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失去的自我

2024-06-29

寻找失去的自我(共10篇)

寻找失去的自我 篇1

曾听一位教育家说过, 教育怕只怕驯养绳索羁绊的宠物, 悲则悲在打造毫无生气的木偶。林间为有百鸟争鸣而生机盎然, 校园理当成为群童欢闹的精神家园。让学生拥有一个宽松、平等、和谐的课堂, 帮助他们找到自信, 发现自我存在的价值。教师应该发挥高度的教学热情精心设计活动, 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并维持他们的学习兴趣。

一、投去信任的一眸, 与之平等的走进课堂

教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积极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教学理念体现在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点头, 一个个不经意的环节之中。新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与教师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在传统的教育中教师是不可侵犯的, 学生必须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 不可做错一步, 而对这样的教育者, 我们为何不改变自己?不俯下身子, 平视学生, 听一听学生的想法、观点?与学生平等地走进课堂, 便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 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的思维是开阔的, 探究意识是强烈的。教师还应信任学生, 充分发挥其主体积极性。在学习过程中, 师生间的距离拉近了,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 思维也活跃了, 教学效果能不好吗?我们的课堂必须由“以教定学”转向“以学论教”, 注重在开放的活动中丰富学生个体的体验与感悟, 加强合体交流的互动与分享。让一个疑问变成许多问号, 这样才能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得以张扬。

我曾听过一节口语交际课——《学会请教》, 首先老师让学生谈谈“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 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或问题?该怎样向别人请教呢?”这样联系学生自身的需要, 从而引发了学生口语交际的需求。又如“假如现在我们来到了办公室, 你该怎样向老师请教呢?怎样说呢?请你描述一下, 说给同桌听, 再告诉大家”, 这个交际情境的创设,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口语交际的热情, 调动了每个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 让课堂抛弃了那种死搬教条的形式, 让学生拥有一个轻松而乐于学习的氛围。

二、增强学生的信心, 与之共享获得知识的乐趣

课堂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 是照耀学生求知热情的阳光, 他不是让学生带着口袋来, 装着标准答案走, 而是让学生在好奇中思考, 在思考中探究, 在探究中成长。当然探究的过程自然是成功与失败共生, 正确与失误并存的过程。信心是学生学习的源泉, 学生的信心是提高课堂教学的催化剂, 学生在回答老师提问后获得了表扬, 老师在作业本上加上一句称赞性的评语等等, 这些都能使学生直接获得欢乐, 心理上得到成功的满足, 这种满足便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在课后及时主动地进行辅导, 哪怕他取得一点进步, 就及时表扬鼓励, 让其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也让其看到自己的能力, 从而使他们逐渐消除自卑感, 增强学习信心, 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愿望和动力。

在课堂上, 教师能够激励学生营造课堂教学的一些特点, 掀起学习高潮, 使学生的学习处于兴奋状态, 学生更容易迸出创新的火花。适当地表扬和鼓励是强化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每当学生取得成功时, 老师的表扬和鼓励能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成功体验, 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从而进一步增强原有的兴趣。让他们对自己的行为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 如果老师对他们的学习不表态, 会使他们产生茫然感, 久而久之, 他们会觉得学习索然无味。那么怎样使学生拥有自信心呢?我们要允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大量的“为什么”, 让他们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从而增强其自信心。教学内容是死的, 而学生是活生生的, 如果形式疲于应付, 学生哪里还有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热情呢?传统意义上的老师教得越“好”, 学生越不喜欢学, 因此所教的东西本身就脱离学生生活实际, 怎么能使他们产生兴趣, 增强自信心呢?

三、激发学生的兴趣, 为之提供创新空间

爱因斯坦说过:“只有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 那么学校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享受”。学生的学习情绪, 往往受“兴趣”的支配。儿童的兴趣是受需要支配的, 兴趣可以孕育愿望, 兴趣可以滋生动力。创造思维活动是以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为基础的。兴趣应是一种有积极作用的情感, 而我们的情感又常常是在特定情境中产生的, 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地方, 就没有智慧和灵魂”。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拓宽他们的思路, 提高语文学习效率。教学活动不仅仅是传播知识、掌握技能和发展智力, 而且也师生情感的交流, 要做到这一点, 必须重视“爱”在其中所起的“润滑剂”的作用。在课堂上, 我们要不失时机地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用亲切、真诚的态度与学生平等相处, 用热情洋溢的语法激励学生的积极性, 帮助学生建立信心。追求教学方法的生动有趣, 要把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结合起来, 要把教学活动组织的生动有趣, 使学生对语文课感兴趣愿意去学。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主渠道, 课堂教学情境维系着学生的认知、生动、兴趣和意志信念。良好的情境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激发学生主动、自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教学《长城和运河》一课时, 为了使学生对此课产生兴趣, 上节课我就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各种途径全面地了解长城, 了解她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学生知道了有近400位各国元首和政府首脑游览了长城, 找到了十多条外国元首游览长城后的题词, 他们还发现绵延1270千米的长城紧剩三分之一墙体、三分之一遗址, 还有三分之一消失了。学生通过课外的“活书”, 了解了很多关于长城的信息, 因此在学习本课时, 他们个个跃跃欲试, 争相说出自己所查到的资料。因此在教授本课时, 师生都觉得很轻松。学生对本课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这些形式, 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 发展个性, 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摘要:学习情境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 发展个性, 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关键词:自我,学习情境,激发

寻找失去的自我 篇2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寻找失去的记忆作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来往烟波,此生自古西湖长,轻风水桨。”

天空却依旧阴霾。

突然涌起一种异样的感觉,一种无形的直觉让我去寻找失去的记忆。乍暖还寒的春竟是那样的懦弱,还没来得及蔓延便被无情的残冬吞噬了。冬并未因春的柔和而改变那杀戮的天性,反在春还未喘息之时给予它致命的一击。本因有的和煦的春风,被呼啸而来的凛冽的寒风折磨到仅存一丝生机,天阴得似乎要下雪,要彻底埋葬这一丝柔弱的生机。

我漫步于公园内。

穿行于林间小道,那里静得可以让我听见自己的心跳。突然两个女生从我的视野中出现,她们兴致勃勃地说笑着,手里握着球拍。我的脑海中猛然浮现出了那幅画面——对,这就是我曾经的记忆之一,我找到了记忆的碎片。正门广场,两个矫健的身影跃入我的眼帘。落地的.羽毛球,被重新拾起,在两人的努力下继续飞翔,而那划过空中的长长的弧线,却划在了我的心上。我的记忆被唤醒,又被现实拉回:球落地了,可以重新拾起,它没有被摔坏;可那份沉甸甸的情谊呢?

翠绿且宁静的湖面上还留有残冰,冷风掠过湖面,打破了这块美好的明镜,荡起阵阵涟漪。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毕竟是温室里的花朵,当经受考验时往往受不住大风大浪。湖面上半浮着一只破旧的鸭舍,里面的鸭子早已不见踪影。我知道,在那个风雪天,有两只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鸭子立在被雪覆盖的冰面上,而有一个身影在已结冰的湖面驻足、端详着它们,身后还有一个身影。那两只鸭子没能度过严酷的冬天,永远地消失了;而花朵也没有等到绽放,便在寒风中凋谢了,只留下枯黄的花枝。

寻找失去的孩子 篇3

阿松的父母放声大哭,他们带着发黄但保存完好的照片,从未忘记这个儿子。阿松看上去则要平静得多。血缘长存,但感情陌生。这才是真正的最熟悉的陌生人。阿松说,需要时间来适应。

2015年,深圳CID成功帮助27个被拐家庭团聚,这一数据创下新高,从全国来看也占到7%。与此同时新发的儿童拐卖案仅5宗,创下深圳新低,且所有案件均告侦破。

在这背后藏着怎样的秘密?

