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教育模式

2024-10-21

中职教育模式(精选12篇)

中职教育模式 篇1

摘要:中职教育需要培养应用型人才, 校企合作是重要的培养路径。要实现学习、实习、就业的零距离对接, 学生、学校、企业三方受益学校应该根据企业发展需求来调整课程结构, 要制定校企合作教育教学管理机制。

关键词:中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

中职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高技能人才。为此, 需要优化教学内容, 采取灵活的教学形式, 而校企合作模式, 是中职学校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1 实现学习、实习、就业的零距离对接, 学生、学校、企业三方受益

1.1 学校应该根据企业发展需求来调整课程结构

在校企合作中, 学校的课程改革应该满足企业的要求, 实现结果导向到过程导向的积极转变。因为根据学生心理特点, 学校应该根据企业用工的实际情况, 注重知识传授方面隐形知识取代显性知识成为发展趋势, 在教学内容安排方面要更加注重实践性, 应用型知识内容应当在所有学习内容中居于主导位置, 中职学校需要注重动手教学的安排, 确保学习内容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

1.2 要制定校企合作教育教学管理机制

要制定校企合作教育教学管理机制, 首先必须要规范校企产学研的工作程序。学校可以通过邀请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到学校参加学校管理机制的完善, 特别是在技术工人需求和预测、专业设置、培养方案设计等方面, 需要必须要过完善机制, 以保证听取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意见。

要制定校企合作教育教学管理机制, 还要建立教学质量评价督导机制, 要通过质量评价监督机制, 落实校企合作的落实情况和实施效果, 为了做好对校企合作实施效果进行评价, 需要统一命题、统一监考、统一评卷、统一登记, 以利于学校与企业按照同一评价标准和体系去有效评价校企合作的效果。

1.3 要正确处理校企合作的关系

(1) 处理好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的关系。校企合作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最终培养能够满足企业需要和社会要求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建设者。其中, 理论学习是前提, 通过理论学习, 可以掌握今后工作中所遇到各种问题的基础理论。还可以让学生学习到基本的文化理论知识, 这是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 中职院校培养的劳动者同时也是社会公民, 要想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 必须具备基本的文化知识和素养。中职学校培养的劳动者是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主体, 而并非工具, 所以必须得到尊重, 必须具备基本的文化素养。这些都是理论学习所要实现的目标。同时, 实践训练则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基本方法和措施。通过实践训练, 设定与今后实际工作基本一致的环境和场景, 在实践中提高认识, 掌握实践技能, 提高实践水平。

(2) 要正确处理受教育者的双重身份的关系。在实施校企合作教育中, 学生作为最重要的参与主体, 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应当被调动起来, 真正参与到实践教学活动中去, 真正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中获得认识上的提高和实际技能的飞跃。在实践教学中, 给予学生一定的经济补助, 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 通过正向的经济激励, 提高其参与校企合作实践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最终实现当初设定的教学目标。

(3) 要正确处理以工作任务为依据和以职业能力为基础的关系。校企合作的课程设置必须要考虑到工作实际情况, 与企业今后工作实际相一致, 而不能脱离工作实际。要以能力为基础确立课程内容, 学生到企业实习, 要强化对专业领域最新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学习和传授, 注重在实践中创设高度仿真的工作情境。校企双方要在这方面达成共识, 要精选典型产品组织教学活动, 使工作任务典型化、具体化, 丰富学生的直观体验。教学标准要涵盖职业标准和岗位要求的内容, 使校企合作的课程设置能为校企双方带来实际的利益。

1.4 采用任务引领型课程设置, 实现“工学结合”、“做学一体”

任务引领型课程既重视发挥企业技术专家和行业专家的课程开发作用, 又发挥企业知识工人在实践中的主体作用。既把握职业岗位现在与未来对从业者的要求, 又把握职业教育的规律, 课程设计要有利于师生互动, 使“工”和“学”都能达到人才培养的要求。任务引领型课程建设的重点是: (1) 优化人文素质的课程。 (2) 完善专业课教学标准, 提高专业课教学质量。

2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利益协调和保障机制

2.1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利益协调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涉及到对方主体,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各方的利益都应该兼顾, 才能保证制度设计和运行能够得到各方的支持, 其实质是要求制度的运行必须要严格遵守市场规律, 兼顾各方利益诉求。

(1) 有实施总体规划的校企合作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会的成员可以来自政府, 政府的支持是校区合作的政策保障。政府相关部门, 特别是教育部门、经贸部门、劳动部门等直接相关部门在校企合作中都会发挥重要的作用。成员也需要和学校和企业的代表, 企业和学校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具体落实人, 其诉求和主张应该得到尊重。

(2) 配备能够满足实践要求的办公室。校企合作必须要有一定的办公环境, 需要具备基本的物质基础。办公室是基本的物质基础, 只有具备了办公场所, 相关人员才能安定下来, 才能有心思、有精力从事实践工作。通过配备能够满足实践要求的办公室, 也可以让学生有归属感, 能够及时有效保障学生的权利。

2.2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利益保障

通过制度保障利益诉求是校企合作成功的经济基础, 必须要考虑各方的利益诉求。

(1) 切实保障学生的利益。学生是校区合作的参加者, 是学习培训活动的对象, 必须要通过经济激励, 提高学生参加的积极性。如对参加校企合作的学生发放一定的劳动补助, 既可以激励学生, 又可以减少学生的经济压力, 可以获得学生家长的支持, 获得家长的支持和理解, 对一些家庭困难的学生, 无疑是雪中送炭。实际上也可以提高企业和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此外, 还可以为参加实践的学生购买社会保险和其他商业险, 这样可以预防学生在工作中特别是一些危险工作中可能面临的风险, 还能留住学生, 让学生心甘情愿在毕业后留在企业工作, 可谓一举多得。

(2) 企业好学校利益的保障。对企业来说, 通过校企合作, 可以发掘和培养今后的员工, 而具备较强胜任能力的员工是企业发展壮大的最宝贵财富。

对学校来说, 中职院校教师普遍存在实践操作能力弱、理论功底强的现状。通过校企合作, 可以定期选派教师赴相关企业去做短期工作, 深入企业生产第一线亲身了解最新的行业工艺设备、生产技术等的情况, 掌握企业对人才培养和专业变化的要求, 从而增强教师的教学能力。同时, 还可以积极引进企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来校做兼职教师, 或者不定期地邀请企业技术专家举办专题技术讲座, 这样能够有效地带动教学改革, 确保专业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保证了专业的核心竞争力, 从而提高了专业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 学校与企业建立起深层的合作关系, 一方面建立了真实的工作环境, 学院可以了解企业最新的技术、工艺以及对员工的要求, 有利于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 可以培养学生遵守工作规范、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讲求实效, 扎实工作。再则, 这种全新的模式不可避免地会和传统教学模式发生冲突, 这就促使我们改变传统的学科型教学模式, 深入进行教学改革, 真正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

参考文献

[1]侯秉文.加强校企合作共同培养技能型人才[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 2010 (2) :23-25.

[2]李村, 葛超.构建校企合作模式提升学生职业能力[J].职教论坛, 2010 (2) :73-74.

[3]余洪英, 刘焰余, 吴军, 吕科.高职校企合作模式的几点“冷”思考[J].科技信息, 2010 (20) :592.

