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听话”能力(精选12篇)
中职生“听话”能力 篇1
写作能力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新课程改革一直非常重视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准确、流畅、自如地运用语言文字传情达意, 应该是我们语文教学工作的重点。由于中职生学习能力普遍较差, 学生习作中存在着表达不畅、表意不明、语言贫乏、辞不达意、结构没有条理等等毛病;也有不少学生程度较好, 能洋洋洒洒写一大篇, 细看内容, 虚假说教和口号结论一大堆, 缺乏具体内容。那么如何才能提高中职生的语文写作能力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加强写作技能的训练
1. 要引导学生学会审题立意。
审题就是对作文题目的各个部分, 如提供的材料、写作要求、题目中的关键词等事项进行仔细审读、揣摩, 准确理解它们的全部含义。命题作文审题时, 应注意辨识文体, 抓住关键词语读懂题意, 把握限制性的条件。材料作文审题时, 要引导学生从材料整体出发, 全面把握所给材料的意旨, 切忌“断章取义”;抓住所给材料中的关键语句, 正确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话题作文则既要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话题所确立的中心, 又要启动开放思维, 引导学生沿着话题的顺向、逆向、侧向作发散思考。立意即确立文章中心思想。“意”是文章的灵魂, 意胜则文胜。作文立意的四字诀为:准, 切题不跑题;深, 深刻不肤浅;稳, 稳妥不走险;新, 新颖不俗套。
2. 要注意引导学生寻找话题和选取材料。
学生写作时苦于不知从何话题入手去谈, 不知选取哪些材料。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人和事中去寻找话题, 从报刊杂志、电视节目、社会活动 (如社会调查、参观访问) 中去寻找话题, 如环境保护、钓鱼岛、社会公德建设、教育公平、社保医疗等。有了话题之后, 要引导学生围绕话题来选材, 即精选那些有典型性、代表性、说服力强的材料。这些材料还要经过剪裁, 分清主次, 讲究详略, 这样才能把文章中心表达得鲜明突出, 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3. 要引导学生理清思路。
作文思路的展开要有步骤, 有次序, 层次分明, 条理清楚, 布局合理。怎样达到这样的目标呢?一要掌握一些常见的也是基本的结构安排模式, 二是要学习一些篇章组织技巧, 掌握一些特殊的结构定位模式。如记叙文的常见结构模式有顺叙、倒叙、插叙, 特殊技巧如采用倒叙的手法设置悬念, 然后以回忆的方式解释悬念, 并将回忆与现实连在一起, 形成一个整体。议论文的总体结构思路是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最常用的基本结构有并列式、对比式、递进式、总分式等。
4. 要加强表达能力的训练。
要解决学生写作语句不通顺、无文采、不规范等问题, 平时就要引导学生抓好语言基础知识的训练。如有针对性地进行病句的辨别和修改训练、语句的扩展和修饰训练、仿写训练等, 提高学生的语言驾驭能力。描写人和事时要善于运用比喻、排比、拟人、夸张等基本修辞手法, 使语句优美, 富有文采。议论时多运用名人名言、俗语、典故、寓言、警句等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二、注重积累与写作相结合
1. 积累名言警句, 厚积薄发。
写作时能巧妙地引用一些名言警句, 不仅可以使行文流畅, 增强节奏感、韵律感, 而且可以深化文章主旨。积累名言警句, 一是从课本中积累, 将课本中那些名篇佳作, 特别是古诗词和文言文中的名句摘录出来。二是从课外阅读中积累名句。要求学生尽可能阅读《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名著。
2. 写好观察日记, 积累生活素材。
常写观察日记, 一方面起到练笔作用, 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笔者经常引导学生写观察日记, 鼓励学生自由表达, 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比如我带领种植专业学生去果园实习, 实习归来学生兴致颇高, 我就鼓励他们写日记发表感想;今年4月20日四川芦山地震, 我引导学生关注抗震救灾, 记下令人感动或难忘的瞬间。
三、重视修改与评价
修改与评价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环节。叶圣陶先生主张文章要自己改, 多念多改。“文从改中出”, “善作不如善改”。文章写完后, 细读一番, 就会发现一些毛病。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自我修改。可以先从修改语言入手, 比如考虑用词是否恰当, 句子是否连贯, 语言是否得体;再进一步考虑观点是否明确, 材料的取舍是否得当, 结构安排是否有条理等。通过修改, 文章立意会更准确, 语言更清楚明白。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写作具有激励和导向作用。教师在评价时要及时肯定中等及学困生在作文中的可取之处, 毫不吝惜地把“优”奖给他们, 这样学生才会充满自信, 兴趣大增。也可尝试让学生互评作文。点评同龄人的作文, 既可以倾听、吸纳同龄人的意见, 学会沟通和合作, 又可以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 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倡作文互评互改, 是语文教师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一种有益尝试。
总之, 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手段开阔学生视野, 拓宽学生思路, 指导学生习作, 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摘要:中职生学习能力普遍较差, 学生习作中存在着表达不畅、表意不明、语言贫乏、辞不达意、结构没有条理等毛病。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是语文教学工作的重点。笔者从要加强写作技能的训练, 积累与写作相结合, 重视修改与评价等方面对如何提高中职生写作能力加以阐述。
关键词:中职生,写作技能,积累,修改,评价
中职生“听话”能力 篇2
生物化学是一门医学基础课程,其主要研究生物体组成和结构,并对其体内的各种化学变化进行分析对比,学习难度较高,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或恐惧心理[1]。并且中职院校普遍存在学生入学成绩差、学习积极性低且综合素质较差等问题,生物化学教学存在诸多难点,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其进行自主学习,最终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1.进行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生物化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要求学生对现象、原理和规律进行认识与探究,只有具备较强的探究能力才能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达到活学活用的效果[2]。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设计一系列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例如在“生物氧化”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求学生阅读并理解“生物氧化”的概念,并对“生物氧化”的特点和要素进行分析。接下来教师依据“生物氧化”概念提出一系列问题,具体包括:(1)生物氧化发生载体是什么,所有生物体内都可以发生生物氧化吗?(2)生物氧化的产物是什么呢?(3)所有物质代谢过程中都会产生能量吗?学生根据概念理解,结合自身经验解回答上述问题,教师针对学生回答情况进行总结,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有效的拓展学习,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知识体系。此外,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主创设相应问题,并进行分析,以此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在具体学习锻炼过程中形成自主探究能力。
2.运用比喻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生物化学内容复杂,学生在理解过程中存在诸多难点,教师必须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将晦涩难懂的知识点生动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课堂互动,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酶的竞争抑制作用”的教学中,学生在理解“抑制剂与底物竞争霉同一活性中心结合会降低底物与霉结合几率”时较为困难,因此教师可将上述物质比喻为抢板凳游戏中的人和凳子,物质的结合即为人去抢凳子,游戏中原本人和凳子数量相同,反应过程中的酶便是游戏中的凳子,而抑制剂就是后加入的人,人数的慢慢增加会降低原有人员抢到凳子的几率。这样一来学生能够很形象地了解到反应的实质情况,化抽象的概念为生动的表达,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得学生通过比喻可进行深层次的探究,在自主学习中夯实基础,提高自身的`知识掌握情况。
3.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生物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掌握理解相关知识,从而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生物工程训练中,教师可选取小麦啤酒的酿造作为实验项目,啤酒是学生日常熟悉的事物,但很多学生都不了解啤酒的酿造工艺,将啤酒酿造设置为实验内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实验之中。该实验实施学生操作,教师指导模式,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了解啤酒的发酵工艺,并对工艺系数、发酵温度、发酵时间及发酵过程中双乙醇含量进行观察比较,最后对酿造出的啤酒进行品尝,这样为学生提供实践动手机会,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其实践能力。
4.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在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注意学生日常学习习惯,并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指导。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对每门课程的整体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进行详细介绍,并对课堂笔记的记录和课后学习情况进行规定,为学生提供规范的学习模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教师在课后不定期地对学生进行检查,主要核查其课堂笔记、日常作业及课后学习等情况,及时发现其中的错误,并予以引导和指正。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生能力培养是教学的重点内容,教师必须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生物化学在中职院校教学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由于课程的复杂性和晦涩性,对学生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通过教学方法创新,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
参考文献:
[1]柳晓燕,江新华.浅谈多种教学方法在中职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31(9):71-72.
[2]刘国强.多种教学方法在中职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北方文学(下旬刊),,(1):260-260.
