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中职生责任感(精选12篇)
培养中职生责任感 篇1
中职生的心理压力问题一直是职业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文试图从压力和责任的角度提出学生教育管理的一点思考, 为新时期中职学校德育工作提供参考。
一、对现实生活中三种现象的理解
第一种是把压力变成动力。这种人心情愉快, 工作充满激情, 工作责任心强, 工作效率高, 越是困难越坚强, 常常是自己给自己施加压力, 总是希望把工作做得更好。
第二种是把压力变成负担。这种人整天愁眉苦脸、闷闷不乐, 似乎什么事情都是针对着他, 情绪不好, 工作不负责任, 工作效率低下, 严重时会表现为破罐破摔。
第三种是无事一身轻。这种人无忧无虑, 漫无目的, 没有压力, 也没有责任。最典型的就是花两块钱在老爸茶馆从早上坐到晚上。 (当然没有压力是相对的)
从这三种现象中, 我们不难看出“压力、情绪、责任”三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责任感强的人总是表现出“积极、乐观、主动、好学、配合、奉献”的心态, 几乎没有什么困难和挫折能让他们屈服, 面对各种压力都能往有利的方面转化;相反的, 没有责任感的人总是表现为“消极、自卑、被动、厌学、逆反、破坏”的心态, 只要有点困难他们就会无限放大, 面对压力时总是往有害的方面思考;介于两者之间的人, 实际上是左右摆动的人, 他们最后会由于环境及需求的变化出现不同的转变, 而且极有可能往后者转变, 因为他们已经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并养成了一种惰性。
二、对中职生压力的理解
1. 中职生压力形成的原因
压力的形成是多方面的, 对中职生而言, 归纳起来不外乎两种情况:一是外部环境的变化;二是自身需求的变化。
外部环境变化具体表现为:社会环境变化, 如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发生变化, 导致学生产生就业压力;家庭环境变化, 如家庭经济或家庭成员变化, 导致学生产生生存压力;学校环境变化, 如学生从初中时期的基础学科学习状态向中职时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状态的转变、从初中时为了升学向中职时为了就业 (创业) 的转变等, 导致了学生产生学习压力;此外, 班级环境变化, 亚群体环境变化等会导致学生产生适应压力、交往压力等。
自身需求的变化具体表现为:学习需求变化, 如渴望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交往需求变化, 如希望得到异性或同伴的关注;就业需求变化, 如希望毕业后能找到一份如意的工作;价值需求变化, 如希望自己的每一次付出或每一点努力都能得到别人和社会的认可等。
有责任感的人, 会主动地去适应环境的变化, 或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调整自身的需求, 从而产生了积极的动力;没有责任感的人, 会消极地去面对环境的变化, 或产生不当的需求, 总是感到什么都不如人意, 时刻都在抱怨, 从而产生了心理负担。
2. 关于压力的理解
压力是由于事物原来的平衡状态发生变化而形成的。力具有双向性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 我这里理解为正向力和负向力, 主动施力者为正向压力, 被动受力者为负向压力。不管是正向压力还是负向压力, 都会通过情绪的变化表现出来, 或者快乐, 或者忧伤。压力集中处形成了闪光点 (光环效应) 或脆裂点 (破碎效应) 。当一个人有一点进步时, 如果老师和同学能及时地表扬并不断地强化, 他会感到自己与众不同, 于是各方面都表现出积极乐观的态度, 常常自己给自己施加压力, 人生的目标也随之提高;相反的, 当一个人存在某一方面不足时, 如果老师和同学总是批评和指责, 他会觉得处处不如人, 于是就会逐渐产生负向压力, 放弃了自己原来的目标。正所谓“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 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压力作用到一定程度后必然会出现新的平衡, 这种平衡就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品质和责任感。“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是一个螺旋式的循环过程, 或者上升, 或者下降。当环境或需求再次发生变化时, 新的循环也随之而来。作为教师, 必须引导学生往上升方向进入循环轨道, 对已经进入上升循环轨道的学生要不断强化, 防止其下滑;对向下循环或在原地循环的学生要给他们更多的鼓励和帮助。
三、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一个人如果有了负责任的态度, 树立起强烈的责任感, 那么他在学习、工作、交往过程中, 或是面对任何问题和困难的时候, 必然会表现出乐观的心态和不竭的动力。因此, 我认为解决学生压力问题的关键, 是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1. 培养学生责任感的切入点
每个人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责任能力和责任内容, 中职生的主要责任是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职业习惯, 学会服从领导, 学会团结协作, 为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适应岗位打好基础。因此, 在培养学生责任感过程中要抓住以下几个切入点:一是以人生规划作引导、以专业学习为动力, 强化学生对自己人生责任的情感 (为了得到自己将来想要的, 现在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是以活动为载体、以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为契机, 强化学生对集体、对社会负责的情感 (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参与社会活动, 离不开集体帮助, 需要良好环境的熏陶) ;三是关注学生亚群体、亚文化影响, 培养学生对家乡建设、维护家乡利益负责的责任感 (中职学生年龄偏低, 思想不成熟, 不能正确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 尤其是老乡关系, 给社会或用人单位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
2. 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
(1) 对处于负压力状态的问题学生
有人说中职生入校前是在责备声中长大的, 因此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处于负压力状态。其主要心理特征是:消极、自卑、被动、厌学、逆反、破坏。对这一类学生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增强他们的责任感:一是找出问题的根源, 明确责任, 对症下药;二是给学生更多表现的机会, 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三是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四是走进学生内心世界, 与学生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五是建立帮教档案, 掌握学生的成长规律, 有的放矢。
(2) 对处于正压力状态积极向上的学生
有人说中职生有更明确的人生追求, 他们对将来要做什么比较清楚, 因此大部分学生处于正压力状态。其主要心理特征是:积极、乐观、主动、好学、配合、奉献。对这一类学生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增强他们的责任感:一是尽可能满足学生需求;二是让学生有表现的机会;三是及时解决学生困惑 (如学生干部) , 防止学生产生负向压力。
(3) 对处于零压力状态无所事事的学生
有人说中职生入校没门槛, 就业有保证, 因此一般情况下, 学生在初中阶段如果明确要上中职的话, 基本上都不会认真地学习, 养成了得过且过的惰性, 进入中职后也不会用心学习。其主要心理特征是:马虎应付、漫不经心、无所事事。对这一类学生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增强他们的责任感:一是给学生进行人生定位, 告诉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不要只考虑入门, 更重要的是如何确保稳定和将来的发展;二是防止学生养成不良习惯, 这些学生往往空闲的时间很多, 如果不给予积极引导, 那么他们可能会染上不良习惯;三是给学生展现可能出现的后果;四是帮助学生走进积极的人群。
总之, 在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 一定要抓主要矛盾、综合考虑、标本兼治, 只要培养起学生的责任感, 就能缓解压力, 更好地发展自己。
培养中职生责任感 篇2
——论中职校班主任工作的核心任务
宜宾商职校:黄俊芳
摘要: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一个人的所有行为、感情、举止,甚至才能往往受自我意向所左右。造成中职生自我教育能力匮乏的成因主要是中职生自身脆弱心理及特殊成长规律以及外部环境对中职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影响。教师和班主任工作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引导”和“唤醒”工作,通过激励唤醒并塑造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是班主任核心工作之一,对中职生的思想教育而言,表现尤为重要。
关键词:自我教育;激励 ;中职生;班主任
对个人知识来源的问题,在哲学和教育学上有先天论和白板说之争。笔者认为,先天论有较强的合理性,其生理学基础就是人类有着动物界独特的基因,这些遗传物质决定了人类受教育的可能性,决定着人类在教育过程中特殊机能的充分发挥,并最终在社会发展过程能相对地获得全面自由的个性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和班主任工作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引导”和“唤醒”工作,而这种独特的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工作在施教过程中的科学表现之一就是“激励”。通过激励唤醒并塑造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是班主任核心工作之一,对中职生的思想教育而言,表现尤为明显。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中职生在班主任的积极引导激励下,激发内在动因,挖掘自身潜能,根据社会的就业需要和自己个人生存发展空间,形成积极主动心理,主动调适和丰富自己。倘如此,才会有效培养出专业素质过硬的高情商高社会适应能力和高竞争力的中等技术实用型人才。
一、中职生自我教育能力内涵及现状
中职生自我教育能力是在独立人格形成过程中的一种基础能力,是自觉自愿学习一切生存发展本领的前提,是自我约束自我调整有效控制欲望与情感的理性成长动力,是尽快做好角色定位扎实掌握专业技能有效就业的自我管理能力。
中职生是特殊的受教育群体,单就与普高生比较而言,一方面他们是普高生的“同龄人”,另一方面又是同龄人中的“边缘人”;一方面是“高中生”,另一方面又是以社会需求和市场发展为导向的直接走向社会就业的特殊“高中生”。这种复杂的双重角色,造成了中职生特殊心理活动和情感体验,造就了“中职生快速发展自我教育能力学好职业技能去更好就业”的现实课题。
目前中职生自我教育能力极度匮乏,中职生的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标不明,学习方法不当,课堂纪律难管,打架斗殴成风,受社会不良习气影响较明显,家长与教师揪心,是非事件不断,班主任直接被比喻成“警察”或者“灭火器”。
二、中职生自我教育能力匮乏的成因
(一)中职生自身脆弱心理及特殊成长规律
从生理学角度看,中职生正处于旺盛的青春期,人体的各个部分发育迅速,一些器官和系统(人的大脑和心脏)的发育超出了学生自身的认知水准于心理承受能力,由此便会产生一系列的脆弱性心理反应,一旦疏导不力,将会由正常的生理心理转折期变成“危险期”。
从社会学角度看,中职生今后的发展与成长方向主要是社会的基层工作者和劳动者,是一直实用性的基础社会力量,是一种非精英力量,在社会分工中相对处于金字塔底层,而且主要靠初级技术生存和发展。这种社会成长导向和现实导致他们在学习理论型知识较难,在社会公众的心目中并没有太高的期望值,自身自我教育意识相应就不强。
中职生自我教育能力缺乏,相对于普高生而言,厌学消沉、课堂顶牛、课外发泄、失意出走、敏感烦躁等脆弱心理的反映比较突出。
(二)外部环境对中职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影响
家长宽容呵护,缺乏严格要求。一些父母对子女一味宽容呵护,常常使他们表现浮躁,习惯于以自己的意志去凌驾别人,当自己的意志左右不了别人的行动的时候,就失落和消沉,或者借故发泄。
严师教育偏颇,谈心疏导不够。中职生在学校表现出来的自主意识较强,有自己的见解和思维方式。但我们老师和班主任奉行“严即为爱”的传统观念,对学生谈心不足,疏导不够,只凭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于人,孰不知“物极必反”,不知如何激励学生得以健康成长和发展。
社会浪子渗透,恃强凌弱影响。中职生在读初中阶段成绩不是很理想,与不少不务正业的人有“同学哥们”关系,身上的习气和自我教育能力直接抵触与抵消,并且加上接触联系,使其脆弱的奋发图强自我管理的意识逐渐消失殆尽。有的学生儿时受过的心灵创伤,没有释放环境,相反产生一些危险的反社会情绪,自我教育更无从谈起。
三、班主任在中职生自我教育能力发展过程中的激励措施
造成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旷课、逃学、打架等情况的原因是其“自我意向”较差,在现实中的表现就是自控力和自我教育能力较差。自我意向是左右人的个性和行为的真正关键,人的所有行为、感情、举止,甚至才能,都会受它影响,并且一个人的自我意向还决定着自我教育能力成熟的程度。中等职业学校的班主任应该从纷繁的学生纠纷中解放出来,应该把工作重心和核心任务放在激励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发展上,只有学生自觉了,你才会真正轻松。
