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教育管理论文

2024-11-07

积极心理学教育管理论文(精选12篇)

积极心理学教育管理论文 篇1

澳大利亚基隆文法学校有150多年的悠久历史, 是澳大利亚最好的私立学校之一。史蒂芬·米克 (Stephen Meek) 校长将积极心理学引进基隆文法学校, 它是世界上学校范围内的第一次积极心理学实践。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基于基隆文法学校的这些实践经验, 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 (M.Seligman) 才提出了积极教育的理念。

基隆文法学校以“积极教育”的教学理念, 致力于让每一位学生都以开心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去面对学习和生活,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并主动去学习, 而不是在压力和强迫之下的被动学习。积极心理品质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好的习惯。培养好的习惯很简单, 就是每天都做。如规定学生每天必须跟两个人打招呼, 这样就有非常确切的可以衡量的指标, 教育者就可以检查学生每天是否做到以及做得怎样。

基隆文法学校的积极教育主张, 强调学校不仅要关注学生的问题, 而且要找出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优势, 并且利用积极心理品质优势来解决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也就是说, 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改造不足, 而是充分发挥潜能。例如, 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或者是特别顽皮的学生, 我们不仅仅只是意识到他们有问题, 而且要发现他们身上具有的优良品质;不能只是关注把问题解决掉, 而是找出他们心理上的优点, 并且从这个优点出发, 使得他们变得更好。例如, 美国最伟大的总统之一林肯具有幽默、热爱学习、热爱艺术等积极心理品质, 这些积极心理品质帮助他克服了严重的抑郁症, 并取得了事业上的伟大成就。

基隆文法学校花费大量时间与经费培训学校教师、管理人员以及宿管人员, 务求教师、管理人员和宿管人员自身拥有积极的心理状态。只有教师自身拥有积极的心理理论和状态, 才能给学生以积极教育及其影响, 因为我们不能给予别人自己没有的东西。只有教师自身的素质提高了, 才能培养好学生的素质。例如, 教师要想教会学生热爱学习, 首先就必须自己热爱学习, 如果教师自己都不热爱学习, 那是不可能教会学生热爱学习的!

选自《中国教育学刊》2015-2)

积极心理学教育管理论文 篇2

一、积极心理学是什么

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思想强调人本身拥有的积极因素,强调人的价值,主要研究人的美德和潜力,以帮助所有的人获得幸福为目标。当我们聚焦积极面的时候,我们就看到了进步和希望。

赛利格曼在《持续的幸福》中提出幸福有5个因素决定——积极情绪、投入地工作和生活,目标和意义,和谐的人际关系,成就感。

二、如何运用积极心理学进行教育教学

1.人的情绪情感体验总是优先于大脑皮层的智力活动,当学生认为自己在做无意义、无价值的工作之后,他们对生活会产生负面评价,从而对未来人生产生不良影响。杏仁核是记忆中的情绪成分存储地,受到刺激后被唤起的情绪85%是消极情绪记忆。而长期的压力状态下,免疫系统会受到危害,得病几率上升。

人脑的基本功能依次是生存反应,满足情绪的需要,认知学习,这三者功能的顺序的不可变更的。只有在生存反应感到安全、情绪体验愉快的时候,大脑才能较好地发挥认知学习功能。积极的情绪体验在大脑中比较容易遗忘,因此快乐的时间总是显得很短暂。

因此我们应当给学生安全、愉快的体验。教师的主要人物就是在工作、生活中寻找快乐,与学生一起克服困难。教育的主要工作就是引导,唤起学生的积极情绪。适当的体育锻炼,良好的学习兴趣,优势的肯定,适度的压力都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2.神经元工作有关键期,语言学习能力第一个关键期是出生到5岁左右,第二个关键期是12岁左右。当然,人的一生任何时候都可以学习,大脑的神经元可塑性很强。

长时程增强效应是指反复激活次数越多,神经元的连接就月有效。

适应于再生效应是指生存环境越丰富,越能够刺激大脑神经元发育。

因此教师应当涉及好的教学方法,持续吸引学生努力学习。因此教育要抓准时间,反复训练,不断优化。

3.初二数学老师王维克批改作业时发现华罗庚练习本字很不公正,做了很多涂改,涂改支出正反映了华罗庚在演算时是如何探索的。其他老师讥讽华罗庚的字像螃蟹,王老师看到了华罗庚的天赋,鼓励之后华的数学兴趣越来越浓。

千万别把松苗当蓬蒿。慧眼识人已经逐渐成为教师的核心能力之一,应当敏锐地发现每个学生的才能、优秀品德,并在互动过程中进行培养,强化。因此,教师应当调整情绪,爱和包容;应当对问题作出积极的解释;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共同学习和探索者的`身份引导学生学习,关注情感需要,实施差异化的鼓励与赞扬,让学生产生积极愉快的体验。每个学生都是人才,不过我认为,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法,总被否定的后进行更适合赞赏鼓励,也有一批人更适合适当施压与批评。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多沟通,多做有效沟通。尊重学生独特性,扩展自己知识面。

4.快乐和幸福是伴随痛苦和烦恼而共生的。积极性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提出幸福公式:幸福=遗传(50%)+生活环境(10%)+个体可控行为(40%)。生活环境中金钱、健康状况对幸福感的提升几乎没什么影响,其中最重要的社交生活和婚姻满意度。“心流”之父米哈里契克森特米哈伊研究认为,最愉悦的一刻同行体现在一个人为了一件充满挑战但自认为是最值得努力的事,把体能与智力都发挥到极致的时刻,这就是幸福流,是最接近幸福的状态,是生活中的最优体验。

因此,和学生一起播种幸福。一是引导学生多参加社交活动,改善自己与家人关系。更重要的是,聚焦积极面,增强成就感。“给镜子一缕阳光,它能反射一片天空;给心灵一缕阳光,它能反应出一个天堂。”二是各类活动,如写感恩信,每天回忆三件不错的事,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发挥自己的优势,分享成就感。

5.积极情绪扩展建构理论模型告诉我们,积极情绪体验不是别人基于的,而是自己创造和努力追寻获得的。

因此,首先在认知上乐观地看到学生的进步,积极组织各类教学活动。快乐生活,积极工作,锻炼身体,保证睡眠,经常聚会,为了目标努力,自我调节,主动提升。

6.研究发现,影响师生关系有五个要素: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彼此理解,学生的解释风格,学生老师彼此的接纳和互相尊重,彼此的互惠关系体验,这样的关系可以持续的时间。接纳与尊重是建立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

因此,接纳表现异常的学生,关注他们被忽视的内在需求,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想法和需求。尤其要注意,机智灵活地严格要求,原则问题不让步。用可接受的方式指出缺点,及时给予肯定,提升自尊和成就感,与学生互动交流直接对话,这种交流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1)了解学生,2)让学生指导课堂、学习的意义和价值,3)让学生了解老师的底线在哪里。4)用每次活动润物无声。

7.叙事治疗法,可以记录学生进步,进行叙事治疗,挖掘积极功能的自我,促进学生自我修正,自我成长。

因此,及时征集个人问题及班级问题,保持师生情感及时沟通。选择合适的对象,贯彻始终地关注其积极面,保持沟通接触。不能急功近利,坚持,不急不躁。

8.高分低承受力学生,自我中心类学生:积极心理学研究发现,追求完美会走向反面,而以积极心态追求幸福则是人类最有价值的人生目标。想获得真正的幸福必须去发现自我的优点,进行充分发挥,用毕生去实现自己的价值。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少做被迫的事情。“老师一说就懂,一讲就会,一考就是高分”是自欺欺人,要重视学习过程中的试错乐趣。保持学习东西,承认试错本身就是学习经验获取的过程。

因此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追求幸福人生的意义,探索自己生命中最需要什么;重视学习过程,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就,获得积极的“沉浸体验”,这是最好的奖赏和冬季,努力培养学生的求知热情。在交往互动中表达爱和赏识;关注个性化特点,与学生达成共识;和学生一起建立短期目标+长期目标,在过程中体验快乐和成就感;肯定学生的每一点进步。

