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教育化学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精选10篇)
中职教育化学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 篇1
中职教育化学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
学生掌握知识必须通过自己的一系列思维活动才能达到,化学教学中应当培养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有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化学实验能力、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等。其中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是各门学科都应培养的一般能力(智力)。但在化学教学中有其特定的内容。观察能力是思维能力以及其它各种智力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心理学和教学经验证明:就大多数学生而言,其智力因素相差并不明显,而导致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非智力的发展存在较大的影响,在非智力因素中的学习的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诸多因素中,具有良好意志的人,具有敏锐观察能力的人正是从别人不屑一顾的现象中发现问题,并经过艰苦努力获得成功的。例如:17世纪中叶,英国化学家波义耳正是从盐酸使紫罗兰花变成了红色,这一纵即逝的现象中发现了并经过多次试验,最终发现了现在还在广泛使用的酸碱指示剂———石蕊。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喜欢花。有一次他拿了一束紫罗兰花,想插到花瓶里,正在这时,助手取来了盐酸,倒盐酸时,酸雾弥漫上来,并有几滴滴到花上,紫色花变成了红色!他马上想到其他酸会不会使紫罗兰花变红?经过多次实验终于发现了酸碱指示剂———石蕊,的石蕊遇酸变红,遇碱变蓝。检验溶液的酸碱性真是太方便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者———物理学家牛顿,正是从成熟苹果落地这一现象,总结出了这一伟大真理的。通过多年的教学发现:成绩优异的学生,一般对事物的感知迅速、准确、完整,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主要、最基本的因素,在单位时间内观察到的事物多,表现在学习上,积累的知识丰富。而观察力弱的学生,往往对应该观察的事物感知迟缓,有的甚至视而不见,听则不闻,表现在学习上,上课不注意听讲,大多是学习差。可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关系到学生一生的学习质量和将来从事创造性劳动和科学研究工作水平的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培养观察能力的意义是十分重大而深远的,因此,发展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教学中必须完成的重要任务之一。
化学是以实验为主要手段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特征的,因此,在中职化学教学中发展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就更加重要。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展示直观教具、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包括边讲边实验和实验习题)和化学课外活动。在演示实验以及边讲边实验中教师具体地指导学生观察方法的活动要多一些,而在学生实验课、实验习题、化学课外活动中,则主要由学生独立来培养观察能力。使学生明确观察能力的意义,会激发他们自觉地、有意识地锻炼能力,必须结合化学1.国家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性规定,理顺职业院校同行业、企业、政府职能部门等单位的关系。解决协调好诸如证书认定与发放,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利用,产学结合办学等实际问题,还要完善职业院校管理体制,领导体制,用人机制(特别是民办高职院校更要完善上述体制)等方面的规定与制度,指导职业院校规范管理,正规办学。政府要统筹协调,加强领导,为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政策支撑,尽快形成院校、政府、用人单位合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机制。职业技术学院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把学校建设成一个“开放的管理平台”坚持走自己特色的办学之路,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深化教育,注重内涵建设,努力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积极建设特色鲜明、行业知名的示范职业院校。用开放的观念、通过开放的管理制度,形成基础课程由优秀的专职教师讲授、实践课程主要由企业一线技术能手承担的格局。2.政府从政策上给予指导,指导全国职业教育健康稳步发展。国家教育部要从严控制新办职业院校的备案,与地方政府一道控制职业院校过快地盲目发展,要通过评估的手段对条件达不到要求的职业院校进行优胜劣汰。(最好建立一套政府指导下的社会中介评估体系)。从国家来说,虽然新办职业院校的审批权下放在省区市这一级,但从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已经具有的规模和格局来分析,国家应当有一个宏观的总量控制和布局指导性意见。要对全国的职业院校的格局、布局,引导其协调均衡发展,从政策上给予指导。从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发展成为全世界最大规模的实际出发,建议国家教育部专门设立高等职业教育司,统筹全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中的重大问题。
(四)开展校企合作,注重实训基地建设1.在技术含量较高的单位建立产学研基地,签定产学研合作意向书,共商办学和教改大计。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其中成员有来自兄弟院校的知名专家教授和生产单位技术主管,这样既能加强校际学术交流和研讨又与企业紧密联系;既能体现专业发展方向又及时掌握企业需要人才的标准;把握企业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等专业最新动态,并及时反馈和充实到理论教学体系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实验实训环节。在产学研合作校外实习基地,通过与企业的合作,结合生产现场,开展专业学术研究,提高本专业的教学水平,从而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专业教学体系。2.以“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的方针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充分利用企业科研优势、人才优势、先进的设备优势、挖掘培训资源,实现校企双赢、开展校企合作。借助企业办学优势,充分利用校外资源。淮南矿业集团是我国雄厚实力的特大型企业,为职业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与保证,强劲的发展势头对其上规模、上台阶是一个极好的机遇。一方面,企业内部的各种生产现场既可为学生实习提供方便,又可以为教师实践提供条件。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对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实验室,给予了大力支持。此外,本企业内的许多工程师、教授级高工都可作为职业学校的兼职教师、客座教授,学生们也非常欢迎专家们来院讲座、授课。对于有些专业课程的章节内容,通过“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方式。利用学校的优势条件发展与企业的合作关系。
中职教育化学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 篇2
心理学和教学经验证明:就大多数学生而言, 其智力因素相差并不明显, 而导致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非智力的发展存在较大的影响, 在非智力因素中的学习的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诸多因素中, 具有良好意志的人, 具有敏锐观察能力的人正是从别人不屑一顾的现象中发现问题, 并经过艰苦努力获得成功的。例如:17世纪中叶, 英国化学家波义耳正是从盐酸使紫罗兰花变成了红色, 这一纵即逝的现象中发现了并经过多次试验, 最终发现了现在还在广泛使用的酸碱指示剂———石蕊。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喜欢花。有一次他拿了一束紫罗兰花, 想插到花瓶里, 正在这时, 助手取来了盐酸, 倒盐酸时, 酸雾弥漫上来, 并有几滴滴到花上, 紫色花变成了红色!他马上想到其他酸会不会使紫罗兰花变红?经过多次实验终于发现了酸碱指示剂———石蕊, 的石蕊遇酸变红, 遇碱变蓝。检验溶液的酸碱性真是太方便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者———物理学家牛顿, 正是从成熟苹果落地这一现象, 总结出了这一伟大真理的。通过多年的教学发现:成绩优异的学生, 一般对事物的感知迅速、准确、完整, 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主要、最基本的因素, 在单位时间内观察到的事物多, 表现在学习上, 积累的知识丰富。而观察力弱的学生, 往往对应该观察的事物感知迟缓, 有的甚至视而不见, 听则不闻, 表现在学习上, 上课不注意听讲, 大多是学习差。可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是关系到学生一生的学习质量和将来从事创造性劳动和科学研究工作水平的问题, 从这个角度来看培养观察能力的意义是十分重大而深远的, 因此, 发展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教学中必须完成的重要任务之一。
化学是以实验为主要手段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特征的, 因此, 在中职化学教学中发展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就更加重要。
