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创新教育(共12篇)
中职创新教育 篇1
现在已进入信息社会, 对公民数学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不仅要求人们掌握基本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 更重要的是要求人们养成数学的思维方式, 创造性地去处理各种问题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学生的学习与就业息息相关, 这就要求在中职数学教学中, 要切实改变教育教学观念, 大力实施创新教育. 然而, 由于教学传统、教学观念等多方面的原因, 人们对数学创新教育, 尤其是中职数学创新教育存在一定的误区, 结果导致在教育教学中创新教育的缺失.
一、中职数学创新教育缺失原因分析
(一 ) 教师缺乏创新观念或创新能力不够
一种情况是教师缺乏创新观念, 认为职业学校的学生只要能掌握知识就够了. 他们对数学的本质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没有形成正确的现代数学观, 意识不到创新是数学发展的动力. 同时, 他们对当今社会对人们数学素质的要求也不甚清楚. 另一种情况是, 教师也知道创新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受传统的影响, 教师往往接受的是纯理论性的数学教育, 对于创新在教学中如何体现, 感到无从下手.
(二 ) 认为中职生数学基础差不能创新
一般而言, 由于中职生数学基础差, 学习兴趣也不浓, 教师对他们的要求也不高, 认为要求他们能够创新是一种奢望一般认为, 学业成绩越好, 越能进行创造, 如果成绩不好则不能进行创造. 实际上, 创新与很多因素有关, 并不仅仅依赖于个人才能. 心理学家认为, 人格因素与创新密切相关, 而不是学业成绩, 只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勤于思考, 能抓住本质的东西, 同样也能够创新. 对于中职生, 他们在创新方面有着一定的优势. 他们思维活跃, 善于联想和想象, 动手能力强, 学习专业课时对数学有强烈的需求, 这些都是创新的动力.
(三 ) 学习规定的课本知识不能够创新
实际上, 学习离不开创新, 学习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课本上的知识虽然是前人总结出来的知识, 但对于学生来说也是前所未闻的. 凡是学生能产生自我的理解, 产生新的想法, 新的看法, 都属于创新. 创新关键在于出新, 没有大小之分. 数学学习的过程, 实际上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二、对中职数学创新教育的探索
(一 ) 培育适合创新人才成长的土壤
“数学是人类悟性的自由产物.” (恩格斯语 ) 数学创新需要良好的环境, 如果思维受到压抑就不可能创新. 在课堂上, 课堂气氛要宽松活跃,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能够自由活动, 讨论、发表见解, 进行交流. 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 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要大力实行学分制, 让学生有多次选择的机会. 实际上往往有这样的情况, 学生刚开始可能对数学不感兴趣, 可是学生对专业课比较感兴趣, 由于专业课学习的需要, 学生就会对数学产生一定的需求, 这时就会产生学习数学的欲望如果我们让学生有多次选择的机会, 学生数学学好了, 反过来就可能促进专业课的学习, 这样就能形成良性循环,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 ) 教师要转变教育观点 , 培 养创新意识
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 首先, 要认识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和作用, 教与学的关系,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其次, 要完成从单纯解题到知识探索的转变, 解决学生学了知识不知道去运用, 不知道怎么用的问题. 第三, 在教学中要有新的追求和开拓, 要注重培养学生探索、进取、严谨、简练的数学精神和数学地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 构建创新教育下的中职数学教学模式
1. 要有情境意识 . 德国的一个学 者说过 : “知识之 与情境, 犹如盐之与汤. ”中职生一般没有一个好的学习习惯, 对学习不感兴趣, 因此在上课开始的时候, 要设置出好的教学情境, 能够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 把学生组织到课堂教学当中来. 这些材料要新颖活泼, 喜闻乐见, 易于使学生产生兴趣
2. 要讲究教学策略. 要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 学习方式必须适合学生, 教学手段要既能体现教学内容, 又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 在学习等比数列时, 可以先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水稻田里搞科研的图片, 然后动态地展示袁隆平怎样用一粒种子培育水稻种子的过程, 最后让学生分析这种超级稻需要多长时间可以大面积推广. 由于这个事例很贴近实际, 具有一定的 挑战性, 又能恰当地体现教学内容, 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
3. 要体现学科的教育价值. 在教学中 , 要培养学生的现代数学观. 通过组织小组活动,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人文主义精神, 同时, 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四 )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数学的价值在于实用和它的精神追求, 应用意味着创新要关注现实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数学存在于现实”的意识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关心数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另一方面要让学生知道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积累数学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例子. 在设计时, 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 起点要低, 要分层次逐步推进. 在内容方面, 要注意结合正常的教学内容, 应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向“源”的方向展开, 向学生介绍知识产生、发展的背景;也可以向“流”的方向深入, 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知识的功能, 在生活中的应用, 引导学生在学中用、用中学.
总之, 实行中职数学创新教育, 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立足于数学的学科特点, 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 让学生看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 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创新教育当中去.
摘要:从现代社会对人们数学素质的要求出发, 针对中职数学教学现状, 结合学生实际情况, 分析了中职数学创新教育缺失的原因, 并就如何进行创新教育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关键词:中职数学,创新教育,缺失原因,探索
参考文献
[1]林俊友.创新教育背景下的数学教学[J].数学大世界, 2010 (7) .
[2]齐建华.现代数学教育[M].郑州:大象出版社, 2000.
中职创新教育 篇2
创新教育强调的“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要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创新教育的目标不是追求传统教育和继续教育的“灌输”、“充电”和“加油”等作用,而是要起“引爆”的作用旨在释放人类的潜能。创新教育目标关注的中心是创造性:创造性人格、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技能。从历史实践看,陈旧的教育体制和教育观念不改变,就无法孕育新文化,这个民族就无法用新思维来应答新的历史提出的新问题,就会导致民族的落后。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不能创新,不去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知识经济逐步到来的今天,大力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将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一、在中职学校开展创新教育的可行性
在中职学校开展创新教育是否可行呢?答案是肯定的。
首先,综观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史,许多科学家的重要发现和发明,都是产生于风华正茂、思维最敏捷的青年时期。这是一条普遍性的规律。人的思维创造活动的最好年龄,一般是二十几岁到三十几岁。而中职学生,年龄在十四五岁到十八九岁之间,正是“最好年龄”的前奏,在这个前奏期加强创新教育.让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成为孩子的“第二天性”,对整个人一生的创新能力的提高和持续所产生的影响,将是无法估量的。其次,从心理学层面来看,每个人都具有创新的潜能。创新潜能不是只有考上大学的高中学生才具有的,而是每位学生都有创新的潜能。我们教育的任务就是开发蕴藏在每一个学生身上的潜在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好奇、求知欲望强的特点。
第三,绝大多数中职学校的师资结构已经经过十几年以上的建设和调整,比较合理。在职在岗的老师年富力强,具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后备梯队充足,是一个典型的金字塔结构。并且中职学校在多年的教学领域注重实效,具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目前各地市的创新教育活动都进行得如火如荼,为中职学校教师的提高提供了积极良好的环境。
二、在中职学校开展创新教育的必要性
1.国家发展的需要
从当今的国际经济形势看,知识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创新是知识经济的内核。“创新”将成为进入21世纪国际经济竞技场的“入场券”,谁能抢占创新的制高点,谁就是21世纪的主角。对中国来说,“创新”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科技进步促发“学习的革命”,知识经济催化“教育的改革”。科学家提出的建设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总体目标是:到2010年前后,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国家创新体系和运作机制,基本具备能够支持我国科技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国家创新能力,使我国国家创新实力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按照这个总体目标,现在的中职学生,到2010年前后,正处在“思 维创造活动的最好年龄”,他们将责无旁贷地成为我国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主力军。用兵一时必须养兵千日,因此开展“创新教育”已迫在眉睫。
2.学生个人长远发展的需要
