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导向(精选8篇)
积极心理学导向 篇1
摘要:上海市同济中学是一所有着百年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学校, 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把学校真正建设成为使人愉悦、促人发展, 给人以前进的动力, 推动人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地方成为学校工作的重点。借鉴积极心理学理念, 同济中学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建设入手, 积极构建有利于师生优势特长发展的环境, 以此形成积极的学风和教风。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学校建设极大地提升了同济中学师生的精神面貌, 促进了师生的发展。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自然环境建设,人文环境建设,上海市同济中学
上海市同济中学以“同修仁德, 济世养生”为办学宗旨, 提倡师生同舟共济、相亲相助, 要求学生做到“恭、信、智、恕、孝”, 以天下为己任, 修身养性、学有专长, 成长为有崇高人格精神和丰富文化内涵的优秀人才;要求教师以“热爱学生”为核心, 刻苦钻研、诲人不倦, 在同济人文精神的弘扬过程中形成感人的人格魅力、高超的教学能力和精湛的教育艺术。
近年来, 学校环境、师资队伍、入学生源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如何在继承学校传统的基础上, 把学校真正建设成为使人愉悦、促人发展, 给人以前进的动力, 推动人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胜境”成为学校工作的重点。20世纪末从美国心理学界开始兴起的积极心理学对学校教育有诸多价值, 也为同济中学的再发展注入了源头活水。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的优势和美德, 主张通过培养或扩大人固有的积极力量使人认识并塑造自己身上所拥有的最美好的东西, 并将这些优秀品质变成促进自己幸福生活的动力。这个理念与同济中学的教育目标完全契合。
有鉴于此, 同济中学提出了“每个人通过努力都能成长为明天更好的自己”的办学理念。学校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导向, 构建积极的学校环境, 使身处其中的广大师生感受到积极心理的暗示, 形成积极的校风, 积淀为学校文化, 促进学校发展。
一、自然环境建设
自然环境包含校容、校貌、自然物、建筑物及各种设施等。同济中学选择“三打造”, 旨在彰显学校个性和精神, 体现“桃李不言”、润物无声胜有声的积极育人价值。
(一) 打造花园学校
步入同济校园, 鸟语花香, 四季皆胜景。“上海市花园学校”的命名为环境美育打开了新天地。借势借力, 学校开展了师生植物认养活动。一是利用教职工大会学习时间, 专门举办教师花卉认养仪式, 培育师生爱校之情的同时, 展示教职工的别样风采;二是利用升旗仪式时间, 开展全校师生“秀植物”活动, 展示各班级和教职工评选出的最佳养护者和最美植物。认养花卉活动得到全校师生的积极响应, 课间经常能见到师生精心呵护植物的场景, 改变了原先校园植物由绿化办外包管理的单一局面, 形成了认养花卉扮靓校园、精心呵护校园的和谐氛围。
(二) 打造校园“三宝”
同济校园内的院士亭、纪念雕塑、英烈石被称之为校园“三宝”, 它们是由校友出资, 在100周年校庆时捐建的。其中, 院士亭和英烈石分别是为了纪念毕业于同济中学的8位院士和在同济中学就读或工作过的16名烈士。校园“三宝”是学校文化底蕴的见证, 也是学校文化内涵的传承。围绕这“三宝”, 学校开展了“院士篇”“同舟篇”和“烈士篇”系列德育活动, 让静置的景观灵动起来, 成为“活的教材”“活的思想”“活的记忆”。“院士篇”突出院士主题, 形成“知院士、说院士、访院士、请院士、学院士”五大系列活动, 鼓励学生奋力拼搏, 积极进取, 向院士学习, 为学校争光。“同舟篇”突出校名特色, 形成“我的XX”系列活动, 其中“我的同学”“我的老师”等主题班会强化的是学生对老师和同学的认同感, “我的班级”“我的学校”主题教育活动则提升学生对学校、班级的归属感。“英烈篇”突出传统教育, 形成校内清明祭扫、勾描英烈石, 校外走访老干部、老红军两大系列活动。
(三) 打造学生发展中心
基于积极心理学“挖掘和培育正向力量”的理念, 学校将心理活动中心和创新实验室合二为一, 建成无限工作室, 秉持“关爱无痕, 成长无限”理念开展各种专项活动, 以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态, 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提升学生的自我成就感和幸福指数。近年来, 学校不断充实和完善无限工作室, 先后开展了创意类项目和艺术类项目等活动。
创意类项目包括Space Warp、乐高项目、机器人工作室等。Space Warp又称“云霄飞车”。在这个可以自由组合的模型中, 一粒钢珠可以通过架设好的轨道无限循环旋转, 这能让学生结合一定的物理知识, 充分发挥想象力, 提高自身动手能力。乐高项目中, 学生可以自己编写程序或改装模型, 如让机器人复原魔方、工程车跨越障碍物等。机器人工作室旨在培养学生对智能机器人的兴趣,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以智能机器人为载体的通用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了解相关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生活和科学的深刻影响。
艺术类项目包括数字彩绘、十字绣等手工活动和发掘学生潜能的音乐创作活动。手工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细心、耐心的品质。在音乐创作方面, 学校添置了电子鼓、电子钢琴等设备, 为学生排解不良情绪、开发学生潜能提供手段和渠道。学生可自由发挥制作专属自己的主题音乐节目。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也改变了负面情绪的宣泄方式, 有利于学生利用创造性思维和艺术行为调节心理状态。
二、人文环境建设
人文环境建设包含课程、教学、德育、评价、队伍等方面, 同济中学通过六“入”, 使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得以渗透和彰显。
(一) 介入课程建设
学校分年级分类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高一每周一节限定性拓展课“心灵体操”, 高二每月一次“生涯选择”讲座, 高三每两周一节心理拓展课。学校的课程建设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注重实践体验, 将有关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心理调节方法传授给学生, 使他们初步掌握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 正确认识自我, 促进道德感悟与内化, 塑造健全人格, 培养优良的心理品质。
(二) 引入学科教学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积极的认知方式和乐观心态, 帮助学生树立“我能行”的学习观。各学科定期开展竞赛, 如“高空抛蛋”“英语单词检索”“植物辨认”等,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学校将学科竞赛设计为“争先赛”, 一改以往“一赛定名次”的做法, 让比赛贯穿学期、学年, 形成“你追我赶”的良性竞争氛围, 通过多种方式和手段, 让自信的学生更自信, 让不自信的学生找到自信。如此, “积极、向上、乐观”成为伴随学生“成人、成功、成才”的基石。
(三) 融入德育品牌
自2009年至今, 同济中学“微笑大使”评选活动已经举办了六届, 成为学校的特色活动之一。“微笑大使”由班级推荐、年级投票、评委团评选层层选拔产生, 每届选出10名, 在学生中树立起一批积极乐观、自信友善的学生典型。
每个人都是生活的歌颂者, 每个人都能成为生活中的行吟诗人。为此, 同济中学将“诗文赏读”作为学校重点推进项目, 从朗诵、创作到鉴赏, 按年级分层递进。高一年级中开展系列诗歌诵读活动, 让每个学生都能诵读经典、走进经典, 提高对诗歌的感受、领会以及体悟能力。高二年级重点品味经典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并尝试自己创作。语文教师从“指导创作”的角度切入诗歌教学, 将中国古代“温良敦厚”的诗教传统与德育、心理健康教育较好地结合起来。2013届起, 学校将全体学生的作品编印成册, 让每个学生感受自己的诗作“结集出版”的喜悦, 并向家长赠送, 与其分享孩子成长的快乐。高三侧重培养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 让学生深刻理解古诗词的内涵, 使他们对汉语言文字的美有更深的体会。
