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教育改革

2024-09-20

中职教育改革(精选12篇)

中职教育改革 篇1

中职的职能主要为劳动力市场输送合格的劳动者, 要把学生培养成技术工人, 从而满足于用人单位的需要。针对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来加快中职教育的发展速度。我从学校、老师、学生、家长和企业等五个方面来谈谈如何发展中职教育:

一、让学校动起来

学校作为培养学生的基地需要为教育教学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学校专业要分清楚, 要培养技术人才, 要符合企业的要求, 必须明确“文化课”和“专业课”的区别。“文化课”要为“专业课”服务, 服务于学生的专业, 还要明确“文化课”为辅, “专业课”为主。

学校作为中职教育的领导者, 要求学校专业老师多上实训课, 多讲操作技巧, 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的技术水平大幅度提高。定期举行一些技能比赛, 在检测学生学习成果的同时,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 学校还要寻找一些企业作为校企合作的对象, 为学生提高技能提供方便的场所和就业的机会。

二、让老师动起来

老师作为中职教育的实施者, 要明确了解现代中职教育的改变。同时要注重教师的角色转变, 由原来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师傅”的角色, 也就是由传授知识转为传授技术。而作为文化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任务要求也不同。

作为文化课教师,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明确一切要为专业课服务为目标, 在讲授文化课的同时多讲一些有利于学生学习专业课的知识。而专业课的教师在中职教育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不仅要讲授专业理论知识, 重点要放在培训技能方面。在课下, 专业教师也要举办一些兴趣小组或兴趣班, 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

三、让学生动起来

学生作为中职教育的消费者, 要明确自己参加中职学习的目的———就业 (找工作) 。只有了解了自己来此的目的, 才能更好地按照自己的目标去实施。我们的大部分学生都是由于初中阶段学习不太认真, 而造成文化水平比较低, 对于一些课程已失去兴趣。这样就只能在专业课方面来吸引他。

大部分学生都是喜欢动手的, 所以要多参加学校和老师组织的活动来提升自己的技能。上课的时候特别是专业课上要注意力集中, 努力掌握课堂上的知识, 要做到多看、多学、多练, 争取在就业的时候掌握一项技能在手中, 这样才能有机会得到合适的就业机会, 才能在以后的生活中占据优势。

四、让家长和企业动起来

家长和企业也是中职教育的消费者, 只不过不同的是家长是想把自己的孩子送进更好的企业。同时, 企业也需要优秀的人才来扩大自己的实力。

对于中职学生的家长来说, 让孩子参加中职教育, 就是为了就业, 以便于孩子以后独立生活。所以,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 家长要担当监督者的角色, 督促学生学习, 掌握专业技能。而同时家长也担当着中介的职能, 时刻注意就业机会, 为孩子就业提供更好的保障。

企业作为中职教育成果的接收者, 同时也是考核者。学生毕业以后来到企业, 由于刚接触企业生活, 无论哪个方面来说都是“菜鸟”, 需要企业的帮助, 来解决学生刚入厂遇到的一些问题。这样不但可以留住人, 同时也能更好地体现这个企业的文化, 从而让学生更好地为企业创造更大的效益。

我作为中职教育中的一分子, 愿意为中职教育的发展奉献自己的一切, 力求在以后的中职发展道路上, 遇到更多的同行者一起为中职教育的发展共同努力, 创造更好的明天。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担负着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 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中职教育已处在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每个工厂和企业的发展进步都离不开工人, 而中职教育正是工人的主要提供者, 随着国家发展的需要, 要求中职学校大力培养技术人才, 用于各行各业的发展需求已迫在眉睫。

关键词: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技术

参考文献

董志远, 倪雪琴.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新课程研究 (中旬刊) , 2013 (01) :26-28.

中职教育改革 篇2

王勇

【摘 要】文章简述了汽车维修行业现状,并针对目前中职汽车维修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提出应对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中职 汽车维修专业 教学

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日益完善,汽车工业已成为我国发展经济增长的新热点。社会对高素质汽车维修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中等职业学校汽车专业是结合了汽车、机械、电子及计算机等多门学科于一体的专业,理论性强、专业知识深。其中,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是中等职业学校的核心专业。中职学校汽车专业教学有着与普通学校教学不同的特点和现状,迫切需要中职教育汽车维修专业进行教学改革,使学生尽快掌握维修技能,培养出复合型人才。

一 汽车维修行业的现状

我国的汽车维修行业基础薄弱、行业技术发展落后、从业人员技术素质不高,其中最大的问题是适应现代汽车维修需要的人才奇缺。由于我们的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与实际需求差距较大,教材不仅因编写、出版周期过长而远远跟不上技术发展,且存在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知识面狭窄、重机轻电与重理论轻实践等通病。

从环境保护、节约能源、安全快捷、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来看,老旧汽车被强制报废,定期拆解维护已不再是科学的维修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实现“定期检测、强制维护、视情修理”的技术政策。以诊断、检测为主,更换新件,缩短车辆在厂维修时间,已成为新的维修理念和维修方式。

由于汽车电子控制技术的出现和机电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汽车维修技术已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汽车维修正演变成为“性能检测——故障诊断——换件修理”这样一种全新的模式。如何方便快捷地探明汽车各系统的工作情况,准确判断故障所在,为快速地排除故障提供了强大的技术保障,同时对维修技术人员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 中职汽车维修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1.教学模式落后

迄今为止,传统的课堂教学仍是中职学校教学过程中主要的教学形式,而汽车专业教学仅有课堂教学根本不可能完成中职学校汽车专业教学的全部任务。此外,教师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落后,不能适应中职学校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特点和需求。传统的“黑板+图片”

课堂教学模式,不但抽象、枯燥乏味,而且难于理解,学生根本不能被吸引,课堂教学达不到教学目的。

2.教学内容过时,课程设置不合理

由于行业的发展和人才的需要,许多中等职业学校培养“汽车维修技术人员”的专业应运而生。但培养方向和课程设置,却远远不适应当前维修市场的需求。汽车上目前普遍装备的、建立在先进的信息传感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基础上的汽车控制与故障诊断系统,决定了维修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维修技术和检测设备的操作能力。这些都是传统的以机械维修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汽车维修专业的培养目标所不能适应的。现行汽车维修专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与实际需求差距较大,教材内容陈旧,不仅因编写出版周期过长而远远跟不上新技术的发展,且存在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知识面窄等问题。教学中重机轻电与重理论轻实践,学校缺乏必要的实习设备和实习基地,维修工职业技能考核仍停留在东风和解放等车型上等。

3.教师的知识技能水平有待提高

汽车维修专业是一个大专业,涉及面广,因此既需要一批有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又需要有丰富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的并懂得教学规律的实训指导教师。汽车维修本身是一个技术更新很快的行业,无论专业教师还是实训指导教师若长期脱离生产实践,必然面临知识、技能落后的状态。因此,我们必须有一套完善的师资培训、引入更新的机制,确保教师自身的技术、技能领先。

三 应对措施

1.合理制订教学计划和大纲,优化专业课程建设

中职汽车维修专业培养的是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汽车检修人才,因此制订教学计划和大纲时,应以应用能力为培养主线,建立汽车维修专业的课程体系,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设置应围绕专业方向为前提,而汽车专业课程要进一步充实调整电子控制技术原理、计算机应用原理、汽车电器设备和汽车诊断检测技术、汽车诊断仪器设备的应用等内容。汽车构造原理应以能代表时代特征的轿车为典型,并及时更新补充新知识,把汽车最新技术结构、原理和发展趋势方面的信息传递给学生,注重学习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方法的培养,适应汽车技术不断发展的需要。同时要将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操作的时间比例合理安排,并真正落到实处,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尤其要加强钳工和电工基础操作技能的训练,这是维修人员必备的技能。如《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应将整个课程内容按不同模块重组,形成发动机工作原理、曲柄连杆机构、配气机构、冷却系、润滑系、化油器式供给系、汽油喷射式供给系、柴油机供给系、发动机装配调试、发动机综合故障诊断等内容,每章可以分为基本知识、基本能力、技能训练和复习思考题四个层次编写。