[4]黄亚妮.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比较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 2004 (28) :15-18.

[5]韩清杰, 高红梅, 葛雨.基于“双赢”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品牌 (下半月) , 2010 (11) :144.

[6]孙菲.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建多方共赢的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2) :31-32.

中职教育模式 篇2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也应运而生,加强校企合作已成为大力发展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战略选择,校企合作是各种技能人才培养的必经之路。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道路已被世界职业教育证实。当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已经从规模发展进入内涵发展阶段,但校企合作总体上说还处于初级阶段,校企合作如何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形势,需要我们职业教育工作者去探索和创新。

一、校企合作的内涵

校企合作是指教育机构与产业机构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等领域开展的各种合作活动。是职业学校与企业、行业等机构合作,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行业的教育资源采用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的方式,学校与企业双方共同参与培养社会所需的技能型人才的办学模式,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校企合作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岗位能力、增强学生的竞争力为重点,通过课堂教学与企业实际、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专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有机结合,全面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未来劳动者的素质,使职业学校的毕业学生达到零距离上岗的要求。

校企合作的根本目的就是学校、企业、学生、社会互利共赢,就学校而言,其优势在于培育技能型人才,提高办学质量,同时利用企业提供的实训设备、实习基地、专业师资等,能够最大程度地减轻学校在实习、实训设备上的投入和专业师资培训的压力;对企业而言,其优势在于可以储备人才,随时招募到可用的技能型人才,提高现有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从而减少人力资源成本,解除用人的后顾之忧,增强市场竞争力;对学生而言,其优势在于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就业的渠道更加畅通和宽广;对社会而言,其优势在于能够改善就业环境,提高就业率,实现人才供需的可持续发展。

二、几种常见校企合作的模式

1、“订单式”培养模式。是用人单位提出用人标准,学校按照用人单位提出的规格、数量签订订单,然后进行培养。教学计划由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根据岗位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要求确定培养方案,构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企业参与学校培养方案的制订,通过讲课等各种形式把企业的用人要求及企业文化传递给学生。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一体。

2、“工学交替式”培养模式。由于学校的经费有限,每一个专业不可能都建立良好的校内学生实践基地,而企业又迫切需要这方面的人才,校企双方签订协议,把企业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学生在学校接受理论知识与初步的技能培养,每学年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到企业接受技能培训。

3、“校企联合式”培养模式。是学校与用人单位联合办班,企业与学校成了办学的伙伴,双方共同组建管理团队,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学校主要负责学生的管理和基础文化可教学,企业负责专业教学、实习实践等。在合作过程中学校得到了企业办学经费及师资支持的同时,企业则在一段时间后可以得到符合自身要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校企双方成为了利益共同体。

三、中职教育校企合作的今后发展模式的研究

结合当前形势,校企双方按照职业岗位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与教学改革相互结合,在教学中不断融入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努力创建“校内有企、企内有校、互动双赢、开放合作”的新办学模式,实现校内教学场地企业化、企业生产经营场地教学化,使学生的学习环境、学习气氛、学习心理都发生变化,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会得以转变,提高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就业能力、职业技能及创新能力。坚持“以职业能力为标准、工学交替为手段、企业参与为主导”的指导思想,探索与企业零距离接触的创新模式。

1、校企互动模式。

由企业提供实习基地、设备、原料,参与学校的教学计划制定,并派专业人员指导学校的专业教学,使学生做到车间、教室合一,强化企业意识,让学生真刀真枪动起来,确保技能训练到位;学生、学徒合一,学生实习时,既是一个技能学习者,又通过训练成为一个合格产品的生产者,学校与工厂、学生与岗位零距离;教师、师傅合一,专业教师既是理论的传授者,又是操作实习的师傅;理论、实践合一,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块化实训,在实训中学理论,在学理论的同时去操作;作品、产品合一,学生实训时的作品就是为企业加工的产品,直接接受市场的检验;育人、创收合一,学生技能训练的过程,既是提高专业技能的过程,也是生产产品、创造价值的过程,既解决了实训材料费紧缺的矛盾,又练就了学生过硬的本领,真正实现在育人中创收、在创收中育人。

2、产学研模式。

是企业直接进驻学校,通过学生参与企业的生产让学生在学校零距离接触生产过程的一种人才培养方式。学校可以获得企业的适当资助,学生可以通过观摩和专业技师的指导,学到企业生产最前沿的知识与技能。教师也学到企业的专业技能,有效促进了双师素质的发展,同时使学校的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学校教师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积极参与到企业的`技术革新和研发,帮助企业提高产品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3、校企合一模式。

即学校利用自身的专业技术和人才优势,自己创办公司或经济实体,公司的所有成员都由学校的专业教师和学生组成,是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实行市场化运作,自负盈亏。公司对外承接业务,专业带头人为公司法人代表,学生一进学校就从最基层干起,跨入校门后就有两个身份:学生与公司员工。学校自创的实体按照市场经济的运作,学生不是为了实习而实习,而是一种实战的训练,使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突破了只停留在学校与社会的层面上。学生将学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实现了就业“零距离”上岗培养目标。学生的专业技能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得到提高的同时,也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同时,自创的经济实体也利用了自己的技术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为多渠道解决学生实习实训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条件,为学校的多元管理模式提供了更好的思路。

中职教育校企双元育人模式的探索 篇3

中职教育校企双元育人模式岗位实训一、走集团化发展之路,构建多赢平台,为学生就业提供保障

中职学校必须承担自身的社会责任,人才培养标准必须对接集团标准,课程必须反映行业需求,同时要创新课程结构,更加贴近企业要求。淄博建筑工程学校充分落实“山东省49号文件”关于发挥职教集团作用、加强校企合作的精神,大力提升办学能力,走出一条“依托职教集团,面向社会办学”的新路子。

2007年,淄博市教育局、淄博市经贸委批准分别成立了淄博市建筑职教集团和桓台县校企合作联盟。淄博市建筑职教集团和桓台县校企合作联盟的成立,为企业用工与学生就业搭建起定期交流、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桥梁;为学校的专业设置、目标培养、推荐就业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为企业员工培训、生产经营、项目开发,提供及时充足的人力资源储备,对实现职业学校与各工商企业相融合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學校建筑专业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校企合作进行综合岗位实训

淄博建筑工程学校建筑专业通过多次企业调研,了解市场对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人才的岗位需求和层次要求,聘请企业中具有代表性的专家参加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最终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根据职业岗位的需要构建了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由公共模块、基础工种模块、综合岗位模块组成。每个模块包括若干门课程,每门课程都确定了知识、能力、素质目标。“模块化”的课程体系,体现了专业课程由“学科式”到“模块式”的转变,专业培养目标由“理论型”到“技能型”的转变,学生综合素质由“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的转变。

根据构建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第四学期学校即安排学生在校内进行预算员、资料员、施工员三个综合岗位的实训,聘请企业能工巧匠做指导教师,学校教师和企业人员共同确定基于工作过程的训练项目,教师根据工种特点设计实训任务书、实训日志,学生以小组形式在模拟的企业环境中进行分组分层次训练,每个学生必须轮流依次完成全部实训任务,每个任务完成时,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企业参评、教师总评等方式对学生完成任务和课上表现情况进行评价,实训结束,评选出“技能标兵”。通过引企入校,搭建共建、共享、共赢的资源平台,邀请企业技术骨干进行实训指导,加强岗前培训,进行职业教育渗透,实现学校与企业的近距离对接。

