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消费行为

2024-06-02

中职生消费行为(精选12篇)

中职生消费行为 篇1

中职学校不仅仅要教学生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 获得必要的从业技能, 更要教学生学习正确的价值观念、社会规范和行为方式, 同时养成尊重社会公德、遵守法律法规的良好职业习惯。要对中职生坚持开展职业习惯必要性的教育, 促其全面理解和遵守规范, 本人认为, 具体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挖掘有效载体, 加强对中职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中职生正值青春期, 逆反心理比较强, 对口头的说教容易反感, 因此要使他们的职业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取得好的效果, 需要有学生易于接受的载体。“要实现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这一教育目的, 教育者就要选择一定的教育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即一定的教育形式) 来开展教育活动并通过这些形式与教育对象进行互动”。实践证明, 良好的载体有利于学生职业行为习惯的养成。

1. 以职业生涯设计为载体, 搭建规范教育的平台。

在中职生当中开展职业生涯设计活动的过程, 是把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以及就业观、创业观教育融为一体、分步推进的过程。有利于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更有利于确保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设计要尊重主体个性和发展需求, 把个人对职业前途的追求与小康社会建设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有机地融为一体, 使学生感到亲切、可信、有用, 不但使德育产生“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而且对学生有强大的吸引力。职业生涯设计还能为多种活动搭建平台, 使德育工作能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推进。此外, 学校德育课教师、班主任、文化课和专业课教师, 都能在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过程中进行辅导和点评, 使教师真正成为指点人生的导师。

2. 以班级值周活动为载体, 促进行为规范的养成。

班级值周活动充分体现了自主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特点, 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集体、热爱学校, 有利于增强班级凝聚力和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 而这也是中职生必备的职业素质。在值周期间, 值周班级的每一个学生从礼仪、服饰、语言、举止、校园常规管理、每日总结等方面接受系统的教育和体验, 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此外, 学校应当强化常规管理, 充分利用开学典礼、升旗仪式、班会、校会、工学交替等多种渠道, 努力提高行为规范教育效果。如:每年组织入学新生规范训练, 明确一日常规、学习和生活常规。举行军训, 增强组织纪律性, 锻炼意志和毅力。举办学生干部训练班, 发挥骨干作用, 提高学生的自治自理能力。有计划地安排劳动锻炼, 培养劳动习惯和劳动观念等等。干部训练班, 发挥骨干作用, 提高学生的自治自理能力。有计划地安排劳动锻炼, 培养劳动习惯和劳动观念等等。

二、培养合理服从的习惯, 加强社会适应教育

当今的中国家庭结构是倒金字塔形的, 两位父母、四位老人都围着一个小孩转, 使独生子女养成了个性张扬、自我意识强等特点, 而少有服从的意识, 从家长来说, 也少有服从的教育。因而现在的中职生不同于以往, 动不动就要求“民主”, 强调自我, 而很少顾及他人的利益和感受。

培养中职生合理的服从习惯, 首先, 要培养中职生对企业文化, 企业制度的理解。

1. 学校制度的磨砺。

中职生随着身体的发育成长, 思想上也在开始成熟, 但他们遇到问题更多的是希望自己去解决。因而, 在学校也时常表现为对教师教育方法、教学方法的挑剔, 尤其是非常关注教师是否对自己个体的尊重, 对学校的环境、学校制度也会提出自己的看法。学生提出的意见, 学校当然应该予以认真的考虑, 但是作为学校正确的管理制度, 学校全体教职工都要旗帜鲜明地坚持和维护, 让中职生在校学习期间养成遵守学校的管理制度, 服从学校合理的管理的习惯。

2. 职业情境的锤炼。

随着教育部提出“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 把中职学校定位在培养就业层次上, 为了顺利就业, 中职生除了掌握一定文化课、专业基础理论以外, 还比较强调实训基地的建设, 强调模拟职业情境。模拟职业情境就是模拟企业某个部门的工作过程, 在模拟过程中, 将理论应用于实践, 在模拟过程中去体验工作, 去遵守工作纪律, 服从管理。在不断的工作职业情境实训过程中, 渗透服从习惯的教育, 养成遵守规范的意识。

3. 见习实习的体验。

如果说职业情境的模拟仅是仿真训练, 那么, 到企业见习、实习, 就是实实在在的实践。实习既是强化学生职业技能、提高其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 也是对学生进行劳动观念、职业意识、敬业精神、职业纪律、职业责任感教育和促进职业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途径。中职生在见习、实习伊始, 企业都要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企业制度、岗位纪律和要求的教育, 这些教育渗透着合理服从习惯的养成。学校在见习、实习过程中要实行定点定人跟踪教育, 在见习、实习过程中, 我们常常碰到一种现象, 即学生与管理者的矛盾, 由于企业管理者不同于教师, 他们更多是要员工服从管理, 或者说他们多习惯管理, 而少于教育, 但是中职生由于在校期间接受的是平等的教育, 难以适应这种管理方式, 这时就需要实习指导教师加以引导。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 学生刚开始时会不适应, 缺乏合理的服从, 但随着实习时间的推移, 逐渐就会体会到合理服从是必需的。这种体验是更能达到合理服从习惯的养成。

4. 活动教育的渗透。

中职学校要注意在开展系列主题教育中渗透合理服从的教育, 例如外出参观的组织, 在进行安全教育、纪律教育中就应该渗透合理的服从教育;主题班会的召开, 不同任务的完成, 都需要这种教育, 如学生会或值周生对违反日常规范学生的规劝, 对学生仪容仪表的检查等, 莫不渗透着合理服从的教育。

中职生消费行为 篇2

亲爱的同学:

你好,为了了解当代中职学生的消费心理,倡导当代中职生的健康消费,我们这次在学校开展了“关于当代中职生消费结构”的调查活动,此次调查是不记名的,希望各位同学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能提供给我们宝贵的信息。谢谢你的真诚合作!

1、你每个星期的生活费是从哪来的?

A、父母给的B、假期兼职C、其它

2、你平均每个星期的生活费是多少元?

A、50元以下(含50元)B、50元到100元(不含50元)

C、100元以上(含100元)

3、一般情况下,你每个星期的生活费?

A、有多余的B、差不多花完C、不够花

4、你的消费方式是怎么样的?

A、有计划、有理智的消费,不该花的钱绝不花

B、盲目消费,喜欢什么就买什么

C、能省则省、精打细算

5、你每个星期的主要消费项目是什么?(可多选)

A、伙食B、学习(买书、买学习用品等)

C、手机(充话费、维修手机等)

D、娱乐(包括上网、参加的各种活动经费)

E、其它

6、你对自己的花费有记账吗?

A、所有的花费都有记账B、只对比较大的金额记账

C、偶尔有记D、从不记账

7、如果你的钱不够花的话,你会怎么办?

A、打电话叫父母送钱来或回家去拿B、向同学借

C、花完了就不花

8、如果你有喜欢的东西,你会不会花大量的金钱在这一方面?

A、会B、不会C、要看是什么东西

9、当你在买某样商品的时候,你通常会考虑什么因素?

A、钱够不够B、该商品的实用性

C、该商品是否是名牌D、其它

10、你觉得你的消费给家庭带来压力吗?

A、觉得B、不觉得C、有一点

11、你比较赞同下列那种消费倾向?

A、以经济实惠为主B、追求高质量和大品牌

C、要实惠也要质量D、其它

12、你认为你的理财能力如何?

A、有较强的理财能力,能控制自己的花费B、较差,花钱没计划

C、一般般

13、你对现在的消费状况是否满意?

A、满意B、不满意C、还可以

14、你希望每个星期的生活费是多少?

A、50元以上B、100元以上C、够花就可以

15、你怎样理解“节约”这个词?

A、“节约”是一种美德

B、现在谈“节约”已经过时了

C、在某些方面,可以提倡“节俭”

D、其它

16、你认为此次调查有意义吗?