2.更新教学手段,加强实验设施建设

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中职教学特色的重要保证。先进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基于工作过程一体化”的现场教学等,能清楚地展示汽车各零部件工作时的内部运动关系及结构原理,直观、动感性强,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例如,汽车专业英语课程中的汽车构造课部分教学,在用英语进行理论讲解的同时,可借助挂图、模型和实物等教具,采用幻灯、投影、录像和多媒体教学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把各种机构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生动直观地显示出来,可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此外,汽车检测与维修是一项技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为切实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工作能力,在教学设施方面,专业教室、实习和实验基地必不可少。因此,必须配备先进、完整、齐备、典型的汽车及零部件和总成;汽车电器、电路;各类电控系统;现代化检测诊断仪器设备等实习、实验设施,保证每一位同学能亲自动手反复操作(实践培养课时应达到50%左右),以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提高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水平。

3.加强校企联姻,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产学结合”是学校、学生与企业三方共赢的一种培养人才的教育模式,它是学校与企业“零距离对接”和学生在学校与用人单位无缝转接的有效途径。“走出去,请进来”是学校在实践中成功的法宝。在实践中,学校教师深入到行业与企业中调研,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和人才规格。例如,在汽车检测与维修方向中,依据学生的选择,针对某个岗位(发动机、电器与空调等)进行集中训练,尽快提高学生在某个领域中的职业素养与能力。这样,学生既接受了专业基础能力训练,又在专业方向的某个方面具有较专而深的岗位职业能力。同时,可根据所开设的相关专业选择一些有一定规模和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作为合作伙伴。利用企业专有的技术和资源,聘请企业专家作为专业的客座教授,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实施计划,共同开发制定课程教学大纲。企业派相关专业人员或聘请有实践经验的师傅给“定向培养班学生授课。学生顶岗实习期间,企业每周专门安排一天时间对学生进行岗位职业能力培训,企业也能确保录用合格人才,用其所学。“产学结合”为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搭建了平台,明确了学生就业方向,尤其是供求双方零距离对接,一方面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率,另一方面减少了企业的用人风险,降低了用人成本,为高效率地实施人、岗匹配战略创造了条件。

四 结束语

目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维修已步入高科技领域,加速培养具有较高层次的维修技术人才至关重要。中职学校汽车专业承担着为国家培养汽车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使命。因此,中职汽车专业学校应加快教学改革步伐,为我国现代汽车维修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中职教育应彰显“做人教育” 篇3

[关键词]中职 德育 做人教育

由于近年来我国初中毕业生生源萎缩,而普通高中的招生计划有增无减,中职生源严重不足,入学门槛很低,一大批“双困生”涌入中职校园。这些学生身上有很多缺点存在,没有远大的理想或目标,只求得过且过;遇事只求自己合适,很少考虑到他人和集体;攻击性强,凡事以我为中心,一言不合,即互相倾轧、谩骂甚至大打出手;勤劳节俭表现差,穿的用的要求是名牌、新潮,互相攀比,全然不顾家中的经济状况……这种种状况不能不引起大家的思考。很难想象,一个自私、没有责任感、没有爱心、没有创新知识和进取心的人会爱人民、爱祖国以至报效祖国。因此,要成才必先成人,当前在中职教育过程中强化做人教育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一、亲情教育

要做人首先应学会关心人和爱护人。不少学生在填学籍卡时对着父母的年龄发呆,更不用说出生年月日了。甚至有些学生会因父母没什么文化而觉得羞于见人,或因为自己父母没同学的父母有钱、有地位而看不起自己的父母。试想一个人连含辛茹苦养育自己的父母都不知道去爱,甚至以自己的父母为耻,又怎能奢望他去爱同学、爱人民、爱祖国呢?因而,在教育工作中,我们应该重视亲情教育,进而培养学生爱人的能力,可以通过开展“爸爸,我为您过生日”、“妈妈,您辛苦了”、“父爱如山,母爱似水”之类的主题活动,让学生了解父母的艰辛和对他们的爱。使其学会关心父母,珍惜父母的劳动果实,培养学生对父母和家庭的热爱之情,进而使他们将这种爱进行拓展而爱他人、爱党、爱祖国。

二、责任教育

一个人有责任感,才会自觉地不断进取,才会振奋。责任,是一个人努力的动力,一个人成熟的表现,学生的责任感可以通过让他们参与班级管理工作、做好校园卫生、开展集体活动等来培养,让他们在各种劳动和活动中承担责任,克服他们的惰性,并适当的予以表扬、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三、挫折教育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和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的说法,都表明有成就的人大多是由经历磨难而成的。而现在的学生,过的是衣食无忧,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少了磨难,多了脆弱,任性,娇气,骄傲。一遇上什么困难、挫折,要么丧气失望,要么打退堂鼓,不敢面对困难和挫折。更有甚者,索性轻生,以求解脱。因此,挫折教育成为必需。在学校、多开展一些如军训、社会实践、生活磨练、体能训练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锻炼,培养起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以微笑和勇气面对挫折。

四、创新教育

不满足于现状是建立一个新世纪的必要条件,幻想是创造的开始。在教育工作中要鼓励学生积极思维,不满足于现有和现成的知识,要善于提出问题,敢于摆脱旧观念的巢窠和守旧势力的阻挠,对事物抱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要想别人之不敢想。对学生某些“异想天开”的想法要先予以肯定和鼓励,后共同探讨。只有这样,新的知识,新的事物才能出现,社会才会发展,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地尊重和发挥。

五、协作教育

现在的教育,更多强调的是竞争意识的教育。无疑、建立竞争意识,增强自身能力,是个人、家庭、团体乃至国家和时代进步的动力。没有竞争,社会就难以发展。但一味对孩子强调竞争,而忽视协作教育,学生难免会心胸狭窄,性格孤僻,产生猜疑、妒忌和仇视他人的心理,养成极端个人主义,尤其是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很多的科研成果都是多人合作的产物,而不是靠个人单枪匹马的英雄主义成就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处理好竞争与协作的关系,通过设置情境、观看电影、资料等方法让学生明白:个人乃至少数人的奋斗、突破不了巨大的系统工程。未来的竞争必须依靠全民族的携手协作和共同参与,因此,我们既要培养学生敢于竞争精神,更要培养学生善于协作的能力。

六、自制教育

拿破仑说过:“我们唯一能控制的便是我们的头脑,如果我们不控制它的话,别的力量就会来左右它了。”可见,自制是孩子们将来独立于世的一种基本能力。在社会中,只有适者才能生存;没有自制力的人习惯于我行我素,必将形成任性、自私、贪图安逸、追求物质享受的不良性格。近几年,在中学生中打架斗殴的事件发生率远比以前高,甚至女生也是动辙大打出手,究其原因,与家长将学生作为家里的小皇帝,学生的自我中心意识强,自制能力差不无关系,这种现象已经发展到令人堪忧的境地,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学生的自制能力教育,应该多开展一些批评与自我批评之类的活动,教育学生形成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是非观,从而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中职教育改革 篇4

新世纪的中职教育提倡以人为本、校企共育, 培养准职业人为目标的职业教育模式。根据目前的就业市场需求培养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是中职学校的立学根本, 也是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

2 中职教育的前景

教育部部长周济要求, 职业教育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 不断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继续巩固和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 是以全面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保证职业学校办学水平为前提的。质量是方向、是基础、是保证, 巩固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始终是包括中等职业教育在内的所有职业教育乃至整个教育工作的根本大计和不懈追求的目标。培养的学生能否顺利就业, 是否受社会欢迎, 这是衡量职业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全国目前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缺口巨大, 每年的招聘会上对初级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量超过2000万, 远远大于每年中职学校毕业生人数, 并且初级专业人员技术岗位要求入职门槛低、初始工薪待遇很低, 大专院校毕业生往往都不会选择这样的岗位。从就业前景看中职学校的发展还有非常巨大的空间, 并且国家从政策和资金上都向中职学校有所倾斜。

3 中职教育现状

目前, 中职教育处于一个转型期。每一家中职院校都在考虑如何扩大招生规模, 提高就业平台的稳定性, 师资力量每年都在加强。通过全国中职院校的技能大赛带动了很多学校的发展。

但是, 许多中职学校面临着生源短缺, 学生基本素质差的根本问题, 这就需要中职院校的教师适应当前的教学形势, 制定对应的教学手段, 这也是我这篇文章所讨论的核心问题。我们中职教师不可以挑学生, 给我们什么样的学生我们的职责就是想办法给他教会、带好。当下的中职学生都有很多劣习, 这样就需要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光要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也要注重个人修养的培养。这是一个漫长而繁琐的过程, 所以我们的中职教育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 以目前的师资配置达到我们所需要的教学效果, 就要深入研究中职教育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的合理搭配, 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责。这样才可以让中职教育更加的吸引人, 可以引来一些优质生源, 提高我们中职教育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根据目前的教学硬件和软件条件, 多数学校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室和校园数字化网络平台以及一体化实验教室, 这些硬件设施都能有效的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和有效性。专业的汽修教学软件更加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学生通过信息化的课堂教学环境积极有效的学习系统的专业知识。

