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主题

2024-06-04

寻找主题(精选8篇)

寻找主题 篇1

主流媒体承载着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重任, 主题性报道是其日常报道中的重要内容。面对这些“规定动作”, 一些媒体报道模式老套, 行文僵化, 为宣传而宣传, 效果不佳。做好主题报道, 必须研究受众心理, 找到受众与主题报道的交集之处, 让主题报道形成影响力。

一、从平民视角切入

每年的“两会”报道, 是主流媒体的重头戏, 会前的气氛烘托、会中的进程报道、会后的反响, 都是要做的题目。2010年《新华日报》的“两会”报道, 在官方微博上开展江苏“民生十问”的网络投票, 由网民在《新华日报》提供的20个问题中票选出10个最关心的问题, 通过记者带上大会, 采访代表委员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的思路和建议, 形成“两会”报道的一大亮点。

用平民的视角采写报道, 会面对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 不应让问题放大或回避问题。在2012年的“两会”报道中, 很多主流媒体直面民生难点, 重视解决问题的办法, 寻找沟通点。比如很多老百姓认为工资涨幅赶不上GDP的增长速度。对此, 新华社报道了人大代表林道藩利用会议间隙到北京西绒线菜市场进行调研, 发现10元可买到21个鸡蛋、或5根黄瓜、或3个苹果、或5张地铁票、或7个番茄, 报道一出, 引发各地晒物价的热潮。通过横向比较, 人们能够发现政府在公共交通等民生领域的投入, 让老百姓在回忆过去平价时光的同时, 也感受到这些年的发展。

主题报道创新思路很重要, 不要写成工作总结, 视角一变就能找到了宣传主题和百姓关注的交汇点。

二、以记者体验的方式采写

很多主题报道, 往往采访记者规模很大, 但采访却是蜻蜓点水, 报道的内容和材料上文字没有多大区别。特别是典型人物的报道往往脸谱化、抽象化。

体验式报道何以打动人?真实。记者带着情感去感受生活, 笔下的现实才能充满人情味, 打动受众。去年央视4套推出的《边疆行》, 12路记者翻越400余座崇山峻岭, 跨过15条滚滚江流, 采访对象涵盖30多个少数民族、3000多基层群众。节目播出后, 平均收视率上升至0.24%, 观众好评如潮。

“走转改”不是一种创新, 而是一种回归。记者只有每天行走在真实的社会中, 才能触摸到民生的脉搏。体验式报道是一种职业洗礼, 带着责任去思考, 带着情感去观察, 不管有没有“走基层”的标识, 稿件都能产生震撼人心的效果。

三、用片段的方式展示

主题报道多是配合重大的政治任务或者经济成就展示, 因为主题重大, 往往结构庞大、洋洋洒洒、浓墨重彩, 效果未必好。不妨把成就分解为老百姓可以理解、感受的片段。

今年十八大成就报道的主要内容是展示这10年的辉煌和进步。为了让这一系列报道做得生动好听, 江苏新闻广播推出《百姓故事》, 报道涉及了人们日常生活的25个方面, 采访对象全是普通人, 有农民、学生、小老板、公务员, 通过他们的日常生活, 讲述他们这10年的变化, 客观地展示了科学发展带来的成果, 以最贴近的方式传递出最有说服力的感受。比如, 记者采访了一位厨师, 展现了“餐桌上的革命”, 表现现代人对健康的日益关注;采访了一位私家车主, 展现幸福的烦恼:10年来, 私家车增加了13倍, 生活半径大了, 道路也拥堵了, 开车时潇洒了, 停车时又苦恼了;写导游的故事, 反映10年来中国人旅游的足迹遍布全球;写网店店主的故事, 反映电子商务已经成为经济生活的重要力量……

过去媒体最担心主题报道过多会影响收听收视率, 反映出不少媒体主题报道时的弊病。江苏新闻广播《百姓故事》推出后, 频率的收听率依然在南京上空稳居第一, 可见这组报道是成功的。

寻找主题 篇2

观看《寻找最美孝心少年》过程中,全班同学被视频中的内容深深的吸引,被十位少年的事迹所感动。大部分同学的眼泪止不住的往下流。这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我们借此班会的目的,是想让同学们真正理解孝和感恩的含义,孟子曰:“世俗所谓不孝者五:隋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欲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完美的诠释了溢于言表的孝道,我也知道我们在现在的生活中也做不到这些惊天动地的事,无非是在早上向他们恭恭敬敬得道声早安,无他耳。

我们要孝敬的太多太多,只想告诉我们自己,选择孝敬,不要让迷雾遮住双眼,让污垢蒙蔽心灵,为老人,为自己,捧一颗清纯、孝敬之心。一颗清纯的,圣洁的心....有人医治老人,千金散尽;有人赡养老人,不惜重金。有人信奉“百善孝为先”;有人恪守“一闯孝义生死关”。有人选择善待老人,有人选择拒绝赡老。美与丑,善与恶,全在一念之间,遗臭万年还是流芳百世,系于一瞬。

最美孝心少年,带来的不是几个精彩的片段,而是灵魂的洗涤...此次主题班会分几个阶段实施。

一、写观后感:利用一节晚自习时间对观看“寻找最美孝心少年”的先进事迹做出自我总结,每一名同学写一份感想。

二、分组讨论:利用班会课的时间进行分组讨论,以8人一组分为

8组进行讨论,每一组选派一两名代表到讲台上进行发言,针对以下问题进行探讨

1、《寻找最美孝心少年》对我们有什么感触。

2、理解什么是孝,什么是感恩。

3、谈谈以前的自己,明确自身的义务和责任。

4、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该用实际行动去感恩和孝敬父母。

三、朗诵诗词:

天地重孝孝当先,一个孝字全家安,孝是人道第一步,孝顺子弟必明贤,尽心竭力孝父母,孝亲亲责莫回言,诸事不顺因不孝,怎知孝能感动天,福禄皆由孝字得,孝顺父母如敬天,处世为有孝力大,孝能感动地和天,积德行善也是孝,孝仗佛力超九天。四、五、全班齐唱《跪羊图》

此次班会举行得很成功,大家通过这次班会深深懂得了自己以前从未思考过的某些问题,领会了孝和感恩的真实含义。深刻的反思了以前不懂事的自己在对待父母、老师、同学方面的不成熟,同时我班全体成员要以此次班会为起点,真正学会如何去感恩、去做人去做事。孝与感恩将指引同学们迅速成长,塑造他们未来的人生。

五、总结归纳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先辈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是每个儿女应尽的义务,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父母恩情重

