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上网原因(精选5篇)
中职生上网原因 篇1
手机上网是指使用手机上的浏览器访问互联网获得信息。目前, 手机已经成为我国青少年首选的上网工具[1]。2011年1月我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 截至2010年, 中国4.57亿网民中, 手机网民已达3.03亿, 占66.2%, 青少年手机网民达1.7亿, 同比增长21.4%, 青少年占手机网民的56.1%, 其中, 中职生和高中生比例最高, 占31.6%。如何避免手机上网带来的负面影响, 特别是避免网络成瘾, 使中职生既享受到手机上网的乐趣、便利, 又可以避免网络带来的苦恼, 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研究在平凉市中职生中进行, 随机抽取平凉农业学校、平凉信息工程学校、平凉工专、平凉师范4所中等职业学校的在校学生 (共600名) 作为研究对象。这4所学校办学历史悠久, 其中两所是国家重点职业学校, 两所是省重点学校, 能够较好地代表本地区的总体状况。由于三年级学生多在外实习或准备对口升学考试, 所以抽样在一二年级学生中展开, 具体见表1。
1.2 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随机访谈法。参考“李克特量表”自制调查问卷, 当场发放填写, 当场回收。发放问卷600份, 有效收回596份, 有效回收率为99.33%。
1.3 数据处理
将调查数据输入Excel 2003软件, 进行分析处理。
2 结果及分析
2.1 中职生手机上网情况 (见表2)
2.1.1 手机上网率较高
中职生手机拥有率达到99.33%, 几乎人手一机, 使用手机上网的学生占被调查总数的89.93%。其余10.07%的学生不用手机上网或因经济负担, 或因手机不具备上网功能。中职生对手机上网兴趣如此浓厚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其普遍是寄宿制生活, 宿舍内不配备电脑, 学校机房管理相对较严, 他们无法找到电脑满足上网愿望, 所以选择手机作为替代品。且手机上网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费用低廉, 有49.00%的学生表示每月10元的流量费比较便宜, 不会构成负担;而到网吧上网3小时就得支付6元。大部分学生每天都会用手机上网, 有37.08%的学生每天上网3小时以上, 64.09%的学生每天多次手机上网, 由此可见, 手机上网已成为中职生课余生活的主要内容。
2.1.2 手机上网目的是娱乐
在对手机上网活动内容的调查中, 我们发现选择QQ聊天的人数最多, 占89.26%, 其次是玩游戏、看小说, 分别占80.54%和61.58%;选择上网查学习资料的只有20人, 占3.36%。这说明中职生主要使用的是手机上网的娱乐功能。使用手机上网的学生中, 男生占47.00%, 女生占53.00%, 比例相当;在上网意向上, 男生多以玩游戏、听音乐等活动为主, 女生多以QQ聊天、看小说等活动为主, 虽存在着较大差别, 但都以娱乐为主要目的。
2.1.3 对手机上网造成的影响认识不明确
在访谈中, 许多喜好手机上网的学生表示手机上网不会影响学习生活, 只有39.00%的学生认为上网会影响学习。但在我们的观察中, 大部分经常手机上网的学生的成绩都会受到影响, 因沉迷网络游戏而导致成绩急剧下降的学生也不在少数。调查发现, 有37.08%的学生每天会手机上网3小时以上, 甚至会通宵上网, 由此可以看出很多学生不能克制自己, 不能合理安排好学习与娱乐的时间。2.1.4产生一定的依赖性调查数据显示, 中职生已离不开手机上网, 并产生了一定的依赖性, 有16.95%的学生表示如果一天不用手机上网会感到非常不适应, 有61.91%的学生会感到有点不适应;有43.12%的学生表示在上课时, 如果教师不制止, 便不收起手机。部分学生上网时精神亢奋, 下网时烦躁不安, 无法专心做其他事, 手机流量费也逐渐增加。
2.2 手机上网对中职生的影响
2.2.1 有利影响
(1) 拓宽知识面, 有利于知识的扩展。互联网信息含量大, 互换性强, 能在很短时间内实现全球信息共享。学生通过互联网可以及时获得需要的有用的信息, 为学习、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2) 加强对外交流。访谈中, 有53.50%的学生认为通过手机上网可以认识新朋友。而通过网络交友已成为继通过同学、老乡关系拓展人际交往之后的另一主要方式。
(3) 随时随地获得与学习相关的信息。尽管学习这一功能, 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但绝大多数学生都认同网络对他们的学习有帮助作用, 认为在网络上可以轻松地找到需要的学习资源。值得提出的是, 许多学习困难的学生, 学电脑和做网页却一点也不“困难”。可见, 他们学习落后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其个性类型和能力倾向不适合某种教学模式。可以说, 互联网为这些“差生”提供了一个发挥自身聪明才智的广阔天地[2]。
2.2.2 负面影响
(1) 影响身体健康。手机在工作状态下会产生电磁辐射, 这些辐射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心脏和视力产生影响。长时间注视手机屏幕可导致视力下降、肩背肌肉劳损、生物钟紊乱、睡眠节律紊乱、消化不良、体能下降、免疫功能下降, 这严重影响了中职生的身体健康。
(2) 影响心理健康。中职生长时间沉迷于互联网的虚拟世界, 就会对网络产生强烈的依赖感, 而与现实社会疏远, 对外界、他人冷漠, 缺乏生活的热情, 形成封闭人格。由于在现实与虚拟世界之间的心理落差加大, 常常处于激烈的心理冲突之中, 会导致情绪低落、悲观、消极。
(3) 影响学业成绩。37.08%的学生每天使用手机上网在3小时以上, 而要实现如此长时间的上网只能利用上课、休息时间, 这必然会打乱学习计划, 分散注意力, 进而导致成绩下滑。调查显示, 58.71%的学生认为手机上网会对自己的学习带来负面影响;4.64%的学生曾因手机上网逃课、旷课;14.21%的学生曾使用手机作弊, 助长了不良学习风气。
(4) 影响行为修养。调查显示, 15.27%的学生每月手机上网费用在30元以上, 34.06%的学生认为1 000元以上的手机配置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面对手机上网费用的日益增长, 有些学生欺骗父母, 用掉学费、生活费, 借款, 甚至偷窃、抢劫, 走上犯罪道路。