以我所教的汽车专业为例, 我们专业目前配备了带有电子白板的多媒体教室, 并且将一体化实验教室与多媒体教室规划到一个楼层便于教师课堂教学, 并且配置了汽修教学仿真软件系统使课上和课下的连接更紧密, 更有吸引力。通过校园数字化网络平台布置预习和复习作业, 提高可学性, 增强教学时效, 让学生课上课下都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针对学生爱上网的习惯, 让他们在上网的时间学习和写作业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提高了学习兴趣还节约了纸张, 达到无纸化办公的目标。让学生在玩中学, 在做中练。并且我也针对现在学生爱玩游戏的特点, 跟学校的信息部门一起制作了《疯狂猜图汽车版》这样一款游戏, 并在游戏中10的倍数关卡设置奖励, 奖励内容包括免费的饮料, 免费的上网时间等等一些学生喜欢的奖励项目,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是我希望的中职教育形式, 不在是刻板的老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教学模式, 我们教师也要与时俱进, 与时代接轨做一个新世纪的新教师。

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实现自己的愿望, 这样的教学模式极大的刺激他们的学习兴趣, 并且与企业的奖惩机制相挂钩在校的表现和积分都可以带到以后的工作岗位上去, 让学生没步入工作岗位之前就开始工作, 这适应我们学校的培养模式——准职业人培养模式。

4 中职教育新模式的可行性

通过3个学期的新模式培养方案的试行, 我觉得中职教育在未来的发展中更加的要注意以人为本的培养目标, 通过多样化的课堂教学辅以趣味性的课下练习, 提高中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兴趣现在的孩子都不会去努力学习和认真练习, 只有首先提高了他们的兴趣才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不管是什么样的学校, 什么样的老师, 什么样的学生, 一切以兴趣为出发点, 紧跟时代的步伐, 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多给学生一些自由发挥的空间, 不要限制, 不要约束他们, 这个时期的学生最不喜欢的就是约束, 我们的教育模式重点在于引导。

参考文献

[1]夏成满.德国“双元刺”职业教育制度厦其启示町.江苏高教, 2005, (1) .

中职学校会计教育改革与创新论文 篇5

2.1.1择优选派骨干老师脱产到全国重点大学深造,加速中青年骨干教师的成长。这种方式对优化师资,调整结构,防止“近亲繁殖”,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长,缩短师资培训周期,使之早日成为会计学科的后备带头人起到巨大作用。

2.1.2加强教师实践能力的训练。根据会计学科实践性强的特点,为弥补青年教师从一个学校门到另一个学校门,缺少实践经验,实务操作底气不足的弱点,应及时组织青年教师深入实际,到各企事业、会计事务所等单位亲自实践,收集第一手资料,丰富教学内容,缩短理论与时间的差距,奠定坚实的基础。

2.2注重学生素质教育培养。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是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他们应当是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一定的会计基础理论知识,又要掌握会计核算原理和方法,还要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初级财会人才。因此,中职会计教学目标应该是在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培养出具备应用能力素质、专业理论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的能够适应社会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的应用型的合格会计人才。

2.3改进与创新教学方法。

2.3.1探究新理念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中职学生大部分是初中的分流生和中考落榜生。因此,文化基础薄弱,自主学习能力差,理论到实践的转化较慢。但好奇心强,动手能力强。所以课堂教学中多利用信息化手段和实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某些抽象的经济业务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看得见,摸得着,使教学过程新颖活泼,形象生动。积极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是以行为为目标,以行为为导向,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学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案例分析,任务完成等形式全面参与教学,在做中学、学中做,边做边学,教、学、做合一。这种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效果。

2.3.2重视会计实践操作课,建立模拟实践教学系统。不经过良好全面地实习,中职学生要想在短期内就适应用人单位上岗需要,是极不现实的,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缺乏或上岗适应期较长就会被社会弃之不用,这个问题必须强化实践教学来解决。搞好实践教学必须要建立模拟实践教学系统,建立“会计电算化”、“会计沙盘”等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教学系统让学生在实训室内的计算机上模拟练习会计实务,让学生以人机对话的方式,根据具体情况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和处置,帮助学生进行会计工作实际能力的模拟演练,提高学生的实际会计工作能力。

2.3.3深入社会实际,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见习活动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技能训练和综合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教学过程中安排为期一个月的见习活动,让学生到知名企业去见习,使学生较全面地了解与专业相关岗位的基本工作流程及实际操作知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并提倡和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进行社会实践,到工厂、商场等单位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随着知识经济逐步渗入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会计教育必须对传统的会计教育进行改革与创新,以适应知识经济对会计人员的要求。而二十一世纪的中职学校会计教育通过改革与创新,一定会培养出既具有一定文化素养,又具有扎实专业知识,既能实践操作,又具有一定理论水平的高层次的会计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齐兴利,张立红,刘晓宇.《绿色财会》2001第二期

[2]张珈华《chinaEconomic&tradeherald》201011期

中职教育改革 篇6

教育作为社会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作用。职业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职业学校在各地已经遍地开花,它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实用型和技能型的人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中职学校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一、德育教育的作用

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基础,社会整体的和谐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社会和谐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人的主流意识的自我觉醒。而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恰恰是突出了对“人”的教育,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其德育除了具有和其他各类教育所共有的目标、内容、途径之外,职业学校还承担起了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知识、培养健康心理、增进心理能力的义务,注重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以及就业观、创业观的教育,培养学生学会与人和谐相处、与社会和谐相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可以使更多的青年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和人格,成长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坚实力量。

二、中职学校是促进德育教育的前提

1.要解决认识问题。这个认识不仅仅是学生的认识,还有教师和领导的认识,只有两方面都到位了,才能真正搞好德育教育,实施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2.是学校主动增加德育教育方面的课程。例如有些学校在课余时间安排一些文化艺术活动。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真正成为主体,从而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德育教育知识不能生硬地加到专业课中去,老师要言传身教。把教做事与教做人结合起来,以形象化、生动化、感性化、审美化的教学方式教育学生,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建立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在职业学校开设像高等院校一样多的正式德育教育课程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切合实际的。

4.加强对人文社团的扶持。比如,文学社、诗社、书法协会、公关协会等。对这些人文社团的扶持,一是给经费。二是关心社团组织者的成长。三是帮助和鼓励他们搞一些大型活动。

三、教师是德育教育的坚强保证

1.加强“班主任校本培训”课题结题报告的准备工作。对以往学期所开展的班主任培训与实务比赛等资料进行收集,并对班主任论坛、案例分析、优质主题班团课教案组织教师进行筛选与汇编。排定计划,定期组织课题组教师开展研讨,在学期期末形成课题的初步框架。

2.抓好教师参与学生个案研究的培训与实施工作。学生处对受到处分的学生建立成长档案,并逐步推广教师联系制度,开展一对一帮教结对活动,从而使尽可能多的教师投入学校的德育工作,参与班级管理的实务。

3.增强班主任助理的培訓工作。适当调整各班班主任助理,明确与细化班主任助理参与班级管理的内容和时间,及时协调与沟通班主任与班主任助理的工作,使之在班级管理中能形成最大合力。由专人落实班主任助理的培训与考核,注重培训与实践的结合、个体自学与集中交流的结合。

四、学生是德育教育的关键

1.注重学生自我推荐与创业能力的培养。职校的学生离校后直接面对的就是就业,如何让他们在学校里就学会对自我能力的认识与推荐,自信地步入社会,成为职校德育工作的一个支撑点。要正确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发掘自身优势,在人际交往、谋职技巧、社会调查等方面加以辅导。

2.以开展社团建设为出发点,注重对学生优势能力的发挥。校园活动的丰富多彩,是培养学生能力、交流的沃土。通过各种活动,为学生的团体意识提供良好的契机。加大对文学社的指导和工作条件创设的力度。使文学社既成为学校的氛围营造者,又成为文学社成员交流思想、培植能力、发挥特长的团体。指导教师每学期有计划地安排2至3次学习、交流沙龙和校外采风等活动,同时确定运行机制和相关章程,使文学社有机地运转,服务学校,服务学生。职教校园的氛围应体现自身特色,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设施,筹划与布置,使校园的墙、黑板、草坪都成为我们体现职教特色和提升学生专业思想的载体。