学校以心理社为重点建设社团, 带动扶持了一批学生社团, 为学生提供成长的舞台, 营造了健康、和谐、活泼、积极的开放型校园文化氛围, 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提高了学生的创造力。“心心索”心理社团是一支活跃在学生中的伙伴心理辅导队伍, 他们时时关注身边同学的心理状况, 为伙伴排忧解难。该社团是上海市杨浦区中等学校五星级学生社团。
(四) 介入评价机制
好的评价方式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动机水平。传统的评价系统中, 学生常常是被明确或含蓄地告知他们必须“修补”不足。唐纳德·克里夫顿提出的“优势探索”理论则与之相反, 其核心是关注人的优势。基于这一理论, 同济中学对师生的评价方式做了改进。其主要做法有以下几种。
一是二次加分。每次测验考试后, 学生在教师分析的基础上订正, 教师视学生订正的认真度与正确度给予二次加分。二次加分既可督促学生认真弄清问题的症结, 又可让学生体会到成功并不遥远, 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二是双向反馈。学期中, 科任教师对学生进行学科学习分析与评价:表扬学生在本学科学习中较好的方面, 指出还存在的问题, 提供下阶段学习的建议。学生根据建议及时调整学习策略, 期末考试后师生再次进行双向反馈。这种双向反馈通过肯定一个优点、指出一个问题、提出一个建议, 使教师和学生都善于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不断取得进步。
三是高低反思。每学期, 由学生在网上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进行评价打分, 教师结合学生评价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改进。从2012年开始, 学校要求教师除总结自己得分较低、做得不好的方面之外, 还增加了总结一个得分最高、值得肯定的优点的内容。这个改变不仅让教师看到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 也让教师看到自己的优势和闪光点, 提升教学自信, 也有利于教师间的经验交流。
四是指标导向。在每学期的“教育教学能手”展示活动及“同济杯”教学大奖赛中, 学校要求教师从课的设计到实施过程体现“优势探索”理念。在教学骨干的示范引领下, 教师对这一理念的理解逐渐深入, 并乐意将此理念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 着力打造与学生“共生共赢”的课堂。
(五) 深入队伍建设
一是点面结合理论培训。学校组织全员校本培训, 召开“培育积极心理, 营造温馨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 邀请市区心理专家来校作报告;组织全体教师阅读《不抱怨的世界》, 开展不抱怨行动。二是全员参与实践研究。学校以“促进师生共同成长的学校环境优化研究”为课题, 发动教师从理论高度和实践角度积极参与研究实践, 让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家校关系不断改善。
例如, 学校组织了“夸夸身边的感人事”的师德主题活动, 营造“身边的感动自己找, 身边的事迹自己写, 身边的典型自己夸, 身边的榜样一起学”的良好氛围。每位教职工围绕校园生活, 选择工作、学习或生活的某一方面撰写“夸夸身边的人和事”。从数字故事到PPT, 气氛和谐温馨;夸赞的内容、主持人的串词均原汁原味, 贴切生动。学校将16位教职工的照片和事迹在校园宣传栏布置展出, “师管员”“孩子王”“大哥大”“追潮人”“小超人”“领军人”“大姐姐”“耕耘者”“孺子牛”“引路人”等精彩故事吸引师生驻足、学习和互勉。
(六) 投入保障经费
学校每年都投入20余万元的经费进行硬件建设和开展相应的师资培训和相关课题研究工作。
三、主要成效
积极心理学应用强调“心理的正向力量”, 发挥“爱”的魔力, 优化了学校环境, 改善了教育的主客体关系, 形成学生、教师和学校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一) 学生主动学习和积极乐群的个性品质逐步形成
由于教师主动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改善课堂教学的心理环境, 教学针对性更为突出, 教学手段多样化, 更注重发掘学生的积极潜能和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课堂教学出现了师生互动、平等和谐、教学有效的良好局面。各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所提高, 尤其是自主调控、自主学习、自我发展意识显著加强。
(二) 教师自我发展意识和积极乐教的育德能力日益突出
在学校基于发展性评价的和谐环境中, 一大批青年教师逐步走向成熟, 专业化发展趋势良好, 教学风格逐步形成;班主任德育手段更为丰富, 主动解决德育难题的意愿强烈。积极的校园氛围使教师间疏远感、冷漠感、压力重等职业倦怠心理得以缓解, 而学校良性的竞争和评价正成为师资队伍建设最大的推动力。
(三) 师生共生共赢氛围和积极乐享的学校环境得到优化
学校教师全员参与, 开展“促进师生共同成长的学校环境优化研究”“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改善课堂教学心理环境成效研究”等课题研究, 均获得杨浦区第十届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上海大学出版社编辑出版了教师研究文集《你就是最好的那一个》。近年来, 学校环境不断优化, 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社会声誉不断向好, 2011、2012和2013连续三个年度在杨浦区教育系统绩效考核中被评为优秀集体。《上海教育》《心理辅导》等杂志对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了专题报道。2012年, 学校被评为上海市第五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先进集体。2014年, 学校成为上海市第一批命名的24所“上海市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中的一员。
积极心理学导向 篇2
[关键词]问题;德育观;积极心理学;理念
德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
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与学校教育最佳结合点是德育教育。德育观念的形成来源于学校教育实践活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更加关注人的积极品质,从而把人潜在的动力全部开发出来,完善人的发展,这种理念指导下的德育观必将成为当代的主流德育观。
一、学校德育工作现状
目前,很多学校的德育工作在制度上、行动上、方式方法上,主要还是以问题为导向的德育观念,即针对学生成长中发生的问题进行教育,例如当学生在学业、行为、自我认识、情绪、人际关系等方面出现问题时,扮演教育者角色的人(通常是班主任)进行问题矫正,以便学生回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中。
二、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德育观
1.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内涵。理念:积极心理学是当代心理学的最新发展趋势,它挑战了心理学界几百年来以研究心理疾病为主的思潮,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以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试图以新的理念、开放的姿态诠释与实践心理学。
内涵:人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统一体,因为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既有积极阳光的一面,也有消极阴暗的一面。虽然不能完全消除消极因素对我们的影响,但我们可以带着问题积极生活。通过关注和发展人类自身的优秀品质,从而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
2.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德育观。积极心理学家们普遍认为心理学应着重研究人的价值和人格发展,关注人类积极、健康、向上的一面。从这个观点出发,我们现行德育观的理念需要进行改变。即,在积极心理学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德育教育的方式方法来提高学生德行的发展。
