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心灵真诚对话

2024-06-26

走进心灵真诚对话(共4篇)

走进心灵真诚对话 篇1

[教学案例]

因一时兴起,买了十多条小金鱼养在生物角。这下学生下课可有事做了,金鱼成了关注的焦点,集万般宠爱于一身,可是没几天,一条鱼死了,学生炸开了锅,有的说它们太挤了,氧气不够,所以才会死,第二天教室里多了十几个玻璃鱼缸;有的说水脏了,小鱼是被脏水熏死的;也有的说小鱼是因为大家乱喂食胀死的……看着同学们的焦急样,我向学生宣布要为小鱼寻找最好的主人,以小组为单位准备演讲稿。两天之后的班队活动课,我意外极了,短短时间内学生个个俨然成了金鱼专家。于是,两星期一轮学生轮流养起了金鱼。同学们关爱着、欣赏着鱼,鱼也陪伴着大家,为单调的学习带来生机。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可能新鲜感过了,鱼过起了时饱时饥的生活。转眼,寒假来临了,我也把这些小精灵忘得一干二净。二十多天的假期结束后,当我和学生们谈笑着又回到教室时,猛然惊住了:无人换水、无人喂食……鱼儿是那样瘦弱,但它们仍然坚强地、倔强地活着!开学之后,我们内疚地、也更精心地照料着这些朋友。可是,在不到两星期的时间里,它们相继死去了。大家难过极了,作文课自然成了同学们心灵倾诉、对话、升华的最理想的殿堂。

学生们从来不曾有过这样强烈的创作欲望,也从来不曾有过这样精彩的作文,使我一下子明白了谁都能写出好作文。

[教学感悟]

营造民主、和谐、无痕的作文教学时空,是当前倡导的学生为主体的课改精神引领下的必然追求,也是时代弘扬人文发展的呼唤。在看似平淡的生活中,总是闪动着无数隐隐的光彩,有时是一句话,有时是一件事,有时是一种情感……此时,也许教师的一个疏忽,精彩便从身边溜走了;也许老师适时地一伸手,便抓住了一片云彩。

上述案例,就是师生共同用人文气息编织的美丽云彩,处处流动着人性的、生命的壮美。其中,冲破了传统作文的束缚,编织心灵对话图景,实行多元对话,我认为是比较成功的。给学生带来了一块自由交流的空间,一方能倾吐真情的净土,一片星光灿烂的天空。

1. 敞开心房,与老师对话———唤醒学生情感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教学的智慧更在于激励、唤醒。教者在组织教学时,不是机械、呆板地按预设的教案组织活动,而是顺应学生的内心需求,巧妙地为学生营造了民主、和谐的倾诉空间,进行恰到好处的引导、点拨,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如果没有教者那充满智慧、充满人性关爱的顺水推舟“能说说为什么会有烦的感觉吗?”学生怎会打开话匣子,丰富的内心情感何以得到喷发?正是在老师热情的激励下,学生才情动辞发,流淌出情真意切的文字来。

2. 敞开心房,与心灵对话———语言精神共生

情感是文章的生命,同时又是学生生命意识中最本真、最活跃的心理因素。一旦学生的情感穿透自己,辐射到他人的情感层面上,就会产生巨大的共振效应,一种莫名的快感及表达需求就会快速膨胀,成为语言与精神快捷同构的强大动力。“请用你的心、你手中的笔,把郁结在心中的所有不快都倾吐出来吧!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想对谁说就对谁说,只要你觉得吐后心爽就行!”正是尊重了学生要表达自己有何烦恼、缘何烦恼的冲动,因此,作为情感交流与沟通的载体———语言,也就变得流畅起来,学生富有自我精神表白特色的语言也会源源而出,这样的表达是源自心灵的小溪,是有生命价值的。

3. 敞开心房,与环境对话———升华精神境界

语文源于生活,作文又可高于生活。作文教学就自然而然地应与学生生活环境联系起来。教师不能把学生的视野束缚于小小的课堂,应让学生从生活环境人手,引导、鼓励学生大胆地与环境对话,让学生在对话中感受世界的千姿百态,体悟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体验开放作文的乐趣。想成为小金鱼的主人吗?你了解它们吗?你会怎样关爱它们呢?用你的笔写下来。”学生的思维在老师的呼唤中活跃了,学生对自然的关注也被唤醒了。当他们三三两两地走进自己喜爱、关心的事物时,通过触摸、观察,他们的内心是非常丰富的,那一刻,他们肯定有许多的想法要表达,其实他们正在与身边环境进行富有生命建构意义的对话。在这种情境的激励下,学生的作品自然会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呢!