如何推进中职语文课程教育改革 篇7

一、教师积极参与课程的建设与开发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与课程是彼此分离的,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按照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去教。国家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规定了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专家或教研部门编写和提供了教学参考资料和考卷,教师只是教育行政部门各项规定的机械执行者、各种教学参考资料的简单照搬者。或许让教师离开教科书,离开教参,他们就不知道怎么上课了。教学与课程的分离使教师丧失了课程的意识,丧失了课程能力。这就要求课程必须与教学相互整合,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性作用。教师不能只是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更应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近两年,为了能让全校教师更好地投入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去,我校积极进行了校本课程的开发。就我们语文组而言,就开发了《应用文写作》、《口语与交际》等校本课程。这样,教师就会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改变以往消极执行的做法,轻松自如地驾驭课本,自由掌握整个教学过程,并能更好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二、结合学生的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要求学生走入社会就能较快适应社会,及时更新知识或技术,有效地解决问题并有所创新。因此,中职学校的课程设置将从单一学科型转向综合型、整合型,特别强调的是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学生实际能力的提高,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要尽量把他们的专业与语文教学结合起来,尽可能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体现他们的专业特点。比如说,我在会计班教古文《论励节》时,应该如何把他们的专业———会计体现出来呢?在分析课文时,我就教育他们,作为会计,要有自己的职业道德,心中要有一把道德公尺,面对威逼利诱,也绝不能违背自己的良心,毁灭自己的节气,去妥协做假账。配合课文,我还制作了一个PPT课件,用一幅幅生动的图画展示了做假账会计的悲惨下场,以及坚持自己的良好道德观,坚决不做假账的会计的动人故事。这堂课,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他们不再觉得古文课枯燥,还学到了与本专业有关的内容,这样,语文课就与专业课得到了较好的结合。

三、将教学变成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只是教材的灌输对象,教学关系成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在这样的课堂上“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这种“独裁”式的教学不但遏制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破坏了他们的创造力,而且让他们丧失了学习的独立性。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我们要明确教师的职责是因势利导、从旁协助、而不是越俎代庖,包打天下。

根据职中学生好动爱玩的特点,我们可以把语文课变成表演课、朗读比赛课、演讲课、文学鉴赏课、讨论课。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让学生们在种种活动中提高语文运用的能力。如教《雷雨》这样的戏剧片断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建成自己的一个演出小组,利用课间、课后时间进行排练,上课就变成了一场汇报演出。学生要想演好角色,就必须熟悉剧本,了解时代背景,切身体会角色的内心世界,理解人物的个性,理解作品的魅力。这样,我们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去学习,去寻找资料,更好地理解课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成了主角,教师既可以是欣赏者,又可以是教育者,真正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应用文的阅读与写作是最令学生头痛的。在讲这类文章时教师完全可以通过设置情景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尝试扮演一个节目主持人。比如在讲应聘信时,可以请学生和教师一起搜集一批名人应聘时的佳作,然后把这些情景重现,在班上进行模拟招聘。相对于枯燥的写作课,这样的上课方式是受学生们欢迎的。他们会开动脑筋找资料,进行社会调查研究,请教师、同学帮助修改,同学间试演,等等。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写一般的应聘信,还学习运用许多的相关知识,实践能力在无形中也得到了锻炼、提高。对学生而言,这样的语文课让他们的主体性得到了凸显、个性得到了表现、创造性得到了解放。对教师而言,上课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师生一起分享理解,教学相长。

四、实施电子化课件教学

长期以来,我们已习惯照本宣科的传统授课方法,习惯用“一支粉笔,三尺讲台”的方式引导学生向教师固有的教学模式发展,没有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想象空间。这种教法是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扼杀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只注重教学的结果而轻视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就是枯燥的机械运动,教法单一。职业中学的学生整体而言,基础较差,学习兴致不高,如果采用这种教学方式的话,教学效果很难理想。因此,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探索科学的、可操作的、启发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真正通过过程启发式教学学会学习、学会思考。而在这种过程启发式教学中,需在结合各专业特点的同时积极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电子化课件。

电子化课件辅助教学可以把多种教学方法,如直观教学、启发式教学、愉快教学和视听强化教学等紧密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多方面能力的教学目的。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最不感兴趣的就是古文。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PPT课件,巧妙结合课文内容,把枯燥的古文知识变成生动的动漫,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使学生通过课件演示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印象,从而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我在上《荷花淀》一课时,就采用了借助PPT课件的教学方法。在讲课文之前,我先用电子课件给学生们讲了一个嫦娥奔月的传说,演示了荷花淀的由来,很好地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分析课文时,我又用实景照片向学生们展示了荷花淀的美丽,将课文人物的故事用一张张漫画的形式演示出来,避免了分析课文时的枯燥。在分析课文重点内容———人物对话时,我又给他们播放了示范朗读,给了他们听觉上的享受,也为他们能更好的朗读对话提供了范本。这堂课受到了学生的欢迎,甚至下课了,他们还沉浸在课堂当中,兴奋地讨论着,认真地学习着。

在教学形式上,电子化课件辅助教学具有灵活多样的特点,在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的同时,加上教师的精讲与启发,再结合学生的质疑、问答和讨论,使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直观感受和仔细观察,从而得出正确结论,改变了过去那种光靠教师“灌”、学生被动接受的形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了学生成为真正学习主体的意义。

综上所述,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课程是紧贴时代和相关劳动力本身的,中职教育工作者唯有不断研究变化中的人与社会,并不断改革创新,方能使中职教育充满时代活力。

摘要:面对中职学生整体素质的下降、中职教育特别是中职语文教育难的问题, 寻求新的教学模式是当前迫切要解决的问题。针对新课改要求, 考虑到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 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教学中形成自己的特色, 是中职学校在教育上所寻求的教学模式。教师积极参与课程的建设与开发, 结合学生的专业,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将教学变成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实施电子化课件教学是实施教改的重要途径。

中职教育改革 篇8

一、中职生法律素质的现状

中职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同时也应注意到中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中职法律教育教学中, 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掌握还不到位, 法制观念以及法律意识不强, 这主要是受到中职教育特殊性的影响。中职教育相比于其他普通教育是存在一定的特殊性的, 中职教育是以技术教育为主要内容, 中职生学习法律知识的条件是有限的, 他们基本上不了解法律概念与内容, 法律水平比较低, 缺少必要的法律常识。而且中职学生中, 大部分认为法律就是制裁和惩罚, 不知道还可以利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由于受到年龄以及知识方面的限制, 中职学生的法律意识以及观念还比较薄弱, 有数据表明, 在我国的违法记录中, 中职学生要占到总数的4成, 这可以充分表明我国中职生的法律意识淡薄[2]。而且由于中职学生的年纪比较下, 社会经验不丰富, 他们很容易受到外界事物以及因素的影响, 并且他们的意识中存在着一些错误的理念, 法律意识不强, 对法律中的内容持怀疑的态度, 并不相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在实际生活中, 中职学生的维权意识也不强, 遇到问题时, 一般崇尚暴力解决, 不会用法律的武器维护和捍卫自己的权益。他们做出违法的行为时, 还会存在侥幸心理, 认为主要隐藏躲避的好, 就不会被法律制裁。

二、中职学校法律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 定位不明, 重视不足

自2002年起教育部就提出全面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法律素质, 然至今中职学校对法律教育仍未有明确定位, 没有把法律教育当作一项基础性的工作来抓。法律教育缺乏领导组织机构, 缺乏长远规划和近期具体目标、计划安排, “说起来重要, 干起来次要, 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仍然存在, 甚至有些中职学校将法律教育排除在素质教育之外, 以甩包袱的方式把中职生推向社会, 这必然影响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发展的进程。

(二) 课程设置不当, 教学方法单一

现行中职法律教材几经修改, 从内容到形式上都有了很大的改观, 可读性较强, 但在课程设置上仍有缺陷。一方面, 课程形式过于简单, 重理论轻实践, 重讲授轻练习;另一方面, 课程设置未体现不同专业对法律的不同需求, 往往以一概全, 忽视了学生对法律的不同需求。在教法上, 很多中职学校仍停留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学生被动地接受, 枯燥乏味的讲学使中职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教育实效不高。

