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积极心理(共12篇)
教师积极心理 篇1
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始于20世纪60年代, 在人本主义思潮以及人类潜能开发思想的影响下, 研究者开始研究快乐、幸福、满意、士气等积极的心理课题。Seligman等[1]于2000年正式提出“积极心理学”的概念, 指明积极心理学的作用在于“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发展, 帮助人们走向幸福, 使儿童健康成长, 使家庭幸福美满, 使员工心情舒畅, 使公众称心如意”。
积极心理学的发展使个人发展模式逐渐从缺陷模式过渡到资源模式。优势资源的个人发展学说认为, 向杰出发展并不是通过改进弱点在起作用, 而是构建优势在起作用, 这并不是说要忽视弱点, 而是应正视弱点, 对弱点进行管理, 使其达到可接受的绩效水平。Buckingham等[2]认为, 人们变得杰出是因为自己逐渐懂得他们独特的长处与才能模式, 并且学着怎样把这些优点与才能应用到工作与生活的具体情景中, 进而能减少挫折感, 增加自我效能感。
积极心理资源发展模式的转变对职业健康与教育实践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受此影响, 传统的压力及倦怠的研究也发生了重要的改变, 倦怠的概念被它的相反面——积极的工作热忱和敬业度所扩展[3]。
1 教师工作倦怠
职业倦怠指由于工作需要而长期持续付出情感, 由于在与他人相互作用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矛盾冲突而产生的挫折感加剧, 最终导致他们在情绪和行为等方面表现出的机能失调现象。教师就是这一现象的高发人群之一[4,5]。
Maslach等在该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提出的职业倦怠三维度模型也得到了最为广泛的应用和验证[6]。这3个维度分别是情绪衰竭、人格解体和低个人成就感。情绪衰竭是个体对压力的评估, 表现为个体情绪和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 工作热情完全丧失;人格解体是个体对他人的评估, 表现为个体以消极否定、麻木不仁的态度对待服务对象;低个人成就感是个体对自我的评估, 表现为个体对自己工作的意义与价值的评价降低。教师的努力和教学策略有时无法克服与工作相关的压力来源, 长期累积结果, 就产生了所谓的工作疲乏。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 是教师伴随于长时期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教师工作倦怠指教师因个人因素、工作情境和其他因素的影响, 使其对所从事的教学工作无法达成自我、他人和工作机构的要求, 因而产生情绪、生理、行为的症状, 不但影响专业功能的发挥, 而且使教师产生负向改变的现象。
2 教师积极心理资源的核心内容
教师积极心理资源涉及那些能使个体和社会成功的因素, 可以对教师成功的生活与职业作出贡献, 主要包括信心/自我效能、希望、乐观、主观幸福感、情绪智力以及复原力等[7]。
自我效能/自信, 是对自我信念的强度, 决定了其拥有的抱负, 可以付出多大努力在特定任务上, 以及面对困难与挫折时能够坚持多久。一项对114个类似研究进行元分析的结果发现, 自我效能与工作绩效的相关度为0.38[8]。
希望, 是对于目标能够实现的所有认知, 是一种目标导向的认知过程。不仅是指对个人目标可能达到的决心, 还包括对达成目标途径的信念。希望由两大因素决定, 即路径和意志力。路径指达成目标的方法、策略或能力, 高希望者通常能有效地找到或产生多种完成目标的途径。意志力指追求目标的动机或信念, 是达成目标的心理能量, 这种能量可促使个体不断地前进。即当个体遭遇挫折时, 能通过信念坚持解决问题的决心, 使个体具备达成目标的勇气及信心。
乐观, 是对未来的一种因果归因或是一种预期。没有乐观, 即使是生命中成功的事情, 也很少会被内化或被认为是可靠的。悲观者通常把成功事件看作是幸运的, 是因为别人的帮助或者是环境的因素导致的。这些是外部的 (不受他们的控制) 、暂时的 (偶然的一次) 和特别的情境 (不会是未来普遍化的情景) 的原因, 阻止了他们从成功中学习和建立经验优势 (自我效能发展的必要条件) 以及取得动力和控制的感觉 (希望发展的必要条件) 。理想的乐观类型应该是现实的和灵活的。现实主义的乐观不会采取极端措施去为不喜爱的选择找理由, 排除个人的责任;灵活主义的乐观允许人们使用不同的解释方式, 将乐观看成是对自身情境类型的适应[9]。
情绪智力, 也称情商, 是认识、控制自己及他人的情绪, 并用以指导自身的思想和行动的能力, 属于社会智力的一部分。情绪智力是管理情绪刺激的能力, 也是了解他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并能妥善地处理人际关系与冲突的能力。包括自我知觉、自律、自我激励、同理心、社会技巧5种能力。研究发现, 情绪商数和情绪能力与个体在工作上能否取得成功关系密切, 其影响是智力 (IQ) 的2倍。情绪智力会深深影响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家庭和谐及工作效率[10]。
复原力, 是指具有从逆境、不确定、失败以及某些无法抗拒的变革 (如责任的增加) 中复原的能力。个人复原力则是指个人所具有的一种能力, 在面对生命中种种艰困的处境时, 依然能够表现良好、坚持下去, 这是种潜在的能包含抗拒逆境与正向建构未来的能力。有复原力的人不仅不会被挫折击倒, 还可以在挫折和困难中茁壮成长, 并且在复原的过程中找到他们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复原力有3个基本特征:第一是接受并战胜现实的能力, 第二是在危难时刻寻找生活真谛的能力, 第三是随机应变想出解决办法的能力。心理学研究发现, 一个人的复原力强弱比教育、经验和培训更能决定他的成败[11]。
3 教师积极心理资源的开发
林崇德等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 开展了一系列教师素质的培养及训练研究,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宋凤宁等[12]对教师心理研究的回顾显示了我国教师心理研究的大致发展状况, 指出教师素质不仅是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 同时还是对教师自身发展有直接影响的因素的综合。本文结合积极心理学和积极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成果, 对教师积极心理资源的培训与开发提出建议。
3.1 自我效能的开发
自我效能可通过4种信息来源进行开发, 按重要性排序:第一, 过去的成就与表现。这种信息来源具有很强的影响力, 因为它是以个人熟悉的经验为基础。成功的经验会提高期望, 而反复的失败则会减弱期望。第二, 别人的经验。即根据他人成功或失败的经验反过来判断自己的能力, 从而影响自我效能的形成。第三, 言语说服。通过他人的言语说服, 人们更容易相信自己能够成功应付那些过去曾经令他们手足无措的事件;但是如果说服未提供具体的成功经验, 其产生的效能可能弱于个人成功经验的影响力。第四, 生理和心理唤醒。紧张或充满压力的情况通常会引起生理和心理上的唤醒, 这个因素能有效影响个人自我效能的评价。因此, 生理和心理唤醒是另一个提供自我效能信息的来源, 会影响在紧张或压力情况下自我效能的形成[13]。
3.2 希望的开发
希望开发训练的基本原理是强化目标、动力和途径, 并注重清晰的角色沟通。具体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行:第一, 确定具体的、富于挑战性的、可衡量的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 并将其分解为容易管理和实现的阶段分目标, 会较容易达成, 易获得阶段性成功以及成功的直接经验。第二, 通过员工参与和授权提升希望实现的动力。参与和授权可以增强员工把握自身及单位的现在和未来发展的感受, 而且当管理者在显示出对员工的信心并把他们看成是“就要成功”的人才时, 可以大幅度提高其希望实现的动力及意志力。第三, 形成多条可供选择的目标持续达成的途径及与目标相对应的行动计划来提升“准备状态”。利用内心演练, 想象重要的即将发生的事件, 预料可能出现的障碍, 对意外情况进行假定分析, 探讨应对计划的选择, 从而增强处理障碍的准备状态。在一个易变的不确定时代, 扩充选择的途径, 使之更开放、更高效。第四, 提高意志力, 通过明确而清晰的途径形成对现实认识的初步框架, 即使障碍出现, 也会更激发克服困难的持久力, 不会因暂时的困难而放弃。第五, 鼓励享受迈向目标的过程中所获得的乐趣, 而不仅仅关注最终的结果。第六, 具备处理特定状况的技能, 即在最初实现目标的途径不可行或没有成效时, 能确定在什么时间, 选择哪种备选途径来实现目标, 对方案的规划和培训有助于这种技能的建立。第七, 学会当遭遇不可克服的目标障碍时, 知道在什么时间, 怎样对目标进行再设定, 以避免陷入错误希望的陷阱。
3.3 乐观的开发
乐观的开发训练遵循具体的指南, 如面临挑战时确定战胜自我的信念, 评价信念的准确性 (鼓励学员发现错误的信念。在这个过程中, 可以选择那些破坏性最小的引发错误信念的诱因以便减少自责, 对诱因进行客观的推断, 并对该信念的结果进行评价) ;一旦当原本有机能障碍的信念被打破时, 用更具建设性和准确的信念取而代之。开发的方法包括:第一, 对过去宽容。学会再次制订计划以及接受过去的失败和挫折, 原谅自己的错误, 从而不再受挫折。第二, 正确评价现在。感谢和满足于他们当前生活成功的方面, 包括那些他们可以控制和不可控制的东西。第三, 为将来寻找机会。未来和难以确定的事可以被看作是成长和改进的机会, 并且以一种积极、愉快的、自信的态度拥抱未来。
3.4 情绪智力的开发
在提高情绪智力的培训中, 要求承认人的正常心理情绪反应, 学会宽容他人、善待自己。对于自己来说, 就是知觉自己的情绪, 表达自己的情绪, 接受自己的情绪, 控制自己的极端情绪。对于他人来说, 就是知觉他人的情绪, 接受他人的情绪, 影响他人情绪的能力。同时计划、激发和管理自己与他人的行动, 以达到自我实现和人际关系的良性发展。通常情绪智力的培训包含情绪的觉察分辨、理解、推理、判断、表达、反省、激励、调整8项, 通过准备、训练、改变与维持、评估变化四环节完成。为提高情绪智力, 教育组织还可以积极采纳以下支持性策略:第一, 建立情绪智力与工作需求间的联系。人们不是需要好工作, 而是需要感觉好的工作。只有感觉好的工作才能发挥最大绩效, 实现最大潜能。第二, 提供足够的专项培训基金。第三, 建立自我管理的工作团队, 开发具有开发性、创造性、宽容性的工作环境。第四, 制定高品质的计划以提高企业参与者的信心。第五, 选择具备高情绪智力的领导来带动工作计划的完成。
3.5 复原力的开发
复原力的发展与建立可以在危机与逆境的事前、事中和事后3个时段, 复原力包括组织复原力和个人复原力。
