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心灵的对话

2024-07-30

寻找心灵的对话(精选12篇)

寻找心灵的对话 篇1

随着普高课程改革进入深水区,选修课一增,必修课一减,这不得不要求变革课堂教学模式,顺应课改潮流,促进课堂效能。笔者认为,寻找教材中文本对话契机有利于促进文本阅读教学效能,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可以优先尝试的阅读教学模式。

近年,笔者对寻找文本对话契机促进文学文本阅读教学做了一些尝试,下面结合小说、散文和剧本各三篇文本阅读教学,谈谈简单想法。在文学文本阅读过程中,可以依据不同类型文本内容,针对性寻找文本对话契机,聚焦文本相关元素,萌发阅读之趣,从而驱动文本细读,酿造阅读之味,引领学生进行独特阅读审美体验。

一、以精彩的故事情节为契机,对话《一滴眼泪换一滴水》

(一)选取精彩的情节,聚焦小说人物,萌发阅读之趣

在进行《一滴眼泪换一滴水》小说阅读教学时,就可以选取爱斯梅拉达给加西莫多水喝这一精彩情节来引领学生小说阅读。当我们被爱斯梅拉达给加西莫多水喝精彩情节吸引的时候,很容易聚焦爱斯梅拉达这一小说人物,引起一些阅读思考,从而萌发阅读之趣。为何这样说呢?当加西莫多渴的无法忍受的时候,当围观人群无视快要渴死的加西莫多继续侮辱和嘲笑的时候,只有爱斯梅拉达给加西莫多送上那救命的圣水,让那不幸的人滚出了一大颗眼泪。这或许是那不幸的人生平第一次流出的眼泪。

可见,是爱斯梅拉达的举动给我们读者带来了精彩,我们目光会情不自禁聚焦这位奇特的姑娘!爱斯梅拉达是谁?为何只有爱斯梅拉达给加西莫多水喝,其他围观的群众为什么不给呢?爱斯梅拉达和加西莫多又有怎样的关系呢?作者想通过爱斯梅拉达想告诉我们什么呢?也就是说作者的创作意图是什么呢?作者是用什么艺术手法来塑造这位可爱奇特的姑娘呢?课文节选部分大半部分笔墨写加西莫多和围观群众并没有提到爱斯梅拉达,仅仅是精彩情节爱斯梅拉达才出现,这是作者特意安排吗?这样安排有什么样艺术效果?……

这一些阅读思考,必然萌生我们阅读兴趣和情趣,当然课堂文本阅读教学是限时阅读,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必然要求我们对阅读之趣进行提炼,从而做到阅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譬如这里我们可以提炼出这样三个阅读之趣:其一,小说塑造一位怎样爱斯梅拉达?其二,为何塑造这样一位爱斯梅拉达?其三,小说是如何塑造爱斯梅拉达?

(二)提炼阅读之趣,驱动文本细读,酿造阅读之味

小说塑造一位怎样爱斯梅拉达?从精彩片段中爱斯梅拉达喂水动作来看,她是位宽厚、善良和勇敢、无私的姑娘。通过加西莫多的独眼闪动,告诉我们爱斯梅拉达是昨晚曾被加西莫多劫持过的女孩,换句话说加西莫多是爱斯梅拉达仇人。爱斯梅拉达并没有像加西莫多想象那样报复他,计较前仇,却是以德抱怨,给快要渴死的加西莫多送去救命之泉。这是位何等宽厚、善良的姑娘!爱斯梅拉达走上刑台、走近加西莫多喂水给他,没有克服对刑台和加西莫多的恐惧的勇敢是无法做到的。爱斯梅拉达明明知道其他围观人侮辱、诅咒和嘲笑这个可恶丑怪,去送水给他,当然也有同样被攻击危险,但善良的爱斯梅拉达义无反顾用葫芦给他送上救命之水,这难道不能说是一位无私的善良姑娘吗?从精彩片段中爱斯梅拉达外貌和作者评论来看,她是位漂亮、鲜艳、纯洁、迷人而又那样娇弱、奇特姑娘。可见,爱斯梅拉达实质是真善美的化身,是人性美的折射。

小说为何塑造这样一位爱斯梅拉达?为了歌颂人性中美好的同情心和善良,呼唤人性之美,丰富和深化小说主题。爱斯梅拉达的“一滴水”透出人性美的光辉,正是这道人性美的曙光照亮了沉睡在中世纪黑夜中的善良,唤醒了加西莫多已经几乎接近僵化麻木的人性,生平第一次流出了眼泪。爱斯梅拉达给加西莫多喂水震撼一幕,也让愚昧无知、缺少应有善良和同情心的围观群众被打动,拍手叫好!无论是加西莫多的眼泪还是观众的感动喝彩,都源于爱斯梅拉达的人性之美。

小说是如何塑造爱斯梅拉达?从精彩片段来看,除了肖像和动作描写之外,主要是用对比手法来塑造爱斯梅拉达的。爱斯梅拉达的出场是通过肖像和动作描写来完成的。例如原文是这样写爱斯梅拉达的出场:这时他看见人群里闪开一条路,走出了一位装束奇特的姑娘,身边带着一只金色犄角的雪白的小山羊,手里拿着一面小鼓。

爱斯梅拉达喂水加西莫多,也是通过动作描写来展现的。例如原文是这样写爱斯梅拉达喂水加西莫多的:她一言不发地走近那扭着身子枉自躲避她的犯人,从胸前取出一只葫芦,温柔地举到那可怜人干裂的嘴边。文本又是如何用对比手法来塑造爱斯梅拉达的呢?例如加西莫多和爱斯梅拉达的对比。伽西莫多受人指使劫持了爱斯梅拉达,在他受刑口渴无比时,爱斯梅拉达却从内心同情他,给他送上他最需要的水。再如爱斯梅拉和围观群众的对比。看伽西莫多受刑,被打得死去活来,围观群众不但不同情,反而嘲笑、侮辱和咒骂他,向他投石块瓦片,伽西莫多求他们给一点水喝,没有一个人理睬,还是侮辱他;可曾被伽西莫多劫持过的爱斯梅拉达却给予伽西莫多以同情,并为他送上他需要的水。

可见,《一滴眼泪换一滴水》,这篇小说文本阅读,这样酿造,风味的确不一般!

二、以精彩的散文画卷为契机,对话《江南的冬景》

(一)投射精彩的画卷,聚焦散文情韵,萌发阅读之趣

在进行《江南的冬景》散文阅读教学时,就可以投射精彩画卷来引领学生散文阅读。古人云:“江南如画,舟行碧波,人在画中;江南如诗,意境绵长,和谐清雅。”打开《江南的冬景》,我们很容易被郁达夫如诗如画江南的冬景所迷住,情不自禁醉入情韵,引起一些阅读思考,从而萌发阅读之趣。为何这样谈呢?什么样的画卷吸引我们的眼球?什么样的冬景最让我们着迷?我们着迷其中的什么?着迷的冬景又有怎样的情韵?着迷的冬景又想告诉我们呢?着迷的冬景又是如何呈现出来的呢?……

这一些阅读思考,也必然萌发我们阅读兴趣和情趣。为了有效在课堂引领学生阅读这篇优美的散文,那必然也要对阅读思考进行提炼。譬如这里我们可以提炼出这样三个阅读之趣:其一,什么冬景让人最着迷?其二,为何画出如此着迷的冬景?其三,作者是如何呈现迷人的冬景?