由于孤儿学生早年失去亲人,从而使他们在情绪、个性、自尊、自信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这是不能改变的事实,作为德育工作者在教育他们的过程中要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指导,发现学生身上的积极品质,培养积极、乐观的态度,提高学生感受幸福的能力。
三、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德育观的培养途径
在积极心理学的体系中有智慧与知识、勇气、仁慈与爱、修养与节制、心灵的超越等几种美德,这些美德的发展涵盖了德育工作的目标和培养途径。
1.在智慧与知识的美德中,社会智慧、个人智慧、情绪智慧尤为重要。社会智慧即融入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个人智慧即在个人发展方面表现出来的能力;情绪智慧即体察、感受自己及他人情绪的能力。
对于孤儿孩子来说,童年早期的身世和不良经历,导致他们在这三个方面的能力亟需提高。因此,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首先要求教育者能有一份耐心,多与学生接触,要理解他们在此方面有缺失,才导致他们在融入和适应社会、对个人发展的思考、管理情绪的能力方面需要提高,教育者的职责就是要锻炼和提高他们智慧与知识美德的能力。其次要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个别化辅导和教育。三是要创造生生、师生、学生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加强学生理想观教育,使学生在智慧与知识的美德方面确实得到提升。
2.勇气。这里所说的勇气是指能根据自己的信念而行动,能做到正直、诚实、真实。
教育过程中要注意的是,当学生不敢尝试接受有困难的目标时,教育者别做出刺伤孩子自尊心的行为,如挖苦、讽刺、批评孩子和给孩子贴上“你真笨,你不行”等负面标签。取而代之的是要多鼓励他们尝试,教他们学会自己努力寻找提高自身勇气的方法。
3.仁慈和爱,属于人际交往的美德。人类是社会性动物,我们不能离开人群而单独生活,这就避免不了与人接触,这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
孟子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之说,强调了我们应该与人为善,常常为别人着想;富有同情心,理解和关心别人,经常主动帮助别人,从中得到快乐;对別人要仁慈和宽宏大量。拥有去爱和被爱的能力,那些给你最亲密感觉的人,他们同样感到跟你最亲密。
4.修养与节制——谨慎处世的品质。关于个人修养的讨论和研究,从很早的时候就开始了。古人曾经就提出过“修身养性”,可以看出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在当代更是培养青少年儿童的重要必修课。
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一项能力——延迟满足,学会等待。可以与学生确定明确的界限,什么是现在可以得到的,哪些是需要等待才能实现的,比如:如果有钱,我通常会有计划地花销;即使我很愤怒的时候,我还是可以控制自己;今天能做的事,不会留到明天;即使现在不能做一些事,我还是可以等待;在某些场合,即使我想说某些话,我还是可以控制自己不说……只有这样一点一点、循序渐进的进行教育,经过长时间的磨练,必定会养成学生有节制的好习惯。
5.心灵的超越,即超越自我。心灵的超越是高层次的需要,如有理想、有追求、乐观积极、有信仰、有信念,会花时间表达自己的感谢,学会欣赏他人优点和品德等。
当前几项美德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才能有高层次需要的出现。心灵的超越是人终生的追求。德育工作对学生产生影响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熏陶比管理和训练更接近教育的本质,这就要求教育者本身要善于学习、善于反思、善于突破自我,不断进步才能培养出更出色的学生,俗话说:你的思想有多远,就能把学生带多远。所以心灵的超越是对教育者提出的要求。要求教育者要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要以远大的目标、坚定地信念影响学生,用乐观积极的态度去欣赏学生,最后达到引领学生向着超越自我的方向努力迈进。
在积极心理学理念指导下的德育观,更强调了以培养和塑造人的优秀品质为最终目标。要求全体教育者都是德育工作者,体现了全员性;同时,要进行多学科,多角度的渗透,如教学、生活管理、行政管理等方面都要试行积极心理学理念,加强对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积极品质的培养;提供给全体德育工作者和参与者塑造一个积极的环境,以达到发展人、塑造人的目的。
作者简介:李鸿婷,1986年9月1日,工作单位吉林省孤儿学校,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研究方向:心里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 论德育走向, 杜时忠, 教育研究, 2012.
[2] 积极心理学及其应用的理论研究, 马甜语, 吉林大学, 2009.
积极心理学导向 篇3
一、掌握学生思维, 做好新知识与已有知识间的联系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类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 需要我们的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积极思维。但必须充分地考虑到这样一个问题, 我们思想品德课中所接触到的新知识与我们学生的原有的知识经验之间, 应当说还有距离, 这就需要我们在两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奥苏伯尔的同化理论告诉我们:学习的实质就是在新知识与学习者已有知识之间进行联系, 如果我们不把这座桥搭建好, 那么我们学生的思维质量则会无形地下降。而要搭建好这座桥的前提就是要了解我们的学生, 特别应当考虑的问题是, 我们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的知识体系相对而言不够完整, 那就极易使得我们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难点和盲点, 这些难点和盲点的出现极不利于我们的学生去思考, 学生的思维也很难直击到点子上, 进而形成有效的思维。所以, 做好学生已有知识和新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联系的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我们每教一个单元和一个主题, 不妨先做一些调查的工作, 掌握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掌握已形成的价值观念, 掌握学生思维中存在的问题, 尤其还要通过必要的形式和要求, 去改变学生的消极意识, 引荐学生对思维、对创新思维的自我需要感。这样的工作真正做起来是不容易的, 但我们真正意义上去行动起来, 我们也就从某些角度上摸清了学情, 进入了学生思维的邻近区域。如果能在学生思维的邻近区域设置引发思维的爆炸点, 肯定不像乱放炮、乱弹琴那样, 从而起到引发学生思维的最佳效果。
二、掌握教材, 留出学生自主探究积极思维的空间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梅耶认为:学习活动始于学习者的注意力。应当说,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注意力有多半来自于学生在学习中对疑难问题的探究兴趣, 也就是说不应当完全是我们教师的抑扬顿挫, 甚至于声嘶力竭的讲授。这就需要我们做好这一方面的工作, 好好地去研究教材中有哪些是我们的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就能解决的, 如果我们的学生能自主解决的问题, 就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学生能通过合作解决的问题, 就让他们通过合作交流予以解决。鉴于此, 我们就必须掌握教材, 让教材中学生们能够解决的些许问题形成一定的空白点, 让学生独立自主地自己解决。这样我们学生在学习中的思维空间会更大, 思维也显得比较开阔。由于学生的思维空间的增大, 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也相应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质量。同时我们还可以在掌握教材的基础上, 寻找出相关的课程资源。我们应当看到的是:如果我们教者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挖掘出一个个既与学生的学习任务相关, 又能唤醒学生注意, 且积极思维的资源材料, 这些资源可以说十分接近我们学生思维的邻近区域, 处于学生现有水平和未来水平之间, 学生则可在自身思维的邻近区域内去展示自我思维的魅力。时下我们极力提倡的有效乃至于高效课堂的打造, 至少也充分地说明了我们通过掌握教材, 留出学生自主探究、积极思维的空间, 进而让学生展开积极思维的翅膀, 振翅飞翔于思维的天空。