总之,在师生共同营造的用心灵来倾诉、对话、升华的教学情境中,课堂充满了创造色彩,充满了灵性和人文底蕴,也真正使主体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学生的作文才真正步入了理想的殿堂!

走进心灵真诚对话 篇2

以往提到师生关系,往往便会想起“师道尊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等言辞,学生对老师只有敬畏。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好学生的首要标准要恭恭敬敬地地听老师“传道、授业、解惑”,并不折不扣地按老师的要求去做。这样的师生关系只是“授”与“受”的关系,师生之间缺乏亲近的接触和亲密的交流,彼此心灵的封闭、情感的隔阂是可想而知的。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理想的师生关系也有了新的定位。新型的师生关系,应建立在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基础之上,师生之间是“你--我”式的平等交往的关系,教师与学生彼此接纳、彼此沟通,相互激励、共同提高。学生从老师那儿感受到的是热情的鼓励、中肯的提醒、有效的点拨……他们喜欢老师,乐于向老师倾诉生活或学习上的喜与忧,乐于与老师共同努力,争取成功……融洽的师生关系,孕育着巨大的教育“亲合力”,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热爱一位教师,连带着也热爱这位老师所教的课程。“亲其师而信其道”。情感有迁移的功能,学生对教师的情感,迁移到学习上,可以产生巨大的学习动机。教师看到的将是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高涨,教育工作的事半功倍。那怎样才能构建起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呢?加强师生间的“对话”就是一条有效的途径。由此,加强师生间“对话”,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建立融洽、和谐、宽松的教育氛围,不仅可以加快教育进程,而且能提高教育效果。

下面就师生间如何“对话”谈一些个人的观点与做法。

一、课堂上师生平等对话。

我们不难看到,过分强调知识教学的课堂中,教师不知不觉中成为仅具有“知识传递功能”的人,成为“真理”的代言人、知识的权威、课堂的主宰,而学生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知识的接收容器,“唯师是从”,虔诚地听着、记着老师的教导,成为无个性、无自己思想的复印机和打印机。这样的师生关系是纯粹的“教”与“学”的工作关系,是缺乏理解、缺乏平等、缺乏沟通的“物”“物”关系。只有确立“学生是课堂生活的主人”观念,看到学生的潜能,尊重、信任学生,热情地激励、鼓舞和唤醒,让学生自主地探究、合作、讨论,使课堂学习成为师生心灵彼此敞开融洽对话的过程,学习才真正能成为学生主动参与、快乐活泼的自主活动。

1.师生共建“民主”的教学氛围。

“对话”的双方应没有贵贱、高下、大小之分,权威的架子、命令式的语气会打消对方敞开心灵、情感交流的欲望,使“对话”中断。因此,民主、平等的氛围是“对话”进行的必要条件。

要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教师首先要放下“教师”架子,以真实又真诚的态度与学生交流,消除学生的疑虑,让他们敢与老师讲真话,乐于和老师讲心理话。记得在迎接普通话过关测试的那一个阶段,我经常在课堂上范读。没想到,有学生在作业本中夹了张字条:“老师,说出来您别生气,其实您普通话不标准,昨天课上读错了许多字音,主要是平翘舌音不分,但我们会为您保守秘密的。”诚惶诚恐的语气与不容辞驳的事实,让我又羞又愧。第二天我放下了师长的架子,公开了学生纸条上写的内容,纠正了上次的误读并当众宣布:“这堂课,我先当回学生,请全班同学当老师,听我读一篇文章,找出我读错的字。”读后,学生毫不留情地指出我的错误,令我一阵汗颜。我在他们纠正下反复朗读,读得特别小心,终于“老师”们给我热烈的掌声,让我这个“学生”激动不已。此后,我讲课如履薄冰。每次上课前必先下一番功夫,生怕被学生挑出毛病。渐渐地那种尴尬变少了。没想到,实实在在做了一回学生之后,我的威信竟然大增,学生说我“坦诚,值得信任,没有臭架子。”教然后知困,学而后知不足,与学生民主平等,真诚以待,平等对话彼此有了收获。更可喜的是以后的每堂课学生学的特别认真,因为他们时时想当我的“老师”呀!