(二)提炼阅读之趣,驱动文本细读,酿造阅读之味

什么样的冬景让人最着迷呢?当然,不同读者心中有着不同的回答。相对而言,我们不难发现“微雨寒村”“江南雪景”“旱冬闲步”让人着迷的概率会更大些。“微雨寒村”的画卷,是江南冬霖景象。人家旁水,门对长桥,窗临远阜,白雨如粉,这是何等悠闲?门前泊船,屋里酒客,天垂日暮,窗中月晕,这是何等迷人?“江南雪景”的画卷,是江南冬雪景象。“晚来天欲雪”诗句说的是日暮之雪景;“风雪夜归人”诗句谈的是深夜之雪景;“昨夜一枝开”诗句表的是次晨之雪景。这又是何等美丽迷人?“旱冬闲步”的画卷,是江南冬晴景象。想想,冬晴日暖,郊外悠步,闲适快活,这又是何等逍遥迷人?为何画出如此着迷的冬景?当我们着迷于“微雨寒村”“江南雪景”“旱冬闲步”画卷时,我们也会品出其特有情韵。当我们着迷于朦胧淡雅“微雨寒村”画卷时,我们或许品出那份悠闲;当我们着迷于宁静美丽“江南雪景”画卷时,我们或许品出那份热爱;当我们着迷于晴和逍遥“旱冬闲步”画卷时,我们或许品出那份洒脱。品到这里,知人论世,我们不难领略到郁达夫先生画这幅着迷的江南冬景画卷良苦用心了。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用此画卷抒发对江南大自然热爱、赞美和眷恋,流露出悠闲洒脱的心境。作者是如何呈现迷人的冬景?当我们着迷于“微雨寒村”“江南雪景”“旱冬闲步”迷人的画卷时,我们也会感叹作者手法之精妙!“微雨寒村”,在不经意的点染和白描之间,把一幅情调休闲的水墨画卷摆在读者面前,让人迷恋。“江南雪景”,在引经据典与避实就虚之间,把一幅静美的江南冬雪画卷放在读者眼前,让人痴迷。“旱冬闲步”,在浑然天成又直抒胸臆之间,把一幅和煦闲适旱冬画卷融入读者生活中。

可见,《江南的冬景》,这篇散文文本阅读,这样酿造,风味的确还不错!

三、以精彩的剧情冲突为契机,对话《雷雨(节选)》

(一)关注精彩剧情,聚焦剧本冲突,萌发阅读之趣

在进行《雷雨(节选)》剧本阅读教学时,就可以关注鲁侍萍和周朴园相认后交锋的精彩剧情来引领学生剧本阅读。当鲁侍萍和周朴园相认后,周朴园的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忽然严厉地责问鲁侍萍:“你来干什么?”这一责问,其实就让读者初步领略到剧本冲突有多激烈、矛盾有多尖锐。或许正是这一问,也让我们读者特别容易关注鲁侍萍和周朴园相认后交锋的精彩剧情,聚焦剧本冲突,萌发阅读之趣。为何这样论呢?

众所周知,戏剧冲突是戏剧文学的重要内容和表现手段,主要指剧中人物的性格冲突与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因此,我们关注鲁侍萍和周朴园相认后交锋的精彩剧情,聚焦剧本冲突,应该主要聚焦鲁侍萍和周朴园的性格冲突与他们之间矛盾关系,这样会让我们更好萌发剧本阅读之趣。周朴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鲁侍萍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周朴园和鲁侍萍有怎样的性格冲突?周朴园和鲁侍萍又有怎样的旧怨新恨复杂的矛盾关系呢?他们旧怨新恨为何不可以调和化解?他们旧怨新恨的矛盾冲突根源是什么呢?作者想通过这一场戏告诉我们读者什么呢?周朴园与鲁侍萍交锋精彩对白中,哪些特别丰富的潜台词还没有明了呢?作者又是用什么手法给我们演绎这场戏的呢?……

精彩剧本阅读思考,也必然萌发我们阅读兴趣和情趣。为了有效在课堂引领学生阅读这篇够味的剧本,那必然也要对阅读思考进行提炼。譬如这里我们可以提炼出这样三个阅读之趣:其一,节选这场戏,演的是什么戏?其二,节选这场戏,作者想告诉读者什么?其三,节选这场戏,作者是运用什么手法呈现的?

(二)提炼阅读之趣,驱动文本细读,酿造阅读之味

节选这场戏,演的是什么戏?从关注鲁侍萍和周朴园交锋精彩的剧情出发,我们可以细化三个问题来帮助我们回答:鲁侍萍和周朴园是如何交锋的?从交锋中可以看到怎样戏剧冲突?对比两人相认前后的态度和言行,谈谈节选部分的戏剧冲突?

鲁侍萍和周朴园是如何交锋的?“你来干什么?”的责问,把我们注意力一下子就锁定到周朴园和鲁侍萍相认后的交锋上。当周朴园责问鲁侍萍时,她严词以对控诉周朴园的卑鄙无耻;当周朴园用旧情软化她时,她善良地宽容和理解周朴园的曲解多情;当周朴园用金钱收买她时,她表现极端的愤怒。从这里,可以看到鲁侍萍的坚强、真诚和自尊。然而周朴园呢?当周朴园知道面前就是真的鲁侍萍时,立刻凶狠地责问;当鲁侍萍也坚强严词以对时,他又用旧情软化鲁侍萍;为了彻底解决隐患,他威逼利诱收买鲁侍萍;为了避免节外生枝,他不许鲁侍萍和儿子周萍相认。从这里,可以看到周朴园自私、冷酷和虚伪。

从交锋中可以看到怎样戏剧冲突?显然,周朴园是个虚伪的人而鲁侍萍是个真诚的人,从交锋中可以看到周朴园和鲁侍萍的鲜明性格冲突。同时,从鲁侍萍严词以对控诉周朴园的卑鄙无耻,和周朴园用旧情软化金钱收买等交锋,又可以看出周朴园和鲁侍萍复杂矛盾关系。

对比两人相认前后的态度和言行,谈谈节选部分的戏剧冲突?相认前,鲁侍萍认出周朴园之后,尽管恨周朴园的无情无义,但还是对他心存期待幻想,想看看周朴园现在的态度。周朴园也是千方百计想打听一点关于旧人鲁侍萍的消息。相认后,便是俩人交锋,交锋前面已论,这里不再赘述。从前后对比中,我们清楚看到周朴园和鲁侍萍是截然相反的两个人,周朴园的自私与虚伪,鲁侍萍的善良和真诚,完美上演了魔鬼与天使的人物性格冲突。从前后对比中,我们也洞察到周朴园和鲁侍萍错综复杂关系矛盾。这种关系可以说是旧家庭内部矛盾关系,也可以说是资本家和底层劳动者之间矛盾关系,甚至可以说是男女之间情感的矛盾关系。当然,从本质上来讲,这种戏剧冲突体现出人性的真与伪的冲突。

节选这场戏,作者想告诉读者什么?课文节选的部分,主要通过写曾经与周朴园相恋,并为他生下两个孩子的鲁侍萍在30年后与周朴园邂逅的矛盾冲突,展现了人性的真与伪之间的较量。依据前文节选的剧本戏剧冲突分析,无论是鲁侍萍和周朴园的性格冲突,还是鲁侍萍和周朴园复杂关系矛盾,知人论世,不难看出作者想通过节选这场戏向读者和观众表达人性的真与伪的博弈。

节选这场戏,作者是运用什么手法呈现的?这场戏,作者精妙地运用了“回忆”和“穿插”的表现手法,穿越时空,将“如今生活”和“往昔生活”完美地呈现。鲁侍萍为找女儿来到周家,与周朴园不期而遇,这是“如今生活”。鲁侍萍关窗的动作和无锡口音,让周朴园觉得“奇怪”,引出他的追问,于是通过鲁侍萍的回忆,让读者和观众视线投向“往昔生活”。当周朴园知道眼前站着就是鲁侍萍时,突然发出责问,然后有鲁侍萍的控诉,有周朴园的劝解和旧情软化,这把“往昔生活”和“如今生活”又穿插在一起,最后以鲁侍萍愤怒撕毁支票结束。这样精巧的安排,让往昔的矛盾驱动现实的矛盾,使得剧本结构紧凑集中、矛盾冲突尖锐激烈,能够紧紧扣住人们心弦、深深地吸引读者和观众,也把人性深层次的东西更好地展现在读者和观众面前。

可见,《雷雨(节选)》,这本剧本阅读,这样酿造,风味的确够味道!