三、掌握火候, 让学生通过积极思维探究出高质量的问题
积极心理学导向 篇4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 在我国正式开展。经过20多年的发展,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初步建立起了一套有效的模式, 走上日常化的轨道。伴随着现代社会的竞争日益激烈, 世界多元化思想的冲击, 教育基础的发展不平衡等, 使得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
2 积极心理学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998年, 美国心理学会会长塞里格曼号召建立积极心理学, 以培养人的健康积极思想为主要的目的。积极心理学自诞生以来, 就在全世界引起广泛的关注, 心理学也因此扩大了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积极心理学不仅关注心理不健康、适应不良的个人和群体, 更关注广大的普通个体和人群。因此, 把积极心理学理念引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从积极方面入手, 用积极的内容和积极的方式, 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 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 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 提高学习效能和生活质量, 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3 用积极心理学理念培养“积极”学生的实施途径
3.1 家庭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起点
家庭教育是其他一切教育的基础, 家长是孩子成长的精神家园, 家长的态度和方式直接决定了孩子将形成怎样的人生观、价值观, 家长在孩子心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 产生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的正能量, 使孩子在与父母朝夕相处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正确感染。但是, 很多家长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做父母的责任 (农村家长尤其严重) , 没有认识到科学的家庭教育对孩子成人、成才的重要性。不少家长认为, 孩子的教育成败是学校教育的结果, 所以千方百计地为孩子找好的学校, 甚至不惜花费重金让孩子上重点学校。很少有家长将孩子的教育失败归结为自己, 将孩子不良习惯形成的渊源归结为自己。中华妇女联合会的一份资料表明, 我国有接近3/4的家长教育方法欠妥或有严重偏离, 只有不过1/4的家庭教育比较科学。所以提高家长素质, 改变家庭教育观念, 增强家长家庭教育的责任感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基础。
3.2 学校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主阵地
3.2.1 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健康的师生关系是发展教育的基础, 学生能否全面主动地发展,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关系是否良好。首先, 对全员教师进行培训, 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指导实践, 逐渐转变教师观念。其次, 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 激发学生潜能, 产生积极向上的力量。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从心理机制上讲, 它是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的假设, 不一定有根据, 但由于主观上已肯定了它的存在, 心理上便竭力趋向于这项内容。
3.2.2 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学生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的重要源泉
充分利用心理健康课、班主任的教育教学工作这些主渠道, 鼓励学生与同伴交往, 从中掌握道德行为规范, 克服交往不足和“自我中心”倾向, 以此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不断提高人际交流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
3.2.3 有效地利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3.2.3. 1“心育”活动课教学是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的主渠道
“心育”活动课程是有意识地运用有关的心理知识, 使个体心理品质受到实际锻炼的课程。心育活动课以学生的成长特点为立足点, 以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为主线, 通过情景体验、角色扮演、讨论分析等多种形式的系列辅导活动, 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观念, 树立理性的价值观, 增强其情绪调控能力和耐挫能力, 具有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
3.2.3. 2 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是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 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通过发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 可以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和优秀心理品质。
3.2.3. 3 个体心理辅导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途径
学生时期是个体身心发展最为迅速的阶段, 这一阶段的生活经历与环境教育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有的甚至影响终生。因此, 要把个体心理咨询工作列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常规工作, 对个别问题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辅导, 有效地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 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促进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坚持性;培养学生自尊心、自信心和上进心等积极的性格特征。
3.2.3. 4 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有效教育资源
班队活动作为学科课程以外学生的主要活动阵地, 完全由队员自行设计、自己主持、自己组织的自主自我教育活动, 对培养学生健康心理起着很大的作用。学生在自由活动中充分感受到自己是主人, 自己管理自己, 自己教育自己, 有利于养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
4 结语