从个人的终身发展需要来看,创新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从终身发展的角度来看,具备有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创新技能的中职学生才能在以后人生、工作的道路上稳步发展。成为社会上既具有相应的知识技能,又具有开拓进取的创新意识、竞争和合作精神,以及随机应变、办事能力强、工作效率高的人才。而不具备以上三者的学生在毕业以后就会感到迷茫和困惑,并出现发展迟缓的状况。
3.学校发展的需要
由于职业学校学生就业等问题,目前中职教育在生源方面处境艰难,如何重铸中职教育的辉煌,首要问题就是保证毕业生的质量。把好质量关,企业及用人单位感到满意,就是我们中
职教育的成功。其相关的问题就是中职毕业生的待遇得到提高,报读中职的生源自然就会增加。如何提高学生的素质与质量与加强创新教育有着重要的关系。
三、如何在中职学校开展创新教育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一项极其重要的教育任务,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
1.独立性思维品质
学生从小学到中学的学习几乎完全依赖教师,在思维品质方面,学生既缺少创造性思维的要求和压力,也缺少相应的训练,因此创造心理逐渐淡化,养成了依赖思维心理。因此,在中职教育中加强独立思维的培养对一个学生来说是当务之急。培养独立性思维品质,应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强化学生三个方面的心理意识:(1)大胆而合理地怀疑。(2)增加其不盲从于大多数的抗压心理。独立思维往往会有别于众人,有异于常规,因而会产生无形的心理压力,培养不随波逐流的抗压心理是非常重要的。(3)培养不断否定自己的健康心理。
2.发散性思维品质
在学生的创造心理诸品质中,发散性思维是至关重要的方面。发散性思维是求异思维,是一种从不同途径、不同角度去探索多种可能性,探求答案的思维过程。学生发散性思维品质的培养应循序渐进,着力于三个层次:(1)流畅性。流畅性是发散思维的第一层次,即培养学生的思维速度,使其在短时间内表达较多的概念,枚举较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案,探索较多的可能性。(2)变通性。变通性是较高层次的发散特征,即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灵活考虑问题的良好品质。(3)新颖性。新颖性是发散思维的最高层次,也是求异的本质所在。即培养 学生大胆突破常规,敢于创新的创造精神。
3.丰富的想像力
“创造”一般是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通过有意识的想像产生出以前尚不存在的事物,因而想像是刨造心理活动的起点和必经过程。事实上,大多数刨造都是经过“想像——假设——实践”这样的三段式递进实现的。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是完善其创造心理品质的重要环节。想像力对于创造的作用,正如哲学家康德所说:“想像力是一股强大的创造力量,它能够从实际自然所提供的材料中创造出第二自然。”为此。想像力的培养则应落实在两个方面:(1)保持和发展好奇心。(2)拓宽知识面。想像力是多种知识相互启发而产生的。为此,要引导学生涉猎多种领域的知识,努力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二)优化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一切条件、环境、手段和管理都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直接有关,所以,我们应使整个教学过程更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因势利导,富有启发性,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目前要做的最主要工作是:
1.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落实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我们认为,在现代科技加速发展,知识量激增以及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即使在一个很窄的专业领域,也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输”给学生。不给学生留有自己思考的时空。就不可能培养创新能力。为此。想像力的培养则应落实在两个方面:(1)保持和发展好奇心。(2)拓宽知识面。想像力是多种知识相互启发而产生的。为此,要引导学生涉猎多种领域的知识,努力形成合理的 知识结构。
(二)优化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一切条件、环境、手段和管理都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直接有关,所以,我们应使整个教学过程更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因势利导,富有启发性,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目前要做的最主要工作是:
1.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落实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我们认为,在现代科技加速发展,知识量激增以及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即使在一个很窄的专业领域,也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输”给学生。不给学生留有自己思考的时空。就不可能培养创新能力。其次,要提高学生迎接挑战的生存能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因此考试的内容应与之相适应,从考核知识的记忆、定向理解、运用,转变为考核捕获、处理知识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这会促使原有考试方式的转变,逐步建立和完善与素质教育协调,有利于人才全面成长和发展的现代化的考试体系。
3.精选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方面以学习方法、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等方法的培养训练为主,多种具体知识的传授为辅。压缩课本,使它由“厚而精”变为“少而精”。以够用,满足其工作岗位为原则,加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培养。
4.加强课堂讨论
早在1939年,奥斯本就提出了著名的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ing)。从课堂讨论人手,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造意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进行发散思维,不满足于现有的结论,为此,可以组织学生间的互相激励(讨论)。当代的中职学生都有一定的竞争欲和表现欲,在课堂讨论中,对不同观念和见解的争论,正是引导他们展现健康的竞争欲和表现欲的极好机会。
5.积极参加多种社会实践活动
目前,在教育界存在的一个问题是不能很好地组织和实现实践性教学环节。学校的课程设置、教材编写、课堂活动等都比较注意于语言材料、符号材料、抽象材料的学习,忽视图形材料、形象材料、非语言材料的学习。因此,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培养形象思维能力十分重要。要在教学观念上进行变革,在让学生学好抽象理论的同时,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创新基地,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重视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要改变实验方法,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鼓励学生参加课 外科技制作活动,开展小发明、小制作活动。利用课余活动时间组织兴趣小组,让学生动手制作。目前中职学校在这方面也进行了一定的工作,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兴趣小组,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6.建立宽松的目标管理机制
从管理角度而言,宽松的环境应建立在目标管理基础之上。我们现在实行的过程管理,对学生卡得过死,不利于创造性人才培养。应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实施目标管理,形成强有力的激励机制,调动广大学生内在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创新,教育者本身应有创新的素质和创新的教学内容。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要参与科研,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
四、目前开展创新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
目前在中职学校开展创新教育中,存在以下问题:
1.在注重了知识教学的同时,对学生创新学习方法的指导明显不够知识经济时代科学知识陈旧的速度加快,使得一个人在今天学习的知识,几年后就会过时。因此,学会学习、独立探索就成为21世纪新人必备的基本素质。教师应切实加强创新学习方法的传授,把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多种新途径和方法交给学生;把学法指导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课前备课要兼顾学法,课堂教学要渗透学法,课后辅导要点拨、强化学法。教师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学法指导,能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具广度,对知识的理解更具深度,对知识的应用更具创造性。
2.只关注自己如何提问,而很少引导学生提问片面突出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提问,往往会忽略学生的个体适应性,我们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科学地引导学生提问,充分发
掘他们的深层潜能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和探索者。因此,教师一要注意在教学中做好“提问”的示范。二要充分运用“问题情景法”、“探究发现法”等创设“发现情景”,通过精心铺设台阶,把学生引入到“探究、发现、提问、解疑”的主动学习过程中去,让学生以发现者的姿态进行角色活动。
三要积极鼓励学生质疑。可以在初次接触教材时鼓励学生提问,在深入学习教材时诱导学生提问,在教学结束前留出适当时间让学生提问,鼓励学生课后提出问题,师生一起讨论,并将新问题引向课外或后继课程等。教师“导问”的本质是要把思维空间留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3.在教学中缺乏对教材的创新处理教材只为教学提供了基本的内容,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结合各种教法的特点,创造性地组织教材,精心地、科学地构思教案的整体 结构,认真推敲每一个教学细节,并巧妙地将相关学科知识引入教学,诱发学生探索。
4.对师生之间的多向交往重视不够,现代心理学认为,多向交往较之单向和双向交往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相互作用的潜能,即在课堂上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彼此交往、互相质疑,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够互相影响、互相激励,产生链式反应。某一学生的新看法可以激发其他学生的新看法,这些学生的新看法又可以激发更多学生的新看法,反过来又影响原来的看法。如此反复循环,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就能得到异常迅速的发展。
