产生挫折感,难以自拔,甚至形成仇视学校、产生敌意行为,他就会把这种不良反应带到教室里,引到课堂上,在不知不觉的言谈举止中影响到学生,使学生也产生对学校、社会的不认同感,甚至是抵触情绪,从而无法形成健康、积极的心理品质。

(2)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

学生的学业成绩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引导与启发。教师没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消沉的情绪又怎能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教师的不良心态会使其情绪失控,对学生轻者打骂,动辄体罚,甚至对学生不理睬,这些都会使学生丧失学习信心,继而产生厌学心理,影响到学习效果。

(3)影响学生的价值观

学生的价值观是逐渐形成的,教师在这里扮演着重要角色。学生的是非曲直还没有统一的标准,这个尺度是需要教师来加以调整的。假如教师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那么又怎能企求学生会形成健康的价值观呢?

二、教师健康心理构建的有效途径

怎样来构建教师的健康心理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学校对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视

我们学校对师德培养相当重视,做到领导提倡,德育工作者献计献策。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以良好的师德修养感染学生、带动学生。具体做法是:

1.提倡正确价值观的建立

首先从方向上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使教师养成献身教育的人生观念,实现奉献自我的价值观。提倡为人师表,执着追求,精益求精,对自己不能低标准和低境界。

2. 举办心理健康讲座

请专家、学者做专题讲座。从理论上使教师对心理健康问题上升到新的高度,并善于讲解案例,联系教学、教育实际,做到深入浅出,深受教师欢迎。

3. 注重教师知识文化的学习

教师的良好心理养成是需要知识文化做后盾的。学校特别重视教师知识文化的学习。首先倡导终身学习理念。其次,提倡教师平时多看书,看有用的书,使教师热爱学习。最后,我们建立公开课评选制度,提高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使教师把自己的所学能够用于自己的教学中,教会学生学习。

4.重视教师心理健康的调节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教师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心理健康问题,我们学校做到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善于沟通,能够用适当的方法加以处理,使其纳入健康发展的轨道,从而给教师以温暖,帮教师解决实际问题,使教师形成健康积极的心理。

(二)教师的自我心理调适

教师的自我心理调适也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自己有了心理调适的主动性,问题的解决才会事半功倍。

1.树立正确、稳定的自我概念

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是一个心理健康教师应具有的重要特征,是预防和减轻心理压力的前提。个体只有树立正确而稳定的自我概念,才能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了解并愉悦地接受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给自己设定高不可攀的目标。

2.正确认识和对待挫折

教师对挫折的看法是自我维护心理健康能力的中心因素。能忍受挫折的打击而保持自身人格完整和心理平衡,是适应能力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犯错,每个人都会有失败的经历。如果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失败就是成功之母。

3.调适情感

(1) 情绪控制。教师在学生面前应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不把挫折感带进教室,更不要发泄在学生身上。情绪控制的方法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从认识上分析造成不良情绪的原因;从情绪本身方面控制可能发生的冲动行为,采用合理或间接手段适当疏导。

(2) 合理宣泄。不良情绪积蓄过多,得不到适当的宣泄,容易造成心身的紧张状态。这种紧张持续时间过长或强度过高,还可能造成心身疾病。因此,教师应该选择合适的时候、合理的方式宣泄自己的情绪。情绪的宣泄可以从“身”、“心”两个方面着手。

总之,健康的教师心理与良好师德的形成关系密切,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师德建设的保障。我们要倡导教师养成健康的心理素质,进而形成良好的师德品质,以人格的魅力感染学生、影响社会,服务于学校,为我们的国家输送更多的合格人才。

教师心理素质 篇4

我们应知道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是包括家长在内的其他人无法比拟的。正因为如此, 教师的教育态度与教育方式对学生的影响是十分明显而深远的。但是, 由于少数教师自身素质不高, 在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上往往存在一定的偏差, 这就会对学生的健康发展造成直接的不良影响。所以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教师首先要心理健康。

“教育者应先受教育”, 这是我们做好心育工作永恒不变的理念。因此, 要使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大面积地科学地卓有成效地开展下去, 必须建设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掌握心理辅导技巧和心理训练方法的教师队伍。对此, 我校采取了如下措施:

(1) 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教师定期参加省、市、县相关部门组织的培训活动;

(2) 建立集体学习和自学相结合的学习策略;掌握先进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

(3) 开展自我评价活动, 教师定期不定期对自己的心理健康现状进行自测, 并不断反思;

(4) 组织全员教师参加市、县举办的心理健康培训活动, 使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和能力不断得到强化。

托班教师必备的心理素质 篇5

托班的孩子初上幼儿园,特别需要老师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如果老师有一个好的心态,将会给孩子们营造一个良好的精神氛围,进而为幼儿良好性格、个性的形成尊定基础。因此,对托班教师就应有更高的心理要求。

一、托班老师要有强烈的责任心

由于托班孩子年龄小,处处需要老师关心和照顾,因此托班老师事务性工作要比幼儿班老师多些,孩子的吃喝拉撒睡都需要老师帮助,这些琐碎的事,老师应视其为自己的责任,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另外老师的责任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使得孩子们很小就受到强烈的责任心的影响这非常有利于孩子们的发展。

二、托班的老师对孩子要热心

托班的孩子什么都不懂,好奇心又很强,所以,他们会没完没了地给老师提问题,老师要耐心地回答每一个孩子的问题,孩子需要帮助时老师都要热心地去帮助,能冷落一个孩子,要让每一个孩子从老师那里得到温暖。

三、托班老师要具备“童心”

老师只有具备“童心”,才能很好地跟孩子沟通与交流,才能拉近孩子与老师之间的距离。托班孩子刚到托儿所这个小社会里,他在这里寻找知音,也在寻求伙伴,老师只有具备了“童心”,才能做孩子的知音和伙伴,使孩子易于接纳。

四、托班老师要有爱心

托班老师要和蔼要可亲,她对孩子的爱更加细腻、动人,要让全体孩子感觉到:老师最爱我!要做到这一点,老师就要尊重每一个孩子,以鼓励和表扬去激励每一个孩子,无论孩子取得了什么样的进步,老师都不要吝啬表扬,要及时地鼓励或亲吻、抱一下孩子,他们会珍视这别致的赞赏的。因此,老师要把爱耕种到每个孩子的心田。