“抢”回孩子

(电影《亲爱的》中的田文军原型彭高峰终与儿子团聚)

深圳市公安局刑侦局(以下简称深圳CID)三大队副大队长温妙洋,从警已25年,干的都是刑警。虽然参与办过的大案要案不少,比如发生于1993年到1994年的深圳19宗人车失踪案,举国震惊,温妙洋就曾参与过对穷凶极恶嫌疑人的追捕。

但是温妙洋频频出镜,被不少人熟知,却是近两年的事。“从去年开始,到央视录节目就录了四次。”温妙洋说的是去参加央视《等着我》的录制,这是一档知名的寻亲节目,温妙洋代表深圳警方为这一节目提供协助,帮助被拐家庭团聚。

温妙洋是在2011年1月通过岗位交流,开始负责反拐工作。刚上任新岗位,温妙洋就遇到一件大事,彭高峰找到孩子了。

彭高峰是电影《亲爱的》田文军原型,由黄渤扮演。他4岁的儿子于2008年3月25日被人在深圳公明一商场门口拐走,彭高峰开始了长时间的寻找,他开了一个寻子店悬赏20万,还曾在微博上写寻子经历。彭高峰失子的伤痛被广泛传播,代表着最为典型的寻子家庭。

到2011年初,彭高峰接到一个来电,江苏邳州有人反映,在村内见到一个孩子疑似彭高峰儿子。

温妙洋告诉记者,彭高峰在网络上悬赏寻子之后,曾接到过各地大量的来电,提供了很多线索,其中既有热心人,也有一些不法分子试图骗取钱财,一些人甚至使用PS过的照片骗取彭高峰的信任。

“那一次线索不同寻常。”温妙洋说,举报人提供了在村子内拍摄的孩子照片,彭高峰马上确认这正是被拐将近三年的孩子。

在电影中,黄渤是和其他寻子家长一起赶到涉事村庄去抢孩子,并被当地上百的村民追赶。但在实际中,去“抢”孩子的并不是彭高峰,而是民警。

温妙洋回忆说,彭高峰获得线索后马上就与深圳警方取得联系,他们也当机立断立即赶赴江苏邳州解救孩子。

除了深圳警方,公安部也密切关注这一次解救。温妙洋记得那还是2011年大年初四,他和同事一同赶赴江苏邳州。

天下着雪,村庄位置偏僻,在大雪的覆盖下更显寂静,沉浸在过年的慵懒气氛中。为避免解救行动遭到村民阻碍,民警秘密开展摸排蹲守,确认孩子信息。

经过连续两三天的摸排蹲守,2月8日,民警发现一个机会,彭高峰的儿子与一些小伙伴在村里玩。民警分为两拨,一拨将彭高峰的儿子秘密带走,另一拨人则寻找彭高峰儿子的养母将其控制。

被拐接近三年,彭高峰终于与儿子团聚,被媒体广泛报道。这是温妙洋参与的第一个打拐案。他发现媒体的惊人力量,如果没有广泛的宣传,举报人就无法判断村庄里的孩子有被拐嫌疑。

“以往儿童被拐案发生后,往往被认为影响老百姓的安全感,不希望媒体报道。”温妙洋认为,近年来这样的观念已转变过来,公安部门越来越注意反拐宣传。

2015年,深圳CID帮助27个被拐家庭团聚,这一数据创下深圳CID新高,从全国来看也占到7%。而今年截至本周,深圳CID又已成功帮助9个被拐家庭团聚。这些数据中,与反拐的广泛宣传是分不开的。

打拐DNA库

(只要怀疑自己是被拐人员,都可到深圳CID采集血样)

以2015年找到家庭的27个被拐孩子为例,他们中间只有4人是在深圳被拐的,其他23人都是在外地被拐,但是在深圳找回父母,他们有的是成年之后在深圳打工,有一部分则是专程从外地来深圳采集血样,通过深圳警方将DNA信息上传到公安部的打拐DNA库,实现信息比对。

去年1月,温妙洋去央视录制《等着我》节目,当期节目中深圳警方通过采集血样提取DNA信息,成功帮助一个家庭找到被拐的孩子。

节目录制现场,这名孩子在被拐家庭里的堂弟也在,他也知道自己也是被拐的,节目录制后,他就径直找到温妙洋希望采集血样提取DNA,温妙洋一口答应。于是这名长年在福建工作的安徽小伙子,最终通过深圳警方的帮助成功找到父母。

刚刚通过深圳警方找到父母的阿松,同样也不是在深圳工作,之所以专程来深圳采血,同样也是听闻深圳警方很负责任,效率高。

2009年以来,公安部启动打拐DNA库,一方面主动采集可疑人员的DNA信息(包括上户不及时有被拐嫌疑的),另一方面也通知被拐家庭的父母到公安部门采集DNA信息,呼吁怀疑自己是被拐的孩子到公安机关采集DNA信息。

温妙洋告诉记者,从技术上来讲,只要父母与孩子还在相互寻找,到公安部门采集DNA信息,就可以通过信息比对,为他们找回彼此。

但是宝贝回家志愿者云谷告诉记者,虽然公安部有明文规定,各地公安机关对于主动上门要求采集血样的疑似被拐卖人员,均要予以采血提取DNA录入到全国打拐DNA库,但是实际运作过程中,部分区域还是没有积极落实。

云谷是深圳劳动系统的一名公务员,目前是退休返聘状态。宝贝回家网站,是一支重要的民间反拐力量,与公安部有直接联系。云谷目前主要负责与广东、福建两地警方对接,协调相关的寻亲事宜。

云谷提到一个极端案例,在外地,一个疑似被拐人员向志愿者求助想找亲生父母,不过他是瞒着养父母寻亲,怕去公安部门采血会被养父母知道。志愿者给他做了很多工作,说通他去当地派出所采血。但他到派出所提出采血要求之后,值班人员竟要求他先把养父母带来做过DNA检测,以证明他不是养父母亲生的。

nlc202309091109

这毫无疑问制造了采血的障碍,吓跑疑似被拐人员。云谷告诉记者,经过相关部门反映调查,才知道这名值班人员是新来的不熟悉流程。除此之外,部分区域还出现过采集血样后,迟迟没有提取DNA,没有及时将信息入库。

但深圳从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云谷与温妙洋有着直接联系。她对温妙洋评价很高,认为他很热情、负责任,深圳警方也保持着高效率的采血入库。

“有的地方有的人会比较难沟通,甚至认为我们是在给他们找事。”云谷说,作为协调人员,云谷会加强与一些工作不那么积极区域的人员协调,但有时候她也会选择“用脚投票”,安排外地人员到深圳采集血样。

深圳警方对于外地人员来采集血样持欢迎态度,温妙洋每次在面向媒体的新闻发布会上,都会强调这一点,只要怀疑自己是被拐人员,都可到深圳CID采集血样。

这与深圳对反拐的财政支持有关系。温妙洋介绍说,除了深圳CID有实验室可以采集血样提取DNA并上传到公安部打拐DNA库外,龙岗与宝安警方也有实验室可以从血样中提取DNA信息,这大大提高了效率。

民间力量

(电影《失孤》原型杨桂霜被拐20多年后找回父母,“云谷是她回家的领路人”)

打拐DNA库威力强大,但并非都在坐等DNA库发挥作用。温妙洋告诉记者,这些年对于陈年旧案,警方有专案组跟进,民警虽然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是就好像传递接力棒一样,一棒一棒往下传,从未放弃。

2015年,深圳警方就根据新的线索,抓获一名犯罪嫌疑人,该女子涉嫌在1995年到2000年在盐田拐卖了6名儿童。

根据这个犯罪嫌疑人的情况,警方在她的周边展开排查,查找当年被拐孩子的下落,最终发现她娘家所在的村有一个男子疑似被拐卖人员,经过DNA比对技术,最终确认该名男子正是1998年在盐田被拐走的2岁男童。

新的人脸识别技术也在发挥作用。1995年在盐田被拐卖的男童,因为有一名双胞胎哥哥,警方遂通过人脸识别技术,识别出河源有一男子与其长相相似。经过DNA比对,证实该名河源籍男子正是1995年在盐田被拐卖的男童。

除此之外,志愿者也在发挥着特有作用。在公安部建立打拐DNA库之前,主要是民间在网上发帖描述个人特征来进行寻亲。宝贝回家网站长期在做着这样的工作。

云谷曾一度认为,公安部建立打拐 DNA库之后,民间的反拐力量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她认为志愿者有着独特的优势。迄今在该网站上登记的资料中,尚有约2万名家长在寻找孩子,而寻找父母的登记者也有1万人左右。

重庆女孩杨桂霜,是电影《失孤》的原型。杨桂霜在2011年6月,被拐卖到福建20多年后,重新找回父母。杨桂霜曾表示,云谷是她回家的领路人。

电视镜头记录下杨桂霜与父母相见时的场景,父母对着镜头说:“我发自内心地感谢云谷,祝愿她百年长寿永远不老。”

杨桂霜最初就是在2010年1月到宝贝回家网站求助,云谷接下了这个案子。杨桂霜记得父亲叫杨富国,家住江边,附近有铁索桥,父亲是补船的,小时候她的脚曾被船钉扎透,奶奶卖过五香豆腐。

云谷与杨桂霜进行交流,引导她回忆童年时候的饮食习惯等。这些资料经过整理,被发布到宝贝回家网站上,由网友及志愿者进行分析判断,提供相应的帮助。这是宝贝回家的一个正常工作流程。

同时,志愿者们还负有劝说求助者到公安部门采集血样的责任。但是云谷告诉记者,杨桂霜当时没有入户没有身份证,到公安部门采集血样有困难。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云谷和志愿者们通过这些信息,百度了很多船以及铁索桥的照片,供杨桂霜来辨认,以判断她由何地被拐卖。但事情毫无进展。

云谷记得是一年多以后,2011年5月,母亲节前,杨桂霜与她网络聊天时再度倾诉对亲生父母的思念。云谷很是触动,她把杨桂霜的话截图发到志愿者群,大家再次根据杨桂霜的资料进行排查,其中有一名志愿者认为杨桂霜描述的生活环境特别像重庆巫溪。

云谷根据这个地域信息,通过志愿者查询到,在巫溪,年龄较为相符名为杨富国的人只有两个。

云谷在网上百度了巫溪县十几个派出所的电话,逐一打电话询问。她不敢说自己是志愿者,“很多人不知道志愿者是干什么的。”

她称家中有个保姆,是被拐卖的,记得爸爸叫杨富国,询问他们辖区有没有这么一个人。她一连打了三个电话,一无所获,她甚至与第二个接电话的人发生了一点争执,对方质问她从哪里知道电话,为什么要打电话。云谷怒而问她,这不是网上公开的电话吗?你的辖区有没有这么个丢失小孩的人你不应该关心吗?电话的最后,对方转变了态度,说会去问一问,云谷也留下了号码。

云谷打算打第四个电话时,第二个接电话的人突然回电,说辖区内真有一个叫杨富国的人,20多年前丢失了6岁的女儿。他很快叫来这名叫杨富国的男人接电话,所有信息都能吻合。

后来事情有一点波折,杨富国回家后,女儿女婿都以为他被骗了。他们认为事情不符合常理,杨桂霜既然被拐卖到福建,为什么是一个深圳人来电通知?