三、机电专业采取“入企不离校”的校企合作模式,更好地实现学校和企业的优势互借

通过完善校企合作机制、加强学生管理等办法,实训实习取得了预期效果。但由于存在企业下班后时间段内学生安排管理的空间地带,学生与学校地点时空的阻隔等因素,有的学生擅自离开实习岗位,影响了实训实习的效果,增加了安全隐患。根据调研,实训实习存在的问题具体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企业管理难度大。由于企业承受能力和生产岗位的限制,学生实习地点分散,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信息互通困难。一方面,在实习过程中由于经验不足易出现安全问题,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另一方面,有的学生自律性较差,法律观念淡薄,加之个人自由空间大,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和违法事件。这些不仅对学生本人造成无法挽回的影响,对学校发展和社会稳定也会产生不良影响和危害作用。

2.环境变化导致学生各方面的不适应。学生因为不适应新的环境而陷入迷茫和困惑。一是心理不适应。新的环境下新的生活遇到新的困难没有得到及时疏导,导致挫败感和无助感增强。二是工作不适应。经验不足,技术不熟练,怀疑自己的能力,厌恶眼前的工作。三是人际环境不适应。与工人师傅和管理人员人际关系不协调,封闭自我,感觉孤独。四是身体不适应。工作中的强度相对学校生活来说较大,体力不支,饮食不适应,出现身体不适症状。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深入实现校企合作,2015年,淄博建筑工程学校机电专业与华泰轴承、锦华电力、凯越电气、思达电气、巨明集团、蠕铁集团等企业合作,实行了“学生入企不离校”的工学结合模式,解决了实践教学中学生管理的难题。企业班车每天按照企业职工的上下班时间接送学生,保证学生与企业职工工作的同时性,企业职工下班,学生正好在课外活动时间回到学校,或参加课外活动,或参加选修课学习,与学校其他同学同步,晚上继续上晚自习,完成工作日志的书写。让学生既能在企业锻炼技能,弥补学校实训条件的不足,又能让学生继续在学校进行日常的学习管理,避免了企业管理的真空,学生进行正常的作息,只是把课堂由教室变成了车间,实现了学生学习场所车间化、教学任务生产化。

四、引进第三方评价,推动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打造企业所需人才

一直以来,职校学生缺乏合理的评价标准,而由于没有升学压力,职校教学质量也基本由学校说了算。为了学生的未来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淄博建筑工程学校引进了第三方评价机制。

将学生的考核交给行业企业、交给用人单位,实现职业教育让市场说话,才能从根本上破解校企合作难以深化的历史难题。引入第三方评价,可以倒逼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最终建成社会公认的职业教育人才等级标准体系,促使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企业用人需求。

参考文献:

中职教育模式 篇4

关键词:中职学校,德育,专业教育,模式

根据国家对中职教育的要求, 中职学校需要对其教育模式进行改革, 要将德育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 既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 又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培养集技能与素质于一体的人才。

一、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现状

(一) 中职学校轻视学生的德育教育

目前大多数的中职学校只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 忽略了学生的道德教育。这些学校没有完善的德育教育体系, 对德育教育的认识不深, 没有理清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与教学目标, 缺乏进行系统德育教育的方法, 也不知该如何对德育教育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许多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流于形式, 德育课程的课时安排不合理, 一周两节甚至是一周一节的德育课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教师没有良好的德育教学方法, 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方法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感。

(二) 中职教师只重视学生的管理

与专业教育相比, 德育教育的框架相对抽象, 且偏于隐性教育, 教师不好把握它的教育内容与范围, 也难以掌握它的教学效果。而大多数的中职学校对教师的工作评价主要针对的是教学本身, 没有将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改变加入评价的标准中。因此, 教师在进行学生的德育教育时容易偏重教材的教学以及学生的管理, 忽略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不利于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形成。此外, 中职学校对学生的管理主要是通过校纪校规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规范, 这些管理条例中有些内容与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冲突的, 因此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 难以取得应有的效果。

二、德育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意义

(一) 满足社会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 社会与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现代的“集约型”经济要求人才不仅要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 还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目前的用人单位在招收人才时, 也很重视人才的职业道德, 他们认为技能不足可以进行后期培养, 但是没有好的职业道德便不值得被录用。这些情况都说明了社会与企业、对人才的职业道德的要求, 体现了德育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

(二) 满足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

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是未成年人, 他们的心智还不够健全, 缺少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对是非的判断能力和约束自身行为的能力。其次, 中职学校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因为无法达到高中学校的升学要求, 才选择就读中职学校, 因此, 他们的心理素质普遍偏差, 缺乏自信心, 对未来的目标不够明确。因此, 学校需要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 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使其能更好地面对今后的考验, 满足他们自身发展的需求。

三、德育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模式的探索

(一) 将德育教育渗透到专业课的教学中

在中职教育中, 德育教育不应该只局限于德育课程中, 而应该渗透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 包括专业课的教学, 如此才可以将德育教育的教学效果最大化。要将德育教育融入专业课的教学中, 首先, 必须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素质, 包括掌握良好的教学方法以及具备良好的个人品行。教师的言行举止是学生的榜样, 教师的品行会在无形中影响学生品行的形成。其次, 教师在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时, 可以结合实际的工作状况, 将职业道德融入专业课的教学内容中, 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德育教育, 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 将德育教育加入实训课程中

中职学校的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 因此实训课程是必不可少的。大多数的中职学校会安排大量的实训课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此外, 还会空出一年左右的时间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因此, 学校可以在实训课程中加入德育教育的教学内容, 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通过亲身体会加强他们的敬业精神和责任心。理论与实践结合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 德育教育在中职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但由于部分学校对其不够重视, 教师也没有好的教学方法, 因此, 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教学效果不够理想。为了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以及学生自身的需要, 中职学校需要将德育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中, 提高德育教育的教学效果, 培养出具有优秀道德品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樊天霞, 张晓燕.中职学校德育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模式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 2012 (25) :202-203.