如山,深似海,人生莫忘父母恩。同学们,我们孝敬自己的父母了吗?我们给了他们什么呢?其实父母亲想要的真的不多,父母无私的爱,默默无闻的奉献着,总觉得有了我们再苦再累也是一种幸福。他们需要的只是我们的孝心和关爱,体谅他们,以反哺之心奉敬父母,以感恩之心孝顺父母!当父母还年轻力壮的时候,你多陪他们说说话,聊聊天,一句随意的问候“爸、妈,你们好吗?” 亲自煮一顿家常便饭,哪怕只为父母换洗衣服,为父母搽搽风湿油,陪母亲逛逛街,唠唠家常,帮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这些都能让他们感到欣慰温馨。

浅谈主题性标志设计元素寻找 篇3

关键词:主题 标志设计 元素寻找 意义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b)-0-01

主题性标志设计是标志设计的出发点根据主题进行文字和图形寻找,经过主题元素反复推敲再反复推敲提炼,形成的即简介又时尚具有国际化的语言的标志。总之能够极为精辟的表现主题,让它具有领导性、同一性、涵概性、识别性、显著性、多样性、艺术性、准确性、持久性、审美性等融合一身的结合体。

1 主题标志的设计元素的文字信息的寻找

首先主题即是主题思想,是设计作品通过设计现实生活和创作艺术形象所表现的中心思想,是主题性标志设计的主体和核心。比如在项目教学中我们让每位同学对自己的名字的名称进行标志设计、自我设计、设计的要求:主题:XXX同学的姓名。设计要求:(1)可以用全部的名和姓组合,也可以是姓名的最后一个字为主的字体标志设计。(2)设计简单明了,充分体现姓名中父母寄予孩子的美好未来的向往和希望。(3)设计要求主题突出、寓意深刻、表现要求简约大气、突显雍容华贵。(4)作品风格、形式不限,但必须原创。其任务的下达,首先姓名本身的信息收集,有哪些的美好的寓意的词语等等,文字资料收集如:王东东同学“东”字。作品释义:字体运用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红为主色调,具有热情、正义的意义。字体整体外形围绕正方形展开变形,蕴含中国地大物博、友谊四方的美誉。字体采用中国老体字,体现中国的悠久历史。整个字体设计感强,喻意丰富,遵循了汉字的四平八稳,又不失时代感,给人稳重,强壮的感觉。单丽娜同学选了“娜”字。作品释义:把娜字的“女”利用一个女人的剪纸的形象,整个字是一个女人舞动着丝带,表现柔美的一面,是突出娜的婀娜多姿,利用线条的形式把娜字做成一个女人舞动着丝带,形成一种唯美唯肖的感觉,也是希望自己越来越美丽;金鑫同学的“鑫”字。作品释义:金字塔的外形与迷宫的道路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寓意着人只有经过不断的探索、努力才能到达成功的顶端。红色向上的箭头象征着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这些都是通过项目“姓名”主题性文字标志设计同学收集资料归纳获得的文字为主的主题性标志设计,在其原则中要有视觉流程感,遵循字体外形特征性,有利于突出设计的主题。对其主题性文字标志设计进行赋予高亢而又别致,刚劲而又细腻,文字本身的结构就很美,如果再赋予她美好的寓意,在加以推敲,装饰美化,主题性的文字的标志设计的文字内容迸发,朴实的手法表现迸发出极佳的文字标志设计的效果。再如北京2008年奥运会标志,就是借鉴了中国传统的篆刻和汉字设计的样式,主题造型为篆书的“京”字,又如“文”字更巧妙的是像一跳舞的人,图形的表现感受到强烈的文明古国风韵而且还可以体会到北京热情好客的习俗。更有意义的是标志本身的复制手法采用了中国古代印章的形式,这恰好体现出标志最根本的特征—印记区别的特点来。特别是主题性的文字标志设计都有意向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的艺术样式吸收创作的灵感。借鉴民族传统的独特的魅力。国际友人觉得独特新奇,我们觉得亲切自然,岂不是标志设计通俗个性的特质。传统文化在任何一角落都在展现自己独特的底蕴

魅力。

2 主题性标志的设计元素的图形信息的寻找

主题性标志设计元素在图形方面寻找追溯到文字的信息收集的联想的图形来表现出来。图形元素的获得是文字提供信息的再升华如主题:“汉唐·宗宗银饰(台湾)LOGO设计”要求图形结合文字“汉唐·宗宗银饰”,图形以“唐”字或“汉”字为创作元素进行设计,有古典文化气息,唐朝文化特色,文字部分“汉唐”“宗宗”便于拆分。设计风格:简洁,大气,国际化风格,突出行业特性,体现高端品牌的特点。主题元素:鼎、古字、飞天飘带、中国龙、天圆地方、秦砖汉瓦、唐三彩、印章、水墨、祥云、钟、天圆地方、拼音、点、线、面、回纹等等。由此我们进行元素的提炼,具体来表现企业的独特理念和精神文化。在项目训练中创意是很神秘的,想要从中间脱颖而出只有切中要害又要画面形式新颖。创意也不例外。主题元素图形的寻找,这个过程是一个理解主题、消化主题、整理资料的过程。推衍就是打开思路,进行主题的审视。推衍完成之后,就是推理、抉择,形成具体设计形式的内涵和设计中的理念基础。

3 主题性标志设计的元素寻找在实践中的意义

主题性标志设计的元素文字和图形将传统图形中的“形”运用到教学之中,学会从传统图形中提取其形的元素,然后再结合构成课程中所学到的一些构成手段,将这些提取的形元素再进行新的设计重组衍生形糅合到标志的设计之中。这样的标志不仅保留传统艺术的神韵,又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并且还能充分地表达标志所蕴涵的理念与个性。如陈汉民为中国工商银行行徽整体上是一个隐性的方孔圆币,体现金融业的行业特征,并借题发挥出“方圆的规矩”的哲理思想,行徽的中心是一个“工”字,银行与客户和之间平等互信的依存关系。以“断”强化“续”,以“分”形成“合”,是银行与客户的共存基础。将寻找图形艺术运用到现代的标志设计之中,要本着科学求实的态度,去伪存真,让其更具有民族性、现实性。总之主题性的标志设计元素寻找对于主题的体现是非常重要的,很多设计在提取传统元素的时候,并没有简单地直接运用元素,而是有意识地将元素符号化,用现代设计的手法将元素进行提取和加工;在意识形态上去回归本源进行设计。正是这样,主题性的标志设计的标志最后呈现出来是别具特色的多种韵味,达到了我们寻找的目的。主题性的标志设计才有主张性、时代性和国际性。

参考文献

[1]中国元素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新民族图形[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广告创意训练[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4]世界现代设计史[M].国青年出版社,2002.