五、结论
中职生“创业创新”教育探究 篇3
关键词:中职课改 创业创新教育 培养兴趣 实战锻炼
中职生要想立足于社会不败之地,顺应潮流发展,除了良好的文化素质和一技之长外,还必须有敏锐的创新意识和强烈的创业愿望,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与不怕失败的顽强毅力。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掷地有声地38次提到“创新”,13次提到“创业”,开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国良方。这无异于一支强心剂,让全中国人民满血复活,也给全国学校教育带来勃勃生机。
与此同时,笔者学校学生创业创新大战早已拉开战幕,各支队伍纷纷转战全国赛场,以黄士杰同学为代表的创新作品先后获全国创新大赛一等奖6个,有的还申请了国家专利,部分作品还引起了企业的高度关注,并已顺利投产,带来了丰硕的经济效益。在刚刚结束的江苏省首届中职学生创业大赛中,笔者学校陆婷同学的《异域风情商品商行》创业案例获得了一等奖,学校获得了全国职教教育课改的一等奖。笔者学校校长周新源荣获第四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优秀校长奖。这些荣誉的取得,得益于笔者学校一直以来重视课程改革,重视学生创业创新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一、创新课改理念,优化课程资源
中职的课改就是针对中考失败学生而量身定做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近年来,笔者学校创新课改理念,通过访企业、访校友、访家长的“三访问”活动,寻求专业建设委员会专家意见和教师深入企业实践的体会,深入研究课程与专业的内在联系,根据“三以一化”(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式一体化)指导思想,结合企业生产流程和技能大赛的要求,紧扣职业工作情境,从各种渠道收集信息和资料,整合优化课程资源,实现了将专业理论与操作技能相互融合和迁移,使学生更易理解与掌握,也更贴近企业的生产实际,为学生就业创业奠定了基础。
二、提高创新意识,培养创业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对成绩差、学习目标不明确的中职生来说,培养创业创新兴趣更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身边成功的案例,激发学生创新热情,提高兴趣。笔者学校学生入校第一堂德育课是“5W”,即“5个我”;《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学习与编写,贯串三年,逐步完善;开展如何开网店、微店营销策略、手工布艺DIY等几十个热门选修课程,供学生选修,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创业创新意识;开设营销技巧、商务沟通与交流、职业礼仪等实训课程,提高学生交流与沟通、开拓市场的能力。
另外,校外辅导员励志教育,已成为笔者学校教育教学常规的一大特色和亮点,其中有各行各业的精英,也有笔者学校优秀毕业生。他们成功创业、就业的经验,坚定了同学们创业创新的信心和决心。
三、开展创新活动, 培养创业能力
开展创新活动,培养创业能力。近几年,我校积极开展各项活动前,都会向全体师生征集评比“金点子”活动,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创业创新意识和信心,转变了学生等、靠、看的被动就业观念,树立敢想、敢干、敢试、敢闯的自主创业新观念;破除安于现状、得过且过、不思进取的陈腐观念,立有所作为、开拓进取、创业光荣的新观念;破除高学历者才能创业的旧观念,立中职学生人人有能力创业的新观念。
四、实践检验真理,实战提高技能
有了课改理念指导,有了创新课程培训,有了活动锻炼,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指导学生于把所学的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转化为生产力,是创业创新教育的关键。
每年圣诞节前夕,一年一度的“跳蚤市场”活动如期在笔者学校食堂门口顺利进行。经过前期的精心策划、筹备和商品征集,共计近千件新旧商品被置换与销售,成交金额达到了人均千元以上,有些商品从实体转战到网络上销售。该活动既锻炼了学生们的创业创新能力、销售技巧,也培养了学生们的“节约”意识。此外还有废旧物品回收创业社、学生快递服务部等,都是笔者学校学生创业的优秀代表。许多学生开展了微店、淘宝等各种创业创新实践活动,全面提高自身创业的基本素质。
创业创新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为学生的创业创新提供服务。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勇于创业,乐于创新。使学生就业有门、创业有路、事业有成,应该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共同的目标。
中职学校开展创新教育探析 篇4
一、建立强有力的学校创新教育组织机构
创新教学是一个综合且系统的教育再构建工程,由于惯性思维的影响,教师和学生对创新教学的思维和理念、具体操作都很陌生。所以学校要在战略的高度来筹划本校的创新教育教学体系,应建立强有力的创新教育组织机构;在宏观和政策层面制定中长期规划,从硬件和软件、环境等方面进行适合职业教育的改革,建立创新型的教育教学体系;搭建创新平台,尽快使学校成为创新型的技工院校。
二、组建创新型研究性专家团队
创新教学对学校而言是一个新课题,涉及课程开发、课程设置、教师培养、硬件完善等诸多方面,是一个系统工程,所以应组建具有创新热情、具备雄厚专业知识的教师和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等组成专家研究团队,沟通研究和开发创新课程和教材,策划教学活动和创新载体,维护、发展创新平台,为开展创新教学提高智力支持。
三、编制创新教材
(一)创新教材编制的原则
创新教材应坚持“以学生为本,发挥特长,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核心进行开发;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发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提高其探索自然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个性发展。
创新课程开发要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传统理论教学思维,采用创新教学理念;教材设计时,应打破“班班相同,生生一样”雷同的现象,要坚持由易到难的原则:普及知识设计,采用“提问-启发-引导-示范”方法,每项任务都以简单的操作步骤和图例(实物)方式来展示,诱导学生进入创新环境;创新知识和技能设计,采用“模块化”方法,把所有问题集中,综合解决,在用中强化加强;学习过程采用“目标任务驱动型”方法,教师要采用引导和激发学生思考,坚持用逆向思维和差异化形式来完成目标。此外,课程的开发和建设应接受学生的评价,教学效果、内容、方式等应征求学生的建议。
(二)创新课程开发的思路
1.系统性设计,模块化开发
要根据不同层次,不同要求,进行模块化设计和教学;采用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综合知识、高级技能—思考提升、求变创新的思路设计模块,引导学生逐渐进入创新思维和环境。
2.应根据本校特色和实际开发教学内容
开发创新课程必须依据本校的校园文化、学生特质以及生活、生产。注重利用本校的设备和教师等资源,开发出符合本校学生实际的创新课程,不能好高骛远。
3.要有利于自己的办学特色和可持续性
每个学校资源不尽相同。课程设计的好坏,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教师的教学实践,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一个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水平。所以,开发课程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且能够持续地开发和创新。
四、培养创新型教师队伍
创新教育课程的开发主体是教师,要鼓励和培养教师积极投身创新教学和教材开发,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培养和教师创新的平台和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创造性,使其专业特长和创新才能得以施展,提高成就感。
五、营造师生创新的教学环境
要在全校各种媒体、各种场合营造创新的氛围,策划一些精致的创新活动,搭建不同的创新平台。可以定期举办讲座,创意、创造设计,演讲、发明、技术能手、革新能手等展示和现场会等,鼓励师生积极参与和实践,让学校成为能激发出创新灵感的欢乐谷。
六、搭建师生创新创造的展示舞台
学校应策划建立师生创新创造的创新平台,例如定期举办教师创新、创意教学展览;定期举办全体学生参与的创新、创意活动等,筹建师生创新创意及其产品展览馆;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创办师生创业园,让创意创新产品直接转化为商品,对创新、创意产品建立长效的激励机制。
总之,构建创新教育教学体系,学校应加强组织领导;以老师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出发点;编制创新教材,搭建创新平台,营造创新氛围,紧密联系专业,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加强对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和工匠精神教育,着力提高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灵感和能力。
参考文献
中职学校会计教育改革与创新论文 篇5
2.1.1择优选派骨干老师脱产到全国重点大学深造,加速中青年骨干教师的成长。这种方式对优化师资,调整结构,防止“近亲繁殖”,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长,缩短师资培训周期,使之早日成为会计学科的后备带头人起到巨大作用。
2.1.2加强教师实践能力的训练。根据会计学科实践性强的特点,为弥补青年教师从一个学校门到另一个学校门,缺少实践经验,实务操作底气不足的弱点,应及时组织青年教师深入实际,到各企事业、会计事务所等单位亲自实践,收集第一手资料,丰富教学内容,缩短理论与时间的差距,奠定坚实的基础。
2.2注重学生素质教育培养。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是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他们应当是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一定的会计基础理论知识,又要掌握会计核算原理和方法,还要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初级财会人才。因此,中职会计教学目标应该是在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培养出具备应用能力素质、专业理论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的能够适应社会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的应用型的合格会计人才。
2.3改进与创新教学方法。
2.3.1探究新理念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中职学生大部分是初中的分流生和中考落榜生。因此,文化基础薄弱,自主学习能力差,理论到实践的转化较慢。但好奇心强,动手能力强。所以课堂教学中多利用信息化手段和实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某些抽象的经济业务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看得见,摸得着,使教学过程新颖活泼,形象生动。积极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是以行为为目标,以行为为导向,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学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案例分析,任务完成等形式全面参与教学,在做中学、学中做,边做边学,教、学、做合一。这种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效果。