3 原因分析
3.1 自身因素
(1) 逃避。中职生大多是中考失败者, 学业状况的不理想使他们陷入深深的烦恼之中, 同时他们对未来仍然怀有美好的愿望, 但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重重压力, 使心理承受能力有限的中职生无法面对。而手机上网恰好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宣泄内心苦闷, 逃避现实的机会。通过网络游戏的晋级得分、在虚拟社区扮演重要角色、与陌生人聊天发泄心中郁闷等方式, 可轻松获得别人认同, 实现人生梦想, 产生成就感, 心理得到满足。
(2) 好奇。中职生正处于对外部世界的探索阶段, 求知欲强, 易于接受新鲜事物, 特别是大部分中职生来自相对落后封闭的农村, 对网络世界非常陌生, 而新鲜的资讯、刺激的文章、逼真的游戏, 无不诱惑着他们, 使他们沉溺其中, 难以自拔。
(3) 孤独。中职生大多十五六岁, 初次远离父母亲人, 处于“心理断奶期”, 寄宿制生活和陌生的环境, 使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的他们无所适从, 产生了强烈的孤独感。他们渴望一个和谐的人际环境, 渴望得到同学的关注, 但由于缺乏人际交往的经验和技巧, 无法与他人进行良好的沟通, 内心感到压抑、孤独, 只有通过上网和网友聊天, 发泄心中的郁闷。
(4) 盲从。“大家都在用手机上网, 我也想试试”的从众心理使手机上网的人数越来越多, 甚至有些学生还以在课堂上上网为荣, 加以炫耀。
3.2 外部因素
3.2.1 社会因素
在应试教育体制下, 学校、家庭和社会总是以学习成绩的好坏来衡量、判断一个学生的好坏, 这使得中职生长期生活在被忽视的环境中, 得不到外界的认可, 导致不健康心理和不健全人格的形成。中职生从家庭、学校得不到想要的安全感、成就感、尊重和自信, 就转向了网络世界。
此外,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 手机拥有率逐步提高, 功能不断提升;运营商为了拓展业务, 不断优惠手机使用费用及上网费用;互动性、娱乐性强的手机网络游戏的开发和网上聊天室的诱惑, 都为中职生沉溺网络提供了机会和条件。
3.2.2 学校因素
中职学校学生学习压力轻, 且缺少父母的监督;学校专业课程设置脱离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 某些课程设置过于陈旧, 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对学生缺少必要的管理, 甚至放纵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上网。
4 建议
4.1 学生方面
认识到学习是首要任务, 没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和过硬的工作技能, 很难立足社会。虽然网络是现代文明的标志, 但过分沉迷就是对生命的浪费, 所以要学会处理二者的关系, 视个人情况合理安排上网时间, 不要因上网而影响学习和生活。学会控制上网时间, 增强上网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根据学习要求和生活规律安排上网时间, 有针对性、目的性地上网, 减少无目的的随意浏览, 不做或少做无关的事, 约束自己的行为。
4.2 教师方面
一是正确引导、端正学生手机上网的态度。通过教育让学生充分了解手机上网的利弊, 明确如何正确合理地利用手机上网来提高自身学习能力、综合素质, 培养学生手机上网的自控能力和自律的习惯。在上网意向上, 使学生不再沉溺于搜索古今奇闻、名人轶事, 或是陷于游戏、聊天不能自拔, 影响课堂教学。二是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 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教师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 才能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教学内容上, 有听课的欲望;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 会让那些学习目的不明确、自控力差的学生用手机上网来打发时间。三是制定课堂规则, 加强课堂管理。教师要对学生使用手机情况作出严格规定, 对课堂中出现的违规现象采取措施及时有效地制止, 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回到课堂学习中[3]。
4.3 学校方面
网络本身并无对错, 但要避免其负面影响。学校要担负起相关责任。一是要大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 组织开展有趣的校园文体活动, 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发挥校园文化的导向、熏陶、约束和调节功能,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满足学生的娱乐和休闲需求。二是要大力倡导和加强社团和班级文化建设, 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谐健康的社团和班级文化能够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 为学生培养特长、施展才能提供机会, 从而化解学生的孤僻、自卑等不良心理倾向, 帮助“网络型心理障碍”学生走出阴影。三是要注重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通过心理咨询帮助学生认识网络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缓解其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使其恢复心理平衡, 塑造健全人格。
参考文献
[1]徐彦.对部分大学生手机上网的实证调查[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院报, 2011, 3 (2) :52-56.