A、很有意义B、没有意义C、无所谓

中职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篇3

[关键词]中职生;养成教育

现代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法治、德治落实在学校的教育工作中就是“依法治校”、“以德治校”,通过教育的力量培养一代又一代适应社会发展的技术人才。下面本人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职中生大多来自初中学校的“落伍者”、“问题学生”,正因为如此而选择学技术,他们的综合素质不是太高,这使中职学校育人工作的难度增加,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职中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可塑性大,对我们的教育来说又是有利的。

一、从职中学生实际出发,提出明确的行为要求

职中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是项艰苦的、长期的工作,我们应高度重视。从学校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周密的教育计划,确立明确的要求,是我们落实这项工作的重要前提。

新学期开始后,新生从原来的各个学校汇聚到了职中,而对新的学校,好奇心与要重新有一良好的开端的想法交织在一起,他们都想重塑自我形象,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抓住这一时机,结合学校的有关规定,在开学第一周起就组织学生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并详细阐述中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提出每一阶段的奋斗目标,比如争做“行为规范人”“文明礼貌人”等,并说明达到目标的具体条件要求,将要求明确到学生日常行为的每个细节,使他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能按这一要求去做,使他们做有标准,学有样子,有章可循,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奠定了基础。同时每一周评比一次,将一周中无迟到早退现象,遵守纪律好的学生评为“行为规范人”,对模范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同学奖励考核分,没达到要求的指明存在什么问题,并要求改正,在这种监督考核之下,大多同学从开始便养成了勤学、守纪的好习惯。

二、自我教育,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长期的学习和生活中,通过自我磨炼,加强修养而形成的,这就靠我们平时在班级管理中去培养。当然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不可能自始至终地“盯”着学生,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关键还要靠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我们充分发扬民主,让学生自己制定《班级制度》、《卫生制度》、《纪律制度》、《财产管理制度》,让每个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将班级制度触及到学生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每周对照班级制度进行考核评价,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指出,使学生心服口服地改正不足,逐步从细微处形成了良好行为习惯。如班级卫生行为1分,一开始同学们没有这个意识,有时桌凳摆放不整齐,周围环境中有杂物,检查的人及时检查,发现后责令其打扫干净并扣除其分,通过这种方法,一个阶段后同学们养成了一个到校后首先看看桌椅放整齐了没有,地面是否干净,不乱扔杂物,看到杂物,还能主动捡起扔进纸篓,慢慢地好的卫生习惯养成了。

三、指导学生“自省”实现行为矫正

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在良好行为养成过程中,常常会因缺少恒心,而行为反复。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我们平时要求他们要不断进行自我反思,“一日三省吾身”。平时要求学生坚持写日记,记录自己的生活、学习情况,反思自己的言行,利用周会进行讨论,指出班级同学中哪些行为是有良好道德的表现,哪些行为是不道德的行为,并与自己进行对比,在自我反省中发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使学生懂得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来源于自我控制,从而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加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还让学生对不道德行为的危害进行评述,让学生认识到其危害进而及时进行行为矫正,改正不足。记得新生刚进校时,因为大多学生来自农村没有养成在楼上生活的好习惯,在卫生间乱扔垃圾、手洗完之后不关水龙头,结果常常导致卫生间水堵塞,浪费水严重,此时便要利用周会课让学生讨论这样的行为是不是好习惯,让学生认识到这种行为损人又损己,是不好的。通过自省,同学们自觉地纠正了不良行为,从而形成了好的习惯。

四、家校配合,创造良好的行为养成环境

从学生成长规律来看,随着年岁的增长,心理渐趋成熟,他们在学习、生活上对家庭有一定的依赖性,但又希望摆脱成人束缚,独立、自立地学习生活。而有些家长往往不理解孩子们的这种心理变化、需求,只希望孩子学习成绩好,什么也不让他们做,子女“热爱劳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良好行为习惯形成受到限制,到了学校也是不做卫生,对班级事务不闻,桌上乱七八糟。对此,采取开家长会,找家长谈心、电话交流等方式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使家长明白“要成才先做人”的道理,家校配合,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去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五、在专业学习和社会实践中体验、感悟

作为一名职中生,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是形成良好职业道德行为习惯的前提和基础。社会实践是行为养成的根本途径,所以平时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学生刻苦钻研专业知识,结合所开的《职业道德》等课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教育;同时挖掘各学科的德育因素教育学生热爱专业,让学生在专业实习中有意识的进行体验,进而了解职业,了解自我,明确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然后对照自己的不足,加以改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每当我们组织学生外出实习时,总是有意识地让学生看看各行各业的员工是如何遵守单位规章的,并组织学生讨论:我们将来也要走向工作岗位,现在应怎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地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只有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时刻注意加强自身修养,才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生在实践中受到教育,在感悟中受到启发,增强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自觉性。

参考文献:

[1]方祝英,论文《中职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之对策研究》,《中等职业教育》2010年第七期.

[2]黄晓利,《浅析中职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成功教育》2013第十期.

中职生不良行为的剖析 篇4

关键词:心理,良好行为,环境影响,教育对策

1. 家庭环境问题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通常一个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 在我所带的学生中因为家庭原因而导致心灵扭曲的就有近1/4。在通过长期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后, 我将家庭环境问题分为以下三类[1]。

(1) 严厉型家庭环境。我所管理的班级中有一位学生平时十分的调皮, 经常逃课, 曾与其多次沟通未见效果, 随后我采取家庭与学校共同教育方式, 但这名学生得知此情况后, 竟然从寝室收拾东西离校出走。后得知出走的原因为:该学生家庭教育方式为“棍棒式教育”, 从小孩子做错了事情, 父母缺乏与孩子的沟通, 以“不打不成材”的方式作为解决子女问题的唯一方法。以上事情可以看出, 学生在成绩不理想、惹祸后, 总是害怕面对自己的父母, 在心灵上极其容易发生扭曲, 出现逆反心理。因此一味打骂孩子而没有激励的家庭给孩子带来的总是恐惧、绝望和反叛, 很容易使孩子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

(2) 宽松型家庭环境。如果说过于严厉的家庭环境会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那么是不是只要宽松的家庭教育就能够使学生走上正确的道路呢?答案也是否定的, 除开部分特例, 就我所管理的学生来看, 来自过分宽松的家庭的学生身上总是带有种种的不良习性。我所管理的班级, 有位学生在该方面的表现尤其突出, 因为该学生家长过分溺爱孩子, 导致该学生无视学校纪律, 在众多不良事件中总是出现该学生的身影。该学生由于在家当惯了“小公主”, 因此内心总觉得“就算我惹出天大的事也有家里给我善后, 连我父母都不管我, 你们有什么权利管我”, 诸如此类的想法。

(3) 特殊家庭对学生影响。除开以上两种家庭在教育方式上的错误, 另外常见的影响学生的情况就是特殊家庭, 如下岗家庭, 单亲家庭等此类家庭, 通常给学生带来心灵上的创伤。例如, 我班上一位学生从小在单亲家庭长大, 一方面父母从小对其疏于教导, 另一方面其父母各自组成新的家庭, 因此该生表现得十分孤僻和激进, 不喜欢和同学交流, 并且漠视校纪、校规。此类学生, 通常因为家庭因素, 从小心灵上就背负着创伤, 大部分不喜欢和人交流, 内心有自卑感, 同时会因为内心的创伤而表现出脾气及情绪的不稳定。

以上三类学生都是因为家庭因素而导致学生出现不良行为的主要原因, 因此在面对此类学生时候, 作为教师不仅要单方面关心和注意此类学生的心理变化, 更需要及时和家长沟通, 相互配合, 关心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 让学生重新感受到家庭的关爱。

2. 学校及社会环境问题

(1) 学校环境。以贵阳护理职业学院 (以下简称“我校”) 为例, 我校中职生除开节假日都是采用寄宿制度, 因此, 在校期间时间比例相当大, 在校学生更多是受到教师的影响, 一个学生是否爱学习, 是否有不良行为和其老师也有很大的关系。从某种角度上来看, 老师也是人, 也不可避免地容易将种种情绪带入到教学中, 有着主观上的喜欢与不喜欢, 而这些看似不可避免的理由很多时候却会是学生产生不良影响的根源。我班有名学生, 在一学期表现一般, 但是进入二学期却屡屡犯错。为此, 我与这名学生进行了较长时间的沟通, 最后得知, 因为上学期期末考试该学生表现不佳, 使得我对这名学生倍感失望, 态度有些冷淡, 该学生认为我开始不在乎他, 因此才做出许多不良行为来引起我的注意。从此类事件来看, 每个学生的心里都渴望成为被人关注和喜欢的对象, 就算做出不良行为的时候, 在其心理上也可以充分地获得让其他学生害怕而产生的畸形快感。因此作为老师要多加善于观察学生日常的行为和心理, 充分做到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个学生。