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展示直观教具、演示实验、学生实验 (包括边讲边实验和实验习题) 和化学课外活动。在演示实验以及边讲边实验中教师具体地指导学生观察方法的活动要多一些, 而在学生实验课、实验习题、化学课外活动中, 则主要由学生独立来培养观察能力。使学生明确观察能力的意义, 会激发他们自觉地、有意识地锻炼能力, 必须结合化学实验教学, 来说明观察能力对获得巩固化学知识的作用。
据已有的经验来看, 在化学教学中通过化学实验对学生加强观察方法的指导有如下几点具体做法:
一、指导学生学会首先明确实验目的, 弄清“看什么”, 而后再观察
在演示实验时, 如果不加指导, 有的学生常常出现无目的、无要求、无方法, 漫不经心地观察的情况, 他们常常只是注意到那些新奇的有强烈刺激的化学现象, 而放过了实验目的所要求观察的主要内容。对于已经观察到的现象, 也往往不能完整地描述出它的特点, 当然更谈不上进一步根据实验现象去思维和形成教学目的所要求的化学概念了。例如:在焰色反应的实验中, 第一种金属锂是火焰呈现紫红色, 第二金属钠火焰呈现是黄色, 第三金属钾是火焰呈现紫色, 如果学生无目的的观察只注意到火焰颜色发生了改变, 却不知为什么, 也就无法得出正确的结论。所以无目的观察, 是不利于形成化学概念的。因此教师要教育学生明确实验目的, 弄清楚在实验中必须观察到哪些现象之后, 再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观察, 才能把注意力集中到有关的事物上, 从而达到观察的目的。学生明确了观察必须要有目的性、计划性的意义后, 还得具体地培养学生独立进行观察的能力。确定观察的目的, 对象, 制订出切实可行的观察计划, 直到教会他们独立地根据实验内容和教学目的。
二、指导学生学会既全面又分清主次地进行观察
“全面观察”, 是指对物质 (包括反应物和生成物) 及其变化的过程和结果, 以及实现物质变化所使用的仪器装置等都要进行观察。只有全面观察, 才有助于获得完整的感性认识, 才能对各个细节都有丰富的感知, 便于从中找出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也有利于发现特殊现象和新的问题, 促使学生进行思考, 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分清主次”就是根据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内容, 分清实验的主要现象和次要现象。观察才不致忽略了主要的东西。特别是那些不易发现或容易消失的主要现象, 也不会被疏忽放过。例如, 观察试管中稀硝酸和铜的反应:
首先生成无色气体一氧化氮。虽然一氧化氮很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成棕红色的二氧化氮, 但因生成一氮化氮是主要现象, 就必须及时抓住时机观察一氧化氮的生成。又如观察由亚铁盐溶液和碱溶液反应:
生成白色氢氧化亚铁沉淀是反应中的主要现象。但白色氢氧化亚铁在空气中不稳定很快地会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而依次转变成浅绿、绿色以至棕色, 观察时就应集中注意力, 迅速捕捉一瞬即逝的生成氢氧化亚铁白色沉淀的现象。既全面而又分清次要现象, 就是要求既要重点观察主要现象, 又不遗漏地观察次要现象;既要观察到明显的现象, 又要迅速地发现不易发现或容易消失的现象, 指导学生学会既能全面而又分清主次的观察, 首先要使学生明确, 有的化学反应进行得很快, 必须迅速观察, 掌握观察的规律, 这个规律体现在观察的内容和顺序上, 就顺序而言, 是先观察实验仪器装置, 再观察各种反应物质, 而后观察物质变化的整个反应过程, 最后迅速找到它的中心部位;观察物质 (包括反应物和生成物) 时, 一般要注意它的颜色、状态、硬度、气味、比重、溶解性等物理性质;观察变化时, 要注意观察反应过程中所发生的现象的特征, 如熔化、升华、冒出气泡、生成沉淀、颜色变化、放热、吸热、燃烧、发光、发热、爆炸等等。
在教学中, 指导学生掌握反应规律的同时, 还需教育学生具有认真、细致、有始有终地进行观察的态度才能对物质及其变化的现象做到既全面, 又分清主次的观察;才能精细地观察到那些稍纵即逝的、或隐蔽的现象, 从而提高观察水平。有些学生在观察化学实验中只看重反应的结果, 对过程不细致观察, 既不利于化学概念的形成和巩固, 也不利于观察能力的培养。因此, 在化学实验中教学中, 必须严格要求, 训练学生养成认真、细致、有始有终地观察实验现象的良好习惯。
三、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多种感官参加活动, 全面、正确地掌握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规律
化学上对“观察”的含义, 应理解为不仅是用眼看 (颜色) , 还要用鼻闻 (气味) 。用手摸 (软硬等) 、用耳听 (声音) 、用口尝 (应是在已知安全的情况下尝味道) 等等, 应用各种感官去感知观察的对象, 才能全面、正确、深刻地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特征。对某一物质的性质观察了解得越全面, 就越能与其它物质比较, 找出它与其它物质的区别, 突出它的特征, 从而确定它是存在着的某种物质。例如观察稀硫酸溶液和稀氢氧化钠溶液。简单地用眼睛看, 都是无色透明的液体, 不易区分。如果用手摸, 用口尝, 则稀氢氧化钠溶液有滑腻感觉, 有涩味;稀硫酸溶液无滑腻感觉, 有酸味。 (注意, 浓的氢氧化钠和硫酸溶液都不能用手摸和用口尝!) 如果再动手用紫色石蕊试液去检验, 又可用眼睛去观察稀氢氧化钠溶液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 稀硫酸溶液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只有采用多种方法去观察, 才能准确的区别出两种溶液了。要能很好的观察, 不仅要学会运用多种感官参加, 还必须重视在平常学习中多积累知识, 实验中掌握技能, 是发展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基础工作。
四、指导学生学会把观察和思维结合起来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事物的外在属性或各事物间的外部联系的重要思维活动。感知与思维总是密切地联系着的, 整个观察过程都包含有积极的思维活动, 观察时, 要一边观察, 一边运用已学的现象进行分析、比较, 区别它们属性的异同, 以形成清晰的感知, 获得正确而全面的感性认识。为进一步透过现象分析、综合、抽象、概括, 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规律提供可靠的感性材料, 例如:《中职卫生教材》中讲的二氧化硫气体使品红溶液褪色和氯气可使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的知识, 二种气体都有漂白作用, 那么原理是否相同呢?二氧化硫气体与某些有色物质结合生成无色的物质, 因而具有漂白作用。但这种无色物质不稳定, 容易分解, 而恢复原来的颜色, 所以用二氧化硫漂白过草帽日久又渐渐变成黄色。
化学教学中中职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3
【关键词】化学教学 中职生 创新能力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它以挖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题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研究表明,任何一个学生都有创造力,但并非任何一个学生都能发挥出创造力,也就是说创造力犹如学生智力中的宝藏,需要开采和挖掘。因此,开展创新教育,开发人的创造力,培养人的创新精神,特别是在中等职业学校,更是教师所面临的重要任务。从我担任教师的那一天起,就一直把它列为教学的首位。以下是我的一些见解,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经过对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现状调查分析和测试,反映出目前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大多数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只是上课听讲,下课写作业,学习认真的学生可能得到一个好成绩,但缺乏创造力。他们缺乏一种发现问题并有欲望去解决问题的意识,而是围着考分去学习,有的学生即使喜欢提问题,也仅能提出“老师,这道题怎么做?”之类的问题,这显然不能满足现代学习的要求。我们要求学生既会学习,又能善于提出问题并能进一步解决好问题。
在课堂上,科学地创设情景,并给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评价;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找出关键性的问题重点解析,并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后,要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进一步提出问题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教师通过问题情景—提出问题—筛选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提出问题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完成课程标准中规定的有关“解决问题”的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在演示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以其生动、直观、现象新奇等特点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在此基础上,我提出了“在演示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研究课题,以探索性方式,运用不同的思维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给学生想象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某些演示实验的具体分析为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我又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改验证实验为探索性实验
中职化学实验中多注重实验功能的验证性。在教学中可把教材中的实验重新设计、改进、补充,增强实验的启发性和探索性,把学生带入科学探索的情景中,让学生亲自探索新知识,使之成为发现者。如讲Fe(OH)2的制备和性质时,可先讲清楚Fe(OH)2的色、态及溶解性,然后演示FeSO4与久制NaOH的溶液反应,结果看到的是灰绿色沉淀物。这一反常现象引起学生的思考,这时让学生探究原因,换一瓶已煮沸过的NaOH溶液再操作,先是得到白色沉淀物,过一会儿变为灰绿色,以后逐渐变为红褐色。这一现象引起学生的惊奇,进一步讨论如何使生成的Fe(OH)2氧化速度减慢。经过这一系列的观察与思考,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热情已被激发,提出了许多改进实验方法。师生一起讨论比较各种方法,最后选用在新制硫酸亚铁液面上滴加几滴苯,将试管深入液面下滴加NaOH终于制得了白色Fe(OH)2沉淀,并保持了较长时间。在以上探索性实验中,学生在探索问题的好奇心支配下,激发了创新欲望,培养了探索求真的科学精神,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得到提高。
