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积极心理教育分析论文

2024-05-27

中职生积极心理教育分析论文(精选9篇)

中职生积极心理教育分析论文 篇1

一、转变教育管理观念,培养个体积极心理品质、积极行为

转变教育管理观念,培养积极心理、积极行为是抑制问题行为的前提条件。从本质上来说,转变教育管理观念的根本是解决如何看待教育、看待学生的问题。由于近年来中职生生源质量严重下滑,中等职业学校开始成为学生问题行为的高发区域。对此,以明显消极特征为主的传统教育强调矫治功能,学生更多地被看到问题,其教育模式定位为问题的预防和减少。积极心理学认为“要想预防学生出现问题,教育就必须致力于培育学生的积极品质”,“积极教育不是把人的优点仅当作克服其缺点的工具,而是把培育学生的积极行为作为教育本身的根本目标”,有时“问题的克服和积极的培养也许应是一个平衡的统一的过程,两者起到相互补偿的作用”。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问题行为干预的指导思想应进行转折性变革,不仅要预防和减少消极品质、消极行为,更要注重积极心理品质的建设和整个中职生群体的全面发展。在具体教育实践中,不仅要关注中职生的问题行为,更应该关注其积极的认知加工、积极的情绪体验和积极的社会行为,鼓励学生发展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和潜能,从而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积极健康的人。对于正处于少年期或青年早期的中职生来说,难免会在适应学校与社会环境、人际关系、情绪控制等方面遇到失败和挫折,一些学生由于缺乏积极认知加工及相应的应对技巧加之内心力量不足、积极心理品质缺乏,往往会陷入心理困扰而不能解脱,甚至出现极端行为.对此学校教育应该通过综合的指导和训练,发展个体应对生活障碍的策略,帮助学生挖掘潜能、强调优点与长处,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发展积极行为,增加积极的情绪体验。当个体的积极品质、积极行为得到了发展,其攻击行为、问题行为就会自然而然得到预防和消解。

二、营造积极育人环境

良好的育人环境是积极人格建设的重要保障。创设积极育人环境是培养中职生积极心理并抑制问题行为的有效途径。在教育管理过程中,教育管理者应积极创设良好和谐的教育环境,对中职生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方面的发展给予积极鼓励和引导,培养其社会行为获得良好发展。

1.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认识与评价,并促使其积极行为的发;同时,良好的师生关系还有助于学生对教师言行的认同和接纳程度提高,班级内部的人际气氛更加融洽,在这样的环境里,消极行为就会相应降低,学生乐于也有可能表现出更多的积极行为;并且良好的师生关系还有助于学生之间形成融洽的同伴关系,这也会进一步强化个体以后的积极行为。所以,学校管理要重视各科教师和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人际互动,通过教师支持和爱护行为,为学生提供良性行为样板,传达了教师对积极行为的认同信息,对消极行为的否定信息,促使班级内部积极行为呈升高趋势,并达到预防和抑制消极行为的效果。

2.协助学生获得融洽的同伴关系。同伴关系是学生人际信任度的重要保障。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学生采取积极的人际态度,并促进其积极行为方式的选择。因此,学校管理中要重视校风、班风、舍风建设,重视学生良好情绪、亲社会自我概念等的培养,并为学生创设更多的人际交往的机会,指导他们形成良好的沟通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以此来为中职生融洽同伴关系的建立,以及积极行为的表现、问题行为的抑制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

三、构建全方位的教育支持系统

构建全方位的教育支持系统是培养中职生积极心理并抑制问题行为的重要保障。传统教育管理中,中职生问题行为的干预仅以学校学生管理工作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育组织支持系统,学校将学生问题行为的干预与各学科教学及学校的其它各项主体工作完全割裂,似乎学生问题行为的干预只是学生管理部门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与其它教师和管理者无关,这必然导致以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为教育根本目标的学生工作的实效性难以得到保障。所以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仅凭学校学生管理工作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构建全方位的教育支持系统,使全体教职工形成共识,将其渗透在学校的各项主体工作之中,形成合力,实效性才有可能得到保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班主任转变教育观念。学生管理工作是当前学生工作的重中之重。而班主任是学生管理的主要责任人。在管理过程中,班主任要转变传统的以问题为核心的教育模式,致力于学生积极品质的培育和积极行为的发展。在具体管理实践中,应针对学生实际,通过多肯定、少否定;多表扬、少批评;多引导、少指责来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因为任何与“心”有关的教育,其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双方是否建立了信任、安全、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以班主任工作和学生“问题解决”的前提与第一要务也是“建立信任关系”。对师生之间的信任影响最大的是由刻板教育观念导致的情绪失控和言语失控。所以在管理工作中要求班主任转变教育观念,严而有爱、严而有度,教育学生中要体现民主、灵活、爱护、妥协的原则,促进学生积极品质、积极行为的养成、消极行为的抑制。

2.各科教学渗透积极教育的思想。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传授知识和提高成绩,而且在于呵护和哺育学生的心灵,培育学生的积极品质和积极行为。所以,在各科教学中,教师要拥有积极的心理和良好的情绪,注重营造积极良好的课堂氛围,并注意调节学生的课堂心理状态,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与思考。在具体教学中,应针对学生实际,采取相应的教育策略。例如,对胆小内向、自我评价较低、学习信心不足的学生,在课堂上让其参与一些较为简单的活动或回答简单问题,并多给与肯定和鼓励,使其获得积极体验,感受积极情绪,逐步提高其自我评价水平和学习信心,最终促使积极品质获得发展;对课堂问题行为较多的学生,要加强对其偶尔表现出的积极行为的肯定和鼓励,并帮助学生挖掘内心潜能和优秀品质,向学生无形中传达一种积极的信息,使其逐渐认识到人过去的不良经历并不对现在或将来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不管处于什么状态,只要是一个人,他必然存在积极的力量和积极的品质。

3.学校管理人员提高服务意识。在管理实践中,常常发现中职生的部分冲突行为由学校管理引起,而这类冲突往往是学校措施不到位、不得当不能满足学生学习和生活需要而引起的矛盾激化的状态。因此,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要健全管理制度、加强管理能力,提高工作效率,满足学生需求,防止冲突发生。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①要求学校管理人员要和善和蔼,遇事不推诿,不扯皮,不急噪发火,不讽刺羞辱,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②要求楼管、校卫既要严查严管,又要关心学生。让学生从管理者的身上感受到宽宏友善的处事方法。以管理者亲善的作风感染学生,让学生消除逆反心理、增进友谊、完善自我,与同学和谐相处,宽容相待。从而为学生积极行为的表现提供积极良好的管理氛围。

4.学校管理要加强与中职生家庭的沟通与合作。多项研究表明:家庭经济条件、父母外出打工、父母之间的关系、父母对子女的关心程度等家庭因素与中职生问题行为的产生密切相关。管理实践中发现,有为数不少的学生感到自己的家庭没有温暖、没有关爱、没有人情味、没有理解和谅解,而是充满责骂、侮辱、冲突、争吵、冷漠,在这样的家庭氛围内成长起来的孩子、内心深藏恐惧、不安、孤独、自卑甚至仇恨,这直接影响了他们积极个性品质和积极行为的发展,容易产生更多的问题行为。学校有必要了解中职生的家庭状况,并加强沟通,争取中职生家庭积极配合,引导家庭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共同促进中职生良好的社会适应。具体表现在:对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个体要引导父母在子女的教育管理中培养并发挥积极心理品质的作用,使学业、心理、行为不良的个体获得良好的发展结果。因为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一般是在子女问题行为异常突出,学业严重不良,无法在普通高中就读、家庭也无法管教的情况下,才考虑将孩子送到职业院校就读。家庭经济较为困难的家庭,父母更愿意让子女到职业技术类学校学习专业技能,以便提早就业,减轻家庭负担。这类学生往往比较优秀,很少有问题行为的发生。对父母外出打工的家庭,学校要加强与其父母及委托教养人的积极沟通,并建立信任、取得相互理解,积极鼓励和指导他们给予孩子充分的家庭支持和爱护,以弥补父母教养的缺失,促使其积极行为的正常发展。对父母关系不和谐、父母教养方式不良的家庭要积极向其宣讲积极有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鼓励家长提高对孩子心理和行为的关注度,力争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