(2) 朋友圈对学生影响。中国有句古话叫: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在面对年纪尚小, 心智尚不全面的中职生, 朋友圈也是一个让人不能忽视的环节。我班有不良行为的学生, 尤其是有打架、抽烟、喝酒等行为的学生, 几乎都有一些所谓的社会上的朋友。如我班一名学生, 有一位因偷盗而受到法律制裁的男朋友, 该学生在未认识该社会青年前表现平平, 在与社会青年认识后经常夜不归宿、频频逃课、欺骗父母和老师。此类学生, 往往因交友不慎, 从而产生出错误的人生观, 认为自己社交广, 就是一种成就, 而此类想法更加使得学生想去结识社会上的一些闲杂人员。往往一些被欺负的学生要么忍气吞声, 使得精神紧张, 影响学习, 或者学着认识社会人员去欺负其他同学, 因此此类危害极其严重。

(3) 社会影响。社会是个大染缸, 尽管中职生接触社会时间较短, 但是一些社会不良习气却同样徘徊在学生中间, 比如, 打架、抽烟等事件。如我班一名学生, 因家庭条件较好, 常常欺负其他同学, 违反纪律, 并扬言:“自己家里有关系、有钱, 想做什么都可以”, 使得别的同学敢怒而不敢言。该类学生目中无人, 狂妄自大, 因此极其容易做出影响恶劣的不良行为。同时对其他学生, 尤其是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 对其心理造成的伤害也是不可估量的, 也会使得这些学生的人生观发生扭曲[2]。

针对以上来自学校、社会环境因素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必须坚持做到自身的公平、公正, 如若自身畏惧或放纵, 那么则会使得犯错的学生更加坚定错误的观念, 一步步走向深渊, 而其他的学生则对社会、对学校产生不信任, 这就有悖于我们作为人民教师育人、兴国的方针。

3. 学生自身

学生性格和兴趣问题。除开以上两点外界因素, 学生自己的性格与兴趣也是产生不良行为的要素, 而这方面也不能全归结于学生, 关键也要看老师和家长怎么看待和引导学生。如我班一名学生在校期间经常逃课, 后来通过和该学生进行沟通后, 了解到这名学生并不喜欢护理专业, 因此该学生在就读我系后发现与自己的性格和兴趣如此不符, 专业是由父母选择的, 现在自己无法提起学习兴趣, 因此我将学生的情况告知其家长, 使得该学生转入其喜欢的专业, 现在该学生经常和我互通电话, 并告诉我自己学习很认真, 学习兴趣浓厚。

在发现学生如果不是因为外界因素而发生不良行为的时候, 应该尝试从学生本身的性格与兴趣入手, 充分引导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是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的重要方法, 从而避免孩子因为背负家长和老师的“兴趣”而产生逆反心理, 从而产生不良行为。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 我在上岗的第一天就告诉自己, 要正确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他们本来都是一张“白纸”, 不论成绩的好坏, 不良行为的产生其主要还是来自外界因素的影响, 使得学生的心灵和人生观产生了扭曲。因此作为一名教师, 在发现学生有了不良行为后, 及时与学生沟通、与家长沟通, 家庭与学校相互配合, 才是解决学生不良行为最根本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旷细玲.浅析中职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及改正措施[J].新课程研究 (职业教育版) , 2010 (03) .

中职生消费行为 篇5

摘 要:中职阶段学生正处在个体生理和心理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心理危机的高发期。近年来,中职学生攻击性事件频繁发生,一些中职生对他人和自身的攻击行为往往超出了学校和社会的意料。因此,对中职生群体的攻击行为成因进行分析,提出建设性干预策略,可以帮助中职生顺利度过心理危机期,更好地与社会融合。

关键词:攻击行为;成因分析;干预措施

攻击性的发展与控制问题一直是发展心理学最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针对中职生的攻击行为来说,它是指有意伤害他人的言语或身体行为,并且其指向的对象在知晓的情况下通常有避免伤害的动机。攻击行为不仅包括了直观的身体攻击,也包括了其他形式,比如:言语伤害、情感上的敌意情绪等。大量研究显示,攻击行为不仅影响他人,更会妨碍青少年一生的发展。

一、中职生攻击行为的成因

1.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对中职学生个体素质的发展有着重大而深刻的影响。中职学生的家庭环境相对来说,较为复杂,有的父母离异或是单亲,有的父母忙于生意撒手不管,有的父母文化层次低教育无方(或溺爱或粗暴对待),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不但不利于自身心理健康成长,而且使他们逐渐形成性格暴躁,情绪不稳定等不良表现。有时一旦某种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以反抗来达到目的,从而导致了攻击行为的产生。有些学生受家庭暴力的影响,会模仿父母对他们的暴力行为去施加给其他同伴。

2.学校环境

学校是育人的环境,影响学生的最主要方面就是教师。教师的教育方式是否恰当,也是中职学生产生攻击性行为的直接因素。例如,在培养学生的合作性方面,教师采用玩游戏的方式,但在游戏前,没讲清楚游戏规则,没准备足够的活动材料,导致学生发生攻击性行为。又如,一些教师在课堂上,采用严厉的批评方式,也会产生学生顶撞的攻击性行为。

3.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对中职生影响最深刻。随着社会的进步,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大众媒体中不健康内容已经成为危害中职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电视电脑游戏的搏斗、暴力厮杀的画面挑起中职生的好奇心和模仿力,在现实中欺负弱小的同伴,采用打架斗殴、毁坏物品来发泄情绪,尤其打架斗殴是中职生极易发生的一种攻击性行为,有时甚至演化为暴力犯罪,这也是影响最为恶劣,破坏力量最为严重的一种攻击性行为,常常使家长们忧心忡忡,且因为无法预测而让长辈头痛。

二、中职生攻击行为的干预措施

1.有针对性地加大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宣传和教育

(1)普法教育,是种入学生心灵的一颗正义种子

针对中职生的攻击性行为,学校可以通过班会课、晨会课、或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律知识,列举身边的攻击性行为所导致的各种后果,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初步了解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常识,逐步做到学法、知法、懂法、守法,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此外,还可以通过了解和学习榜样的优良品行和先进事迹,使学生从这些富有形象性、感染性和可信性的榜样人物的事迹中受到深刻的教育。

(2)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敞开一扇崭新的心灵之窗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最为重要的是群体辅导和个体辅导,群体辅导中的心理辅导课是为学生敞开一扇崭新的心灵之窗,为此,心理教师在备课前,要有的放矢地设计活动,以互动的形式提高他们对攻击性行为方面的认识和教育,对于群体中出现的报复滋事、排斥、敲诈勒索等,应给予正确的引导。如:针对学生中的欺负排斥弱小同学的事件,可以选择《假如我是他》的主题,选取身边的案例,让学生思考当我是那位常被欺负排斥的同学,我应该怎样做?如果我是欺负排斥弱小同学的人,我的感受是怎样的,为什么?通过针对性的备课和上课,可以让他们学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变化。而在个体辅导方面,要关注两极的学生,即高攻击性学生和经常被欺负的学生,及时避免恶性事故的发生。

2.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享受快乐的同时得到心灵的洗涤

(1)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如:十大校园歌手、唱红五月、体操比赛、运动会、元旦晚会、五四青年节活动等等,寓教于乐,不但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还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进来,使他们在健康的团体活动中感受积极向上的心理体验和集体归属感,避免和减少由于不良情绪导致的攻击性行为。实践证明,丰富的活动可以满足学生交往的需要,使他们在交往中培养健康的感情,学会处理各种人际关系。

(2)家庭、学校、社会合一,创设良性的成长环境

学校、家庭、社会是中职学生健康成长缺一不可的组成部分,三者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如把民间的志愿者等公益团体带进学校,学校下足力度抓校园文化建设,创造最佳的教育空间,家长要积极配合学校工作,关注子女的心理变化。共同努力,让中职学生在一个健康、和谐的环境下成长,从而减少攻击性行为的产生。

参考文献:

[1]张文新.青少年发展心理学[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2]唐平.攻击行为的心理基础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3):284-285.(作者单位 广东省东莞市纺织服装学校)