(二)注重实验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按课本设计的实验操作能提高学生操作的熟练程度,但不能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和原理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独立完成有关實验,可以有效地培养和锻炼他们的实验能力,并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使他们的创新思维得到发展,学生才能有所创新。
(三)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联系密切。现代生活中的许多热点,例如环境问题、噪声污染、汽车尾气、酸雨形成及危害,建筑材料放射性等,均与化学知识密切相关,这就要求学生能用化学的眼光来观察思考自然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与化学问题。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应借助社会生活引导学生学习化学,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生活和社会之中。学生尽可能地接触和认识化学与社会的关系,对激励学生自我探究,自我深化知识的意识都有深远意义,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具体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以提高。
三、在作业布置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中职生没有升学压力,在作业的布置中就可以多布置室外作业,少布置书面作业。例如,在讲到环境污染时,可以让学生利用双休日到大自然中感受天气的变化,调查分析近几年来阴霾天气的原因,如何减缓这种天气的出现。这样的作业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更是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处处留心皆学问,处处用心就创新。只要我们时时意识到我们的化学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知识创新的引导者,那么我们培养的学生就会拥有创新意识,在将来的某一天科技创新成果中就会有我们的学生出现。
【参考文献】
[1]翟远杰.课堂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2005(03).
[2]左丽萍.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4(07).
中职教育化学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 篇4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变化多样、新奇、现象生动有趣,化学研究的对象是比较复杂的物质运动形式,要注意指导学生随时对所观察的物质及其变化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弄清它们的异同,为透过现象,找出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提供全面、正确的感性材料.
作 者:周述华 作者单位:康王中学,湖南,岳阳,414000 刊 名:华章 英文刊名:HUAZHANG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33.8 关键词:初中化学 实验教学 观察能力培养
中职语文教学中自学能力的培养 篇5
江苏省邗江职业教育中心校倪福疆
摘要:“教是为了不教”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反映到语文教学上,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中职语文教学要从转变观念、激发兴趣、教授方法、指导训练、养成习惯这五个方面入手,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
关键词:中职教育语文教学培养自学能力
如何适应职业教育以能力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教学目标,进行语文教育教学改革,一直是中等职业学校在努力探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虽然语文是中职生重要的必修课程,在其全面发展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中职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仍沿用普通高中的教学模式,使得本来就重专业技能轻文化基础的中职生对语文学习提不起兴趣,加之语文课时较少,教学效果不理想,中职语文教学的现状堪忧。笔者以为要改变中职语文教学尴尬的局面,必须在遵循语文教学基本规律的前提下,着重体现中职生的特点,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习。
现代教育观认为,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科学知识的方法和途径。中职学生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需要的是独立工作能力,这就需要在日常的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的能力,即自学能力。因此,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要教会学生独立学习语文,加强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笔者从教学实践中感觉到:要教会学生独立学习语文,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克服“惯性”,转变教学观念。
许多老师习惯于用老观念讲授课文,对课文作字字落实,句句清楚、面面具到的串讲,生怕学生听不懂。一堂语文课,老师从上到下的灌输,学生习惯于做听众和观众,没有发表意见的机会,没有讨论辩论的机会,一句话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剥夺了,使本应充满生机、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堂变得刻板、乏味。学生疲于应付老师滔滔不绝的分析,生怕记丢了,记错了。其效果如何呢?学生只能学到老师教给他的东西,却缺乏自己的感悟和体验,更谈不上自主地探索。无论老师教给他多少,都是有限的,只有学生自己去学并学会自学,才能打破这种有限,才能变被动为主动。
现代发现学习理论的倡导者,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校教学最重要的目的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获得最好的智力发展,对教学而言,作为结果的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获得知识的过程,是学生是否进行充分的智力活动,是否通过自己的探索。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价值取向就是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因此,我们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首要的任务是克服旧的教学模式的“惯性”,确立起新的观念——应立足于人一生的可持续发展,尊重学生主动发展的权利;应立足于人一生的不断学习,培养学生主动发展的 1
能力。
二、激发兴趣,使学生乐于自学。
“兴趣和爱好是学习最大的动力”,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是一种以精神需要为基础的认识兴趣,它表现为对语文学习本身具有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并强烈地倾向于去掌握语言表达艺术。心理学研究早已证明,认识兴趣是学习积极性的最现实、最稳定的因素。因此,根据中职学生的年龄特点,培养其对语文的兴趣是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关键。中职学生大多处于青年初期,这一时期是个矛盾期,在他们身上,独立性和依赖性并存,求知欲强,希望自己什么都懂,对什么都感兴趣,但分析力、鉴别力差。根据他们的这些心理特点,教师应尽量利用课堂教学唤起学生对所教科目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一堂课要使学生听得有趣,趣中有思,思有所得,学生有了愉快的情绪体验,才能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要力求将学生导入情景之中。
现阶段,相当一部分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对于语文学习缺乏主动性,语文教师应该怎样培养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首先,应实施赏识和情感教育,诱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要充分寻找学生的闪光点,给予鼓励,赋予他们真挚的爱,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尊心;教师要充分运用表扬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学习语文的具体好处,激发他们产生乐于学习语文的心理,从而重视语文学习;同时还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消除语文难学的偏见,尽快摆脱学习语文束手无策的困境。其次,应调动内外因素,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要利用各种形式,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懂得学好语文的重要意义,进而使他们明确学习目的,把语文学习与个人前途、家庭利益、国家四化建设、民族命运联系起来;教师还要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发挥的机会,从而激发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如组织学生编排课本剧、办手抄报、讲民间故事、成语接龙、答记者问、课前一分钟演讲等。