教育组织的复原力可以从制定关注风险战略、关注资产战略、关注过程战略三个方面来发展。关注风险战略, 指强调减少风险和紧张刺激, 避免可能的坏结果。例如, 教育组织通过提供健康津贴、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和员工补助, 以减少诸如健康、压力、疲惫、酒瘾和烟瘾之类的心理和生理风险性的可能性。关注资产战略, 指在降低风险的同时, 教育组织进行积极心理资源的战略开发, 增强那些可以提高成功结果的资源。关注过程战略, 指加强教育组织适应系统动力的能力。例如, 通过战略计划和组织学习可以灵活、快捷、有效地利用其物力和人力资源来适应新情况, 以增强教育组织应对危机的准备状态。
教师个人的复原能力可以在组织系统中, 藉由集体的力量, 彼此协助, 创造组织与工作者双赢的环境。在教师个人复原力的开发过程中, 社会性支持网络与无条件的接纳、发现生命的意义、社交技巧与解决问题的技能、自尊及幽默感、理性思维、积极情绪的培养这6个环节成为建立复原力的有效工具。学校还可以通过人力资源培训和员工援助计划 (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s, EAPs) 帮助当事人自主自救、打断幻想、停止等待、离开造成伤害的病原体, 在伤痛中及时清醒, 镇静地面对现实, 在伤痕中建构正面的生活秩序。
关键词:疲劳,精神卫生,卫生资源,全体教工, 院校
教师积极心理 篇2
《积极心理学与教师心理调适》,这是一本教会我们学习生活的好书。在我以前接触的心理学知识中,都是一些关于负面事物的研究比如说,抑郁,心理变态,精神分裂等等。弄得我一直以为心理学就是和这些负面的东西打交道,所以我对心理学印象不大好。直到接触了这本书,它说的是人性中积极的东西,我一直认为对于我们一般人来说了解积极的事物远比关心那些消极事物有用,所以我对这本书很好奇。只有研究积极的东西,为我所用才有助于我们的心理健康,如果我们心理出现问题,也只有学习那些积极的东西才有助于解决问题。
积极心理学,顾名思义就是以积极的、建设性的心态,去认识世界、发现规律,进而去掌握规律来改造世界。正如专家所言,它与其说是门科学,毋宁说是一场运动,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积极而又富于建设性的态度。就像中国人常说的,凡事要往好里想。当然,是严谨的,具有很高的操作性。就教育方式而言,在传统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所产生的教育其实就是一种与积极思想所相背的模式,是一种以悲观和否定的态度去进行的教育的方式。就像在传统的家庭教育环境中,习惯性的否定及惩罚教育,无形中就影响到儿童积极健全人格的形成,挫伤了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对儿童的发展就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无法更好的促进儿童的成长。比如,如果父母悲观,孩子通常也具有悲观的性格。或者产生消极、孤僻、偏激等方面的问题,同时还不能很好的发掘身上的潜在能力。
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应对普通人如何在良好的条件下更好地发展、生活,具有天赋的人如何使其潜能得到充分地发挥等方面进行研究。因此,就可以去尊重学生,深入理解人的成长所需要的条件和环境,充分发掘人的潜力、潜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有积极的心理特征去面对生活。
教师积极心理 篇3
【关键词】教师 心理健康 工作积极性
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最直接也最有效的当属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维护教师心理健康,塑造教师高尚的人格。因为教师健康的心理状态、良好的心理素质及其体现在外的人格魅力,对于完成教育教学工作,对于学生成长的影响是相当深远的。如果教师的心理问题不解决好,那么不仅会影响教师本人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发展,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影响到教学质量,影响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要在满足教师基本需要的基础上,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从而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一、提高待遇,解决困难,满足教师的基本需求
教师的工作性质决定了物质利益不是教师的最大追求,但要讲奉献也要先求生存。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绩效工资后,教师的工资水平已有了较大提高,生活状况也得以改善,但教师是人不是神,教师也有生理需要,也同样面对柴米油盐酱醋茶,也同样面对生老病养,占有必要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是教师维持自身的生存,并不断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所必需的。学校管理者首先要理解和体谅教师们的难处,真诚的关心他们,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提高教师的福利,热心帮助教师解决生活上的困难,让教师无后顾之忧,使教师从精神上得到慰藉,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二、专业引领,促进发展,远离教师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存在很多行业之中,现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现象,它特别容易发生在工作重复性强、工作压力大的行业中。教师职业所带来的公众压力多于其他行业,所以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职业倦怠也严重影响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工作效果,制约着教师的成长和学校的发展。
要克服职业倦怠,首先要从维护教师心理健康入手。要让教师以良好的心态看待世界,引导教师以积极的态度融入环境,发现工作的乐趣。其次就是要让教师走上研究这条路,学校要牢固树立“科研兴校,以研促教”的意识,要营造良好的教育研究氛围,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对教师开展培训,组织进行继续教育学习,更新知识,学习先进教育教学理论等,激励教师开展研究,在研究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研究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升专业素养,使教师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以德育德,为人师表,提升教师职业认同
职业认同是指一个人对其所从事的职业在内心里认为它有意义、有价值,并能够从中找到乐趣。教师职业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是一种用生命感动生命,用心灵去浇灌心灵,用人格塑造人格的职业。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自己工作价值的认同,将促使他认识到自己的工作能给他人和社会带来价值,促使他积极地把自己对教育的想法付诸实践,从而更加积极地工作。
要提升教师的职业认同,除必要的专业发展外,更重要的还是职业道德的修养,因为“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长期以来,我们十分注重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树立了许多师德典范,着力建设一支有献身教育的职业理想、有追求卓越的职业精神、有诲人不倦的职业操守的新时代教师队伍。
四、以人为本,科学评价,获得教育工作的自尊
教师评价制度的优劣,不仅仅是看能不能区别教师工作成绩的好坏,还要看能不能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是否有利于学校教师团体的健康和谐发展,是否有利于教师通过考核体验到自我價值的存在,是否有利于教师通过评价获得最起码的自尊。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把教师当作主人看待,尊重、理解教师,关心、善待每一位教师,是激励和发挥教师工作热情和积极性的关键所在,也是管理者管理工作成败之所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为人师表”的社会期望和教师强烈的自尊心,促使教师必须严于律己,控制自己的情绪,他们不仅希望得到学生的认可,更希望得到领导的肯定,具有被理解和被尊重的强烈渴望。
五、文体活动,身心愉悦,享受健康快乐的生活
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社会对于教师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在家长普遍重视孩子教育的今天,教师这一职业越发显得神圣,教师成了道义的化身。然而,由于长年过重的工作压力,过高的社会家庭期望值,以及舆论的求全责备,使他们的身心疲惫不堪。在重压之下,他们对自身健康也无暇顾及,以至于小病拖成大病,急性病转为慢性病,最终疾病缠身。
国内外的诸多统计数据表明,教师的身心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在繁重的工作中能保持身心健康的教师为数不多,带病坚持上班似乎成了优秀教师的职业特征。好身体是良好心理的物质基础,如果一名教师没有健康合格的体魄,如何能胜任繁重的教学工作?如果我们教师队伍的整体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我们的教育事业又如何能健康发展?为此,学校管理者要真正重视教师的身心健康,从事适当的体力劳动,坚持体育锻炼可以预防疾病、增强体质,这些都是维护身心健康的好方法。
总之,只有维护好教师的心理健康,才能促进教师自身教育工作健康地发展,才能有效地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从而更出色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推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斌华.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2]何瑛.主观幸福感概论[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04).
