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寻找自我的路上与您相遇美文

2024-07-21

在寻找自我的路上与您相遇美文(共2篇)

在寻找自我的路上与您相遇美文 篇1

在寻找自我的路上与您相遇美文

我是在寻找弗兰克尔所著的一本描述自己在集中营生活的书《追寻生命的意义》时,无意间看到这本自传。看完之后发现,可以把这本自传看作是那本书的前传或补充。

不同于作者其他的专业著作,这是一本描述他的生活、性格和人生经历的回忆录,虽然保留着他发散式联想的写作风格,但是通过品读可以清晰的看到这位20世纪伟大的神经病学家的生平轨迹。

弗兰克尔是奥地利著名的精神学家,他创立的“意义治疗”被誉为维也纳第三精神治疗学派,与弗洛伊德的第一学派和阿德勒的第二学派齐名,后两位分别创立了心理分析学和个体心理学。

想了解弗兰克尔博士的人生经历、性格爱好、学术理论的选择和创立过程等问题,这是一本非常值得参考的书。该书以时间做为贯穿前后的主线,论述内容涵盖了作者一生的际遇。

书中文章短小精悍,思维发散,但形散神不散,作者将各种经历勾勒在一起讲述了许多有趣的故事。

本书电子版我通读了三遍以上,也许因为每篇文章围绕一个主题论述,每个章节内容独立又前后贯通,第一遍读后没有太深的印象,也很难形成整体的框架和感知。像其他自传一样,多读几遍才能真正感受到文字中栩栩如生的情景和感情。

看完此书,我惊叹奥地利的科学,医学,心理学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更钦佩犹太人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弗兰克尔博士就是在这种知识氛围中成长起来的,他的一生都离不开理想和希望这些美好的词语。

都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弗兰克尔博士绝对属于从小就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的人。他在三岁时就树立了长大后要当医生的志向,并且其后的学习生涯一直为之奋斗和坚持。父母对待他的理想的态度是无为而治,任由他做一个爱提问的“小思想家”。作者说道,小时候每天早饭后他总会坐在床上思考生活的意义,“确切的说是思考这一天对于我的`意义”。

我想这就是他提出意义治疗最初的起源和最根本的缘由吧。他很早就在生活中使用意义治疗的雏形方式,通过每日的思考理清生活的意义,确定职业选择的方向,更使用这一方法找到生存的价值和人生的理想。

这也就是作者所说的,意义治疗的实践早已经走在理论之前,在他最终提出这一理论以前,意义治疗的实践已经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发生,开始真正的产生效果。

说到意义治疗就不得不提起弗兰克尔博士在集中营生活的四年时光,那段非常人能忍受的岁月他靠着寻找自己人生的意义而活着,并且身体力行的使用这一方法检验和践行着自己的理论,同时帮助难友。(想要具体了解意义治疗的朋友,可以去看《追寻生命的意义》,该书第二部分详细的阐述了意义治疗的概念和内容。)

书中论述,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经历证实了“一个判决性实验”,自我超越和自我割离是人的本初的特征。这些经验从更加广义的角度证实了“生存价值”,就是“寻求意义之意志”,也即自我超越。作者说,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那些目光长远、放眼未来并且坚持追求未来意义的人,更有可能战胜苦难,从困厄中走出来。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想起自己这些年在思考的问题,关于人生,关于理想,关于人活着的意义。从青春期开始,我就不断的与自身产生的和身边人带给我的思想影响做磨合和斗争,不停的产生、修正和实践自己的想法,最明显的是人生观、价值观和爱情观的产生和形成。

在三十年的时间中,像弗兰克尔博士所说,我一直用追寻生命最终的意义来回答这些疑问,在遇到困难和人生拐点的时候,坚信未来生活的美好和自身成长的必要,在不知不觉间,已经亲身实践了这一理论。

生命本身可以被赋予各种意义,甚至超出了个人所注解的意义,有着我们未知的某种超意义。我曾经产生过这样一种想法――我们不仅是自己本身的那样,也是自己以为的那样;不仅活在自己的以为中,也活在别人的记忆中。