把积极心理学理念引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从积极方面入手, 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 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 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 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用积极的内容和积极的方式塑造洋溢着积极精神、充满着乐观希望和散发着春天活力的心灵, 是每一个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摘要:积极心理学是以一种新的视角诠释心理学, 将心理学的研究关注点放在心理健康和良好的心理状态方面, 通过各种方式去积极面对人生, 培养个体的信心、勇气、信任、友爱等良性品质, 从而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 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 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 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心理品质,健全发展
参考文献
积极心理学导向 篇5
一、积极情绪体验
情绪不仅影响幼儿的认知过程, 还影响其积极人格的形成。持久稳定愉快的情绪体验, 有利于幼儿形成活泼、开朗、乐观、自信、稳重等积极人格特征。当幼儿的情绪处在积极状态时, 会更加自信主动, 思维活跃, 乐于学习, 勇敢且富有创造性。反之, 则会成为易生气动怒、跋扈娇纵、爱哭泣的孩子, 更易被伙伴群体孤立, 强化不良情绪的积累。幼儿情绪易冲动、易传染、易转移、不稳定、情绪调控能力差。但幼儿情绪可塑性强, 家长应帮助幼儿获取积极情绪体验、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情绪、学会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 从而有效地调控自己的情绪, 管理自己的情绪。
(一) 创设宽松和谐、规范有序的家庭环境
理解接纳、宽容和谐的情感氛围, 是幼儿形成积极情绪的前提条件。家长对幼儿无条件的接纳与关爱, 使幼儿感受爱和尊重, 心情愉悦, 极易产生向上的积极情感 (乐观开朗、自尊自信) 。规范有序、美感意趣的物质环境, 是幼儿形成积极情绪的物质保障 (情绪稳定、坚持自制) 。蒙台梭利认为:幼儿天生具有秩序感。规范有序的环境, 符合幼儿心理需求, 心情愉快。家庭中的家居物品, 摆放有序;家人的生活作息, 规律有序。这些都是幼儿积极情绪获取的基础条件。
(二) 帮助幼儿认识自己的情绪、恰当表达情绪
幼儿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 不会表达自己情绪。家长可以通过绘本阅读、故事表演、角色扮演等游戏, 让幼儿理解情绪的产生、尝试换位思考, 体验感受不同处境的心理情绪。如绘本《各种各样的情绪———感觉大书》, 画面生动有趣, 表情夸张到位, 非常巧妙地呈现各种情绪, 有效地帮助幼儿认识情绪, 并理解其产生的原因。《菲菲生气了》《生气的亚瑟》等都是情绪管理的绘本。幼儿在两岁半, 会出现“第一次反叛”。情绪易激动, 特别任性、执拗, 甚至为达到目的, 哭得歇斯底里, 不惜伤害自己。家长可以采用转移注意力, 淡化处理的方法。其次可以采取不制止、不干涉的方法, 让幼儿将不良情绪彻底发泄, 待安静后, 再进行对话处理。但对于脾气暴躁、大闹不止, 甚至动手动脚的幼儿而言, 可以尝试“特殊方法”。当家长发现孩子无理取闹大哭不止时, 可以抱着孩子突然说:“你是谁家的宝宝啊?怎么到我家来了啊?” (幼儿惊慌) “我家宝宝很乖的, 不会哭闹的, 你是谁啊?” (幼儿着急解释) 待稍微安静后“, 噢, 你刚才被巫婆施了魔法, 对吗?” (嗯嗯幼儿点头) “噢, 现在才是我的宝贝呢。”
(三) 引导幼儿转移兴趣, 培养情绪调控能力
幼儿不明白情绪的好坏之分, 情绪调节能力比较弱, 长期积累的消极情绪若不及时宣泄, 很容易引起各种心理卫生和行为问题。作为家长不能压抑幼儿的不良情绪, 也不能任由其发展, 而是要引导幼儿转移兴趣, 倾听幼儿的想法, 用关爱和理解及时疏导其不良情绪。父母要有意识地帮助幼儿认识各种情绪, 特别是对于过激情绪的初步认识, 尝试进行自我调节情绪。现实生活中幼儿不如意时要发泄其不满的情绪, 而父母不能够宽容、理解孩子的心情, 用权威占了上风, 结果孩子情绪没有发泄出来, 长时间抑郁纠结, 越积越多, 情绪发展就会走向消极方面。幼儿对情绪的认识和情绪的表达常常不一致, 情绪表达的发展滞后于情绪认识。家长应帮助幼儿在自我实践体验中, 培养幼儿的情绪调控能力。家长可以创设条件, 通过亲子游戏、家庭舞台、秘密话吧等多种形式, 让幼儿在自我实践中调节和舒缓不良情绪。另外要正确对待幼儿的不良行为。幼儿由于知识经验的匮乏, 还不能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行动。有时候会犯“无心之错”, 家长应站在幼儿角度, 与幼儿真诚交流, 理性对待, 冷静处理。过度严厉的指责, 反而会强化他的错误意识。同时生活在批评中的孩子, 更容易出现退缩、责难、抵抗、执拗等不良人格特征。
二、积极行为构建
积极情绪产生积极行为, 但积极行为的产生不是刻意教育所得, 而更多的是在潜移默化中构建。
(一) 隐性教育
家长应注重幼儿积极行为形成的隐性教育, 即“教育无痕”。把自己的教育意图隐藏起来, 不露痕迹地渗透于日常生活中, 从而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身正为范, 家长的榜样人格是幼儿积极行为构建的基础。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成长和知识获得是在不断的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过程中获得的”。家长的榜样行为, 无形中会影响到幼儿积极人格的发展。孔子曾提出“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家庭环境、家长自身的人格魅力, 直接影响着幼儿心灵的成长和积极人格的形成。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漫长过程。父母对长辈的孝敬、对他人的谦让、对子女的疼爱, 以及对小动物们的关心, 这些优秀品质直接影响着孩子亲近社会的积极人格品质的形成, 为后期具有高尚的人格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人文环境
良好的家庭人文环境是幼儿积极行为形成的摇篮。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 包括民主有序的文化生活, 丰富多彩的闲暇生活。一对热爱生活、积极向上、乐于探索的父母, 潜移默化中会培养出一个积极乐观、热情开朗的幼儿。家庭中处处体现温馨、意趣、学习的角落, 闲暇时更多出现的是打球、爬山、听音乐、泡图书馆等文化娱乐, 这种生活风格无形中促进幼儿积极的人格行为。家庭不仅重视人文环境中的文化熏陶, 还应注重生活中的幽默诙谐。家长的幽默品质, 家庭中的诙谐趣事, 都会给幼儿带来开心、放松、自由的情绪体验, 更易于积极行为的产生。
三、积极人格形成
积极人格的形成, 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它是个体在对外界事物的影响下, 不断内化分析再内化的复杂过程, 通过这种内化人格品质逐渐建立和发展起来。积极人格培养除积极情绪体验、积极行为构建之外, 家长还应注重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家长可以从两方面着手: (1) 为幼儿创造交往的机会, 让幼儿体验交往的快乐。如多带幼儿外出活动, 扩大眼界, 增加幼儿与他人接触的机会;多陪幼儿逛超市, 让幼儿自己选择所需物品, 自己买单, 培养幼儿与他人交往的能力;邀请邻居或其他小朋友到自己家做客, 帮助幼儿感受同伴交往的乐趣。 (2) 引导幼儿了解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和交往技能。通过角色扮演、绘本阅读、家庭剧场等游戏环节, 培养幼儿换位思考, 初步掌握感受、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当幼儿与他人发生冲突时, 要学会等待, 让幼儿自己解决问题, 家长适当给予引导, 切不可大包大揽。
积极人格影响着一个人一生的幸福, 幼儿期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 家长应有意识地利用关键期, 通过创设家庭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 引导幼儿获得积极情绪体验, 形成积极行为, 注重幼儿社会性发展, 最终形成完整的积极人格。
参考文献
积极心理学导向 篇6
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他们具备怎样的素质与国家未来的前途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所以,高校应明确自身的教育任务,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来提高大学生整体的素质,为社会培养综合型的人才。积极心理学是一门以挖掘人内在积极的潜能并将其进一步发展为主的科学,它不仅可以让学生养成积极的道德品质,还可以让大学生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以积极心态面对工作和生活。
1 大学生所具备的不良的心理品质