中职生口语能力训练探微 篇3
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都是培养祖国建设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基地,口语能力是应用型人才最基本的素质之一。因此,加大语文教学中口语能力训练的力度,是中职语文教学目标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口语能力的表现
口语能力即口头表达能力,其表现为下列三个方面:
第一,朗读能力。其表现为能根据各种语体特征,做到声音洪亮,音量均匀,吐字清晰,节奏鲜明,语调自然,情感朴实,语音和谐,抑扬顿挫,富有磁性力和感染力。
第二,即兴交流能力。其表现为口齿伶俐,条理清晰,重点突出,身形同步,切合语境和富于个性地介绍自己或表达自己见解,思想感情的述说能力;根据不同对象,对话得体引起对方的兴趣,善于交谈的采访能力;善于拜访、接待、赞扬他人的说话能力;吐字清晰,语言生动形象,语音抑扬顿挫,且有适当的态势语而富于鼓动性和号召力的演讲能力;思维敏捷,反应灵敏,语言犀利,用词准确,判断推理合于逻辑,应对自如,具有不可辩驳的说服力和感染力的论辩能力;巧于寒暄,应变轻松、愉快、自然、灵巧,语言得体的洽谈和谈判能力;洞察敏锐,声情并茂,听众动情,动容溢于言表的把控能力等等。
第三,口头作文能力。能根据一定的环境和材料,准确地选用词语、恰当而集中地表达鲜明主题,而且做到条理清楚,逻辑严密,结构严谨娓娓动听地叙述生动而形象的口头作文的能力。
上述三个方面的表现是一种综合的口语能力的反应,彼此是一个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整体,在训练时,我们要统筹兼顾,切不可分割开来。
二、口语能力训练的方法
口语能力训练的方法很多,各有奇招,在教学实践中,我作了以下尝试:
首先,要加强语文课堂教学中口语能力的训练,就要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这两个积极性,彻底改变那种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让双边活动落到实处。如每节课都要安排一定的时间给学生活动,开展一些介绍、对话、复述课文或阅读材料,口头作文等口语训练活动。就是课文内容的讲授也不能由老师全包办,而是让学生自己阅读,点名朗读、提问、小组讨论,并在班上交流,然后由老师给予适当的或简明扼要的提示,或是画龙点睛似的小结,再由学生进行作业练习。这样一节课中,师生都有事做,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自然得到了润物细无声的锻炼,他们既感受到主体地位得到了尊重,又觉得活泼有趣;既培养了学生的灵敏的听话能力,又训练了机敏的说话能力;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口语能力。
其次,要做到校内外活动相结合的口语能力训练。口语能力的提高非一日之功,单靠教师课内训练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把语文教学课堂延伸到课外活动的大课堂中去,即校内外活动训练相结合,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展示和锻炼,才能达到目的。比如依靠学生建立“朗诵小组”“演讲小组”“校园记者采访组”等课余活动小组,在学校或教师的指导下,不失时机地开展一些诗词、散文朗诵会、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等活动,让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有意识的锻炼、巩固和提高。
紧密结合社会政治、经济建设工作的中心任务,引导学生参与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也是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如“学雷锋做好事”的义务演讲活动。学校的招生宣传活动;寒暑假走亲访友,采访当地的一些名人、能人;见到好人好事如何宣传赞扬;发现坏人坏事如何劝阻指评和指责等活动。
与此同时,要时时关注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社会组织举办的有关口语能力表达的竞赛活动。如省、市、县有关组织举办的朗诵比赛、辩论赛、演讲比赛等;对参加各级各类竞赛活动获得名次的学生,学校要拿出一定的经费给予奖励,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水平。
三、口语训练应解决的问题
为了使中职生口语能力训练可持续性发展,取得成效,必须解决如下问题:
第一,解决语文教学观念和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模式问题。首先要破除学生“生来就会说话,学不学语文关系不大”的观念。其次要破除学生“职业能力与语文能力无关”等错误观念,处理好语文教学在能力培养中的关系,真正确立语文在中职教学中的地位。
为此,要破除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彻底改变教师主宰课堂“满堂灌”的一言堂形式。采用师生共同活动,即讨论式、辩论式、研究式教学模式。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
第二,所有语文老师要在学校的组织下编写适合中职生的口语能力训练的校本教材。虽然课本注意到了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但教材所选例文也有不新不全之嫌,加之教师受传统语文教学观念影响,就直接影响了学生口语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所以,改革教材内容、编辑适合学生口语能力训练的教材是当务之急。
中职生英语写作能力提升研究 篇4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职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掌握一门外语已经成为许多企业和单位招聘的必要条件,如果中职生经过训练能具有一定的英文写作能力,对今后的就业将会有很大帮助。笔者结合自身经验,就如何提升中职生英语写作能力,给出一些看法。
一、强调英语写作重要性,引导中职生在英语学习中的兴趣
多年来,英语学习受到应试教育影响,致使学生忽略英语学习的初衷是实际应用,英语写作能够锻炼学生英语逻辑思维能力,全面运用语言的能力和通过英文书写表达思想的能力。在实际英文写作教学中,强调英文写作的重要性,让学生能够主观的认识到英文的实际作用,产生主观能动性,进而引发学生学习英文写作的兴趣。
大多数中职生的英语基础差,在英语学习中没有成就感是中职生缺乏学习兴趣的根本原因,教育工作者应该针对中职生的特有情况展开教学,强调英语写作能对其今后职业发展起到很大有利的作用,使学生主动的对学习英文写作产生学习兴趣。比如可以进行模拟英文书信求职等一系列活动,让他们懂得其后的职业发展需要用到英语写作,在活动中挖掘学生对英语写作的兴趣,让学生自身对英文写作产生浓厚的成就感,引起学生学习英文写作的主动性。
二、充实词汇,加强对常用词汇的讲解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英语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要掌握2000个英文词汇。[1]中职生本身英文基础就不牢固,大多数学生掌握的词汇数量达不到大纲的要求,英文写作中的单词拼写错误频频出现,极大的制约了中职生英文写作能力的提升。
但是在短时间内掌握2000个词汇难度较大,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训练,中国的学生应为应试教育的影响,会出现一个单词认识但是不会拼写的状况,这就使得学生在英语写作时“提笔忘字”,据此情况笔者认为应该在平时教学中加强对常用词汇的讲解和应用,给学生使用常用词汇造句的机会,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采用多种方式方法,让学生在造句中认识单词和语法,从而能够举一反三,连词成句,连句成文。
三、结合教材,强化训练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明确提出了“教材是实现英语教学目的的重要资料,英语教育工作者要善于依照相关需要,适当调整教学的方式方法。”对教材的深刻理解是英语教育工作者工作的重要一项。英语教育工作者应该在日常的课堂中着重培养中职生的英文写作的能力,其中,教材是锻炼学生能力最方便的资料。[2]教材是一种,它将课程理念转化为课堂的学习内容。好的教材能够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反映合理的教学目标和目的,体现先进的教学观念,对促进学生学习,支持英语教育工作者教学都起着积极的作用。
学习英文写作,练习这一环节尤为重要。首先,训练英文写作有助于提升使用英语的准确性。写一个英文的句子,我们就要关注这个句子在语法上的各种问题,从句子结构到名词,冠词,定冠词,动词的用法。另外我们还得关注选用词、拼写错误、大小写和标点等一系列的问题。要想不犯错误,我们要经过反复的考虑和仔细的检查。只有这样,英文使用的准确性才会得到有效提高;再其次,英文书写的训练对于外文表达能力的提高非常显著,说话也是一种思想的表达,但说话不可以反复推敲词汇和句型,无法仔细的检查选用词、拼写错误、大小写和标点等一系列的问题。英文的书写则不尽相同,可以反复思考和比较,使用的词汇和句型也没有制约。因此,经常的做英文书写训练,能快速扩大学生了解的词汇和句型使用范围,熟悉多种修辞的手法。
四、规范写作,形成良好的英语写作和书写习惯
英语教学大纲对于书写的具体要求是:可以使用书写体熟练和清楚地书写词句标点、大小写等文本。相关统计显示,在学习英语较为成功的人士当中,具有良好习惯的人占总数的40%。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作为英语教育工作者,头等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良好英语学习习惯。现如今的英语考试中,如果有考生能写出标准而且漂亮的英语文字,肯定会给作文增色加分。其次,良好的英语书写习惯也能造成长远并且有利的作用,那些掌握正确书写的学生,能有效提升写字的准确度和精度,这对英文文字的理解尤为重要。另外,每天如果能坚持练习英文写作,对于培养学生的毅力和意志力非常有益,并且还能培养学生的英文审美。
结语
提升中职生英语写作能力,对于中职生未来发展起着有利影响,但是当前中职生英文基础普遍较差,学习兴趣不足,作为英语教育工作者应该给予培养中职生英语写作能力方法的高度关注,可以从强调英语写作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学习兴趣;充实词汇,加强对常用词汇的讲解;结合教材,强化训练;规范写作,形成良好的英语写作和书写习惯这四个方面入手,结合学生自身的条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以期能够以点带面,提高中职生英语写作能力和中职生整体的英语素质。
参考文献
[1]梁静.浅谈提高中职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方法[J].学园(教育科研),2012,20:199.