中职教育模式 篇5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就业的岗位主要是企事业单位和各大中型私立幼儿园、社区幼教机构等单位。用人单位对他们的专业要求是:有事业心和责任感,专业基础知识扎实,教育技术能力强,吸收专业新知识快,熟悉幼教方法,有良好的个人素养及具有与人合作的能力。由此,要求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该具有较高职业素养,而在幼儿教师职业素养形成的过程中,实践教学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重要地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主要有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

一、校内实践教学。

(一)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包括专业课程、技能课程以及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外语、计算机、普通话等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而且应特别重视声乐、琴法、视唱、美术、舞蹈等学前教育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掌握,采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能力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强调与学生之间的双边活动,着力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所有幼儿园教学法课程更是应以实践教学为主。同时,课程教学的考核工作应突出技能考核。

(二)模拟试讲教学。

模拟试讲教学一般在第三学期安排在校内综合模拟实训室进行,学生事先拟定好详细的教育教学活动计划,准备科学合理、富有吸引力的教玩具,然后完整地上好一堂课。教师现场进行点评和指导,也可以亲身示范。学生从语言能力、组织能力、演示能力、观察技能等方面获得了明显的进步,锻炼了胆量,形成大方得体的教态。模拟试讲教学作为联系中职课堂和幼儿园实际课堂的一条纽带,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虚拟教学能力。

(三)第二课堂。

切实加强学生的幼儿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要求每个学生都能掌握唱歌、舞蹈、钢琴、手工制作、口语表达等七项基本的技能,具体包括:每个学生都能唱一首好歌、跳一支好舞、弹一曲好琴、画一手好画、写一笔好字、讲一口好故事、创编一首幼儿歌舞。可开展以下工作:

1、组建兴趣小组、社团组织。

具体做法是:依据学生能力和兴趣分专长,所有学生在一年级下学期必须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和爱好选择进入六社团(具体的技能项目分演唱团、舞蹈团、演奏团、口语表达剧社、美术剧社、英语情景剧社),每个社团都有自己的专业辅导教师、专业培养目标与计划,期末各社团联合进行技能汇演、美工作品汇展,学生平时的社团训练考勤、训练表现以及期末汇演、汇展情况作为考核他们的依据。专业技能专项培养的全面实施让准幼儿教师人人具备从事幼儿教师职业的技能、素养和专长。经过一年的训练,特长生脱颖而出,二年级开始由特长生组成校合唱队、校舞蹈队、校演讲队、校演奏队、校美术队,同样每个特长队都有自己的专业辅导教师、专业培养目标与计划,以学生平时的训练考勤、训练表现以及参加校内外演出、比赛情况对他们进行考核、评价。

2、进行技能汇演、汇展

每学期期末由六个学生社团进行技能汇演、汇展;各特长生组成的特长队每学期参加校内外比赛、演出;每年5月份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中开展“红五月技能节”(弹、唱、跳、写、画);结合每年6月份毕业招聘会,进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毕业汇演以及手工作品展、美术作品展。

3、开展技能竞赛

每年4月份和9月份精心组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参加全市、全省的中职学生技能大赛等活动,每学期都进行专业技能的竞赛活动,如:“书法比赛”、“手工制作比赛”、“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等,树立“技能标兵”,发放证书,给予奖励,激励全体学生积极投身于专业技能的学习训练之中。除专业技能外,还要积极加强英语、计算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等教师专业技能的训练,并组织各种各样的技能竞赛,引导学生的技能训练。

二、校外实践教学

幼儿园的见习、实习是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实现幼儿园见(实)习制度化。同时积极推行“模块化、组合型、进阶式”的校外实践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一)观摩性实践

即幼儿园见习。各学期根据需要安排时间不等的见习。如新生开学初,安排

一次参观或见习,增加专业感性认识,帮助学生了解今后学习的方向和重点,强化专业意识,提高专业兴趣,这也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入学教育很重要的一环。另外,结合幼儿园的重大活动,如幼儿园优质课、观摩课、“六一儿童节”、“亲子嘉年华体能展示”、“幼儿园环境创设大赛”、“激情圣诞节”等活动,让学生去观摩、参与,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专业的认识与热爱。

(二)参与性实践

即专项实习。各学期根据需要安排时间不等专项实习,重在职业基本技能分项学习与训练。如一年级上学期结合《幼儿卫生保健》课程进行的一周保育实习;一年级下学期结合《幼儿教育心理学》进行的两周教育实习;二年级起结合《幼儿园语言(计算、音乐、体育、科学)教育教学活动》进行的随堂短期针对性实习,即课程模拟教学活动,包括观摩、设计、试讲活动。通过专项实习,使学生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应用,提高了专项技能水平。

(三)整体性实践

即毕业实习。毕业前夕进行为期两周的毕业实习,内容包括幼儿园一日活动操作、保育、教育教学、班级管理等,全面体验幼儿教师工作、生活,综合运用各项专业技能,提高专业综合技能水平。

(四)综合性实践

即顶岗实习。三年级安排一年集中的顶岗实习时间,让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将知识、技能、经验等能力要素转变成一定的从业能力,重在职业亲身体验和职业核心能力实践。

另外,除学校专门组织的幼儿园实习外,鼓励学生利用寒、暑期积极参加各项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到儿童早教、学前教育等培训机构中进行儿童美术、语言、舞蹈以及学前教育管理等方面的实训。

参考文献:

中职教育模式 篇6

关键词:创业教育;专业教育;社会化;实践化;企业化;融合

中职创业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是:因中考“落榜”而“无奈”进入中职的学生,他们在义务教育阶段几乎没有接受过创业教育,其教育基础十分薄弱,同时,他们在中职学习的三年时间里,除了必须接受一定的创业教育之外,还须学习一定的文化课程、掌握一定的技术,其接受创业教育的时间和精力都非常有限,繁重的学习任务又使其身临其境锻炼创业能力的机会微乎其微。因此,中等职校要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培养学生各方面的创业基本素质,特别获得基本的创业品质和实践能力,显然不宜采取封闭性、纯理论的教育模式,而应该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采取既有利于集中培养学生创业素质,又有利于增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教育模式。

构建中职学校有效培养 创业经营型人才的教育模式

以培养创业经营型人才为目标,以课程改革为抓手,构建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双向融合的课程体系,全面培养学生的创业心理品质、创业知识技能和文化人文素质;以模拟企业与学生公司为平台和依托,成立专业经济实体,实行公司制运作,建立公司管理机制,实行学生独立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以此提升学生自主创业的经营管理能力;以市场调查、实战体验为手段,走出校园,联系社会,广泛锻炼学生创业的营销技能、社会实践能力。

1.创业教育社会化

践行杜威的教育理论,社会即学校,以广阔的社会为课堂,以相关社会活动为载体,让学生置身于社会大舞台中接受创业教育。

2.创业教育实践化

确立“做,然后知不足”的教育理念,在专业教育中渗透创业教育,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以学生的亲身实践为教育切入口,鼓励学生参与创业实践活动。

3.创业教育企业化

引导、扶持学生以校办模拟企业为母体,自行创业,让学生体验、熟悉企业的决策与管理,使学生了解、掌握企业运行的基本规律和模式。

构建培养创业经营型人才的

数控技术课程体系

1.开展问卷调查,确立培养创业经营型人才的目标要求

为科学地确定创业经营型人才的素质结构,以便使我们的创业教育更具针对性,笔者对部分创业经营型人才进行了问卷调查。把创业经营型人才素质结构概括为三大类能力即专业能力为前提、方法能力为基础和社会活动能力为核心。在此基础上,确立了如下培养目标:

2.实施课程改革,规划培养创业经营型人才的课程体系

根据对创业经营型人才素质结构的定位,大胆改革课程设置,从有效培养创业经营型人才的角度出发,构建既能有效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又能有效培养学生创业品质、锻炼学生创业实践能力的课程体系,包括专业能力类、人文素养类、职业能力类、创业知识类、创业实践类、意志品质类等课程,这些课程中,通过教师讲授,市场调查让学生自我体会学习,进行强化训练实施,主要采取让学生“走出课堂”、在实践中锻炼并获得知识进行的,目的是通过学习创业的基础知识来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以创业能力的形成为主线来组织知识教学,避免单纯讲理论、灌知识的传统教学方式。该课程结构是:(见图1)

