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2024-08-12

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通用8篇)

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篇1

高中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 大学城栏目:居民空间消息快播

|

 空间栏目:工作学习笔记 收藏到我的学习空间收藏到我的课堂魔方全屏

发表时间:2012-4-7 20:22:43

浏览:20

评论:0

高中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关键词:[心理品质] [自我意识]

摘 要:根据高中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规律以及我们调研得出的我国高中生积极心理晶质发展的现状,我们认为高中阶段应重点培养以下8项积极心理品质。

根据高中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规律以及我们调研得出的我国高中生积极心理晶质发展的现状,我们认为高中阶段应重点培养以下8项积极心理品质。

一、思维与洞察力

高中生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已趋于占优势的地位;思维的创造性提高,能不断提出新的假设、理论,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评性明显增强。高中生观察力的发展具有新的特点:目的性更强、持久性明显发展、精确性提高、概括性更强。由于洞察力是以观察力为基础的更高层次的知识和判断,所以应该重视培养高中生的思维与洞察力。培养高中生的思维与洞察力要做到:提高批判性思维水平,能全面深入地思考问题,能独立地分析与解决问题,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能理解特殊与一般、归纳与演绎、理论与实践等的辨证关系,学会正确处理各种关系以及各种问题。

二、谦虚

高中生非常关心自己个性的成长,十分关心自己个性特点方面的优缺点。高中生的自我评价日益成熟,能独立地评价自己的内心品质、评价行为的动机及效果的一致性情况等,其自我评价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主客观的辩证统一。高中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增长及对自我分析要求的提高,不仅是高中生个性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而且也是有目的进行自我教育的前提。高中生在自我评价的发展上表现出个体差异,大部分高中生能够进行适当的自我评价,但相对而言,高中生易出现自我评价偏高的倾向,因而导致他们行为表现上的自负,常常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情况会得以克服,自我评价与其实际表现会日趋一致。

因此,高中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应该重视高中生谦虚品质的培养,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悦纳自我,诚实地面对自己的缺陷或缺点,不贪慕虚荣,不骄傲自大,虚心听取不同意见,勇于自我批评和接受他人的批评,敢于承认错误和改正错误。

三、信念希望

价值观是个体对自然、社会、人生带有根本性的总观点,它的形成是由人的知识水平、生活环境等方面决定的,同时受人的情感意志、理想动机、立场态度等个性因素所制约。心理学家的调查表明,小学阶段的儿童已经开始对人类、自然及社会现象产生兴趣和疑问,但尚未形成价值观;到初中阶段,价值观开始萌芽;到高中阶段才初步形成。高中生价值观的核心是人生意义问题,他们逐渐学会将个人的生活目标与社会发展的总体方向相联系,即不仅要说明自己对于社会的意义,而且还要找到社会对自身的意义。高中生的价值观尚缺乏稳定性,还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对社会及人生的看法,改变自己的价值取向。因此,高中阶段个体的价值观仍有向不同方向发展的可能。正因如此,我们要加强对高中生信念希望品质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各种挫折和失败,豁达乐观,对未来充满希望,保持良好的心态,具有积极向上精神。

四、持重

高中生,面临着升学、择业等问题,需要进行理性的思考,结合自己的兴趣、能力、意愿、价值取向等谨慎决策,慎重选择。因此,十分有必要加强对高中生持重品质的培养,教育学生遇事沉着冷静,理智思考,仔细推敲,谨慎稳重,认真抉择,不轻易冒险。

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篇2

关键词: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积极心理品质不仅是当代社会人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之一, 而且更是人才最重要的内涵。现代的高等教育必须要重视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使其能够促进大学生学习的进步、健康的发展。我国在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党的十七大报告上先后提出了要重视人的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尤其是对当代大学生, 要加强对其的人文关怀和心理健康教育, 使其树立积极心理品质, 正确对待身边的人和事, 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积极心理品质的含义和作用

1. 积极心理品质的含义及其培养。

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主要是指高校为了塑造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所进行的引导和发掘大学生积极心理因素的心理教育活动和过程。健康的心理教育以学生本身所具有的积极力量为出发点和立足点, 以研究和发掘这些积极力量为重点, 刻意引导或者培养这些积极力量, 扩大其在学生中的影响力, 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树立起这种积极心理品质, 确保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1]。

2. 积极心理品质的作用。

(1) 推动大学生的学习。学习是人类所具有的、需要艰苦脑力劳动和积极心理品质的活动, 创新是学习过程的核心内容。学习是当代大学生最主要的任务, 其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之中, 为了确保学习的顺利进行, 大学生必须要具备积极心理品质, 才能发现、面对并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多种困难和挫折, 切实提高学习的质量。 (2) 推动大学生的成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是大学生成长的根本动力, 大学生首先要意识到这种动力, 其次将这种动力转换为积极心理品质, 如社会责任感、时代使命感、创造精神等, 最终形成极大的积极性去向着社会需要的目标前进[2]。在这个过程中, 积极心理品质也是要必须具备的, 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对待身边的人和事, 正确面对成长过程中的困苦和挫折, 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全面成长。 (3) 保障大学生事业的成功。当代大学生只有具备积极心理品质, 才能充分发挥自身能力和创造力, 成就事业, 为社会做出贡献。大学生是否能够成才, 事业是否能够取得成功, 和其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是息息相关的, 只有将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 才能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从而成就伟大的事业。而积极心理品质就是非智力因素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同时也是大学生成才和事业成功的有力保障。

二、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途径

1. 全面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近年来, 社会各界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视, 一门新兴的学科———积极心理学逐渐成为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积极心理学是以学生的积极因素为研究重点, 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 使学生逐步树立积极心理品质。在积极心理学的视阈下, 心理健康不是单纯地指没有心理疾病, 更主要的是指学生要拥有积极心理品质, 如崇高的理想追求、积极的生活态度、良好的人际关系、丰富的精神生活等。