中职生消费行为 篇6

“正德”,语出《尚书·大禹谟》,记载帝舜与大禹讨论如何治理国家中的对话。“正德”是治理天下首要之事,当人们树立了正确的道德观念后,个体才会不断地追求自我完善与提升,逐步实现生活的富足与人际的和谐,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中庸》诠释“正德”为“尽人之性,以正人德;尽物之性,以正物德”。对学生而言,“正德”主要表现为行为符合道德要求、承担相应的责任与义务、人际间彼此信任、刚正不阿、善良有爱心等,体现了学生对自我完善的不断提升。无论是治理天下还是经营班级,管理方法与原则是异曲同工的,“正”这样的“德”是管理好班集体的前提,是学生持续性全面发展的保证。那么,如何让学生形成“正德”,这是在班级中管理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一个棘手的难题。

美国行为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人类形成的行为可以分成“应答性条件反射”与“操作性条件反射”,通过开展这两种方式的行为训练,对个体行为进行塑造或矫正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其得以更好地发展。这种方法最先用于心理治疗及儿童行为矫正领域,如今在教育领域中也能发挥很好的作用,笔者采用心理治疗法领域内的“行为矫正法”进行三种行为训练尝试,将“个体”行为矫正方式推广为“团体”行为训练模式。通过朗读行为训练形成“正观念”,帮助其树立远大理想,通过辨别行为训练形成“正思维”,实现远离并抵制不良现象,通过学习行为训练形成“正习惯”,培养个体学会主动学习。在活动中发现并及时矫正不良行为,以调节与控制自身的心理状态为塑造基础,帮助学生重建认知,发挥引导与暗示对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增强并巩固新行为的稳定性,从而无形中习得“正德”。

二、形成“正德”的基础分析

现阶段的中职学生生源素质明显偏低,有的虽然学会了一些专业知识和技能,但仍然存在德商低、修养差、不懂得如何做人等道德规范欠缺与行为偏失的问题。其一,缺乏社会与家庭的责任感,现在的中专学生课余时间基本不关心国家大事,没有理想与目标。不乐于参加集体活动,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他人,没有使命感,处于人生价值的迷失状态。其二,缺乏正确的观念,辨别力差,对现在社会中出现的毒奶粉、网络红人、婚外情等屡见不鲜的现象,一些中专生不以为然甚至产生了不正确的观念。一些自律性差的学生,很快就会被同化并形成恶习。其三,缺乏学习能力与良好的学习习惯,由于学习基础差,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导致产生厌学的心理,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三、形成“正德”的行为矫正法训练

针对中职生出现的三大方面问题的缺失,通过训练及强化帮助其矫正不恰当行为,与其他的教育方法相比,这也是一种有效的促进学生成长的途径。

1朗读行为训练形成“正观念”

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是经过大脑指挥口、耳、眼将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调动口、耳、眼、脑等器官一起参与的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中职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成长阶段,观念、性格、情感正在逐步形成,有时做他们的思想工作,仅仅依靠别人分析、讲解、说教是不够的,可以采用朗读行为训练,重点在于改变当事人的自我暗示,运用想象的力量从身体、精神和心灵上改善自己。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章三遍读,一句十回吟”,当内容经过反复朗读,充分品味文字所包含的丰富内涵并能领悟其深层含义时。在不断的自我指导与暗示中形成一种更好的平衡状态。便会形成独特的自我“正德”良性循环系统。在清晨开展朗读行为训练效果最为明显,这可使学生在投入新的一天学习前进行良好的自我定位调节,并奠定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的一种认知转化过程。朗读内容设计大多是激励和启迪人的话语,涉及自强、志向、生命、奋斗、修养等道德层面,也可采用能让学生形成共鸣的名人警句,有时加入浅显易懂、朗朗上口的原创语言也会起到较好的效果。内容反复朗读两个月为宜,当“朗读”变成“背诵”后,朗读的内容就会被学生认同并固化为自己的语言与思想,这时就需要进一步引导其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与思考,朗读的内容应逐步递进式的更新,快速进入下一阶段的训练,否则将会形成意识上的倦怠。内容更新不宜过多过快,主题尽量突显为前一阶段的延伸与拓展,若急于求成反而使学生产生逆反或拒绝接受的心理。

2辨别行为训练形成“正思维”

如今学生能通过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接触到大量的信息,试想一个孩子如果接受了太多的负面影响,长期在混淆视听中成长还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吗?对于辨别能力差的青少年,如果不及时指出社会中的某些错误行为与现象,他们便会在不知不觉中去效仿,不久的将来就会成为一个较为严重的社会道德问题。笔者结合当前社会的时事,进行了一些聚合性问题、发散性问题、评价性问题、批判性问题等不同风格的问题辨别行为训练。开展以个人、小组、班级为范畴的观点思索与探究等活动。通过讨论、辩论、研究、假设、提问、书面总结等形式,发表自己的见解与看法,逐步形成自我指导的“正思维”。让学生有质疑的权力、有思考的空间、有讨论的冲突、有自我的对话、有否定的能力等,最终让学生在自我约束下抵制并远离不良行为,从而形成“正思维”,也为进入社会作好充分准备,对社会的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

3学习行为训练形成“正习惯”

学习是人类的基本活动,是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会学习的实质不仅要学会,而且还要会学。“会学”是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它包含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思维力、想象力等一系列的智力学习活动,学习能力的强弱直接反映学习的效果。近些年针对中职生学习能力的现状,各校都不断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形式、评价考核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与创新,努力使学生达到在获得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并能学会调控自我学习心态和监控自我学习过程的能力。

笔者作为班级管理者的同时也承担相应的教学任务,深感德育与教学相得益彰的效果,在学习行为训练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不拘泥于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空间、时间的限制,采用多种活动并存的训练形式,有游戏竞争类、反馈总结类、兴趣拓展类、头脑风暴类等训练。引导学生发现并思考问题,而不是直接告诉他们这是什么、该做什么、应该是什么等类似的答案,从根本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保护学习兴趣、拓宽学习范围、延展学习深度、改变学习模式、教会学习技巧、鼓励学习应用、提倡学习实践,将个体的学习行为“放大”到团体的学习中去,切切实实地在每一个环节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试想在一个“你学我帮、你赶我追、你优我精”的学习氛围中,谁能不被带动?当学习成为一种需要时,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才刚刚开始,在学习中养成“正习惯”时,“正德”的形成也就水到渠成了。

浅谈中职生偏差行为的矫正 篇7

中职生的偏差行为主要是指与社会公共法度相背离, 或者由于不能适应社会发展, 给社会、家庭和学校造成的不良影响和危害性的行为, 如一些校园暴力行为、犯罪行为等等。当前中职生的偏差行为有所增加, 这不仅给中职学校的管理工作带来了麻烦, 同时还对于中职生本人的发展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对于中职学校新出现的这些问题, 学校对此的估计不足, 措施实施不得力, 使得中职生的偏差行为未能得到及时和有效地矫正。如下就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并提出解决问题相应的对策。

1 中职生偏差行为分析

中职生产生的偏差行为对于其健康成长十分不利, 他们由于受到社会外界某些不良因素的影响, 加之在年龄上正是处于身心成长过程中特殊的心理不稳定时期, 故很容易使之出现偏差行为。当前中职生普遍存在的厌学情绪, 是他们容易产生偏差行为的背景。主要表现在:在学校不遵守教学纪律, 甚至故意扰乱课堂秩序, 影响正常的教学活动。在家中, 他们往往带有逆反心理, 对于家长的教育不太理睬, 与家长的关系不融洽。在社会上, 他们往往会有一些不良的行为, 比如打架斗殴、偷窃、吸毒等等, 造成了十分恶劣的社会影响。究其原因, 中职生偏差行为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中职生的生源分析

初中学校的教育中, 的确存在着片面追求升学率, 忽视理想教育、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问题, 使学生对社会消极现象缺乏正确识别力和免疫力。这种教育上的偏颇对于那些学习较好、能够顺利考上一个好高中的同学来说, 影响不大, 但大多数的中职生生源都是初中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学生, 这些学生在学校学习成绩不理想, 自律意识不足, 由于中考的失利, 普遍都存在社会压力和人格上的自卑, 自觉得自己低人一等, 似乎被社会遗弃了。比起中学, 由于中职教育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 没有很好地补上德育和心理方面的课, 错综的思想导致很多中职生往往缺少对正确事物的辨别, 一旦约束不好自己, 就容易产生一些偏差的行为。

