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孩子心灵的教育(精选12篇)
走进孩子心灵的教育 篇1
俄国乌申斯基说:“不论教育者是怎样地研究教育理论, 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 他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教育看似每天都在重复着昨天的故事, 然而, 每天对我们来说却都是全新的, 不曾预演过的。面对教育中纵即逝的教学时机, 如果我们善于把握, 就会收获意外的惊喜。
记得那是六月份下午的一节课, 天阴沉沉的, 教室里六盏灯全部打开, 依然无法把阴暗天气带给学生们的低沉情绪驱赶掉。突然一道闪电划破长空, 随后听到一声撕裂天空般的炸雷, 许多学生本能地发出“啊”的声音, 之后就下起了瓢泼大雨。课堂气氛沉重极了, 学生们的情绪明显地不安起来, 眼睛不时瞟向窗外。这时候, 我想告诉学生不要理会窗外的一切, 静下心来学习, 可转念一想, 这样做只会让学生身在曹营心在汉。于是我放下手中的书本, 笑着问学生:“你们愿意跟老师一起去看雨中校园的景象吗?”学生听了, 先是一愣, 用疑惑的眼神望着我, 好像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我微笑着, 肯定地点点头, 随后, 传来一阵欢呼还伴随着一点掌声。我带着学生走出教室, 站在楼道里, 看着正在被大雨笼罩的校园。学生们掩饰不住心中的喜悦, 兴奋地交流着自己看到的景象。我也不闲着, 指导学生有顺序地观察着学校里的一景一物。一会儿雨停了, 孩子们也逐渐安静下来。一刻钟后回到教室, 重新坐到自己的位子上, 同学们七嘴八舌又开始交流了。“同学们, 我知道你们已经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动了, 来, 那就让我们畅所欲言, 把心中的话也像刚才的大雨一样倾泻出来吧!”话音刚落, 学生就迫不及待地拿出纸和笔开始了心灵的宣泄。听着笔尖沙沙作响的声音, 我的心里荡漾着一种成功的幸福, 我为一刻钟前的决定感动庆幸。快乐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 在学生们的认真写作中下课铃响了, 我布置了今天的作业《雨中的校园》。第二天, 一篇篇习作交上来, 我是在微笑中读完这36篇文章的。可说, 这是他们最成功的一次习作。这时, 我想起了那句话“机智在孩子的心灵上留下痕迹”……我想若干年后, 他们不一定能记起我给他们上过的语文课, 但他们一定会记起, 下雨的语文课上, 我和他们一起看雨的情景……
教育机智是作为一名优秀教师不可缺少的内在品质, 谁将成为好的教师或是坏的教师, 关键在于他有没有形成健全的教育机智。教育教学情境瞬息万变, 随时可能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情, 处理得果断机智, 就能将损失降到最低, 还可能把坏事变成好事。如果不能及时处理, 很可能带来难以想象的后果。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具有教学机智这一基本能力素质, 否则, 纵有高超的学识, 也难以驾于课堂, 出色完成任务。这节课上, 如果我按照课前设计的流程按部就班地实施教学, 无视窗外的电闪雷鸣, 风雨交加, 要求学生精力集中, 在喧闹中寻求宁静, 课堂教学也能貌似平静地顺利进行下去, 但教学效果如何, 不言而喻。因此, 我大胆地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暂时搁置到一边, 巧妙利用现实情境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了他们感兴趣的事物上, 而不是强硬地把学生拉到我设计好的内容中去, 恰到好处地迎合了学生的需要, 满足了他们的愿望, 从而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如果单纯从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来说, 我无疑没有做到, 因为这节课上我的教学内容临时做了改变, 选择了与本课内容毫无关系的大雨做了本节课的主题。然而, 在得与失之间, 我得到了一种更为珍贵的东西———心灵的欢愉。那是一种生命好奇的需求;一种生命活力的张扬;是一种生命力量的释放, 这得益于一个教师在变化了的情境中选择了改变, 得益一个教师瞬间机智的取舍。
这次的事件, 让我更深地体会到了教育机智的重要性, 面对教育教学中的突发事件, 我们要敢于改变, 善于取舍, 这样才能从山穷水尽走向柳暗花明。
教学是一种艺术, 然而艺无止境。教师是在学生的心灵圣地耕耘的人, 面对工作中的突发事件, 我们要善于捕捉学生闪现出的需求, 及时采取策略, 把问题转化成资源, 这样才能显示教师的教学艺术, 才能在学生的心灵留下恒久的记忆。
走进孩子心灵的教育 篇2
苍南县机关幼儿园2007年学第二学期绿色环保工作总结
环境保护,教育为本,孩子,是地球未来的主人,是为绿色梦想开拓的缔造者,担负着改造和创造自然的重大使命。环保教育应从娃娃抓起的实践已为人们所认同,《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应培养孩子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的美好情感,具有初步的环保意识。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经常可以看到幼儿乱扔垃圾、破坏草坪、随便摘花等与环保教育相悖的举动,环保教育成了一种形式教育、口头教育。对于幼儿来说,环保教育并不意味着我们要让他们知道“白色污染”、“酸雨”、“可怕的沙尘暴”、“水土流失洪涝灾害”等等这些复杂难懂的学术名词,而应该从幼儿身边存在的环境问题入手,让幼儿从感性的认识和自身生活中积极、轻松、自然的接受教育,使他们在自己的亲身体验中萌发环保意识,从而转化成自觉的环保行为。
我园作为省级绿色幼儿园,环境教育已成为一项重点工程。一学期来,我园重视环境教育工作,重视绿色幼儿园的建设,认真实施科学育人、环境育人的教育理念,把环境教育作为提高幼儿素质和改进幼儿园环境的切入点,努力美化、绿化、净化、优化校园环境;同时,注重精神环境的创设,给幼儿创建了一个美好和谐的育人环境。并通过形式多样的环保教育活动,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提高幼儿的环保能力,树立幼儿热爱大自然、保护地球家园的高尚情操。
一、加大投入,营造绿色环境。
“环境塑造人”。幼儿的发展依赖于身边的环境,幼儿园环境是幼儿学习、生活和娱乐的场所,直接影响幼儿在园的生活质量。是促进幼儿发展的重要资源,就象一位不说话的老师,对幼儿的认知具有指导性。园内自然环境建设是幼儿看得见、摸得着的环境保护教育的最浅层次要求,也是教育和提高幼儿环保意识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因此,一学期来幼儿园注重园内环境的净化、绿化、美化
建设。
(1)绿色领导小组每月组织人员对幼儿园设施、设备进行安全检查并及时进行修缮或添置,以确保每位孩子在幼儿园健康、快乐地成长;
(2)各花坛种上花树,可绿化的地方铺上草坪,并由我园杨老师专门负责管理花草修剪、浇水等,使校园四季常绿。
(3)重视园内卫生管理,教室、清洁区每天打扫2次,办公室每天清扫一
次,使校园环境整洁、卫生。
(4)在我园的草坪中、树枝上、走廊里、墙上、卫生间都或贴或挂色彩鲜艳,极具童趣的环境教育的图案、标志和简短的语言提示,如:“不随便吐痰”、“请爱护花儿”、“节约用水”、“爱护小草”等,使幼儿、家长及老师一走进
幼儿园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影响。
(6)每个班教室中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区角(娃娃家、小医院、理发店、快餐店、小超市、音乐区、益智区、计算区、语言区等)以及活动室中的墙饰、窗饰、吊饰,大多是老师利用同家长和孩子们共同收集来的废旧物品建构而成,节
约资源,变废为宝。
(7)各班开辟了自然角,让孩子们通过观察了解植物的生长变化,了解小动物的活动和生活习性,在与动植物的相互交流中,学会对生命的尊重、热爱和
责任感。
(8)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幼儿创设美丽而宽松、充满交流和互动气息并能使幼儿感受到尊重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的幼儿园人文环境,促进幼儿身心
