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教育的教学改革

2024-08-30

中职教育的教学改革(精选12篇)

中职教育的教学改革 篇1

会计职业分布在我国各行各业, 会计人员为我国各行各业承担着当家理财的重任, 会计信息的质量和会计实务的管理质量关系着企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水平, 关系着企业的决策和发展, 关系着国家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因之, 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十分重要, 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更为重要。中职学校的会计专业承担为各行各业会计岗位输送会计人员的教学责任, 要克服对于学生职业道德培养不足的问题, 端正认识, 采取有效措施, 在培养学生会计理论和技能的同时, 进一步强化会计职业道德的培养教育, 解决会计专业毕业生职业道德素质不足问题。

一、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职业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决定着会计人员的职业操守、人格品质, 更影响到所任职单位会计信息是否安全可靠的问题。会计人员不遵守职业道德, 利用岗位责任或忽视岗位责任所造成的后果绝不仅仅是个人问题, 更影响到一个单位、一个企业、一个地方、一个行业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

1. 会计职业道德是实现会计目标的基本保证

在会计工作中, 各种经济关系与之发生者必然的联系,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支配会计活动的进行, 讲求职业道德的会计人员会按照职业道德规范履职尽责。其中, 诚信、守法是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中的核心成分, 唯有具有相应的会计专业能力和素质并具有符合标准的会计职业道德修养, 才能使会计人员通过自己的工作来实现预定的会计目标, 相反, 则会发生一系列问题, 影响会计目标的实现。譬如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出现, 2001年在国内媒体上被曝光的银广夏、麦科特、ST黎明等一些上市公司在业绩上造假的案例;2002年世界知名企业美国安然公司进行关联交易, 将不确定的受益计入本期收益的案例, 都是会计人员违反职业道德, 弄虚作假, 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实例, 带给企业的损失和社会的影响都是触目惊心的。

2. 会计职业道德是保证会计信息准确的必然要求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 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质量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会计信息质量是会计信息产品满足规定或潜在需要特征的总和, 是会计系统为达到会计目标而对会计信息的约束,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包括真实性、相关性、重要性、明习性、可靠性、可比性、完整性, 以及质量重于形式的原则, 这些质量要求相互遗存, 共同对会计信息以致整个会计体系发挥作用。”[1]从中可见, 作为会计人员要保证自己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合理的、准确的, 就必须严格遵守会计工作的原则, 将自己的工作原则性起来, 不疏忽于某一个方面, 不能感情用事, 不能因人因事而异, 不能马虎大意不负责任, 更不能徇私舞弊, 要做到这些, 都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标准, 确保从自己手中所披露出的会计数据是真实的、有效的。

二、中职学校会计教学中对于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重视专业技能培养, 忽视职业道德教育。在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中, 大部分学校都开设了公德方面的德育课程内容, 但是开设会计职业道德课程的却很少。作为会计人员, 要求有较高的职业道德和诚信意识, 这样的职业道德素养对于学生说来是很难从自我觉悟中获得的, 需要学校的培养教育, 但学校教育恰恰缺乏这个方面。所以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 没有获得足够的会计职业道德观念、责任意识、职业风险意识和保密意识, 形成了学生虽然掌握了较为熟练的会计专业理论技能, 但在走向实际岗位后, 却忽视和弱视自身的职业道德建设的问题。二是教材内容欠缺, 不利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理应写入中职学校会计教学的教材中, 形成系统, 并占有适当的比重, 但从目前中职学校所使用的会计专业的教材看, 职业道德教育内容零散, 大都以案例形式出现, 学生对于案例了解多, 对于职业道德知识和法纪学习了解不足, 没有形成系统性的关联性的认知, 会计专业的学生对于职业道德学习认识的积极性不足, 所重视的是如何通过学校的考试, 获取合格成绩, 如何通过社会所设置的会计专业考试, 获取会计证, 并没有将如何使得自己的职业道德与符合会计职业要求联系起来, 因为在教材中缺乏这方面的内容, 这方面的考试不是“硬件内容”。三是教学方式落后, 局限职业道德教育。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对于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方式是应试教育模式下的, 教师以灌输的方式讲授, 教师的一讲到底的结果是学生的死记硬背, 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绝对不可能从死记硬背中获得, 因而, 也就使得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受到了局限, 效果不佳。

三、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建议

中等职业学校的会计专业不仅要传授学生专业知识, 也要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的教育, 提升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和思想品质等道德情操, 使学生在毕业后从事会计岗位工作能够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

第一, 重视会计职业道德课程的设置。作为会计专业课程中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应该重视对于会计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在课程建设上多投放力气。可组织本校优秀教师编写符合本校实际的校本教材, 也可广开渠道遴选包涵职业道德教育方面的中职会计专业的优秀教材, 依据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理论在专业计划中开设会计职业道德课程。良好的道德品质在学习中逐渐形成, 通过课程学习的途径所获取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对于学生来说是打烙印最深刻的。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 更需要教材和课程建设作为物质建设上的必要保证。

第二, 转变教学方式, 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在对学生所进行的职业道德教育中, 以讲授引路, 在讲授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和实际案例相结合;以讨论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引发学生主动思考, 真正在学生的头脑中打下烙印;其他会计专业课的课堂教学也要将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 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工作习惯;还应外聘或外请会计专家、学者到校讲课, 现身说法, 给予学生更多的关于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方面的经验教训的启迪。

第三, 重视会计专业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教师是师德教育的直接实施和引导者, 教育和引导好广大教师在教书育人岗位上表现出应有的气质与风度是会计师德礼仪行为规范建设的关键。培养和引导广大教师在教育工作岗位上树立良好的行为规范, 是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必须达成的目标, 也是教师自身职业道德素质建设的必然要求, 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首先要求教师“正己”, 然后是“律生”。只有这样, 才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使他们更自觉地接受职业道德的教育。在会计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将专业知识与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 加强专业技能, 将德育渗透到每个课程之中, 这样才能达到教师传道授业的目的。

会计人才的职业道德培养不是一蹴而就就能达到目的的。作为职业学校的会计教师, 有责任和义务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品质, 使学生为将来步入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只有会计工作人员在工作岗位上都能遵守职业道德行为准则, 才能使我们的会计行业整体职业道德素质得到提升和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郭玉玲.试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与强化财务会计监督[J].学问, 2007 (7) .

[2]王锦璋.浅析法人治理结构与会计信息失真[J].财会月刊, 2001 (6) .

[3]杨晓华.中职学校学生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软件 (电子版) , 2012 (8) .

[3]李华.浅谈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意义[J].鸭绿江, 2014 (12) .

中职教育的教学改革 篇2

随着中职教育培养目标的明朗化,带动和促进新一轮专业教学改革和课题建设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成为中等职业学校进一步改革和发展面临的紧迫而又重要的任务。

目前会计教学中亟待解决的有以下几个问题:首先,需重新构建会计专业教育体系;其次,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教材建设方面也应同步跟上。

一、构建新的中职会计教育体系

1.统一对会计职业教育的认识。传统的会计教育早已存在,那么传统的会计教育是否就等同于今天的会计职业教育呢?这二者是有区别的。传统的会计教育是会计知识的普通教育,即学校内的会计课程教育,它侧重于以现有的会计教材作为教学主导,通过教师讲授完成教学任务,再辅以一定的模拟实习而完成,岗位适应能力的培养主要依靠指令性的计划,由下属部门和单位来培养。市场经济阶段,多数用人单位需要的是已经具备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至少是很快就能上手的,而传统的会计教育还不能充分满足这一点。

目前,我国的会计职业教育还处于初步阶段,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会计职业教育体系。会计职业教育应该是一种包含职前(或岗前)、职中(或岗中)以及职业未来发展要求的动态教育模式。现存于中专、大专、本科、硕士等不同层次中,可分为“以学术为主的”高层次会计职业教育和“以技术应用为主的”中低层次会计职业教育两类,二者各成体系又相互联系,满足会计职业岗位的不同需求。中等职业学校的会计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要侧重于培养技术应用型的中低层次的会计人才,即具备较为全面的会计职业岗位能力:如填制凭证能力、登记账簿能力、总账及报表核算能力、出纳核算能力、工资核算等能力。此外,还应当培养学生基本的人际沟通能力与协调能力。

2.建中职会计专业教育体系。现行会计专业教育中,专业课时已多于文化基础课的课时,实践教学也已占了较大的比重,但总体上还是理论教学的附属,并未独立开来,其评价体系也只是形式而已,主要还是看重理论考核。针对中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可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和理论教学体系并重的模式,即理论与实践课时的比例为5:5,发达国家如德国已达3:7。

⑴会计职业教育理论教学体系的构建。

①课程设置方面。可由学校教学部门来进行,也可由校企合作来进行。后者的课程设计,既有利于调动企业助学的积极性,又可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培养目标脱离实际的现象。

除了会计的主干课程和辅助课程之外,《会计英语》也应在该体系中占一席之地。

②课程内容的安排以必需、够用、实用、培养能力为本位。“必需”是指,由于会计学科的专业特性,如会计的六大要素,一个都不能少讲,少一个会计要素,将会打破整个核算体系,会计就不能成其为会计了。