9.网络沉迷:儿童内在动机的发展部分取决于其交往需要、胜任需要和自主需要,以及让父母、老师、教练或生活中的重要的人满意的程度。

因此做师生有效沟通,贴近学生生活。引导学生接受和适应网络。学习网络游戏具备吸引力的成功经验,增强教学吸引力,给予学生挑战和成就感。给可以胜任的任务,提高自我控制的感觉。倾听+原则问题不让步。帮助关注学生规划人生,使用综合方法而非一招一式。

10.早恋:心理学家霍林沃斯将青春期到青年早起成为心理上的断乳期。他们渴望亲密关系,期待建立自我同一性。“自我决定理论”——人先天有三种需要,自主需要,能力需要,关系需要。恋爱可以带来这样的积极体验。“镜像自我理论”——我是与他人面对面的产物,他人是一面镜子,我的自我意识来源于他人怎么看我。青春期有性别认同。

因此,“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告诉我们越干扰,学生会越坚定。喜欢异性时,他们会更敏感,更在意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是很好的教育引导时机。教导学生要想收到青睐,要使自己成为值得爱的人,培养自己的优秀品质。男孩要成为有责任心的男人,女孩要成为善良独立的女人,这样才能为一段感情提供坚实的基础。还要教学她们妥善地处理矛盾、冲突和分手,不因问题处理不当受到伤害,积极归因,把握分寸。教导女孩学会自我保护。

11.抑郁:解释风格分为三个维度:永久性、普遍性、人格化。抑郁的人认为坏事是永久性的。反复思考越感无助。乐观性解释风格更认为失败是暂时的。学生的解释风格是可以改变的。

因此教导学生改变看问题角度,学会健康的社会行为模式,对失败给予公正合理、恰到好处的分析。

12:焦虑、压力:紧张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成绩呈倒U型曲线,焦虑水平过低,动机过弱不能激起学习积极性,过强的动机反而会引起学习效率降低。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存在两股抗争的力量:积极力量与消极力量,此消彼长。

因此,努力减少消极情绪体验,反复品味快乐,养成与别人分享习惯。优势学科迁移。

13.乐观是心理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品质。我们要做乐观的教师,教乐观的学生。让学生拥有乐观的心态,培养学生的征服感,避免无助感,多参与活动。帮助提供自尊心,在成功的时候给与适当的表扬。

14,其他:人不能脱离他者存在,性格优势是可以培养的,及时肯定很重要,

积极心理学在教育中应用的综述 篇3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 ; 教育

A review of the Positive psychology application in education

Luo Hongmei

(Department of Applied psychology, Peking University, ShenZhen 2009, China)

【Abstract】 Recently positive psychology developed a lot as a new field of psychology in American, currently more and more people are interested in it and researching to know more about it. This article introduced some methods when applying positive psychology in education and some good results.

【Key words】 positive psychology,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B84-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0-1830-021 起源与定义

曾经的美国心理学会主席seligman提出要关注人的心理机能、重视人的潜能发展,激发人的积极情绪,帮助人们快乐与成功,引导人们走向幸福,很快, 这一理念为世人所关注,并发展成为越来越受重视的积极心理学。

2 与传统心理学的区别

“积极”是针对传统心理学中的“消极”层面而言的,积极心理学家们认为传统主流心理学是消极的心理学,因传统心理学在理论与实践探求中遵循消极、悲观的研究路线与模式,把研究与实践的重点放在了人及人类社会诸如精神疾病、人格问题、暴力、色情、酗酒等消极的问题上,而忽略了心理学应有的其他使命。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应对普通人如何在良好的条件下更好地发展、生活,具有天赋的人如何使其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等方面进行大量的研究。它认为心理学不仅仅是一门关注疾病或健康的科学,同时还是一門重视人类幸福、快乐、满意和发展的科学。 积极心理学以主观幸福感为中心,重点研究个人针对过去(知足、满意)、现在(欢欣愉快)、未来(乐观、信念)的积极情感体验以及产生机制与获得途径、积极人格(着重研究人格中的积极特质以及这些品质的根源和效果)、积极社会组织(如何使家庭、学校、社区、工作场所、媒体等成为有利于个人积极人格形成的组织)作为研究对象。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积极心理学是对传统心理学的补充、矫正,积极心理学使心理学的功能更加完善,心理学由此变得更加平衡。

3研究领域和方法

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人类积极的品质,其涉及的研究领域包括:对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的研究;对积极人格特质的研究,如:自我决定性;对积极的组织系统的研究。它主张充分挖掘人类的潜能,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帮助人们快乐、成功,使人们走向幸福,建立起高质量的社会和生活。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主观层面上,研究积极的主观体验。包括幸福感和满足、希望和乐观主义、快乐和充盈,重点强调人要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以及充满希望并乐观地面对未来;二是在个人层面上,研究积极的个人特质。包括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技巧、对美的感受力、毅力、宽容、创造性、关注未来、洞察力、才能与智慧等。三是在群体层面上,研究积极的组织系统。包括研究安定的社会、关系良好的社区、健康的家庭、有效的学校以及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从而使公民具有责任感、利他主义、有礼貌、有职业道德。

在研究方法上,积极心理学基本与消极心理学类似。但积极心理学更加注重研究人性中的积极方面,研究人的优点与价值,它采取更加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挖掘人的潜力与创造力,激发人的活力,帮助人们树立自信心,坚定生活信念,帮助人们寻求和掌握获得美好幸福生活的方法与途径。

4 积极心理学在教育的运用和重要意义

近年来,美国校园枪击案时有发生,这表明心理问题引发的暴力事件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培养积极心态是当前倍受关注的话题。 积极教育是20世纪末美国发起的蔓延西方的一场教育运动。积极教育就是指以学生外显和潜在的积极力量为出发点,以增强学生的积极体验为主要途径,最终达成培养学生个体层面和集体层面的积极人格而实施的教育。积极教育重视技能、态度、行为、交流风格等的教育,强化个体自信、自尊、忍耐、尊重他人、爱护环境等积极品质,以此激励、促进个体和人类的发展。 积极教育的核心价值观表现为:所有人不论年龄和生活状况,都能学习和成功;持续的创造性的方法要能打开一个人的心智;家庭、学校、专业人员、环境和年长的人整合起来为当代和未来的学生提供支持;重视和尊重人的文化遗传、年龄、生活情景、信仰和个人的特点。积极教育的兴起,为创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支撑。我国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就陆续尝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却常集中在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上,而积极教育与以往仅仅处理“心理问题”相比有很大不同:

4.1更重视自我发展,更强调积极人格特质及组织系统的重要性。这种观点决定了学校心理教育的方法必须多元化, 要以积极的心理看待学生,重视学生个体自我成长的经验。 对家庭教育来讲,作为父母应当用欣赏的目光看孩子,应当注重培育孩子积极的品质,特别是培育孩子面对挫折的积极心态,营造家庭温馨快乐的氛围。

4.2 途径与方法与有所不同。积极教育提倡全方位、全过程、全面渗透、全员参与的途径,形成以学校分管领导为统领,以专业心理教师为核心,以班主任为骨干,以学科教师为生力军,以家长为后援,以正向校园文化、社会环境和媒体宣传为积极氛围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立体网络。在具体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上,更加强调情景性、参与性、互动性和体验性,比如:多元智能途径、心理情景剧、心理活动课和心理拓展训练等都被证明是学生喜闻乐见又富有成效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培养自己的积极心理, 心理健康教育应从良好的师生关系开始,关注教师的积极心理体验,关助教师的心理健康,将有助于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真实的学习生活环境,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组织系统,在这个组织系统中有积极的学生之间关系、师生关系、师师关系,当然还包括学校管理者与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所以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一项简单的教学活动,而应该渗透于学校各项工作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中。 心理教育应尽可能地融合入各门科目的课堂教学工作去,在课堂中教师能充分发展和运用自己的积极心理,这样不仅有利于课堂教学计划的顺利实施以及教学效果的提高,也能帮助学生发展积极心理。