“她的女儿女婿轮番打电话来问,我到底想骗他们家什么?说老人家经不起折腾。”云谷至今回忆起来还觉得很好笑,后来重庆的宝贝回家志愿者上门说明,才解开他们的疑惑。

2011年6月,杨桂霜被拐20多年后,回到老家,与父母团聚。她的父母一度以为她落江溺水身亡,他们会在她失踪的日子到江边烧纸祭奠。

“所以她的父母也没考虑去公安部门采集血样做DNA鉴定。”云谷说,如果光等着DNA库的比对,必然还有一些遗漏。

对杨桂霜的遭遇,云谷感慨万千。杨桂霜被拐到福建后当了童养媳,没有多少文化,而她的姐妹有的读了本科、硕士,她们的命运已经被彻底改变。

nlc202309091109

反拐新变化

(现阶段警方强调利用互联网+,通过互联网发布信息,动员网友参与寻人)

在创下找回被拐儿童数量新高的同时,2015年深圳警方还创下新发案件数量的历史最低值,仅有5宗,且全部告破。

深圳曾经多次发生儿童拐卖案。温妙洋2011年到打拐部门来工作时,多时一年曾有过20多个孩子被拐。

但这还不是最多的。深圳警方披露的一个系列案中,1995年到2000年,仅在盐田区东菜市场附近,一个犯罪嫌疑人就涉嫌拐卖6名儿童,这个嫌疑人直到2015年被警方抓获,至今仍有3名被拐儿童下落不明。

在温妙洋看来,被拐案高发与城市特征有关系,深圳人口密集,很多年轻人来此打拼,疏于管理小孩,给了犯罪分子可趁之机。

除此之外,深圳交通四通八达,嫌犯往往是跨区域作案,流窜性强,四通八达的交通正好便于犯罪分子作案后撤离。

但是2015年,深圳立了119宗拐卖案,其中九成是孩子走失寻回类的,真正的儿童被拐案只有5宗,这5宗也全部告破。这样的发案率也创下深圳历史新低。

在这背后,温妙洋认为这与工作方法与理念的变化有关。温妙洋表示,频繁的反拐宣传,一方面是对很多人进行持续的警示教育,让家长更注意防止孩子被拐卖。另一方面也是在警告嫌疑人,来深圳作案必被抓,形成震慑作用。

而现阶段警方强调利用互联网+,主动通过互联网发布信息,动员网友一起参与寻人。今年3月2日,光明新区一名初三女生在上学途中失踪,深圳警方通过“QQ全城助力”合作,在4月7日由“QQ全城助力”向深圳1400万手机用户推送寻人信息。一名在梅州的用户看到信息后,发现一起打工的女孩正是该名女孩,女孩因为学习压力大而离家出走。在该名手机用户的劝说下,女孩三天后回到了父母身边。

温妙洋还介绍说,在办案层面,警方现在对每一个案子都要总结,看背后会不会存在什么问题,面对拐卖案发后嫌疑人快速逃离深圳等特点,警方也采取以快制快的手法,更快地出警处置。

当然,这给温妙洋等130名奋战在深圳打拐一线的民警带来很大压力。发生在今年1月26日的龙华一4岁男童被拐案,案发时温妙洋正在台湾休假,计划休假7天,案件突发,他立即取消休假,提前三天回到深圳,投入到案件侦办中。历时8天,孩子成功被解救,与家长团聚。

但温妙洋觉得这一切是值得的。他记得转岗到打拐部门不久,2011年5月,一宗儿童被拐案发生后,经过10天辗转多地,行程超过1000公里,终于将孩子成功解救。回到深圳,将孩子交给他的父母时,孩子的母亲激动得跪倒在办案民警跟前。

温妙洋说,从警二十多年,也算见多识广,但是这样的场景,还是第一次遇到,当时就深感责任重大。而随着这些年办案的增多,他注意到孩子被拐后给一些家庭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更是不敢松懈。

让温妙洋觉得可喜的是,他的工作使很多家庭得以团圆,让很多人对警队的态度发生改变,连彭高峰也由曾经的不理解,变成了一名反拐志愿者。

寻找失去的自我 篇4

依照中国移动官方所给出的解释, 暂停Jego的原因是因为客户体验需要进一步优化。诚然, Jego的客户体验做的是不尽完善, 但是市场上有无数比Jego客户体验更差的应用, 也没看见谁停运优化的, 那么, 只能说这个理由不是主要的, 笔者认为主要的原因是Jego有自我革命的效应, 但自我革命的时机未到。

1、Jego本质上是自我革命的业务

尽管中国移动转型的口号喊了不是一年两年, 但中国移动主要的收入来源仍然依靠着电信网络, 包括语音通话、短信、数据流量等等, 有所改变的是数据流量的收入占比不断提高, 但最主要的收入依然是语音通话的收入, 至于真正来自于互联网业务的收入则少之又少。

众所周知, 现在OTT服务商让运营商为之紧张, 不仅仅因为他们占据了ICT产业新增收入的大头, 更重要的是, 他们业务的替代效应已经开始侵袭运营商的现有业务。在语音通话领域, 或许现有数据网络质量未能保证通话质量达到电信服务的水平, 又或许语音通话的主力军是成熟用户, 因此受到的侵蚀尚且不大, 但在短信业务领域, 运营商感受的压力最为明显, 毕竟非实时交互对网络质量要求并不严格, 而短信的核心目标用户群也同微信等OTT业务的核心目标用户群高度重合。对于运营商而言, 增加的一点流量费, 远远抵消不了语音与短信收入的下降。

同微信等让中国移动头疼无比的OTT业务相类似, Jego本质上也是一款OTT业务, 略好一些的是从客户端软件向电话拨打电话的服务费是能够被中国移动收到的。行业中的各方分析, 都得出了相同的结论, 即互联网的业务将越来越让运营商呈现管道化的特征, 甚至连运营商赖以生存的语音与短信都会被取代, 同数码相机取代传统胶片相机一样。基于此前提, 可以说Jego是一款自我革命的产品。

2、自我革命永远是困难的

如果说创业是高难度, 守城是中难度, 被颠覆是高难度, 那么自我革命就是超高难度的事情了。如果说一家企业, 发现自己现有的A产品每年能够有巨额的回报, 但是A产品带来的收入, 由于B产品的出现, 可能会下降, 甚至降为零, 而何时能降到盈亏平衡点是未知的, 甚至B产品究竟是否有如此大的威力也是一个未知数。那么企业该怎么办?如果现在就发展B产品的话, 一是B产品当期未必能带来收益, 二是A产品的收益将被砍一刀, 三是企业成本将上升, 例如人员能力培训, 岗位调整等等。而对于企业而言, 这是一种赌博的行为, 拿当期的金牛业务做赌注, 赌未来不确定的产品市场。

相信, 对绝大多数的企业而言, 敢于进行这样赌博的, 肯定是少数的。行业分析师们会在柯达寻求破产保护之后说, 柯达当年白白拥有着数码成像的核心技术, 却死守着胶片成像市场不松手。但设身处地的思考一下, 如果把这些分析师摆到当时柯达CEO的位置上, 面对当时的经营状况、未来说不准的市场、投资者的期望, 他有魄力去实现自我革命吗?