2. 构建全面系统的积极心理健康课程体系。

积极的心理健康课程是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最主要的途径和平台。全面系统的积极心理健康课程体系主要是指高校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要善于发现专业课程以及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并以此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心理品质。第一, 可以将积极心理品质渗透到专业课程中, 这个过程注重的是引导式的教育方式, 使学生逐渐具备“热爱学习、真诚热情、富有爱心、正直公平、宽容审慎、乐观超越”的积极心理品质。第二, 在实践活动课程中, 可以开设以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为目的的活动, 如心理成长团体活动、朋友互助活动等, 切实提高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第三, 可以通过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 同时也能够对学生的情操进行陶冶, 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心理品质。

3. 构建心理咨询与治疗体系。

据调查现实, 现阶段绝大多数学生的心理状况都是健康的, 高校心理咨询与治疗体系主要针对的对象是有心理问题困扰的学生。高校首先应该构建良好的心理咨询与治疗体系, 选择具有专业水准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构建多种形式的咨询与治疗体系, 将电话、网络与现实的面对面的方式结合起来, 提高学生咨询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心理健康工作者要摒弃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树立以引导为主的教育理念和方式, 注重发现和挖掘学生身上的积极因素, 并将这些因素进行扩大, 切实提高积极因素的影响力, 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心理品质。

4. 构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高校教育价值观以及数代师生积极心理因素的凝聚和体现。一方面, 构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能够陶冶教师和学生的情操和品格, 形成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使教师和学生在工作、学习、生活的过程中都能够受到这种文化氛围的熏陶和感染, 引导教师和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逐步具备积极的心理品质。另一方面, 多种形式和内容的校园文化能够为学生提供多种服务, 如求知、人际交往、服务社会、娱乐等, 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 并使学生在这些活动过程中树立积极心理品质。

5. 构建积极向上的网络教育平台。

随着经济社会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以及娱乐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东西, 网络的出现严重冲击了学生现有的价值观念。高校要善于利用网络的开放性和共享性, 利用网络上形式和内容多样的积极心理学教育资源, 对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3]。第一, 高校可以开设以宣传和传播心理学、心理健康学理论知识为目的的专题网站或者博客, 提高学生对心理知识的认知程度。第二, 高校可以开设网络咨询平台, 利用多种形式的网络交流形式切实引导学生走出心理困境。高校应该随着网络的深入发展, 不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 将网络平台作为现代教育的主要平台和渠道, 切实推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心理品质。

参考文献

[1]陈跃男.关于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途径的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1, 14 (22) :91-92.

[2]余建林.当代大学生优良心理品质的培养[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9 (11) :33-35.

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篇3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中学生;个性心理品质;培养

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研究的重点要以人的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出发,倡导以积极的方式来对人的心理现象,从而激发内在的积极的力量和优秀的品质,并在这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挖掘人自身的潜力并获得幸福和快乐。因此,将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运用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挖掘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情绪体验

心理学研究表明,培养积极乐观的情绪是使学生快乐的重要途径之一。如果学生具有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也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能够较好地协调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提升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积极乐观的情绪,可以拓展中学生的思维,能够以积极的姿态去迎接学习中的各种挑战。

1.以人为本,实行积极的情感教育。“以人为本”,实行情感教育就是要注重人性,实行人性化管理,其核心就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消除消极情绪。教师必须尊重、理解、关心学生,充分信任学生,相信学生都有能力、潜力走向成功,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体现学生的“主人”地位。积极心理学认为,只有当学生得到尊重、理解、关心、信任,他们才能真正体验到学习中的快乐,从而产生幸福感和满足感,最终实现学习目标。所以,我们在对学生的管理中,要做到以人为本。如,在班级管理中,民主竞选班干部,在班级日常工作中,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作用,以形成民主、和谐的班集体。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实现成人、成功、成才。

2. 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人的精神力量来自坚定的自信心,自信心是人们发展的可靠资本,能够使学生克服障碍、摆脱心理危机,走向成功。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就是要求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对待自我,能够正确地坦然面对学习中的困难与挫折,勇敢地迎接社会生活的挑战,并对未来充满信心。所以,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进而鼓励、激励学生;同时,利用主题班会、鼓励学生参加学生社团等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爱好,从而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进而树立自己的自信心。

二、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品质

积极心理学特别注重的人性的优点而不是人性的弱点,目的在于帮助人们寻求持久的快乐和成功。积极心理学家认为,激发出人性中那些美好的东西,人就会快乐。积极心理学认为,学生的积极人格品质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主观幸福感。主观幸福感作为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是衡量学生内在精神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如何提高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使其形成正确的幸福观,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具有特殊意义。所以,班主任、任课老师要利用可以让学生产生幸福感的因素,如带领学生参观校史室让学生产生对学校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利用学校运动会培养学生的班集体的荣誉感和自豪感等,让学生喜欢现在的学习和生活,产生幸福感。

2.乐观。积极乐观的人格品质作为一种积极心理资本与学习绩效有着很强的正相关性,对学生身心发展都有积极影响。所以,班主任、任课老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以及合理的情绪,碰到困难时,不要退缩,要相信“失败乃成功之母”。班主任可利用每周的主题班会讲解一些名人战胜挫折的事例,同时进行激励教育,这样学生就会在碰到困难时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问题、解决问题。

3.自我决定感。自我决定理论认为,当三种的心理需要:自主性、关系和能力得到满足时内在动机最有可能发生。班主任、任课老师要关注学生的自我决定感,以提升学生的满足感、满意感,最终实现有效教育。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人都参与到班级管理中,让学生在班级管理中体现自己的价值。这样不但减轻了班主任的工作,同时也能形成民主、和谐、积极向上的班集体,也使学生的自我决定感得到了满足。

三、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氛围,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的本质力量的表现,是人们工作、学习的内动力。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形成乐观向上的学习态度、和谐的人际关系、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以增强其心理自我调节能力和适应能力。

1.建立良好的校风、学风。校风具有一种潜移默化、渗透心灵的力量,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容易为学生所感知、接受和仿效,成为学生的行动方向。校风和学风具有暗示性和激励性,能使学生自觉地接受好的规范和品质。所以班主任要特别重视良好的班风、学风的养成,可以通过制定《班级公约》、《个人争创三好规划》等形式,形成积极向上的班风、学风。

