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的培养及运用

2024-05-16

积极心理的培养及运用(共12篇)

积极心理的培养及运用 篇1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 教育的不断改革以及中学生的心理特征的逐渐变化, 对中学阶段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肩负着知识传授以及思想品德教育的双相重任, 所以更加需要与时俱进。“以人为本、倡导赏识教育”是积极心理学的本质所在, 其通过对学生的潜在因素挖掘, 从而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 全面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

一、积极心理学对中学生的重要性

中学德育教学工作的对象为正在成长的中学生。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 他们在学习阶段中生理心理的发育水平也得到了全面的提升, 其面对的社会阅历以及思维方面也产生了变化, 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学习中都会遇上各式各样的困难以及干扰。这都需要教师及时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及实践指导学生, 帮助学生平稳度过这一时期。

许多教师和家长看到的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以及经验, 却不重视学生的潜在能力以及学习的积极性。很多学生都能够通过网络或是媒体了解到很多的现实问题, 如果在这个过程中, 不能够将学生们的积极情绪激发, 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用积极的心理去看待存在问题, 那么就会在一定的程度上导致德育知识与内心的认知出现分离的现象, 这对于学生的德育素养以及理性看待问题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二、积极心理学对教师的重要性

对于消极心理学来说, 积极心理学更加能够体现出健康、爱与勇气, 能够将人们引导到感知幸福的过程中。中学老师承受着众多的外界因素带来的压力, 老师长时间扮演着“蜡烛”的角色, 因此, 很多的老师存在有不适宜、焦虑等不良情绪的问题。

积极心理学的学习能够将老师的认识改变, 能够让老师在一定的程度上了解自我, 唤醒自我的意识;能够正确地评价自己, 并在短期之内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疏导问题, 使其能够更加的掌控好自己的情绪。在一定的程度上而言, 教育质量的优劣是教师品质的体现, 因此, 教师的积极的情绪以及乐观向上的心态和工作的热情会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着学生, 感染着学生。

在教学课堂中将积极心理学思想有效融入, 不仅能够让老师保持好良好的心态, 而且还能够将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出来。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 这对于激发学生去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师生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的帮助。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需要积极地悦纳学生, 在对学生进行引导的过程中需要正确处理好存在的问题, 需要肯定学生的质疑精神以及辩证的思维, 只有这样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彼此的赏识才能将课堂的效率提升。

三、积极心理学运用的方法

1.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积极的心理品质对于积极心理学而言, 其就是一个主要的培养目标, 在德育教学课堂中有效地渗入积极心理学理念, 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积极的心理品质, 而且还能够在一定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自信, 这对于课堂教学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

面对存在异议的问题, 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成正反两派的形式进行答题。学生在实际的活动中就能够将问题进行探究, 进而加深问题的理解。这样的方式在一定的程度上实现了“若用语言告诉我, 则会忘记;若展示给我看, 则或许会记得;如让我参与其中, 则会理解。”其中, 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 教师需要给学生一定的肯定, 因为积极的情绪能够在一定的基础上提升学生们的进取心以及参与积极性, 这对于学生的积极人格的形成有重要的帮助。

2.构建快乐课堂

中学生正处于发展阶段, 其接受能力不是很强,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重视教学理念的融入, 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新。同时还需要设立各种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从而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 对于学生的学习的状态老师需要注意留心观察, 要鼓励学生取得的进步, 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而且还能够让学生用积极的心态状态去面对每一天。

与普通人相比, 具备积极观念的人是更加具备良好的社会道德以及超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具备积极心理的人对于生活的压力、学习的压力、都能够应付自如。因此, 老师需要使用欣赏以及更加开放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潜能以及能力, 从而将学生各方面的潜能挖掘出来, 让学生能够得到积极的自我认同, 从而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其心理品质以与人生态度等多方面也都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积极心理的培养及运用 篇2

摘要:社会的发展,现代化的建设需要我们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积极的心理品质是学生全面素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青少年时期是心理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对其一生发展都有重大的影响。班集体作为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管理者,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方面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班主任必须充分认识新时代赋予的新内涵,不断反思,更新观念,将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目标。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班级管理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积极心理学”的兴起,恰如一股春风,为班主任工作带来了新的活力。深入学习积极心理学理念,不仅可以调节班主任自身心理,更可以将其引入班级管理,从而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笔者从积极心理学中的“心理场”角度谈谈在班级管理中如何营造积极心理场,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一、“心理场”的基本理念在积极心理学中,库特·勒温提出了“心理动力场”的概念。班级是一个小社会,也存在着“心理场”。它是由学生和老师共同组建的文化心理共同体,由文化、制度和心理环境等组成,是在班级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教育者和教育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以特有的影响力干预着班级发展的进程,系统地影响班级管理的效果。消极的“心理场”学生的思维被抑制,班级气氛沉闷,学生消极抵触;积极的“心理场”能够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班级气氛活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

二、如何营造积极的“心理场”

(一)学习领会积极心理学精髓,保持班主任自身积极的心理状态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他不仅担任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还是学生模仿和学习的榜样。其自身道德品质、心理素质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学生。尤其是班主任老师,他们比起其他老师来,与学生接触的时间最多,对学生影响最大,有时甚至超过父母对学生的影响,因此班主任也赢得了一个亲切的荣誉称号“班妈”。而现实的情况是:随着社会的急剧变化,教师的心理问题正显示出增长的趋势,教师的心理焦虑比其他职业群体更为严重。班主任作为教师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工作更繁重,压力更大。因此,班主任首先应该让自己拥有良好的心态,这不仅有利于自身的健康,也是工作对教师提出的必然要求。积极心理学,就是教人怎么积极面对人生,从而得到快乐的学问。所以教师要在积极心理学理念的指导下,努力消除不良情绪和心理,立志于做一个积极的教师,从而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地影响。

(二)营造和谐优美物质环境实践证明,外部环境对学生的心理有着重要的影响。当人们在凌乱肮脏的环境中是很难有好情绪的。所以,班主任要注意营造优美的教室环境。明亮的窗户、洁净的地板、整齐的课桌、美观实用的板报„„让学生置身于积极的环境之中,在享受着美的同时内心产生对班级的热爱,在润物细无声中,陶冶学生的情操。