4.3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体积极品质的形成离不开良好的环境,即建立一个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这样可以帮助人们健康成长。有效的社会支持包括情感、信息和物质支持三方面。它可以促进个体在未来应对压力与挫折时,更多地采用积极方式,更好地减少或应对压力带来的伤害。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在不断的发展中,他们生活环境的变化有时也不可避免,如升学、转学、换班、今后的就业、择业甚至是因各类原因产生的家庭人员结构的变化等等,这些都可能是学生未来可能面临的环境变化,那么如何来应对这些变化,就需要来自于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的共同关注,有了积极支持系统的提供,学生应对环境变化与挫折时,就更倾向采用积极的看法与应对方式,他们对变化的环境能更好、更快的适应,这对心理健康无疑更为有利。4.4积极心理学强调人可以调适自己的心理状态,并具有不断向上积极的成长能力和需要。 努力培养学生的正向思维,可增强抵御精神疾病的力量,如:勇气、关注未来、乐观主义、人际技巧、信仰、职业道德、希望、诚实、毅力、洞察力等等。这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内容更加饱满和丰富。比如学校可以更多学生未来的成长问题,帮助学生开发出自己积极的心理潜能,还可开设一些关于生涯规划的课程,使学生学会管理自己的人生,帮助他们有目标的、积极的生活,进而更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目前,人们已经认识到积极心理学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包括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它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方向,为我们的教育提供了一些理论依据,为培养具有创造性的,积极人格的,有强烈主观幸福感的个体提供了帮助。

参考文献

[1] 苗元江,余嘉元. 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 J ].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3, (2) 81 - 87.

[2] 刘翔平,曹新美. 给心理健康教育注入积极心理学因素 [ J ]. 教育研究, 2008, (2) 90 - 94.

[3][美]Jerry.M.Burger.陈会昌译.人格心理学(第六版).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4.9.

[4]付国科.积极心理学介评.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07.2(3):20~23.

[5]郅利聪.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校教师心理健康发展模式的构建.职教研究. 2007.5:7~8.

[6]钱兵.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7~10.

[7]范蔚.我国人格心理学的发展与人格教育实践.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3.3:59~62.

积极心理学教育管理论文 篇4

一、积极心理学的定义

积极心理学 (Positive Psychology) 是美国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首先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的是心理学家Seligman和Csikzentmihlyi。1997年Seligman就任APA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主席一职时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 随后, 愈来愈多的心理学家涉足这一研究领域, 逐渐形成了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

什么是积极心理学?谢尔顿 (Kennon M. Sheldon) 和劳拉·金 (Laura King) 的定义道出了积极心理学概念的本质特点, “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

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 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积极的个性特征、积极的情绪对生理健康的影响以及培养天才等方面。它把自己的研究重点放在人自身的积极因素方面, 主张心理学要以人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 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 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 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有问题的人、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良好的生活。

二、以积极心理学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一) 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

积极 (positive) 一词, 源自于拉丁文字, 它的原意是指“实际而具有建设性的”或“潜在的”意思。因而现代意义上的积极, 既包括了人外显的积极, 也包括了人潜在的积极, 而当代心理学中所谓的“积极”, 一般是指“正向的”或“主动的”含义。我国学者王希永认为, 在人类千百年的进化过程中, 人类积累、遗传了大量的“积极基因”, 正是有了这些积极基因的存在, 人类才能一代比一代更有优势地生存下来。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 人固有的、由积极基因所决定的心理元素被激活, 成为决定人行为的积极的心理因素, 进而发展成为积极的心理特征、心理品质。人类的积极品质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核心要素, 因此, 人的积极心理因素是人得以生存与发展的内驱力。积极心理学致力于其社会成员的积极力量, 这既是对人性的一种尊重和赞扬, 更是对人性伟大的理智理解。

(二) 当前我国社会发展实际的需要。

社会的发展存在着一种必然性:当一个社会处于稳定、繁荣昌盛的和平时代时, 这个社会的文化就会特别关注创造性、良好道德品质以及高质量的生活条件等一些个人集体层面的积极品质。反过来, 社会关注积极品质又会进一步大大促进社会本身的繁荣和发展, 两者之间互为因果。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社会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我国已由一个贫穷、落后的社会而逐渐开始进入一个和平的、文明的并且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小康社会。当前, 我们的社会已逐渐开始由必需性需要向享受性需要转化, 社会已经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 而这些物质财富不仅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也在改变着我们的思想和观念, 它使我们所有的一切都产生了一种新的需要——让社会的方方面面变得更积极。也就是说, 我们已为关注积极创造了最好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在这样的社会里, 人类的一切活动都不再是为了生存, 而是为了生活得更幸福。在这样一个追求幸福的时代, 人类已不再需要消极来时时对我们发出警告, 而是需要积极来增强我们的力量和信心, 这是我们当前社会的最大实际需要。

(三) 当前我国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 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 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 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提出基础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问题, 至今, 素质教育在我国已走过了20年。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迈进, 是我国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需要。传统的应试教育脱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 单纯地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片面追求升学率, 而素质教育, 则是根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 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教育。素质教育是教育的一大进步。素质教育重视人的主体性及人的发展的相对完整性, 它是面向全体学生, 并关注个人, 致力于个人全面发展和最大限度的发展, 努力使个人身心发展达到最佳状态, 潜力达到最大限度发挥的教育。素质教育和我国现行的以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是完全吻合的。由此可见, 积极心理教育是符合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和目标的, 甚至可以说是其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四)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决定。

心理健康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初在我国高校开展以来, 得到了较好、较快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 无论是在研究上还是在实践上, 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首先, 我国心理教育工作者总结和发展出的我国学校心理教育与咨询的模式大体可从两个角度进行总结。一是从具体实施上看, 有如下几种: (1) 在校长的领导下, 依靠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开展心理教育工作。 (2) 从学科纬度构建的心理教育模式, 如医学模式、社会学模式、教育学模式和心理学模式等。 (3) 从内容纬度构建的心理教育模式, 如心理-道德教育模式、情感反应模式、社会技能训练模式等。 (4) 从形式纬度构建的心理教育模式, 如团体心理教育模式、小组心理教育模式、个体心理教育模式。 (5) 从年龄纬度构建的心理教育模式, 旨在从年龄特征出发进行心理教育。 (6) 以课堂教学为主, 课外活动、个别辅导和校园心理文化建设为辅的四方面相结合的模式。二是从理念上看, 有两种: (1) 发展与教育模式, 旨在将心理教育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当中, 从发展的角度, 以预防为主, 以开发智能、提高创造性、完善个性、增进社会适应品质为重点, 这是一种全人类教育模式, 是当前比较重视发展的一种模式。 (2) 医学模式, 将学生的心理问题看作是一种疾病, 采取心理治疗加药物治疗相结合的办法, 这一模式曾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占统治地位。

其次, 心理健康教育在优化学生心理素质、开发学生心理潜能、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减少心理疾患发生、促进学生全面成长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 我们也应该看到, 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一方面, 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 容易引发较多的心理冲突, 而一些大学生又不能科学对待, 且心理冲突调适能力较差, 对心理咨询难以启齿, 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咨询, 产生心理烦恼和困惑, 甚至出现心理障碍;另一方面, 虽然高校日益认识到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但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 在大学生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不够、方法不当, 心理健康教育方案不合理、难操作、措施难到位, 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队伍力量不足, 专业水平不够。

再者, 我国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上是以传统的病理性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 强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服务对象是那些具有情绪困扰、行为失调以及适应困难的个体, 并认为, 疾病与健康状态是一个连续体的两端, 消除了疾病就意味着健康。这些错误认识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很少把注意力放在广大的普通学生身上。在研究上, 他们关注的主题主要是大学生各种心理疾病的表现、成因及矫正方法, 对有自杀倾向的个体的危机干预也颇受重视;在实践上, 他们的工作主要包括三项:在咨询室中为自我感觉不适而主动上门求助的学生提供咨询;对个别问题较严重但却不愿主动寻求帮助的个体启动危机干预;在全校范围内开展讲座、现场咨询以及心理自助知识的普及和宣传。这三项工作中的前两项都是针对少数问题学生的, 即便是针对广大普通学生的第三项工作, 讲座和宣传的主题也更多的是如何防止各种心理障碍、如何消除负面情绪等。这种工作重心的严重偏斜, 导致了占大多数的普通学生除了知道应该怎样避免负面情绪外, 基本上不知道如何增进自己的积极体验;除了知道悲观、自卑、嫉妒等各种不良人格是怎样形成的外, 基本上不知道怎样去发展诸如乐观、自信、宽容等积极的人格品质。总之, 广大的普通学生从他们的服务中获益甚微, 以至于多数人只能处于一种“没有健康, 暂时也没有不健康”的状态。从而大大削弱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偏离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这种现状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本意相悖离, 要走出目前的这些困境, 必须引进积极心理学理念, 以积极心理学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三、以积极心理学理念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一) 以广大普通学生作为高校心理教育工作的重心。