激励中职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教育属于激励教育,中职学生的激励教育在针对学生特殊的心理和成长背景下,更强调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激励培养。那么,中职校班主任采取哪些激励措施唤醒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六大激励举措。
(一)正确舆论的导向激励
长期以来,理想教育、爱国教育、奉献教育、英雄教育、为人民服务教育等一直是学校教育的主线和社会教育的主导舆论宣传方向。从大方向讲没错,但由于缺乏切实的符合中职生心理特征和未来期盼的舆论引导,现实生活中的学生对这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感到茫然。
班主任不能过分强调“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主义,要注意“珍惜生命”的自我保护教育;不能过分强调“做生活的强者、出人头地、胜者为王等强者舆论”,应该切实反对考试作弊、坑蒙拐骗、寻机钻营、爱慕虚荣等潜意识。
班主任不要来不来的一发现学生有某方面的错误就夸大其词,给学生上岗上线,要善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通过教育让他反思自己的行为,调动他们的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和自我教育能力,学会体谅人,宽容人,从而心胸变得宽广起来。班主任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倡导一种班级文化和班级主流文化,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自觉引导一种学生成长的健康舆论软环境,激发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从而自我发展。
(二)志向抱负的目标激励
自我教育的目的之一是要让学生回归到自己要学的轨道上来,自己自觉学习的关键是要明白“为什么”学的问题,为什么要努力学好职业技能,为什么要树立理想,中职生的明天会怎么样等问题同样是激发其自我教育能力发展的关键。
在具体激励教育过程中可以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反问,诸如,一个不懂法律的人去当法官能判出什么案来?一个不懂会计的人要去当审计官员,账目都看不懂,又能查出什么帐来?联系学生的实际,一个不懂厨艺的人如何走上五星级宾馆的厨房?一个不懂机床的人如何能造就精密的仪器?等等问题的提出,让学生明白现在学的一切就是未来的饭碗,即“饭碗激励法”。
由于学生智力层次和天赋有区别,家庭教育背景有差异,同样的努力可能导致不同的未来,但是,对薪水的向往是共通的,合理肯定学生的未来高薪期盼,倡导树立追求高薪梦想和抱负,让学生明白今天付出的一切与未来的高薪有着紧密联系,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可以导致走向未来的高薪阶层,即“金饭碗激励法”。
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弱也与关爱别人的欲望不强烈有联系,要让学生明白,理想与抱负如果在自身发展很好的同时,若能“兼济天下”则是最高目标,引导学生学习历史仁人志士那种责任感与使命感,激励学生树立创业的志向等,即“给别人饭碗激励法”。
(三)身边榜样的对比激励
校友激励法。班主任有意识地收集校友,最好是同专业的校友的成长故事,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范例等,让学生明白什么人什么做法才会在社会中立住脚并发展得好。
班干部激励法。大胆选用素质高,技能强,组织能力突出的学生当好班干部,并及时作好班干部的轮流服务,注意提用那些尽管犯过错,但改正较好,且在学生中有较强号召力的学生做班干部起模范效应和头羊效应。
教师示范法。榜样是无声的语言,往往无声的语言比有声的语言更有说服力。言传身教对教师是基本要求,作为老师和班主任双重角色,如果能切实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每天早来晚走,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劳动,一起谈心交流,默默无闻地为学生奉献着自己的辛劳和爱,学生会在感动中会受到持久的激励,无形中自然提升自己的自我教育能力。
(四)辨别是非的价值激励
是非判断能力是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发展的关键,是学生成长成才的价值标准。好的心理咨询师从来都不给被咨询者下结论,而是在咨询的过程中不断地给被咨询者提问题,通过提问和回答,一步步引导其自己去判断对与错,自己得出下一步该怎么做。
自我反省。班主任是学生成才路上的引路人,如何把外在社会要求内化到学生心中,变成自觉行为,关键看我们班主任如何瞄准学生的心理和特殊事情处理过程中的情感体验,适时地引导其自我反省,促使形成是非观、善恶观、美丑观,提高自我导航能力,促使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完善。
换位思考。班主任引导学生在判断是非的时候,站住对方立场感同身受,让学生在角色置换中学会克制自己,尊重别人,自觉形成价值准绳,促进自我教育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在主动接纳中成长,形成良性人生观与价值观。
(五)反思竞争的危机激励
危机的含义是挑战和机会并存。中职生如果不能在技能上有所成就,学历较低,在社会的竞争力起步不具有优势。班主任要让学生看到危机,同时又看到希望,缺一不可,否则就不能达到激励的效用。班主任要有意识地在学生在校期间,激励学生强化竞争意识,鼓励学生毕业后勇敢走向社会,在社会上通过有序竞争赢得尊重与社会地位。
提倡协作共赢竞争方式。班主任让学生自觉在理性竞争的熏陶下提升自己的自我教育能力,更好地符合其自身今后的职业生涯,要充分利用课堂提问、操作实践、文体活动、技能训练等途径,从中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激发他们内心奋发进取的决心,争做学习和集体生活中的拔尖人物,使其领略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他们的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增加成功竞争的几率。
提升竞争受挫的抗压力。班主任要提倡学生在学习上积极竞争,但同时要从心理上和生活上
使他们认识到挫折是生活中的正常现象和一种必经的磨砺。班主任可以通过故事会、报告会、学习名人、伟人对待挫折的态度,来提高学生对挫折的认识,敢于正视挫折,同时结合“磨难教育”,让他们坦然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失败与坎坷,从而实现自我教育能力的健康发展,为今后步入社会作好准备。
激励自尊自强的独立性。中职生中独生子女占多数,娇生惯养,依赖性强,独立性差。班主任要通过个别交流、思想教育、集体互动等形式,使每个学生的优点都得到充分展示,并积极采纳学生提出的建设性建议,当场表扬并付诸实施,让学生看到成效,感受到成功喜悦,增强自尊心、自信心、激发潜力,坚定“我能行”想法,牢固树立自我教育信心,增强为人处事的独立性。
(六)奖惩逗硬的制度激励
古代中国法家治理天下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奖惩分明并及时准确,作为与几十上百名学生直接打交道的班主任,制度化的奖惩措施同样对在激励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提高的过程中,发挥着明显的作用。
强化科学的操行分管理激励。操行量化指标是管理关键,同时又是考验班主任水平的重要载体,如果运用得好,可以持续地激励学生发展自我教育能力。在常规管理、技能竞赛、学习竞赛、文体活动、明显进步、火花发明等方面规定具体。在三好、优干、优秀技能标兵等方面的评比中,在期末实行一次多样化的负责而公正的操行奖励。
强化学分优化和专业技能奖励。对于学生的成绩,班主任灵活地运用学分制,在推荐就业、评优等活动中,要严格地以学分完成情况为依据,体现公开、公平、公正原则。这样,对其他学生自然形成一种自觉进取的力量,提升自我教育能力的相互影响力。
漫谈中职生责任感 篇3
首先,中职生要遵纪守法,心怀感恩,在学校尊敬师长,在家里尊老爱幼,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一个好公民。
中职学生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身心变化大,情感情绪表现出丰富热烈、矛盾多变的特点。特别是那些曾经在学习上受挫而生活上又远离父母的学生,内心更是容易苦闷、孤独和烦恼。一方面,他们受生活阅历、交往经验和自身品德修养的限制,缺乏与人交往的知识和技巧,容易在人际交往中出现偏差,造成不和谐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他们又有迫切交往的愿望,渴望与人沟通。
我们教师要努力通过交往礼仪知识的学习,使中职生懂得人们都希望获得尊重,强词夺理的争论,放荡不羁、趾高气扬的行为举止,远不及谨慎细致的思虑和措词有理、文质彬彬的劝导有用。
交往礼仪知识的学习,还可以帮助学生调节不良情绪,提高交往中的品德修养,培养和增进接纳别人的意识,为自己赢得一个良好而和谐的人际关系,为今后的顺利就业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
我们还要增强中职生遵纪守法意识的培养。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健全,判断是非的能力较差,自我控制力不强,他们往往对来自身边的不良诱惑难以抵制,以致带来一些不良后果,影响其自身的发展。我们既要让学生认识违反法律、纪律的危害,又要注意方法上的指导。而遵纪守法教育最终要落实到学生的实践行为方面,增强遵纪守法的意识,把树立和弘扬“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客观要求内化为青年学生的自觉行动,抵制来自身边的不良诱惑。这是现代社会生活对每个人的道德要求,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道德义务。
其次,中职生要自尊自爱,自立自强。步入青春期的中职生发展得好能够成为栋梁,发展得不好就容易给社会带来危害。所以中职生要不断自省,慎思笃行,尊重自己和他人,学会做人。
“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遵纪守法必须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细处着眼,防微杜渐,持之以恒,贯穿始终。从一点一滴做起,成为一个懂得自爱、勇于自省、善于自控的人。
注重对学生认识、判断、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方法的培养,真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法律观,实现德育本身所具有的独特功能,真正使他们懂得做什么人,走什么路,如何看待事物,怎样处理问题。
我们还要培养中职生自立自强的精神,善于化弱点为特点。中职生耐挫力弱,粗暴的指责只会导致他们火爆脾气。我们只有将他们的这些特点引导好,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积极引导,大胆设想,才能够让他们在未来发展中,真正找到职业发展的出路,闯出自己的天地。
再次,中职生还需经过专门的训练,不断地钻研技术,用自己的实力为社会作出贡献。
我们很多优秀的中职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不但自己创业成功,甚至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
更有一些中职生技术精熟但不自满,仍不断进取,主动想办法研发改进设备技术,从一个操作工发展成技术员。
我们的中职女生也不乏优秀的人才。服装班的学员不只是会做衣服,更是让时装文化成为学校和社会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还有很多女生喜欢手工、女红,十字绣、室内装饰插花、特色厨艺等,无不体现了中职生多元智能发展的可能性。
我们的国家处于发展之中,需要大量的职业技术人员。工厂的正常运行,企业的积极运作乃至街道的正常秩序都离不开优秀的技术工人,我们的中职生只有审时度势,努力创造,树立守土有责任意识才能创造出更多的发展空间!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职业教育中心校)
文摘
校企合作背景下的高职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课程改革是高职发展的核心问题,在新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下,高职课程改革的任务更为紧迫。文章从加强专业课程教学团队、促进工学结合、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三个方面探讨了校企合作背景下的高职课程改革。
一、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课程改革必须要加强专业课程教学团队建设。优秀的教学团队是高职课程改革能否深入开展和取得成功的關键。因此,要求教师不仅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行业最新技术发展趋势,还要具备实践操作技能和较强实践活动组织能力。要优化师资结构,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双师型”队伍,促进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方法与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和现代化教学水平。
二、校企合作背景下,始终把“工学结合”作为高职课程改革的切入点。工学结合是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主体是学生。它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之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校内以受教育者的身份,根据专业教学的要求参与各种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活动,在校外根据市场的需求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
三、校企合作背景下,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作为高职课程改革的重点。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建设要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课程内容要以工作任务或项目为载体,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排列与组合,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综合,职业技能与职业态度、情感的综合;通过不断整合课程,构建科学合理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学内容体系。