五、托班老师要细心

托班孩子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弱,他们不会说出自己要做的事或自己的心愿,这就需要老师细心地观察孩子。只有这样,才能发现孩子的需要、孩子的异常,如老师在游戏的时候,可以通过孩子的脸色、神态、动作发现异常。托班的老师对全体孩子了如指掌,他们每人心里都有一个“小九九”,如今天哪个孩子吃饭不好,哪个孩子喝水不好,哪个孩子睡觉不好,都逃不过老师的眼睛。

六、托班老师要耐心

前面提到托班工作烦琐、杂碎孩子们像小鸟一样“喳喳喳”地叫个不停,如果托班老师没有耐心是难以应付的。尤其是新生入园的时候,十几个孩子一起哭闹,在这种情况下,老师没有耐心是不行的。

七、托班老师对每个孩子要有信心

老师对每个孩子有信心非常重要要让每个孩子体验到:老师对我有信心。老师要肯定每个孩子都是最优秀的,最惹老师喜爱的,让全体孩子都感到:老师是最关注我的。

八、托班老师还要会情形家长谈心

托班老师还要会与孩子沟通,还要会与家长交流、谈心。老师与家长的沟通,直接影响着家长对孩子在园的看法。老师要善于捕捉孩子在园活动的长处,及时反馈给家长,使家长逐渐感到的自己的孩子是天天进步的,老师对孩子的照顾是细心的,这里特别提醒老师的是:切忌向家长靠状。老师应该清楚,孩子出现错误是很正常的事,不要总向家长讲孩子的错误,这样,会使家长很难堪的。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现状研究 篇6

[关键词]心理健康 教师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素质

[作者简介]么娜(1978-),女,河北唐山人,唐山师范学院教育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和教师心理健康;王颖(1978-),女,河北唐山人,唐山师范学院教育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王志路(1959-),男,内蒙古通辽人,唐山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物理教学。(河北 唐山 063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唐山师范学院青年发展专项课题“小学综合实践课程实施的现状分析和问题——以唐山市为例”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09c16)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3-0077-02

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仅是教师自身的个人问题,它会进一步表现在教师的行为和态度上,进而影响学生及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发展。因此,本文在调查高校教师心理压力状况的基础上,分析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及影响因素,探讨提高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的必要性,并尝试从社会、学校和教师自身三个方面提出改善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的具体方法,力求为维护本地区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提供参考。

一、概念界定及研究方法

心理健康是一种心理功能状态,根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且在个体身体上、心理上以及社会上均能保持最高、最佳的状态,即心里健康不仅指个体社会适应良好,还指身体健康、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简言之,心理健康就是指个体生理和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指教师内部心理状态的平衡及内部心理活动与外部的协调。

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法和问卷调查法。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如表1所示)

教师的心里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职业倦怠、职业适应不良、人际关系问题以及生理和心理疾病等方面。

1 职业倦怠。教育教学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应激情景,教师面对的是正在成长的活生生的个体,在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钻研业务的同时还要处理许多非教学性事务,使得教师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从而导致职业倦怠。根据右表的调查结果显示,66.7%的被调查者感到身心疲惫;近50%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的工作枯燥无味,缺乏创造性;近半数的被调查者感觉工作时不太幸福,缺乏成就感。

2 职业适应不良。职业适应不良是指教师个体与职业环境不能协调一致的一种过程和状态,它会直接影响教师个体的生存与发展。调查结果显示,超过43%的被调查者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的教育变革,超过33%的被调查者不能很好地适应学校外面的世界。在当前情况下,教育思想和观念、教学课程和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日益变革,高校教师无论在知识水平还是教育教学能力亦或教育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存在诸多的不适应,教师的权威地位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使教师感到力不从心。学生家长对子女期望值的日益提高,高校教师来源的日趋多样化,待业教师群的初步形成,加上社会上的一些腐败现象的存在,所有这些因素不仅给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而且与教师原有的传统道德观与价值观形成强烈冲突,造成许多教师严重不适应外部世界的变化和动荡。

3 人际关系问题,良好的人际关系状况是个体心理发展、个性保持健康和保持良好生活状态的重要条件之一。调查数据显示,在遇到困难时近半数的被调查者不能从领导和同事那里得到帮助,超过36%的被调查者认为同事之间关系不够和谐,26.7%的被调查者觉得师生关系不够良好。由于受职业交往面的限制,多数高校教师的社会交往比较少,信息和情感交流不畅,再加上个人性格等因素,因此很容易在人际关系方面出现问题。

4 生理、心理疾病。调查数据显示,46.7%的被调查者认为身体状况影响自己的职业和心理状态,53.3%的被调查教师觉得教学工作给自己的身体带来了负面影响。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和载体,心理健康又是身体健康的条件和保证,二者关系密切,相互影响。个体在心理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冲突、紧张、不良习惯以及负向人格特征等往往会引起生理上的不适。如果不良的情绪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宣泄或者情绪归因不当,就很可能会产生更深层次的心理问题。

(二)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在外界压力和自身心理素质的相互作用之下形成的。高校教师工作本身是一种繁复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其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承受着独特而沉重的压力。教师这个职业本身要求教师在职业活动中扮演着多重角色,每一种角色都要求教师有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都需要教师假以时日和精力才能逐步完成和实现。此外,所有教师在扮演着教育者众多角色的同时也是家庭中的儿女、父母,这种多方位的不同性质的需要、随时转换的角色及职业行为就成为引发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原因。而且教师的工作对象也延缓了教师的心理成熟。高校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师生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心理方面也不例外。作为未成年人向成年过渡阶段的青年,学生的心理其实是很不成熟的,学生表现出来的不成熟也会影响到教师。这使得一些教师虽然年龄很大了,却表现出不成熟的心理状态,有的教师甚至终生都无法具有成熟的心理。