[3]肖川.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
教师积极心理 篇4
关键词:幼儿教师,积极心理资本,开发策略,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要想实现生活得美好幸福的目的,为此,积极心理资本的开发,已经逐渐成为超越经济资本、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的新力量。幼儿教师是对幼儿身心发展施加影响的职业群体,其心理资本作为一种积极的心理取向,势必会对幼儿教师的职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本研究将关注点放在幼儿教师心理资本的开发策略上,试图为幼儿教师积极心理资本的构建和发展提供可供借鉴的理论和现实依据。
一、增强幼儿教师的自我效能感
幼儿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主要体现在教育实践工作中能够拥有把握教育规律、高效完成教学任务及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自信。寻求多方面地增强幼儿教师自我效能感的途径是建立其积极心理资本的首要任务。
(一)发掘自身的优势资源
已有研究表明,通过坚持不懈获得的优胜经验和学习能力能形成强烈而持久的信心[1]。对幼儿教师而言,个体的优胜经验则特指其经过多年学习掌握的、成为幼儿教师所必需的优势特长、个性特征或相关经历。具体来讲,幼儿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还要掌握艺体专业技能和敬业乐业的专业素养。随着自身教育经验的积累和丰富,幼儿教师在其专业能力、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等方面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但其势必会呈现出数量和质量上的差异。幼儿教师可结合自身专业领域的优势特点,发现和进一步挖掘专业优势资源,关注在专业化过程中所取得的收获,为自身积极心理资本的建立提供量的积累和质的保证。
(二)寻求多方的心理支持
心理学研究表明,令人尊敬、有能力的个体通过说服他人抓住他们所得到的,从而帮助雇员形成作为心理资本的信心[2]。在幼儿教育中,幼儿教师的教育对象是3-6岁身心尚未发育成熟的学前儿童,除此之外,还要面对幼儿家长群体。因此,幼儿教师应主动向学校业务领导沟通工作,这有助于寻求积极的心理与社会支持。此外,幼儿教师还需与幼儿家长主动建立长久的沟通和联系,不仅使家长了解幼儿的发展状况,同时也要加强家长对幼儿教师工作的了解,进而获得更多的理解、信任与支持。这将成为幼儿教师自我效能感建立与增强的可持续动力。
二、提升幼儿教师的希望水平
希望被看作是以成功感为基础的、富有正向积极作用的心理状态,其高低直接影响幼儿教师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的成就动机,以及其职业发展过程中职业成就感的体验[3]。
(一)建立职业愿景,确定职业发展规划
个人职业愿景的确立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必要职能,这不仅有利于个人职业成就感的体验,也能够促进组织的长效管理[4]。对幼儿教师来说,其职业愿景的建立既要以自身的职业发展现状为出发点,又要基于对幼儿的喜爱和幼儿教育事业的热衷;既要考虑长远的职业发展规划,又要立足于当下可实现的职业目标。因此,幼儿教师在建立职业愿景的过程中,要根据自身的职业兴趣、发展需求和优势特点来综合考量未来的发展方向,如技能型专业岗位或是事务性管理岗位。
(二)细化规划目标,确保其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幼儿教师还需要确立“如何做”的战术。这需要幼儿教师将其职业发展规划细化为阶段性、易于管理的发展目标,并以时间或事件为单位来衡量其目标的达成效果。同时,这些目标的设定要保证其现实的可行和便于操作。如“入职一年后,在小班的语言教学领域能够设计并组织特色的教学活动”;“一个学期内,能够独立进行说课和评课”等。这些目标的具体化将有效降低幼儿教育工作中任务完成的难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为幼儿教师的职业发展提升希望的水平。
(三)及时修正目标,调整其合理性和进阶性
幼儿教师实现阶段性目标的过程,也是对目标不断的修正过程[5]。在工作中,幼儿教师由于受其自身专业发展水平、兴趣需要和教育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难免会在目标达成的过程中受到阻碍和挑战,降低其希望水平。这就要求幼儿教师能够根据现实发展状况评估目标的难度水平,并对已有目标作出适时的再设定,进而保证目标的合理性和阶段的达成效果。这有利于维持幼儿教师现有的希望水平。
(四)关注积极事件,善于发现过程中的乐趣
幼儿教师在追求职业发展的同时,不应仅关注目标结果的达成效果,更应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发现教育乐趣和收获,从中获得积极的心理支持。如在实现阶段性目标“掌握各个年龄段幼儿语言领域的教学技巧”的过程中,幼儿教师在多次教学环节中发现了小班幼儿对于图画的细节更加感兴趣,由此便可以根据其特点设计阅读活动。这一过程虽然并未直接指向目标的达成,但收获到了利于教学和了解幼儿的机会,积累了关于教学的积极心理资本。
三、培养幼儿教师的乐观态度
培养幼儿教师的乐观态度,有利于其建立积极的心理资本,缓解其职业发展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倦怠感。
(一)树立战胜自我的信念
信念是个体情感、认知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定不移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幼儿教师在专业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发展的瓶颈或停滞状态,此时坚定且积极的自我信念将有助于幼儿教师保持乐观的态度来面对问题,并可以在信念的引导和支持下弱化问题本身带来的发展阻碍,从而帮助幼儿教师更加关注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评估信念的准确性
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不断动态变化的过程,随着幼儿教师对自身发展的评估以及外界教育环境等主、客观因素变化的影响,幼儿教师在职业发展起初阶段所设定的职业信念可能会随之发生偏离,此时,幼儿教师需要重新针对其自身的发展状况,结合职业优势和个性特征等对其职业信念进行评估和调整。这样一来,原有信念下所感受到的困惑并未阻碍其专业发展,而是经过重新考量评估了原有信念的准确性,有助于其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三)适时进行信念替代
当原有信念被重新评估并被打破时,则需要用更具建设性和准确性的信念来进行替代。当幼儿教师评估“未来做一个优秀的业务园长”这一信念并发现其与当下自身的专业发展并不相符时,则需要在客观评估自身专业优势的前提下确立另一个更具现实意义的职业信念,如“未来成为一名优秀的教研主管”。在重新评估过程中,幼儿教师利用其客观的自我分析和正向的乐观态度,完成了积极心理资本的积累过程。
四、发展幼儿教师的韧性程度
韧性也称恢复力,是衡量个体遭遇挫折和失败后重新进行心理调适、恢复建设力的心理能力。因此,幼儿教师的韧性程度作为衡量其抗压能力的重要指标构成了其积极心理资本的有效组成部分。
(一)避开消极且负面的想法
在职业发展的过程中,幼儿教师在面对困境时需要有效地避开影响其职业发展的消极且负面的想法,这也是养成其积极乐观态度的前提条件。幼儿教师应善于采取内因和外因相结合、适时采用外归因的方法来衡量所遇到的困境,这不仅能够适当地避免困境所带来的挫败感,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其抗压的韧性程度。
(二)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当遇到阻碍职业发展的困境时,除了要合理归因、避开消极想法以外,还需要进一步积极地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与途径。对于幼儿教师来说,不论是专业技能的掌握,还是专业理论的运用,都应不断地在教育实践中进行学习与完善。只有保持积极的心态,并主动寻求解决问题、提升专业成长的途径,才能发展幼儿教师在困境中的韧性程度,进而为幼儿教师积极心理资本的建立提供有效的保证。
参考文献
[1][2]叶红春.如何发展运用积极心理资本[J].中国人力资源,103-104.
[3]付立菲,张阔.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与学习倦怠状况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1):1356-1358.
[4]何志芳.高校教师积极心理资本的开发策略探讨[J].科技信息,2013(01):24-25.
教师积极心理 篇5
牌头镇中工会关注教师心理健康培养积极心态
日前,牌头镇中工会积极开展“关注教师心理健康”为主题的校本培训活动,同时积极向教师提出优先参加心理学C证培训,以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压力的来源趋向多元化,通过心理培训能够让教师如何正确面对压力,通过积极改变以适应压力环境获得学习与成长。
牌头镇中工会通过培训让教师了解到压力是有着帮助自身充分挖掘潜力及激发个人采取积极行动的正向作用的,学校教育工会专门邀请像黄飞宙老师等在市内外知名心理专家讲解学生喜欢的教师行为,希望大家优化教育教学行为,促进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品质的形成。学校工会主席王忠海老师同时希望全体教师能够做一个积极主动的人,培养积极心态,享受幸福人生。(通讯员张卓)
教师积极心理 篇6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能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其与传统心理学不同,它强调对心理生活中积极因素的研究,如主观幸福感、美德、力量等,而不是把重心放在消极、障碍、病态心理方面的探讨。其基本路径具体有三个基本点:积极情绪、积极人格特质和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为了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使积极心理学理念融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我们需要通过积极情绪、积极人格特质和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这三方面的培养来获得幸福。将积极心理学引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建立一种幸福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使学生的心理发展自发地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进而从心理健康教育中体验到主观快乐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解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困惑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积极情绪的培养
积极情绪主要探讨人类的满意度、快乐感、幸福感、乐观和忠诚。积极情绪的培养就是指培养能激发个体产生接近性行为或行为倾向的情绪。积极心理学认为,加强教育过程中的情感体验,特别是积极的情感体验,使教育对象的身体和心灵处于最佳状态,从而创造有利于培养以前被传统主流心理学遗忘的人的乐观、希望、自尊、自信、追求幸福等方面的良好性格和积极素质。其方法有如下几点:1.心理健康教育由解决问题入手转为积极情绪渗透;2.心理健康教育由说教为主转为健康积极情绪培养;3.心理健康教育从重视理论建构转为注重实践模式探索。以培养积极的自我认同感为例,其目的就是让学生能把自己看作是积极的人,能在自己的人生大舞台上担当有用的角色。学校的老师可以帮助学生取得学业成功,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
二、积极人格特质的培养
积极人格特质主要探讨人类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创造力、人际交往能力等。人格培育包含个体的道德社会化过程,即个体将特定社会所认可的道德准则和规范转化为自己的内心信念,并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有效实施这些标准化的过程。积极心理学在人格培育中具有很大的优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积极心理刺激内在需求和动力,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体的精神,从而激发人们不断增强和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主体不仅包括各种智力因素,还包括各种非智力因素,而积极心理则是促进人的非智力因素,如高尚的情感、坚强的意志等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其次,积极心理是个性培养的重要方式。个性代表了多样性,代表了美,代表了活力,代表了自由……多样化的个性是人类社会中最美丽的事物。以培养积极的价值观为例,学校可发起性格运动。确定常见的性格特征以及每一种性格的用语,并印制海报挂在学校的每一个角落,并且每天在校园通讯网络中宣讲每周一个的性格单词及其确切含义。教师与学生讨论这些性格特点,以及如何在学校运用这些性格特点。同时,教师观察学生,并且在学校的颁奖大会上通过向学生颁发奖状,来认可学生的性格表现。
三、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的培养
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主要探讨人类的美德、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和家庭责任等方面。积极心理学既包含了个体的培养目标,也兼顾了群体和社会的培养目标。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的培养是建立民主的社会制度体系、有效健全的家庭功能和自由探索的环境及积极和谐的社会团体,为个体积极特征的培养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资源,促进人们的幸福感,使人类实现完美充实的生活创造条件。包括如何培养个体承担社会责任,培养更好的公民特征,如责任感、教养、利他、礼貌、和谐、宽容和工作道德。以培养美德为例,学校要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和潜能,使学生用自己的优势和美德建立自尊和自信。每个学生或多或少都会有美德,关键是我们要学生自己去发现,积极寻找自己和他人的优点和长处,学会用自己的美德与优势去积极生活,让学生对自己、对生活充满希望和乐观,有人生目标,体验成功和成长的快乐与价值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控制环境的意识。引导学生关爱自己、热爱生活、关心他人,学会接纳他人和自我接纳,使学生可以充满希望的面对挫折,具有面对逆境的抗压能力。教育学生无私、善良、遵守社会规范、接纳社会、热爱集体、积极对待社会问题、融入社会生活、學习体验幸福生活。只要将目光锁定在学生的积极面,就会发现每个学生都是充满活力的个体,对未来充满希望。以赞美的方式告诉每一位同学,让他们带着美德和优势去生活、学习,这可能会成为每一位学生一生享用的财富。
参考文献:
[1]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曹新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反思与积极心理学取向[J].教师教育研究,2006(3).