教育在于使人成人, 其成人的任务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纠正缺点, 使有问题的人能得到应有的发展;二是使人更具有生产性和道德性, 即具有一定的知识、能力和社会道德;三是对人进行鉴别, 并使天才得到充分的发展。一种教育如果能很好地兼顾到这三个方面的任务, 那它至少在理论上就是一种好的教育。而实际上,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把自己的重心放在了第一项任务上, 这种教育被称之为“医学式”病理性教育。传统的病理性的心理教育侧重于单一的修补功能, 其工作重心常常只在少部分学生身上。实际上它的兴趣不是学生, 而是学生身上的问题, 而把通过教育促使全体学生主动发展的功能放在了一边, 忽视了教育在培育所有学生的勇气、乐观、有理想、人际和睦、信念、工作热情、诚实、坚定性和从容不迫性等方面的作用。事实上, 教育的每一个对象都是自我的决定者, 他们都有为自己做出合适选择的愿望和能力。教育要改善所有的人, 而不仅仅是只针对那些有问题的学生, 大多数正常健康的学生也需要指导, 和所有人一样, 他们也需要使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完美而不是更普通。只有塑造和培养全体学生的积极品质, 如自信心、自制力、情绪调控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真诚、正直、信用等心理品质, 使他们意识到自身积极的潜能, 焕发自身的光芒, 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人文环境, 才能达到对心理问题积极预防、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和个性和谐发展的目标。所以, 高校心理教育工作的重心必须从面向少数问题学生转向广大普通学生, 从关注问题转向关注学生。

(二) 以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塑造积极人格作为高校心理教育的目标。

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兴起, 反映出现代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取向的转换, 即从消极、变态的心理研究转移到积极品质的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不能够仅仅局限于消极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变态等层面, 而应着眼于积极的发展层面。积极心理学提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激发青少年内在的激情, 帮助他们发展综合技能, 承担起生活的责任, 成为有社会能力和富有同情心、心理健康的成年人。这一目标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是一致的。积极心理学强调从积极的方面来研究与探讨心理健康问题, 把主观幸福感指标作为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 认为心理健康的主要目标是促进个体的主观幸福感, 以及对生活的满意度, 对未来的乐观希望, 流畅感和思维, 有价值的情绪体验, 内在成长的动机, 积极的人际关系, 积极的自我概念, 积极的自我等等, 他们更关注和挖掘个体和群体中最积极的品质和潜能, 努力创造有利的环境使个体最大化地发挥出积极的品质, 而不是消极地矫正心理疾病, 这为理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提供了新视角。推进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采用积极测量技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积极心理测量技术, 不应以鉴别心理问题和障碍为主, 而应注重积极的心理品质, 如有价值的情绪体验、内在成长的积极动机、积极的人际关系、积极的自我概念、主观幸福感等。通过积极测量技术, 可以得到比较客观的筛查、评估和判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依据, 还可以通过了解人类优点的这一过程促进测试者的积极反应, 从而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2) 实施积极心理干预策略。在积极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中, 治疗师关注来访者的积极品质, 不仅可以促进来访者与治疗师之间的充分信赖, 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 而且可以给来访者树立起信心和希望, 调动起其潜能, 通过其自身的积极品质来达到心理健康, 使自身能力不断得以提升。 (3) 多渠道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开设包括学习心理指导、生命教育、情感教育、性格教育、人际交往关系指导、挫折教育、爱情教育、创新教育、就业教育、性心理教育等课程, 还可以通过游戏、娱乐、主题团队日、野营、拉练、军训等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和训练, 特别要注重快乐、尊重、感激、关心、赞赏、宽容等情感的培养, 使学生在参与积极心理教育的过程中获得心理学知识、掌握科学的心理方法、发展能力、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使自身潜能得到开发, 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提高, 成为会学习、会生活、会合作、会关心、会创造, 能够承担各种风险、压力和挑战, 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三) 以积极心理学理念强化高校心理教育工作者的人性观和价值观。

传统的病理性心理教育模式下的老师一般都学会了如何在困境中使学生得到改变并生活得更好, 但却不知道如何对待良好条件下的学生, 更不知道如何使学生能够好上加好。教师的这种单一的矫治技能导致他会用问题的眼光去审察他碰到的每一个学生, 最好的学生在他眼里也能被看到问题。因此, 放大学生的问题已成为了传统教育和传统教育条件下的教师的一大通病。积极心理学理念可以促使教育者建立积极的人性观和价值观, 不断发展积极的情感, 摈弃原有对人性的各种消极认识和评价, 以及个人的好恶偏向, 从而有助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更新观念, 开辟工作视野, 懂得用一种开放和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人, 强调对问题作出积极的解释或看到问题的积极方面来使自己获得积极意义。积极心理学能够强化教育者具有这种理念:人性的积极因素能抵御和降低人性中负面因素的困扰;坚信个体发展所需求的不仅是终结痛苦, 更期待充实美好的生活;承认和确信求助者与正常人一样, 拥有各种良好的品质, 通过咨询与辅导能发掘他们的各种积极品质和美德。教育者对大学生积极潜能和美德的坚信, 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的实现。

积极心理学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理念和新视角。我们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只有转向积极的方面, 进行积极心理教育, 才能使之走出当前困境, 达到增进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品质的目的, 从而促进学生的真正成人成才。

摘要: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的一门科学, 它倡导心理学研究的积极取向, 是当代心理学最新进展之一。以积极心理学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是一种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进行重新定位并适应现代社会的新观念。本文从介绍积极心理学入手, 分析了以积极心理学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论述了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如何有成效地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积极,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任俊, 叶浩生.积极, 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价值核心.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社版) , 2004, 33 (4)

[2].崔丽娟, 张高产.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思潮.心理科学, 2005, 28 (2)

[3].崔景贵.积极型心理教育:21世纪心理教育的主导范式[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5

[4].王婷, 马寅生.近5年来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综述.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7, 3

积极心理学教育管理论文 篇5

不久前,读了克里斯托弗·彼得森的《积极心理学》这本书,作为一名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者,触动很大,仿佛有一缕阳光透进,以一种独特的视角,照亮彼此的心扉,让你发现之前对心理学的认知,多有狭隘之处;在过往的工作经验中,也有颇多值得深思反省之处。

一、心理学与积极心理学

我们知道,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而存在发展,仅仅有百余年的历史。在过去,心理学主要是以研究各类心理问题为核心的理论体系。心理学潜在的观念将人类的本质嵌套进一种病态模式———身体缺陷、脆弱不堪、生存环境残酷、不良基因影响等,忽略了对正常人群的研究。这种消极心理学的研究模式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人类心理问题的消极层面,而忽视了人的积极品质、自我实现,以及社会的和谐等影响,导致了心理学的片面发展。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曾经提到: “如果一个人只潜心研究精神错乱者、心理变态者、神经病患者等,那么他对人类的信心逐渐变得越来越小,这样的研究,只能产生畸形的心理学和哲学。”因此,这种消极的心理学模式,不可能全面、真实地理解和解释人类的本质。

而积极心理学的创立,修正了这种心理学的不平衡,并向深入人心的心理疾病模式展开挑战。它向心理学家和大众呼吁:心理学不仅要关注心理疾病,也要关注人的力量;不仅要修复病损,也要帮助人们构筑生命的美好;不仅要致力于治疗抑郁的创伤,也要帮助健康的人们实现人生的价值。正如美国当代心理学家马丁赛里格曼所说:“当代心理学的研究者们,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和新的使命,那就是,如何促进个人与社会发展,帮助人们走向幸福,使青少年健康成长,使家庭幸福美满,使公众称心如意,使社会和谐美好”。