中职生积极心理教育分析论文 篇2

一、概述

心理学指出, 一般人只把自身潜力开发了2%~8%, 一些伟大的科学家如爱因斯坦也只有12%左右, 如果能够开发50%的潜能, 可以背400本书, 学完十几所大学课程, 掌握二十多种语言。积极心理学研究幸福的奥秘, 研究现代人为何不快乐, 研究如何保持生命最佳的状态等, 它揭示了与传统心理学完全不同的心灵世界。世界上最强的力量之一就有对潜能的强烈信念, 无论情况多恶劣, 有多大困难, 信念会指点其中必有解决之道。有心理学家说, 多数情绪低落, 与环境不适应的人, 均是对自己缺乏信心, 没有强烈的信念。有这样一个故事:牧师戴尔·泰勒给教会学校的学生讲了一个故事, 冬天, 猎人带着猎狗去打猎, 猎人打中了兔子的后腿, 兔子为生存拼命逃跑, 猎狗则穷追不舍, 可是最后兔子逃掉了。兔子逃回家中, 它的兄弟们十分惊讶:“那只猎狗那么凶, 你又带伤, 是怎么逃掉的呢?”兔子说:“我竭尽全力, 猎狗是尽力而为, 抓不住我, 最多挨骂, 我若不竭尽全力, 可就没命了!”讲完这个故事, 泰勒牧师向全班学生承诺:谁能够把《圣经·马太福音》五到七章的内容背诵下来, 就邀请谁参加“太空针”高塔餐厅聚餐会。虽然聚餐会很多学生梦寐以求, 但《圣经·马太福音》五到七章有几万字, 又不押韵, 背诵难度太大, 很多学生望而却步。但几天后, 一个11岁男孩, 在泰勒牧师面前一字不漏正确背诵下来, 这个人是比尔·盖茨。

中职生是一个特殊群体, 很多可以说都是在成绩上的失败者, 他们的心理呈现特殊性。从年龄上看, 中职生一般在15到18周岁之间, 他们具有青年早期的很多特点, 但与社会青年存在极大差异, 具体表现为初期对环境不适应, 思想不稳定。中后期转变为积极追求精神上的丰富和多方面发展自身, 意志目的性和持久性较为突出。除此之外, 多发的心理问题却不容忽视, 如学习努力成绩却不理想, 学习动机功利化过强, 人际关系失调, 沟通不良, 交往恐惧, 爱情观念的困扰等。

二、运用

积极心理学研究积极的主观体验, 即幸福感;个体积极的人格特质;群体积极组织系统, 培养公民美德。在一定程度上, 它能够与“德育生活化”融合, 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中职生管理水平。将积极心理学运用于中职生管理,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营造积极氛围

人的经验源自环境, 适应环境也可以说是积极心理品质。教育活动需要依赖组织系统。积极心理学指出, 当学生周围环境以及教师、同伴均能给提供最好的支持时, 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及人际关系的可能性最大。因此, 要利用一切可用的资源, 打造学生熟悉的真实生活情景, 营造积极的氛围。在管理工作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凸显职业教育特色, 服务教学、服务师生, 打造校园文化, 开展文体活动, 培育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甚至可以将积极心理学纳入公共必修课体系, 让学生学习并掌握积极心理学。

(二) 培养积极人格

从中职生的心理特点来看, 传统的管理手段多利用心理学上的疾病模型, 把中职生视为问题学生, 教育就是要阻止他们出问题。而这种管理模型很难取得实效。积极心理学倡导健康模型, 以积极的角度看问题, 中职生同样渴望成长, 渴望成才, 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 因此, 培养中职生的积极人格十分必要。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积极体验, 让学生产生积极认知, 激发学生潜能, 促进学生积极人格的形成。因此, 积极的体验活动, 将是最佳的途径。党的十八大强调要推进中职学校“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 促进中职生全面发展。比如, 杭州湾职校对学生学习和生活展开德育生活化工作, 在教室、寝室、实训室等场所推行7S管理, 制定爱国主义教育30个细节, 每个班级每周有一节军事训练课, 对晨跑、早自习、上课、实训、课外活动等进行指导和管理。学生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实行实践活动周, 把校园绿化认养区承包给每个班级, 同时利用招投标把厕所卫生交给学生, 这些举措下来, 获得了很多用人单位的好评。

积极心理学研究人的幸福感、人格特质和群体组织系统, 换句话说就是打造积极环境并开展活动, 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积极的体验, 形成积极的人格特质。从心理学角度来说, 积极心理学理念以积极的视角看问题, 重视中职生积极的一面, 并使其最大化, 最终促进中职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宓蜜.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职业院校贫困生心理贫困现状与教育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15.

中职生积极心理品质现状调查报告 篇3

自美国心理学家Seligman等提出积极心理学理论以来,心理学研究的目标已不再仅仅满足于心理问题的应对,而是从积极心理学出发,致力于激发和培养积极心理品质,促进个体生活更加美好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和就业形势越来越艰难的情势下,当代职校生更需要良好的心理品质②,但现实情况表明,尽管当前国家对职业教育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大部分中考考生及家长依旧首选普高,以期通过高考之路进入高等学府,无奈之下才会接受职业教育。走进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学校大门的学生,大部分是心理矛盾冲突交织增多,心理负担压力不断加大,心理适应调节能力不强,心理价值判断迷失错位③的90后群体。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拨开诸多问题行为的表征现象,了解中职生积极心理品质现状,这对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师生共同成长显得尤为重要。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以江苏省张家港中等专业学校、张家港市第二职业中学和张家港市第三职业中学的820名中职生为被试,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704份,有效率85.6%。详见表1-1。

2.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的问卷以官群等人编制的《中国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作为参考,在此基础上做了修改,正式问卷《中职生积极心理品质问卷》共61题,分为6个维度15项,分别为认知维度,主要包括创造力、求知力、思维与观察力3项人格特质;情感维度,主要包括执着、真诚2项人格特质;人际维度,主要包括爱、友善2项人格特质;公正维度,主要包括领导力、合作力2项人格特质;节制维度,主要包括谦虚、宽容、持重3项人格特质;超越维度,主要包括信念与希望、幽默风趣、心灵触动3项人格特质。问卷数据采用spss21.0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查结果分析

1.中职生积极心理品质总体发展状况

通过表1-2可以看到,中职生积极心理品质在六个维度上M值从高到低依次为:人际维度、情感维度、超越维度、节制维度、公正维度、认知维度,十五项积极心理品质的M值最高的前五项为:心灵触动、真诚、合作力、友善、爱,M值均大于3,中职生积极心理品质处于中等偏上水平,随着年级的上升,中职生积极心理品质呈现总体下降的趋势,由此可见,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培养中职生积极心理品质需常抓不懈,特别是高年级学生还应给予更多关注与关怀,不容懈怠。

2.中职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性别差异

男女生积极心理品质在认知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男生的创造力明显高于女生,而女生在“爱”的品质上明显优于男生。不管男生还是女生,求知力和领导力得分较低。由此可见,教育工作者还应关注女生的创造力水平以及培养男生爱的能力,要帮助中职生全面提高认知力量。

3.中职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年级差异

不同年级的中职生在认知维度和人际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F=2.649,p

4.中职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生源差异

生源在认知维度、公正维度、节制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F=0.003,p<0.05,F=0.033,p<0.05,F=0.013,p<0.05),来自市区的中职生在认知维度、公正维度和节制维度上的积极心理品质都明显高于非市区的中职生。一般来讲,市区与农村郊区相比,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加上“学区划分、就近入学”教育政策的施行,来自市区的中职生平时有较多机会培养综合能力,这为踏入职业中学创设了良好开端。由此可见,来自农村郊区的中职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不容忽视。