“够用”是指,在专业会计各章节中较难、较少接触到的业务可少讲甚至不讲授,并简化可讲授内容,在一定量的情况下保质,避免“贪多嚼不烂”。

“实用”是指理论教学应以实际应用为杠杆。将课程内容按岗位划分为若干单元,比如《财务会计》课程,其理论内容对应着出纳核算、材料核算、往来核算、工资核算等各会计岗位的工作,则可按岗位分单元来进行理论教学。

③理论教学的形式不必完全与实践教学“泾渭分明”,即不一定等理论教学完全结束后再实训。就某一门课的教学来说,可以尝试先让学生动手干一干,然后归纳总结,再开展理论教学。比如前文所述《财务会计》课程,概念、方法与应用是财务会计学习与应用的核心要素。就目前学生的素质来说,对于课程中隐含的会计情境缺乏一个感性的认识,无法将教师强调的重要会计概念的理论基础和概念的内涵与会计总结的交易和总结过程相联系起来。那么,我们可以就某一岗位先让学生动手实践一下,如出纳岗位的验钞、点钞、开支票、登账等工作,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再来讲授“货币资金”这一章节的规章制度、核算等内容,学生就更容易接受了,并可以自觉纠正前一阶段实践环节的问题。

④学习的单元(或岗位)的多少,可由学生根据个人条件,自由选择,毕竟,学生的接受能力、学习动力是不同的。当然学习的单元越多,就业的条件就越好,由此可解决,有能力的同学可多学,而程度较差的同学至少也可学一技之长,避免了“一刀切”,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分层次。

⑵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要相应依托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教学课程体系、教学管理体系、教学条件体系来完成。

①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是通过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各环节的实践活动获得感性认识,掌握职业技能,并促成良好职业习惯、职业道德的养成。

②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根据理论教学内容设定实践教学计划。对会计专业来说,主要由实训课、实习课二个环节组成。实训是对学生包括单项能力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进行的训练,是理解专业知识、熟悉和基本掌握操作技能的必要环节,同时也使学生了解本专业所对应的岗位,所从事工作的内容和对工作人员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尤其是综合实训,通过模拟项目对学生进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训练。实训场所主要以校内为主。

实习是应用性实践教学,通过实习,使学生能够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基本技术应用能力,其实习内容涉及广,包括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审计、税收、金融等诸方面的业务。除此之外,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实习主要在校外进行顶岗实习。

③实践教学条件体系。主要是指实践教学设施的配备。会计专业硬件设施的投入相对较少,可建立手工模拟实训室和会计电算化实训室,形成同步进行的模式。

④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将实践教学体系相对独立开来之后,实践性教学管理应当打破原有的惰性,建立一套新的管理办法,对参与实践性教学活动的学生根据其实训的单元及训练情况,分别进行独立的成绩考核,而不是附在某门课程的理论成绩之中。同时,要求会计专业学生通过相关专业的职业技能鉴定和专业技术资格考试。

二、创新中职会计专业教学方法和手段,完善相应的教材体系

1.课堂教学仍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但创新是其主旋律。课堂教学是主渠道,因为它有着其他渠道教学不可替代的特点。课堂教学实际上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交流,是通过语言、语调、表情、肢体动作等一系列的行为与思想的互动来实际教学目标。在这一过程中,传授知识的主体与学习知识的主体同样重要。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显性知识”,更重要的是还要有“缄默知识”即“教学生学习”。

⑴课堂教学是“学生在学习”,教师是引导者。我们常常发现,强迫学生学习毫无效果而言。学生必须意识到学习内容的重要性,把学习内容个人化,知识才被当成个人记忆的一部分储存起来。当老师鼓励学生以自己的方式理解课程内容,把宝贵的课堂时间花在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和进行总结上,教会学生以适合自己思维的方式总结上课的内容,并且指导学生做到这一点时,他们才是真正在“教学生学习”,这是有效的学习,以良好的个人学习方式扩展的课堂教学。

①告知学生课堂教学的总体框架。学生应该首先了解课程的计划和目的,过去,老师的教学计划常常是留给自己看看。现在,人们越来越关注学习的效果,如果让学生首先了解课程的计划和目的,对学生来说,学习的过程也变得更加透明。要经常提及课程的总体情况,以便学生能够把具体的内容与课程的总体构架结合起来,学生对课程内容产生自己的理解,才能有意识地参加课堂活动。

②分析制定面向个人风格的教学方法。对于那些听课能力差的学生来讲,介绍上课内容时,老师只是一味地讲是没有用的,进行课程的总体介绍对他们基本上没有帮助。因此需根据班上所有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制定教学方法。据研究,有以下五种不同的学习类型:视觉倾向型,听觉倾向型,动觉倾向型,总体把握型,分析倾向型。

视觉倾向型的学习者:需要图像、图表、图形、彩色代码,即视觉感受新知识。

听觉倾向型的学习者:需要问问题,在交谈中、讨论中、争论中获得清楚答案。

动觉倾向型的学习者:课堂中所占比例最大,他们首先通过身体或精神感觉来获取信息,之后,才能用其他模式处理他们在学习任何知识之前需要亲身体验(真实的或在想象中体验)。

总体把握型的学习者:需要了解整体轮廓的概念。他们需要知道“这对我有什么意义?“这怎么实现?”“这将导致什么结果?”

分析倾向型学习者:为数极少,在传统的课堂上表现得很好,喜欢摆事实,列表单,抠细节。需要有机会以自己的方式组织事务。

针对以上类型,可相应制定教学方法:

多感官教学方法:对于专业课程中的分类、步骤、程序的内容可用有特色的图画、图形、图表形式,色彩、符号来表示,以增强记忆。

对于概念、计价、核算的内容,可采用“问题线索”的模式,一开始学生依旧习惯于被动接受,不敢想,不会甚至不敢提出问题,教师将学生可能所出现的问题分类汇总,或者将抽象的教学内容情景化,以具体问题的形式出现,采用分小组讨论、发言、辩论的形式,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获取知识。

对于操作性较强的内容,如货币资金,可采用先实践?认识?再实践的方法,使学生获取直接经验,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同时又培养了动手能力。

⑵强化会计模拟实训教学。作为课堂理论教学辅助,使学生对课程理论和知识点加深理解,主要结合实践教学体系来完成,各单元(或模块)的实训要与实践教学计划吻合,保质保量,不能走过场。

⑶加强多媒体辅导教学。多媒体教学在其他专业的教学中,应用频繁,而在会计专业教学中少之又少,这是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同时又使学生感到少了一些时代气息,仍然停留在原始的手工状态。其实,多媒体教学可以更好地充实课堂教学内容,非常适合案例教学。但是,在课件制作方面要对专业教师进行相应的培训,以提高教学效果。

2.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教材建设,它是教改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市场上各种会计类统编教材很多,重复出版的也很多,但内容和形式真正有新意、再版率、满意率特别高的却很少,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会计专业本身变化快、改动少,导致短期行为,即根据新出台的会计制度在原来教材基础上修修补补,每本教材都像一本制度讲解,怎么能引发学生兴趣?二是教材编写的适用范围界限模糊,中职和本科的教材差不多,没有突出难易、技术性和学术性之分,中职会计专业教材内容上应倾向于中、低级,增加案例和“实务模拟”的比重,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

中职语文教学的爱情教育 篇3

由倪文锦、于黔勋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的《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的第五单元里,所选课文全部是围绕爱情这一主题,有表达新时代女性对男女真正平等爱情向往与呼唤的爱情宣言——舒婷的《致橡树》;有男性为了心爱的女子甘愿奉献一切,甚至付出生命的爱情表白——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有中学语文课堂上成功的爱情教育课——曾宏燕的《情人节的玫瑰绽开在教室里》;有凄美的爱情悲剧——陈启佑的《永远的蝴蝶》,还有军人凄婉悲壮的爱情故事——《雪山上的红盖头》。另外分散在教材里,散文有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小说有莫泊桑的《项链》、曹雪芹的《林黛玉进贾府》,戏剧有曹禺的《雷雨》等等。这些优秀的爱情题材作品是“人的生活教科书”,对凈化人的心灵,塑造真善美、和谐统一的理想人格具有重要作用。语文教师有必要对中职生进行正确的引导,通过这些爱情作品的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康的爱情观。