积极心理学基本的假定是,人类的美好和卓越,与疾病、混乱和痛苦同样都是真实存在的。它反对心理研究中关于“障碍”“问题”“失败”的消极心理研究倾向,而是注重研究人性中的积极层面、优点与价值,倾向于用心理学比较完善和有效的试验方法与测量手段,对最理想的人类机能进行科学的研究,探究和发展人的潜力和创造力,致力于构建一个积极的支持环境。

二、积极心理学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心理学的兴起,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崭新的分析方法,使我们能够通过以积极的品质、力量和潜力为研究对象,重新认知和理解一个人的心理与行为。这无论对于心理科研本身,或者是教育工作实践,都提出了新的思路与挑战。如果能从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与视角,设计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则会发现令人欣喜的角度与视野。

近年来,学校各方面心理健康教育的条件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和提高。然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模式多数沿袭了20世纪心理健康教育以研究各类心理问题为核心的`理论体系,在实际教育工作中,注重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和矫正,忽视了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和积极品质的开发,削弱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积极心理学提供了全新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与视角,那就是心理健康教育应以增加学生的幸福感为主要目标。以往的教育模式定位于消除各种心理问题,以预防各种危机事件的发生。它关注的不是人本身,而是问题以及问题的解决。而积极心理,强调幸福感的教育,通过幸福感的体验,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形成良性的循环。

另一方面,来自工作的实践也告诉我们,人际关系问题、情绪情感问题、学习困难问题、就业压力问题、个性与人格缺陷等是导致学生心理适应不良的几大主要问题。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些问题只是表面现象,其根本原因是学生价值感和存在感的缺失,没有深刻的幸福感和快乐体验。而我们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面对学生心理适应不良或危机时,我们惯用的干预手段往往就是介入辅导和密切防控,注重问题的预防和矫正解决,缺少对学生积极品质的开发和培养给予足够的重视。

而积极心理学展示了一种积极教育的方向与途径,通过重塑或构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模式,使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取得平衡,在治疗和矫正的同时发展学生积极的心理因素,促进他们真正健康地成长和发展。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向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是积极人性论的倡导者;它应该真正体现教育应有的功能和使命———使所有人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并生活得幸福。

就学校心理教育而言,要统筹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单一性和多样性。单一性是指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通过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考虑不同的个体主观能动性和差异的基础上,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和完善;而多样性是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关注压力、焦虑等问题,更重要的还要关注幸福感、满意度、乐观等积极指标的发展和培养。

目前多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多以心理问题为专题,通过统计、分析问题的原因,然后给予解决消除问题的建议、方法和策略等,最后让学生结合实际进行讨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提倡,每个人都可以是积极的自我教育和管理者,都有其解决问题和发展的支持资源,拥有自我实现的潜能和成长能力。这种理念,拓宽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从这个角度来讲,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包括:积极的情绪体验教育、积极的认知方式教育、积极的意志品质教育、个性完善教育、适应性教育、人际技能教育、生涯发展和适应教育以及心理疾病教育等。

因此,在重新塑造和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层次和内容的基础上,构建新的、适合当前社会发展和学生心理特点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该首先成为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借助学校、家庭、社区的力量,通过学校内部的教育、教学、管理活动,以及指导家庭教育,充分利用社会发展资源,对学生的心理施以积极的影响。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完全依靠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还应该与家庭联动、宿舍社区联动、后勤社区联动以及各学科教育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有效的组织支持系统。

其次是全面教育的互动模式。心理辅导(咨询)的对象不应仅仅针对于问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包含所有的学生,实施发展性和预防性相结合的教育策略和方式,多途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开展工作。如何拓展覆盖其他学生,充分利用策略去引导学生的注意力、快乐、兴趣、挑战性,干预的关注点在学生体验主观幸福感受而不是心理疾病,建构积极的自我概念、希望和生活满意度,促进其人格和个性更加完美,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在开展的形式和内容上体现出更专业化的思考和设计。

积极心理学教育管理论文 篇6

摘要: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审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为进一步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将积极心理学理念引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以增进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面临的心理压力普遍增大,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逐年上升,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挑战,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和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积极心理学概述

2000年,美国心理学家Seligman和Csikszentmihalyi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联名发表了《积极心理学导论》一文,他们宣称:“当代心理学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转折时期,心理学家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和肩负着新的使命,那就是如何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帮助人们走向幸福,使儿童健康成长,使家庭幸福美满,使员工心情舒畅,使公众称心如意”[1]。

积极心理学把自己的研究重点放在人自身的积极因素方面,主张心理学要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和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行为出发点,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有问题的人、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良好的生活。

二、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积极心理学是相对于消极心理学而言的,传统的消极心理学主要以研究人类心理问题。心理疾病诊断与治疗为中心的,缺乏对人类积极品质的研究。其研究对象是平均水平的普通人,促使心理学家用更加开放的、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问题,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以下问题。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偏重于自杀预防教育

从心理学的发展来看,心理学自从1879年取得独立地位以后,就面临三个主要使命:治疗人的精神或心理疾病、帮助普通人生活得更充实幸福、发现并培养具有非凡才能的人,这三个使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均得到了心理学工作者同等程度的关注,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心理学把自己的研究重点放在了心理问题上,自杀就是其中之一,由此,心理学正在变成一门类似于病理学性质的学科,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走向了偏颇,关注消极、病态、特别是自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确实具有自杀预防教育的作用,但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绝不可以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局限于自杀预防上。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偏重于心理问题矫正教育

对于心理健康教育,一些高校缺乏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人员相对不足,所以更关注已经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这就引发了一个怪现象,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集中在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身上,但对于每一个心理正常的学生如何提高心理素质,对于心态积极健康的学生如何使他们变得更优秀则很少有人谈及,更没有具体的做法和措施。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偏重于心理问题预防教育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偏颇,学生接触到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多为消极的,比如什么是精神病、神经症、心理问题,如何预防这些疾病等,这就造成两个不良后果:一是学生误以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帮助学生预防精神和心理疾病,有病的人才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二是对学生造成消极暗示,总是在想自己如何能够避免心理问题,对如何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则缺乏思考。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高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是塑造洋溢着积极精神、充满乐观希望和散发着青春活力的心灵[2]。高校应从改进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丰富内容、创新途径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从积极方面来看待问题,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和乐观向上的品格,建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让每个学生学会创造幸福、分享快乐,使自身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从而保持生命的最佳状态。

(一)明确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高校心理健康的总体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社会,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调整解决自身心理问题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挖掘潜能,促进其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最终的理想应该是让学生生活得更有意义,更加快乐和幸福。具体目标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目标,即帮助学生不断正确地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二是面向部分或个别学生的调适性目标,即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三是在教育的过程中发现并培养具有非凡才能的学生,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3]。

(二)增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情绪体验。

积极情绪、积极体验作为积极心理学科学体系的相对微观层次可以成为为人类筑起保护屏障和增强心理健康的第一层台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拓展学生的积极体验和积极情理品质对心理疾患起着不可忽视的预防、调节和缓绪,可以提高大学生的体力、智力、社会协调性等,可以在实现积极力量的发掘与培养过程中达到“防患于未然”的效果。此外,增加积极体验也是塑造积极人格的必要途径和条件。

(三)塑造大学生积极的人格特征。

积极的人格特征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基础,积极人格作为我们人格中的动力,不仅可以预防消极人格的破坏作用,还能够促进积极适应能力的发展。因此,积极人格的培养是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前提和保障。高校要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塑造学生的积极人格,努力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客观地评价别人,能够正确地面对现实、接受现实,保持乐观态度,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挫折,促使他们在今后激烈的竞争中以强者的姿态去迎接各种挑战。

【参考文献】

[1]苗元江,余嘉元.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J].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2):81-87.

[2]孟万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社,2008:4-5.

[3]庄海军,王佳利,徐传顺.基于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1):72-74.