2.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我能行”。

教师不能总以成人挑剔的眼光去评判学生的劳动结果,任何的轻视和讽刺都可能让学生从此紧闭心灵之门,不再与老师真诚地交流。因此,教师应积极支持并参与学生引发的`问题的讨论,满足学生被尊重的需要,用积极性的评价使学生感受到“我能行”,消除自卑,树立自信。我在课堂教学中坚持“无错原则”。正面看待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各种活动,理解他们可能出现的错误,允许、容忍学生的错误,做到“让敢于发言的学生不带着遗憾坐下”,“对每个积极参与的同学都画上满意的句号。”

在一次班队课上,学生们举行了“朗读大赛”。开始时,谁都不肯先上去。其中有一个差生,平时很爱朗读,无论干什么事,积极性很高,此时不断地看我,我就邀请他先上台读。他说:“老师,我来读,如果读的不成功你不会责怪我吧!”我说:“怎么会呢?老师很欣赏你的勇敢精神,我们是重在参与,况且我相信你一定行。同学们,你们说对不对?”全班同学齐声说:“对”。同时响起了热情的鼓励的掌声。那位同学在掌声中上了台,读得很投入,虽然有些地方出了差错,但也获得了较高的分数,再一次赢得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这时,我继续鼓励学生:“相信自己,并不比别人差,瞧,××同学不是成功了吗?”由于那位同学开了一个好头,接下来便出现了同学们争先恐后,都想尽情表现自己的场面。

教学活动是学生知、情、意的综合体现。融“智慧碰撞、情感交流”于一体的师生对话,会保护和满足学生情感的需要、自主活动、成功展现自己的需要,同时也带来教育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课外师生心灵的对话。

作为一名教师,只有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多与学生进行轻松、自然的心灵对话,才能成为学生信赖的大朋友。“心灵对话”,就是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态度亲切、真诚地和他们互相交心,架起一座师生间心灵的桥梁。这样的对话是润物细无声,不露教育痕迹,但又切实地对学生心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那么,课外怎样适宜和学生进行“心灵对话”呢?

1.早上和学生刚见面时的对话。

每天早上学生背着书包高高兴兴来到学校,教师仔细观察每个孩子的穿着打扮、音容笑貌,不失时机地和学生说。如:“你今天穿得真整齐。”“今天你精神特别饱满,老师相信你今天的表现会超过昨天。”诸如此类的话,让学生觉得老师可亲可敬,让他们心情愉快,充满信心开始新的一天。

2.课内巡视作业时的对话。

当学生开始作业时,教师可一边巡视,一边和学生悄悄说。如“××你看××的写字姿势多好啊。”“你今天写的字端正多了,真不错!”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认真仔细作业的好习惯。

3.课余师生共同活动时的对话。

教师常常要参与学生的活动。作为教师要深入学生之中,特别要跟那些不太合群,不善交往的孩子说些“悄悄话”,鼓励他们参与集体活动。而对那些比较活泼的孩子则通过“悄悄话”,培养他们互相帮助,尊重他人的品质,适时播下集体主义思想的种子。如对一个躲在角落不敢参加集体活动的学生说:“干吗不去跳皮筋吗?瞧!他们活动的多开心,多带劲,去和他们一起活动吧。”而对正在兴高采烈进行活动的学生则加以引导:“××也是我们集体中的一员,快去请他一起活动吧。”学生一定会非常乐意地接受老师的建议。