中职生德育的培养 篇4
一、中职生德育现状
中职生大多数是由于中考失利, 无缘进入高中的15~18岁的青少年,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 这些学生还正处于叛逆期。他们的自控能力差, 自主学习的能力相对于其他学生而言也是比较差的, 他们的文化课基础也相对薄弱。就中职学生的整体素质而言, 大多数学生的自身素质还是好的, 他们懂得热爱祖国, 热爱中国共产党, 热爱家庭, 坚持在党的领导下, 走社会主义道路, 走可出续发展道路, 在发展中, 他们有自己的理想抱负, 具备一定的道德水平, 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 其综合素质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就相对差一些, 他们由于从小受到过多的批评、责骂,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缺乏自信心, 自卑感一直伴随着他们。在面对挫折时, 往往会不由自主地选择退缩, 缺乏积极应对挫折的态度, 无法在失败中树立起明确的人生目标和远大的理想抱负, 将自己定位为失败者。在生活中不懂得感恩为何物, 不懂得文明礼貌为何物, 不懂得社会价值为何物。为此, 加强中职生的德育已经成为广大中职学校教师的首要任务。
二、中职生德育探索
(一) 注意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教育资源不仅包括教师、学生、教材, 还包括校园的文化环境。校园的文化环境是校园建设的主体, 是一个学校教育目标实现的前提。校园是学生生活、学习的主场所, 一个学校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有利于学生在生活学习中不自觉地养成良好的价值观。学校的文化环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感悟、理解道德文化的平台。例如, 我们可以在学校的树上挂上彩带, 在带上可以写上一些有关人生观、价值观的名言警句, 让学生在观赏中学到道德知识。另外, 拥有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还有利于社会主流思想、主流价值观的传播。例如, 学校可以利用早操时间播放一些中央领导人的经典讲话, 使社会主流发展思想潜移默化地深入学生的生活中, 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 德育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其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思想道德精华与道德精髓, 例如仁、义、礼、智、信等, 这些都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标准。中职生由于文化知识基础薄弱, 才会在中考中失利, 失去进入高中学习的机会。因此, 在中职学校开设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 可以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 并取其精华, 将那些符合时代特点的文化融入自己的生活中, 以此作为自己行为的指导。例如《弟子规》, 从开篇就在讲“孝”, 学生通过对这些最基本的文化知识的学习, 加以配合相应的小故事, 学生才会对“孝”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从而在实际生活中以“孝”为行为指导, 真正做到“孝”。
(三) 注意提升教师的道德素养
教师不仅仅是在“传道、授业、解惑”, 更是作为榜样的力量存在于学生的生活中。教师不仅需要教给学生什么才是正确的道德素养, 更需要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 以其自身的道德来感染学生, 这就需要学校注重培养教师的专业素质和道德观念, 加强师德教育, 这是学校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前提条件。每一位教师都需要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 充分了解师德教育的最新发展状态, 努力在工作、生活中自主学习, 提高自身的道德理论水平、道德实践水平等。教师需要在日常生活、日常教学活动中积极发掘德育的实用性, 和学生一起观看一些道德榜样的案例, 让学生也感受到道德并不是虚无缥缈的, 是实实在在的, 是有实用性的, 我们可以将学到的道德付诸实践, 从而使学生更加注重自身道德素养的培养。在学校所设置的德育课程中, 教师不要仅将教学的重点放在读课本上, 而要将书本上的东西运用到学生的生活中, 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做到知书达理, 使学生在学习中能真正养成独立思考、独立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根据中职生自身的特点制定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方案, 加强专业的实践教育, 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
参考文献
[1]王素连.关于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中职德育模式探讨[J].教育现代化, 2016 (14) :53-54, 57.
电子专业中职生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篇5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承担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中职教育着力培养胜任现代工业岗位,拥有特定技能的劳动者。对于中职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环节中尤其重要,因为我们培养的学生是直接分配到生产单位就业,是现代企业生产的主要力量,创新能力直接影响学生的职业发展,反映学校的教学质量。
我在近几年来电子专业教学教研中,着力于培养学生技术创新,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重视开发他们手脑并用的潜能,并根据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做了一定的探索研究。
一、激发创新意识,营造创新型教育环境
在电子电工教学中,我改变学生静态、被动接受的地位,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性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知识,利用学生对新事物感兴趣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数据传送指令时,询问学生如何用单片机将实验板上的8个发光数码管轮流点亮。针对这个问题,学生讨论实现相同目的的不同实现方法,不用单片机能让8个发光数码管轮流点亮,这在数字电路课上早已学过。有的学生说:用单片机来控制,肯定要用到软件。我抓住这句话,过渡到这节课要讲的指令上。用哪些软件呢?又提出问题。用数据传送指令。mov类指令,我开始跟学生讲解各类mov指令,并在wave仿真系统中,把每条指令的执行过程和执行结果演示给同学们看。在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后,我又提问:有了这些指令,怎么才能控制发光数码管呢?我留了约20分钟的时间给大家,有的学生思考,有的学生开始翻书,有些学生开始讨论……我根据每班学生不同的情况,采用了如下几种教学方式:
(1)对于学生表现得很茫然的班级,我在ppt上画出实验板的硬件电路图,写出软件程序中的一条指令movpi,#ofeh,继续引导他们思考。
(2)对于有几位学生已有思路的班级,我在黑板上只画出实验板的电路图,鼓励那几位同学说说思路或写写指令。
(3)对于思维活跃的班级,我鼓励他们自己设计电路图和配套的软件。当大部分学生已清楚这个过程后,我开始演示实验现象,并留下课后问题:除了实验板上的pi口控制发光数码管,其它的口可否?如何设计软件硬件?并在实训课时,让学生动手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
二、注重实践,培养创新能力
对于现在中职学生说,都具有文化程度参差不齐、理论基础水平较薄弱的特点,面对复杂且枯燥的理论推导以及难记的.式子,学生往往不感兴趣,缺乏学习热情。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重实践,轻理论策略,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通过实践来掌握理论,在实践中巩固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从而达到较好掌握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目的。
如在《电子技术》半导体及放大电路教学中,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学习并掌握半导体器件的特性、使用、测试方法以及放大器工作原理等。我把一些实际单元电路小制作搬到课堂上,有针对性地把教材需要掌握的知识和单元电路融合起来,并且在实验报告编排上也下点功夫,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电子技术》教学中,我安排一个功率放大器实验,其中包含变压、整流滤波、稳压电路、功率放大电路等,并在电路中设置一些测试点。通过实验可达到以下几个目的:学习万用表的使用;全波整流电路输出电压理论与实际值是否相符;稳压电路电压在电流波动或负载电流改变时是否保持稳定。经过这样的设计,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就会大大提高。
三、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创新思维
对于电子技术教学而言,最有效的手段是多媒体网络教室、计算机、投影仪等。充分利用这些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可以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地进行教学,使学生顺利地掌握知识,加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布置任务,如果仅仅靠语言的描述,显然是很苍白的,有了画面就直观、易懂,任务明确的同时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需要讲解一些必要的操作时,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实时播放教师的操作过程,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清晰、准确地看到,从而明确操作方法。多媒体技术在模拟电子技术课堂教学中可以合理利用视图表达各种元件及电路图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如在学习半导体器件的导电原理时,半导体内部电子与空穴的流动过程可以生动形象的用动画来表示,其结果完全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为了能有效地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往往在课堂中采用各种教具来现场绘制各种电路图,45分钟的课堂教学往往讲不了多少知识,不但付出了许多体力,同时由于黑板的限制,要不断地更新新板书,这样,教师在课堂小结时,就无法把本节课所讲内容再现出来,更重要的是,不能将模拟电子技术中的动态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这样,不但可以彻底地从传统板书绘图中解脱出来,节约大量时间,而且可以游刃有余地组织教学,增大课堂上信息交流量。所以说,采用多样地教学手段是培养创新思维的保证,为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逐渐加大综合性实验、研究性实验的比例,提高创新能力
一个产品的最终完成,光靠理论上的分析和研究是远远不够的,它必须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能熟练地掌握和使用各种相关的仪器,对元器件进行全面的测试,了解掌握各种元器件的技术参数,集成块的具体情况,计算出各种元器件在电路应用上的数值,最终才能完成自己设计的电路图稿。通过认真地设计、制作、安装、调试,不但使学生可以全面了解和掌握整个课程设计的全过程及产品制作过程的具体环节,真正使学生从原有的感性认识逐步过渡到理性认识,再融合到实践操作中去,做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统一,从而达到质的飞跃;而且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各位学生的聪明才智,有利于加强学生的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是考核学生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重要手段。
培养中职生法制意识探析 篇6
关键词:中职生;法制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7-0110-02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和黄金期,中职生好奇心强,易冲动,法制意识淡薄,很容易造成不良后果,对中职生的学习和以后生活带来负面影响。特别是当前青少年犯罪率不断上升的情况下,加强中职生法制教育,让他们学法、守法、懂法、用法,显得格外重要。学校要提高对法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中职生的法制教育。
一、中职生法制意识的现状