教师积极心理 篇7
一段时间以来, 各种媒介上经常会充斥着有关大学生各种不端行为 (如炫富、坑爹、杀人和自杀等事件, 影响较大的有药家鑫等) 的案例, 这使得人们不得不对大学生这个群体产生忧虑, 并反思中国教育的深层次问题。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院士在复旦105周年校庆前夕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大学精神虚脱, 才子加流氓将贻害社会” (中国青年报, 2010年06月22日) , 他指出, 现在的大学精神变得虚脱, 不再真正崇尚学术、崇尚真理, 大学精神虚脱的主要表现是功利主义导向, 就是教师的教学和人才培养演变为一个根本目的, 就是为了学生考试过关和找到好工作, 这使得大学教育越来越偏离教育的本质, 对此, 教师的责任重大。因此, 探究教师在培育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上的作用具有及其重要的价值, 本文将予以梳理。
二、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对个体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发端于积极心理学思潮的兴起。积极心理学的形成以Seligman (2000年) 发表的《积极心理学导论》为标志, 是本世纪一种新的理论观点, Seligman在1998年美国心理学年会上提出:“20世纪心理学研究的一个主要缺憾就是对人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重视不够”。重视“补短”, 忽视“取长”的倾向依然存在, 具体表现为消极行为的研究多于积极行为;应激和燃尽现象的研究多于克服压力的研究;低效率、功能障碍的研究多于优势和心理能力的研究等 (Seligman, 2002) 。人们把这场以重视人的积极心理体验、人格特征与力量的心理学价值回归的研究与实践活动统称为积极心理学运动 (Positive Psychological Movement, PPM) , 也引发了我们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关注。
从2000年开始, 随着西方积极心理学思想在我国的广泛传播, 越来越多的教育研究者开始从积极心理品质的角度展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但多数研究显得非常零散, 系统研究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不多。有研究者探讨了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在预防网络成瘾中的作用, 其研究仅仅以成就动机、内控性和目标感三个变量来衡量积极心理品质 (张高产, 2005) , 这可能会影响研究的结果。李自维对积极品质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研究分析 (李自维, 2009) 。其研究结果表明, 大学生在人际维度 (即人性与爱) 、情感维度 (即正直与勇气) 上自评最高, 而在节制维度 (即自我管理与谦逊) 、认知维度 (即知识与智慧) 上自评最低。相关研究表明, 积极心理品质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的, 在临床心理学领域, 有学者提出了设计环境因素以唤起人们的积极行为, 通过个体控制环境行为的技巧等方法, 以帮助人们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 (Follette etc., 2003)
一些学者对积极心理品质的概念和构成进行了探讨 (孟万金, 2008;Alan Carr, 2008) 。Peterson&Seligman (2008) 在研究心理品质中指出, 个体品质是一种优秀的个性特质, 与道德相联系, 主要包括正义、勇气、智慧、仁慈、节制和卓越。因为这些良好品质具有积极力量, 所以这些积极人格特征也成为积极心理学研究取向。钱同舟 (2008) 认为, 积极心理品质包括高兴、兴趣、自豪和爱等, 是一种比较持久、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积极的主观体验, 如幸福感、满意感、快乐感, 可以建构未来的乐观主义态度和对生活的忠诚。还有学者开发出了具体的积极心理品质测量量表, 对积极心理品质的构成进行了研究, 如官群、孟万金等 (2009) 借鉴了Seligman等学者的相关研究, 如“价值在行动 (Values in Action, VIA) ”、“VIA-Youth (24项积极人格问卷儿童版) ”项目组的理论架构和测量工具 (Peterson, Seligman, 2004;Park, Peterson, 2006) , 根据有关学者 (Shane J.Lopez, 2006) 关于积极心理品质进行内容分析后的归纳和总结, 再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实际国情, 创造性地编制了《中国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后又根据相关学者 (VIA-Youth, Park&Peteson et al., 2006) 编制的VIA-Adult (积极人格特质问卷-成人版) , 编制出了中国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测量量表 (孟万金、官群, 2009) 。
三、教师行为是影响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因素
教师行为是影响学生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 最初的研究是探讨教师行为是教师人格与特性的一个潜在的客观结果 (张建琼, 2005) , 而教学行为是教师行为的主要表现。最早从Kratz (1896年) 开始, 研究者根据对优秀教师品质的调查结果, 制定出有关教师品质量表, 作为改进教师行为和师资培养的参考和依据 (Boyce, 1915;Charters&Waples, 1929;Barr, 1930;Hart, 1936;Witty, 1940;Travers et al., 1951) 。这些研究关注教师教学行为如何影响学生学习, 一般是将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成果相联系, 被学者称为“过程-成果法” (Process-Product Approach, Gage, 1963) 。从上世纪中期开始, 学者们开始发现, 教师本人的教学观念在解释教师行为的相关研究结果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因此就必须了解教师对教学过程以及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角色等看法 (高凌飚, 王晶, 2003) 。Brown (2002) 通过对8位接受过探究教学培训的教师进行研究后发现, 大部分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其教学观念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一般是教学行为落后于教学观念。还有学者通过相关研究后认为, 83%的教师无论在其教学观念还是教学行为上, 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的 (Sherri ect., 2002) 。国内的学者也展开了大量有关教师教学行为的研究。如顾泠沅等人凭借课堂这个载体, 通过对课堂观察和深入的反思, 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 从而提升教师专业发展 (顾泠沅等, 2003) 。还有学者开展了教师观察行为研究, 让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提高观察教育现象的能力, 使教师能理性地评价课堂、接近学生、理解学生, 从而更好地领悟教学和教学过程, 最终发展和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 (林正范等, 2006) 。
有研究者从心理学角度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本质和结果进行了研究。马会梅认为, 认识教师教学行为可以借鉴心理学, 尤其是元认知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等研究成果, 这些成果为教师教学行为的存在和实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从而也为我们进一步认识教师教学行为的发展及其规律做出了重要贡献。从人本主义心理学角度对教师教学行为进行研究符合人类的认识活动的规律。教学要讲究情知交融。在教学过程中离不开认知操作系统和情意系统的共同参与协作。认知操作系统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等因素, 是进行正常教学活动的前提和保证;而情意系统包括兴趣、意志、情感、性格、动机等因素则是教学活动的动力, 情意系统对教学活动起着催化和调控的作用。因此, 教师教学时一定要讲究情知交融 (马会梅, 2007) 。正因为教学行为的实施是一个情景交融的过程, 因此教师的行为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有研究者认为, 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最为重要的渠道, 教师的心理状态在教学行为中表露无疑。教师的教学态度、师生关系等都在教学行为中有直接的表现, 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直接的影响。因此,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教师的教学行为是一个重要的切入点 (张海英, 2007) 。
四、述评
综观上述研究可以看出, 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对其个人和社会具有很大作用, 教师的教学行为可以改善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进而改善教学结果和学生成长。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被赋予“传道授业解惑”的伟大历史使命。作为教育工作实践者的高校教师, 他们的行为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等重要职能的实现。如何培养合格的“天子骄子”, 承担起建设国家的重任, 而不只是像培训机构一样只培养知识技能, 是大学教育应该思考的, 学生心理品质的提升不仅是学校心理教育所关注的, 更是要通过每个教师的日常行为来共同实施。
这是一个信息经济时代, 同时也是一个转型的时代, 使得每个人面临着不断的挑战和压力, 这也使得关注心理问题成为当前高校必须重视的问题, 但是目前高校教师的评价体系更多是以科研为导向的, 这导致我们的教学更多的是传授式的和关系松散的, 大学生甚至对上课的教师没有任何印象, 又何谈“传道授业解惑”。有很多发生在身边的悲剧是可以避免的, 如果我们的制度导向使老师在课堂上不仅仅是肤浅的传授和仅仅作为过客, 如果多一点点人文关怀, 使我们的教学“有血有肉”, 那么也许有些学生不至于走到无法挽回的一步。因此构建基于积极心理品质提升的教师行为模式非常有必要, 这不仅对教育理论是一种提升, 而且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要:最近几年来, 大学生中不断涌现的心理问题引起了社会和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 探讨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成为大学生健康教育的新思路。本文论述了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及教师行为的研究现状, 分析认为, 教师在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中会起到积极作用, 并提出了建立基于积极心理品质提升的教师行为模式。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品质,教师行为,大学生,述评
参考文献
[1]Seligman, M.Authentic Happiness[M].New York:Free Press, 2002.
[2]孟万金.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 2008, (5) :41-45.