由此观之,针对不同类型文学文本,寻找教材中文本对话契机,聚焦主要阅读元素,萌发阅读之趣,酿造阅读之味,引领学生进入独特审美对话,岂不效哉!岂不美哉!岂不妙哉!当然寻找文本对话契机,并不等于说忽略整体阅读,而恰恰是在整体阅读基础上,有所选择与探寻,引领学生进行独特阅读体验,从而更好促进课堂阅读教学效能。

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针对不同类型文学文本,寻找文本对话契机,让学生萌发阅读之趣,正充分地体现阅读教学中教师这一角色意义。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立足不同文本的学生阅读体验,针对性提炼阅读之趣,驱动文本细读,酿造阅读之味,正体现阅读教学多重对话的灵动性。黄厚江老师也指出:以问题探讨为引导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之一。立足不同文本的学生阅读体验,针对性提炼阅读之趣,驱动文本细读,酿造阅读之味,也不经意中践行这一阅读教学策略。

总而言之,在课改进入深水区的背景下,针对文本特点,寻找文本对话契机,聚焦相关元素,萌发阅读之趣,从而驱动文本细读,酿造阅读之味,引领学生进行独特阅读体验,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可以优先尝试的文本阅读教学模式。

摘要:随着课改进入深水区,选修课一增,必修课一减,这不得不要求变革课堂教学模式,顺势而为,促进课堂效能。笔者认为,在文本阅读过程中,可以依据不同类型文本,针对性寻找对话契机,聚焦相关元素,萌发阅读之趣,从而驱动文本细读,酿造阅读之味,引领学生进行独特阅读体验,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可以优先尝试的阅读教学模式。

关键词:契机,萌发,酿造,阅读之趣,阅读之味

寻找心灵的对话 篇2

她曾在红尘中苦苦挣扎,为了考大学她竭尽全力应付高考,进入名校;为了恋爱她努力使自己变得美丽优秀,然后去寻觅更优秀的人;为了孩子为了家庭,她又不遗余力地付出了所有体力和精力!但生活并没有因为她的付出就会让她风平浪静一帆风顺!坎坎坷坷总是不断地在她面前出现,纷纷扰扰总是打乱她的生活节奏,是是非非常常使她不知如何去辨别。她真的累了倦了,于是有一天她终于背起了行囊,去远方寻找属于她自己的内心安宁。

她终于找到了一个在四周青山白云环绕下的安静的湖泊,像处子一样静悄悄地躺在大山的怀抱里。有湛蓝的天空倒影在它如银的水面上,有水鸟在它身旁快乐地嬉戏飞翔,有鱼儿在它的怀里悠闲地游来游去。可是它却是那么地静谧,那么地平和,那么地坦荡,像一面镜子一样闪着明亮柔和的光泽。外面的世界对她没有丝毫的影响,它就是这样的与世无争安之若素!她瞬间被它感动了!她想人为什么不能像这湖水一样的平和安详呢?为什么要为那些无聊的俗事而费心费神殚精竭虑呢?于是她受到了启发,她觉得自己一定要像水学习,力求做到心静如水。

但她也明白人不同于水,因为人是有感情的,要做到心静如水是不那么容易的事。可是她又想人毕竟是高于水的,因为人能自控有理智,而水却没有这些。可水却能在一石击起千重浪后很快就恢复了平静,而人有时遇到一点小事都能手忙脚乱无所适从。为什么呢?是因为水有平衡的能力。人如果也能找到了这样的平衡力,自然就能淡泊宁静了。于是她又开始去寻觅……

她首先来到了书海中,她眼前忽然一亮,一下就豁然开朗了。在这里,她不仅看到了“颜如玉”,也看到了“黄金屋”;更看到了精彩的历史篇章;丰富的人文景观;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她还可以和古今中外的伟人在灵魂上交流,在心灵里沟通,她能悲哀他们的悲伤,能感受他们的感动,能欢乐他们的`快乐。于是她常常把自己沉浸在书海中。不管是阳光明媚的早晨,还是北风呼啸的黄昏,只要有时间,她都能捧着一本书静静地阅读,细细地品味,慢慢地思考……,她在读史时学会了明智,在读诗时感受到了灵秀;在读科学论著时学会了严密;在读伦理学时找到了庄重。她真的在书中找到了“心静如水,内心充盈”的感觉。

她又来到了大自然中,她顿感心情舒畅,一下沉迷陶醉于其中了。她不仅看到了巍峨挺拔的高山;看到了奔腾不息的江河;看到了一望无际茫茫的草原;还看到了浩瀚无涯的沙漠;也看到了一望无边的辽阔平原,还看到了雄浑苍茫的黄土高原。大自然以它变幻无穷的魅力,吸引着她的眼球,愉悦着她的心情,净化着她的灵魂;升华着她的精神。于是她总是把自己融于山水之间,不管是严冬盛夏;还是早春晚秋,只要她能抽出时间,就会约上三五好友,背着简单的行囊,一起跋涉在名山大川之中,她们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游览着放纵着……,就这样,她真的在自然中就找到了“心静如水,心情舒畅”的宁静。

后来她又回到了工作中,她突然顿悟到了:“工作着是美丽的”这句话的深刻意义,她想到了古今中外那些伟人们,那种忘我的献身热精神,他们对工作的忠诚和热爱,对技术的精益求精,多么令人感动,多么值得效仿啊!于是她就义无返顾地把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工作之中。于是她在工作中找到了人生的意义;在工作中找到了自身的价值;在工作中找到了精神的充实;在工作中找到了心灵的愉悦。她总是对工作满腔热忱,对教学方法精益求精,对学生充满关爱。只要她能够,她就把能利用所有的一切时间,把自己全献给教学工作……,她真的在工作中找到了“心静如水,心安理得”的充实。

她还在继续寻找,比如她想多学一些技艺,不管是写作插花,还是唱歌跳舞,不管是厨艺茶道,还是美容妆扮。多一些业余爱好,多几样技能,都是生活美好的标志。如果在多交一些益友,多参加一些体育娱乐活动等等。这样她就多了些平衡力,人生就多了一些支点,精神就多了一份依托,心灵就多了一片宁静。如果这些她都能做到,那么当她再一次回到自己的心灵空间时,她会蓦然发现,她自己的心湖已经是一片澄澈宁静安详静谧的圣地了!

其实,在目前这样喧嚣嘈杂的社会大环境中,大家的心都比较浮躁,坐不下来读一本书,静不下来想一些问题,沉不下心去做一点事,灵魂怎么都跟不上自己急急前行的脚步了。可这样狗苟蝇营地争名夺利,这样匆匆忙忙地向前奔波,到底是为了什么呢?我们可曾想过这些?我们可曾问过自己,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我们人生为了什么?我们开心吗?我们快乐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我们还需要这样去做吗?我们为什么不能过着陶渊明式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泊宁静的生活?不能过着苏轼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这样自由自在的生活?不能过着李白式的“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的浪漫豪放的生活?

寻找心灵的蝴蝶 篇3

影片一开始,生物学家朱利安收到了一盒装有茧蛹的包裹,可他并没有在意,只是把它放到了自己培育蝴蝶的花房。然后,他打点行装,准备到阿尔卑斯山去寻找一种名叫伊莎贝拉的蝴蝶。

这种稀有品种的蝴蝶,是西班牙一位昆虫学家在1839年发现的。由于它非常珍贵,所以他决定以西班牙女王 “伊莎贝拉”来命名。后来,这种蝴蝶被誉为全欧洲最美丽、最罕见的蝴蝶。但它的生命非常短暂,只在每年的5月底至6月初出现,而且它的生命只有3天3夜,交配周期一年只有10天,之后便消失无踪。传说中,只要向“伊莎贝拉”蝴蝶许愿,它便会将愿望带上天堂,令美梦成真!

朱利安找了好多年都没有找到它,甚至认为这种蝴蝶灭绝了。但朱利安并不甘心,在春末这种蝴蝶的羽化季节,朱利安又准备启程到阿尔卑斯山去寻找美丽的蝴蝶——伊莎贝拉。他楼上的邻居,只有单身母亲的小女孩艾莉莎在路过朱利安的门口时,无意间听到了他要去阿尔卑斯山去找漂亮的蝴蝶,便悄悄地钻到他的汽车里跟他一起到了阿尔卑斯山。

当老朱利安在途中餐馆用餐时才发现身边多了一个小精灵。可是,当老朱利安表示要把艾丽莎送回去的时候,她坚决不同意回去,还担心被送到“苦儿院”般的孤儿院。老朱利安告诉小艾丽莎自己带着她出行不合法,并按小艾丽莎告诉他的电话号码打电话与她的母亲联系,可是总是没人接,因为那是公用电话亭。无奈,老朱利安只好带上小艾丽莎到1800公尺的山上去寻找蝴蝶。于是,阿尔卑斯山的空旷绿野间便留下一老一小身影,从而构成了一幅漂亮的自然美景……