(三) 师资薄弱, 专业性不强

中职院校在调整传统专业的过程中, 由于部分专业被取消, 造成部分专业教师闲置, 专业对口的教师不多, “双师型”教师比例更少。绝大多数中职学校法律教育者整体素质不高, 教师队伍缺乏专业化。法律课程基本上是由思政课教师担任, 既缺少必要的法学理论和法律知识, 又缺乏实践经验, 甚至有教师以错误的教学观念误导学生, 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三、中职生法律素质提升的有效策略

(一) 加强法律教育重视, 完善法律教学体系

中职院校需要提高对法律教育的重视程度, 认识到当前中职生法律意识薄弱, 法律素质较低现状, 加强学生对法律的认识和重视, 在今后遇到问题时能够利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中职学校应加强法律基础教育, 认识到法律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法律素质的重要渠道。在法律教育教学中, 加强教育资金的投入, 保证法律教学相应教材器具的提供, 根据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的法律课程, 使法律课程的设置更加科学合理, 如果有必要还应增加法律课程的课时。

同时, 法律教师还应对法律教材的编写提高重视程度, 使法律教学内容能够及时得到更新。当前社会不断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逐渐提高, 社会思想意识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因此法律教育教学内容也应紧跟时代部分, 积极创新与改变, 使其能够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3]。由于中职教育存在一定的特殊性, 因此在选择法律教材时, 需要从设计实际出发, 使法律条文的实用性得到增强。教师也需要密切关注法律条文的制定以及修改, 将最近的法律知识运用到实际教学中, 避免沿用陈旧的观点, 对学生的学习以及成长带来不利影响。

(二) 创设法律学习氛围, 提升法律教育的实效性

中职学校的法律教学中, 为了实现更好的法律教育效果, 应积极加强法律知识的教育宣传, 使校园中营造出良好的文化氛围。可以通过校园论坛、广播以及网络平台、条幅等形式加强法律知识以及文化的宣传, 使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 促进自身法律意识的提升。在法律教学中, 应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利用实际生活中的内容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在掌握法律知识的同时, 还能够利用法律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将社会作为法律知识学习的第二课堂, 将法律意识以及观念逐渐融入到实际生活中, 使学生能够受到积极的影响与启迪[4]。法律知识的学习不能进依靠课堂, 教师还应加强对学生家长之间的联系, 通过家庭教育, 补充中职学生的法律知识, 使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更好的理解法律知识、运用法律知识。

(三)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提升法律教育效果

中职学校的法律教育中, 教师是法律课堂教学的组织者, 是学生法律知识学习的引导者, 教师的法律素质能力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教师需要具有较高的素养, 全面掌握相关的法律知识, 为了更好地促进中职法律教育的效果, 应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努力强化中职院校的师资力量, 促进法律教育水平的全面提升。教师的言行对于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因此教师要注重自身素质能力的提升, 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法律知识的指导与教学。中职学校也应定期组织教育开展再教育工作, 为教师提供继续深造的机会, 使很多具有法律知识的教师能够走出去接受教育培训, 利用全新的知识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 并将法律知识应用到实际的法律教学中。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敢于打破传统教学理念以及模式的束缚, 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 积极开展模拟教学, 使学生的视野得以拓宽, 能够更了解法律, 强化法律意识以及观念。

四、结语

综上, 当前中职院校的学生在法律知识和意识观念上还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中职学生是国家以及社会未来的建设者, 其素质能力将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因此必须药加强自身的法律意识和素质, 能够学会利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中职院校应加强法律知识的教育, 转变教学理念, 完善教学课程体系设置, 创设法律学习氛围, 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为中职学生法律意识能力的提升打造良好的环境。

摘要:中职教育是教育阶段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职教育的开展旨在为社会培养初级的应用型人才, 进一步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近些年来, 中职教育逐渐受到广泛的关注与重视, 中职院校的招生规模也逐渐扩大, 中职学生在未来社会以及国家发展中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需要注意到, 中职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伴随着诸多问题, 中职生的法律素质问题就是其中之一, 这是中职教育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本文就中职法律教育与中职生法律素质的提高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中职,法律教育,法律素质

参考文献

[1]何李媛.中职法律教育与中职生法律素质的提高[J].教师, 2012, 23 (23) :87.

[2]莫瑞深.中职法律教育与中职生法律素质的提高[J].亚太教育, 2015, 17 (17) :149.

中职计算机教育的改革 篇9

一教学理念的转变

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要从以传统的“学科教学为主”向“学生探究学习为主”转变, 计算机作为一门新型学科, 不论硬件还是软件, 更新周期都特别短, 所以教师不可能教给学生更多的新知识, 教师的任务应是教给学生更好的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从教育理念上进行转变。

第一, 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从原先的“以教为主”向“以导为主”转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确立适当的学习目标, 在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方面给予指导, 在教材难点与学生疑点上进行辅导, 改变过去学生心目中的严师形象, 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第二, 学生角色的转变。学生由过去的被动接受体, 变成现代开放教育的主体, 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获取信息, 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开发自己的思维, 努力成为社会需要的新技能人才。

二教学模式的改革

第一, 以就业为导向, 明确培养目标。过去, 采用传统的专业课程结构和传统的教学方法, 培养出来的中职计算机毕业生已经很难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 导致学生就业困难。在这种状况下, 教师必须以就业为导向, 按照就业市场需求情况, 明确培养目标, 加大专业课程的改革力度, 着力提高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进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第二, 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采用分层教学模式。近年来, 由于普通高中的扩招导致中职学校的生源较差, 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水平参差不齐。面对这个特殊群体, 中职学校必须采用分层教学模式, 根据学生基础的不同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 努力发掘每个学生的潜力, 让其能发挥自身的特长, 明确学习目标, 带着兴趣去主动学习, 最终达到“人人有一技之长”的效果。

第三, 改革专业课程设置, 把计算机专业划分成几个模块, 各模块设置合理的专业课程。计算机是一门很宽泛的学科, 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分别属于计算机专业的不同方向。中职学校根据社会的需求, 把计算机专业划分成几个模块, 设置合理的专业课程, 是非常必要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的方向, 熟练掌握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真正学有所用, 为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的改革

现在有很多职业学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学目标还是要求学生拿“双证” (计算机等级证和毕业证) , 学生这种为拿证而学习的状况导致教学效果差, 与社会需求联系不紧密, 毕业生就业困难。因此, 中职计算机毕业生在打好专业基础的前提下, 必须确立一个专攻方向。根据现阶段的社会需求, 我们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目标可制定以下几个培养方向: (1) 网页制作。设置以Dreamweaver、Flash、CSS Design为主的课程, 培养网页制作的人员。 (2) 计算机网络。以学习网络操作系统为主, 培养计算机网络管理员和能够组建局域网并对网络进行管理和维护的人员。 (3) 多媒体技术。以学习PPT多媒体制作、Premiere、Flash为主的课程, 培养能从事计算机文字、图形图像处理等多媒体制作的人员。 (4) 平面广告设计。以学习Photo Shop、Corel DRAW、AI为主的课程, 培养平面设计人员。

四教学计划的改革

新的教学计划要以突出“专业”为主, 对于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以培养“一技之长”为主要目标, 突出专业特色,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以通常的三年制为例, 在校时间为前两年, 教学计划如下:

第一学期, 基础训练为主, 进行中英文打字强化训练, 让学生学习熟练操作键盘, 使其达到每分钟80字的打字速度, 同时进行文字处理软件的学习, 使其能熟练进行文字编辑、排版。

第二学期, 学习Office等办公软件的使用, 使学生能熟练运用各种办公自动化软件, 满足一般办公的需要。

第三学期, 根据教学目标细划专业, 成立学习小组 (网页制作、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平面图像处理等) , 让学生根据兴趣与个人特长确立自己的专攻方向, 分别进行专业课程学习, 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和熟练运用基本技能。

第四学期, 强化专业课程的学习, 以实践操作为主, 教师为各专业小组设置贴近工作岗位的实践课题, 要求每一个学生设计多个有创意的作品, 使其完成岗前培训, 基本具备上岗锻炼条件。

最后一年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

五考核方法的改革

由于中职生文化基础相对较差, 若继续沿用普通中学的考核评价办法是不合理的, 考核评价不当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因此, 中职学校必须制订新的考评方案: (1) 降低文化课的考核难度。 (2) 把专业基础课设为必修课程, 参加地区或省组织的计算机技能鉴定考核, 要求学生取得计算机操作员等级 (中级) 证书。 (3) 以就业为导向, 细分专业模块,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必须选修一个专业模块, 并完成相应专业课程的学习, 考核难度要适中。 (4) 凡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 要加大实践考核在总分评定中的比例。