从一个更高的角度看来,时间虽然是单程的,但是生活确是多层次的;从身边每个人的角度来看,你都是一种印象,这些印象拼装起来你就是一个丰满的个体。

从个体的生存空间来看,你可以在时间的一维空间内积累努力,进而产生二维三维甚至多维的身份和收获,最终给生活和生命带来不同的体验和意义。这也就是很多人说的,发现和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开展自己的第二第三职业,进而拓展生命的广度、宽度和深度。

最后,用弗兰克尔博士的一段话作为本文结束:生命的意义值得我们不停的追寻,好像又不需要多么刻意的追寻,因为存在即合理――我们不应主动询问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因为我们自己就是解答这个问题的主体,也就是说,我们自己就是要去回答生命所提出的问题的那个人,而我们必须要为自己的存在负责,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才能回答这个关于生命的问题。

在寻找自我的路上与您相遇美文 篇2

1.《呐喊红宝石》的故事梗概

双胞胎达拉斯和佛罗里达的母亲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 离开了无能的父亲, 把两个孩子放在了孤儿院的门口。从此, 这对双胞胎就开始了在孤儿院长达十三年的悲惨生活。他们吃的东西像是割碎了的厚纸板和绞碎的树皮, 身上是穿上就痒的破衣服, 住的是阴暗、低矮、不透气的房间。但是, 这就是他们能称作“家”的唯一的地方。在这个家里, 他们被上百个“不许”的家规监禁着, 任意被打骂, 任意被惩罚, 任意被禁闭在充满老鼠蟑螂的黑暗地下室里。他们的精神被任意践踏, 心里充满了无限的自卑和对未来的恐惧。他们一次次被领养, 一次次被“退货”。生活的磨难使的这两个孩子对大人的世界充满了不信任, 大人成了这两个孩子最想避开的东西。

谛乐和赛蕊是两位年过六旬的夫妻。他们厌倦了平淡如水的生活, 想要去寻找自己年轻时候的梦想。他们需要两位同伴陪伴远行, 于是在孤儿院选择了达拉斯和佛罗里达。在点滴的生活中, 谛乐和赛蕊用爱心、耐心、包容、平等和理解取得了双胞胎的信任, 教会了他们如何去爱, 如何去面对现实。他们让这两个孩子找到了自我, 勇敢地迈出了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同时, 这两位老人也完成了自我的又一次心里成长。

2. 以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为基础来分析主人公的性格形成原因

《呐喊红宝石》中的主人公双胞胎达拉斯和佛罗里达对世界充满恐惧、对成人不信任、对未来迷茫、对自我否定。佛罗里达叛逆、多疑、脾气暴躁、现实、悲观和心里脆弱;达拉斯温顺、轻信别人和因为过于幻想而封闭在自己不现实的世界里。他们的性格是怎么形成的呢?让我们以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为基础来分析一下主人公的性格形成原因。

精神分析学家艾里克森提出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将人的一生分为婴儿期、幼儿早期、幼儿晚期、儿童期、青年期、成年早期、成年期、老年期8个阶段, 并对每一阶段的特点和心理危机进行了分析。每一个阶段的心理危机能否顺利解决, 直接影响人的性格和心理健康。

埃里克森的婴儿期是0-1.5岁, 是孩子对世界、对他人建立信任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建立起来的信任感将贯穿人的一生, 是人与世界、人与人最基本的心灵纽带。信任感的建立会直接影响人对世界、对他人的看法, 形成人的性格基础, 所以是人生阶段最基础、最重要的时期。孩子从出生发自内心信任的人就是自己的父母, 他们把自己的生命托付给了父母。父母承担了在这个阶段帮助孩子建立信任感的重要任务。《呐喊红宝石》中的主人公双胞胎达拉斯和佛罗里达在出生不久就被父母遗弃在孤儿院门口, 从小没有得到父母的关爱, 对父母信任感的严重缺失导致了他们对大人世界的不信任, 对他人的多疑。当老夫妻谛乐和赛蕊对他们微笑时, 他们告诫自己不能被这张和颜悦色的脸蒙骗了;当他们终于拥有了自己漂亮的房间时, 他们不是感到幸福, 而是悲哀地想:“他们想干吗?想把我们像糖果屋里的小兄妹汉生和葛雷特那样喂胖了以后再丢进烤箱里吗?”「1」当他们犯了错误, 老夫妻不处罚他们反而教会他们如何补救的时候, 他们称老人是怪异的傻瓜和神经病。在这对孤儿的世界里, 大人就是魔鬼、巫婆。孩子对世界和他人的信任感彻底缺少。