[2]黄明, 闫淑楠.浅谈手机上网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J].科技信息, 2009 (14) :51.
[3]王兵.论手机上网对高校大课堂教学的影响[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0 (5) :58.
中职生上网原因 篇2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增速的逐步放缓以及高校的不断扩招,近几年来中职学生就业形势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本文从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解决策略,希望对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可以起到参考和借鉴的作用。关键词:中职生就业
一、中职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当前造成中职生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学历、心理因素、就业观念、企业用人制度等方面。
1、学历偏低,发展后劲不足
造成中职生学历偏低、知识面较窄、发展后劲不足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职生没有经过高中阶段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二是中职学校的办学条件远比不上大学的办学条件;三是中职生学制短,所学理论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较少;四是大部分中职生入学前基础较差;五是中职生所在学校的培养目标主要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理论知识学习较少。以上因素决定了中职生在工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差。
2、普遍存在自卑心理
造成中职生普遍存在自卑心理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部分中职生在中学阶段学习成绩较差,且表现不突出;二是中职生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三是受到社会上只有考上高中或大学才是人才的不正确舆论的引导;四是中职生在求职时常常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以上因素致使部分中职生认为升学无门,求职无路,从而给其学习和心理上带来了较多不利因素。
3、就业期望值过高 部分中职生及其家长不能正确认识人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形势,其观点仍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认为中职生毕业后应由国家统一安排工作,或当国家干部,或到企业当技术管理人员,不愿到生产第一线和基层工作,造成需求中职生的用人单位招工困难的现象。
4、部分用人单位用人制度不规范
大部分用人单位认为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它们抓住求职者求职心切的心理,在招工用人方面不能较好地遵守国家法规,在用人条件、用工待遇等方面过于苛求,降低了中职生及其家长对用工单位的信任度。
二、中职生提高就业质量的对策
1、加强中职生的心理素质训练
经不起挫折,社交恐惧,自卑心理,依赖心理等是中职毕业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心理学研究发现,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之间的差距与矛盾,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大。中职生恰好处于这样一个矛盾期。首先,中职生就业选择是人生一件大事。他会遇到很多的矛盾,如自我与客我矛盾、社会需求与自身能力的矛盾等。这些矛盾是他们以前从未遇到过的,所以很容易使他们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甚至陷入难以自拔的境地。其次,中职生正处于心理发展不稳定、不平衡、不健全的时期,主要表现在理想与实现矛盾、开放与封闭矛盾、独立性与依赖性矛盾、情感与理智的矛盾等等。再次,生理与心理发展不同步。中职生有相当部分心理还不成熟,同时由于生理与心理发展不同步,加之个体生活体验不同,所以形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有很大的差异。近几年中职生大部分是“80后”,甚至“90后”的独生子女。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让这些独生子女在生活上基本上是有求必应,生活在父母的重点“保护”之
下。他们基本上没有经历过什么挫折,对于什么是苦难、什么是艰辛、什么是来之不易,除了字面上的感知外,没有更深的体验和感觉。正是由于这种心理特征和经历,他们一旦遇到困难,也不论困难是大是小,势必会在其心理上造成极大的负担和阴影。学校教育就要因势利导,创造条件磨砺训练学生的心理素质。
2、加强中职生的自信心的培养
相当一部分中职生,九年义务教育结束后没有被重点高中录取,他们有的自卑情绪严重,缺乏求成勇气;有的畏惧课堂学习,把上课学习视同迫于无奈的“劳役”;有的生活目标迷失,认识混沌,几乎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对待一切均取“混”的态度;就业后总觉得领导和老员工看不起自己,产生逃避思想。总之缺乏自信心是中职生中极为普遍的现象,这已成为制约中职素质教育发展与中职生自身成长的主要瓶颈之一。重新树立自信,勇于面对困难,是中职素质教育,尤其是德育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培植中职生的自信心,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个个成才”;其次要充分利用教育心理学知识引导、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悦纳自己,要让学生树立“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信念;第三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用心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善用表扬,慎用批评;第四要开展以“多侧面、低起点、广参与”为原则的活动,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品尝成功的喜悦,用成功激励学生去追求更大的成功。