中职卫生教育课程改革探讨 篇1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进步, 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和要求。目前, 很多中职卫生学校对职业教育的探索和实践工作做得还不够, 仍然在延续封闭式的教学和管理模式, 不能满足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要求。

为了适应新形势, 使中职卫生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 从被动走向主动, 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2008年12月以来, 教育部连续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等五个文件, 提出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 就中职学校如何适应市场的变化和需求, 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提出了新的发展模式。这一系列文件, 不但为中职卫校提供了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路径选择和操作平台, 明确了办学思想、培养目标和任务, 也为中职卫生教育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上提出许多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需要我们在改革创新的实践中不断摸索前进。为此, 职业教育必须进行课程改革。这标志着中职卫生教育课程教学改革进入了新时期。

中职卫生教育教学改革首当其冲的莫过于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标准和课程标准问题, 其重点是构建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的课程体系。课程是学校教学科目和进程的总称。中等职业学校课程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落实培养目标、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服务。课程改革是一项包括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模式、教学内容与教材、教学方法与手段等多个层面的系统工程, 而目前中职卫生教育恰恰在教育观念、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都存在许多问题。所以, 在此背景下, 在摸索前进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就成为课程改革创新成功与否的关键。

2 中职卫生教育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

需求驱动的第一要素是社会需求, 社会需求制约着职业教育的供给, 劳动力的流向, 影响着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和专业设置。这表明, 社会的发展引起了社会职业的变化, 决定着职业教育课程的变革等。因此, 现代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不仅要具有科学性、规范性和权威性, 还要具有不断适应发展需要的灵活性。但目前中等卫生职业教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不能满足不断产生的新的社会职业需求和不断变化的社会职业能力对教育的要求, 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不能与时俱进。

2.1 课程目标的针对性不强, 对学生工作岗位、能力要求的认识具有滞后性

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应锁定在“培养综合素质好、职业适应力强的实用型、技能型第一线医药卫生人才”, 即中职卫校培养的是面向医药卫生服务 (生产) 第一线的实用型、技能型医药卫生人才。教育教学必须符合行业需求, 以特定的职业能力要求作为培养目标, 使学生具备较强的职业适应能力, 而非学术性、高技术性人才, 因而课程体系必须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 还要明确其职业能力的规格只能是中低层次的。概而言之, 这一培养目标的核心是综合素质好和职业适应能力强。综合素质即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门业务素质、个性心理素质、行为习惯素质、人际交往素质、身体运动素质等。中职卫校对这一目标虽有认识, 但如何评价以及评价标准如何确定等方面力度和深度不足。职业适应能力强的简单理解就是出了校门就有本事上岗工作, 而目前多数中职卫校的课程目标对不断发展的岗位要求跟踪不足, 课程目标几十年不变。课程设置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节、实验与应用脱节的现象。

2.2 课程设置广度有余, 深度不足

很多学校为扩大招生规模, 追求专业、课程数量, 对新课程开发缺乏科学的论证, 超出了自身实际的需求。比如, 对涉外专业的开设必须在调研国内外市场需求、做好专业岗位对学生工作能力要求的基础上进行, 如果缺少论证, 盲目培养, 会出现学生难以到涉外医院就业、培养目标落空的现象, 也会出现供大于求、就业渠道阻塞、市场认可率低、学生就业困难等严重后果。同时, 由于教学经费有限, 盲目增加课程数量, 必然引起原有优势课程的投资减少。这样无法保证自身特色和优势的充分发挥, 造成教学质量低, 学校培养特色不明显。从长远来看, 对特色建校、质量建校的办学方针会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2.3 课程内容相对陈旧

随着社会产业结构的迅速调整, 职业岗位也在不断变化, 但很多学校的课程还停留在十几年前的内容和设置上, 未做过相应的调整。课程内容的设置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有些专业教材和实践性强的教材内容跟不上新技术、新标准、新规范的发展和变化, 带有明显的滞后性。以首铁卫校为例, 护士专业和康复专业是本校的主干课程, 为了适应目前市场需求的变化, 护士专业课程除了增设社区护理外, 教学内容也必须跟上社区护理这个市场要求, 即使一个无菌操作和外伤清创的工作也要为满足社区服务作出护理内容的相应调整;又如为了适应社区康复家庭这一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 康复课程的帕金森病康复治疗过程等细节都要进行调整。这些变化就是中职卫校课改具有创新性的突破口。

2.4 教学模式未能及时转换

教学模式的外延包括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程序、教学策略、辅助条件、教学评价等。学校几十年来按学科本位而不是能力本位的教学思想建设的课程体系, 普通文化课程的教学目标在培养职业性综合素质上没有实用性, 专业课程的教学程序没有按照职业能力发展顺序构建课程体系, 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形成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模块化、综合化进展缓慢, 从学校管理到教师行为基本上仍然沿袭传统的按“纲”施教。比如, 教学仍然是以陈述性知识为主, 过程性知识为辅;教学评价的目的仍然是甄别, 而不是发展;教学方式还是学期终结性的, 而不是终结性和过程性的有机结合;评价主体仍然是教师, 而不是多元的评价。这种以知识为本位的教育价值观指引的传统教育理念, 把知识当作教育的全部内容, 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因此, 要追求与时俱进的教学变革, 必须要转变学校的教学模式。

2.5 课程管理意识和课程开发动力缺失

新课程改革在课程结构上推行模块化, 分成必修课和选修课以及在专业类别中可有不同培养方向, 这都给学校在课程实施上预设了较大空间, 具有执行国家课程的创造性和设置校本课程上的自主性。一方面为学校充分利用现有课程资源创造了条件, 另一方面为学校有效挖掘潜在课程资源提供了可能, 有利于学校利用这些资源更好地开设拓展学生就业途径及提高其能力、素养的实践课程和校本课程;有利于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由于新课程的校本教材编写往往处于尝试摸索阶段, 学科内容本身以及学科相互衔接方面有许多缺陷, 需要学校和教师在实施中研究、调整。加之一些卫校领导发展性思考的意识较欠缺, 囿于观念、能力、条件的限制, 对学校多方面的改革无力以课程改革统率或整合学校的其他工作, 难以带动学校结构性变革和体现出整体效益。

由于本轮新课程改革, 缺失充分的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相互交流, 尤其是没有进行必要的课程改革培训、教师培训, 新课程实施中存在普遍严重的观念制约, 教师理解新课程只能简单化、表面化, “新瓶装旧酒”丢失了课程改革精神实质。对教师而言, 课程改革首先是一个以转变观念为前提的学习过程, 其次是一个以反思已有经验为基础的实践过程。这样的学习过程是对自我的积极否定, 这样的实践过程是对落后经验的扬弃。缺失了这个过程的交流培训和思想重视, 教师将无法学习、借鉴课程改革实践的可行路径和系统经验, 靠各自摸索调整就不会有课程改革实施的积极的创生动力。学校领导的课程管理意识缺失和教师的课程开发动力缺失, 使目前卫校的整个课程开发与建构能力都非常薄弱, 处于“应为”而“难为”的窘境, 这不能不说是卫校新课程实施中面临的一大困难和挑战。

3 卫校课程改革的思路

3.1 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决定课程的动态设置

培养目标决定课程功能。职业教育说到底是就业教育, 因此, 无论是公共基础课还是专业技能课, 都是为了锻造学生就业能力。所以, 要准确把握卫生行业特点与发展趋势、学校状况与支撑条件, 瞄准市场, 动态设置, 实现课程设置的持续发展, 使卫校成为符合终身教育的一级平台。制定学校的基本办学标准和质量保障体系, 将工作过程为导向作为基准, 把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观作为贯穿卫校课改的始终目标。生存和发展取决于教学内容是否能随社会经济和医疗水平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调整, 因此课程的设置要从医疗服务对医药人才市场的动态需求出发, 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 通过学生的就业市场需求分析机制和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机制, 随时掌握医药市场的需求信息, 细心收集、客观分析、认真总结、集中讨论, 然后确定课程设置[1]。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培养目标、调整教学计划、优化教学内容, 提高学生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与社会需求的吻合程度, 以满足市场的需要, 从而推动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3.2 发挥领导、课改组织的作用

