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原因

2024-08-22

寻找原因(精选4篇)

寻找原因 篇1

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常常会发现, 明明是多次讲过的知识点, 可讲了一遍二遍甚至是多遍, 学生还是会错, 而且总是在类似的地方出错。作为教师遇到这样的问题肯定非常头痛, 特别是对于教学经验较少的教师, 更是感觉无从下手, 不知道如何应对。经过一个阶段的认真思考和研究, 我发现如果教师能认真的分析学生错题中的共性和个性的东西即找到学生出错的原因, 再用适当的方法来帮助他们走出误区, 就能很大程度上减少学生做题时出错的频率,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使他们触类旁通, 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更加有效!

1 教师要改变以往应对错题的方式

教师在对待学生的作业时, 更多的是布置、批改、订正, 对于错误集体讲解, 有的甚至是逐题讲解, 通讲一遍;或者对于班级中学生错的较多的题目全班分析讲解, 可能这样一讲能让一部分同学恍然大悟, 可一部分学生仍旧云里雾里, 不知所云, 下次出现当然还是会错, 如果是少部分出错, 可能教师会个别辅导, 但如果只是按照教师上课时的思路照讲一遍, 效果也不明显, 有的教师就会将学生出错的原因归结为学生上课没有认真听讲或者是学习上不努力。在这里, 我们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就是没有认真研究学生为什么会出错, 错误的症结是什么?

其实, 学生出错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题目要考的知识撑握有问题, 特别是在像物理这样需要准确理解的科目。理解基础知识不准确不是学生不聪明, 而是学生经过长期学习会形成自己独有的一种学习与思维模式, 但是由于这些模式不可能是百分之百正确的, 所以学生在理解知识的时候, 按照自己长期习惯的不适宜的模式去理解, 就会使知识发生扭曲, 造成理解的不准确。这样一来只要一考学习理解不准的知识点, 学生就必错无疑了。而教师如果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而不关注学生的思维习惯、认知上的差异和学生对知识理解上的偏差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

2 教师要寻根究源、以例示范

如果教师能分阶段的将学生意识中经常出现的错误整理、归纳并融入到新授课或者讲评课中, 让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早早根除, 那势必会大大提高上课的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水平。

例如, 浮力问题是初中力学的重点和难点, 也是学生考试时的主要失分点之一, 在学习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及物体的浮沉条件时觉得不好掌握, 难度较大, 经常会出现一些典型错误认识, 我就结合相应的例题详细分析了错误形成的原因;在和多学生沟通的基础上, 理解了学生错误背后的原因, 帮助他们突破了学习的障碍, 正确的解决了学习浮力中存在的问题。

下面, 笔者就以这节知识为例, 说一说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是怎样应对学生出现的错题的。希望能给各位同仁以帮助!

例如, 在讲到“探究浮力的影响因素”实验时, 根据以往经验, 学生往往会出现如下误区:

误区一:浮力的大小跟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有关, 物体浸入越深, 受到的浮力越大。

错因:当物体慢慢浸入液体, 但未完全浸没时, 物体受到的浮力确实会越来越大,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会越来越小, 但是引起这一改变的真正原因是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发生了改变, 但从实验表象来看是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发生了变化, 对学生的知识构成形成了影响。

对策:新课前就对学生头脑中可能出现的误区进行预测, 在教授新课时, 边做实验边让学生观察, 突出这一环节, 索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出这一错误概念, 再将实验反复“重现”, 让学生通过多次观察得出结论: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 所受浮力的大小与其在液体中浸没的深度无关;只是在未完全浸没前, 物体浸入越深, 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 而导致浮力发生变化。强化正确观点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

误区二:浮力的大小跟物体运动的状态有关, 上浮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 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小

错因:不明确物体的浮沉条件与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的关系, 若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只受重力和浮力的作用, 当浮力大于重力时, 物体上浮;当浮力小于重力时, 物体悬浮;当浮力大于重力时, 物体上浮;当浮力小于重力时, 物体下沉。由此可知, 物体的浮沉取决于浮力和重力间大小关系, 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和物体的浮沉即运动状态无关。

示例:将一个小石块和一个小木块一起抛入一杯水中, 结果发现小木块浮在水面上, 而小石块却沉入水中, 就此现象,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木块受到浮力, 石块不受浮力

B.石块沉入水中, 所受浮力小于自身的重力

C.木块受到的浮力一定大于石块所受浮力

D.木块浮在水面上, 所受浮力大于自身的重力

分析:本题易错选C, 原因是没有真正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浮力的大小跟液体的密度以及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而与物体在液体中的运动状态无关。石块下沉是因为F石浮<G石, 木块上浮是因为F木浮<G木, 从以上两式并不能判断出F石浮和F木浮间的大小关系。本题应选B。