5.性别、年龄、生源对中职生积极心理品质的交互作用分析

性别和年级对节制维度具有显著的交互效应(F=4.054,p<0.05),从交互效应图看出,三年级男生和一年级女生节制维度上的积极心理品质最低,由此可见,加强对中职生宽容、谦虚、持重等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刻不容缓,特别需要有针对性地对三年级男生和一年级女生进行有效引导,帮助他们避免极端,提高自制力。

三、研究结果对教育教学的启发

1.完善课堂教学,激发中职生求知兴趣

研究表明,中职生求知力水平较低,这在很大程度上与中职生的先前经验与学习基础相关。大部分中职生在初中阶段学习成绩处于中等偏下水平,由此带来的挫败感成为初中学习生涯路上难以抹去的回忆,对学习漠然,再加上学习基础较差,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后,大部分中职生想对学习说声“爱你”实在太难。对于中职生来说,将当下流行话题、时尚因素融入课堂,这样的教师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这样的课堂更容易激发求知兴趣,教学效果更明显。

2.丰富校园生活,提升中职生积极心理

研究表明,领导力是中职生积极心理品质的“软肋”之一,来自农村市郊的中职生积极心理品质亟待提高。对于大部分中职生来说,他们碌碌无为,鲜有出彩的地方,加上社会群体对职业教育的较低评价,他们更容易自卑,甚至自暴自弃,对来自农村市郊的中职生更是如此。鉴于此,我们应该尽可能丰富校园生活,通过社团活动、篮球赛、十佳歌手比赛等,邀请更多中职生加入集体生活中,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管理、筹划、组织、协调各项活动,在这过程中,发挥特长、弥补不足,感受成功带来的体验,培养积极心理品质,不断提高综合素质。

3.开展心理活动,丰富中职生情感体验

研究表明,男生爱的品质低于女生,女生创造力水平低于男生,一、三年级人际维度上的积极心理品质低于二年级,由此可见,教育工作者还需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班主任可以充分利用班会课及课后活动时间,开展主题班队活动;心理教师可以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咨询活动。通过各种心理健康活动,开放学校心理咨询室,帮助来访中职生排忧解难,感受丰富的情感体验,找到属于自己的“良方”,全面提升积极心理品质。

4.加强家校联系,促进中职生持续成长

研究表明,随着年级的上升,中职生积极心理品质却呈现总体下降的趋势。现实情况表明,不少中职生来自单亲家庭、再婚家庭,家长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加上忙于生计奔波,当孩子需要家长的时候,鲜有家长能及时给予关心和爱护,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识强烈,成长迅速,难以“驾驭”,不少家长在维护亲子关系方面显得力不从心。鉴于此,我们更应该通过校讯通平台、电话、短信、网络等途径,加强家校联系,让家长随时了解自己孩子的在校表现与变化,教师也可以向家长推荐科学的教育理念与方法,通过家校合力,让孩子感受到爱的力量,为孩子的持续成长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与保障。

【注释】

① 官群、孟万金、John Keller. 中国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编制报告[J]. 中国特殊教育,2009(106).

② 渠慎霞. 浅论职高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J]. 中等职业教育,2005(20).

③ 贺文瑾、崔景贵. 90后职校生心理发展的问题分析与教育策略[J]. 教育与职业,2009(30).

【本文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职校生心理与积极职业教育范式研究》(课题批准号:BJA130094)[子课题《职校生心理发展与班主任积极心理教育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中等专业学校)

中职生积极心理教育分析论文 篇4

一、特教中职肢残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1、自卑和自我封闭

肢残生的生理缺陷大多数是后天的意外事故造成的,他们往往不愿意接受身体的现状,由此讨厌、排斥自己,把自身的缺陷不断放大,甚至遮盖了自己的优势,全盘否定了自己,导致极度自卑心理。同时由于受到主流社会排斥和歧视,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不敢接受友谊而更加离群,不敢主动与人交往而失去信心,对外界特别是新环境产生畏惧感和不安全感。wWw.133229.cOm他们亦普遍存在自我封闭现象,具体表现为在学校回避各类竞争或竞赛,拒绝参加集体活动,不愿表现自己,少言寡语,独来独往,存在社交回避的倾向,比如有意躲避教师、同学,星期六、日也不出校门。据家长反映,有部分学生在家也尽量不出门,非得要出家门买东西也是全家亲人前呼后拥保护着,有严重者甚至6年呆在家里没跟陌生人说过一句话。由于自我封闭和缺乏沟通,部分肢残生表现出较差的语言表述能力,说话声小,表述不连贯、不清晰,或表达缺乏感情,或词汇贫乏等。

2、易怒和焦虑

肢残生由于因生理缺陷带来的无力感和无能感长期未得到调节,负面情绪得不到合理宣泄,便转移到其他的人或物上,遇到不如意的事就表现为摔东西、踢凳子、踢门、损坏水龙头等破坏公共财物的攻击性行为。因此常表现出情绪控制能力弱、易冲动、易激怒等特征,往往因一点小事都可能刺激他做出偏激情绪和极端行为,会因同学的嘲讽而大哭大叫,因同学的一句话、一个挑衅的眼神而大打出手,会因“哥儿们”义气而打架群殴,会因失恋而自杀轻生。

难以解决的现实问题更加激化了这种心理状态,部分肢残生家庭依然为生活费、学习费焦虑,学习生活没有稳定的保证,有的为自己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担忧,特别是重残生和轮椅生,很多单位因生活不方便而不招收,有的为父母的养育之恩无法报答而焦虑,有的因自己残疾使父母长期吵架甚至离婚,有的被父母抛弃,得不到家庭的温暖而焦虑,而这些现实问题使肢残生易产生对个人生存和未来生活面临危机的持续焦虑心理。

3、厌学

我校对肢残生学习动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其中学习目的不明确的占44.3%,其中29.2%的学生是“家长要我来的”,15.1%是呆在家里不知道干什么、没意思。学习动机往往来自于家长、亲朋的意愿,不知道自己是为什么学习、为谁学习、学习目的是什么。肢残生因生理缺陷(特别是重残、轮椅生)不能进入正常学校读书,接受的教育很少,基础差,来到职校跟不上,同时学习方法不对,惧怕学习,甚至放弃学习。有的学生是来混日子的,厌倦学习,对抗学习,上课睡觉、玩手机、上网,甚至沉迷网络,对现实世界产生冷漠心理,在虚拟世界里寻找安慰。

4、依赖

部分肢残生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没有树立自立自强的信心,缺乏面对现实的勇气,认为自己得到帮助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等、靠、要”思想严重,在生活和学习上一碰到问题,立刻向老师、家长求助,不愿意自己去思考、想办法解决,依赖心理强。

二、特教中职肢残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1、学生自身因素

(1)学生生理缺陷因素。肢体残疾学生由于自身的缺陷或存在的障碍,不管是先天还是后天致残的一般很难接受残疾的现实,几乎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或抑郁情绪,也决定了他们不能正常参与家庭生活及社会生活,普遍有心理上的自卑感。在自身残疾痛苦之外又有一种“劣势”感,反映在残疾人劣势的地位和被同情、被援助的弱小处境,因此,自认为是“同情”、“可怜”、“照顾”、“扶持”的不幸者,再加上自身的肢体等局限,甚至有了负罪感,这是肢残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重要因素。

(2)年龄发展因素。中职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十八岁,正处在青春期阶段,和普通青少年一样存在情绪不稳定、思维方式极端等特点,所以当他们遇到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等问题时,易产生心理冲突和矛盾,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等,一旦这些冲突得不到有效疏导或合理解决,就易形成心理障碍。