2.3.2重视会计实践操作课,建立模拟实践教学系统。不经过良好全面地实习,中职学生要想在短期内就适应用人单位上岗需要,是极不现实的,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缺乏或上岗适应期较长就会被社会弃之不用,这个问题必须强化实践教学来解决。搞好实践教学必须要建立模拟实践教学系统,建立“会计电算化”、“会计沙盘”等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教学系统让学生在实训室内的计算机上模拟练习会计实务,让学生以人机对话的方式,根据具体情况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和处置,帮助学生进行会计工作实际能力的模拟演练,提高学生的实际会计工作能力。
2.3.3深入社会实际,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见习活动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技能训练和综合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教学过程中安排为期一个月的见习活动,让学生到知名企业去见习,使学生较全面地了解与专业相关岗位的基本工作流程及实际操作知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并提倡和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进行社会实践,到工厂、商场等单位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随着知识经济逐步渗入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会计教育必须对传统的会计教育进行改革与创新,以适应知识经济对会计人员的要求。而二十一世纪的中职学校会计教育通过改革与创新,一定会培养出既具有一定文化素养,又具有扎实专业知识,既能实践操作,又具有一定理论水平的高层次的会计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齐兴利,张立红,刘晓宇.《绿色财会》2001第二期
[2]张珈华《chinaEconomic&tradeherald》201011期
关于中职美术创新教育的探究 篇6
关键词:中职美术;创新教育;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009-01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在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只有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才能满足社会各界的需求。众所周知,美术学科是极具创造力的一门艺术,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与创新意识的一门课程。因此,在中职美术教学中,如何有效运用创新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了广大中职美术教师研讨的方向。本文中,笔者试着针对中职美术创新教学进行以下探究;
一、加强课内外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的重要性所在,但是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只“满堂灌”的传授,这种方法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在中职美术教学中,倘若一味地在室内开展教学,会让学生产生单调乏味之感,最终影响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教师可采取室内室外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美术课程的室外教学就是写生课,尤其是教学色彩课程时可多开展写生教学,教师可将学生带至校园内的花坛边或学校附近的公园里进行写生教学,这种让学生接触自然的开放式教学方式能极大地激发他们对美术课程的兴趣,并能让其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与创新能力。开展写生教学不可拘泥于某一种模式,不管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应丰富多彩、不拘一格,并体现出一定的创新意识。写生时,可让学生在既定的时间内画速写与色彩,要求其用大色块来表现绘画中的色调,这样不但能提升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更能让学生形成整体性的绘画理念。同时也可让学生在写生时画各种各样的建筑物,来来往往的行人以及不同种类的动物等,从而为学生以后学习设计奠定扎实的基础。虽然写生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一些美术教师,尤其是青年美术教师过多地开展写生教学,甚至写生教学的课时要远远多于课堂教学,这样容易让学生产生放纵的思想,久而久之,会让其在学习美术时产生惰性,最终影响教学效果。
二、优化模块教学,激发学生的创造愿望
模块教学方式是一种比较适合职业教育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它主要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素质为核心,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重视对知识的灵活运用。例如,在给图像处理专业教学“美术基础课”时,教师应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并结合专业课程实际,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四个模块,即:设计基础、理论、实践和实例鉴赏四部分。模块式教学方法,实际上是一种具有较强概括性的教学方法,教学目的明确,学生的学习目的也明确,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和实践技能,同时也有效避免了出现重复讲解的现象,节省了课堂时间,有助于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合理、有效的评价。在实训模块中,教师还可以将前两个模块的作业整理成几个小的单元,并将每个小单元重新设计整合为一件新的美术作品,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实践技能,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
三、拓展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创新
因材施教、因人制宜、因势利导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所在。美术是一门艺术课程,创新是美术创作的灵魂,也是艺术作品的生命。中职学生的思维和认知活动比较活跃,教师需挖掘他们身上潜能。教师应通过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等各种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敞开心扉,鼓励他们宣泄自己的情感,用美术作品展现出自己的个性,从而完善学生的心理素养,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四、运用科学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科学、合理的评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是美术教学改革中的重要环节。美术作品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主观性,比如同一幅作品,有的教师喜欢,有的教师不喜欢,有的教师认为学生绘画的线条流畅、画面干净整洁就是好作品,而有的教师则认为具有创新力和想象力的图画才是好作品。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制定积极的评价措施,对充满创新力和表现力的作品给予肯定,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五、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美术教学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学科。作为美术教师,要学会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实践教学方法的探讨,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的完美结合。尤其在中职美术教学中,更要体现美术教学的这一特点,将学生的专业课程与美术实践相互联系起来,争取做到在理论学习中加深实践练习,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
随着我国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和社会教育的发展,中职院校的美术教学暴露出很多的问题,面临巨大的挑战,因此,只有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才能够综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创新能力。因此,中职美术教学需要不断更新、实践和探索教学方法与教学途径,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氛围,这是我国中职教育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参考文献:
[1] 王丽娜.浅谈改革中的中职美术教育[J].职业技术2011(11)
[2] 程 瑶.浅谈对美术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J].科技资讯2007(18)
“大数据时代”中职教育创新分析 篇7
一、创新教学方式
当前在大数据时代的影响下,中职教育也在不断的进行改革和创新,为了能够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教师在整个改革过程中起到的作用非常大,学生很大程度上缺少一定的学习动机,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及时的出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并且能够有效地展开学习。在大数据时代的影响下,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有所增加,这对中职教育来说是有积极影响的,但在整个过程中,教师直接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成为知识的搜集与整理者,这样的转变,对于中职教师来说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可以从教学方式上进行一定的创新,将传统的中职教学方式逐渐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主要讲解,学生大多数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但是在大数据时代的影响下,学生可以自由地获取相关学习知识和资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逐渐从被动的学习者转变成为主动的学习者,不仅能够调动起学生的参与兴趣,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中职教育在大数据时代的影响下,需要将教学方式也进行一定的创新,这样才能够满足现代化的发展需求,教师不仅要将传统的教学模式打破,而且要逐渐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组织者,利用数据时代的开放性特点,搜集相关学习内容,将课本基础内容与搜集到的拓展内容进行有效的结合,开拓学生的思维,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中职教育的整体教学水平和质量。