1.中职生法制意识淡薄,缺乏法律常识,法律知识有待提高 中职生对法治认识不清,对自身权益认识不清,在社会实践中,经常忽视了自身合法权益的维护。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大家对法有敬畏之心,总认为自己不去触犯法律就平安无事。尤其是消费的侵权纠纷,宁愿自己吃亏也不会用法律途径解决问题。这些跟中职生个性特征明显但心理并不成熟影响到法制意识的形成。另外,中职生对社会涉足较少,接触社会经验不足,不懂得运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2.学校对中职生的法制教育不够重视,教育内容不够贴近学生的思想 中职学校主要把技术教育作为主要目标,以扩招学生人数为业绩,法律教育只作为一门简单的公共学科开设,由于课时少,授课方式相对简一,内容比较单调,甚至很多法律课的老师还是半路出家,根本没学过相关的专业知识,教育内容空洞,不够贴近学生的思想,不能与学生引起共鸣而达到警示的作用,学生的法律教育难以深入,造成学校法律教育对学生影响不大。中职生对学习存在自卑感,由于初中前成绩差,在校表现也有不良行为,对他们而言,只知道自己的行为是违反学校纪律,学校对他们只是好言相劝,最严重也就是劝其转学,导致学生根本不认为自己的某些不良行为危害极大,要负相关法律责任,对法律知识不了解,尚未认识到法律的威严。
3.中职生违法犯罪行为屡见不鲜。中职生中存在某些不良行为不加以管控易造成犯罪倾向,最终发展为犯罪。如爱搞恶作剧,乱动别人东西,借钱不还,小偷小摸,恐吓勒索,敲诈等易形成盗窃罪。喜欢与校外青年交往,称兄道弟拉帮结派,因江湖义气形成团伙作案犯罪。经常逃课,上网,夜不归宿呆在酒吧夜店过夜,追求刺激吸毒,贪图享乐,喜欢与异性接触、早恋,校外同居甚至因暗恋产生强奸的暴力犯罪。
4.复杂的社会环境不利于中职生的学习,淡化了学生的法律意识观念。中职生守法的自觉性低,做事容易存在侥幸心理。尤其社会上存在一些不守法现象,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惩罚,中职生在不良的社会环境中会模仿不守法行为,他们认为自己的犯法犯罪行为只要隐藏的好,没有被人发现,就不会被追责,抱着侥幸心里试试看,江湖义气味重,为兄弟两肋插刀,为争一口气大打出手,最终酿成了无法挽回的恶果。
二、培养中职生法制意识的措施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法制宣传教育,普及法律知识 学校要加强法律知识教育力度,提高学生对法律的了解。在日常教学中要传授法律常识,向学生讲解有关正当防卫法律常识,在学校里学生采取必要的措施避免侵害,实施自我保护,也要注意不能防卫过当。加强中职生法治知识普及,尤其是《未成年保护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和《刑法》等跟学生关系密切的法律法规,可以采用问答式、讨论式和比赛形式促进学生学法。
2.法律意识教育要作为新生的一门主课来安排,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法律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学科,学校必须要把法律教育内容作为一门主课来学习,要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实践有所感悟,让学生在实际教学中,通过参观少年管教所听真实故事,让学生感受到直观的法制教育,分析其危害,列举社会上治安不好给我们带来的不便,引导学生用相关的法律知识进行分析,让学生学会用法律的角度看问题。教育是一项事业,要不断待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跟要加强老师法律专业素养,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难以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也就完成不了法制教育的重任。
3.结合实际,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法制意识教育,加强中职生法制意识教育是提高中职生维权意识和减少违法犯罪行为的关键 学生在学习法律知识会有一些疑问,若能请政法战线的专业人员来解答,纠正一些误解,也是法制宣传的一种方式。学生学法后也可能抱侥幸心理,或者试试看满足好奇心而做一些违法的事,所以要学生守法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看到违法犯罪行为对社会和受害人带来的危害,尽量用事实说话。在学校里学生有矛盾不找老师解决,找朋友帮忙打群架,这些都是法治意识淡薄的表现。因此老师要让学生认清事件的危害性,学会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学校可以组建一个专门处理突发事件的队伍,有老师、学生和家长的共同参与,真正的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这样效果会更好。
4.有效利用网络平台提高中职生法制意识 利用网络平台下载教学情景剧,对损坏他人财物、侵犯人身安全和侮辱他人人格等学生经常会犯的毛病开展评述,进而补充相关的法律知识,设身处地的增强学生对法律知识的了解。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明白法律意识淡薄,法律知识缺乏,是造成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思想根源。同时学生也讨论了意气用事、进入不适宜场所、打架斗殴等几方面的不良倾向,让学生对其危害性具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学生生活在法制意识的范畴,能有效地预防青少年违法犯行为的发生。
法制教育是现代社会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之一,提高中职生的法律意识已是迫在眉睫,学校要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应从基础抓起,以便全面提高中职生的法律素养。
参考文献:
[1]孟勇.法制教育在中等职业学校中的重要性[J].发展,2008(02)。
[2]徐冰.大学法制教育的缺失与高校法制教育模式构建[J].改革与开放.2011(05)。
中职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篇7
目前, 中职学校在校生已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 中职学校已成未成年人集中的场所。据有关部门的统计,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率多年居高不下, 个别地方还呈上升趋势。中职生作为我国社会生产与建设领域的生力军和接班人, 加强他们的法制教育及培养已刻不容缓, 不容忽视,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一、中职生法制教育面临的问题及现状
(1) 中职生身心正处在成长阶段, 易误入歧途。中职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5岁~18岁之间, 正处于世界观形成期, 他们思想活跃, 但极不稳定, 好奇心强, 却易变化, 对社会上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缺乏判断和抵御能力, 经不住不良风气的影响, 不能够辨明是非。一些学生不讲理想和信念, 只讲实惠;不思进取和奉献, 只图享受;不要组织和纪律, 只有自我。另外, 随着年龄增长, 中职生独立性逐渐增强, 有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但有时还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 容易冲动, 不能实行自我监督, 遇到困难容易灰心丧气, 意志较脆弱, 经不起挫折, 常易染上一些不良习气, 如吸烟、酗酒、斗殴等。由此可见中职生处于不成熟与成熟、不稳定与稳定的临界点, 极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 中职生整体素质偏低, 法律意识不强。受我国应试教育的大环境影响, 大多数家长认为上高中, 考一个好大学是唯一的成才之路, 只有无法继续升入高中的学生才会选择中职教育。因此, 中职学生的素质明显不高, 部分中职生的求学欲不强, 来到职校就是抱着混文凭的心态, 随性而为, 放任自己, 甚至自暴自弃。中职生中违纪、违法的现象比较突出也就不足为怪了。据中国法制网统计, 中职生中有厌学倾向的约占42%, 有违法倾向的约占28%, 许多中职生强行索要、殴打他人是司空见惯的事, 丝毫不以为这是种触犯法律的行为。
(3) 易受社会不良现实影响, 法律观念存在偏差。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经济总量上升为世界第二, 仅次于美国。但社会各方面发展还很不完善, 特别是法制建设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还不相适应, 难免滋生腐败及权钱交易, 以权谋私, 以权代法等现实问题。有部分学生认为, 权可以大于法, 有权有钱阶层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不受法律之约束, 法律不能够惩恶扬善, 从而对其公平性和正义性不甚理解, 一些学生缺乏对法律的信任感, 对法律的公正性产生质疑。一些青少年在他们的权利受到侵害时要么选择沉默, 要么选择暴力应对。
(4) 中职学校对于法律教育不够重视, 中职生整体法律知识水平较低。目前, 大多数中职学校只重视专业课教学, 法律课时一星期两节课, 一个学期上完, 由于课时量小, 法律教学只是蜻蜓点水;而且, 中职学校的法律课只是作为考查科目, 考试不过是走走形式, 使得学生认为法律课无关紧要, 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使中职生整体法律知识水平存在明显欠缺。无怪乎中职学校的老师们总是抱怨“现在的中职生素质差, 特别难管”, 这多少与学校对于法制教育不够重视不无关系。由于法律知识水平的欠缺, 导致中职生的法律观念模糊, 相当多的中职生不能区分违法与犯罪的区别, 认为违法就是犯罪, 犯罪就是违法。甚至有不少中职生认为自己很难遇到法律问题, 他们没有注意到法律时时刻刻存在于我们生活当中。
(5) 中职生的法律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脱节。虽然, 中职生通过宣传学习, 有了一些模糊的法律意识, 从理论上知道遇到问题、纠纷应通过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利。但在现实中, 不知如何真正运用或采取法律措施, 通过法律的武器来捍卫自身的权益, 如有的学生在同学之间发生矛盾冲突时, 往往是头脑一热, 就采取一些过激, 甚至愚昧的方式, 最终造成严重的后果;有的学生怀疑同学偷东西时, 而对他人进行非法搜身和查包, 无视他人的人格尊严;有时学生在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 却不懂得如何用法律来保护自己;有的学生在购物时不知道索要发票与“三包”凭证, 买到假冒伪劣产品却只能自认倒霉;还有的学生毕业后找工作时却不知道怎么与用人单位签订协议等, 不胜枚举。足见中职生法律理论知识与实践严重脱节。
二、中职生法律意识的培养途径
(1) 学校应高度重视法制教育。中职生在初中阶段没有经过正规的、系统的法制教育, 进入中职学校后, 面临一个相对较大, 也相对复杂的环境, 碰到一些社会现象, 他们心里会感到迷惘和困惑。此时, 学校除积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外, 还必须抓住时机, 给学生传授法律知识、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学校的任务是既要教会学生立足社会的本领, 又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即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
中职学校的学制一般是3年, 学生有一个较长且比较稳定的学习时间和空间, 学校应该从课时、师资、教材等方面向法制教育倾斜, 安排足够的课时。比如可规定如果法律课不及格不能毕业, 同时可配备有针对性的教材, 配备既懂教育又精通与中职生相关的法律知识的专职教师。通过系统的、正规的法律知识学习, 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 提高其法律素养, 知法才能守法, 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才不至于偏离方向。
(2) 加强中职生的法律基础课教学。课堂教学是法律意识培养最有效的途径, 在学校, 法律基础课是学生获取法律知识的基本学科。职校教师不仅要将法律知识告诉给学生, 而且, 还应当指导学生正确理解法律所具有的价值。比如在进行《治安管理处罚法》和《刑法》的教学时, 要让学生初步认识和区分什么是违法, 什么是犯罪, 哪些行为是法律、法规禁止的, 哪些行为又是法律、法规准许乃至鼓励的;同时, 通过身边人、身边事, 特别是选取与青少年的年龄、特点相符, 从鲜活的日常生活中总结、提炼出来的典型案例, 让其自我教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 教师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时, 要围绕目标, 注重引导和加强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 教育他们对语文知识做到系统化地学习和积累。提高作文水平的法宝是什么?培养学生良好语文素养的法宝是什么?那就是多“读”和多“写”。比如, 名篇经典一定要不打折扣诵读, 烂熟于心, 而且在写作中要有意识地运用, 让学习积累发挥作用, 在应用中巩固所读所诵。
一、多读
平常说要“博览群书”, 就是读书对提高一个人的修养是很重要的, 自然对提高语文素养是很有帮助的。一个人知识的积累, 除了自己接触生活, 接触自然, 获得第一手知识之外, 更多的对生活, 对社会的认知是来自书本的。一个对社会有巨大贡献的人, 大多从阅读中获得知识和力量。作家姚雪垠为了写长篇小说《李自成》, 日夜苦读明史, 做了很多资料卡片, 上万张的专题卡片堆积如小山。成功的饱学人士这样不遗余力苦读, 那么作为未来事业接班人的我们, 在求学的路上更应该在书海里畅游, 孜孜不倦汲取书本的营养。读书可以陶冶我们的心情, 和书中人物共心跳;读书可以欣赏世界各地风俗民情, 领略缤纷多彩的人情世故;读书可以理解宏观世界的玄妙与伟大, 更可体悟微观世界的生命体的律动。总之, 书本是一扇窗, 读它, 宇宙就在你的面前, 一切狭隘都将在书本面前销声遁形, 拂面春风必将带你进入神清气爽的境界。我们读的多了, 写作的素材自然就源源不断。实际读书的过程就是一个开阔视野的过程, 更是一个知识积累的
育, 明辨是非, 理论密切联系实际, 有的放矢, 预防和减少中职生违法、犯罪, 教育学生如何应对处理别人的违法、犯罪行为, 避免和减轻不必要的伤害, 怎样更好地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 达到一般预防和维护中职生权利的双重目的。