2、家庭影响因素

(1)家庭经济因素。肢残学生大多数是来自全省偏远落后的山区,经济状况较差,肢残生的家庭大多数为医治他们的疾病花尽积蓄,甚至负债累累。学习生活没有稳定的保障,担忧学习、生活费用的压力导致他们情绪不稳、内心紧张等,心理压力增大。

(2)家庭教养方式。有部分肢残学生一出生就遭到家长的抛弃,在孤儿院、福利院长大,从来没有感受过父母的抚爱和家庭温暖,容易产生孤僻、多疑、冷漠、敌对等心理。有部分肢残学生虽然没遭到家长的抛弃,但家长不肯接受子女残疾的现实,觉得在周围人中抬不起头,当受到别人非议和耻笑时,就把自己恶劣的情绪发泄到残疾孩子身上,任意呵斥、责怪、打骂甚至虐待残疾孩子。有的家长对残疾孩子态度冷漠,甚至视为累赘,这样的家庭容易使肢残学生向胆怯、怯懦或残酷无情两个极端发展,造成异常心理。也有的父母负罪感严重,认为子女残疾的痛苦是自己造成,深感内疚,对孩子千依百顺,过多地代劳,过分地保护,导致孩子产生依赖、懒惰、自私等心理。

3、社会因素

(1)学校因素。在义务教育阶段肢残学生接受的教育参差不齐,因他们身体的因素,在正常的中小学校读书非常不便、艰辛,有的只读了几年就辍学在家,基础知识较差。而中职学校的教材是与其他中职生教材一样,教材内容过多,要求过高,肢残学生难以达到,缺乏成就感,易产生畏惧、挫折感及自卑。现今的中职教育存在重“智”轻“情”现象,忽视了思想品德、社会实践、技术专长和个性心理的教育;在形式上,以课堂教学包办一切,使肢残生的学习局限于呆板的书本知识,视野狭窄,外界信息不能及时传播,逐渐变得少见多怪、弱不禁风。

当前在学校育中,几乎都是封闭或半封闭的.管理,从时空上限制了学生的社会交往。长期以来,学校往往从确保学生的安全方面考虑,制定了较严格的封闭或半封闭的管理制度,如不准学生随便走出校门,平时又由于经费问题,很少组织学生到校、到社会去开展各项实践活动。这无疑让学生置身于一个与外界“绝缘”的环境里,把学生的交往空间局限于一方校园,交往时间局限于有限的作息时间,交往对象局限于一群残疾人,这就限制了学生的社会实践和交往能力的发展,往往造成退缩、怯懦、恐惧等不良心态。

(2)宏观社会因素。社会对肢体障碍者存在一定的偏见、歧视,他们甚至是被嘲笑、可怜的对象,使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受到严重的伤害,易造成他们心理失衡,产生不满、怨恨和抵触情绪。

另一方面社会上又有部分好心人给予他们很多帮助,让他们倍感关爱、关照和呵护,但是过度的不当的“好心行为”也会给他们带来不利的结果,使他们忽略自己、看低自己,形成“我不行”的消极心理。

另外,社会公共场所的残疾人无障碍设施还很不完备,限制了他们的出行,也限制了肢残学生融入社会,加深了他们的孤独感。

三、解决特教中职肢残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当我们为肢残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忙乱、困惑时,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孟万金教授创立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野和途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依据教育对象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以人的向善性为价值取向,采用积极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从正面发展和培养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防治各种心理问题,促进个体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已有的对肢残生心理问题的解决途径往往过多地进行被动、补救式的矫正,比较忽视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为此,我们需将视野从肢残生心理问题的单纯矫正转向其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与塑造,为提升肢残生的心理品质、适应行为及生活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

1、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的缺憾

对于肢残生,其心理问题主要原因是在社会、学习及交往中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因此要从改变认识入手,改变其“残疾观”,引导其正确地看待自己肢体的残疾,让他们认识到残疾不是自己的错,也不是令自己羞耻的事情,它只是一种现实,自有人类,就有残疾,,残疾并不是真正的人生缺陷,而是命运赋予人生更充实的内涵,它让残疾人经历比健全人更丰富的生活磨难,使残疾人能勇敢地面对现实,意志更加坚强。例如在教学心理课“自我认识”这一内容时,我让学生讨论:“残缺的身体代表了什么?”“对社会中异样的眼光你会怎样反应?怎样面对?”通过讨论使他们认识、接受自己残缺的身体,因为残缺的身体是不能改变的,不要把目光聚焦在不能改变的身体、社会的眼光上,而应转向能改变的方面,那就是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即“既然无法改变外界,那就改变自己”。只有能坦然面对自己残缺的身体时,才能坦然面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的异样眼光,去适应、融入社会,而不是逃避社会;同时明白身残志不残,身残还会有比健全人更好的闪光点,社会的异样眼光不一定是歧视,也是一种动力,也可以坦然地承受。

2、合理归因训练,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肢残生的自卑、多疑、冲动、厌学等心理问题往往是由不合理的归因引起的,把失败往往归为自己的生理缺陷或社会对他的歧视和不公平待遇等造成的,他们对别人的成败却做出相反的归因。这种归因偏差会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因此要引导他们学会对自我心态的调整方法,学会正确的归因和简单的自我梳理。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关键在于正视现实,正确认识自我,客观分析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分析自己达不到预定目标的主、客观原因。在具体教学中,可通过引导学生发挥优势,正确寻找挫折归因,吸取教训,改变策略,采取积极的态度和行动,继续追求适合自己的奋斗目标。一、设立优点卡,每次必须写出自己引以为傲的三条优点,大声读给同伴听,然后一起鼓掌,表示真诚的认同与祝贺。二、口号训练,精选励志名人名言,大声诵读,并选取最让自己感动的座右铭。三、榜样示范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可发动残疾学生搜集古今中外残疾人成功的典范,组织中外残疾人先进事迹的报告会,零距离访谈残奥、亚残会冠军(师兄师姐),通过各种学习榜样的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奋发向上、自立自强、坚持不懈的精神是他们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从而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客观的归因。他们目前的情况可能是自己不够努力、不够自信或时机不成熟造成的,而不是自己能力不行或社会歧视导致的,激励肢残学生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同时要训练肢残生在失败、挫折面前找到其积极、正向价值的一面,培养他们坚强独立乐观的个性,使他们有自我保护的能力和抵抗社会偏见的免疫力,激发内在的潜能,使之自强、自立。

3、健全心理教育体系,缓解学生心理危机

我们学校建立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四级工作网络体系:学校领导小组(指挥部)——学生科和心理健康中心(服务员)——班主任(安全稳定员)——班级心理委员和舍长(信息员)。心理委员和舍长要求自身心理素质好、责任心强,接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要善于“察言观色”,主动收集信息,及时上报班主任。班主任要正确判断,并及时求救心理健康中心。四级工作网络体系通过团体咨询、个体咨询、心理、网络平台、心理信箱五位一体的心理咨询模式来开展工作,形成疏导肢残生心理压力、健全肢残学生心理素质的积极有效的工作模式。204月,一位双腿高位截肢的轮椅生因失恋在校园内割脉自杀,由宿舍信息员及时发现并上报给班主任,及时送医院救治。后来转到学校咨询中心,经过我多次心理咨询和疏导工作,该生排除了心理困扰,减轻了心理压力,恢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并顺利地走上了工作岗位。07计算机班一位极度自卑甚至有自我封闭倾向的下肢残男生,已有6年没跟陌生人说话,不加入班集体活动,独来独往,孤僻。笔者用了长达一年半的时间,从最初的心理信箱开始,到多次的面谈咨询、家长咨询、团体咨询及班主任工作相结合,进行心理疏导,使其慢慢走出了自我封闭的小圈子,抬起其低垂的头,开始与同学说话,到加入到班集体的活动中,学会了交往,增加了信心,后来成为班上的班干部,现在在深圳的富士康工作,成为工作骨干,获单位多次的表扬与奖励。