接下来,强烈的冲突和矛盾出现了。小艾丽莎没完没了的提问题,让老朱利安应接不暇。起初,他还耐着性子给她解答,可是他越来越不能忍受小艾丽莎总也问不完的问题,最后不得不强令她闭嘴。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老一小还是彼此渐渐地产生了好感。老朱利安把小艾丽莎带到了一个她在城里从来也没有看到过的新奇世界。这里有风声、鸟声、溪水、小鱼、野花,老朱利安丰富的知识无疑给小艾丽莎打开了一扇通向大自然的天窗……

春末的阿尔卑斯山,只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纯真的心灵世界。童心之美,拨动了春天的音符,也拨动了老朱利安的心;老者的厚重之美,又像滴滴春雨浸润着艾丽莎的那颗清纯童心。在山林里,他们看到了美丽的梅花鹿,可是转瞬之间非法偷猎者的枪声便把这种美给毁掉了。他们平静地讨论死亡,不仅为美丽的伊莎贝拉蝴蝶只有短暂的3天生命而惋惜,而且也为人的生命短暂而感慨。尽管有的报道认为,现代科学可使人的生命甚至可以延长到150岁,那也没什么不同,从而揭示出任何生命只不过是一个一秒一秒叠加的过程。而当老朱利安把小艾丽莎捕到的一只美丽的蝴蝶放进玻璃瓶里,并告诉她瓶子里事先涂上了氰化钾,蝴蝶会毫无痛苦地死去时,小艾丽莎突然收起了灿烂的笑脸,从牙缝里挤出一句:“偷猎者!”因为在她的眼里,这个可爱的老爷爷突然就像是猎杀梅花鹿的偷猎者一样残忍。强烈的心灵冲突,促使她坚决要求回家,尽管她还没有找到她一直非常想看的蝴蝶。后来,老朱利安不得不拿绳子捆在她腰上拽着她走。然而,不幸的是他们迷路了,懂事的小艾丽莎又和老朱利安和解了。这天晚上,终于有一只伊莎贝拉蝴蝶光临了,但由于小艾丽莎把灯碰翻了,使眼看到手的珍贵蝴蝶又飞了,老朱利安生气地斥责了小艾丽莎,她便赌气不回帐篷,不幸掉进了一个深洞里……

此刻,小艾丽莎的母亲,正在通过警方和媒体查找失踪的小艾丽莎。而当老朱利安找到警方前去救小艾丽莎时,正好被警方逮捕。后来,小艾丽莎在农场主的小儿子的帮助下终于获救了,当老朱利安从警察局获释后,意外地发现小艾丽莎和她的母亲在警察局的门口迎候他。而当小艾丽莎的母亲不知道她该怎样面对自己的孩子的时候,老朱利安告诉她,要让孩子知道她对她的爱。其实,那只不过就是三个字:“我爱你!”可是,这三个字老朱利安从来也没有对自己的儿子说过。尽管他很爱儿子,并不惜用自己的一生来满足儿子的遗愿,去找儿子希望见到那种最美丽的蝴蝶。影片通过这种对比方式,向人们传达了一种往往被忽略的东西,那就是:爱是需要表达的。当小艾丽莎的母亲对着她的耳朵告诉她自己爱她时,小艾丽莎高兴地搂着母亲脖子并幸福地依偎在她的怀里,人与人之间还有什么能比心灵的沟通更幸福?

影片的结尾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当朋友寄给老朱利安的茧蛹开始羽化的时候,他和小艾丽莎亲眼目睹了蝴蝶的羽化过程。这时,他们才看清楚,原来这就是一只他们千辛万苦也没有找到的那种漂亮而珍贵的伊莎贝拉蝴蝶。最后,老朱利安的一句话更耐人寻味:“原来它就在我们身边,可我们却走了那么远……”

这部影片情节简单,故事唯美流畅;大自然优美的景致,衬托着人类内心世界的纯美;一老一少简洁的对话,使人们更能感受到人与人之间那种最纯真的情感;强烈的冲突和矛盾,使人的心灵受到震撼和净化;轻松优美的音乐,平添了天真、诙谐、幽默的情趣;深刻的寓意,又给人们许多有益的启示和感悟。

从表面上看,他们似乎都是在寻找那种欧洲最珍贵的蝴蝶,可是,他们又何尝不是在寻找各自心灵中的蝴蝶?这部影片的深层隐喻在于:通过简单的叙事情节,构建唯美的意境和丰富的精神世界,从而揭示生命的深层意义。正像影片的结局那样:小艾丽莎的母亲找回了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小艾丽莎也找回了母亲的爱;老朱利安不仅找到了蝴蝶,而且也找回了心灵的安宁。

走进心灵的对话 篇4

首先我不动声色地开展了班级工作, 健全班委, 完善班规班纪, 召开了第一次班委会, 通过座谈了解到班集体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哥们义气、以强凌弱、拉帮结派、无心学习、胸无大志、以与老师对立为荣, 大有歪风压倒正气的趋势。于是我找到了为首的男生刘甲和女生刘乙, 用了一下午的时间与他们分别进行了刨根问底的详谈, 之后我陷入了深思, 也难怪他们发展到今天, 原来他们都有一段不寻常的经历, 一直困扰着他们。刘甲是随父母来城打工的子弟, 好不容易进了附中, 由于父母整天忙于生意, 就把孩子托付给孩子的奶奶监管, 开始还行,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 刘甲逐渐成熟起来, 心眼也多了, 又受一些不良习气的影响, 渐渐地表现出哥们义气, 处处摆出老大的样子, 开始不服从班主任和老师的管教, 虽与家长进行多次合作, 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 主要是父母与孩子的交流过少, 这种只管孩子生活, 不对孩子进行感情投入的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教育缺失, 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孩子, 逆反心理强, 若不及时加以疏导, 容易成为迷路的孩子。当我问他有没有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后悔时, 他流下了眼泪, 并说道每次看到学校对自己的处分, 心里就不是滋味, 并决心改正, 可谁是倾诉的对象呢?父母没时间, 老师不敢接近, 同学多是敬而远之, 于是他又失去了勇气, 选择了随波逐流。刘乙上初三时曾与物理老师在课堂上发生冲突, 原因是刘乙在课上看小说受到批评, 觉得没面子, 就与老师大吵大闹起来, 从此表现随意, 穿着打扮赶时尚, 头发烫成蘑菇云, 针对班主任和学校的批评漠然处之, 影响较坏。究其原因, 她初一时父母离异, 其父母各自又迅速成立了家庭, 她就像皮球一样被踢来踢去, 享受不到父母完整的爱, 为此憎恨父母, 性格孤僻易暴躁, 多次与老师对立, 还多次扬言谁要再惹她就以离家出走相威胁。交流中她说没有人关心她, 没有人和她谈心、说悄悄话, 她很孤独。面对面前的这两位学生, 我顿感他们首先缺乏的是爱、理解和沟通。有时规定制度可能会改变一些人, 但也不是万能的。有时我们过于把自己当做尊者, 而没有走下神坛, 贴近学生的心灵, 从而制造了无数个所谓的叛逆。

接下来, 我时常找他们谈心、谈生活、谈健康、谈电视剧、谈足球、谈我的成长经历, 也谈到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及人类面对的问题, 话题涉及方方面面。另外, 我还特意安排一些任务让他们去做, 及时抓住他们的闪光点并加以表扬, 让他们认识到自身的潜质和价值所在。渐渐地, 他们的脸上出现了久违的微笑;渐渐地, 他们不再惹是生非;渐渐地, 我们成了朋友;渐渐地, 信任的桥梁在我们这个大集体里架起。接班一月有余, 班里开始出现新气象, 德育量化遥遥领先, 课堂纪律今非昔比, 班风正、学风浓, 一个和谐的班集体形成了。

家访手记《心灵的对话》 篇5

参加工作20以来,我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经过这些年的不断探索,我深深地认识到:家访工作是班主任协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是沟通教师、孩子和家长心灵的桥梁,更是班主任经常性的工作。我决心在家访中一定要俯下身子,和家长真诚的面对面交流,真正把家访工作落到实处,让家长都能真正感受到教师对学生的牵挂和关心,以及对孩子寄予的厚望。