1.2 家庭教育上的缺失

一些不适当的家庭教育, 会使子女从小养成专横霸道、自私自利和好逸恶劳的不良习性, 一旦个人欲望得不到满足或者受到法纪的约束, 就会无视社会共同生活的行为准则而发生偏差行为。调查表明, 相当一部分中职生与家长的关系都是不太好的, 一方面是由于他们与家长存在代沟, 看问题的角度是不一样;再者加上家长对孩子的溺爱, 导致很多学生都是我行我素, 根本不听家长的忠告。另一方面, 家长缺少对孩子的关心, 尤其是在思想上的交流。一些家长强调工作忙, 没有时间与孩子进行沟通, 对于孩子的关爱少了, 实际的效果就是让孩子自己“自由发展”。因为缺少引导, 对于社会一些事物的辨别不当, 使得这些孩子难免会做出一些错误的选择, 这是十分危险的。中职生缺少家长的关爱, 难免会产生一种失落的情绪, 统计表明缺少家长关爱而产生偏差行为的学生占的比例是比较高的。

1.3 中职生普遍的厌学情绪

纺织教育中职生的学习基础总体比较差, 上中职校后, 由于教学目的要求与中学有所不同, 相对来说中职校对学生的要求比较宽松, 并不强求学生成绩多突出, 因此中职生对自己的要求顺势也就逐渐减少, 对于学习的重视程度也提不起来, 再加上其他方面的因素, 使得他们缺少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而面对着一些相对陌生的专业实践学习, 也让他们当中的许多人还摸不着头脑, 对未来有茫然感, 学致所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这也是造成中职生厌学情绪的原因之一。厌学情绪之下, 学习不摆在重要位置了, 在他们的脑子当中便有了偏差行为产生的“时间和精力”。

1.4 社会上不良的诱惑因素

由于没有完全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 中职生的人生观也多有缺陷。社会现象的复杂性, 使一些中职生分不清是对是错, 盲目效仿。有些学生在社会阴暗面的影响下, 逐渐沉沦堕落。中职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重要时期, 也是健康积极的价值观树立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过程中若缺少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思想上的偏差就会引起偏差行为的产生。随着社会的开放, 社会上对于中职生的诱惑因素逐渐增加, 像网络、色情、暴力和毒品等等都在诱惑学生, 一些不良的犯罪现象逐渐增加, 这对于中职生的影响是非常有害的。但是由于缺少一些对中职生的保护措施, 致使中职生难以避免这些因素的影响;一些中职生由于缺少正确的认识, 由此产生一些了偏差行为, 对于学校班、集体和同学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 甚至还会严重影响中职生自身的健康发展。

2 中职生偏差行为的矫正

中职生偏差行为不仅仅严重影响中职学校教育的正常进行, 同时还直接影响了自身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中职生偏差行为的产生不仅仅是中职生自身的原因, 家庭、社会以及学校都有责任。中职生的健康成长对于社会的发展十分重要, 因此, 在今后的中职生教育中需要进一步完善中职生的管理工作, 充分调动可以调动的力量促进中职生的健康成长, 为社会和谐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2.1 注重中职生心理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中职生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是由于当前中职教育中缺少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 致使中职生容易产生偏差行为。

中职教育一方面需要加强对学生的鼓励, 树立学生的自信心。由于中职生在初中时得到教师的表扬和鼓励不多, 加上学习基础比较差, 使之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 长此以往会造成中职生不思进取的心态。在中职生的教育中需要增强心理辅导课程, 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心, 这样可以有效地促进中职生的健康心理的形成。中职生自信心的提高会增加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也会树立健康向上的生活观, 减少偏差行为的产生。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进行有趣的心理活动, 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有效地缓解彼此之间的压力, 同时中职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不仅仅对中职生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同时还可以有效地促进中职生的管理工作。

2.2 完善中职生的学习和生活管理

对中职生的管理的不完善是中职生产生一些偏差行为的重要因素。为此, 首先要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严格的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对中职生的约束作用, 不仅仅要完善现有的学习管理制度, 同时注重在学生的生活管理制度, 如宿舍管理制度等等, 这样才能更好多方位地约束中职生的行为, 一旦出现一些不良的行为便可以及时有效地制止, 这样可以减少一些偏差行为的产生, 更好地促进中职生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要丰富校园文化活动, 有效开展第二课堂。在校园管理中可以适当地加强一些校园课外活动, 丰富中职生的生活。比如组织一些体育竞技, 或者是歌唱比赛等等,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发挥学生的特长,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让他们的精神生活更加完美。学校还可以请一些名人进行一些讲座, 学生可以从这些讲座中获得相关的知识, 为今后的生活获得一些借鉴和启示。

2.3 家长需要增加对孩子的关怀

缺少家庭的关爱往往会成为孩子产生一些偏差行为的首要因素, 家长的关怀和家庭的温暖, 对于矫正中职生的偏差行为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一方面家长需要增加与孩子的交流和沟通。家长应该在生活中多关怀孩子, 可以通过组织家庭活动 (郊游, 家庭会议等) 增加与孩子相处的机会。心理学家认为, 家长是孩子最亲近的教师, 家长要为孩子树立积极健康的榜样, 作出表率。

3 结语

中职生的偏差行为害人害己, 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中职生偏差行为的产生与学校的管理、家长对孩子关怀的忽视和社会的不良影响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 偏差行为的矫正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中职生偏差行为的矫正对于中职生今后的健康成长和以后的工作及生活都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社会、学校及家长都有责任有义务要为此做出共同的努力。

摘要:随着中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 中职生的行为规范和心理教育逐渐受到重视, 对中职生的管理工作也在不断地加强, 矫正中职生的偏差行为成为当前中职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针对当前中职生的偏差行为进行分析, 并就如何矫正中职生的偏差行为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中职生,偏差行为,矫正

参考文献

[1]张俊峰.关于中职生不良行为的矫正[J].魅力中国, 2010, (30) .

[2]赵蔚芹.中职生的偏差行为及其预防探讨[J].教育科研, 2008, (12) .

浅析中职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篇8

1. 思想道德素质偏低。大部分的中职生思想道德意识淡薄, 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荣辱观念缺失,满嘴的粗口话,不懂得尊重别人,以自我为中心,顶撞老师、家长,跟同学闹矛盾、 起冲突。

2. 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大部分的中职生都厌倦学习, 上课时,不认真听课,不做笔记,甚至有些学生还在睡觉、玩手机、 说话、逃课;对待考试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考得好与不好都无所谓。

3. 法律意识淡薄、纪律松散。上课经常迟到、早退、旷课, 攀爬围墙,夜不归宿,抽烟、喝酒,进入营业性网吧、歌舞厅等等。

4. 卫生习惯差。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把脚印、鞋印印在墙上, 吃剩的饭菜没有倒在指定的地方,而是倒在桌上或地上。

二、造成中职生这些不良行为习惯的原因主要

1. 家庭方面。大部分中职生来自农村,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甚至有些家长平时不注意自己的言行,给孩子起到了不良的榜样作用;有些中职生从小就是个孤儿或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和管教,养成了一些不良行为习惯。

2. 社会方面。首先,校园周边环境会直接影响到中职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各种娱乐场所的出现,使得很多中职生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中,沉溺于各种娱乐场所,深受虚拟网络世界和娱乐场所中的不良信息、色情服务、游戏等的影响,养成了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其次,社会上的一些不文明行为也会影响中职生的行为。

3. 学校方面。针对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学校没有采取系统的正确的引导。班主任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不够重视, 科任教师轻视德育教育。

4. 学生方面。首先,由于中职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自控能力差,所以很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养成了一些坏习惯。

其次,由于中职生没有明确的目标、没有远大的职业理想, 所以平时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养成了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

三、培养中职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措施

1. 家庭教育方面: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父母的教导对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作为父母或监护人,平时要有意识地教育孩子要养成勤俭节约、诚实守信、尊老爱幼、自尊、自爱、自重、讲究卫生等良好行为习惯。同时,父母的言行对孩子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作为父母或监护人,平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孩子, 使自己的孩子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

2. 社会教育方面:培养中职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社会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

政府有关部门要坚决取缔校园周边的网吧、歌舞厅等营业性娱乐场所,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3. 学校教育方面:中职生大部分的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 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学校教育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学校领导、班主任、德育课教师、各科任教师都负有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任。