误区三:液体的密度越大, 物体所受浮力越大, 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 物体所受浮力越大

错因:不能全面考虑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知, 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既和液体的密度有关, 又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当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一定时, 液体的密度越大, 物体所受浮力的越大;当液体的密度一定时, 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 物体所受浮力越大;当物体所受浮力不变时, 液体的密度越大, 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小。

示例:一艘轮船从长江驶入东海, 比较轮船在长江和东海里所受的浮力,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由于轮船始终浮在水面上, 所以它受到的浮力不变

B.由于海水的密度大, 所以轮船在海洋里受到的浮力大

C.由于轮船排开海水的体积小, 所以它在海洋里受到的浮力小

D.由于轮船排开海水的体积大, 所以它在海洋里受到的浮力大

分析:本题易错选B和C, 原因是没有全面考虑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考虑到海水的密度大, 而忽略了船排开液体的体积也发生了变化, 误认为轮船从江面驶入海面, 受到的浮力变大;考虑到轮船排开海水的体积小, 而忽略了液体的密度也发生了变化, 误认为轮船受到的浮力变小。实际上由于轮船漂浮在水面上, 即F浮=G船, 且它从长江驶入东海时自身重力没有变化, 所以轮船在江水里和海洋里受到的浮力一样大。本题应选A。

误区四:浮力的大小跟物体体积有关, 物体的体积越大, 受到的浮力越大。

错因:不明确V排和V物的关系。当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V排等于V物, 这时V物越大, V排越大, 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当物体不是浸没在液体中时, 物体所受的浮力与物体的体积无关, 而是与浸在液体中的那部分物体的体积有关。

示例:体积相等的实心木球和铁球, 投入足够多的水中, 静止后两球受到的浮力相等吗?

分析:易错解为相等, 因为学生看到“体积相等”就认为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相等, 原因是没有弄清楚V排和V物的关系。对于没有明确浸没与否的情况, 应先判断物体是否浸没, 然后再根据V排与V物的关系及阿基米德原理或沉浮关系判定浮力的大小。这题由于实心木球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 而实心铁球密度大于水的密度, 故前者在水中最终漂浮, 后者最终沉底, 有V木排<V铁排, 故两球受到的浮力不相等, 铁球受到的浮力较大。

其实, 学生在认识上还有很多的错误, 只要教师能深入学生的想法, 真切的知道他们的错因, 寻根究源, 再以例示范, 就能解决学生的错误, 让他们少犯错, 甚至不犯错!

3 教师要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错题的能力

新知识一直在学, 错误一直不断产生, 教师的摸索和思考是为了更好的在教学上帮助学生, 让她们少走或不走弯路, 但是最终我们还是应该将这种方法教给学生。教师不要期望只依靠仔细的批改作业、细心的分析错因, 耐心的辅导, 学生就会“改邪归正”, 错误还是会不断出现在学生的作业、试卷和头脑中。设想, 一张试卷30道题目, 班级中有30个同学, 不同类错解30人次, 每个错解都要教师帮助他们寻根究源, 工作量之大, 势必使工作效率大打折扣, 其效甚微。所以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错题的能力是关键!在教学中, 笔者是这样做的: (1) 教给学生纠错的方法:准备一个本子, 将做错的题目按错误原因、分析、正确答案选择的原因的顺序一一记录下来, 再进行批改, 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讨论, 了解自己做错的原因; (2) 辅助学生纠错:对于有些同学无法自己纠错的, 要求学生主动找老师或同学询问, 对于本子上仍旧错解的题目, 再单独帮助学生分析; (3) 帮助学生养成纠错的习惯:拿到错题, 要经常问自己为什么错, 再分析原因, 不会的做好记号, 老师讲解时认真听。

总之, “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 对于教师, 一定要认真分析学生出错的原因, 对症下药, 而学生一定不能只求知道答案, 认识自己的误区是非常重要的, 要想在学习的道路上成功, 就应该清楚的了解自己, 了解自己的想法, 摒除错误的, 储存正确的, 只有这样错题才会越来越少。

寻找原因 篇2

老站排名停滞不前,这其中是否有一些原因呢?为此,笔者暂时停下了该站的优化工作,通过一系列的调查和试验去寻找一些原因,终于有点儿头绪了。下面就分为两个角度来简单和大家分享一下,为什么老站排名会停滞不前。