如何用文学作品引导中职生认识爱情?针对中职生的生活阅历和心理特点,我认为,可以在中职语文教学中,适时适当地渗透爱情教育。

一、把爱情搬到讲台上

十六七岁的中职生正是青春发育时期,是爱情的朦胧期,对“爱情”这样的话题特别敏感但他们不敢公开说,更不敢公开去了解去谈论,而内心的却强烈地对异性或爱情的话题产生兴趣和好奇。如果这种求知欲望不能通过正常的途径去获知时,街头那些淫秽的书刊杂志、影视节目的镜头及网络中美眉便乘虚而入,成为学生心中“挡不住的诱惑”,欲望中的食粮。这个时期的中职生,由于生理和心理不成熟,对性知识缺乏科学理智的认识,性道德观念尚未形成,是非不清,好坏不分,所以,那些病态的东西很容易侵蚀学生的心灵,对他们身心造成伤害,早恋现象的频繁出现就是一个证明。再说,时代已走向开放化的阶段,成年人的恋爱已公开化,大街小巷都是年轻人卿卿我们的特写镜头,电影网络都有为“爱”作宣传广告,唯独对中职生实行“禁欲主义”的封闭式教学,显然只会把学生推到极端。要知道,越神秘越好奇,越禁止越想探求。宁可让那些不良的淫秽的垃圾乘虚而入,不如大胆公开的利用健康美好的爱情精品来熏陶学生,净化他们的心灵,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又能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与人生观。如在进行国外文学作品《我愿意是急流》的授课时,教师即能够为学生们进行讲述:该作品是作者裴多菲送于未婚妻子尤利娅的一首爱情诗篇,作为一首向心爱的姑娘表白的诗篇,诗人自爱情观进行着手,阐述了自身对于爱情甘愿奉献的思想。诗人认为:对于爱情就是要保持忘我的投入,担负起自身的责任,以忠贞的态度为心爱的人带来幸福。通过为学生们讲授该诗篇中所描绘的爱情理念,使学生能够在倾听中,形成对于爱情的个人感知,且教师还能够为学生们穿插相应的课外小知识,激发学生对诗人情感态度的认可度。如:诗人在充分奉献自身的精神下,终于感动了其心爱的姑娘尤利娅,在写下此首诗篇后的不久,诗人便与尤利娅共结伉俪。使学生明白,只有真诚的奉献付出自身的努力,担负起对爱人的责任,以忠贞的态度忘我投入,方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爱情。而非简单的行动便可得来,那样的话对于自身而言即为责任的缺失,以此使学生明晰自身的爱情观念。

二 、 让学生在爱情艺术的领域中享受美

爱情是个敏感的话题,对教材的处理不当,就会变成低俗无聊的谈论,不但不能让学生得到健康的教育,反而使课堂变成真正谈情说爱的场所,老师成为早恋学生的教唆者,其后果不堪设想。笔者认为,对于教材中的爱情作品,课堂上可以抛弃讲经布道的分析,而创设特定的教学情景,让情感的气氛涵盖课堂,使审美的发现的喜悦闪耀眉间。讲授《雨霖鈴》一课教学时,配乐朗读全诗,让学生在声情并茂中感受“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难分难舍的恋情,品味婉恻动人的离情美。比如讲授诗歌《致橡树》时配乐朗读,非常吻合诗歌主题,被采用后并叫她朗诵,在朗读上,采用男女同学分角色对读合读相结合的方式来体会诗歌的情感美、音乐美,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通过各种手段,创设浓情境界,使学生进入纯美的氛围,感受爱情的美好,这对学生好老师都是一种美的享受,美的熏陶。

三 、引导学生分清爱情美与丑

法国教育学家卢梭指出:“教授的艺术就是如何懂得引导。”中职生鉴赏力差,模仿性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是爱情题材作品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中职生对美的感受能力有高低强弱差异,有家庭、文化、道德的差异,对美的评判固然不同。特别需要老师的指导。《项链》一课,看似不写爱情,可实际上它是一篇爱情赞歌,可引导学生认识玛蒂尔德尽管花十年的青春去赔偿一条项链,可她是幸福的。理由是在这艰辛的十年中,她的丈夫始终支持她、关心她、爱她,她的艰辛始终有爱的陪伴。借助这种观念让使学生懂得爱情不是建立在金钱之上的交易,而是患难中的扶持,挫折中的安慰。《雷雨》中所描绘的三角恋情,更暴露封建资产阶级道德的败坏,从而引导学生明白爱情是专一的,是圣洁的。在语文教学中进渗透爱情教育,首先要对教材中的爱情篇目进行合理的整编。大部分篇目大都分散在教材的各册中,都受制于不同的知识点、不同体裁或训练目的,爱情主题不明显、不突出。因此,有必要对它们进行合理的整编,突出其爱情主线,明确其思想内容。其次,利用教材,引导学生认识爱情的本质,领会爱情的真谛。

四 、让学生畅谈对爱情的看法

身为教师,责任是引导学生朝着美好的方向发展,不能一味的让学生接受自己观点,在授课中,定要创造机会给学生谈自己的感想,老师尽可能做到以朋友的身份来平视学生,用赞赏的眼光来注视学生,这样可以消除学生紧张的心理,让学生大胆地畅谈“爱情”这个敏感的话题。对学生的言论,老师绝不能歧视,若学生谈的是真实的体会,更应该以鼓励为主,即使有偏见,也要友善的引导。可以通过辩论或其他方式让学生评价婚恋作品或说出自己的看法。《雷雨》一课内容分析后,便把学生分成正方反方两组,辩论“周朴园是否爱鲁侍萍”,学生便在辩论的中闪烁着理性的光芒。只要我们老师更新观念,带着一颗平常的心态,正确看待婚恋作品,引导学生在爱情作品中感受美感受善,教材中的婚恋作品就能真正发挥美化学生心灵的作用。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师,要本着教师职业所赋予我们的职责,怀着“师者,父母之心”,始终站在时代前沿,时刻关注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洞察当代青少年存在的思想问题,并充分利用“语文”这块充满生机的土地,辛勤播种,努力耕耘,适时适当地渗透爱情教育,收获中职生知识水平与道德情操的双赢。

中职计算机教育的改革 篇4

一教学理念的转变

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要从以传统的“学科教学为主”向“学生探究学习为主”转变, 计算机作为一门新型学科, 不论硬件还是软件, 更新周期都特别短, 所以教师不可能教给学生更多的新知识, 教师的任务应是教给学生更好的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从教育理念上进行转变。

第一, 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从原先的“以教为主”向“以导为主”转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确立适当的学习目标, 在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方面给予指导, 在教材难点与学生疑点上进行辅导, 改变过去学生心目中的严师形象, 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第二, 学生角色的转变。学生由过去的被动接受体, 变成现代开放教育的主体, 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获取信息, 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开发自己的思维, 努力成为社会需要的新技能人才。

二教学模式的改革

第一, 以就业为导向, 明确培养目标。过去, 采用传统的专业课程结构和传统的教学方法, 培养出来的中职计算机毕业生已经很难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 导致学生就业困难。在这种状况下, 教师必须以就业为导向, 按照就业市场需求情况, 明确培养目标, 加大专业课程的改革力度, 着力提高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进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第二, 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采用分层教学模式。近年来, 由于普通高中的扩招导致中职学校的生源较差, 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水平参差不齐。面对这个特殊群体, 中职学校必须采用分层教学模式, 根据学生基础的不同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 努力发掘每个学生的潜力, 让其能发挥自身的特长, 明确学习目标, 带着兴趣去主动学习, 最终达到“人人有一技之长”的效果。

第三, 改革专业课程设置, 把计算机专业划分成几个模块, 各模块设置合理的专业课程。计算机是一门很宽泛的学科, 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分别属于计算机专业的不同方向。中职学校根据社会的需求, 把计算机专业划分成几个模块, 设置合理的专业课程, 是非常必要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的方向, 熟练掌握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真正学有所用, 为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的改革

现在有很多职业学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学目标还是要求学生拿“双证” (计算机等级证和毕业证) , 学生这种为拿证而学习的状况导致教学效果差, 与社会需求联系不紧密, 毕业生就业困难。因此, 中职计算机毕业生在打好专业基础的前提下, 必须确立一个专攻方向。根据现阶段的社会需求, 我们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目标可制定以下几个培养方向: (1) 网页制作。设置以Dreamweaver、Flash、CSS Design为主的课程, 培养网页制作的人员。 (2) 计算机网络。以学习网络操作系统为主, 培养计算机网络管理员和能够组建局域网并对网络进行管理和维护的人员。 (3) 多媒体技术。以学习PPT多媒体制作、Premiere、Flash为主的课程, 培养能从事计算机文字、图形图像处理等多媒体制作的人员。 (4) 平面广告设计。以学习Photo Shop、Corel DRAW、AI为主的课程, 培养平面设计人员。

四教学计划的改革

新的教学计划要以突出“专业”为主, 对于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以培养“一技之长”为主要目标, 突出专业特色,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以通常的三年制为例, 在校时间为前两年, 教学计划如下:

第一学期, 基础训练为主, 进行中英文打字强化训练, 让学生学习熟练操作键盘, 使其达到每分钟80字的打字速度, 同时进行文字处理软件的学习, 使其能熟练进行文字编辑、排版。

第二学期, 学习Office等办公软件的使用, 使学生能熟练运用各种办公自动化软件, 满足一般办公的需要。

第三学期, 根据教学目标细划专业, 成立学习小组 (网页制作、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平面图像处理等) , 让学生根据兴趣与个人特长确立自己的专攻方向, 分别进行专业课程学习, 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和熟练运用基本技能。

第四学期, 强化专业课程的学习, 以实践操作为主, 教师为各专业小组设置贴近工作岗位的实践课题, 要求每一个学生设计多个有创意的作品, 使其完成岗前培训, 基本具备上岗锻炼条件。

最后一年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

五考核方法的改革

由于中职生文化基础相对较差, 若继续沿用普通中学的考核评价办法是不合理的, 考核评价不当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因此, 中职学校必须制订新的考评方案: (1) 降低文化课的考核难度。 (2) 把专业基础课设为必修课程, 参加地区或省组织的计算机技能鉴定考核, 要求学生取得计算机操作员等级 (中级) 证书。 (3) 以就业为导向, 细分专业模块,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必须选修一个专业模块, 并完成相应专业课程的学习, 考核难度要适中。 (4) 凡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 要加大实践考核在总分评定中的比例。