第一,学校领导要制定相关的校训、校规,并严格执行。“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钮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 这是当年周恩来总理所就读的南开学校的校训,南开学校特别重视学生的仪容举止,它要求每个学生走进学校时,都要先在这面镜子前照一照,看看自己是不是符合上面的要求。这对周恩来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学校可以利用升旗仪式、晨会等时间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总结,对于表现好的要给予表扬,对于做得还不够好的要进行指正。学校还可以通过举办感恩演讲比赛、文艺晚会等活动进行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第二,班主任是培养中职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引路人、组织者。 班主任要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教育学生要从小事做起,增强自律能力,如:每天做到按时起床、 按时上课,课堂上遵守课堂纪律,搞好教室、宿舍、清洁区的卫生等。同时班主任要提高自身的修养,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和感染学生。

第三,德育课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所教的课程去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哲学与人生》等这些课程是中职学校学生的德育必修课。德育课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和职业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律教育以及如何做人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职业理想、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社会主义法治意识、 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和解决人生发展中的基本问题,树立和追求崇高的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四,各课任教师也要把培养学生行为习惯作为自己的一项任务。教师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科任教师要在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寓教于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 学生自我教育方面: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所以, 能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最关键的还是学生本人。中职生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要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理想是灯塔, 是指引学生前进的方向。学生有了前进的方向,就会在生活和学习中严格要求自己,养成爱学习、爱生活、守纪律的良好行为习惯。其次,中职生要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自觉抵制不良诱惑,增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

总之,中职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同时,也需要学生本人的不懈努力才能形成。

摘要: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职业学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学校,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是职业学校的任务。本文就中职生目前存在的不良行为习惯及其产生的原因、采取的措施做一些粗浅的分析。

关键词:中职生,行为习惯,培养

参考文献

[1]天海.写给家长和老师的肺腑之语——推荐《培养独生子女的健康人格》[J].少年儿童研究.

中职生失范行为的矫正机制研究 篇9

一、中职生失范行为的表现

自我意识突出。当下的中职生特别明显的特点是追求新鲜和自由, 不认同长辈的理念, 总是觉得长辈的理念比较保守。这些学生追求个性的独特, 采用各种方式希望与别人与众不同, 很多时候, 他们选择的是方式是错误的, 例如抽烟、逃课、谈恋爱等等。

暴力意识突出, 法律意识单薄。目前很多中职学校的学生打架斗殴现象十分严重, 经常还会发生“群殴”事件。学生尤其是男生对于打架“乐此不疲”, 并以打架来定“老大”, 打架斗殴在学生中成为一种值得炫耀的事情, 而如果一个学生老实本分, 就会被欺负。通过笔者与学生谈话中我发现, 无论是打人者还是被打者, 或是旁观者, 都没有意识到这种行为的违法性。

缺乏感恩心和同情心。很多学生对于老师和父母缺乏感恩心, 在自己出现错误, 老师和父母进行劝解的时候, 不但不理解老师和父母的良苦用心, 反而恶语相加。在自然灾害的捐款中, 学生对于别人的不幸反应出异常的冷漠, 虽然捐了款, 全都是因为碍于面子, 他们带着抱怨的口气咒骂, 这种情况让笔者格外担忧。

自卑感强烈。一般的中职学校, 学生成绩都不是很理想, 而且一般都是初中学习较差报考进来的, 他们对于自己充满了深深地自卑感, 有很多学生自暴自弃, 没有什么远大理想, 更不用说会好好学习, 大部分学生都是抱着“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的态度在混日子。

二、中职生失范行为的矫正机制

首先, 良好的行为矫正教育要有针对性。教师需要根据中职学校学生的行为失范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不能总是依赖于教材内容, 不是学好课本就可以的。对于学生存在自我和金钱为先, 集体利益、国家意识淡漠的情况, 在开展教育的时候应该开展突出时代性特点的有关各种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好的个性、适合社会的个性, 什么样的人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走向成功;对于学生存在暴力意识突出, 法律意识单薄的情况, 学校要开展各种法律讲座, 并落实监督机制, 思想教育和惩罚措施并举, 杜绝此类现象的再次发生;对于学生存在缺乏感恩心和同情心的情况, 学校要与家长进行联系, 组织为“家长洗一次脚”、“一日打工者”、“一日小老师”等具体的活动, 使学生充分理解到父母和老师的不易, 学校还要为学生放映一些公益宣传片, 激发学生对于社会的责任感和一定的同情心, 告别冷漠。对于学生自卑感强烈的情况, 学校要开展适当的心理辅导, 带领学生走出自卑的圈子, 让学生明白, 只要用心去做, 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状元, 普通的岗位也会变得不平凡。

其次, 要利用好课程教材。目前中职生教育中也有专门的德育课程和教材, 主要是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但是教材本身比较僵化, 笔者认为可以选择一些比较贴近生活的实例进行专门的分析和讲解, 比如结合当前的“虐童事件”“碰瓷事件”加入到教材之中, 也可适当的开发本地教材, 结合本地区的一些良好的或者不良的风俗民情展开分析论述, 教案中就可以适当的以某个话题为例进行课程的设置, 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帮助中职生早早地树立理性思辨的观念, 效果会更好。另外我们当前处在一个多媒体时代, 很多中职生非常明显的特征就是注意力不集中, 非常的好动和好奇, 而这些心理认知特点如果用多媒体教学来加以引导, 在一种动静结合、形声相配的环境中创设愉悦的教学情景, 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比较强烈的感官刺激, 能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注意力都集中起来, 高效课堂就塑造起来了。一次笔者播放了一个故意杀人罪的审判视频, 当事人因为一时冲动犯罪, 导致两人死亡。在紧张的宣判气氛中, 学生听的特别认真, 甚至有的学生进行了换位思考, 发出了“他妈妈真可怜, 以后不能冲动”的言语, 这些都能够激发学生良好的主体意识, 去思考自身不良行为的后果。

最后, 要创新行为矫正的模式。传统模式的下的行为矫正更多的是训斥、批评, 学生的接受度比较差。笔者认为学生的不良行为矫正更多的要靠他们自己去认识, 去思考, 通过一些活动能够更好的启发他们, 要重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在一次班会中笔者以小悦悦无人救的悲惨遭遇、以解放军主动救人反被诬赖等鲜活的事例, 引导学生直接进行辩论活动, 让班级双方组成不同的阵营进行论证, 有的学生努力的去翻阅课本寻找依据, 有的还在用手机搜集相关资料, 在课堂探讨“见死不救”的对不对中形成了热烈的气氛, 有力的揭示当今社会道德的缺失, 并激发起学生的正义感和同情心, 完成德育教学的目标。这样就摆脱了那些声嘶力竭的训斥, 摆脱了无聊的灌输, 形成了另外一种平实的风格, 充分的让大家意识到了不良价值观带来的辛酸。很多人可能会认为一个学校并没有多少的素材可以挖掘, 其实并不是如此的。生活在我们身边, 教育者要想达到这个效果就必须时刻的关注我们自己的生活。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道德这一概念之中[1]。总而言之, 中职生行为失范是社会发展的结果, 也是可以矫正的, 中职学校和老师要认真认识这个问题, 采取各种有效的策略, 不断探讨可行性强的实施策略, 更好的推动中职生思想和道德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浅谈中职生行为规范的养成 篇10

1 班主任以身作则, 严于律己

由于中职学生以外地的住校生居多, 这就使班主任的工作成为了重中之重。因为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比较长, 和老师接触的时间也比家长多得多, 在与班主任的朝夕相处中, 不自觉的使学生自然的视老师为学习的榜样, 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教育意义。因此对于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 班主任老师应该首先做到, 以老师的示范作用带动学生的规范。例如早上6点40的早操, 班主任每天提前或按时到场, 将大大带动学生的时间意识。

另外, 班主任在教育学生的同时同样要提高自己的意识和素质, 认为教育视单方面的是错误的想法, 现在的学生独立思考与自主意识很强烈, 只重视“严人”而忽视“律己”, 这样话说的再多, 教育效果也不会很好。例如老师在批评教育学生不能“出口成章”的时候, 自己却语言“带把子”, 这样的教育你认为学生有多少认同呢?因此, 班主任必须注意自己的行为表现, 做到对学生的“身教”。