4、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增强学生的信心

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潜移默化地引导肢残生健康成长。创造一个和谐、互助互谅、团结向上的集体,形成良好的校风,对肢残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养成是十分必要的。校园内要提倡平等、尊重、关爱的文化氛围,发挥学生会、社团的作用,积极开展心理互助活动,使肢残生在社团活动中感受到社会和学校的温暖,化解自卑、焦虑等不良心理,进一步增强自信心。我校通过开展文学社团、心理社团、主题班会、心理健康保健讲座、心理电影欣赏、学科技能竞赛、文体竞赛等活动,让他们在参与中获得了动力,在鼓励中获得了力量,在活动与体验中获得了成长。例如我校在-年组织肢残学生参与省中职的“计算机、服装技能”竞赛多次获奖,这极大地鼓舞了他们,让他们认识到残疾学生并不比健全学生差,只要通过努力,他们甚至比健全人做得还要好。2010年12月的亚洲残运会在广州举行,我校多次组织学生参加“一起来,更精彩”的志愿者活动,参与“迎亚残火炬”活动、现场观看亚残运会比赛活动,有3人参加了亚洲残运会比赛项目,20个轮椅生参与了亚洲残运会闭幕式的轮椅飞天表演,5个肢残学生参与了火炬熄火过程,他们的表演与成绩让世人震撼、惊叹,他们获得了成功,实现了愿望,体现了价值。虽然他们在整个活动中无比艰辛,忍受着许多痛苦,但他们脸上洋溢着自信、幸福的光芒,学校到处充满着笑脸。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发掘了他们内在的积极的潜能,并在活动中建立了和谐的人际关系,缓解了他们的心理压力,培养了他们的坚持性、顽强的意志力、自信等积极品质。

5、构建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唤起学生积极的情绪

肢残生面临生活、学业、就业等多重压力,需要来自多方面的关心与支持,家庭、学校与社会形成一体的积极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是帮助肢残学生排解焦虑、摆脱困境的有效途径。学校在创设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的同时,要积极争取家长的配合,定期向家长举行心理教育讲座,让家长掌握教育子女的方法,懂得关心、尊重、理解、引导孩子,感受到家的温暖,让他们有安全感。不仅要让他们感受到亲情的温暖,更需要社会对他们的理解、尊重与接纳。社会应创设宽松的成长环境,尊重他们的个体特点和发展需求,把他们的思想感情从孤独的小圈子中脱离出来,投入到广泛的活动中去。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将会唤起他们积极的情绪,让肢残学生感受到更多的积极情绪体验,从而保持良好的心情和稳定的情绪。拥有良好的心态就会认为自己有能力面对困难,从而更积极地去行动,应对各种成长中的问题。

特殊中职肢残生的心理问题是一个复杂综合的结构性问题,要使中职肢残生身残心理不“残”,仅靠学校和学生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更需要家庭、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关心,形成一股合力,提供一个理解、尊重、接纳的真正和谐的环境,让肢残学生走出自我、走上社会、融入社会,成为身残志坚、自立自强的真正意义上的健康的社会人。

参考文献

1、孟万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8。

2、董琪贫困大学生的消极心理防御及干预对策[j].教育与职业,(11)。

3、郭思乐教育走上生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9。

中职生积极心理教育分析论文 篇5

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是问题生、后进生,要想教育转化他们,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本文首先分析了问题生、后进生产生的原因,然后从三个方面运用积极心理学阐述了转化问题生、后进生的方法。

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存在文化基础差、厌学懒惰、纪律观念淡薄等毛病,成为令人头疼的特殊群体。同时,进入到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是人们眼中的问题生、后进生,在他们身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何做好他们的教育管理工作呢?如何使他们学到一技之长,健康成长呢?作为职业学校的班主任,不能放之任之,应积极地担负起转化教育他们的重任,而找出问题的症结和解决问题的对策才是当务之急。

一、问题生、后进生产生的原因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后进生并非是先天的,后进生的出现和社会、学校、家庭及自身息息相关。

1。社会原因。目前中职学生存在的问题,从生源上说,大多学习基础差、不爱学习、性格叛逆、好逸恶劳、纪律涣散、不守规矩的初中生涌入了中职学校,从而造成生源素质低下,导致学生上课时不听讲或听不懂,睡觉、玩手机等现象占主流。住校生课余时间特别长,无事可做,精神空虚,就容易惹事生非,出现打架闹事、敲诈勒索、吸烟、早恋等不良现象。

2。学校原因。有些中职学校实习设备简陋、缺乏,与企业生产衔接不上,甚至不具备一些专业的条件,授课方法单一,对学生毫无吸引力,这就大大削弱了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空间,从而使中职学生前途渺茫,无所追求,甚至有的学生成为“混世魔王”。

3。家庭原因。据调查,有些学生来自单亲家庭,有些属于留守同学,由于从小缺少来自家庭的关爱,性格上冷漠孤傲叛逆。有些学生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小太阳转,养出一身毛病;有些家长自身文化水平不高,不会教育孩子,孩子犯了错误非打即骂;更有些家长对孩子不会教育就放任自流,孩子从小“被放羊”,家长不管不问孩子的学习。

4。中职生自身原因。大部分中职学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属于后进生,长期处于不被关注状态,成为边缘学生,使他们产生了厌学和自卑心理。他们自制力弱,迟到早退,学习能力差,不良习性多,综合素质低下。大多数学生由于年龄等各种原因,道德判断能力差、自我控制力低。问题生、后进生的行为甚至会产生一些畸形的“魅力”,经常出现后进生“三五成群,一呼百应”的怪现象,这些学生容易结成不三不四的小团体,相互影响的结果可能使毛病更多。

俗话说“对症下药”,针对以上问题生、后进生形成的关键原因,采取“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办法,有针对性地做好这些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

二、问题生、后进生教育转化的方法

问题生、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已是摆在每一个教育者面前的严峻问题。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说:“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活动中,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再难啃的骨头,我们有积极的态度,应用积极的视角也是一样有办法解决的。

1。缩短空间距离走进学生心里,落实爱的鼓励——短距离,爱的效应。空间位置结构与人际心理距离是联系在一起的。传统的教育方式是:课堂上,教师站在台上,居高临下,师生之间的距离拉大,形成一道无形的心理防线;办公室里,教师坐着学生站着,师生间的不平等性明显拉大。我在与问题生、后进生交流的过程中,常与他们边走边谈;每次学生犯错误时,对待他们不是简单的批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要想让学生真正转变,必须是内心发生变化。首先让他们感到教师尊重他们、信任他们,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我采取的方式是,先让他们到我办公室,搬个凳子面对面交流,先讲他们身上的优点,然后简单的说他们身上的不足,并提出建议其处理这件事的最佳方案,让问题生、后进生感到教师是在平等的对待他们。随着教育者身份的淡化和师生空间距离的缩短,心理距离也自然缩短了。教师积极的态度,让学生感受到每一次鼓励,每一个微笑,每一次爱的赏识,对他们的心灵都是一种安慰和激励。这样不但缩短了教师和问题生、后进生的心理距离,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2。恰当利用肢体语言进行有效的沟通——肢体语言效应。美国一名心理学家的研究结果指出,在教学过程中的师生沟通效果的比例,语言本身只占表达的7%,语言中的声音声调只占表达的38%,而肢体语言却占表达的55%。因为身体语言所传递的信息是内心感情的真实流露,是无法掩饰的。由此可见肢体语言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有时它不但可以代替口头语言,甚至能反映言语所难以表达的情态,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大家知道,表面上问题生、后进生可能对很多事都显得满不在乎,其实内心都很脆弱、多疑、敏感。有时教师一个细微的动作可能增强了问题生、后进生的自信心,缩短了彼此的心理距离,也可能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产生一些消极情绪。上课时个别学生小声闲谈,我就把视线短暂停留在某一个学生身上;遇到有同学玩手机,我就悄悄地把讲课的阵地搬到他身边;学生上台演讲时,我常常自然的拍一下他的肩膀,以示鼓励;当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时,我就给其欣赏的目光;课堂上学生讨论交流时,我就走到学生中间去,随时准备答疑解惑和培优补差;辅导学生时,我低头弯腰接近学生。对于那些学习认真的学生,不管是为应付教师只做做样子,还是真的很认真的,都用积极的视角看待他们,在自己的心理,一定要承认学生都在认真学习,从内心里真正认可他们。如此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的认同、肯定、欣赏,看到教师一个自然的微笑,一个赞赏的点头,再竖起一个鼓励的大拇指,他们读懂了,他们会意了,他们愉快地接受了。在这样愉悦的环境中,他们心情舒畅,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了,违纪事件则直线下降。因此在与问题生、后进生交往时一定不能忽视自己的表情和动作,积极的动作能让问题生、后进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恰当的身体言语是进行有效的沟通途径之一。