二、从核心课程着手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和发展,对中职教育的改革创新产生一定的影响,中职教育的课程也随之创新和改革,在数据时代的影响下,学习资源的获取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再利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教学,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对学生的未来进行一定的规划,中职教育毕竟由不同的专业课组成,所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中职院校的教师要从核心课程着手,帮助学生制定未来的学习规划以及职业发展规划。比如,物流管理类的学生,教师可以加强核心课程的讲解,包括一些流水线的操作流程以及物流的整体运作流程等。另外,结合实践教学,让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进行有效的结合,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够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在大数据时代的影响下,可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将物流管理类的相关拓展知识,以视频的形式播放出来,让学生能够直接感受到物流管理的整体运作,这样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也有一定的帮助。核心课程的开发以及应用要以“数据”作为基础支持力量,保证核心课程在开展的过程中,建立有效的数据库,方便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及时的了解,并对其进行相对应的状态调整,帮助学生更好的投入学习中,取得一定的学习效果。
另外,在实际的中职教育改革创新的过程中,要注重中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良性合作模式,给予学生一定的实践操作机会,这样才能够巩固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比如旅游专业的学生,中职院校可以给予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一定的实习机会,让学生能够进入旅游企业中进行实践学习,在实践过程中,能够对导游、计调、票务等职位的具体工作更加的熟悉和了解。中职院校与企业之间形成合作,不单单是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实习实践机会,还要与院校达成一定的共识,为学生提供一定的网络课程,在数据时代的应用下,网络课程可以方便学生在线接受,学生可以在整个过程中,积极地参与课程的建设和改进过程,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而且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帮助学生更有效地投入学习中。院校可以通过网络课程的分析,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了解,对学生的兴趣点以及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都能够进行有效的统计,将这些统计反馈给企业来进行相对应的课程改进,提高中职教育的整体教学质量。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在一定程度上给中职院校的学生走出校园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中职院校的创新改革首先要从根本上提高创新意识,然后逐渐的将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进行相对应的创新改革,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辅助学生顺利地展开学习,成为能够充分满足当前社会需求的人才。
摘要:在我国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影响下,现如今我国已经全面进入大数据时代,在大数据时代的影响下,中职教育也在不断地进行教育改革和创新,不仅要满足中职学生的学习需求,而且要将学生教育与当前的时代环境相结合,培养符合当前大数据时代下的人才,对大数据下中职教育创新进行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中职教育,创新
参考文献
中职创新教育 篇8
一、创新教育的概念
目前,我国大力弘扬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战略。在全球化不断深入的今天,教育界也将迎来知识经济时代的大挑战,因此,必须全面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教育是新时代背景下教育发展的方向,要进行全方位的教育创新。教育创新的重点不仅仅在于培养学生小创造、小发明的制作,或仅仅培养学生在各方面的发散思维,更要考虑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现代创新教育是对旧的创新教育的继承与发展,但绝不是仅仅单纯地沿袭旧的创新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与核心,深化素质教育,全面培养具有创新型的人才。
二、中职信息技术教育进行创新的重要性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信息技术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职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因此,中职信息技术教育的创新教育是十分必要的。然而,目前从我国的中职信息技术教育现状来看,还存在许多问题。例如,信息技术设备的不足,无法达到一流的教学水准。很多学生无法亲自对理论进行实践。还有一些学校过多地重视了理论的教学而忽视了实践操作的机会,学生只是获得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却没有机会去实践去验证。信息技术这门课程主要在于操作与实践。除了死板的理论教学,更缺乏了一种教学上的创新。死板的信息技术教育体系使中职教育很难继续开展。在创新型时代的发展下,创新的发展是一个国家强有力的竞争水平的体现,国家综合实力的竞争更多地体现在了创新技术的竞争,因此,开展信息技术课程,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中职信息技术教育更应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有环环相扣,才能为国家输送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三、中职信息技术教育如何开展创新教育
首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信息技术本身存在更新换代快的特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提前更新自我的知识储备,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将最新的信息技术与课本相结合,结合信息技术教学特点,灵活地开展课堂教学方式与内容。通过一些新的思路引领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和应用创新意识。其次,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树立全新的思考模式,学会创新,学会思考,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一题多解,鼓励学生小组讨论,寻找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加强逻辑思维能力训练。最后,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来支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教会学生科学的方法,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浓厚的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计算机技术不断的快速发展及其超快的更新换代速度,使各个领域广泛地涉及了计算机的应用,计算机不断改变着我们的思维与生活方式。在整个中职教育体系中,计算机占有重要地位,因为它直接体现着我国信息化发展水平的高低,成为一种社会发展潮流。中小学课程中也开设了信息技术与应用的课程,计算机的应用要从娃娃抓起。在中职信息技术教学当中融入创新型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一个行业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够持续不断地发展。因此,中职信息技术教育必须实行创新型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董海真.浅谈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9).
[2]刘萍.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J].高等理科教育,2002(1).
浅谈中职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篇9
1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分类培养
1.1 释义
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类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 这些群体在我们恰当的分类培养策略中和自身相互作用下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
1.2 做法
我们通过对人才需求结构的调研, 以需求为导向, 将学生按照“双向·三二”分类。“双向”就是根据学生志愿把学生分成就业和升学两个方向。“三二”就是根据学生的就业意向把学生分成“四段式工学结合”“2+X定向冠名”和“3年制高级技工”三种就业类别和“中职对口”和“中职直升”两种升学类别。
1) 就业方向。遵循“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的原则, 普通班、冠名班和高技班分别按照校企共育·工学结合、2+X定向冠名、3年制高级技工三个层次的目标、要求和培养方式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开展教学。
2) 高教衔接方向。我们从5年前开始有计划地搭建中高职衔接的职业技术教育通道, 每年按招生计划的20%~30%招收高教衔接方向的学生, 他们通过单独招生、选优推荐、高考和成人教育、中职衔接专科等形式, 在接受中职教育的同时, 享有接受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机会, 为学生未来就业、创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3 影响
分层培养既顺应了经济社会对人才规格的高要求, 也符合家长对孩子培养的高期望。学校把水平接近、目标相同的学生聚集在一起, 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不同需求, 实行各层次学生间交替流动的动态式管理, 符合人的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 体现“需求导向、学生中心”的职业教育服务思想, 顺应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理念, 推动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2 教学方法改革——项目教学
2.1 释义