健康和谐地发展。
(9)在园内、外宣传窗和各班的家园栏中张贴绿色环保知识,对家长进行
绿色环保知识宣传。
(10)幼儿园定期悬挂环保宣传标语。
走进幼儿园大门,处处都感觉到绿色的存在。园内每个角落都干净整洁安静无噪音、无污染。是小朋友生活、学习的好场所。
二、精心组织,渗透环保教育。
我园将创建绿色幼儿园的主要任务定位于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将环保教育列入幼儿园的园务计划和班务计划。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环保教育。
(1)加强学习,提高教师能力。
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创建绿色幼儿园的最终目的是让环保教育成为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教师没有强烈的环保意识和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是无法在教育教学中贯彻环保教育的。因此我们通过多种形式来丰富教师的环保知识。每学期开展环保知识专题讲座,通过有计划的培训活动来丰富教师的环保知识。同时,我们通过上网查询的方式来了解国内外的环保经验,收集了有关环境污染,环境治理,生态建设等各方面的最新信息,丰富自己的环
保知识。
(2)一日活动,渗透环保教育。
我门在一日生活、各种集体教育活动渗透环保教育,并开展适合幼儿特点的教育专题活动。在学期工作计划、月工作重点、周工作安排上找准环境教育与教材的结合点,掌握好渗透的程度。通过谈话、故事、儿歌、游戏、观察、劳动等手段,开展各种环保专题活动,如节水、节电、垃圾分类、资源回收等,使小朋友不断认识环境,懂得爱护环境。各班每学期都有计划地安排1—2个环保教学主题活动:如大班的绿色奥运、中班的有用的纸、小班的我们在春天里等系列环境教育主题活动,时间都持续三周以上。例如中班年段开展了“有用的纸”的主题活动,在活动中,教师发动家长收集各种各样的废纸、纸盒等,通过与材料的互动让幼儿了解各种纸的特性、用途,教育幼儿爱惜纸,不乱丢纸屑等,引导孩子利用收集的材料进行手工制作,充分体现了废物利用。小班的“我们在春天里”主题活动通过让幼儿了解秋天的动植物、天气的变化、人们的活动等。老师充分利用周边的环境资源,带幼儿去认识花草树木,组织幼儿、品尝野菜等活动,在自然角里种植了小花小草,饲养了小蝌蚪。让幼儿感受春天的美,产生表现春天美的欲望,通过绘画、制作、观察记录等把春天带进活动室,表现自己对春天的感受。在活动中让幼儿逐渐感受环保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产生环保意识,知道每个人都有责任保护环境和公共设施,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3)国旗下讲话,对孩子进行环保教育。利用周一升国旗的时间,集中全园孩子进行爱护花草树木、不乱扔垃圾、爱惜粮食、节约用水等等方面的环境教育,同时要求各班级教师开展谈话,教育幼儿人人争做文明孩子。(4)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教育。利用自然环境从孩子兴趣出发,顺应孩子的天性,让孩子运用感官去亲近自然满足好奇心,如:小班年段组织孩子到水
景公园放风筝,到西红柿基地参观和采摘,了解了西红柿的种植和结果,还开展了炎亭之旅、福鼎烧烤、参观吴家园水库等走进大自然活动,开阔了幼儿的视野,培养了孩子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5)利用环境纪念日开展环境教育系列活动。3月12日植树节,幼儿园组织部分教师家长和孩子一起到凤池中学植树,各班级家长带领孩子为幼儿园献花献树,共同教育孩子要爱护花草树木;3月22日是世界水日,大班年段进行了节水宣传进社区活动,孩子们手拿彩球和节水倡议书,做起了节水宣传使者,彩球上画上了节水图和标语,传单里印着我们孩子的心声,孩子们把“你我携手共享蔚蓝”节水倡议书发给行人,告诉大人要节约用水;离园时,幼儿园的师生和家长在宣传幅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6.5”世界环境日,为了体现环境保护部“办绿色奥运,促节能减排,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6月5日上午,幼儿园大班全体幼儿开展以“绿色奥运
绿色家园”为主题的绘画活动。孩子们用稚嫩的画笔绘画出一幅幅漂亮的画面,你看“给小鸟一个温暖的家”、“给大树治病”、“不乱丢垃圾,爱护我们的家”„„等等这些,使孩子们对保护环境的意识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热爱。
(6)环保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一致性
幼儿环保教育必须争取家长的支持与配合,让家长了解幼儿环保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同样要求家长应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家长还可通过各种方式将幼儿在家中的环保行为告知老师,并给予一定的表扬,能让幼儿有成功感和喜悦感,让幼儿的环保行动持续下去。家长是孩子的第一老师,他们的言行对幼儿影响深远,我们通过网站宣传绿色行为例如:不随地吐痰,不乱仍瓜皮果壳,在公共场所不吸烟,不高声喧哗,在家里听音乐注意控制音量,不制造噪音影响他人的生活等等。请家长带孩子共同感受大自然,共同探讨怎样才能使环境更美,在大自然和社会中萌发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情感。
三、心灵手巧,开展变废为宝行动
开展环保教育离不开创设一个富有环保意识的环境。回收废旧物品,使废旧物品在幼儿园教育中成为有价值的教育资源,是我园的一大特色。我园无论是语言、数学、科学、体育、区域游戏都离不开这些废旧材料的利用,充分体现了老师们心灵手巧的一面。每个班都有一个废旧材料箱。各种盒子、瓶子易拉罐都是
老师和孩子的宝贝。幼儿园的许多教玩具都是废旧物品来制作或替用。如晨间体育活动的玩具:用报纸做成纸棍让孩子练习玩耍,用布、海绵制作三节棍、沙包,用各种饮料瓶制作响罐,用旺仔牛奶罐制作高跷,用奶粉盖、废纸盒制作飞盘等,丰富多样的玩具很大地激发了幼儿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数学区的各类计算卡片,语言区的拼图讲述故事盒,用废纸板制作大型的同里古镇特色的墙饰,在幼儿的创造性游戏中更是体现了这一特点,幼儿在创造性游戏中玩“理发店”、“超市”、“医院”、“菜场”等都大量地收集了各类商品废旧盒子、瓶子来以物代物,激发游戏热情,发展幼儿的创造力。用牛奶盒子制作成 “热水器”“电脑”“桌子”“沙发”“床”,放在娃娃家,让孩子们玩得更开心,同时也培养了幼儿良好的社会性行为。中三班和大三班的服装表演,教师、家长们和孩子一起用废旧材料制作各类“服装”、“装饰挂件”等,家长们有的用废报纸、挂历纸做成衣服、帽子;有的用塑料袋做成“背心裙”;还有的用装饰袋、塑料布做成了衣服、裤子等,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家园合作,共同教育。
废旧物品的设计和制作,既丰富了孩子的活动材料,让孩子体会创造的乐趣,丰富了想象力,美化了幼儿园的环境,又让幼儿深刻体会到,许多废旧物品都能变成有用的东西,从小就树立了资源利用的环保意识。现在我园的孩子们都习惯于将家里要扔掉的东西带到幼儿园来,放进班级的“废旧材料箱”。
通过一系列的教育实践活动,培养了幼儿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好情感,培养孩子们的热爱动植物、节约用水、保护水源、反复使用废物、避免噪音的环保意识,增强了他们的环保知识。呼吁更多的人一起来爱护我们美丽的世界,让大家一起走入绿色的梦。今日的幼儿是明天的希望,幼儿环境教育任重道远,我们将尽力把环境教育工作做好,随着一个个场景的观察,随着一个个问题的思索,随着一个个活动的感悟,把绿色的种子播种在孩子心中,让幼儿们逐步明白,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世界上的一切生物都是生长在地区的怀抱里,共同保护我们绿色的世界,完善绿色的梦!