三、授之以法,使学生善于自学。
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学会生存》一书中曾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可见,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学生掌握了这些方法,学习起来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学习方法,既包括思维方法,也包括具体的操作方法。广义的思维方法是解决一类问题的,具有纲目性、原则性答案,如,说明文常见的四种说明顺序,小说的三要素,散文形与神的分析等;具体的操作方法很多,如查阅工具书、参考资料,朗读的技巧,抓文本重点,精读与略读相结合,根据上下文及构词法、造字法等推断词义,文章中文眼、题眼的位置等。学生掌握了这些方法,学习起来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著名的语文教育家魏书生老师的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核心的“六步自学法”很值得借鉴。六步自学法,即: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定向,即确定这节课的学习重点。自学,根据学习重点,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自己研读课文。讨论,经过自学,大部分
难点可解决,不能解决的,自己记下来;前后左右,四个人一个讨论组,研究自学过程中各自遇到的疑难问题。答疑,分组讨论,仍没解决的问题,则提交全班同学,学生如果会,则由学生解答,学生不会,则由教师解答。自测,即自我检测,有时学生根据学习重点自己出题,有时请一名同学出题,大家答,也有时每组出一道题,其余组抢答。自结,即学生自己回忆总结这节课:学习重点是什么,学习过程有几个主要环节,知识掌握情况如何。六步课堂教学法,充分尊重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的主体,倡导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尝试了“一读二划三想四讨论”的四步自读法。读,要读正确,读流利,从有声朗读逐步过度到默读;划,学生边读边划,标明自然段,划出生字词语,标出疑难词句;想,围绕课题和课后思考题,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讨论,分小组开展讨论,交流自己的读书心得,并对课文进行评价和质疑。四步自读法鼓励学生积极阅读实践,变老师讲为学生学;让学生充分自读,充分思考,充分讨论,充分交流,再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在培养语言能力的同时,也进行了审美和思想教育。经过一、二学期的训练,大部分学生学会了默读,学会了思考,学会了交流和讨论,学会了圈点勾画,学会了做读书笔记;教学效果明显。
四、指导训练,使学生学会自学。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说的是学生的能力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形成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遵循科学的训练方法。训练是为了让学生巩固知识,化知为能,达到“不复需教,自为研索,自求解决”的目的。离开了这一点,任何训练便都失去了意义。学生独立自主学习时,教师的教学行为则应由呈示行为转化为指导行为,强化对学生练习、阅读、活动的指导,使学生学会自学。指导训练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加强预习。每节课未上之前,都要指导学生如何预习,并布置具体的预习习题,以备上课时检查。这样既解放了学生,也解放了老师。学生有了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许多问题学生自己已解决了,老师也避免作一些分析介绍,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课堂上师生的位置也发生变化,学生成了学生的主体。学生会把预习成果拿来交流,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时也会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拿来讨论。在预习中,对同一问题的看法经常发生分歧,经常展开辩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和兴趣都得到提高。
积累知识。“知识是能力的载体”,人的自学能力是建立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之上的。因而教师要指导学生将知识归类,归类时分出主次轻重。如:文言文教学中可根据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句式特点等作为梳理重点,同时也要教给翻译、断句等知识。积累知识靠平时多观察、多读、多想、多记。记有自然记忆和笔录记忆两种,这两种记忆各有优缺点,要求学生对一些简单的知识,采用自然记忆法,对于复杂的重要的知识则用笔录记忆法,如编制卡片,编写索引等,这样查找起来就方便了。知识积累多了,再加以运用,自然而然就转化为自学能力了。
广泛阅读。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仅靠课本还远远不够。中职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
期,其心灵世界的觉醒往往表现为一种勃发的求知欲,会对书籍产生强烈的向往。因此,一个好的语文教师若能在此时恰当的予以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并做好阅读指导,不仅可以大大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语文能力,还可以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塑造良好的品格和健康的人格。教师要给学生推荐作品,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开一个书目,既包括古今中外的名著,也包括当今的适合学生阅读的报刊杂志,让学生或借或买来阅读,总之是开卷有益;还要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著名历史学家陈垣说过:“书并不都是仔细念的,有的是供浏览翻阅的,有的是供参考备查的,有的是需要熟读记诵的。”要求学生读后写读书笔记,或写读后感,或摘抄,或评论,或分析,形式多样,长短不一;检查读书笔记情况,挑出写得好的加以表扬,或朗读,或张贴,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也即提高了自学能力。
五、养成习惯,使学生坚持自学。
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凡是好的态度,好的方法,都要使之化为习惯,只有熟练了习惯,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英国哲学家培根也曾说过:“习惯真是一种顽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应该通过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种良好的习惯。”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语文自学能力的内容与标志之一。笔者认为,基本的自学习惯包括:
培养课前预习的习惯,在每天新课之前,要求学生按照“一读二划三想四讨论”的四步自读法进行预习,对生字词和课文内容有个初步的识记和思考,在教师指导下上网查阅相关资料。
培养有目的地学习的习惯,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学习道路上的指路明灯,有了它,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培养勤翻工具书的习惯,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可见,勤翻工具书是十分重要的;从新生入学开始,就要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部首、音序、四角号码等几种查字法的训练。
培养专心学习的习惯,荀子说:“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这说明专心是成功的先决条件,学习也是如此。
培养一边读一边圈、点、批、划的习惯(把生字、难词圈出来并且查字典词典解决;把优美的、精彩的词、句、段下面加上点,把有疑难的地方勾划出来;在有体会、有看法的词、句、段旁边加上批注),这样的阅读,有助于抓住重点,深入理解。
培养坚持阅读、积累的习惯。保证让学生每天有40分钟的课外阅读时间,内容包括书报、电视节目等;同时养成读思结合、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坚持做好读书笔记。
培养勤于动笔的习惯。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善于倾诉,及时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有意思的事情和事物写下来,坚持小练笔,坚持写日记。参加社会实践、办班级黑板报、编个人作文集都是激发学生勤于动笔的好办法。
总之,只要我们中职语文教师转变观念,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各种有效的策略,培养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索、学会创新,那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就能勃发出生机和活力,就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能真正培养起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参考文献:
1、魏所康著《主体教育论》河海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施良方主编《教学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中职教育化学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 篇6
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初探
摘 要:新课程改革要求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而现在初中生实践能力普遍不强,为此,我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结合新课程改革教育理论,就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探索并总结了一些方法。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实践能力;化学教学