(3) 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律教学与实践。一是在教学活动中进行实践。学校可组织学生参与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 如:组织学生开设模拟法庭, 组织开展辩论赛以及法律知识竞赛等。二是指导学生开展法律实践。经常性组织学生收集身边的真实案例, 开展分析与讨论, 并设立法制宣传园地, 在校园内外开展法律咨询活动, 定期组织学生到法院进行旁听, 让学生在实践当中学习并掌握法律知识, 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三是定期组织学生收看法治节目。如每周组织学生观看一次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法治在线》以及《经济与法》等法制类节目, 并让同学根据节目中的案例写出观后体会, 从而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学到鲜活生动的法律知识。
(4) 提高中职教师的法律意识。学校应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努力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 作为教师特别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只有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 才能教育好学生。教师在教育和管理学生时不能过激, 甚至是违法行为。在教育方法和策略上, 要坚持正面引导为主, 给予学生足够的关心和爱护, 注意学生的心理活动, 改进教过程。教师在引导学生读书的时候, 要引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二、多写
语文学习的“写”能力很重要, 在今天各种考试缤纷出现的大背景下, “写”尤其重要。“写”是“读”的延伸、巩固和转化。同时, 写作时候, 由于我们的认识毕竟有限, 一定会出现“卡壳”现象, 遇到这些疑难, 都可以透过读来解决。教师引导学生作文时, 一定要鼓励学生多写、勤写。日常多写, 思维就活跃, 头脑是越用越灵。写什么?写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所见所闻。写, 让我们进一步观察生活, 促使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实际, “写”是思想的梳理, 起到日常行为纠偏的功效。总之, “写”能够让我们的思想更缜密。“读”和“写”都不可过于单方面强调, 两者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只读不写, 学生就成了书袋子, 读的营养不能转化为有效材料, 读的价值就失去了很多;只写不读也不行, 只写不读, 我们就感到词语的贫乏, 内容的无趣, 我们的文字就少色彩, 文章就拒人于千里之外, 味同嚼蜡的文章谁爱读呢?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只有“读”“写”结合, 才能最大化相互促进。实际上, 在“读”的过程中, 我们的视界更扩大了。“读”“写”有效结合, 我们写的本领就能大大提高。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多读多写, 养成良好的习惯, 语文素养一定能够得到逐步提高。
(唐河县第三初级中学)
育方法, 不应歧视有问题的学生, 要积极引导他们克服缺点, 改正错误。还要组织一些责任心强、学生信任、懂心理学的教师开展一些心理咨询活动, 及时消除个别学生的不良心理。一些条件允许的学校可聘请法律顾问, 定期对教师进行法律讲座和法律问题大讨论, 教师可以把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一些教学管理问题, 特别是与学生发生的“摩擦”, 提供大家进行讨论、分析, 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 从而在学校里营造一个“人人守法, 人人讲法”的法律氛围。
另外, 中职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仅仅依靠学校还是不够的, 还需要家庭以及社会的支持与配合。教师可以电话、书信等形式, 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 及时与家长交流学生表现和思想动态, 积极指导家长做好学生离校后, 特别是节假日期间的家庭教育;同时, 学校应努力改造学校周边环境, 经常与当地社区、派出所等单位沟通、协调, 抓好校园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 净化学校周边环境, 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中职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篇8
职业素养是职业人在从事职业中尽自己最大努力把工作做好的素质和能力。职业素养大致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思想(意识)、职业行为习惯与职业技能四方面。前三项是职业素养的重要部分,属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范畴,职业技能是支撑职业人生的表象内容。前三项职业素养需要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逐步获得与完善,而职业技能可通过学习、培训获得。在评价员工的时候,企业通常将二者的比例以6.5∶3.5进行划分。总的来说,职业素养是完成职业活动必备的基本意识、能力和知识的集合,反映了从业者在从业过程中的精神状态和能力水平,可以通俗概括为德和才两方面。
一个企业的竞争力来源于企业人才素质的不断提升。通过企业人才素质的不断提高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已成为企业重要的竞争战略。现代企业青睐八类人才:对企业忠诚、有归属感的人;综合素质好的人;有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人;有专业技术的人;沟通能力强有亲和力的人;有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的人;认同企业文化的人;带着激情去工作的人。通过调查发现,现代企业对职工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企业在招收员工时,既考察专业技能,也要看综合素质;不仅考察与职业岗位的匹配度,更要看员工的培养潜力。从企业人力资源的角度看,动手能力和技能水平只是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真正能够与企业无缝对接且能够长久对接的人才,除具有高超专业技能,还要具有职业思想、职业道德、心理健康等较高的综合素质。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对毕业生的评估主要集中在责任心、工作态度、工作热情、上进心与学习能力等软性指标上,对那些有技能但职业素养有问题的人,企业坚决不用。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必须依靠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
目前中职生的整体素质落后于企业的高标准,有的学生缺乏人生目标,个人利益至上,学习动机功利。有的学生不愿从基层艰苦岗位做起,片面追求高收入与较好的工作条件,对理论知识学习不感兴趣,虽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但不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有的学生缺乏吃苦耐劳、艰苦创业的精神,对自己要求不严,爱岗敬业意识淡薄,缺乏职业操守。这些学生到工作岗位后很难做好本职工作。有的毕业生频繁跳槽,缺乏诚信意识。选取张家港市大中型企业进行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结果反映,企业认为中职生的服务态度好的约占22%(不保留小数,下同),一般的约占69%,差的约占9%。餐饮类企业的评价要好于第二产业(本校没有涉及第一产业的专业),分别是45%、52%、3%左右。对学生责任心的评价,认为责任心较强的约占14%,一般的约占61%,差的约占25%。对敬业精神的评价,与对责任心评价的结果接近,认为强的约占12%,一般的约占67%,差的约占21%。一些学生给用人单位留下了不好印象,导致职业教育形象受损,给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和学校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培养和提高中职生的职业素养,为社会提供优秀的技能型人才和建设者是职业院校的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形成共识,构建理论和实践操作体系,多措并举、齐抓共管。
二、提高中职生职业素养的建议
(一)达成职业素养培养重要性的共识
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共同决定一个人的就业竞争力。中职生素养主要是指职业道德素养,职业道德建设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发展和专业化程度的增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的要求越来越高。要大力提倡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鼓励人们在工作中做一个合格的建设者。”若忽视中职生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会引发职业道德风险,不仅给个人就业造成不良影响,还会给企业发展带来风险,甚至影响社会安定。加强中职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素养,降低他们的职业道德风险,不仅是学生个人的问题,也不仅是用人单位的问题,而是关系到整个社会道德风尚的问题。
(二)构建生职业素养培养理论和实践操作体系
在培养和提高中职生职业素养成为共识的基础上,亟需构建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理论和实践操作体系。经过研究和实践,构建了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理论和操作体系(见图)。
(三)与德育工作融合,以人为本,讲求实效
职业素养教育应与德育工作融合,以人为本,改变说教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不能以开个主题班会、上几节德育课和就业创业指导课、出张试卷考一考来代替职业素养教育。学校的评价机制要与企业接轨,即引进企业的评价机制,实现课堂与车间对接、学生与职工对接;把职业道德作为学生品德评价的重要内容,把学生的职业道德表现与学生的评先评优、毕业、推荐就业等紧密联系起来。通过职业素养教育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理想、职业观、择业观、创业观,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法制观念,成为有文化、有理想、有纪律、有道德、有职业能力的好公民。在强化技能教学的同时,应将责任意识教育、诚信教育、团结合作教育放在德育工作的重要位置,尤其需重视责任心教育,责任心是职业素养的基础要素。另外,进行质量意识、成本意识、市场意识、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教育,既帮助学生获得对职业道德的认知,更让学生获得职业道德的情感体验,并将其内化为自觉的行动。
(四)企业文化深度融入校园文化
促进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是职业院校培养职业人的创新实践。应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突出职业特点,呈现企业文化内涵,让学生感受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形成与校企合作相吻合的职业文化,让学生在企业化的文化氛围、管理氛围中,走入真实的职业环境,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无缝对接,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具体做法是:学校引入企业文化,借鉴和吸纳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战略目标,向学生灌输企业的价值意识,强化诚信、责任、感恩等与企业文化有密切关联的教育内容,实现校园精神文化与企业精神文化衔接。如在电子电工专业开展电力安全知识、机电维修与组装、电子装配等技能操作竞赛;在计算机专业开展网页设计、平面设计、局域网布线等技能竞赛;在烹饪专业开展热菜制作、中式面点、果蔬雕刻等技能竞赛。这些技能竞赛与企业要求即岗位要求衔接,与特色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可使学生在提高专业素质的同时,也发展个人爱好和特长,提高综合素质。实训基地、车间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领域,学校在实践教学中渗透企业文化,为准职业人就业奠定基础。在实训工场、专用教室悬挂、张贴相关生产标志、操作规程、职业行为规范等,在教学、生产、管理、规章制度、品牌意识等方面,加强实训基地内涵建设,这是学校用企业化的方式加强管理、营造职业氛围的举措。
(五)充分发挥文化课在职业素养培养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课程建设是职业学校的核心工作,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与学校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与实施方式有关。职业学校文化课是职业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使文化课在培养中职生职业素养方面发挥作用,须以学生个性发展、社会需求为切入点,整合和开发校本教材。基于以上认识,在认真研究中职教育文化课教学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如何在文化课教学中渗透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研究如何丰富文化课的教材、教法,实行专业特色的课程改革。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特点,对现有的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课教材进行必要的补充,使文化课在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中发挥强大的依托作用。