二00八年六月二十六日
走进孩子的心灵 篇3
问他对学校生活有什么不满、对老师有什么意见、对父母有什么要求?回答得很干脆:“没有”。再问他,有什么需要老师帮你做的?回答还是“没有”。通过别的学生进行侧面了解,他从没有什么愿望或想法流露出来。
一次次试图走进他的心灵,却一次次被拒于千里之外。
有一天,他母亲来校,说是放在家里的500元不见了,问他是不是拿了。他说没拿。后经观察和了解,钱的确是他拿到了学校,一部分用掉了,一部分放在箱子里不见了。把他找来,问他为什么要拿家里的钱?回答是:“我没钱,妈妈不肯给我。”又问,剩下的钱被别人拿走你怎么想?回答是:“没有想。”
这一回,距离似乎拉近了些,对他常拿别人钱的根源也基本掌握了,自己的钱被人偷走了,心里肯定不好受,只是自己数次拿别人的钱,这一次自己有了苦不好意思说罢了。接着开导他:“自己的钱被人拿走了心里很懊恼是吗?那你想一想,你拿妈妈的钱,妈妈懊恼不懊恼?你拿别人的钱.别人懊恼不懊恼?”他低下了头,看得出是后悔了。
要一点零花钱是正常的,可一个孩子从本不富裕的家中,悄悄拿走那么多钱就不正常了。为此我电访了他家的亲戚,了解到:父亲常年在外打工,回家也没耐心教育孩子,且脾气不好,遇事不顺心就动粗、撒野。在这样的家庭氛围里,他感受到的只有“用武力来征服别人,用衣物来包装自己,用手中的金钱来满足自己的需求”。他调节自己情绪的手段是吃零食,引起别人注意的方法是搞冲突,得到别人关注的“原则”是唱反调。他之所以常做不符合常规的事,被人讨厌,其根源在自我意识的偏差上。
一个因家庭不够温暖而心理上出现偏差的孩子,首先需要的是情感上的温暖,同时给予必要的道德引导,于是我从关心他的生活需求入手,从母亲的角度关注他对日用品的正常需求,对衣着的正常要求,帮助他与父母进行协商,然后得到满足。慢慢地,他从拒绝帮助到自己提出需要帮助的请求;从拒绝回答老师的提问到主动向老师说些什么;这说明他接纳了我。于是我便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与他聊天、谈心,渐次拉进心理距离,让他感觉到老师喜欢他;适时地拿出一些看得见的事例让他判断、对照、比较,在评价中认识自我、认识他人;对他委以重任,让他担任体育委员,让他在管理工作中,协调人际关系,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还把他的进步放大在同学面前,满足其被重视的情感需求。
渐渐地恶作剧不见了,一堆堆脏衣服不见了,顶撞老师的事听不到了,作业也能按时完成了,特别是拿别人钱的告状声也长时间没有听到了。
走进孩子心灵的教育 篇4
在伊索寓言中, 有这样一则故事:北风要和太阳比试谁更有力量。有人穿着大衣走过, 北风便施展威力, 使劲地吹, 结果那人的大衣越裹越紧。北风累了, 停止了。这时, 太阳温暖地照耀着, 那人感到闷热敞开了胸怀, 不一会, 出汗了, 他便脱去了大衣。
这个流传了上千年的故事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温暖和友善会比暴力和冷酷更有征服力。因为暴力和冷酷只会使人增加对你的戒备之心, 对你敬而远之;而温暖和友善却能让人卸去心灵的盔甲, 让你的力量直抵对方的内心。教育, 作为一种“人的灵魂的工作”, 就应当以“温暖和友善”作为最主要的手段。上映于2004年3月的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便是一部诠释了“爱的力量可以征服一切”的著名影片, 它告诉我们:教育的真谛在于打开孩子们锁闭的心灵之门, 让温暖的阳光照耀他们的内心。影片中打开孩子们心灵之门的钥匙便是马修老师带来的神奇的音乐, 更是他那一颗父亲般宽容、仁爱的心。
二
著名教育家夏丏尊曾说过:“教育没有了情爱, 就成了无水的池, 任你四方形也罢, 圆形也罢, 总逃不了一个虚空。”影片《放牛班的春天》中那所外号叫做“池塘之底”的寄宿学校, 的确处于爱的“池塘之底”。这里幽晦如地狱, 没有阳光温暖心灵;孩子们犹如井底之蛙、笼中之鸟, 没有自由遨游的天地;这里的环境冰冷如冬, 污秽丛杂, 丝毫没有爱的润泽。在这里, 我们看到的“教育理念”便是“行动——反应”原则:一旦有孩子触犯纪律, 肇事者将受到严厉的责罚。倘若3秒内找不到肇事者, 所有人都要被关6小时的禁闭, 而且取消所有娱乐活动, 禁止任何外来探访, 直到肇事者自首或被揭发为止。在这里, 孩子们只能在规定时间段与亲人见面, 其余时间都处于鞭子与辱骂的凌威之下;在这里, 完全缺乏公义、尊重和爱心。这所学校的校长, 自私贪婪、刻薄威严而又刚愎自用。虽然他也曾经有过梦想与激情, 可在异化的教育环境中, 他的心灵也逐渐扭曲变形。为了向同业委员会争取经费, 为了获得晋升和荣誉勋章, 他可以不择手段, 任意掠取马修的成绩。为了逃避自己的责任, 他可以把蒙丹送进监狱, 可以宣告合唱团解散, 可以解雇马修……在他眼里, 惟有绝对的权威和惩罚才能控制消极行为的发生。他不关注学生的心灵的成长, 不倾听教师的建议, 只想着寻求晋升的路径和解决经费的来源。他无法认识到音乐的育人功效, 认为音乐带来的孩子们的变化只是一种巧合。在这里, 教师个个行为乖戾, 面目可憎, 令人匪夷所思。他们忘记了说笑, 失去了生活的情趣与品位。在他们眼里, 看什么都觉得是坏事, 这几乎成了他们的职业习惯, 或者说思维定势。他们每天如临大敌, 与学生没有任何情感的交流。
正因为如此, 这里的学生与教师相互敌视。这里与其说是学校, 不如说是监狱。
三
当马修刚出现在这所学校的时候, 他所见到的是:学生辱骂他“秃子”, 哈让因为没收了穆东的香烟而被剪刀捅伤, 一位被视为无药可救的孩子跳楼自杀, 学生蓄意报复教师的批评和惩罚, 课堂上创作漫画羞辱校长……马修曾有过音乐创作的梦想, 也曾憧憬过爱情诗意的浪漫……当他步入这所寄宿学校, 他的理想和命运似乎也被卷入了“池塘之底”。
第一次与学生相遇, 马修便遭遇“重创”。远远地, 他就听到教室内喧闹沸腾, 推开木门, 看到骷髅嘴里叼着点燃的烟头, 刚上讲台就滑倒了, 飞出的皮包被学生四下抛传。直到校长的出现, 教室才恢复了平静。然而, 马修还是用善良的谎言, 宽容了这群孩子, 在孩子们惊愕的目光中开始了师生对话。起先, 马修要求打伤马桑的乐格克承担责任, 可是乐格克在侥幸规避校长的3秒后, 又遗憾地错失了马修宝贵的15秒, 而被送往校长室。然而当马修看到乐格克被抽打得声嘶力竭时, 他还是意识到可以用更人性化的方式去处理——让他去医务室照看马桑, 直到康复为止。马修实在不忍心一个孱弱幼稚的心灵, 遭到校长无情的鞭笞与践踏。他申请进行教育实验, 请求校长答应三个要求:取消禁止娱乐的禁令, 允许他来惩罚肇事者, 允许不透露孩子的姓名。接着, 马修请被前任教师评价为“天使的脸蛋, 魔鬼的心肠”的皮埃尔监管课堂秩序。可惜, 当他处理好乐格克事件回到教室, 却发现皮埃尔在黑板上画出了他的漫画像。面对这一场景, 可以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甚至可以依据学校的“行动——反应”原则, 禁闭皮埃尔三天, 给他来个下马威。可马修却选择了宽容, 他甚至还还了皮埃尔一个漫画像。最后, 马修请孩子们在小纸片上写下自己的姓名、年龄和未来理想的职业。这时候, 教室地出人意料地静!这群早已听从野性的呼唤的孩子, 他们从来没有正视过自己的灵魂, 没有真正晤对过自己的心灵。现在, 马修要他们重新拾起幼时的梦想, 重新捡回属于自己的人格尊严, 不知是晴天霹雳, 还是久旱逢霖?不过, 大家都很用心, 也许他们看到了幽晦的天空出现了一道罅隙, 一束生命的光芒正照耀在他们的心灵之上。只有佩比诺仍在踯躅着。马修缓缓蹲下, 一只温暖的大手轻轻搭在他的肩头, 耐心地软语询问。如此寻常的动作, 倾泻出无限的智慧与力量。对孩子们来说, 这是久违的场景!学生的答案真实生动而又滑稽可笑:牛仔、战士、间谍、将军、消防员、驯虎员、热气球驾驶员……
我们无法忘却马修初到学校时惶恐的目光、不解的询问、人性的质疑、疲惫不堪后的自我反思……他仿佛置身于教育的边缘地带。作为被主流社会忽视的他, 更能体察出被教师漠视的生命的心灵世界, 更能感悟爱与宽容的力量, 更祈求他人对自我言行的理解……尽管这些孩子行为乖戾, 语言粗俗, 但是内心深处却很柔软脆弱。如何温暖这些孤独寂寞的心灵?给孩子怎样的精神底色?这是摆在初到“池塘之底”的马修面前的一道严肃的课题。
四
生命中有许多偶然。一群渴望理解而又狂狷不羁的孩子窃取了马修存放乐谱的皮包, 一个个跳跃的音符, 引起了孩子们无限的遐想。音乐, 一个被学校完全忽视了的名词, 一种贴近人类心灵节奏的律动, 也许会点燃孩子们心中的希望!学生在宿舍里发泄内心不满时的高歌引起了马修的注意。虽然他们缺乏歌唱技巧, 但却是在用音乐表达真情!马修立刻感到一种心灵的震撼:他的音乐创作将和孩子们的生命一起迎来新生!马修决定组建合唱团, 让孩子们在幽晦的池塘之底看到希望的光芒, 让他们感受到单调的生命深处的滚滚热浪。