新课程改革对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教育学认为实践能力就是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学生而言,主要是指学生个体吸收、整合支持性教育资源和个体教育资源,适应社会生活,解决基本实际问题,参与社会生活实践,促进自我成长,提升自我的实践主体地位的能力。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培养着手:
一、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
化学实验是化学知识与学生动手能力的体现,是培养实验操作能力的最根本有效途径。化学实验包括演示实验、学生实验等多种形式。
演示实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了很大的比例,由于实验条件、教学时间等因素的限制,演示时间基本以老师演示,学生观察为主。为了增加学生动手实验操作的机会,在实验之前,我采取集体探索,师生共同完成的方式。如在学到二氧化碳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时,则运用双氧水制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的有关知识,由学生共同讨论用什么发生装置、收集装置,再请2个学生上台共同完成演示。
演示实验只是部分同学有动手的机会,化学实验能让每个学生都有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在化学实验之前,我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包括仪器、药品的选用、原理,方法。然后放手让学生去做,最后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提问。有些同学实验可能失败,就由实验成功的同学帮助他们找出原因。在实验过程中我还注意引导同学们利用自己熟悉、掌握的化学实验仪器,根据某一课题设计多种实验方法,从中找出几种合理的实验方法来。通过学生对实验变一变、改一改、联一联、学一学、代一代、换一换等方法进行创造性设计改进。如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让学生对实验原理、装置、步骤、收集方法进行探索。学生根据氧气制取的原理,分别做了过氧化氢制取氧气,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及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氧气,根据实验中产生氧气的量、速度、对环境的影响及药品的回收利用,学生总结出过氧化氢制氧气是最好的制取方法。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不仅享受到实验成功的乐趣,而且创新能力也得到提高,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自由探索和保护环境的积极性。
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选择恰当的内容编成有层次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小组讨论,寻找问题的区别和联系,最终利用规律解决问题。着重利用实验环境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达到能使学生触类旁通,从而解决一连串的问题。为了增强学生探究和创新能力,我在授课时有意识地进行多向性思考。
如在新课比较空气和呼出气体有何不同时,对如何证明空气存在的思考,对如何收集空气的思考,对如何收集家里空气的思考,这样的练习对学生如何收集呼出气体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启发。
有物质就有化学,生活中处处都有化学,如何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碰到的问题,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直接有效的环节。在学习了金属后,我要求学生在家里观察哪些物体容易生锈,帮助除锈及如何防锈。有些同学回去后发现铁容易生锈,有的`同学便在自行车链条上涂油,有些同学甚至自己在金属表面刷漆,在生活中他们利用化学知识培养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三、社会活动能力的培养
为了让学生有信心、有能力走向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我要求学生做到每学期看一部关于化学与生活题材的影片,利用化学方法为社会做一件好事。
化学与我们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只有了解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我们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生活。学生在观看化学与生活题材影片后反响很大,发现化学在我们人类社会生活中原来这么重要。譬如“化学与环境”“化学与家庭装潢”,都是与我们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由于我校(江苏省江阴市长寿初中)地处农村,许多同学家里的热水瓶底有很多水垢,我发动学生开展了一次为农村家庭除水垢的活动,帮助低年级学生家里的热水瓶利用稀盐酸除去了多年的水垢。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乐此不疲,体验到了化学与生活的关系,巩固了理论知识,更利用化学知识做了好事,提高了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反响很好。
近几年来,由于我在化学教学中比较注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取得了一些较为明显的成效,学生在实验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的协助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同学们的实践能力都有了显著提高。
中职教育化学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 篇7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学生学习化学是以观察物质及其变化为特征的,在学习化学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是学好化学的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下面是我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见解。
一、明确观察目的
“会看的人看门道 ,不会看的人看热闹”。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如果教师不加以指导,不明确观察的目的,则会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对实验图个稀罕、看个热闹而已,他们感兴趣的是那些感觉新奇或有刺激的化学变化现象, 而对实验要求涉及的主要内容和现象视而不见、充耳不闻, 完全失去做实验的意义。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尤其是在实验教学中必须从做第一次实验起,就要十分强调明确实验的目的,把学生的热情引导到定向观察的轨道上。如做镁条燃烧实验反应剧烈,会发出耀眼强光,往往被忽略的是随着燃烧而上升的一缕白烟, 因为它被强光掩盖住。因此在观察这个实验时,事先告诉学生不要只注意观察那些最突出、最明显的现象,而要全面观察,特别是那些细微的变化现象更要注意。另外,要明确这个实验现象的重点是燃烧前后物质的质的改变,镁带是银白色的,有金属光泽、有弹性的金属等, 而燃烧后生成的物质则是白色无光泽的松脆固体(可用手捻成粉末 ),这对学生形成化学变化的概念至关重要。
经过训练,每到做实验的时候,学生都能有意识地围绕实验目的观察。例如为了研究氧气的化学性质,在进行磷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前,要求学生考虑磷和氧气反应的条件,观察反应现象和生成物的性质与状态;而在讲述质量守恒定律时,虽然有此实验, 然而要求学生的观察注意力却在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是否发生变化的问题上。即使在比较复杂的实验中,如演示氢气与氧化铜的反应, 学生也能较快地认识到此实验的目的是观察氢气与氧化铜的反应, 不被制氢气的过程分散他们的注意力。每个实验的目的愈清楚,就能把学生的注意引到主要问题,就愈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培养观察兴趣
使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固然很重要,但培养学生独立的观察能力更重要。如果学生时时事事都依赖教师,则观察能力是培养不起来的,因此,我们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观察兴趣可以通过下列途径培养:一是为学生多创造观察机会,加强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和课外小实验。我精心组织,让学生清楚地、准确地观察到成功的实验现象,尤其是那些极不显著而非常重要的特性。同时把演示实验尽量改为学生实验、课外实验,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多动手操作、多观察,这样可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从而使学生产生并提高观察兴趣。二是启发学生对周围的化学问题问个清楚。如面发酵后加入纯碱后蒸出的馒头为什么鲜而多孔? 电焊时为什么先用稀盐酸除去铁锈再焊接? 为什么种小麦时肥料要深施? 铁生锈是怎么回事? 怎样防止铁锈? 等等,这样可以指导学生积极观察并探究化学知识。三是介绍科学家的观察佚事,如牛顿对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德漠克利特在海边散步联想出物质由微粒构成等,也能激发学生产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三、注重观察顺序
有了观察兴趣,必须明确观察的含义,化学上的“观察”含义,要理解为不仅用眼看,还要应用各种感官感知观察对象,才能全面地、正确地、深刻地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特征。例如:稀硫酸和稀氢氧化钠溶液,从外观上看,都是无色透明的液体,用手摸,则稀的氢氧化钠溶液有滑腻感,稀硫酸无滑腻感,若再动手用石蕊试液去检验,则又看到稀氢氧化钠溶液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 稀硫酸能使石蕊试液变红,如此多方面地观察,就能区别两种溶液。事实上,知道观察的含义仍不够,还要了解观察的顺序,每一个实验都是由若干阶段组成的,抓住实验的目的,只解决定向观察,要看清实验的全过程,还必须使学生学会具体的观察方法及顺序。于是我们向学生介绍“四步观察法”,即一看反应物的色态,二看反应的条件,三看反应的现象,四看生成物的色态。通过实践证明,学生掌握了“四步观察”法以后,就能看清每个实验的各个特征,也就会运用多种感官参与观察活动,并养成正确的观察习惯。