2.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加强学生的人际交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热爱学生,师生平等相处,彼此尊重,体现人性化管理的理念,体现大家庭的温暖,满足学生归属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人际沟通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最有效的方式。有效的人际沟通是释放和缓解压力、增强自信心、营造良好人际关系、提高班级凝聚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这样的心理环境中,学生的心理、智力、能力都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

3.用教师积极的心理品质感染学生。教师的情绪、气质、意志、兴趣、爱好,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以及人际关系,对学生都有直接的影响,特别是教师的性格与情感对学生的影响尤深。教师性格活泼开朗、为人随和、爱护学生,往往受到学生的喜爱;教师处事公道、恩威并济、一丝不苟,会受到学生的爱戴。学生许多心理障碍会在教师感染下得到缓解。如果教师性格怪异,脾气暴躁,处事不公,就容易造成学生心理障碍。因此,教师应重视自身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以促进中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

总之,在学校教育过程中,要以人为本,实行人性化管理,要帮助学生优化心理素质,帮助学生营造健康快乐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最终实现学校和学生的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任俊.积极心理学——心理学新进展丛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8.

[2]曹新美,刘翔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反思与积极心理学取向[J].教师教育研究,2006.

[3]王希永.实施积极心理教育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6.4.

[4]杭州实验学校.积极心理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实施策略初探[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2.

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篇4

【摘 要】小学生年龄较小,他们从学前班升入小学要面临的困难很多,要接触到的新鲜事物很多,而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阶段,因此对学生开展教育需要教师有较高的业务素质与积极的心理品质。小学班主任工作具有复杂性与琐碎性,需要班主任具备耐心与爱心,要培养小学班主任积极的心理品质,对学生的教育与发展意义重大。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心理品质;培养对策;研究

小学生处于特殊的阶段,年龄较小,认知能力差,理解能力也不佳,因此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的教育工作存在很大的难度,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我们的责任重大,任务艰巨,班主任要具备积极的心理品质,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培养学生成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本文主要对小学班主任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方法进行探究。

一、细心引导,感受孩子们的温暖可爱

1.前提是耐心

在与学生进行日常交流中能够培养起安主任良好的品质。小学班主任工作比较琐碎,工作任务重。班主任对待学生时,尤其是对患者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时候一定要有耐心。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刚刚离开家庭,接受学校教学,对于学校的环境非常陌生,所以很容易出现情绪问题。而学生若情绪不佳,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严重的甚至会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严重损害。所以,老师在与学生进行接触的时候要具备足够的耐心去倾听和引导学生。尤其是面对集体意识差的学生的时候,班主任切记不要急躁,要有足够的耐心去教育学生[1]。老师要亲近学生,与学生成为朋友,不要急于求成,要具备足够的耐心等待学生变得更好。

2.关键是细心

小学生的内心情感是比较丰富的,学生喜欢通过言行表现自己的内心情绪。班主任在面对学生时要能够做到细心。作为班主任一定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即使是在学生身上表现出的细微动作和情绪老师都要观察到,班主任要及时解决学生的各种难题[2]。通过我的实践我发现,很多学生都存在说谎的问题,学生通过说谎而达到一定的目的。对于这种情况,班主任就需要做好调查工作,在深入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的前提下为学生实施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在班级中,若看见地上有垃圾,班主任要亲手捡起来扔到垃圾桶;若看见玻璃或者是黑板没有擦干净,班主任要自觉去擦。而这些学生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久而久之,对学生形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也会自觉去模仿老师。班主任的细心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充分感受到关爱,从而和谐了师生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亲其师而信其道,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3.动力为爱心

班主任对待学生要具有爱心,班主任与学生接触的时间最长,除了教给学生基础知识之外还要教给学生一些做人的道理,因此班主任要对学生实施人文关怀。班主任只有拥有一颗爱心,给学生全部的爱,在教育过程中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小学生经常犯错误,对此老师不能一味批评学生,还要用自己的爱心来包容学生的错,积极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道路走。用爱心之水来浇灌学生,你会发现学生变得阳光而积极。

二、平等聊天,走进学生的世界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引进与素质教育的深入影响,当前很多老师都摒弃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应用更加开放、灵活的教学模式。老师要转变思想,明白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与老师的地位是平等的,虽然小学生的年龄较小,说话比较幼稚,思维也没有发展成熟,但是学生对待学习是认真的,有时候学生提出的见解很有价值,学生的想法新奇,思维灵活,有些老师想不到的方面学生却能想到,所以,老师要与学生平等的聊天,老师要试着了解学生,融入学生的世界,这样可能会发现一片更广泛的天地,使师生共同进步。

班主任要学会放下“架子”,让学生觉得班主任是他们的朋友,与所有的人平等。班级大事不可倡导班主任的“独裁主义”,要和学生一起商量,尊重学生的观点,师生之间感情的桥梁以爱为支撑,关爱学生也是老师的重要职责所在,这样,学生的学习环境宽松、和谐,自然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班主任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培养和自身的知识水平是有紧密的联系的。老师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老师要准确把握学科各结构之间的关系,将自己的知识无私地传授给学生。此外,老师要具备深厚的科学文化知识,老师要懂得,要想传授给学生知识,自己必须拥有更多的知识。并且班主任还需要掌握心理健康方面的基本知识。新时期的教学不是仅仅教给学生学科知识,还要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并对学生能够进行积极的引导,让学生身心得到很好的发展。

总之,小学班主任工作责任重大,要细致入微地进行工作,虽然小学班主任的工作任务重、工作繁琐,但是老师们一定要不懈努力,取最佳的教学效果。在素质教育的深入影响下,要求班主任教师将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是具有独特个性的人,老师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积极培养学生的高尚品质。老师要耐心、细心地对待学生,给学生多一些关心爱护,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加强自身知识的积累,让学生信任老师,老师具备了积极的心理品质,才能促进教学取得更有效成果。

参考文献:

如何培养中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篇5

世界卫生组织对人的健康心理下的定义是——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和谐积极的一种全面状态和相应的行为,是人们对自身身心与他人、与家庭、与生活环境、与事业、与社会和谐的积极地适应,是人的潜能的最大实现,是人的各自优势的最大发挥,从而愉快的幸福的学习工作生活。我国著名的少儿心理卫生专家陶国泰曾经指出,坚强的意志,健康的情感,良好的性格,顽强的适应能力以及同周围的环境融洽协调的能力,这是少儿心理健康必备的因素。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呢