中职生“听话”能力 篇5
摘要:结合中职生英语交际用语能力的现状分析结果, 本文从用语自信、单词积累和专业训练三个方面对提高中职生英语交际用语能力的对策展开了分析, 从而为关注这一话题的人们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职生; 英语交际用语能力; 单词积累; 专业训练;
中职院校作为专攻技术的学校, 在中职生英语教学方面还应侧重体现英语的实用性, 加强学生英语交际用语能力的培养。但就目前来看, 中职生普遍缺乏英语交际用语能力。因此, 还应加强对提高中职生英语交际用语能力的策略分析, 以便更好的推动中职教育的发展。
一、中职生英语交际用语能力的现状分析
(一) 缺少张口信心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 其教学强调突显英语的工具性和实用性, 要求加强学生英语交际用语能力的培养。但就实际情况来看, 中职生大多经历中考失败, 英语基础相对薄弱, 在进入中等职业院校后大多缺乏英语学习的自信心, 不愿意在英语学习中张口表达。而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受应试教育思维的影响, 教师大多偏重知识传授, 缺乏对学生英语交际用语能力方面的关注, 很少给学生提供张口表达的机会。较少使用英语进行表达, 则进一步加剧了学生对英语使用的紧张心理, 造成学生更加缺少张口的信心, 在使用英语交际时容易出现紧张, 造成学生轻易不愿意张口。
(二) 单词积累不足
在英语学习方面, 中职生基础水平相对薄弱, 英语词汇量积累较少。但作为一门具有较强实用性的学科, 英语的使用需要涉及大量常见词汇, 所以想要学好英语, 首先要求掌握大量的词汇。单词积累不足, 直接导致学生在张口时发现“无话可说”, 即便脑海中已经出现了想要说的对话, 却会受到单词量的限制, 无法进行意思的顺利表达[1]。比如在中职生参与课堂对话活动时, 就时常出现课文中较多单词无法识读的问题, 造成学生难以顺利完成英语对话。
(三) 缺乏专业训练
想要利用英语作为交际用语, 还要获得专业的交际能力训练。但实际上, 多数中职生并未接受过专业英语交际训练, 只能掌握“Hello, hi”等基本口语内容。现阶段, 一些中职英语教师错误地认为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需要顺其自然, 需要在学生完成基础英语知识学习后就会自然而然的掌握。但实际上, 英语交际用语能力的培养需要得到专门的口语、听力和对话等专业训练, 以确保学生能够在获得较好英语考试成绩的同时, 得到交际用语能力的锻炼。因此, 缺乏专业训练, 也直接造成了中职生英语交际用语能力较差。
二、提高中职生英语交际用语能力的策略
(一) 通过集体活动帮助学生张口
针对中职生缺乏英语表达信心的问题, 教师还要加强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以便使学生能够更多的利用英语进行表达。为达成这一目标, 教师还要组织集体活动, 帮助学生张口表达, 以免学生因需要独自表达而缺乏自信。集体活动的组织, 需要教师直接引导, 并面向全体学生。例如教师可以结合学生职业教育内容和英语单元主题, 完成职业场景的设计, 然后设置招聘、应聘等多个板块, 引导学生进行英语交际模拟。由于场景板块较多, 各个部分都需要通过交际完成, 所以需要所有学生参与到集体活动中, 利用英语完成设计的场景任务。开展该类活动, 教师还应放低要求, 只要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问答, 可以不追究学生英语使用的对错。开展该类活动, 学生可以不必有思想负担, 无需考虑出错的问题, 所以能够使学生在交际中受到的挫折和打击得到掩盖, 减少学生的戒备和胆怯。长期开展该种活动, 可以使学生获得张口说英语的自信, 深刻体会英语交际的乐趣, 从而在生活中更多的使用英语互动和交往。而英语集体活动的开展, 不局限于课堂情境活动, 也包含各种主题班会活动和课外英语活动[2]。比如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多个小组, 然后分别对教师提供的同一主题话题展开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 则要求学生利用英语完成日常交流, 以加强对英语语感的把握, 获得生活化的英语交际感受。开展该类活动, 能够使英语的实用性得到增强, 也能减少课堂教学对学生的束缚, 给予学生主动开口的兴趣, 以便使学生的英语交际用语能力得到提升。此外, 教师也可以组织一些英语课外集体活动, 以便使中职生英语交际用语能力的培养从课堂延伸至课外。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看英语电影或开展英语节活动, 以便使学生在日常活动中得到英语能力的锻炼。在这类活动中, 学生参与英语交际的积极性更强, 同时也能得到活动心理上的愉悦, 因此有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英语交际自信心。
(二) 借助基础训练增加单词积累
在确保学生敢张口的基础上, 教师还应借助基础训练增加中职生单词积累, 以便使学生能够在交际中顺利表达自己的意思。在日常词汇教学中,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完成英语单词的正确认读, 并通过基础训练帮助学生加强对单词的记忆。在英语教材中, 包含有“导入”、“听说”、“读写”等多个板块, 教师在进行各板块编写的过程中, 还应考虑到学生的单词积累问题。比如在“导入”部分, 应将本节课学生需要使用的单词罗列出来, 以便使学生能够顺利地在后续基础训练活动中使用英语单词进行交际练习。在“听说”和“读写”等阶段, 也可以结合基础训练内容完成对单词的巩固记忆。采取该种教学模式, 可以避免学生对单词的死板记忆, 能够通过简单的基础训练帮助学生完成更多单词的积累。比如在英语听力训练阶段, 教师可以进行有趣的英语小段子的播放, 然后要求学生将其中的关键单词记录下来, 并学会套用单词进行口语表达。通过“学以致用”, 则能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单词的意思, 在基础训练中不断提升英语交际用语能力, 获得更多英语表达的实践经验。此外, 结合中职生的学习需求, 教师还应帮助学生积累更多与专业相关的英语单词, 以帮助学生加强对英语教学实用性的认识。例如针对商务英语等专业的学生, 教师可以对相关企业招聘宣传单进行讲解, 并结合企业进货、发货等文件资料进行单词介绍, 确保学生掌握更多的专业英语单词。对于中职生来讲, 开展该种单词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也能增强学生的英语交际兴趣, 转变中职生对英语交际用语能力培养问题的.认识, 更好的投入到各种交际用语训练活动中[3]。此外, 掌握更多专业用语词汇, 也能使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获得更多优势, 并且也能为学生在就业后提供融入管理高层和外出进修的机会, 进而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因此, 借助基础训练增加学生单词积累, 不仅有助于学生获得英语交际用语能力的提升, 也能为学生的发展带来意外的收获。
(三) 开展丰富活动实现专业训练
为加强中职生英语交际能力的专业训练, 教师还要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 以便使学生在活动中加强对英语知识的运用, 得到英语交际用语能力的不断提升。一方面, 教师可以组织英语听说训练, 组织学生听英语故事, 然后进行听力故事的复述, 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以便使学生能够逐步适应英语表达环境。为达成这一目标, 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观看英语电影, 并模仿电影中的角色进行口语表达。开展这类活动, 不仅能激发学生的英语交际兴趣, 也能使学生从中获得运用英语的兴趣。另一方面, 教师可以组织情境对话训练, 以便使学生的英语语感得到加强。开展该种训练, 能够使学生在双方对话中获得真实的交际感受, 从而完成丰富交际用语经验的积累。例如在学习“What do you do?”的内容时, 主要需要对英语问候用语进行学习。结合这一目标, 教师可以为学生分配店员和顾客的身份, 然后要求学生进行小剧本的编写, 并按照剧本内容完成情境对话。结合学生对话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可以进行合理指导, 以便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交际表达用语。在学生表演后,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互评, 为学生的重音和语气提供指导, 引导学生在对话中完成信息的捕捉, 更加流畅的进行自己意思的表达。最后, 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双边活动”, 即结合教学主题开展广泛采访活动, 以便使学生得到英语交际能力的锻炼。例如在学习“handle a conflict successfully”的内容时,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进行记者的扮演, 围绕“How to deal with conflicts”的内容进行随机采访。而学生可以自行进行采访内容的编写, 并通过自由交谈获得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开展该类活动, 能够制定明确的活动目标, 减少活动教学的盲目性, 但同时也能保持学生交际自由, 因此能够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新鲜语言内容[4]。通过组织这些丰富的活动, 可以使学生获得听、说、语感等方面的专业训练, 因此可以使中职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得到提高。
在中职生英语教学中, 教师更应该认识到学生英语交际用语能力培养的重要性。通过加强学生英语交际用语能力的培养, 则能使学生在就业和工作中获得更多的优势, 帮助学生适应日渐激烈的市场竞争。为达成这一目标, 教师还要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表达自信和引导学生增加单词积累, 并指导学生开展专业训练, 以便使学生的英语交际用语能力得到全方位提高。
参考文献
[1]黄小阳.如何有效地进行中职英语泛读训练[J]疯狂英语 (教学版) , , (07) :117-118
[2]张慧.多措并举, 优化中职英语阅读教学[J]文理导航 (中旬) , , (09) :78
[3]蒋立.如何提升中职生英语素质探究[J]现代企业教育, 2011, (23) :180
中职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探索 篇6
【关键词】中职生 人际交往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9C-0105-02
当代社会需要合作,人际交往能力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中职生正处于个性和心理逐步趋向成熟的年龄,学校管理工作应当将发展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作为重要内容,培养他们拥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团队精神,促进中职生人际交往的健康良性发展,为其将来融入社会奠定基础。
一、培养中职生人际交往能力的现实意义