4.休息日校外偶遇时的对话。

有时,校外偶遇学生,这是培养师生感情,调节学生心理的好机会。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在家的学习或生活情况,鼓励他们不仅在校做好学生,而且在家也要做好孩子,在社会上要做个好少年。如“你去哪里?星期天过得快乐吗?”,“帮妈妈做事了没有?”“作业完成了吧?有没有困难?”等等,这样,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如父母般的关怀,内心感到温暖和亲切。

5.利用电话和学生的对话。

由于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通讯方便了。每当晚饭后,教师可提起话筒,和学生说说:“今天班里谁表现得最好?”“今天老师上的课你听懂了没有?”等。这时,由于师生不是面对面谈话,学生就没有约束感,往往会畅所欲言。不但可以从中了解到学生家庭生活,而且还能反馈班级各方面的工作情况。

三、纸上师生的情感对话。

1.利用作业评语和学生对话。

教师在批发作业时说上几句话,如“进步了,继续努力!”,“如果你把字写端正点那该多好!”前者给予肯定的评价,使学生受到鼓舞,增强前进的动力。后者对学生委婉地进行批评,比直截了当指出效果要好得多。

2.利用心理日记书面对话。

小学高年级学生,随着他们身心的发育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增多,其心理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变化之一,是他们的心理有了一定的闭锁性,言论也开始有了一些隐蔽性。再者,有些学生性格内向,不善言辞,因此思想上出现一些问题也就不容易表露出来。因此,为了使学生的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健康发展,就必须设法及时了解他们的内心活动,了解他们心中有什么愉快和痛苦,有什么问题和要求。利用学生写心理日记,进行书面交流说话也是一条轻好的途径。因为它的特点是: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是个别指导为主,以保密、尊重为原则。所以,学生们能够在日记中流露真实的心声,使老师能够通过学生的日记了解学生心灵深处一般不愿向别人披露的想法,从而“对症下药”,进行心理疏导和自我教育。

例如,有个学生在日记中写道:“老师,我是班里一名各方面都较差的学生我也想进步,也想做个好学生。但有时我管不住自己,还是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老师,您能帮帮我吗?”我在他的日记后面写了这样一段话:“读了你的日记,老师很高兴,因为我从日记中看到了你的自尊。我非常愿意帮助你。我有一个想法,以后咱班每月评一次进步生,希望你能以此为努力目标,严格要求自己,约束自己,如果你这样做了,老师相信你一定会不断进步,一定能成为一名优秀生。”老师亲切的语言和为学生精心设计的前进目标,使这个孩子产生了积极进取的动力,增强了改掉缺点的信心。后来在学习、纪律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受到同学们的一致好评。第一次评比就得到了“进步奖”。

从一篇篇学生的心理日记中,老师听到了学生的心声,而学生们也从老师写给他们的热情的、语重心长的话语中,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友好、尊重、理解和期望。这一做法,使学生的苦恼和困惑得以消融,帮学生辨明了是非,明确了前进的方向。这真是:老师的爱心换来了学生进步的信心;老师的的真心消除了学生的戒心;老师的热心、诚心赢得了孩子们向真、向善、向美的一颗颗纯真的心。

3.卡片寄语式对话。

在师生情感交流中,用“卡片寄语”方式提出鼓励、批评和劝告,更容易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当他们收到老师充满关爱的“卡片寄语”时,首先会感到新奇。其次,内心就会产生一股暖流,生成一份激动,流露一种感激。如我给某学生的卡片寄语是:“你的字很漂亮,作文写得也挺棒。各科老师都称赞你,老师知道在你优秀成绩的背后,一定付出了不寻常的努力。同学们都把你当作学习的榜样,还有许多人在追赶你,你可不能松劲啊!”这段话,无疑给学生加了一勺油,又好似快马加了一鞭。师生间“卡片寄语”进行对话,能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使学生与老师的心贴得更紧,达到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效果。再如,我给一位差生的寄语卡片是这样写的:“每当看到你在课堂上一次次举手回答问题时,我为你的进取精神而高兴。但学习是一种艰巨的劳动,光有决心是不够的,还需要不懈的努力,只要你不怕困难,就一定能实现你心中的理想,加油吧!”清代教育家颜光说:“数子之过,不如奖子一长。”与对差生的对话,要力求寻找其闪光点,帮助他扬起自信的风帆。