***同学,是我们班中年龄最小的一个,聪明伶俐,活泼可爱,很讨人喜欢。虽年龄小,但在每次检测中都是名列前茅。她家住何家庄子村,父母经商多年,家庭条件很不错,在村里是数得着的富户。经平常观察了解,她父母经商虽然很忙,但对孩子的学习与成长非常关心。2月1日借家访机会,实实在在的评价了他们对孩子教育的好方法,准备以他们为我班的标杆,在家长中大力宣传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方法,让其他家长找找差距,相互学习,奋力赶超,共同把孩子教育好。家长却谦虚的说:“是您教育的好,孩子最听您的!”听了家长的这番话我感到无比的欣慰。我对我的工作更热爱了,对家访工作更有激情了。最后又跟家长简短的回报了孩子在校的优秀表现,家长听了满意的笑了,孩子笑了,我也笑了。伴随着甜蜜的笑声离开了她家,来到了一个山村家庭——***家。

到了***家,父母看到我有点惊讶。以为孩子在学校表现不好,是来跟他们告状的,我看出了他们的心思,忙跟他们解释来的目的,家长这才放松了心情,忙把俺迎到里屋。我们坐了下来,真诚的交谈,我实事求是的跟其父母汇报孩子在学校里的表现:孩子很善良也很懂事,老师很喜欢她。但由于孩子的基础相对比较差,学习的兴趣不是很浓,上课注意力不够集中,下课却精神焕发。尽管近期有所好转,但是,家庭作业做的还不够认真。希望家长能够督促孩子认真完成完好作业,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传递给他们有关父母对孩子良好的教育方法,家长表示十分愿意与老师配合,决定以后无论怎样忙也要抽出时间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学习。家访中教会家长一些教育孩子的好的方法,有理有据地去转变家长的一些观念,对孩子的健康教育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访完了他们两家,我没有紧接着访下去,而是停隔了几日,好好总结了一番,以便今后更好的深入家访工作。

2月11日这天,我又开始了我的家访工作。我来到***家,她家住小黄山,四面环山,风景还不错。她是我班最特殊的一名学生,以前听她爷爷说她父母在她不到一岁时就离婚了,母亲狠心的弃她而去,父亲无法照顾,一直跟随爷爷奶奶住在一起,是白发苍苍的两位老人把她抚养长大。在熟人的引导下,我找到了她家。爷爷奶奶对我的到来感到很意外,懂事的张洁连忙告诉爷爷奶奶:这是我们的班主任王老师。头发花白的奶奶拉着我的手说:“我早就听孩子说,您对她特别关心,您是好老师!今天天这么冷,您还来我家,让我们很不过意不去。孩子快到屋里暖和暖和。”听了老人家的这番话,对老人的敬意油然而生,我感动不已。我当着孩子的面,向两位老人回报了孩子在学校的行为表现,学习和生活情况,实实在在地评价了张洁是一个比同龄人更懂事的好孩子,有很强的自尊心和上进心,自我能力特别强,将来一定大有出息!奶奶听了紧握着我的手说:“这都是老师的功劳,谢谢您对洁子的照顾,我们从心里感激你。她从小就没妈妈疼爱,以后还得还得麻烦老师多关照她。”我眼含泪花对老人家许下承诺,今后一定要像妈妈一样更加关心她,照顾她,疼爱她,让她跟其他的孩子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我和老人到了别,走在回家的路上,思绪万千……

在农村小学问题多,留守儿童也多。我们班就有一名留守学生,他叫***,他还有一个孪生哥哥,听说在他很小的时候,父母为了挣钱养家糊口,就带着哥哥去了外地打工,一干就是十几年,只有逢年过节才来家看看。记得有一次作文课上,我让同学写一篇作文,题目是《妈妈,我想对您说》,写完以后让同学读自己的文章,轮到他了,他读着读着却哭了,我说:“是不是想妈妈了?”“嗯”他点了点头。这次决定去他家家访也是从这件事引起的。爷爷奶奶照顾的再好,也替代不了父母对孩子的爱。由于老人家很溺爱孩子,可以说也管不了孩子,孩子在家任性放纵,回家经常不做作业,业余时间一般都用来看电视,或与其他同学一起到处闲逛。借这次家访,我建议老人家跟儿子儿媳谈谈,让他们必须留一人在家多关心照顾孩子的生活学习,能让孩子有一个快乐的童年。老人家说:“俺说了人家不听呀,俺一说人家就急,以为俺不管,还说两个儿子负担这么重,不出去挣点钱,怎么供他们上学?说到这里俺就无话可说了。”看到老人家这么为难,于是我试着拨通了其母的电话,跟她谈了孩子的一些细节事情,希望家长能理解孩子现在的需求,刚物质上的照顾是远远不够的,对他来说,亲情和温暖、关注和呵护是最重要的。再说老人家年纪大了,也照顾不过来。说道这听的出家长的声音有些沙哑,自责没有尽到做父母的责任,有回家一个照顾孩子和年迈的爷爷奶奶的想法。父母能有这些想法,我已经感到很欣慰了。因为我在为留守儿童构建和谐家园,让留守儿童找到家的温馨……

这次家访也给我自己深深地上了一课。一个学生在班上不过是几十分之一,很不起眼;而在家里,却是家长的百分之百,寄托了厚厚的期望。与家长交谈中,我深深的体会到家长的期盼,我们的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总希望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因此对孩子要求比较严格,自然对老师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作为一名教师,深感责任重大,对今后的工作丝毫不敢有懈怠之心。平时真的要多钻研,多学习,不要辜负家长、孩子的希望。虽然在走访的过程中花了不少的时间和精力,但我至今仍觉得是有很意义的事情。家访是一门学问,是一门永无止境的艺术。我愿虚心请教,在“三尺门外”,倾心奉献,倾听家长的心声,把家访工作推向一个新阶段。

心灵的对话 篇6

关键词:日记、分析与研究、批语、指导等。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3(c)-0000-00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物理学习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物理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关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因此,我让学生建立物理日记,物理日记成为新添的联系桥梁,不仅可用于了解评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知识的总结,而且还能进行无声的心灵沟通。教师通过物理日记走进学生中间,学生在物理日记这面镜子中肯定自己或改进自己的学习行为。

所谓“物理日记”就是学生以日记的形式记录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和应用物理过程中的感受与体会,写下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把老师教学和自己学习的感受紧密联系,认真总结分析自己在物理学习中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灵活掌握物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学习物理要注重过程,把整个过程可以用日记的方式记录下来,如何写物理日记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记录:

1、学习体会。学生可以把物理课上或课下的想法、学习体会、启发等,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与老师进行交流沟通。

2、疑惑难题。学生可以把学习物理、做物理题时遇到的疑难问题,写在日记中,及时与老师共同研究分析解决。

3、想法建议。学生可以把物理老师课堂上的授课内容、布置作业、批改作业、课外辅导、考试等方面的建议记录下来;如果对老师另有看法,或者把要对老师说又不好意思当面说的心里话及想法,也可以记录下来,及时与老师进行交流。

4、创新探索。学生可以把在如何学习、应用物理知识过程中的新发现、新想法、新思路、新探索等,写在日记中与老师进行交流。

不过在写物理日记过程中,应该记住不写流水账,不应付,有什么想法就写什么,有什么建议就写什么,不拘格式,不拘形式。就和聊天、平时交流一样,无字数所限,无章节所限。

物理教师的任务是:

1、分析与研究。老师仔细阅读全班学生的学习日记,对学生写出的内容要有序梳理,分析研究。记录下学生日记中哪些需要老师集中解答,哪些内容需要老师个别辅导,哪些建议需要老师在今后教学工作中需要改进的,一一记录下来。

2、归类与总结。老师仔细阅读学生的物理日记后,要把学生所记录的内容进行归类。总结学生所提出得各方面问题、想法和建议,把有创新的想法和好的建议,都一一记录下来。

3、讲评与交流。老师把学生在日记中提出的问题,可以进行面对面的讲评,也可以和学生单独交流,把学生在物理日记中写的心得体会,一一记录下来。

4、指导与鼓励。老师看了学生的物理日记后,对物理日记写得好的要加以表扬和鼓励,对写得不够好的要加以指导,对写得有创意的解题思路,一一记录下来。

5、展示与沟通。老师在班级中评价出优秀的日记,把内容通过多媒体形式在全班展示。对日记中面上存在的问题,也通过多媒体形式在班级展示出来,对个别存在的问题进行辅导与沟通。

作为一位物理老师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物理日记如同一道营养大餐让可爱的学生们在学习物理知识过程中与各项物理实践活动中大放异彩,让学生们深深体会到写日记获益匪浅,既开阔视野又能提高自己对物理的理解能力。

1、兴趣高涨 爱上物理:

物理日记作为物理作业的另一种形式,很容易的被学生接受认可,把物理日记当做一种特殊的训练作业。而实际学习物理知识过程中并没有把师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激发出来,因为可怕的不仅仅是学生不喜欢物理作业,更可怕的是导致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厌恶情绪越来越严重,逐渐失去学习物理的兴趣。所以鼓励学生撰写物理日记,使他们的课外作业更富有个性色彩,学习物理的氛围更具人情味。通过物理日记这个桥梁,加强老师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并通过物理日记发现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思维理解能力的闪光点,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让学生喜欢上物理,爱上物理。

2、再现生活 体验生活:

物理日记就是学生学习生活日记,是一座架起生活与物理的桥梁。在教学新课时老师常常会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将学生引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们体会到物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生写物理日记首先让学生感受到身边生活中的物理,理解物理在身边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会从物理的角度去观察和体验身边的生活,激发学生用“物理眼光”看待现实社会的兴趣,在生活中灵活运用所学过的物理知识。

3、发现问题 及时反思:

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通過学生的物理日记,沟通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可以从学生写的物理日记中了解到学生理解物理问题的方式,看到学生的解题思路、推理过程、物理方法的掌握情况以及还存在的问题,这不但有利于教师及时掌握各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加以帮助,更有利于提高教师自己对学生物理学习的把握能力以及教学调控能力。

4、敞开心扉 亲密朋友:

学生能把自己在学习物理历程中的亲身经历和体验通过日记写下来,学生的日记里有欢喜、有困惑、有笑声、也有忧愁,无语的宣泄出来、记录下来;让物理日记成为学生敞开心扉的场所,也为师生之间互相了解和交流架起一座固定的桥梁。

5、蕴育知识 拓宽视野

引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扩大学生的物理知识面,深化物理知识,从而达到开拓物理兴趣的目的。再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看到的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让“物理日记”成为蕴育知识的摇篮。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物理教学的关键,在物理教学中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模拟某些物理现象、过程促进学生识别、认识物理现象的发生以及变化的条件,从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激情,再通过学生讨论、探究进行抽象的概括,形成概念、规律或找出物理现象的共同特征,得出结论,让学生在日记中记录下来。

物理日记让我在教学过程中找到了更好地与学生交流学习的方式,是教师与学生的交流驿站。让学生在生活中领悟到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物理日记中一句句真实的话语,一条条宝贵的建议,让学生以后对物理有了更加浓厚的兴趣,使学生们心灵更加美好,知识更加丰富,让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努力,因为我爱这群可爱的孩子!

在城市寻找心灵的归宿 篇7

随着咸阳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山岚自觉地担当起一名作家的责任, 在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领域, 挖掘地域灵魂。读《乡愁咸阳》这部27万字包含热度的文字, 其核心内容就是倾心表现和赞美关中、陕西和咸阳, 无论写独特的民俗、民间节日或文化故事, 每篇字里行间都表现出悠久的传统文化。尤其“留住乡愁”的独具一格的意境和心灵深处涌动的真诚, 令读者感同身受, 透出的正是一段寻根文化之旅的历史长卷, 一册民俗文化之行的导游图, 一本需要静心阅读的地域文化笔记, 一部珍贵的非物质文化作品。

“让居民望得见山, 看得见水, 记得住乡愁”通过这部《乡愁咸阳》文化随笔, 我欣赏这种把散落在乡间的民间传说、古代建筑、远古村落, 甚至戏剧、手工艺术、乡土风情等等这些积淀了万年、千年中, 祖先留给我们不可复制的遗产进行梳理、分解、糅合, 以“江湖咸阳”“庙堂咸阳”“采风民间”“历史的码头”为脉络, 追寻中华传统文化的寻根之路, 留住每个人心中的乡愁, 让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回归到熟悉温暖的精神港湾。

我更加欣赏的是山岚的执着, 他身体力行, 从身边开始关注不应该被忽视而忽视掉的非物质文化、关注民俗文化, 在作家追求克隆、仿效甚至为写什么而刻意转型的十字路口。山岚坚守自己的选择, 历时五年深入民间, 上山下乡, 对散布于关中乃至陕北陕南的历史遗迹、乡土风情、古老村镇进行实地考察……

著名民俗作家梁澄清在对山岚文化随笔充分肯定的时候, 提出了“乡愁”的另一个精神侧面。我斗胆揣测, 他其实就是想以深层次的寓意, 试图对“城市化”中的游子如何通过山岚的《乡愁咸阳》找到心中的“乡愁”。著名作家杨焕亭评价说:《乡愁咸阳》以留住文化之根为主线, 表现了作者开掘生活的多视角的思维向度和多样化的艺术向度。

读山岚的文化随笔, 让人生出许多感慨。从他的作品中, 我们可以触摸到游子的乡愁, 可以用心领会我们所生活的这座城市延续下来的非物质文化和民俗文化的精髓, 也不凡有遗憾之笔。笔者拙见, 山岚部分文章以“我”为主体叙述穿越历史, 感性层面内容笔墨过重, 对于神奇又充满灵性的民俗, 还应该有很大的挖掘空间。

《罪与罚》中的心灵对话 篇8

在这个片段甚至是整个小说世界中, “到处都是公开对话的对语与主人公们内在的对语的交错、呼应或交锋。到处都是一定数量的观点、思想和语言, 合起来由几个不相融合的声音说出, 而在每个声音里听起来都有不同。”主人公拉斯克里尼科夫是心灵对话的最核心人物。他在遭受着贫困漂泊与走投无路的夹击时, “不修边幅, 邋里邋遢, 已经到了极点”, 但至少“拉斯克里尼科夫甚至觉得, 这样倒挺惬意” (第三节第三段) 。然而“母亲的信让他痛苦到了极点 (第四节开头) ”。显而易见, 表面上是信件致使他痛苦, 但实质上是他最脆弱的神经已经被拨动起来了, 或者说他的软肋遭受了沉重的打击, 致使他有失去最后的精神寄托的痛苦, 某种使之得以存在的动力遭受创伤。但所有这些, 无不体现在整个“对话”关系构建的小说世界中, 种种出场的人物都有着不同形式的心灵表现。

该片段中, 拉斯克里尼科夫的情绪达到最激烈的状态, 这是心灵对话的高潮部分。如:“她却出卖了自己!”———“她是肯出卖自己!”———“她会出卖自己!什么都肯出卖!”之后接下来的三段文字中, 前后十多个感叹号“!”, 与近三十个问号“?”交织并行, 强烈对峙, 掀起一波又一波的对话狂潮。当然, 不言而喻, 主人公的精神状态极度紧张, 主人公的心灵世界波澜怒吼。这让读者也为之窒息。值得注意的是, “?”问号多于感叹号“!”占上风位置。可见, “这些问题早就在折磨他的心灵, 使他痛苦到了极点!”痛苦之关键, 恐怕在于他内心的矛盾和思想的争锋。

“决不会有!为了让这样的事不至发生, 你要做什么呢……你猜到了吗?”这个部分, 在拉斯克里尼科夫看来, 这样的问题最具有杀伤力, 也就是前面谈及的精神的后花园受到沉重的刺激。人的行为依赖于本能的指引, 其中非常重要的是社会本能, 如“爱和同情” (心理学家詹姆斯语) 。一旦拉斯克里尼科夫的社会本能遭受威胁和创伤, 那么可想他的内心是如何的复杂, 他未来的命运将向何方?

即便如此, 作为颇具思想深度的拉斯克里尼科夫, 理所当然地认为必须尽快有个结论以力图改变这种状况。“一定的才去某种行动, 立刻行动起来……即便什么决定都行……”如此一来, 终于爆发出“发狂似的大声叫喊”, 还有一个念头, 是“完全陌生的新形式的可怕的”幻想的形式。这样的心灵对话, 越深层挖掘, 越神秘无休止。不同的声音融合到一个人的心灵对话之中。这其实就是巴赫金所说的“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的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 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的真正的复调”。正是有着太多不同的声音, 才有了不同心灵的对话关系;正是在这些心灵的对话中, 体现着不同的声音可以自由地平等地同时共存。小说中, 主人公和“自我”、假想的母亲、妹妹、读者以及作者这些角色平等交流对话, 这就是最普遍的说明。

多种不同的声音代表着多种不同的立场出现, 这些不同的声音交织在一起, 这些声音的交织, 实质上就是心灵对话的内在因素, 根本在于思想的争辩和叩问。在《罪与罚》中, 这些对话都是围绕着拉斯克里尼科夫的心灵对话而展开的, 恰当地说, 应该是拉斯克里尼科夫的思想对话在起作用。由于“陀思妥耶夫斯基所有的主要人物, 都是冥思苦想的人, 每个人都有种‘伟大的却没有解决的思想’, 它们全都首先要弄明白思想。”而思想只有在交锋状态下才得以形成和发展, 对话也就越加呈现出交织的火热。人的心灵状态便随着对话的无限延伸和永远未完成而跃然纸上。

寻找心灵的那片净土 篇9

尘世间大是大非太多, 生活中繁琐小事不少。谁能看清这个世界?屈原忧国忧民, 一腔热血无处洒, 却依旧高呼“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李太白怀才不遇, 谪仙心胸虽宽, 却无奈高唱,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苏东坡人老心未老, 却吟一句“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古往今来, 文人墨客、英雄侠士, 谁人不寄望于寻找心灵的那片净土?