皮埃尔, 一个喜爱偷窃、屡次逃学而被公立学校开除了的单亲家庭的孩子。他幽闭而又敏感。他常常独自潜往教室, 让自己的声音穿过高墙, 穿越校园, 窜向云霄, 窜向生命的天堂。可是, 他很孤傲, 也很自卑, 从来不肯在公众面前展示歌喉的美丽, 甚至以戏谑的姿态使自己从合唱团里出局。然而, 马修却没有因为纠缠于他的有意无意的恶行, 而是敦促他回到合唱团。因为马修知道, 唯有音乐, 能浸润清洁他的灵魂;唯有音乐, 能使他自由畅达地奔赴理想;唯有音乐, 能使他祛除邪恶, 永葆生命的纯净。一如马修在日记中所述:“他自己感觉不到, 可我却确信无疑, 他的嗓子是个奇迹, 预示着一种异乎寻常的音色。”皮埃尔异乎寻常的音乐天分, 在马修的精心呵护和调教下, 发挥得淋漓尽致。然而, 当马修与皮埃尔的母亲并肩交流时, 有着严重的“恋母情结”且被蒙丹所蛊惑的皮埃尔, 竟然将一瓶墨汁倒泼向马修。尽管暗恋着他的母亲, 也格外垂青他的天赋, 但是马修还是适时而果断地惩罚了他——去掉了皮埃尔的独唱部分。美丽的东西, 在即将失去时方觉出它的珍贵。在皮埃尔倚柱忏悔, 茫然若失的眼神中, 我们看到了教育的魅力。当合唱团在表演哈默的《黑夜》时, 马修又宽容而智慧地将手伸向了他。这时, 我们看到了皮埃尔完美地契合着节拍的歌唱。在他的眼神里, 马修读到了自豪, 被谅解后的快乐, 还有第一次呈现在他眼中的感激。
五
合唱团进行得很顺利。在聆听孩子们成长的拔节声的同时, 马修也感受到自己身上潜滋暗长的力量。孩子们精彩绝伦的演唱, 让他灵感澎湃, 渐趋佳境。我们看到了这群孩子曾经写满忧郁与痛苦的脸上, 已经一扫往日的阴霾。课堂内, 操场上, 宿舍里, 孩子们的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快乐的笑容。一切都在悄然变化着——当皮埃尔将墨水投向马修时, 大家群起而攻之;严苛而古板的校长也加入了足球队, 甚至爬上办公桌, 放飞纸鸽, 放飞童真;刻板的朗古卢瓦的数学课上语言竟然也充满了和谐的音乐节奏, 他甚至还加入了合唱团, 弹起了风琴;皮埃尔的母亲从变化的孩子身上感受到了未来生活的希望, 她的生命也发生了全新的转向……马修的出现, 给“池塘之底”带来了一束光芒。可惜这一束光芒却转瞬即逝。就在哈桑校长为经费解决而振奋时, 一个电话让这一切灰飞烟灭。因误解而被蒙羞的蒙丹, 纵火烧了给自己带来痛苦记忆的学校, 留下了一个诡秘的笑容后转身远去。幸运的是, 马修恰好带领六十多个孩子去野外游玩, 使他们幸免一死。然而, 马修的擅离职守而造成的损失也是无法推诿的。终于, 这个可怜的音乐家、失职的学监再次沉入了命运的谷底。他被解雇, 并要求立即离开, 不得再与孩子们相见……临走时, 他带走了孱弱的战争孤儿佩比诺。
六
走进孩子的心灵 篇5
走进孩子的心灵,让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
“勤奋努力,奉献爱心”是我当教师的信条。多少年来,为了架起师生间相互依赖的桥梁,培养师生间良好的情感基础,我常利用班会、队会给同学们讲故事,给同学们选精彩的文章,对他们进行爱的教育,让他们在感受的同时也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去爱每一个人,因为一个真正得到爱的孩子才会有健全的心理和人格,才会懂得真正去爱别人。
作为学生思想上的引导者和生活中的朋友,我除了经常找学生谈心,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并及时给予他们各方面的帮助外,我还与一些学生家长建立了电话联系,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及在校情况进行交流,增进对学生的了解,以便更好开展工作。同时还利用家长之间的关系为一些下岗的家长解决工作问题。我准备了一本备忘录,记录了一些学生的个人信息,并通过自己的接触将这些同学的性格特征总结下来,还记录了和他们谈心的进展情况以及学生提出的问题的解决情况,增强了思想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走进孩子的心灵 篇6
关键词:走进孩子心灵;主题活动;个性特点;新课程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7-0086-02
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福建省幼儿园教育指南(试行)》的颁发与课改的深入开展,《福建省幼儿园教师教育用书》出版了。这对于每一个幼教工作者都面临着全新的机遇和挑战。整套书突现了以儿童发展为本的理念,提出了学前教育应体现发展性、个别性、奠基性原则。在这样一种理念的指引下,作为在教改第一线的教师,面对《幼儿园主题活动》这一门全新的活动型、综合型课程,我尝试以新课程教材改革的理念指导教学实践,努力地尝试着新课程。
一、努力尝试新课程
作为新课程实施的具体操作者,面对新课程赋予我们的更宽泛更具有弹性的选择空间。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如何把握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实施与合理安排呢?
(一)在共性的基础上体现个性特点。
每个幼儿有其个性,依据本班幼儿最近发展水平和关注孩子们的热点与兴趣点,尽可能推动本班幼儿个性化的发展。
如:在“树”的系列主题活动中,我发现,我班的孩子对树叶特别感兴趣,我就势引导孩子们在收集树叶的基础上说说各种不同形状的树叶象什么,和他们一起去贴一贴,拼一拼,画一画,引导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来完成一件件风格各异的树叶贴画作品,尽情体现对树叶形状、颜色的想象与创新。
每个儿童都有不同的发展特点和水平。因此,在活动中,我都尽最大可能为孩子们提供丰富而有层次性的材料,提出不同的要求,以促进幼儿有差异的发展。使幼儿在各自基础上都能发展。
(二)将主题活动与领域活动课程相融合。
原来以为这样的新课程与已有的分学科的领域活动课程是矛盾的,通过实践,才知道它们不是不可调和的矛盾,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
比如美术学科与主题活动之间,就有这样的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我们常常看见一些在主题活动过程中孩子的绘画作品,或是记录、或是表达,都显得那样粗糙呆板,有了创造性没了美感。而在美术课中要孩子意愿绘画地,他们又老是画那么几个教过的形象。在经过实践学习后,我认识到,美术教学可以为孩子在主题活动中记录表达准备必要的技能,积累必要的美感经验;主题的探索也可以为美术表达积累丰富的形象与色彩的感性经验,扩大了孩子美术创造的天地。
(三)树立整合的课程观,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实践中,我将视野转向孩子,将孩子的发展需求作为研究、选择教材的依据,从而更全面地实现课程内容、形式的整合,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如在《蓝色的大海》主题活动的设计中,我让幼儿在学习中有机会用语言表达自己获得的有关海底世界的信息;引导用文字和图形记录自己发现的海底秘密;并探索运用不同的材料创作“海底世界”作品,启发幼儿用贝壳、螺壳等海里的自然物玩“比多比少”“比大比小”等数学游戏;鼓励幼儿大胆、自由地运用音乐、动作表达对大海的情感和认知等等。这些经过整和的有关《蓝色的大海》的活动,最终引导幼儿将自己原有的一般经验提升到新的经验水平。
二、支持和推动幼儿的生成活动
教师要深入地去研读每一个孩子,关注孩子们发展的每一个寻常时刻,分析他们这些行为产生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诱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幼儿的意愿和需要,尊重幼儿个性的发展,才能真正地支持、提升生成活动这种富有生命力的活动,使孩子真正成为活动的主动建构者。
例如:在开展“商店”的主题活动中,我们认识了各种各样的商店,及探索了各种不同商店所卖的各种商品,发现幼儿对电视中各种各样的广告词非常感兴趣,常常三五成群地说唱着某一广告词,如“我们的目标就是没有蛀牙”、“洗呀洗呀洗澡澡,宝宝金水少不了……”等,我仔细地聆听着孩子们的话,从中发现,他们十分乐于模仿广告词。对这样一个有价值意义的生成活动,我们就要大力支持、评议,与孩子共同探讨延伸。
教师的预设活动必须是建构在幼儿原有生活经验和学习兴趣之上的。丰富的教育环境、多变的教学组织形式,会最大限度地焕发孩子的学习热情,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
因此可以说教师预设与幼儿的生成活动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交融,相互递进,周而复始的。而我们老师的作用则更多地是聆听、筛选、建构、支持和拓展。
三、为建构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服务