课程改革其实是一个过程, 是指在追求人才培养方式改革的过程中, 对职业教育的价值观、知识观、教学观、质量观、管理观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创新, 从而实现学校有特色、教师有特点、学生有特长的特色学校。一旦进入课程改革, 学校的稳定状态就会被打破。因为, 在这种状态下, 观念目标、行为指向、操作程序不明朗, 只有看校长, 等领导来部署和示范。特别是新课程将课程决策权下移了, 校长课程领导者的身份更加凸显。校长课程领导力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对新课程有效教学的创造力上, 这是校长职业角色变化的需要, 是实施课程改革的根本要求。所以校长和教学副校长应是课改的一级领导和督导者, 骨干教师及各级教研组长则是课改的组织和实施者。作为二级领导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针对一级领导确立的方向对课改的方案进行整合归纳、制定改进方案、有效的评价方法和研究如何解决问题。而各专业教师则是教学改革的执行者。能否调动好他们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发挥教师的自主性和专业水平, 关系到改革的进程, 是能否形成学校特色的关键。因此, 卫校课改的组织应是在专家顾问组的指导下由学校负责, 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结合, 学校和各级医院结合, 在专家指导组的帮助下以专业课改组的形式, 以教师为主体, 深入开展学校和医院、社区的合作, 以项目开发的形式, 进行团队攻关, 重新开始一轮课程改革的程序, 对原有模式进行彻底变革。

3.3 瓦解原有的专业课程体系, 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最新也最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课程开发理念, 是“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 其名称和内容不是指向科学学科的子区域, 而是来自职业行动领域里的工作过程, 即以职业定向功能、生计主导功能来设计课程名称和内容。这就必然打破原有的专业设置的宽泛界定 (原有专业划分的基础为一组相关职业的职业能力;专业培养目标制定的依据为一组相关职业的职业功能与职业资格;专业教学过程的实施与相关的职业劳动过程、职业工作环境和职业活动空间所具有的一致性;专业的社会认同, 特别是学生对专业的选择, 与其对相关职业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的判断结果所具有的一致性。这就决定了原有专业设置的“宽”的特点, 受效益最大化的制约, 要尽可能多地覆盖社会职业) 。因此, 这次来自职业行动领域的工作过程主导课程开发的课程结构主要是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和校本课程。校本课程不能设置原有学科体系下的专业基础课程, 而应体现学校专业的特色, 以适应订单培养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重点是专业核心课程, 应基于以下程序:基础调研和分析→典型职业活动调研分析→专业核心课程结构设计→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的制定→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制定。从专业核心课程结构设计到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的制定, 这一阶段是关键。它不仅涉及到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整合知识和技能, 同时牵涉到公共基础课如何为专业课程即专业核心课 (又叫专业公共课;专业必修课) 及专业拓展课 (校本课即某一专业方向的专业化拓展课) 服务。课程内容的序列首先考虑与工作任务体系结构基本吻合, 这点是卫生人才培养规律的“原创”, 市场需要什么技能, 课程设置上就优先安排培养。学校外部的政府管理部门和社会各界, 也能由此找到与学校进行专业性对话的一个“接口”。与此同时, 也要构建与学科课程体系相兼容的实训课程教学体系, 如在专业课程模块中增加专业技能强化训练的校本课程, 并安排在第二学年下学期开设, 从而实现学生到实习单位时的“无缝对接”。

3.4 转变教学模式, 以学生为中心

促进学生的学习, 离不开课程、教学、评估三个基本要素。三者环环紧扣、相互配合, 共同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其中, 将课程目标、内容融入日常的课堂教学, 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与方式, 达到深度理解, 并能在新情境下有效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来解决问题。因此, 我们必须打开课堂教学这个暗箱, 并在课堂与学校及社会的联结中寻找突破口。在中职卫校整个课程体系中, 笔者发现的新问题是按传统的“宽”设置的专业公共课程如药理、解剖、生化、免疫和生理等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更具有挑战性。原因是它们究竟是为服务职业岗位的需要重新整合教材内容, 还是以满足毕业考试、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晋级考试等各类考核的考查知识点来决定教学内容。即公共基础课取什么舍什么, 是不同课程进行整合, 还是调研分析后的不同课程的内容整合 (如药理讲血凝, 生理也讲;生化讲三大营养物质代谢, 药理和营养也讲。谁应该为谁服务, 哪一门可以省去不讲) , 如何为专业知识够用、适用服务, 公共基础课是否仍需迎合中国千百年来难以变革的以考分论英雄的现实, 或为满足市场经济和社会的进步, 以人才技能为上岗标准的现实。二者偏向、侧重于哪一方面, 决定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方向和标准的制定。这也是笔者在梳理该课题过程中反复思考、需要专家指导解决的问题。无论模式怎样变化, 最终的目的都要以学生为中心。

4 注意的问题

4.1 开发阶段注重综合职业能力的要求

首先充分了解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 解决人才培养与行业人才需求脱节的问题。所以第一要务是以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应具备的综合职业能力要求为基点来设计课程目标, 并使课程的定位与目标、内容与要求、教学过程与评价都集中在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上。依据卫生职业工作过程构建新型的职业教育体系, 运用职业分析、职业活动分析的方法, 在课程开发阶段根据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岗位的工作要求、技能、职业资格标准等来进行教学指导方案的制定。

4.2 课程实施以注重工作过程为导向[2]

课程实施阶段包括:课程实施 (带有学校的特点) 、教学设计、学习单元设计与编排、教学资源设计等等。其中的学习单元设计与编排应遵循卫生职业人才的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 依据典型职业活动的工作内容特征或课程性质, 选择实现课程目标的载体, 将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分解,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重构该课程结构和知识序列, 实现课程内容的综合化和模块化。行动导向的课程实施需体现工作情境下的“做中学, 学中做”, 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做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完美统一。

4.3 落实多元课程评价

有效评课, 是新课程校本教研的引爆点。课程评价的重点是建立有利于学生发展、以能力标准为核心的多元学业考核评价体系[3]。评价注重学生的自评, 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不再是教师对学生认定式的评价。评价内容是完成职业活动所必须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评价方法转为工作成果的评估, 从单一的结果性评价转为过程性、综合性评价。如对护生的职业道德评价包括观察、面谈、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方式, 采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方法。对护生专业理论掌握情况的评价, 常用纸笔测验、病例分析、实验报告、口头提问、模拟护理查房等方式;对实践技能的评价, 采用汇报操作、操作考试、技能鉴定、作品展示等方式;我们要修订各项操作评分细则, 对实践技能进行量化考试。对护生人文素养的评价, 采用观察、座谈、风采展示等形式, 对护理教育的评价, 主要采用座谈、调查问卷等形式。广泛听取学生、任课教师、临床教师、实习与用人单位的意见, 分析现行护理教育模式与实际需求的差距。同时, 我们还要研究哪些项目是可通过纸笔测验评价的, 哪些项目是必须通过操作评价的;对于同一个项目, 我们应以什么样的问题形式向教师调查, 又应以什么样的问题形式向学生调查。我们还要制订中等卫校专业评价的工作规程, 主要包括评价工作成员及其职责、纪律;评价工作的进程安排等, 真正做到多元评价体系的建立。

总之, 在中等卫校专业评价体系的构建过程中, 应充分考虑评价的科学性、完整性、发展性、可操作性和市场认同性, 以充分发挥评价体系的导向、鉴定、完善、管理作用。

4.4 实施与新课程配套的教学管理

学校的工作不仅是对人下功夫, 还要围绕人的成长和发展对课程下功夫, 而基于实践的课程观是指导学校创造促进学校成员发展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活动。所以学校应建立教学质量监控机制, 目的是为了解决教学资源有效调配的问题。管理以规范和灵活相结合, 以达到教学资源效益最大化。其中包括对职业教师要有新的考核评价管理标准, 比如是否具有先进的职业教学理念, 足够的实践能力、课程开发能力、教学设计能力、专业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等, 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考核管理, 与教师资格和绩效挂钩。教师在工作实践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研究过程。只有通过配套的教学管理才能真正增强研究的实效性。

总之, 课改的路很长, 而中职教育是教育中最富有活力、最可探索、最具灵活性、最可深化改革和开拓创新的领域。

摘要:结合中职卫生教育实际, 分析中职卫生教育在职业学校课程改革背景下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以及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与影响, 针对如何在中职卫生教育上突破瓶颈取得跨越式发展, 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将中职卫生学校办成有吸引力的职业教育的场所提出自己的思路与对策。

关键词:中职,卫生教育,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钟国伟.卫生中职教育课程改革的理性反思[J].卫生职业教育, 2009, 27 (8) :125.