3、加强中职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和艰苦创业精神教育
劳动者最重要的素质之一是创业能力。开展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不仅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拓宽学生就业渠道,稳定就业的有效途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了创业能力的问题,要求通过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给学生“能力护照”,从而为毕业后顺利走向社会创造条件。学校可以通过召开创业教育的主题班会,采集制作并播放学校历届优秀毕业生勤劳致富、自主创业的录像片,请自我创业成才的优秀毕业生到校现身说法等措施,激励学生增强创业意识,成为开拓型人才。
4、引导学生降低自己的就业期望值
中职生就业期望值过高主要表现在求职方向、薪酬待遇、工作岗位三个方面。很多毕业生非大型企业、独资企业不就,工资低者不就。我们对本校一千名中职毕业生就业期望值的调查数据显示,在“求职方向”上,选择事业单位、外资企业、国有大型企业、民营乡镇企业、个体企业及其他的比例分别是26%、23%、44%、5%、2%;在“工作岗位”的选择上,选择管理岗位、服务岗位、生产岗位的比例为48%、26%、26%,说明中职生真正愿意从基层干起的并不多。而在“薪酬待遇”问题上,希望实习期月工资在1000元以上的占83%,800-1000元的占16%,在600元以下的岗位几乎无人问津,反映了中职生大都希望环境好、条件好、效益好的工作岗位。这与全国中职生平均工资800-1000元左右的实际水平形成较大反差。中职生过高的就业期望值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现。
5、学校要指导好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学生毕业了不知自己该干啥,把挣钱多少做为谋求职业的唯一标准。一方面依赖学校安置,一方面又在不断跳槽,这是就业不稳定学生的普遍表现。为了给每个学生设计适合其自身条件的职业生涯,做为班主任、职业指导教师,从新生报名、入学、学习到职场实习的整个过程,就应通过与学生交谈,了解其爱好、家庭情况、个人的实际情况,并针对这些结合行业的要求和社会的需求,为学生设计合适的职业,开展中职生职业生涯设计咨询活动,指明他应学习那些课程,具备怎样的素质,掌握哪些技能才能实现其就业期望和理想,从而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稳定其就业的选择。
影响中职生就业稳定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个体生理及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是生成中职生就业是否稳定的内因;市场经济下的新价值观是生成中职生就业是否稳定的根本原因;职业
指导和创业教育的跟进程度,是生成中职生就业是否稳定的主要原因。稳定学生就业需多方共同努力:学生要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诚信意识、敬业意识、奋斗意识、责任意识和合理的就业期望值;家长要理解和支持学校教育工作,在学生实习就业后应配合学校,做好学生思想稳定工作,不能学生一诉苦,就不问青红皂白到学校质询;学校应加快职业指导教学的改革,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岗前职业意识、职业道德、竞争意识、创业意识等的培养;社会更应加大法规建设,为中职生就业提供良好的支持。
6、学校要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主动为毕业生 “牵线搭桥”畅通就业渠道。强化学校与地方劳动人事部门及企、事业单位的联系与沟通,促进学校就业指导工作与社会职业指导工作的有机结合,为毕业生求职择业提供社会化咨询服务,通过现代高科技手段,逐步实现毕业生供给与人才市场需求的信息联通。主动向社会有关企业及互联网上发布学校介绍和毕业生信息,让企业了解学校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人才信息,并通过走访用人单位,追踪毕业生质量,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加强与就业市场的联系,及时了解市场的需求,积极向就业市场和用人单位推荐本校的“人才产品”,让社会各界广泛了解学校,充分认识毕业生的才华和能力。热情邀请用人单位到学校参观指导,进行就业洽谈。通过在校内召开就业洽谈会有利于学生和用人单位直接见面、双向选择,目标明确,针对性强,效率很高;有利于保障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有助于学校和用人单位相互了解,建立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
参考文献
1、沈龚平.高职学生的择业心理分析与就业指导.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年第16期
中职生上网原因 篇3
虽然手机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娱乐和交流带来极大方便, 但由于近年来部分企业只注重经济效益, 忽视了自己的社会责任, 加之监督管理不到位, 以致在文化传播方面存在很多问题, 各种诈骗、暴力、色情淫秽、迷信邪教等不良信息对青少年学生的危害已经达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1]。