当前中职学校的生源一般为初中毕业生,这些学生在接受从小学到初中阶段的教育中,其社会交往主要存在于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课堂教学是由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人际交往活动贯穿始终的,人的认知活动、情感活动、实践活动总是要借助一定的社交形式才能进行,人际交往是课堂教学的存在形式,也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一种人际关系的体现。教师必须深刻领会教学内容本身所蕴涵的情感信息,把教学组织成既是认知信息互换的过程,也是情感交流的过程,因此课堂上的人际关系只有得到充分互动,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学生的课外活动比如文体活动、才艺展示、日常的学习生活均与人际交往息息相关。再加上中职生一般均住校,宿友之间的和谐相处是他们共同面临的人际交往最具体的问题。只有处理好与老师、同学及亲友等之间的人际关系,才能愉快地度过中职阶段,健康地成长。因而,人际交往是中职生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内容。为了使学生能从容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加强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促进中职生的社会化和自我认识。交往能力是当今时代人才必备的重要素质。中职生应当充分利用学校这个小社会,锻炼自己为人处世的能力,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和形象,逐步实现个体的社会化。良好的人际交往能促进中职生的社会化进程和自我认识的深入,有助于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
第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与完善。一个人的个性受先天和后天的因素影响,中职生所处的年龄段是人的个性定型的关键时期,发展融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培养乐观、开朗、积极主动的个性,为学生个性的发展与完善创造条件。
第三,有利于身心健康。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需要有思想感情上的交流,友情、爱情和亲情是人一生的渴求,一个人的喜、怒、哀、乐只有与人共享,才能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健康的心理是健康素质的重要内容,也是中职生成才不可或缺的条件。中职生处于青春期,对友情、爱情的感情需求异常强烈,在与人的交往过程中,他们可以从他人对自己的反映、态度和评价中发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从而不断反省自己的行为以实现自我完善。和谐的人际交往有利于中职生身心健康成长,为迈向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第四,促进信息沟通。交往可以直接实现信息沟通,促进信息交流和共享。当代中职生学习、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良好的人际交往可以拓宽他们的信息来源渠道,以免因“孤陋寡闻”而贻误良机。
可见,发展人际交往能力有利于中职生增加信息沟通途径,更加全面地认识自己,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完善自己的人格,使自己的身心健康发展,为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二、阻碍培养中职生人际交际能力的不利因素
由于社会和文化背景及教育等原因,当前我们面临一些阻碍培养中职生合作精神的不利因素。
第一,人口政策和家庭因素。国家的人口政策和每个家庭不同的具体情况对青少年的个人素质具有巨大影响。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生育政策,现在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比过去的多子女家庭的孩子少了很多与同龄人玩耍、交往的机会,加之父母长辈都视其为掌上明珠,易使其养成好吃懒做、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习气,造成有些学生不愿和他人交往,自我封闭。由于平时对家人的过分依赖,有些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弱,不少学生胆小、懦弱、任性等。而且,“晚婚晚育”、现代生活的快节奏等因素,也使得两代人之间有较大隔阂,“代沟”较大,有些学生因此形成了自卑、孤僻的性格。
第二,居住环境与治安状况因素。人居环境和周围的治安状况对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影响深远。过去居住在大杂院里的孩子虽然玩具不多,可是有许多小伙伴在一起玩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城镇及其附近的居民已经陆续入住单门独院的单元房。由于各方面因素,各家各户很少往来,这对青少年的人际关系发展极为不利。中职学校的生源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城镇,来自农村的一些学生也因为父母进城谋生而入住公寓楼房,他们的居住条件对扩大人际交往有阻碍作用。
第三,传统文化因素。我国的传统文化里贯穿着礼贤、谦让的思想精髓,可是传统思想中也有过分压抑人的个性的因素,受其影响,一些国人身上出现了某些病态的人格。如“人怕出名猪怕壮”就反映了中国人处世的中庸哲学和病态的竞争心理。中职生自幼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其或多或少受到某些不良传统思想的影响,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某些欠缺。
第四,教育因素。传统学校课堂教育往往限制学生的言行和思想,扼杀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交往、实践和情感活动,把生命活动禁锢为认知活动,为此影响了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意识、态度和技能。实际上,学校可以通过课堂教育、课外活动、教师的言传身教等来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三、培养中职生人际交往能力的策略
由上可见,由于现实生活中存在诸多障碍,要提高中职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是比较困难的。中职学校应采取适当的措施,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一)调整教育目标。当前,中职学校一般强调发展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有所忽视。在这方面,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走在前列。如美国把教育目标从“3R”(read,write,arith-metic)提升为“4R”(增加了“relation-ship”),有的学校以“4C”(calculation计算、citizenship公民精神、communicaton沟通、co-operation合作)作为教育目标;新加坡实施的“五育”(德、智、体、美、群)等彰显其对学生社交及合作能力的重视。反观我国的教育方针,学校在团队精神的培养方面有所缺失。因此,中职学校有必要对现有的教育目标进行适当的调整,把培养人际交往能力纳入其中,以便造就顺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如果从政策层面重视人际交往能力,中职学校应把培养中职生具有健全人格作为重要的教育教学任务,从而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改变教学模式。人际交往是一种最基本的课堂教学活动,交往性是课堂教学的本质属性。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当转变教学理念,变过去的“一言堂”为“众言堂”,实施“任务驱动”、“行动导向”教学法以达到“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目标,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合作,从而培养中职生人际交往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使他们逐步具备自信而不自傲、谦虚而不自卑、有独立见解而又相互尊重、言谈举止优雅得体等素质。
(三)正确对待竞争与合作。竞争与合作是对立统一的,是现代社会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正确理解和处理两者的关系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为此,中职学校应引导学生扩大眼界,教育他们采取积极的方法,通过扬长避短或改革创新等手段来增强自身的实力,从而使自己处于竞争优势。
(四)建立“三方联动”的育人网络。随着科学技术的更新、现代交通工具和通信网络的发展,中职生的交际范围不再局限于寝室、班级和学校,而是扩展到社会甚至网上的虚拟世界,因此,为了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我们应建立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联动”的育人网络,共同培养中职生健康人格。中职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教师是其接触最多的教育者。为此,教师应当爱岗敬业,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拥有健康阳光的心态,了解青少年的心理,明白学生只有“亲其师”,才会“信其道”,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以此为基础在言传身教中展现自己的才识和人格魅力,因为师长的以身垂范将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但是,鉴于学生交际活动范围的宽度和广度,发展中职生的社交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应当努力争取家庭、社区、政府、企业等社会各方的配合和支持,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联动”的教育网络,为提高学生交际能力创造优良的条件和环境。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集体活动是增进学生相互了解、丰富校园生活内容、铸造健康人格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学生交际能力的积极措施。相对而言,中职学校无升学压力,有较充裕的时间安排课外活动。对此,学校可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如郊游、知识讲座、社团活动、晚会、插花比赛、手工制作比赛、礼仪比赛、诗文朗诵比赛、“三人四足”比赛等,不仅充实了学生的校园生活,也可以使他们在活动中展示自我,增强自信心。同时,中职生通过在活动中与他人分工合作、共享收获,可以从中体会到团队精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