表2的数据显示,26.7%的被调查教师觉得社会期望及媒体的负面影响给自己带来的压力比较大,23.3%的被调查教师则认为压力非常大;教师测试评价方式让43.3%的被调查者感觉压力很大或非常大;30%的被调查者感觉教学科研管理制度带来的压力比较大,10%的认为压力非常大;46.6%的被调查者认为职称评审、聘任给自己带来了比较大或非常大的压力;30%的被调查者在工作能力方面存在比较大的压力;领导及非教学性事务给36.6%的被调查者带来了比较大或非常大的压力;在学生管理和课堂及班级管理方面33.3%的被调查者感受到比较大或非常大的压力;33.3%的被调查者在自我发展方面存在比较大或非常大的压力;33.3%的被调查者人际关系方面存在比较大或非常大的压力。

三、提高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的对策

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影响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社会、学校、教师自身和职业等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职业因素是社会、学校等外界因素在教师职业上的表现。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四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本部分结合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着重从社会、学校和教师个人三个层面探讨提高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的具体方法。

(一)社会层面

政府相关部门应从政策上和经济上对教师的工作给予保障,并加大宣传力度,继续提高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建立教师心理健康干预机制,加强培训,在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同时注重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应多关注教师的常人属性,对教师多一点宽容、理解和尊重。

(二)学校层面

学校管理应以人为本,鼓励教师参与;完善教学工作评价体系,开展校本培训和职业指导,满足教师发展需要;重视教师心理健康,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改善教师工作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运动,创造良好和谐的氛围。

(三)教师个人层面

高校教师应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即深刻地了解自我,并能客观准确地评价自我,积极悦纳自我.有效控制自我;加强自身修养,培养健康乐观的性格,保持健康的身体;正确认识心理健康问题,掌握心理调适方法,增强自我保健意识,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此外,广泛的爱好和良好的工作生活习惯也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有一定的抵御能力和缓解能力。高校教师还应不断增进自身专业知识能力,促进专业化发展,注意锻炼身体,保持身体健康。教育作为人与人之间的生活方式,是整体的存在的,教育意义应当有整体的、完整的理解。教师要形成教育、教学、研究、学习合一的专业生活方式,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与能力,使教师走出平庸,从而不仅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而且具有崇高的学术地位。教师真正理解教育的意义,对教师职业充满自信,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教师心理问题的发生。

提高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素质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事情,还需要社会以及学校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随着人们对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全面,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素质一定会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方方.教师心理健康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丁新胜.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的同顺与反思[J]江西社会科学,2005(9)

[3]张连云从学校管理中谈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平台[J]教学与管理.2007(2)

关注教师良好心理素质的发展 篇7

1. 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

乌申斯基说:“在教育工作中, 一切都应建立在教师人格的基础上。因为只有从教师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反过来就是说, 教师的不良人格或不健康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 并对学生心理产生不良影响。教师工作具有示范性, 教师的言语行为会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教师精深的学问、高尚的品德、友好的态度、浓厚的教学兴趣与热忱、适当的情绪表现、合理的语言表达等特质, 都会为学生所观察、所注意、所模仿。教师行为不当或精神不振, 或不善于调控情绪等, 都会使学生受到感染。由于学生的身心还未发育成熟, 教师的不良心理行为往往给他们的心灵造成伤害, 进而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 在教学环境中, 只有身心健康的教师才能通过教学影响学生, 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学生。

2. 教师的心理健康影响教学工作效率。

我国著名的心理卫生专家陈学诗教授指出:“心理健康的学生, 学习成绩必优于心理不健康者;心理健康的成人, 其工作效率必胜于心理不健康者。”心理健康的教师, 精神会更加饱满, 注意力会更加集中, 工作热忱也会更高, 对学生也会更加关爱。心理健康的教师对学生耐心友好, 能促使学生努力上进, 使学生不仅对教师所授的课程感兴趣, 而且对与课程有关的知识也会热心钻研, 教学效率就大大提高。反之, 一个心理素质较差的教师对学生态度粗暴不友好, 会影响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威信, 影响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也必然影响教学的效果。

二、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1. 社会环境的压力。

长期以来, 社会上存在着行业收入不公平现象。教师这一职业在社会上的地位不是很高。无论是政治地位还是经济待遇与教师的付出都是有差距的。从事教师这一职业, 有时容易出现心理不平衡。特别是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的男性教师, 与其他行业相比往往会有一种自卑和无奈。

2. 工作的压力。

家长望子成龙, 社会、学校对教师的期望很高。对教师工作业绩的评价有其特殊性, 既有来自学校的评价, 又有来自社会的评价。评价的标准主要是升学率, 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学校之间、年级之间、班级之间都存在着竞争, 学生考试成绩好、升学率高意味着教师的水平高, 教学有成效, 教师的声誉、威望和相应的待遇也随之提高。反之, 教师的地位会受到影响。教师是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工作, 这就决定了教师投入到教学中的精力很多, 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也必然比其他工作更大。教育的对象是人, 是正在成长的青少年。面对身心发展还不成熟的教育对象, 面对复杂而又单调的教学工作, 有的教师会出现烦躁不安的情绪, 而且不良情绪不能在学生面前随意宣泄, 这就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3. 人际关系的压力。

教师在学校中所处的人际关系较复杂, 要处理与领导的关系, 与学生的关系, 与学生家长的关系, 教师相互之间的关系, 还有教师与家人之间的关系, 等等。领导对教师工作的评价、态度, 学生家长对教师工作是否理解和支持, 教学中教师间的合作是否愉快, 学生是否懂事, 家长对教师工作是否认同等都会影响到教师的人际关系。教学中的竞争, 教育理念的不同, 个性的不同, 会导致教师间的人际关系紧张。领导的不恰当批评, 学生家长的不信任或指责, 家庭成员的不理解不支持, 等等, 都会使教师有一种无形的人际压力。长期处于人际关系紧张的状态下, 会心情忧伤、烦闷抑郁, 影响心理健康。

4. 教师的个性品质也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性格内向孤僻, 沉郁压抑, 急躁冲动, 固执偏激, 不善人际交往, 自卑等都不利于心理健康, 教师的一些心理问题都是和这些不良的个性分不开的。

三、如何促进教师良好心理素质的发展

教师这一职业的长期性与示范性、创造性与情感性, 以及教育对象 (学生) 的多变性与差异性, 决定了教师工作的复杂性与艰巨性。这必然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心理调节适应能力。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奠基石, 也是教师自身健康生活的指向标, 更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助长剂。因此, 要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首先就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