柯达不敢, 中国移动也不敢, 目前语音、短信的市场仅仅是增长率有所下降, 何况语音、短信等业务已经被培养成用户的基本刚性需求, OTT服务提供商正在努力去改变用户的使用习惯, 更何况国有企业的性质, 决定了其必然偏向守城。因此, 让中国移动现在就开始自我革命, 是极其困难的事情。

3、中国移动自我革命需要踏准时机

不过, 笔者并非说中国移动就不需要自我革命, 像Jego之类的产品, 被中国移动推向市场需要更加注重时机的选择。

首先, 选一个对存量业务没有影响的市场空间。中国移动原计划选择在境外推广Jego的产品, 其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一是原本的市场都是属于国外运营商的, 通过Jego实现的都是增量收入;二是即便对国际漫游业务有所影响, 但也不会太大, 毕竟现在出国用户正从精英向草根转变, 草根阶层一般即便开通国际漫游业务, 也会尽量避免使用;三是墙外开花墙内香, 在国外发展业务, 也能够让国内用户知道。

最后, 在存量业务受到显著性影响的时候。这里所说的显著性影响是指业务已经开始走上下降的通道, 尽管尚未达到亏损的状态, 这才是自我革命的良好时机, 过早革命, 无法说服自己和投资者, 过迟革命, 则对不起企业的未来。同时, 现有的业务能力也可以注入到新的产品当中, 毕竟新产品只是替代效应, 现有的产品依然广受欢迎。

4、自我革命的Jego需再等待

寻找失去的记忆750字作文 篇5

“来往烟波,此生自古西湖长,轻风水桨。”

天空却依旧阴霾。

突然涌起一种异样的感觉,一种无形的直觉让我去寻找失去的记忆。

乍暖还寒的春竟是那样的懦弱,还没来得及蔓延便被无情的残冬吞噬了。冬并未因春的柔和而改变那杀戮的天性,反在春还未喘息之时给予它致命的一击。本因有的和煦的春风,被呼啸而来的凛冽的寒风折磨到仅存一丝生机,天阴得似乎要下雪,要彻底埋葬这一丝柔弱的生机。

我漫步于公园内。

穿行于林间小道,那里静得可以让我听见自己的心跳。突然两个女生从我的视野中出现,她们兴致勃勃地说笑着,手里握着球拍。我的脑海中猛然浮现出了那幅画面——对,这就是我曾经的记忆之一,我找到了记忆的`碎片。

正门广场,两个矫健的身影跃入我的眼帘。落地的羽毛球,被重新拾起,在两人的努力下继续飞翔,而那划过空中的长长的弧线,却划在了我的心上。我的记忆被唤醒,又被现实拉回:球落地了,可以重新拾起,它没有被摔坏;可那份沉甸甸的情谊呢?

翠绿且宁静的湖面上还留有残冰,冷风掠过湖面,打破了这块美好的明镜,荡起阵阵涟漪。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毕竟是温室里的花朵,当经受考验时往往受不住大风大浪。湖面上半浮着一只破旧的鸭舍,里面的鸭子早已不见踪影。我知道,在那个风雪天,有两只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鸭子立在被雪覆盖的冰面上,而有一个身影在已结冰的湖面驻足、端详着它们,身后还有一个身影。那两只鸭子没能度过严酷的冬天,永远地消失了;而花朵也没有等到绽放,便在寒风中凋谢了,只留下枯黄的花枝。

对话高峻:寻找失去的中国元素 篇6

一身中式上衣,高峻把“中国元素”穿在了身上,用来证明对“中国元素”的理解和认可。

萌发“中国元素”的念头始于2004年。在广告、营销行业已摸爬滚打十几年、教师出身的高峻发现,中国广告人、中国品牌与中国文化之间的距离似乎越来越远了。相反,值得关注的是外资品牌甚至国外广告、营销专家却在不断挖掘“中国元素”并加以运用,甚至在国际获得大奖,他感觉这和中国影响力的扩大和企业崛起形势不相匹配。

在高峻的提议下,来自国内天南地北,对“中国元素”拥有相同“愿景”的另外八家广告公司的掌门人聚在了一起,开始探讨、思考这一问题。随后,2005年第12届中国广告节上,高峻和他的伙伴对“中国元素”又有了更深的认识。得到中国广告协会的鼎力支持,“中国元素国际创意大赛”的想法付诸行动。

2006年10月底,昆明第13届中国广告节,在高峻等人倡议并在中国广告协会大力支持下,九位广告公司的老板每人出资20万元举办的首届“中国元素国际创意大赛”圆满落幕。这一赛事,吸引了来自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0多份作品。反响之热烈,多少有些超乎高峻的意料之外,并迅速刮起了“中国元素”风潮。

现在,“中国元素”已经不仅仅是高峻等九个人的事情,“中国元素”现象已经上升到了如何挖掘民族文化与提升中国品牌自信心的高度。

“中国元素”能走多远,能否得到全世界的认可,又能给中国企业带来什么?12月22日,身穿咖啡色中式上衣的上海梅高创意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高峻,在上海愚园路1258号的绿地商务大厦23楼,对《成功营销》记者做了详细解读。

中国元素,没有权威解释

M:最早你们是怎么产生“中国元素”这个想法的,是受到什么样的启发促使你们推动这事情呢,为什么要自己掏钱办“中国元素国际创意大赛”?

高峻:早在2004年广告界就产生了这个想法,之后一直处于探讨、思考层面。在2005年第12届中国广告节上,百度的获奖更加坚定了手笔我们推动“中国元素”的信心。那次活动是第一次将代表中国广告创意最高荣誉的全场大奖颁给了一部网络小电影——百度唐伯虎篇。

当时我是评委,着力推荐这则广告,因为这是完全的、中国文化的广告片。受此影响,期间我们就想推动“中国元素”的广告活动。之后大家在一起交流了十多分钟,就达成了一致。

我们面临的困难是,做这件事情得需要钱,钱从哪儿来?于是找到几家很愿意做这件事情的广告公司老板,每人出资20万。广告协会给了大力支持,给我们搭了一个重要的平台,把“中国元素”作为一项重要赛事推动,2006年第一次举办,我们拒绝了赞助。因为我们不知道这个活动会是什么效果,不知道能给企业带来什么。我们不是为了商业目的,而是要推动一种理念、一种思潮,我们要的是一种自信,要把这种自信融入产品和品牌中去。

不仅如此,我们还在全世界请评委参加。之所以这样做,是我们不能孤芳自赏,要让全世界的人都来,深入地了解“中国元素”,所以我们一开始就定位国际创意大赛。开始的时候广告是主流(因为活动是由广告行业发起的),但我认为如果只把目光放在广告上,就是狭隘的“中国元素”。

M:提到“中国元素”,有必要给我们解释一下这个概念,怎么理解中国元素,它和传统文化、国学之间应该是一种什么关系?

高峻:到目前为止,“中国元素”还没有一个比较权威的解释。从《辞海》上看,“元素”是一个现代用语,历史上并没有这个词语。他是今天的中国人喜闻乐见的形式,也是人们对某些事物表达自己意见的一种方式。他既是语言也是图腾,既是符号也是能让人感知的信心,我认为它不是简单的中国的历史和传统。一说到历史,很容易就会想到四大发明、秦皇汉武、雍正王朝,这是一种片面的理解。

“中国元素”其实是在今天的世界视野或融入世界视野中用到的中国传统。我们很难简单地用“中国元素”切割什么是纯西方,什么是纯东方,中国文化已经不可能被完全切割,更不可能完全是中国过去传统的儒家,道家和法家学说。今天的很多人是用世界的眼光来看中国的。

自信,需要表达方式

M:其實很多人在看待我们自己的企业时,反而不拿世界眼光来看,甚至狭隘地认为,中国离世界还有一些距离。这种心态影响了他们对“中国元素”的理解和认识。这种缺乏自信的状态是企业明显还是广告界更明显?

高峻我认为这种状态是双向的,企业和广告业都缺乏自信。换句话说,即便心里自信,但他们也缺少有效的表达方式。其实西方的文化也在持续不断融合他国的元素,加以搅拌和改良,他们也早已不是纯粹的西方文化,于是就出现了今天这种全球化和本土化撞击的局面。

中国人潜伏的自信心,从2005年下半年到2006年开始逐渐浮出水面,到2006年有点掩盖不住了。但这是一种态度上的,而非本质上的自信。

M:你为什么说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中国人尤其是你们广告人更多了自信心,这个现象有什么标志性事件可以印证?

高峻:有。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不断加大就是很好的证明。比如说,我们2006年的外汇储备占了世界的四分之一,超过1万亿美元,从某种程度上说,人民币可以决定美元的命运,这可以让很多人心里充满冲动。还有一系列国际事件,例如六方会谈中国所起的作用、中非论坛、中国企业并购国际品牌、中国移动的品牌含金量居世界第四,中国170类的产品居世界第一等等,都标志着中国登上了世界舞台。从文化方面看,孔子学堂掀起的国学热遍及全世界,这一切都让中国人开始扬眉吐气。比如听到要废除中医的声音,全国上下哗然一片,反响强烈。当我们传统的中秋节又要被韩国人抢注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全国人民齐声抗议……这种事情要是在十多年前,肯定没有人关心,但在今天就不同了。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中国人的自信心开始逐渐增强。就好比一个水壶,一直在往里倒水,开始的时候不觉得水多,到2005年的时候满了,2006年时溢出来了,于是就需要找机会宣泄和表达。特别是那些知识分子、有民族精神的人,首先在知识界引起了骚动。比如易中天、余丹开始借助各种载体抒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向往和崇拜,这是一种回归,可以说是民族的复兴。最近中央台纪录片《大国的崛起》热播,说明我们能用一种宽广的胸怀来看待历史,预示着我们是下一个崛起的大国。接下来的奥运会和世博会,能继续±曾强我们的民族自尊心。

中国人带着全球眼光挖掘人类财富

M:可以理解为,当中国经济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时,“中国元素”受到的重视程度就会很高。但当你们提出来并加以宣扬时,

有人可能认为你们是出于商业目的,你怎么理解?