浅谈中职教育声乐教学的差生转化 篇5

【摘要】声乐学科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拥有基本的音乐理论知识,而且需要学生具备足够坚定的恒心,因为声乐学习需要经历漫长而枯燥的过程,才能获得一定进步。声乐专业的学生中存在一部分差生,即学习能力较为落后的学生群体,如何提升他们的声乐知识水平,需要教师给予更多关心和指导,以提升其学习积极性;同时,还要选择适宜的教学方式,与学生保持良好的沟通关系,才能使差生群体获得更为理想的进步。本文主要对声乐教学中,转化差生学习态度的方式进行分析。

【关键词】中职教育;声乐教学;差生群体;转化方式 前言

在职专幼教专业学生的声乐教学课程中,需要对差生转化教学方式引起足够重视,教幼师专业声乐课更多倾向于职业技能的培养,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为学生设定相应的教学情境,以增强学生对声乐课程教学的体验;由于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学习能力存在一定差异,所以在声乐课专业班级中的差生群体比重较大,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课程的正常开展,甚至会对整体的教学氛围产生负面影响

[1-2]

。基于此,转化差生的学习状态,促进其主动参与学习和教学活动,从而提升教师教学有效性是当前声乐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1.幼师专业声乐课中的差生特征分析

①专业基础较差:部分声乐学生在入学前具备的声乐水平较低,加上接受的声乐知识及训练不够完整,导致学生出现乐理知识不充足,演唱方法不科学等情况,还有个别学生盲目模仿他人唱法,扰乱了完整的学习系统。②入学前声乐学习条件较差,学生自身具备的声乐知识远不及专业水准,有些学生还表现出明显的自卑情况。③心理素质不高:学生正式入学后,逐渐接触到正统的专业声乐教学,因学生自身条件的限制,初期学习进步不大,加上心理素质不高,学生常常出现不自信,并产生放弃学习的消极心理;部分学生则表现出紧张或者焦虑等状态,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其学习的主动性,从而降低学习效率。2.幼师专业声乐课上转化差生对策 2.1通过鼓励和引导,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离不开教师善意的指导和鼓励,尤其是声乐差生的转化教学对策上。由于中职学生逐渐形成自我认识和自我提升的思维,但局限于社会经验较少,导致学生很难对自身形成准确定位,因此,教师的首先任务是做好思想的引导和启发。善意地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我,勇于承认错误,同时还要学会真诚的对待他[3]人。日常生活中,教师应该主动与学生保持良好的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以及学习症结所在,并选择合理的方式实行针对性辅导和鼓励;其次,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有必要暗示或者明示学生具备学习声乐的潜力,通过优秀导学案的设定,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进而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后适当开展实践训练活动,包括课内外的文艺汇演等,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逐渐找到声乐学习的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2.2通过多种声乐技巧的训练,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

声乐差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会出现诸多问题,常见的形式包括:发音不准或者喉音明显、高低音切换不自然,仍为大白嗓唱歌、咬字不够清楚或者口音严重等,所以在正式的学习训练中,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选择相应的声乐技巧开展教学和训练,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以轻声唱法教学为例:对比教学,教师请学生以大白嗓形式唱歌,而教师则采用轻声唱法,让学生对比哪一种方式表达更好,并作出相应的调整,进而让学生认识到轻声唱的重要性;通过唱法特点的讲解,如保持良好的气息平稳性,找准头腔共鸣不稳等内容,让学生通过感悟和实践体会增强自身的声乐水平。2.3多种教学方法结合使用,促进班级均衡发展

大部分声乐教学课程教学多选择大班教学,班级人数多,如何掌握教学节奏,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需要教师对教学环节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合理的设定与选择,进而提升全体学生的均衡发展。如培优补差的教学方法解析,对于优秀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纠正和检验的方式,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和掌握效果,并作出相对应的评价;而对于差生,教师则需要适当增加辅导时间,采用生动的表达方式来引导学生敢于突破自我;同时,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优生带动差生学习,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还能帮助差生逐渐转变自身学习态度,与优生共同学习与进步。3.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职教育声乐课堂的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对差生群体的转化教学引起足够重视,即通过差生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如声乐基础不高,且心理素质较差等情况,进而提出针对性的转化对策,即注重提升学生的学习信心,还有实践活动能力的训练与培养等;同时,还有必要联合多种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以进一步促进班级管理的有效性。【参考文献】

中职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篇6

近几年来,中职教育蓬勃发展,各级各类教育部门对职业教育进行了积极探索,积累了不少经验。但从总体上看,职业教育的发展仍然薄弱,中职教育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本文以计算机专业为例,谈谈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课教育教学过程中值得认真思考的几个关键问题。

一、中职计算机课程设置要以市场为导向,面向所有学生,使他们能够有自已的职业

当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每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职业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是一种就业教育,要面向所有学生。

基于以上认识,结合我校近年计算机教学实践,同时代签其他中职学校和社会培训机构较为成功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开设应采用模块化知识结构,结合就业方向,有针对性地组织具体教学内容,包括文化基础课层面、计算机基础知识层面和计算机专业分配领域知识层面三个部分。

1.文化基础课层面: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美学基础、职业道德、法律等。

2.计算机基本知识层面:计算机知识模块(包括基本硬件软件基础知识及其简单安装维护)、常用办公软件模块(包括文字录入与处理)。

3.计算机专业领域知识层面(以网页设计就业方向为例):网络技术与Internet基础知识,局域网的组建与维护,动画设计,图片处理,网页设计编辑软件,网页设计脚本语言。

在以上三个层面中,专业知识层面的知识是学习的重点,不要向以往的教学那样过多地扩展知识面,结果造成什么都学什么都不精。

二、计算机专业课教材应体现职业教育的实用性,注重学生的个性化要求

中职教育专业课现有教材与培养目标、生源特点、教学方法、市场需求待方面不相适应,专业课教材编写的出发点、基本点、立足点应考虑学生的具体实际,注重学生的个性化要求,体现职业教育的实用性,倡导以“工作过程”为依据的教材观。

1.教材应体现中职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教育

专业课教材的编写应注重学生的学习现状。首先要淡化学科本位的思想,降低教材的起点。通过降低教材的起点来弥补学生知识上的缺陷,消除学生心理上的障碍。要引导学生提高专业学习兴趣,建立自信心,感到有成就感,提升认知能力。

2.教材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要求

教材的编写应注入的智力差异,将教学内容分为两个层面:第一层面是必学部分,是基础,是每个学生都应该掌握的;第二层面是提高部分。与之相适应,例题、习题也应包括两个层面,为不同需求的学生而准备,同时也为分层教学打下基础,为针对性教学创造条件。这样一方面考虑了学生的基础,另一方面考虑了学生的学习目标,可以满足立志于升学深造的学生与毕业后从事技能型职业的学生的不同要求。

3.教材要体现职业教育的实用性

在编写教材时,应体现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相联系,关注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观察、分析日常生活现象,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体现中职教育的实用性。

4.教材内容编写上以“工作过程”为依据

对有些专业课,可以将教学内容按课题化的形式加以组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进行课题化分解,每个课题可以包含一个或者多个知识点。教材的内容就是以专业技能为主线串起来的多个课题。对一些技能要求较高的学科与特别适合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学科,在教材编写上应该以就业为导向,紧密结合职业岗位要求,打破理论知识体系,体现实用性原则,倡导以“工作过程”为依据的教材观,真正实现专业课教材从学科系统化到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转变。

三、改革中职计算机教学手段和方法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

现有计算机教学方法应全面推行计算机素质教育改革,采用新型的教学方法,改革那些以传授、继承已有知识为中心的传统学习方法,培养具有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实践能力强、会自学且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

1.采取相互学习、启发教学

对于计算机操作学生学得特别快,也很容易接受,有的东西尽管老师没有介绍,通过自己上机摸索和相互学习也能很好地掌握操作方法。

2.充分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使用多媒体课件辅肋教学是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和趋势。这种方式更能够发挥师生交互的优势,达到寓教于乐、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媒体辅助教学既大大降低了思维领域中对抽象事物理解的难度,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能“言之有物,言之有据”,不再是空泛地讲授,达到了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3.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和以教定学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以学促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和探索的新型学习模式。

4.利用网络平台,发挥网络教育优势

“网络课程”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理论和实践活动,一种基于网络环境的教育探索,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共享,也促进了传统教育模式到现代教育模式的转变。

资源库建设是实现网络平台教学的关键,庞大的到底如何建设?我认为要走引进与自主建设相结合的路,联合多方面的力量,共同建设资源,具体采用以下三种途径:

(1)链接Internet上的有用资源。

(2)建立资源镜像。通过与Internet上一些高水平、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库建立全部或者部分的镜像,以获取更新、更专业化的资源。同时也可建立校内镜像库,利用光盘镜像服务器和磁盘阵列技术将本校购置、收藏的多媒体资料等利用镜像共享出来,供老师和学生使用。