1. 全社会都要为教师营造一个维护教师职业威望的社会气氛, 创造一个融洽、温馨、积极进取的工作环境, 减轻他们过重的工作负担与心理负荷。

这是因为, 不良的社会环境对教师个人需要的满足、动机的激发与目标的实现关系颇大, 影响深远。因此, 全社会都要树立“尊重教师”的良好氛围, 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尊重教师的劳动, 理解他们的苦衷, 少说气话, 多办实事, 切实解决他们工作与生活中的各种困难, 特别是要减轻他们过重的工作负担与心理负荷。学生要减负, 教师更要减负, 教师的心灵同样需要社会的呵护和慰藉。政府领导尤其是教育行政部门领导, 应启动“教师心理健康工程”, 有条件的地区应成立“教师心理健康指导中心”, 并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工程”。

2. 学校领导要致力于优化校园人际关系, 营造一个融洽和谐的工作环境与心理环境。

学校是教师最经常、最重要、最直接的工作与生活场所, 教师的教育活动主要是在学校中进行的, 学校环境不佳最容易引起教师行为受挫, 产生职业适应不良、职业倦怠、人际关系障碍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因此, 学校领导要深入了解教师的实际需要, 针对教师的不同需要, 要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 增强教师的心理满意度, 使他们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同时, 要通过各种途径提高教师的思想觉悟, 加强师德修养, 帮助教师确立合适的个人目标, 在教师成功或失败时引导他们正确归因, 从而保持心理平衡。

3. 教师要通过自我学习、自我心理调节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1) 热爱教育事业, 悦纳自我是教师心理调节、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的前提。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教师不仅是一个职业, 而且是一个需要甘于奉献的事业。对学生真诚的爱, 既是教师良好心理素质的一种表现, 又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 亲其师, 方能信其道。教师要热爱自己的教育岗位, 所授学科, 不断进取, 不断学习先进科学、先进文化, 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 要给学生一杯水, 自己要做长流水。一个能够自我接纳, 能够善待自我、尊重自我的教师才能更好地理解、接纳和善待学生。

(2) 磨砺意志、塑造性格是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的基本方法。

教学是一种精神消耗, 教师的劳动特点是周期长, 见效慢, 极其复杂而艰巨。教师若没有坚韧的意志和优良的性格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教师的意志品质和性格还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意志品质和性格的形成, 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 也是其个性品质形成的过程, 教师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 以及本人的人格特征、言行举止等对学生施加影响。因此, 教师应该自觉地磨砺意志, 矫正不良性格, 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3) 关注心理健康, 学会自我调节是教师心理素质提高的有效措施。

教师的职业特点需要教师具有稳定的情绪和自控能力。Goleman (1995年) 在他的《心理智力》一书中论述道:“那些能进行心理调节, 即能控制自己的情感并能理解和有效地对待他人的感情的人, 往往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占据优势。”具体方法有:一是合理释放“宣泄法”。通过适当渠道把胸中的郁闷释放出来。当你为一件事所困扰时, 不要闷在心中, 而要把它讲给你所信任的人听。这既可以使情绪得到缓解, 又可以从对方那里得到忠告, 从而更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二是情绪转移法。转换情景, 转移注意, 改变心境。三是暗示微笑法。笑能消除精神和神经的紧张。当你自感情绪欠佳或精神紧张时, 可以和亲朋好友娱乐一番, 讲几句话, 笑上一阵, 利用积极的心理暗示改变心情。四是升华转化法。这是调节情感的最高形式。就是将因为某些挫折或困扰而引起的消极情绪转化为具有社会价值的行动, 将挫折化为动力, 将压抑变为激励, 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教育事业之中, 能使人忘却烦恼, 给自己带来愉悦, 等等。

(4) 提高自我修养, 寻求人格完善是教师心理素质提高的最高追求。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历代的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等, 既是师德的规范, 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特征的体现。教师通过自我学习、自我修养、自我提高, 将规范、准则内化为一种自我的要求, 通过自我修炼充实生活、丰富体验、陶冶情趣、拓宽加厚文化底蕴、完善自己的人生, 成为一个具有丰富的人性和现代文明素养, 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现代人。对于教师自身来说, 教师应该成为自己的创造者, 能思索自己的存在, 并赋予其以独特的意义和方向;要有感受生活意义的能力, 能够主动驱除各种外在的遮蔽, 而体验到自我生存的内在意义, 从而获得主动积极的发展, 不断完善自己, 获得成长, 真正在育人过程中实现育己。

参考文献

[1]王卫红.教师心理素质状况调查与研究[J].心理学, 2003, (1) .

[2]吴惠青.论教师个体的生存方式[J].教育研究, 2003, (6) .

[3]庞丽娟.教师心理健康:关注与促进[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3, (5) .

[4]毛放.浅论中小学教师素养自我提高的“第三条通路[J].全球教育展望, 2003, (1) .

[5]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中学政治教师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 篇8

一、中学思想政治教师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

1. 职业角色与心理角色转换不到位。

学校德育形势和学生身心发展的新变化,要求中学政治老师及时转变自身的理念和定位。但是,有一些老师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很好地做到。他们对自己的工作缺乏职业自豪感,在工作中缺乏热情,缺乏进取心和责任感,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得过且过的心理严重。

2. 心理状态不稳定。

功利化的教育观、高升学率的质量观等使政治教师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许多中学的工资奖金与工作量挂钩,政治课教师多是多班上课,兼跨两头或三头课,作业批改量大,但得到的报酬相对少,很多老师比较抑郁、焦躁、精神不振、情绪不稳定。

3. 自身知行存在脱节现象。

政治课程的特点决定了教师的健康人格对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积极的教育引导作用,但是,有一些政治教师上课讲一套,课后行为却是另外一套,甚至还存在着在课堂上一边向学生宣讲科学的理论,一边又发泄一些对国家、社会、学校不满的不负责的言论的情况。