[5]图形设计[M].江苏美术出版社,2006.

浅析贝娄小说中的“寻找”主题 篇4

一、“寻找”的内容

正如贝娄在杰斐逊讲座演说中说的那样:“传统文化的式微、审美和宗教影响的淡薄, 驱使美国人去寻觅指导性理念, 正如它们驱使着各处的现代人一样。他们的思维一成不变地贫乏, 他们的理念不幸都很糟糕, 不过, 既然被剥夺了旧的生活方式, 被剥夺了可以依赖的习俗和节俭的惯性, 除了思考, 我们就别无选择。”[3]而人们沉湎于其中的, 无非就是这样几个问题:“他是谁, 他为什么活着, 他如此急切, 如此没完没了地渴求的是什么, 他的人的本质是什么?”[4]贝娄小说中的主人公所苦苦寻找的, 同贝娄本人在创作过程中所寻找的一样, 不仅有家庭的温情, 更有对自我本质的追寻。

作为美籍犹太作家, 贝娄身上自然有着深刻的犹太文化印记, 在其所创作的作品中, 犹太色彩虽不明显, 但我们仍能从中看出犹太传统对贝娄深厚的影响。马林指出, 家庭亲密关系在从古至今的犹太文学中一直占据着重要位置。因为, “使犹太人得以生存下来的正是他们那种对家庭观念的挚信, 在他们心目中, 家庭既是体验人生的场所, 又是克尽传宗接代义务的完美形式。那种集体互助与团结一致的传统也是这样保持下来的, 它不久就成了犹太人世俗生活中最强大的力量之一。”[5]家庭是贝娄小说的核心之所在, 在贝娄的小说中, 主人公在寻找的过程中无不表现出对家庭温情的向往、对亲情的珍视。他的作品中存在着大量的传统家庭结构, 对于家庭生活, 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父母与子女、丈夫与妻子、兄弟与姐妹、主人与仆人都在这个以男人为中心的家庭中建立起作为犹太人基本社会地位的血缘上的、也是道德上的整体关系”。[6]在贝娄的小说中, 家庭温情的找寻并不是总是通过正面描写来表现的, 很多时候, 贝娄更愿意通过家庭关系的破碎、家庭亲情的消失来反衬传统家庭结构的可贵, 表达对家庭温情的向往。

在《晃来晃去的人》中, 约瑟夫的哥哥阿摩斯是个成功的商人, 小说中提到哥哥“是个靠得住的儿子, 他充分意识到自己的义务。对于我 (笔者注:约瑟夫) , 他起初持一种保护性的态度……”[7]虽然哥哥阿摩斯对约瑟夫的人生选择感到不满, 但却一直坚持给弟弟经济支持, 关切弟弟的生活状况, 表现出兄长对弟弟的关切。而在《赫索格》中, 贝娄对犹太家庭的描绘更是比其他任何作品都要多。在赫索格的记忆中, 拿破仑街发臭、肮脏、破烂不堪、千疮百孔、饱经风吹雨打, 然而在他内心深处却对此怀着强烈的依恋。

在贝娄的创作中, 抵抗异化、寻找本质也是一个贯穿始终的中心思想, 寻找自我也是贝娄在创作中所不断找寻的内容。这在帮助贝娄取得成功的长篇小说《奥吉·马奇历险记》中表现的最为明显。可以说, “奥吉·马奇的“历险”就是他寻找“自我本质”的过程。”[8]马奇自始至终都具有一种强烈的愿望, 那就是必须成为自己应该成为的那种人。但是, “那种人是什么样子, 他自己也很不明白。他躲躲闪闪地避开一切生存的陷阱, 害怕掉进别人为他划定的框子, 在人生的道路上寻找他本人的‘自己’, 这就是‘自我本质’的探索。”[9]而《雨王汉德森》中, 汉德森也在物质充裕、精神匮乏的生活中迷失方向, 最终为自己内心“我要!我要!”的呼喊驱使, 离开文明世界, 向非洲深处进发, 开始他的非洲探险之旅和精神寻找之旅, 他要通过非洲之行唤醒精神的沉睡, 寻求身体与灵魂的统一, 寻求生存的真正意义。

二、“寻找”的契机

索尔·贝娄的小说大都以描绘和揭露当代美国社会的现状与人的精神状态为主, 主人公所存在的是一个充满着疯狂和冷漠的荒诞世界, 正如贝娄自己所概括的那样:“在个人生活中, 是不安或者近乎恐慌;在家庭中, 对丈夫、妻子、父母、孩子来说是一片混乱;在公民品行、个人忠诚和性生活方面 (我不愿列举所有的方面, 对此我们已经听腻了) 则更加混乱。而且, 随着个人不安而来的是全社会的困惑。”[10]在这样一个唯利是图的物化社会里, 贝娄的主人公总是显得那么的格格不入。

纵观贝娄的几部主要代表作品, 可以发现, 小说的核心情节都可概括为:执着追求理想的主人公在唯利是图的社会里遭受失败。主人公在社会中似乎处于边缘人的地位, 他们既受到外界又受到自身的限制, 处在一种“精神流浪”的境地, 他们大多都独自在这个非人道化、失去精神和道德分裂的世界里漫游。《晃来晃去的人》中的约瑟夫由于辞职在家等待入伍而与周围的人的关系发生了异化, 《奥吉·马奇历险记》中马奇由于不愿受到身边各种各样人的影响而成为社会的边缘人, 《雨王汉德森》中, 汉德森在生活中无法解决自身的精神疑问, 与周围人的关系愈加疏远, 《赫索格》中的教授赫索格也在与妻子离异、被朋友背叛的生活中变得消沉, 精神上流离失所。正是主人公们存在于其中的荒诞世界使得他们开始试图用自己的选择、自己的行动来寻找生存的意义, 而当代世界的这种荒诞、无序和混乱也正是主人公们发出“寻找”这一活动的契机。