孟子曾说:“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这十五字的箴言, 是孟子心中那片净土所孕育出的人生信条, 而孟子终靠着坚守这种信念, 守护心中盛满高尚情操的净土, 蜕变成一代名儒。“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见到的, 不只是南山, 我想五柳先生也一定见到了人生的另一种境界, 他是守住心中的那片净土了。

生活之中没有激情, 工作之中没有压力, 燃烧的生命之火焰就会被瞬间扑灭。心灵是人生存的窗口, 打开心灵, 试着去看一看世界上更多美好积极的一面, 当遇到不顺心, 不如意的时候, 我们就必须敞开心扉, 大度地去容下这一切。

工作和学习之余, 让自己的心稍微地静下来, 给心灵寻找一片净土, 让心灵随着你的愿望去旅行, 自己也会真正开始理解生活的含义。不要因为别人的冷嘲热讽, 而一味地折磨自己, 更不要让生活的枷锁封锁住你快乐的心, 人活着并不仅仅是为了得到肯定, 最重要的是得到幸福, 要有一颗满足的心。困惑时, 心灵就像饥渴的沙漠, 而快乐会像甘露一样滋润着它, 人生犹如四季, 把握好人生的春天, 给心灵一片净土, 才能有一个值得追溯, 值得自喜的回忆。

当今社会, 诸多诱惑纷至沓来, 不免让人眼花缭乱, 于是有人迷失了自己。然而, 还有一些人, 于喧嚣躁动之外, 始终在内心里葆有一份坚持, 默默守护着那块心灵净土。净土, 是我们自己畅游的天地。花儿能够孤独地守望整个春天, 为什么我们不能守望这片净土呢?无论你身在何方, 无论自己有多么忙, 都不要忘了守护住自己心灵的净土, 有句话说的好:“心如明镜台, 何处惹尘埃”。

语文课堂教学的心灵对话 篇10

一、课堂上的平等交流与资源整合

我曾上过一堂整合多媒体技术的语文写作指导课:《平淡生活见真情》。按照原来写作教学的习惯,一般是“作前指导——评改作文——课堂讲评——修改完善”,但这样做不能在第一时间暴露学生的问题。于是,在写作课前我有意不进行任何指导,先让学生写了以《父子情深》(或父女、母子、母女)为题的记叙文,学生在作文中明显地表现出了情感缺失或者情感失真的问题。我对学生选材情况进行了统计,其中写家长会后风波的占25%,送子女上医院看病的占33%,母亲给子女做鞋、织毛衣的等占12%,希望能与父母沟通的占20%。于是,我在课堂上开展了这样一次对话:

师:“在我们班上有多少同学知道父母的生日?”(大多数的学生都自豪地举起手来。)

师:“我很为你们自豪,父母有你们这样孝顺的子女真幸福。”(学生们脸上更得意了。)

师:“可我觉得你们未必真正了解、关心你们的父母,因为最近的写作训练反映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学生们感到惊讶。)

师:“在我们的最近一次写作中出现了内容千篇一律,缺少真情实感的现象,怎么会有这么多同学共有一位父亲(母亲)呢?”(教师出示调查统计表,学生们哑然失笑,一下子明白了问题的严重性。)

这个环节的处理,给我的启发是:在语文教学中,构建人格平等、思想敞亮基础上的文本与师生交互对话,己成为教师们共同的追求。语文教师要学会研究学情,与学生平等交流,做有效实施课程的实践者。

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我喜欢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文短意长,令人唏嘘。但如何能让学生领悟其深意呢?我进行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尝试,颇有收获。

1. 探寻主人公生命轨迹,有效拓展

我以课文为基点,对文本进行有效的拓展。我先请学生学习同类作品《我与地坛》中史铁生无法接受自己双腿瘫痪事实的描写,帮助学生体会史铁生在双腿瘫痪后绝望的心情。然后,为了引出母爱在史铁生生命中的作用,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史铁生在遭到命运沉重打击的时候是多么伤心绝望,那么他是否就此一蹶不振了呢?在请学生们交流史铁生的生平后,我又补充了详尽的史铁生的资料,适时紧扣他的坚强和取得的成就,突出了史铁生在疾病的一次次折磨下,仍然坚持写作的精神。这时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了较大的震动,并产生疑问:是什么让作者有如此大的改变?在心理上让学生产生解读母爱力量的迫切心情。当学生完整解读母爱后,我又出示了《合欢树》中史铁生对母亲深切怀念的语句,这段文字恰恰表现了史铁生大彻大悟后的觉醒,有利于学生把握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

2. 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引导升华

学生的认知规律是“质疑——探究——解疑——升华——再质疑——积淀”,我的教学目标就是围绕“探究‘好好活的’意义,在‘秋天的怀念’中获得自己对‘做生活强者’的人生思考”展开。

心灵的对话 篇11

【关键词】评语基调;评语艺术;评语“四性”

“做人与作文”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作文评语必须改革,朝着人性化——“以做人为作文之本,用作文促进做人”的方向改革,并以此为契机教育学生边作文边做人。则与学生做心灵的对话,心灵的零距离接触。那么,究竟应该怎样为学生的作文写评语呢?

一、评语(对话)的基调——四个尊重

即尊重小学生的人格,尊重小学生的劳动,尊重小学生的差异,尊重小学生的个性。

作文在于“作”,“作”劳动、创新也。小学生无论就其观察事物的视角还是理解事物的方式,都与我们成人大不相同。况且他们的语言文字的“建筑材料”则相对贫乏,严重滞后,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也相对稚嫩,所以,就必然会有词不达意。所以,一旦用我们成人的眼光去删改孩子们的作品,往往不能很好地传达他原来要表达的思想,而是强加了我们通过他们词不达意的文字所猜测的成人性的理解。所以老师就会大刀阔斧地、精批细改一番,把孩子辛勤而有个性、有创新的成果给删除了,把鲜活的原汁原味也给删除了,且更重要的是把“尊重”也给删除了。

二、评语(对话)的艺术——三个“童”

即童心、童言、童趣。

1.评语(对话)要有童心——心心相印,心心相通

教师不能单纯侧重对学生习作的写法指导、理论说教,而应站在与学生平等的角度,就学生作文中反映出来的思想认识、道德情感、语言运用等进行全方位的互动式交流,将心比心,心心交流。例如作文《新来的老师读懂了我的心》,“因为我顽皮,我好动,我淘气,所以老师就看不起我,要罚我,要我请家长,要我转学…… 让新来的老师看出了我患有多动症,给了我心理疗法,还建议家长配合药物疗法,这一招真奏效……哎,还是新来的老师读懂了我的心,真是华佗再世。”看到学生的作文,老师写了一段评语:真为你高兴!老师要感谢你,也要感谢你的爸妈。不是老师能干,而是你很勇敢,向老师敞开了心扉。人无完人么。也相信你在各方面会越来越棒,进步越来越快。

2.评语(对话)要有童言——言之稚气,言之有理

小学生“用我心思我事,用我口抒我情,用我手写我心,用我童言写我文”。评语要童言化,这理所当然,也是前后照应么。和蔼亲切的童言评语可以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提高写作水平;潦草冷淡成人化的评语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摧残学生的自信心,由此导致学生对作文失去兴趣,评语也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3.评语(对话)要有童趣——趣味盎然,余味无穷