基本标准:智力活动达到同龄人正常水平。

理想标准:观察注意思维和语言能力达到同龄学生的较好水平,思想开放敏捷,在一定的场合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培育内容

培养学生乐意接受新事物,以积极的情绪和态度适应新生活的心理。

引导学生做班级和学校的主人,培养在不同的场合中能尽快充当好相应角色的积极心理,培养对集体对他人亲密的情感。

引导学生开发自身的潜能,培养终身学习的自主意识

结合各学科的教学,努力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的思想方法,加强逻辑思维和辨证思维的训练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推动了素质教育的进程。特别是随着独生子女群体数量的增大,家庭问题的复杂化,现代观念更新的加快,素质教育,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新课题,是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学习,生活,择业和人际关系,培养健全人格的手段和有效途径。笔者认为,青年学生首先应学习一些心理知识,促使他们对自己的认识,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并且对将来的学习生活都有好处。其次,青年学生应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培养满意的心境,形成良好的个性和统一的人格,始终保持热情饱满,乐观向上的情绪。最后,笔者认为,心理辅导也是促进学生正确的认知结构和情感与态度模式形成的重要

途径。正文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按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尽可能充分发展并提高学生的心理潜能,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和谐发展。现代教育需要高科技人才,更需要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素质教育也不再是呼声日紧,而是提上的日程化的位置,对教育的关注,从家庭到社会,处处可以体现。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注意到,随着独生子女群体数量的增大,家庭问题的复杂化,现代观念更新的加快,素质教育,特别是心理素质亟待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一个新课题,是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学习、生活、择业和人际关系,培养健全人格的手段和有效途径。

三、中学生应该学习一点心理知识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科学。心理学知识对学习大有益处,它可以促进学生对自身的认识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如果中学生学习了心理学的知识以后,能按心理学规律去学习,学习成绩就会有较大的提高。比如:学习了记忆的规律,就可以解决上课不专心,开小差的问题;学习了思维规律,就可以解决记不住,记不牢以及死记硬背的问题;学习了有意注意的规律就可以使思维开阔、更敏锐、更富有创造性,还可以调节考前情绪,消除紧张,轻松上考场。

2、心理学知识还可以解答中学生在思想上和生活上的一疑难问题,从而更深刻地认识自己,达到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比如,学习了有关性格的知识,就可以使自己对自身的性格有所了解,从而矫正自己性格中不良的一面,锻炼和完善自己的人格;学习了情感的知识,可以使自己学

会调节情绪、升华情感的方法;学习了青春期的心理问题,可以了解青少年在青春斯的心理变化规律,从而主动掌握自己的心理,安全顺利地度过青春发育期。

3、学习了心理知识不但能提高自己,还能对正确地处理好人际关系有所帮助。因为在了解自己心理的同时,也学会了了解同学的心理,这样便可以对不同气质、性格的同学采取相应的态度,从而防止不必要的矛盾,加强与同学的友谊。心理学的应用非常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当中,不论学生将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现在学一些心理学的基础知识都是有益的,将来的祖国建设需要心理素质较高的一代青年。为了学生的现在也为了将来,中学生应学习一点心理学。

四、保持心理健康,学会做情绪的主人

如果你问一位中学生“你健康吗”他也许会说:“我当然健康,瞧,我壮得象头小牛犊,从没生过病。”可是健康不应只指体格健壮与否,还应包括心理在内的健康。严格地说,只有体格健康还算不上是健康,因为健康不只是体格健壮与否,还包括心理健康与否,联合国世界

卫生组织提出过一个响亮的口号:“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并解释:健康不仅是指一个人没有疾病,而且是指一个人有良好的身体和精神以及社会的适应状态。也就是说,健康与否从身体和精神以及社会的适应三个方面来评价。现在不少中学生存在着一些心理问题。如胆小、忧郁、孤僻、依赖、神经质、人际关系不良等。那么,怎样才算心理健康呢?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生理健康的指标较明确,判定容易一些,而心理健康的判定便较为困难,因为心理健康具有明显的相对性和模糊性。

心理健康是比较而言的,绝对的健康是不存在的,人们都处在较健康和极不健康的两端连续线中间的某一点上,而且人的心理健康状态是动态变化的,而非静止不动的。人的心理健康即可以从相对的比较健康变成健康,又可以从相对健康变得不那么健康,因此,心理健康与否是反映某一段时间内的特定状态,而不应认为是固定的和永远如此的。另外,一个人偶尔出现的一些不健康的行为和心理,并不意味着心理不健康。心理健康应指出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续存在的状态,而不能只看一时性的偶尔现象,使断定心理不健康。心理标准是一个发展的、文化的概念,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也因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而有差异。

心理健康的标准,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①正确的人生态度。

正确的人生态度来源于正确的认识,正确的世界观。抱有正确人生态度的人,对周围的事物有较为清醒的认识和判断,即有远大的理想,又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因而在社会变革时期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头脑清楚,眼界开阔,立场坚定,即不保守,也不冒进……总之,正确的人生态度使他们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时比较客观、稳妥,与时代共同进步,心态始终保持健康水平。

②满意的心境

满意的心境是健康心理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对他人、对工作、对学习、对生活都比较满意,没有心理障碍。满意的心境来源于正确的认识,由于他们能一分为二地论人论事,因而既能接受自己,又能悦纳他人。他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外貌、德才学识有正确的分析。他们在别人的议论包围中既不会被赞扬、歌颂冲昏头脑,又不会因批评、责备而烦恼,因为他们对自己心中有数,能从别人的议论中吸取有益的东西。他们不自骄自傲,也不自轻自贱。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不会淹没在别人的议论中无所适从,他们总是处于一种独立自主的状态。他们对别人也有一种客观的、全面的评价,不会忽冷忽热,不会苛刻地要求别人。对工作、生活、学习也有正确的标准,既不好高骛远,也不急功近利,因而心境总是满意的、愉快的。