心理品质对人的行为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中大部分学生总体的心理品质是好的。但在高校中还存在一些不良品质影响大学生成长成才。
1.1 认知偏差
主要指的是在判断他人时,由于所参考的表象和信息不够准确,导致最终的判断结果出现失误,不符合被判断者实际的情况。
1.2 负性情绪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后期,情绪波动大,情绪丰富,反应强烈,同时又欠缺对消极情绪调适的能力。
1.3 意志力薄弱
其主要表现在:第一,缺乏足够坚定地意志力来追求自己的理想,一旦在追求过程中遇到困难就会产生退缩的念头,没有迎难而上的勇气和决心。第二,心理承受挫折的能力比较弱。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家庭、学业、就业以及感情等几方面的问题,不少大学生一遇到挫折就无法振作起来,甚至做出一些极端的行为。
1.4 缺乏学习动机
在研究大学生的兴趣动机时,学习动机是比较热门的一个研究课题。大学生在高校内主要的任务就是学习,学习动机是强还是弱都会对大学生的学习产生影响。
1.5 性格品质不够完善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1)偏执:指的是比较敏感,即使没有证据,也会怀疑他人所做行为的动机,别人获得荣誉时内心充满嫉妒,比较自我,不愿听取别人的任何意见。(2)强迫:是指个人明知一些行为和观念的持续毫无意义,但是却不能克制地反复出现,对人和事物要求十全十美,过分拘泥细节,越是抵制越是感到紧张和痛苦。(3)攻击性:指的是长期用一种敌对心理来面对所处的环境以及身边的人事物,无论是因为环境中确实存在不利因素,还是因为自己的错觉,都会对他人感到不满,甚至做出一些伤害别人的行为。
2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策略
对大学生来说,养成积极的心理品质,不仅可以让他们更好的应对各种压力,还可以挖掘出学生的潜能,对他们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2.1 培育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积极体验是个体对过去、现在和未来所感知的一种心理状态。满一地回忆过去,幸福的享受现在,对未来充满无限希望。这种积极情绪体验,能使个体处于乐观、美满、愉悦的情绪中,并使个体人格处于一种积极、健康、和谐的积极心理境界。
2.2 开设积极的心理健康活动课程
高校在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时,应将积极的心理健康活动课程融入到教学当中。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澄清和调整认知。举个例子,在帮助学生树立积极价值观时,高校可以组织性格运动,将各种常见性格的特点和用语制作成海报,并将其张贴在高校内。教师与学生讨论这些性格特点以及如何在学校运用这些性格特点。以“爱和感恩”为起点,锻炼和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增强爱心实践。
2.3 对高校内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建立并完善高校内的心理教育系统
积极心理学涵盖的范围比较广泛,高校应积极挖掘出所具备的教育资源并进行合理利用,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奠定基础,让心理健康教育充分融入到每一项工作中。高校内的各项工作包括心理教育工作都是环环相扣,紧密联系的。对家庭、高校以及社会上的各种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要素进行整合,加强四者之间的联系,建立一个心理教育系统并不断进行完善,充分发挥出该系统对大学生的积极作用。
2.4 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
(1)高校应积极开展心理教育让学生了解心理学知识,加强班长、宿舍长以及党员之间的联系,建立预防危机的机制,并让学生干部和党员认真关注每一个学生,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2)将该方法运用到心理咨询当中,让个体在思考为之感到幸福的事件过程中,强化他们对事物的正确认知。(3)加强积极心理学队伍建设,发挥团队的作用,让心理学团队为个体创造适宜的情境并引导其感受更深入的体验。
2.5 加强校园内积极文化的建设
要让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发挥出作用,加强建设高校内的积极文化也是一种有效途径。处在积极的文化环境当中,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从而树立起健康的生活态度,形成积极的人格。
在高等院校内,教育工作者也需要加强学习,积极掌握心理学知识,将对大学生积极的品质进行培养作为自己主要的教学任务,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以及管理工作当中,为大学生营造出和谐健康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张维贵.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当代大学生积极品质的培养[J].兰州学刊,2012,(9).
[2]李自维.大学生积极品质评价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应模式研究[D].西南大学,2009.
[3]张倩.一门教授幸福的学科-哈佛“积极心理学”课程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高等函授学报,2010,(2).
[4]金辉,郑雪.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07,(3).
积极心理学导向 篇7
一、中职师生在情感认同方面的困惑及其影响
中国教育传统历来重视师生的情感关系, “亲其师, 信其道”, 凡有成效的教育无一不是以师生间深厚感情为基础, 这些都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然而, 现代学校教育形式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 这种师生关系首先表现为以“教”与“学”为中介而形成的工作关系, 这种关系一般不为教师和学生的主观意愿所左右。如果师生在情感上不能够实现认同, 彼此只存在工作关系, 那么, 就可能出现教师与学生不得不共处一室而又在情感上相互排斥的现象。因此, 师生情感认同成为影响教育活动效果的关键因素。
从中职师生情感关系的现状来看, 师生双方都存在着困惑。教师的困惑集中表现在教师付出许多努力之后, 感到一些学生是教而不学、启而不发、屡教不改, 固守着一些消极因素。换句话说, 学生对教师的付出不领情, 教师感到“很受伤”。一些教师在反思中认为, 自己该做的都做了, 该说的都说了, 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最后将问题归因于学生素质差和社会大环境不好等。这种归因往往使教师产生无能为力之感, 从而对学生倾注的精力越来越少, 工作热情和积极性逐渐减弱。
中职生对目前师生关系也存在着困惑, 集中表现在不能理解老师为什么不能真心接纳他们。本课题组对中职生的一项调查统计中显示, 在“你认为老师是真心接纳你的吗?”这个项目上, 90%以上的学生选择“不是的”或“说不清楚”;在“你能体会到老师对你的关心吗?”这个项目上, 选择“偶尔”和“从未有过”的学生近70%。这两组数据至少可以说明, 教师付出的关心没有得到学生的情感认同。当学生在情感上不认同教师的时候, 他对教师教育要求产生消极反馈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中职师生在情感认同方面的两个困惑对双方都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在彼此情感不认同的情况下, 师生关系往往表现出相互抱怨、相互冷漠甚至对立。这种师生关系下, 教师很难体验到职业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学生也会将对教师的情感不认同转嫁到学习上, 表现出对学习的无兴趣。中职师生双方在造成师生情感不认同这个问题上的先后因果关系已无从理清, 但是, 中职师生必须认清, 要走出师生情感认同的困惑, 必须双方共同努力去建设。
许多中职教师在构建师生情感认同方面作出了努力, 但从中职学校的现状来看, 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其根源在于教师的教育理念框架没有根本性的突破, 教育的切入点依然是把中职生当作差生。马斯洛曾经指出:“如果一个人只潜心研究精神错乱者、神经病患者、心理变态者、罪犯、越轨者和精神脆弱者, 那么他对人类的信心势必越来越小, 因此对畸形的、发育不全的、不成熟和不健康的人进行研究, 就只能产生畸形的心理学和哲学。”[1]因此, 中职师生要实现感情认同, 就需要引入新的教育理念, 重新审视中职生及我们的教育过程。