(六)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要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一般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平等共处原则。与人交往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平等待人才会出现和谐和长久的人际关系。二是真诚守信原则。只有以诚相待,表里如一,才能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三是互利互助原则。交往双方要考虑到彼此的共同利益和心理需要,一方需要援助时,另一方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四是宽容互让原则。出现分歧或矛盾时,要宽大为怀才能“化干戈为玉帛”。五是互相尊重原则。只有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双方的友谊才会长盛不衰。中职生青春年少,在交往的对象、方式和原则上需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帮助,使他们明辨是非,进而顺利走过花季年龄。
(七)建立心理档案,开设相关的课程。心理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础,是德育的组成部分,我们应当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思想品德教育的始终。具体而言,中职学校应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以便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动态;设立“宣泄小屋”让学生的心理障碍得到适度释放;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开设公关礼仪及形体礼仪等相关课程,帮助学生完善自己的个人修养,提高交际水平。
(八)开通心理咨询电话和网站,设立心理健康咨询机构。信息化时代,中职学校可以利用现代化的通信工具开通心理咨询电话和心理健康网站,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的心理。另外,可在校园里设立心理咨询室,及时解答和诊治学生在交往中遇到的疑惑和问题。通过上述办法,心理辅导教师对存有“心结”、患有心理疾病的人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端正心态,增强交际能力。
如何培养中职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篇7
一、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开端
英语学习的主要环节是课前预习, 认真听课、课后复习、完成作业, 归纳整理, 这几个环节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预习是一个学习周期的开端, 通过预习初步理解教材内容;听课是学习过程的关键, 知识的重点、难点及正确思路都在这一环节解决;复习是对知识的消化和记忆, 是对听课的反馈;作业是对知识的运用和进一步掌握, 以达到举一反三, 技能熟练;归纳梳理是进一步系统的复习, 以便构成知识体系。预习解决了新学内容的部分问题, 听课时就能抓住重点, 明确目标, 学习主动;预习时思考过的问题可成为听课的钥匙和线索, 有助于打开自己的思路和解开教师思路;有了预习基础, 听课的质量高, 课后复习、作业的速度快, 便有时间进行新一周期学习的预习, 自主学习能力无形中也得到了培养, 进而也抓住了其他环节, 使他们掌握整个学习过程的规律。
教师怎样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预习习惯?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 我认为:首先, 预习时要引导学生注重理解课文的整体意思, 而不是孤立的几个单词, 要注重课文情境, 让学生置于情景之中去理解课文。其次, 抓住对关键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 而不是机械的死记硬背。再次, 预习要提倡学生注重发现问题, 而不是不动手脑只动口的读书, 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势必为自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指导学生课上自学, 培养自学能力
在学生课前预习的基础上, 教师在课堂上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课堂学习的目标和要解决的问题, 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 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试着练习、查阅资料、思考探究或集体套题。教师巡视、倾听、个别指导、调查自学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收集的信息适当调节教学进度、方法。教师的教授以学生自学后的知识水平为起点, 学生在积极主动自学后, 对馨内容的理解能力有了较大提高, 教师的教授以学生自学后的知识水平为起点, 学生在积极主动自学后, 对新内容的理解能力有了较大提高, 教师把学生自学解决不了的疑难, 作为精讲的重点。这样, 不但目标明确集中, 把宝贵的时间用在刀刃上, 讲在关键处, 而且还能促进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心理的了解, 并站在学生的位置上考虑问题。对于自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 教师要分清主次, 概括归类, 分析原因, 根据问题的性质进行疏导启发、补缺纠偏、巩固强化, 教师重在讲清道理, 揭示规律, 讲在关键处, 把75%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语言实践和创造性的使用语言的活动, 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学习的主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扬民主, 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感到自己真正是学习的主人, 因而心情舒畅, 求知欲旺盛, 思维活跃。
三、培养学生兴趣, 在兴趣中走进“自主”
新课标要求学生必须以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为目标, 以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为主线架构课程体系, 创设鲜活的教学情景, 必须在学习、实践中自我完善, 落实“做中学”的人本教育思想, 这也是一个自我进展的过程。因此教师领会“自主学习”的含义, 培养学生的观察, 记忆, 思维, 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 就要给学生创造这样一个英语环境, 使学生每天看到英语, 读到英语, 从而激发学生英语的热情和兴趣, 为他们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发挥学生主导作用, 让学生参与教学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就必须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 让学生自主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自主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 使学生的各种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不是配角, 而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为此, 除了正常授课之外我们增设课前5分钟的“Let’s speak English”及课后的轻轻松松背单词两部分。前者是学生一小组的形式利用已学过的知识, 自编, 自导, 自演一些新有趣的英文小品。表演结束后, 由各小组小组长打分。“Let’s speak”是展示学生自己英语成果的良好机会, 学生表现欲强, 好奇心亦强。为了表达最佳效果, 不少组提前一周就开始收集材料, 准备道具, 熟练“台词”, 这样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 同时也是使他们尝到了运用英语进行活动的甜头, 很自然的把语言知识转化为知识技能, 使这种知识转化为能力。而后者则是根据学生思维敏捷, 反应迅速的特点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采用“单词过关小旗手”、“单词沙龙”、“填词游戏”、“TPR活动”等反复循环式地帮助学生记忆单词, 以此过大词汇量。
培养中职生文本语言的感知能力 篇8
一、增强语言意识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文字语言的训练, 我以为最重要的是语感训练, 就是对语文的敏锐感觉。”吕叔湘先生也说过:“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要落实这一目标, 首先, 在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 要有强烈的语言意识。尤其教师在教学引导上, 要实现语文教学重心的转变:由注重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 转变到对语言材料的感受领悟;由注重静态的语言分析, 转变到注重动态的语言学习;由单纯重视语言表达, 转变到同时重视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这些转变是加强语感教学的具体体现。而要落实这些转变, 教师要特别注意学生对语言材料的兴趣点和瞬间疑点的捕捉, 哪怕是学生随口说出的简单的错误。如教学《将进酒》, 一位同学评价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时, 认为李白整天游山玩水, 醉生梦死。我立即让同学查找资料, 了解李白的生平事迹, 再下结论。在学习史铁生的《合欢树》时, 有的学生把“母亲惊惶了好几个月, 昼夜守着我, 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呢?我还直留神呀!’中的“惊惶”说成“惊慌”, 我当即让学生比较两者的不同, 并结合《药》中华老栓慌忙摸出洋钱的描写, 思考文中人物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不同的思想感情。在一次长途行车的过程中, 一位旅客突然对司机说:“师傅, 我上车前喝了不少的水, 请照顾照顾。”一车子的人莞尔而笑, 司机也当即将车子停靠路旁。为什么这位旅客的一句话, 会起到这样的效果呢?让学生讨论一下, 学生很快就会明白含蓄的语言表达的意义。这来自生活的体验, 教师课堂上进行随机性的引导迁移, 必然能起到对语言领悟重心转移的作用, 教师在揣摩中要尊重并信任学生, 让他们主动参与, 促进其语言意识的自然萌发。
二、引导入境探胜
入境探胜就是进入语言情境, 探索形成这种情境的语言因素。“语言有温度, 字词知冷暖”, 这就需要注意语境参照。只有入境, 学生才能如闻其声, 如见其人, 激发兴趣, 从而自觉地揣摩。这一过程可以分四步尝试:
1. 揣疑入题, 就是带着疑问去思考文章标题。