幼儿晚期是对孩子主动性的培养。儿童期是6-12岁, 是孩子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自信心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两个时期, 孩子的主动性和勤奋努力都需要得到外界的鼓励和关注, 而过多的压抑、排斥和否定就会使孩子形成自卑、自我否定心里。我们小说中的双胞胎达拉斯和佛罗里达从小住在孤儿院, 他们的生活是被成千上万个“不准”、“不许”的规则桎梏着。他们没有自己自主行动的机会, 没有被人鼓励和关注的幸福, 没有自己成功的体验, 没有自我表达的机会。他们的自我意志一次次被摧毁, 他们的自主思考和行动一次次被践踏。在这样的环境中, 他们对自己形成了习惯性的自我否定和严重的自卑心理。他们甚至以为自己真的太坏了, 不配有个真正的家。

青年期是12-18岁, 是非常关键的发展阶段。建立同一感和角色认同、避免出现同一性扩散和角色混乱是这个时期的主要任务。自我同一性是指“青少年对自我本质、信仰和一生中的重要方面前后一致且较完善的意识, 即个人的内部状态与外部环境的整合与协调一致。”通俗来说就是青少年不断对自我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认同和探索的过程。随着身心的成熟发展, 青少年期的他们开始思索人生, 关注自我。他们经常会提出的问题有:我是谁?我是个怎样的人?我为什么存在?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我的梦想和未来在哪里?没有获得自我同一性的青少年, 就无法融于社会和群体, 会产出疏离感、孤独感、自卑感和严重的心理困扰。

《呐》里的主人公双胞胎13岁, 正处于青年期这个阶段。他们刚刚从儿童期过渡到青年期, 同一性与角色混乱的危机非常严重。他们从小不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谁, 不知道自己的生日确切是几号。他们就像那个在孤儿院中死去的孩子, 临死前还喃喃地问“我是谁?”他们“好像无法招架自己的过去, 不知要往哪里去, 也不知道自己会变成怎样的人。”他们不知道为什么大人们都不喜欢他们。他们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 只计划着有一天他们可以偷偷跳上火车, 让火车带他们去一个美丽的、和平的地方。但是, 这个地方到底在哪里?他们被社会边缘化了, 家庭和社会归属感严重缺失。这导致了主人公对未来迷茫, 对生活悲观抵抗, 以至于生活在自己幻想的封闭世界里。

3. 主人公的引路人

巴尔特斯的毕生发展观认为“发展是贯穿一生的、经常伴随着获得 (成长) 和失去 (衰退) 的过程”。「2」也就是说人的一生都在成长。每个人的成长不是自己孤立完成的, 它要受到周围的环境和人的影响。朝着正方向引领你成长的人就是你的引路人。

双胞胎达拉斯和佛罗里达的重要引路人就是老夫妻谛乐和赛蕊。他们的温柔、平等、宽容、信任和给孩子充分的自由一点点赢得了孩子对大人的信任。当双胞胎砍到了谛乐心爱的树, 给谷仓开了个洞的时候, 在恐惧中等待惩罚。谛乐和赛蕊却感谢孩子们砍倒了树给他们更多生活的空间, 谷仓的洞给谷仓带来了光明。他们教会了孩子们如何理解和包容别人的错误。谛乐和赛蕊的特别食谱“不再想孩子卤肉”和“适应小孩儿卤肉”教会孩子如何积极乐观地适应生活中的家庭变化;“请接收我道歉派”让孩子懂得大人和孩子是平等的, 任何人犯错误时都应该主动沟通和好;充满爱心的“不再当孤儿饼干”让晚上偷偷逃跑的双胞胎感到了真正的家的温暖和父母的爱;“欢迎回家卤肉”最终让孩子找到了自己一直梦想偷偷坐着火车远去的地方——温暖的家。

谛乐和赛蕊的秘密教会了孩子如何去爱、去珍惜自己的亲人。谛乐和赛蕊分别为对方秘密存了“石下基金”。开始, 双胞胎不理解老人们为什么要为对方秘密存钱。后来达拉斯“觉得自己现在懂了, 也许拥有这个秘密是个保障吧, 万一对方出事时的一点儿保障, 好让活下来的人至少有个东西可以抓在手里。”学会了爱的达拉斯和佛罗里达也秘密的为对方存了“石下基金”。这是多么令人感动的成长啊!