为了促进和谐校园环境创设, 对学生的手机使用进行管理, 不仅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而且也可为教育工作者、学生家长及其他行业人士提供参考依据。2009年12月, 我们对惠州地区中职生手机上网接触不良信息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 现报告如下。
1 对象及方法
1.1 对象
根据本次调查目的, 确定以惠州地区中职学校的在校学生为总体对象。随机抽取2008级和2009级共250名学生进行调查, 调查对象为药剂、检验、助产、护理等专业学生。
1.2 方法
1.2.1 问卷调查
采用不记名方式当场填写后收回。考虑到该校学生的性别比例, 特意补充了其他班级的男生作为调查对象, 以确保调查的全面性。共发放问卷250份, 收回有效问卷214份, 有效回收率85.6%。
1.2.2 座谈会与个案调查
在发放调查问卷的同时, 在学生会成员的协助下组织部分学生召开座谈会, 与学生面对面交谈, 不仅获取了大量典型材料, 而且为理性分析奠定了基础。
1.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采用SPSS Statistic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通过数据分析, 对惠州地区中职生手机上网接触不良信息状况有了初步掌握[2]。
2 结果及分析
2.1 中职生手机上网基本情况
2.1.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将数据收集整理并经过李克特尺度处理后, 先对样本组成进行分析。214份调查问卷中, 男生101人, 占47.20%;女生113人, 占52.80%, 男女比例相差不大。从年龄段分布来看, 学生年龄均在16~20岁之间, 且年龄段分布平均。从家庭所在地分布来看, 市区的占1/2, 农村比例偏小, 占1/5。
2.1.2 手机上网活动内容
在手机使用中, 接打电话、收发信息、上网占所有功能使用率的七成以上, 而收发彩信、拍照、摄像等功能使用率较低。对于手机上网活动内容, 有超过一半以上 (56.73%) 的学生主要是聊天和影音娱乐, 这给不良信息蔓延提供了更多机会。写博客、装扮自己的虚拟空间或玩游戏等也是学生最喜欢的活动;而新闻浏览、收发邮件、查找学习资料等比例均偏低。
2.1.3 花费时间与费用
所有学生每周手机上网平均时间经单因素方差分析, 不同性别 (P=0.989) 、不同年龄 (P=0.174) 、不同家庭所在地 (P=0.372) 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对于手机上网的平均费用, 不同性别 (P=0.124) 、不同年龄 (P=0.971) 比较亦无显著性差异;只有不同家庭所在地 (P<0.05) 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说明不同家庭经济状况对学生的手机上网消费有影响。
2.2 手机上网接触不良信息状况
2.2.1 不良信息类型
手机上网接触到的不良信息类型见表1。对于学生接触到的不良信息中色情淫秽信息的形式调查显示, 最多的是文字 (62.62%) 和图片 (56.07%) , 其次是短片 (34.58%) 和电影 (21.50%) 。对于接触到不良信息的渠道, 大部分情况 (61.68%) 是偶尔点击某个链接发现的, 其次 (48.13%) 是某些网站的广告宣传, 只有极少部分 (8.87%) 是主动搜索。
2.2.2 学生对不良信息的态度
学生遇到诈骗钱财信息的态度见表2。
结果表明, 大部分学生对于诈骗钱财信息还是能够辨别的, 但是被骗了说出去怕丢脸而默默承受的学生仍然占有一定比例, 这种现象值得警觉。
2.2.3 不良信息对学生的影响
因为学生的性别、年龄、家庭所在地等因素与网上不良信息对学生的影响不是因果关系而是平行关系, 故采用相关性分析代替回归分析, 结果见表3。
由上述相关性分析可知, 学生在手机上网时接触到的不良信息造成的生活影响与性别极显著相关, 与家庭所在地显著相关, 与年龄不相关。即手机上网接触到的不良信息已经对中职学校所有年龄段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同时, 依赖性与对不同性别的学习影响和生活影响均显著相关, 也表明对手机依赖性较高的学生接触的不良信息对他们的学习成绩造成了明显的负面影响。
3 结论与对策
目前中职生的手机普及率非常高, 加之3G手机的问世, 使上网更便利, 手机传播信息更快捷。虽然手机网络存在诸多优点, 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 手机网络信息的开放性、自主性与多元性使淫秽色情及低俗信息的传播有了更广阔的空间。中职生辨别是非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还不足以抵制这些不良信息的影响, 他们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不良信息的“污染”对象。并使一部分学生沉溺其中不能自拔, 造成心理扭曲, 人格不健全, 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3]。
注:**在0.01水平 (双侧) 上显著相关;*在0.05水平 (双侧) 上显著相关
2009年12月, 中央外宣办、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安部、工信部等9部委召开电视电话会议, 决定开展为期一年的专项行动, 进一步深入整治互联网和手机媒体淫秽色情及低俗信息, 坚决遏制淫秽色情信息传播蔓延势头, 净化手机网络环境。
随着社会的发展, 制止学生手机上网不是根本之策, 关键是如何通过教育和引导, 让学生理性对待手机网络上的各种信息。当然, 要彻底铲除此类不良信息, 改善育人环境, 消除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潜在因素, 仅靠学校的行动还远远不够, 需要全社会共同为青少年学生营造健康、安全的手机上网环境。加强网络媒体经营企业的自律性, 发动社会力量监督, 为手机网络信息的传播筑起一道健康的防线, 为学生成长创造更好的人文道德环境。
关键词:中职生,手机上网,不良信息
参考文献
[1]洪新军.基于手机的思想教育——职业学校班主任工作漫谈[J].职业圈, 2007, (22) :140.