高峻:“中国元素”应该成为文化和经济的现象,而不是落到哪一个具体的点。更高的起点应该是中国人带着全球的眼光来挖掘全人类的财富,如果仅仅把“中国元素”看作出于经济和商业目的,那是很狭隘的。中国以后要走向世界,靠什么来实现?起码要有一个标准,哪个国家是世界的强国,哪些国家的品牌就是世界的强势品牌,美国、日本都是如此。中国拥有的品牌和中国的经济实力是不相匹配的,中国主要是靠廉价劳动力和低值的消耗,但目前我们必须经过这样一个过程。

如果说奔驰是韩国的车,星巴克是越南人做的,可乐是伊朗人出的,你会不会觉得奇怪,你相信吗?肯定不会相信。说明这些品牌已经和这个国家的文化内涵价值紧密相连,就像我们现在买LV的产品一定想到和法国的浪漫相关,我们买的是他们的文化,而不是买那个包。我们中国能卖什么?就是中国独有的文化价值。

“中国元素”会成为世界时尚主流

M:你刚才说,提到LV想到的是法国的浪漫,但是有一种现象存在,很多外资品牌把“中国元素”利用得很好,却不能让人想到和中国文化有关,或者说根本不会想到这是中国的品牌,你怎么看待这个事情?

高峻:很多老外在十几年前甚至更早就来免费采购中国的文化了,比如,我们的明朝官服,就可以成为“黑客帝国”里最时髦的服装,卡迪亚用中国的龙纹饰品一上市就在世界上卖疯了。关键是我们用什么心态、什么眼光、什么标准来看这些东西。

例如奥运会吉祥物,老外都挺喜欢的,我们一开始却很反感。通过这件事,就能看到两者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差别,而这种意识形态对于“中国元素”的理解和认识有很大的影响。外资企业在美国或中国本土,利用“中国元素”产品卖得很好,他们的很多品牌放入了中国纹样,反而显得更时尚、更全球化,而中国企业本身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这说明什么呢?20年前我们学习西方是应该的,但是现在如果还一味学习别人则是需要反思的。我们在不断进步,但我们对文化层面的认识如果还把西方文化当成标杆,那说明我们的进步是没有基础的。

西方原来的商业手段、市场手段、洞悉能力、使用能力比我们要好,比大多数中国企业要好,卡迪亚做出这样的产品,他们制作的工艺、材料和销售的网络都是现成的。中国即便是做好了,也没地方卖,但是这种现象是暂时的。要知道全世界平均每人每年要穿一双中国制造的鞋,平均每人要用两米中国人织的布,全世界人都可能平均穿三件中国人的衣服。但是其中90%要贴上别人的标签,这让我们在自豪的同时也感到很郁闷。

M:这么说来,如果衡量外资企业是否本土化,可以从他们吸收多少中国文化、利用“中国元素”的程度来衡量吗?因为在中国,只有吸收中国文化他们才会有更好的市场,甚至在全世界都会受到追捧。

高峻:我不太倾向于这样,我觉得这是两码事。外资企业是否融入本土文化关键要看企业的行为和理念,是否运用了中国的文化和特点。我认为全人类的产品,最后都会逐渐趋向于一个目标他不是民族的,而是取决于全人类。这就是我说“中国元素”将来一定会成为世界时尚主流的一个观点。中国在世界上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有更深厚的东方文化,对他们会有一种扑面而来的新鲜感,全人类都需要消费中国文化。

学习别人,成就自己

M:消费中国文化是我们的一个愿景,这需要一个过程。谈到这么多关于“中国元素”的东西,你觉得中国的广告业是不是缺乏自主创新的意识,或者还不会用“中国元素”?这么多年来,中国广告业到底有没有形成自己的标准?

高峻:目前中国的广告业还处在比较“迂”的时候,青黄不接。原来我们照搬国外的经验,全套模仿,现在发现也不奏效,旧的规矩行不通了,但新的模式又不知道在哪里。说明我们对自己不够自信,不能确定新的东西究竟在哪里。今天提出“世界是平的”,明天又在讨论“蓝海战略”,翻来覆去最后说的還是一件事,原先沿用的东西开始被怀疑和反思,但新的东西并没有确立,这就是中国广告业和创意目前的现状。

在广告界有一种现象,就是不相信自己的东西,认为我们不是现代化的正宗,就连一些搞学问的人也觉得本土化的东西不正宗。这种不自信导致我们要搬用洋人的一套模式,却又不能得其精髓,所以在很多实践中用的又不是洋人崇拜的东西。

在中国,广告市场(包括营销和传播)沿用的都是西方标准,没有一样是中国自己制定的。反过来看,为什么老外在西方荣获广告大奖的东西不拿到中国来做呢?我觉得老外是聪明的,原因在于他们的很多作品都是借鉴中国文化,有很多经过改良的“中国元素”在其中。

我们一直隔着距离去崇拜洋人的东西,却忽略了身边的。在广告、传播、创意界我们最缺的就是自信。当一个国家或一个行业长期尊崇某种规矩的时候,要他反过来再捡起另外的一些东西,是相当困难的。

借鉴“韩流”

M:就现状看,如果让所有人都接受、认识并能运用“中国元素”可能也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不过,我们有一些好的例子可以借鉴。韩国把“韩国元素”运用得非常到位,韩国产品不仅代表着本土化文,还推动了韩国走向世界。“中国元素”的提出是不是也在模仿“韩国元素”走过的路?

高峻:举个例子,最早在中国最正宗的话是普通话,因为在中央广播电台播出,同时所有的电影都用普通话,所以就树立了一种标准。上海话不管你爱听不爱听,他代表着富足,代表着先进,代表着大都市。之后又出现了粤语,因为香港比我们先进,带动了广东较早地改革开放。当台湾经济发展后,闽南语又开始流行。韩国话以前最难听了,然而现在韩剧杀伤了中国一大批少妇。当你能够带领人们去消费自己的产品时,你就有了话语权。韩国人死不言败,有牺牲精神,愿意牺牲一代人来换取国家的崛起。

一个农村的穷小伙子你会多看他几眼吗?而当他摇身一变成为亿万富翁时,你就会关注他,看他经历如何,看他如何获得第一桶金,然后发表自己的思想、理念,很多人会认同,他就是这样被消费掉了。今天韩国在世界上照样有影响,就是先输出他的产品,输出他的劳动力,然后输出他低收入的资源。我们先看到韩国的手机,然后看到他们的电视机、汽车、电影,渐渐地我们关注韩国所有的东西。现在中国正处在世界舞台的表演前夕,表演用什么?难道我们拿西方的东西来演么?我们只能用中国自己的东西来演出,人家才会有新鲜感,才会消费这种文化。在表演之前,我们必须要广告界、营销界和传媒界共同培养“中国元素”的意识,这需要一代人的努力。

“中国元素”不能滥用

M:我理解你说的意思,“中国元素”这一概念先要在广告界,营销界内进行推广,通过他们的影响来推动“中国元素”。

高峻:我认为应该影响舆论界的人,首先是传媒,因为传媒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把“中国元素”融入品牌、融入产品,可能短期内不一定有效,但让更多的人觉得这是一件好事,目的就达到了。也就是说广告、营销、学术界的人应该更早认识“中国元素”,并进行推广。

其实“中国元素”无处不在,关键在于有没有一种意识去吸收、挖掘这些东西。也就是说如何用中国人的理念、价值观、思想融入到世界中去,其中有看得见的、也有看不见的成分。我们要唤醒一种思想和意识而不仅仅是传播,要多多少少给自己一种历史使命,所有的流程我们都把这种元素放进去试验,如果今年不行,那我们明年再用,但是这种意识必须养成。

M:作为一个广告人,你认为哪些外资企业运用“中国元素”比较成功?