(三)发挥学生主动性,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环境而积极心理学提出,要关注人性的积极面,注重开发人的潜能,形成个体积极人格。因此,班主任可以发挥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共同研究制定班规、班训,班级的奋斗目标等,还可以发动学生写下“我的人生格言”“,我的奋斗目标”等,张贴上墙,使学生每天一进教室就能看到,从而潜移默化地把积极的价值观和奋斗目标渗透到学生的心田,以提升学生的价值体系。

三、加强师德修养,打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一)用无限的师爱,开启每个学生的心灵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师爱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美德,也是教师的天职。无限的师爱,可以开启每个学生的心灵。班主任在与学生相处过程中,要像一缕阳光,让学生感受到温暖,感受到爱。有时是一句关切的问候,有时是一个亲切的微笑,有时是一个抚摩学生头的动作,有时是一个鼓励的眼神„„都能让他感觉到你对他的关爱,让一切学生的心灵都感受到师爱的温暖。

积极心理学的重要性及运用 篇3

一、积极心理学对中学生的重要性

中学德育教学工作的对象为正在成长的中学生。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他们在学习阶段中生理心理的发育水平也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其面对的社会阅历以及思维方面也产生了变化,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学习中都会遇上各式各样的困难以及干扰。这都需要教师及时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及实践指导学生,帮助学生平稳度过这一时期。

许多教师和家长看到的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以及经验,却不重视学生的潜在能力以及学习的积极性。很多学生都能够通过网络或是媒体了解到很多的现实问题,如果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够将学生们的积极情绪激发,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用积极的心理去看待存在问题,那么就会在一定的程度上导致德育知识与内心的认知出现分离的现象,这对于学生的德育素养以及理性看待问题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二、积极心理学对教师的重要性

对于消极心理学来说,积极心理学更加能够体现出健康、爱与勇气,能够将人们引导到感知幸福的过程中。中学老师承受着众多的外界因素带来的压力,老师长时间扮演着“蜡烛”的角色,因此,很多的老师存在有不适宜、焦虑等不良情绪的问题。

积极心理学的学习能够将老师的认识改变,能够让老师在一定的程度上了解自我,唤醒自我的意识;能够正确地评价自己,并在短期之内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疏导问题,使其能够更加的掌控好自己的情绪。在一定的程度上而言,教育质量的优劣是教师品质的体现,因此,教师的积极的情绪以及乐观向上的心态和工作的热情会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着学生,感染着学生。

在教学课堂中将积极心理学思想有效融入,不仅能够让老师保持好良好的心态,而且还能够将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出来。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这对于激发学生去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师生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的帮助。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积极地悦纳学生,在对学生进行引导的过程中需要正确处理好存在的问题,需要肯定学生的质疑精神以及辩证的思维,只有这样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彼此的赏识才能将课堂的效率提升。

三、积极心理学运用的方法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积极的心理品质对于积极心理学而言,其就是一个主要的培养目标,在德育教学课堂中有效地渗入积极心理学理念,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积极的心理品质,而且还能够在一定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自信,这对于课堂教学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

面对存在异议的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成正反两派的形式进行答题。学生在实际的活动中就能够将问题进行探究,进而加深问题的理解。这样的方式在一定的程度上实现了“若用语言告诉我,则会忘记;若展示给我看,则或许会记得;如让我参与其中,则会理解。”其中,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给学生一定的肯定,因为积极的情绪能够在一定的基础上提升学生们的进取心以及参与积极性,这对于学生的积极人格的形成有重要的帮助。

2.构建快乐课堂

中学生正处于发展阶段,其接受能力不是很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重视教学理念的融入,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新。同时还需要设立各种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从而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学习的状态老师需要注意留心观察,要鼓励学生取得的进步,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而且还能够让学生用积极的心态状态去面对每一天。

与普通人相比,具备积极观念的人是更加具备良好的社会道德以及超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具备积极心理的人对于生活的压力、学习的压力、都能够应付自如。因此,老师需要使用欣赏以及更加开放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潜能以及能力,从而将学生各方面的潜能挖掘出来,让学生能够得到积极的自我认同,从而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其心理品质以与人生态度等多方面也都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积极心理的培养及运用 篇4

在声乐演唱和教学中, 人们往往比较关注与歌唱的各种技能技巧, 而最容易忽略另一个重要问题——心理素质对歌唱的作用和影响。声乐是以音乐和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的一门艺术, 因此, 为了充分表达声乐艺术, 除了嗓音的技巧外, 还需要智力的援助, 这就需要我们学习研究智力和感情的科学, 即心理学, 并运用积极的歌唱心理来克服怯场。

一、心理素质对歌唱的影响

不良的歌唱心理是产生怯场的根本原因, 它主要受到歌唱者个体心理因素中情绪、性格和意识三个方面的影响。

1. 情绪对歌唱的影响。歌唱是最富有情感的艺术, 因此,

在以审美为核心的歌唱与教学中, 情感的表现、情感的宣泄和情感的交流, 就成为一个极其重要的教学目标。这一理念在音乐教育界已经取得了广泛的共识。但是, 如何在歌唱与教学中充分而有序地驱动师生的情感心理, 激活审美教育的情感效应, 则是一个需要在认识和实践上不断深化的问题。

现代声乐生理研究表明:大脑皮质通过视觉、听觉、内在感受等几方面来控制我们的歌唱行为, 歌唱运动是一个统一的运动。人的发声器官等诸方面的运动, 都是通过高级神经系统的控制来协调。因此, 直接受高级神经系统控制的“情绪”的好坏, 则直接影响到人体各器官、感官能否协调、统一、发挥等问题。由此可见, 歌唱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与情绪的。

2. 性格对歌唱的影响。个性是表现在

一个人身上的那些经常的、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征。所谓性格就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的重要方面。人的行为方式千变万化, 心理特征也是千差万别的, 因此,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比如:有人在舞台上或课堂上演唱很放松自如, 竞技状态一直很好, 超出平时训练时的水平;而有人却恰恰相反, 演唱时紧张、拘谨, 以致根本发挥不出平时应有的水平, 甚至和平时判若两人, 这一切无不和个人的性格有关。