③和谐的人际关系

乐于交往的人往往能在相互交往中得到尊重、信任和友爱。这是因为他们以同样的态度对待别人,因而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矛盾。与人为善的人能够与大家互相理解、彼此感情融洽,协调一致,相互配合默契。人际关系和谐,心情当然就比较舒畅,心理会处于健康状态中。

④良好的个性

统一的人格良好的个性是健康心理的重要标志,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保持统一的人格,做到自信而不狂妄,热情而不轻浮,坚韧而不固执,礼貌而不虚伪,灵活而不油滑,勇敢而不鲁莽,既有坚持到底的精神,又不顽固执拗,始终保持坚强的意志,诚实、正直的作风,谦虚、开朗的性格。

⑤适度的情绪,充分的理智

人与动物区别在于有理智。健康心理必须有自我控制能力,有适度的情绪,不过悲、过喜、过忧、过怒。要用积极的情绪战胜消极情绪,不使消极情绪、过激情绪维护较长的时间。要始终保持热情饱满、乐观向上的情绪,而不低下猥琐、泪丧悲观的情绪,更不会反复无常。

五、注重心理辅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年龄阶段。要从未成熟儿童期向逐渐成熟化的青春期交替转换过程中,会产生种种矛盾的心理,因此,很需要心理辅导老师,帮助他们顺利安全渡过青春发育期,并把这一时期转化为学习的“最佳期”,人生的“黄金时代”。

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篇6

体育论文 韶山市银田中学

彭果堂

浅谈小学体育活动中小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

【摘要】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之一,本文根据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及《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自己的体育教学实践探索怎样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小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

关键词:体育活动;小学生;心理品质;方法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教育目标,指出要重视心理品质教育,要使小学生在运动环境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在经受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提高抗挫折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在体验进步和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尊和自信,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等。

笔者在新课标指导下,结合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特点,通过搜集资料及自身的教学实践等途径,谈一谈小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

1.现状分析

小学生就像是含苞待放的花朵,朝露微绽,充满了希望与期待,然而随着我国独生子女群体的日益扩大,家长过分溺爱小学生,造成了小学生很多优良品质的缺失。通过对我任教的几个班小学生进行调查发现,现在的小学生没有主见、意志薄弱、怕苦怕累、没有危机意识和协作精神,遇到一点小伤小痛就会请假逃课,也有的小学生因为困扰误解或犯点小错被教师批评与教师顶撞、自暴自弃„„因此,作为体育教师,我们必须转变观念,利用体育活动培养小学生自尊、自爱、自信及顽强向上的精神,发展他们的想象思维和创造能力,帮助小学生塑造一个坚强的人生。

2.体育教学中培养小学生优良心理品质应遵循的原则 2.1加强动机氛围的教育

依据成就动机的目标理论(Nicholls ,1989;Ames ,1992),氛围是由对小学生有重要意义的他人造成的,并且与运动环境中强调的目标相联系即:任务目标或自我目标。任务目标强调个人的进步,任务的完成依据高度努力。只有动机强,才能有较大意志努力的产生。所以必须首先激发小学生完成任务的强烈愿望,并使所制定的近期目标好和远期目标相结合,同时的目标提出应以社会要求、小学生个人特点为转移,应将小学生的意志行为同他们的道德评价相结合,并借助小学生具体的、积极的时间活动来实现目标。

2.2根据运动项目培养小学生的心理品质

有些项目如短跑运动需要采取迅速有力的行动和相应的训练方法,萎靡不振、松懈无力只会带来不利;有些项目必须注意力高度集中;有些项目需小学生克服胆怯、困惑、慌乱等消极情绪;有些项目伴随鸡肉酸痛、身体疲劳、厌倦、难受等感觉,这些都需要付出坚强意志努力才行。因此意志品质是小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所必须的心理品质。教师要据教材的要求,针对不同的小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有意识地加强对所教小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以防和纠正由于意志品质的薄弱而出现的状况。教育史上著名的“斯巴达教育”,在古希腊城邦斯巴达,那里的孩子生下后就忍受等肉体折磨,炎热的夏天让孩子在阳光下奔跑、追逐,冬天让孩子在房顶上站立,这种教育方式培养了斯巴达人坚强的意志品质。

2.3调控小学生情绪情感

教师在体育活动中要及时注意观察和调节小学生的情绪,小学生情绪低沉、厌倦时,可运用游戏、比赛等方法进行调控;小学生焦虑、恐惧时,可加强保护帮助;小学生情绪过高时,设法降低。

2.4体育教师应在有目的、有组织的体育活动中培养小学生的心理品质

现代的小学生均是家庭的宠儿,很少有机会让他们在心理品质方面得到锻炼,而体育活动是最理想的形式。如利用酷热环境,让小学生反复暴露在热环境中能加强小学生对热的耐受力,磨练意志;月经周期中,有女生借故不参加到体育活动中来,尤其在寒冷环境中进行长时间耐力运动对培养心理品质是一个良机。

3.我在教学实践中对小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方法

3.1说法教育法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我决不把思想教育单纯看成是班主任或者其他科目教师的事情;利用各个环节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品质的培养。

3.1.1课堂常规教学和组织进行心理品质的培养

我坚持上好每一堂体育课,要求小学生听从指挥,注意安全,讲文明、懂礼貌、守纪律,这样可抑制小学生的冲动性和盲目性,为课堂活动打好基础,又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同时培养他们的自治力、组织性。在集合、调动队伍要求快、齐、静,可培养小学生自觉性和守纪律的习惯。高年级小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工作能力,教会他们体育规则等理论知识,组织他们管理器材的使用,场地布置、充当裁判,发挥体育骨干作用,培养他们自觉自主组织活动比赛,促进平等互动,陶冶热爱活动,爱护公物的良好品质。

3.1.2教学内容的安排中进行心理品质的培养

在体育教学中,适当时机穿插思想教育的,内容来启发小学生,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如用伟人的故事去引导启发缺乏坚持性的小学生;在队列队形广播体操教学练习时,为了加强小学生组织纪律,集体观念、自控能力的培养,可讲述国庆阅兵式有关事迹精神,驱动他们自觉协调整齐的达到教学目的