心灵对话:走进人物的灵魂世界 篇3

1.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对话,要使整个课堂呈现自由创新、平等发展的氛围。

首先,语文教学是师生共同构建、共同创造的过程,如果不倾注爱,这个进程是无法真正实现的。这里所谓的爱包含了师生之间真诚、积极的感情,同时也包含着对他人的责任,师生都是责任承担的主体。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应该充满信任和希望,信任是开展良好教学的前提。当然,对话还需要理解和宽容作为基础,需要对知识客体的一种持久的好奇心等。

其次,在对话者分析小时人物形象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应充满着创新和追求。在教学中的交流与对话,其最终的目的不是说服与压制,而是在不断汇聚、融合的过程中形成新的意义。教师与学生通过真诚的沟通、相互融合,在充满爱和信任的合作情景中不断完善或发展师生的认识。小说人物的形象不是一开始即由教师确定好的,而是师生在对话过程中共同逐渐形成的。

最后,对于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这一教学过程而言,课堂教学意味着人人参加,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意义的构建。它不仅是一种学习旧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完善旧知识,发展新知识的尝试,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

2.要采用一定的方式让学生进入小说文本,掌握人物形象。

第一种的方法:进入文本,课堂讨论、各抒己见。

教育者引导学生对其所认识的理论具有自我意识,并以对话为基础而不是以传输的方式学习理论,通过学生参与批判性的讨论和全班共同协作而不是按部就班地单向讲授进行教学,教学中对课堂上使用的教材和教师的权威始终提出质疑。在这个过程中,也需要老师充分发挥引导、促进、推动的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特殊性,使学生由一个相对稚嫩的对话者成为一个比较成熟的对话者。

第二种方法:进入文本,在老师的指导下从精彩的高潮中抓“纲绳”分析小说人物形象。

“纲目”教学法,是紧紧抓住全文关键之处来展开教学活动的。他的教学基本模式可以简单地概括为:教师找到纲绳——学生来张纲——师生共同收纲。这种教学好处在于:第一,全面调动了学生主动思维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独立阅读,实现掌握知识发展的两者统一,追中可以达到“不教”的目的。第二,提高课堂效率。由于抓住可以向课堂各个部分发散、辐射,课本每个部分也可以向它聚拢的“纲绳”因此学生可以快速地领会吸收课文的精要之处,大大缩短了课时。第三,优化教学结构,突出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把学生放到主题位置,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

第三种方法:进入文本,让学生自己成为作品中一个新的角色去观察体验其他人物形象,让学生再加入“我”这个角色去感受人物形象。

与前面所讲的师生之间的对话要平等发展一样,与小说中的人物进行对话的思维也不是单纯的“是——是”、“否——否”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与那些已经塑造好了的小说人物的对话过程也是一个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的双向运动过程。“‘对话’是‘把灵魂向对方敞开,使之在裸露之下加以凝视’的行为。”对话双方应当是真诚的、坦率的、自由的。在与小说中的人物进行对话时,第一,要尊重对方做人的尊严权利,如果像赵太爷对阿Q那样,就构不成对话;第二,要充分尊重对方存在的价值,尽管对方可以有这种或那样的问题或可笑之处,但对他们的存在要予以重视,尽最大可能平视他们;第三,在构成对话的基本条件下,学生作为对话者本身不仅要有独立的意识,而且要真正获得独立的地位,并要善于换位思考。

第四种方法:进入文本,让学生自己成为作品中已有的一个角色去观察体验其他人物形象。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最常见的是分角色对话和排演课剧本。

课上的角色体验是开展探究性阅读、掌握小说人物形象的主阵和主渠道。根据小说情节的不同,我们往往选择不同的视角和不同的切口。视角和切口选对了,就可以事半功倍。这里,我分析两种不同类型的小说情节。