3. 意识对歌唱的影响。

在心理学中, 弗洛依德把人格结构分为无意识层、潜意识层和意识层三种。我们在正常的歌唱表演过程中, 存在着大脑对动作“显意识”控制与“潜意识”控制两个方面, 前者有一定的目的性, 后者是由于习惯而形成自然。我们平时在声乐训练时, 不断使声乐有关肌肉活动按一定运动轨迹活动, 久而久之形成机制, 这种机制是第二天性的, 由“潜意识”控制。人的“显意识”只能调节完成一个动作, 而不能完成一个以上的动作, 所以, 在声乐活动时, 我们只能把“显意识”用于应付主要的动作, 而其他动作则要依赖于“潜意识”的控制。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我们在声乐演唱中一定要科学地认识到这一心理特点。

如前所述, 有人在舞台上演唱时不能发挥平时所应有的水平, 而有人却正好相反, 这种现象的出现与人的意识的强调是有关的, 由于临场思想过分紧张, 必然造成事事听从大脑思维的慎重指令, 而大大消弱了“下意识”的动作, 事实上歌唱时声带紧张度的及时变换不是完全靠“有意识”所能控制得了的, 当人们的意识控制过多的动作行为时, “下意识”控制的动作机制就破坏了, 即大脑兴奋集中过程, 使兴奋集中周围的区域抑制过强的负诱导现象出现。也就是说当演唱时单靠“有意识”控制的话, 它必然会因迟缓而误事, 再加上因恐慌而引发的肌肉紧张、僵滞, 更加重了完成预定动作的困难, 所以, 我们平时在歌唱练习中, 要加强“下意识”控制的训练, 当人的大脑意识活动显示出局限性时, 应当让“下意识”来分担意识的压力。

二、如何克服怯场

从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中, 我们已了解到产生怯场的原因。那么, 要克服怯场, 就要注意在平时培养自己积极的歌唱心理, 并运用积极的歌唱心理来克服怯场。

首先, 要培养从事艺术事业的情操, 增强声乐学习的动力。因为声乐作品中的演唱是既有欣赏因素又有再创造因素的, 所以, 每个演员必须要赋予歌曲以生命, 这就要求他具有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想象力, 去理解、分析和表达作品内容, 对作品进行再创造, 这样演唱起来才可把自己的成败置之度外, 思想集中在歌曲的感情、艺术处理和美好的发声上, 还可以潜意识来减轻显意识的压力。

其次, 平时需注意歌唱欲望的培养和歌唱环境影响的培养。一个人在歌唱前, 需在精神上、身体上, 以用发声器官上做好准备, 在歌唱前要自我激发歌唱欲望并对歌唱情绪进行培养。而所谓歌唱环境影响的培养, 主要是通过平时应注意多锻炼、熟悉, 并习惯于在各种环境、各种场合中演唱, 在实践中不断改善自身的心理状态, 消除心理障碍, 实现自我调节。另外, 感情的转移也是避免紧张感的好办法。

第三, 运用不同的方法增强演唱的信心和乐趣, 以减少紧张感。教师在帮助学生克服演唱心理障碍时, 要学会分担学生演唱前的紧张, 并让学生知道他们这些感觉别人 (包括老师本人) 都经历过, 同时还要帮助学生, 让他们独自迎接演出的挑战, 战胜恐惧。

积极心理的培养及运用 篇5

一、当前我国兵官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积极心理学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赛利格曼Seligman提出来的,十分重视消极心理学中忽视的人类积极品行,并将关注点聚焦在人类的长期生存上面,研究对象从具有心理疾病的患者转移到正常的普通人身上,让更多的心理学家可以意识到平凡人的内在潜力和成长动力。积极心理学与消极心理学处于明显的对立面,过去常说的消极心理学其实是从人类的心理疾病和心理治疗中衍生出来的,往往忽视人类的积极属性。如果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我们就会发现兵官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以下几点十分明显的问题:

(一)部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放在预防自杀教育

心理学衍生的理由是为了帮助具有心理问题的病患解决心理問题,从而让他们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心理学一直在挖掘具有治愈功能的人才。这些理由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变得更加明显,同时也让人们意识到心理学对于人类进步的重要价值。不过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心理学在潜移默化之中将研究的重点转移到心理领域,而心理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自杀。自然而然,心理学演变成为研究病理学问题的专业学科,而在这种发展模式下,兵官心理健康教育逐步走向别的方向,重点也转移到消极心理问题、病态心理,特别是自杀问题。兵官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之一是为了预防兵官自杀,可是这只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小部分内容,部队心理健康教育事业不能将眼光局限在此。

(二)部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放在解决心理问题

说实话,目前大多数部队中尚未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兵官健康培育的重要内容,很多部队甚至缺少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缺少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从始至终会将教育的重点放在具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身上,因此,这就会产生一些奇怪的现象,兵官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人员会将注意力全部放在具有心理问题的兵官身上,可是对于那些心理健康的兵官来说,缺少专业团队、资源和教育方法引领他们提高自身素养。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放在预防心理问题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方向的偏差,兵官接受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大多是消极被动的,例如预防精神疾病、心理问题等,长期接受这些知识的熏陶会产生一些不好的结果:大多数兵官误以为心理健康教育只针对具有心理问题的兵官,身心健康的兵官不需要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另外长期的心理问题预防教育会给兵官的内心产生大量的消极暗示,导致他们没有空余的时间思考如何提升心理素质。

二、在部队心理健康教育中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有效措施

长久以来,我国兵官心里健康教育的焦点一直放在传统心理学方面,本人认为,想要在部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充分运用积极心理学,必须重新审视教育目的,合理转换教育切入口。当今兵官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意识到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将积极心理学视为教育的指导思想,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和积极心理学的深度融合,并将教育考核中心置于兵官的积极品性和内在潜力的挖掘上面,保证兵官内在积极思想被有效挖掘出来,从而帮助他们由内而外建立完善的心理素养,避免各种心理疾病的出现。

另外,兵官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及时更新教育内容,结合兵官性格特征和思想,将教育方向转换为积极主义和乐观主义方向,重视人性好的一面,稳定兵官的积极情绪,将兵官的内在潜力充分发挥出来,奠定人文主义价值观的基础。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帮助兵官走向正确的人生发展路线,保障兵官的内在潜力可以发挥到最大。所以在进行兵官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

(一)美德和人性的培育

现实情况表明,每个人身上都存在不同的美德和品性,这些品性在每个人的身上都会展示出不同的风韵,并且伴随生活习性不断改变。加强兵官这些积极特性的培育,可以帮助兵官远离生活中的困扰,同时可以帮助他们提高生活质量,让整个部队呈现出蓬勃向上的氛围。