四、分清主次观察
在不同的实验中,现象各不相同,因此做各实验时,我十分注重训练学生既要全面观察,又要分清主次。“全面观察”,是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过程和结果及实现物质变化所使用的仪器都进行观察,从而获得完整的感性认识,有利于从中找出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 分清主次是指根据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内容,以确定实验的主要现象。如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实验, 学生全面制取氢气是液体和固体反应不需加热的制气简易装置,同时要让学生注意气泡产生这一明显现象,以及锌粒逐渐变小的这一细微的变化。
五、进行对比观察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例如讲氧气的性质时, 只有通过碳、硫、磷等物质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不同现象对照观察、认识比较,才能使现象更明显。在进行化学物质的检验和鉴定实验时, 常常借助空白实验或对照实验的对比才能使观察更清楚。对比观察,一目了然,使学生易于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差异,一举多得,效果很好。
六、明确观察途径
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有丰富的内容和广泛的途径。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通过展示传统的教学图表、模型、实物等手段,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地观察客观事物,从而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教师还可以通过使用一些先进的手段———投影、录音、录像、多媒体课件等现代教学媒体,从另一个角度入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在自然科学研究中,实验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方法。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演示实验的声、光、色、态等的变化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化学学习兴趣。通过学生动手完成的分组实验, 可以实际接触到各种化学物质,自然比从录像、多媒体课件中观察获得更多的认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掌握的化学知识很多都是通过实验这一手段获得的。观察是实验的基础,实验能够让观察更深入。通过化学实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如何进行科学的、全面的观察,在培养观察能力的同时,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与动手能力等。
七、观察思维结合
在观察过程中,参与积极的思维活动可以提高对事物的理解程度。就是说,一边看,一边想,一边想,一边看,经过如此反复可以促进对客观事物更深刻的认识和记忆, 有利于学生迅速、完善、真实地掌握客观事物,这就是使观察和思维二者结合起来,通过深入的思维把握事物本质,这样观察与思维并重,才有价值,有意义。为了帮助学生提高观察力,可以让学生用口头或文字描述观察到的化学现象, 这样既有利于巩固所观察的现象,更能调控观察效果。
中职教育化学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 篇8
一、明确观察的内容和方法,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1.告诉学生观察的内容和方法
(1)实验装置的观察:从整体到部分,从部分到整体,从外部到内部。
“从整体到部分”就是对实验装置由那几部分组成。“从部分到整体”就是这几部分有哪些仪器组成,又是怎样连接成一套装置的,“从外部到内部”就是了解每个仪器的外观形状和内部构造。
(2)化学试剂的观察;观察试剂主要是用感觉器官去感知所用试剂的色、味、态、溶解性、挥发性、密度、沸点等,主要观察试剂的色、味、态。
(3)实验操作的观察;包括实验仪器的连接顺序,气密性的检查,试剂添加的先后顺序和数量,操作的步骤。其中试剂添加的先后顺序和数量,操作步骤最为重要,是实验的成败与安全的关键。如:在制取氧气时,要先实验产生的气体的纯度后收集;实验停止时,要先从水槽中撤出导管,在熄灭酒精灯。这个操作顺序很关键,若先熄灭酒精灯,则水槽中的水到吸入热的导管中,使试管炸裂,而发生危险。又如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首先往盛有氧化铜的试管中通入氢气,在加热,如果先加热,后通气,就会发生爆炸的危险,导致实验失败。
实验现象的观察;根据需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全面观察实验现象。所谓“全面观察”是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过程和结果,以及实现物质变化所使用的仪器、装置等都要进行观察。“有主次地观察”是要根据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内容,分清实验的主要现象和次要现象。在实验教学中只有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全面且有主次地观察,才能既观察到明显的现象,又不遗漏观察次要现象,既能观察到明显的现象又能迅速地发现不易发现或容易消失的现象。
(2)重点观察。对说明某个化学概念或物质的某种性质,对反应现象不需要全面观察,只抓住与实验目的有关的实验现象着意观察。如用氯化钡鉴别可溶性硫酸盐,只注意观察物质的状态变化,生成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而光、热、声、气味都不是观察的重点。
(3)对比观察。在研究物质的性质或建立某个化学概念时,对于易混淆的实验现象要加以区别,可作对比试验进行对比观察。如用酸化的硝酸银溶液鉴别溴离子和碘离子,生成黄色沉淀的是碘离子,生成浅黄色沉淀的是溴离子。两种离子都生成了黄色沉淀,一浅一深,不好掌握。因此最好取两只试管同时做两个实验进行对比就很容易区分了。
(4)重复试验。典型的重点实验或学生观察反应现象容易发生错误的实验可以重做,让学生重复观察以获得正确的现象。如铁在氧气中燃烧现象,学生认为“发生白色火焰”这不对,可以重做,并与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对比,通过重复试验,明确;铁在氧气中燃烧不产生火焰,而是火星四射。
总之,化学实验教学中观察室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性的感知觉活动,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目的提的越明确,越能引起学生注意和兴趣,对化学现象的观察效果越明确。
2.创设实验情景,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学生探索知识,构成学习动机的一种动力。化学实验中,激发学生挂差兴趣,关系到学生能否自觉的从事观察活动,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提高观察能力。如初中化学《序言》课的教学,为使学生理解化学变化这一概念,从镁的燃烧试验入手,既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课后布置学生在家里做蜡烛燃烧试验,观察蜡烛燃烧的现象。第二节课,让学生介绍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学生纷纷发言,互为补充,最后由老师总结,可定正确的,纠正错误的,补充遗漏的,鼓励学生积极观察,为弄清一个现象,需要学会观察,观察,在观察。在甲烷燃烧的实验中,用干燥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壁上有小水珠生成;用蘸 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壁变模糊。这样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观察学生兴趣不断激发,观察力也随之提高。
二、创造条件,发掘潜力,增加学生观察机会。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在激发兴趣和指导的基础上,还需要增加学生观察的机会,只有多观察,多总结,才会提高。
1.充分利用教材
在教材中,除了学生实验,演示实验需要学生观察外,大量的图片,图标和各种示意图都是极好的观察素材,都可以充分利用。
2.增加课堂小实验
化学教学中,有较多的演示实验,由于几十人观察老师演示,学生不一定能观察好,如果把其中一部分改为由学生分组进行小实验,观察的效果就会大大提高。
3.充分用好实验习题,巩固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
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形成后,教师要要求学生逐步脱离观察提纲,运用自己的思维进行有效地观察。并充分利用实验习题和教师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课上、外提出不同的研究课题,让学生独立操作,边做边观察、记录。这样就能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巩固和发展。
中职教育化学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 篇9
贵港市职业教育中心 罗乃侃
[摘要]培养中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是社会的需要,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本文浅析了中职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可行性,探讨了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 综合职业能力培养