三、“寻找”的行动

贝娄的主人公都处在异化、荒诞的现实社会里, 在受限的环境中, 他们在寻找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行动也有着一定的相似性。在《晃来晃去的人》中, 约瑟夫在日记中写到:“善不是从真空里, 而是通过爱, 在与其他人相处之中达到的。我关在这个斗室里, 孤立, 异化, 对谁也不信任, 觉得自己并不是处身在一个广阔的世界里, 而是在一个封闭的、绝望的牢房里......没有未来, 只有过去。”[10]我们不难发现, 在贝娄之后的小说中, 主人公大都有这种晃来晃去的特征, 企图在这个混乱、荒谬而敌对的世界里寻找立足点, 寻找“身份”或自我本质, 无论是大名鼎鼎的作家教授还是学历不深的知识青年, 他们都是大城市里的现代人, 并且贝娄会有意无意透露他们犹太人的身份;他们思想极其深沉, 感情格外丰富;他们喜欢苦思冥想, 反省怀疑, 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他们苦苦追求人生的意义, 既是没有依托的“晃来晃去的人”, 又是理性缺失的时代的“受害者”。1964年, 曾有一位记者问贝娄:“你的哪一个人物最像你自己?”贝娄给出的答案是“汉德森---优秀品质的荒谬的探索者”, 这是贝娄对自己思想和风格的一种解释, 从中也可看出贝娄小说中主人公的特质, 他们都和汉德森一样, 相信世界上存在着高尚的事物, 即便在荒诞、混乱的现代社会中实现对这种高尚事物的寻找是十分困难的, 他们仍然不放弃自己的追求, 因此他们的行为总是显得荒谬可笑, 但仍是高尚的。可以说, 他们都是以“反英雄”的形象出现的。钱满素在《美国当代小说家论》中对贝娄笔下的“反英雄”形象有过详细明确的概述, 认为他们“都没有崇高壮烈的英雄行为和出类拔萃的品格, 也缺乏在物质和精神、体力和脑力、意志和行动能力方面统一完整的英雄性格, 相反, 他们在人和世界的关系上都是被现实压倒的人物, 他们虽然具有善良的品质, 但是他们实现自己理想的任何努力都受到生活的讽刺, 使他们在世界上不是扮演一种小丑的角色, 就是成为无能为力的受难者。”[11]约瑟夫倦怠无聊、飘忽不定, 想要建立一个“精神群体”, 求得自我解放, 可在现实生活中却无法与人相处, 在孤独、疏离的状态下只能与自己对话;奥吉虽坚持自我, 真诚善良, 敢于冒险, 但也玩世不恭;汉德森虽物质富足, 但却找不到精神寄托, 体格强壮但心灵却空虚脆弱, 心地善良却又做出许多在旁人看来滑稽可笑、啼笑皆非的事;赫索格作为敏感的知识分子, 在内心中拥有整个世界, 但却完全没有和现实世界打交道的生活能力, 面对生活的琐碎和一系列的变故只能手忙脚乱。钱满素还指出, “贝娄的反英雄和某些现代派作品中‘心里有一座地狱’的反英雄形象又有明显的差别, 他们都不是充满非理性黑暗冲动的恶魔”[12]而是始终相信价值王国的存在, 始终保有对爱和自由的向往。贝娄正是通过其作品中“反英雄”形象的不断寻找的过程来展示现代社会的荒谬与无序, 探索存在的真正意义。

四、“寻找”的结果

贝娄曾说他创作的人物都不是完美的, 他们身上有着各种各样的缺陷, 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 但是他们都有寻求“生命的轴心”的愿望。贝娄并不回避对人的异化、人的精神困境和危机的描写, 但他并没有让他的主人公在逆境中永久地沉沦, 相反地, 他让他的主人公不断地进行自我探索, 认识自我, 认识世界, 寻找一条既不逃离现实、躲避现实, 又能保存自己内在独特性的理想而艰难的道路。柯莫认为, 贝娄小说在主题、人物塑造和写作风格上不仅深受犹太传统文化、伦理思想的影响, 还受到希伯来文学和意第绪文学的深刻影响。贝娄小说中形而上的思想来自犹太传统, 这些赋予他寻求道德责任感的义务, 同时也给予他在现代社会中对于人类前景的信心和生存的勇气。犹太人在被美国社会同化的过程中产生了伦理关系的矛盾与悖谬, 以及种种困惑和迷惘, 然而他们在不断的文化冲突中, 无论遭遇怎样的困境, 从未丧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期望。这正是犹太伦理意识对人生的指引所在。所有这些在贝娄小说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贝娄研究专家克罗宁教授认为, 贝娄对犹太--基督教宗教和社会价值一直都持肯定态度, 他试图通过创作让人们意识到他所发现的正在式微的感情的真诚、普通生命的意义和社会契约的要义。贝娄从未声称世界和人生是美好的, 相反, 他在作品中不遗余力地展示世界的混乱、无序与荒诞, 展示人性的异化、人文精神的丧失, 但他拒绝接受虚无主义, 拒绝接受永久的荒诞性。受犹太传统的影响, 贝娄对于人类的未来始终抱有乐观向上的态度, 他笔下的主人公们一直在孜孜不倦地寻找着, 试图在行动中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 在贝娄看来, 只要仍在寻找, 只要仍存有寻找的力量, 那么希望就存在。

摘要:作为继海明威、福克纳之后20世纪美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贝娄一直在创作中探究人类究竟应该如何生存、如何才能得到生存的真谛、生命的意义和不朽。通过分析贝娄小说中的寻找主题, 可以窥见现代人的精神生命在异化、荒诞的世界中的失落和匮乏。贝娄小说中的寻找主题展现了人类在孤独感和放逐感中对爱与生命意义的渴望与追寻, 并体现了贝娄对人类未来的乐观向上的态度。

关键词:寻找,异化,乐观

参考文献

[1]周南翼.贝娄.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3:1.

[2]周南翼.贝娄.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3:2.

[3][美]索尔·贝娄.索尔·贝娄全集.第十四卷.宋兆霖主编.李自修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162.

[4][美]索尔·贝娄.索尔·贝娄全集.第十四卷.宋兆霖主编.李自修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163.

[5][美]欧文·豪.父辈的世界.王海良、赵立行译.上海三联书店, 1995:18.

[6]黄天海、梁慧.论犹太家庭和社会观念的传统.浙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2) .

[7][美]索尔·贝娄.索尔·贝娄全集.第九卷.宋兆霖主编.蒲隆译.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44.

[8]钱满素.美国当代小说家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78:79.

[9]钱满素.美国当代小说家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78:79.

[10][美]索尔·贝娄.索尔·贝娄全集.第十四卷.宋兆霖主编.李自修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116.

[11]钱满素.美国当代小说家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78:97.

寻找自信主题班会发言稿 篇5

主持人(高玉莹):尊敬的老师!

主持人(谢苗苗):亲爱的同学们!

主持人(合):大家好!