第一:老站前期优化过度,曾经被百度惩罚过

笔者并非是第一个优化这个老站的seoer,为此笔者咨询过该站的站长,发现原来该站以前的优化工作都是交给一个网站美工来做的,由于该美工对seo缺乏一定的理解,所以不小心造成了网站优化过度的问题。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几乎每篇文章都被加上了好几个锚文本,如下图:

这些茫茫多的锚文本再前期虽然对网站排名起到了一定的正面作用,但是持续发展下去,这种做法越来越遭到百度的反感,因此在一段时间后网站的排名曾经被降到100名之外,因此,针对这个问题,笔者做了如下的解决方案:

(1)适当删除含有过多锚文本的文章,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尽管百度已经从数据库中收录并放出了这些含有过多锚文本的文章,但是我们要知道,百度并非就不会再去爬行这些文章,如果我们不去删除这些文章,当蜘蛛再爬行过文章的时候就会再次发现这些锚文本,这无疑是加深了百度对我们的网站的反感程度,所以,删除一些文章也是有用处的。

(2)后续工作中,尽量让锚文本自然出现。上面提及到,是因为使用过多锚文本才导致网站优化过度,排名停滞不前,但是并非要求我们不再使用锚文本。我们使用锚文本应该要科学、自然,比如今天把“网站优化”这个词指向首页,明天我们可以把“搜索引擎优化”这个词指向首页,总的来说就是要做到锚文本多样化,不要刻意优化某个词,同时也不要每篇文章都加,否则效果会大打折扣。

第二:老站前期没有注重优化工作

寻找原因 篇3

1 建立良好的猪群繁殖档案体系

对母猪繁殖常数值的正确计算分析是建立在有详实完整系统的生产报表的基础上的。母猪繁殖常数值来源猪场的真实完整的周、月、季度、年度生产统计档案。猪群繁殖档案体系包括猪群母猪卡片、配种记录、哺育记录、查情记录、饲养管理日志记录、精液品质记录、种猪免疫日程记录、公猪使用强度记录等。

1.1 母猪卡片

母猪卡片上至少应包含的信息有母猪的编号、胎次、配种日期、与配公猪、分娩日期、活产仔数、断奶仔数和断奶日期以及母猪的受胎、流产和疾病历史状况等。此卡片要悬挂在母猪的头部, 并随母猪阶段的移动而移动, 它是对母猪作出历史鉴定的重要依据。

1.2 生产报表

2 母猪繁殖常数的临床意义

2.1 活产仔数的临床意义

代表窝生产水平。头均活产仔数的下降, 代表总体生产水平下滑, 是分析母猪繁殖障碍的入门指标、总体指标;其异常可引导寻找其它常数的情况, 找到真正原因。

2.2 死胎率的临床意义

猪是多胎动物, 有死胎是正常的, 但发生率不应>10%。由25 cm以下体长的死胎造成的死胎率升高意味着妊娠中后期子宫内存在不利于胎儿发育的环境, 其原因有感染、营养 (VitA, E Se, Fe以及蛋白质的不足) , 缺血, 缺氧 (胚胎过多, 母猪缺乏必要的运动, 心肺功能不全, 舍内小环境污秽缺氧) , 肾炎, 肝炎, 毒素 (霉菌毒素, 便秘) 等;产出体长大于27 cm的死胎, 则明示产程过长, 或助产不及时以及传染病。

2.3 木乃伊的临床意义

在胚胎发育的早中期, 死亡胚胎在子宫内膜的自我清洗机制下, 胚胎水份被吸收而形成。胚胎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病毒感染。木乃伊的长短明示着胚胎感染的时间:8 cm以下为妊娠头50 d内感染;8~13 cm以下为50~60 d感染, 13~17 cm为60~70 d感染。当木乃伊率>1%时当引起注意。

2.4 窝分散率的临床意义

窝分散率又名小窝指数, 是指一年中, 少于8头 (包括8头) 的窝数占全部产仔窝数的百分比。窝分散率的超标意味着多种原因:头胎或老年母猪过多;过肥或过瘦;热应激环境下配种;公猪精液未达标;配种时间未掌握好;只配种一次等等。单头一惯性小窝 (连续两胎) 多为个体遗传生产性能问题。

2.5 流产率的临床意义

发生流产就意味着有问题。流产的原因有传染性的, 如PRRS, JE布病, 钩体病, 李氏杆菌病, APP, S.S, 弓形体病, 附红细胞体病等等;有非传染性的, 如霉菌毒素中毒, 打斗, 粗暴的管理, 中暑等等。

2.6 非生产天数的临床意义

是指在一年时间段, 生产母猪的非妊娠与非哺乳的时间的头均总和。非生产天数增多的原因有断奶后发情推迟, 配种失误, 空怀。这些现象的产生又与传染病、胎次、季节 (夏秋热应激) 体况 (哺乳掉膘) , 产后感染, 跛行、霉菌毒素中毒密切相关。分析非生产天数还应与年均窝产数、平均哺乳期结合, 以便找到增多的真正原因。