3.1.3在突发实践中进行心理品质的培养

体育活动多是在动态和室外空间的环境下进行,课中常常会出现难以预料的突发事件,教师要鼓励、强化好的思想作风,及时抑制不良现象,提高小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养成好的习惯和风气、培养良好意志品质:比如在一次年级拔河比赛中,两个班级的队员都求胜心切,互相严重犯规,进而导致了一场纠纷。我在及时制止的同时,把这些小学生召集到一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他们明白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道理,无论输赢,要展现的是班级的精神与风采,此后的比赛中不再出现类似的事件,各班还自觉为对方进球而喝彩。

3.2情感感染法

教学活动既是知识信息交流的过程,更是师生间情感交流的过程,我深知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因而在课堂之外,我常常和小学生打成一片,利用吃饭或休息的时间和小学生随意的交流,了解他们的家庭、心理等状况,帮他们分析和解决一些难题,利用放学的时间和小学生一起打打篮球等,拉近与他们的年龄差距,在各个节日的联欢中和他们一起表演节目、参加游戏„„只有这样,和小学生建立起亲密的情感,当遇到问题和矛盾时他们才会更快、更好的接受你的教育和观点,从而配合你的教学工作。

3.3情境熏陶法

3.3.1 结合自然环境磨练小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自然环境是小学生直接可感的,如严寒、酷暑、风雨等恶劣的天气环境,高山、陡坡等地理环境都是创造困难的自然条件,这些自然条件对小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和挑战性,因而在我的体育课中也予以适当的利用。比如在炎热的夏天许多女同学因为爱美怕晒黑二不愿上体育课,我便抓住这个机会跟她们交流“美”的内涵,使他们明白美不在于外表,而在于内在,吃苦流汗也是一种美。

4.1兴趣激励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直接推动小学生进行学习和参加实践活动的一种内部动力,对小学生良好的个性的形成起着积极推动作用。

4.1.1营造氛围,激励引导,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小学生学习的兴趣。

比如在准备上活动课之前,我就会提前布置给小学生主题,知道他们自己发挥想象、自我设计、自我创编各种活动形式,并且要求他们把体育与其他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体育运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其自信心、自尊心、充分展示他们的个性。

4.1.2善于发现小学生的特长,因势利导,调动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每个小学生的身体素质不同,有的速度素质较好,有的弹跳能力好,有的协调性好,有的组织能力强等,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并利用好每个小学生的特长和优势进行教学。让小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小学生学习的动力。这样体育教师应当根据小学生的实际能力,有针对性地对他们提出力所能及的要求和目标,为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

4.1.3改换单一教学模式,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小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热情。

比如在训练跑步的教学中,为了使身体单调、枯燥,并且有一定危险性的教材变得生动有趣,可采用接力跑,障碍跑等多种教学形式。

4.1.4正确评价小学生的学习成绩,充分调动每一个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体育教学中会有联系、竞赛、测试等,作为体育教师应针对不同小学生在锻炼和学习中取得进步,给予及时的肯定或表扬,少批评,以此调动调动每一个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疲劳负荷法,运用“终点冲刺”加速的原理,让其在疲劳的情况下再完成新的练习,或在疲劳时要求完成复杂的运动技能,培养小学生的顽强性格和坚韧的毅力。如自我强化法,意志的培养和发展,不仅需要客观的严格要求和监督,更需要主体的内化,运用一些自我暗示语词,比如在进行长跑训练时,很多小学生到中途就坚持不下去,停下来走,我就引导小学生用“再坚持一下”“我一定要完成”“我能行”等进行自我鼓励、自我监督来跑完全程,这样可以磨练自身的意志。再如榜样示范法,教师室体育教学中被模仿的对象,是小学生的表率教师教师在道德品质、专业知识、业务技能、管理能力、个性特征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也是小学生品质形成和发展不可缺少的“催化剂”。因而教师要树立好自身的形象,让小学生从内心钦佩,尊重教师,从而渐渐形成自身优良品质。现代小学生“追星”成风,当然不少体育明星也是他们追捧的目标,教师通过介绍这些明星的事迹和奋斗历程来激励小学生,让他们从小学生阶段开始打好基础,向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学习、迈进。在小学生觉得真是可信,从而受到感染,来努力提升自己、培养自己良好的意志品质。

3总结

体育活动是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的一个重要手段,其方法更是多种多样:加强动机氛围的教育和道德情感的培养,根据运动项目,调控小学生情绪情感等原则来培养。教学实践中对小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方法有说法教育法、情感感染法、情境熏陶法、兴趣激励法。笔者只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实践谈了一点粗浅的看法,作为一名还活跃在一线的体育教师,我深感任重道远,我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依然不折不扣地坚持以教育小学生和心理学为依据,牢牢抓住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不断探索,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使小学生的心理品质在体育活动中得到较好的培养,以适应新世纪、新时代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主要参考资料:

1.体育学院通用教材《学校体育学》人民体育出版社 2.体育学院通用教材《运动心理学》人民体育出版社 3.“体育活动小小学生心理品质培养”吴少振

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篇7

公安院校学员是公安队伍的后备军, 是国家太平、人民安居乐业的守护神。这支队伍的整体素质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此, 为了更好地实现公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 公安英语专业教师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培养学员积极心理品质的责任。

2 积极心理品质相关概述

积极心理品质是指学生这个特定群体应具备的优良心理品质。公安院校学生正处于智力发展的高峰, 他们的自我意识发展较快, 社会需求强烈, 情绪情感体验深刻, 个性发展欲望极高。因而, 分析这一群体积极心理品质的内涵及特征, 对培养他们的积极心理品质尤为重要。

2.1 积极心理品质的内涵

在研究个人品质时, 皮特森和塞利格曼 (Peterson, Seligman) 曾提出“个人品质是一种优秀的个性特质, 它与具体的美德相结合, 同时也体现在价值—行为分类体系中。”而美德正是我们所要培养的积极人格特征。我国学者对积极心理品质的理解主要包括两种。一种观点认为“积极心理品质是指比较持久的、积极的情绪和体验, 包括高兴、兴趣、自豪和爱等积极的主观体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积极是和消极相对的, 积极心理品质应满足有利于促进工作和学习;有利于提高主观幸福感水平;有利于心理疾病的预防和心理保健三方面的内容。”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 积极心理品质是个体在成长中以及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条件下形成的较为持久的、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 以及对未来的乐观态度, 包括与智慧、勇气、仁慈、正义、节制等六大美德相联系的各种积极性格品质。