在《纲要》的培养目标中明确提出了学前教育要为幼儿的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在幼儿的各种探索活动中,也正在积极地为实现这样的目标而努力。在活动中,我们尽量尊重幼儿的意愿、倾听孩子的心声、满足孩子的发展需求。从我们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中可以看出多种表征方式的提出和运用,除了能为孩子提供不同的活动材料和活动形式之外,更重要的是帮助孩子拓展了学习途径、积累了学习经验、提升了学习能力。例如:当我们在进行“树”的主题探索活动时,其中有一个环节是研究树叶的作用,当孩子们为此争论不休时,就有孩子提出:可以问问雨晗小朋友的妈妈,因为他的妈妈是医生。就这样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其实就隐含了学习方式和学习能力的因素,因为孩子们已经开始关注答案的来源和科学性了,也知道怎样通过便捷的途径获得正确的知识。再例如在接下来的尝试利用树叶制作书签、纪念品、剪贴主题画的活动环节中,孩子们通过共同讨论制作方法、分头准备各种相关材料等活动,感受到了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和相互协作的重要性。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这些学习能力的获得将大大有利于他们的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
四、走向研究型的教育
记录不仅成为了一种支持教育过程的程序,教师通过记录的点点滴滴,分享幼儿的学习过程,再次倾听观察孩子,重新审视反思自己的教育;同时记录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一种有力手段。通过记录和对记录的讨论,教师们在交流分析中迸发出许多新的智慧火花。比如从前教师镜头捕捉的更多的是孩子表达的效果,而现在更关心孩子探索的过程;以前教师的镜头聚焦在孩子们热热闹闹的形式好看上,而现在更关注每个孩子实实在在的个体需要活动。
除了教师所做的记录外,还有孩子们自己的记录。作为老师我们应不忘记把一切自主权交给孩子。让孩子运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记录自己的活动,看着一幅幅孩子们自己的记录,不禁能够强烈地感受到孩子们不仅仅是在记录,他们还在记录中表达着自己、反思着自己,记录是一个实践过程。同时正是因为这些记录,使幼儿园的墙壁和空间变得生动有趣,让每一个走进来的人都感受到身处于孩子的世界中,孩子就在身边;让孩子们知道自己被老师重视,并且能引发进一步的探索行为;家长与教师的沟通也因此不再是那么空泛或例行公事。教师的记录使孩子的成长留下了可见的踪迹,就像一面镜子反射出每个孩子成长过程。
总之,在开展主题活动中,我深深体会到,每一个孩子们就如同一本本书,丰富多彩,变化万千,需要我们每位教师用心去欣赏、研读,及时给予支持。
走进孩子的心灵 篇7
一、激发教师的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应该是有创意的课堂, 这样的课堂才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如果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 只是被动地学习, 就难以实现“创新”。我记得有位老师在上三年级的《会说话的手》这节课时很有争议, 因为有别的老师上过, 而且上得很精彩, 所以这位老师上同一内容时, 心中很是胆怯, 怕别人上得好, 自己无法超越。我的观点不是这样, 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 同课异构的课可多了, 只有自己对这样的课题感兴趣, 对所教的内容产生了兴趣, 就会不遗余力地去做好。那么, 怎样吸引学生, 怎样完成教学任务, 要积极地思考, 大胆地实践, 不光让教学本身成为一种享受, 更激发了个性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样的课绝对吸引人, 也能使个体得到提高。可以说创造无处不在, 有了丰富奇妙的想象, 就要付诸行动。
二、教师在课堂上要勇于实践
一位老师在上《适合纹样》这一课时, 我建议她可以把导入部分设计得生动一点。这位老师是位勇于实践的创新者, 把生日蛋糕带进了自己的课堂, 先给学生过个生日。因为蛋糕上有典型的适合纹样, 这样导入既新鲜, 又好玩, 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思路一下子被打开了, 从吃的到穿的, 到居住的场所, 一下子找到了好多的适合纹样, 不用说, 这样的课有生活情趣。而且学生也真正理解了适合纹样, 学生的作品还特别贴近生活, 从妈妈的围巾到沙发靠垫, 学生提到的物品各式各样, 真正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中生活即学习。
三、善于向学生学习
记得我在上《像什么呀》手工课时, 用一张纸进行物品变形, 在孩子的眼里, 我用手撕一下就变成了小鱼, 再用手撕一下就变成了小房子, 变成了帆船, 变成了生活中的好多东西。儿童本身就是一个天才的创造者, 一张纸、一块布、一堆沙、几粒石子, 甚至一根木棍, 都会成为他们创造的材料, 引发他们的创造兴趣。要引导学生尝试运用多种工具和材料, 大胆尝试更多的画种, 积累更多的创作经验, 全方位拓展儿童的思维, 开阔视野, 从而真正提高学生创作作品的能力。毕加索说:“我之所以成为大师是因为我一生都在向孩子学习画画。”所以有的时候我们不妨静下心来, 看看孩子们在干什么, 往往能够激发我们的灵感, 带给我们全新的思维。在小学美术课堂上, 最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体验创造带来的成就感。这样的老师才是最优秀的老师。
四、发现闪光点,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在课堂上, 不仅老师要设置问题, 更应该重视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风气, 发挥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师的语言、情感、恰当的教学方式、不失时机地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励和赞扬, 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尊、自信和成功的体验, 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 诱发其学习兴趣, 进而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有时用语言鼓励, 有时用点头表示肯定, 有时是很亲切地抚摸学生的头以示激励。古人说:“良言一句三冬暖。”鼓励的力量是无穷的, 学会赞美学生的这种方式很重要, 善意的赞美实际上是一种投入少、收益大的感情投资, 是一种驱使人积极向上、锐意进取的动力源泉。用心灵去赢得爱, 用爱去交换爱。所谓:“言传不如身教。”只要我们爱孩子, 孩子都能感受到, 我们的目的是让每个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都得到发展。但学生的能力、智力等各方面确实存在差异, 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适合或能够独立进行各类创作, 并大胆主动地表现自己。正确地引导孩子学习, 认识孩子作品的特点, 并进行有目的的引导, 适当给孩子以赞美评价, 对于孩子树立自信心, 有效地学习, 大胆表现自我有很大作用。就让我们多给孩子一点赞美的评价, 使他们多一份自信。让自己的课堂吸引学生, 让自己用思维的火花燃烧学生, 即使有所差异也没有关系, 它代表的是人的多样性, 我们应对学生的个体性、独立性给以引导和尊重。
走进孩子的心灵 篇8
一天早晨, 小朋友们都在认真地看书, 突然有小朋友喊:“老师, 同同打瀚瀚, 都出血了!”我一惊, 流血可不是小事啊, 赶忙过去查看。只见瀚瀚捂着眼睛在哭, 眼角隐隐有血迹, 仔细检查过后发现是眼角有一点破皮, 没有伤及眼球, 可是不难想象, 如果那本书偏了一毫米, 会发生什么样严重的后果。同同站在一旁低着头, 一手拿着“作案凶器”——书, 一手揉着眼睛 (揉眼睛是他犯错后的习惯性动作) 。我强压着怒火对他说:“同同, 老师最不喜欢动手打人的小朋友!你要向瀚瀚道歉!”同同不说话, 用沉默回应我。对峙了一会儿, 正当我的耐心快被磨尽的时候, 旁边的琪琪小声告诉我:“老师, 你让我们早晨来不要马上脱衣服, 可是瀚瀚总是一来就脱衣服, 同同叫他穿起来他不肯, 所以才打了他的。”噢, 我明白了。我轻轻地把同同拉到身边, 放缓了语气告诉他:“你帮老师管小朋友, 老师要谢谢你。但动手打小朋友这种行为是不对的, 你马上去跟瀚瀚道歉好吗?”他点点头, 去跟瀚瀚道歉了。一声“对不起”, 一声“没关系”, 两个小伙伴终于又握手言和了。
之后, 我根据同同的长处, 请他做老师的“好帮手”, 帮助老师“监督”其他幼儿的行为。我还和他的家长取得联系, 沟通同同在校的表现, 提醒家长注意帮助孩子改正一些攻击性行为。
慢慢地, 同同发生了喜人的变化, 性格比以前开朗多了, 上课的时候还愿意举手回答问题, 也不再有小朋友来告状了。现在的他已经是一名小组长了呢!