二、积极心理学理念下中职师生关系中情感认同模式的构建
积极心理学是以一种新的视角诠释心理学, 将心理学的研究关注点放在心理健康和良好的心理状态方面, 是一门旨在促进个人、群体和整个社会发展完善和自我实现的科学。在积极心理学理念下, 教育就是要“一切从积极出发, 即用积极的视角发现和解读各种现象, 用积极的内容和途径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 用积极的过程诱发积极的情感体验, 用积极的反馈强化积极的效果, 用积极的态度塑造积极的人生”[2]。
积极心理学理念下, 中职师生关系的情感认同模式是积极悦纳, 即教师积极悦纳学生并影响学生积极悦纳教师, 形成积极的师生情感认同。构建积极悦纳的情感认同模式, 要求教师在积极心理学理念下对学生做到积极期待、积极关注、积极评价、积极引导。
1. 积极期待。
一些教师认为中职生无论在学习成绩、学习能力方面, 还是在行为习惯方面都存在着许多问题, 对中职生不敢有很高的期待。然而, 就是这样低期待也往往一再使教师失望。在积极心理学理念指导下, 要求教师对学生持积极期待。所谓积极期待, 就是要求教师从积极视角将中职生看作具有独特发展优势和发展潜能的个体, 相信中职生自己能够积极进步和完善自我。中职教师对学生持积极期待就能够包容学生身上暂时存在的一些不足, 这种期待本身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作用, 有利于激活学生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2. 积极关注。
积极关注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关心学生, 二是教师要着力关注学生的闪光点和光明面。本课题组对中职生的一项调查统计中显示, 大多数中职生是期待得到教师的关注和关心, 他们心目中最值得尊敬的老师是那些十分关心学生的老师, 而不是教学水平高的老师。这里固然有中职生认知不成熟的一面, 但反映出中职生希望老师来关心他。当学生无法体会到教师对他的关心的时候, 就会产生失望和被伤害感, 进而不再期待也不再主动与教师交往、交流, 师生情感认同受阻。此刻, 即使他认为教师的教育要求在道理上是正确的, 也会因情感上不认同教师而表现出不愿接受。一些教师往往因学生出了问题才给予关注, 教师的教育成了面向问题学生的教育, 这是教育效果差的一个重要原因。积极心理学理念要求教师积极关注学生, 主动关心学生, 由重点关注学生身上的问题转向重点关注学生身上的光明面。即使学生身上有九十九个缺点和一个优点, 积极关注要求教师首先关注的是那个优点。
3. 积极评价。
当前, 社会上对中职生的评价还是比较低的, 中职学校的教师对中职生的评价往往也是消极多于积极。特别当学生对教师不认同时, 既使教师对其用积极评价词语, 他也认为教师是虚伪的, 这也就是大多数中职生感受不到教师的鼓励和赞扬的原因之一。用了鼓励和赞扬的词语而得不到学生积极的回应, 教师也感到委屈。其中的问题就在于, 教师已有的心理学理念框架是以问题为取向的, 他们的鼓励和赞扬是基于学生身上存在问题要改进而采用的策略。积极心理学理念下, 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积极评价就是从积极的角度看待中职生身上的缺点, 放大和强化优点。因为“用缺点和不足去形容某个人, 会使我们忽略他的另一部分内容———他的优点, 这也是使生命有价值的关键”[3]。当然, 教师积极评价学生不是无视他们身上的缺点与不足, 也不是为了讨学生一时高兴而自欺欺人的顺着学生。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 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出于真诚和坚持发展性, 给学生以光明、希望与力量, 而不能仅仅是和谐师生关系的策略。积极评价要求教师评价过程中教师首先输出积极情绪和肯定、赞扬、鼓励之词, 这是积极悦纳学生最关键的表现。
4. 积极引导。
学生的认知、情绪和情感、行为都需要引导, 可是, 一些中职教师感到学生不再追随教师的引导。究其原因, 除了社会信息源和价值观多样性等因素之外, 教师的引导方式以及引导时的情绪起着关键作用。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积极引导, 在方式上强调事先积极主动引导而不是事后消极被动引导;在引导氛围上强调教师在引导过程中要保持积极情绪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教师的积极情绪传递着悦纳的信号, 是教师悦纳学生的直接表现, 本身就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积极情绪代表着安全, 代表着接纳, 它能够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师期待的认知和行为活动中来。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说过:“没有情感的支持, 理性也将毫无力量。”没有教师积极情绪情感的激发, 无论多么正确的理论和道理, 对中职生来说顶多就是正确而已, 极少产生行动的冲动。
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中职师生情感认同模式就是积极期待、积极关注、积极评价、积极引导相统一的积极悦纳。实现师生间积极悦纳, 我们无法要求学生首先积极悦纳教师, 必须是教师率先改变观念积极悦纳学生, 进而激发学生对教师的积极悦纳。“要知道青少年的精神支柱是教育者的人格形象, 假如没有青少年对教育者的人格敬仰与信赖, 思想道德教育是难以成功的, 而最重要的是, 要有发现青少年巨大的发展能量的慧眼。”[4]因此, 构建这个模式, 对中职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 需要教师在积极心理学理念下自觉调整观察中职生的视角, 积极改变我们的视点、改变我们的成见、改变我们的心态、改变我们的教育话语。
三、中职生积极悦纳教师的可能性
积极悦纳本身包含着一个相互悦纳的过程, 只有实现相互悦纳, 积极悦纳才有可持续存在和不断丰富发展的可能。因此, 构建中职师生关系的积极悦纳情感认同模式, 还要考虑这个模式的另一端———学生又会在多大程度上悦纳教师这个问题。
探究学生积极悦纳教师的可能性, 我们将结合课题组对中职生的问卷调查, 从中职生情感依赖、感恩意识和自我发展动机等三个维度来分析。
1. 中职生对教师有情感依赖的需要。
社会上对中职生的评价普遍不佳, 这种状态决定中职生总是要和自卑作斗争, 他们需要支持。同时, 中职生年龄比较小, 老师是他们离开家庭之后能够寻找的最可依靠的社会支持系统, 因此, 中职生对教师还有着情感依赖的需要。本课题组对中职生调查问卷中显示, 85%同学想与老师交流, 但又很少主动与老师交流。虽然从学生与教师交往发展的规律来看, 到中职生这个年龄阶段, 与老师的交往呈下降趋势, 但这并不表明对教师没有情感依赖的需要。如果中职教师能够主动亲近学生, 就会满足学生情感依赖的需要, 进而就会悦纳教师。
2. 中职生对教师有着较强的感恩意识。
本课题组对中职生感恩方面的问卷调查显示, 在“老师关心你, 你是认为那是老师应该做的, 还是认为应该感谢老师?”这个项目上, 98%都选择“应该感谢老师”。这说明中职生懂得感恩。但是, 在现实生活中, 中职生常常给人留下不懂得感恩的印象。可见, 问题不在于中职生缺乏感恩之心, 而在于在师生交往过程中, 学生没有体会到“恩”在哪里。所以, 如果中职教师能够积极悦纳学生, 积极关注学生, 就会得到学生的积极悦纳。
3. 中职生的自我发展需要教师的帮助。
本课题组对中职生在自我发展方面的问卷调查显示, 95%以上的中职生对现状不满意, 有着强烈改变现状、实现自我发展的动机, 但能做到主动发展自己的比重偏低;对于老师所给的指导和建议, 能够重视的学生达到80%以上。这个调查结论与中职教师的感受有较大的差距, 在中职教师看来, 多数学生不听指导, 我行我素。这表明中职生有改变现状的需求, 但自我效能感很低, 在行动还需要广泛支持。如果教师能够抓住这个契机积极悦纳学生, 通过积极期待相信学生, 积极关注帮助学生, 积极评价鼓励学生和积极引导感染学生, 那么当学生自我发展获得进步的时候, 必然积极悦纳教师。
综上分析, 我们可以说, 如果中职教师能够坚持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作指导, 积极悦纳学生, 对学生做到积极期待、积极关注、积极评价和积极引导, 那么, 就会激发学生身上内在的悦纳教师的积极因素, 进而实现师生情感的互相悦纳。在积极悦纳情感认同模式下, 中职师生关系中情感认同方面的困惑也就解除了, 教师的职业成就感和幸福感就会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成长, 学生积极人格特质就会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得到培养, 教师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美]弗兰克.戈布尔.第三次浪潮——马斯洛心理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2.