(六)健全校外实习网络
职业院校学生往往至少有为期半年的企业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是校内教学实习的有效延伸和必要扩展,对学校而言,企业顶岗实习是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课堂教学质量和校内实习成效的证明手段;对中职生而言,企业顶岗实习是其职业素养培养的特殊阶段,是感知企业文化并将所学专业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完善自身知识和能力结构的重要途径。经过研究与实践,构建了较为完整的立体式实习生管理体系,创建了实习生管理的优化模式,形成一个科学的网络管理体系,其要点可概括为“五个原则、一套体系”,五项原则分别是安全文明原则、循序渐进原则、适应性原则、教育性原则与及时反馈原则,一套体系包含全方位的宣传动员——实习管理的纽带、健全的管理机构——实习管理的保证、完善的实习计划——实习管理的前提、实习的过程管理——实习管理、实习考核的管理——实习管理的关键和构建立体式管理网络——实习管理体系的完善。实施这一模式后,实习生到企业后生活安定、思想稳定、工作安心,受到了社会、企业和家长的欢迎。学生在实习中体验了企业生产全过程,感受到企业刚性的管理和近乎苛刻的纪律,锻炼和培养了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精神品质,感受企业的文化氛围,提高职业素养。这一管理体系最大程度消除或缩短了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磨合和适应期,可尽快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学生的职业素养进一步提高,也带动了学风、班风、校风建设;用人单位对学生的满意率达到93%,比两年前提高了11个百分点,各专业毕业生推荐就业率达到99%,其中服务类专业毕业生推荐就业率达到了100%。
参考文献
[1]蒋乃平.中等职业教育多种课程模式的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马援.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之我见[J].扬州大学学报,2007(10).
[3]吴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意识教育的思考[J].河南教育,2008(3).
[4]王证之.21世纪职业意识内涵研究述评[J].教育与职业,2010(10).
[5]王欣.高职毕业生择业创业思想及职业意识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
[6]唐海萍.浅谈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意识教育[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0(24).
中职生个性特长的培养策略 篇9
一、个性特长的内涵
个性就是个别性、个人性, 是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有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 这个特质表现在外就是他的言语、行为、情感等方式, 任何人都是有个性的。而特长的意思是特别擅长的专门技艺或研究领域, 俗称“专长”。而个性特长是指一个人在其生活、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 指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独特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特征, 以及特别擅长的技能和特有的工作经验。个性特长是由先天素质与后天培养两个方面相互作用形成的, 其中, 先天遗传为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但起不到决定的作用, 一个人的个性发展主要靠后天的教育与培养。因此, 个性是千差万别的。在古代, 我国孔子便开始认识到学生的个性差异, 例如, 他将自己所带的优秀学生分为了四类:“德行高尚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中、仲者;擅长‘言语’的有宰我、子贡;‘政事’干练的有冉有、季路;‘文学’超群的有子游、子夏等。他也指出了一些学生的缺点, 如:高柴愚笨、曾参迟钝、子张偏激、子路鲁莽”。对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而言, 学生个性亦是千差万别的。因此, 需要充分认识中职生个性特长培养的重要意义, 并在实践中建构出有效地培养策略。
二、中职生个性特长培养的意义
1. 社会发展的需要。
进入21世纪以来, 人类社会从“工业经济”时代迈向了“知识经济”时代。在这个时代, 知识创新在整个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而知识的创新与高素质的个性人才有着紧密联系。一个具备优良个性的个体是服务于知识经济社会的基本条件。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 有的工作需要耐心细致, 有的工作需要勇敢大胆, 有的工作需要机制灵活, 有的工作需要沉着果断。因此, 这种多样化的人才需要就给当下的中等职业教育提出了要求。现代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技能人才培养基地, 必须高瞻远瞩, 以学生为中心, 把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作为着力点, 因势利导地发掘学生的个性特长潜能。所以, 关注中职生个性特长的培养正是时代给予现代中等职业教育提出的召唤。
2. 学生发展的需要。
人的个性是其成长、成熟、发展的重要标志。学生是社会中文化层次较高的一个特殊群体, 因为他们正处于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大、心理发展最为曲折、充满矛盾的时期, 学生的个性尚未定型。而在现实中, 为数不少的学生表现出较明显“自我中心”的意识倾向, 行为上随心所欲, 人际关系上不合群, 依赖心理严重, 意志薄弱, 吃不了苦;有的还表现出不能正确认识自己, 或过分自我膨胀, 或是过分贬低自己, 或是对自己期望值过高等等。中等职业教育阶段是中职生在成长过程中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 更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基础阶段, 这个阶段的他们, 自我意识非常强烈;在做事的时候, 喜欢体现自己的不同, 喜欢向他人展示自己的特长和才能;在这个时候, 这就要求每一位老师必须要注重对学生个性心理的研究, 实行因材施教, 对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加以培养, 并且挖掘其潜能。
3. 教师发展的需要。
当前, 我们所面临的是一个知识不断更新、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作为教师, 若要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 更好地完成培养学生个性特长的重任, 就必须要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水平。从而使自己能够在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上进行地游刃有余。反之, 如果教师的知识、技能水平不能和学生个性特长培养活动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在一个层次上, 便最终会导致教师教育的失败, 甚至背负着“误人子弟”的恶名。因而, 教师需要提高要求, 发展自己的知识储备、技能水平。这样才能在巩固原有基础知识、技能的基础上, 进一步补充新的知识, 提高技能。对于培养学生个性特长, 教师在实践的基础上, 还需要有一定的研究。总之, 学生个性特长的培养与教师自身发展是紧密地共同体, 二者相辅相成。
三、中职生个性特长的培养策略
1. 完善评价体系是基础策略。
当下的中等职业教育对于学生的评价仍然是以考试为主要评价方式, 以分数的高低作为评价的主要指标。这样所产生的结果就是, 只关注学生的考试分数, 而不能彰显学生的个性特长。因此, 当前的学生评价应该建立起发展性的学生评价体系, 通过此种评价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发展性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教育价值观, 评价者和学生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 共同制定双方认可的发展目标, 运用适当的评价技术和方法, 对学生的发展进行价值判断, 使学生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不断实现预定发展目标的过程。”
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得纳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 包括语言表达、逻辑推理、空间想象、体能运动、人际关系自我认识及保护、音乐、自然等八方面”。制定出有效地学生评价体系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此种评价应该是多视角、全方位的。不能因某方面的优点和特长而掩盖存在的缺点和不足, 也不能因一方面的偏缺而抹杀了学生的进步和整体的提高。其次, 需要完善评价指标这一体系。这需要我们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 实现基本的共性和个体富有个性化的要素考核相结合。第三, 对于那部分有个体差异学生应该采用分级考核、分步实施的方法, 这需要我们教师及时的肯定这部分学生的成绩和进步, 进而激发他的热情和自信心。而评价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全体学生都能体会到进步的喜悦和阶段目标实现所带来的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从而更好地树立自信心, 不断完善自我、健康成长。
2. 开展活动课程是主体策略。
活动课程包括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两个部分, 从当前的实际情况看, 主要在于课外活动。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有利于发现和培养‘人才苗子’, 也是提高德育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是开展课外活动的基础, 课外活动则是课堂教学的巩固和提升。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有教师提出“课堂打基础, 课外出人才”的论断。而在当下, 也有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开始关注活动课程对于学生个性特长培养的作用。因为, 活动课程的作用是普通的教学所不能及的, 其表现出了较多的优势, 如灵活性强, 不受班级的束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所选择和发挥, 从而不断地促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长足发展。在无锡市汽车工程中等专业学校, 学校也制定了活动课程平台, 如表1所示:
活动课程之所以能对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 是因为从哲学的角度来说, 活动是人作为个体的根本存在形式。对于学生而言, 个性特长的发展离不开活动, 个性特长的完整性和多样性是以活动课程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为基础的。因此, 对于中等职业教育, 我们需要积极建构活动课程平台, 尽力让所有的同学都能在至少一个活动课程上发展和塑造自己的个性特长。
3. 加强社团建设是提升策略。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精力旺盛的阶段, 在这个年龄阶段, 学生除了追求学业外, 还追求课余生活的丰富多彩。因此, 通过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由组合而成的各种学生社团便是一个重要的个性特长教育载体。学生社团是学生课外活动的主阵地;是活跃校园文化的主力军;是广大同学施展兴趣特长的大舞台。社团活动能具体到每一位学生, 视学生个体的素质高低而事实的相应的“个性化”教育。如在无锡市汽车工程中等专业学校, 校团委负责对全校学生社团进行总体指导, 从而引导各个社团开展活动。目前学校社团覆盖全体学生, 社团类别主要分为文化艺术类、科技创新类和体育健身类等三个大类。如表2所示。
这些社团几乎涉及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 从而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方位的校园生活平台, 成为学生个性自主发展和塑造的主要阵地。
对于学生社团, 学校还需要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 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办法, 从而发展学生个性。指导教师要切实发挥指导作用, 分类引导, 争创特色;把对学生社团的严格管理和尊重学生社团的自主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从而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特长。总之, 学生社团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上能起到重要的提升作用。学校必须要加强社团建设, 做好社团运转, 为培养出具有个性特长的学生而努力。
中职生的个性特长培养是一项系统性的教育工程。它不仅仅是只要以上三个策略便能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进行引导和矫正, 它还需要广大教师在学科教学上进行引导教育;同时, 还需要联合家长、企业等协同开展学生个性特长培养工作。
参考文献
[1]颜兴源.全面发展与学生个性特长[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2.