3。让所有学生把班级当成自己的家。影响学生成长的因素有很多,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是最重要的两大类,而班级是教师最好利用的资源。在物质环境方面,班级教室的每一个角落都应该让学生有美的感受和心灵的净化,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在班级心理环境方面,好的班风是最重要的因素,它可以促进学生们团结向上、积极进取,学生关系更加和谐。一个充满欢声笑语、乐观向上的班集体,使问题生、后进生的不良道德品质得到矫正,促使他们向先进学习和靠拢,不断走向进步。在这个转化过程中,班主任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班主任一个人的能力和精力是有限的,而一个充满正能量的班风,好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能够带给学生温馨和关爱,使问题生、后进生逐渐摆脱落后的阴影,从而实现质的转变。因此,在学习成长的道路上让全班同学都要意识到“一个也不能少”。

要求所有任课教师要积极地看到每一个学生的优点,坚持用放大镜看优点,显微镜看缺点,并在班里开展各种活动,如发现学习优点活动:要求学生每人写出自己身上的十个优点,还要写出班内任意十个同学身上的优点,并当众说出来,此项活动除增强了学生的自豪感、自信心,融洽、密切、和谐了同学间的关系,还增强了学生自制力,有利于保持发扬自己的优点,学习他人的优点。可以在这个大家庭安排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改正小毛病,为班集体争光”活动,比如争当“三好学生”的活动。在活动开展过程中,让学生用手机拍照片记录下来进步的每一个闪光点,记录下成长的点点滴滴,做成板报贴在教室宣传栏,使后进生自卑感逐渐消除,充满成就感、自豪感,自信心不断建立,感到班级这个大家庭向他们伸出温暖的怀抱,感到自己是大家庭的一员。再比如举行“一带一”这样的互帮互学活动。安排成绩优秀的同学和后进生结对子做同桌,优秀学生争当“小老师”帮助后进生学习,指出后进生的不足之处,用自己的言行给后进生做榜样。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特定时间开展多种活动,比如三月份学习雷锋活动:举行“学习雷锋好榜样”唱歌比赛、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诗歌朗诵赛、每天一件好事比赛。通过参加这些活动和比赛,使问题生、后进生有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和优点的舞台和机会,融进欢乐愉快的大家庭之中,和同学们的关系更加和谐。一位女同学在开学一个月后对我说:“老师,在初中时,我经常感到很没意思,每天都是家和学校两点一线,总是在机械的重复,我离开了那里,不想上学了。可爸爸妈妈要让我上学,没办法我才来到这里。说句心里话,今天我很喜欢这里,我很愿意在这里学习。”可想而知,在学校、在班级找不到一点快乐的学生,就不会有积极的心态,就不想在这里发展,怎么可能把学习当作愉悦的事情?让后进生把班级当成自己的家,让良好的班级环境感染他们、改造他们,培养他们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更为重要的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造良好的班级环境可以提高后进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师生和谐的人际关系,让他们在良好的环境中不断向上。

中职生的心理特点 篇6

马东霞(山东曹县技工学校,山东曹县,274400)

摘要:职校时期是职校生从心理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是他们的个性人格趋于定型的时期,也是对他们进行心理教育的最佳时期、关键时期。心理教育在职业学校素质教育体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可以说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核心和中介。

关键词:情感;个性 ;自我意识;人际心理;择业心理

中职生的年龄一般在十五六岁至十八九岁,正值青春期或青年初期,这一时期是人的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也是产生心理困惑、心理冲突最多的时期。学习上的差生、品德上的差生和行为上的差生成为现阶段中职学校学生构成的主要成份。职校生中的大多数是经常被忽视的弱势群体,这也决定了他们的心理多发易发而且日益复杂,是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特殊群体。

(一)中职生的情感心理问题

一般认为,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一种反映,是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体验。职校生的内心世界是五彩缤纷、各具特色的,而情绪情感最能体现他们内心世界的丰富多彩和复杂多变。

1、情绪不稳定,情绪自控能力较弱。处于青年初期的职校生具有明显的情绪两极性,比少年期更为突出,容易出现高强度的兴奋、激动,或是极端的愤怒、悲观。他们的情绪变化很快,常常是稍遇刺激,即刻爆发,出现偏激情绪和极端的行为方式,冲动性强,理智性差。

2、社会性情感表现冷漠。不少情感冷漠的职校生对他人怀有戒心或敌意,对人对事的态度冷淡,漠不关心,有时近乎“冷酷无情”,对集体活动冷眼旁观,置身于外,给人一种“看破红尘”的感觉。国外心理者指出:在社会中,不少青年在心理上处于“三无”状态,即无动于衷,谓之无情;缺乏活力,谓之无力;漠不关心,谓之无心。这在职校生中表现更为突出。

3、感情容易遭受挫折,挫折容忍力弱。面对当今的文凭歧视和社会偏见,以及劳动力市场上越来越激烈的就业竞争,职校生群体普遍感到巨大的压力和深受伤害,对生活逆境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不清楚如何把握自己的命运。

(二)中职生的个性心理

个性是个体经常表现出来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一个人的基本的精神面貌。职校生中“落水者”的心态,“失败者”的心态,“多余人”的心态比较普遍,使得他们难以拥有一个健康健全的人格和振奋向上的个性面貌。

1、缺乏应有的积极理想和追求。不少职校生在进入职业学校时就觉得自己是被淘汰的或者被遗弃的人,认为自己是将来没有出息、事业上难有作为、几乎没有什么希望的人,因而往往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思想上不求进步,学习上不思进取,生活上自由散漫。

2、社会适应能力较弱。现在的职较生由于受到来自长辈的过分关爱,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难以顺利适应职业学校的集体生活。由于缺乏集体生活的磨练,职校生社会生活经验比较少,社会认知方式不够合理,往往对社会现象缺乏理智的判断,分不清哪些是对的或错的,哪些事情对自己人生来讲是最重要的,而哪些又是次要的。

(三)中职生的自我心理问题

自我意识是主体对自己的心理、身体、行为及自己与别人、自己与社会关系的意识。不难发现,相当一部分职校生缺乏合理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不当,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主观自我与客观自我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

1、自我中心意识过强。由于在家庭生活中长期以自我为中心,一些职校生习惯于随意支配、指使别人,进入职业学校后仍然希望别人围着自己转,但现实情况正相反,许多职校生就会产生严重的失落感。由于缺乏合理正当的表现机会,一些职校生就试图通过逆反的或对立的角色和行为如恶作剧、故意捣乱、夸张炫耀、标新立异、逆反言行等表现来突出自我的存在,设法引起别人对自己的关注,以此获得异常的自我满足感。

2、自私自利心理普遍。在职业学校生活中,相当一部分职校生过分关注自己的感受,而很少考虑甚至丝毫不考虑别人的想法和利益;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却很少去考虑尊重别人;希望索取别人对自己的关心,但不愿意去真诚地关心帮助别人。不少职校生以“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表现为时时处处事事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得失,却很少自觉地关心他人和集体。