浅析中职院校美术教育的改革 篇7

一、中职院校美术教育现状

在人类文化的组成中美术是其重要的一部分具备人文教育的功能

但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中职院校的美术教育并没有具备这样的功能。中职院校的生源组成结构,大部分学生成绩较差,生源背景复杂,而选择美术专业的学生往往都没有什么美术的相关基础,有些学生有点兴趣,有些学生一点兴趣都没有。一个学生如果对所学习的内筒没有兴趣,由于年龄原因,对自身发展还没有树立明确的目标,这样很难讲美术学好,另外,应试教育仍然是当前教育的主导,并影响着中职院校教育的方方面面,中职院校的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遭遇了很多的困难,在很大程度上,美术这个学科仍然是附属品。

二、素质教育下中职院校美术教育的变革

1、明确中职院校美术教育的目的

中职院校美术教育不能等同于一般的劳动技能方面的技能,假如

在美术教育中纯粹的将学生指引到纯艺术的发展道路上,是行不通的,仅仅依靠扎实的美术功底这样的学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明确中职院校的美术教育目标,以学生为本,以服务社会为根本目标,才能使我们的中职学生在美术教育活动中了解到美,认识到美,通过不断的技巧训练增强美术认知,提升美术功底,掌握到更多的技能创造更多的美。

2、改良中职院校美术教育的课程。

中职院校学生整体年龄较小,受教育程度较低,只有两年的在

校学习时间和一年的顶岗实习,就要达到学到知识,顺利就业的目的。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必不可少的。在第一学年的学习中着重美术的基础模块的教学,了解一些企业及相关就业信息。让学生有目的的进行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后面的职业技能培训奠定夯实的基础,从素描、色彩、速写、图案、美术构成基础、肩上、电脑基础美术等各方面全面进行学习。在美术教育中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初步认识美术在职业中的作用。在第二学年的学习中则以职业技能教学为主,基础模块教学为辅,将基础模块的教育和职业技能相联系,从设计构图、造型、色彩搭配等进行优势互补,用最短的周期让学生学的更多,整体教学的基础是明确了教学方向,集中教学资源,极大的提高了教育质量,进而取得较好的教育成果。

3、运用各种教学资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中职院校的美术教育中,即使教师的综合素养再高,但是没有学生的话就没有了教学的对象。要想让学生在教学中真正学到知识,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有学生有学习的动机、学习的兴趣、配合学习的态度、愿意与老师交流。我们的美术教育要在内容上源于生活,贴近于生活,教学题材、表现形式上要多种多样,让学生有好奇之心,还要让美术教育走进学生生活,将生活变成美术教育的大课堂,只有源于生活的美术才是真正的美术,否则都是没有灵魂的美术。美术本身就是一门综合艺术,只有真正认识到美术的含义,才能体会到美术的精神。

4、从学生着手促变革

在科技不断进步,知识爆棚的今天,没有哪一所学生能够提供

给学生所需的全部,中职院校更是如此。美术教育不在同于过去,学生不再停留于过去的被倾注式教育,而是要让学生在生活中领悟美术、学习美术。如绘画欣赏、制作装饰画、手工画等等,这些知识含有较高的概括性、实用性、实用型、共同性,学生在生活领悟美术,在学习的时候就能用理论联系实际,与此同时,还要在美术教育中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中职院校给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的教育环境,鼓励学生勇于向权威挑战,发扬创新精神,中职院校的学生因自身文化基础较差,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就已经很有压力了,基本上谈不上对教学等方面的质疑,我们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要告知学生教材、教师观点都不是百分之百正确的,需要同学们多思考、多质疑。在这个基础上的思索,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创新创造能力。

5、从教师角度的变革来看

我们的传统教学中,重视教而不重视学,师生间往往缺乏必要的。

活动、互动、交流,教与学这一双向的活动就变成了单向的活动,在美术教育中则着重要增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互动,关心学生,在学习中的体会,把情感、价值观、专业知识潜移默化到教学中,并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和学生互换立场,让学生成为主角,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发挥其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创造性,在教学中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找到打开美术大门的钥匙。

总而言之:美术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课程,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掌握美术的基础知识、拓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最终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要想做到均衡,需要中职院校在实际教育中增强加强多媒体教学运用、增加师生相互交流、模拟职场教学、学生的团队协作都成为新时期教学发展的必要条件.中职院校美术教育的改革需要的就是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把握好不同类型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习规律,不断总结,不断变革,提高美术教育的质量,培养出适应新时代社会需求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浅谈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改革与创新邢大伟-《大观》-2015

[2]浅析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教学内容安排陆志整-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2014

[3]探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刘丽娜-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6

[4]浅谈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美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曲岩-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4卷-2010

浅析中职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 篇8

中职语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性质决定了在中职语文的教学过程中, 必须突出情感教育, 而中职语文的情感教育, 主要是通过中职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来实现的, 因此, 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必须把握好每一篇文章的主题与情感。具体来说, 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明背景, 了解文本情感

要学好一篇课文, 首先必须了解这篇课文的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 了解作者在那个时代的亲身经历, 尤其对于我国古代诗词歌赋, 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感情, 我们读起来肯定心有所感, 但如果不了解作者在那个时代的亲身经历, 不知道作者的写作目的, 我们就不会有最深切的感受。比如南唐后主李煜写的《虞美人》这首词, 短短56个字充分表达了这位亡国之君的故国之思和亡国之恨。李煜成为皇帝后, 国力日渐衰弱, 而他却不思进取, 沉溺于歌舞酒色之中。当宋兵压境, 他无力抵抗, 只能投降, 国家也就此灭亡, 成为宋太祖的阶下囚, 尽管没有被关押起来, 但也失去了行动自由, 对故国的思念使他的精神备受煎熬。在了解了李煜创作《虞美人》这首词的时代背景和情感经历后, 也就更能深刻体会和理解《虞美人》这首词了。对广大中职语文教师来说, 要求他们必须深刻了解课文的背景材料, 准确领会和把握课文所反映的作者的内在情感, 不能简简单单的当作是作者的生平事迹介绍。如果背景材料不能和课文紧密结合, 也就不能突出对课文的理解和体会。

二、作对比, 理解文本情感

尽管这些古典作品产生的时代离我们已经很久远了, 但是, 古人在情感问题上仍然和我们有很多相同之处。比如《诗经》中的《静女》创作于春秋时期, 离我们现在已经有将近三千年的时间。该诗讲述了一个美丽文静的姑娘约自己的心上人见面所发生的故事。在这首诗中, 作者叙事清晰, 人物情感表现细腻传神, 尤其是在细节描写上生动形象, 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姑娘的天真调皮和小伙子的憨厚老实跃然纸上。当我们品读这首小诗时, 不是感觉正好与我们现在的生活情景相吻合吗?如果此时在启发学生描述一下自己看到的某本书, 某个影视剧中的类似情景, 学生会对本文有更深刻的领悟。

三、深交流, 拓展文本情感

笔者所在的中职学校, 很多学生的家境并不富裕, 为了孩子上学, 许多家长省吃俭用, 艰辛劳动。但有些学生却从来没有为自己的父母考虑过, 缺乏家庭责任感、攀比和违纪的现象时有发生。同时, 由于社会的偏见和社会对中职教育认识的误区, 部分学生缺乏自信心, 对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 社会责任感不强。基于此, 笔者在讲述《我的母亲》这篇课文时, 联系作者和笔者的感受, 与学生进行了真挚的沟通和交流。笔者首先谈了自己的体会:父母最大的成就就是有一个品德良好、努力上进的孩子。为了自己的孩子, 父母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 作为子女, 对父母最好的报答就是成人成才。不管在什么环境下, 一个人都要树立自己的信心, 都要有自己的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 都要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只要有了信心和目标, 并坚持下去, 才有成功的希望。随后围绕这个主题, 笔者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了讨论。很多学生在谈到他们的家庭和感受时, 表现出来的真诚和想法确实出乎笔者的预料。笔者不敢说通过这篇课文就能彻底改变学生什么, 但起码能够让学生对自己、对家庭和他们的未来有了一些思考。如果这些思考能长久的积累下去, 必然会对他们的人生产生重大影响, 为他们指明未来的发展方向。

四、多积累, 丰富学生的情感

不同的作家有着不同的个性, 而且不同作家的经历也是各不相同的, 这就决定了他们的作品所展示的情感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中职教材中屈原的“身既死兮神以灵, 魂魄毅兮为鬼雄”的壮烈美, 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 梦同吹角连营”的慷慨之美, 李煜的“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悔恨哀伤, 李清照的“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的悲凉美, 无一不是作家自己人生的真实体验, 是感动人心、陶冶性情的力量。一个作家在一篇作品中, 所表达的情感也常常不是单纯的, 而是多种情感的交织和融合。例如, 辛弃疾的《破阵子》, 他用“梦”景写宏大理想, 写豪迈情怀, 又用现实写悲痛写愤慨, 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悲凉。要理解这些, 就要先了解辛弃疾嫉恶如仇的性格, 灭寇报国的胸怀和他面对现实报国无门的痛苦和悲哀。只有彻底了解了作者的性格和人生经历, 了解作者所表达的真实情感, 并积极积累, 才能以此丰富学生的情感。

为此, 在教学中, 首先, 笔者要求学生能够跟从教师的分析, 创设情境, 投入本心, 对比作者的表达, 寻求差距, 分析并弥补调和差距, 不断提高自己的情感表达。其次, 笔者要求学生加大对那些积极的、饱含作者情感的诗文的背诵, 使之对学生的情感潜移默化, 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学生遭遇挫折时, 想起所学所记文句, 坚定他们的生活信念。再者, 要求学生能够积极记录摘抄课余自己读到的一些优美动人的字句, 学习鉴赏品评, 体会作者的情感, 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心, 提高自己的情商。

人的情感是受个人的理智支配的, 但另一方面, 人的情感又常常影响人的理智和行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关注学生的情感。中职学校的学生因为他们的成长经历和所处的外部环境, 决定了他们更需要教师的教育和引导。作为工作在培养和教育学生一线的中职语文教师, 利用语文教学这个平台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帮助中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培养他们健康的人格, 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这也是中职语文教师的主要教学任务和目标, 同时也是决定我们国家和社会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的重要课题。

摘要:中职语文教学应当突出情感教育, 从而帮助中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培养他们健康的人格, 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基于此, 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 从四个方面谈一谈中职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情感教育

参考文献

[1]卢家楣.对中学教学中运用情感因素现状的学生调查[J].课程·教材·教法, 2002 (9) .