[2]陈平雁.SPSS13.0统计软件应用教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中职生辍学原因及对策 篇4
1 中职学生辍学的原因
1.1 学校原因
从统计数字看, 中职生流失的情况是:第一学期流失率高, 第二学期流失率最高, 第三学期相对减少。由此可以看出, 学校问题是中职生流失率高的主要原因[1]。一是中职教育不同于义务教育, 职业学校严抓教育质量, 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专业技能的培养, 使大部分学生出现了厌学情绪;伙食差, 住宿差, 课余生活空乏, 让学生感到中职生活枯燥。二是管理问题。对中职生的管理不同于大学生和中学生, 特别是对于中职生情感问题的干预过紧或过松, 比如有些中职学校严禁学生谈恋爱, 一旦发现, “屡教不改”的立即开除。对于违规校纪者, 采取粗暴的罚款措施, 导致学生对学校不满, 从而造成学生流失。公办中职学校的地位决定的管理意识, 使学校管理者和老师对学生缺乏了解和关爱, 不能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 总是疏于情感关怀, 而采取管、卡、压的方式对待学生, 导致学生恋家心理严重, 从而使一部分学生流失。三是学校思想工作薄弱, 未形成思想教育网络。对于这部分远离父母、寄宿学校的中职生来说, 学校的心理教育是至关重要的。但大部分中职学校还传统地认为, 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是德育老师的任务, 而且心理咨询及辅导又流于形式。
1.2 社会原因
一是企业就业门槛低, 对中专生无特别待遇, 有无中专文凭都可以就业, 导致中专无吸引力, 很多学生读了一段时间后便随亲友外出打工。二是大学教育的大众化和用人制度的高消费不断挤压中职生的就业空间, 家长有一个朴素的观点, 认为孩子多读书是有益的, 学历对孩子今后从事的工作很重要。因此, 学生对中专院校不感兴趣, 加之对毕业后的前景不看好, 导致其信心不足, 即便在学校学习一段时间, 但依然选择返回初中参加中考, 继续读高中。
1.3 家长原因
一是贫困。这是大多数中职生流失的主要原因, 比较而言, 在贫困地区, “因贫失学”的流失生占到了大部分[2]。绝大多数失学、辍学的青少年生活在温饱难继的贫困家庭中, 贫困往往使这些家庭的孩子及早地打工挣钱挑起生活重担。特别是在农村职业学校, 贫困学生的流失率最高。二是父母的短视行为促使学生辍学打工。一些家长只算眼前的经济账, 不为孩子的长远前途着想, 认为孩子初中毕业出去打工可以为家里挣不少钱, 而且不用再花钱读书。加之孩子经不住父母的劝说和外面世界的诱惑, 便放弃了学业出去打工。三是部分家长的诚意度不够, 往往抱着试试看的态度, 只要学生在校稍有不满意, 即认为学校不好, 劝孩子退学。四是有的家长在从众心理的支配下让孩子就读中职学校, 入校后又顺从亲友、同事认为中职院校不好的观点, 把孩子带回去读初中。
1.4 学生原因
一是一部分学生来校后发现学校与自己的预期不符。少数学生入校前以为中专学习很轻松, 入校后发现还是起早摸黑的上课, 还是要认真学习, 由于受不了学习、纪律压力而辍学。还有少数学生入校前认为中专与大学类似, 是一个知识极为丰富的地方, 入校后发现差距很大, 认为不利于自己成长, 于是退学参加中考。二是学生应对挫折的心理能力差。有的学生遇到被老师批评、同学之间关系处理不好、成绩提升不上来等问题时, 没有采取积极的态度解决问题, 而是选择消极退缩的态度回避, 导致其心理负担不断加重, 最终选择辍学。三是极少数学生存在厌学心理。一些学生在中学即已经厌学, 选择职业学校是随潮流而来, 当热情退去时, 学习意志就更加不坚定, 加之又不愿意受学校的约束, 只能以学校学不到东西为由弃学回家。四是中职学校门槛低。有一部分学生来职业学校是家长送来戒网瘾的;有一部分学生没考上高中, 打工年龄又太小, 父母在外地打工, 把职业学校当作寄住所;甚至有一部分学生是来谈恋爱的, 进校后发现学校有严格的管理制度不适合他们, 便辍学流向社会。五是一部分学生基础较差。选择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文化基础较差, 他们认为中职学校教的是技术, 不用学习枯燥、乏味、让人头疼的文化课。但中职教育也有其教育规律和教学计划, 尤其在第一学年依然开设较多的文化基础课, 学生接触专业技能相对较少, 这与其想法不大一样, 入学半年或一年因为未学到技术而失去学习的信心, 只能放弃。
2 防范辍学的对策
2.1 加强政策与就业形势的正面宣传
温家宝总理指出:“国民经济的各项各业迫切需要数以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把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放在同等重要位置。”读中职同样可以成为社会栋梁之材。有文化、懂技术的人好找工作, 有力气、没文化、没技术的人不好找工作, 即使找到的工作也是简单的体力劳动。德国某汽车制造公司与中国合作后, 其老总深有感触地说:“我可以帮你们从德国引进600名汽车产品高级研发人员, 但我不能帮你们从德国引进6万名生产一线的操作员工。”与正面宣传相适应, 学校首先要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优势、前景和职业要求, 招生宣传中要把诚信放在第1位, 不要为了投家长、学生所好, 在功能上夸大其词, 不要做无法兑现的承诺。若学生来校后的具体情况与招生宣传相距较远, 学生有一种失落感, 若承诺兑不了现, 家长觉得有一种被欺骗感, 这些都不利于学生稳定。因此, 招生宣传既要宣传到位, 又要实事求是。德育老师指导学生提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给学生一个坚强的信念支撑, 坚定其选择中职院校的信心。
2.2 一切以学生为中心