(四)中职生的人际心理

职校生的人际交往,主要是与朋友、同学、老师及父母的交往。而职校生的人际心理问题,也主要表现在这些方面。

1、异性交往上的行为偏差。随着性意识的觉醒,职校生已经逐步度过了异性疏远期,而走进了异性接近期。他们渴望有能够亲近的异性朋友,希望建立良好的异性交往关系。由于情感的冲动性,不少职校生分不清友谊和爱情的界限,不能理智对待自己朦胧的情愫,过早地追求所谓的爱情,因而职校生早恋现象比较普遍,由此而引发的职校生品德心理问题和性行为过错等违纪现象比较多见。

2、交往失度失范。一些职校生在现实交往中难以获得需要的满足,便试图在网络世界中得到补偿。如今,不少职校生热衷于网络交友,迷恋上网寻找所谓的友谊,甚至为此荒废了学业。在网络世界里,更有一些职校生有一种“特别自由”的感觉和“为所欲为”的冲动,自我约束力不足和道德自律意识不强,违背网络交往道德规范,做一些平时不可能做、也明显是不道德的行为,如粗言恶语、人身攻击、“灌水”、网恋或多角恋等比比皆是。沉溺于网络交往容易导致职校生忽视真实可信的人际关系,使得人际关系更加冷漠,造成人际情感的逐渐萎缩,产生严重的人际交往心理障碍。

(五)中职生的择业心理问题

择业就业是当前职校非常关心、特别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因为择业就业是职校生人生道路上的一项重要抉择,伴随着这种抉择而来的往往是兴奋、紧张、忧虑混杂于一体的矛盾心态。

1、择业紧张焦虑心理。能不能顺利就业,成为许多职校生的一大“心病”。一些职校生担心自己的学历低,专业技能水平低,害怕“毕业就是下岗”,有的职校生甚至为此寝食不安。还有的职校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没兴趣,自己又没有办法改变现实,整天心绪不宁、唉声叹气、愁眉苦脸。

2、择业思维定势心理。一些职校生为所学的热门专业所困,希望找到有地位的、体面轻松的、收入高待遇好的理想的就业岗位。一旦要放弃所学的专业,一些职校生就显得无所适从,心理极度矛盾。

职校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多种多样,其产生的原因也比较复杂。职校生是一个不

如何激发中职生学习的积极性 篇7

一.充分认识中职生学习历史的重要性

历史教育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素养教育, 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 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报国之志。《历史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 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形成健全的人格, 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是历史教学重要的社会功能, 也是中学历史教育的不变目标, 因此中职学校的历史老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历史学习的重要性。

二.学生历史学习现状分析

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 目前, 许多中等职业学校不开历史课, 有的学校即使给相关专业如旅游、文秘等开设了历史课, 但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 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教育教学目的。我们对三门峡中专在校生进行了历史知识的问卷调查, 通过对问卷的统计分析, 我们发现近65%的学生对历史学科比较感兴趣, 但掌握的历史知识非常欠缺, 常常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 35%的学生受“学史无用论”的影响较深, 不愿意学习历史, 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老师的责任重大。

三.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中职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

1、通过时事热点问题的分析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作为青年学生理应对时事热点问题充满热情与兴趣, 常言道:“今天的历史就是昨天的政治, 今天的政治就是明天的政治”, 政史不分家, 因此中职历史教师应积极利用时事热点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如:通过联系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 讲述“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通过联系今年的“达赖动向”, 讲述“西藏从古至今就是中国版图”的历史事实等等, 在历史教学中适时地引入一些“热点”问题, 既能较好地体现历史学科“古为今用”原则, 也能更好地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2、通过文学影视作品与历史真相的比较,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 教师通常只注重教材知识点的讲授, 就事论事, 这就很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提不起学习兴趣。然而在现代社会里, 由于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的作用, 使学生接受了大量的课外信息。教师如果能立足于课本, 将文学影视作品与历史真相的比较, 就会使学生对学习历史兴趣盎然。如:将《三国演义》与《三国志》进行比较分析;从近来电视热播的《汉武大帝》、《至尊红颜》等历史剧, 引导学生用正确的历史观评判历史人物, 区分艺术作品与历史的不同, 这样既使历史知识更加贴近现实生活, 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增加乡土史内容的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乡土史带有浓厚的地方文化色彩和乡土情味, 更贴近学生, 易使学生产生亲近感。通过对乡土历史知识及其发展变化的教学, 能使学生从局部到整体了解历史发展的大势, 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因此历史老师可积极增加“乡土史”教育内容, 比如:我在历史课中加入了《三门峡乡土史》的有关内容, 结果一下子吸引了学生, 当我们在历史课中讲起三门峡远古时代的虢国和陕州城的历史时, 很多同学露出喜悦、惊讶的神色;当我们讲到三门峡地区有万人朝拜的黄帝陵、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函谷关、有悠久春秋战国时期的虢国车马坑、秦赵会盟台、有今天的万里黄河第一坝时, 同学们早已被精彩的历史课所深吸引。这样老师从身边事、身边景谈起, 不断挖掘历史教育的新内容, 更容易激发学生对家乡史的探求欲望和对历史科的学习主动性。

4、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历史课外活动,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中职生积极心理教育分析论文 篇8

[关键词]中职生 积极心理品质 培养

中职学校注重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控制自我情绪,控制刺激情绪的根源,安抚自己摆脱强烈的焦虑、忧郁,将有利于学生个性全面健康成长,使学校教学和管理工作更加顺畅。由美国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E.P. Seligman)创办,兴起于20世纪末的积极心理学研究发现,对心理疾患能够抵御或起缓冲作用的是人类的力量:智慧、勇气、仁爱、乐观、信仰、希望、坚忍等积极情绪。教会中职生从积极的角度认识情绪,学会采用适当的方法与策略,合理宣泄自己的情绪,用积极的视角驾驭自己的情绪,努力做情绪的主人,便显得尤为重要。笔者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提出培养中职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的途径,以及全校全员参与积极心理品质教育的设想。

一、培养中职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的途径

(一)寻找生命的积极意义

中职生是中考的落榜者,是中国考试制度的弃儿,过往的经历使得他们时刻感到无助,从而容易产生情绪问题。笔者在所任教班级(11C38班、12C26班)中做过关于情绪问题的调查,结果发现60%学生情绪控制能力一般,情绪经常不稳定,9%左右的学生情绪控制能力很差,经常出现愤怒、抑郁等较强的负性情绪。

针对这一现状,寻找生命的积极意义,可以有效减少负性情绪的出现,从而学会控制情緒。教会学生找到日常生活情境中积极的意义是有可能的。例如,天气预报预测了部分城市是多云的天气,你总能看到部分城市是晴朗的天气;半杯水的杯子,有些人看到的是“杯子只有一半水了”,而积极的人会说“杯子还有一半的水”。所以,同样的一件事、一种现象,换个视角,换种思维,意义就有所不同,或抑郁,或开朗,完全取决于你看事情的角度。我们在生活中所面对的绝大多数情况都不是百分之百糟糕的,教会学生从黑暗中寻找光芒,从逆境中寻找机会,从迷茫中寻找希望,便显得意义非常。当我们将不愉快甚至是悲惨的情况以积极的方式重新定义时,一来二往,积极情绪就提高了。

(二)凭借优势行事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优势,发现自己的优势,并且凭借自己的优势行事,容易使人心情愉悦。笔者曾经遇到过这样的案例:一位市场营销班的班主任叫其班长带一男生到心理咨询室,原因是该男生上课不认真听课,还恶意顶撞老师。我单独留下了男生,简单了解和观察后,我对男生说:“能不能帮我把这叠资料装订一下?”,男生接过我手中资料拿起装订机就在办公桌上装订起来。装订完毕后,我又说,“请帮忙把这叠资料拿到5楼的学工部。”此时我看到他那种迫切想完成老师任务的眼神,去了没多久他就回来了。回来之后第一句话就跟我说:“老师,还有其他要帮忙的吗?”