作者简介:白广平(1986-),女,回族,河北石家庄,河北美术学院。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心理学教育管理论文 篇7

1 积极心理学帮助高职学生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现代经济社会不仅要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还要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乐观精神。有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就能够坦然面对一切处境, 同样一件事情, 乐观的人做起来得心应手, 而悲观的人总是怨天尤人, 从而导致事情越来越坏。乐观可以由后天的教育培养而形成, 一个悲观的人可以通过积极的心理引导变成乐观的人。积极心理学倡导研究积极取向, 关注人类积极的心理品质强调人的价值与人文关怀, 研究积极心理学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生活和学习的信心从而逐渐培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为今后踏上社会打下基础。教育管理者在教学活动中要多采取鼓励的教学方式, 而不是传统教学中一味地打击学生。要考虑到学生的地域差异和个人的能力差异, 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 适时地表扬学生, 让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

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高职学生发展的重要条件, 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对培养高职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至关重要, 面对人际交往中的困境, 广大高职学生要积极乐观, 以真诚善良的心态去积极应对, 做到坦诚交友, 真诚待友, 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从而为自己以后的生活、学习和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广大教育者应该给学生营造一个乐观氛围, 让学生喜欢自己所在的班级, 乐于与周围的学生交流和分享。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和生活, 学生心情愉快、精神饱满, 对任何事都充满兴趣, 充满激情, 对自己的目标充满信心, 即使在面对困难也能坦然面对。

现在的很多学生多为独生子女, 他们在父母祖辈的过分关爱中成长起来, 缺乏挫折承受能力。现实生活中, 经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事情, 失败也就在所难免。积极心理学中, 鼓励我们要正确对待挫折, 并能坚强地克服挫折。积极心理学启发我们要不断磨砺学生的意志, 克服不良心理因素, 努力提高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挫折, 为今后迈向社会迎接各种挑战打下良好的基础。

2 积极心理学有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养创新思维是高职学生素质培养的关键内容, 也是积极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创新思维需要大学生有不断进取的精神, 敢于批判, 相信自己, 有较强的独立性。积极心理学注重个人的积极品质, 强调激发个体活力。教育者要充分利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 积极地引导学生用创新的思维, 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例如, 教师可以陈述社会中某一现象, 然后让学生提出问题, 根据自己的问题进行实际调查, 搜索证据, 最后形成结论。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积极心理学有助于培养高职学生积极的道德人格

积极心理学的另一个主要研究对象是积极人格, 积极心理学要培养和造就健康人格, 一个人的人格优势, 会对其生命成长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个合格的高职学生, 不但要具有赖以生存的专业技能, 更需具有完善的人格, 良好的道德品质, 要充分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培养学生积极的道德人格。

一是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 个别高职学生迷失了方向, 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实用主义等歪曲的价值观侵蚀了他们的头脑, 使他们没有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积极心理学倡导要激发学生的积极品质, 培养学生的高尚人格, 因此, 教育者不能一味地灌输思想, 要善于运用事实、态度来慢慢影响学生, 对学生关心的问题要适时引导, 及时帮助学生剖析当今社会发生的一些歪曲道德的事情, 澄清学生的道德疑惑, 坚定社会中的积极能量并发扬光大, 努力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力。

二是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正义感和责任心。每个人在追求自己权利的同时要积极履行义务, 广大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正确的引导学生为他人服务、为集体服务, 并体验为他人服务的快乐, 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感受幸福体验, 培养积极情感。对大学生正义感的培养, 不但需要社会制度的不断完善, 更需要学生对学校管理制度和培养制度的认可, 进而培养学生的正义感。

总之, 积极心理学为高职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认知, 优化学生的思维, 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有助于学生缓解和宣泄不良情绪, 培养积极乐观、开朗的性格, 对于提升高职学生心理素质, 开发心理潜能, 促进个性全面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苗元江, 余嘉元.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J].南京师范大学报, 2003, 3:81-87.

积极心理学教育管理论文 篇8

一、积极心理学基本内涵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在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它是利用心理学比较完善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与传统心理学的不同之处是它主张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的潜能、动机和能力。采取科学的方法与技术来理解人类的复杂行为, 其目的就是要开发人的潜力, 激发人的活力, 促进人的能力与创造力, 并探索人的健康发展途径。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认为,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最重要的使命, 就是如何全面提升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 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发展, 帮助受教育者走向幸福。

二、积极心理学与消极心理学的区别

传统的消极心理学主要是以研究人类的心理问题、心理疾病诊断与治疗为中心的, 更多的是关注人类一些消极的表现特征, 着重于自杀的预防、心理问题的矫正以及心理问题的预防, 把心理健康教育简单的规划为疾病的治疗, 而对于心态积极的人如何使他们变得更优秀则没有具体的做法和措施, 总是在想如何避免心理问题的产生, 对如何提高自己心理素质缺乏必要的思考和探究。这种模式往往导致人们认为有病的人才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本能的拒绝心理咨询和治疗, 而积极心理学更多的是关注人类能力的提升和素质的培养, 着重挖掘人类的积极品质, 对人性进行积极的评价, 以使人类学会分享快乐、创造幸福、保持生命的乐观向上的积极状态, 从而提高人类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素质。

三、积极心理学发展的意义

积极心理学在立足于研究人的心理问题与疾病的基础上, 更加注重研究人性的优点与价值, 通过激发人类的潜能, 释放自身的积极品质达到治疗心理疾病的目的, 进而发现和培养人类的卓越才能, 使人类生活更加美好幸福。积极心理学有着传统心理学所没有的优势, 它将人的主观幸福作为关注的核心, 以积极的主观体验、积极的人格特质和积极的社会体系为框架, 研究人的力量和美德, 通过积极的人格特征促进个人的发展进步, 为建设积极的公众品质和良好的社会系统提供坚实的后盾。

四、积极心理学引进大学校园的必要性

(一) 积极心理学引进大学校园是人类发展的需要。

积极就代表着“正向的”或“主动的”意思, 大学生的培养应该注重积极的人格的塑造, 通过获得人类的积极的品质和特征, 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抵制消极情绪的能力, 同时提升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维护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积极心理学引进校园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 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有广泛干预的作用。通过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助形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一种互动多维的交叉网络, 帮助学生建构积极的自我概念、希望和生活满意度。

(二) 积极心理学引进大学校园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积极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不仅是心理学自身发展的需要, 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科技与经济的迅速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与提高, 但生活质量与精神追求并没有与此保持同步。相反, 人们的生活压力与心理压力越来越大, 各种心理问题随之产生。消极心理学的研究理念与研究手段是难以发挥更大作用的。而积极心理学以人为本、提倡积极人性、注重研究人的优点与价值的思想理念, 正满足了当代人们对心理学的需求。积极心理学的出现, 恢复了心理学本来应有的功能与使命, 它有助于帮助人们在良好的社会生活条件下生活得更幸福。

(三) 积极心理学引进大学校园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发。

积极心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都肯定人、重视人的发展, 我们可以把积极心理学同思政教育结合,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可以借鉴积极心理学的积极思想, 把积极心理学重视人本身的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体性相联系。通过为大学生营造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形成好学修德的和谐校园文化, 同时高校应该发挥其舆论宣传的作用, 善于运用各类传媒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使大学生在积极的校园文化中培养积极先进的思想。

五、积极心理学下大学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一) 培养大学生的积极认知能力。

悦纳自我是自我意识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悦纳自我首先要接纳自己、喜欢自己、欣赏自己, 体会自我的独特性, 在此基础上体验价值感、幸福感、愉快感和满足感。其次是理智与客观地对待自己的长处与不足, 冷静地看待得与失, 在生活中注重自我发展和完善自我。

(二) 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塑造积极的人格。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依据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理论, 激发青少年内在的激情, 帮助他们发展综合技能, 承担起生活的责任, 成为有社会能力和富有同情心、心理健康的成年人。利用积极心理学着重于关注和挖掘个体和群体中最积极的品质和潜能, 努力创造有利的环境使个体最大化地发挥出积极的品质。

(三) 多渠道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可以开设包括学习心理指导、生命教育、情感教育、性格教育、人际交往关系指导、挫折教育、爱情教育、创新教育、就业教育和性心理教育等课程, 还可以通过游戏、娱乐、主题团队日、野营、拉练、军训等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和训练, 特别要注重快乐、尊重、感激关心、赞赏、宽容等情感的培养, 使学生在参与积极心理教育的过程中获得心理学知识、掌握科学的心理方法、发展能力、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自身潜能得到开发, 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提高。

(四) 强化教育工作者的心理理念。

教育者要坚信大学生具备积极潜能和美德, 这有助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效, 从而通过咨询与辅导发掘他们的各种积极品质和美德。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不仅有助于人们重新审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更为重要的是积极心理学能够推动心理学本身发挥其积极作用, 帮助人类及社会健康、良性、和谐地发展。

摘要:积极心理学作为一股全新的研究力量, 其核心思想在于强调人本身所固有的积极因素, 强调人的价值与人文关怀, 主张研究人的美德和潜力, 以帮助所有的人获得幸福为目标。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审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教育工作者应当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借鉴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更新观念、开阔视野, 用开放的、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 并努力促进学生认知情意的统一, 达到增强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大学生

参考文献

[1]刘燕, 谢钢.积极心理学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高校教育管理, 2011.1.