寻找失去的自我 篇7

影片用公路片的形式承载整个故事, 用寻找的外在形式切合内心蜕变的过程, 明线和暗线并行, 逐渐升华, 最后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朵拉自我的成功解放。中央车站, 人们从这里出发, 又从这里回来, 圆形的往复, 人生的旅程就在这一次次的相遇与离别中得到自我的升华。

一、女性生活的意义等待

主人公朵拉下班回家, 孤独的行走在匆匆的人群中, 淹没在比肩接踵的人海中, 她在火车上被人群挤的就像抱团的沙丁鱼, 我们看到的只有形形色色的人组成的人流, 而并不关心每个个体是由于什么原因来到这里又将到哪里去。朵拉拎着东西在走廊里的背影, 导演运用平衡的构图, 将朵拉放置在柱子的中央, 显得很渺小, 似乎要被吞噬, 粗壮的柱子更像是被生活加粗的牢笼上的钢筋, 把朵拉封闭在单调乏味的世俗里, 朵拉就在这样的状态下等待着一种救赎让她告别这样让人窒息的生活。

导演把朵拉写信的摊位放在了耶稣十字架的旁边, 这也预示着朵拉在人生的车站里等待救赎。安娜被车撞后, 朵拉摘下了眼镜, 投去了同情的目光, 这是我们之前从未在她眼中看到的。镜头接着转到朵拉桌面上那条安娜留下来的手帕, 随风飘落在地上, 预示着一个生命就此凋零, 常年淹没在冷漠人群中, 也许只有生命的陨落才会唤起内心的良知。朵拉把约书亚救出来, 决定陪约书亚去寻找他的父亲, 他们踏上寻找的旅途, 导演特意用了一个二十三秒拍摄客车在夜幕下行驶的长镜头, 来表现前路如同黑夜般不明晰。

影片中最美的镜头要数南美洲广阔的大草原和沙漠, 天与地融合在一起, 人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显得异常的渺小和无助。朵拉和约书亚的旅程也在这样广阔的自然中, 显得不知所往。故事继续进行着, 朵拉晕倒躺在约书亚的腿上, 镜头慢慢推进, 此时我们看到的是疲惫不堪的朵拉, 没有影片一开始时那犀利、冷漠的眼神, 此时的朵拉, 感受到了她在漫长的等待生活中从未触及的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二、女性性格的特质回归

女性主义思想, 强调刚中有柔, 承认两性差异, 强调女性应保持发扬自己的特性, 呈现出女性固有的优雅姿态。《中央车站》中, 女主人公朵拉的故事, 就是一个女性性格特征从缺席到回归的过程。影片的第一个镜头是熙熙攘攘的人群从火车上走下来, 各异的步伐开始走向不同的人生, 而朵拉就是在这样一个人生的车站里替人们传递着那些如同过路火车一样匆忙的思念。

各种各样的人们坐在朵拉的摊位前, 诉说着自己内心的潮起潮涌, 而这些似乎都与女人有关, 第一个出现在我们面前的人物, 是一个落泪的痴情女人, 等待着她犯错误的男人;一个年迈的老人诉说着他被女人欺骗的经历, 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满口谎言的女人;约书亚的母亲, 从她的叙述中, 我们可以看出她内心对男人的爱恨交加;年轻人热血沸腾的讲述着和女人的性爱体验, 女人, 天生的性感尤物;懵懂少女讲述着那略带浪漫、朦胧的邂逅, 每个女人都有着那种童话般的爱情偶遇。而看似的倾听者朵拉, 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我们的视觉, 一个被世事打磨的没有什么棱角, 有些冷漠的老女人, 在她身上, 我们似乎找不到女人应有的特质, 或者更确切的说, 她只是一个生活的奴隶, 性别的差异并没有在她身上体验出来, 生活的磨砺已经让两性开始混淆, 女性个人所具有的特质已经缺席。

无论要寄信的人讲什么样的故事, 都不会引起朵拉任何的同情心, 心情好的话会说是巴西的邮政局已经搬迁了, 心情不好干脆就恶言相向, 就像约书亚的母亲第二次来写信, 她讨厌约书亚, 憎恶的目光让人无法想象对面坐的是一个孩子。朵拉为了救出约书亚, 决定带领他去寻找他的父亲, 此时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朵拉, 不再是那个冷漠的写信人, 而是渐渐从心里开始萌发天生的母性, 自我的回归之路已然开始。

影片的最后, 朵拉穿上了漂亮的裙子、擦上了红颜的口红, 在晨曦下离开了小镇, 回归了女性本身, 找到了自我。纵观整个影片, 导演塑造了一个饱满、复杂的女性形象, 有着女人普遍存在的缺点——爱占小便宜、脾气暴躁、冷漠, 也唤醒了女人与生俱来的优点——善良、有同情心、母爱。朵拉帮助约书亚寻找, 在寻找的过程中也涤荡了自己的心灵, 美与丑并存, 才是真实的女性。

三、女性理想的社会解放

女性的发展在相当漫长的时间里受到各种不公平社会制度的禁锢, 从而使女性不敢去表达自己特有的身体、性别、欲望等各方面的需要。当朵拉回到家, 呼唤上自己的好朋友艾琳, 观众从艾琳的外形中, 看到了女性本应该有的女人味, 与朵拉相比她似乎才是女人应该有的样子, 漂亮并且富有同情心。正是这样的对比, 使得朵拉的女性外在特征的缺席体现的更加明显。

朵拉替人写信, 但没有寄出, 而是回到家中偷窥着形形色色人们留下的牢骚, 乐此不疲的把这当成是生活中唯一可以取乐的事情。朵拉没有丈夫、没有家人, 在她简单的房子里, 只有自己, 从艾琳的口中, 观众也得知, 朵拉不喜交际, 简单的发型、随意的眼镜、单调的衣着, 这就是朵拉一个看不出太多女性特质的老女人, 女性所固有的身体美感、性别特征和爱美欲望, 在现在的朵拉身上, 我们丝毫看不到。

朵拉的冷漠让她把约书亚卖掉的情节显得在情理之中, 其实, 仔细分析朵拉接近约书亚时候的心情, 并不是预谋已久的那么单纯, 在她把约书亚母亲的手帕捡起来的那一刻起, 那被尘封太久的心, 已经开始了慢慢解放的旅程。朵拉带着约书亚出发去寻找父亲, 在换乘车站换上新衣服的情节设置, 也有着独蕴的匠心, 象征着她们摒弃掉之前的一切, 开始新的人生旅程。

也许是约书亚训斥朵拉不像女人, 连口红都不擦, 当朵拉决定和货车司机表白的时候, 她擦上了口红, 虽然是借用别人的, 这时的她已经找回了女人对于美丽的欲望、对于异性的欲望, 朵拉不再是先前那个男女性别混淆的老女人了。货车司机只不过是帮助朵拉获得女性解放的一个助推器, 她的解放旅程还没有结束, 需要继续前行, 货车司机只是帮助朵拉在性别和欲望上得到了解放。影片至此, 作为女性的母爱已经悄无声息的回到了朵拉的身上。

人类长期“男尊女卑”的社会传统, 使女性大多被边缘化, 常常被架构成男性主导世界的“他者”或“局外人”, 女性无法得到讲述她自己故事的机会, 因为电影故事均围绕男性为中心。她们的功能是在一旁欢呼, 等待男主角来领取他们的奖赏, 所有男性的特质——聪明、野心、自信、专业、主动, 都很少出现在女性身上。而在影片《中央车站》中,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女人, 有着自我讲述故事的主动权, 通过自身的体验和经历最终寻找到了自我。

在虚幻与现实之间寻找自我 篇8

这种理想化的创作方式又往往使人感到一种片面性。在生命的长河中,诸多的艺术作品所传达出来的无非是人民伦理的大故事和自由伦理的个体故事。而在人民伦理的大故事里,历史沉重的脚步往往侵蚀着个体生命,最终呈现出一种看似围绕个人命运,其实际目的却让国家、民族、历史的烙印变得比任何个人命运深刻的局面。而自由伦理的个体故事只是个体生命的急促叹息与跨越时空的想象。我认为,反思过往的生命痕迹及其哲学思想、精神境界,这一直都是艺术家主要思考的主题。此外,借助石版画这一特定的艺术形式,依据自我的心性,寻找个人的艺术支点,这不失为一个好的艺术思路。在此基础上,艺术家也得以运用想象的翅膀,在二维画面中营造出三维、四维以及异度空间,表现出自己对人的生存状态和个体命运的定位。

进入近代以后,各绘画流派可谓是异彩分呈,它们在多方位和多层次上自由地试验各种各样的观念、技法和材料运用的可能性,探讨和尝试各种艺术可能的形式语言。而后的艺术发展则旨在探究纯艺术与其他艺术的界限,架上绘画与新媒体艺术的关系,绘画形象与象征符号的关系,艺术品与现成物品的关系等,继而开始审视人类的思想及行为。

在中国传统艺术审美观中,文人士大夫的思想受到佛教、道教、儒家等的影响,这在中国山水画中得到深刻而又充分的表现。这种天人合一的意识形态,诉诸自然界形象以抒发情感的方式,几千年来通过一代代人发展、诠释,终成中国传统的美学特征。

追溯自己最初的创作动机,却感到茫然,究竟是什么驱使我去思考,最终确定自己的绘画道路的呢?实际上,我的心理感知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程。在经历了一番尝试后,我逐渐关注因人所特有的个体差异而产生的不同文化现象,并通过一种似真似幻的组织方式来传达对生命意义潜在精神层面的探究与理解。因此,我近期的创作便开始在人类精神活动(如宗教)和哲学理念中寻求答案,试图通过自己的视点来传达对世界的另一种认知与诠释。

面对空白画面,我总忆起童年的无邪时光,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我总爱用直观的表现来表达人的潜意识愿望,并喜欢用抽象变异的其他自然界物体暗示心灵深处的一种朦胧而另类的自我欲望。

我的个性充满着矛盾:一方面想探究心灵内在的事件,揭示隐秘而又说不清楚的情感,解除社会的种种禁锢,触摸鲜为人知的日常生活角落中的尘土,捕捉无法触及的过去时光,缠绵于生活中的非理性情欲;另一方面,当我在生活中直面困难时,我又总有逃避的渴望(这也许是影响我主题选择的主要因素)。在画面中,我表现出时隐时现的不安定感,这或许和原始人的艺术观和宗教意识产生于神话有关。