在这个案例中,笔者并没有和班主任眼中的“问题学生”进行“问题”对话,而是察觉和充分发挥了这位同学的“优势”:执行力强,争强好胜心强。我和他的班主任进行了沟通,班主任安排了劳动委员这个班干职务给他当,半个学期后了解,他劳动委员做得有声有色,同学们都很服从他的劳动分配,他自己也是个劳动模范。

优势是存在的,同时也是高度个性化的,协助中职学生寻找自己的优势并发挥出来,有助于他们提高个人自信心,提升个人积极情绪感受力,可以给他们的整个生活带来乐趣。

二、创设积极心理品质教育的学校氛围与全员氛围

(一)从学校传统心理教育转向积极心理品质教育

学校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不足之处在于过分关注少数学生的心理问题,造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陷于被动,心理老师就是学校学生心理问题的消防员,难以开展更多积极有效的工作。根据积极心理学的观点,人有24种积极心理品质,并且这些心理品质都是可以通过学习而得到提升的。积极心理品质教育认为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品质,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它最大特色就是强调一切从“积极”出发,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内在积极心理品质和开发心理潜能上。

尽管中职学生存在很多学习和心理问题,但同时他们也拥有许多优势,比如有很强的行动力、有很强的人际交往能力等等,情绪调节方面,他们只是需要一个平台,只是需要一些积极引导。因此,要高度重视中职学生心理品质教育工作,同时要向积极心理品质教育转移,面向全体学生,以发挥学生的优势作为出发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从而让学生学会调节情绪,培养更多的积极情绪。

(二)教师应提高积极心理品质教育的意识和培养积极情绪的能力。

感情用事的人往往为人处事情绪化,言行笼罩强烈的感情色彩,不根据事理、不考虑实际可能。情绪型的人举止受情绪左右,情绪不稳,易冲动,在情绪冲动的一刹那,理智引退,意志失控。一个人如果总是情绪化地处理一切事务,持有偏见,缺少实事求是的诚意,一遇抵触便走极端,往往会给自己带来不良的后果,所以防止情绪化很重要。作为教师,更应提高积极心理品质教育的意识和培养积极情绪的能力。教师在学生面前具有权威性,大多数学生都是听从于老师的教导。如果教师处理班级事务,面对学生总是情绪化,学生出于对老师的服从,面对老师情绪化的言行可能只会逆来顺受,唯命是从,从而使心灵深受伤害。

三、结束语

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培养和提升中职生的情绪调节能力,不仅仅靠心理老师,也不仅仅是某部分老师的责任,而是全校全员的责任。我们不但要教给学生调节控制情绪的方法,更要创设一个全校全员参与积极心理品质教育的校园氛围,让我们的学生全方位地沐浴在积极心理品质教育的春风中,迈向积极人生路。

参考文献

1、百度文库《积极心理学》;

2、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Barbara·Fredrickson):《积极情绪的力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2;

中职生心理健康期末试题 篇9

姓名班级学号成绩

一、单选题(48分)

1、下列命题中不属于心理健康的一顼是()

A 智力正常B 情绪适中C意志健全D 体魄健壮

2、下列单位中,哪一个不属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承担者()

A学校B银行C家庭D社区

3、自我意识产生的时间段为()

A8个月左右B两周岁C 4岁D 十二三岁

4、自信心是人重要的人生品质,它是建立在基础上的()

A自我意识B 自立C责任心D 兴趣

5、心理适应能力指的是一个人在心理上进行,自我平衡,以适应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的能力。()A自我调节B自我认识C自我支配D自我适应

6、是人在受挫后,常常会引起愤怒情绪出现的一种攻击性行为。()A固着B攻击C冷漠D退化

7、羞怯的本质是一种()

A自负B自信C胆怯D不自信

8、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抑郁产生的原因()

A挫折B早期的经历C错误的思维方式D乐观的心境

9、一般自卑的人做不到()

A客观地评价自己B逃避现实C与人冲突D情绪低落

10、关于记忆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感知是记忆的基础B理解是记忆的关键C形成知识结构是记忆的简化和升华D理论对记忆能力的提高没有实际意义

11、同学们在人际交往中错误的做法是()

A塑造高尚品质B丰富知识才华C积极表现自己D重在礼尚往来

12、同学们在交往中的心理误区是()

A要遵循黄金规则B要对同学们讲真心话C要注重同学的一贯表现D要凭借第一印象

13、与他人谈话的正确技巧是()

A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B即兴谈话,任意发挥C适时转移话题D一定要把选定的话题讲完

14、我们不希望父母干涉我们的隐私,是由于()

A我们有了成人感B隐私是见不得人的秘密C我们年幼无知D我们异想天开

15、我们同父母发生矛盾的原因是()

A由于我们的身心发展变化太大B不明原因C 父母故意找茬D社会环境的影响

16、父母对我们过度忽视的原因()

A我们同父母两方面造成的B遗传原因C社会环境影响D父母视我们为多余人

17、家庭贫困的孩子自立意识较强()

A是B没有必然联系C相反D有可能

18、父母离异给父母造成心理压力的原因()

A 人们对离异家庭有误解B 自己心理脆弱C自己敏感多疑D父母不承担抚养义务

19、洪战辉的感恩心理。()

A、是非常好的心理品质,对和谐家庭关系意义重大B、是每个中职生都具有的C、是一种消极的心理反应D、对社会没有好处

20、关于中职新生现象,正确的说法是()

A只发生在困难学生身上,优秀学生不存在B注意是中职生没有前途C注意是学技术很吃力D要根据产生的原因,进行积极的矫治

21、一般自卑的人做不到()

A客观地评价自己B逃避现实C与人冲突D情绪低落

22、当人的心情极度痛苦和悲伤时,往往通过大哭来释放心头的重负。这是何种心理调适的方法()

A 合理宣泄B 自我反省C 心理暗示D 认知疗法

23.不属于中职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的是()

A.认识发展不全面,看问题易表面化。

B.生理发展变化快,尤其是外形体征。

C.自我评价不独立,不稳定。

D.情感和意志发展不够稳定

24.戏剧大师莎士比亚说:“适当的悲伤可以表示感情的深切,过度的伤心却可能证明智慧的欠缺。”对这句话错误的理解是()

A.要主动控制自己的情绪B.应经常保持忧郁的心情

C.要学会适度地表达自己的情感D.情绪需要调控

二、判断(15分):

1、换位思考是抑制生气的良方。()

2、家庭生活质量的高低,与生活在期间的个体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3、父母在不了解我们的心理需求的情况下,亲子之间也能和谐。()

4、嫉妒心理对同学的成长一定有害。()

5、人际交往与知识的多少无关。()

6、自学对爱学习的学生重要,对学点技术的中职生来说没有多大作用。()

7、自卑的人并非丧失自信。()

8、人对环境的适应指的是,人对客观环境的适应。()

9、自我意识是先天具有的。()

10、影响中职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可分为个体因素和诱发因素两大类。()

11、行为疗法是通过改变不合理或错误的想法达到矫正其不良行为的心理调适方法。(12、我们无法改变我们生存的环境,但可以改变我们自己的心境。()

13、心理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无疾病。()

14、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预防式教育,包括心理素质培养和心理健康维护。()

15、坚强成功的人不易患心理疾病()

三、名词解释:(共8分)

1、心理健康:

2、自我意识:

3、自信:

4、自立:

四、简答题:(共29分)

1、中职生应当塑造那些优良的人格特征?

2、如何笑傲挫折?

3、出现焦虑这种紧张情绪该怎么办?

4、简述化解同学间交往矛盾的方法?

上一篇:论百货商店的品牌建设下一篇:关于推进村务监督委员会建设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