2.2 积极心理品质的特征

作为非智力因素的主要组成部分, 积极心理品质具有稳定性、建设性和潜在性。它是在家庭环境的熏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下, 在很长时间里逐渐形成和发展的, 而且一旦形成, 便相对稳定。研究证明, 积极心理品质可挖掘人的潜力, 使人创造性地寻求答案;积极心理品质可促使个体的自我完善, 使其更加积极主动地面对工作和生活;积极心理品质是内隐于个体之中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只有经过外界刺激才能表现出来, 这就需要教育者对其加以挖掘和培养。

3 培养公安院校学员积极心理品质的意义

由于学院的特殊性, 公安院校的学员正面临着警务化管理、独立生活、学习压力、情绪情感敏感以及人际关系复杂等方面的困难, 加之社会竞争激烈、就业压力巨大、治安环境繁复等。因此, 培养具有积极心理品质、身心健康的预备警官不仅是公安教育的重要使命, 也是他们成长成才的必备条件。这就要求英语教师结合本课程特点及优势, 掌握学员心理特点, 多角度、全方位地开展学员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工作。

3.1 培养积极心理品质有助于学员心理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研究表明, 积极心理品质与心理疾病呈显著负相关, 人的情绪可以通过大脑影响人的心理、生理活动。有学者发现, “积极的情绪状态可增加人的心理资源, 使人相信结果会更好, 在面对压力时, 常处于积极情绪状态的人更不容易生病。” (张高产, 2006) 。“积极乐观的情绪使人的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机能处于最佳状态, 促进身体健康, 对心理疾患起着不可忽视的调节作用。” (增秀兰, 2008) 。积极心理学中的安慰剂效应能暗示患者产生会被治愈的信念, 这种期待有助于个体保持积极愉悦的情绪状态, 最终产生积极的治疗效果。因此, 通过用警务英语教学中的相关素材, 渗透积极心理品质的理论知识, 使学员更多地了解勇气、仁慈、正义、好学、创造性、努力、勤奋、正直、诚实、、善良、慷慨、忠诚、公平、感激等积极心理品质, 引导他们进行积极情绪体验, 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 帮助他们进行心理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3.2 培养积极心理品质是适应未来警察岗位的需求

相对于其他职业, 警察面临着更多来自组织、家庭和社会的压力。面临着警察社会角色向服务性转变, 治安形势的日益严峻, 警察工作的日趋繁复, 加之基层警力不足、办案经费有限, 社会支持度不够等现实对警察执法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这些压力与挑战不仅考验着民警的身体素质和执法水平, 而且给民警的心理造成了巨大压力, 严重影响了民警的身心健康。所以, 未来岗位要求预备警官具备积极的心理品质与良好的心理状态。

3.3 培养积极心理品质可以激发学员的潜能

心理学、社会学的研究发现, 成功人士大多具有勤奋、自信、乐观等积极的心理品质, 因为这类人对未来充满期待, 不易被困难击垮, 更富有创造性, 而这些因素更有助于个体潜能的发挥。弗雷德里克森教授的一项实验也表明积极情绪状态下个体更能发挥创造潜能。此外, 著名的罗森塔尔实验也证实了这一点。因此, 我们应把学员被忽略了的潜能竭力挖掘, 给它们创造一切利于成长环境, 使这种潜能充分发挥出来, 并起到积极的作用。

4 公安英语教学中学员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途径

既然掌握积极心理品质相关知识, 教学中培养学员积极心理品质如此重要。那么, 警务英语教师应积极探索培养学员积极心理品质的有效途径。

4.1 借助积极心理学理念对学员进行“三观”教育

积极心理学理念可以促使教育者建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不断发展积极的情感, 摈弃原有对人性的各种消极认识和评价, 以及个人的好恶偏见, 从而有助于受教育者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警务英语课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担, 而学员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是公安教育育人工作的重要环节。那么, 警务英语教师应该善于利用这一资源对学员进行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作为教师先要武装自身, 只有掌握丰富的积极心理学相关知识, 才能在公安英语课堂教学中适时地对学员进行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渗透, 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并对其进行强化, 使其为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奠定基础。

4.2 利用公安英语教学中典型案例, 进行积极心理品质渗透

公安英语课教师应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典型案例, 善于捕获案例中的积极情感因素, 通过案例教学对学员进行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例如在进行《公安英语基础教程》 (冯慧莲, 2009) 篇章内容的讲授时, 教师不妨一试:其中第一单元“坏人”的气度中, 教师就可引导学员进行文中主人公父亲的勇气、节制、感恩、信任、友善、知恩图报等积极品质的分析;第二单元海上救援中, 总结助人为乐、团队协作、善有善报、乐于奉献、勇敢、大无畏等高尚品质;第三单元爱的力量中, 爱与被爱、浪子回头、改过自新、慷慨、自我创业、知足常乐等积极向上的性格特征的提炼;第六单元打击毒品犯罪中, 充实、乐观、洁身自好、保持健康等美好品质的挖掘;第七单元世纪盗窃大案中, 绳之以法、公平、恪尽职守、廉洁等积极因素的讨论。所有典型案例的深入分析, 旨在依托其中的优良品质及美德, 将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受益范围扩展到最大, 希望将专业教学与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结合起来, 达到在课程中渗透积极心理品质的目的。

4.3 通过角色扮演引导学员进行积极心理体验

有句谚语说得好“Practice makes perfect.”只有不断地重复, 学习者才能真正习得某种语言或技能。而角色扮演是警务英语教学中的常用方法, 教师应鼓励学员投入其中, 大胆展示, 并体验其中的情绪情感。通过这一活动, 帮助学员增进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 摈弃消极的习惯或心理品质, 使他们的信心倍增、潜能得以激发, 个性心理品质得以优化。

4.4 将积极情感体验转变为积极行为, 塑造积极心理品质

让学员体验到积极情绪情感体验是远远不够的,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将其内化为学员自身的各类美德, 并提升其素养。因此, 教师应创设情境, 并有意识地让学员感受、体验的同时, 应更注重鼓励、引导学员理解积极心理品质的内涵, 并在今后的行为中效仿, 久而久之, 这些积极品质就在学员身上扎根了, 最终内化成自身的良好品质了。

5 结论

可以说, 培养适应未来岗位、实战需求和身心健康的预备警官是包括警务英语教师在内的每位教师、班主任和辅导员义不容辞的责任, 只有我们结合公安院校能力培养目标和学员实际成长需要, 全员参与, 才能切实提高每位预备警官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张高产.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心理教育的重要价值取向[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2006 (2) :36-38.