1、主持人(高玉莹):今天我们要开一个班会,班会之前请大家听一个故事。

(故事见幻灯片)

2、主持人(谢苗苗):同学们,生活中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

(见幻灯片)

主持人(谢苗苗):自信是个诱人的字眼。

主持人(高玉莹):自信是灯塔,指引人生前进的方向,照亮人生前进的路程。主持人(谢苗苗):一个没有自信的人,就像鸟儿没有翅膀,就像打桩的没有准备。主持人(高玉莹):没有自信,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坚定的方向,就没有生活;

主持人(谢苗苗):洛克菲勒曾经说过:“自信能给你勇气,使你敢于向任何困难挑战;自信也能使你急中生智,化险为夷;自信更能使你赢得别人的信任,从而帮助你成功。”

3、主持人(合):我们今天班会的主题是《寻找自信》

4、主持人(高玉莹):现在我们做一个小游戏。(自信测试)

(见幻灯片)

主持人(谢苗苗):小时候的你,是怎样的?老师提问的时候,是不是把你的小手举得高高的?又或者,你对自己可爱的样子非常自信?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你们慢慢长大,而你们的自信却慢慢溜走了。老师提问的时候,最怕就是叫到自己;很多事情,明明心里很想去做的,却不敢去做。同学们,这是为什么呀?有一句话叫当局者迷。同学们,其实,你们是很优秀的,你们是很棒的!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自己,发现自己:

5、主持人(谢苗苗):请同学们准备一张纸,现在想一想你自己有什么优点,再问问你的同桌你自己有什么优点,小组同学交流一下每个人都有什么优点,然后请大家在纸上写出自己的优点(至少三处)

(谢苗苗)请刘思凡、吉和平说说你们的优点。(可以再找几个同学)

主持人(高玉莹):没错,雨果也说过“我们应该相信,自己是生活的战胜者。”

主持人(高玉莹):俗话说:没有胆斗狼,别想去牧羊。一个人在丰厚的才华本领作基础时,自信就成为了他成功最重要的因数。就好比你去问同学借钱,首先你得实足的想到:咋们的关系谁和谁啊——这就是自信!然后奋斗啊是你借钱的过程,借到钱你就成功了„„所以自信是你最初的行动!

主持人(高玉莹):细细品味过去,你是否想过退缩,是否犹豫过要不要放弃,甚至怀疑过自己的能力?

6、主持人(谢苗苗): 有没有哪位同学愿与大家分享一下你对自信的看法?

(高玉莹)掌声有请韩雨滢

主持人(高玉莹):谢谢你的发言,我知道他说出了我们班好多同学的心声。我们再请其他同学谈一谈。(可以随机找几名同学)

7、主持人(高玉莹):既然大家都说出了自己的心声,现在就让我们听一下诗人们的心声吧!有请谢苗苗和石莹诗朗诵《相信自己》。

8、主持人(谢苗苗):同学们,我们踏入中学的校门已经一周多了,在这几天的时间里我们的表现怎么样呢?你在遵守这些行为规范方面做得怎么样?下面这些方面你做到了几条?(见幻灯片)

主持人(谢苗苗):尽管有的同学表现稍有欠缺,但是整体来说,大家的表现还是非常不错的,值日方面、纪律方面、上课方面、大课间操方面的表现都是一天比一天强,我相信大家的表现一定会越来越好。

主持人(高玉莹):同学们,我们今天能够相聚在一起,成为一个班级的学生是我们的缘分。相信我们每个同学一定都希望我们的班级会成为一个出色的班集体,那么,为了这个共同的目标,让我们相信自己,共同努力吧!

寻找主题 篇6

1.《呐喊红宝石》的故事梗概

双胞胎达拉斯和佛罗里达的母亲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 离开了无能的父亲, 把两个孩子放在了孤儿院的门口。从此, 这对双胞胎就开始了在孤儿院长达十三年的悲惨生活。他们吃的东西像是割碎了的厚纸板和绞碎的树皮, 身上是穿上就痒的破衣服, 住的是阴暗、低矮、不透气的房间。但是, 这就是他们能称作“家”的唯一的地方。在这个家里, 他们被上百个“不许”的家规监禁着, 任意被打骂, 任意被惩罚, 任意被禁闭在充满老鼠蟑螂的黑暗地下室里。他们的精神被任意践踏, 心里充满了无限的自卑和对未来的恐惧。他们一次次被领养, 一次次被“退货”。生活的磨难使的这两个孩子对大人的世界充满了不信任, 大人成了这两个孩子最想避开的东西。

谛乐和赛蕊是两位年过六旬的夫妻。他们厌倦了平淡如水的生活, 想要去寻找自己年轻时候的梦想。他们需要两位同伴陪伴远行, 于是在孤儿院选择了达拉斯和佛罗里达。在点滴的生活中, 谛乐和赛蕊用爱心、耐心、包容、平等和理解取得了双胞胎的信任, 教会了他们如何去爱, 如何去面对现实。他们让这两个孩子找到了自我, 勇敢地迈出了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同时, 这两位老人也完成了自我的又一次心里成长。

2. 以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为基础来分析主人公的性格形成原因

《呐喊红宝石》中的主人公双胞胎达拉斯和佛罗里达对世界充满恐惧、对成人不信任、对未来迷茫、对自我否定。佛罗里达叛逆、多疑、脾气暴躁、现实、悲观和心里脆弱;达拉斯温顺、轻信别人和因为过于幻想而封闭在自己不现实的世界里。他们的性格是怎么形成的呢?让我们以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为基础来分析一下主人公的性格形成原因。

精神分析学家艾里克森提出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将人的一生分为婴儿期、幼儿早期、幼儿晚期、儿童期、青年期、成年早期、成年期、老年期8个阶段, 并对每一阶段的特点和心理危机进行了分析。每一个阶段的心理危机能否顺利解决, 直接影响人的性格和心理健康。