二、中学政治教师健康心理素质培养策略

1. 社会及政府主管部门要优化中学政治课教学和中学政治教师成长环境。

第一,社会各界要重视中学政治教师对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意义,重视政治教师的价值,继续加大对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投入力度,改善中学思想政治教学气候,提高政治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待遇,努力达到巩固教师专业思想和周围能够增强教师职业满意感的目的。尤其是学生家长要充分认识到中学政治课对孩子的意义,支持与配合政治教师的工作。

第二,政府尤其是教育主管部门要秉着“德育为先”的理念,加大对中学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的指导与督促,采取完善学校的教学评估体系,客观、公正地评价政治教师的工作,从政治学科的特点出发合理确定工作量和报酬等措施,创设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

2. 中学要重视和改善中学政治教师的成长和工作环境。

第一,重视中学政治教学。尽管政治科目在中考和高考中没有语、数、外分值大,但它是中学生健康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主渠道。对于中学生全面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要深刻认识到政治课的重要性,改变政治学科边缘化现象,有意识地强化政治教学的功能和价值,从制度和管理方面为政治教学提供一个公平的环境,同时要为政治教师的成长和工作提供一个较为公平和宽松的环境。

第二,坚持“以人为本”思想,树立民主平等的观念,加强领导民主作风和意识,注重感情投资,营造一种互相尊重、平等相待的宽松心理氛围与和谐的学校环境,使教师置身于其间能有一种安全感,从而舒畅地工作;合理安排教育、教学,同时解除教师对教学工作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具有对教育工作的安全感;有良好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在考核评优和职务晋升中做到公正、公开、公平,使之能成为激励教师积极工作的动力,制定适合本学校、本学科的评价和激励标准;开展各类活动,让教师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集体娱乐活动;多关心教师,使教师努力干好本职工作。

3. 中学政治教师要加强个人修养,提高调谐心理的能力。

第一,合理安排好生活、学习和工作,尽可能使自己得到必要的休息和放松。政治教师要正确处理自己的工作和休息时间安排,不要过多透支自己的健康,要让紧绷的状态稍作放松;还可适当发展一些兴趣爱好,如养花下棋、写作旅游都是有效调节心理压抑的方式;除此之外,适当参加体育运动,把心中的郁闷烦恼连同汗水一并“排泄”出去,这样一方面有助于促进心理健康,另一方面还能分散对焦虑问题的注意力,提高工作效率。

第二,理性分析自身的工作境遇,适当调整自己的期望值。政治教师应正确认识对自身的期望值。自我期望值越高,与现实的冲突越激烈,则产生的压力也越大。因此要理性地分析当前形势下思想政治课相对受冷遇、政治教师相对不被重视的现实,认识到这种现实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深入,文化多元化,以及应试教育影响下的综合产物,面对这种境遇不能埋怨他人,埋怨社会,而是要积极应对,采用更有效的教学方法,投入更多的工作热情。同时,应学会适当降低对自我的期望值,认识到自身现有素质能力状况、学校工作环境和社会发展程度等因素都会对个人的发展程度加以制约,这些因素中很多是自己不可控制的,应当结合个人、学校及社会等现在发展的实际情况及可能趋势为自己设定适当的目标。

第三,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与素质。对政治教师来讲,保持健康的心理,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素质是关键,自身的素质越高,自己所能控制的因素就越多,应对教育教学棘手问题的信心就越大。政治教师应树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观念,通过多种有效途径不断汲取新的专业知识和好的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技能,在实践中反思,在学习中成长。

第四,有自我心理保健意识,掌握矫正技巧,懂得善待自己,学会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当遇到心理问题时,有正确的认识和态度,有意识地解决问题,而不应采取消极或是极端的方式。自觉地通过宣泄、激励、补偿、转移等方式耐心疏导自己的不良情绪以减轻或治疗各种心理问题。

教师心理素质 篇9

一、爱心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基础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 教师首先应学会构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平等、和谐的朋友式关系。所谓育心必须交友, 必须师生共同参与, 既有教师的无话不谈、知而必言, 又有学生无拘无束地谈印象、谈感受、谈疑惑和问题。教师以爱心对待学生, 当学生受到感悟时, 必然以自觉的学习态度来回报教师。正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信其道才愿受其教”。所以说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必定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 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教师一定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 能唤醒爱心, 只有爱心才能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 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但这种情感, 不是装模作样的“平易近人”, 也不是教师对学生居高临下的“感情恩赐”, 甚至不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感情投资”, 而是朋友般平等而真诚的感情。感情当然不能代表教育, 但教育必须充满感情。然而, 有时候师生之间相互的感情并不一定有着明显的直接的“教育功利”目的。如果师生间建立起了感情的良性循环———教师经常想:“这么好的学生, 我怎么能不想方设法地把他们教好呢?”学生经常想:“这么好的老师, 我怎么能不好好听从他的教育呢?”———那么, 我们的教育必定会出现成功的曙光!

二、快乐教育是达成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快乐是一种最佳心理状态, 是个体愉快的心理体验。人有快乐都本能地希望与他人共享。快乐的人具有自信感、自如感, 对人对事有较强的容纳和接受倾向, 容易合群, 容易使人产生亲切感。翻开《论语》, 我们到处都可以看到鲜活跳动的孔子论快乐教育话语。颜回是孔子最欣赏和器重的学生。孔子称赞他“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 在学习中颜回始终处于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 尽管非常贫困, 但其对老师传授知识的领悟和理解能力却是超群的, 出类拔萃的, 完全沉醉于孔子的快乐教育中。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所谓“好之者”可以理解为喜欢学习善于学习的人, “乐之者”可以理解为懂得快乐的人。喜欢学习、善于学习的人其学习效果固然好, 但快乐学习的人, 其学习效果则会更好。这是多么深刻的真知灼见啊!快乐学习对广大求知者又是多么重要啊!又如:“知者乐水, 仁者乐山。知者动, 仁者静。知者乐, 仁者寿。”那些聪明充满仁爱的人, 总是能从大自然中找到快乐, 体验高雅的生活情趣, 懂得拥有快乐, 让身心处于积极状态。人要生存总离不开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 而有志向有理想有追求的读书人, 他们的精神生活, 精神品质总处于积极快乐的状态, 以至于“饭疏食, 饮水, 曲肱而枕之, 乐亦在其中乐”。大教育家孔子的《汉语》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生动地表现了孔子师生之间那种融洽的学习气氛, 以及学生各自不同的志向、个性、尤其是淡泊宁静的情志, 历来为人们所传诵。从孔子师生愉快的对话交谈之中, 学生老师的心思志向、各自不同的修身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主张得以展现, 其中的教与学、取与舍, 明确清晰。学生思维活跃, 学习场面和谐, 其乐融融, 让人羡慕。孔子让学生各抒己见, 谈谈自己的志向, 看似很随意, 而在更深层面上反映的是:孔子的快乐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学生人生的快乐与幸福, 期望整个社会所有人的快乐与幸福。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也主张因材施教, 让学生快乐地学习, 了解游戏娱乐的价值, 不赞成对学生体罚。法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人文主义思想家蒙恬在他的《论对孩子的教育》一文中说, 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先生却手执柳条鞭, 板着可怕的面孔, 强迫他们埋头读书, 这是怎样的做法呀?我要让教室里充满快乐, 洋溢着花神和美惠女神的欢乐。教室是他们收获的地方, 也应该是他们玩乐的地方。