组建培养创业经营型人才的实验班

根据对创业经营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认识,在分析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通过充分宣传发动,依照“自愿报名、择优录取”的原则,让职一年级数控专业的学生自愿报名,然后组织专门的选拔小组对报名的同学进行笔试和面试。笔试与面试的主要侧重点是考察应试者的个性品质和思维能力,如学生的数学基础、是否有激情、做事是否主动、生活态度是否积极、受挫能力强不强、意志坚定不坚定、有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对周围事物是否敏感、口头表达能力是否良好等方面。

通过笔试与面试选拔20人组成实验班。请学生到他人的创业现场,如小厂房、小店铺,甚至洗衣店、擦鞋店等地实地参观,让学生产生“我也能干”“我一定要干”的心理渴望。也可以通过班主任,结合专业特点搞1~2次“模拟创业主题班会”,让学生合作参与,主动感受到获取创业的基本知识,创业的专业技能及综合能力对创业成功的重要作用。

全面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专业操作技能

1.走内涵发展之路,努力增强学生人文素养

很多研究者都指出,创业者应当具有各种必备的能力和素质。如坚强的意志力、充沛的精力及必备的领导才能、组织才能、协作能力、交际能力、管理能力、强烈的事业心和敏感的应变能力等等,这些素质和能力都具有“理性”“主体”、“创造”和“综合运用”等特质,它不是现代知识之外的技巧或技能性的东西,而是内蕴于人的修养和气质之中的本质性文化精神,是属于人的人文素养范畴,这些素养对创业者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中职学生其人文素养都比较欠缺,这是中职实施创业教育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为了有效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我们多管齐下,从抓基础入手,通过多种途径,全方位培养、锻炼学生这方面的素质。

一是培植学生的意志品质。我们通过开设意志品质课程,“野蛮”其身体、强健其体魄;通过建立班级图书角,引导学生阅读励志方面的书籍,“聆听”典型人物的创业故事,促使学生明白“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的真正含义。

二是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与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一方面开展课前5分钟即兴演讲,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另一方面组织学生开展走出校门,通过“向企业老总讨要名片”、“营销实习实践活动”等形式,锻炼学生的胆量,培养学生主动与人交流的勇气和信心,增强与人共同交流的技巧。

三是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通过开展“软排球击靶”、“老鹰抓小鸡”等团队拓展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责任感、与人协作的精神和大局观、全局观。

四是增强学生的文学功底,提升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扩充学生的知识视野。通过阅读文学名著、名人传记等文学作品,并要求学生摘抄读书札记和撰写读后感,以此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学功底与欣赏水平。通过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如工商管理、商务礼仪类等书籍,扩充学生的知识视野。

五是培养学生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通过安装有线电视、阅读报刊、做市场调查等形式,让学生保持对社会、市场和时事的敏感性,培养学生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把握市场信息的能力和筛选有用信息的能力。

2.夯创业发展之基,积极提升学生专业能力

劳动者在创业实践中,尤其是创办自己的第一个企业时,应该从自己熟悉的行业中选择项目,这样就能大大提高创业的成功率。因此,对于中职毕业生来说,掌握某一生产行业或领域的某一操作技能,将能使其“具备创业中与经营方向密切相关的主要岗位或岗位群所要求的能力”,从而大大帮助其创业成功。

3.组织实战体验,实现创业教育社会化、实践化

为了提高创业教育的效果,促使学生对创业有比较深刻的认识,扩大学生的见识和视野,锻炼学生创业的各项基本技能,我们积极践行“学,然后知不足”的教育理念,努力让学生零距离地接触社会和企业,把教学搬到社会这个大“课堂”中,通过设计相关教学载体,让学生置身于社会这个大舞台中接受创业的实战磨练和体验,实现创业教育实践化、社会化。

中职学校创业教育课程模式的研究 篇7

近年来,随着国际教育科学研究的交流,教育界对创业教育也进行了积极探索。但总体上说,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创业教育还存在有很多不足,主要体现在理论与实践的不平衡,多数研究过于注重理论探讨而缺乏实践。基于此,我们选择了创业教育课程模式作为研究的突破口。

二、创业教育课程模式的理论基础

通过研究,本文提出创业教育的目标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激发和培养全体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提高他们的创业整体素质,使他们具备从事某项事业、企业、商业规划活动的能力,进而发展成为小企业主,成为职业岗位的创造者。

具体地说就是要通过改进教学设计,建立一套由创业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编排、课程实施、课程比例、教学方法、课程管理及课程评价等构成的完整的有机体系,在教学上达到创业基础知识、创新思维、创业实践的融会贯通,提高学生创业综合素质。

按创业教育课程总体目标,我们将学校课程分为创业专业、创业能力两大课程系统。

1. 创业专业课程

创业专业课程指的是与创业活动直接相关的专业课程,它是为使创业者具备必要的专业基础知识而设置的。创业专业课程是对原有的机械加工专业各课程进行精简、提炼而成的。创业专业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成为企业家,在教学中要求对专业的了解较为全面、深入,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更偏向于对行业整体的认识和了解。

2. 创业能力课程

创业能力课程分为两部分:

(1)创业基础课程。创业基础课程的内容包括:工商税务知识(工商登记、税务登记、有关税种)、金融保险知识(银行开户结算与贷款、保险)、经济法律知识(个人独资企业法、合伙企业法)、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知识、市场营销、公共关系学、综合性知识等。

(2)创新思维课程。创新课程设置包括创新思维原理和方法,以及创新思维的训练,注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三、创业教育课程教学实践

根据创业教育的目标,我们成功设置了职业道德与创业指导、创业基础知识课,重新对各课程教学进行设计。定期组织观摩课、公开课、教师说课、研讨会、座谈会等活动,通过各种形式进行交流探讨,总结经验并不断改进方案,使教育教学工作朝着预定方向发展。并通过不断实践摸索,总结出了一套完整可行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围绕创业所需,注重实用性

一是在创业专业课程教学中,重点围绕“创业者所需”这一目标进行教学。注重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实用性、前瞻性等。对课本内容进行筛选,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大实训课份额,使实训课占专业课的比例提高到40%左右。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注入与创业知识能力有关的内容,让学生边学专业边了解行业信息,取得了双重效果。二是设置了创业基础课程。开设职业道德与创业指导课,每星期安排l课时。主要对学生进行就业形势与人才需求、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就业观念与创业意识、创业心理与创业能力、人际交往与礼仪、创业心理激励等方面的教育,重点培养学生就业与创业思想道德素质;开设创业基础知识课,每星期安排2课时。主要内容为工商、税务、金融、保险、经济法律、创业基本程序、生产经营管理等,重点传授学生创业实用知识。

2. 开展社会调查,提高综合素质

为加深学生们对创业的认识,我们开展了各种与创业有关的活动。分小组对本地的企业主进行调查访问,听取和记录他们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回来后进行总结,撰写调查报告和有关文章,然后全班交流,共同探讨有关案例成功和失败的原因。调查活动结合了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们分析自己获得的案例,使调查效果得到了延伸、发展、升华。通过案例调查,学生们巩固了知识,加深了理解,同时获得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包括人际交往、团队合作的能力。通过撰写报告和创业有关文章,学生们的写作水平也得到了提高。活动中,我们尽可能地让学生做主,自行设计调查方案、自行确定调查对象、自己完成总结,有效地发挥其主体作用,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学生反响积极,认为通过这样的活动,他们的许多方面有了切实的提高。