第一种,虚中求实,抓空白引导角色体验。

在艺术创作中,为了追求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无言之美”,追求“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共鸣效应,往往有意识地留出空白。这些空白正是引导学生进行角色体验的好材料。对于人物形象的空白,应引导学生勾画人物形象。即引导学生揣摩、探测特定环境下人物的语言、神情变化或心理活动。有的课文中的人物语言常常出现不完整的情况,或因为某种原因欲言又止,或因为生命垂危无法说下去,造成人物的语言空白。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通过想象来补白。

第二种,内外融通,抓对白进行角色体验。

言为心声,对白是从人物心里流淌出来的,正所谓什么人说什么话。对白好比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人物的音容笑貌和内心世界。抓住对白,让学生进行读、悟、思,然后在脑海中勾画人物,并把独白、旁白、对白内结合起来,与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设身处地融入角色。

走进心灵的对话 篇4

首先我不动声色地开展了班级工作, 健全班委, 完善班规班纪, 召开了第一次班委会, 通过座谈了解到班集体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哥们义气、以强凌弱、拉帮结派、无心学习、胸无大志、以与老师对立为荣, 大有歪风压倒正气的趋势。于是我找到了为首的男生刘甲和女生刘乙, 用了一下午的时间与他们分别进行了刨根问底的详谈, 之后我陷入了深思, 也难怪他们发展到今天, 原来他们都有一段不寻常的经历, 一直困扰着他们。刘甲是随父母来城打工的子弟, 好不容易进了附中, 由于父母整天忙于生意, 就把孩子托付给孩子的奶奶监管, 开始还行,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 刘甲逐渐成熟起来, 心眼也多了, 又受一些不良习气的影响, 渐渐地表现出哥们义气, 处处摆出老大的样子, 开始不服从班主任和老师的管教, 虽与家长进行多次合作, 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 主要是父母与孩子的交流过少, 这种只管孩子生活, 不对孩子进行感情投入的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教育缺失, 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孩子, 逆反心理强, 若不及时加以疏导, 容易成为迷路的孩子。当我问他有没有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后悔时, 他流下了眼泪, 并说道每次看到学校对自己的处分, 心里就不是滋味, 并决心改正, 可谁是倾诉的对象呢?父母没时间, 老师不敢接近, 同学多是敬而远之, 于是他又失去了勇气, 选择了随波逐流。刘乙上初三时曾与物理老师在课堂上发生冲突, 原因是刘乙在课上看小说受到批评, 觉得没面子, 就与老师大吵大闹起来, 从此表现随意, 穿着打扮赶时尚, 头发烫成蘑菇云, 针对班主任和学校的批评漠然处之, 影响较坏。究其原因, 她初一时父母离异, 其父母各自又迅速成立了家庭, 她就像皮球一样被踢来踢去, 享受不到父母完整的爱, 为此憎恨父母, 性格孤僻易暴躁, 多次与老师对立, 还多次扬言谁要再惹她就以离家出走相威胁。交流中她说没有人关心她, 没有人和她谈心、说悄悄话, 她很孤独。面对面前的这两位学生, 我顿感他们首先缺乏的是爱、理解和沟通。有时规定制度可能会改变一些人, 但也不是万能的。有时我们过于把自己当做尊者, 而没有走下神坛, 贴近学生的心灵, 从而制造了无数个所谓的叛逆。

接下来, 我时常找他们谈心、谈生活、谈健康、谈电视剧、谈足球、谈我的成长经历, 也谈到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及人类面对的问题, 话题涉及方方面面。另外, 我还特意安排一些任务让他们去做, 及时抓住他们的闪光点并加以表扬, 让他们认识到自身的潜质和价值所在。渐渐地, 他们的脸上出现了久违的微笑;渐渐地, 他们不再惹是生非;渐渐地, 我们成了朋友;渐渐地, 信任的桥梁在我们这个大集体里架起。接班一月有余, 班里开始出现新气象, 德育量化遥遥领先, 课堂纪律今非昔比, 班风正、学风浓, 一个和谐的班集体形成了。

上一篇:新会员简介下一篇:新版《中小学生守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