[2]钟暗华.积极心理学的意义及发展趋势[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9.

[3]张忠宇, 夏宝慧.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2.12.

积极心理学教育管理论文 篇9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研究思潮, 创始人是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马丁·席利格曼和劳拉·金[1]。积极心理学利用心理学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 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 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 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核心是加大对人类自身存在的诸多正向品质的研究和培养。

2 积极心理学的发展状况

作为上世纪末首先在美国兴起的一场心理学运动, 积极心理学的大力倡导者马丁·席利格曼首先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开设了这门课程。目前, 全美上百所高校均开设了本课程, 而且高中甚至小学都在介绍积极心理学, 越来越多的组织机构在领导培训中引入了积极心理学理念。2010年在清华大学召开了第一届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 主题是积极心理学的建设。

3 四位一体的高校心理教育模式

3.1 以课堂教学为主, 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

马丁·席利格曼强调, 心理学不仅要帮助处于某种逆境条件下的人们知道如何求得生存和发展, 更要帮助那些处于正常境况下的人们学会怎样建立起高质量的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2]。而课堂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重要活动形式, 学校可以以课堂教学为主, 全方位地向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意识, 使心理教育课程化。

教育教学活动渗透心理教育, 鼓励教师把心理学原理和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有机地渗透到教学活动中, 特别是通过课堂教学, 实现教书育人的统一, 从中激发每名学生自身所固有的某些潜在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 挖掘学生的潜能, 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心理教育课程化, 通过有计划地安排正规的课堂教学, 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教育以提高其理论水平, 是对学生进行集体心理教育的主要途径。

通过心理知识的传授, 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增强其心理健康意识, 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加强心理学的理论教育, 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健康意识, 使其能够科学地把握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 了解身心发展的关系, 对自身的心理现象能够作出科学的解释, 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

3.2 添加心理行为训练, 在体验中升华

单靠语言进行心理教育, 难以改变学生的心理行为。因此, 必须强化实践性教育环节, 充分研究开放体系中各因素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和作用。心理行为训练是运用行为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和咨询心理学等基本原理, 借助行为训练和体验式培训的手段, 提高学生的基础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的训练方法。其核心理念是通过体验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 通过行为改变学生不正确的认知, 通过培养习惯使学生积淀良好的品质。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可以通过教育和训练发生改变, 从而获得新的品质。有研究表明, 人的心理素质73%是通过自然习得的, 27%是通过有针对性的培养获得的, 而心理行为训练是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3]。

学生心理行为训练蕴含着一定的心理教育和心理素质培养目的。心理素质受先天因素的影响, 与教育和成长环境关系密切, 心理素质通过分阶段逐步发展, 最后趋于稳定, 并贯穿于个人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任课教师及心理咨询师等心理工作者要以积极心理学作为理论体系支撑, 根据所要增强和培养的学生的心理素质设定一定的情境和训练内容, 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训练中去体验心理上的变化, 通过挑战自我来调试自我, 最后超越自我。同时,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 联系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的实际, 把握心理素质的培养方法, 设计实践活动, 进行心理行为训练,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

4 利用校园网络进行心理教育

在数字化校园的环境下,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接受大量的知识。心理教育教学的实践应充分利用网络, 建立心理咨询保健网络, 积极推进网上教学模式, 倡导心理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学校应有计划地上传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讲座、纪录片等, 使学生自觉接受心理教育, 正确认识自己, 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学校心理辅导机构还可以利用网络, 有效整合人力资源优势, 聘请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的心理学、精神病学专家作为本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家组成员。以心理教育为核心, 把信息技术作为手段和工具应用于心理教育工作, 辅助课堂教学, 提高心理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5 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校园文化建设

重视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体系, 从文化理念的层面上使心理健康的观念深入人心[4]。既有传统文化又有时代色彩的校园文化和积极进取不断创新的学习风气, 团结和谐的集体生活, 优美的校园环境, 共同的学校价值观念, 积极向上的学校精神以及良好的校风、学风, 严谨的治学态度, 丰富多彩而积极健康的科技、文体和娱乐活动是学生成长的良好环境, 有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团结友爱的集体观念, 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 乐观愉快的心境, 从而增强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 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阳志平.积极心理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

[2]冯林.积极心理学[M].北京:九州出版社, 2009.

[3]唐闻捷, 陈庆健.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关键点探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7 (20) :46~47.

积极心理学教育管理论文 篇10

(一)积极心理学含义

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是美国当代心理学家塞里基曼,而积极心理的含义是由谢尔顿和劳拉·金提出的,他们提出了积极心理学的本职特征:“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能和美德的科学。”积极心理学是以人们积极的因素为研究重点,主张心理学用积极的、固有的、潜在的人们的积极向上的心理为出发点,提倡利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对人们的心理问题进行解读,从而能够激发人们内心深处的积极的力量,最大可能挖掘出潜在的力量,由此获得更好的生活。

(二)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积极的内容包括:积极是对前期集中于心理问题研究的积极心理的反动,倡导要利用积极的态度解决心理问题,积极的方式给予适当的解释,获得更积极的观点。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主要在三大方面:第一方面,意识在主观上对生活积极兴趣的研究。对过去生活幸福,美好的体验;对现在生活愉快的感觉;对未来生活有更好的憧憬和期待。第二方面,个人的积极心理研究。乐观的心理,具有闯天下的勇气以及善良的心理等。第三方面,群体层面上的积极组织的系统研究。为创造一个更良好的社会环境发挥个人的积极力量,如责任感。

二、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的心理教育

近年来,各大高校都开始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甚至一些高校有专门的心理教育组织,这些组织的设立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在的心理教育还存在着一些误区,他们认为没有心理问题就代表健康,但是心理教育的真正目标是:保持积极健康的良好心态。显然,没有心理问题与积极健康的良好心态是不对等的。然而,积极心理学在研究人们的积极心态,研究人们的善良品质和道德发挥了它特殊的优点。将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在一起,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更大潜力。

(一)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新思维是积极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项目,同时也是大学生素质扩展的重要内容。大学生的创新心理素质培养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创新意识,即大学生要拥有不断地进行探索发现更深刻道理的欲望,要善于思考,能够发现不一样的东西;创新思维,要有一定的自我观点,不一味地追求书上的,善于突破自我;创新知识,在某一些问题上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为自己的观点做支撑;创新能力,即有一定的创新学习能力,较强的动手能力;创新人格,在精神方面,有比别人更大的勇气,更好的自我调解方式,应对不同的困境,能够克服不退缩。

(二)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积极心理暗示与大学生思想教育。暗示就是指通过含蓄委婉的方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改变和教育,使人们接受这种教育方式从而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使他们的思想能够与心理教育暗示相符。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能够一味采取灌输的方法,要进行一定的情感交流。与被教育者在感情上建立起一定的关系,能够减少被教育者的抵触心理,对于促进被教育者心理健康的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

暗示工作包括通过语言暗示、环境暗示、行为暗示等等,大学生的积极心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让学生用语言表达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不再持续强调自己失败的经验,用积极的心态迎接每一次挑战。

(三)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积极道德人格的建设

积极道德人格是指人们表现出来的追求一定的道德所表现出的善良的一面。在现代大学生的积极道德人格建设中,要引导大学生建立积极的心态追求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下的各种善行。要增强道德知识理论教育的实效性,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通过道德人格的建设,促成大学生形成正直积极的人生观。利用情感教育,培养学生自身所具有的爱的情感,善良与正直,促进大学生积极心理的养成。

大学生作为现代知识分子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问题在近些年来逐渐凸显出来,各大高校开始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理学通过挖掘人们积极的心态,使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能够采取更加积极的心态,并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一个乐观、阳光的心理,对未来也将更加充满期待。

参考文献

[1]沈德立,马惠霞.论心理健康素质[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4(4).