3. 确立主体意识,锻炼意志力

创业教育的实质在于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可见个人在创业教育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而个人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个人的主体意识是否得到了充分确立。作为一个企业的开创者和领导者,要为企业确立发展方向,做好各项决策,其主体意识无疑是相当重要的,而大多数的职校生也正是在这一点上相当贫乏。因此,在教学上强调学生个体的重要性,通过各种手段来提高他们的主体意识。具体表现在学生更多地介入到教学各个环节。比如在创业案例调查中,在课堂模拟创业中,小组活动和辩论中,学生们的观点、设计意图都得到了充分的尊重,使得学生的积极性高涨,更愿意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并在活动中体会到成功带来的乐趣。

四、结论

中职教育模式 篇8

一是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在已经建设8所省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的基础上, 再建设4~6所省级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尤其是要抓好中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 加快完善省级工科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 新建一个省级农业类共享型实训基地和一个服务业类共享型实训基地。重点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将“三特” (特岗、特聘、特邀) 教师与专业教师队伍结合起采, 充实中职学校教师。促进市县职教中心教师的核编。探索中职学校人才评价新机制和技术水平评价办法, 设立新型技术职务系列, 并与学术型序列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相对应。

二是深化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按照把职业教育办成“面向人人的教育”的要求, 加强对新出台的中等职业学校涉农专业学生实行免费办法、市县职教中心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中等职业学校优秀学生奖学金管理办法等政策宣传力度, 在做好农村初中毕业生招生的同时, 吸引回乡青年和返乡农民工进入中职学校学习。积极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 紧密对接我省优势产业、基础产业、新兴产业、特色产业的发展需求, 促进职业学校与企业的融合。

三是营造全社会重视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狠抓制度落实, 今后一段时间要狠抓落实, 树立典型, 以点带面, 促进全局工作。探索用法律手段促进企业参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 对于接受职业教育实习生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实践学习的企业, 应相应减免一定税收。充分利用特区立法权, 明确企业在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中的责任和义务, 推进就业准入制度建设。以职教集团为载体, 着力解决中职学生就业问题。

中职音乐教师教育模式建构浅谈 篇9

1.1 培养目标不明确

音乐教师, 尤其是幼儿教师应该具有全面、完善的教学能力和综合能力。在音乐教师培养过程中, 院校应明确国家义务教育对音乐课程、音乐教师的标准要求。但在实际教学中, 多数院校对学生专业进行分类, 分成声乐方向、钢琴方向等。其教学本意是坚持因材施教原则, 充分发挥学生的专业特长。但此种教育模式会影响学生只对自身专业感兴趣, 对自身师范性素质不够重视。专业的划分在无形中影响音乐教师教育总体方向的背离, 限制学生的发展。因为, 音乐教师教育应是多学科的跨越式教学, 是以基础教育为基础, 专业教育为目标, 结合其他教育学科为手段的综合教学模式。只有这样, 中职音乐教师教育才能够培养出合格、优秀的师职队伍, 提高音乐教师的整体质量。

1.2 课程设置不完善

目前, 音乐教师教育的课程设计主要分为: (1) 专业基础课, 包括音乐欣赏教学、媒体音乐教学、指挥合唱和即兴伴奏等。 (2) 专业技能课, 包括声乐、器乐和钢琴等。对以上课程内容进行分析对比得出, 音乐教学方法和学生能力的培养相对薄弱, 导致经过专业培养的毕业生任教过程中面临着许多的困惑。多数毕业生在幼儿任教过程中出现教学内容脱离学生接受能力、教学方法不当或效果不理想、无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等, 造成学生对音乐课的厌烦。这些都是音乐教学教育课程设计不完善的缺陷。

1.3 考核制度不健全

许多音乐教师教学院校, 对学生技能的考核评价是通过学生弹奏练习曲或唱几首歌进行评价打分的。这种考核方式不仅较大程度上降低了考试内容的主观随意性, 在内容上也具有片面性, 因为学生的学习效果是不能通过一两首歌曲就能体现的。而且, 教师的考核、评分方法缺乏公正性。在日常教学中, 各个教师之间缺乏交流沟通, 对学生的要求程度和态度存在一定差异性, 导致其他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缺乏了解和认识, 从而影响老师对学生的考核、评价。

2. 中职音乐教师教育模式建构

2.1 音乐教师培养原则

中职音乐教师的教育方向应适应市场需求, 建立开放的教育体制, 进行开放性办学, 扩大自主权, 实现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在教学过程中, 以培养学生教学能力为主, 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为辅。培养学生教学能力主要是突出教学课程核心。一般情况下, 技能训练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应用性和技术性, 而教学实践则是实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重要途径, 也是对学生理论课程进行考核评价的重要手段。对辅助教学, 是在提高学生教育能力前提下, 进一步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教学能力的提升, 才能充分发挥学生毕业后的幼儿执教能力。

2.2 教学课程设计

奥尔夫指出:“教学过程就其重要性而言明显高于教学结果, 老师给学生任务其目的在于将其学生的主动性作有效的调动, 对于学生所选择的完成方式可以予以忽略, 以充分的调动和挖掘学生自身所具有的主动性、想象力和创造力, 故此, 在教学进行的过程中, 最为重要的是看学生是否真正的存在一个意义上的做, 存在即为教学的成功, 反之, 则为教学的失败。”“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的找与创造无疑是最为根本的。”基于此种思想, 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 对教材和相应的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予以有效的分析与量化, 注重培养学生自己参与音乐、创造音乐的能力, 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让所有孩子都参于到音乐中, 让音乐的灵魂回归人的生命, 回归大自然。随着我国音乐教师教育体系的发展, 原有课程设计模式已无法慢速社会的发展需求。所以, 我们必须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改进, 更新教学内容, 尤其在音乐的教学内容上要摆脱、突破西方音乐的教学限制, 逐渐增加母语对音乐教学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优势, 强化教师对网络资源的收集和评价, 设计出符合培养学生教学能力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 可以利用网络构建网上音乐教育平台, 确保学生在网上就能学习各种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2.3 考核制度建设

实践中, 必须结合教学计划, 适当调整延长音乐教育实习的时间。例如可以采取学生试讲的方法, 在学习的某一阶段, 通过学生和讲师互相配合讲课,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可以在中职院校音乐教育院 (系) 开展学生讲课的评比活动, 即在学生试讲阶段, 组织专业讲师组成评比小组, 制定统一的评比标准, 通过对学生试讲的听课和其讲课教案、讲课计划的评定, 奖励表现优秀的学生“讲师”。音乐教师教育中, 考核制度的建设首先要扩大教学考核范围, 把学生音乐理论知识、演奏演唱技巧、音色分辨能力、钢琴、声乐等交出教学的辅导能力以及钢琴自弹自唱等能力都纳入考试范围。考核方式应多样化, 尽量对学生应该具备的教学能力和基础知识进行全面的衡量。然后, 完善教师的考核措施, 任课教师评分应占学生最终成绩的50%, 剩下50%由其他老师的综合评分确定。笔试也是考查学生基本理论知识和教学技巧的重要方式, 可以要求学生对某一首作品写出相应的作品分析、处理纲要或者演奏和演唱提示, 也可以写出对本门教学的意见看法等。采用多形式的考核方式既可以满足音乐教学性质, 还可以对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进行全面的衡量。在考核评价过程中, 教师应从客观实际着手, 对平时学生成绩考核的方法进行创新、设计, 确保对学生有一个真实、全面、客观的评价。