寻找失去的自我 篇9

1.《呐喊红宝石》的故事梗概

双胞胎达拉斯和佛罗里达的母亲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 离开了无能的父亲, 把两个孩子放在了孤儿院的门口。从此, 这对双胞胎就开始了在孤儿院长达十三年的悲惨生活。他们吃的东西像是割碎了的厚纸板和绞碎的树皮, 身上是穿上就痒的破衣服, 住的是阴暗、低矮、不透气的房间。但是, 这就是他们能称作“家”的唯一的地方。在这个家里, 他们被上百个“不许”的家规监禁着, 任意被打骂, 任意被惩罚, 任意被禁闭在充满老鼠蟑螂的黑暗地下室里。他们的精神被任意践踏, 心里充满了无限的自卑和对未来的恐惧。他们一次次被领养, 一次次被“退货”。生活的磨难使的这两个孩子对大人的世界充满了不信任, 大人成了这两个孩子最想避开的东西。

谛乐和赛蕊是两位年过六旬的夫妻。他们厌倦了平淡如水的生活, 想要去寻找自己年轻时候的梦想。他们需要两位同伴陪伴远行, 于是在孤儿院选择了达拉斯和佛罗里达。在点滴的生活中, 谛乐和赛蕊用爱心、耐心、包容、平等和理解取得了双胞胎的信任, 教会了他们如何去爱, 如何去面对现实。他们让这两个孩子找到了自我, 勇敢地迈出了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同时, 这两位老人也完成了自我的又一次心里成长。

2. 以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为基础来分析主人公的性格形成原因

《呐喊红宝石》中的主人公双胞胎达拉斯和佛罗里达对世界充满恐惧、对成人不信任、对未来迷茫、对自我否定。佛罗里达叛逆、多疑、脾气暴躁、现实、悲观和心里脆弱;达拉斯温顺、轻信别人和因为过于幻想而封闭在自己不现实的世界里。他们的性格是怎么形成的呢?让我们以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为基础来分析一下主人公的性格形成原因。

精神分析学家艾里克森提出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将人的一生分为婴儿期、幼儿早期、幼儿晚期、儿童期、青年期、成年早期、成年期、老年期8个阶段, 并对每一阶段的特点和心理危机进行了分析。每一个阶段的心理危机能否顺利解决, 直接影响人的性格和心理健康。

埃里克森的婴儿期是0-1.5岁, 是孩子对世界、对他人建立信任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建立起来的信任感将贯穿人的一生, 是人与世界、人与人最基本的心灵纽带。信任感的建立会直接影响人对世界、对他人的看法, 形成人的性格基础, 所以是人生阶段最基础、最重要的时期。孩子从出生发自内心信任的人就是自己的父母, 他们把自己的生命托付给了父母。父母承担了在这个阶段帮助孩子建立信任感的重要任务。《呐喊红宝石》中的主人公双胞胎达拉斯和佛罗里达在出生不久就被父母遗弃在孤儿院门口, 从小没有得到父母的关爱, 对父母信任感的严重缺失导致了他们对大人世界的不信任, 对他人的多疑。当老夫妻谛乐和赛蕊对他们微笑时, 他们告诫自己不能被这张和颜悦色的脸蒙骗了;当他们终于拥有了自己漂亮的房间时, 他们不是感到幸福, 而是悲哀地想:“他们想干吗?想把我们像糖果屋里的小兄妹汉生和葛雷特那样喂胖了以后再丢进烤箱里吗?”「1」当他们犯了错误, 老夫妻不处罚他们反而教会他们如何补救的时候, 他们称老人是怪异的傻瓜和神经病。在这对孤儿的世界里, 大人就是魔鬼、巫婆。孩子对世界和他人的信任感彻底缺少。

幼儿晚期是对孩子主动性的培养。儿童期是6-12岁, 是孩子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自信心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两个时期, 孩子的主动性和勤奋努力都需要得到外界的鼓励和关注, 而过多的压抑、排斥和否定就会使孩子形成自卑、自我否定心里。我们小说中的双胞胎达拉斯和佛罗里达从小住在孤儿院, 他们的生活是被成千上万个“不准”、“不许”的规则桎梏着。他们没有自己自主行动的机会, 没有被人鼓励和关注的幸福, 没有自己成功的体验, 没有自我表达的机会。他们的自我意志一次次被摧毁, 他们的自主思考和行动一次次被践踏。在这样的环境中, 他们对自己形成了习惯性的自我否定和严重的自卑心理。他们甚至以为自己真的太坏了, 不配有个真正的家。

青年期是12-18岁, 是非常关键的发展阶段。建立同一感和角色认同、避免出现同一性扩散和角色混乱是这个时期的主要任务。自我同一性是指“青少年对自我本质、信仰和一生中的重要方面前后一致且较完善的意识, 即个人的内部状态与外部环境的整合与协调一致。”通俗来说就是青少年不断对自我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认同和探索的过程。随着身心的成熟发展, 青少年期的他们开始思索人生, 关注自我。他们经常会提出的问题有:我是谁?我是个怎样的人?我为什么存在?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我的梦想和未来在哪里?没有获得自我同一性的青少年, 就无法融于社会和群体, 会产出疏离感、孤独感、自卑感和严重的心理困扰。

《呐》里的主人公双胞胎13岁, 正处于青年期这个阶段。他们刚刚从儿童期过渡到青年期, 同一性与角色混乱的危机非常严重。他们从小不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谁, 不知道自己的生日确切是几号。他们就像那个在孤儿院中死去的孩子, 临死前还喃喃地问“我是谁?”他们“好像无法招架自己的过去, 不知要往哪里去, 也不知道自己会变成怎样的人。”他们不知道为什么大人们都不喜欢他们。他们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 只计划着有一天他们可以偷偷跳上火车, 让火车带他们去一个美丽的、和平的地方。但是, 这个地方到底在哪里?他们被社会边缘化了, 家庭和社会归属感严重缺失。这导致了主人公对未来迷茫, 对生活悲观抵抗, 以至于生活在自己幻想的封闭世界里。

3. 主人公的引路人

巴尔特斯的毕生发展观认为“发展是贯穿一生的、经常伴随着获得 (成长) 和失去 (衰退) 的过程”。「2」也就是说人的一生都在成长。每个人的成长不是自己孤立完成的, 它要受到周围的环境和人的影响。朝着正方向引领你成长的人就是你的引路人。

双胞胎达拉斯和佛罗里达的重要引路人就是老夫妻谛乐和赛蕊。他们的温柔、平等、宽容、信任和给孩子充分的自由一点点赢得了孩子对大人的信任。当双胞胎砍到了谛乐心爱的树, 给谷仓开了个洞的时候, 在恐惧中等待惩罚。谛乐和赛蕊却感谢孩子们砍倒了树给他们更多生活的空间, 谷仓的洞给谷仓带来了光明。他们教会了孩子们如何理解和包容别人的错误。谛乐和赛蕊的特别食谱“不再想孩子卤肉”和“适应小孩儿卤肉”教会孩子如何积极乐观地适应生活中的家庭变化;“请接收我道歉派”让孩子懂得大人和孩子是平等的, 任何人犯错误时都应该主动沟通和好;充满爱心的“不再当孤儿饼干”让晚上偷偷逃跑的双胞胎感到了真正的家的温暖和父母的爱;“欢迎回家卤肉”最终让孩子找到了自己一直梦想偷偷坐着火车远去的地方——温暖的家。

谛乐和赛蕊的秘密教会了孩子如何去爱、去珍惜自己的亲人。谛乐和赛蕊分别为对方秘密存了“石下基金”。开始, 双胞胎不理解老人们为什么要为对方秘密存钱。后来达拉斯“觉得自己现在懂了, 也许拥有这个秘密是个保障吧, 万一对方出事时的一点儿保障, 好让活下来的人至少有个东西可以抓在手里。”学会了爱的达拉斯和佛罗里达也秘密的为对方存了“石下基金”。这是多么令人感动的成长啊!