幽默——笑声的起源,笑声的大师,也是一帖清醒剂。活泼好动的小学生喜欢在生动有趣的语言中获得教益,喜欢在笑声中悟出道理。一句深刻幽默的评语,不仅可以创造愉快的学习情境,而且可以达到一种“笑过之后又令人深思”的效果。如,“句号瞪着圆圆的眼睛,引号的眉毛挑了起来,叹号哭起了鼻子。我的小主人,你怎么忽视‘我在文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呢?”这么一句评语送给不会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作文一逗到底,乱点“鸳鸯谱”的学生,可促使其在一笑之余,能“拨乱反正”。

三、评语(对话)的“三性”——激励性、启迪性、商讨性

1.激励性

“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作文是学生的劳动成果,敬请尊重。教师要善于用一双慧眼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哪怕是一句形象的语句,一个生动的词语,甚至一个准确的标点,都应以充满激情和希望的评语肯定他们的成绩,增强他们不懈努力的信心。例如,“可喜可贺,又一篇佳作问世了!细致的内心活动描写,巧妙的前后照应,证明你已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技巧。从你的这篇作文,我仿佛看到了21世纪的冰心!”这样的评语,既肯定了学生对作文技巧的灵活运用,又使学生体验到作文成功的愉悦与满足,让他们觉得自己才是作文的主人,从而激发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在心灵深处树立起为做人而作文的信念。

2.启迪性

对学生不符合写作要求的习作,或者文中出现的语言不规范的现象,教师要进行点拨——用上启发性的评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从而发现自己作文中的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一个学生在《我学会了骑自行车》一文中没能把自己学骑自行车的过程写具体,只写道:“我开始怎么骑也不行。爸爸就耐心地教了我一种方法,我便按爸爸教的方法骑,我终于学会骑自行车了,我就高高兴兴地骑着自行车回家去。”老师的评语:“真为你高兴,你的骑车本领大起来了,你爸爸真有一手!我也希望学一学,可仔细地阅读了你的文章后,老师却没找到你爸爸的绝招,真让人感到遗憾。”

3.商讨性

高峰对话:企业如何寻找政策红利 篇12

对话嘉宾:

戴维·霍尔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思想家和演说家

刘元春 著名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

毛大庆 优客工场创始人、原万科集团高级副总裁

主持人:

徐沁 盛高企业管理咨询公司董事长

主持人:对于中国GDP下降的问题, 戴维·霍尔先生有什么看法和建议?

霍尔:GDP越大就越难保持经济增长速度, 所以当GDP达到了5万亿的时候, 你的增长速度一定会放缓。所以即使经历了负增长或者零增长, 从全球的角度看其实还是在增长。中国经济的增长实际上引领着世界的增长。

主持人:霍尔先生给我们的经济增长定义了一个“不是中国式增长, 而是跟世界经济对比下的中国增长”。元春先生, 您觉得霍尔先生提出的观点跟您有没有冲突?

刘元春:这次下行是一个全球现象, 所以不能仅归结到中国自己一家的问题, 它是世界的一部分。过去几年中国在GDP认识问题上面, 我感觉, 第一, 在世界面前太能动, 总认为自己干一干就能摆脱这种世界性的萧条。第二, 在中国问题方面太无为, 总觉得是趋势性下滑, 觉得只要慢慢跟着晃就可以了。但短期无为可能导致更严重的中长期损失。所以霍尔先生刚才提供的世界视角下的中国GDP的这种增速, 实际上是提醒我们在思考中国新常态的时候, 必须要考虑世界的新常态。

主持人:我们中国企业家在这一轮经济当中能够抓住哪些机遇, 怎么去创新?毛总给大家一些建议。

毛大庆:在1991年日本进入经济停滞、人口老龄化、人口抚养比1:1的时候, 日本经济的拉动力有65%来自于科技转化, 这是个非常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我在2013年做人口结构转化和中国未来20年趋势研究时发现, 中国的GDP拉动因素, 排到第十位都看不见科技两个字。到2033年, 我们会变成一个拥有4.3亿60岁以上人口的国家, 我们到人口抚养比1:1的时间还有15年。那么15年后, 中国GDP的拉动力因素会有65%来自于科技转化吗?大家可以去深思一下这个问题。

我相信场内有一半人用的是iphone手机, 一台大概5000元人民币, 这5000元人民币给中国GDP的贡献有多少?60元都不到, 基本上5000元的90%都贡献给了美国的GDP增长, 而整部手机的人力资源投入, 90%来自于中国大陆, 不到10%来自于美国。我们投入了90%的人力只获取了50多元的收入, 而美国只投入了10%不到的人力, 获取了90%的GDP增长。我们到底是要维持一个数字增长呢, 还是去考虑我们在马上人口老龄化进入拐点的仅仅15年时间内, 如何战略化地让中国的GDP产生质的变化?我觉得时间已经非常非常紧迫了, 赶紧转型变化。当我们人口抚养比到达1:1的时候, 再谈创业、创新, 估计非常困难。

主持人:我们看到大庆有很强的危机意识, 霍尔先生是不是亟不可待要发表观点了?

霍尔:说到苹果手机的例子, 我觉得品牌是非常重要的, 品牌是提高中国GDP非常重要的方式。我们要用自己的创造、自己的设计、自己的创新建立起中国本土品牌, 然后让世界上的人去买。把科技提上来, 其他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在GDP的比重就会降低。20世纪是我们的左脑时代, 而21世纪是我们的右脑时代, 这个时代的特征就是创新。

主持人:在创新这个问题上, 我们的政府能做什么?政府到底能拿出什么样的红利?

刘元春:大庆的观点我非常认同, 这种企业家的焦虑、市场的焦虑以及我们对民族未来的焦虑已经成为了国民的基本意识。我觉得这是中国进步的一个最重要的源动力。我们从4万亿刺激计划到打造创新驱动型国家战略, 实际上在这样的一个战略转变过程里, 上层的决策说明他们已经认识到我们目前创新的基础以及国民在这上面的忧虑。目前怎么创造这种创新型大国, 这条路还没有找到, 但是国家在创新上所铺设的政府的力量是前所未有的。虽然看起来好像还在走老路, 但是思路在逐渐转变。

主持人:元春教授说的有一个隐含的含义, 就是政府在整个经济当中, 它的作用和功能的发挥, 到底应该如何定位, 这也是长期以来政府在考虑的问题。

毛大庆:我来谈谈红利来自于哪里, 红利其实跟顶层制度的设计是有极大关系的。上一次改革的红利就来自于那么几句话:第一句“不管白猫黑猫, 抓到老鼠就是好猫。”第二句“发展是硬道理。”红利的来源往往就是一两句纲领性的、精神性的话, 我觉得这两句话是上一次红利的根本来源, 才有了30年的经济增长。当然, 狂奔了30年, 这里面值得反思的是, 我们没有在狂奔的后期及早认识到中国经济结构的问题跟世界的变化。那么, 代表这一次改革红利的关键性、纲领性术语, 恐怕就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霍尔:在美国存在这样一种情况, 就是我们提到过的孵化器:城市以及其各大洲、各大省之间创立了一个产业的区域, 让企业家们去创建出自己的产品, 国家提出一些政策来促进这些企业的发展。政府需要去帮助创业的企业家们, 让他们去参与到创建产品的过程中去, 可能十个里面只有一个成功, 但是必须要让这一切成为一种事实。来自于政府的支持是很重要的。

毛大庆:你说的这个恰恰是在中国发生的事情, 为什么我想讲双创呢, 很多人觉得是个口号, 实际上政府真正的用意我想应该是两层:一层是调动整个社会资源来帮助小微企业和创业者, 这从政府来说就是个大孵化的概念。政府是制造种种的条例, 还是充当大的孵化者, 我觉得这就是政府职能的根本转变。我可以感受到顶层制度设计者是真正想向着孵化者去转变。创新的能量来自于哪里?第一是民间, 创新永远是来自于民间的智慧。第二是来自于年轻人。我们还有最后一次机会, 就是对于中国大的经济转型跟科技引领的最后一次机会, 就是我们第二次人口高峰。哈佛大学有一个关于人类发明的创新能力的报告, 创新最大限度地落在了25~40岁之间这个年龄段的人, 他们是最具有创业创新能力的。对于中国来说, 如果能够激活、孵化这一批人, 使他们成为科技创新、技术引领的生力军的话, 中国在这次改革里是大有希望的。

上一篇:经济应用数学课程改革论文下一篇:构建英语生态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