三、教师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职业道德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保证

美国学者所罗门教授说:“在个体人格发展方面, 教师的影响仅次于父母。一个孩子如果拥有甜蜜的家庭, 享有父母的爱, 又得到一个身心健康的教师, 那是无比幸福的。相反, 如果他既不能由父母那边得到足够的关怀与爱护, 又受到情绪不稳定教师的无端困扰, 必将造成许多身心发展的问题。”许多研究表明, 教师的学历、知识水平和学生的成绩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并且年龄越小的学生越容易接受教师语言态度、行为习惯的影响。教师健康的人格特征突出表现在如何对待教育工作, 怎样对待所教的学生。其中, 教师性格特点对学生的影响不能忽视。如果教师经常为不良的情绪所困扰, 就会把烦恼、怨愤迁移到学生身上。如长期患病、婚姻失败、人际关系不和等, 都可能使教师上课无精打采, 一旦工作不如意时, 就大动肝火。所以, 高“情商”的教师首先应善于控制与疏导自己的情绪, 不在不适当的时候对学生生气、发怒。马卡连柯以自身的体会为教师树立了榜样, 他说:“我从来不让自己有忧怨的神情和抑郁的面容。甚至我有不愉快的事情, 我生病了, 我也不在儿童面前表示出来。”

教师不仅是社会文化价值与道德准则的传递者, 同时还是代表和具有这些价值和准则的人。教师对本职工作的兴趣和热情, 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 都对学生起着仿效作用。教师工作一向复杂而繁重, 如果仅仅从经济报酬上看是体现不出它的劳动价值。教师劳动价值充分体现在其具有的社会性。一名教师, 不论他的性格如何, 是否适合做教师, 但他心里自然明白自己在怎样教育学生, 能教到什么程度。教师有普通人所有的一切需要, 包括物质生活需要。但教师特殊的职业决定了教师拥有更多的是无形的责任。那种将教师作为不得已而从之的职业想法, 不喜欢教学, 随意讽刺挖苦, 甚至体罚学生或将商品意识纳入教育行为, 不专心教学, 热衷于有偿家教等, 都有悖于教师职业道德。

总之, 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社会变迁, 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结构。在日趋紧张、竞争激烈的环境里, 人们的生存压力也更大。教师在社会转型时期, 也会为多元道德价值观所困, 也必然会承受职业所带来的各种压力。而只有心理健康、人格健全、职业道德高尚的教师, 才能培养出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学生, 才能以不断的创新精神把素质教育推向深入。

参考文献

[1]赖力行.中国古代文论史.岳麓书社, 2000.11, 第1版:21.

[2]张以文译注.论语.湖南大学出版社, 1989.5, 第1版.

浅谈德育教师应具备的心理素质 篇10

一、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

不论从事何种职业, 要想有成就, 就必须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每一位选择了教师职业的人, 都应该清楚地认识到, 教师职业是一种无私奉献的职业, 是一种清贫的职业, 是一种非常艰辛的职业。“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都反映了教师职业辛勤耕耘, 无私奉献的特点。一个追逐名利的人, 一个追求享乐的人, 是不可能在教师岗位上奉献一生的。教师职业的神圣与崇高就是建立在淡泊名利的基础上。

鲁迅先生说过“教育是根植于爱的。”热爱学生, 是教师必备的职业素养。只有热爱学生, 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学生只有“亲其师”, 才能“信其道”。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告诉教师, 不愿意与老师坦诚相见, 那么, 谈论任何教育总归是可笑的。”如果教育从内心里讨厌学生, 那么最明智的选择就是放弃这个职业, 否则会耽误许多学生。

热爱学生就必须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就要把学生看成与教师是平等的人, 承认学生有独立的人格;尊重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 这样学生才能把心灵打开, 与教师相容;尊重学生就要看到学生的每一点进步, 鼓励学生走向更大的进步。与此相反, 有些教师动不动体罚学生, 这样伤害的不只是学生的身体, 还有学生的心灵。

二、丰富的科学知识

教师职业特点决定, 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科学知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文化科学知识。

现代科学的发展趋势, 是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相结合, 博而不专或专而不博都不能适应现代科学发展需要。多学科之间的相通, 已成为教育发展的趋势。作为教师, 更需要掌握丰富的文化科学知识, 才能胜利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作为一名德育教师必须了解的有: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心理健康。

2. 学科专业知识。

教师全面掌握所任学科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条件, 也是合格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教师对本学科专业知识的掌握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 要熟悉这门学生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了解本学科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发展趋势, 还要掌握本学科的研究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做到高屋建瓴, 厚积薄发, 深入浅出, 左右逢源。

3. 完整的教育理论知识。

教师的工作不是已有知识的简单再生产, 而是促进知识由外在形态向内在形态转化的复杂过程。同样的教材, 不同的教师, 教育效果往往相差甚远。教师不仅需要丰富的知识, 而且需要完整的教育理论知识, 必须了解教育对象, 掌握教育活动的规律。完整的教育理论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

三、全面的教育、教学能力

1. 全面了解学生的能力.