2.7 分娩率的临床意义

分娩率是指产仔母猪占配种母猪的百分比。分娩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有发情鉴定与配种失误, 空怀 (内分泌紊乱) , 早期胚胎吸收形成持久黄体、流产。传染病与热应激影响最大。

返情率的临床意义:指配种21 d又发情的母猪占配种母猪的百分数。主要原因有假发情, 配种失误。其中霉菌毒素影响最大。

弱仔率的临床意义:猪是多胎动物, 产出弱仔是不可避免。但产出弱仔不应>10%.弱仔率上升意味着妊娠后期 (12周后) 补料不足、头胎母猪与老龄母猪过多。

3 临时针对性分析

这是养猪人较关心的问题, 也是生产中常见到的。下面论述临时出现的母猪繁殖障碍的问题。

3.1 流产、死胎、木乃伊的分析

3.1.1 病毒性引起的:

(1) 胎儿死于不同发育阶段母猪无临床症状的有:细小病毒病、乙脑、牛病毒性腹泻、肠病毒病、腺病毒病。母猪有临床症状的有:伪狂犬病、猪瘟、猪流感。 (2) 胎儿死于同一发育阶段母猪无临床症状的有:巨细胞病毒感染。母猪有临床症状的有蓝耳病毒病、口蹄疫、水疱病、传染性胃肠炎。主要病毒性疾病的流产胎儿的病检: (1) 从胎儿大小外观鉴别: (1) 只要出现8 cm以下的木乃伊, 不论其它死胎大小, 考虑为细小病毒病。 (2) 出现8 cm以上木乃伊, 死胎, 弱仔有皮下水肿考虑为乙脑病毒。 (3) 出现8Cm以上木乃伊, 死胎, 弱仔无皮下水肿考虑为细小病毒。 (4) 出现8 cm以上木乃伊, 死胎, 且死胎有软化现象, 或有或无弱仔考虑为伪狂犬病毒。 (5) 妊娠后期流产, 无木乃伊, 只有大小一致的死胎、弱仔, 且死胎无软化现象为蓝耳病毒病。 (2) 从胎儿病变鉴别: (1) 细小病毒病:皮肤出血, 体腔积液, 胎盘部分坏死钙化。 (2) 乙脑病毒:20 cm以上胎儿有皮下广泛水肿, 头部肿大;体腔心包积液, 肝, 脾有灰白色坏死灶。 (3) 伪狂犬病毒:肾充血肿胀, 皮质上有针尖大出血点此为示病性病变, 在常常其它脏器无任何病变的情况下, 据此可诊断。此外, 可见肝脾有2~3 mm黄白色坏死灶, 扁桃体出血性纤维素性坏死性病变, 出血性坏死性肺炎。 (4) 蓝耳病:胎儿脐带与脐眼严重出血;皮下广泛水肿, 水肿液为黑红色;三腔积液, 为黑红色液体;双肾包膜高度肿大, 呈黑红色, 切开肾包膜流出黑红色液体, 肾实质泥软, 切面无结构;肺高度出血水肿, 间质剧烈增宽。 (5) 猪瘟:皮下水肿, 三腔积液, 部分死胎有特征性头, 四肢, 脑, 肺的发育不全。出生的弱仔尸检认有猪瘟特有的出血性病变。3.1.2细菌引起的:细菌性的与病毒性的鉴别点在于细菌性的有胎盘的出血, 纤维素性脓性坏死性胎盘炎或者化脓性坏死性胎盘炎。 (1) 死胎处于同一年龄段母猪无症状:链球菌病, 沙门氏菌病, 大肠杆菌病, 李氏杆菌病, 衣原体感染, 隐秘杆菌感染, 钩体病。母猪有症状体温升高:猪丹毒, 传染性胸膜肺炎, 附红细胞体病 (不属细菌, 暂归此类) 。 (2) 死胎处于不同年龄段流产可发生任何年龄段, 以中后期居多:布氏杆菌病。

3.1.3 霉菌毒素引起的:

母猪无症状, 胎儿无病变, 胎儿大小一致, 有胎盘坏死, 不同孕期母猪同时流产。

3.1.4 有害环境:

主要是7-9月酷热天气导致的季节性流产, 表现母猪无症状或中暑, 胎儿大小一致, 胎儿只有瘀血的病变。

3.2 初情期推迟

是指后备母猪超过8个月仍未发情。其原因很多应努力查情。

3.2.1 过肥:

过肥的母猪垂体-性腺系统活性差, 卵巢为过多脂肪包裹, 发育不良所致。后备母猪的肥度应为八成膘, 背膘在18~22 mm, 达75 kg体重后控料很重要。一般饲喂备母猪料 (2.0±0.3) kg。

3.2.2 缺乏公猪刺激:

6月龄起, 每周应有2~3次与成年公猪近距离接触。

3.2.3 缺乏种猪群刺激:

后备母猪应群养, 至少4头一栏;否则, 部份母猪初情推迟。

3.2.4 社群地位低下母猪的发情推迟或隐性发情:

转栏让其打斗发情, 甚至要转舍才可发情。

3.2.5 热应激:

初情期正处于7~9月份的猪, 因热应激初情期常推迟1个月或更长初情期推迟的治疗是建立在查明原因的基础上。应用PG-600或FD-600只对安静发情与部份热应激性初情期推迟有作用。

3.3 假发情

是指母猪有阴唇红肿, 无静立反应的现象, 仔细检查, 阴门并无透明纤缕状粘液排出。常见于赤霉菌毒素中毒。当彻底清除在饲料中的危害1周, 阴唇红肿消退后可转入发情。

3.4 不发情

是指断奶母猪经过15 d仍不发情的现象, 原因较多。

3.4.1 哺乳期掉膘超过20 kg的母猪不发情增多:

哺乳期掉膘过多原因较多;饲料能量低, 蛋白质不足, 限量饲喂, 饮水不足, 热应激, 产后感染。哺乳期失重, 应控制在10 kg以内。

3.4.2 产后感染:

可发生子宫炎, 乳房炎, 泌尿系炎症, 产后五天恶露应基本排完。反之, 说明有生殖道或子宫感染。

3.4.3 7~9月份酷热天气时断奶:

约有30%~50%母猪出现不发情。为热应激与日照过长对垂体-性腺系统影响的结果。

寻找原因 篇4

图1所示零件是浪形保持架切环凹凸模,材料为GC15,工艺要求需经锻打,热处理硬度为55-58HRC。该规格尺寸的冲制保持架型号为6206。在一次冲压生产中连续出现凹凸模破碎,平均冲压件数不足千件。通过在现场分析、检测中,从相关零件中找到了破碎原因,经过修复取得满意的效果。

1 模具损坏的形式

模具的失效形式有两种,一是磨损,二是破损;其中破损又分为裂纹和破碎两种情况,生产中以裂纹为多,如图2所示。从模具制造来讲,此件采用多年成熟的工艺,不存在制造问题,其他类似型号很少出现此类问题。

2 对破碎件进行鉴定分析

经过对碎裂零件进行了硬度检测和金相鉴定,结果均符合技术及工艺要求。仔细观察零件底面,在三螺孔处可见明显的亮环,说明凹凸模底面在冲压过程中不是整个面接触。经测量凹凸模底面的平面度在规定的公差范围内,符合要求。

3 从相关件入手找原因

图3是与凹凸模相关零件的局部示意图。由图3可看出,凸凹模4是通过紧固内六角螺钉6与下模座5固定在一起的。工作时凹凸模所受的冲裁力传给下模座止口内端K,致使该面反复受到冲击力的作用。下模座材料为灰口铸铁,牌号HT200,该零件使用硬度为170-241HB,最高只相当于23HRC,而凹凸模的硬度为55-58 HRC,因而在反复长时间冲压下,下模座K面产生磨损和变形。

在对下模座的检验测试中发现两个问题,一是下模座止口内端面磨损塌斜一个M值,图四所示。M值为0.40~0.50mm。产生塌斜的原因是模具长时间使用,造成磨损。正因为有了这样一个M值的存在,使凹凸模在冲压中不仅要承受冲击力,还要承受弯曲力、摩擦力、弹性力等多种交变载荷,因而加速了凹凸模的破损。二是发现下模座的落料孔径D比凹凸模的切环外径大,如图3所示;也就是说凹凸模在受力时,底部承载力面是悬空的,没有支撑,导致凹凸模底面不仅受到冲裁压力还受到一个弯矩的作用,最终导致凹凸模在交变载荷的作用下发生破损。

4 改进措施

针对以上两个问题,采取的改进办法是:1)修复下模座,使止口内端面与底部平行差0.02mm。2)在凹凸模与模座之间增加一个垫板,厚度为5 mm,硬度40~45HRC。3)减小下模座的落料孔径D尺寸,使其略大于等于D1尺寸,目的是支撑凹凸模在冲压时的冲裁力。

5 结束语

上一篇:中职创新教育下一篇:时政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