[2]孙雪梅.浅谈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J].辽宁教育研究.2000.
[3]盛建森.关于发展性学生评价若干问题的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02.
[4]陈琦, 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付海平.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探索与实践[J].吉林教育科学.1996.
论中职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篇10
一、中职生法律意识培养的意义
培养中职生法律意识是优化学生知识结构的内在需要, 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是培养“四有”人才的需要。《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 “增强适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 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和迫切需要的素质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开拓进取、自强自立、艰苦创业的精神;大力加强法制教育特别是宪法的教育”。可见, 法制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 法律素质是现代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
培养中职生法律意识, 有利于家庭幸福、社会稳定。中职生法律意识提高了, 就会远离违法犯罪行为, 就会法拿起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就会积极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培养中职生法律意识, 是贯彻执行教育方针政策的需要。我国的教育方针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而且强调把德育放在首位。《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在德育目标的具体要求中指出, “树立社会主义民主观念和遵纪守法意识。学习和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相关法律, 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 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维护合法权益;遵守校纪校规和职业岗位规范”。
培养中职生法律意识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依法治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中职生马上步入社会, 在各行各业当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他们的法律意识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前途、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影响到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 因此必须要对他们进行法制教育, 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
二、中职生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分析
从近年来发生在学校的一些案件来看, 尽管我国的法律基础教育比较普及, 但是中职生的法律意识还是相当薄弱的。据调查, 近几年青少年犯罪率到达70%至80%, 而中职生犯罪也呈现逐年增加趋势。与其他未成年犯罪相比, 中职生犯罪主要是侵犯财产权案件 (如偷盗、抢劫、抢夺等) 和故意伤害案件 (如聚众斗殴) , 而且大多是共同犯罪、初犯、偶犯。由此可以看出中职生的法律意识比较淡薄, 主要表现为:
1) 中职生自身素质包括法律素质比较低。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 在家缺乏劳动锻炼、缺乏挫折教育, 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 尤其是中考失败的中职生, 他们来到中职学校, 一旦遇上不如意的事情, 很容易走上法律的边沿, 触及法律问题。而且中职生缺乏社会阅历, 见识少, 虽然对法律有所了解, 但毕竟没有经过系统的法制教育, 对法律的理解和认识还处于模糊阶段。
2) 中职学校的法制教育环节比较薄弱。首先, 中等职业学校都开设有《职业道德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 它对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是就这门课程中的法律知识而言, 过于简单、过于条理。教材涉及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诉讼法、经济法等内容, 可以说是对这些部门法进行了高浓缩。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中职生来说, 教材还欠缺一些与专业有关的法律知识。其次, 职业学校的法律老师配备存在问题, 法律课基本上是由政治老师但任, 这些非专业教师没有系统的法律知识, 也没受过系统的培训, 面对庞大的法律体系, 遇到问题有时自己都解决不了, 怎么教学生?再次, 教学方式单一。在法律课上, 教师多是采用填鸭式的方法:老师讲学生听, 理论多案例少, 缺乏丰富有趣的实践活动, 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突出来, 学生学起来没兴趣, 这样学生的法律意识就很难培养。
3) 学校的管理不到位, 法制宣传不力。有些中职学校住校生比较多, 对学生采取封闭式管理, 这对学生的安全、对约束学生的逃学行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没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比如有的住校生冒着生命危险选择了跳墙逃学, 有的住校生假冒班主任签字, 自己给自己批假条擅自离校, 有的住校生利用学校周末晚上对住校生不点名的空隙, 就在周末晚上通宵上网吧, 尤其是有部分回家的同学, 周日晚上呆在网吧, 跟家里人说上学去了, 跟班主任说在家里。这些学生纪律性差, 法制观念淡薄, 受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与校外游手好闲人员相互勾结, 在校园充老大, 打架斗殴、敲诈勒索, 不仅耽误了自己的前程, 还影响周围的同学, 在校园内造成不好的影响。
三、中职生法律意识的培养途径
(一) 增加校园普法活动, 加大宣传力度
课堂教学是法律意识培养最有效的途径。在学校, 法律基础课是学生获取法律知识的基本学科。通过教学, 可以让中职生比较系统地学习和掌握法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比如学习宪法可以知道国家机构的设置及其职权、可以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 了解我国宪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通过对民法、刑法、行政法、婚姻法、诉讼法的基本理论与知识的学习, 增强中职生的法制观念, 使他们明白什么是合法行为、什么是违法行为、什么是犯罪行为, 知道如何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提高他们依法办事的意识、提高他们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意识。
课堂教学仅仅提高了学生的法律理论知识, 学校还应该通过实践提高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因此, 学校要多搞课外活动, 通过各种普法活动来做好法制教育工作, 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懂法、知法、守法、用法的重要性。如举办法律知识竞赛、法律辩论赛、“模拟法庭”, 开展校园法律知识咨询, 请法律专家、法官、检察官和律师等来校给中职生进行法律讲座等, 使学生能在自主参与、身临其境中耳濡目染, 得到教育和启迪。通过一系列的普法活动, 营造出浓厚的法律文化氛围, 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二) 实行法制教育课程改革, 增强法制教育的实效性
法律基础知识课的教学效果如何, 关键在于教学创新。教学要创新, 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上, 还体现在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上。由于《职业道德与法律基础知识》中涉及的法律内容过于简单、过于浓缩, 教师就应该对法律教学的内容进行大胆的革新, 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 增加贴近实际的法律知识和案例, 突出“新”和“趣味性”, 同时运用多媒体把法制节目如《今日说法》、《经济与法》等融入教学活动中。在教学方法上要改变以前“填鸭式”的单一讲授方法, 综合运用案例分析法、问题情景法、阅读指导法、活动引导法等方法,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条件, 重视网络、多媒体等信息技术的应用, 以活动课为主, 如举行辩论赛、法律知识竞赛,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当中把握理论知识。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采取了不同的教学方式, 增强法律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中职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中华民族振兴之希望。因此我们要认识到提高中职生法律意识的重要性, 并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其法律素质和法律意识。
摘要:目前, 多种原因造成中职生的法律意识普遍较低, 这不仅关系到家庭的幸福和学校的稳定, 更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本文分析了中职生法律意识培养的意义, 并结合中职生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提出了中职生法律意识培养的途径。
论中职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篇11
中国分类号:G455
中华民族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创新离不开两个方面:第一,该领域的大量实践。第二,对实践的思索。要想在职业活动中创新,必须熟悉这种职业活动,掌握有关知识,了解有关信息。创新能力实质上是职业能力与创新精神以及创新思维、创新方法相结合,并能付诸实践的改造世界的能力,是职业能力的升华。职业能力既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基础,也是创新精神付诸实现的载体。
一、创新精神的内涵
创新精神是指要具有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方法、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
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一个现代中职生应该具备的素质。
创新精神归属于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是中职生进行创新活动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创新胆量、创新决心,以及相关的思维活动。