中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是指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毕业后适应社会需要而具备的综合适应能力,它包括公共通用能力、专业岗位能力、自学转岗能力和创新能力等。2008年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明确了中职语文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语文的应用性、工具性与人文性,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大力培养中职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一、培养中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必要性
具有较强综合职业能力的中职学生能积极应对变化多端的社会环境,不断获得新的职业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这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此,培养中职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一)综合职业能力是市场对人才的客观要求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社会化大生产的进程加快,各种工作分工越来越细,个人只承担某一工作中的一些小环节而1 已。不少用人单位对中职学生的技能要求并不高,但是对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却有较高的要求,对学生的转岗能力、团结协作、爱岗敬业,交流表达、心理承受力等却有更高的要求。
(二)综合职业能力是中职学生就业和发展的需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提现代人必须具备“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的能力,而这四种能力正是综合职业能力的体现。中职学生要实现就业和发展,就必须自觉主动地提高自身综合职业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综合职业能力是改革中职语文现状的需要 长期以来,我国中职语文课的运行一直陷于尴尬境地。一是语文课在国家课程方案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在一些职业学校教学实践中,常被任意剥减课时,降低评价标准。二是语文课不断努力与专业课建立对接关系,以“服务专业课”为宗旨,结果又陷入语文主体精神的缺失困境,弄得语文课成了“四不象”。三是语文课虽然竭尽全力进行改革,在教材的编写、教学方法的创新等方面做了许多努力,但是很少深入触及到语文课程生成及运行的中心内容,课改还十分滞后,较难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二、中职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可行性 语文是中等职业学校一门重要的文化基础课。它极强的应用性和工具性,使学生能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解决工作、学习、生活问题,较高的语文基本素质和较强的语文基础能2 力,可以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及今后职业能力的发展和终身学习提供知识和能力基础;它丰富的人文性,可以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为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完善健康的人格奠定坚实基础。这对于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的形成、职业心理的健康发展、职业品质和职业兴趣的养成都是大有裨益的。语文与职业素质的内在联系,决定了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担负着极为重要而特殊的任务,它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提升人文素养,还必须围绕“职业”,构建具有职教特色的语文观,以培养大批有较高职业素质的劳动者为己任。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是现实条件下值得职教语文教师探索的新课题。
三、中职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一)围绕语文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能力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基本体现,也是中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培养中职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要从语文教学“听、说、读、写”的基本要求做起。
1.字词句段训练。很大一部分中职学生词汇积累不多,许多人识字组词有困难。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训练。对字词的积累,笔者常用错别字改错竞赛、成语接龙比赛、填字组词游戏等方法吸引学生兴趣,让枯燥的训练成为轻松有益的体验。句段训练方面,笔者则加强开放式的句段仿写练习,很受学生欢迎。这种句段练习比起单纯地讲解句子逻3 辑、修辞等更吸引人,不仅让学生积累了词汇,而且拓宽了学生的思维。
2.口语交际训练。首先是与学生做朋友,创设轻松的教学环境,千方百计开启所有学生的“金口”。其次笔者在选择说话内容上,由熟悉到陌生,由浅显到深刻;在选择说话场合上,由小到大,由轻松到严肃;在表现形式上,从自我介绍到情景对话,从美文朗读到课本剧表演,循序渐进地增强学生说话的信心。再次是积极创设课堂交际情境,切实关注学生个体语言的展示。如采用讲故事、即兴演讲、朗诵、情境复述、讨论、辩论、答记者问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经过不断强化课堂教学双向互动,收效良好,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了较快提高。
3.阅读训练。阅读能力为职业人的素质打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没有阅读能力的人,他几乎很难与他人沟通,他对外界信息的再加工能力也较弱。所以,中职语文课应分梯度,分层次地传授给学生必要的阅读方法,使他们理解文章的字词句含义,理解文章句段的重要信息,并能筛选、提取、整合、输出各种相关的重要信息。
4.写作训练。在中职学生看来,写作是十分困难的事情,交上来的作文,只是老师催逼胡乱涂鸦而成,学生痛苦,老师烦心。怎么让师生都能摆脱苦海呢?笔者曾尝试用分层写作的方式来缓解此困境,收到了一定效果。这种分层写作方式主要从分层写作要求入手,对不同专业,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进行梯度要求,比如对机电、电子、汽修、数控等专4 业班,注重作文的书写工整,遣词造句通顺合理,表情达意有一定中心,字数要求略有降低,对于写作特别有困难者,各方面指标均再降低,这样随着他们写作能力的不断提高,作文要求逐渐提升。对会计、文秘、学前教育等专业班,注重作文中心内容明确,有一定思想,并具有一定文采,能真实抒写内心世界的体验,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当然,对于能力稍差者,灵活调整训练要求。
(二)结合专业实际培养学生的专业职业能力 中职语文教学要结合所教专业的实际开展教学活动,努力培养学生的专业职业能力。一是吸收现有教材中与学生专业学习相关的资源,比如部分应用文、说明文、议论文等。如学前教育专业侧重教育教学的个案分析,活动设计,方案操行评语撰写,音乐、舞蹈的简单评析等;计算机专业的侧重仿宋体的书写与考核,计算机专业的侧重网页制作,动漫设计的解说等;机械专业的侧重产品加工程序说明,图纸设计说明,产品特性解说等;会计、电子商务专业侧重销售合同、产品营销、广告设计、财务报告等。这样,灵活机动的教学让学生教有所学,学有所用,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二是发掘专业技术“项目课程”教学现场或社会实践的语文资源。这是建构在专业技术“项目课程”的基础上,与专业技术“项目”教学程序同步进行。如计算机专业的“电子邮件”项目的专业技术教学训练,激发出如下语文课程资源:1.电子邮箱申请及邮件发送解说,培养分析整合信息能力、口头表达与书5 面表达能力;2.电子邮件内容书写,培养书信书写能力与交流能力;3.现代通讯方式(电子邮件、QQ、电话、书信、手机短信)调查,培养学生调查问卷的设计,调查统计表的制作与填写,调查报告的文字表述及合作交流协调能力。4.“电子邮件”项目学习的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促进反思,学会总结,交流经验,共同提高。
(三)在模拟职业情境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综合职业能力是社会和企业选用人才的第一标准。有调查报告表明:企业需要的不是混口饭吃的人力,而是人才。企业关注的是综合能力,而不是单纯的技巧、技术。中职学校作为中职生走向社会的桥梁,应保证学生从学校向职业人的顺利转变。中职语文教学由于其工具性特点,要注重培养学生适应复杂社会所需要的认知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正确利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进教学,以活动进课堂,更能体现与实现以素养带技能的目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顾名思义,应该具有语文性、综合性、实践性、活动性的特征。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注重让学生更直观地接触语文教学资源,鼓励学生迈出传统课堂,通过活动实践去发现生活中的语文现象,进而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语文美和生活美,学习语文规律,提升综合职业能力。