双胞胎是他们彼此的引路人。达拉斯和佛罗里达的性格相辅相成, 相互鼓励, 相互指引, 俨然就是人的两个方面——内心的自我和外在的自我。佛罗里达叛逆、多疑、脾气暴躁、现实、悲观和心里脆弱, 但是做事果断、勇敢、积极面对现实。达拉斯温顺、容易相信别人和因为过于幻想而封闭在自己不现实的世界里。但是, 达拉斯的乐观总是像阳光一样照耀着佛罗里达, 给她温暖, 给她希望。佛罗里达的做事果断和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指引达拉斯走出梦境, 活在现实。就像故事里说的, “她不要跟达拉斯分开, 她觉得这么久了他们没变窝囊或成了少年犯, 都是因为有彼此的缘故。”这对双胞胎用他们性格中的正能量互相指引着对方走向成熟。

4. 暗示主人公成长的隐喻

隐喻是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 是指用一种事物暗指另一种事物, 是用一种形象化的语言来展示一种崭新的意义。“生命在其成长的过程中必须经历诸多的磨难与考验才能真正成熟。由此, 从自然的个体的生命存在转化为属人的社会化的生命存在。”「3」这就是成长小说中的成长隐喻。儿童或者青少年作品中, 大量使用隐喻使文本生动活泼, 具有吸引力, 充满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重要的是, 运用隐喻推进情节的发展, 展示成长的心路历程。

《呐》中最为明显的隐喻是佛罗里达的金鸟、达拉斯的银鸟和火车。鸟是自由的永恒象征。达拉斯的银鸟是家、是梦、是希望也是自由的象征。文本开头, 达拉斯看着一只神奇的银鸟划过天空, 他想它应该飞回家了吧。在达拉斯的梦里, 银鸟出现了, 指引他去一个什么事都很美好的地方。这个地方是哪里呢?在故事结尾, 在达拉斯的梦里, 银鸟指引着达拉斯找到了梦里的那个地方——呐喊红宝石。银鸟展示了达拉斯寻找家、寻找自我的心路历程。佛罗里达的金鸟象征着妈妈。开始, 梦里的鸟对佛罗里达说“你看到了我的宝宝了吗?我好想念我的宝宝。”故事结尾, 鸟对佛罗里达说“你是我的宝宝。”佛罗里达高兴地答应。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 金鸟对佛罗里达是梦, 是想念妈妈的梦。金鸟说佛罗里达是她的宝宝, 暗示了佛罗里达找到了妈妈, 得到了家的温暖, 有个安全感和归属感, 最终找到自我。小说中一条隐含的主线就是双胞胎一直想着有一天偷偷坐上火车, 到一个美好的地方去。火车就成了两个孩子驶向梦想的工具和希望。

5. 结语

《呐》用轻松幽默的语言、清新干净的文字向我们徐徐道来主人公思想和心理寻找自我的成长过程, 在实现自我同一性的台阶上迈出了一大步。其成长主题中体现的爱、宽容、理解和信任为每一位阅读者开启了心扉, 送去了爱的阳光!参考文献:

摘要:美国女作家莎朗·克里奇的《呐喊红宝石》于2003年获得卡内基文学奖, 但目前国内对其的研究仍比较匮乏。本文以精神分析学家艾里克森提出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为依据, 分析了青年期的主人公达拉斯和佛罗里达的性格成因。根据小说的具体内容, 分析了引领主人公走出困惑的引路人和文中的成长隐喻, 展现了主人公不断对自我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探索和认同的成长过程, 最终找到自我, 成功迈向社会的第一步。

关键词:《呐喊红宝石》,成长,心理发展理论,成长引路人

参考文献

[1]莎朗克里奇.呐喊红宝石[M].天津:新蕾出版社, 2007.1, 78.

[2]小野寺敦子.发掘孩子潜能心理学[M].南海出版公司, 2012:13.

上一篇:马斯洛理论给我的一点启示下一篇:公司宣传片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