创新精神是勇于摒弃旧思想、旧事物、创立新思想、新事物的精神。如不满足已有认识(掌握的事实、建立的理论、总结的方法),不断追求新知识;不满足现有的生活生产方式、方法和物资需要,不断进行改革;不墨守成规、因循守旧,勇于探索新规律、新方法,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二、培养中职生创新精神的方法和途径
用以上对创新精神的认识,引导培养中职生创新精神实践活动,可以开创如下局面:
第一、营造适宜的社会环境,是培养中职生创新精神由单一的学校行为变为整体的社会行为。
在黑板上开车床,在书本上装电视,在教室里搞种、养殖等现象,在许多中职学校存在,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离不开适宜的环境。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中职学校致力于中职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理所当然,仅有学校的努力,不仅因缺乏大气候而不成“气候”,还可能出现培养成的有创新精神的中职生走向社会后,由于有关部门因循守旧而遭压抑甚至排斥的现象。因此,社会各部门或行业都要提供创新的场所,大兴创新之风,使学生不仅在学校而且在社会(包括家庭)都受到创新风气的熏陶,感到处处有创新的用武之地。不断提供中职生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坚持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使学生在校期间边学理论边实践,第三年就完全可以在企业顶岗实习。
第二,合理设计教学工作,恰当处理“一般”与“个别”,“内容”与“策略”方面的关系。
先说:“一般”与“个别”,在这里,“一般”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发展创新精神,学校和应用技能各领域、品德和技能诸方面概莫能外,同时要遵循创新精神的一般规律性,“一般”具有普通意义,但如果缺乏着眼“个别”的具体措施的支持,很可能难以落实。因为,“新”是有层次的,而且学生年龄不同,所学专业各异等决定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区别对待,因势利导。越能把握培养创新精神在不同专业,不同学生方面的特殊性,越可获得有效性。
再说:“内容”与“策略”,创新是通过一定“内容”体现的。因此培养中职生创新精神至少要关注这几方面的内容:一是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创新对象与创新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同时要有获得信息与设计实验等创新的的常识。二是要大力开发“情境课程”,使现有的由理论课程(又叫文化课程)与实践课程构成的课程体系变成理论课程与情境课程以及实践课程有机联系的新体系。所谓情境课程是指面对真实的或模拟的与理论和实践课程的内容有关的问题情境,引导中职生即席思考并用理论创造性解说,以锻炼中职生问题意识和迅速反应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的课程。这种课程的介入,中职生接触的情境多,发现的问题多,设想的方案多,“见多识广”,不仅会积累大量的经验,而且会增强创新的信心和勇气。
在激发勇气方面常用的策略有二:一是提供相应信息,诱发创新需要。通过课堂和其他活动形式,向学生提供人类亟需要哪些方面的科学发明的信息。如:中职毕业生崔桂亮发明了维维豆奶。“铆工大王”沈阳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普通工人杨建华创造了近百个压缩机“中国第一”的奇迹。200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成为全国第二位获此殊荣的一线工人,中职生晓涵在考取了高级茶艺师证书以后,与同学合作,在西湖西南的大慈山麓开了一家茶艺室,以闻名于世的“龙井茶叶虎跑水”双绝招徕茶客,许多游客慕名来欣赏她的茶艺表演,人气旺、生意火。她说:“我在向世界展示中华茶艺的魅力,展示我们杭州的魅力”等等,使中职生由自卑到羡慕再萌生需要――别人可为,己亦可为,进而形成合理前提下的“为别人所不为”的愿望。二是组织竞争活动,激活创新勇气。经实验,结果表明,竞争条件下中职生在思维的灵活性、清晰性和流畅性等方面都与非竞争条件下不同,而且有统计学意义。
在启迪智慧方面,基本点是引导中职生发现新关系,主要策略有二:
1.引导类比。类比是建立一种相似关系。如把某个事物或观念与另一事物或观念进行比较,并通过替代物把熟悉的与不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以熟悉的事物为基础建构一种具有相似意义的新关系。这方面的举措大致有:一是自我类比,类比者以他人或物自居,产生移情作用。二是直接类比,类比者将两个客体或概念作简单的比较(不必面面俱到)。其目的在于把实现的问题情境与另一情境作简单交换,以便出现人们期待的新关系。三是简略性冲突,类比者用相互矛盾的两个词汇描述同一个客体。采用这种练习主要是为了增强中职生将两种事物结合起来的能力。结合的事物在性质上或时空上距离越大,中职生心理变通性越大,发现新关系的能力越强。
2.训练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主体面临问题时思路由一条扩展到多条、由一个方向转移到多方向的思维方式。在进行这方面训练时,至少要做到:其一,选择多种结论的问题,否则思想容易缭绕在“一棵树”上,无法散开;其二,开导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精致性,尤其要在变通性方面下功夫;其三,鼓励学生大胆运用假设,对一个问题提出的合理假設越多,发现新关系的可能性越大。
综上所述,中职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过程中必须坚持“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的教育观念。不断改革教学方法,把理念知识融合进技术操作中,让实践能力在技术操作中逐步提高。不能扼杀中职生的创造力,正如新加坡记者亚历克斯.翁在回应沃兹尼亚克的评论:“新加坡无法制造出苹果电脑”时所说“底线是:创造力不能强迫得到,不能教授,也买不来”。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报
【2】人民教育
中职生职商的培养 篇12
一、中职生“职商”培养的重要性
职商的培养, 说白了就是为学生找到感兴趣的职业方向, 调查显示, 绝大多数父母认为必须 (38%) 或有必要 (55%) 让孩子了解不同行业, 发现职业兴趣。同时, 调查也揭露了令人担忧的事实。对于未来的职业没有考虑 (25%) 或者比较迷茫 (29%) 。一半以上的家长认为缺乏培养孩子技能的途径。
对中职生来说, 他们的毕业是直接面向就业的, 但我发现, 他们在入学选择专业的时候, 也是非常迷茫的, 80%来自于招生老师的介绍, 10%来自于亲人从事相关职业, 10%来自于媒体或道听途说。可见, 在培养中职生的职商方面, 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二、如何培养中职生的职商
(一) 学校方面
首先, 学校特别是职业学校, 需要为学生提供职商培养的平台, 开设职业生涯教育方面的课程, 专业教师讲授职业规划、职业发展前景、职场经历等相关内容。同时, 职业学校需要加强专业实训场地建设, 为学生提供模拟职场的环境, 让学生更好地做一名合格的职场人。学校可以在学生入学的几个月里不强制分专业, 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不同的专业, 从而找到感兴趣的专业, 有利于以后更好地按照兴趣学习。
其次, 学校可以从企业和社会各行业聘请专业导师, 让他们现场授课, 为学生提供专业的职商教育引导。
最后, 学校为学生创尽可能多的顶岗实习机会, 让他们进入相关企业, 走上一线, 真真切切地去体验他们未来的工作环境, 真实地感受他们未来的职场是个什么样子。
(二) 家庭方面
父母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如果条件许可, 父母可以带孩子进入相关企业参观学习。同时, 父母也可以把自己本身的工作经验传授给子女, 让他们的职商在父母的潜移默化中慢慢培养起来。父母应该关注早期职业规划, 调查显示, 28%的父母认为应该在10至13岁开始职商培养, 45%的父母认为应该在14至18岁开始。可见, 父母对孩子的职商培养越来越重视。
(三) 学生方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特别是当学习的目标和未来的发展不再是虚无缥缈, 而成了一个具体可见的形态时, 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极大地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在选择未来从事职业方向时, 80%的学生希望选择赚钱和兴趣兼顾的职业。学生从个人的兴趣爱好出发, 从自身的实际出发, 来选择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 尽早地投入职业生涯规划中去, 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职商, 为自己未来能够更好地适应职场, 更好地开展自己的事业, 职业生涯顺利地发展, 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 要培养自己良好的综合素质, 而不仅仅留恋于一时的得与失, 为自己的未来职场发展增添筹码。
中职生的未来发展方向是面向就业, 成为国家优秀的技术工人, 但是在职场中, 需要综合考虑的因素有很多, 不单单考虑薪资待遇, 还要从工作环境、企业的文化氛围、法律法规是否完善等多方面考虑。中职生在职业规划中, 不能仅仅满足于当前的技术, 要做就做最好的技术人员。同时, 与时俱进, 在工作的同时, 及时给自己充电, 赶上技术时代发展的大趋势。综合多方面考虑, 考虑得越早, 越成熟, 越全面, 越有利于今后职场的发展, 反之, 则会成为职场生涯的障碍。
我们国家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 越来越需要成熟的熟练技术工人, 所以中职生大有可为。但比较世界上其他国家, 特别是发达国家, 我们还不是一个技术强国。我们的制造业技术水平还很落后, 我们能制造出玩具, 却制造不出高精尖的武器。作为未来的一个技术工人, 中职生不应该满足于简单的技术传承, 而应该在技术上承前启后, 在技术上有所创新, 不断革新。
“职商”的培养, 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 不仅从早期的职业兴趣了解不同行业, 而且还要结合自身的条件, 综合多种因素, 在进入职业生涯之前要注重“职商”的培养, 同时在职业生涯中, 通过不同的工作经历、丰富的阅历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职商, 完善职商。
这样, 在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中, 让中职生不断获得自信, 工作过程中, 能够坦然面对职场, 在职场中游刃有余。在面对职场中的困难时, 能够从容面对。让自己有一个精彩纷呈的职业生涯。说易行难,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职商”的培养, 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和个人的经历、职业素质有很大的关系。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很多企业, 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因为承受不了工资的上涨, 而逐渐向其他地方转移。但过一段时间又有转回来。才发现只有中国能够提供熟练的工人, 而且工人的职业素质很好。可见, 一个职商很高的职场人是很受企业青睐的。
摘要:“职商”这个词对很多的职场人士并不陌生, 但何时开始职商的培养却少有人关注, 中职生带着一脸的懵懂从义务教育阶段踏进职校大门, 从那刻起, 就应该着手培养他们的职商。
关键词:职业教育,中职生,职商培养
参考文献
【培养中职生责任感】推荐阅读:
中职生自学能力培养05-12
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05-21
中职生服务精神培养08-17
中职生自信心培养07-10
中职生幸福观培养09-13
中职生价值观培养11-07
中职生非专业素质培养10-17
关怀教育理论下的中职生培养探究论文09-28
浅谈中职生学习自信心低下的原因及培养策略10-21
中职学生素质培养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