教师积极心理 篇8
一、积极心理学及其基本思想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和人类社会医治自己身体和心灵的需要,心理学演变成具有矫治和修补功能的 “类医学”,主要是治疗人的精神和心理疾病。
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马丁·赛利格曼是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他在、 1998年提出 “积极心理学” 的概念, 指出心理学不应该只研究人类的弱点和问题,而应该同时关注人类的美德和优势,并开创了积极心理学运动。积极心理学最基本的假设就是,人们的美好和卓越,与疾病、混乱和悲痛同样都是真实存在的。积极心理学呼吁心理学不仅要关注疾病,也要关注人的力量; 不仅要修复损坏的地方,也要努力构筑生命中美好的东西; 不仅要致力于治疗抑郁痛苦的创伤,也要致力于帮助健康的人们实现人生的价值。
积极心理学的基本思想是以人类幸福为主旨,关注人类的优秀品质和潜能。其研究的重点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是积极情绪体验,探讨人类的幸福感、满意感、快乐感,建构对未来的乐观主义态度和对生活的忠诚。其次是积极的人格特质,积极心理学主要提供积极的心理特征,如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 积极看待世界的方法、创造的勇气、积极的人际关系、审美体验、宽容和智慧灵性等。最后是积极组织系统,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怎样建立积极的社会、家庭和学校等系统,从而使人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最充分的幸福。积极心理学的贡献为普通人构建幸福人生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教师专业成长的内涵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以教师个人成长为导向,以专业化或成熟为目标,以教师知识、技能、信念、态度、情意等专业素质提高为内容的教师个体专业内在动态持续的终生发展过程,教师个体的主体性在此过程中得以充分发挥,人生价值得以最大限度的实现。中职学校的教师理想的素质结构描述如下: 1知识结构: 掌握坚实的专业理论和知识,掌握胜任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的知识,还要特别掌握与技能型人才的职业实践和工作过程有直接联系的职业工作知识。2能力结构: 拥有较广的职业实践能力和职场工作经验,具有对学生职业发展提供指导的能力,具有符合职业教育规律和中职学校学生特点的职业教育和管理能力,能够按照职业能力学习的规律正确分析、评价、设计和实施职业教育教学过程,能够正确分析所在专业领域的职业活动和工作过程,具有职业导向的课程开发、职业能力培养所需实训教具和器材的研制等应用性教育科研能力。3人格结构: 具有教书育人精神和敬业精神等基本的教师职业道德,理解学生成才的多样性,能够平等对待和尊重每一位学生,促进学生的多样性发展,热爱教育和学生,具有较高的职业认同感和成就感。
理想的中职教师的素质结构就是一个成熟教师的标准,是教师不断追求的目标,而追求的过程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不断持续发展的个体,是学习者、合作者和研究者,强调中职教师的主体性参与和自主性发展。中职教师必须由内心萌发自主发展的愿望和心态,积极心理学关于积极情绪体验和人格特质的理论,可以帮助中职教师厘清专业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帮助教师树立起自信,发现自己的优势和潜能,并通过相关的训练强化自身优势,从而获得专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同时,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帮助中职学校创建科学、民主的教师管理文化,为中职学校培养专业化教师队伍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三、中职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
调查显示,中职教师的整体素质达到了中职学校对其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人格结构的要求,基本胜任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但各项素质尚待进一步提高。在中职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中,职业工作知识和教育教学知识相对薄弱。教师教育与管理学生的能力普遍存在着与当前中职学校学生的特点和需要不相适应的问题。中职教师能力发展很不均衡,普遍欠缺的能力主要是教学组织管理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具体而言,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组织能力与学生的需求和特点不相适应,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普遍较弱。中职教师的人格结构状况中教育情感和教育价值观存在某些不足或偏差。对职业的认同感偏低,教师的教育价值观存在一定的偏差,需要尽快树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科学的学生观和教育观。
中职教师专业发展较慢的原因在于: 一是专业发展目标不明。中职学校没有来自升学的压力,没有来自上级主管部门严格考评的压力,学校很少有系统的政策支持和引导教师的专业发展, 指导教师设计生涯规划。二是专业发展的动力不足。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偏低,社会对中职教师的认可度不高。同时,大部分学生学习基础差、行为习惯差,让教师工作压力增大。由此使大量的中职教师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感,对自己的职业不认同,丧失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三是专业发展的信心不够。中职教师来源渠道多样,有的来自企业,有的来自综合性院校,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等基本常识,在组织教学、思想教育等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自信。上述原因严重影响了中职教师的主观幸福感和教师的专业成长,从而严重影响了对中职学生的培养。
四、积极心理学对中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
1. 突出中职教师的自主发展,构建积极的人格特质
突出自主发展,就是教师能够具有发展自己的内在动力、意愿和信心。因此必须首先具有感受积极情绪的能力。 有愉快感受的情绪就是积极情绪。
积极心理学家提出积极情绪的 “扩展- 建构”理论,认为积极的情绪体验可以扩展即时的思维和行动范畴,构建持久的个人资源,从而改变人并产生螺旋式上升,进一步深化积极的情绪体验。因此,积极情绪不仅能够反映个人幸福,而且有助于个人的成长与发展。
中职教师素质的提升是一个主动作为的过程,教师能够自己把控环境和挑战。面对学生难教难管的问题时,教师必须充满自信和勇气,看到学生成才的多样性特点,用积极的情绪看待学生和影响学生,并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设计能力和课堂组织能力。当面对职业工作知识和教育教学知识不足的问题时,克服恐惧和焦虑的心理,直面问题,利用各种途径自学钻研。
中职教师在处理与领导、同事、学生的关系时,需要感受别人的积极情绪,同时化解负面情绪。对于已达到的与他人的关系表示满意,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愿意并且有能力提供帮助,对于他人给予的帮助表达感谢,拥有感恩之心,对于他人的缺点有包容和宽恕之心,长期保持快乐愉悦的心情。中职教师只要做到改变思维方式,坚持使用双赢思维,换位思考,移情聆听,接受不同的意见,判断和尊重差异,取长补短,那么无论是与同事的交往还是与学生的交往都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其次是提升中职教师积极的人格特质。特质反映了个体机能上的基本特征,决定个体行为上的规律性或一致性。积极心理学家将具有积极适应功能的人格特质称为人格优势,其中代表个体人格中最为突出的积极特征被称为显著优势。积极心理学提炼出人类本性中的六大美德,即智慧、勇气、仁慈、正义、节制与超越。塞利格曼指出,这六大美德分别对应个体人格中的24种优势,这些具体的人格优势是个体获得美德的途径。积极心理学认为优势与天赋的区别在于天赋是天生的,是不可培养的,而优势是可以培养的。每一个人都有很多优势,中职教师可以筛选出自己最为突出的优势,训练强化自己的优势,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和品格,同时会提升教师感知积极情绪的能力,从而强化教师的人格优势。
2. 突出激励和信任,构建高效能的教师管理文化
教师的教育工作是在一定的学校管理环境下开展的,教师管理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影响着教师对教育工作的感受和行为选择。从积极心理学角度来讲,在学校里要营造以信任为基础的教师管理文化,最大限度地激发和唤醒教师内在的潜能和积极性。一是中职学校要为教师提供展现自我的交流平台。中职学校考虑到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建设对促进教师交流有利的健身休闲的场所,成立相关的教师兴趣团体,组织教师走出校门到企业或其他的兄弟学校交流学习,增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开阔眼界,引导教师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术追求,让教师感受到自己生活在一个充满安全感和被重视被尊重的环境之中。二是建设多元科学的评价机制。考核评价政策是指挥棒,好的政策能够激发教师的上进心和集体荣誉感。 中职学校要改变传统的 “非好即差” 的评价机制,更多地从正面肯定教师的进步,弘扬积极向上的正气,鼓励教师专业发展,为教师发展提供好的宽松的环境。出台支持和鼓励教师参与教研教改的政策,对教师的成绩给予及时的表彰和肯定。三是营造专家治校的氛围。 学校专业建设、办学定位、发展规划等涉及学校发展的大事情更多的让教师参与,倾听教师的意见,特别是在专业发展上有所成就,有所收获的专家,应该拥有更多的学校发展方面的话语权和选择权。信赖能够使人产生创造力,一方面,教师会感受到自己被接纳和承认, 从而获得安全感,以及对自身能力、价值的确信和认可。另一方面,教师会感受到发展的自由,为他们在教育工作中进行创造性的实践提供了可能,这有助于教师创造力的发展。信任能够促使教师的创造力、价值感、效能感的提升,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自身教育幸福体验也能够增强。学校管理者的责任就是创造这样的氛围和环境。
摘要:积极心理学是二十世纪末期在西方兴起的心理学思潮,重点研究人的美德和优势。本文在分析中职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之上,探讨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突出教师的自主发展和激励与信任的文化建设,提升其专业发展水平。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专业发展,中职教师
参考文献
[1](美)克里斯托弗·彼得森.积极心理学[M].徐红译.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
教师积极心理 篇9
一、加强教师师德建设
学校非常重视师德师风建设, 长期以来, 学校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师德师风建设, 不断提升教师的师德修养。确立了以“树蕙情怀”为主题的师德教育系列活动, 先后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了相关政策法规, 先进人物事迹, 开展了青年教师师德演讲活动, 签订师德承诺书, 举办了“明师德、正师风、精师能、铸师魂”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师德师风建设活动, 促进每位教师扎扎实实落实爱生理念, 做到以爱生为本, 爱岗敬业, 优化师德品质, 提高师资整体素质。经过不懈的努力, 学校拥有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 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赢得了家长和社会的信赖和好评。
二、关注教师课堂成长