[2]马甜语.积极心理学:理念、视野及动向[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1).

[3]崔景贵.积极型心理教育:21世纪心理教育的主导范式[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

从积极心理学看赞美的教育艺术 篇11

本文仅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谈谈怎样赞美才更科学,更艺术,更有效。

一、赞美是以真诚换取真诚的交心艺术

赞美必须真诚。只有发自内心的赞美,才能引起心灵的共鸣。真诚是心灵的催化剂,把双方的内心世界和谐地交融在一起;赞美是道彩虹,它架在双方心之彼岸,让缤纷的色彩凌空飞越。并不是所有的赞美都是真诚的,这一点,单凭一个孩子的语感就足以作出穿透性的辨识,从而在孩子的心灵深处留下截然不同的印痕。

公开课上,教师常说的赞美词是“你说得好极了!”但学生自己知道,他说的并没那么好,教师的赞美只是说给听课者听的,是为“鼓励学生”这一理念虚饰的花边。于是他便有了被利用的感觉。但也有的学生愿意信以为真,权当自己真的说得那么好,于是,便产生了以假为真的骄浮之气。

有的教师曲解“鼓励是最好的教育方式”这一理念,便单纯拿鼓励当武器,一味地鼓励下去,其中必然难免搀杂着一些虚假的赞美之词。长此以往,教师的鼓励在学生那里便成了彩色的泡泡,只是一个好玩的虚幻罢了。

赞美必须是真诚的。必须是真实的存在,必须是由衷的感叹,不矫饰,不虚夸,不做作,不单调。这样才有感人的力量。

二、赞美是情境反复播放的造场艺术

为什么在有的教师那里,赞美不但没有激励的作用,反而带来逆反的心理呢?除缺少真诚外,那就是没有造成场效应。教师的赞美不是一贯的行为,断断续续,一曝十寒。教师不善于捕捉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也不善于教给孩子们去发现别人身上的閃光点。班级生活缺少热情和温暖,缺少积极向上的力量,一切顺其自然,美好的事物因引不起注意,而被“习以为常”。一句话,没有“赞美”生长的肥沃土壤。

美国年度教师玛瓦•柯林斯,面对一群“不可教”的孩子,运用“积极学习法”,经常向孩子们不断重复着她的教育理念:“你能行。”“你肯定能成功。”“相信你自己的能力。”“能否成功关键在你自己。”就像一部反复播放的唱片,让美好的信念如优良种子,深深地扎根在孩子们心灵的土地上,并在教师不断的浇灌培育下茁壮成长。在玛瓦老师的班级里,形成了正确的氛围,有了积极向上的场效应。教师真诚的,连续不断的的赞美,激发了孩子们内心深处的潜能,使之产生了巨大的积极向上的动力,所以,他们更容易接受并非常乐意接受教师对他们的赞美。

三、赞美是制造动力引擎的过程艺术

我们的教师多数喜欢赞美结果,专注于终结性评价,而忽视过程性评价,它的直接后果是:那些结果圆满的孩子,比如学习成绩好,会因有好结果而得到短暂的快乐,而他们的学习过程则是痛苦的,因为他们的学习不是出自兴趣,而是出自一种责任和义务,是不得不完成的任务。而那些没有好成绩的孩子,既不享受过程,也无缘享受结果,他们更容易丧失学习的信心。

西方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他把班上的孩子随机分成两组,一组经常得到的赞语是“你真聪明”,另一组经常得到的赞语是“你真努力”。然后两组一起搞了一次测试。测试题目非常难。实验者发现,被赞美“聪明”的孩子多数很快就放弃了,而被赞美“努力”的孩子却大多坚持到最后。实验的结论是:被赞美智商的孩子,一旦遇到困难,就会对自己的“聪明”产生怀疑,从而中途放弃;而被赞美“努力”的孩子,则具有更顽强的意志,勇于与困难作斗争。

积极心理学教育管理论文 篇12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创新

一、前言

作为近些年提出的一种心理研究方式, 积极心理学的应用, 能够培养积极的个性特征、积极的价值观以及积极的生理健康, 这三方面的积极作用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调节能够起到不俗的应用作用, 而为了保证积极心理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能够得到更好的应用, 对积极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创新进行的研究就显得很有必要。

二、积极心理学概述

作为最早在1997年提出的心理学理论, 积极心理学主要对人类的力量、美德等积极方面进行研究, 这一研究重心正是积极心理学有别于其他心理学之处, 这种研究方向也使得积极心理学能够较好的实现个人、群体和社会之间的相互促进发展, 这对于保证一个人自身的积极状态, 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

三、积极心理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现状

为了对积极心理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创新探索进行较好的研究, 我们首先就需要了解积极心理学在我国当下各级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现状, 这样才能够为下文中的创新应用提供论述依据。

(一) 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

在我国当下应用积极心理学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中, 通过这种教育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积极心理学应用实例, 这种应用照比以往学校所采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心理素质拓展活动有着较好的应用效果。在具体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心理健康教育中, 学校对心理教师进行心理调节技能的培训, 使其了解并能够较好应用积极心理学理念的情况较为常见, 这就使得学生能够在这种应用积极心理学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中, 掌握有效抵抗挫折的技能, 保证自身能够更加积极面对来自于未来的挑战[1]。

(二) 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

在我国当下应用积极心理学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中, 通过这一教育培养学生积极人格的教学实例也较为常见, 这一心理健康教育一般会通过学校教职员工以身作则的方式,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而实现, 这样学生就能够真正认识到什么是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 培养出学生积极的道德人格, 这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着不俗的推动作用。

四、积极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应用

上文中我们对积极心理学的概念与其在我国当下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产生了一定了解, 笔者将在下文中结合自身实际工作经验, 对积极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应用进行详细论述, 希望这一论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我国各级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发展。

(一) 积极心理测量技术

在积极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应用中, 积极心理测量技术是一种能够将心理现象量化或划分范畴的测评或量表对测试对象的心理特征或行为进行描述的应用形式, 这种积极心理测量技术在应用中能够通过使用幸福感指标, 对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描述, 这一特性也使得辛福感成为了我国当下评价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标准, 而基于这一标准我们就可以对学生的人性产生更为全面的认知, 这样各级院校的心理健康教师就可以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保证学生的快乐健康成长[2]。

(二) 积极心理干预策略

在诺·佩塞施基安的研究中, 其认为人的心理疾病就是认识能力和爱的能力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分化为个体的现实能力时发生冲突的结, 基于这一理论, 我们就可以结合上文中通过积极心理测量技术得到的结果, 对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 进行积极心理的干预, 这一干预一般会通过观察和保持距离、调查、场合鼓励、语言表达、扩大目标等五个阶段完成具体的积极心理干预, 这样就能够较好的解决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各类心理问题。值得注意的是, 这五阶段的积极心理干预策略并不完全固定, 而是可以根据学生存在的不同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 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对学生积极品质的鼓励, 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3]。

(三) 积极心理教育课程

在积极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应用中, 开设积极心理教育课程也能够较好的实现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解决, 这一课程当属哈佛大学的积极心理学课程最为出名, 在这一课程中, 相关学校可以根据发展学生积极品质、理论指导与实践训练、以理论传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作为教学方法、以生活实验为作业形式、以研究成果讨论作为考查方式的手段进行具体的积极心理课程教学, 这样就能够较好的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4]。

五、结论

在积极心理学应用的心理健康教育中, 其对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个性的发展、抗挫折能力的提高、积极人格的培养等方面都能够发挥不俗的应用效果, 这也是本文对其进行研究的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1]郑爱明, 李梅.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4, 06:153-156.

[2]李向阳, 王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需求分析与探索——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课程建设[J].科教文汇 (中旬刊) , 2014, 11:204-206.

[3]张亚男.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构建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 2014, S2:344.

上一篇:生态化城镇下一篇:基层计划生育档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