双胞胎是他们彼此的引路人。达拉斯和佛罗里达的性格相辅相成, 相互鼓励, 相互指引, 俨然就是人的两个方面——内心的自我和外在的自我。佛罗里达叛逆、多疑、脾气暴躁、现实、悲观和心里脆弱, 但是做事果断、勇敢、积极面对现实。达拉斯温顺、容易相信别人和因为过于幻想而封闭在自己不现实的世界里。但是, 达拉斯的乐观总是像阳光一样照耀着佛罗里达, 给她温暖, 给她希望。佛罗里达的做事果断和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指引达拉斯走出梦境, 活在现实。就像故事里说的, “她不要跟达拉斯分开, 她觉得这么久了他们没变窝囊或成了少年犯, 都是因为有彼此的缘故。”这对双胞胎用他们性格中的正能量互相指引着对方走向成熟。

4. 暗示主人公成长的隐喻

隐喻是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 是指用一种事物暗指另一种事物, 是用一种形象化的语言来展示一种崭新的意义。“生命在其成长的过程中必须经历诸多的磨难与考验才能真正成熟。由此, 从自然的个体的生命存在转化为属人的社会化的生命存在。”「3」这就是成长小说中的成长隐喻。儿童或者青少年作品中, 大量使用隐喻使文本生动活泼, 具有吸引力, 充满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重要的是, 运用隐喻推进情节的发展, 展示成长的心路历程。

《呐》中最为明显的隐喻是佛罗里达的金鸟、达拉斯的银鸟和火车。鸟是自由的永恒象征。达拉斯的银鸟是家、是梦、是希望也是自由的象征。文本开头, 达拉斯看着一只神奇的银鸟划过天空, 他想它应该飞回家了吧。在达拉斯的梦里, 银鸟出现了, 指引他去一个什么事都很美好的地方。这个地方是哪里呢?在故事结尾, 在达拉斯的梦里, 银鸟指引着达拉斯找到了梦里的那个地方——呐喊红宝石。银鸟展示了达拉斯寻找家、寻找自我的心路历程。佛罗里达的金鸟象征着妈妈。开始, 梦里的鸟对佛罗里达说“你看到了我的宝宝了吗?我好想念我的宝宝。”故事结尾, 鸟对佛罗里达说“你是我的宝宝。”佛罗里达高兴地答应。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 金鸟对佛罗里达是梦, 是想念妈妈的梦。金鸟说佛罗里达是她的宝宝, 暗示了佛罗里达找到了妈妈, 得到了家的温暖, 有个安全感和归属感, 最终找到自我。小说中一条隐含的主线就是双胞胎一直想着有一天偷偷坐上火车, 到一个美好的地方去。火车就成了两个孩子驶向梦想的工具和希望。

5. 结语

《呐》用轻松幽默的语言、清新干净的文字向我们徐徐道来主人公思想和心理寻找自我的成长过程, 在实现自我同一性的台阶上迈出了一大步。其成长主题中体现的爱、宽容、理解和信任为每一位阅读者开启了心扉, 送去了爱的阳光!参考文献:

摘要:美国女作家莎朗·克里奇的《呐喊红宝石》于2003年获得卡内基文学奖, 但目前国内对其的研究仍比较匮乏。本文以精神分析学家艾里克森提出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为依据, 分析了青年期的主人公达拉斯和佛罗里达的性格成因。根据小说的具体内容, 分析了引领主人公走出困惑的引路人和文中的成长隐喻, 展现了主人公不断对自我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探索和认同的成长过程, 最终找到自我, 成功迈向社会的第一步。

关键词:《呐喊红宝石》,成长,心理发展理论,成长引路人

参考文献

[1]莎朗克里奇.呐喊红宝石[M].天津:新蕾出版社, 2007.1, 78.

[2]小野寺敦子.发掘孩子潜能心理学[M].南海出版公司, 2012:13.

寻找失去的自我 篇10

一、中西观念的差异

由于历史和环境的巨大差异, 解放前的旧中国的思维方式和社会行为准则与西方截然不同。这种不同存在于方方面面, 不胜枚举, 在此只粗略介绍这部小说所涉及的几个方面。

旧中国秉承的“孝”的道德标准, 不仅包含对父母生活上的侍奉, 态度的谦逊有礼, 还有对父母的听从;在婚配上, 所谓“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 只要媒人来提, 父母应允, 便是做成了一桩婚姻, 哪怕对方素未谋面, 根本谈不上情投意合;在婚后, 即使有再多的困难和不幸, 女方也要隐忍, 不能争取自己的福利, 除非夫家一纸休书赶出家门;在婚姻关系中, 女人饰演着一个配角, 永远以丈夫为主, 顺从丈夫的意思, 把自己置于一个男人的附属品的地位, 鲜有自我意识。

而美国社会普遍认同的社会准则是:人权和自由是每个人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每个人都有支配自己行为的权利, 包括婚姻, 任何人都无权强迫, 即使是父母;在婚后, 夫妻双方的人格是平等的, 对于家庭的权利和义务也是平等的;在婚姻关系中, 女人是经济和思想上独立的, 与丈夫保持着平等并友好的关系, 对自我有一个明确的概念。

二、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在华裔女子身上的表现

(一) 、母女关系

母女两代虽然都受中西两种思维方式的影响, 但是以中国传统观念为主的母亲和以西方观念为主的女儿之间仍然有矛盾之处。母亲仍旧按着中国旧式的方法管教孩子。面对母亲的管教, 吴精美理直气壮地抵抗, 并警告母亲, 这不是在中国, 这是在美国, 母亲无权强迫孩子练钢琴。一个尚在幼年的女孩有勇气这样嚣张地反抗母亲的权威, 是因为她的内心更倾向于美国的思维方式, 即美国人所宣称的人权和自由。对于她不愿意接受的任务, 她敢于说不。

同样是面对母亲的权威, 薇弗莉开始选择顺从, 为了讨好母亲, 她嫁给了一个华裔, 当然这来源于华裔的家庭影响给她带来的影响, 当然最后以离婚收场。第二次婚姻薇弗莉决定寻找自己真正爱的人——她和一个白人同居了。虽然对此她仍然战战兢兢, 半遮半露, 但是最后她仍然鼓足了勇气和母亲进行了一次激烈的争吵, 在反复的交流和碰撞中得到了母亲的认可。虽然在对待与母亲的矛盾上, 薇弗莉的做法比幼年的吴精美要冷静, 委婉, 并试图使矛盾“软着陆”, 但是在立场上, 她们最后都突破了旧中国的传统思想对她们的禁锢, 学会了用美国式的行为方式来把握自己的生活方向。

(二) 、婚姻关系

人对待婚姻的态度和在婚姻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的世界观, 价值观和人生观。在婚姻中, 华裔女子往往还是难以摆脱“边缘人”魔咒:身为外来者, 总是试图以一种文化认同来融入主流人群, 虽然西方的婚姻观与华裔美国移民根深蒂固的东方思想的剧烈冲击和碰撞是令人眩晕的, 甚至是无所适从。在依赖或独立, 放弃自我还是坚持自我的问题上, 华裔女子似乎总是把握不住一个合适的度。

琳娜的婚姻就是因依赖, 隐忍而产生的悲剧。她期待她的丈夫哈罗德承担起对家庭和对她的责任, 但是他的表现却让她颇为失望:哈罗德在与她分摊生活费用上斤斤计较, 对她的憔悴消瘦视而不见, 他的不近人情, 冷漠, 自私让琳娜伤透了心。虽然她也因为失望而争吵, 但是最后总是以失败或沉默告终。琳娜的坚持和隐忍体现了一个旧式中国女子对婚姻的束手无策和被动, 同时也陷入了无奈和悲哀中。她的母亲莺莺何尝不是如此?嫁给一个流氓, 痛苦却不知怎样叫停这暗无天日的生活, 最后在绝望中亲手溺死了自己的孩子。小说中描写她回忆到此刻时的懊悔——“如果杀了他或者离开他”——也就不会付出如此惨痛的代价。她的经历教会了女儿做自己婚姻的主人, 在无可救药时及时放手, 停止对婚姻关系的依赖和忍耐, 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旧式中国女子对待婚姻的另一个误区是放弃自我, 盲目顺从。罗斯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唯命是从, 唯唯诺诺, 连晚餐都要丈夫听从丈夫的意思, 完全没有了自己的意志和想法, 这让本来深爱她的丈夫感到无趣, 最终爱上了别人。而她的外婆, 也是任由丈夫欺凌, 连护卫亲生儿子的勇气都没有, 在看透一切之后决定以自己的生命来“给女儿力量”, 捍卫自己应得的东西, 抢回自己被剥夺的一切。外婆用生命赐给女儿的力量, 也传给了罗斯——在婚姻的最后一刻她大声吼叫着, 护卫自己应得的财产。她重拾自我, 也让她的丈夫重新看到了她不可侵犯的尊严, 最终两人的婚姻得以继续。

《喜福会》是华裔美国移民女子的生活缩影, 生动记录了她们内心中式的思想观念与外界西方的思想观念的剧烈斗争, 她们为此痛苦, 迷惘, 最终在二者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 在生活的磕绊中寻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寻找到了真正的自我。

摘要:《喜福会》中所反映的东方观念的元素和庞大的势不可挡的西方观念环境形成了强大的对比, 构成了整个故事的一条线索, 同时也是决定人物命运的重要因素。从中西观念差异入手, 讨论二者在小说背景中反映出的几个方面;从母女关系和婚姻关系两方面, 来阐释这两种观念怎样在人物身上产生作用, 最后她们怎样去平衡中西观念对她们的影响。

关键词:喜福会,中西观念,华裔女子

参考文献

[1]、刘向辉.母爱的冲突与回归——重读《喜福会》[J].外国文学研究, 2011, 12:146

[2]、马友.从《喜福会》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与交融[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 11:63-64

[3]、杨东英;李丹珊.生态女性主义视角下华裔美国女性身份的建构——《喜福会》的解读[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 2012, 1:122-124

上一篇:火力发电工程下一篇:多媒体教学应用的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