[2]龚继峰.积极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创新[D].南昌:南昌大学, 2007.

[3]增秀兰.实施积极心理教育培育学员积极心态[J].教育导刊, 2008 (1) :49-51.

[4]钱同舟.论人文关怀与积极心理.A质的塑造[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 2008 (4) :61-64.

[5]冯慧莲, 李晓鹏.公安英语基础教程[M].北京:群众出版社, 2009 (9) .

[6]费晓璐.公安英语教学中学员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J].科教纵横, 2011 (11) :235.

[7]许华尧, 等.高职学员一般自我效能感与积极心理品质关系的研究[J].科技信息, 2011 (27) :15, 18.

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与研究 篇8

关键词:积极心理品质;小学生;心理健康;团队活动

国足教练米卢曾说过一句话:“态度决定一切。”他的意思是告诉人们——凡事态度积极,就已经向成功迈进了决定性的一步。这句话启发了身为教师的我,那就是所有教师应该努力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教师应该在学生心里种下积极向上的人生信念,向学生传播勤奋拼搏的学习力量。

一、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类型

那么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有哪些呢?根据官方调研,主要有二十四种:(1)创造力;(2)好奇心;(3)开放的思想;(4)热爱学习;(5)有视野(洞察力);(6)真诚;(7)勇敢;(8)坚持;(9)热情;(10)友善;(11)爱;(12)社会智能(社交智力);(13)公平;(14)领导力;(15)团队精神;(16)宽容;(17)谦虚;(18)谨慎(审慎);(19)自律;(20)审美(欣赏美和完美);(21)感恩;(22)希望;(23)幽默;(24)信仰。早在2002年,教育部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曾提出过教育目标: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的健全发展。可见培养这二十四种积极的心理品质正是符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需求,对改善广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学生整体素质起着推动作用。

二、培养学生积极心理的方法

我校积极申报了国家在“十三五”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的课题研究,在研究中,摸索出了一些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方法与大家探讨。

1.首先学校应注重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把培养积极心理作为教育教学的一项内容。从学生走入校园第一步开始点燃学生积极面对一切的火花。从校园环境布置、校风校训、走廊标语、班级板报等方面,创造适于积极心理品质产生的环境。从教学过程中体现对积极心理品质的赞扬的宣传。从老师自身折射出积极心理的光芒,引发学生积极的心理状态。

2.注重家长培训。学校开通微信公众平台,通过平台以及家长会,定期宣传家长在子女培养中的模范渲染力量,让家长懂得自身是孩子最好的学习榜样。向家长列举优秀事,例如,曾子杀猪、孟母三迁等。告诉家长要时刻带着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学习、生活和工作。班主任老师也可以开辟QQ群、微信群等与家长沟通的途径,定期发布教育信息。通过以上方式进行宣传,启发广大家长发扬自身强大的教育力量,承担起孩子第一任老师的光荣职责。

3.学校在德育(团队)工作计划中,把此项内容列为其中重要的一项。围绕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开展形式多样种类众多的德育(团队)活动。

(1)开展《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接龙背诵比赛。这项活动能够让学生在玩中乐中知道,作为小学生必须达到所有要求。让学生热情积极地遵守纪律,保障自身行为规范。

(2)利用传统节日的契机,开展各种班队会活动。主要做法有:

在“3月5日学雷锋纪念日”开展“雷锋精神永不磨灭”班会。比一比班级谁做的好事最多。这样来培养学生真诚、热情、友善、爱和社会智能也就是社交智力。

在“3.8”丽人节,开展为家中丽人做一件好事的评比活动,学校把同学们拍摄的照片发送到学校的微信公众号中予以肯定。这样利于培养学生感恩的心理品质。

在“清明节”开展“革命英烈讲故事比赛”活动,让学生了解革命英烈乐观、勇敢的大无畏精神。并且组织学生参加全国“网上祭英烈”寄语活动。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用优异的学习成绩来回报英烈们的抛头颅洒热血,振兴祖国不辜负英烈们的期望,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对祖国信仰般的热爱。

在“端午节”举行赛龙舟活动,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启发。

在“六一”儿童节开展文艺表演活动,让学生在其中享受审美教育的美妙和集体生活的美好。这能够培养多种积极心理品质,尤其是团队合作精神、谦虚、谨慎、自律、审美和希望的积极心理品质。

在“八月十五团圆节”开展感恩演讲活动,让学生说一说自身为家人、为集体做过哪些贡献。谈一谈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优秀事例与故事等。让学生懂得家人的养育之恩,懂得感恩和回报。

在“十月一日国庆节”举行向国旗敬礼的活动。懂得振兴祖国是孩子们的历史职责,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正月十五元宵节”举行趣味对对子、猜灯谜的活动,点燃学生对文化知识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审美、幽默的心理品质。

(3)建立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完善评价机制。在教师考评细则中,将教师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效果加入到考评条件中来,强化教师教育的意识。

“没有崇高信仰的人就如同一潭死水,永远荡不起壮阔的波澜。”可见,一个人拥有积极的心理品质,决定了人生的质量。让我们立刻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心理品质吧。

参考文献:

[1]周凡棋,黄诚.态度决定高度[M].航空工业出版社,2006.

上一篇:古诗涉江采芙蓉阅读答案与翻译下一篇:2020酒店前台实习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