3. 结语

综上所述, 中职音乐教师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不够完善, 需要院校对教育模式进行创新构建。学生的培养应该紧跟市场的发展需求, 以培养学生教学能力为主, 合理优化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 加强建设音乐教育的考核制度, 从各个方面提高学生的幼儿执教能力。

摘要:近年来, 音乐艺术开始逐渐被人们重视, 许多学校将音乐作为最具有潜力的专业进行创办、建设。但从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方面看, 大多中职音乐专业教育模式都是传统教学模式, 对音乐教师的培养无法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因此, 对中职音乐教育模式进行改革, 设立科学合理的实践课程是很有必要的。本文重点对中职音乐教师教育模式 (幼儿教学) 的构建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音乐教师,教育模式,建构浅谈

参考文献

[1]罗丽.如何培养适应新时期要求的中小学音乐教师.艺术教育, 2010, 10.

中职教育模式 篇10

一、以自我意识发展为内容,确立终身发展的内在需求

德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健康的道德品质、形成崇高丰富的精神世界。这就需要教师能够积极开掘人的精神世界中的积极因素,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才能使学生成为有活力、有目标、努力实现人生价值的人。这样的德育目标,离不开对学生自我教育管理能力的培养,要引导学生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定为自我终身发展的内在需求,积极主动地不断进行自我教育,为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中职班主任应结合中职生的现状和特点,帮助学生确定自我管理的方向和内容,涵盖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这是学生形成良好习惯、积极开展自我教育的第一步。例如一年级的新生,往往对自己未来的一切感到很茫然,不知道自己的未来目标该是怎么样的,这种茫然不利于学生的有效发展。为此,中职班主任可以通过各种有效方式,一步步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对自己终身发展的重要性。比如开展“养成良好习惯,成就美好生活”的主题班会,可以让学生意识到良好习惯的重要性,让学生能够主动发现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改正自己的不良习惯,提高学生对良好习惯养成的自觉性,提高自我控制能力,从而努力地完善自我,最终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二、以文化熏陶为手段,培养良好和谐的道德素质

班级文化具有无形的教育力量,良好的文化氛围可以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的情操,帮助学生领悟德育内涵,形成良好和谐的道德素质。班级文化是班级的灵魂,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可以引导学生走出误区,自然而然地改变坏习惯,于无形中不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增强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班级文化的建设,首先应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从集体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比如班级制度的制定、板报设计、教室环境和宿舍环境的美化、班级活动的开展,都应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参与讨论,自行设计和安排。这样的物质环境,就不仅仅是摆设,还能起到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目的。其次,要重视班级活动的开展,比如主题班会的建设、学校或班级组织的各种竞赛活动。这样的活动,能够满足学生求知与实践的愿望,同时也能调动学生参与班级建设的主动性,在各种比赛、竞赛活动中激发学生的进步思想。最后,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只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开展一切教育活动,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促使学生自觉养成良好习惯,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三、以社会实践为形式,激发自我教育的主体能动性

陶行知说:“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德育的基本价值取向也应“回归生活”,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中,才能将道德落实在生活中,真正将良好习惯转化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使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形成对生活的正确认识,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并在生活中得到检验。因此,中职班主任应以社会实践为主要教学形式,将德育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培养品德,增强素养,在生活中检验自己的言行习惯,提高自我教育的主体能动性,在自我完善的过程中获得满足感和荣誉感,形成良性循环。例如,在顶岗实习的社会实践阶段,班主任可以将做人教育寓于其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遵纪习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劳动习惯,从顶岗实习中切实体会到社会和企业对现代一线技能人才的道德要求,变理论说教为引导、示范。这种“学中做,做中学”的方式,能在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当中渗透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引导学生在做人做事方面不断地进行自我教育。只有从提高学生基本素养入手,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才能引导学生在活动情境中不断地强化认知和体验,并在不断反省中提升道德品质,促进自我的全面发展,有效管理自我。

四、结束语

“真正的教育乃自我教育。”但是,良好习惯的自我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一个长远的规划和细节化的操作,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德育工程。只要中职教育工作者多探索、勤反思、善总结,就一定能在细微处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强化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让每一个中职学生都能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孟生才,王华,吴晓东.中高职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衔接的研究与实践——以发展职业能力为主线[J].新余学院学报,2015(03).

中职教育模式 篇11

关键词:中职生 心理健康 教育教学模式

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社会转型期的到来以及中职院校招生与就业政策的改革,中职学生面临的就业等方面的压力不断增大,心理问题层出不穷。而中职学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对本人、家庭有重要的影响,也关系到我国现代化的发展,所以,通过探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来促进中职生心理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中职生的生源特点与心理特点

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作了新的定义,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是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中职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普遍是被中考淘汰下来的“学困生”,特别是实行中职学生免学费政策以及国家扩大高等院校的招生规模后,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生源影响巨大。同时,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身心发生巨大转变,人际关系敏感,需要克服自卑心理、厌学情绪,面对社会、家庭异样的眼光以及残酷的就业压力。另外,由于他们尚未形成自我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容易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在中职学校教育中要提倡的健康概念是重在从整体上把握、强调完整意义上的健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也必须依托于中职生的心理特点。

二、中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

近年来,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是通常关注到的只是心理不健康的个体,把注意力集中在心理问题方面。教育家杜威曾经提出关于学校教育与训练的观点:“当重点放在矫正错误行为而不是放在养成积极有用的习惯时,训练就是病态的。”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选择应当是学生实际生活中普遍关心的问题,联系紧密的话题。教师应当深入了解所教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所关心的心理上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充分了解学生才能做到箭不虚发,确定教学目标,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教学内容至少应当包括以下九个方面:(1)适应性教育;(2)自我意识教育;(3)挫折教育;(4)情绪情感教育;(5)青春期生理心理教育;(6)学习心理教育;(7)生命教育;(8)人际交往教育;(9)择业心理教育。

三、增加灵活多样的活动环节,注意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心理健康教育课不单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常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多向互动、动态生成是教学过程的内在展开逻辑,教学活动要发挥其发展学生的功能,就必须借助主体参与这一有效机制。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的突出特点是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实践性,如果教师能灵活运用教育技术手段,增加相应的互动环节,充分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便能使课堂变得生动有活力,增强教学效果。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学会自我调节心理问题,消除负面情绪带来的心理困惑,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促进人格的不断完善。

心理健康教育课可以运用的活动形式丰富多样,如小品表演、辩论、角色扮演、心理剧、心理测验、自我白描、心理电影欣赏等。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也可以将客观知识与主观体验相结合,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印象更加深刻。心理健康教育课也可以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可以针对有相似心理问题的学生,组织人际交往、竞争合作、情绪控制、意志责任、心灵成长等团体心理辅导,促进团队成员的互动交流,帮助个体获得成长和适应。同时,在进行团体辅导时,会发现个别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这就需要教师针对这些学生进行单独心理辅导。