2 在日常教育训练中抓养成

行为规范的养成训练要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中, 把每一个环节变成学生实践行为规范的机会, 在日常训练中养成规范, 在日常规范中加以巩固, 得到提高。例如在学校集会中, 我们要求学生集合动作要快, 笔记要记得细, 做一个规范的听众。又比如日常的生活中也有明确的规定, 就餐时要求“不挤不插队, 饭厅里不闹不喧哗, 洗涤不忘节约水”;就寝时要求“不得任意更换寝室和床位, 每一个床位都做到有醒目的身份牌和学生照片, 熄灯以后不得讲话”;内务上的要求“被子叠放整齐, 箱子放置规范, 床上不能有杂物, 地上不能有纸削垃圾”;早操时要求“做操要整齐精神, 跑步时要队列整齐安静”。在这基础上, 学校又开展了一个月一次的星级寝室的评比, 更是促进了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的和谐氛围。

3 建立合理的评定制度, 扬善抑恶

“人之初性本善”, 是三字经里的开始之语, 我认为教育本身不在于如何“惩恶”, 而在于“扬善”。在我们一味的看到学生违纪犯错不听话的时候, 我们恰恰忽略了怎样把学生本性中天真纯洁的一面挖掘出来, “扬善”才是使学生行为规范化的重要途径。

怎样“扬善”?我选择了制定管理制度。按照具体情况制定合理、公平的行为规范评定制度, 对于学生行为习惯的管理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我根据专业教学班的实际情况, 制定了《班级操行量化分制度》, 该制度以各教学班的班主任和学生为对象, 用每月评定一次, 每月进行总分评定的方式, 来作为每学期选拔“红旗班级”和“优秀班主任”的重要依据。改制度包含了“加分”和“扣分”两大部分, “加分”部分包括了每月对“文明寝室”、“优秀手抄报”、“各项活动”与“好人好事”等几部分;“扣分”则有“违纪处分”和“吃到、早退、旷课”几方面。另外还特别把班主任的评定与学生的融合在一起, 使每月班主任的工作表现和班级得分相挂钩, 大大加强了班主任和本班学生的凝聚力。例如在一个教学班, 该班学生在本月中表现很好, 但班主任却屡屡被扣分, 那么该班的该月操行分就不一定很高, 很有可能被其它班级赶超上来。

光凭量化分来“扬善”也是不够的, 还需要我们加一把火, 这就是我们专业部提出的“24小时公布制度”, 所谓“24小时公布制度”就是指在班上, 不论是“加分”还是“扣分”, 都在24小时内以书面公告的形式向全体同学老师进行说明, 促使了全体班主任老师和学生的荣誉感和危机意识。例如在上学期中, 我班就“拾金不昧”方面成绩显著, 共拾到各种银行储蓄卡3张, 饭卡4张、现金117元、钱包两个、手机一部……总共表彰了20多人次, 给班上营造了一个和谐的学习生活氛围。

4 管理上的时空延伸

4.1中职学校的“独特性”就在于学生普遍是外地学生居多, 家访不易。更重要的是10个学生中有8个是“留守一族”, 也就是家中父母都外出打工去了, 平时是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的学生, 他们和自己的父母一年才见一次面, 甚至好几年才见一次, 这就对我们传统的家访和请家长到学校的沟通方式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离开了家庭教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如何打破时空上的限制已经成为了我们德育工作者急需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一现状, 我们提出了“主动出击”的策略, 在每一位新生入学的时候, 我们就给每一位家长一份班主任电话通讯表, 上面有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电话, 方便家长联系。同时我们详细的记载了每一位学生的信息;我们要求每一位家长每月至少打一次电话给学生, 每一位班主任每月至少打一次电话给家长, 由此建立了一个电话家访的平台, 突破了时空距离的限制, 使远在外地的家长能够随时了解自己孩子在学校的各种情况。为更好的教育学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做到了家校一体化。4.2“对学生教育不放假, 学生行为规范不放假”, 对于每年的三个月假期, 我们提住了“对学生教育不停留, 对学生管理不停留”的口号, 在去年的寒暑假我们就相继推出了“我会家里做家务 (农活) ”和“暑期工厂实习”等社会实践活动, 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感受并请家长对此进行评论, 回校以后又在各班开展相应的班会活动, 将校园教育向家庭和社会“延伸”,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责任感。

中职生消费行为 篇11

关键词:中职生;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由此可见,习惯对于一个人具有重要的影响。那么具体来说,什么是习惯呢?习惯并不是先天的就有的、也并不是遗传而来的,是个人在后天的环境逐渐养成的,是在思考与做事情的时候在行为上的条件反射。习惯是在不断地反复的动作下形成的自动的行为方式。习惯的培养与养成刚开始是被动的,在一段时间后才会转换为自身主动的行为习惯。但是,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中职生的生源都是不太尽如人意的,一般都是在中考失利的状态下,基本上没有希望上高中的学生,在无奈的心情下才选择中职学校的,还有许多问题少年也纷纷的涌入到中职学校中。因此,在这样的状态下,许多的中职生丧失学习的信心,在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上存在着许多的弊端,影响学生的学习。因此,在中职教育中,在传授一定的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学生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的培养,不断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当前中职生的学习与行为习惯中的问题

(一)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不知道如何学习

从中职生的学生生源上来看,大多数的中职生都是被中考刷下来的学生,学习成绩一般来说比较差,中考成绩比较差。由此可见,他们普遍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中自觉性比较差、学习缺乏主动性,具体来说,存在以下几点情况:学生在学习的时候目标不够明确,学习缺乏主动性、缺乏坚定的毅力与耐力,在上课的时候总是迟到、早退、逃课甚至一个学期都不上课,在考试中一般都是瞎猜,有的交白卷,学习中缺乏自觉的、主动的意识,不按时完成作业,在上课的过程中玩手机、看小说、听歌、打瞌睡等等。

(二)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

中职生的学生在学习中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在花钱的时候大手大脚、饮食习惯不良、随意花钱,吸烟、酗酒的现象时有发生。在日常的生活常常说脏话、打群架、逃学、厌学、甚至是偷偷摸摸等等。还有的学生在上课的时候不守纪律,有的学生不讲个人卫生,不叠被、不洗衣服、不洗脚,懒惰成性,这些行为习惯使学生长期处于非正常的状态下,学生屡教不改,这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使学生长期处于不良的生活状态下。

二、中职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养成的途径与方法

什么是教育呢?教育就是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习惯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良好的行为习惯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在学校教育中,主要的教学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处事、学会学习,因此,在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技能与习惯。针对中职生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的问题,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几点给与改进:

(一)促进学生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的规范化、具体化

在中职生的教学中,他们的思维发展还处于感知的状态下,需要引导家长与教师来进行引导。因此,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要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出发,先让学生明白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例如引导学生学会聆听、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倾听别人的发言,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进行下去。那么如何促进学生学习会倾听呢?教师在教学中要进行细化的、具体化到措施:在上课的时候,精致一些小动作、不进行与学习无关的活动;认真倾听其他学生发言,看看他们发言是否正确,看看是否正确、是否需要补充;认真倾听教师的讲解,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学习的活动,逐渐的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善于提问、善于合作、善于读书、善于按时完成作业的良好的习惯,定期的向学生宣读《中专生日常行为习惯,教师根据这个孤帆,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尊重他人、勤俭节约、遵守秩序、将就卫生等良好习惯。

(二)对学生监督、训练,强化学生的行为习惯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一般认为习惯的形成需要21天,90天的重复动作就会将这种习惯稳定住。根据闭着的研究发现,不同的行为习惯的时间又不听,但是总体来讲,坚持时间越长、习惯越是牢固。习惯的培养需要持之以恒,但是在最开始的第一个月是关键的时期,在经过一个与月之后,学生就会逐渐的形成良好的习惯。因此,在新生入学的第一个月的时候,要向学生反复的宣传规范与规范,这样学生在反复的提醒下,刚开始的时候,学生是被动的状态下遵守行为习惯,经过实践的深化,在长期的持之以恒下,不断地强化,学生的行为习惯逐渐被强化。因此,中职生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需要被不断地强化,教师要给与监督。