[2]皮雪花.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护理学专业卫生部规划教材的历史与现状[J].卫生职业教育, 2008, 26 (13) :136.

浅谈中职学校德育教育改革 篇11

一、中职学生的特点

1.思想特点。单纯、思想简单、是非观念模糊,缺乏真正的正义感,无远大的理想、依赖心强、好享受,追求和崇尚物质生活。

2.家庭背景。大多数的父母文化程度不高,不重视对孩子的德育教育,只满足于孩子的物质需求。丰富的物质生活环境,造就了孩子不爱吃苦,好吃懒做的习惯,再加上家长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家长的工作或家庭中的不幸、忽视对孩子的教育等因素,也会给学生提供不良榜样和示范作用,产生不良影响。父母忙于赚钱养家糊口,很少关心孩子的内心世界,孩子匮乏的精神生活导致了思想的沟通只限于朋友之间,而周围的朋友和自己的情况基本一样,孩子之间形成的错误观点和作用得以延续,父母苦口婆心的说教换来的却是孩子的叛逆和反感。

二、中职学校德育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

大部分的中职学校为了追求学生的就业安置效果,尤其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的提高,把专业技术的学习作为评价教师和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依据。学校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把理论知识教育、专业技能培养摆在了首位,把育人问题摆在了次要位置,因而使学校德育工作流于形式,难以适应当前中职生思想的发展变化。虽然学校开设了礼仪、职业生涯、法律与道德等课程,但德育教育的收效却不佳。其根本原因是没有根据中职生的特点有针对洼地制定德育教育方案。

1.课程设置不科学。德育课的老师在授课时只停留在理论的学习中,学生因缺乏社会阅历、家庭教育而无法理解书本上的含义,久而久之就厌倦了上德育课。在课程安排上,德育课属于基础课,学生认为学分少,或是选修课没有专业技能操作来得重要和实用,因此并不重视。学校或班级体针对本学期安排的德育课程安排配套的德育实践活动,在使德育教育具有可操作性,不要只停留在书本上。因此学生缺乏对德育知识的实质认识学校并不重视德育教育的社会实践工作。部分学校并没有开设心理咨询机构,随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方向。

2.学校重视不够。由于大多数学校并不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许多德育教育项目因缺少资金或有资质的教师而无法开展德育工作。许多学校更会因德育教育工作收效慢而逐步减少投入,导致培养就业的学生素质不高,就业困难等现象的出现,直接影响学校的发展前景。因此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势在必行。

三、德育教育改革策略

学校应重视学生的德育培养,配合德育老师开展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德育老师要定期组织学习,交流经验。及时反馈学生的表现。具体操作如下:

基本礼仪课程要在全校普及,在此基础上,学校应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如学校与企业联合,安排学生利用周末或寒暑假时间去定点单位、企业实习。每个学期都必须要求学生参与。让学生从实践中不但学会运用在校所学的知识、包括德育理论,技能的运用等,这些过程中学生还能体验社会、加强认知的能力,了解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学习方面,学生在实践中找到自身的问题后,会回到学校认真学习,在书本中或通过咨询老师得到解决,从而提高自身。这种方式既能让学生防止与社会脱节,也能推进学生向社会发展的进度。

针对学生的不同阶段,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配合开展职业生涯设计活动,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工作,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德育课的教学模式改为公开讨论形式,老师可以就社会最近发生的热门事件让学生展开讨论,这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让学生自主开动脑筋,分享自己的看法。老师就学生的评论作指正和引导,逐步让学生养成关心社会动态,更培养学生学会动脑的习惯。

学校应经常组织班主任及德育老师开展德育教育活动,参与社区服务工作、扶贫、下基层体验生活等。实践结束后要开展相关的主题班会讨论、演讲比赛、歌咏比赛等,加强学生们对思想教育的理解。

法制宣传要开展,学校应经常聘请一些法律工作人员就青少年犯罪以开会的形式教育全校师生。强化道德规范教育和法制教育,是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观念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明辩是非曲直、理清真善美与假恶丑、把握正确的正确方法。

学校必须开设心理咨询中心,让有心理问题的孩子及时得到正确的引导和治疗。做好心理干预和预防工作也是中心的重要任务。

中职学校应高度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要把德育与技能的应用提高到同一个水平,学生的技能培训离不开社会实践,德育教育也同样需要实践的环境。让学生在工作环境中学会与同事相处,了解自己所从事的职业道德、职业素质要求是什么,让他们的亲身经历,告之并理解礼仪、道德、法律的真实含义。只有认识了行动的意义,才能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学校也应根据学生的实践进度,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不同时期的德育教育,比如一、二年级以职业意识启蒙、树立职业理想为重点,三、四年级以职业意识强化、职业理想确立、职业道德行为养成为重点,在顶岗就业实习前以端正就业观念、增强创业意识、修正发展目标为重点,引导学生挖掘自身各方面潜力,形成奋发向上的动力,懂得珍惜在校生活,主动接受职业道德教育。

总之,更要使学生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成为具有创新意识、探索意识的新世纪的技能型人才。中职教育的改革步伐就要加快,德育教育改革也应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 陈晓娥. 浅谈职业技术教育中的德育教育[J].社科与经济信息.2002(05) .

[2] 孙玉洁,丛凤英. 对当前中等专业学校德育教育的思考[J].学术交流.1994(04) .

中职生戒烟教育 篇12

导致青少年吸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一是自身的因素, 包括好奇、模仿、感情寻求、冒险性。二是同伴吸烟行为和吸烟态度的影响。三是家庭影响, 包括父母吸烟行为和对吸烟的态度、家庭的沟通特点、父母对孩子的监控程度等。四是学校因素, 包括师生关系是否良好, 学生在学校里是否有归属感、在班级里是否被同学接纳等。

要想使吸烟的中职生戒烟, 要在中职学校禁烟, 需要多措并举, 需要老师做耐心细致的工作, 需要勤跟严管。首先, 要分析找到导致他们吸烟的原因。知道症结所在后, 要对症下药, 耐心地对他们做思想工作, 帮助他们逐步改掉错误的思想认识和观点,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树立远大的理想, 明确人生目标, 培养他们健康向上的兴趣爱好, 磨炼他们的意志, 增强他们的自我管控能力, 引导他们学习知识技能。笔者对部分吸烟的学生尝试了如下劝诫方法,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正面说教

从多种媒体上收集整理专家学者关于吸烟有害的文字论述和相关图片资料, 展示给同学们看, 反复给他们讲解吸烟对身体的危害多是慢性累积的、诱发性的, 吸烟史越长, 诱发的疾病种类越多, 患病概率越大, 虽然现实生活中烟民很多, 其中身体无恙者也多, 但烟民的患病率远远大于非烟民。告诉他们有些青少年发展到出现饮酒、吃摇头丸, 甚至更严重的不良行为, 而吸烟往往是这些问题产生的第一步。要让他们明白吸烟会严重地影响学习, 使他们无法集中精力, 百害而无一利。

二、自我反思

让吸烟者自我反思, 为什么要吸烟, 说出吸烟的理由与好处。通过组织吸烟利弊辩论会, 对吸烟者认可的吸烟很酷很帅、是一种成熟的表现、能获得同伴的友谊、化解情绪上的压力、怕不吸烟被嘲笑等想法, 进行一一驳斥, 使所有的吸烟理由都被驳倒, 使有理由吸烟者以失败告终。通过这些让他们认识到:成熟不仅仅是外表, 而应有更深的内涵;友谊应该建立在互帮互助、互相尊重的基础上。

三、严格监控

紧密跟踪, 密切监督, 在他们不能管控自己而吸烟时, 及时发现和批评指正。同时, 也要对他们的进步及时给予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奖励。学校应尽可能联合家庭和社会为学生戒烟和禁烟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四、充实精神生活

创造条件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 使他们有事可做。班主任协调各科教师及家长多和学生沟通, 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向, 使他们有释放思想压力的地方, 有归属感, 同时引导他们学会学习, 从学习知识技能中寻找乐趣。

五、时时警示

多收集整理有关吸烟有害的文字、图片和制作禁烟的温馨提示, 张贴于寝室、教室的醒目位置, 并印发给同学们, 让吸烟的危害在他们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上一篇:现代高校教育管理下一篇:中小企业财务风险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