学校以学生为中心, 为他们提供优质的后勤保障, 关心学生的一日三餐, 只有让学生吃好住好, 学生才能安心学好。任何寄宿学校都应把食堂管理放在首位, 让学生吃饱吃好是关键。帮助贫困生克服经济困难, 为贫困生提供勤工俭学岗位。通过减免学费和奖学金制度构建完善的助学体系。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的基础上, 鼓励民间资本参与资助, 引导各方民营资本踊跃参与, 向贫困生资助, 拓宽勤工助学领域;让勤工俭学、勤工助学成为中职学校一大亮点。同时, 改善学生在校住宿、生活和开展各种有益活动的条件, 为学生营造一个较为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 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 因此, 学校办学条件也要与时俱进, 细致考虑学生的生活条件改善问题。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与沟通。心灵的沟通胜过良药, 帮助学生学会倾诉和情绪释放, 为学生释疑解惑, 为其心灵增添慰藉。这不能仅仅只靠德育老师, 还需要每一科任课老师的协同德育教育。
2.3 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素质
一是教师注重情感投资, 陶行知先生说:“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因此, 班主任、任课教师要想管好、教好这批学生, 应先做他们的朋友, 后做他们的老师, 平等、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学生, 呵护他们脆弱的心灵, 使他们在知识上认可老师, 在精神上可以依赖老师。不能动辄惩罚, 甚至罚款。这需要老师和管理者的智慧和爱心。二是成功的体验能增强问题学生的信心。因此, 班级应精心设计、周密组织, 多开展参与率高而有意义的活动, 通过活动让学生觉得我能行, 逐步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 增强自信心, 激发学习兴趣, 形成对学校的认同感。这也应是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和重要作用。三是教师不能有“差生”的观念, 但要看到学生的差异性。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对学生多一些包容与正面鼓励, 但又不失严格要求, 爱在当严处也是很好的教育方法。不要求全责备, 应允许学生犯错误, 更要正确引导学生改正错误, 不要一犯错误就要学生请家长, 或者老师直接通知家长, 这样做学生很反感, 起不到任何效果, 因此应尽量在老师的指导下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四是降低教学内容难度, 减轻学生理论课学业负担, 加大动手能力培养。国务院在《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中明确指出:“当前的职业教育学校应该以加强实践教学, 提高受教育者的职业能力;由学科本位向职业能力本位转变, 由适应学校向适应社会和职业岗位的转变”。因此, 应以就业为导向, 加大实训能力的培养, 这恰是中职学校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
2.4 形成学校、家庭、社会联动机制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是公认的成功经验, 因此学校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 定期开展家访, 把学校的管理、教育、就业现状告知家长, 把孩子在学校的成长经历告知家长, 让家长了解学校、了解学生, 达到理解学校、支持学校、管理学生、激励学生的目的。学校制订出科学的控流管理制度, 明确具体控流目标, 形成让领导蹲班指导, 班主任具体负责, 各科老师全部参与, 责任具体到人, 重点突出的齐抓共防格局。校园环境是学校教育的静态资源, 具有润物无声的育人功能[3]。营造独特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多姿多彩的班级文化建设, 校园名人园地、校园宣传橱窗、走廊上的师生书画, 还有门厅、餐厅、走廊上的温馨提示语、班级的文明公约等都在阐释着文明礼仪的外延和内涵。浓浓的氛围正在占领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每一个空间, 时刻让学生感受到校园文明的触须在引导自己、改变自己、完善自己。做好学生就业安置工作, 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中职生的就业出路问题是学生本人、学生家长乃至整个社会都非常关注的问题, 它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 同时也关系到学校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大局。只要有可靠而且适宜的就业保障, 学生就能安心学习, 学习也会有动力。学校在做好学生就业安置工作的同时, 还要做好就业学生的跟踪服务工作, 注意收集就业学生的典型事迹材料, 在学生中广为宣传。加强校企合作, 实现资源共享, 有效开展订单培养和建立实习实训基地, 为企业“量体裁衣”培养人才。通过良性循环模式, 引发职业教育的“蝴蝶效应”, 从而增强学校“磁力”, 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 降低流失率[4]。
参考文献
[1]韩文国.中职生流失现象的分析及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 2007 (6) :41-42.
[2]郭群, 代奕, 邱薪颖.中职生流失现象的原因及对策[J].江西教育:综合版, 2010 (6) :26-27.
[3]李桂峰.当前中职德育环境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1 (16) :197-198.