让音乐走进孩子的心灵 篇9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这门课,认真听好每一堂课,让音乐走进他们的心里,音乐教师在现有的教学资料、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上要有所突破,引起学生的重视,使音乐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
一、做好新课第一步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那么我们应该从第一步开始就认真对待。
那么什么才是第一步?第一步是要备课,备学生,备课本,等等。其实我认为这不是关键的第一步,真正的第一步应该是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越是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教材,那么他的讲述越是情感鲜明,学生听课花在抠教科书上的时间就越少。上新课前要对其有个整体认识,想一想这一课重点讲什么,什么有用,什么无用,然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再把筛选过的内容进行细化、增添,使它成为一个完整的独立体系,经台赛、辩论赛、演讲比赛、课本剧表演等活动,学生研究作品汇编成书,已经集结出版了《我话〈西游〉》、《我眼中的〈红楼〉》、《我品〈三国〉》、《我说〈水浒〉》、《梦里落花》、《浪花淘尽英雄》、《〈聊斋〉众议》等十几本学生优秀作品选,每月校报和每季校刊配合出版学生阅读相关作品和活动情况,校报已出版近百期。海量阅读对昌乐二中学生来说,获益是极大的。学生感言说:读书是读人;因为读书,因为感悟,心灵得以升华,生命得以成长。
三、三力教育
昌乐二中是中国名校共同体里最有管理特色的学校。走进二中的校园,接近9000人的学校,一切都显得轻轻爽爽、井然有序。二中自有一种气质甚至是气度。在校园建设上,无论是他的激励体制还是他的评价体制,无论是他的校园文化还是细化到班级建设,随时可见积极、激情、认真、向上的氛围。
“三力”建设,即学生的自主学习力、自主管理力和自主生活力的建设。把班级所有的管理都下放给学生,还有学校所有的管理都下放给学生,让学生在改变过程当中感悟,在感悟当中成长。每个班级里都有“三驾马车”。“第一驾马车”是高效学习小组,即由异质同组组成,采用AA、BB、CC形式建构,小组是一个相对稳固的团队,组员之间既是合作者,又是竞争对手。“第二驾马车”是高效学习科研小组,即学生根据组内“学情”与任课教师一起组成课后的“问题研究”团队,以此给教师提供基于学情的课改“决策”依据,并提升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驾马车”就是行政管理小组,即做好“组务”自主管理工作。“271”高效课堂的关键:让“学习小组”成为“动车组”,每一间教室里都有三个“小组”,一个是行政组,一个是科研组,一个是学习小组,“三位一体”的学习动车组,为每一个学习者提供了动力援助,让昌乐二中的课堂因“活”而“乐”,因“实”而“好”。通过“三力”建设、“三驾马车”,把每个班级建设成一个家庭,建立了一种非常好的人际关系,为高效学习奠定了基础。
四、大教育社会实践
当下我们都在大谈素质教育,那何为素质?爱因斯坦说,过细细咀嚼,认真揣摩,确立重难点,找准突破口。虽然这个过程很艰难,但到上课时,却是一身轻松和惬意,有时还会收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成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在日常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能力。
二、在不变中变化
在我市音乐教育中,教材几乎是常年不变的,都是一些比较老的歌曲,这些歌曲有的是学生小学已经听过学过的,有的因为太老而跟不上时代步伐,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是不变的;学校的要求也是不变的,只希望学生能安分上好课。
那么我们是不是也安于现状,一节课一节课,一学期一学期,一年一年重复下去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根据班级不同,时间不同,各种因素变化,相同的课应该有不同的教法,每一堂课都应该比上一堂更加完善。
比如教授初中第十五册教材第一单元。这个单元名称叫做“我们同属一个世界”,里面包含了让世界充满爱,手拉手等一些歌曲。我在给每一个班级上课之前就先了解他们对于这个单元有多少了解,喜欢其中的哪个部分。
有些学生喜欢郭峰,那么我就把重点放在郭峰的歌曲介所谓素质就是把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全部忘掉之后剩下的东西。在昌乐二中素质教育不是空话。走进大学,与梦想面对面;图书阅读;音乐节;65千米野营拉练;揭秘火山群;农业嫁接;个人特长乐器;各类社团活动;课堂5分钟演讲等种类繁多、形式各异的社会活动,无一不让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得到提升。
在我看来,昌乐二中的管理是自成体系、环环相扣的:自主教学与励志管理环环相扣,老师的导学和学生的质疑环环相扣,课堂教学和海量阅读环环相扣。
教育呼唤着改革,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顺应时代发展需要,教育也要改。昌乐二中高效课堂模式对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抓住了教育的关键,看到一个个鲜明自信的个体,稚嫩的脸庞上洋溢着“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光彩。教育需要的是充满民主精神、凝聚科学观念的创造型人才。“教育必须改,不改不行”。改,是共识。学校的课堂改革,关乎每位老师、每位学生的发展,关乎学校的发展,关乎教育事业。教师们要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大家都献出自己的那一份力,做出那一份改变,在变中谋发展。变则通,通则久。
总之,在新的形势下,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更新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学生观念和人才观念,以积极的态度、忘我的热情为新课程改革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李炳亭.高效课堂九大“教学范式”[M].山东文艺出版社,2010.8.
[2]张海晨.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M].山东文艺出版社,
[3]聚焦课改决胜课堂———新课程改革论文荟萃[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11.
[4]许仲林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5]邬志辉主编.当代教育改革时间与反思[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合理把握课堂评价,提高教学效率
王
(龙溪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福建龙溪
音乐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和它特有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良好性格,全面塑造学生,形成由真至美、由美而善的发展链,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并提升学生创造能力的教学活动。而教学评价则是针对教育效果进行的价值判断,在音乐教学中,它为科学地评价音乐教学质量提供了标准,对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高具有重大作用,对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树立学生良好的自信有着深远的意义。探寻有效的课堂评价策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实现学生的后续发展,引导学生正确地进行自我认识与自我实现,在洋溢着艺术魅力的课堂活动中成为精神境界极其丰富的人。
我认为,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要以教学目标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准确把握评价的科学性、针对性、公正性、时效性及艺术性,全方位多元化地进行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评价的功能和价值,才会有更多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来,才能构成真实、民主的课堂,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我结合教学实践简要谈谈实现音乐课堂教学有效评价的方法。
一、把握评价的科学性,通过课堂评价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实现有效评价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程应充分体现全面推进素绍方面,给他们讲一讲郭峰努力拼搏最后成名的经历,听一听他的代表性的歌曲,激励学生持之以恒,不断努力学习。
有些学生喜欢著名歌手迈克尔·杰克逊,那么我在给他们上课的时候就把重点放在杰克逊的介绍方面。给他们听一些杰克逊的歌曲,看一些他的标志性舞蹈,甚至可以让学生进行模仿。这样既迎合了他们的口味,又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营造了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
有些班级对奥运会主题歌比较感兴趣,那么我就把重点放在介绍奥运会歌曲方面。把近几届的奥运会歌曲资料播放给学生欣赏,让他们体会其中的精神和力量,引导他们发现歌曲特色和创作方法。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对奥运会歌曲的比较,看看时代对音乐的影响和推动。也可以通过一些小知识点引起他们的兴趣和共鸣,如大家所熟悉的歌曲北京奥运会主题曲《我和你》的原型其实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老歌《东方红》,让他们通过哼唱感受其中的奥妙。
三、感染学生