项目教学的过程是以行动为导向, 由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与技能的过程, 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的引导和监督下, 学生主动完成“明确任务、收集信息、制定方案、项目实施、检验评估、总结归档”等项目教学步骤,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创新思维、积累经验、锻炼能力, 学习积极性全面提高。
2.2 做法
项目教学通常在就业培养方向上实施, 分为“四段式工学结合”“2+X定向冠名”和“3年制高级技工”三个层次。
1) 四段式工学结合。采取按专业课程划分项目进行教学, 要求教师根据实际情况以周、月或期为学习单元, 将基础实训整合成阶段性实训项目, 以阶段性实训项目设计教学方案, 按照教学方案进行教学。力求把本来1学期的教学内容精炼到1/2的时间来完成, 腾出一半的时间工学结合, 现学现用。
2) 2+X定向冠名。采取打破专业课程界限、甚至跨专业界限, 根据冠名企业订单计划设计教学项目。为了使学生掌握冠名企业所需要的某项专门技能, 所设置的“项目”往往包含多门课程的知识。教学进程是在教师和企业师傅的指导下, 完成某个“订单项目”的进程, 了解并把握该项目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 从而掌握某项技能或技术。
3) 3年制高级技工。采用灵活课时制, 每个班设立一个技能辅导教师团队 (2~3人) , 该团队要将教学计划内容串联起来, 设计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教学项目, 然后逐个交由学生自己处理。资讯、计划、实施及评价都由学生自主完成, 教师以引导、监督的方式完成教学工作。
2.3 影响
1) 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学习对象的真实性、完整性使学生对生产有一个整体的体验和感受, 提高了学习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学生理论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 理论实践合为一体, 更能体现出理论在实践中的重要性和理论学习的紧迫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3) 学生的职业态度明显改善。项目教学有利于“教学工厂”模式的搭建:生产环境要求——行为习惯养成;规范操作——安全意识;按时完成任务——责任心;成果质量——敬业精神等。
4) 师生团队意识显著增强。项目的完成, 要求团队中统一领导与服从配合相结合, 项目分工与各工作之间的沟通协调等, 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5) 师生互动、教学相长。项目设计可以提高教师专业能力, 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学习升级促使教师自身提高。
3 评价方式改革——过程学分制
3.1 释义
所谓“过程学分”, 就是把各课程学分分解细化到教学过程中具体的子目标上, 使学生每达到一个具体的学习子目标就能得到相应的学分, 这种教学过程中所取得的学分叫做过程学分。
3.2 做法
1) 明确目的。学校对学生的考核由传统的“期末考试制”改为“过程学分制”, 其目的是淡化考试分数, 重视学习过程管理。教师借助过程学分, 对学生采用具体化、多样化的激励措施, 使学生遵守教学纪律, 积极答问和讨论, 按时完成作业, 专注专业技能训练。
2) 实施介质。学校需要建设一套学生学业评价数字资源系统。
(1) 原始过程奖惩分:教学现场教师用备课本或者其他专门记录本记录学生完成教学任务的奖惩分, 并及时录入管理系统。
(2) 周、月过程分, 班主任直接从系统调取所需时段统计数据, 及时予以激励性评价, 以保护学优者积极性, 矫正学差者懒散性。
(3) 学期课程学分是将综合基础分、奖励分和考试总结分汇总在一起, 得出学生课程学期成绩和对照学分。
3) 实施关键。
(1) 任课教师。细化教学目标、科学设计考查点;及时反馈, 激励评价;调节频度、变化方式。
(2) 班主任。班主任要经常性地关注本班学生学分动态, 利用晨会、班会、周会等不失时机地进行表扬与提醒, 激励学生的上进心和求知欲。
(3) 教学部或教务处。加强督查考核, 保持学分制贯彻的动力。
3.3 影响
通过实行过程学分制,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大大提高。上课无所事事、打瞌睡的学生少了, 主动学习、积极获取学分的学生多了, 教师上课满堂灌的低效课堂少了, 师生交流话题和激励的措施多了, 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实践 篇10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职业通用能力,双轨并行,三证结合
当今社会,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信息化、国际化、城镇化的进程深刻地改变着社会生活与经济发展方式, 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进入新常态, 企业生产经营与管理运作模式也随之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直接导致对人才的需求发生根本的变化:一个人一生只要掌握一种特定专业 (岗位) 技能, 一个人一生只从事一份特定工作, 一个人一生就是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简单生涯发展模式已经完全颠覆。现代职业教育应使受教育者具备跨岗位、跨职业发展的能力和终身学习意识, 以不断适应未来社会变化。
综观我国中职教育, 不少学校领导和教师更多地是片面理解以就业为导向, 片面认识技能大赛的意义, 用“应试教育”的方式强调技能培养, 中职生的文化基础教育不断压缩, 人文教育严重弱化, 导致中职学校教育停留在培养“熟练工”的状态。
进入新时期, 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 以服务发展为宗旨, 以促进就业为导向, 适应经济新常态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需要, 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教学标准体系, 健全教学质量管理和保障制度, 推进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 以提升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
基于以上分析与思考, 为适应经济新常态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需要, 破除传统教育弊端、创新体制与机制建设势在必行。对此, 上海市西南工程学校作了一些实践探索。
一、系统架构, 构建中职教育新机制
为建立适应现代职业教育要求的体系, 西南工程学校坚持以人为本, 以“技德为本, 文理兼融”为办学理念。学生“就业有实力、升学有能力、发展有后劲、综合素质高”成为学校系统架构“双轨并行、三证结合”人才培养机制的出发点与目标 (见下页图1) 。
“双轨并行、三证结合”人才培养机制强调立德树人, 将人文素养教育与职业能力 (与专业能力不同) 并行培养, 使学生既掌握必要的文化基础, 又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既掌握熟练的就业技能, 又具有职业发展的潜能。其主要亮点在于引入职业通用能力培养和证书, 将传统狭窄的专业技能培养调整为更为合理的职业能力 (专业技能+职业通用能力) 培养。在各校普遍开始推行“双证”制的时候, 学校率先试行三证结合, 从办学、教育、教学模式到教育内容、教师队伍建设、管理和评价等方面整体推进教育改革, 不仅顺应了经济社会、科技发展与教育本身改革发展的需要, 也为全面履行学校教育职能, 科学处理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职业能力培养、文化基础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以及学生就业需求和可持续发展需求这三对关系提供了机制保障。
职业通用能力与岗位专业技能是学生将来职业生涯的必备能力:职业通用能力是基本能力, 能帮助劳动者在变化的环境中 (职业发生变更或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等) 获得新的职业技能和知识, 是伴随人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以重点建设专业为抓手, 先试先行“双轨并行、三证结合”
人才培养的改革创新牵一发而动全身, 必须把握全局、整体建构。本着小步试点、扎实改革、科学探索、稳步推进的科学精神, 学校从所有专业中选取有改革基础、满足基本条件的三个专业群的龙头专业——建筑装饰、国际商务和楼宇智能化设备安装与运行, 进行“双轨并行、三证结合”的先试先行。这三个专业均为上海市重点专业和精品特色专业, 分别承担着上海市职业教育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的专业试点, 上海市中高职教育贯通专业试点和上海市提升职业教育办学能力, 实践“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理念的专业试点任务。几年来, 学校按照教育部的要求, 努力构建与产业结构、职业岗位对接的专业体系, 做到专业建设“五个对接” (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课程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与生产对接;学历与职业资格对接;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
目前, 这些专业不论是基础能力、设施条件还是师资队伍, 不论是改革意识还是创新的迫切需要都更加强烈。在这些专业开展“双轨并行、三证结合”人才培养的改革创新实践既具有标杆作用, 又具有引领示范意义。总体来说, “双轨并行、三证结合”在三个重点专业中先试先行的做法基本相似, 有所不同的是因各专业的特点而在具体内容和运作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以建筑装饰专业为例, 实施“双轨并行、三证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第一, 按照“五个对接”的要求, 准确定位人才培养所需要的职业能力 (专业技能+职业通用能力) 与人文素养内涵及要求。专业组按照确定生涯路径、分析岗位职业能力、选定职业能力对接对象、确定职业能力标准、设计核心课程等步骤开发制订国际水平的专业教学标准 (1) , 以突出职业能力提高与人文素养提升的同步培养。
第二, 构建满足相应要求的课程体系、活动平台与载体, 搭建本专业“双证并行、三证结合”的架构体系。
第三, 更新课程内容、开发教材。专业组开发上海市和校级精品课程“装饰设计”“音乐欣赏”等, 开发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职业能力提高的《艺术设计基础与欣赏》《音乐欣赏》《个人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等校本教材, 为实施“双轨并行、三证结合”提供资源保障。
第四, 组织教学实施与开展评价。学校通过“引企入校、校企合作”、特聘企业兼职教师等方式, 引进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与新案例, 将实际工程和项目与学校教学任务相融合, 实现教学环境与工作情境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实施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通用能力证书三证结合, 保障双轨有效并行。
三、总结经验得失, 促进改革发展
西南工程学校开展“双轨并行, 三证结合”人才培养机制实践探索以来, 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职业通用能力课程建设基本成形, 部分教师的观念发生改变, 学生综合能力得以提升。但这一切还只停留在初级阶段, 还有诸多问题需要深入解决。目前, 至少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进一步思考与解决。
第一, 加大宣传力度, 推动转变教育观念, 使广大教师自觉接受并乐于参与教育改革。因为实践“双轨并行、三证结合”新机制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将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 促进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模式、评价方式等的改革。