阅读文章首先要在标题上设疑, 让学生探寻作者的用意。如在教《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时, 我在开头就提出问题:自信力是什么?本文中国人的自信力又指什么?它们之间有无联系?在教读《好雪片片》时, 则提出:引文“好雪片片, 不落别处”的出处及其原始含义是什么?作者写流浪老人, 为什么描写其外表如何污秽?写第一次买奖券和流浪老人为“我”扣纽扣的事, 表现了流浪老人怎样的心灵?利用设疑一开头就把学生带入语言蕴含的情境中, 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2. 揣摩关键语句, 就是琢磨语段或全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阅读老舍《我的母亲》中三姐出嫁一段时, 紧扣“挣扎”、“咬”、“扶”、“看”几个词, 让学生设想情境, 揣摩母亲对三姐出嫁依依不舍, 但又不能耽误女儿青春的心理, 就能从平淡的语言中体会出母亲对三姐深深的爱。
3. 咀嚼句段的关系, 即咀嚼“句与句”、“句与段”、“段与段”的关系。
在教《最后一课》时, 引导学生联系小弗郎士开头上学时的“怕”、进教室时的“慌”及老师宣布上课时的“难受”等语句, 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 充分给学生设置好小弗郎士当时产生此种心理的环境, 引导学生从句段的关联上去反复揣摩, 正确理解其思想的变化, 从而揣摩出作者的思路。
4. 玩味开头结尾, 就是对文章的开头、结尾的关系再三品味。
《故乡的榕树》一文的开头、结尾看似平淡却意味深长, 可让学生品味作者回忆的方式, 想象游子离家的情景, 进而深刻理解作者的一片故园心。引导学生由标题到关键词句, 由句段关系到开头结尾进入语言的情境, 探索语言表现力的成因, 能使学生对揣摩文章的美感到有章可循, 也能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文章的魅力所在, 感受到语文学科的魅力。教授《情人节的玫瑰绽开在教室里》时, 把教室与红玫瑰、情人节与师生这些很难关联的人、时、物交织在一起, 让学生展开联想。冬季联系《济南的冬天》, 夏季联系《夏天也是好天气》等, 让学生在揣摩中理解文章的寓意。
三、传授感知方法
1.“删”与“改”。
“删”就是把某个语句或段落删掉, “改”就改换某个词句或标点, 从中领会语言的表达效果。《窗前的树》中叠词的运用恰到好处, 如“满满的一树雪白, 袅袅低垂, 如瀑布倾泻四溅”。把“满满”、“袅袅”删去, 状物就不够生动, 抒情也不会细致入微。也可用改换法来揣摩, 如《像山那样思考》中“正因为如此, 我们才有了尘暴, 河水把未来冲刷到大海里去”, 如果把“冲刷”改成“冲洗”就不能暗寓水土流失。因为“冲刷”是指一面用水冲, 一面刷去附着的东西;“冲洗”是指用水冲, 使附着的东西去掉。这样一对比, 意思和用意就明了了。
2.“比”和“联”。
就是比较和联想, 通过比较、联想更深刻地理解语言内涵。如教学《中国石拱桥》, 可以指导学生通过阅读, 结合文中的“卧虹”、“飞桥”和“长虹卧波”等词语, 对比《阿房宫赋》中“长虹卧波, 未云何龙?复道行空, 不霁何虹?”的句子, 体会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 长虹饮涧”的寓意, 让学生想象课文介绍的如虹一样弧形的石拱桥的桥洞造型。在读《麦琪的礼物》时, 再读一篇《新年的礼物》, 让学生深刻体会两文中主人公不同的感受, 体会作者的匠心独运, 《麦琪的礼物》中主人公两口子可以说是贫穷得让人心酸, 但恩爱得让人嫉妒, 而《新年的礼物》中主人公两口子可以说富得流油, 但貌合神离, 同床异梦。通过比较, 学生就不难明白为什么课文题目叫《麦琪的礼物》了。
3.“诵”与“品”。
就是朗读背诵, 咀嚼品味。汉语注重对语言的直观感受, 加强朗读, 正是直接对言语作出敏锐感受, 是直接体味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学《我的母亲》, 让学生揣摩“我”对母亲依恋与思念的挚爱之情时, 可指导他们把抒发对母亲情感的语段结合起来朗读, 如“每逢接到家信, 我总不敢马上拆看, 我怕, 怕, 怕, 怕有那不祥的消息”。连用四个“怕”字, 表达内心的恐惧, 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母亲的挚爱之情。最后一段, 则让学生默读思考“可是慈母不会在候盼我了, 她已经入了土了!”蕴含的深意, 作者满怀感情, 宣泄了内心深处那一份再也无法回报母爱的愧疚之情。在默读中品味作者的用笔, 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四、关注语言形式
夏丏尊先生很早就提出, 语文学习的着眼点应是形式, 而且应该是一个个的词句以及整篇的文字所体现的语法、句法、章法等“共同的法则”和“共同的样式”, 而课文无非是说明这些“共同的法则”和“共同的样式”的“例子”。语言形式教学应聚焦在“怎么说、怎么写”, 而非“说什么、写什么”。一定的语言内容生成于一定的语言形式, 一定的语言形式实现一定的语言内容, 即“说什么”自然生成于“怎么说”中。
例如《慈母情深》中“母亲说完, 立刻又坐下去, 立刻又弯曲了背, 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 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连续用了四个“立刻……”, 而不换成“马上……赶紧……迅速……立刻”, 这看似贫乏的用词背后, 会不会隐含着什么深意呢?对这样一种“特殊结构”, 教师需要利用语言形式背后的空白, 引导学生生发想象, 力求“语言形式”的丰富内涵。再如《木兰辞》的开头“唧唧复唧唧, 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 惟闻女叹息。”读者通过“齐齿呼”字 (唧、织、息) 的反复吟咏, 便不难感受到木兰停机叹息时的忧郁和愁闷。
文体有别, 语言的形式也千姿百态, 或整饬端严, 或抑扬起伏, 或回环反复, 各具美感。由“言”而知“意”, 语文教学只有顺着“语言形式”这条路, 才能真正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
参考文献
培养中职生基本职业能力的方法 篇9
关键词:职业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
现阶段,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如火如荼, 中职生的素质教育和综合能力也逐渐得到社会的关注。近年来, 中职生就业率逐渐升高, 然而中职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流失率大、适应能力差、综合能力欠佳等情况也屡见不鲜。从培养目标和方式来看, 在校期间如何培养学生的从业能力, 使中职生毕业后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值得我们职业教育工作者关注和深思。本文旨在研究基本职业能力即从业能力。
基本职业能力, 是劳动者从事某项职业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包括与具体职业密切相关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一专业能力
基本职业能力中的专业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技能及与其对应的知识。包括单项的和综合的技能与知识。如中职学校开设的市场营销专业, 其专业能力培养则指的是商品买卖、商品促销等;它是劳动者胜任职业工作、赖以生存的核心本领, 是基本的生存能力。
针对专业能力的培养,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优化培养目标, 合理设置专业课程
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大多以培养技能型、应用型的专门人才为主, 重视基础操作和服务。更加合理地设置专业课程, 直接关系到所培养的学生毕业后能否具备直接上岗的能力, 是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因此应从职业、岗位的分析着手, 以专业能力的培养为导向, 把社会对于毕业生的需求、反馈的情况作为依据, 开发系统的、层次分明的多元化课程体系。
2. 鼓励教师到企业实践, 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双师型”教师是实现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所在, 是职业学校实现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基础。现阶段, 学校不能仅局限于提高“双师型”教师在专业课教师中的比例, 更重要的是真正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实践能力。这就需要学校提供给教师更多企业实践的机会, 应做到:一方面要营造“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的工作环境, 另一方面应加强与企业建立多方联系, 增强“双师型”教师的实践能力。鼓励教师进行更多的企业实践, 参加技能训练, 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
3. 创新实践教学, 改变传统授课方式
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形式的一个显著特点, 是培养和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有效途径和重要环节。在教学上, 应尽可能结合岗位工作的过程与要求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 努力为学生创设职业情境, 以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 要注意从理论向实践倾斜, 加强学生实操能力的培养。
二方法能力
基本职业能力中的方法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 包括制定工作计划的步骤、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独立学习的能力, 是基本的发展能力。
“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针对方法能力的培养, 可以结合课堂教学进行。中职课堂应该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路, 改变传统教育中“非错即对”教学法, 给学生创造积极思维的条件, 对学生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给予方法上的指导。教师要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 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指导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能力、习惯以及对所选择工作的适应状况及满意程度, 重点加强对一些特殊群体的指导。
三社会能力
基本职业能力中的社会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能力, 包括人际交往、公共关系、职业道德, 是基本的素质要求。对于社会能力的培养, 可以从改进德育课、培养学生良好行为规范等方式进行。
1. 改进德育课教学方法和手段
把知识传授与行为养成结合起来, 切忌讲空泛的大道理, 进行空洞的说教, 而是要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 注重实际教育效果, 克服形式主义, 使德育课由“虚”变“实”, 由“软”变“硬”, 做到知行统一。
2. 加强学生日常管理, 开展行为养成教育