埃里克森的婴儿期是0-1.5岁, 是孩子对世界、对他人建立信任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建立起来的信任感将贯穿人的一生, 是人与世界、人与人最基本的心灵纽带。信任感的建立会直接影响人对世界、对他人的看法, 形成人的性格基础, 所以是人生阶段最基础、最重要的时期。孩子从出生发自内心信任的人就是自己的父母, 他们把自己的生命托付给了父母。父母承担了在这个阶段帮助孩子建立信任感的重要任务。《呐喊红宝石》中的主人公双胞胎达拉斯和佛罗里达在出生不久就被父母遗弃在孤儿院门口, 从小没有得到父母的关爱, 对父母信任感的严重缺失导致了他们对大人世界的不信任, 对他人的多疑。当老夫妻谛乐和赛蕊对他们微笑时, 他们告诫自己不能被这张和颜悦色的脸蒙骗了;当他们终于拥有了自己漂亮的房间时, 他们不是感到幸福, 而是悲哀地想:“他们想干吗?想把我们像糖果屋里的小兄妹汉生和葛雷特那样喂胖了以后再丢进烤箱里吗?”「1」当他们犯了错误, 老夫妻不处罚他们反而教会他们如何补救的时候, 他们称老人是怪异的傻瓜和神经病。在这对孤儿的世界里, 大人就是魔鬼、巫婆。孩子对世界和他人的信任感彻底缺少。

幼儿晚期是对孩子主动性的培养。儿童期是6-12岁, 是孩子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自信心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两个时期, 孩子的主动性和勤奋努力都需要得到外界的鼓励和关注, 而过多的压抑、排斥和否定就会使孩子形成自卑、自我否定心里。我们小说中的双胞胎达拉斯和佛罗里达从小住在孤儿院, 他们的生活是被成千上万个“不准”、“不许”的规则桎梏着。他们没有自己自主行动的机会, 没有被人鼓励和关注的幸福, 没有自己成功的体验, 没有自我表达的机会。他们的自我意志一次次被摧毁, 他们的自主思考和行动一次次被践踏。在这样的环境中, 他们对自己形成了习惯性的自我否定和严重的自卑心理。他们甚至以为自己真的太坏了, 不配有个真正的家。

青年期是12-18岁, 是非常关键的发展阶段。建立同一感和角色认同、避免出现同一性扩散和角色混乱是这个时期的主要任务。自我同一性是指“青少年对自我本质、信仰和一生中的重要方面前后一致且较完善的意识, 即个人的内部状态与外部环境的整合与协调一致。”通俗来说就是青少年不断对自我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认同和探索的过程。随着身心的成熟发展, 青少年期的他们开始思索人生, 关注自我。他们经常会提出的问题有:我是谁?我是个怎样的人?我为什么存在?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我的梦想和未来在哪里?没有获得自我同一性的青少年, 就无法融于社会和群体, 会产出疏离感、孤独感、自卑感和严重的心理困扰。

《呐》里的主人公双胞胎13岁, 正处于青年期这个阶段。他们刚刚从儿童期过渡到青年期, 同一性与角色混乱的危机非常严重。他们从小不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谁, 不知道自己的生日确切是几号。他们就像那个在孤儿院中死去的孩子, 临死前还喃喃地问“我是谁?”他们“好像无法招架自己的过去, 不知要往哪里去, 也不知道自己会变成怎样的人。”他们不知道为什么大人们都不喜欢他们。他们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 只计划着有一天他们可以偷偷跳上火车, 让火车带他们去一个美丽的、和平的地方。但是, 这个地方到底在哪里?他们被社会边缘化了, 家庭和社会归属感严重缺失。这导致了主人公对未来迷茫, 对生活悲观抵抗, 以至于生活在自己幻想的封闭世界里。

3. 主人公的引路人

巴尔特斯的毕生发展观认为“发展是贯穿一生的、经常伴随着获得 (成长) 和失去 (衰退) 的过程”。「2」也就是说人的一生都在成长。每个人的成长不是自己孤立完成的, 它要受到周围的环境和人的影响。朝着正方向引领你成长的人就是你的引路人。

双胞胎达拉斯和佛罗里达的重要引路人就是老夫妻谛乐和赛蕊。他们的温柔、平等、宽容、信任和给孩子充分的自由一点点赢得了孩子对大人的信任。当双胞胎砍到了谛乐心爱的树, 给谷仓开了个洞的时候, 在恐惧中等待惩罚。谛乐和赛蕊却感谢孩子们砍倒了树给他们更多生活的空间, 谷仓的洞给谷仓带来了光明。他们教会了孩子们如何理解和包容别人的错误。谛乐和赛蕊的特别食谱“不再想孩子卤肉”和“适应小孩儿卤肉”教会孩子如何积极乐观地适应生活中的家庭变化;“请接收我道歉派”让孩子懂得大人和孩子是平等的, 任何人犯错误时都应该主动沟通和好;充满爱心的“不再当孤儿饼干”让晚上偷偷逃跑的双胞胎感到了真正的家的温暖和父母的爱;“欢迎回家卤肉”最终让孩子找到了自己一直梦想偷偷坐着火车远去的地方——温暖的家。

谛乐和赛蕊的秘密教会了孩子如何去爱、去珍惜自己的亲人。谛乐和赛蕊分别为对方秘密存了“石下基金”。开始, 双胞胎不理解老人们为什么要为对方秘密存钱。后来达拉斯“觉得自己现在懂了, 也许拥有这个秘密是个保障吧, 万一对方出事时的一点儿保障, 好让活下来的人至少有个东西可以抓在手里。”学会了爱的达拉斯和佛罗里达也秘密的为对方存了“石下基金”。这是多么令人感动的成长啊!

双胞胎是他们彼此的引路人。达拉斯和佛罗里达的性格相辅相成, 相互鼓励, 相互指引, 俨然就是人的两个方面——内心的自我和外在的自我。佛罗里达叛逆、多疑、脾气暴躁、现实、悲观和心里脆弱, 但是做事果断、勇敢、积极面对现实。达拉斯温顺、容易相信别人和因为过于幻想而封闭在自己不现实的世界里。但是, 达拉斯的乐观总是像阳光一样照耀着佛罗里达, 给她温暖, 给她希望。佛罗里达的做事果断和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指引达拉斯走出梦境, 活在现实。就像故事里说的, “她不要跟达拉斯分开, 她觉得这么久了他们没变窝囊或成了少年犯, 都是因为有彼此的缘故。”这对双胞胎用他们性格中的正能量互相指引着对方走向成熟。

4. 暗示主人公成长的隐喻

隐喻是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 是指用一种事物暗指另一种事物, 是用一种形象化的语言来展示一种崭新的意义。“生命在其成长的过程中必须经历诸多的磨难与考验才能真正成熟。由此, 从自然的个体的生命存在转化为属人的社会化的生命存在。”「3」这就是成长小说中的成长隐喻。儿童或者青少年作品中, 大量使用隐喻使文本生动活泼, 具有吸引力, 充满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重要的是, 运用隐喻推进情节的发展, 展示成长的心路历程。