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 多年来, 我们专注于“一年入门、三年过关、五年成才”的青年教师培养模式, 通过每一节课的磨砺, 通过一个个课堂的观摩, 帮助青年教师熟悉教学环节, 提高对教材的把握能力, 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同时, 在深入进行新课改的过程中, 不论是常态课, 还是比赛课、观摩课, 学校始终以“解读教材”为抓手, 以“体验式”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为方向, 促进教师研读课标、钻研教材, 从而打造精品课堂。
多年来, 学校坚持“师徒帮教课”的传统。通过师徒结对帮教, 学校让业务能力强的老教师“手把手”的指导青年教师, 加强业务交流, 协助青年教师早日成长为优秀教师。目前, 一大批青年教师已经茁壮成长起来, 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
“家长开放课”也是学校关注教师课堂提升的一个有效途径。家长开放课安排了教师授课和家长座谈两个环节, 除了能把学生在课堂上生动真实的学习过程、思维过程呈现于家长的面前之外, 还能让每一位授课老师和家长面对面交流, 让家长了解到学生在校的表现, 熟悉学生的学习情况, 以便更好地配合学校教育学生, 使家校合作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师也在这一过程中, 提高了教育教学水平。
三、提升教师教科研水平
首先是关于课题研究指导方面的培训, 通过这些培训, 老师们对课题的神秘感及畏难情绪逐步减少, 而对课题研究的认识越来越清晰, 兴趣越来越浓厚, 并且在课题研究的知识和操作层面, 都学到了不少东西。
其次, 以学校的省级规划课题《运用积极心理学提升教师职业激情的研究》为切入点, 针对教师的职业倦怠, 聘请资深的心理咨询师为老师们开展心理课堂。通过这些心理课堂, 向老师们逐步渗透积极心理理念, 帮助他们缓解精神压力, 将工作状态调整到最佳。由此老师们的职业激情被再次唤起。
第三, 定期组织教师进行教科研方面的经验汇报, 以交流思想、提升业务。其中, 小到教研组内部的交流, 大到全校老师之间的教科研工作亮点交流, 点面结合, 内容丰富。这些校本培训很好地为老师们提供了在实践中、在身边、在岗位上学习的平台。
四、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
为了提高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学校除了在教师专业成长上对教师严格要求外, 还在增强体魄, 提高审美、感受生活等方面, 制定各种计划、开展各种活动。其中包括一年一度的教职工趣味体育比赛, 如拔河活动、呼啦圈比赛、跳绳比赛、登山比赛, 结合传统节日举办的包饺子比赛等, 同时学校还开设了瑜伽班、插花艺术班、葫芦丝班等, 在提高教师审美情趣、个人修养的同时, 也为他们提供了在工作中享受生活的平台。这些活动发展了老师们的业余爱好, 也增强了老师们的职业激情, 促进了校园的稳定和谐, 提升了学校的品质建设。
五、聆听教师的教育情怀
学校管理没有定律, 贵在得法、得体、得当。比起制度化、精细化的刚性管理, 人性化、人格化的柔性管理更容易收获良好的效果。实施人性化、人格化管理, 不光能给教师的专业成长增添动力, 还能给学校的发展注入活力。基于此, 学校积极开展班主任论坛活动, 倾听班主任老师的教育心声, 为他们排忧解难;还组织退休教师开展座谈会, 在回忆往昔的同时了解老教师对学校的期许;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 向全体教师发放了调查问卷, 征求教师对学校管理方方面面的意见和建议。丰富多彩的活动的开展, 不光能让更多的教师体验到专业成长的快乐, 更为学校的发展添加动力支持。
教师积极心理 篇10
一、对“人类灵魂工程师”隐喻的思考———好奇探索者
1951年, 《人民日报》在社论中提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个论断在我国经久不衰。“人类灵魂工程师”的隐喻, 把教师的形象塑造得无比高大且神圣。这个隐喻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及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对人的隐喻不谋而合。在行为主义者看来, 人是机器。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则将人脑与计算机进行类比。这两种隐喻表述上和意义有很大的不同, 但不可否认的是, 这两种隐喻很难避免还原论和机械论之嫌, 它们都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意志、情感的作用。
在积极心理学的视角下, “人类灵魂工程师”隐喻存在着两个还需深思的问题。一方面, 学生在受教育前, 是一块块没有生命、任人摆布的钢铁, 在受教育时, 过于强调统一性, 试图按照一个固定的模子去塑造各不相同的学生, 以致把各具风格的学生塑造成千人一面[2]。另一方面,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多元价值评价社会。“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美誉在很大程度上伤害了师生之间的关系, 伤害了教师和家长之间的关系, 伤害了教师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因为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 从事的是一项非常高尚的事业, 他们教书育人, 不仅重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 而且必须注重学生的心灵发展, 实现对学生灵魂的塑造。这就需要他们有厚重的学识和高贵的道德品质。事实上, 就教师本人来说, 他们也不过是很普通的平凡人。他们也有自己的需求、自己的软弱和不足为外人道的艰辛。因此这样的教师在师生互动、教师和家长互动、教师和社会互动的时候, 也可能会犯错, 也可能做出一些不符合“人类灵魂工程师”称谓的不那么高尚的行为。学生、家长、社会在“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论断下对教师言行和德性期望值是非常高的, 而那些不符合“人类灵魂工程师”称谓的错误和不那么高尚的行为很容易使教师和学生、家长、社会对立起来。与此同时, 很多教师在“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论断下, 麻痹和陶醉了很多年, 在学生面前, 他们就是权威, 他们有权利对学生的一切行为进行道德评判, 这可能导致师生关系紧张, 不利于教师自己的成长, 不利于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
因此从这两个方面来讲, 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的隐喻, 在当今信息爆炸、价值多元的社会里, 实际上是不利于学生和教师两方面的成长的, 不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看, 人本身是存在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这和把看成机械、计算机和钢筋水泥的人有着本质的区别。对于教师来讲, 他们的任务就是去发现和发掘学生身上具有的那些与生俱来的仍然未显现出来的善的力量, 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良好的生活。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 教师应该具有一个新的隐喻身份———好奇探索者。他们应该像一个充满好奇心的孩子一样把自己的学生作为一块瑰宝去探索, 用充满惊喜的眼神积极关注自己的学生。
二、对蜡烛隐喻的思考———成长的树木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对教师的另一隐喻。这种比喻刻画出教师工作的艰辛与奉献精神, 是教师奉献精神的一种真实写照[3]。很显然, 作为蜡烛的教师是需要无私奉献的, 是需要燃烧自己、甘于牺牲, 用自己的生命消失为代价去照亮学生的生命。在这里它否认了教师作为独立人自身所拥有的价值和尊严。“假如把牺牲性的行为看成是只对别人有意义而对自己毫无意义的行为, 这恰恰意味着自己只不过是一件工具而不是一个显示着人的价值的人, 如果一个人自身是无价值的人, 那么他所做的牺牲也就成为无道德价值的贡献”[4]。教师首先要肯定自己是作为独立的自由人的存在, 其次才是一名教师。作为一名普通教师, 他需要维护生而为人的权利和义务, 有责任使自己生活的幸福而美好, 而不是像蜡烛一样凄凉而悲壮, 在成就别人的人生的时候, 也要成就自己。
在经济社会, 一味“蜡烛论”是不利于教师的自身成长的。存在主义先驱克尔凯郭尔这样描述禁欲主义者———他们行为处事总是按照某种原则和规定, 然而这种标准并不能内化于内心, 内心总是饱受冲突和煎熬, 因此他们是矛盾和痛苦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蜡烛论”下的教师就是这样的禁欲主义者。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看, 生理和安全的需要是人最基本的需要, 只有在满足这二者的时候, 人才能向前更好地发展。这二者告诉我们, 解决教师的生活和工资方面的困难问题, 保障教师的物质待遇, 是教师成长和获得主观幸福的底线。教师也需要享受物质, 他无需为了一个理想人格去做一个禁欲主义者, 保持自己的清心寡欲, 成就无价值的道德贡献。
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教师不应该是燃烧的蜡烛, 成全了别人, 而牺牲了自己。相反教师在整个教学生涯, 应该是先成长自己, 再去帮助学生自我成长。教师作为一份职业, 首先, 它为教师生存提供了一份保障, 满足了教师的某些生理和安全的需要;其次, 在日新月异的当今社会, 为满足学生日益增加的求知需要, 它要求教师保持终生学习的习惯;最后, 在学校环境中, 教师可以获得爱与归属感和被尊敬感, 他也可能一定程度经历自我实现的高峰体验, 例如被学生认可、评比职称等。上述三个方面无不体现教师作为一份单纯的工作, 它能促进教师本人不断地向前发展。因此, 蜡烛论这一以牺牲为价值向导的隐喻不符合现在教师形象, 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应该是一个逐渐成长的树木, 一方面成长了自己, 另一方面不断扩大树荫, 为学生的成长创设良好的环境。教师应该从“燃烧自己, 照亮别人”的悲剧人生走向“教师与学生相互照亮”的幸福人生[5]。
三、对园丁隐喻的思考———护林人
“桃李满天下”是关于教师的另一隐喻———教师即园丁。有园丁, 就会对应有“种子、萌芽、生长、开花、结果”等词语。从这些词语的释义上看, 教师的“园丁”隐喻在某种程度上符合积极心理学的一些思想和主张。作为“种子”的学生, 他们已具备了萌芽的胚胎和自然生长的潜能。这就肯定了学生内在固有的一些积极的、善的力量, 肯定了教育以这些积极力量为出发点, 实现对学生的栽培。同时, 作为“辛勤园丁”的教师, 通过浇水施肥、培土, 为学生的成长创设一种良好环境。
既然是栽培, 就必然会产生另一些词汇, 比如“选种、除杂草、修枝、规划”等。以上词汇都显出了园丁对自然的对抗, 对秩序的追求, 对本性的漠视。这些无一不体现教师的自大, 以及教师对学生的极度不信任和操控。这正是积极心理学所诟病的。卢梭曾这样批评教师的“园丁论”:“作为园丁的教师必须把人像花园中的树木那样, 照他喜爱的样子弄得歪歪扭扭。”[6]从这个侧面来讲, “园丁论”和“人类灵魂工程师论”有异曲同工之处, 那就是教师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塑造学生, 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学生。
在积极心理学的视野下, “园丁论”有它合理的一面, 也有其不容忽视的消极面。它肯定了学生的善端, 并以此为出发点, 然而它并没有始终坚持无条件地关注这种积极力量, 而是通过分垄、修剪、除草、规划等手段实现对学生的操控。学生被隐喻为“花草”以后, 意味着课程中主体地位的丧失。在实际的师生互动过程中, 园丁样的教师并不是以儿童为中心, 以儿童的价值为取向, 教师把自己的价值取向通过对学生天性的漠视和不信任移植给自己的学生, 从而剥夺了学生自身内在价值, 成为教师所要求的价值的附属品。从积极心理学这个角度来讲, 这种价值不是本真的, 也是不道德的。教师隐喻为“园丁”背后却蕴含着的是教师自身职业性质的反思与教师形象的合理性重建的深思。因此, 在此教师应该获得一个新的身份———护林人, 在这个隐喻下, 教育可以最大限度地完成学生自然生长的任务, 使其天性的积极力量在教师的陪护下显现出来。
教育观决定了教师对于自我或职业自我的形象定位。在积极心理学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下:学生应该是自然生长、动态发展的;教师也应成长, 是好奇的发现者, 做学生成长的护林人。
参考文献
[1]况志华, 任俊.积极心理学:人性的理性复归.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7, (2) .
[2]丁炜.教师形象之变迁从教师的隐喻性陈述谈起.教书育人, 2001, (23) .
[3]祁占勇.若干教师的隐喻性陈述的反思.安康师专学报, 2002, (12) .
[4]赵汀阳.论可能生活[M].北京:三联书店, 1994.
[5]赵书超, 周骏.“教学即人生”隐喻下的师生关系.教学与管理.2008, (09) .