中职生社会能力的提升, 行为习惯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加强校园的日常行为管理, 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工作等行为习惯。这里重点强调班主任的工作, 要求班主任在管理班集体的过程中要扮演不同角色,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严父慈母。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个人自身成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管理, 而是主动参与到自我约束、自我管理之中。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营造和谐校风
良好的校风、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对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人文素质、心理素质等综合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把学校组织和学生自发组织的各种活动都作为培养学生素质的大课堂, 把各类文体活动、竞赛、社团等纳入统一规划, 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提升学生沟通交往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提高中职生汉语听力能力的探究 篇10
但是目前的语文教学中,听话能力的训练往往是被遗忘的角落,并未对听话活动设置特定的训练目标、内容,学生一般比较青睐于阅读和写作。人们大多误以为听话能力不需要进行专门的训练和培养,认为人一出生就开始听话,只要没有生理缺陷,只要没有智力障碍,就具有听话的能力,似乎没有专门训练听话能力的必要 ;再说,语文考试里也一般没有听力测试,即使偶尔有那么一段听的内容,分值又不高,无碍大局 ;如果要进行这方面的训练,那就是既浪费时间,又徒劳无用。
我们《中职生语文素质达标及测评研究》课题组曾召开过师生座谈会,就当前的教学现状做相关的调查,通过调查发现,由于教师并未有意识的、专门的为他们进行听话训练,及时学生每堂课都一直在“听”,但是中职学生甚至大学生的听力普遍很差,不能达到较好的听课效果。上课不能根据教师的语音、语调进行语言辨析,不能及时抓住教师讲话的要点,听课效率直线下降。那么,造成中职生这种现状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接下来我们进行详细分析。
1影响中职生听话能力的因素
1.1语文教育体制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是一种升学教育,评判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和效果的唯一工具就是一份白纸黑字的试卷。中考语文命题至今少有语文听力的直接测试,基本上是读和写,厦门虽曾有几年在中考中举行过语文的听力测试,但也好景不长,不知什么原因就无疾而终了。在这种大背景下语文教师受考试命题的影响,只能跟着感觉走,“听”本身根本就没有独立的教学地位,逐渐“听”也只是为阅读和写作服务的,就慢慢忽略了“听”的重要性,完整意义上的语文听力教学完全被忽视,不进行任何与“听”有关的测试。这并非仅是教师个人能力所致,而是关乎于命题导向与教育体质。
1.2教师教育观念落后问题
读书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种传统教育观点的影响下成为一把万能钥匙。很多教师认为,文字理解上没有障碍,听力的主要作用是听清、听懂,必须借助老师的讲解和辅导书的阅读,对课文进行深入地理解,无需展开专门听力训练。所以,他们对学生听力的培养长时间都处于一种浅薄的认识当中,忽略了对学生语文听力的培养。
1.3学生的不良习惯及心理因素
准确合理反馈接收、理解的语言信号是听力训练的主要内容,也就是说通过反馈的正确与否来检验学生是否真正听懂。智力因素,以及各种非智力因素等都是影响学生听力反馈的重要因素。其中,非智力因素中的重要一点就是不良听话习惯的影响,良好的听的习惯是学生不断提高其听力水平的重要保障措施。
学生不良的听话习惯包括以下几点 :
1. 急于求成。这些学生往往在听的时候,不把材料听完整,就急着作答,而当有多个问题时,前面一两个问题正确率就比较高,而后面的问题就只能靠蒙的了。
2. 不肯作为。很多学生在听力训练时不知用手中的笔简要的勾画摘录其中较为复杂的听力材料,仅仅是闭着眼睛听,在进行听力反馈的过程中,大脑里一片空白,茫茫一片,不能记住任何的知识点,这样的反馈必然存在着失误。
3.全盘吸收
在听的过程中,部分学生总是死死抓住每一个词及语句,唯恐漏掉一点信息。这些学生不能抓住重点,而是同样重视每一个词,结果是事倍功半。事实上人脑想完完全全地记住所有信息是不可能的,它对外界信息的记忆是有限度的,这样反而不能实现重要信息的记忆、理解和反馈,影响其记忆听力材料中的主要内容。
4. 过度焦虑
部分学生在听力训练开始之前,就会产生一种反抗心理,并出现紧张焦虑的情绪,从而为语言信息的接收形成阻碍。
1.4学生基础知识影响听力水平
是否能够掌握牢固的语言基础知识是决定听力水平的重要因素。通常是因为学生的基础较为薄弱造成了他们听力较差。具体表现在以下三点 :
1. 语音语调错误。语音语调贯穿于整个语文学习的始末,它是学生展开语文学习的基础,学生听的能力直接受到语音语调错误影响。
2. 词汇量不多,识字量较少。若听者只有很少的识字量储备,在听到生字生词时往往会把精力集中在搜索、回忆生字生词上,中断听的思路,无暇顾及后面的内容,结果不能正确理解整个句子、语段或篇章。
3. 语感较弱。中职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不喜欢阅读的,阅读量之少,让人感叹,甚至有些人基本不看书,一看到书就头疼的,也不是一个两个。因此,他们对语言的感知程度极弱。
1.5语文教材与听力教学需要不符
我国的语文读写教材发展经历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已经具备具备了较为完善的体系,到现在为止,据笔者了解,许长庵主编的《初中语文听力知识与训练》是目前唯一一本听力训练教材,但是,听力训练作为一项独立的教育内容,需要完备的多样的教育素材。中职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普通话水平达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颁布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试行)》相应等级的要求。口语交际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学会介绍、交谈、复述、演讲、即席发言、应聘等口语交际的方法和技能。听话时做到能理解对方说话的主要内容,耐心专注,了解对方观点和意图 ;说话时表达清楚、连贯、得体,有礼貌,能够根据学习、生活和职业工作的目的和情景流畅的表达与交流。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却是无本可依、无轨可循,教师所使用的教材中没有相配套的专门的听力材料,而必要的教材是听力教学正常开展的条件之一,简单的手段容易使教师淡化听力教育的积极性,难以达到听力训练的最佳效果,因此,造成受教育者无努力目标、无检测标准,对听力教学产生惰性。
这些问题都不同程度的制约了人才培养的全面性,使听力教学处于举步维艰的处境,阻碍了素质教育的推广和深入。
2提高中职生听话能力的策略
首先,拨正语文命题导向,树立正确教学观念。
长期以来,语文命题中都是仅仅包含读写内容,而不涉及听说,这使语文能力的实际构成与考试的检测目的之间形成一种不和谐关系。考试作为检测一个人的全部语文能力的重要标准,听说读写作为构成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语文试题之中应该增加听和说的检测部分。因此,我们在语文测试试题题库中增加了听力题的基础上,展开《中职生语文素质达标与测评研究》的课题研究,以期使我校的语文教师真正在教学实践中重视起“听”的教学训练来,对今后的语文教学中起到导向的作用。
其次,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提高学生听话能力。
1. 保持良好心态。在听音过程中,不需要紧张,只要集中注意力。遇到不容易听清的语句,不可停顿慢慢想,切忌慌张,可专心听后面的内容,对其置之不理,始终保持冷静、平和的心态,避免由于某个单词或语句影响对整个语段的理解。
2. 要把材料听完整,不要急于求成。
3. 适当记录。在听的过程中,用手中的笔勾画摘录听力内容很关键。如 :为减少记忆的负担,加深对听力材料的印象,可以通过简单的标记、符号等对名字、数字、时间等进行记录。
4. 带着问题听。抓住一切机会在听每段对话、独白前浏览试题,以有的放矢地取舍信息,明确听的目标,提高听力反馈的水平,提高准确性。
第三,排除学生心理障碍,激发学生听力兴趣。在练习过程中应首先克服消极的心理因素。对此,我们可以做一些听前准备活动,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消除学生因焦虑和紧张而产生的心理障碍。鼓励学生大胆与人交际,让学生在富有个性、思维活跃的口语交际中激发听的兴趣。
第四.夯实学生语言基础,提高听话能力语言学习的基础是语音、词汇,它们同时也是语言的基本要素。因此,在教学中,学生应在了解汉语拼音的拼写规则的基础上,尽可能准确的读出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提高学生的辨音能力。为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语感,扩大学生的识字量和词汇量。在听力训练中,学生不容易读懂文章的主要原因就是其中包含了众多的生字生词。尽管听懂了全部内容,也不一定能够很快的将整个句子的意思完全了解。因此,需要学生增加阅读量,增加识字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第五,训练时要耐心,要循序渐进。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的精彩纷呈,使得中职生们的心态都比较浮躁,因此要使他们能“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需要我们教师耐心教育引导。
培养中职生写作能力的重要意义 篇11
关键字:写作兴趣 进取心 自主写作
正在接受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中职生学生,正处于青年初期,身心发展最迅速、最旺盛,是各年龄发展阶段的最佳时期。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中职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难点。作文教学难就难在,作为写作主体的中职生来说,他们缺乏写作兴趣,尽管教师投入了大量的心血和时间,但是指导学生的学习效果还是不理想。所以培养中职生的写作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中职生学习的特点:
1.基础太薄弱。现在随着高考的逐步推进,考上大学不再是难事,成绩稍微好一点的孩子,宁愿进高中,也不会来到中职学校读书,所以中职学校招收的学生文化基础很差。
2.缺乏学习兴趣。正由于基础差,所以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他们渐渐地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变得很难。
3.目标不明确,没有进取心。 进入校门,不是为了学习,或者进入校门不知道自己怎么该学习,这个心态在中职学生中普遍存在,而且他们中间有部分人有没有任何学习目标,就更别说什么进取心了。
4.学习的自制力差。虽然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很少有学生真正去完成,很少做到专心致志,学习效率低下,自然导致学习成绩不佳,除非老师不断督促和做思想工作,才能坚持。