[2]任蓉蓉.丰富学生情感重构理性认知[J].常州工学院学报, 2002 (5) .

[3]李化树.论教育实践中教师的情感投入[J].中国教育学刊, 2005 (5) .

中职教育的教学改革 篇9

1 深化教学模式改革

传统的中职职业教育、教学计划性太强, 理论高于实践, 普遍采用演绎式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由于学生没有良好的知识基础, 无法掌握完整的学科体系知识。说明这种学科体系的教学模式已完全不适应中职职业教育, 必须进行教学模式改革。

深化学校教学模式改革, 可以通过项目教学、模拟教学和岗位教学, 提升以学生为主体,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创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实现岗位化教学。

1.1 创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

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在于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深入结合, 创造性地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实现“理实一体化”。使学生的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训相对接, 理论课与实践课并进, 穿插进行, 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在时间、空间上有机地融为一体。

项目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 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都由学生自己负责, 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 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项目教学的创新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 深入企业调研, 与企业专家共同研究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制定教学项目, 并进行项目教学评价。将企业真实生产产品引入校内生产实训基地, 并将真实产品经教学转化, 开发出能够开展教学的教学项目。

1.2 深化岗位化教学

实现课岗对接, 即学生开设课程与企业岗位相对接。主要学习针对数控专业岗位的主要技能知识。突出职业岗位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岗位教学法根据企业具体岗位的工作情况设计教学方案, 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了工作过程, 真正实现了学习与岗位的无缝对接, 实践过程中, 可以将学生分成多组, 互相配合, 按工作流程同时进行岗位实践。

岗位化教学实际就是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过程, 是针对与数控专业紧密相关的职业“行动领域”的工作过程, 从中小微企业提取典型工作任务, 按照企业的实际工作岗位, 采用“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价”六步法组成完整的“行动”过程。在教师的组织、协调与引导下, 以学生为中心, 让学生通过独立自主与同伴合作中“获取资讯、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反馈评价”, 在亲自“动手加工零件”的实践中, 掌握相应的职业技能、习得对应的专业知识, 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知识和能力体系。

2 改革以技能鉴定为核心的多元化评价模式

充分利用企业专家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根据行业发展趋势, 运用行业前沿信息, 共同制定和实施专业培养方案, 调整教学计划, 合理设置课程, 修改教学内容, 改革以技能鉴定为核心的多元化评价模式。充分发挥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企业行业专家的作用, 共同建立学校内部评价与社会外部评价相结合的、科学的、完善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具体内容如下。

2.1 评价模式的多元化

在企业专家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 将课程标准、教学设计、典型职业活动目标细化, 以岗位和职业资格能力要求为依据, 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 制定多层面的评价标准。

1) 根据工作过程中的表现, 对学生专业知识、新工艺、新方法、工作态度、工作质量、合作态度、创新意识、客观处事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价。

2) 根据企业要求和专业实际, 参照课程标准, 将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作为评价教育教学质量的依据, 制定过程性考核方案, 确定有针对性、分层次的考核内容和评价标准。一是评价标准细化, 校企双方依据课程标准对考核内容、考核方式、考核标准、考核工具进行认真地设计。二是评价内容多元化, 在评价标准中要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表现, 如出勤、学习态度、行业规范、专业技能、任务效果、职业素养等。三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教师、学生、企业共同参与评价。在专业课程中引入企业评价, 使学生技能水平更接近工作实际。学生在自评、他评的活动中学会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调整。四是评价方式多元化, 采用任务考核、项目考核、案例分析、技能大赛、成果展示等多种方式进行。

2.2 建设以技能鉴定为核心的评价模式

改革传统的理论考试形式, 采用理论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技能鉴定形式。每年通过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会议, 及时了解企业行业对学生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的要求, 学校专业教师与企业行业专家共同制定理论考试内容和实际操作考核内容, 并适时修改。技能评价分阶段评价、技能鉴定型评价、技能鉴定和生产评价 (见图1) 。

阶段评价采用学生小组互评、个人自评、专业教师抽查评价相结合方式进行, 重点是实训过程中操作规范评价、过程质量达标评价。技能鉴定型评价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根据教学计划结合国家工种职业标准, 进行学生技能综合评价, 重点是学生实训课业标准。技能鉴定由行业技能鉴定机构按照相关标准对学生进行国家技能水平鉴定。将学生各项考核情况及生产实习情况汇总、分析、反馈, 进行生产评价。通过分析评价结果, 结合社会需求动态调整专业教学内容, 完善教学计划, 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养, 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以技能鉴定为核心的评价模式虽然属于终结性评价, 应该以具体的产品来实施评定。但是由于进行的是职业教育, 所以在实施过程中也要同样重视项目加工过程评价, 重视每个学生动手操作的每个步骤, 重视每个个体的情感及职业素养, 从而激励学生改进工作和学习, 为企业培养输送优秀人才。

3 结束语

中职教育的教学改革 篇10

心理学和教学经验证明:就大多数学生而言, 其智力因素相差并不明显, 而导致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非智力的发展存在较大的影响, 在非智力因素中的学习的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诸多因素中, 具有良好意志的人, 具有敏锐观察能力的人正是从别人不屑一顾的现象中发现问题, 并经过艰苦努力获得成功的。例如:17世纪中叶, 英国化学家波义耳正是从盐酸使紫罗兰花变成了红色, 这一纵即逝的现象中发现了并经过多次试验, 最终发现了现在还在广泛使用的酸碱指示剂———石蕊。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喜欢花。有一次他拿了一束紫罗兰花, 想插到花瓶里, 正在这时, 助手取来了盐酸, 倒盐酸时, 酸雾弥漫上来, 并有几滴滴到花上, 紫色花变成了红色!他马上想到其他酸会不会使紫罗兰花变红?经过多次实验终于发现了酸碱指示剂———石蕊, 的石蕊遇酸变红, 遇碱变蓝。检验溶液的酸碱性真是太方便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者———物理学家牛顿, 正是从成熟苹果落地这一现象, 总结出了这一伟大真理的。通过多年的教学发现:成绩优异的学生, 一般对事物的感知迅速、准确、完整, 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主要、最基本的因素, 在单位时间内观察到的事物多, 表现在学习上, 积累的知识丰富。而观察力弱的学生, 往往对应该观察的事物感知迟缓, 有的甚至视而不见, 听则不闻, 表现在学习上, 上课不注意听讲, 大多是学习差。可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是关系到学生一生的学习质量和将来从事创造性劳动和科学研究工作水平的问题, 从这个角度来看培养观察能力的意义是十分重大而深远的, 因此, 发展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教学中必须完成的重要任务之一。

化学是以实验为主要手段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特征的, 因此, 在中职化学教学中发展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就更加重要。

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展示直观教具、演示实验、学生实验 (包括边讲边实验和实验习题) 和化学课外活动。在演示实验以及边讲边实验中教师具体地指导学生观察方法的活动要多一些, 而在学生实验课、实验习题、化学课外活动中, 则主要由学生独立来培养观察能力。使学生明确观察能力的意义, 会激发他们自觉地、有意识地锻炼能力, 必须结合化学实验教学, 来说明观察能力对获得巩固化学知识的作用。

据已有的经验来看, 在化学教学中通过化学实验对学生加强观察方法的指导有如下几点具体做法:

一、指导学生学会首先明确实验目的, 弄清“看什么”, 而后再观察

在演示实验时, 如果不加指导, 有的学生常常出现无目的、无要求、无方法, 漫不经心地观察的情况, 他们常常只是注意到那些新奇的有强烈刺激的化学现象, 而放过了实验目的所要求观察的主要内容。对于已经观察到的现象, 也往往不能完整地描述出它的特点, 当然更谈不上进一步根据实验现象去思维和形成教学目的所要求的化学概念了。例如:在焰色反应的实验中, 第一种金属锂是火焰呈现紫红色, 第二金属钠火焰呈现是黄色, 第三金属钾是火焰呈现紫色, 如果学生无目的的观察只注意到火焰颜色发生了改变, 却不知为什么, 也就无法得出正确的结论。所以无目的观察, 是不利于形成化学概念的。因此教师要教育学生明确实验目的, 弄清楚在实验中必须观察到哪些现象之后, 再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观察, 才能把注意力集中到有关的事物上, 从而达到观察的目的。学生明确了观察必须要有目的性、计划性的意义后, 还得具体地培养学生独立进行观察的能力。确定观察的目的, 对象, 制订出切实可行的观察计划, 直到教会他们独立地根据实验内容和教学目的。