(三)构建网络教育管理的模式

在学校的学习中,教师要随时的到班级听课,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纪律、学习态度、学习状态等问题,教师要及时的与教师进行沟通与交流,教师要利用业余时间,深入到学生的生活的寝室,了解学生的生活状态,养成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与行为习惯还有文明习惯,掌握学生的思想状态,及时的解决学生在思想上的、学习上的问题,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逐渐的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另外,在新生的入学中,要通过开展多种文化活动,在思想教育、生活习惯、行为习惯上,对学生尽心养成教师,使学生认识到,要按照严格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使学生自己行为良好的习惯。同时,为了使养成教育更更加具有有效性,需要建立以学生—教师——家长为中心的德育教育体系,继续深化养成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教育必须要引导每个学生知法守法,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供保障

中职生是学校中的学生,更是社会中的一分子,是社会中的公民。当今社会的共同追求与目标就是中国梦,中国梦的主要基础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因此,中职教育教学中,要有效的进行法治教育,引导学生明白自身作为公民,需要履行自身的义务,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更要明白自己的行为要在法律准许的范围内进行,要将法治意识深深地植根于每个学生的意识之中。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对法律的敬畏精神,否则学生在学习中难免会出现破坏公共秩序、破坏公物的现象。在当今的中职教育中,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想象层出不穷,犯罪逐渐的低龄化,这些都是学生不懂法、不守法、不知法的现象,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就要引导学生知法守法,这也是学生行为规则中“爱国守法”的重要的体现。

总而言之,在中职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要对学生的职业生涯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教育工作者要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让教育贴近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有所感悟、有所成长。

参考文献:

[1]林格.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张同坤.养成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国矿业大学出版:2005.

[3]李巍.给养成教育以实效.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中职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与对策 篇12

中职生正处于从幼稚至成熟阶段的过渡期即心理断乳期,若在这一阶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能使中职学校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和校风。为此本文从了解中职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入手并分析其成因,再根据实践经验提出改变不良行为习惯的对策。

1 中职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

据调查,中职生中存在心理问题的情况比较严重,而心理问题则直接或间接地表现为不良的行为习惯。笔者曾对一年级某班进行过调查,发现其不良行为习惯有:(1)怠惰行为:学生普遍存在厌学心理,对学习不感兴趣,无故旷课,还有部分学生缺乏自信,抱着一种失败者的心态。(2)自控能力差:好表现自己,不顾及别人的利益与感受;做事虎头蛇尾,缺乏责任感,无毅力、无耐心与恒心,痴迷游戏机与网络;(3)欺骗:说谎、考试作弊、欺骗他人;(4)逆反行为:部分学生顶撞老师、家长及他人,不服从管教;(5)其他不良行为:吸烟、恋爱、心理承受力差,听不进别人的意见等,这在部分学生中表现较为严重。

2 中职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

2.1 学生自身的因素

中职生正处于从儿童走向成人的过渡阶段,在心理发展水平得以提高的同时伴随着心理冲突,而这些心理冲突就成为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另外,部分学生由于社会化过程迟缓,社会成熟度低,认识能力有局限,是非观念淡薄,常常不能正确认识自身行为的对错以及由此带来的危害,缺乏明确的纪律观念与缺乏一定的自制力等等,这类学生又容易受外界因素的诱惑或影响而形成不良行为习惯。还有部分学生没有升入普通高中而选择了职业教育,其内心世界非常不稳定、不平衡,也容易导致不良行为的出现。

2.2 家庭的不良影响

教育心理学认为人格的形成中家庭是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在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不良的家庭环境成为了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滋生的温床。家庭中父母离异或父母间紧张的冲突关系会成为孩子心理创伤的背景,对其一生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影响。父母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以及其自身素质存在缺陷不能对孩子犯错及时纠正,甚至会采取默认的态度,会使学生在犯错误时缺乏耻辱感和罪责感。

2.3 学校工作上的缺陷

学校有时由于教育观念或教育方法上的缺点也可能给学生不良行为的形成造成机会和条件。有些学生在初中长期受到学校、老师、同学的歧视而没有自信心,认为自己这辈子就是一个无用的人。有些教师忽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甚至纵容无视学生的不良行为,教师没有起到榜样的作用。

2.4 社会的不良影响

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使一些学生的心理扭曲,难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具有各种恶习的人特别是不良玩伴腐蚀着学生。

3 中职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教育对策

中职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人格尚未完全定型,具有极大的可塑性,所以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德育教育显得非常必要和重要。我们从班级德育教育的实践经验出发,合理地利用班级的积极习惯去影响甚至克服消极习惯,运用负强化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并进行家校合作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3.1 运用正强化建立和巩固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强化是指某种刺激与机体反应之间联系的手段。(3)正强化是指刺激某种行为,使此种行为习惯伴随着愉快的结果,这种行为习惯就得到了正强化,该行为习惯就可能反复出现。运用正强化增强和巩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具体方法和途径有:

(1)重复练习:重复练习就是利用多次重复和反复训练的强化措施,使学生逐步形成习惯性的行为模式。重复练习是习惯形成的关键。如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就是在不断的重复和练习的基础上从服从向习惯过渡的,使这种行为趋于自动化。

(2)示范模仿:示范模仿就是选择良好的榜样,作为学生效仿的对象,使学生学习模仿榜样的行为,养成自己的行为习惯。

(3)严格管理:为了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把教育和管理结合起来,把教育渗透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才能使各项规章制度得到贯彻和执行,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促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风气影响:形成优良的集体,使学生在良好的集体风气中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可以利用军训期间对学生进行教育。从一系列的活动中确定班级目标,即严的纪律、家的感觉、活的氛围,并成为有爱的班级。围绕目标,制定了班风、班纪,并公开竞聘班干部,让学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有据可循。

(5)持久训练:良好行为的出现一定要坚持训练,慢慢变成习惯。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开展心理健康辅导活动。如针对不会学习或学习上缺乏自信的、不会与人相处的、有攻击性行为的、有破坏行为的及经受不起困难挫折的学生分别开展不同的心理辅导。通过心理辅导活动,把他们不良的习惯经过训练转化为良好行为习惯。

(6)行为评价:通过评比、表扬和奖励,帮助他们分清是非,明确方向,鼓励他们积极上进,防止和克服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恰当、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可以有力地促进校风、班风和学风建设,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3.2 运用负强化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

负强化是指给某种行为以刺激从而达到削弱或者终止该行为的一种负向激励方法(3)。负强化对抑制人的错误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矫正的方法和途径有:

(1)批评和处分。目的是为了使他们产生羞愧、自责、内疚等痛苦的体验,从而限制、制止或纠正某些不良行为习惯。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并用积极的态度对待错误。当然在批评和处分时必须要有诚意,要以事实为根据,做到公正合理,以理服人,使受批评和处分者心服口服,使其他同学从中受到教育,接受教训,增强自控力,抑制不良行为习惯的产生。教师在批评学生前要明确批评学生的目的,教师的心态也比较平和,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达到预期的效果。

(2)考验。这是指学生在犯有一定的错误后,不直接给予批评和处分,而是在一定时间给予犯错误学生以信任和期待,促使学生自觉改正错误的一种方法。考验作用有三:首先,考验能激发学生个人的自尊感,使他们看到教师和集体对自己的宽容、关心和爱护,使其自尊心因此而得到愈合。其次,考验还可以使个人感受到教师和集体的期待,从而用教师所期待的角色来要求自己,努力克服缺点,树立新的形象。再次,考验是一种信任的表现,它能够使学生消除对教师的惧怕或者戒备心理,从而乐于接受教师的教导和帮助。同时,这种信任还会鼓起学生坚决完成任务,克服缺点,改正错误的决心和信心。

(3)防止重复。为防止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防止不良行为习惯的不断重复。学生有不良行为时,明确指出他的不对,然后让他自己说出该怎么做,同时也设立监督岗,督促学生及时纠正来防止重复,阻止不良行为的形成和发展,从而使不良行为习惯得到及时的矫正。正强化能建立和巩固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负强化能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合理的使用,否则会出现负效应。

(4)家校合力,共同协作。为了更好地改变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与家长联系,形成合力共同教育学生。

摘要:了解中职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并分析其成因,根据班级德育教育的实践经验提出改变不良行为习惯的对策,即用正强化建立和巩固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用负强化矫正不良行为习惯,并采用家校合作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关键词:中职生,良好行为习惯,教育对策

注释

1刘秀兰.对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思考[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6(4):95-96.

2李小融.教育心理学新编[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9.1.

上一篇:学案编制下一篇:创业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