5.学习无压力不努力。现在的中职学生多数没有学习的压力,将来就业获得收入在这些学生看来和自己现在读书似乎没有什么联系,更加就没有什么动力了,因此,不努力的中职学生占了很大一部分。
二.培养中职生的写作能力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首先,要鼓励学生写自己亲身经历的喜欢写的内容。教师要紧紧围绕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引导他们珍惜感受生活的过程,把看到的、想到的可以记录下来。其次,要激发学生写作的成就动机。学生希望从自己的行动中品尝到成功的快乐,只有获得这种快乐才能激励他们产生自信,使他们在快乐中不断激发新的创作动机,进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因此,在作文教学当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激发学生写作的成就动力。
2、丰富学生的写作积累。
首先,教会学生从生活中积累素材。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任何想象的翅膀都离不开生活的躯体,学生的写作经验和写作灵感都离不开生活的源泉。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要想写出好文章,就必须深入生活,重视观察,积累素材。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学会观察,读好生活这本书,这样才能不断积累新鲜活泼的素材。从生活中积累素材,教师要让学生每天记录所见所闻所感,这样不但锻炼了文字表达能力,而且培养了热爱生活、细心观察的良好习惯。其次,指导学生多看适合他们阅读的各种书籍。阅读和写作是语文学习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阅读的内容不作限制,越广泛越好,从而就拥有了大量的素材。最后,指导学生巧用素材。写作就像建高楼大厦,光准备好大量的建筑材料放在那里,没有请设计师设计图纸,或者有了图纸又没有工匠,高楼大厦也是不能建起来的。写作时,学生在备有充足的素材后,教师要指导学生筛选、巧用这些素材,这样方能写出好文章来。
3、拓展中职学生自主写作的空间
培养中职生的写作能力,除了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要有丰富的写作素材,会用素材,还必须拓展学生自主写作的空间。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学生可以自由发挥、有创意表达。众多的条条框框犹如给学生戴上了镣铐,学生的思想要飞跃却处处受限制,很难写出富有个性色彩的文章来。写作是学生的个性行为,学生写作的过程,既是个性发展的过程,也是提高自己创新表达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个性思维,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让他们的梦想驰骋,让他们在想象的天地里发掘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这样才能写出感情真挚,文质兼美的文章来。
三.提高写作能力,谱写中职生美好未来
写作是人类生活的重要内容,是人类创造性表达自我的思考、探索问题的有力武器,是人类相互沟通、融合生存的重要方式,是创造人性美丽的基本手段。生活中离不了写作,人类的文化和人类的文明都融进了写作的特别功劳,人类的文化精神和文明创造都体现了写作的无穷魅力。所以中职生必须具备较高的写作能力,才能从容应对日常工作生活中的诸多问题。
中职生数学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 篇12
首先, 中职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数学语言和生活语言的转换能力。生活语言即日常生活中所用语言, 这是学生熟悉的, 用它来表达的事物, 学生感到亲切, 也容易理解。比如在集合一讲中, 数学语言表述不等式的解集为{x∈R|3x-2>0}, 如果用生活语言表述则为不等式3x-2>0的解集, 显然要比数学符号表述的形式容易理解和接受。而掌握和熟练应用数学语言表述也是中职生数学教学的必要要求。所以, 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 对于课本上的概念和定理要求学生能用生活语言叙述, 即用自己的话叙述概念和定理。对于遇到的数学实际应用题, 则需要学生将其转化为数学问题, 从而选择合适的数学方法解决问题。一开始教师要在讲课的过程中, 自己先给学生示范, 概念和定理表述成生活语言时, 关键的字词一定要准确, 重点语句一定不能错。同时在课堂上多提问, 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 教师要纠正学生错误和不准确的语言, 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后, 要求学生互相表述, 帮助纠正。在这样的过程中, 学生可以在提高自己的表述能力的同时, 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中职生的数学语言应用能力也会得到不断提高, 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可以比较容易地转化成数学问题来解决。
其次, 中职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理解和应用数学符号语言的能力。数学符号语言是数学语言的重要表述形式之一, 数学符号书写简单, 表示方便, 可以节约时间和节省空间。数学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符号化的过程, 学习越深入, 符号的应用越广泛越重要。因此, 在中职数学的教学中, 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符号的能力。教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 要对新学的数学符号进行详细讲解、分析、举例, 使学生能透过符号把握问题的实质。比如三角函数一章, 公式的变形比较多, 如果学生只是死记硬背公式而不能把握住公式的本质特征, 必然会导致思维受限, 不能灵活理解公式的变形。同时, 教师还要不断激起学生主动应用数学符号语言表述的欲望。例如在《算法》一章, 教师一般先讲用数学自然语言描述“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的算法过程, 虽然算理很简单, 但书写相当烦琐。但是当用循环结构书写时简单明了, 学生自然会选择用数学符号语言。因此, 教师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 要有意识地使用数学符号, 并且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数学符号表达数学思想, 使数学符号语言成为数学学习过程中的首选语言。
再次, 中职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理解数学语言的严谨性, 并逐步培养学生严谨准确地使用数学语言的能力。数学的严谨性不仅包括数学解答过程的完整性、结论的准确性, 而且还包括语言、符号的精确性。体现在数学语言上, 就是要求不能有不恰当、不准确的修辞!这种严谨的叙述是介绍数学概念的最起码的表示方式, 其中每一个关键的字和词都有切实的含义, 须仔细斟酌, 确定关键词句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制约关系。比如异面直线的概念“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叫做异面直线”中的关键词句有:“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教学时要着重说明异面直线是反映直线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的, 不能孤立地说某一条直线是异面直线;要强调“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不是“不在一个平面内”。然后通过举例使学生认识到“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不可欠缺, 从而加深对异面直线的理解。学生刚开始, 对严谨性的理解很可能是模糊的, 在使用时可能不会注意到严谨性的重要性。教师要通过举实际的例子和比较不同, 使学生理解和认识一些重要语言的差别。比如:“不全是”和“全不是”, “存在”和“唯一”。通过反复的比较和应用纠错, 学生会逐渐对这些词语的内涵和范围有所理解, 进而在应用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 使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渐趋严谨, 对数学严谨性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 慢慢会在平时的做题中体现出这种严谨性。
最后, 中职教师要逐渐引导学生将数学语言融入生活, 能顺利表达和解决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中职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合格劳动者, 学生从中职校毕业后会走上不同的工作岗位, 在工作的过程中会遇到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 或是在今后的学习中又要用到较多的数学知识。所以, 学生在中职校学习期间, 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数学语言和平时的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 遇到问题时, 不妨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与思考, 然后试着用数学的语言去描述, 形成一种数学的思维习惯。教师要较多地为学生创造机会和条件, 结合各专业的特点为学生使用数学语言提供场所。比如工艺美术专业的学生可以寻找数学与构图的关系, 并用数学语言描述;烹饪专业的学生可以在采购之前做好预算, 利用数学语言列出费用清单;旅游专业的学生可以设计景区的票价和票房收入;财会专业的学生可以为企业做账……
总之, 中职校教师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 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应用能力, 为中职生的职业发展和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摘要:数学语言是中职生必备的数学能力, 要注重生活语言与数学语言的转换;注重数学符号的教学与应用;理解数学的严谨性并能够严谨准确地应用数学语言, 将数学语言融入生活。
关键词:中职生,数学语言,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张楚廷.数学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中职生“听话”能力】推荐阅读:
听话 说话教学与学生能力的培养10-09
中职生自学能力培养05-12
中职生创新能力培养12-02
中职生学习能力培养11-10
小学词语听话一年级造句08-26
怎样教育不听话的孩子05-13
听话的艺术现代文阅读答案06-25
不听话的女人更受男人喜欢09-28
孩子不听话,为什么不试试这个方法?08-27
中职生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