(二)有效建立全面积极的兵官认知体系结构

其实每件事都有积极的一面,一个人的心情如何不仅和事情有关,而且和个人对事件的认知有关,生活中处处都充满了快乐,只是有些人缺少发现快乐的心境。一旦个体形成系统的积极的认知体系,那么个体就会关注于事物的乐观因素,从而在每件事情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进而放弃消极精神,增强自身的正向情绪。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将积极心理学和兵官的心理健康教育联系起来,将兵官心理健康视为教育目标,联系互联网+从而建立教育策略。

参考文献:

[1]心理弹性对大学生风险决策行为的影响[J].李萌,贾丽霞,陈心月,房宁宁,张银玲.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01)

[2]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童林,李霞.武汉工程大学学报.(10)

[3]美国积极临床心理学的研究现状[J].江雪华,申荷永.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04)

积极心理的培养及运用 篇6

20世纪法国最伟大的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在其巨著《追忆似水年华》里,写了一些由味觉勾起的回忆。一杯咖啡或一块薄饼的味道,都会引出一段往昔的故事或尘封已久的生活场景。其实有非同寻常的味觉记忆的不止普鲁斯特一人,任何人皆是如此。所不同的是,一般人对与某种味道有联系的往事只能述其大概罢了。

一个人平时喜吃什么,或厌吃什么,味觉的记忆当然起着一定的作用。其实他爱吃的食物,未必就是什么奇珍美味,而厌吃的食物,也未必就如糟糠般难以下咽,真正决定其好恶的,恐怕是隐藏在味觉深刻记忆背后的难忘的故事或特殊的背景。

人不是生活在一个单纯的物理宇宙之中,而是生活在一个符号宇宙之中。语言、神话、艺术和宗教则是这个符号宇宙的组成部分,它们是组成符号之网的不同丝线,是人类经验的交织。人类在思想和经验之中取得的一切进步都使这符号之网更为精巧和牢固。人的符号活动能力进展多少,物理世界似乎也就相应退却多少。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是在不断与自身打交道而不是在应付事物本身。

人通过一个个的符号建构意义,在所有符号里最影响我们的是胃部记忆的符号。

最新一期英国《神经元》杂志发表研究报告称,伦敦大学的科学家们近日发现,在所有感觉记忆中,气味感觉最不容易忘记。视觉记忆在几天甚至几小时内就可能淡化,而产生嗅觉和味觉的事物却能令人记忆长久。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每一段记忆都是有意义的,而味觉记忆作为一种我们习以为常的存在特征,是我们最不容易与心理联系起来的一种记忆类型。《舌尖上的中国》很火,各种各样的美食很诱人,但其实,在你的内心深处,有那么一道简单却独特的食物,是任何其他食物都代替不了的,甚至那种味道,是你走遍大江南北都很难再找到的味道。这样的时候,你可以顺着味觉好好去回忆,去寻找“舌尖上的心理”,当你将那个味道的记忆进行良好地解读之后,某些你一直忽略却深深影响着你的东西,才真正浮出水面,你也将对自己的生活和未来有更清晰的认识和把握。

二、与味觉有关的心理案例

从文化心理学的角度看味觉与心理学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知道,味觉记忆也是被符号化的,是一种象征意义。在酸、甜、苦、咸四种基本味觉感受的背后,隐藏着潜意识层面个体对于影响成长事件的记忆和感受。在临床心理咨询中,有很多来访者讲述的故事也是跟味觉有关的。

案例一:一位漂亮的女士来到心理诊所,希望咨询师能够帮助她解决被“剩下”的问题。在咨询过程中,来访者谈到一道菜的时候,她泪流满面,泣不成声。继续交谈得知,这道菜是她妈妈生前在一个特殊的节日为全家人做的一道菜肴。后来妈妈去世了,爸爸又迎娶了一个后妈,因为相处得不是很和谐,她小小年纪就出来闯荡了。她一直不知道,自己不能很好地经营亲密关系的背后,和这个情结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咨询中所谈到的这道菜,就是深埋在她潜意识里的情结的具体体现。

案例二:一个来访者曾经告诉咨询师,她记忆中的那道菜是馒头,爸爸做的馒头。小时候家里穷,兄弟姐妹多,母亲去世得早,父亲挑起所有的家庭重担,但是父亲从不在他们面前表现出悲伤或不堪重负,他用全心的爱呵护着他们。空闲的时候,父亲就会给他们做他最拿手的馒头。后来家庭重组,历经变故,馒头成了她内心的一个结,她曾经怀疑父亲对她的爱,以至于不想回家,自己也无法成立新的家庭。咨询师建议她无论如何都要说服父亲再做一次馒头给她吃,并且将内心的这些感受向父亲做一个真诚的表达,这是她成长的关键。

每个人内心都会有一道菜,代表着独特的意义,解读这道菜背后的意义,可以让生活更幸福。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道菜,一道顺着我们的身体记忆、味觉记忆被深深印刻在心里,背后有着一个动人故事的菜。舌尖上不只有美食,还有丰富的心理意义,顺着这道菜,去回味它带给你深刻记忆的原因,去重温那个美好的故事,会让你更清晰地看见自己心灵深处的想法和呼唤。

三、从具身认知角度看舌尖上的心理干预技术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前沿思潮具身认知理论认为,人的情绪记忆有具身的特征。即个体对于事物的认知过程和步骤实际上是被身体的物理属性所决定,认知的内容也是由身体感觉提供的。换句话说,如果依靠食物唤醒了味觉的感受,个体的认知就会被带入到由味觉所营造的关于个体影响性事件的情境当中,可以让个体再次经验事件给他带来的情绪体验。在此背景下,我们便可以进一步运用艺术心理治疗的各种形式,对于个体的心理事件进行呈现、表达和转化,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修复人际关系、成长自我人格等目的。

舌尖上的心理学,是以具身认知理论和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为背景,开发出来的一项积极心理干预技术。积极心理干预技术是指将积极心理学理论转换成为日常生活中实用的实操心理技术,通过各种载体和体验式的操作方法,实现真正的内在转化,并引起人们的内心触动和思考。舌尖上的心理技术通过生活化、可操作化的一些步骤流程,通过食物味觉的记忆,将团体中的每一个个体引入到有影响性的心理事件情境中去,并通过个体的语言表达、情绪表达与团体中的支持性关注等心理技术优化个体的心理环境。