教师要具备独特的人格魅力。一个老师站在学生面前,要让他立刻觉得有人在感染他,让他不由自主地尊敬。这样一种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便是人格魅力,要在长期的经验积累中获得。
我们往往有这样一种体会。在同一间屋子里,许多人在一起办公,如果有一个人打了一个哈欠,马上就会有第二个人接着打,下来就会听到此起彼伏的哈欠声。这样一个简单的例子证明,懈怠和懒惰是可以传染的,而且往往比积极和勤劳传播的速度更快。所以,在上每一堂课的时候,教师无论多累,心情多不好,也要尽量在学生面前展示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一个精神饱满的老师才能给学生带来一堂好课。
在精神良好的前提下,教师教些什么,怎样说话,给学生展示什么,对他们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这就要求老师有过硬的基本功和足够的专业技能。如果老师在课的一开始就展现出能够震慑学生的专业技能,那么学生就会心悦诚服地听讲,这无疑为以后的课程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四、学会尊重学生
初中学生正处于叛逆的鼎盛时期。他们接触着最新潮的
琼
质教育的精神,贯彻标准的基本理念,着眼于评价的教育、激励与改善的功能,通过科学的课程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激励教师的进取,完善教师的进取,完善教学管理,推动音乐课程的建设与发展。”所谓评价的科学性就是在评价的过程中要遵循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做到张弛有度、实事求是。相信每位教师都有这样的共识:失去评价的课堂将是僵硬呆板的,毫无生机活力。反之,过分强调评价,在艺术课堂的每个环节都应用评价,则会将评价和个性化的学习活动割裂,削弱课堂评价的效果。经过认真的思索和实践,我发现并非每个教学环节都要评价,其实不少教学环节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体验、去感悟,让学生经历一个倾听、分析、判断和积极应对的“学”的过程,而把评价作为教师在学生“学”的过程中的一种自然反应。因而,我在平时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学”中及时捕捉多方面的信息,大胆主动地做出各种应对,其中包括评价。这样的评价就不会显得机械、呆板,反而为课堂增添了活力,有利于学生艺术素养的提高。
与此同时,在需要评价的时候教师也要及时提出,要体现出教师在方向性及科学性上的主导地位。在一节课中,哪怕各资讯,使用着最完备的学习资源。他们看似已经具备了分辨是非、判断好坏的能力,但实则,他们似懂非懂,并不能完全理解对他们的教育。
因此,艺术教师要利用独特的学科优势更接近他们,真正走进他们的心灵。尊重,是这一切的前提。我们要让学生觉得我们把他们当做成年人尊重,朋友关系占主导地位,其次才是师生关系。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音乐课程,而不是仅仅把音乐课堂当成他们游戏的场所。
让学生认真听讲,我们就要在做每一个决定之前,先征求学生的意见,让他们讨论提出建议,再商议决定。当要采用一种新的方法或者教授一个新的内容前,先把自己当成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这样换位思考得出的方案才可能赢得学生的心。
如果学生觉得自己获得了应有的权益,受到了尊重,就会更加尊重老师,自主学习。
五、采用不拘一格的形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一直都是老师讲课,学生坐在下面听课。这样的方式被视为一种常规,一种正确的秩序。要让学生更加感兴趣就要偶尔打破常规,用新鲜的形式吸引他们。
比如师生角色互换。让学生根据教师所给题目自己寻找资料,制作课件,尝试自己的方式向班级同学介绍知识点。也可以让学生把听到的好听的歌曲教给其他同学,老师坐在旁边稍作指点,起到助教的作用。
又如,教室的座位不一定始终是正规的横平竖直,可以根据课本内容的不同,设计座位的位置。在有学生互动环节的时候,座位可以围绕教室排列,把中间空出来作为学生展示的舞台;在需要学生讨论,或是小组比赛的时候,把座位排成几个一组,等等。
还可以在必要的时候把教室搬到室外,如教唱《哆来咪》这首歌的时候,室外的草地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让诗歌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 篇10
早在2004年深圳育才中学的严凌君老师就出版了自己编选的《青春读书课》系列丛书,曾产生了轰动效应,好评如潮,钱理群、莫言、曹文轩等名家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青春读书课》曾被媒体称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个人编著的语文教材”,一套7卷14册,共500万字,分为7个主题,分别是成长、心智、文学、中国、思想、文化、诗意。最后一卷《人间的诗意———人生抒情诗读本》,是以“诗歌”为“读书课”系列读本作“结”的,严凌君老师显然是想引导孩子读诗、写诗,用诗来陶冶心灵,丰富精神内蕴,营造诗的家园。从整套书系的结构上看,这显然是一个提升:将所有的阅读,思考,感悟,都升华为纯净而丰厚的心灵的诗,让人生的诗意永远栖居。
十年前的一个春天,著名诗人王家新意外地收到了北大附中林芳华老师的一大包邮件,打开一看,是她为学生们开设的“艾米莉·狄金森诗歌选修课”的课程小结及学生们的“作业”——诗!王家新既惊又喜,他曾深深担忧过诗歌的未来及汉语的未来,但这一瞬间他却如释重负,因为他看到了汉语的未来。只可惜笔者孤陋寡闻,知道严凌君和林芳华两位老师还只是近一两年的事。但有一点我却感到沾沾自喜,那就是我们心有灵犀。
从2006年开始,我就开始让孩子们接触诗,但真正地让孩子们走进诗的世界是在2008年。那个春天,孩子们读初二,他们认识了冰心、泰戈尔,我和他们一起云游在《繁星》间,行走在《春水》里。他们告诉我,看不大懂。我说,不要紧,我们一点一点地读。课堂里顿时热闹起来了,欣喜逐渐地出现在了孩子们的脸上,他们不住地点头、微笑、沉吟,俨然一个个“思想者”。冰心先生把稍纵即逝的灵感捕捉在纸上,把瞬间的哲思定格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成为了永恒。我们都“卧在宇宙的摇篮里”静听她潺潺的心音,就如我们眼前淌过了一条涓涓的溪流,溪流的两岸都是花香鸟语,明媚的阳光照在我们每一寸肌肤上,一切都是那么美妙,一切都是那么动听……我们就这样享受千年。看着这种情景,我指导布置让孩子们写诗。结果我发现,孩子们都是诗人,最纯正的诗人。
这是穆梅梅同学写的诗《八月十五夜》:“深夜如积水空明/若波涛涌浪/有身外之海/星空是祈祷的道路/是树木,是鸟语/浪是海的点缀/思念是一条小溪/是“满园春色关不住”的红杏/是“采菊东篱下”的野菊/是“岂不罹凝寒”的松柏/是明月/明月是十五的团圆/是深秋的幸福。”
读诗,让孩子们兴趣盎然;写诗,让孩子们情绪高涨。因为,我们都变成了诗人。
后来我们又学习了一单元的散文诗,不经意间又触动了孩子们写诗的灵感,他们又一次流连在年轻的诗行里,于是,都纷纷拿起笔,一头扎进诗的国度里,一抬眼,到处都是人头攒动的身影。
通过读诗,我又重新认识了他们。读诗,每一个孩子都显得那么的真实可爱,不再忆起他们作业不交、上课睡觉、平时瞎闹的情景,少了斥责,多了微笑;少了无奈,多了激情;少了迷惘,多了憧憬。活跃在年轻的诗行里,忘了我们教育的可笑,我觉得我们都是学习的主人,可以主宰一切。但现实中,我们总是迷失在题海中,无奈在迷惘里,挣扎在痛苦中。
有些孩子把写诗当成了业余爱好,无事时信手涂鸦几句,常拿来让我瞧瞧,好诗我就极力推荐。在诗的王国里,孩子们才真正地发现和认识了自己。诗,成了孩子们生活的调味品。诗,让孩子们改变了很多。其中有两个孩子让我印象深刻。
2006年秋天,我接手了一个班,其中一个孩子让我头疼,身上充满了野性,学习基础也差,常常不守纪律,弄得我心烦意乱。他有一次和数学老师在课堂上大吵了起来,数学老师是一位年近50的女教师,上课时老师提醒他要注意听讲,没想到他“噌”的一下子站起来质问老师:“你为什么总是和我过不去呢?”一扭头就冲出了教室,数学老师也感到非常委屈,其实孩子根本就没有理解老师的一片苦心。这种桀骜不驯的性格让我煞费苦心。后来正巧我让孩子们读冰心的《繁星》《春水》,没想到这个孩子竟写了几十首短诗,而且写得很富意蕴,带给我极大的冲击。我在整个年级表扬了他,很显然孩子很享受这种成功的喜悦,他后来向好的方向努力,而且还经常写诗,这让我很高兴。
还有一个孩子,身上的问题也很多,上课看课外书、玩手机,以认识校外不良青年为荣,威胁恐吓同学,到学校小卖部硬拿东西,出口就伤人,动手就想打架,有时候语言下流得让女同学尴尬万分。我和家长及他本人沟通过多次,有时促膝交谈良久,后又给他写信,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这孩子有些改变,但骨子里的有些东西还未真正剔除掉。在我刚讲完顾城和北岛的诗作后,有一次,检查每周随笔时,看了他的本子,他写的是一首诗,确实不符合要求,但细读发现,他的这首诗亦有可取之处,就当场读给全班同学听,而且还表扬了他,我稍加修改后就把这首诗上传在我们的班级博客里。能看得出来,他有一种意想不到的喜悦,后来他又陆续写了几首诗,他不好意思拿给我看,就请同组同学拿给我。我很高兴,再次鼓励了他,我对他说:你利用课余时间好好写,等下学期开学时,我在班上特给你举办一个“诗歌朗诵会”,不要让我失望哟。他高兴地点了点头。学期末的几周里,我发现他有明显的进步,同组的同学们也证实了这一点。我和同学们都期待着下学期的那个“诗歌朗诵会”。
诗到底能给予孩子们什么,并不能切实说出,但至少是现在他们正在悄悄地发生着改变。
作为一个教育者,我真切地感受到教育不是给予,更不是灌输,而是打开,是引导,是激励,是赏识,是帮助他们找寻到心灵的第三只眼。因为潜藏在我们心灵深处的往往有一个奇异的世界,可我们常常不曾发觉。
后来我又给孩子们介绍了海子、舒婷、余光中、纪伯伦、普希金、特朗斯特罗姆,我读他们的诗,讲他们的故事,孩子们非常感兴趣,其中就有很多孩子买了这些人的诗集,我还专门组织了几次“诗歌朗诵会”,这些诗都是孩子们自己创作的,在与诗亲密接触的日子里,他们真正感受到了诗的魅力,真正发现和认识了自己,诗给他们打开了一扇心灵之窗,诗让他们感受到了生活的纯净和美好。我真的希望在高中阶段、甚至是在大学期间,不论是学理还是学文的,都不要把诗抛弃,我更希望有个老师和他们一起读诗、品诗、论诗,诗成为他们生活中最亲密无间的朋友。
走进孩子心灵的教育 篇11
关键词:幼儿园;指南;幼儿;心声;教育观; 师幼互动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293-01
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同我们发生共鸣,我们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平凡与伟大相差只有一点点,让我们虔诚的点燃每一位孩子创新的火把吧,孩子将在平凡中出类拔萃!