第二, 从顶层设计角度来说, “双轨并行、三证结合”并不是简单引进几门独立的职业通用能力课程, 完成简单的“1+1+1”, 而是需要科学实施、准确把握三对关系、加强过程管理。只有这样, 才能确保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发展, 提高教育质量。
第三, 职业通用能力培养课程覆盖面还不够, 需要更加科学地完善课程体系, 特别是职业通用能力实际上在所有的课程、实践和活动中都有所涉及, 必须改革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 重视协同推进与渗透培养。
第四, 科学制订职业通用能力标准, 建立以能力为核心的科学评价模式 (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方式方法等) , 有机衔接学校考试与职业资格鉴定, 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与综合素养。
在信息化时代, 我们不能停留在“能力为本”上, 把人作为工具, 把教育作为人谋生的敲门砖, 而必须树立努力培养身心健康、情感丰富、自信且人格完善的具备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劳动者的思想, 弘扬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中职创新教育 篇11
【关键词】教育援疆 中等职业 法学教育 创新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国务院分别于2002年、2005年两次发布《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极大促进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不仅如此,教育部于2010年11月27日发布了《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2011年8月28日,在新学期和第27个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河北省张北县第三中学为广大农村教师作了题为《一定要把农村教育办得更好》的报告,报告明确指出:“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就业的教育。”
截止2010年底,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包括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和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共有学校13872所,在校生2238.50万人,比上年增加43.34万人;专任教师84.89万人,比上年增加0.61万人。应该讲在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下,新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也突飞猛进。截止2009年,新疆中等职业学校186所,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26.65万人,比2005年增长129.94%;相比而言,普通高等学校32所,高等教育在校生达30.46万人。中职教育在校生人数基本与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旗鼓相当。2011年新疆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计划164471人。到2020年,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不断丰富和完善,职业学校办学实现与企业、行业的有机结合,为国家培养大批高技能、高素质的劳动者。
我国法学教育现状
法学专业可以分为理论法学和实践法学两部分。本专科阶段属于法学教育的入门时期,法学教育机构在课程开设上基本都选择既有理论化教学又有实践性教学的方式,以便让学生有全面的法学基础知识。研究生阶段学生有一定的法学基础知识,也具备一定的法律思维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对其进行的法学教育也就开始有所侧重,分工越来越细。不同教育阶段也会有不同教学模式。本专科学生要多读一些法学、政治学、社会学书籍,可以宽泛涉猎、博览群书;研究生阶段学生就要在知识方面在应该纵深一些,对一个或几个作者的著作进行关联性阅读,发散性、块状学习。理论法学的学生应当加强理论功底,锻造深厚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辅之以必要的实践锻炼和分析;实践法学的学生则应当侧重实践教学,大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法律人才需求市场应当有两部分:一是司法机关和与之对应的高端法律服务人才,即公安机关、检察机关、人民法院以及律师事务所,这些都是相对应的高端法律服务体系;其实还有一个层次的法律服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即是法律工作者、社区法律服务人员、人民调解员和司法助理员等这些都是更为浅显的、简单、基础的法律服务工作,也需要法律知识的人员去担任。对这些人员的专业教育不需要高精尖的法学教育,只需要将法律基础知识传授给他们,他们就能够深入到群众身边完成调处纠纷、化解矛盾的工作。这同样是维护社会稳定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力量。这部分法律工作人员的专业教育需要有相应的法律教育机构承担,中等职业学校的法学教育首当其冲。
新疆中等职业法学教育现存问题
(一)学历层次低。我国《法官法》《检察官法》和《律师法》于2001年同时作出修改,规定初任我国法官、检察官和律师的人员必须通过国家统一司法考试。正所谓“不是一个门,不进一家人”。这标志着国家给法官、检察官和律师三种职业的任职人员设定了门槛,即必须通过国家统一司法考试。他们在这一准入制度下形成一个法律职业共同体,与法学教育相结合形成法律信仰、法律理念、法律思维、法律知识和技能,共同维护法制的权威和统一,促进法治建设。根据2011年5月31日国家司法部105号公告,给司法考试设定的报考条件之一是:高等学校法律专业本科毕业或者高等学校非法律专业本科毕业并具有法律专业知识;西部各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符合政策地区可以将报名学历条件放宽为高等学校法律专业专科学历。可以看出,中等职业法学教育毕业生完全被排除在国家司法考试的资格范围之外。不能参加国家司法资格考试就意味着不能直接进入高端的法律服务机构。
(二)就业渠道窄。国家在招考法官、检察官不仅要求具有国家司法资格,同时还要求学历应当为法律本科或者专科毕业生。所以,中等职业学校的法学教育毕业生不论从任职资格还是从学历上都逊人一筹,无法实现广阔的法律从业之路。这只是从资格和学历层次上来分析,还没有考虑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本身就是一个久拖不决的社会顽症。这些无疑对中等职业法律毕业生又是雪上加霜。无奈之下,中等职业学校法律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就只好直接通向基层法律服务,如法律工作者、司法助理员、人民调解员等领域。这些领域对专业人员的要求有自己的特色,即虽然需要具备法律基础知识的专业人员,但也不需要法学造诣非常高的毕业生,能运用基础和常用的法律知识解决简单的社会矛盾即可。
(三)学科限制性强。中等职业法学教育属于文科类学校,从学科特点来看,应该属于上层建筑领域的教育范畴,与其他理工科学科比较而言,实践性差一些,不太容易进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方式。《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明确要求,坚持育人为本,以教产合作、校企一体和工学结合为改革方向,以提升服务国家发展和改善民生的各项能力为根本要求,着力推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不断增强中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就与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思路有些出入,需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切实把发展方向转变到国家要求的目标上来。endprint
(四)专业设置不科学。中等职业法学教育专业设置较为单一,不能满足学校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中等职业的法律学校通常设置有法律事务、法学、社区法律服务等与法学紧密相关的专业。由于受办学设施和师资的条件限制,进一步拓展文科类其他专业的空间不大,导致学校专业设置单一,提升空间受限。
创新发展新疆中等职业法学教育对策
2010年7月29日,教育部在乌鲁木齐召开了推进新疆教育跨越式发展工作会议,在教育援疆举措中指出,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支持新疆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帮助培养民族区域特色和产业经济特色的技能型人才,扩大新疆中职学生资助范围。在教育援疆的大好形势下,为创新发展新疆的中等职业法学教育,笔者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一)纵向提升办学层次,横向拓展联办空间,努力提高学生学历。解决毕业生学历层次低的问题方法有两个:一是找准途径,苦练内功,积极寻求将中等职业学校升格为高等职业专科学校的一切途径。国家和政府对学校的重视和支持直接关系到一个中等职业法学法学教育的兴与盛,脱离了国家和政府的财政支持、持续鼓励、政策倾斜等,法学教育存在的可能性让人堪忧,更不可能谈及创新与发展。对中等职业法学学校而言,鼓励支持其提高办学层次,给予政策的倾斜和宽松无疑就是一剂良药。在新疆就应该紧紧抓住落实国家2010年5月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以及7月国家教育部的教育援疆座谈会精神,抓住国家对新疆教育政策的倾斜,充分利用政策机会提升办学层次。这样毕业生能在毕业时达到大专毕业水平,就业前景也会有一定的拓展。二是与疆内外具有法学专科办学资格的兄弟院校搞好联办,借用他人的资质完成自己的教学发展。
(二)找准人才市场定位,深入开拓就业途径。中等职业学校的法学毕业生与普通高等院校的本科毕业生就业相比显然矮人一等,也不能参加国家司法考试,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不妨换一个思路,我们不和强手去竞争,避其锋芒,迂回前进。我们要找到人才市场需求的空白点,把我们的毕业生填充进去完成就业。通过国家司法考试进入的法律职业岗位一般都是高端法律服务岗位,可以进入法官、检察官和律师执业。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岗位不是这些高层毕业生愿意去就业的,比如法律工作者、司法助理员和人民调解员。这些人员岗位在基层,条件往往艰苦,高端法律服务人才一般不屑到岗,这就给中等职业学校的法律毕业生留下了生存空间。
(三)紧密结合司法实践,突破学科自身限制。找准中等职业法学教育毕业生的毕业去向,就不难联系到业务合作单位或者毕业生实训基地。可以和各地的基层司法所、社区人民调解组织、法律服务所等法律执业机构洽谈,以便在全疆范围内确定实训意向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学生实习基地,增强学生参加实践锻炼的机会和能力,以便更适合实践法学的培养目标。同时也能与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思路合拍,符合国家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方向。
(四)瞄准需求,增设专业。中等职业学校发展平台较低,专业设置老化、单一,也不太适合当前市场发展的需要。因此应当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本校的师资和设施情况,适当开设专业,以拓宽自身的办学路径。
【参考文献】
[1]温家宝.一定要把农村教育办得更好. 人民网-人民日报,2011-09-09.
[2]201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2011-07-06.
[3]付刚.新疆教育发展现状、问题与战略措施. 教育博客网站,2011-04-17.
[4]2011年新疆中职学校招生好于往年. 亚心网,2011-08-08.