四、“舌尖上的心理”积极心理干预技术操作步骤

1.邀请5~8位好友,找一个厨房宽敞,有足够的公共空间的地方,当然去借用饭店的厨房也是可以的。

2.事先布置作业,想想自己心中记忆最深刻的那道菜,弄清楚做法(注意是你印象最深刻的味道的做法),进行材料准备,预约好时间和地点,准时赴约。

3.每个人亲自下厨,做自己味觉记忆最深刻的那道菜,想尽办法做到最像记忆中的味道。

4.每上一道菜,由菜的主人首先品尝,仔细品尝的同时,回忆与菜有关的记忆中的故事,跟大家分享这个故事。其他人听完故事之后,品尝这道菜,并且分享自己的感受。

5.依次做菜、分享,直到所有人的记忆中的菜都端上来,分享完故事和感受为止。

6.每个人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当下的心情,唱歌、跳舞、作诗、一句话总结都可以,做一个结束的表达。

7.如果你参与完这个活动有其他想做的事情,例如回到家再吃一次母亲做的红烧茄子,打个电话跟爸爸说你想念他做的饺子,我们都非常支持。

8.完成以上步骤,形式不拘。那道菜不是菜,是我们的故事,梳理我们自己,让感动更感动,让创伤成为动力。重温快乐,让不快乐得到表达、升华,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五、干预技术操作注意事项

1.此计划最主要的任务是寻找记忆中的味道,所以在做菜程序和选材等方面,都尽量让参与者做到最周到、最接近原味,可以发动大家为准备这道菜努力。

2.当某一成员做菜、吃菜、分享的时候,其他成员无需给予过多的评价、反馈,最好的方式是安静倾听,吃他做的菜,真实地表达内心的感受。

3.如果进行过程中有一些情绪流露,例如哭泣、懊悔、愤怒等,都是正常现象,允许成员表达,其他成员给予一些支持就好。

4.整个过程虽是一个自发的活动,但需保持认真投入的态度,如此才能使此技术效果最大化。

[1] 陈宪年.从感觉到心觉[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18):21-23.

[2] 马丁•塞利格曼.持续的幸福[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

[3] 张粹然.心理学与文化[M]. 成都:四川省心理学学会,2005.

[4] 叶浩生.具身认知:认知心理学的新取向[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5):705-710.

[5] 杨鑫辉.现代心理技术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6] 韦志中.幸福干预[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积极心理学在日语教学中的运用 篇7

积极心理学是指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它的范式中将注意力转向对于人性积极面的研究。在学术研究领域,积极心理学被定义为“研究有助于发挥人、团体和机构的最佳状态或功能的条件和过程的一门科学”。它提出了积极预防的思想,认为在预防工作中所取得的巨大进步是来自于在组织内部系统地塑造各项优势能力,而不是修正缺陷。

本文把日语教学与积极心理学结合起来,根据积极预防的思想,在班级内部塑造各项优势能力,强调人性的积极面,培养和调动学生人性中固有的力量,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日语。具体分三个方面讲述。

1 激活班级的积极因素

教师有责任让学生清楚自已的专业是日语,知道要学习日语。这需要在班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班级环境因素以唤起积极的行为。

1.1 文化建设

围绕日本文化开展课室设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选择主题,收集资料,整理排版,以海报、板报、手抄报的形式在课室展示,甚至可以有特色摆设,把课室制作成日本文化展览室。定期更换小组,更换主题,让学生置身于一个日本文化氛围中。

1.2 倡导活用

演讲是锻炼学生开口讲日语最好的方式之一。课前设计学生日语演讲,主题由学生自主选择,必须用日语并脱稿演讲;课堂教师尽量全日语教学;学生之间的学业讨论及日常事宜用日语去表达;周记、作业网上用日语提交等。为学生开设多种渠道把日语活用起来。

1.3 国际交流

邀请在华的日本留学生定期到校到班交流;组织学生到广交会实习、日资企业参观、博物馆及景点义务讲解等。让学生直接面对日本友人,把日语调动起来。

班级的良好学风营造出来,有了氛围,或多或少会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至少他要主动地去找资料,即便是中文的,也是值得赞扬的。

2 消除情绪、控制环境和行为

很多学生都很勤奋地学习,但是成绩仍然不佳。究其原因,只要是情绪问题,当然也存在IQ的差别。如何消除情绪问题呢?教师应教给学生控制环境和行为的技巧等方法,以帮助他们提升学习质量。

2.1 与同学们保持沟通与交流

考试不及格、被老师训导、同学们的不信任与排斥等,导致沮丧、颓废、愤怒、忧伤等不良情绪产生。这些不良情绪会扩散到学习中,影响学习的效率和结果。与同学沟通与交流,学生可以找到不良情绪的宣泄渠道;可以感受到一种自尊和成就感,增强自我价值感;可以获得最新最快捷的信息,拓展发展的空间。因此,在班级学习中,学生们要学会融洽地与老师、同学相处,积极沟通交流,为自己营造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为同一个学习目标而努力奋斗。

2.2 树立方向,明确目标

为什么要学习日语?学习日语后要从事什么职业?教师有必要让学生树立方向,明确目标。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在全球的影响力、日本与中国由来已久的复杂关系、在华日企的覆盖范围、当今华资在日的渗透等。了解这些种种形势,学生不难清晰地认识到学习的目标,学习的方向。教育心理上说,学习动机一旦形成,它不仅使学生对所学的东西有一定的指向性,如有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去学习,对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上课能集中注意力去吸取知识等,而且也有一定的动力使学习过程中的注意状态、兴趣水平保持下去,在遇到困难时有克服困难的意志力。

2.3 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从点滴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好好珍惜时间。做好学习计划、预习及完成前置作业、保证上课质量、研究及讨论课后问题及作业、扩充阅读、增加知识面、积极参加文娱体育活动等。能珍惜时间、合理安排好时间,行动起来能不积极起来吗?学习起来也就水到渠成了。