孩子心声:我喜欢这样的幼儿园。首先,我喜欢的幼儿园要好看。妈妈在我入园之前,带着我走了许多幼儿园,很多幼儿园的墙上都贴了小朋友画的画,或是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剪的手工图案,什么动物都有,总之乱七八糟的有点好看。
其次,我喜欢的幼儿园要有趣。有一次,妈妈带我走到一所幼儿园的教室前,我看到和我差不多大的小朋友们在跟一位老师念古诗,一人一本“唐诗三百首”,然后一块儿学唱歌,我吓得立刻就要逃跑!上课原来是这么没意思啊!我喜欢的幼儿园,最好是大家伙儿一边说一边跳舞一边玩游戏的,还有最好大家不要那么整齐啦,都做一样的事情多没意思。如果我敲小鼓,小哥哥敲小嚓,不就变成秧歌了,那多好啊。
最后,我喜欢漂亮的老师!漂亮的那位老师并不是漂亮,就因为她穿得好看,又经常微笑能蹲下和孩子交流的老师,还喜欢脾气好温柔的老师。
通过以上对孩子的心声解读之后,作为幼儿教师深深的意识到关注孩子们的需求与社会发展趋势。尊重孩子真真切切的不要只是口号,让孩子每天能得到一种美的感受;老师能蹲下和孩子交流,照顾孩子的生理和心理上的空间要求;处处时时用微笑及其他方式鼓励孩子,重视培养孩子树立自信心,帮助孩子懂得手足、朋友的真诚含义。那才是真正的走进了孩子的心灵,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孩子一旦懂得尊重与羞辱的意义之后,尊重与羞辱对于他的心理便是最有力量的一种刺激。
幼儿是学习的主人已成为学前教育界的一个共识。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却经常遇到这样的现象:1.计划实施填充式;2.教师缺乏自主权;3.观念行为脱节化。于是,这一共识便也成了一句时髦的空话,其实深究其原因是因为幼儿园传统的那套教学式、教育活动设计模式及组织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教师的心灵,阻碍了幼儿的主体发展,幼儿的兴趣、需要不能很好地得以关注和满足,致使教和学呈现一种消极被动的不相适应的状态。我们认为只有当幼儿带着自身的兴趣、融进自己的情感、需要等这些因素投入活动,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把师幼置于同样重要的地位,更强调两者之间的互动、并在寻找幼儿兴趣、需要和教育目标结合点的基础上,及时吸纳师幼双方共同的智慧,理智而充分地追随、满足和激发幼儿,使教学既能顺应幼儿的发展,又能将发展纳入教师有计划的轨道。随着幼儿园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对幼儿的尊重热爱在教育实践中有了一定落实。
一、教育观的转变
1、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健全的人格,反对单纯的知识传授。教育就是要为幼儿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去创新和发现,而不仅仅是单向灌输,把语言文字作为获取知识的捷径。要为幼儿创设学习的环境,帮助幼儿在与情景中的人、事、物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也不再仅仅追求外在目标,而是要发展幼儿的创造力,帮助幼儿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2、教育要因势利导,尊重幼儿的需要。在幼儿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发起互动应掌握正确的时机,找到正确的方法,适当的介入,协助幼儿发现问题,帮助幼儿提出问题。正如马拉古奇所说的:“站在旁边等一会儿,留出学习的空间,仔细观察幼儿在做什么,假如你能透彻了解,你的教法也许与从前大不相同。”幼儿在教育过程和课程决策上应有参与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要尊重他们的兴趣、需要,因为幼儿的学习是教学中最为关键的因素,它往往为教师补充教育资源、提供多元的选择及做出建设性的想法提供支持与来源。
3、环境是互动的重要因素。教师要认识到环境的创设在与幼儿发起互动中的重要作用,环境作为教育的“内容”,包含着丰富的教育信息和资源,对幼儿的学习起着促进、激发作用。例如在“地球家园”主题活动中,我们通过创设生活环境让幼儿充分的感受到水与自然界的密切关系,利用听故事、实际生活中的环保工作的了解,幼儿通过在讨论,得出了环境的美化有益于保护地球。并且还在生活中认真地按规则去做,自始至终,幼儿兴趣盎然,不但丰富了知识经验,还感受到更多探索发现的快乐。因此环境保护的参与是许多互动得以实现的决定性关键。为使师幼互动更加积极有效,教师不仅要充分的利用环境,更要有意识的创设环境。
二、幼儿观与教师观的转变
对幼儿的理解是一切教育得以成功的最关键因素。幼儿是社会的一份子,是社会与文化的参与者,是他们自己文化的创造者。与成人一样,是拥有独特权利的个体。幼儿是主动的学习者,他们在入学之前就已拥有了一定的知识、经验,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幼儿具有巨大的潜能,富有好奇心、创造性,有着强烈的学习、探索和了解周围世界的愿望,他们是在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与经验,主动地寻求对这个复杂世界的理解的。
1、幼儿是一个拥有充分的生存和发展权力的个体。幼儿是学习与发展中的人,有权利从成人那里得到帮助。这种帮助不仅是要将他们领入成人世界,使之成熟起来,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让他们体验到人们之间的友爱、关心、合作、沟通、理解和互相帮助。教师要以“平视”的眼光看待幼儿,把幼儿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来看。这种“平视”的眼光也就是要真正地走进孩子的心灵,从孩子的视角去看待他们眼中的世界。教师和幼儿的心智在共同感兴趣的问题上汇合,同等地参与到所探索的事物,所使用的材料和方法,所设想的可能性以及活动本身的进程当中。
走进孩子的心灵 做合格父母 篇12
关键词:亲近,兴趣,爱好
【案例故事】:
某幼儿, 女, 6岁, 父亲是机关公务员, 母亲是学校教师, 该幼儿原来性格内向, 不大爱讲话, 如果问她一些问题, 要么点头, 要么摇头, 要么干脆一声不吭, 不得已时偶尔蹦出一两个“好”或“不行”等独语词来。孩子在家里会说几句话, 一碰到生人就“金口难开”了。后来, 家长加强了与孩子进行交流, 从女儿上幼儿园起, 无论家长的工作有多忙, 每天都要和孩子闲聊一次, 时间不少于15分钟。由于家长工作忙碌, 和女儿在一起的时间少了, 但每天仍然坚持在送女儿上幼儿园或放学接女儿回来的路上以及晚饭后散步的时间和女儿聊一会儿。女儿在幼儿园被同学欺负或心中的苦恼、让她感到快乐的事情、最近在幼儿园或路上看到的新鲜事都可能成为聊天的内容。有时, 家长也会和她谈谈单位 (学校) 的事情, 让她也了解一些家长有关的生活。现在, 交谈已经成了家庭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女儿也开朗活泼了许多, 敢于和陌生人交谈, 喜欢表现自己了。
【理性分析】:
父母工作繁忙, 孩子由祖母抚养。由于是隔代教育, 老一辈过分宠爱, 对孩子的要求不用开口就满足, 使得该幼儿从小缺乏语言训练;同时, 老人缺乏必要的教育幼儿的知识, 仅限于孩子吃好、穿好, 少了些互相交流;加上, 幼儿性格又较为内向、敏感, 自尊心比较强, 怕自己讲错了被别人取笑, 胆小、怕羞, 最终就变得不爱讲话了。
【操作要领】:
语言是一个人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载体和纽带, 孩子语言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儿童的语言学习纵然有多种方式, 但是要让孩子主动说话, 就要适应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 走进孩子的心灵, 用心去创造情境和形象反映生活, 教育、启发幼儿。所以, 做一个合格、称职的父母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走进孩子的心灵:
一、经常与孩子亲近
在家中精心布置一些孩子喜爱的动物图片、幼儿活动图片、卡通人物图片等, 力求颜色丰富多彩, 活泼、亲切;孩子的床单、被面、枕头、窗帘、衣裤、鞋帽等生活用品均可伴以童话图案, 可以和幼儿一起帮助布置、挑选。从而锻炼孩子的能力, 使这片属于孩子的领地能够得到孩子的认可, 同时密切了亲子关系, 诱发幼儿自主的交际愿望, 丰富孩子的词汇, 为孩子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 提高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积极性。经常和孩子一起玩玩具, 用正确的语言示范, 为孩子提供语言模仿的榜样, 提高孩子说话的兴趣和信心。
二、尊重孩子的兴趣和爱好
随着年龄的增长, 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多了起来, 孩子的语言由单一词汇向句子表述发展, 语意表达也由简单到复杂。而童话是孩子最喜欢和最感兴趣的, 所以, 多讲一些童话故事, 是训练孩子语言能力的极好方法。童话中的词汇形象生动, 极富趣味性, 如“红果果”、“绿泡泡”、“月亮姐姐”……易记、易读;也可以鼓励孩子多用童话语言, 描述较为熟悉的猫、狗等动物的外貌、神态、动作、心理等。长此以往, 孩子就会逐渐地爱讲、会讲, 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三、善于和孩子交流和沟通思想感情
孩子好动, 好奇心强, 可以经常带孩子去乡村, 去观察各种家禽动物, 观赏迷人的自然风光;可以带领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和由意义的活动等, 建立和孩子交流和沟通思想感情的交汇点, 为孩子积累更多的说话材料, 逐步使孩子真正的掌握语言。同时, 可以有步骤地购买一些童话书籍, 和孩子一起看, 并加以必要的讲解和指导, 在孩子的头脑里不断积累童话故事。另外, 要创造条件让孩子多听音乐、童话磁带, 来启发孩子的想象力, 培养孩子和谐的精神和愉快的情感。还有, 动画片内容精彩, 角色直观、形象, 可以有选择地让孩子看一些有教育意义的动画片, 帮助孩子分辨是非, 认识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这样, 在和孩子交流和沟通思想感情的基础上, 根据孩子的兴趣, 可以要求孩子介绍一下自然风光, 说一些童话中的情节, 进而鼓励孩子根据自己的想象去创编故事、儿歌, 这样, 在不知不觉中孩子的语言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高。
【走进孩子心灵的教育】推荐阅读:
让绿色教育走进孩子的心灵05-12
走进孩子的心灵09-01
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09-26
走进孩子内心09-12
走进孩子心里09-24
走进心灵的教育08-04
教育要走进学生的心灵12-27
的心灵教育要走进师生05-31
走进心灵的对话05-10