积极团体心理技术 篇11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团体心理技术;积极团体心理技术;行业应用
一、积极团体心理技术的产生背景
1.以问题为中心的传统心理咨询模式的弊端
马健青认为心理咨询是“运用有关心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解决咨询对象(即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包括发展性心理问题和障碍性心理问题),来维护和增进身心健康,促进个性发展和潜能开发的过程”。中欧国际心理机构则认为“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师协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可见,传统的心理咨询更多地是关注心理问题的发现和解决,偏重于以心理问题为中心建立咨询关系和治疗体系。
以问题为中心的心理咨询模式的理论基础是消极心理学。所谓的消极心理学主要是指以人类心理问题、心理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为中心的心理学思想和理论。消极心理学把心理学定位于消除人的心理和社会的各种问题,期望问题消除的同时给人类和社会带来进步。在心理咨询实践中,以问题为中心的咨询方法被广泛应用,典型的有“精神分析法”等,但是从提高人的幸福感角度看,这种模式的效果并不一定明显。相反,还出现了很多咨询对象不停寻找问题、沉溺于问题的现象,他们认为自己只要解决了所有问题就能幸福,却发现自己陷入了“永远在路上”的怪圈。
以问题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不仅使心理学本身的发展走向了畸形化,而且导致了社会价值观的扭曲。历史证明,一个社会处于稳定和繁荣的时期,就会特别关注良好品德、幸福、创造性等个人层面和集体层面的积极品质。因此,心理学必须转向人类的积极品质,通过大力倡导积极心理学来帮助人类真正到达幸福的彼岸。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客观要求和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
2.积极心理学的发展
自1879年脱离哲学而获得独立以后,心理学主要面临三项任务:治疗人的精神或心理疾病、帮助普通人获得幸福生活、发掘并培养天才。但在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心理学逐渐放弃了后两项任务,逐渐演变成了一种“矫治”或“修补”式的“类医学”,这就使得心理学逐渐远离了它本来的主题——使一切生命更有意义。
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体现了对以上偏差的矫正,它兴起于20世纪末的美国,发起者是塞里格曼。它研究能使个人和社区繁盛的力量和美德,希冀发现和培养天才和能力,并使正常人的生活更充实。积极心理学从人本主义心理学那里找到根源,并对其进行了发展和超越。它倡导人类要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面对心理现象,包括对所谓“心理问题”作出新的解读,激发每个人的实际的或潜在的积极品质和力量。积极心理学主张以人的积极力量和美德为研究对象,强调心理学不仅要帮助处于某种“逆境”条件下的人们求得生存和发展,更要帮助那些正常境况下的人们过上高质量的个人与社会生活。积极心理学明确指出研究的三个主题,即积极情绪体验、积极人格特质和积极组织系统。
积极心理学认为关注、权威形象、和睦关系、言语技巧、信任、灌注希望、塑造力量和叙述等因素,是心理治疗取得疗效的共同疗效因子。积极心理学的发展促进和发展了人本主义思想指导下的心理咨询方法。马斯洛认为心理咨询的终极目标是协助求助者发展成为一个健康、成熟而能自我实现的人。罗杰斯提出咨询应使求助者变得自主,使个人有较好的组织和整合。帕特森认为咨询的目标是协助求助者成为一个负责、独立、能自我实现的人,使之有能力决定自己的行为。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各种积极的干预和治疗方法,如“来询者中心疗法”“格式塔疗法”“交互疗法”等,促进了心理咨询和治疗转向积极发展和个人成长的方向。
3.团体心理技术的发展
1903年,德国心理学家斯腾首次提出了“心理技术学”的概念,心理技术学开始发展。今日心理技术学已经发展成为心理学中分支学科最为庞大的研究领域,成为与社会生活联系最为紧密,最为直接和直观展现心理学的领域。心理技术最重要的是应用性,强调“应用现代科学研究成果与技术手段,构建心理技术原理与方法,加强心理学面向社会生活实践运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通过心理技术学提高物化水平,满足了人们的生产、生活需要,为社会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服务”。
心理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心理咨询技术。心理咨询又分为个人体咨询和团体咨询两种主要形式,因此团体心理技术是心理技术的一个重要部分。
团体心理咨询技术是团体心理咨询的三大要素之一。所谓团体心理咨询,是指在团体情境中,在团体动力推动下,由导师带领,使所有参与者在以团体技术为载体的各种活动当中,实现心理教育、心理成长或心理治疗效果最大化的心理咨询方式。团体心理咨询的核心因素是人、技术、动力。人指团体中的个体,包括团体导师和团体成员。动力是影响整体团体及其成员的“场”因素,是团体咨询的关键因素。团体技术则是团体咨询活动的载体,是通过在团体活动中改变个体的心理状态,解决人内心矛盾的各种方式、方法的集合。
团体心理技术应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以心理学和团体心理技术学等相关理论与知识作为理论支撑;是系统性的,具有技术的目标、策略、方法、步骤、手段和媒介(道具);具有可操作性、实施性和针对性。设计完善、效果良好的团体心理技术是团体咨询成功的要素之一。
目前国内使用的团体心理技术按形式一般可分为三类:艺术类,包括舞蹈、武术、表演、音乐、绘画、雕塑、心理剧等;语言类,包括会谈、故事、演讲、冥想等;工具类,包括使用纸笔、石头、其他投射物等。从内容上看,目前团体心理技术更多地围绕着团体成员的心理问题展开,特别是以心理成长和心理治疗为目标的团体咨询。在教育性的团体中,虽然有部分以提升自信心、激发潜能为目标的团体心理技术得以应用,但总体上说,运用积极心理学思想和概念的技术目前仍然很少。
二、积极团体心理技术简介
1.积极团体心理技术的概念
积极团体心理技术是在积极心理学思想影响下,在团体心理咨询的实践中逐渐产生和发展的。积极团体心理技术是指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理念,结合中国本土文化心理学思想,运用心理技术学原理设计的一系列引导正向思维和积极行为的方式、方法的集合,这些方式、方法作为载体和工具运用在团体咨询活动中,能够促进形成积极的团体氛围,提升团体成员的积极情绪,完善团体成员的人格,从而有效改变个体固着于问题的思维模式和心理状态,提升团体成员的幸福感。
2.积极团体心理技术的特点
(1)积极性
积极团体心理技术以积极心理学理念和思想为指导,蕴含着对人类的积极假设和观点。如对人持积极乐观的评价,注重研究人的各种美德、积极品质和积极能力,以积极心态解读人的心理现象等,充分继承和发展了人本主义思想。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团体心理技术,以教育、激发个人外显和潜在的积极力量为出发点,以增强积极体验为主要途径,帮助和指导个体激活自己内在的潜力,强化个体自信、自尊、忍耐、尊重他人等品质,以便促进人们的积极品质、美德以及幸福能力的发展。
(2)有效性
实践证明,相比于传统的团体心理技术,积极团体心理技术能够更好、更快地激发人们的美好情感和成长愿望,以及本身所具有的改善症状、治愈创伤和提升存在感的能量。毕竟人类的本性在于一直成长、发展,积极团体心理技术引导人们辨识这一根本需求,重新唤醒人们对美好、正面生活的自然渴望,使人们产生更大的生命活力和改变的力量。在自我成长和治疗性的团体咨询中,积极团体心理技术产生的影响更持久,效果更好,对人格的改善作用也更大。
(3)文化性
团体心理咨询中不可忽视的就是团体动力即“场”的因素,文化所具有的特性包括隐蔽性、决定性、稳定性,决定着人的行为向什么方向发展,以及以何种方式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只有充分考虑本土文化因素的团体心理技术,才有可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实践证明,照搬西方团体心理技术常常会遇到阻碍乃至失败。积极团体心理技术充分融合使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学思想和元素,如儒家、道家、法家、天地人、阴阳、五行、身心、医心、五伦等思想中所蕴含的积极治疗思想,从而具有独特的中国文化特性。
(4)普遍适用性
由于积极团体心理技术对人性持有普遍的乐观态度,认为人的天性中本来就有抵抗障碍、寻求自我实现的倾向和巨大潜力,人面对挫折和障碍时具有自我恢复和康复的倾向,能用自我康复的功能战胜疾病因素的影响,减少障碍因素的危害。因此,积极团体心理技术不仅适用于面向普通心理健康人群的教育性团体,也同样适用于面向有心理问题群体的心理成长和心理咨询团体,以及面向有心理疾病和需要危机干预的群体等。
3.积极团体心理技术的作用与价值
积极团体心理技术是积极心理学思想应用于实践的桥梁,是积极心理学在心理咨询领域的应用和实践,是积极心理学从理论走向外部现实世界,实现其现实意义和价值的载体。积极团体心理技术也是团体技术的新发展,通过积极团体心理技术,团体心理咨询会更快、更容易走向积极的方向,从而让更多的人通过团体咨询得到心理学教育,改善心理状况、完善人格。由于积极团体心理技术能够在短时间内有效改善团体成员的情绪和认知,引发较深层次的行为转变,因此在团体咨询的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经典积极团体心理技术介绍
“生命中的贵人”是一系列典型的积极团体心理技术的总称。它将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他人”概念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五伦”人际关系结合起来,旨在促使人们梳理人生中对自己重要的,热爱、接纳、尊重和帮助过自己的人的关系,提炼和扩展人的积极人际关系,从而增强人们对爱的感受能力和给予能力,提升人际关系,促进人际关系和谐。这一技术最早应用于个体咨询,“感恩拜访”和“感恩求助”是“生命中的贵人”系列技术中较有代表性的两个技术,分别用写感谢信和求助信的方式,与重要他人建立连接,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积极团体心理技术的应用
由于积极团体心理技术的普遍适用性,它可以广泛应用于各种类型的心理咨询团体,包括教育性及支持性的团体、心理成长类团体和心理治疗类团体。在行业应用方面,积极团体心理技术可以在企业、学校、军队、司法、社区等各个领域得到应用,特别是教育和企业领域。
在教育领域,当务之急是提高教师的基本心理素质和人格修养,降低教师的职业倦怠,提高教师职业幸福感,改善教师的心理生理健康水平,提高教师幸福能力。教育的目标和积极心理学对人的假设是完全相符的,因此,积极团体心理技术可以在提高教师幸福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学习效率和创造力等重要主题上,促进积极目标的实现。
在企业领域,随着经济、科技飞速发展,企业员工压力加重,心理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出现职业倦怠的员工比例逐年升高,过度的工作压力引起员工烦躁、焦虑、忧愁等负面情绪和合作性差、缺勤、频繁跳槽等各种表现以及人际关系的紧张。针对企业的团体心理技术将在提升员工心理资本和幸福感、增进员工的情绪健康、塑造企业精神与文化认同、团队建设与增强企业凝聚力等方面得到较深入的应用。
[1]杨鑫辉.现代心理技术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欧文·亚龙.团体心理治疗——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4]韦志中.本会团体心理咨询实践[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8.