一个将军要想打胜仗必须充分了解敌情, 一个医生要想治好病人必须了解病情, 一个教师要想教好学生就要全面了解学生。要做到全面了解学生, 必须善于观察, 善于总结。

2. 人际交往的能力.

教师的工作就是通过人际交往来开启教育, 教学活动。因此, 教师的人际交往能力直接影响教育, 教学效果。人际交往的能力包括语言表达和运用非语言沟通手段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是指正确运用语言词汇传递信息的能力, 语言在知识信息传递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的语言一定要做到言之有物, 言之有理, 言之有据, 同时要做到清楚, 明白, 连贯流畅, 简明扼要, 深入浅出。

非语言沟通通常是借助手势、体态、表情等非语言沟通方式来进行的。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应尽可能利用自己说话时的语气、语调、面部表情和体态语言来传递关注、关爱, 理解和信任等积极的信息, 从而增进教育的效果。

3. 教育诊断与指导能力。

教育诊断是运用教育诊断和心理诊断的技术与方法, 对学生的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评价, 并找出解决问题方案的过程, 教师只有具备这种能力, 才能有效地帮助那些在学习、生活、交往等方面遇到困难的学生排除干扰, 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使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获得新的发展。

四、良好的性格特征

在教师应具备的良好性格特征中, 最重要的有以下几方面:

1. 坚持真理的坚定信念。

教师作为社会文化的传递者和塑造学生完善人格的工程师, 必须有正义感, 理智和维护真理的坚定信念。这是因为, 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 更重要的是探索真理、讲究科学、维护正义的精神。因此, 在教师在讲台上一定要鲜明的科学态度和维护真理的坚定立场。

2. 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

教师的情绪应该保持一种积极热情、乐观稳定的状态, 这就需要教师具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开朗豁达的良好性格, 对人的宽容精神。教师有自己的情绪, 喜、怒、哀、乐。苏需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育者是一种情绪丰富的人, 他同样强烈地感受着喜悦、忧愁、激动和愤怒。问题在于, 要让儿童感到教师的这些人之常情当中, 包含着正直、有道理”。

3. 持之以恒的精神。

教师心理素质 篇11

【关键词】教师心理素质 学生人格 优化 培养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1-0093-02

中小学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教育。目前中小学都在全面贯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精神,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在众多教育工作者潜心探索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的过程中,纷纷把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于是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而我们在关注诸多心理教育内容、方式的同时,更应注意教师本身这一教育因素对学生所产生的深刻影响。作为一名教师,其心理品质和心理状态是其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如果我们忽视教师这一重要的教育因素,而去寻求其他开展心理教育的途径,其效果会大打折扣。只有发掘出教师自身的教育因素,才能保证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才能真正把心育工作落到实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催生了新课程体系的诞生,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关键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主体是教师,新课程的实施需要通过教师的努力来实现,教师行为变化的速度和程度,决定着新课程的进程和成败,因此新课程为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也为教师的心理素质带来了新的要求。

一、优化教师的心理素质

1.消除影响教师产生不良心理素质的因素

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十分令人担忧,有资料显示,20%~30%的中小学生达不到相应的心理水平或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这一现状要求我们要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予以高度重视。而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学生,为给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健康、宽松的心理空间,教师必须消除自身不良的心理因素。

目前影响教师产生不良心理的因素有很多,如教育体制改革带来的竞争压力、繁重的教学任务、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断提出的新要求、教学内容改革提出的挑战等。诸如此类的各种压力都向教师集中。一些教师产生紧张、焦虑、烦躁、恐惧、忧郁等非健康的心理,教师的心态失去应有的平衡。若以这种失衡的心态和消极的心理作用于学生,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只能成为空谈。因此,要养护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消除影响教师产生不良心理的因素至关重要。

2.提高和维护教师的良好心理素质

作为一名教师,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用积极乐观的情绪、宽容豁达的心态、健康高尚的人格对学生施加正面影响,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心理和完整人格的形成。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优化教师的心理素质:

(1)注意科学用脑和用脑卫生。教师劳动的对象单一,劳动重复性较高,时间长了会造成倦怠。刻板的学习和工作方式,会使大脑很快由兴奋转入抑制,活动效率降低,如果人们注意适时转换工作内容和方式,那么,原先处于抑制状态的脑细胞便能兴奋起来,使活动的效率提高,科学用脑,还要善于抓住提高大脑工作效率的最佳时间,合理地安排学习和工作。

(2)正确对待紧张。教师扮演的是为人师表的角色,这种职业的神圣感在客观上迫使教师不得不掩盖自己的喜怒哀乐;家长的望子成龙和学校的以升学率论英雄也对教师形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长期如此就易产生焦虑感和挫折感。另一方面,青少年学生正处在一个身心发展变化强烈的时期,其言行随时都可能给教师的教育工作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和紧张,这就要求每位教师都能够正确对待生活和工作中可能发生的紧张事件,增强适应紧张能力,避免影响到自己的心理健康。

(3)建立稳固的社会支持系统。研究表明,社会支持水平和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成正相关,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稳固的社会支持系统,首先要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与领导、同事多沟通交流,与亲人、朋友和睦相处,以取得他们的支持和谅解;其次要妥善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会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同时被学生接纳也会使教师感到心情愉悦,得到一种人际关系上的成就感。

(4)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学会自我调整。教师要学会调整心态的技术,就必须学习一些心理健康知识,这样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教育,同时也可以运用有关的知识对自己的心理进行自我调节,使自己成为具有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良好的意志品质的新型教师。

(5)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加强自我保健。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教师要多参加有益的休闲和文娱体育活动,保持一种良好的身体状态。

二、教师良好心理素质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影响

现代学校教育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就是强调学生完整人格的塑造和培养,人格品质的形成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先天的遗传,但主要还是通过后天的环境影响和教育熏陶逐渐形成的,学校教育在学生人格的培养过程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而学校对学生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教师来实施的,而其中良好心理素质的教师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1.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人格教育环境

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教师是学生人格的榜样,同时亦能正确对待学生的缺点和错误,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尊重每個学生的独立人格,保护每个学生的自尊心,以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2.有助于学生自我构建健全的人格