3 强调人性的积极面,培养和调动人性中固有的力量

学习资料中包括不少正能量的内容,例如:《新概念日语》中的“シルパ一産莱、笑いの効果、アナウンサと親切”等篇章。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与人为善、关心社群;培养学生健康的兴趣、积极向上;组织学生积极开展公益活动,参与其中。教会学生调整好心态,调整好人生态度。设立好人生追求。不要短浅的仅仅将目光集中在学习上,更要集中在人生观、世界观、将来的个人发展上。心灵得到熏陶,行为得到提升,个人魅力出来了,必然对学习有所促进的。积极心理学说,强调人性的积极面,培养和调动人性中固有的力量,凡事都会事半功倍。教师通过努力培养组织学生的愉悦、兴趣、自豪和满足等积极情绪,使学生个人改观并影响其他同学给整个班级带来变化,从而有助于班级的兴旺和发展,更促进学习。

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关注并设法消除学生的消极情绪,但更应将学生看作是一个自我管理、自我导向,并具有适应性的整体,不断地引导及激活学生自决、成熟防御机制、智慧、创造性等积极人格特质,让学生的专业学习朝向更加积极正面。

摘要:中职的日语学习中,无论是学生个体、还是班级内部,都或多或少存在着消极的学习情绪,根据积极心理学的积极预防思想,通过激活班级的积极因素;消除情绪、控制环境和行为;强调人性的积极面,培养和调动学生人性中固有的力量,让学生轻松愉快积极地学习日语。

关键词:消极情绪,积极心理学,激活,消除,控制,人性积极面

参考文献

[1](英)克里斯托弗彼得森(Christopher Peterson)著.《积极心理学》[M].徐红,译.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6.

[2]郭德俊.动机心理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0.

[3]小柳昇,彭廉玮,俞索美.新概念日语教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4.

积极心理的培养及运用 篇8

1 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核心理念解析

积极心理学将心理学研究的悲观人性观转为重视并培养人性的积极观, 它并不是以解决和去除人们心理或行为上的问题为主, 而是致力于帮助人们养成或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模式。[2]具体来讲, 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理念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1 提倡人的主观层面上的积极情绪体验

积极情绪主张个体主观上以满意的态度去回忆过去, 用快乐的心态面对现在并乐观的展望未来的一个积极的心理状态。个体主观上采取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 往往能舒畅心情, 排除焦郁, 从而易于获得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健康, 使个体在现实生活中更有耐心和对未来充满希望, 同时也更容易获得良好的、融洽的人际关系交往, 从而促进个体在某一方面的成功。

1.2 通过对个体自我能力和潜力的挖掘来塑造积极的人格特质

积极人格特质是积极心理学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它倡导通过对个体自我能力和潜力的挖掘来塑造积极人格特质。具体来说, 即在个体自我认识、管理和对生活目标的追求的过程中, 来提高个体自身的对外能力和充分挖掘自身潜力, 以此来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格特质, 去面对来自生活中外界的各种压力和挑战。

1.3 以积极社会环境来培养个体的积极情感和行为

积极心理学还认为, 积极的、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利于个体心理的健康发育, 例如, 当人们遭遇某方面的挫折时, 如果父母、教师、同学或朋友能对此提供支持, 营造出良好的社会 (相对个体的外界) 环境时, 将大大有利于个体的积极情感和行为的健康发展。

2 积极心理学理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

从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理念出发, 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 应着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处世心态和增加大学生对现实生活的积极体验以增强大学生的积极情绪, 充分挖掘大学生自我管理、导向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自身潜力, 以培育其形成积极的、优秀的心理品质, 特别对于心理健康素养较差的大学生, 要致力营造良好的成长氛围和优化发展环境。具体运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2.1 深入学生生活, 鼓励学生采用积极心态体验生活

在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 应深入大学生实际生活中, 感同身受, 合理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来引导和鼓励大学生采用积极的心态来体验生活、感受生活, 从而启发于生活, 以培植并养成其积极情绪心理和行为模式。

2.2 注重学生个体能力的提高和自身潜力的挖掘, 培养其积极人格特质

注重学生自身能力的提高, 包括自我管理能力、自我导向能力和适应能力等方面的提高, 在强化提高自身能力的同时, 会伴随的激发自身潜力。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应注重学生个体能力的提高, 从而进一步挖掘大学生自身潜力, 而当强化大学生自身某种现实能力和激发潜力使之成为一种习惯性的生活、学习方式时, 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了积极人格特质。

2.3 营造积极的教育氛围和社会环境, 帮助大学生形成积极情感和行为

根据马斯洛、罗杰斯的研究结果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发:当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能在其遭遇挫折或人生低谷时直接的或简介的给予同情并帮助或支持时, 学生就最有可能获得积极情感和产生积极行为, 从而易于健康成长和实现自我。[3]因此, 在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 应注意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教育氛围, 打造积极的社会环境, 时刻关注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 适时接受并及时处理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所反馈的隐性的或显性的心理健康信息, 以帮助大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和行为。

3 结语

积极心理学理论作为一种新的研究理论, 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开阔了视野和提供了方向。然而由于其理论基础较为单薄, 理论体系尚不完整, 其应用也有很大局限性。因此,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如何合理、科学地去运用, 需要实践的验证。

参考文献

[1][2]艾伦·卡尔.积极心理学 (第二版) [M].丁丹, 等, 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3:31, 47-48.

[3]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1) :217-219.

[4]刘翠兰.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 (4) :51-52.

积极心理的培养及运用 篇9

积极心理学是与研究心理优势和积极情绪有关的科学和应用。体验积极的情绪( 高兴、感兴趣、感到满足、爱意等) ,其作用在于它们能够指引我们参与增强我们行为和认知能力的活动中。一旦基本的兴趣养成之后, 所获得的特殊知识就能够使兴趣进一步加深,接着再有更进一步的提高。

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为了让学生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我尝试了多种方法。

在每节新课之前,我都会布置一定的预习任务。不仅仅是让学生独立完成新课内容,还包括布置一系列活动。比如,根据自己的条件查阅相关资料, 或者以小组为单位针对某一特定历史情节编制历史短剧。

在授课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我会让学生在视觉听觉等方面体验历史,感受历史。

首先,在视觉方面,我主要采用观看相关历史图片和视频影视资料等方式进行教学。

在讲授《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列强侵华罪行》这一课时,我向学生展示了圆明园被毁前后的对比图片, 并让学生根据自己所查阅的资料进行介绍,不仅让学生对圆明园有直观上的认识,而且使学生树立了反抗侵略的意识。这节课,利用图片以及相关文字资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

其次,在听觉方面,我会采用听音乐的方式进行教学。

在讲授《改革开放》这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春天的故事》 ,让学生在歌曲中体会改革开放给祖国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我们伟大的祖国在腾飞,从而产生一种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