一是笔者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坚持每节课前让学生“体面”地站在讲台上进行“三分钟说话”,说话的内容和形式不拘一格,可谓是生生做到“我的说话我做主”。甚至6 是早间新闻联播、字谜、IQ题、讲故事等等都进入了语文课堂,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进行热身运动,把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同时,既锻炼学生的胆量以及口头表达能力,又能在教师适当点评下,激起学生信心。长此以往,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说话仪态、应变能力都能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是与专业相结合,创设模拟职业情景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如在计算机专业讲授学写《求职信》一课时,笔者就直接把学生带进了微机室,在巧妙地讲解求职信的特点、格式和写作技巧后,就直接把课堂交给了学生和他们面前的电脑,下课铃声响了,每个人都交上了一份漂亮的电子版求职信,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在上《应聘》一课时,直接把教室的桌椅由面向讲台排放变成了四周围一圈的模式。按照提前布置的任务驱动项目,学生自己准备好材料,四个大组分为用人单位和应聘者两类角色,合作探究,集体讨论,最后得出最佳应聘方案。教师的角色巧妙地转移到了学生之中,学生变成了课堂的主人,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三是充分利用课堂内外的教学资源开展语文教学综合实践活动。语文教学资源是十分丰富的,课堂不应该是教学的唯一阵地,语文教学也要“走出去”。图书馆、企业、电影院、广播、网络、演讲会、辩论赛、校园文体节等等都能成为语文教学的资源。连接课堂内外,开展综合性学习,拓展学习空间,深入学生自己的生活,把阅读回答问题这种单一的互动形式改变成课内外手脑并用的综合实践活动,如把辩论、游戏、表演、展示、欣赏、评价等活动,贯穿于课堂7 内外的始终,使小课堂通向大世界,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综合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学会教学——课堂教学技能的理论与实践》肖峰著,浙江大学出版社。
2.《中学语文教学研究》王尚文主编,吴克强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3.《中学语文教学法》钱威 徐越化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中职语文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周建华,《机械职业教育》,2005.10。
中职教育化学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 篇10
【摘要】中职美术教学既应该具有美术课程的艺术性,同时也需要具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当前,中职美术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过于追求美术教学的职业效果,而忽视了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导致目前中职当中美术专业的学生本身的创新性缺乏。本文主要以中职的美术教学为探究点,对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中职 美术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1-0245-02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而中职美术教学中,也注意到了社会需求的变化,在教学中不断结合实际,面向社会职场,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美术学生的职业性。但是这种纯市场目的性的教学手段,也存在诸多弊端,其中最主要的不足之处,就是难以培养出创新型美术人才。美术说到底,其本质还是一种艺术,维持艺术的生命力就是创造。而目前中职美术教学的这种状态,很难培养出创造型人才,有悖于艺术的发展。美术是一门开放性的学科,需要在教学中加以理论和实践结合教学,利用开放式教学思维,不断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提高学生的美术创造性。
一、中职美术教学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
1.创新实践不足,审美能力欠缺
美术这门学科本身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有着较高的需求,学生在进行美术创作的过程中,更多的需要依赖自己的主观思想和主观判断。另外,要知道美术作品在创作过程中,需要创作者赋予丰富的情感内涵。因此,美术教学对创新和实践要求较高。反观当前的中职美术教学,教学模式单一,给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造成了很大的束缚。学生在美术创作中,难以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情感,自由创作。在日常教学中,许多学生还缺乏对美术作品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是最基本的,是美术创作的前提。导致审美能力缺乏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实践经验的缺乏。而实践性的不足,归根结底还是美术教学模式的束缚性,过于依赖课堂讲授,缺少走出去的课外实践,学生对美术作品缺乏更为深层次的理解。
2.教师缺乏创新教学,教学效果不佳
中职中的美术教学,需要教师进行正确的指导,特别是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教学利用有效的手段,加强创新教学。而在中职美术教学当中,教师在教学手段和教学理念的创新上是不足的。当今国内诸多中职院校中,教师资源相对较匮乏,有限的教师资源,只有发挥效益最大性,才能足够保障教学效果。这对教师本身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有着更高的要求。日常教学中,教师多数只是照本宣科,没有进行启发式教学,学生创造性思维难以发挥出来,长此以往,教学效果难以保障。
3.创新教学理论缺乏,美术创新欠缺
美术的创新式教学,必然要以创新理论为基础。理论在美术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美术教学的思想指导。而在教学实际中,理论的创新性较为缺乏,导致学生缺乏创新思维能力,对美术的认识还停留在较低水平,无法对美术正确审美,自然也无法创造出好的美术作品。创新的理论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所以在美术教学中,还要不断反思,如何将个人情感融入到作品中,使学生拥有创新能力。
二、加强中职美术创新教学的方法
1.增加创新实践
职业教育应该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美术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将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在课堂中,尽量让学生多讲,让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比如在《蒙娜丽莎》的评析当中,可以首先让学生阐述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让学生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待这幅作品。教师更多的是一个听取观点与教学组织的形象。在学生各个观点进行阐述之后,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在这种教学情境中,创新实践性被凸显出来,更有利于学生独立思维的培养,学生自己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了自己的观点,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自然也会得到提升。
2.强化师资力量
首先,作为中职学校,学校的师资力量本身就是一个薄弱环节,美术专业又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能?蚴と蔚慕淌ι僦?又少。其次,美术教学需要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目前大多数的教师教学思想仍然比较落后,创新性不足。因此,美术教学师资力量的建设是当前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要加大师资力量的引入,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性和理论创新性。在中职教育中,可以建立对教师的评价机构,推动教师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另外,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组织教师开展理论培训和实践培训,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3.完善教学理论
虽然美术教学的实践性较强,但是理论仍然是实践创新的基础。当前,许多中职院校为了迎合社会市场,越来越忽视理论教学的重要性。另外,中职美术教学中的理论教学存在照本宣科的情况,没有创新的理论教学,创新性和专业性都存在不足。因此,中职院校一定要重视理论教学的基础性作用,特别是在美术教学当中,创新理论十分重要。中职美术教学的教学理论,除了要进行基本的美术理论知识教学,还要结合教学实践,开展创新式教学。比如在进行美术作品环境取景时,思想要开放,取景颜色要灵活变化,没有环境的颜色是一成不变的,要利用创新的理论思想,培养学生的灵活创作思维,使之不被教学模式所束缚。[3]
三、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发展,中职美术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缺乏创新教学模式、缺乏创新理论教学、缺乏强大的师资力量。而美术作为一门艺术课程,必然要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中职院校的美术教学亟需进行改进。不断加强创新实践,强化师资力量,完善教学理论,才是完好的出路,才能真正培养出一批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美术人才,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
参考文献:
[1]季小枫.试析中职美术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6,35:182
[2]卢洁宁.中职美术创新教学实施的方法探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4,03:37-39
【中职教育化学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推荐阅读:
中职美术教育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11-12
中职教育中的情感教育09-26
中职教育中的数学阅读08-09
优化中职英语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08-22
关怀教育理论下的中职生培养探究论文09-28
中职教育的教学改革08-30
浅析初中物理教学中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11-14
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论文05-29
中职学校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