在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逐步建立自信、消除自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同时注意各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四、教学时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心理健康教师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与能力,促进人格的完善

提高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首要条件是必须具有素质较高的专业心理健康师资队伍。心理健康教师应该像医生一样,必须经过系统的专业化训练,否则可能导致误诊、误导、误人子弟。心理教师应当不断完善自身人格、保持心理健康,才能更好地做好本职工作。

教师要培养自己换位思考的能力,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这样能进一步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自我开放技术,经常使用“我在你们这个年龄段的时候也遇到过这类问题”“我以前也这样想过、做过”“如果我是你,我也许会这样做”等语言。通过这些语言,学生会更愿意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师生进一步建立信任关系,有利于教师对学生思想的引导和教育。与此同时,学生身上存在的焦虑、紧张、自卑、不信任等消极面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改善。

(二)注意营造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你可以牵马到河边,但是不可能强迫它喝水。”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只有学生以主体的身份积极加入各种活动与体验时,教学目标才能达到。因此,教师要始终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传授知识,而且本身也能起到心理健康的教育作用。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能让学生保持健康愉悦的心境,主动参与课堂,自觉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耐心倾听,当学生不知如何表达时要给予积极引导,充分肯定并欣赏学生,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一些不良风气影响了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导致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屡见不鲜。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使他们成为能够适应变化、主宰自己命运的“自由人”,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幸福和成就感。课程的特殊性决定了心理健康课教师不能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通过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的探索和改进,将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质量,保证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人格的完善。

参考文献:

[1]付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改革之探讨[J].学园,2013(2):86-87.

[2](美)约翰·杜威.赵样用等译.学校与社会[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李瑞.案例教学法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运用探讨[J].理论创新,2013(1):3.

[4]周琢虹.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D].东南大学,2007.

[5]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中职教育模式 篇12

创新是一个国家的动力之源, 也是企业的动力之源。把企业工程型和技术型人才开发的新技术、新产品进行消化、吸收, 转化为企业现实的产品, 主要靠基层一线的创新型技能型人才来实现。目前, 许多企业通过员工“五小” (即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设计、小建议) 创新活动竞赛, 激发了员工立足本职岗位创新和小改小革的热情, 使一大批基层员工中的小发明家和革新能手脱颖而出, 为企业节能降耗增效保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 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运用跨界思维, 借鉴企业“五小”创新活动, 提出了中职学校创新教育的“五小”微创新理念和做法。引导教师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和生活实际,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学习和实训, 全面开展“五小” (小问题、小建议、小创意、小制作、小发明) 微创新活动。从小问题入手, 进行头脑风暴, 收集小建议, 提出小创意, 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 进行小制作, 再改进完善和创新, 实现小发明。从“小”入手开展微创新, 与实际生活结合, 容易出成效, 进一步增强了教师和学生创新的信心和动力, 有效推动了创新教育的全面普及。

在“五小”微创新活动过程中, 教师积极开展“创中教”, 同时鼓励学生边学边用, 学用结合, 以用促学, 学以致用, 引导学生做中学, 做中思, 思中创, 创中学。“创中学”侧重于“创”, 是基于真实问题的探究学习和项目的合作学习, 学习者主动发现问题、积极思考、设计方案、动手制作、测试优化, 通过实践应用将知识内化、巩固和提升, 然后与同伴交流研究成果。这种学习方式, 拓宽了“学”的广度和深度, 提升了“学”的主动性、针对性、开放性、合作性、创新性与共享性, 彰显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宗旨, 属于深度学习, 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

二、创新机制:跨界建立“协同育人”创新教育保障机制

为全面有效地实施“协同育人”的创新教育, 创建一个领导并协调运行的创新教育组织机构, 打造了一支专兼结合的创新型师资队伍, 设立了一个评价激励创新的制度。

(一) 跨界建立创新教育组织机构

为了有效整合校内外各种创新资源, 建立校创新教育领导小组, 由校长亲自挂帅, 下设创新教育办公室, 具体负责学校创新教育工作的整体规划、跨界协调和全面实施。学校选聘了创新干事一名, 全面负责创新活动和赛事;在教学部各选聘了一名创新干事, 负责指导教学部班主任和班级开展创新工作;在各教研组选聘创新联络员, 具体落实各专业教学中的创新实践活动;还专门成立了创新教研组, 负责创新课程任课教师的选聘和创新教学研讨, 全面普及创新教育。跨界建立的学校创新教育组织网络结构, 聚智融术, 确保了学校各部门协同开展创新教育, 为加强“创中学”教研, 开发“创中学”课程体系和落实“创中学”的高效课堂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 跨界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创新型师资队伍

教师是培养创新型技能人才的关键, 也是目前全面实施创新教育的瓶颈。教师自身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才能从自己的创新实践中发现创新能力形成发展的规律, 为创新教育提供最直接、最深刻的体验, 从而在教学过程中, 自觉地将知识传授与创新思维相结合, 发现学生的创新潜能, 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闪光点, 多层次、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跨界聘请一批兼职创新教师。聘请企业技术创新专家、高校教师和民间创新达人到校担任兼职教师, 介绍行业发展新动向和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 指导师生参与协同创新。同时邀请历届优秀毕业生创新典型来校结合企业工艺改造和技术创新的实践经验, 进行技术创新的指导, 形成毕业生与在校生创新的良性互动。

(三) 跨界组建一支动态的科技创新学生队伍

创建由科研、制作、组织、宣传、联络、资料等六个职能部门组成的科技创新协会, 制定协会章程, 协会成员由全校跨专业的学生组成, 分别参加头脑OM、科技体育、机器人、小发明制作等创新兴趣小组, 跨界整合课程教学、技能训练和社团活动等资源开展“创中学”活动, 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学校还在各班设立班级科技创新联络员, 通过加强对联络员的辅导和培训, 以点带面, 促进各班创新活动的全面开展。

(四) 建立创新教育评价激励机制

为鼓励学生技能发展和大胆创新, 让学生尝到成功的甜头, 树立创新的信心, 发挥评价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形成“学技能、比技能、求创新”良好风气, 学校对参加创新的学生实行学分奖励和奖金奖励, 每学期组织评比校创新标兵、创新优秀班级, 推荐创新优秀学生为鄞州区优秀职高生, 树立一批创新典型, 产生正面的榜样激励作用, 形成“创中学”的良性循环。

摘要:坚持改革创新求发展, 积极实施跨界融合, 逐渐构建起“以‘五小’微创新理念为主线, 跨界融合, 协同育人”创新教育模式, 整合集聚校内外各种创新资源, 营造了开放协同、多元互动的创新场, 开辟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新格局。

关键词:创新教育,“五小”,协同育人,跨界

参考文献

[1]李艳波, 刘松先.基于卓越应用人才培养计划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讨[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 2013 (1) .

[2]陈小红.中职学校加强创新教育的几点思考[J].江苏教育, 2011 (12) .

上一篇:国库管理改革下一篇:空间溢出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