[5]申荷永.心理场论[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
[6]罗杰.论建构中国心理技术学体系[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
[7]白玉萍.浅谈积极心理学: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继承与发展[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11).
[8]任俊,叶浩生.积极心理学:实现心理学价值回归的新视野[N].光明日报,2004-11-30.
积极心理学的积极色彩及其应用 篇12
1积极心理学的积极意义
积极 (Positive) 一词现在一般理解为“建设性的”或“正向的”, 积极从其本义上说既包括了人外显的积极, 包括了人内部潜在的积极。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贾霍达 (Jahoda) 在当时美国心理健康联合委员会编订的一套心理健康系列丛书中提出了一个新概念——“积极心理健康”。积极这一概念逐渐在心理学界得到明确的界定。就目前来说, 积极心理学中的积极主要包含有以下几重含义。
1.1积极心理学的时代意义及其理论积极意义
1.1.1积极是对前期集中于心理问题研究的病理学式心理学的反动
前期, 心理问题等同于人的身体疾病, 去除人的心理问题就如同去除人的身体疾病。因此, 这一时期心理学的核心任务就在于对问题的修复, 修复个体损坏的习惯、损坏的动机、损坏的童年甚至于损坏的思想, 期望通过修复人类的损坏部分来达到心理健康的目的, 我们一般把这种心理学称之为病理性心理学或消极心理学。
1.1.2提供了认识心理学的新视野;为理论心理学中科学心理学与人文心理学的整合提供了尝试
积极心理学致力于人的积极品质, 这既是对人性一种伟大的尊重和赞扬, 同时在更大程度上也是对人类社会的一种理智理解。我们说, 人身上一定存在着某种优胜于其他生命形式——从野兽的残忍能力到显微镜下可见的引起可怕疾病的细菌的无理性能力——的源泉, 这一源泉就是人外显的或潜在的积极品质。
伴随着对人性的不同观点, 让我们在科学上产生了两种视野, 我们渴望精细, 我们也相信感觉, 但这两者之间有一条难以逾越的沟, 积极心理学这实验的方法研究感觉等, 这无疑是一种创新, 为强调整合的心理学也提供了一条可尝试的道路。
1.2研究内容的积极性
1.2.1积极的情绪和体验
积极的情绪和体验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对于积极情绪, B.L.F redrick (1998) 提出了拓延——构建理论, 认为某些离散的积极情绪, 包括高兴、兴趣、满足、自豪和爱, 都有拓延人们瞬间的知—行的能力, 并能构建和增强人的个人资源, 如增强人的体力、智力、社会协调性等。当前, 关于积极情绪的研究很多, 主观幸福感、快乐、爱等, 都成了心理学研究的新的热点。当然, 积极情绪并不是完全分离的, 众多积极情绪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和一致性。但是为了研究的方便和主题的明确, 许多研究仍然针对不同的单个方面, 而其中被研究最多的积极情绪是主观幸福感和快乐。
快乐这种积极情绪也是积极心理学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 很多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Lyubomirsky比较了那些快乐的和不快乐的人, 发现他们在认知、判断、动机和策略上都有所不同, 并且这种不同经常是自动化的, 并未被意识到。不快乐的人对与他人比较的信息比较敏感。快乐与金钱的关系, 快乐信仰的关系以及快乐随社会的发展而有所变化等也有不少研究。
1.2.2积极的人格特征
在积极心理学中, 积极的人格特征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兴趣。Hillson和Marie (1999) 在问卷研究的基础上将积极的人格特征与消极的人格特征进行了区分, 认为积极的人格特征中存在两个独立的维度:一是正性的利己特征, 指接受自我、具有个人生活目标或能感觉到生活的意义、感觉独立、感觉到成功或者是能够把握环境和环境的挑战;二是与他人的积极关系 (, 指的是当自己需要的时候能获得他人的支持, 看重与他人的关系并对于已达到的与他人的关系表示满意。乐观有时会产生“乐观偏差”,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 SandraL.Schneider (2001) 讨论了一种“现实的乐观”, 认为“现实的乐观”与现实并不相互抵触, 这种对于“现实的乐观”的研究是积极心理学的很好的注解:使生活更加富有意义。
1.2.3积极情绪与健康的关系
Salovey和同事讨论了情绪和身体健康的关系。他们指出在这个研究领域中, 大多数研究都偏向于病理性质, 因此, 对于情绪和身体健康的了解大多局限于负面情绪是如何导致疾病的, 而对于积极情绪如何增进健康却知之甚少。然而, 由于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呈负相关, 他们认为用前者代替后者将会有预防上和治疗上的效果。他们所讨论的研究包括了情感对生理和免疫系统的直接影响, 以及情感的间接影响。
2 在积极思想精髓下的应用
2.1 许多分支中的应用
首先, 要拓展和深入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第一, 心在积极理学现有的领域中, 研究最多的是积极情绪体验, 而且积极情绪体验中又以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最多同时幸福主题本身仍然存在众多值得研究的地方。第二, 积极的人格特征是积极心理学的基础, 但对积极的人格特征的研究可以说刚刚起步, 有许多方面还没有涉及, 在这方面需要多花时间与精力。第三个方向应该注意到人的体验、人的积极品质与社会背景的联系性, 必须把人的素质和行为纳入整个社会生态系统中考察。
2.2 本土化研究
中国传统心理学是一种生活心理学也是一种哲学心理学, 它关注实际生活、身心健康;指导人们积极入世。寻找积极心理学与我国传统思想的结合, 研究更多地为国人的心理健康服务。创造一系列的理论与实践, 这将是我国心理学发展的一条可尝试道路。
2.3 在治疗中的应用
对待心理问题, 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问题本身虽然不能为人类增添力量和优秀品质, 但问题的出现也是为人类提供一个展现自己优秀品质和潜在能力的机会, 人积极心理的发展过程也就是一个处理和消解心理问题的过程。因此, 积极心理学主张从两个方面来寻求问题的积极意义:一是探寻问题为什么会产生的根本原因, 二是从问题本身去获得积极的体验。
积极心理治疗认为人人都具有两种基本能力:认识能力和爱的能力, 人的心理疾病是由于这两种基本能力在不同的文化条件下分化为每个人的现实能力时而发生冲突的结果, 因此, 积极心理治疗的立足点就在于激发被治疗者的这两种积极的基本能力。
2.4 在教育中进行积极心理学教育
培养体验积极情感的能力。现在的研究表明一个人可以通过减少负性情绪, 从而获得积极体验, 研究表明人的正性与负性的情绪思考过程是两个独立的维度。这意味着可以培养与负性情绪有不同加工机制的积极情绪。
Lykken1996年的一项研究表明体验到积极情绪的能力是受遗传影响的, 有人尽管好运也总是不高兴, 而有人则相反。尽管受遗传影响, 他在2000年同样发样个人可以有目的的培养体验积极情感的能力。一个试图培养这种能力的人将会收获很多, 包括身体的、情绪的、社会的。
培养积极情绪的方法:有许多策略可以用来培养积极体验, 且这些方法都与休闲与活动有关。因此我们可以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从事有益的休闲活动, 这将让我们感觉到快乐。
培养积极情绪另一个因素是去习惯化, 据研究, 一个人一旦习惯了某种仪式, 久而久之, 则会形成厌倦与疲倦。因此保持变化, 就会有一颗年轻的心, 人们从这种变化中得到乐趣与幸福。
3 展望积极心理学尚有许多可发展的方面
3.1 理论层次
缺少哲学根基。同时积极心理学和早期的一些相关研究存在着一定的脱节。如早期的原始预防、增进幸福等的研究成果没有很好地被整合到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之中。
3.2 实践层次
积极心理学缺少一个完整有效的理论框架。积极心理学的许多概念总是散落于各种文章之中, 缺少一条把它们串连起来的主线, 这就使得积极心理学理论显得散乱而不成系统, 同时也缺乏可操作性。这一现象典型地表现在积极心理学理论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上。
3.3 积极心理学表现出典型的成人化取向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绝大多数都是成年人, 这种成人化研究的价值取向使得积极心理学不能很好地对个体的积极结果的发展历程、发展途径和一些的相关影响因素做出客观而公正的分析。事实上, 一个人的幸福、快乐等是与其价值观、生活背景、社会文化特点和生理特点等因素错综复杂地联系在一起的, 我们不能用一种人的幸福涵盖所有其他人的幸福。
3.4 方法论层次
积极心理学仅仅满足于传统心理学的现有的客观方法可能是不够的, 要完成自己的使命, 就有必要提出不同于传统的方法论, 要在方法上有所突破。处理文化变量的无能是对传统心理学最严厉的批评之一, 而接纳了其研究方法的积极心理学到目前为止, 并没有拿出什么新的有效的解决方法。作为一个新的心理学思潮, 创立新的研究方法和范式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摘要:积极心理学研究范式的出现不仅是对前期消极心理学的反动, 也是对消极心理学的一种发展和超越, 体现了当代心理学研究核心价值。积极心理学中的“积极”包含的主要内容是:积极是对前期集中于心理问题研究的病理学式心理学的反动;提供了认识心理学的新视野;为理论心理学中“科学心理学”与“人文心理学”的整合提供了尝试;倡导心理学要研究人心理的积极方面;强调用积极的方式对心理问题做出适当的解释, 并从中获得积极意义。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积极,消极心理学,应用
参考文献
[1]任俊, 叶浩生.极: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价值核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 (7) :106~107.
【教师积极心理】推荐阅读:
幼儿教师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论文07-02
浅析教师的积极心理品质及其培养论文06-03
教师积极心理学课培训心得体会08-29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积极心理学》学后感05-18
中职教师的积极期待05-30
教师教学积极性09-27
教师积极语言运用论文08-20
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06-04
黄岭小学积极开展教师读书活动05-09
用积极心态成就教师职业幸福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