有些时候,可以让视觉与听觉相结合进行教学。

在讲授《中华文化的勃兴( 一)》这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编钟的图片,并播放用编钟演奏的音乐。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加深了学生的印象,还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

为了让学生学到更多有关历史的知识, 我会适当补充一些故事史料。故事史料能营造鲜活的历史情景,带领学生领略过去的万千气象,并能有效地激荡学生的内心情感,引发理性思考。

在讲授南京大屠杀这一问题时, 我为学生补充了适当的故事史料,使学生印象深刻。在期末考试时,语文作文题目是《记住这一天》 ,有位学生写的就是南京大屠杀。可见,利用这种方式会使教授的内容深入人心。

伊丽莎白·赫洛克强调:“作为学生努力程度的决定因素,表扬比批评更有效。”因此,当学生在学业上取得进步时,我会及时地予以鼓励和支持,对学生的表现予以肯定。但是,表扬学生时,我会私下表扬,并非公开。因为,美国C·R·斯奈德和沙恩·洛佩斯提出:“表扬也是一种鼓励。但是最好进行私下表扬 ,因为当一个学生在同学面前被单独挑出后,他会感到不舒服。公开表扬还可能会提高学生之间互相竞争的倾向。办公室谈话、教室外见面都是表扬学生良好表现和进步的好时机。

积极心理学家提出,教师的素质对学生学习的兴趣及成绩起着重要的作用。若要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课堂, 并提高其成绩和能力,就要提升自身的素质。不仅仅是知识水平,还包括业务能力及道德修养。

积极心理的培养及运用 篇10

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他们具备怎样的素质与国家未来的前途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所以,高校应明确自身的教育任务,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来提高大学生整体的素质,为社会培养综合型的人才。积极心理学是一门以挖掘人内在积极的潜能并将其进一步发展为主的科学,它不仅可以让学生养成积极的道德品质,还可以让大学生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以积极心态面对工作和生活。

1 大学生所具备的不良的心理品质

心理品质对人的行为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中大部分学生总体的心理品质是好的。但在高校中还存在一些不良品质影响大学生成长成才。

1.1 认知偏差

主要指的是在判断他人时,由于所参考的表象和信息不够准确,导致最终的判断结果出现失误,不符合被判断者实际的情况。

1.2 负性情绪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后期,情绪波动大,情绪丰富,反应强烈,同时又欠缺对消极情绪调适的能力。

1.3 意志力薄弱

其主要表现在:第一,缺乏足够坚定地意志力来追求自己的理想,一旦在追求过程中遇到困难就会产生退缩的念头,没有迎难而上的勇气和决心。第二,心理承受挫折的能力比较弱。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家庭、学业、就业以及感情等几方面的问题,不少大学生一遇到挫折就无法振作起来,甚至做出一些极端的行为。

1.4 缺乏学习动机

在研究大学生的兴趣动机时,学习动机是比较热门的一个研究课题。大学生在高校内主要的任务就是学习,学习动机是强还是弱都会对大学生的学习产生影响。

1.5 性格品质不够完善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1)偏执:指的是比较敏感,即使没有证据,也会怀疑他人所做行为的动机,别人获得荣誉时内心充满嫉妒,比较自我,不愿听取别人的任何意见。(2)强迫:是指个人明知一些行为和观念的持续毫无意义,但是却不能克制地反复出现,对人和事物要求十全十美,过分拘泥细节,越是抵制越是感到紧张和痛苦。(3)攻击性:指的是长期用一种敌对心理来面对所处的环境以及身边的人事物,无论是因为环境中确实存在不利因素,还是因为自己的错觉,都会对他人感到不满,甚至做出一些伤害别人的行为。

2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策略

对大学生来说,养成积极的心理品质,不仅可以让他们更好的应对各种压力,还可以挖掘出学生的潜能,对他们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2.1 培育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积极体验是个体对过去、现在和未来所感知的一种心理状态。满一地回忆过去,幸福的享受现在,对未来充满无限希望。这种积极情绪体验,能使个体处于乐观、美满、愉悦的情绪中,并使个体人格处于一种积极、健康、和谐的积极心理境界。

2.2 开设积极的心理健康活动课程

高校在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时,应将积极的心理健康活动课程融入到教学当中。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澄清和调整认知。举个例子,在帮助学生树立积极价值观时,高校可以组织性格运动,将各种常见性格的特点和用语制作成海报,并将其张贴在高校内。教师与学生讨论这些性格特点以及如何在学校运用这些性格特点。以“爱和感恩”为起点,锻炼和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增强爱心实践。

2.3 对高校内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建立并完善高校内的心理教育系统

积极心理学涵盖的范围比较广泛,高校应积极挖掘出所具备的教育资源并进行合理利用,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奠定基础,让心理健康教育充分融入到每一项工作中。高校内的各项工作包括心理教育工作都是环环相扣,紧密联系的。对家庭、高校以及社会上的各种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要素进行整合,加强四者之间的联系,建立一个心理教育系统并不断进行完善,充分发挥出该系统对大学生的积极作用。

2.4 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

(1)高校应积极开展心理教育让学生了解心理学知识,加强班长、宿舍长以及党员之间的联系,建立预防危机的机制,并让学生干部和党员认真关注每一个学生,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2)将该方法运用到心理咨询当中,让个体在思考为之感到幸福的事件过程中,强化他们对事物的正确认知。(3)加强积极心理学队伍建设,发挥团队的作用,让心理学团队为个体创造适宜的情境并引导其感受更深入的体验。

2.5 加强校园内积极文化的建设

要让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发挥出作用,加强建设高校内的积极文化也是一种有效途径。处在积极的文化环境当中,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从而树立起健康的生活态度,形成积极的人格。

在高等院校内,教育工作者也需要加强学习,积极掌握心理学知识,将对大学生积极的品质进行培养作为自己主要的教学任务,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以及管理工作当中,为大学生营造出和谐健康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张维贵.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当代大学生积极品质的培养[J].兰州学刊,2012,(9).

[2]李自维.大学生积极品质评价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应模式研究[D].西南大学,2009.

[3]张倩.一门教授幸福的学科-哈佛“积极心理学”课程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高等函授学报,2010,(2).

[4]金辉,郑雪.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07,(3).