[2]孟万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7:32.
[3][美]克里斯托弗.彼得森.积极心理学[M].北京:群言出版社, 2010:17.
积极心理学导向 篇8
重点把握目标、问题两个导向
研究问题、制定计划和战略部署, 首先离不开目标导向。关于编制水专项“十二五”的实施计划, 国家提出了一些总体目标, 但是我们还要明白, 水专项应该有哪些具体目标。明确这些目标导向, 是我们做好规划、战略和决策最主要的立足点。
一要紧紧抓住国家战略目标导向, 做好水专项“十二五”实施计划编制工作。
从水专项来讲, 我们必须着眼于解决关系国家全局和长远发展的水资源、水安全、水生态等方面的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重大科技目标。而我国的此类目标也必须考虑全球的气候变化。春江水暖鸭先知, 全球气候变化水先知。全球气候变化受害程度最深的就是发展中国家, 主要是两类:一类是岛屿型国家, 一类是大陆型国家。水平面上升, 岛屿型国家将面临灭顶之灾;洋流变化, 大陆型国家水资源空间的分布将重新分配。原来的供水安全、用水短缺、水污染等问题都会加剧, 原来不存在的问题也将呈现。所以说, 应对气候变化, 水专项要先行。这是我们重大目标的切入点之一。
二要围绕我国的节能减排目标。
我国的COD排放目标“十一五”可望完成, 但是“十二五”的任务非常艰巨。水源地污染加重、供水危机的频发、水资源短缺的加剧以及污水治理和环境治理方面的低效、浪费等困难将更频繁涌现, 水处理行业自身也将面临节能减排的空前压力。但在我国, 一吨污水处理、或者一吨COD削减需要多少能源, 要排多少CO 2气体, 还未做过深入系统的研究, 这方面的基础性研究还很不够。国家提出了CO 2气体的排放目标, 分2020、2050年两阶段, 2020年单位GDPCO 2排放比2005年降低40%—45%。但水行业缺乏基础性数据。所以在这些方面, 我们必须要主动围绕国家的战略目标, 立足于气候变化、立足于国家的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方面的紧迫需求, 紧紧把握全局性目标, 开展深入系统的研究。
三是水污染治理和控制目标。
从水污染的问题来看, “十一五”取得了进展, 但仍是“总体恶化, 局部好转”。水环境的整体好转, 必然要遵循库兹涅茨曲线分布, 不可能跨越。所以说, 在“十二五”期间, 国家的水污染减排目标也会做一些调整, 比如说从原来COD的总量控制基础上, 加强氨氮和总磷的控制, 从控制点源污染转向同时控制面源污染。
从前一阶段水专项的督查情况来看, 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任务的设置“小、散、全”;二是研究内容与地方解决水危机的问题脱节, 也就是水专项的技术研发未能为重大治污工程提供有效支撑;三是有些地方的示范工程“炒冷饭”、用已有的示范项目“贴标签”等, 这在前期跟水专项的顶层设计存在缺陷、顶层监督不力有关系;四是产学研和政策存在两张皮。所以我认为, 从水专项“十一五”的实施情况来看, 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是很多问题没解决。
在“十二五”期间, 首先必须选择问题突出、又具有全局性的区域开展研究和示范;其次应该选地方政府积极主动配合的地方和项目;第三要选“十一五”期间表现良好、真正有科研实力的科研单位。
“十二五”期间, 还要强调要按流域设计, 因为流域是总的龙头, 水污染防治如果不按照流域来设计, 有的时候花了力气却见不到效果。同时, 还要充分考虑当前我国流域管理的主体不明确、流域的机构缺乏的现实问题。
充分发挥地方政府、企业和水行业的积极性
水污染控制与治理的第一力量就是地方政府。如果说“十一五”期间水专项是重在探索、重在研发、重在试验, “十二五”期间就要重在实施、重在示范, 重在出成果。这个时候, 就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和责任心。
水专项在过去的实施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地方政府责任不落实, 配套资金不落实。现在, 中央突出了重大专项的行政责任。水专项和其他专项一个巨大的差别, 就是其他专项可以关起门来, 封闭式探讨研究, 而水专项要面向社会, 结合治污工程。谁能调动政府的积极性, 谁就能举一反三;谁不能调动政府积极性, 那就会事倍功半, 甚至无功而返。巨大的差别就在地方政府的责任落实上和其他专项完全不一样。
水专项和其他15个专项一个巨大的分界线, 就是其他专项的主体是靠产、学、研;水专项的产、学、研和地方政府不能搞成两张皮, 必须是一张皮, 必须坚持一个责任主体。有了责任, 就有了资源, 有了组织能力, 有了实施协调, 就能成功。
水专项决不是靠写文章, 也不是在实验室里搞研究, 更不是仅仅取得示范项目能奏效的, 而是必须着眼于问题的解决, 着眼于水污染的削减、流域的整体优化、水危机的缓解。
水污染的控制与治理本来就是地方政府的事, 水专项无非是为地方政府的这种行为提供技术支持而已, 在此意义上讲, 关系要倒过来。从责任来看, 16个专项都明确了责任主体, 水专项更要明确地方政府的责任。这一点不明确, 成果推广转化就会大打折扣。
从配套经费来看, 没有地方政府主体地位和责任地位的确立, 特别是进入示范推广阶段后, 示范推广不力, 或者推广走偏了方向, 前面的全部工作就浪费了。所以, 既要发挥城市政府的主体作用, 又不能让示范项目跑错方向;既要落实责任, 又不能说地方政府要怎么干就怎么干, 这就是水专项的奥妙之处。
水专项要出成果, 从示范走向推广, 企业在市场上的主体作用就非常重要。当前, 我国水污染治理的设备、产品长期依赖进口。有些产品甚至是谁都能生产的, 结果我国没有人研发, 没有企业承担制造, 连外国人都对这么笨重的设备还要进口表示不理解。如果说水专项在“十一五”期间不注重产业化, 关起门来在实验室里操作, 但到“十二五”还犯这个错误, 那么就注定会在水污染面前打败仗。
关于产、学、研, 一定要分清政府和企业的作用。政府应协同一致共同应对日益严重的水污染, 但是责任、功能界限要分清楚。政府主要负责解决垄断性强、社会性明确、风险性高的行业问题。“十五”期间一项重大失误在于, 计划大部分投资在污水处理厂, 管网却不投资。污水处理厂看得见摸得着, 部门和地方政府都喜欢投资, 追求一年一小变, 三年一大变的形象工程, 但是污水管网看不见, 谁都不管, 能拖则拖, 结果造成了三分之一的污水处理厂建成了却没有污水可处理。其实, 污水处理厂可以产业化特许经营, 社会和企业可以投资。只要让污水处理费上去了, 管网配套了, 完全可以产业化, 不用政府投资。
污水收集管网的建设和雨污分离式改造要和旧区改造挂钩, 要和新区规划同步实施, 这是很复杂, 很繁琐的工作, 非要政府来牵头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