《呐》中最为明显的隐喻是佛罗里达的金鸟、达拉斯的银鸟和火车。鸟是自由的永恒象征。达拉斯的银鸟是家、是梦、是希望也是自由的象征。文本开头, 达拉斯看着一只神奇的银鸟划过天空, 他想它应该飞回家了吧。在达拉斯的梦里, 银鸟出现了, 指引他去一个什么事都很美好的地方。这个地方是哪里呢?在故事结尾, 在达拉斯的梦里, 银鸟指引着达拉斯找到了梦里的那个地方——呐喊红宝石。银鸟展示了达拉斯寻找家、寻找自我的心路历程。佛罗里达的金鸟象征着妈妈。开始, 梦里的鸟对佛罗里达说“你看到了我的宝宝了吗?我好想念我的宝宝。”故事结尾, 鸟对佛罗里达说“你是我的宝宝。”佛罗里达高兴地答应。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 金鸟对佛罗里达是梦, 是想念妈妈的梦。金鸟说佛罗里达是她的宝宝, 暗示了佛罗里达找到了妈妈, 得到了家的温暖, 有个安全感和归属感, 最终找到自我。小说中一条隐含的主线就是双胞胎一直想着有一天偷偷坐上火车, 到一个美好的地方去。火车就成了两个孩子驶向梦想的工具和希望。

5. 结语

《呐》用轻松幽默的语言、清新干净的文字向我们徐徐道来主人公思想和心理寻找自我的成长过程, 在实现自我同一性的台阶上迈出了一大步。其成长主题中体现的爱、宽容、理解和信任为每一位阅读者开启了心扉, 送去了爱的阳光!参考文献:

摘要:美国女作家莎朗·克里奇的《呐喊红宝石》于2003年获得卡内基文学奖, 但目前国内对其的研究仍比较匮乏。本文以精神分析学家艾里克森提出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为依据, 分析了青年期的主人公达拉斯和佛罗里达的性格成因。根据小说的具体内容, 分析了引领主人公走出困惑的引路人和文中的成长隐喻, 展现了主人公不断对自我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探索和认同的成长过程, 最终找到自我, 成功迈向社会的第一步。

关键词:《呐喊红宝石》,成长,心理发展理论,成长引路人

参考文献

[1]莎朗克里奇.呐喊红宝石[M].天津:新蕾出版社, 2007.1, 78.

[2]小野寺敦子.发掘孩子潜能心理学[M].南海出版公司, 2012:13.

寻找主题 篇7

一、孤独与创伤

(一)孤独城市青年的代表者

在《国境以南太阳以西》中,主人公“初”是经历过六十年代后半期到七十年代前半期风起云涌的校园斗争的一代,无论他们情愿与否,都是从那一代活过来的。伴随他们成长的还有日本那快速腾飞的经济,高速增长的经济给日本带来巨大成功的同时却严重忽略了日本民众的精神世界。他们的精神空间被拼命追逐经济利益而挤压得无处容身,周围环境在异化中走向陌生。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里,城市青年在面对来势汹涌的巨大经济浪潮时,无力反抗,内心积郁着无可救药的孤独、无可排遣的空虚、无可言喻的无奈和惆怅。这些表现在生活中就是他们选择与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即带着与身边所处环境的疏离感来独立自己。《国境以南太阳以西》的初正是代表了千千万万个处在孤独深渊里的城市青年们。在人际交往上,他们不擅长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感受,更倾向于一个人,无法对别人敞开心扉。他们有只属于他们自己的与世隔绝的小天地,他人无法步入其中。

(二)时代创伤的感受者

《国境以南太阳以西》主人公形象的塑造,反映了一个沉重的社会现实,即置身于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中都市年轻人充满失落感的心境,凸现了特定社会环境中生态的真实和“感性”的真实,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主人公初身上那一以贯之的失落情绪和疏离感有其特定的社会根源,而此种社会根源也正是村上小说创作的最初来源,只有理解这点才能正确把握村上作品所表现的实质。

村上成长的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是政治热情不得不屈从于经济利益、日本经济从开始起飞到成为世界一流的经济超级大国的时代。学生运动的失败给村上一般激情澎湃、血气方刚的大学生难以磨灭的挫败感,政治信仰被失落、空虚、孤独和惆怅代替。同时,过分的经济追求让他们的精神世界再一次被放逐,被威胁。村上曾对当时的社会进行过尖锐的批判。整个社会追求现代化的代价是牺牲掉个体的精神价值。村上作为精神价值被牺牲掉的一代,在日常的生活中承受着时代所带来的伤害。他的孤独根源于他所处的时代。

二、寻找与拯救

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尽管孤独、无奈、厌倦,但必须存在下去,寻找灵魂的出口。村上曾经说过 :“事物必须兼具进口与出口,此外别无选择。”所以在村上的小说中,“寻找”成为了一个常见的情节,村上通过象征手法赋予了寻找很深的含义。在《国境之南太阳以西》中,初总是在寻找“国境以南”的风景,他的身体和心灵都在希求陌生之地和清新的气息,从少年到中年,从离开岛本到相逢岛本。村上在他的杂文集《无比芜杂的心绪》中也曾提及 :“世上的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求某个宝贵的东西,然而能找的人不多。即使幸运地找到了,那东西也大多受致命的损伤。但是,我们必须继续寻找。”初十八年后重逢岛本,但却对她一无所知,最后在同岛本交合时隐约从岛本的眸子深处窥见了太阳以西的风景,却又随着岛本的失踪得而复失——追求得到之日即其终止之日,寻觅的过程亦即失却的过程。

小说最后,主人公总结 :在他此前的人生途中,总想通过成为另一个自己来将自己从过去的自己所怀有的什么当中解放出来,然而最终哪里也无法抵达,无论如何他只能是他自己。他意识到,剩下来的唯独沙漠,真正活着的也只有沙漠。

村上利用“初”这个人物形象来揭示了“我们是在活着,我们必须考虑的事只能是如何活下去”这么一个人生议题。因此,在后工业时代的社会背景中,在城市青年一片精神荒芜的生存状态下,村上在注重体验生活孤独的同时,也真切地体验生命的孤独并将独孤感改道注入小说创造主题中,以文学的方式表现生命本体与生命存在相结合的人的各种状态,将纯粹个人的孤独升华为对全人类普遍孤独的关注。

寻找主题 篇8

关键词:动机音型,线索,逻辑,演绎

莫扎特是一个有着最纯粹诗意, 最质朴, 同时也是极具童心的音乐家。他的作品甘醇、甜美、自然、和谐, 总能给人以安慰和快乐。同时莫扎特作品中的欢乐、和美却又饱含泪水1, 而这些眼泪在莫扎特的奏鸣曲中, 常常被隐藏在最具魅力的2乐章中。作品K333, 这首典型的莫扎特奏鸣曲也不例外。莫扎特虔诚与细腻的心在这一乐章中表露无遗。