积极心理的培养及运用 篇11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积极心理学;有效运用

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教师已经在教学中运用现代心理学,也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绩。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其与传统的心理学有极大的区别。因此,教师开始探究积极心理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以求为教学的发展提供新的方向。

基于此,本文在此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积极心理学的有效运用,以期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并促进小学音乐教学改革。

一、运用积极心理学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不但要提高小学音乐教学的质量,更要促进学生健康的成长与发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运用积极心理学,其本质就是调动学生积极的心理、态度以及情绪,研究学生潜在的、积极的品质,进而引导学生保持健康与积极,最终健康地成长与发展。

因此,教师应该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善于发现其中积极的因素和资源,并利用积极心理学引导学生潜在的积极心理,使学生获得健康的成长与发展。

以《劳动最光荣》的欣赏教学为例,教师首先要完成基本的教学,要让学生会听、会唱,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这首音乐的内在元素,使学生感受到劳动最光荣的含义。此时,教师要调动学生潜在的心理,使学生产生劳动最光荣的意识,并主动参与到劳动中。

在小学音乐教材中拥有大量积极的资源,如《可爱的家》。教师需要以此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使学生健康地成长与发展。

二、运用积极心理学激发学生的潜力

积极心理学以激发人类的潜能作为重要目标。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潜力,发挥学生的潜能,使其更好地成长与发展。

例如,教师发现部分学生能够在课堂中大声歌唱,能够组织其他学生进行歌唱。这就体现出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教师就应该在积极心理学的引导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潜能,使学生能够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更好地成长与发展。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融合积极心理学能帮助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同时引导学生更好地成长。因此,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完善其运用,促进小学音乐教学的进一步发展与建设。

参考文献:

李敏.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

积极心理的培养及运用 篇12

一、概述

心理学指出, 一般人只把自身潜力开发了2%~8%, 一些伟大的科学家如爱因斯坦也只有12%左右, 如果能够开发50%的潜能, 可以背400本书, 学完十几所大学课程, 掌握二十多种语言。积极心理学研究幸福的奥秘, 研究现代人为何不快乐, 研究如何保持生命最佳的状态等, 它揭示了与传统心理学完全不同的心灵世界。世界上最强的力量之一就有对潜能的强烈信念, 无论情况多恶劣, 有多大困难, 信念会指点其中必有解决之道。有心理学家说, 多数情绪低落, 与环境不适应的人, 均是对自己缺乏信心, 没有强烈的信念。有这样一个故事:牧师戴尔·泰勒给教会学校的学生讲了一个故事, 冬天, 猎人带着猎狗去打猎, 猎人打中了兔子的后腿, 兔子为生存拼命逃跑, 猎狗则穷追不舍, 可是最后兔子逃掉了。兔子逃回家中, 它的兄弟们十分惊讶:“那只猎狗那么凶, 你又带伤, 是怎么逃掉的呢?”兔子说:“我竭尽全力, 猎狗是尽力而为, 抓不住我, 最多挨骂, 我若不竭尽全力, 可就没命了!”讲完这个故事, 泰勒牧师向全班学生承诺:谁能够把《圣经·马太福音》五到七章的内容背诵下来, 就邀请谁参加“太空针”高塔餐厅聚餐会。虽然聚餐会很多学生梦寐以求, 但《圣经·马太福音》五到七章有几万字, 又不押韵, 背诵难度太大, 很多学生望而却步。但几天后, 一个11岁男孩, 在泰勒牧师面前一字不漏正确背诵下来, 这个人是比尔·盖茨。

中职生是一个特殊群体, 很多可以说都是在成绩上的失败者, 他们的心理呈现特殊性。从年龄上看, 中职生一般在15到18周岁之间, 他们具有青年早期的很多特点, 但与社会青年存在极大差异, 具体表现为初期对环境不适应, 思想不稳定。中后期转变为积极追求精神上的丰富和多方面发展自身, 意志目的性和持久性较为突出。除此之外, 多发的心理问题却不容忽视, 如学习努力成绩却不理想, 学习动机功利化过强, 人际关系失调, 沟通不良, 交往恐惧, 爱情观念的困扰等。

二、运用

积极心理学研究积极的主观体验, 即幸福感;个体积极的人格特质;群体积极组织系统, 培养公民美德。在一定程度上, 它能够与“德育生活化”融合, 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中职生管理水平。将积极心理学运用于中职生管理,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营造积极氛围

人的经验源自环境, 适应环境也可以说是积极心理品质。教育活动需要依赖组织系统。积极心理学指出, 当学生周围环境以及教师、同伴均能给提供最好的支持时, 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及人际关系的可能性最大。因此, 要利用一切可用的资源, 打造学生熟悉的真实生活情景, 营造积极的氛围。在管理工作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凸显职业教育特色, 服务教学、服务师生, 打造校园文化, 开展文体活动, 培育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甚至可以将积极心理学纳入公共必修课体系, 让学生学习并掌握积极心理学。

(二) 培养积极人格

从中职生的心理特点来看, 传统的管理手段多利用心理学上的疾病模型, 把中职生视为问题学生, 教育就是要阻止他们出问题。而这种管理模型很难取得实效。积极心理学倡导健康模型, 以积极的角度看问题, 中职生同样渴望成长, 渴望成才, 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 因此, 培养中职生的积极人格十分必要。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积极体验, 让学生产生积极认知, 激发学生潜能, 促进学生积极人格的形成。因此, 积极的体验活动, 将是最佳的途径。党的十八大强调要推进中职学校“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 促进中职生全面发展。比如, 杭州湾职校对学生学习和生活展开德育生活化工作, 在教室、寝室、实训室等场所推行7S管理, 制定爱国主义教育30个细节, 每个班级每周有一节军事训练课, 对晨跑、早自习、上课、实训、课外活动等进行指导和管理。学生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实行实践活动周, 把校园绿化认养区承包给每个班级, 同时利用招投标把厕所卫生交给学生, 这些举措下来, 获得了很多用人单位的好评。

积极心理学研究人的幸福感、人格特质和群体组织系统, 换句话说就是打造积极环境并开展活动, 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积极的体验, 形成积极的人格特质。从心理学角度来说, 积极心理学理念以积极的视角看问题, 重视中职生积极的一面, 并使其最大化, 最终促进中职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宓蜜.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职业院校贫困生心理贫困现状与教育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15.

上一篇: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下一篇:辽宁省工业旅游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