中职生英语厌学原因分析 篇5
我们结合我校英语教学中出现的现象, 做了一次调查问卷。在本校中专班任意抽取五个班 (不同年级、不同专业) , 共计200多名学生, 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共设计了20个问题, 问题主要涉及到英语学习动机、学习习惯与方法、学习愿望和学习现状做了调查, 问卷一共包括20个题目, 其中第1题, 针对学习目的;第2-11题, 针对学习动机;第13、15、18题, 针对学习方法;第12, 14, 16, 17题, 针对学习习惯的调查, 第19题调查学生的学习愿望, 20题是对现状的分析。从问卷结果来看, 第1题回答“不是”比例较高, 占总人数的为88.5%, 说明学生 (无论成绩好坏) 在学习英语时有一定的学习目的, 即: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习英语。从第2-5题回答“是”的同学明显比回答“不是”的少很多, 7-11题的回答“是”比例远高于“不是”, 说明学生内心还是很想把英语学好的, 也知道英语的重要性。12-18题中回答“不是”的比例远远高于“是”。说明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存在着较大的问题, 很多学生根本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14、16、17题反映出学生不能按时完成又不能及时复习的人数较多, 说明他们养成平时归纳总结的好习惯;13、15、18题反映出大多数学生不能自主地选择能提高自己能力的练习, 说明学生在学习中没有自主性;18题16.7% 的学生选择“是”, 说明学生缺少有效的学习方法。但是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对19题回答了“是”, 从中不难看出, 虽然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但是其中大部分学生还是有良好的学习愿望, 还是希望能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第20题“很差”是学生使用比例最高的一个词 (有87% 人)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有4/5的学生认为英语太难, 听不懂、不知怎么学, 处于迷茫状态。
通过问卷调查, 我们发现中职生产生英语厌学的原因既有自身原因, 也有外部原因, 本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英语基础差、重专业轻基础、学生知识价值观的错位
在英语教学中, 有些学生学了三年的英语竟然26个英文字母都不能写全, 简单的英语对话都不知道如何回答。在平时和学生的谈话交流中, 发现部分学生对于学习有一种“逼上梁山”的感觉, 是家长和老师的压力才让他们不得不走进教室。在课堂上也就表现出, 不注意听讲, 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有些学生睡觉、摆弄手机、吃零食等等, 主观能动性不强, 得过且过, 长时间下来对自己在学习上就产生了放弃的念头。甚至还有些学生认为来中职学校只要把专业技术学到手, 会不会英语根本不重要
二、不能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缺乏学习兴趣
中职生由于年龄较小, 再加上初中阶段没有认真系统的学好基础课程, 文化课底子薄, 接受能力较差, 中考成绩不理想, 导致进入中职学校后, 在基础文化课特别是英语学科的学习上心生障碍, 产生了消极的情绪。甚至部分学生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中职, 不仅仅是英语课有困难, 而是几乎每门基础学科的学习都感觉吃力, 在学习上屡屡受挫, 在求知的道路上没有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布鲁纳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多同学在学习上没有一点点成就感, 体会不到获得知识的喜悦, 学习兴趣从何谈起。在教学中我们也经常发现这样的情况:我们经常创设情境让学生做英语对话练习, 可是部分学生没有兴趣参与, 断然拒绝, 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无从体现。
三、社会环境的变化、导致对英语学习的错误认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 时代的变迁, 近几年来中职学生思想意识, 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学生对于学校、老师、家长的说教已不再盲目的敬畏听从, 更加关注自身个性化的追求。学校、老师、家庭对学生的影响力逐渐减弱, 外部世界的吸引力对学生来说是相当大的。甚至有人说, 五天的学校教育赶不上两天的社会熏陶。从社会的角度来看, 受到社会上英语“无用论”的影响, 很多用人单位招收流水线上的工人对英语根本不做要求, 这也就导致很多学生厌学英语。很多学生认为做一名技术工人只要肯出力、技术好, 会不会英语照样找工作。因此, 便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读书无用”等厌学情绪。
四、中职英语教师教学思想有待进一步提高
全社会都在大力提倡推进职业教育, 教师的教学理念也要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作为老师在课堂上一味地让学生死记硬背, 过多的强调语法, 采用“填鸭式”“我讲你听”的传统教学方式, 照本宣科、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只能让课堂越来越枯燥, 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感, 另一方面个别教师总是埋怨生源质量下降、学生水平差、不好教等等, 而不是去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 积极的调整教学思路, 大胆尝试教学改革。甚至有些老师一走进课堂就心生反感, 一边上课一边管纪律使很多老师感到头疼, 产生了厌教情绪, 长此以往师生对立现象日渐严重。
总之, 中职生英语厌学涉及多方面原因, 应该引起社会、学校、家庭的高度重视。作为一名中职英语教师, 也希望能够找到真正有效的对策, 来帮助厌学的学生迷途知返, 早日成才。
参考文献
[1]宋传茂.《成长心理案例集》.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5.11.
[2]张万兴.《中小学教育的原则与法则》.中央名族大学出版社, 2004.5.
[3]肖礼权.《英语教学方法论》.外语与教学研究出版社, 2006.3.
【中职生上网原因】推荐阅读:
中职生流失原因分析论文06-06
上网掉线是什么原因12-03
浅谈中职生学习自信心低下的原因及培养策略10-21
中职生05-09
中职视障生10-21
藏族中职生06-28
中职生感恩09-28
内地西藏中职生08-28
中职生安全教育09-07
中职生基础英语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