青少年学生由于生理和心理的特点,自我意识在这一时期有较快的发展。优秀的教师能通过耐心细致的教育引导,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帮助学生不断强化积极的自我意识,充分认识自我的价值;充分发挥他们的独立性和主动性,积极参与社会交往,将教育要求内化为自身的愿望,自觉地培养自己的良好人格,做人格发展的主人。

3.有助于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的培养

优良的心理品质是学生形成健康人格的心理基础,因此要努力发展学生的各种心理机能,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有着良好心理素质的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会授以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记忆方法、认知方法和认知策略,有助于学生形成优良的认知品质;其次,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高尚的人生目标,形成正确的人格动机,学生的情感与远大的志向相结合,能够产生显著的激励作用,有利于学生积极的情绪情感品质的形成;再次,提高学生全面地分析事物,深刻地认识事物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挫折,创设适度环境磨练学生的意志,以提高心理承受力。

实践表明,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学生的健全人格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句话,在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各种良好的心理品质紧密地融为一体,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心理品质不仅可以使教师成功地完成教育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各个教育阶段所要求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品质。知识和技能是学生在未来生活道路上谋生的资本,而健全的人格则是他们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因此,教师不仅应注重个人文化素质和业务水平的提高,而且应注重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李文静.教师心理素质对学生的影响[J].教育探索,2003(2)

2 鞠慧卿.良好的教师心理素质对学生的影响[J].教育探索,2003(9)

3 刘晓明、王丽荣.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心理素质的优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5(1)

4 马勇琼.青少年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J].社科纵横,2004(4)

5 王峰、徐冬爱.提高教师心理素质缓解教师职业压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14)

教师心理素质 篇12

青少年素质包括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科学技术业务素质和个性心理素质。其中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是最基本的素质。没有健康的身心, 任何其他素质都是不可能形成的。

从有关部门大量的测试调研中发现, 学生心理问题有诸多表现: (1) 学习上的厌烦心理。有许多孩子甚至由一开始的厌学到弃学。 (2) 焦虑心理。父母期望值过高, 孩子常因达不到预期目标而产生情绪上的焦虑和焦急。 (3) 自卑心理。一些成绩差的同学对前途感到迷茫, 从而产生自卑。 (4) 攀比心理。生活上同学间互相攀比, 若吃穿不够档次、不够名牌则认为有失自己的面子。 (5) 养成了一些不好的习惯, 一时较难纠正。

二、我的一些针对性做法

针对以上学生心理问题, 我认为作为班主任, 理所当然应充当学生的保健医生。

有些同学进入高中以来, 由于课程难度增加, 学习负担加重, 学习兴趣降低, 产生厌学情绪。我就及时劝导他们应摆正“我要学”和“要我学”的关系 (这也符合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非指导教学模式) , 使同学们逐步理解读好书是为了增长知识, 为以后走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而不是为完成父母、老师的任务。这些同学如果思想能够理清, 在学习上就能变被动为主动, 学习的劲头也会增强。针对这部分同学的焦虑心理, 我首先表示理解。我常以自己为例, 父母给我起名为清华, 就是期望我能在中学毕业以后进入这所全国一流的高等学府, 可是由于种种主观、客观的原因, 我最后并未能如愿以偿。但这并不表明我完全无用, 会令父母大失所望、伤心欲绝。相反, 我现在在教书育人这个岗位上同样能为社会、家庭做出自己的贡献, 施展自己的才华、抱负, 谱写自己的事业曲。

由于高中阶段是按中考成绩录取的, 许多人在经历初中阶段跨入深圳实验学校这所国家级示范重点高中以后, 产生了自卑心理。他们发现自己由原来初中阶段老师眼中的尖子学生、重点苗子变成了现实生活中不是那么显眼, 老师并不十分看重, 同学们瞧不太起的中等甚至偏差生。于是, 他们就逐渐变得自卑, 对前途感到十分迷茫。由于我自己来自农村, 由农村的尖子生到城市的差生, 所以对这种体会较深。于是, 我帮助同学们正确地认识自己目前的处境并分析造成现今阶段情况的原因。同时, 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加以称赞、表扬, 逐步恢复他们的自信。正如前苏联心理学家、教育家列·符·赞科夫所说:“要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

针对学生在生活上 (如在吃穿住行等方面) 的攀比心理, 我首先在班上表态:“有攀比, 才会有提高。”一下子就贴近了这部分同学的心理, 然后我讲述自己以前从农村刚到城市的情况, 让学生明白要想达到自己的目的, 必须通过自身的努力才行。同时又利用班会时间开展了“应在哪些方面讲究攀比”“若在生活上攀比而学习成绩下降会不会是最有面子的人?”等问题的讨论。通过同学们的踊跃发言以及我的正确引导, 同学们都能认同自己现在好好学习, 将来走入社会后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为自己创造财富, 提高物质生活水平是最有面子、最风光的事。

针对有些学生养成习惯不太好, 一时较难纠正这个缺点, 我采取了个别处理, 分别对待的方式。如我发现班级的林某在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 且很喜欢讲话, 干扰旁边的同学上课, 多名任课教师批评他, 可是效果不好。我通过家访, 从他父母那里得知由于父母是双职工, 小时候没有人带他, 他没有人交流就经常自言自语, 逐渐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知道了事实真相后, 我就安排一个学习成绩很好、长相漂亮又较为泼辣的女生和他同座, 叫这位女生帮助他改正身上的毛病。高二的学生年龄都已经有十六七岁了, 都懂得害羞, 尤其是在异性面前, 更是想保留自己的尊严。一开始, 林某还是会在上课时讲与课堂无关的话, 可是, 只要他一张嘴, 同座的女生就提醒他, 希望他不要影响自己上课。久而久之, 他上课讲无聊话的次数越来越少了, 我及时在班会上对其进行了表扬, 于是, 他学习的兴趣也被激发出来。由于他上课的注意力集中了, 课堂效果越来越好, 他的考试成绩有所提高, 他的学习兴趣也越来越高。

三、总结及反思

当前, 解决好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 重视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已迫在眉睫。我担任班主任工作以来, 由于能针对性地、及时地采取一些措施, 运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及人格魅力, 所带的班级均能以良好的班风、学风而受到学校、年级及家长们的称赞。

上一篇:代理国库下一篇:行政决策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