本文从该乐章的分析中提取其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主题音型, 阐述从音乐分析中寻找的莫扎特内心的中心主线, 通过分析加深对作曲家内心的理解, 有逻辑地安排并演绎作品, 使得演奏更具有逻辑的生命力与灵魂。

这首奏鸣曲二乐章用采用奏鸣曲式。据记载该乐章写于莫扎特第二个儿子夭折的时候。呈示部中充分发挥了莫扎特旋律方面的天才, 整个旋律线条温婉如歌, 仿佛一位女高音歌唱家美轮美奂的嗓音在清晨撒满阳光的教堂上空回响, 有种空灵却又神圣的感觉, 又似乎隐藏着一股力量仿佛在为二乐章陈述丧子之痛在作铺垫、祷告。

主部主题为4+4两个工整结构乐句, 主题在中音区从开始进入即呈现出温暖崇高之感, 在第四小节通过属功能不完满终止后有一段如歌剧中器乐间插的小连接引出由第一句旋律派生的线条更丰满多姿的合句。

第9小节开始为间插部, 该部中除了在呈示部中起到承接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的桥梁之外, 还有一个重要的意义就是第9小节如谱例1中红框部分的3个降B音。这三个降B形成了一个重要的主题乐思贯穿在整个二乐章中, 并在接下来的发展部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主导作用。因此这三个相同的看似最稀松平常的音在演奏中要弹得饶有韵味, 不能潦草一带而过, 相反要把这三个音当做乐曲最重要的一个部分, 最重要的一个动机去演奏, 精致而不随意。而且为了突出上声部的降B音, 还要注意中声部G音的控制, 与低音部模仿弦乐的阿尔贝蒂音型形成三个层次。

这个重要的动机在接下来的副部主题和结束部中都分别出现。该动机在副部 (该部为降B大调) 中第一次出现在副部主题的第二小节 (即乐章15小节) 最后三个F (属音) 音, 第一个乐汇之后;第二次出现在了紧接着的下行二度模进的两小节乐汇后, 并在低音部以副部主调的主音降B出现。两次一属一主的“敲门”更直接地叩响了乐章发展部的主题思想之大门。

在第21小节和25小节, 这个动机再次以属音的姿态隐晦地出现在了结束部两个乐句的开头高声部的三个音当中。同时中声部与之对置的是流动的, 级进的三个音:降B、C、D, 既然是隐晦地出现, 而中声部又出现了与之对置的流动声部, 而且该部分两个乐句开始得完全相同, 那么我认为可以把这个乐思处理得更隐晦些。如一乐句中把中间流动声部动情唱出, 而收住高声部动机;在第二乐句做一个相反的处理, 即隐藏中声部而唱出高音部主导乐音。这样做有两个重要意义, 一来是把相同的两处演绎的不相同, 增强了音乐趣味;二来更重要的是把主导乐思稍作隐藏是为了发展部中该乐思的大作为。

展开部常常是莫扎特“眼泪”的最集中体现。该乐章也不例外, 莫扎特把丧子之痛全部写进了该乐章对比部分的发展部中。该部以f小调呈示, 暗含痛苦的色彩意义。一上来即是张力十足的属九和弦, 除此之外, 莫扎特在这第一个音高声部和中声部选择了一个与低音形成矛盾且尖锐的和弦外音对位音程, 由此拉开了痛苦的序幕。f-p的强度变化也强化了这个不协和音程与解决中的作用。这个丧子之痛的开始是直击人心的, 因此这里的f不纯粹指音量上的“响”, 需要手指极强的控制, 既要深入听众内心, 引发共鸣, 音色又不可“炸”。这三个相同音的重要动机第一次出现在展开部的第2小节 (即乐章33小节) 以乐章主音f出现在高声部。在一句4小节哀叹、无奈的挽歌作为该段的引子, 为展开部发展确立了基调。35小节最后三个低音部的f音开始 (见谱例3) , 敲开了莫扎特内心沉痛的窗口, 这3次动机音型的运用及进行仿佛困难与生活的不顺一直敲打着莫扎特柔弱的内心, 犹如三个生活上的难题困扰着他, 三次低音动机需紧扣指尖, 演奏得分量十足, 直击听者内心。三次动机分别进行到同度f音, 小2度升f和小2度降a音上, 造成了矛盾的逐层加剧, 演奏时亦当弹出情感的升华, 痛苦的加深。

在第43小节的完满终止后, 莫扎特开始寻求解决矛盾的方法。如谱例3中, 红框中的4次主题音型紧接着4个蓝圈的2度进行, 是莫扎特在内心急切寻找解决这些矛盾和痛苦的过程, 这里夹杂着一种呼唤, 一种哀鸣, 夹杂着一种无奈, 而最后一次是内心最歇斯底里的呐喊, 但这声呐喊却显得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显得如此的苍白无力。sfp的演奏是对解决困难的一种憧憬, 一种渴望, 到最后的无奈。47小节后一次动机音型的变形和两次原型降A在主调降E大调的属和声上过渡, 此时的莫扎特不愿意再把痛苦留下, 此时的动机音型似乎在敲开天堂之门, 他希望留给世人的依然是宽慰, 是微笑, 随着3小节的属准备音乐进入到和缓温馨的再现部。或许这就是为什么说莫扎特音乐中崇高的欢乐是夹杂着泪水的原因吧。

痛定思痛之后, 莫扎特在再现部再次表达了美好的祝愿和祈祷, 不仅是对夭折的孩子, 还有着他对全人类的祝福。由此在演奏该乐章时需要怀着及其平静、纯洁、崇高的人文精神去诠释这个乐章, 才能达到真正与作曲家对话, 忠实地诠释作曲家意图的目的。

分析作品就是希望从音乐的文字中寻找作曲家心灵情感的蛛丝马迹, 让演奏尽可能贴近作曲家的意图来演绎作品。而这个乐章这三个相同音构成的主导动机则是贯穿整个乐章的情感主线, 具有重要的中心地位。细致研读这个乐章的这个主导动机就是为了通过对作曲家音乐文字的理解, 更贴切地研究这条主线, 从而让演奏的中心更加明确, 思路更加清晰, 使演奏富有逻辑而不零散。

参考文献

[1]、赵鑫珊, 周玉明.莫扎特之魂[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

上一篇:广西田阳下一篇:文化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