浅谈中职化学教育评价体系创新 篇12
化学是卫生类专业较为重要的一门基础性学科,我校开设了医用化学基础、无机和分析化学、有机化学3门课程。受专业限制,女生占我校学生总数的95%以上,绝大多数中职生化学基础很差,未能在中考中达到B级。因此,在教学中完全沿用传统的“单元考—期中考—期末考”的考核方法,具有以下弊端:一是不利于对学习效果的迅速反馈,教师难以及时对教学进行调整;二是一次性考核内容较多,中职生复习难度大,畏惧心理重;三是考试成绩权重单一,无法全面反映中职生学习成果;四是教师难以把握考试深度,不易找到既照顾中职生基础、又检验教学质量的平衡点。所以,笔者通过学习一些教育教学理论,并与学校前辈探讨、实践,认为评价体系若要满足生源素质对中职教育提出的要求,需在以下几方面有所创新。
1 正视现实,转变思想,削弱大考成绩在评价体系中的指向性作用
中职学校生源素质严重滞后于中职教育和社会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这一局面难以在短期内得到缓解乃至扭转,成为严峻现实。根据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一篇专题研究报告[1]对2 216名初中二年级学生进行随机和跟踪调查显示,就教育分流意向来看,只有22.7%的学生初中后打算上中职,而有70.2%的学生打算上普通高中,还有7.1%的学生表示初中后不再继续上学。原本打算初中毕业后上普通高中的1 557名学生中,只有836名(53.7%)如愿以偿地进入高中,而有316名(20.3%)被分流去了中职,还有199名(12.8%)选择复读准备下一年再考高中。意愿和最终结果的差异表明,由于某些因素的影响,部分学生上普通高中的梦想被阻止或中断,导致上中职学校成了学生最不情愿、最摇摆不定的选择。
虽然笔者尚未发现东部沿海省份的相关权威调查报告,但就福州市近几年中职学校招生情况来看,除了极少数几所学校外,绝大部分中职学校难以完成招生计划。而且只有极少数学生是怀着明确的职业意向和强烈的学习欲望主动报考中职学校的,由于义务教育阶段的以大考成绩作为检验学生、评价学生的唯一坐标体系,已经给他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痛苦回忆。因此,他们中的大部分都对“单元考—期中考—期末考”流程既熟悉又惧怕。尤其是化学这门在中考中分值低、权重小的科目,更难引起他们的重视。这就要求教师摒弃以大考成绩作为评价中职生唯一标准的观念,要有意识地根据学校、中职生的实际情况,重新建构一套较为细致的、“不唯分数论成败”的评价体系,以鼓励(而非惩罚)作为评价的主要手段,强调化学学科在职业技能形成中的重要基础作用,以及在实践操作技能中的特殊地位,从而逐步将中职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培养其自信心,最终让中职生接触化学、接受化学,了解化学知识对其专业学习的重要性。
2 细化考核内容,优化考试题型,分阶段、多层次地建设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传统理科考试都是以单个章节及其相关的实验作为最小的考试单元,内容涵盖章节中的各个小节和实验里的各个环节、步骤。由于中职生大部分学习基础较差,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即使是章节考试对他们来说也存在一定的难度。以我校《有机化学》第二章“烃”为例,考试的及格率仅为45.0%,而期中考的及格率也只有57.0%。这至少说明3点:一是教师教学效果没有得到及时反馈,滞后于中职生对学习的要求;二是中职生缺少复习的动力和方法,无法系统地对较多内容进行有效的回顾和梳理;三是考试的难度超出了大部分中职生的能力范围,难以真正考查其学习水平。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尝试采用以下措施加以解决。
2.1 在教学中,将考核细化到单个小节
在单个小节教学完成后,在下一节课用3~5分钟时间以小测验形式对上一小节内容进行一次基本考核,内容着重于知识运用及与下一小节的联系,力求题目少但重点突出。这样学生不仅能兼顾复习与预习,并且大大降低了复习的难度。如笔者在《有机化学》“烯烃和炔烃”小节考核中设计了以下两个题目:
(1)鉴别炔烃和烯烃可用的试剂有哪些?
(2)烯烃和炔烃都可以发生的反应有哪些?
这两个题目的难度虽然都不高,但是需要中职生对小节里的基本知识能灵活运用。在评改过程中,采用当堂讲评、同桌互改的方式,既能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能节省时间,提高效率。从考核结果来看,大部分中职生在这种小考中表现良好。将小考成绩计入平时成绩,也能增加学生对课前测验的重视程度。而这种测验次数多、单次分值小,即使某次考差了也不会让中职生失去信心、放弃学习,教师可以通过这种方法得到最及时的教学反馈,以快速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2 在大考中,细分考试题型,分层考核
教师根据随堂测验和小节考核,在大考前通常能较详细地掌握中职生的学习情况,即了解他们能解答何种深度的考试题目。所以在出考题时,应较好地照顾到各层次中职生,以利于他们了解自身的学习水平。具体来说,笔者主要从3方面细化了考试题型。
一是根据卫生类中职学校化学教育不是以升学为目的的特点,以及大部分中职生基础不牢固的现状,大量设置基础题,约占总题的80%左右。只要中职生对课本知识有所了解,能及时完成平时作业,就能顺利地解答这些试题。
二是照顾那些学有余力且想获得高分的中职生,设置20%左右的提高题。提高题的目的在于考查中职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程度,需要其有一定的变通能力和想象力。还有一部分实验题也在提高难度题的范畴内,以便对中职生平时是否认真做实验并独立完成实验报告进行一个全面的考查。
三是每份试卷在选择题和运算题之外各设置一道加分题,分值为5~10分,主要针对少数学习能力强、解题水平高的尖子生。加分题需要学生对课堂知识和实验知识进行综合运用,涉及的公式较多、步骤繁琐、计算量大,既能有效激发这部分学生钻研化学的兴趣,又不会影响大部分学生获得与他们能力相匹配的分数。
在细化考试阶段和优化考试题型后,中职生普遍反映对化学这门学科的畏惧心理减弱了,有了更明确的学习、复习目标,也不再为考试成绩而发愁,能较专注地着眼于阶段性目标,逐步掌握需要的化学知识。
3 强化实验训练,加强学科联系,将动手能力作为重要评价要素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学科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无论是中学还是中职,都设置了专门的实验。而中职生的特点是学习基础薄弱,合作能力差,想象力和动手能力不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中职生对实验不感兴趣,甚至出现一个人做、一堆人看和抄袭实验报告的不良现象。笔者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4点:一是重课本轻实践的思想作怪,认为实验只是辅助手段,学不学都没关系,只要背下实验结论就可以;二是有些实验理论性太强,中职生不感兴趣,自然也就缺乏积极性;三是化学实验需要精确计算结果,如溶液浓度等,很多中职生基础差难以完成;四是中职生惰性大,看到有人会做就不愿动手。针对这几种情况,笔者采取以下措施加以改进。
3.1 强调化学实验的重要性,提高学生思想认识
通常,笔者会将有关实验的章节教学放在实验室进行。目的是向所有学生说明,化学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形成的,每一个理论知识都可用相关的实验来验证。在实验中学习、成长是学习化学的捷径,而将实验视为辅助手段,或只背实验报告,是很难在化学学习上收到良好成效的。
3.2 强调化学实验与医学相关学科的紧密联系和培养操作能力的重要性
无论是护理专业、助产专业、药剂专业,还是农村医学专业,中职生今后的工作或多或少都与化学有联系。无论是配制药品、溶液还是进行相关的实验研究,都少不了化学知识的渗透,其中以实验操作能力为主。笔者通过向中职生展示化学与医学重要的对应关系(如药品说明书中的化学式等),让他们不再轻视化学实验,真正将操作能力作为一项重要能力来培养。
3.3 解放思想,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
解放思想,不再死板地选用化学课本提供的实验,而是联系实际,设置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与日常紧密联系的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有机化学》“醇”这一节,笔者就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制造彩色火焰”,过程如下:
(1)实验用品:喷雾瓶、酒精灯和乙醇。
(2)实验步骤:(1)将KI溶于乙醇溶液中,然后装入喷雾瓶中;(2)点燃酒精灯,将喷雾瓶对着酒精灯火焰进行喷洒;(3)用其他物质(如食盐、蔗糖等磨成粉)重复上述实验,可看到美丽的彩色火焰。
这个实验并不复杂,但十分贴近日常生活,既激发了中职生操作的兴趣,又让中职生牢牢掌握了相关知识。
3.4 以小组组合、综合评价方式,促使学生参与实验
3.4.1 根据实验难度、步骤和学生能力分成不同小组
首先,小组配对。不一定要遵循“强—弱”组合的原则,而是灵活配对。既可以“弱弱”也可以“强强”——针对前者可以给予其更多的实验前辅导,增强他们的信心;针对后者可以激发其竞争意识,更好地完成实验。
其次,明确小组分工。可将小组人员分为计算员—配制员—组装员—报告员等角色,各司其职,协作完成任务。如果实验失败,也可以很快找到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再对负责相关环节的学生进行辅导。当然,角色分配不是固定的,要轮流担任,以全面锻炼学生的实验能力。
3.4.2 建立小组整体评价与组员互评机制
教师根据小组完成实验的情况对小组进行整体评价,整体评价主要由实验准备、实验过程、实验效果、报告撰写4部分组成,以较全面地反映中职生操作能力与学习能力。组员互评则是让分工不同的中职生互相评价,了解哪些中职生在哪个环节上表现出色或有所欠缺,督促他们在下一次实验中做得更好。
总之,通过对中职化学教育评价体系的创新,收到了一定成效,中职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都有一定的提高,凸显了化学学科在医学教育领域的重要地位,为学生今后更好地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中职创新教育】推荐阅读:
创新中职德育教育内容10-21
中职会计教学创新07-28
中职学生管理创新09-01
当前中职学校创新德育09-26
中职学校的德育创新10-02
中职德育工作创新点08-14
中职学校体育课的创新08-17
新时期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创新分析论文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