二、指导学生学会既全面又分清主次地进行观察

“全面观察”, 是指对物质 (包括反应物和生成物) 及其变化的过程和结果, 以及实现物质变化所使用的仪器装置等都要进行观察。只有全面观察, 才有助于获得完整的感性认识, 才能对各个细节都有丰富的感知, 便于从中找出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也有利于发现特殊现象和新的问题, 促使学生进行思考, 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分清主次”就是根据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内容, 分清实验的主要现象和次要现象。观察才不致忽略了主要的东西。特别是那些不易发现或容易消失的主要现象, 也不会被疏忽放过。例如, 观察试管中稀硝酸和铜的反应:

首先生成无色气体一氧化氮。虽然一氧化氮很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成棕红色的二氧化氮, 但因生成一氮化氮是主要现象, 就必须及时抓住时机观察一氧化氮的生成。又如观察由亚铁盐溶液和碱溶液反应:

生成白色氢氧化亚铁沉淀是反应中的主要现象。但白色氢氧化亚铁在空气中不稳定很快地会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而依次转变成浅绿、绿色以至棕色, 观察时就应集中注意力, 迅速捕捉一瞬即逝的生成氢氧化亚铁白色沉淀的现象。既全面而又分清次要现象, 就是要求既要重点观察主要现象, 又不遗漏地观察次要现象;既要观察到明显的现象, 又要迅速地发现不易发现或容易消失的现象, 指导学生学会既能全面而又分清主次的观察, 首先要使学生明确, 有的化学反应进行得很快, 必须迅速观察, 掌握观察的规律, 这个规律体现在观察的内容和顺序上, 就顺序而言, 是先观察实验仪器装置, 再观察各种反应物质, 而后观察物质变化的整个反应过程, 最后迅速找到它的中心部位;观察物质 (包括反应物和生成物) 时, 一般要注意它的颜色、状态、硬度、气味、比重、溶解性等物理性质;观察变化时, 要注意观察反应过程中所发生的现象的特征, 如熔化、升华、冒出气泡、生成沉淀、颜色变化、放热、吸热、燃烧、发光、发热、爆炸等等。

在教学中, 指导学生掌握反应规律的同时, 还需教育学生具有认真、细致、有始有终地进行观察的态度才能对物质及其变化的现象做到既全面, 又分清主次的观察;才能精细地观察到那些稍纵即逝的、或隐蔽的现象, 从而提高观察水平。有些学生在观察化学实验中只看重反应的结果, 对过程不细致观察, 既不利于化学概念的形成和巩固, 也不利于观察能力的培养。因此, 在化学实验中教学中, 必须严格要求, 训练学生养成认真、细致、有始有终地观察实验现象的良好习惯。

三、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多种感官参加活动, 全面、正确地掌握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规律

化学上对“观察”的含义, 应理解为不仅是用眼看 (颜色) , 还要用鼻闻 (气味) 。用手摸 (软硬等) 、用耳听 (声音) 、用口尝 (应是在已知安全的情况下尝味道) 等等, 应用各种感官去感知观察的对象, 才能全面、正确、深刻地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特征。对某一物质的性质观察了解得越全面, 就越能与其它物质比较, 找出它与其它物质的区别, 突出它的特征, 从而确定它是存在着的某种物质。例如观察稀硫酸溶液和稀氢氧化钠溶液。简单地用眼睛看, 都是无色透明的液体, 不易区分。如果用手摸, 用口尝, 则稀氢氧化钠溶液有滑腻感觉, 有涩味;稀硫酸溶液无滑腻感觉, 有酸味。 (注意, 浓的氢氧化钠和硫酸溶液都不能用手摸和用口尝!) 如果再动手用紫色石蕊试液去检验, 又可用眼睛去观察稀氢氧化钠溶液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 稀硫酸溶液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只有采用多种方法去观察, 才能准确的区别出两种溶液了。要能很好的观察, 不仅要学会运用多种感官参加, 还必须重视在平常学习中多积累知识, 实验中掌握技能, 是发展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基础工作。

四、指导学生学会把观察和思维结合起来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事物的外在属性或各事物间的外部联系的重要思维活动。感知与思维总是密切地联系着的, 整个观察过程都包含有积极的思维活动, 观察时, 要一边观察, 一边运用已学的现象进行分析、比较, 区别它们属性的异同, 以形成清晰的感知, 获得正确而全面的感性认识。为进一步透过现象分析、综合、抽象、概括, 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规律提供可靠的感性材料, 例如:《中职卫生教材》中讲的二氧化硫气体使品红溶液褪色和氯气可使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的知识, 二种气体都有漂白作用, 那么原理是否相同呢?二氧化硫气体与某些有色物质结合生成无色的物质, 因而具有漂白作用。但这种无色物质不稳定, 容易分解, 而恢复原来的颜色, 所以用二氧化硫漂白过草帽日久又渐渐变成黄色。

中职计算机教育的教学反思 篇11

关键词:中职 计算机教学 反思

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常常有这样的体验:学生厌学情况普遍存在,想学习的,学也可、不学也可的,完全不想学习的学生,各占1/3。因此上课睡觉、讲话、搞小动作等违纪现象屡禁不止。不少教师感觉上课没有成就感,逐渐对上课丧失兴趣,甚至厌倦。教师的这种情况影响着学生,使学生更加不想学习。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使教师经常感到疲惫不堪,心情郁闷,健康状况下降。

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也存在这些问题。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中职学校学生有如此表现?为此从这种恶性循环中走出来,解放教师,轻松教师,是搞好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是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学校与教师双方都应高度重视这个问题,思考并解决这个问题。

一、对于该问题的分析

分析一:现在由于大学和普通高中的扩招,中职学校的门槛很低,学生免试入学,因此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文化课基础相对较差,许多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不高,混日子混文凭的学生大有人在。

分析二:即使学生在学校里计算机专业课学得很好,到毕业时,与专业对口的工作也不是很多。由于就业形势不乐观,导致学生学习动力不足。

分析三:计算机老师素质不一,有的上课风格严谨,教学方法单一,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不能激发学生学习激情,培养创新能力。

通过以上分析得知,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应该从多角度思考解决问题。

二、教学反思

1.教书的同时,也是育人的过程

教育本身是教书与育人的统一体。古代教育家韩愈说过:“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要进行知识教学,还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知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一靠知识的力量,二靠人格的力量,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素质,丰富学识。

除此外,教师要理解学生,真正地关心尊重学生,真诚对待他们,适时地鼓励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和抱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方向;教育他们端正学习态度,克服厌学情绪,变被动学习为自觉主动学习。教师要始终秉持“人人有才,人无全才,人人成才”的正确人才观,赏识学生,让他们以成功者的心态走向社会。

2.理论学习与联系实际相结合

学生对书本上计算机理论知识中的大部分内容并无切身体验。要想使抽象的书本知识易于被学生理解和接受,教师应多方位挖掘教学素材,深入实践,并经常从教材、报纸、杂志、互联网、电视等摘录、吸收知识,积累丰富的教学素材,这样才能受到学生的欢迎、尊敬。

3.运用现代教学理论,注重培养学生能力

我国的教学长期以来采取强输硬灌的教学方式,学生只是被动、消极地接受教师提供的现成知识。计算机教学对于学习动力不足,厌学的中职学生而言很难接受。他们表现散漫,爱搞小动作。现代教学理论强调教与学的统一机制是“引导”。这就要求教师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比如任务驱动法、自学指导法、讨论研究法、学员试讲法等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并且要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坚持精讲多练。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想象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深入了解学生状况,帮助学生克服各种问题

教学是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双边活动,是人与人心灵上最微妙的相互接触,有重要的情感因素。中职教师应当深入接触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个性。例如,中职学生学习心理脆弱,抗干扰能力不强,有些缺失家庭教育,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因此教师要理解学生,并加强心理疏导,包容、鼓励学生,帮助学生减轻压力,增强学习意志,提高抗干扰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多参加体育运动,增强体质。教学实践表明,受到教师关注的学生,往往具有更强烈的学习兴趣。

5.巧用授课的语言技巧,做学生喜欢的教师

语言是组织教学、表达情意的主要载体。教师讲授的语言要准确、生动,注意控制好音量、语调和语速。语速不宜太慢,以免学生感到厌烦;语音不宜太高,以免学生的听觉由兴奋转入抑制状态。此外,教师的语言要富于文采,抑扬顿挫,有一定的幽默感。

总之,教师要经常进行教学反思,把自己每一节课的成功之处与教学过程的闪光点记录下来,尤其要及时捕捉因偶发事件而产生的瞬间灵感,将这些“智慧的火花”及时记录下来;反思自己课堂教学的不足之处,寻找教学的新思路,制订教学的新策略、新方案,并精心准备,大胆实践,及时反馈。因此依靠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是中职教师走出教学困境的最好途径。

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篇12

那么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美育有什么样的方法与途径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品味阅读, 培养学生美的感知力

审美感知是指审美感觉和审美知觉。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首先要培养的, 就是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学生的感觉是学生感官对文本的个别属性的反应, 是一切阅读活动的心理基础。如果在文本阅读活动中, 学生感觉迟钝, 就无法完成对美的感知。而知觉是感官对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应, 是建立在感觉的基础之上的一种情感体验。学生在语文阅读时, 必须充分调动听、视、嗅、味多种感官去品味文本创设的意境, 才能感知到美之存在。例如在阅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 如果不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听觉、视觉、嗅觉、味觉等全方位去感受袅娜的荷花、缕缕的荷香、脉脉的流水、隐约的远山, 是不能感受到作者创设的朦胧柔和、冰清玉洁的世界的。

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学生的感知力, 使他们学会运用多种感官去品味文本塑造的美之存在。阅读文本时学生通过第一、第二信号系统唤起相应的视觉表象、听觉表象、味觉表象、嗅觉表象、触觉表象综合成自己独特的情感感知, 进入到文本创设的意境氛围之中, 充分感受意境中美之存在, 从而不断丰富自身的审美感知素养, 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感知能力。随着学生的审美感知力的不断提高, 才能引导学生在语文阅读中丰富自己的审美经验积累, 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不断激发自己的审美情感需要, 又进一步进入新的审美阅读之中去丰富、积累美的认知。从而使学生的语文阅读进入到一个感受美、接受美的良性循环过程中。

另外, 对学生的审美感知力的培养, 不仅是引导学生阅读、品评文本材料, 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从文本之中拓展开去, 在生活实践中去感受、品味美之存在。文学形象与文学美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人、事、物、景处处有美的存在。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双眼和心灵去感受生活中的美, 更利于学生对美的感受经验的积累, 以此来丰富学生美的素养, 进一步促进在语文阅读中的审美感知。脱离了生活的语文阅读中的美育, 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这是语文阅读中的美育要注意的东西。

二、感悟阅读, 丰富学生美的情感阅历

审美情感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的情感反映形式, 是学生个体心灵对客观的人与事的心灵态度体验。

审美情感阅历不是一朝一夕的产物, 而是在学生不断的阅读过程中培养起来的情感体验, 它始终与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审美想象、审美创造相结合。学生在阅读过程中, 从文本塑造的意境中, 可以获得诸如喜欢、悲哀、愤怒、恐惧、忧郁等种种复杂情感, 从而丰富学生自身的情感阅历。例如学生阅读《炉中煤》可感悟对祖国热爱之情, 阅读《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可体验友谊的纯真之情, 阅读《荷花淀》可品味身系家国的崇高情感, 阅读《风景谈》可感受对“风景”独特的审美理解, 阅读《致橡树》可品悟女性的独立爱情观等等。这样的阅读引导自然就会不断丰富学生的内心情感体验, 增强学生发现美、选择美的能力, 促进学生审美情感的不断发展、提高。

另外, 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文字是民族历史文化的沉淀。学生通过语文阅读教学的引导, 能在感受美的同时, 领悟文字的价值及其精神追求, 体验各个时期不同的美的形象, 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在阅读中享受自然, 体验人生, 经历苦难曲折, 步入更高的思想境界, 领略无限的意境风光。那种美的享受, 那种美的情感阅历, 就如小草沐浴在细雨如丝的春风中一样。学生在享受文本塑造出的美的同时, 教师更要引导学生的情感享受向深处发展,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一些严肃的深层次的问题:生活道路如何选择?人生价值如何实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何在?如何善待生命?如何善待自然等等, 把学生的美的情感感悟引入学生灵魂的更高层次, 这是语文阅读教学美育的更高目标。

三、审美阅读, 培养学生的美的想象力

审美想象是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更深层次的审美心理, 是学生在语文阅读中, 把从文本中感知到的文字表象加以加工改造并重新组合, 构成的全新的属于学生个体的独特感受的审美意象。

在语文阅读教学之中, 学生对文本中塑造的美有了感知、吸收、积累之后, 教师还必须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品味、感悟, 最后通过丰富的想象构建属于学生自己的审美意象, 使学生沉浸在美的意境之中, 心灵得到净化, 灵魂得到熏陶。怎样形成这种效果呢?教师不过是个引子, 主要的还是学生心领神会的感悟。但教师的引子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文学文本中包含着美 (凡是在生活中最能体现出人的本性为人所宝贵的, 富有社会意义与人生价值, 从而易于唤起审美情感的, 就是文学文本要塑造的美) , 但又不是唾手可得的。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打开思维大门, 感知作品中塑造的人物性格美、环境氛围美、社会风尚美、情节曲折美等等。例如沈从文在《边城》中对湘西生活情境进行了大量的描写, 像对边城端午习俗的描述:“端午日, 当地妇女、小孩, 莫不穿了新衣……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又如对龙舟及竞赛方式的介绍:“船只的形式……形体一律又长又狭, 两头高高翘起, 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鼓声如雷鸣, 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再如对捉鸭子风俗的介绍:“赛船过后, 为了与民同乐, 便派兵士把三十只绿头长颈的大雄鸭, 颈脖上缚了红布条子……水面各处是鸭子, 同时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通过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联想思维并结合平时的生活积累, 能品味出作品塑造的中国边远山村原始、朴素的浓郁气息, 可以看到湘西的奇山秀水, 看到翘首迎客的吊脚楼, 看到边城人民的勇敢、真诚、善良和淳朴。

审美想象力也是一种认知能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审美想象力是根据文本语言的表达或描绘, 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有关文本塑造形象的想象。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引导学生借助于想象来感知文本塑造的美的意境, 能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容, 也有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四、拓展阅读, 培养学生的美的创造力

拓展阅读, 一是从内容上拓展。语文阅读教学不仅是针对课本文本的阅读, 更是针对广阔的文学文本的阅读。从内容上拓展的原因是, 能选入语文课本的文学作品毕竟是少数, 还有大量的优美的文学作品散落于课外。因此不能把学生的审美眼光仅仅局限于课内的文本阅读之中, 要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以此来拓展学生的眼界, 丰富学生的阅读审美经验。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美育也由此延伸到课外。首先, 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 如是否喜欢购书, 是否喜欢阅读, 喜欢阅读什么书, 了解的目的是加强针对性引导。其次, 教师要经常推荐优美的文学作品给学生, 提供美育的精神粮食, 使学生不断丰富美育阅历, 积累审美素质。第三, 开展课外活动, 把学生的审美眼光从书本引向社会生活。“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文本作品中的美的形象均源于生活。学生能在文学作品的阅读中养成发现美的习惯, 更应把这种习惯引向社会生活, 去发现生活中的美, 从而激起对生活的热爱与创造美的激情。

二是从理解上拓展。语文阅读教学不仅是引导学生阅读文本, 更主要的是理解文本。理解文本就要展开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由此拓展开去, 要展开学生与文本作者对话, 学生想象意境与文本塑造意境对话, 学生想象意境与作者心中意境对话。这些对话无论是联想想象还是创造想象都含有丰富的创造因素。例如, 在引导学生阅读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时, 教师可以预先设计开发性预习作业:“走进李白”———李白是一个怎样的人?他有哪些生活经历?他有哪些重要作品?等等。学生在查资料的过程中与作者展开对话, 就会深入了解李白的生平经历、个人思想, 了解到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 吾辈岂是蓬蒿人”自负的心理以及洒脱的性格。具体到文本阅读中, 应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走进李白的内心世界。诗人以浪漫主义的手法, 歌颂洞天仙境的美好以鞭挞现实的丑恶, 抒发踌躇满志但壮志难酬之情。但是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之中, 还会体会到诗歌更深层次的意境, 从而体会到诗人不妥协、不同流合污的态度。并由此引导学生遨游历史长河, 联想到与李白有相同遭遇的文人———屈原、陶渊明、苏轼……感受他们超然物外的高洁品质。这也是拓展阅读的目的所在。

总之, 语文阅读教学中注重学生美的素质培养是时代的需要, 是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语文阅读教学中重视美育也是可行的。语文教师就是要利用语文课本及其他语文课程资源中多种多样的形象美, 把握教材的特点, 结合学生阅读学习的个性, 运用形象化的现代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美的情感, 引导学生进行独特的个体审美体验, 引导学生一步步地积累美的感悟、美的情感, 从而形成学生自身的美育素质。教师在阅读教学时, 要充分运用文本中描绘的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所蕴含的高尚而优美的情感, 从学生心灵深处打动学生, 在情感上陶冶学生灵魂, 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爱, 对假丑恶的恨。通过不断积累的美的素质, 形成学生自己的审美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 为创造和谐、幸福、美好的社会主义新型小康社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这是时代交付给语文教学的历史责任。作为第一线的语文教师也应承担起这份责任, 使语文阅读教学发挥应有的作用。

摘要:阅读, 这个人类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 不仅是认知活动, 同时也是审美活动。将审美活动渗透于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 通过品味、感悟、想象、拓展, 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丰富学生的情感阅历、引发学生的美的想象力以及激发学生美的创造力, 学生就会获得更多的审美感受, 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从而使阅读教学绽放出异彩。

关键词:审美,审美感知力,审美情感,审美想象力,审美创造力

参考文献

[1]王梅.职校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6.

[2]胡君.基于新课程的语文教育[M].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6.4.

[3]扈中平.现代教育理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8.

上一篇:海上安全下一篇:生长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